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2024-08-13

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精选11篇)

1.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一

黄冈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3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具体要求

为加强数计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工作,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我院专业评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黄冈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学校《关于做好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现就答辩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时间与地点

2013年5月25日—26日是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上午7:30到达逸夫楼4楼,第一组401,第二组402,第三组403,第四组404,第五组405,第六组407,第七组409,第八组410,第九组411,第十组412

上午7:40—11:30,下午2:30—6:00,中午在醉香阁吃饭

要求学生:

1.打印论文3份,以便各位答辩老师传阅;

2.答辩提纲7份,1-2页的内容即可;

3.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答辩时用的PPT(有需要就用),要求简明扼要,讲自己的论文(设计)思想及功能的实现。如需演示程序的,答辩前务必将计算机系统调试好,必要时可以自带计算机(尽量将若干同学的系统装在一台计算机中)

二、答辩顺序

答辩前,由各位指导老师将自己的学生给一个顺序交给记录员和材料员,由记录员和材料员统筹再确定本组的答辩顺序。

三、答辩成绩

每位答辩老师当场对每位答辩学生给出答辩成绩,最后交给本组的材料员统计平均成绩,等到本组所有学生答辩完成后,最后由本组组长当本组所有学生宣布答辩成绩及第二次答辩学生名单,根据情况,每组至少要给出10%的第二次答辩学生;

四、论文定稿上交时间及要求

答辩完后,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最后定稿两份(一律按照群中的数计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于下周五(5月31日)之前交给各位指导老师审阅、签名处一律手签名,再由指导老师上交到本组的材料员,材料员对每位老师的上交的材料要进行审核,最后每位材料员上到王芳、刘斯老师那里。

同时上交教师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及学生工作日志

涉及有系统设计的学生,要上交计部分电子档(含源代码,数据库,使用说明);

2.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二

高三复习备考一般要经历三轮复习,每年的三月之前为一轮复习,三月至五月初为二轮复习,五月初至考前为三轮复习。在三轮的复习中一轮最为重要,是备考复习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增强一轮复习的高效性、时效性,需要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一轮的主旨。

(一)温故

温故就是要系统复习高一高二已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梳理出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知识点要全、细,并力求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记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归纳、相互展示,教师补充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二)知新

教师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辨析,充分掌握学科思想和主干体系,在同类知识的归纳、相似易混知识的辨析中发展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知识,明确已学知识的新理解、新运用。

(三)夯实基本技巧和能力

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要加强训练,通过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他们掌握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技巧,提升基本能力。在训练中,教师要拓宽视野、变换角度,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课堂教学要加大训练量和学生参与量(一题多人、多组来做),多采用合作展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地变化条件和设问,要精选习题,多选经典题,增加新题型,教师要强化通识、通法的训练,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

(四)提升综合、思辨能力

在温故知新和强化训练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科综合、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归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展示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一轮复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和精心点拨上,不仅让学生记忆、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还要让其理解这些知识点产生的过程和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五)规范应试的基本素养

在一轮训练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做答中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还要强化时限训练,培养学生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尽可能让学生会做的求完整、规范,不会做的也能拿几分。

二、一轮复习的策略

(一)整合策略

整合策略就是整合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高三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多次温习、反复巩固高一高二已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归类、综合基本的知识点,区分、辨析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力求实现温故而知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

(二)拓展策略

学生在高一高二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限,到了高三后,无论是从视野方面还是从基本技巧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一些高一高二必须采用的方法,到此时就可以优化和改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角度和广度,以便减少计算量,提高运算速度,改善学习方法。

(三)滚动策略

一轮复习的核心是把教材读厚,尽可能地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由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局限性,教师必须采取滚动策略,不能期望一课或者一次复习就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记忆,多次巩固,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和穿插,只有不断滚动地复习,才能厚实“双基”。

(四)跟踪策略

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高度重视“课课清、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单元知识的检测、过关。要反复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对学生易错易混重点知识要反复纠正、跟踪,直至学生掌握理解。

(五)差异策略

虽然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尽可能查漏补缺缩小差异,但是学生的基础和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和训练要大胆取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一轮复习的“五忌”

(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轮复习要求教师梳理、综合已学知识点,要紧抓学科骨干知识和基本方法,既不能将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翻版,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努力做到主题突出、活而不杂、多而不乱,既要突出重点还能兼顾细节。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尽可能采取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相互展示,教师要在引导、点拨、深化上下足功夫。

(二)忌无计划

一轮复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材、考纲、学生实际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有计划才能有目标、有方向、有检测,否则就会时紧时松、前松后紧,盲目乱撞,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明确任务和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

(三)忌脱离教材

一轮复习的关键是紧扣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原理,形成知识的网络化。没有对教材基本概念的清晰、深刻理解,就会造成解题的盲目性。教材的习题、例题都是学科的基本题型、经典题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这些题型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要学会对各种题型进行反思,只有对习题拓展和延伸,才能掌握通识通法。

(四)忌好高骛远

一轮复习的核心是识记和理解全部知识点并形成网络,如何检验,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充足的典型习题进行训练和检验。夯实“双基”是根本目标,不能用训练代替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更不能选择难题代替通识、通法的运用和深化。好高骛远会造成基本概念模糊和基础知识漏洞,结果就是考试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学生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临场发挥不好,实际上是概念模糊、知识漏洞的必然结果。

(五)忌不做错因反思

高三的训练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看到题就有思路,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准确完成,这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基本方法掌握较好,这类的知识点不需要反复、多次复习,保持良好的记忆就完全可以。第二类是看到题有思路,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者不能准确完成,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模糊不清,基本方法还不够熟练、灵活、准确,这就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巩固和训练。第三类是看到题无思路,这就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点、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拓宽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归因反思,并建立纠错笔记,可以逐步减轻负担,突出重点,可以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品质,错因反思是高三教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任务。

3.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 篇三

摘 要: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契约系统。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利益要求。企业契约论、产权论、资产风险论、人力资本论、经济民主论、参与论、社会责任论、财富创造论等都为企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提供了正当性解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企业契约论;产权论;资产风险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4-0083-05

Explanation on Legitimacy of stakeholders interest requirement

LIU LI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Corporates nature is a multilateral contractual combo,which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contracts organized by different bodies with different targets. Among the combo,every stakeholder has its own interest requirements,and the corporat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atisfy these requiremnts. The explanation on legistimacy of stakeholders benefits can be found in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contract,property right,human capitals,economic democracy,particip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building wealth,etc.

Key words:stakeholders;interest requirement;corporate contractual theory;property right;assets risk

多纳德逊和邓非认为,综合性社会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产生的根源。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仅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履行综合性社会契约更是一种伦理责任。只有满足综合性社会契约中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利益要求,企业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1]。那么什么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中外学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很多,众说纷纭。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给出“利益相关者”定义以来,学术界所给出的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赞同”[2]

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与企业有一定直接的或间接的、长期的或短期的互动关系,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其中,影响和互动是指:一方面,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相关者也会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和政策。专用性投资并非仅指物质资本的投资,而是包括物质资本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投资,既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包括信誉资产和技术资本的投资。

根据笔者的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分销商、社区、特殊利益集团等利益群体在内。在这些利益相关体中,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投入的是物质资本,经理人员、职工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消费者、社区、特殊利益集团投入的是社会资本(信誉资产)。

刘 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多边契约联合体,是由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个体和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契约系统。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一般来说,股东的利益要求是追求利润并实现其他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追求更高薪酬、在职消费以及职业声誉;员工追求工资收入、各种福利和晋升机会;债权人则关心自己投入到企业中的本金和利息能否顺利收回;供应商和经销商可能关心自己在与企业的交易中是否能够保持持久性的关系;消费者追求购买一种安全稳定的产品,并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政府往往希望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一般都希望企业能够为改善周边的环境尽更多的力量。具体来说:

1.股东的利益要求

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期望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实现资本增值,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公司利润和剩余收益最大化、公司能持续经营、剩余风险最小化,主要追求的是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高额的利润回报、能获取股价波动收益、企业有良好的形象、管理者和员工能忠诚、经营信息透明。除此以外,大股东可能还追求控制权收益,希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拥有大部分权力。

2.管理人员的利益要求

管理人员作为公司里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定的各种决策,在公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股东的有形投入不同,管理人员的投入主要是高水平的经营能力。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追求的利益通常是高额的报酬、带薪休假、在职消费、较高的社会地位、提升人力资本、有稳定的工作、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有融洽的组织气氛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上级信任和晋升职位等。

3.员工的利益要求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类似,员工在企业中投入的不是有形资产,通常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工艺。他们通常追求的有较高的工资、福利费、有良好的工作条件、企业能认同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培育人力资本、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有融洽的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获得上级的信任与合理授权、企业决策程序公正、有荣誉感等。

4.债权人的利益要求

债权人作为公司经营的资金供给者之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向企业投入的资金与股东投入的资金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投入企业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债权人按照约定利率取得投资利息,不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他们与公司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借出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主要追求的是到期及时收回借款、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参与企业管理等。

5.供应商的利益要求

供应商是公司生产经营所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供给者。他们是外部投资者,其投入是由公司的产量和规模决定的。作为供应链的源头,随着其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承担的风险在增大,他们与企业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主要的利益要求是有稳定的需求、企业能及时付款、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等。

6.分销商的利益要求

分销商是企业商品的销售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企业能及时供货、有稳定的生产、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以及能参与企业管理等。

7.消费者的利益要求

消费者花钱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相当于对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费用性投资,消费者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消费其产品或服务来实现。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购买前,往往会对其即将做出的消费性投资对象进行慎重的选择;在购买以后通常还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来实现与企业的谈判。消费者的利益要求有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偏好以及公司有合格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合理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等。

8.政府的利益要求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节不同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府对企业的投入主要是赋予企业依法经营的权利以及提供各种公共设施。政府主要关注的利益是税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提供就业、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和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等。

9.社区的利益要求

社区的利益要求是企业能提供就业、改善经济状况、提升社区品位、加强环保和企业能长期生存与发展等。

从上面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看,企业所面对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利益相关者重视经济收入的多少,有的利益相关者重视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有的利益相关者则看重能否与企业维护良好的交易关系;并且每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单一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之间几乎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利益要求。否则利益相关者因此不满而对企业采取逆反行为的话,很可能就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影响企业的绩效,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威胁企业生存。所以企业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由于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各不相同的利益要求时,企业管理工作最大的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其人、财、物等多种资源,以求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平衡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4]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正当性解说

企业为什么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此都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话,那么必定就会危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立。因此,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正当性进行解说。

1.企业契约新论

企业契约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隐性的或显性的、口头的或文字的契约联结体,企业应当为股东的利益而服务。企业的性质是“生产要素的交易,劳动与资本长期权威性的契约关系”[5]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契约论无力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支持,但要是从其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角度来分析,则别有洞天[6]。由于“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就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是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7]。在这里,契约的主体既可以是管理者、雇员和顾客,又可以是供应商、分销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与企业签订了契约,只不过有的签订的是显性契约,有的签订的是隐性契约罢了。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往往与企业签订有明确的雇佣契约,而供应商、分销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是隐性契约。由于契约的本质要求对不同的缔约各方都要给予应有的“照顾”,所以为了保证契约的公正和公平,契约各方都有平等谈判的权利,以确保其利益都能被照顾到,因而企业应该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

2.产权新说

产权理论是主流企业理论赖以立足的基础。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投入的物质资产构成的,因而企业产权全部归股东所有,企业只能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但若从产权的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产权并不能归股东唯一所有,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1)企业本质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产权主体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任何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是没有道理的。(2)产权与人权不可分离,在定义某人产权时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产权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权利不是毫无限制的……在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是如此。一种对个人权利无所约束的制度将会是一种无须取得任何权利的制度”[8]。(3)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只有基于多元理论中这些“多元个体判断”所形成的产权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财产所有权是契约达成的前提,所有权是这种契约达成交易的结果,企业财产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8]。在不同的状态下,企业所有权分别归股东、债权人、工人或经理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社会应该从包括自由意志论、功利主义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在内的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同时,企业的这种产权关系必须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只有这样,产权才能反映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属性。(4)企业财产是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借贷形成的债权以及公司劳动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企业无形资产等共同组成的公司法人财产。公司是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的,并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的。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只是拥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他们只拥有企业的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们不能独享所有权,传统理论把作为所有者的一切权利和责任赋予股东,并非出于社会科学的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和社会惯例而已[9]。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股东的利益会或者应该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资产专用性风险说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毫无疑问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并非只有股东才投入资产,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与股东一样分享企业所有权,企业应当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不完全契约和有限责任制下,债权人由于对企业投入的资金专用性很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下,容易受到股东的“虐待”。由于企业所有权是状态依存权,债权人实际上承担了大量剩余风险。雇员在“干中学”中获得的高度用于本企业的专业技能,一旦转为他用,其价值就会降低,甚至荡然无存,雇员的专用资产同样承担着企业的剩余风险。除股东、债权人、雇员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只不过有的投入的可能是信誉资产,有的投入的可能是关系资产。这部分专用资产同股东、债权人、雇员投入的专用资产一样,一旦改做他用,其价值同样也会降低,所以这部分投入公司的资产也是处于风险状态的。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由于存在着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股东还可以通过市场分散其资产因被锁定而产生的风险,因而其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是在日益减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资产的“锁定”状态难以打破其利益的束缚,只能依赖于公司的运行状况。相比而言,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

在绝大多数现代公司里,公司创造财富的能量主要是以职工技术与知识和组织能力为基础的,在这些企业中,那些技艺只能专用于本公司的职工将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部分与企业相连的风险,就像是公司赋予了他们一种“利害关系”,使他们与股东持有股票一样处于风险中。职工将可能像股东一样拥有极强的动机来监督公司资源的有效使用,甚至比那些“遥远的和匿名的股东”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许多类型的公司来说,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当充任企业的所有者,或许就是如此[10]。因而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4.人力资本新说

在企业的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依赖性很高,物质资本在企业资源中最重要,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来临,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是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1],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富由知识资本创造。根据企业公理“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所有者”这一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参与公司的治理。

随着物质资本价值重要性的下降,知识技能等精神资产力量的上升,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开始削弱,其他利益相关者力量在增强。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突破了原有的模式,股东利益至上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企业应当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5.经济民主论

经济民主是经济领域内的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的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成员有权力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有利于企业劳资双方间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制度设立、角色定位以及运营和管理应当充分体现有关公司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和意志。

6.参与论

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组织系统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公司系统的良好运行,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利于维持公司系统稳定性。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相互影响有助于解决公司面临的社会问题。

7.组织论

个人或团队为实现目标与公司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因此组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8.社会责任论

“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方面的社会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是经济社会中贫困、失业、种族歧视、城市衰败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如产品安全、与消费者的关系、与雇员关系等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体系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只能从政治、经济、法律以外的企业社会责任途径寻求支持。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关注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还是非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与利益相关者长期隐形契约的内在要求。企业作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必须以社会责任为依据,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对利益相关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负社会责任的经营,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从事获利活动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社区、自然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9.企业财富创造论

对企业财富创造作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实物资产,还有雇员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没有理由忽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富的创造。因而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享企业的剩余,企业应当考虑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的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1] Donaldson T,Dunfee T W. Inv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A communitarian Conception of economic ethics[J].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1995,11(1):85-112.

[2] 多纳德逊,邓非.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约琴芬·马特比,路易·威尔全森.华而不实的“利益相关治理论[J].张文成.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3).

[4] 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6] 沈艺峰,林志扬.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2001(8).

[7] Freeman R E,Evan W M. 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1990,19:337-359,

[8]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9] 任海云,李丽.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10] 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2-213.

[11] 郭利华,等.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8.

4.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四

一、所有学生应于2012年4月21日——22日论文答辩结束后向指导教师亲自送交实习的所有材料,如有特殊情况请毕业生直接与实习指导老师联系。

二、学生应上交的实习材料及填写、撰写要求

1、社会实践报告

要求:(1)用A4纸打印,不少于3000字,第一行题目为3号黑体居中;第二行写明专业、年级、班级、学号 姓名小4号楷体; 再向下为正文,五号宋体、标题加粗。(2)内容限定为下列之一: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或结合实习岗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专业实习报告

要求:(1)用A4纸打印,不少于2000字,第一行题目为3号黑体居中;第二行写明专业、年级、班级、学号 姓名小4号楷体;再向下为正文,5号宋体、标题加粗。(2)内容限定为专业见习、实习的总结,必须与实习手册中的实习单位以及相关表格的内容相一致,否则视为不合格。

3、实习手册

学生应明确填写范围和要求。

第3页由校内指导老师填写。

第5页任务与计划由学生根据实习单位按要求进行填写,乱填、填不满均不合格。教师意见,由校内指导老师填写。

第6页专业见习、实习情况由学生请求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填写。时间分别填写见习和顶岗实习结束之时。

第7页专业调研报告评价由校内指导老师填写;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鉴定,必须加盖实习单位公章。没有公章或公章与填写内容不符的视为没有参加实习,实习成绩不及格。

第8页专业见习、实习报告评价由校内指导老师填写,个人表现由校内指导老师代为填写。

第9页由校内指导老师填写。

注意学生不能填写应由指导教师填写的内容。

三、指导教师收取材料的有关要求

1、指导教师在收取材料时应对学生所交材料的内容逐一进行检查,经审查,内容合理、前后一致、字数适当、填写规范、并已加盖实习单位公章的材料,视为初审合格。

实习单位意见一栏,必须有实习单位“该生的专业技能已达到我单位XXX

岗位的要求”评语

2、学生经初审合格的实习材料,方有资格上交,并应在《实习材料收缴确

认表》上签字,只有在确认表上签字的学生,才能够获得实习成绩。经初审所上交的实习材料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指导教师不予收取,并责令该生限期修改。在规定的期限修改获得通过的,可在“确认表”上签字,获得实习成绩。

3、出现以下几种情形,实习成绩均不及格,不能正常毕业:

(1)未能按时完成实习材料的(2)实习材料全部或部分未通过初审,未在指导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修改

稿的(3)实习材料全部或部分未通过初审,经修改仍不能通过审查的凡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其实习材料将不再收取,同时不能在确认表上签字,实习成绩为不及格。

(4)已通过初审的实习材料,如果在进一步审查中发现其内容与其他实习

材料或网络材料存在雷同,则该实习生的实习成绩不及格。

按学校规定,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3、指导教师应对所指导学生的上交的实习材料要严格把关,并对实习材料的质量承担审查责任。

4、指导教师在收缴材料后,应尽快完成实习评语填写、成绩评定、优秀实

习生评选等工作。

5.实习时间统一填写为:2011年9月10日——2011年1月10日

其中专业见习:2011年9月10日——2011年10月9日

顶岗实习:2011年10月10日——2012年1月10日

附:

1、商学院毕业生实习报告格式

2、商学院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2012年4月15日

物流院毕业生实习报告

专业:会计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班级:学号:

会计实习报告

本人为临沂大学2010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班实习生焦瑾,在济南新概念置业发展中心从2011年9月14日开始至2012年1月16日结束,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在实习期间,得到公司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

一、实习目的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就是我在这段实习期间的上点深切体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启示,毕竟这是从一名在校生转化为一名财会人员不可少的过程。

※排版格式:正文:5号,宋体,行距:1.5倍,不少于2000字。

商学院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年级:层次:班级:姓名:学号:

题目:浅析农村医疗保障

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各种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当时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它指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村庄范围内,由农村集体生产/行政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支援了农村卫生建设,构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初步诊治。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集体经济的衰退,1982年后农村合作医疗也走向了衰落。据1985年调查,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以上迅速下降到5%。农村卫生形势的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响应了恢复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广大农村人口是否能享受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环节。就此我走访了家乡部分地区农民,了解了一些情况:在当地农村地区,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

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近年来由于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药品价格的上涨等原因,„„

※ 排版格式:

题目:3号,黑体

5.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五

一、答辩的组织管理工作

1、各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认真组建答辩机构,按时呈报系答辩委员会、专业答辩小组名单及答辩工作安排(包括各专业答辩小组答辩学生名单、时间、地点安排)。

2、各系答辩委员会将作为各系常设机构由教务处发文确认,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相关工作。各系要充分考虑系答辩委员会人员组成、结构的全面性、合理性,以后每次人员的调整需报教务处发文确认。

3、答辩体制的说明

院级、系级答辩:拟评院优秀的学生(标准~5%,参加系答辩比例可大一些)

专业小组答辩不及格的学生(需本人提出申请)

因特殊情况经系答辩委员会批准不能参加专业小组答辩的学生 院级、系级答辩意见的体现:通过系答辩委员会决议公布系答辩结论

4、各系答辩委员会要指定专人负责答辩场地的落实和布置。答辩教室保持清洁卫生,教室黑板上要求书写“XX系2006届XX专业小组答辩”或“XX系2006届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5、专业答辩小组秘书、系答辩委员会秘书要详细记录答辩教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各系可以安排低年级记录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秘书工作。

6、各系安排专人拍摄现场数码照片,有条件的系可对答辩过程进行录音和录像。照片、录像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存档。优秀录像资料还可作为下届学生参加答辩的培训材料。

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要求

资格审查与指导教师、评阅人评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同时进行。

1、审查责任人:各系专业答辩小组。由指导教师、评阅人负责资格审查具体工作,并在成绩评定表评语栏最后签署审查意见。

审 批 人: 各系答辩委员会。审批结论以系发通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公布,对暂缓通过需参加“二次答辩”的学生、不予通过其毕业论文(设计)不及格的学生要详细列出名单。资格审查通知作为质量管理措施归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档案。

2、学生参加资格审查应有的各项资料

1)学生手册(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检查指导记录); 2)文献综述的定稿;

3)中期检查表: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中期汇报表》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教师中期检查表》

4)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的初稿、二稿、答辩稿,毕业设计的作品

3、审查结论

1)通 过:学生提交资料符合学院答辩资格审查要求,准予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暂缓通过:学生提交资料部分不符合学院答辩资格审查要求,整改后参加毕业论文(设计)“二次答辩”。

①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有错误,而未及时修改者;

②毕业论文(设计)不符合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而未及时修改者; ③毕业论文(设计)有三分之一以下指标不能满足任务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者; ④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评定成绩低于60分; ⑤毕业论文(设计)资料不全者;

3)不予通过:学生提交资料严重不符合学院答辩资格审查要求,不予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不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的学生,其答辩成绩以零分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判定为不及格或者零分。

①缺勤累计超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三分之一以上者; 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旷课时间累计达一周或一周以上者;

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差,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指导教师、评阅人评定成绩均低于60分者;

④毕业论文(设计)有三分之一以上指标不能满足任务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者; ⑤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请他人代做者;(按考试作弊处理)⑥拒绝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者。(各系事先要做好相应工作)三、二次答辩

1、参加二次答辩的对象

2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中所确定的参加二次答辩的学生; 2)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不合格而影响学士学位授予的学生; 3)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不及格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

2、学生向系答辩委员会申请延长在校时间2~8周,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工作。经指导教师同意、系答辩委员会批准、教务处备案后,参加二次答辩。

3、二次答辩所需费用全部由学生个人承担,具体费用标准另行文通知。

四、专业小组答辩、系级答辩、院级答辩

1、答辩程序

1)专业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开始―――组长介绍答辩组成员―――组长宣布答辩纪律(学生应服从安排、保持安静,尊重答辩教师意见、认真回答提问,„„。各系制定)―――学生按序进行答辩:学生报告12~15分钟,答辩教师提问及学生回答13~15分钟

2)要求答辩教师在答辩前认真阅读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自己在答辩时要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以便更加客观地来评定学生的答辩成绩。

2、答辩要求

1)答辩教师提问一般要围绕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相关知识进行,要针对课题中的关键问题有准备地提出问题。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答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和质量。3)指导教师要积极对学生参加答辩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认真作好答辩准备。学生要以自己所写的文献综述、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材料作“教材”,认真备好答辩陈述这一“课”。同时,要对回答答辩教师的提问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答辩结束后,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教师的意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形成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 2006年5月12日

6.2018届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篇六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也是对本科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学生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写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论文写作要求

1.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禁止抄袭他人文章。

2.论文必须有理论分析及分析结论。

3.论文所引资料的出处必须一一注明,论文后应附参考文献。4.鼓励论文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字数要求,论文正文不得少于12000字。

二、论文答辩要求

1.答辩资格的取得。学生论文写作完成之后,交指导教师最后审阅,对已达到毕业论文质量要求的论文由指导教师推荐参加论文答辩。对达不到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的论文,不得参加答辩,论文不能取得学分。2.论文答辩小组组成。论文答辩小组由3名或以上的教师组成,其中设组长一人,组员若干。

3.答辩形式。论文采用笔试答辩和口头答辩和两种形式。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其中一种形式的答辩。(1)笔试答辩程序:首先由答辩小组的教师事先为每位学生出答辩题目3—5个,然后学生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答题的情况给出答辩分数。

(2)口头答辩程序:首先由学生介绍论文(包括选题动机,所讨论的问题,分析方法和解决的问题等),时间不超过5分种。其次,由答辩教师针对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提问,问题一般3-5个。再次,由学生选择答辩方式:⑴即席答辩;⑵准备15分钟后答辩。最后,在答辩过程中答辩教师可根据学生答辩情况随时提问,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答辩完成之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答辩的情况给出答辩分数。优秀论文和不及格论文必须参加口头答辩。

4.口头答辩形式的选择标准如下:

(1)教师推荐答辩。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论文质量,认为可能获得优秀成绩的论文,由指导教师推荐参加口头答辩。对一般论文则推荐参加笔试答辩。(2)(3)学生自己申请。学生也可以自己申请参加口头答辩。对自己不申请的,则由指导教师安排答辩的形式。

笔试答辩不及格的学生需要经过口头答辩最终确定成绩。

三、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采用论文与答辩相结合的评分标准。论文是确定评分的基础,答辩是对论文的检验,论文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论文合格但答辩不合格者也不能取得学分。答辩对论文有最终否决权。评分按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F)五级记分。其中优秀率不得超过10%。

1、优秀(A)⑴论文标准:观点新颖,分析正确,论证有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论及问题能作全面深入的探讨;文笔流畅,层次分明,构架严谨,言之有据。具体要求是:在论文内容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际数据资料,根据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在论文形式上,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和资料必须一一注明出处,使论文能反映出作者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否则论文不能评优(A)。

⑵答辩标准:论文叙述条理清晰,能熟练正确地回答一般提问,并能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严格遵守答辩纪律。

2、良好(B)⑴论文标准:观点明确,分析正确,结论无错,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论及问题作较为全面的阐述。文笔通顺,层次分明,构架合理。具体要求是:在论文内容中,必须使用来自于实际的数据和进行一般的统计的分析(不要求必须进行实证分析);在论文的形式上,必须要对引用文献加以注明,使论文能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贡献。否则论文不能达到良好水平(B)。

⑵答辩标准:论文叙述清晰,能正确回答一般问题,对复杂问题能也能简单地回答,严格遵守答辩纪律。

3、中等(C)⑴论文标准:观点明确,对论及问题能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且言之有理。文章层次分明,构架合理。具体要求是:在论文内容中,至少需要对实际情况加以描述和进行定性分析,能得出结论;在论文形式上,必须注明所引用文献的出处,使论文能反映出作者的工作状况。否则论文不能达到中等水平(C)。

⑵答辩标准:论文叙述清楚,能正确回答一般问题,对复杂问题的回答错误率不超过30%,严格遵守答辩纪律。

4、及格(D)⑴论文标准: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能正确描述论及问题,并有自己的看法,分析无大错。具体要求是:在论文内容中,必须要能运用一定的理论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论文形式上,必须 2 注明所引用文献的出处。否则论文不能达到及格水平(D)。

⑵答辩标准:论文叙述清楚,可以回答一般性问题,且错误率不超过30%,严格遵守答辩纪律。

5、不及格(F)论文或答辩达不到及格标准的评定为不及格(F)。

具体规则是:论文达不到及格标准的,不能参加论文答辩,不给任何分数,不能取得学分。虽然论文达到了及格及以上标准,但是答辩不能达到及格标准的,仍以不及格记分。

四、时间安排

本学期

1、选题:2017年11月25日--12月20日

2、确定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12月21日--12月31日

3、与导师见面:2018年1月1日--1月6日

3、与导师一起确定论文写作大纲:2018年1月7日--1月14日

4、分论文小组完成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任务书:1月15日--1月19日

假期: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下学期:

1、与导师讨论论文初稿:2018年2月28日--3月6日

2、导师修改论文初稿:3月7日--3月15日

3、论文修改:3月16日--4月12日

4、导师审阅定稿:4月13日--4月19日

5、打印论文并交导师:4月20日--4月22日

6、导师撰写论文评语:4月23日--4月26日

7、学院聘请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评审:4月27日--4月30日

8、确定答辩小组:5月1日--5月4日

7、论文答辩:2018年5月5日

五、论文格式及上交论文要求

1、论文格式:论文统一格式请由深圳大学主页→教务信息→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应届毕业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网页上下载。

2、上交论文要求:每位学生在论文完成之后,应向指导教师交如下论文资料:打印好的文本论文两份和电子版一份。

经济学院

二O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深圳大学2018届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会计类

(一)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1、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研究

2、《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研究

3、《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研究

4、《政府会计准则第2号——投资》研究

5、《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研究

6、《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研究

7、非营利组织会计特点研究

8、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借鉴与比较研究

9、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研究

10、《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

1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

12、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研究

13、权责发生制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研究

15、《医院会计制度》研究

16、《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

17、《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研究

18、《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研究

19、《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研究 20、《彩票机构会计制度》研究

(二)会计基础理论

2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比较研究

22、基本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3、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研究

24、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研究

25、财务报告目标研究

26、会计要素研究

27、会计假设研究

28、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研究

29、收入确认中的会计处理问题 30、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3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研究

32、财务报告体系研究

33、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34、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比较研究

35、国际综合报告研究

36、非财务信息披露研究

37、会计恒等式研究

38、实现原则研究

39、配比原则研究 40、谨慎性原则研究

41、会计期间研究

42、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比较研究

43、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

44、企业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研究

45、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与分析

46、会计收益观研究

(三)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47、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比较研究

48、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比较研究

49、《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 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运用与问题探讨

50、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比较研究

51、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比较研究

52、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比较研究

53、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比较研究

54、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比较研究

55、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比较研究

56、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比较研究

57、《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运用与问题探讨

58、《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运用与问题探讨

59、《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运用与问题探讨 60、《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运用与问题探讨 6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运用与问题探讨 62、《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运用与问题探讨 63、《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运用与问题探讨 64、《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运用与问题探讨 65、《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运用与问题探讨 66、《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运用与问题探讨 67、《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运用与问题探讨 6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运用与问题探讨 69、《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运用与问题探讨 70、《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运用与问题探讨 71、《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运用与问题探讨 72、《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运用与问题探讨 73、《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运用与问题探讨 7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运用与问题探讨 75、《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运用与问题探讨 76、《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运用与问题探讨 77、《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运用与问题探讨 78、《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运用与问题探讨 79、《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运用与问题探讨 80、《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运用与问题探讨 81、《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运用与问题探讨

82、《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运用与问题探讨 83、《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运用与问题探讨 84、《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运用与问题探讨 85、《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运用与问题探讨 86、《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运用与问题探讨 87、《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运用与问题探讨 88、《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运用与问题探讨 89、《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运用与问题探讨

90、《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与问题探讨 91、《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与问题探讨 92、《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运用与问题探讨

93、《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运用与问题探讨

(四)其他会计专题

94、大数据对会计的影响 95、财务机器人对会计的影响 96、金融行业会计问题研究 97、会计信息与股票报酬的实证研究 98、现金流量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99、会计信息在经理人员薪酬订约中的作用研究 100、临时公告的信息含量 101、会计信息有用性实证研究

102、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的经济后果研究 103、会计差错更正的股价反应 104、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 105、委托理财中的会计处理问题 106、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历史回顾 107、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格式和内容探析 108、会计制度设计问题研究 109、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

110、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11、中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比较研究

11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析

113、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114、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115、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 116、会计舞弊的成因和后果研究 117、会计舞弊案例剖析

118、适应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119、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内容影响的研究 120、自然资源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 121、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122、现值计量研究

123、折现率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24、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125、长期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126、综合收益会计研究 127、财务报表附注研究

128、物业管理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129、XBRL财务报告研究 130、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二、审计类

(一)政府及内部审计

1.国家审计问题研究 2.国家审计重心问题研究 3.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4.政府机关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5.中外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比较研究 6.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实施的问题研究 7.我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基本特征分析 8.国家审计实施的特征分析 9.我国国家审计报告的特征分析 10.我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探讨 11.中外绩效审计比较研究 12.深圳政府绩效审计调查分析 13.政府采购审计问题研究 14.深圳政府采购审计调查分析 15.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问题研究 16.深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调查分析 17.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探讨 18.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19.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20.《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运用与问题探讨

2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运用与问题探讨 2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运用与问题探讨 2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运用与问题探讨 2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运用与问题探讨 2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运用与问题探讨

2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运用与问题探讨 2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运用与问题探讨 2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运用与问题探讨 2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运用与问题探讨

3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运用与问题探讨3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运用与问题探讨 3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运用与问题探讨

3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运用与问题探讨 3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运用与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运用与问题探讨

(二)审计基础理论

36.我国审计体系问题研究 37.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 38.审计准则明晰化项目研究

39.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40.中外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41.审计重要性研究

42.职业判断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43.审计收费问题研究

44.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45.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46.审计报告改革研究 47.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三)注册会计师具体审计准则

4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运用与问题探讨

49.关键审计事项案例研究

50.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比较研究

51.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比较研究

52.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比较研究

53.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比较研究 54.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24号——持续经营》比较研究

55.新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 比较研究

5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运用与问题探讨

5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运用与问题探讨

5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运用与问题探讨

5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运用与问题探讨

6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运用与问题探讨

6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6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运用与问题探讨

6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运用与问题探讨

6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153号——前任CPA和后任CPA的沟通》运用与问题探讨

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运用与问题探讨

6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运用与问题探讨

6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运用与问题探讨

6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运用与问题探讨

6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7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01号——审计证据》运用与问题探讨

7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7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12号——函证》运用与问题探讨 7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13号——分析程序》运用与问题探讨 7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14号——审计抽样》运用与问题探讨

7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运用与问题探讨

7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23号——关联方》运用与问题探讨 7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24号——持续经营》运用与问题探讨

7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运用与问题探讨

7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32号——期后事项》运用与问题探讨 8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341号——书面声明》运用与问题探讨

8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8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运用与问题探讨 8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运用与问题探讨

8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运用与问题探讨

8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运用与问题探讨

8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

运用与问题探讨

8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运用与问题探讨

8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运用与问题探讨

8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9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2号——验资》运用与问题探讨

9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9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运用与问题探讨 9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运用与问题探讨 9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运用与问题探讨 9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运用与问题探讨

9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运用与问题探讨 9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运用与问题探讨

(四)会计师事务所

98.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研究 99.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研究

100.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改制问题研究 101.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102.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例剖析 103.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问题研究 104.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业务研究 105.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研究 106.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研究

(五)职业道德

10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研究 108.职业道德守则体系研究

109.我国职业道德守则和国际职业道德守则比较研究 110.职业道德守则国际趋同研究

111.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守则典型案例剖析 112.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研究

(六)其他审计专题

113.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 114.财务机器人对审计的影响

115.财务机器人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及问题探讨

116.《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的通知》(财会[2017]13号)解析 117.银行函证及回函规范问题研究

118.《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2017]1号)解析 119.审计档案保管规范问题研究 120.审计定价的实证分析

121.非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122.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123.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案例分析 124.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市场反应 125.非标准审计报告案例分析 126.非标准审计报告统计分析 127.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统计分析 128.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案例分析 129.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讨 130.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研究 131.企业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三、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类

(一)成本管理会计

1、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研究

2、《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运用与问题探讨

3、《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煤炭行业》运用与问题探讨

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运用与问题探讨

5、《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运用与问题探讨

6、政府服务外包中的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7、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8、作业成本法应用中的问题研究

9、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

10、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1、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12、预算管理案例研究

13、公司业绩考评指标设计研究

14、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15、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16、国有资本预算体系的研究

17、我国公司现金预算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8、《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19、《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101号—战略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0、《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201号—预算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1、《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304号—成本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400-403号—营运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500-502号—投融资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4、《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603号—绩效管理相关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5、《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26、《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2号—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二)筹资、投资与股利分配

27、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8、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9、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30、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32、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

33、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调查与分析

34、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

35、股份公司资本金筹集时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问题

36、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37、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38、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9、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40、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41、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分析

42、我国企业债券成本的实证分析

43、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4、我国公司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5、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6、我国认购权证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认沽权证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49、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50、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51、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52、公司分立的财务问题探讨

53、公司收购的财务问题探讨

54、公司股权内部重组问题探讨

55、职工持股的财务问题探讨

56、我国上市公司发行认股权证问题研究

57、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58、COSO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59、内部控制属性研究 60、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案例研究 61、企业内部控制诊断案例研究 62、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现状调查与分析 63、《石油石化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研究 6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65、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研究 66、高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研究

67、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 68、《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运用与问题探讨 69、《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70、《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运用与问题探讨

7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运用与问题探讨 7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运用与问题探讨 7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运用与问题探讨 7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运用与问题探讨 7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运用与问题探讨 7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运用与问题探讨 7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运用与问题探讨 7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运用与问题探讨 7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运用与问题探讨 8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运用与问题探讨 8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运用与问题探讨 8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运用与问题探讨 8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运用与问题探讨 8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运用与问题探讨 8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运用与问题探讨 8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运用与问题探讨 8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运用与问题探讨8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运用与问题探讨 89、COSO风险管理框架研究

9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91、企业经营失败预测探讨 9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四)财务报表分析

9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94、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95、中国上市公司透明度研究

96、财务报表分析框架研究

97、具体上市公司(或行业)财务报表分析 98、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99、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100、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101、剩余收益模型研究 10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 103、估值方法比较研究

104、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5、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研究 10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五)税务

107、新所得税法对企业盈利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08、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109、“营改增”问题研究

110、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111、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六)其他财务专题

112、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113、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14、委托理财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115、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研究 116、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117、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118、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119、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120、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121、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12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12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12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125、国有企业向财政上缴利润问题的研究 126、企业合并的财务问题探讨 127、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7.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七

第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各地各校要把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深刻领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深入领会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 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 结合实际、发挥优势,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培养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后备力量。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大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不断拓宽文化育人的新平台新阵地。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 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积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整合, 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作用,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积极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开发机制, 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化现象、文化规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研究, 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8.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     不适合课桌椅     视力不良

一、研究目的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课桌椅的舒适程度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高发育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身高与课桌椅逐渐出现不合适,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伤害,如视力减退、脊柱弯曲等,这里笔者主要探讨不适合的课桌椅对学生视力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厦门市岛内外中学共16所。岛外学校有:集美中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海沧实验中学、同安第二外国语中学、同安东山中学、翔安新店中学、翔安一中,岛内学校有: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双十中学、厦门三中、湖里中学、湖滨中学、华侨中学、厦门五中、厦门逸夫中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初中和高中各一个班级的教室。调查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共1591名,其中男生784人,女生80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各类相关著作、期刊、网页来查阅资料与参考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阅读,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向厦门市岛内、岛外16所中学的学生以及两所学校的初三、高三各一个班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对他们的身高、视力以及对教室课桌椅的主观感受等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0份,回收问卷1620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1591份,有效率为98.2%。

3.访谈法

对厦门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有关人员、部分中学的行政领导、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访谈。

4.测量评价法

采用标准钢尺测量调查学校教室的课桌椅功能尺寸,并参照《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评价。

5.统计分析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和客观的量化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厦门市中小学教室课桌椅现状

1.学生的身高分布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课桌椅各型号所对应的身高范围,统计各身高范围的人数,结果显示:173以上的中学生有296人,其中180cm以上的学生有65人,最高的中学生是191cm。

2.调查学校的课桌椅现状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学校的课桌椅从初一到高三都是一个型号的,能与身高相匹配的课桌椅较少,课桌椅大都相差2号,而且大多数都是多年未换,随处可见许多陈旧、破损的情况,椅子没有弧度。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变化最大的阶段,中间包括了青春期发育,所以学生身体差异很大,如果为了教室的美观,采用统一的课桌椅,必将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危害。厦门市中山医院张医生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不正确的坐姿会引起脊柱弯曲异常等疾病,还会影响学生的心肺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功能,使其肺活量减少。由于课桌椅不合格造成的不正确坐姿,直接导致了学生脊柱弯曲和近视眼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关资料显示,中小学课桌椅高低不合适将使学生脊柱侧弯和后凸的发病率上升11%,近视眼发病率上升8.5%①。

为了了解同一对象从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的身高和视力的变化,我们专门针对两所学校的97名初三学生和10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初三学生三年中身高增长了将近10cm,视力下降了0.3;调查的高三学生三年平均身高增长不足4cm,视力也下降了0.3。从附表1可见,在初中三年中学生的身高发育水平差异较大,然而课桌椅尺寸却始终没有变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身高与课桌椅的符合率发生较大变化,高中阶段则变化相对较小,学生的视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3.调查对象视力基本情况

从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了解到,2013年本市中小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77.89%,其中小学生61.62%,中学生86.47%,小学入学新生视力不良率67.7%②。这里指的并不完全是近视,也包括弱视、斜视等其他视力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凡远视力≥5.0,视力正常;远视力4.9,轻度视力不良;远视力4.6~4.8,中度视力不良;远视力≤4.5,重度视力不良。以人为单位统计,两眼远视力不平衡者以远视力不良程度高者为准③。依照此标准,将所调查的学生按照视力正常、轻度视力不良、中度视力不良、重度视力不良来统计人数,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中学生的视力不良者高达1202人,占调查人员总数的75.5%,其中重度视力不良的人数最多。

4.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与近视眼的相关分析

按照远视力≤5.0定为近视,排除其他眼疾,对1591名中学生的视力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有1247人属于近视者,仅有344人属于非近视者,将近视者设为病例组,非近视者设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再进行统计学的x2检验(见附表2)。经检验,P<0.01,因此可认为近视眼的发生率与课桌椅的不适合有关,由于课桌椅的不合适,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无法保持端正的身体姿态,眼睛容易疲劳,使近视眼的发生率提高。

为了进一步探究所调查学生接触不适合卫生标准课桌椅的时间(以学年为计算单位)对学生近视的影响,抽取调查学校初一至高三各一个班级的学生。通过学生身高与课桌椅的匹配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坐不适合课桌椅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的近视眼人数分别是:11人、16人、15人、12人、25人和27人。经过进行统计学的线性相关分析④,得出相关系数为r=-0.436,数据表明:坐不适合卫生标准课桌椅的学生视力与时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经t检验证实相关成立(附表3)。由此可见,长期坐不适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学生近视眼,且时间越长,近视眼的发生率越高。

四、结论

其一,厦门市岛内外绝大多数中学教室的课桌椅功能尺寸与学生身高的匹配率低,课桌椅也没有按照《标准》标明型号、标牌颜色和使用者的身高范围。

其二,教育主管部门对生产课桌椅的厂家监管不力,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作和配置课桌椅,全部采用统一的课桌椅,对课桌椅的配发“人性化”意识淡薄。

其三,不适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对学生的视力将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学生视力不良,且使用的时间越长,近视眼的发生率越高。

其四,学生的视力低下率高,与不正确的坐姿和课桌椅不符合卫生标准有关。

五、建议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卫生保健部门等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课桌椅的功能、尺寸进行监督、检查,选择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保证符合卫生学标准的课桌椅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其二,促进可调式课桌椅的研究与开发,使得舒适耐用、价廉物美的可调式课桌椅能得以普及,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其三,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在每个教室配备至少两种型号的课桌椅,可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更换课桌椅或重新安排座位。

注释:

①吴慧泉,郑两兴.坐得不爽影响健康和学习[N].厦门日报,2005-6:12.

②厦门2013年度居民健康报告发布;七成学生视力不良[N].厦门日报,2014-4-17,5.

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关爱眼睛;挑战近视”-首届青少年近视防治论坛[EB/OL].2005-6-1.

9.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九

1、毕业设计所需材料一览表

序号

毕业论文材料名称

电子稿

打印稿

份型 数3 1 1 11

上交时间

2013-06-10 每学生1份

2013-06-10 每学生3份,其中2份订到论文中 2013-06-10 每学生1份 2013-05-19 评阅用,答辩时传阅

2013-06-06 答辩后,学生修改,教师确认后再

打印幻灯片 7 成绩考核表 8 毕业论文光盘 9 答辩记录 10 答辩档案袋

需要需要

答辩用,按15分钟讲解(含演示)计划

需要 A

42013-06-15 统一打印(小组交电子稿)

含毕业设计说明书、程序等。答辩时的问答记录,大概5个问题左右。2013-06-10 通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

馆定购(有毕业设计字样)

备注选题表 2 任务书 3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正式)

需要 需要 A4 需要 需要 A4 需要 需要 A4 需要 需要 A4毕业论文(评阅用)需要 需要 A4

需要 需要

2、各文档填表时间

时间说明:

选题表日期 任务书起始日期 任务书执行日期 开题报告日期

开题报告教师签字日期

计算机09网络09 2012.11.10

2013.03.11-2013.06.15 2013.03.11 2013.03.30 2013.03.31

毕业论文上的完成时间和任务书保持一致。

3、所有文档的签字部分应该留空,手写签字

a)任务书:系主任、批准日期、教研室负责人、指导教师、学生签名 b)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签名 c)考核表: 签名

4、字数的要求

a)毕业论文(科学研究)要求12000字以上 b)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类)要求20000字以上

5、其他务必需要留意的问题

10.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十

一、论文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格式

1)题目;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3)英文摘要与关键词;4)目录; 5)正文;6)致谢;7)参考文献;8)注释;9)附录。论文打印格式

宋体小四号字A4纸打印(各级标题除外)。毕业论文(设计)篇幅为10000字以上,有关译文为2000字以上(附原文)。论文装订格式(按以下顺序装订)

1)封面;2)任务书;3)成绩评定表;4)扉页(题目、英文题目、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 5)论文; 6)封底。

在论文中务必规范填写学院与专业名称,学院全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名称分别为“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材料化学”、“包装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地”。在论文各部分及其它材料中务必保持论文题目、专业名称、学院名称等的统一,在成绩评定表等部分的签字完备。

二、答辩材料

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料袋》封面的“毕业设计”部分的要求将答辩材料备齐入袋,供答辩委员会审阅。注意《成绩评定表》为一式两份,论文中装订一份,资料袋中存放一份。

三、成绩分布与大组答辩

毕业设计成绩优秀率≤25%,“良好”及以下成绩的分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设严格比例,其中“中等”及以下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15%。各专业答辩结束后,推荐1名校级优秀论文候选人参加大组答辩;由大组答辩确定校、省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对成绩有争议的同学也可申请参加大组答辩,由大组答辩确定最终成绩。

四、数据汇总

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后,各专业须汇总以下材料。

① 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汇总表;

②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

③ 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来源、类型统计表;

11.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要求 篇十一

1 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应用现状

1.1 烟气脱硫石膏

烟气脱硫石膏是电厂烟气湿法脱硫形成的工业副产品, 又称硫石膏。湿法石灰/石灰石-石膏法是我国采用的主要烟气脱硫方式, 脱硫效率可达90%左右。“十一五”末, 我国已有超过3亿k W的燃煤火电厂采用湿法石灰/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全国每年产生脱硫石膏4000万t以上。

湿法石灰/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是使用氧化钙 (Ca O) 或碳酸钙 (Ca CO3) 作吸收剂与水配制成浆液, 通过对二氧化硫 (SO2) 的吸收、中和、氧化结晶等反应, 最终形成脱硫石膏 (二水硫酸钙Ca SO4·2H2O) , 因此, 当石灰石 (石灰) 纯度较高时, 脱硫石膏的纯度一般在90%~95%, 有害杂质较少。由此可见, 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完全可以代替天然石膏进行综合利用。

1.2 磷石膏

磷石膏是湿法生产磷酸过程的工业副产物, 主要成分是二水硫酸钙, 磷酸是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主要原料, 制取1 t磷酸 (以100%P2O5计) 约产生5 t磷石膏。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2013年统计, 全国磷肥企业堆放磷石膏已超过2.5亿t, 2013年产量已超过6200万t。我国目前对其综合利用率不到30%, 主要途径是用于水泥工业、生产化工原料和石膏建材制品、用作路基或工业填料、改良土壤等。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是磷肥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事关磷肥行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途径虽然很多, 但主要还是将磷石膏经过预处理后煅烧建筑石膏, 进而制取石膏建材制品, 实现磷石膏资源化利用。

2 工业副产石膏原料相关标准要求及质量控制

近年来,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 工业副产石膏的开发应用已迫在眉睫, 而其相关标准的跟进, 加强其质量控制是工业副产石膏应用的前提。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08年负责制定了我国第1部GB/T 23456—2009《磷石膏》国家标准, 北京建材研究总院于2009年制定了JC/T 2074—2011《烟气脱硫石膏》建材行业标准, 规范了磷石膏、脱硫石膏这2种原料的技术要求。同时还有国家标准GB/T 21371—2008《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农业部行业标准NY/T 1060—2006《水泥生产用磷石膏》以及建材行业标准JC/T 2073—2011《磷石膏中磷、氟测定方法》, 这些标准的制定发布对磷石膏、脱硫石膏的生产应用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有利于其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 将极大推动磷石膏及脱硫石膏的广泛应用。

2.1 JC/T 2074—2011《烟气脱硫石膏》

JC/T 2074—2011标准规定了烟气脱硫石膏等级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运输和贮存的要求。适用于采用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对含硫烟气进行脱硫净化处理而产生的以二水硫酸钙 (Ca SO4·2H2O) 为主要成分的烟气脱硫石膏。

烟气脱硫石膏的技术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标准对烟气脱硫石膏的主要成分即二水硫酸钙 (Ca SO4·2H2O) 进行了分级控制要求, 同时还对杂质含量、附着水、放射性等进行了规定。

注:第1、2项测试基面为湿基, 其余项目测试基面均为干基。

2.1.1 烟气脱硫石膏纯度及杂质含量

对烟气脱硫石膏而言, 二水硫酸钙含量是烟气脱硫石膏纯度的标志, 其纯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烟气脱硫原料 (如石灰石) 的品质, 如果脱硫石膏的纯度低于90%, 石膏中将会含有大量的惰性物质 (如硅酸盐等) , 这些惰性物质将会对脱硫系统如泵、搅拌器、管路等的腐蚀加剧, 细小的惰性物质沉积在吸收塔内, 阻滞吸收塔运行, 最终导致脱硫效率的急剧下降, 甚至使脱硫失效。因此, JC/T 2074—2011标准将二水硫酸钙含量最低定为不小于85%是生产的要求, 也是环保的需要, 同时脱硫石膏具有较高的纯度也将对其深入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用于脱硫的石灰石中含有钾、钠、镁等盐类物质, 因此在脱硫石膏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这些盐类离子。当脱硫石膏用作石膏建材制品时, 水溶性的镁离子、钠离子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迁移至石膏制品, 出现“泛霜”现象。钾盐在石膏中含量较低, 一般不会造成这类现象。因此需要对镁盐和钠盐的含量做出限定, 以保证其深加工产品的质量。

氯离子是以HCl的形式, 通过烟气进入脱硫系统, 或以氯离子形式由工艺水带入, 在真空皮带脱水环节随水脱除, 仅有少部分残留在石膏中, 必须通过清水清洗的方法, 在脱水皮带中去除氯离子, 从而把氯离子控制在较低的浓度。如氯离子含量过高将对石膏制品产生不利影响: (1) 石膏原料在应用中腐蚀生产设备、其石膏制品作为建筑材料时产生腐蚀现象; (2) 含高浓度氯离子的石膏制品无法完全干燥, 纸面石膏板等会因此降低甚至失去强度; (3) 水溶性氯离子会在干燥过程中迁移至纸面石膏板表面, 导致纸板分离。目前我国脱硫系统在水洗环节存在较大问题, 导致烟气脱硫石膏中的氯离子普遍偏高, 含量在100~2600 mg/kg波动, 低于100 mg/kg的约有15%。研究表明, 当氯离子含量大于200 mg/kg时将会对纸面石膏板的面纸与石膏芯材的粘接强度造成严重影响, 甚至出现不粘结情况, 因此JC/T 2074—2011规定的氯离子含量是符合应用实际的。

2.1.2 脱硫石膏的附着水

我国火电厂的脱硫装置是近年来开发并大量应用的, 大部分采用湿法工艺, 其中脱水环节比较先进, 如严格控制设备的脱水性能参数, 完全可以将脱硫石膏的附着水控制在12%以内, 进而可以解决脱硫石膏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堵塞等问题, 同时可以降低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耗。脱硫石膏的这一指标与欧洲标准规定一致。

2.1.3 脱硫石膏的放射性

烟气脱硫石膏由于烟气中的粉煤灰等物质, 使其放射性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标准均规定其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要求。

2.2 GB/T 23456—2009《磷石膏》

2.2.1 基本要求

磷石膏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注: (1) 用作石膏建材时应测试该项目。

由表2可以看出, GB/T 23456—2009主要规定了磷石膏的附着水、二水硫酸钙含量的基本要求, 同时规定了用于建材产品时的磷、氟杂质含量。

2.2.2 磷石膏的附着水

由于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 因此含有大量的附着水 (或称自由水、游离水) , 附着水的高低对其下游产品的应用有较大的影响。磷石膏排放时附着水比较高, 一般在15%~30%, 同时由于各磷石膏排放企业工艺、生产条件的不同, 使得附着水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从应用角度来讲, 如附着水的含量过大, 会给贮存及运输造成极大不便, 同时会影响使用, 因此对附着水应进行基本控制。结合我国磷石膏生产实际情况, GB/T 23456—2009将附着水指标确定为不大于25%。

2.2.3 磷石膏分级与有害杂质含量

由于受工艺装备及原材料的影响, 我国磷石膏的品位普遍达不到天然石膏的水平。为适应我国国情, 同时为了磷石膏排放企业不断加强技术装备的更新与投入, 提高磷石膏品位, 因此, GB/T 23456—2009取消磷石膏的特级和四级要求, 其一级、二级、三级要求与GB/T 5483—2008《天然石膏》的指标一致, 可根据应用需要选择不同等级的磷石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磷石膏因原材料及生产工艺过程的影响, 使其含有酸、磷、氟等杂质, 这些有害杂质会对石膏建材产品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因此必须对其含量加以限制。五氧化二磷 (P2O5) 分为水溶性和不溶性, 从应用情况来看, 不溶性的P2O5无论在磷酸生产过程中, 还是在磷石膏的后延产品加工中都不参与反应, 作为控制指标无实际意义, 因此, 国标规定水溶性P2O5作为控制指标, 定为不大于0.80%。水溶性氟直接影响磷石膏的应用性能, 而以难溶性结晶状态存在的如Ca F2、Ca Si F6、Na2Si F6等对磷石膏性能基本不产生影响。因此, 国标确定水溶性氟为控制指标, 要求不大于0.50%。

磷石膏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如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土壤改良等, 由于对磷、氟有不同的要求, 不宜进行统一规定, 因此国标仅对磷石膏用作石膏建材产品时才控制该指标, 从而扩大了磷石膏的应用范围。

2.3 GB/T 21371—2008《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

工业副产石膏因与天然石膏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 且其三氧化硫 (SO3) 含量普遍较高, 完全可以代替天然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GB/T 21371—2008中的工业副产石膏是指工业生产排出的以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副产品的总称, 又称化学石膏、合成石膏, 主要包括磷石膏、脱硫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盐石膏、柠檬酸渣、硼石膏、模型石膏等。GB/T 21371—2008规定: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硫酸钙含量应≥75%;附着水含量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2010的规定;工业副产石膏对水泥的影响应符合表3的规定。

(1) GB/T 21371—2008规定了包括脱硫石膏、磷石膏在内的工业副产石膏对水泥性能的综合影响, 要求比较严格, 目前水泥生产企业及相关检验机构均以该标准作为质量控制与检验的依据。

(2) 脱硫石膏、磷石膏排放时大都含有一定的附着水, 一般高达10%~15%, 有的甚至更高。现有生产水泥的石膏加料系统是以天然石膏为设计基础的, 湿态的脱硫石膏如直接用于水泥生产易造成石膏库内积料及下料口堵塞, 会引起水泥中SO3含量的波动, 从而导致水泥凝结时间要么急凝, 要么缓凝, 直接影响到水泥质量。同时附着水较高的副产石膏还污染生产环境, 腐蚀设备, 工人劳动环境恶劣。

(3) 残留于脱硫石膏、磷石膏中的可溶性P2O5、F、Cl-、Na2O等杂质, 会导致SO3含量控制范围较窄, 控制偏高时, 水泥凝结时间很长, 水泥不凝固;控制偏低时, 水泥出现急凝。

因此, 为了更好地利用副产石膏, 降低其对水泥性能的不利影响, 应采取适当工艺措施对其进行必要处理。目前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有成球 (如挤压成球、煅烧处理成球等) 、干燥、中和改性、与天然石膏混掺等方法, 应用效果良好。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采取在水泥磨头加输送皮带的方法将未经处理的副产石膏直接入磨, 只要控制好石膏入磨水分并精确计量, 加强现场生产控制, 同样可以达到应用效果, 经济实用。

3 工业副产石膏深加工产品———GB/T 9776—2008《建筑石膏》标准要求及质量控制

由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制定的GB/T 9776—2008《建筑石膏》将建筑石膏定义为:建筑石膏 (又称烧石膏、熟石膏) 是天然石膏或工业副产石膏经脱水处理制得的, 以β半水硫酸钙 (β-Ca SO4·1/2H2O) 为主要成分, 不预加任何外加剂或添加物的粉状胶凝材料。同时涵盖了工业副产石膏, 适用于天然石膏、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制得的建筑石膏, 其它工业副产建筑石膏也可参照执行该标准。

石膏及其制品以其节能、质轻、防火性能好、凝结硬化快、装饰效果好、卫生舒适、特有的“呼吸”功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要保证石膏制品的产品质量, 必须对建筑石膏的质量进行规范并严格控制。

3.1 建筑石膏的组成

GB/T 9776—2008要求建筑石膏组成中β半水硫酸钙 (β-Ca SO4·1/2H2O) 含量不得小于60.0%, 保证建筑石膏的基本纯度和质量, 这也借鉴了美国标准ASTM C28/C28M-00《石膏灰泥》中建筑石膏 (烧石膏) 的Ca SO4·1/2H2O含量不小于66.0%的规定;欧洲标准EN 13279-1《石膏胶结料和石膏灰泥》中建筑石膏 (石膏胶结料) 的Ca SO4含量不小于50%的规定。建筑石膏的纯度将直接影响凝结时间、强度等性能指标, 因此, 要求制作建筑石膏的工业副产石膏原料的二水硫酸钙含量要高, 同时采取的煅烧脱水工艺还需满足副产石膏自身的特点, 确保建筑石膏质量稳定可靠。

3.2 物理力学性能

GB/T 9776—2008规定, 建筑石膏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4的要求。

3.2.1 凝结时间

建筑石膏凝结时间的确定充分参考了国外相关标准, 如法国标准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德国标准只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时间, 英国标准则未规定凝结时间这一指标, 有的标准还将建筑石膏分为快凝、正常凝和慢凝3类, 并相应规定了它们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GB/T 9776—2008规定, 建筑石膏的初凝时间≥3 min, 终凝时间≤30 min。实践表明, 这一指标无论对天然建筑石膏, 还是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均是合适的。石膏建材制品对建筑石膏的凝结时间要求不一, 如石膏砌块要求初凝时间在3 min左右, 而粉刷石膏则要求初凝时间越长越好, 以减少石膏缓凝剂的用量。同时研究表明, 脱硫建筑石膏凝结时间普遍较快, 大多在3 min左右, 有的更短;而磷石膏由于其成分复杂, 凝结时间往往较长。因此, 建筑石膏生产企业应通过调整煅烧工艺参数, 制备具有不同凝结时间的产品, 但仍需控制在3~30 min内, 以满足不同石膏制品的生产需要。

3.2.2 强度

GB/T 9776—2008将建筑石膏的强度分为三级, 主要考虑其不同的用途, 同时也充分兼顾天然石膏、工业副产石膏本身的差异。研究表明, 由脱硫石膏煅烧制成的建筑石膏强度很高, 远高于国标规定的3.0级强度要求, 但由磷石膏制成的建筑石膏普遍偏低, 有的甚至达不到标准规定的1.6级要求, 这与磷石膏本身的杂质含量有关。为了加大工业副产石膏在石膏建材方面的应用, 在确保石膏制品质量及工程应用的前提下将强度分为高低三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对工业副产石膏的排放企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生产工艺落后、副产石膏质量不稳定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3.2.3 限制成分及放射性要求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的建筑石膏, 必须对其所含的限制成分含量指标加以控制, 否则将会影响建筑石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根据国外相关标准及国内生产应用实际, 国家标准主要是对工业副产石膏本身的放射性和所含的水溶性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加以控制。目前检测依据的是GB/T 5484—2000《石膏化学分析方法》, 该标准主要针对天然石膏制定, 试验研究表明使用该标准测定工业副产石膏限制成分含量, 基本是钾、钠、镁等各自的总量, 误差较大, 而真正对石膏建材制品有害的主要是水溶性杂质含量。因此, GB/T 9776—2008将限制成分列为供需双方商定指标, 可根据石膏制品品种的质量要求加以限制。

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其种类繁多, 是制作建筑石膏的巨大资源。但由于其产量、种类、性状极为复杂, 特别是由于工业副产石膏中常含有某些有害物质, 对建筑石膏的生产和应用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在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建筑石膏时, 需对原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并对其有害物质含量加以限制。目前尚无工业副产石膏的国际标准, 有的只是某些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 这就为我们制定国内的相关标准带来一定困难, 缺乏必要的借鉴。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烟气脱硫石膏欧洲标准和磷石膏澳大利亚博罗公司标准来看, 每个标准的控制指标都有十几项, 有的 (如磷石膏) 还要控制级配, 作为建筑石膏的原料, 这样的要求过于苛刻, 难以做到, 否则将会大大增加其应用成本。

GB/T 9776—2008标准纳入了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内容, 无疑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是十分必要的, 在石膏胶凝材料的理论和实践上也很有意义。标准着重考虑了2个问题:一是工业副产石膏的对象目前主要指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这是因为工业副产石膏的种类繁多, 情况复杂, 涉及面太宽不易控制。而这2种工业副产石膏产地集中, 数量较大, 应作为使用重点。二是结合生产应用实际, 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有害物质含量的控制应该有重点, 即应对它的放射性, 以及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加以控制, 以便对人体健康和石膏制品的质量不致产生危害。

4 结语

上一篇: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下一篇:小学教师党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