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教学反思(11篇)
1.阶段教学反思 篇一
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行正规的答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的英语成绩有进一步的提高。
解决措施:
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因此对于初一的孩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课前的预习工作,预习包括对书上不懂的单词通过查阅后面的单词表以得到了解;熟悉课文对话或是文章的意思,还有每一个英文句子含有那些语言点。这些任务都在前一天布置给学生,第二天与学校提倡的课前2分钟结合起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刚一开始任务较为简单,慢慢的预习的任务变得有层次,且是对新课内容进行书面的预习,与学案相联系。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习惯了学案的用法,习惯了自主预习。
2、课堂上笔记的记录,初一学生还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反复的提醒和指导,刚开始时什么时候记,记哪些内容,记录的位置,我都作了统一的要求。并定期有课代表检查笔记的情况,并给与适当的表扬和惩罚。
3、英语文章背诵的习惯,英语单词量的输入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单元我们都找到结合单元内容的小文章来背诵,一开始时强制性的背诵,慢慢的学生们有了背诵的感觉,也就不再把这个当成负担,相反的我们的“背诵之星”反而成了大家竞争的对象。 4、答题技巧的训练,答题技巧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的,需要慢慢的渗透,使学生们把它变成习惯才算是有了成效。初一孩子们没有规矩的做题技巧,很多时候都是凭感觉来做题。所以在平时课堂上我处处留心方法的渗透,有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作一道题后的方法。尤其是听力技巧、阅读题方法,需要花时间来验证。
效果:
学生们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慢慢的熟悉了,学习习惯也在建立,学习的热情也在提高,更可喜的是他们正在一点点的进步
下学期的设想:
继续加强学生们学习习惯和答题技巧的培养,形式上更为多样化要求更为具体,严格。
1、上学期的小组学习应该是个磨合、熟悉的过程,下学期就应该对小组的学习习惯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英语的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多样化,所以需要针对多样化的活动来训练小组之间的配合力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2、继续引导学生们进行英语文章的背诵,这不仅仅是词汇量的输入更是一中文化的渗透,背诵的文章不再仅仅是老师指定的文章,可以扩大范围:报纸上的好的阅读文章或自己在课外见到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来背诵。
3、听力技巧的训练,根据中考的考试题型来逐一训练学生们养成:预览、学会读题,听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简单的记录,判断出答案后的检查环节等等的技巧。
4、增加培养学生写的习惯,从简单的句子入手,慢慢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能力。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脉络给孩子们写的素材,然后渗透审题、打草稿、成文、检查的写作技巧。同时加强对学生书写的规范性的训练。
5、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内容不拘泥于报纸和学案上的文章,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可以用课前2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的pk,学生们找来自己做过的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全班同学做,在训练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热情。
2.阶段教学反思 篇二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传统教学阶段,以教为中心,以学围绕教转,每讲一篇课文老师总是围绕“朗读课文,疏通字句,段落分析,中心归纳,写作特点”这五部曲,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课,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得语文课变得干瘪而单调,枯燥而乏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在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却理解为要淡化语文基础知识,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课堂上于是出现这样情景:老师在让学生草草了解文章大意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讨论,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上的答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见闻从不同角度来验证由课文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师生来一次思想的升华。有的干脆出示教学目标时,暗示学生学习什么精神,体会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不是把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陶冶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而是对一篇文章断章取义,看似热闹,形式多变的课堂,却听不到朗朗书声,看不到字词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句段的赏析剖解,更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结果课程上完后,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都没理解。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语言感悟力再强,也难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很好表达出来,这种变化只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这样的课堂终将使我们的课改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地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在听说读写中渗透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会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培养爱国情感,社会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师主导性和学生自主性相结合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启智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组织引导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权威﹑主角,是传递知识的道具。课堂上既导且演,结果往往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疲于奔命。与此相应,学生在课堂上是配角,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观众或背景,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传接关系。而当新课改要求“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这一声令下后,许多教师由惑生喜:“既然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那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讲得少了,课堂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东扯西凑被认为有新意,教师悠闲自在,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如一次在听《孔乙己》示范教学中,老师大多只是微笑点头称许,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毫无主题的自由讨论,然后分角色表演,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的确赢得了听课师生阵阵欢笑和掌声,可笑声中我分明感受到学生只是在玩,没有用心去体会作品的主题,人物的悲剧命运,至于小说要素的体现,小说的描写手法等这些更是未曾涉及。孔乙己在笑声中悲惨死去,学生在笑声中下课,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这样看似学生成了主角,“放羊式”的思维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这种自主实际上对课文只留下很肤浅模糊的印象,哪里还谈得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呢?
卡尔·罗卡斯说:“推动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靠的是存在于推动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本质的态度。”所以,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做到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主和谐统一。教师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方面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的自主学习的目的。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既不会成为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舞台,也不会成为无遮无拦的放牧场。
多种形式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减少强制性和统一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就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篇文章,同个人物,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就能让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例如,我在上《七律·长征》一课时,安排学生进行一次模拟“长征”活动,面对这样一个跨越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大的历史事件,单靠个人知识是难以完成的,于是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分头上网查找有关长征的人物﹑事件,图片,路线等,最后制作出一幅幅长征图。通过在班级进行展出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也很好帮助他们对长征的理解。
探究, 就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如我在上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节课后,发现学生对作品很感兴趣,就及时采用求同辨异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1.人物性格对比;2.人物归宿对比;3.作者批判手法对比。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各抒己见,从他们的发言中,反馈出这样信息:1.清高和自卑﹑迂腐和圆滑﹑善良和虚伪﹑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性格差异。2.一个是被打断腿走向坟墓、一个是终成正果的悲喜结局。3.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主将,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怒斥封建社会人吃人这一主题,用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吴敬梓以人物的丑态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用夸张讽刺的笔法,再现了社会的假丑恶。通过这样探究学习,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以学生为主,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产生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3.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翻译教学 法语专业 翻译实践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被大批介绍进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奈达(Eugine A.Nida)等各家译论陆续传入我国,西方译坛的百花齐放使我们眼前一亮,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快速跟进,理论著作、理论期刊、理论研讨从数量和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今天中国学术领域对于翻译的理论性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对翻译理论的重视在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过多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给高校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2.当前我国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学习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极少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法语。
初级阶段的课时量都占有较大比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基础课程,例如在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法语课程第一学年为496课时,第二学年为576课时。[1]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基础法语课程,两个学年总课时高达630。[2]一般在四个学期,也就是两个学年,学完基础法语阶段的知识,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末期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法汉、汉法翻译课程以及口译课程,在第八个学期初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八级考试。
就毕业生就业去向而言,去机关事业单位和考研留学的占少部分,在中企和外企中直接就业的占绝大部分。尽管不同院校毕业生在中企和外企的分布有所不同,总体上仍能看出国内法语人才的需求和法语人才在国内发展的广阔空间。
3.当前我国法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院校的法语专业课中普遍开设翻译课。因为多数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由于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在四年学习结束时基本达到“听说读写译”的要求,所以除了英语专业翻译课开设的早些,英语之外小语种的口笔译课一般设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所以必须承认,对于法语专业以及其他小语种来说,这个“译”的能力其实是建立在比较薄弱的外语水平之上的,因为翻译涵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较高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经验。以此分析,我们小语种的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只不过是外语水平的提高阶段而已。学生客观的水平决定我们的翻译课程宜强调外语基础知识学习和一般的翻译方法传授,侧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不应偏离实践翻译,去盲目追求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翻译教师中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严重匮乏。因此,翻译教学大都遵循“练习一批改一讲评”的传统模式,很少有对比阅读、译文赏析、译文比较、课堂讨论等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国内的教材在例句的选择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主要侧重翻译技巧的总结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在本科基础翻译课上也鼓励学生思考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学生更倾向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科技文、时事翻译,特别在四年级下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普遍乐于选择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法国国情等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翻译类,特别是翻译理论类论文题目的学生,少之又少,当然排除指导教师指定题目这种情况。
4.翻译教学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对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翻译界在宏观理论层面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翻译教学中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无可否认。正如在《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南京大学的柯平老师所说的:“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3]然而,培养翻译原则的健全意识,并不意味着将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囿于某一家理论,也不一定要求逐一介绍海内译界各家之说,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教学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本科阶段对理论内容只需简单介绍,可不必要求深入研究,因为与其宣讲一些语言学派、结构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等翻译理论观点倒不如具体操练一下《法汉翻译基础知识》之类书中的练习题对学生更有帮助。理论可以在实践翻译中偶尔提及,以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为目的;研究生阶段可以适当地安排理论性介绍课,但要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会,有关理论知识问题由教师点状提出,不宜深入介绍,以便给学生留出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建构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框架。另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介绍的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多举译例,例中现理。
5.打破传统,思维开阔,多元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以技巧讲解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呈现某种翻译技巧,然后用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种技巧,或者首先呈现例子,然后从中概括总结出翻译技巧。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灌输,学生或许能够记住诸如“增益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然而,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的这些技巧在翻译实践中派得上用场吗?只要稍微有过翻译经验的人对此都心知肚明,没有哪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技巧或者那种方法,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也是跨文化转换”[4]。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理解语言。因为文化常常为某一语言群体所特有,而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对于初学者来讲,单纯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的介绍,不能使其在翻译活动中得心应手,翻译实践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或缺。
当然,技巧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的作用盲目夸大,不应该让技巧传授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在给学生呈现出整个语篇以后,应该以语言、文化对比为讲授重点,让学生熟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别所在,知己知彼,然后下笔。
翻译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同一源语提供两种或以上的译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素材,提高学生目的语的表达能力。按照阐释学的观点,人类的理解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其本身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翻译主体还是翻译的原文,都是历史性的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历史性使得对象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域与主体的现在视域产生叠合,即“视域融合”。不同的翻译主体与本文视域的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每一种译文都是从各自的语境出发进入原文的视域,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变体,它们都是以原作意义为旨归,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的结果。坚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出不同译文,并结合翻译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诗学观念、意识形态予以分析,定能加深学生对译文的深刻理解,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
6.结语
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如果不突破封闭性观念局限,学科的发展研究势必深受束缚。因此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将翻译学视为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力求在这个新观念指导下,构筑翻译学的科学构架。”[5]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突破局限,针对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开阔思维,多元化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及其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勇.中国西南、华中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0(1):120-126
[2]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培养计划
[3]柯平:《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中文大学两岸三地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会议论文集》,1997,第49 页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前言第XIII 页。
4.教学反思阶段性小结 篇四
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小结
我校现正积极开展课题“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立项之时起,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行政领导下,在各位同行的关心与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钻研业务,更新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产生先进的行为,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新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保证学校课题研究内容的正确性以及研究方向的先进性。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先进的方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
(一)针对研究课题,积极寻找资料,做好学习笔记。课题组成员制定好学习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学习。
(二)利用校园网络优势,积极组织教师注册教育论坛会员,开展网上学术交流活动。教科研工作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也能最大限度的反映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学校教科研工作需要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力量,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创建教师理论学习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组成员扎实的活动,积极地探索,会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新体会,做好研究成果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成果的系统性、理论性,是教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主动地、高质量地撰写一些论文,一改过去我校教育教学论文少、质量低的被动局面。
二、课题研究经常化、课题研究活动化。
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需要,只有与实际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扎根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课题研究经常化、课题研究教学化,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拥有肥沃的土壤及旺盛的生命力。
(一)明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提高活动效率。我校每周开展的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每周的活动,都能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之前目标明确,活动设计有创新,活动之后有体会,教育研究活动重过程、讲实效。
(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提高科研整体水平。注意发挥科研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壮大我校的教育科研队伍,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对科研骨干,要求他们在活动之前谈设想,活动之后说感受,使参与活动的教师对活动的安排看得更清、看得更深,收获更大。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各课题组能采用多种形式,开拓活动空间,提高活动效果。组织全体参加课题研究教师作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几种类型主要包括:
1、“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
行梳理;
4、“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
三、我校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理论学习,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自身素质提高了,眼界开阔了。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活动的评判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合作者、激励者,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进了学生中间,成为众多学生的朋友。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到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师生间、生生间相互讨论的学习形式,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恰当地运用。
(三)从注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关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而且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目标能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5.有效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 篇五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9-24 8:32:47 阅读次数:465 字体:大 中 小
有效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常言说:“学而不思则罔”。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课程设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每节课后每位教师都应该对本节课传授知识的过程及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有个特定的反思,从而使下一节课的课堂有进步、有发展。日积月累,教师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每节课反思的推进而得到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自己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而可以使教师摆脱厌倦无奈的教育教学。所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持续不断的实验与实践后批判性的、理性的、客观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效教学反思”即专业反思,是指站在专业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决策进行自觉地、探究地、循环地深刻反思,从而使自己的内隐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思之后,自身专业化水平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综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现状: “不会反思”“害怕反思”比比皆是,“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常常困扰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有的面面俱到长篇大论,却是流水帐一本,没有反思的实质内容;有的却是三言两语很少揭示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更有的为了交差,敷衍了事。由于教师没有理解反思的真正意义,不是发自内在的动机,而是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反思,就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要帮助教师学会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与反思,尤其是对教师角色内在的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并将教师的职业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体验的职业,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重视教师的精神状态的发展,倡导成功体验,采用人文关怀等方式,调动教师的内驱力。要帮助教师形成自身反省能力和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能力,达到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最高境界,开发个案,倡导写反思随笔。反思随笔是教师将自己的行为想法记录下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应该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案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帮助教师进行和形成有效教学反思,明确什么样的反思是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实践,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提高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二、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3、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成长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于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此外,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在一个群体中,必定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师,为此,我们在研究中把教师进行分层要求,让大家都明确具体的反思目标。
(1)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研究的目标是让他们把问题进行讲述、归纳、评价,让他们了解反思的基本思路。
(2)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让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剖析,能独立尝试反思,力求尽早成熟。
(3)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研究的目标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着重于观念的更新及教学艺术的探讨,以增强他们从事研究的自信心,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对有效反思的研究,使每位教师明确反思的内容和方式,力争将每一位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有效生成,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并且探究出课堂教学最优秀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开展调查讨论,分析我校教师现有教学反思意识水平,找出弊端与缺陷,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水平,建构有效教学反思模式,进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准备开题工作。
2、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实验教师个人和教研组为主要研究群体实施实验研究策略,以研讨为主,请专家指导,及时总结积累研究中的成果,反思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4、指导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教学案例和中期研究报告。
5、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接受结题验收。完成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具体实验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9.8——2009.10)理论研究阶段。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实验对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使实验教师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明确方案目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9.11——2010.6)调查研究阶段。
1、实施前测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的现状及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反思在课堂中运用的实效性。
2、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3、根据研究情况修改有效教学反思计划。
4、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107.8——2010.11)实践研究阶段。
1、根椐前测调查结果,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开展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2、设计课堂教学系列反思表,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逐步培养反思能力。
3、中期检测,调整设计实施方案。
4、进行反思案例分析,指导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和教学案例,作出阶段性总结。
第四阶段:(2010.12——2010.1)总结成果阶段。
1、进行研究后测。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整理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并整理,录制优质课。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方法与措施:
1、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前后测调查中,观察,调查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的状况。为有效反思研究提供实例依据,形成新思想,取得新经验。
3、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4、个案研究法:通过教龄把教师分成三个组,对不同教师的自我成长进行分析,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她们的教学探究能力,从而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
5、经验总结法: 选定教师,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确认有效反思对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联系。归纳出有效反思的实施方法,并总结课题成果逐步推广。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虽然在本项课题实验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终于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们设计了教学反思的表格,内容主要分为“闪光之处,遗憾之处、学生情况、改进设想”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现在,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只要求在教案后面写教学体会;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合;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教学反思,实际上可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可以是教学进行中的瞬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方案以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情况;也可以是教学之后的回顾反思。相对来讲,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为教师时间上更充裕,所以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往往是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此,这种反思形式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对于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回顾反思,我们已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并且正以此来指导我校教学反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运用反思改进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要改进教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为更好地帮助教师们完善自我,我们首先从教学反思运用方式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个性化问题或教学进行中的即时性反思,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解决办法或是当场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学生需求。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则通过教学问题及教学反思的收集,由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对于一些成功之处,则同样在全校推广,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其次,我校还对教师反思运用效果方面采取了一些检测措施。在问题得到发现、解决或是成功经验得到推广之后,我们再由教研组组织人员深入课堂去看现场效果,看看同样的错误是否会重新出现,看看好的做法是否会得到运用。
3、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通过对“有效教学反思模式” 的研究与实验,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首先,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研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感受到了新课改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新教材、新问题,即使是原来经验相当丰富的的教师有时也会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在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促使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工作,我们还结合课题需要对教学反思工作进行制度化,帮助老师们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其次,教师们业务水平提高还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上面。2007年我校众多教师在全县“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在市“教坛新星”比赛中获奖。
再次,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还表现在教研理论水平提高上,在课题工作的带动下,我校教师一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一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时时注意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两年来,我校教师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多次荣获省市县奖。
4、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该项实验工作在我校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们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两年间,我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是稳中有升,在全县全镇的抽考中都名列前茅,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奖项。在全县艺术节和运动会上,我校学生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类征文、书画大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获奖。
八、课题的思考: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虽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及新课程改革的行进步伐,但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它们的解决办法,它们主要表现为:
1、利用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的力度不够。
虽然在反思中,一部分年青骨干教师的成长日见显著,但我们发现还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能认真上课,也能认真反思,但随着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进后期工作的实效。
2、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不够。
在实验工作中,我们发现,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反思能力,那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但在实践中,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6.阶段检测之后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按照教学进度,期中阶段检测工作已全面完成,成绩分析公布之后,大家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相当关注,有的教师对成绩比较满意、也有的教师对成绩略有遗憾……大家在讨论成绩的同时,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为什么自己班的成绩差,自己所教班的基础差,自己班级学生笨等等之类的问题。当然,大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提升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正如工人都希望自己生产的每个产品都合格,农民都希望自己播种的粮食有个好收成一样,每一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个好成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树立正确的成绩观。考试成绩固然重要,成绩就是工作过程的体现,通过成绩能够折射出老师的工作成效,还能在量化上得到高分。滴水石穿,并非一日之功。一次考试的暂时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完全没必要在成绩的高低上大伤脑筋,陈述理由……。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端正态度,理性地分析成绩到底差在哪里,找准切入点,课堂秩序不行抓习惯;课堂效率不行抓备课;时间不够补时间;训练不够抓练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把成绩提上来。
2、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秩序不好,提高成绩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非常简单的道理,你讲的再好,学生不能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的、交头接耳的大有人在,这样的课堂效果不会好,课上没有学会,课下跟不上,考试时成绩自然不会高。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什么?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
3、精心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学成绩的提高,需要教师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备课、上课、作业到习惯培养、学困生辅导、家校联系等等。扎实落实教学常规,加强学生习惯培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提高成绩也并非难事。
4、尊重学生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家庭环境、遗传因素、个人习惯等影响,在学生上表现出来的状态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了解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重点加强学困生的辅导,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差生”,他们本来基础差,我们在不去关注他们,甚至要放弃他们,在学习上他们岂不是要“差”一辈子。要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抓住他们在学习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打击,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只有学困生成绩提高了,才能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
7.重视阶段性评价促进反思提高 篇七
一、以每周学习小结为抓手
每周学习小结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工具,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一周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总结以及学生易犯的共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本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及学生的共性问题。通过撰写每周学习小结,教师可以及时反思和梳理自我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家长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以单元学习评价为方式
单元学习评价是以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为评价和反馈内容,主要形式是在单元练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一个单元的学习评价。单元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本次单元练习的班级整体情况、该学生的练习情况以及辅导策略等。
单元学习评价和反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本班学生本次单元练习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上,通过统计一定的数据更深层次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单元学习评价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可以更有方向性地指导家庭辅导,使家长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避免盲目担忧。左表便是一位学生的单元学习评价。
三、以学期评价反馈为载体
学期评价与反馈是以一个学期的学习作为评价和反馈的内容,结合评奖形式将学生的学期学习整体情况与少量假期针对性练习情况相结合做出评价与反馈。它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的双向评价。学期评价与反馈的主要内容包括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假期针对性练习的完成情况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征询三个部分。
学期评价与反馈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对一学期的重点内容进行再建构,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一个学期学习的整体认定,在多方交流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8.年终反思:你处于哪个事业阶段? 篇八
这时候的你是个新手,很可能是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你十分渴望学习到专业技能,也渴望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指点。在一开始你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接受了特殊任务的队伍中的一部分。你会一直得到上司和同事的照顾,直到他们开始对你的能力有了信心。你的工作不仅是完成上司交待的任务,还包括学习企业的文化,以及了解和你一起工作的人。
潜在的障碍:太过适应你的当前角色
在你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时,你可能会变得过于舒适,而不想做出什么改变。但你已经不再是一开始那个懵懵懂懂的新手了。你知道自己接下去应该怎么走。这是你事业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可不要就此停留不前。如果你现在还不太确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可以请教一些同领域的前辈,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记住,停滞就是自取灭亡哦。
第二阶段:独立的贡献者——建立声望
现在的你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加诸在你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多,而且对技能和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你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像以前你的上司那样作决策。你也许已经成了产品评估小组的一员,也许在增加客户满意度方面能够提出非常有建设l生的意见。现在,是你这块金子发光的时候了。
潜在的障碍:对下一个事业目标的犹豫不决
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应该都有几个事业发展的方向可选择。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想要往哪里走,你可能永远都达不到最终的目标。所以,你要弄清楚自己是要通过完成更有挑战的任务继续提高专业能力,还是要开始领导某个项目或小组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要成为专家,还是主管,这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第三阶段:领导——管理下属
现在的你拥有了类似经理人、督导、主管之类的头衔。当你坐上这个职位,就会开始拥有自己的下属,也许是五个人,也许是五十个人。处于这个位置的你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要监督别人完成任务的情况。你要分配工作、管理下属的工作情况,甚至教给他们提高业绩的方法。对你来说这肯定不成问题,因为当初的你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潜在的障碍:不再专注于提高个人专业能力。
管理工作实际上的工作对象是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下属、同级、上司,还有上司的上司以及其他部门的人,甚至还包括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等等。所以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提高自己的交流、谈判和团队建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你的事业发展就一定会受到阻碍。
9.阶段性教学反思崔新强(精选) 篇九
一、表扬越多越好吗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伴随着“你真棒”“棒极了”的夸奖声,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不错”“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而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不使人不想:表扬越多越好吗?
二、学生的主动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有时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这使我感到困惑: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大班额怎么组织合作学习?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学的成功在于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觉发现问题,再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本学期班级工作以树立集体形象,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及提高学科水平为重点。半个学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反思如下:
1、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现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针对班级教学情况,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达到改变学生精神面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班风的工作目的。开学初阶段以调整学生状态,纠正与培养为工作中心。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指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纠正存在的不良习惯,提出明确、详细的学习生活要求,培养正确的、良好的行为规范。从教室面貌、学生面貌入手,落实如卫生环境、板报墙报、个人衣饰、课间午休等方面的常规教育工作,同时师生共同制订了《八年级四班班级公约》、班级誓词、班歌,从细节到全面,让学生确立一个概念:一切为学习,一切服从学习。
2、始终以德育与教学齐头并进为原则。以各项主题教育为教育契机,其间召开迎《国庆主题班会》,在歌颂祖国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使学生逐步具有勤奋向上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辩是非,知荣辱,成为能代表时代精神,能接受未来挑战的合格学生。另外还举行了《牵手文明,告别陋习》、《年轻总有一些不可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规范了行为、高尚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3、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的进取性的过程中加强班级体建设。定期进行班干部学情讨论会,把脉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自信、自律、自强。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包括行为、制度、精神等方面。行为文明以一天的学习生活作为考量,课堂文明、课间文明、举止言谈文明。制度文明以班级的特点作出相应的制度要求。维护制度,遵守制度作为制度文明的要求。与学生共同制定了《十讲》教育,并鼓励学生践行《十讲》教育。
为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直已来我们班实行的是捆绑式评分,即:一人表现好,全组加分,一个表现不好,全组扣分。因此,部分经常违反纪律或经常不写作业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给小组扣分以后,受到了小组同学的批评与排挤。在每次扣分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怎么又给我们组扣分了,你就不能不扣分吗,这个周的作业一定要写啊,千万别再给我们组扣分了,老师,**同学经常给我们组扣分,我们组不想要他了„„一段时间来,确实调动了部分学生遵守纪律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我欣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学生现在只会埋怨、推卸、告状,甚至有点看热闹的心态,这不是我想要的,偏离我教育的初忠。于是在一次学生告状后,我对他说:“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助他呢?”慢慢地学生不再告状,互帮的劲头足了。这才是我所想要的。
学而无止境,我想不但是对学生来说,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时时刻刻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误区,及时改正,实现教学目的。
我开始对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以点带面”模范带头作用。
我开始给干部们进行细致的分工,我教卫生委员如何合理安排卫生;教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教小组长如何收发作业本。教时手把手,干时放手干。发现漏洞,马上补,发现错误,马上改,因为分工细致,小干部任务明确,所以,他们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基本上能独立开展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首先要做到爱他们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法国教育学家卢俊在他《爱弥儿》一文中写道: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有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此时三言两语的和风细雨的引导较之不耐烦训斥效果长远而深厚,它在融洽师生感情,对孩子人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上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家长交朋友,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家长与老师的精诚协作,发挥的参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养成孩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上都能持之以恒,有自己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到之处。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不足不到之处,在耐心和细心上常常是虎头蛇尾。在工作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工作中还时时有简单粗糙的现象,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以往的一些经验与教训;不断反思自己犯的错误,并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用它们去分析以往工作中失误的原因和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实践—学习—反思,希望我能通过班主任的实践工作,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信心!
2010——2011学年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认真总结着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成长与收获,班级的进步与问题,自己的经验与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包括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爱学生的一切,包括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我们胸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浇灌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教育确实需要爱,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们怎能去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对子女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生活上,有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习。对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活一味地采取越俎代庖方式,代子女洗衣、叠被、穿鞋;在教学中,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对学生进行过短暂的启发诱导交流之后,发觉大多数学生依然故我自己的努力没有让学生的旧思维有多大的改观,感觉到失望的我曾经一度选择了放弃。而改用老路子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代学生拾柴、烧火、做饭,到最后的代学生品味的见怪不怪的做法。有时我们和家长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视为无私的爱。我们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行动代替了学生的行动,势必会扼杀了学生行为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我们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自理能力,失掉了自立意识,丧失了自强精神。凡是更多的依赖于他人。这些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人格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祖宗。在班级工作,总以为他们太小,身单力薄,没有经验。再加上时间的限制,于是在家中的家务劳动和在学校的卫生打扫除中我们凡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身体力行,由于第一次的效果不如人意,更多的家长选择则是与其让他们费时费力的干不好还不如我自己动手来得快一些。结果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差,不干活有理,干砸了也无所谓。我吸取了教训,在经过了第一次的手把手教导之后,开始对学生完全放手。活动来了,由学生策划承担;工作来了,让学生去干;有了问题,学生商量解决。由于是学生第一次独立工作,尽管班干部事先都做好了布置,但大多数学生学生还是犹如如一群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当了一回轻松班主任,捡了半天烂摊子,不得不再翻工。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我所从事的工作。小学班主任的事务确实繁琐杂乱,但一旦大包大揽,不仅将增加自己的负担,而且学生的自力更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工作将失去条理和计划。放手让学生当主人的思想是对的,但如果完全放手,也
是行不通的。
我开始对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以点带面”模范带头作用。
我开始给干部们进行细致的分工,我教卫生委员如何合理安排卫生;教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教小组长如何收发作业本。教时手把手,干时放手干。发现漏洞,马上补,发现错误,马上改,因为分工细致,小干部任务明确,所以,他们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基本上能独立开展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首先要做到爱他们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法国教育学家卢俊在他《爱弥儿》一文中写道: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有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此时三言两语的和风细雨的引导较之不耐烦训斥效果长远而深厚,它在融洽师生感情,对孩子人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上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家长交朋友,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家长与老师的精诚协作,发挥的参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养成孩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上都能持之以恒,有自己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到之处。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不足不到之处,在耐心和细心上常常是虎头蛇尾。在工作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工作中还时时有简单粗糙的现象,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
10.六年级第一单元阶段性教学反思 篇十
六年级第一单元阶段性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幻灯片作自我介绍,幻灯片中使用了图片、文本、声音、动画等,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或是介绍自己班集体的幻灯片,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页面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超连接是怎么一回事,鼠标、时间的一些特效等等,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随心所欲的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了。
11.阶段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新优质学校”; 核心价值;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18-04
2013年底,我市发布《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意见》,计划以项目管理、支持的形式,培育建设一批自觉坚守教育核心价值,不挑生源、不争排名,管理规范、品质优良的“新优质学校”[1]。2014年初,全市遴选确定25所培育建设对象,同年3月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随后历经“学校发展评估标准颁布”—“学校基本情况摸底调研”—“学校发展规划完善修订”等环节,目前进入“规划推进落实”的关键阶段。“新优质学校”项目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动、相关教育机构参与、项目学校主动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交互性、行动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问题亟需理清并明确答案。这些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就是:“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项目建设任务繁多,哪个是中心任务?项目组如何运作,才能朝着核心價值规定的方向迈进?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出应答,通过介绍我市“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核心价值:追求教育公平,突出质量重建
把握准确的价值导向是建设“新优质学校”的关键。理清“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核心价值,需要回溯到“为什么建设新优质学校”这一起点。关于“新优质学校”建设价值,概括而言,“新优质学校”不是一般的学校建设项目,是指向教育公平,围绕“学生素质发展”开展的学校质量内涵建设的新探索。
首先,教育公平彰显项目存在的价值合理性。“新优质学校”带有鲜明的教育公平特征。2008年我市启动“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2012年,我市所辖市(县)、区全部建成“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绩背后,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一直有两个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之一是区域内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实际差距没有减小,不对称的生源选择和资源配置导致这两类学校质量悬殊反而越来越大。一方面,数量少名额有限的重点学校无法满足社会普遍高涨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多数家长“望名校而兴叹”;另一方面,城市内大量“家门口学校”没有教育话语权,无法享受到充分的发展权,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实际的发展沉默者。提出建设“新优质学校”,办好一批“家门口的学校”、“老百姓子弟的学校”,启动社会中下阶层子女教育补偿机制并逐步扩大影响,有助于增强教育普惠,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发挥区域教育的公平示范作用。“新优质学校”建设追求教育公平、实施教育补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家门口”的社区学校作为建设对象,为学校各方面发展提供补偿和支持;二是在学校自主建设过程中,为经济不佳和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补偿和支持。2016年,该项目被我市列为“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优质学校”建设为普通市民子女实施补偿教育,有着鲜明的伦理性和合理性,受到社会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其次,质量重建凸显了项目建设的价值导向性。我市义务教育尚需解决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内科学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学校评价主要依赖学业测评和分数排名,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国家教育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指导要求,也不能引导地方社会对义务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理智的判断,对学校教育提出合理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中固然还有不少人群寄希望于考试竞争,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进阶资本,改善生活和生存的现状——这说明教育的工具价值,特别是重要考试的淘汰选拔功能依然强大;但是必须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意识到“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正在更多的社会群体中快速形成,“教育成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在理智上成为主流。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功利化发展、教育过程的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学业成绩与素质发展的关系等攸关民生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引发普遍关注。义务教育“为改变生存状态和改善经济生活打基础”的功能定位变得保守和狭隘,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们对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希望孩子在学校充分享受到真正的21世纪教育——这才是更加广泛的市民阶层的心声。这其中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期盼打破应试教育文化环境,让义务教育走出“考试竞争”和“分数排序”的怪圈,学校工作重心从“应试”转移到“育人”,从只看“冷冰冰的分数”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这些期望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映就是:对分数不高的非学术型学生,所谓的学校优质教育质量体现在哪里?在应试环境下,聚集优势资源、挑选特别生源,最后达到提高分数和应试排名的目标——这是传统重点校的基本特征,已经全面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管理制度和行为模式中。改变应试排名,关键要改变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将学校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束缚中解放出来,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科学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机制。提出培育建设“新优质学校”,不挑生源,就是希望学校摒弃片面的“以分数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质量观,探索和重建“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培育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变革教育质量发展方式,不再走过往重点学校质量建设的老路。
由此可见,“新优质学校”积极呼应了地方社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变革教育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强调教育从“分数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型,带有鲜明的教育伦理色彩,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倘若淡化项目的伦理性,忽视探索构建素质教育质量体系,很可能偏离 “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最初设定的轨道,陷入事务性的环节和程序,沦为一般性的资金支持项目。
二、运行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引导
按照前期设计,我市“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初步构建了“管、办、助、评”的组织体系。管,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依法依规管理;办,即25所“新优质学校”培育对象自主办学,体现项目学校的自主性、主体性、主动性;助,即专业团队和业务部门的助力引导,市教育局明确市教科院及其专家团队、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育电视台作为项目助导机构,为项目提供专业引领和舆论支持;评,即评价部门的绩效问责和诊断指导,由市教育评估院负责。经过实际运作,这个组织体系逐渐显示出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在管理方面,市(县)、区教育局的管理缺位,导致管理脱节,影响监管力度;在助导方面,市教科院一定程度补位市(县)、区教育局,实际扮演着组织协调、调控节奏、把控进度的管理角色,混淆了自身定位和职责分工,极大影响了其专业表现,项目学校未曾获得充分的专业指导,学校主体建设容易变成依赖经验的主观建设;在评价方面,市教育评估院很难保持第三方的客观评价,与专业机构评价相比,下达指令的管理色彩较为浓厚。
“新优质学校”项目要达成“促进教育公平、探索质量重建”的目标,需要明确市(县)、区教育局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让它们直接介入管理,有助于在项目成效和学校责任之间建立一定的利害关系。校长作为“新优质学校”建设第一责任人,需要对建设成效负有主要责任。助导机构主要发挥专业支持和环境导引的作用。市教科院本应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专业研究和策略咨询职能,由其负责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为项目决策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专业指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应答,为学校建设发展答疑解惑,提供方向指导、工具途径、策略方法、效果样例等;二是定期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项目推进实施的咨询报告等;三是参与“新优质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的研制和实施,负责搜集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提炼建设成果。项目指导的专业程度决定着“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专业水平,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有效。关于项目评价,建议由市教育评估院委托高校或者社会专业机构,组织成立“新优质学校督导与评价中心”,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评价。这样重新设计的项目建设组织构架及运行体系会更趋合理、高效,详见下表:
三、中心工作:突破评价瓶颈,着眼师生发展
“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工作任务繁杂,各个阶段任务重点各异。例如,在摸底调研阶段,项目组主要任务是开展调研走访,实地考察学校,通过对话交流,寻找特色亮点,聚焦发展生长点;在制订发展规划阶段,项目组与学校深度对话,找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学校明晰自身定位,发现近期的参照学校和中长期目标学校,制订“三年发展规划”,确定再次出发点。随着项目的推进,评价对项目建设的价值导向、程序调节、过程监督、绩效激励、全程管理等作用愈加凸显,项目组深切感到“评价是指南针,评价是风向标”,必须把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2016年初,项目组制定了《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建设培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简称《评估标准》),试图从三个维度对项目学校的推进措施和成效进行评估。一是规范办学,包括师德师风、招生编班、课程实施、课业负担和校园安全等五项二级指标;二是主动发展,包括管理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评价变革等六项二级指标;三是特色创新,对创新项目进行评估。与多数的学校办学质量标准相比,《评估标准》具有若干方面的新意,但由于欠缺专业技术和实践检验,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在价值反映方面,评价内容与“教育公平、质量重建”的目标指向有一定的差距,指标内容的伦理色彩较弱,质量重建的意图和表现不明显;在核心内容方面,学生发展没有成为核心指标,没有突破“重视考分”的思维惯习,甚至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发展指标;在专业方面,缺少评价工具和量化数据,无法保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编制专业测评工具的能力需要加强;在评价功能方面,没有观照到学校的改变,评价没有涉及改进的功能,也无法持续跟踪改进的结果。
为此,我们计划在《评估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调整。关于评价内容选择和指标的制订,把学生发展置于评价的核心位置,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作为围绕核心的两翼。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全面反映学生的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学业发展、综合发展和公平发展,围绕道德行为、身体素质、学业学习、特长爱好、综合技能、公平教育提供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教师发展性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此外还应关注教师素质和身心健康,了解教师专业成长和公平发展,围绕学生因素、自身因素、专业因素、机会公平设计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核心也是学生发展,此外还应关注教师发展、规范管理、特色和公平建设,建议从学生要素、教师要素、管理要素、特色发展、公平发展五个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关于评价主体,由于学校师生作为主体自主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评价主体应包括评价所涉及的攸关方以及评价实施者在内的全部人员。关于评价报告,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后,由项目组撰写规范专业的评价报告并反馈给学校,解读关键指标,聚焦问题、开出“药方”,帮助学校采取措施,实施跟进式改进。
回归教育本源、推动教育转型的“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实施至今,我们不断明确问题,明晰项目定位,探明发展策略。为了稳健推进、有效实施,项目组还将进一步细化研究项目建设的价值系统、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保障支持系统。下一阶段,还将重视推进基于设计的行动研究,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课程与教学。改善课程与教学意味着树立课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提升统整课程和改进教学的能力。学校要敢于探索教学实验与创新,鼓励个性发展,重视对发展不利学生进行教学补偿,把學生发展真正落实到课堂细节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中[2]。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校长俯下身段多与教师沟通交流,在尊重、欣赏教师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理解,赢得教师的信任。学校要掌握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方式方法,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引导教师主动发展。三是提升学校领导力。改善学校领导,校长努力修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增强文化领导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四是优化学校组织环境。优化学校组织环境意味着重视学校组织结构建设,协调好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关系,控制学校规模与班级规模,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民主平等的专业合作型组织[3]。五是获取外部支持。建立旨在增进家校合作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与社区融合,学校重视发展公共关系管理能力,谋求媒体舆论的理解和配合,创造条件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学校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參考文献:
[1] 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意见[EB/OL].http://www.wxjy.com.cn
[2] 夏雪梅.新优质学校走向哪里——基于43所学校变革路径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3] 华敏.从新优质学校校长身上借鉴到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责任编辑:丁伟红
The Core Value and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GONG Lei-yu & LV Hong-ri
(Wuxi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sticks to the ethics of education equity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to make a new exploration of school quali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roject team h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managing, running, helping, and assessing”,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levels of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assessment, with a view to constructing the assessing system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the project constantly.
【阶段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16
有效教学反思的研究第一阶段小结09-18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案例06-13
识字教学阶段性总结09-25
高二语文备课组阶段教学复习计划08-06
跨越式教学阶段性总结09-16
某师范学院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学总结08-03
2006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