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2024-07-24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精选8篇)

1.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一

浅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主讲教师:唐琴

时间:2013年10月16日

一、通常我们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探索无法进行,交流低效,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移。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解说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

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数学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境不再提供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

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三上52÷2(52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非数学内容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

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例如田园风光图,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但是一师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从而开始了几个几的学习。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准备。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导入毕竟是导入,不要过多耗费过多的时间。有些不好创设情境,就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例如倒数的导入就不好创设情境,一师出示一幅画,师将画倒过来,老师又写了一个杏树的杏,老师又写了一个5分之4,倒过来不一样吧,一学生说,老师你没有倒完全,5的秤钩应该往上,老师说,我们就不要倒那么厉害吧„„(牵强附会地创设情境)师说即使这样也有两个好处吧,1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2是促进了各科知识的融合----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我觉得应该从倒数含义的实质(乘积是1)进行导入。拓展: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往往反映了互逆的两个数量关系。

二、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活动。

是组织数学活动还是组织教学活动虽只有一字之差,这就是新的地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数学内容,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既包括肢体活动,又包括心理活动,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听讲等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

新教材是分段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还有一点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安排教材的。例如,分数的计算比小数的计算难,小数的计算就放在前面。但是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分数做支撑,因此,分数的认识就放在小数认识的前面。

1、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

例如: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2、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初中特别是高中不同。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3、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总结和反思。

优化:同一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老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老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有意义接受的大框架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不是把简单问题交给学生瞎编!

总结:自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防止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花样多,把后面的练习拿到前面做的寅吃卯粮的做法。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活动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最后,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改革是不恰当的。但是,对改革进行到每一个阶段后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状态,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高效课堂。以上和大家共勉。

2.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二

1.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探究情境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是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象活动。因此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 在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即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三点:(1)简单明了,指向明确;(2)情理之中,预料之外;(3)时间要短,易于收放。

2.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课的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地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地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地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3.教师要整合仪器室器材

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笔者曾到过很多学校参观、检查过教学仪器配备、使用情况,发现很多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仪仍处于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 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又可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

4.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 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 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又如教学《植物的花》后,笔者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任务。

5.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 ,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难以收到成效,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就更清晰。

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6.强 化检查 ,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 ,提高探索延伸实验的积极性

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性,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一片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做,笔者认为检查评比是关键,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主动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只会布置而不闻不问,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是教师的一种口头禅,长期下去效果会越来越差。

7.到大自然中去拓展体验

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思考;学习动力

一、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问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液体中都会浮起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试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况,讨论现象,并列举其他事例。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油菜花开了”时,教师通过引用解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油菜花等绿色植物的结构,通过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果实来源于何处,并以探讨问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树立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油菜花的外部结构观察,并使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内在结构,以询问和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油菜花的结构,建议使用联想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知识点,从而可以举一反三,由油菜花来联想其他植物的结构,并且将学习了解油菜花的知识技能延伸到其他相似植物,并建议通过文字说明和手绘图片对所观察到的植物进行描述。

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豆芽的成长”一课中,学习了豆芽的生长状态和生长习性。需学生每组种植不同环境的豆芽,种植之前和之后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一组一组地交流经验和知识。并且教师需要在这里开展提问,激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之后产生那种非常自豪的心情。可以不用遵从教材上面的指示,完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让学生对待事情需要专注不一的态度、持之以恒的信心。让学生在小组内各个做比较,交流心得。在所有的资料筹备好,心得总结之后,就需要开导学生的思维了,让他们知道豆芽的生长不容易和艰辛。那些培养豆芽失败的学生,让他们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是不是浇水太多了?还是条件不充分。课前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调查豆芽的生长需要什么,免得在小组实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操作和培养,在完成实验之后撰写豆芽生长报告,不让学生在学习的途中迷失方向。最后就是豆芽的报告,每组的环境不同所以报告都是各有千秋,但是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就是无限的,所有让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完全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条件豆芽都可以生长下去,就像人一样,不管成长的道路如何艰辛都必须坚持下去。

4.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四

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给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如机器数量、上机操作时间等)是学好这一学科的前提。、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而且与各科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特别是“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全方面知识。、发展性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发展的教学需要。、合作性和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十分重视合作性和自主性,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的群体和整个班级乃至大范围的各种活动,与他人共同探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有时要求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必须利用一些信息资源或工具去寻找和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这些信息,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几个明显的问题一起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还处在起步阶段。

解决策略:进行分组教学与学习。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于小组学习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所以既能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问题二:学生对理论课兴趣比较低。

解决策略: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学习即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又是学生主动地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要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回答一些问题,以实现这个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是培养智力、提高能力的好方法。

问题三:在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和教师配合不协调。

解决策略:实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在学习初期的人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和模仿心理,在好奇和模仿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产生好奇和模仿逼真的时刻。信息技术课的实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恰好在这两个时刻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范例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模仿对象,让学生产生好奇;情景教学恰好让这一好奇得以实现,即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四:学生缺乏独立的自学能力,或者自学能力不强。

解决策略:利用经验兴趣学习法。这个过程是指让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举一反三,利用以往的旧知识和经验学习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再发现再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

5.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五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正在兴起。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班级人数的减少,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班化的前提下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教学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在我们农村初中,随着优秀学生的不断流失,学生的整体状况越来越差,加之学校的教学设施都已经陈旧不堪,不能及时更新,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学成绩一直都不太理想,但随着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小班化教学在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上的优势越来越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初中

科学课堂教学优势

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科,其任务是探索未知,而小班化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开放、合作、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县小班化教学的大力推进,给我们科学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小班化教学的摸索过程中,我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正在经历着“蜕变”,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也在不断地凸显。

一、小班化教学的因材施教

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而传统的大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再加上农村学校优秀学生的流失,教师上课往往只是关注中等及偏上的学生,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时常被忽略掉。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少,每个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教师能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确立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进行最合适的小组建设,不仅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辅导,而且小组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助互补,帮助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班化教学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如果对某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努力地参与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开动脑筋,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改进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明显增多,从而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也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谈话式、小组合作、分层学习、感悟体会等多种形式,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活力,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位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从而在师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中激发创新兴趣。

案例:在八年级下进行化学式计算教学时,由于都是有关量的计算,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也比较单一,学生往往会在上课时出现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排斥课堂听课等现象。实行小班化教学之后,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前学生预习的效果,采用小组内部组长授课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授课。在小组讨论时,教师经常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启发点拨;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大大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教师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真诚感谢等等。在教师融进学生小组的时候,不仅与成绩好的学生有了交流,同时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了交流。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自我,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幅度提高并持之以恒。

三、小班化教学的实验探究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由于农村初中实验员素质相对较低及实验条件的不够完善,想要很好很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性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如此一来,一些动手能力强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不能得以体现,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而小班化教学则不同,由于学生人数较少,不仅可以较全面的开展探究实验,甚至一些演示实验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多实施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给予了较多的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亲历和感悟,能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通过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展示,提高学习科学的激情。同时因为小班化人数少,学生可以以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来进行探讨,在互动中更容易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灵感,更高效的进行科学探究及创新。

比如我在上九年级复习课《电功和电功率》时,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给每组学生两盏额定电压相同但额定功率已经模糊不清的小灯泡和其他电学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进而确定哪盏灯的额定功率大。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研究,不同的小组设计出了不同的方案,甚至有些小组还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像有的小组设计出了:分别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比较大小;还有的小组设计出了:将两盏小灯泡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将两盏小灯泡并联在同一电路中;将两盏小灯泡接入额定电压电路中,比较小灯泡的亮度确定额定功率的那盏灯大。然后进行小组间的成果交流和展示,如此一来,不仅复习了电功率的计算和测量实验,还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自己动手完成的实验、自己亲自给其他学生进行的讲解,所以学生对这块内容记忆非常深刻,掌握也较好。同时复习课中引见了实验,让学生也改变了“复习课枯燥乏味”的认识,积极性也大有提高,所以这节课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小班化教学的效率提高

一般一堂课只有45分钟,老师备课时已将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好了,信息量大、活动多的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据国外心理学家统计,初中生可使注意力稳定30分钟,然而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往往都比较差,个人学习素质也不高,很多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水平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在大班上课时,由于一个人的视线总是有限的,关注了前三排就势必要忽视后三排,面向了左边,右边就照顾不到。因此对学生的关注不能面面俱到到,这时就总会有学生走神,开小差,上课时分心、走神的现象比较普遍。小班化上课时,学生人数少,教师很容易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不容易开小差,或是说没有开小差的机会。因为通常只要有同学注意力分散了,教师都能马上发现,及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况且由于进行了小组的建设,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开小差的同学也会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监督,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习兴趣;保障互动教学的实施,发挥群体效应。我们面对小班化教学的这些优点,下定课改的决心,不断加强学习、创新,积累更多的经验,形成小班化教学独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6.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六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篇七

我国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注重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已经也必将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那么如何设计活动, 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现结合我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下。

一、把握教材,合理取舍,有效重组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教材”;不是简单 地学教材 ,而是把教 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即要求“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 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其次要超越教材,就是要开发教材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在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裁剪、拓展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例如:盛毓度小学马晓玲老师执教的《吸热与散热》一课,书中“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这部分内容是选取常见的水和油做对比试验。而用油做这个实验有一个缺点,在停止加热后,油的温度仍然会上升一段时间,在考虑到这点以后,马老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如下:

一、吸热

1.炎炎夏日 ,你会选择哪件T恤 ? (出示白色 、黑色 、红色 、蓝色T恤)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吸热能力怎样 ?

3.你认为哪一种颜色吸热效果好 ?

4.你打算怎样研究 ?

5.老 师给大家准备了材料 ( 出示温度计 ), 有没有发现这个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温度计液泡颜色不同)

6.具 体怎么操作 ? 小组讨论 。

7.做 这个实验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 (温度计与灯泡的距离一样,时间一样)

8.下面两幅示意图哪一个是正确的 ? (出示判断温度计与灯泡距离图片)

9.怎样才知道水的吸热强呢 ? 看什么 ? (温度 )

10.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总结了一下 :

实验步骤:1搭建装置,调整好温度计与灯泡的距离。

2记录下每种颜色的初始温度。

3小组分工,一人观察一个温度计,一人做记录员。4在老师喊开始的同时将灯泡插上电源。

11.学生搭建装置 ,开始实验 。

12.小组汇报结果 :

1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颜色越深 ,吸热能力越强。

二、散热

1.实 验时 ,老师发现同学们不敢碰灯泡 ,为什么 ?

2.热量通过玻璃散发出来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散热 。

3.这几种颜色的散热能力哪个更强呢 ?

4.今 天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材料 :黑白灯泡 。

5.怎样才知道谁的散热多呢 ? (用温度计 )

6.怎样观察哪一个散发的热量多 ? (温度升的高 ,散发的多)

7.这个实验你要注意什么 ? (温度计距离相等 )

8.学生搭建装置 ,开始实验。

9.汇 报实验结果 。

10.小 结 :颜色越深 ,散热也越强 。

马老师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选取的是不同的颜色,书中选取的材料是水和油,材料不同,但目的相同。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炎炎夏日会选择哪种颜色的T恤? 学生都会说选择淡颜色的衣服,为什么呢? 学生都能说出:深颜色的衣服会吸热,那么究竟哪种颜色吸热能力更强呢?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激发,迫不及待地要研究了。

马老师正是对教材做了充分的理解、合理的取舍、有效的重组,整堂课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专注平时课堂,确保良好的活动纪律

科学课堂 中 ,特别是活 动课 ,面对众多 新鲜的器 材、实验材料 ,学生都有 一种好奇 与冲动 ,表现在 :有的学生 争抢仪器、争 做操作 ,随意摆弄 器材 ,只顾玩 ,忽视要研 究的问题。有的学生争着动手,不愿做记录、观察。这都充分体现学生爱玩的天性。良好的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课堂中发现学生有“偏离”现象,我们应该及时给予提醒,维持好课堂纪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使学生养成约定俗成的习惯,贯穿活动始终。也可以从小组人员搭配和评价上去改善,小组人员合理 搭配 ,把不同能 力、不同特 长的学生 分在一组 ,如动手能力 强的、观察 细致的、好 记录的分 在一组 ,让其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同时可以把小组分的小一些,如两人组可以满足学生爱动手的心理,注重实验活动全过程的评价,把从明确步骤到交流所得都纳入成绩的范围, 让学生重视每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杜绝争抢仪器,影响活动氛围,降低思维集中度, 避免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 增强科学活动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新学期伊始,我会明确提出课堂要求。我的 课堂相对 宽松 ,但是也有 我的规矩 :坐端正 ,认真听,仔细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四点要求是我唯一的要求,难做到吗? 学生都说不难。如果做不到,将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8.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概念;建构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英国的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就提到“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可能会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难。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此处提到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为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发展起来的一些思想和一些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他们可能会通过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现象和人类的一些科学产品,当然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认识了解,而这些印象必然会被他们带入课堂。这些印象就是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书面测试、访谈分析、个别交流、画图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视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随意用的,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比如,画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个方法比前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一张白纸,一支笔,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暗示,而且这个方法已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很难只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利用画图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有时学生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所想,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画图可以更多地暴露他们隐藏于大脑中的隐性思维。

2.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感知科学核心概念

基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包含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这些原有的经验和假设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长点。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各种构建活动,建立起新的概念体系,达到核心概念建构目标。这些活动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来消除错误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发展学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还要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实现。

3.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以及他们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为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广泛提倡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当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的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4.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

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学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变成他的一种素养,通过实践发现有这样两种深化方法。

概念图构建法,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脑中的概念思想,把隐藏于人脑中的东西变得现行化、可视化,便于交流与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区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转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教学最终所期望的。通过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当然也只有通过运用才会暴露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上存在的缺陷,也就便于我们帮助修正和深化。

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及其进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他们在校学习或是离开学校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有趣的、能参与的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要达成这些条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对科学教育的目标与程序进行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谢晓玲.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

上一篇: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表下一篇:五年级下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