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

2024-09-18

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1.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 篇一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2.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中职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要以教学设计为依据。教学设计拿捏的准确到位,信息技术才能准确入位。总的说来,信息技术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服务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应以炫技为目的,而要恰当合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文章内容和观点的辅助性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合欢树》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把握好两点,教学目标方面,我将情感目标列为首要目标,知识目标列为其次目标,内容分别确定为“体味母爱的深沉厚重,学会感恩”和“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重点放在分析母亲形象上,难点放在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上。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毫无疑问,“观”、“听”和“读”是不错的尝试。“观”主要采用视频技术,我会选用Adobe Premiere、UleadMedia Studio Pro以及格式工厂等3个视频编辑软件对史铁生生前最后一段视频和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史铁生逝世的视频进行编辑,使学生对史铁生有更加直观和客观的认识。“听”和“读”都需要采用音频技术,我用Goldwave音频编辑软件分别对一段专家朗读《合欢树》音频和一段背景音乐进行截取,前者为学生树立朗读标准,后者通过音乐辅助学生朗读课文。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课文导入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从某种程度来说,兴趣就是吸引力。中职语文教学的课文导入对于汇聚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一段有声有色意味深沉的课文导入是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金钥匙”。在《合欢树》这篇文章中,我准备了两种课文导入方式,一种是导入题目,由苦情树引出合欢树,为全文营造感伤别离的情调;一种是直奔主题,抒发无私浓烈厚重的母爱。以往,课文导入多以教师直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强烈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绝大部分教师而言,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局限性,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进这种状况。在第一种课文导入方式中,我运用Flash技术设计制作“苦情传说”这一故事情节,通过动画生动再现男女主人公别离以及苦情树变成合欢树的桥段,并且挑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录制旁白,这样,一个完整的动画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第二种课文导入方式中,我以汶川地震中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作为素材,以技术手段创设母亲保护孩子的动画场景,并通过动画手段展示母亲的信息内容,学生看后自然受到触动。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国人的阅读现状堪忧,中职生的阅读状况更差。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是摆在广大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合欢树》这篇文章,我利用QQ群这个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学生对作者史铁生以及文章都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建议学生将散文《我与地坛》以及《合欢树》作为姊妹篇一同来读,因为这两篇文章是作者对于自己人生遭际的真情表露,为此,我将《我与地坛》放到QQ群文件共享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同时,我还将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母亲节”的由来也放到群文件共享里,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在通过手机微信平台组织学生对《合欢树》母亲的形象进行分析时,我感觉学生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有的学生对于人物事件的认识过于简单,经常出现字不达意的情况,个别学生有时仅仅以一个词组来概括复杂的人物形象,这说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词汇量非常欠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并付诸到文字上,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有所改善。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存储和共享。微云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项智能云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微云方便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传送照片和传输数据。微云由微云网盘、微云相册、微云传输和微云剪贴板四个部分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使用微云服务,通过微云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探索。在《合欢树》这一课中,我利用微云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所有素材进行归类存储,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素材,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全方位地了解作者和文章,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微云可以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互补和提升。微云的一大特性就是存储量比较大,我们可以将语文这一学科的素材进行长期存储,并定期进行分类整理,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教学成果。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相长。一堂语文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参与程度如何,教师有何需要改进,教师点评学生以及学生评价教师的途径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合欢树》教学中,我通过VB6.0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大家在课堂的每一次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并被赋予一定的分值,教学过程结束后,全体同学都能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通过这个系统,每个学生每堂课以及整个学期的表现都会被全程记录下来,这对于教师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至关重要。再来说说学生评价教师这个环节,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更好,但是经常会有不完美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下一堂课要尽量避免或是杜绝一些现象的发生,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学生可以通过邮件发送给我,而我也会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及时认真的回复,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3.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思考 篇三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更是“无孔不入”。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大显“神”手,点缀和完善着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增强知识的密度,美化文本的亮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教师备课的压力。它的好处自不必说,但是它也有弊端和误区:如以多媒体取代板书,放录像替代讲课,声像取代了文字的阅读等等。

我认为,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我们语文课堂更多的是青睐于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学的工具或手段,用好了,用对了,用巧了,还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是专业平台。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类文体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非常适合互联网+高中语文教学。

如,诗歌的教学,《走进盛唐》的光碟就让师生一饱眼福:盛唐气象,形神兼具,色彩斑斓,鲜活的盛唐展现在我们眼前:繁华的长安——市井的叫卖;百姓的笑脸——衣履的光鲜;诗人们辈出——佳篇的涌现;自然的美丽——流连往返。还有,文言文的教学,知识点的归纳,有效地运用多信息技术,分类整理要点,真是妙不可言;更不用说戏剧的教学,播放戏剧录像精彩片断,有助于分析人物语言,理解台词、潜台词,观察人物神态,兼顾背景音乐设置,道具服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靠阅读文字,还要借助想象才能或多或少实现的理解。而信息技术的展示就大不一样了,既满足了视听的效果,又留下了深刻的形象。

只要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文本的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地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而且用之当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是技术支撑。如何支撑?要依据教学资源来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的具体时间比例,技术呈现的具体环节,具体画面(图片)几幅,要关注界面设计的范围,字形的类别、字体的大小、颜色的比例等相关技术细节。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很难理解曹操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究竟是在怎样的火攻下惨败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想,如果这时我们给学生看一段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断,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快理解“少顷,人马烧溺死者过半”的描叙了。

教学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教师怎样解释“赤壁”,怎样描绘“兰亭”,学生也只是印象中的过客,没有形象的感知,理解文意也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书法播放出来,再配乐朗读此文,加上画面“阳春三月”“碧水环绕”“文人雅士”“流觞赋诗”,那就大不相同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形象的感观的认识,又有助于理解文意。再如,屏幕展示关于赤壁古战场的文字材料辅助,帮助学生解读当年苏轼在此的感怀,对人生的体察、彻悟,对世间万物生命的解读,我们也不乏积累些人生哲理在里面的。当然,还可以辅助给出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很长,让学生阅读,找出文中关键的语段、词句,帮助学生对苏轼其人其文、其情其理的感悟。《赤壁赋》的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理解苏轼、走近苏轼也就缩短了许多距离。这些内容的介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是融合深度。这里的关键词是“融合”,何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也可以写成“融和”。既然是“几种”“不同”的事物,那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怎样“融合”才是最佳的教学情境呢?融合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深度”?带着这样两个疑问,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想:专业好是基础,技术好是手段,融合好是关键。

如果一个专业品质好、技术运用差的初学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与本学科融合了;如果一个专业能力强、技术使用弱的实践者,肯定会明白什么环节使用“信息”手段才可以与本学科融合了;如果一个研究型的探索者,自然知道在哪个内容、哪个点上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内容、落实课标、突破重难点。“信息”是手段(形式),“专业”是根本(内容),“融合”的前提是专业过硬,只有专业过硬。在设计教学时才知道在什么地方需要“融合”。

至于“深度”融合,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需要教师多元发展,不仅专业好,而且技术也好,这样两好换一好,才可能“深度”融合好,当然,这需要老师本身还要不断学习、研究、比较、反思、综合、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4.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 篇四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了,通过校本培训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研讨,认识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融合信息技术,就能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原本聪灵的个性被扼杀。当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后。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展示课内外的学习内容,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2)《月光曲》这课内容源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上课前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3)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慨,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堂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用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3、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借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甚有声”。另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这样的高效课堂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①、实物演示。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从未见过的书中物品:琥珀。学生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②虚拟假设。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知识进行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还要在教研组的带领下继续研修,提升自己的“互联网+课堂”的水平。

5.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2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3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6.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篇六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7.语文课应和信息技术大融合 篇七

信息技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是附带的、强加的、可有可无的,而是和语文学科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并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工具作为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方式。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到了课堂之外。美国一个9岁的小学生就可以写一篇关于中国诗歌的学习论文,主要是平时得到了信息采集和整理方面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确实觉察到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教学改革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和便利,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亲密接触,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对于北方孩子来说,对海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只是听说而已,从未见过,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带着大家去看大海,看一看美丽的南国风光,看一看迷人的海底世界,富饶的物产尽收眼底,不用文字说明,有的学生也能如数家珍似地把西沙群岛的“富饶”二字描绘得淋漓尽致,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好像真的走进了海底天堂。这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第一,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课前布置好预习,提出问题,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课外搜集相关的材料。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前,可以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风景区的画面,桂林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相关信息。

第二,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第三,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如教学《长征》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上网搜索查寻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长征》一诗;(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4)自制幻灯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相互合作也使他们更加深了对长征的意义了解。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亲密接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然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忘记,语文课仍然姓“语”,语文这门学科不管是读、还是写,学生认知的是一篇篇鲜活的文章。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管他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他都必须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去揭示文章的本质,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魂,使学生从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通过情感的熏陶,使自己的学生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洗礼。

更应注意的是,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因此,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8.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教学设计 篇八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新的教改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层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层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让人感觉十分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意识空白、思维呆滞;而在新的语文课堂中,则要求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贫乏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高端研修”的培训过程中,我所观看到的《故都的秋》和《归园田居》等高中语文示范课,很好地运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这样的语文课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层融合”的语文课,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容量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思维空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如果能设计出一个美妙的开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能巧妙地加以呈现,就可以把学生轻松地引入课堂。接下来,教师可以轻松地教,学生也可以轻松地学,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如教学粤教版必修(2)《歌词四首》中的《弯弯的月亮》时,我们不妨引进音乐,让学生伴着音乐走进课堂,在边学边听边想边悟中赏析课文,再带着音乐美走出课堂。这恐怕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吧,有谁能说这样的课堂不好呢?

西安市铁一中贾鑫老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必修(2)《故都的秋》这篇优美的散文时,就恰当地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配乐朗诵、导入视频来创设课堂情境,教师轻松点击白板,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朗诵自己抒写的一首思乡小诗,以此导入课文。随即,教师点击白板,导入一段视频,播放课文中第四段描写秋槐的段落。视频播放完毕,同学们正沉浸在美好的氛围当中,教师轻轻地询问学生:“这段视频美不美,美在哪里?”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起来,开始品味文句间深层的含义。正是因为白板技术的运用,教材、文字、乐曲、视频和教师、学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情境,为更好地开展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也就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快乐。

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当然,目标和重点不宜过多,否则,学习效果就有可能不理想了。

散文教学的重点总体来说是语言的品味和意境的赏析,但具体到每一个老师的每一节课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了,老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在某一节课可以大胆地作出灵活的安排。如西安贾鑫老师按照小组教学的特点,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诸如:“形象表达”“景物的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的原因”等,让同学们反复讨论和交流,并要求各小组发言人集中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入自由发言。课堂上诵读者配乐,真情朗诵精彩段落,并配有形象直观的图画,教师随时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将“悲凉感”“人生的苍凉感”读出来。师生深情地品味着郁达夫语言中深层的内涵。此外,教师在PPT上呈现重点词句(如:“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等),要求学生标出重点词语,结合语境进行品味鉴赏。

再如,沈阳市第二十四中学于淼老师教学《归园田居》时,在学生学习小组通过ipad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集中学生的疑难,通过pad、appletv、投影等技术,展示画有松、柏等六棵树的名画,启示学生感触陶渊明高尚的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探究到陶渊明的人物性格。最后通过屏幕推送学生作品,师生共赏,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艺术感悟力,课堂在高潮中结束。其实,就诗歌的鉴赏来说,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特点,突破诗歌重难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因为于老师在课堂上能随时利用网络,运用pad、appletv、投影等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补充课程资源,辅助学生探究文本内蕴,突破重难点就成了既轻松又充实的教学环节。

这样的教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有效教学了,它既能帮助学生欣賞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较易突破重点,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鉴赏散文的能力,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人说,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断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西安的贾老师和沈阳的于老师在教学中为同学们所呈现的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不仅能帮助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有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想象能力。他们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创设各种语文探究活动,使他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变成了探究性课堂,整堂课流畅自如、异彩纷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语文学科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的,但是任何枯燥的空洞的讲解和分析,都难以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美感。如果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美的意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设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感悟和品读文本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进行深入的文本探究,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如西安贾老师所呈现的故都秋天的各种画面和沈阳于老师所呈现的田园风光的各种画面,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自然美、色彩美。我们要求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学会运用对比色来描绘自然景物的色彩,还可要求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从而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意识。这样,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研究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就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娴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层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转到“会学”上,并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学习当中发现的问题,让语文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语文特点更加突出,能使语文教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尊重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规律;而且还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一切着眼于學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我们相信: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层融合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扬起时代的风帆。

上一篇:写同学的信的范文400字左右下一篇:交通信号灯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