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11篇)
1.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一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作者: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8级声乐班 徐炜然 指导教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赵鹏程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曲艺说唱、戏曲、民族唱法
引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里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里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无论大小,都以其独有的民族音乐,丰富着国际乐坛,使之色彩纷呈、绚丽多姿。
一、中国民间音乐
1、关于民族民间音乐
什么是民族音乐?从词义上解,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该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是借其而衍生。“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摘自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民间音乐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片,具有以下特性 ① 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从创作角度观察,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是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音乐,都不用笔头书写成的。
集体性即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经他人改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作时就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上个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产生了子体。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的演唱或演奏着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② 传承性和演变性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传承性和演变性。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性,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先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演变性是指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在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迁徒所引起的文化传播等影响下,在原有的传统中融入新的因素,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变之中的。
民间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演变,从而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不断更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富于活力的生命力。
③ 人民性和民俗性
从民间音乐反映的内容来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人民性和民俗性。人民性指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文人民表达情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民俗性指民间音乐因和民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现的特性。
3、民间音乐的价值
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作丰富的矿藏,其中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无数宝贵音乐资料;它随历史进程发生、发展、演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① 人文价值
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文人资料。对人文学科(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在编写地方或民族史、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西盛传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民歌,是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四川九寨沟的《闹五更》是清代康熙年间“金川之役”的佐证„„ ② 学术研究价值
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音乐观念、形态特征、风格特点等都是音乐理论研究的对象;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有利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诸如中国的音乐美学、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等等。③ 审美价值
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曲目,它们按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兴奋、愉悦,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④ 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
20世纪50年代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的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无不从民间音乐资料库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通俗音乐,由早期模仿港台、外国风格开始,之后相继刮起了“西北风”、“东北风”,至今已涌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形式多种多样。
(一)民歌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穿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1、艺术特点 ① 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② 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炼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2、分类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根据认识或者研究民歌的不同要求和角度,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 社会上常见的是按民族或者行政区划来分类。将民歌分成XX族、XX省、XX地区。② 按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③ 按民歌歌词内容,可将民歌分成劳动类、叙事类、爱情类、社会时政类、生活类、革命类、风俗类、儿童生活类等。④ 目前在民族音乐理论界,在汉族民歌分类上,常用的是地方色彩区分类法和体裁分类法。
(二)曲艺说唱
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古已有之。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首次以“曲艺”一词概称我国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的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包括说故事、说笑话、说唱故事和唱故事,其中前二类只说不唱,后二类有唱有音乐伴奏,具有音乐性,称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唱音乐和民歌的差别在于: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做(即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说唱和戏曲虽同为表演艺术,前者是不化妆为剧中人的、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唱故事;后者是多人分角色扮演故事。因此,说唱和民歌、戏曲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曲艺音乐的释文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音乐特征„„”这是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对说唱音乐的解释。
1、艺术特点
① 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只是说唱音乐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并有部分文人的笔头创作。传承则以师徒相传为主。
② 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应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③ 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④ 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
2、分类
① 1952年叶德均先生著《宋元明讲唱文学》,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分为乐曲系与诗赞系两大类。
② 1960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鼓曲研究》一书,将曲艺归为三大类: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
③ 196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在《鼓曲研究》分类的基础上,将说唱音乐分为八类:鼓词、弹词、渔鼓、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版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将汉族曲艺分为评话、相声、鼓曲、快板四大类。
(三)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音乐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戏曲音乐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和器乐等,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光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2、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曲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又称文场)和打击乐(又称武场)。
三、中华民族声乐
1、民族唱法
何谓“民族唱法”呢?我个人认为,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
2、中国民间音乐对中华民族声乐的影响 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这处,既有联系又名有特点。① 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码头工人》、《大陆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河谣》等。中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是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民族民歌《古丽别塔》;《五朵金花》成功地运用了云南民歌„„ ② 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戏曲演唱的唱腔中有抒情的,叙事的,戏剧性的,但它与欧洲歌剧不同,很难区分哪段唱腔是宣叙调,哪段唱腔是咏叹调,而是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族声乐艺术中,戏曲演唱在声乐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化发展和完整的体系。而且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要求严格,讲究轻重缓急适度,气息方面讲究深沉,持久、饱满。在发声共鸣上强调和体会头腔共鸣,对发声要求圆润,甜脆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民族声乐所要追求的发声方法。
四、结论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形态存在的喜乐艺术,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动听的歌曲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的,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经验,学习传统唱法的真缔,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民族唱法的曲目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族歌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演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丰富民族唱法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局限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样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演唱知识的丰富及表
现力的提调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的掌握它的演唱规律,形成真正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民歌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的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民族声乐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特点,使之达到一个较高的科学水平,来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宝库。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肖常纬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国民间音乐》
伍国栋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93年 《民族辞典》
施正一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83年 《宋元明讲唱文学》
叶德均
上海出版社
《民族音乐概论》
中国音乐研究所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 《民间歌曲概论》
宋大能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
《努力创立中国声乐学派》
冯光钰
1996年10月中国声乐学会专刊第一期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歌曲集锦》
漓江出版社
1984年
《中华民族声乐教材》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0年
2.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二
一、民族声乐的三个阶段
声乐就是本声条件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原声相结合, 再发出声。一般学习声乐, 都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从自然、不自然和到新的自然阶段。许多声乐爱好者在未正式学习声乐之前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本声条件靠模仿自己喜欢的某个歌唱家的歌唱方法进行演唱, 在这个阶段中歌唱者一般都表现得比较自信和自然, 这就是第一自然阶段。当这些声乐爱好者找到了声乐老师的时候, 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第一自然阶段演唱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训练。例如提出喉头不稳, 气息浅、吐字不清等问题, 这就打破了原来自然阶段的平衡, 寻求新的平衡, 在找到新平衡阶段之前就属于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不自然阶段。学生必须认识到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 不自然阶段是必经阶段, 是一种正常现象, 需要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快使不自然阶段缩短, 达到新的平衡, 经过了严格的训练, 并掌握和熟练各种技巧, 学会了科学的发声方法, 这样学生就找到了新的平衡, 也就是说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新的自然阶段。
二、缩短学生不自然阶段的训练方法
1.“哼鸣”唱法练习。
我所用的哼鸣跟我们平时的哼鸣基本一样, 只是要求学生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喉头放松, 把“哼”的感觉用在平时吸气时的呼吸状态上, 检验哼鸣的对错, 主要是看在练习时嘴巴是否能随意动为准, 在哼鸣时嘴巴可以做各种咬字动作, 如不影响就说明方法是正确的。
2.“母音”练习。
在声乐教学中, 我认为不同情况的学生应采用相应的母音进行训练, 我通常采用的是“鸣、欧”母音,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声音上有卡、挤、白等毛病的学生, 因为用这两个母时便于打开喉咙, 并且容易使声音垂直、圆润、通畅。在进行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把母音吐清, 不要让母音变形。
三、“微笑”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时的微笑状态与我们平时的微笑是一样的, 一定要自然、放松、并且在歌唱进行当中一定要保持这种状态, 把笑肌抬起来, 状态要积极, 微笑时上腭和软腭同时抬起来, 这样就会感到喉咙很开, 达到歌唱发声时的最佳状态, 在歌唱训练中学会“微笑”状态对于那些声音过重、暗、压、位置低的学生是很有益的, 可以尽快地克服这些毛病。
四、“哈欠”状态的作用
我认为运用哈欠的方法对于那些初学声乐的学生体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所说的打哈欠与我们平时一个人在疲倦或刚睡醒时的打哈欠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自己感觉一下, 在打哈欠时, 喉咙里面呈打开状态, 软腭也会自然地抬起。我认为哈欠状态对初学声乐的人是比较适用的, 因为这种状态可使声音垂直、通畅, 容易调整好气息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在练习哈欠状态时一定要放松, 并且能和叹气的动作结合起来。
五、歌唱中的呼吸训练
歌唱中的呼吸是歌唱状态的重要环节, 它是歌唱的动力, 要想唱好歌, 必须有好的呼吸方法, 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 古人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氤氲自脐间出”的说法, 这些都说明了呼吸在歌唱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的歌唱中, 声乐大师们大体把呼吸方法分为三种:即胸式、腹式和胸腹式三种呼吸方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方法, 因为这种吸气方法气吸的深, 并且很容易放松, 在教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时, 我多采用的是闻花式吸气法, 用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闻花的方法去找吸气呼气的感觉, 这种方法很放松, 并且气吸的深, 因为闻花的时候是用鼻子和嘴一块儿呼吸的, 所以动作也不是太明显, 在歌唱中对快吸快呼的唱法非常有效。
六、歌唱中的姿势和表情
1. 歌唱时的姿势。
歌唱时两脚不要并得太紧, 大概有半尺距离即可, 可双脚错开, 也可一前一后, 重心也要随着演唱内容的需要随时移动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极有力的, 腰、背、脖子连起来形成一堵墙, 胸部和腹部都要兴奋自然, 不能僵硬和紧张, 站立的要直, 两臂放松, 两肩稍后, 歌唱时随意做出各种动作。这样就形成一个积极而放松的歌唱状态和姿势。
2. 歌唱时的表情。
歌唱时除了要有正确的姿势外, 还要有积极而放松的表情。一般情况下, 在歌唱时眼睛都要以平视为准, 应根据歌曲的内容来体现内心的感情, 歌唱时嘴巴也应张得开, 放得松, 做出各种动作而不影响声音, 面部肌肉也要放松, 笑肌要抬起, 要求做到前面所提到的微笑状态即可。
摘要:学习声乐都要经过自然、不自然和到新的自然三个阶段。学习和训练中, 必须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并且从歌唱时的表情、呼吸、姿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这样才能使不自然阶段缩短, 达到新的平衡。
3.浅谈民族声乐的教育发展 篇三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歌曲 民族声乐 声乐教学发展
民族音乐就是来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又高于真实生活,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对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十分的丰富多彩,但是有些并没有很好地被重视起来。有的在目前只是一些潜在的、等待开发的资源,甚至有一些正在濒临着灭绝。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处的劣势,在音乐文化市场、音像市场中,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明显不敌欧美、港台乃至大陆流行音乐的,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嚴峻的挑战。而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民族声乐,在借鉴外国音乐的有益经验的同时,又不让外国音乐来把民族音乐融化掉,并保护好中国的民间歌曲,这是令广大音乐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声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绝不能因为强调技能性,而忽视它所具有的深刻的、系统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恰恰是这些理论在不断地指导着歌唱的实践。通过实践,又不断地总结和升华新的理论,从而使声乐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发展民族声乐,在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的过程中,吸收一些外来的音乐形式是有益的,必要的,这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吸收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音乐,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而不是让外国音乐来把民族音乐融化掉。因此,一切外来的经验都必须加以消化,绝不能生搬硬套,一切外来的音乐形式都必须使之适应民族的音乐语言、文化传统和审美观点的要求,得到民族化的改造。
民族声乐歌曲是直接通过清晰而美化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地思想感情的,与听众的内在情感互相交流和感化。而民族传统唱法中对气息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决定歌唱的关键,美好的声腔必须有较深而灵活的气息支持。中国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腔、字、味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现今所说的民族声乐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具体来说,它是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以民族声乐为代表,不同于民歌、说唱音乐、曲艺的演唱,但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优秀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这种演唱形式除演唱民族风格特点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外,还可演唱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种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以及各个民族传统声乐曲目、戏剧唱段等,它是一种新型的演唱艺术。
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在歌唱中善于用脑,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歌唱就是用声音表达人民的真实劳动生活。感情表达是内部和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歌曲的处理是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音乐节奏与旋律的特点,在主题的展开与音乐旋律的发展中,熟练地运用发声技巧,把语言生动地揉到美的旋律中,去表现民族歌曲的崇高精神境界,达到感染听众,使人们感动和鼓舞。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是由于民族生活方式和习惯,地域的影响而产生的,歌曲的风格特点也是各具特色的。演唱歌曲的过程是人民性的一种明白无误地表达。所以歌者还要深入生活,体验情感,这是民族歌曲处理的关键。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如诗如画的意境:夜已深,小村庄里幽静,月亮皎洁,山峦轮廓清晰可见,小河潺潺,竹楼里传来思念深山里心上人的歌声。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想,歌者对这样的意境的描述,把思念,期盼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所以,民族声乐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学生的歌唱和感情之间的自然关系。先从调整歌唱的乐器入手,然后是歌唱技巧,各种声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歌唱的风格。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控制声音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声乐歌曲的魅力。
高校声乐教学是我国声乐教育中最庞大的教学群体,它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今天,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抢救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崇“母语教育”,使人们从中寻找已经逐渐丢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这对实现“文化兴国”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高校声乐教育肩负着培养声乐教育人才的重担,在弘扬民族声乐文化方面,特别是通过在基础教育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中国自己的声乐体系,构筑一道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的精神防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声乐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声乐之林,不只是看我们培养出多少能唱外文歌曲的“美声唱法”的学生,关键看我们是否能建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热爱“母语声乐”文化,使学生热衷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和研究,从而尽早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
在新时代,声乐教学必须以前瞻的姿态,伴随科技发展的趋势,用新的思维始终不渝地追逐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展望未来,民歌将向一个崭新的领域延伸,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并为未来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山东省出版总社,
1999.8.
[2]杨萍.从施光南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特点.艺术教育,2008,(10).
4.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四
关键词:民族声乐 教学 花腔女高音 训练
女高音作为我国歌唱艺术的形象大使,同时在声乐表演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演唱者通过用自己纯净、平滑的声音将美妙、独特的花腔唱法演唱魅力淋漓尽至地展现出来,所以在众多声部中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味。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花腔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所具备的声音上的特点,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培养学生对音色、感觉意识以及情感上进行适当的调节,或者可以建立起一个高低频共鸣的概念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调节声音共鸣。
一、我国民族花腔女高音的概念以及主要分类
花腔所指的是对歌曲旋律声部来进行较为生动且精巧的装饰,也就是在唱歌时利用颤音或者其他具有装饰性的唱法来进行演唱。例如,在歌剧《圣洁女神》当中,就含有相对较多的装饰性质的花腔演唱部分。花腔女高音作为女高音中的一种,其主要是指具备花腔演唱技巧的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具有精巧而灵活的特点,且具备跳音速度快以及上下音阶跑动快等技巧。
在我国主要将花腔女高音分为两大类:戏剧花腔、抒情花腔。
其中戏剧花腔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花腔类别,也就是戏剧花腔女高音同时兼备演技与声音技能。戏剧花腔女高音不仅仅应当具有良好的高音区,同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张力。花腔女高音在角色扮演方面,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演技以及对其所饰演的人物的情绪可以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对该人物的情绪应当有很好的掌握能力。
抒情花腔具有音域宽以及音区高等特点,尽管抒情花腔的音量相对较低,但是其音色能够带给人一种较为灵巧且舒适的感觉,高音部分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所以,无论是戏剧女高音还是抒情女高音均具备一定的特色,想要将其了解得更加深刻,那么便需要爱好音乐的工作者与艺术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发掘出训练花腔的更好的技巧。
二、我国民族花腔女高音的主要表现
花腔的演唱技巧起源于17世纪,那时十分流行阉人歌唱家,由于其声音圆润、甜美,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表演的十分灵活,因此得到许多人的喜爱。这些阉人歌手通过对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推进了花腔唱法的进展,并且使得花腔成为歌唱部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花腔女高音,使得我国人民也体会到了花腔唱法的美妙之处。由于国人对花腔唱法的喜爱,使得花腔歌曲逐渐红遍我国乐坛,并不断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进步。在我国音乐歌曲中,由于某些作品只有通过运用花腔表现技巧,才可以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具有灵性、更加的生动,所以花腔女高音成为我国乐坛必不可少的演唱者。
三、我国民族花腔女高音的技巧训练方式与实践总结
(一)如何对柔软性进行训练
作为花腔女高音中最为基础的嗓音训练,声音柔软性是保证花腔女高音的发音质量的关键部分。通过进行有规律的发音训练可以使得歌唱者的生理机能协调运作,从而帮助歌唱者形成一种相对较为良好的状态。为了保证花腔女高音的发音质量,加强对声音的柔软性进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对于柔软性进行训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首先,在演唱者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气息,加强对隔膜的支持,要将咽管紧绷,使得咽腔直立并重点对喉型的发音进行练习,加大对咽壁的训练力度。其次,应当加大平时的训练量,注重每一个训练环节,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
(二)如何对跳音进行训练
跳音也被称之为顿音,其是指起音与声门闭合后发出来的较为干净的音质,这种动作是演唱者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在进行跳音训练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训练的规律性以及节奏性,从而使得演唱者的生理机能更加的协调,并形成较好的歌唱状态。在高音演唱部分,需要深厚的气息来对高音进行支持。通过跳音技巧的支持,可以使得观众有一种愉悦、积极向上的感觉。
在跳音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横膈膜与腹肌进行扩张、收缩,然后声音在头腔的共鸣处发出,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的穿透力的声音。因此,在进行跳音训练中,教师通常让学生在大笑中去深刻感受跳音的感觉。学生在进行跳音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琶音分解等练习曲,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跳音技巧。在刚刚进行跳音练习时,可以选择相对较慢的速度进行训练,在技艺较为熟练之后,再进行加速训练。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歌唱者的花腔技巧。
(三)怎样加强演唱者对节奏与力度的控制能力
音乐的好与坏,旋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旋律与节奏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进行花腔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应当重点注重对节奏的掌握。特别值得演唱者注意的是应当熟练的掌握切分节奏,从而可以充分的将歌曲的愉悦情感以及充满朝气的气质展现出来。利用连续的八分音符以及切分的节奏音符,将整个歌曲的魅力尽情的展现,并使得整个歌曲在结构上更加的完善。
(四)怎样对装饰音进行训练
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向着变化的发声技巧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直到演唱者能够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演唱水平。装饰音在整个演唱的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装饰音不但可以为声音增添色彩,同时还可以让音乐演唱更加的充满激情与活力。装饰音作为花腔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技巧的表现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唱法。在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在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并且放松身心,在练习起音时一定要适当,不宜过强,所以应当保持相对较慢的训练速度。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掌握好训练的节奏,确保训练者所学的每一项技巧的熟练性。除此之外,每一种装饰音都具备其自身的特性,所以,应当针对每种装饰音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五)加强气息的训练
正确的呼吸对于歌唱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花腔女高音来讲更为重要。歌唱的呼吸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分别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
在花腔唱法中,主要倾向于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吸气的状态,由于花腔女高音的通常会在高音区,所以只有在深呼吸的状态下,才可以将花腔演唱更好的完成。
四、结语
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当中,花腔女高音需要具备一定的唱歌技巧,因此在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当中,要重点注重对花腔的训练,这同时对表演者自身的条件与发声的方式有着一定的要求。花腔部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因此,其不是单单凭借着反复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在训练过程中,应当充分对表演者的嗓音条件进行深刻的了解,并且应当充分认识花腔女高音的表演要求及其概念。在对这些有了科学的认识之后,便是要求表演者具备一定的艺术涵养,以及可以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这样才会保证有一个较为好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2]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美]约翰·阿多因.卡拉斯在美国茉莉亚音乐学院讲学集[m].程淑安译.常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4]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
5.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五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科学性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逐渐被业界和民间广泛认可。民族声乐的进步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修养,但一些常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近乎“老生常谈”的概念性模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严肃性和持续性。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点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科学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262-02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戏曲和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声乐的含义具有了广义性,它的内容包含着原生态、艺术歌曲、戏曲、曲艺、新民歌、山歌、小调、号子等。也就是说,不管何种唱法和表达方式,只要唱的是中国作品,就应该统归为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音乐性、文学性、综合性、时间性、听觉性等特性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声乐新的内涵。
科学性是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的共性,让歌唱者找到一种与自身嗓音条件和身体条件最适合、最舒服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对唱法也要做出适度调整是关键。科学性的本身是共性,要符合人体发声的基本规律。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随着经济的发展,喜欢民族声乐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民族声乐的常识性概念在被无数人反复传讲的同时,不知不觉出现了偏颇,甚至面目全非。本文将从民族声乐的本质、呼吸、打开喉咙三个方面对近些年民族声乐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论述。
二、民族声乐的本质
顾名思义,民族声乐先有“声”再有“乐”,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但如何理解其本质和民族性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只有好的“声音”才能产生“乐音”,通俗点说,就是好听、舒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但前提是“声”要解决好。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音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媒介和必要手段,是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对于歌唱而言,声音美不仅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而且还给了情感表达诠释的各种可能。因此,对于教学和初学的人来说,不但要搞清楚声乐的本质,而且要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体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仔细了解自己的歌唱器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族声乐中的“呼吸”
众所周知,“呼吸”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是歌唱的基础,正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不可能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声。它和美声唱法的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呼吸运用又有所区别。对于初学者,“吸气吸到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人说吸到肚子里、吸到肚脐眼、吸到脚后跟等,哪儿都有。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教师传授的和学生们理解中的观点,只能作为比喻,不能作为直观的感觉和状态。简单的说,吸气就是吸到肺里,再确切的说,吸到肺的底部,只有这样吸气才能产生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肺的扩张下压迫横膈膜下降(横膈膜在肺的下面),从而引起两肋、前胸、后背的扩张,同时小腹微收,上下两股力量在横膈膜处产生对抗,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上如抗,下如坠”的支托感。在“呼气”的时候,要保持吸气时扩张感的状态,也就是“吸着唱”。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气息在民族声乐中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认为“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然而,只知道气息的重要性是不够的,用气还需要技巧。14世纪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提出了几种用气的方法:“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歇气,就气,爱着有一口气。”虽是只言片语,却把歌唱的用气技巧做了精妙的概括。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十分准确,但足以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另外,在换气的同时要有情感,不能单纯的只是换气,否则容易造成作品在整体上的割裂。
四、民族声乐中的打开喉咙
何为打开喉咙?一句话:把喉头放在深呼吸自然下降的位置上。谈到打开喉咙,不得不说声乐术语中常用的两个词――“放松”、“保持”。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很多初学者发懵,甚至部分教师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其中的意思。有人说放松就是在歌唱时全身放松,松着唱,果真如此吗?那倒不如回家躺在床上睡觉。其实“放松”只是相对于歌唱过程中肩部或情绪紧张的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全身松懈。“保持”也是一样,它意在强调呼吸时的状态,也就是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叹着气像歌唱一样说话,从而保证气息的律动性和歌唱的连续性,而绝非保持气息不动、僵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道理所在。打开喉咙是喉头自然下降的状态,不是某些教师和学生理解的把声带放松,如果是那样,说话都漏气,何谈歌唱?何谈表情达意?长此以往,声带产生病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声和民族声乐打开喉咙的区别。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五、结语
民族声乐像中国民歌一样,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声乐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在美声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字”就是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在体现了其内在科学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性。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的声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歌唱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的发展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一些教学中常出现的常识性的概念要加以区分和认真对待,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创新,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服务。
参考文献:
6.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与发展 篇六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我国民族声乐经过近百年的沉淀与发展, 已经成为一门有着深厚民族文化、涵盖浓郁的多远民族色彩的演唱艺术, 其独有的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
首先, 民族声乐的个性化比较显著。我国民族众多, 地大物博, 各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名族声乐艺术。不同的民族声乐融入进了不同民族的语言, 逐步形成了特色显著的民族语言演唱形式, 同时, 每个民族中也由于不同歌手的个性特征而体现出了多样化的演唱特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 展示着不可替代的独有魅力。再有, 音乐相对来说是一种情感性艺术, 有着浓烈的情感色彩, 是描述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 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民族情感的个性化, 使得民族声乐在个性化中展示着更炽热的民族情怀。
其次, 在我国民族声乐中, 有着特别的音韵美。传统的声乐作品与声乐表现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韵美, 行腔韵味是民族声乐的魅力之一, 是歌唱艺术得以创作与创新的核心, 是客观意境与主观情思的高度统一, 同时也是歌唱家美好心灵的再现。传统的声乐润腔技法中, 非常讲究“韵是肉, 字是骨头”, 也就是说在舒展自如的行腔中涵盖着鲜活、饱满的音韵动态, 再加上音乐的不断变化以及歌唱者对旋律的完美把握, 可以升华成浓郁醇香、美感动人的声乐特色。这样的音韵美可以给人带来轻松和快乐, 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
再次, 民族声乐有着交汇了不同民族特色的魅力。受到了五十六个民族具有特色的生活风格以及我国五千年上下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的民族声乐风格可以被分成北方民族的声乐发展区域、东部狩猎的文化区域、中原和东南沿海传统文化的区域以及西部草原文化区域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 各个区域的民族声乐在地域和空间上的文化差异在日益消失, 不同民族声乐风格的重叠和交汇逐渐成为民族声乐现代化的重要趋势。现代民族声乐这一共性特征实质上为个性化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在共性中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特色的魅力。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首先, 传承。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其文化内涵的深刻、内容形式的丰富以及时间绵延的长久等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在将近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经了对传统的楚辞、民歌、诗经、宋词、唐诗、明清戏曲以及元曲等的继承与创新, 逐渐从诸多的艺术形式中跳脱出来, 发展成了专门的声乐艺术形式。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欧洲的传统声乐艺术逐渐进入我国, 这种新型的声乐艺术的出现与普及, 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璀璨带来了新一轮的活力。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传统的戏曲、说唱、曲艺和民歌等艺术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凭借它独有的形式扎根在民间音乐这片沃土上, 其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演唱内容的丰富性体现着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特色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没有传承, 就没有所谓的发展, 我国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根基, “古为今用”是对传统的民族性传承, 而“洋为中用”则是对外来声乐艺术的合理借鉴。传承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好了重要的铺垫。
其次, 借鉴与创新。20世纪初以来, 西方的音乐逐渐渗透到我国, 艺术歌曲、歌舞剧、学堂乐歌等艺术, 在我国的音乐世界中一度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新式的音乐学府以及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和发展, 西洋式的歌唱方法与形式的出现, 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提供了更加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促使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区一些流行音乐元素的盛行和广泛传播, 为我国民族声乐带来了更多的色彩, 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地借鉴与创新中迸发出更多新的艺术元素与审美情趣,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在世界音乐之林谋取属于自己的发展地位, 就必须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道路。创新的重要前提是, 必须要有继承、有吸收、有选择, 如此一来才可以在之前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声乐虽然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了一些外来音乐的影响以及主流音乐的巨大冲击, 其之前所具有的个性在逐渐减弱, 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基本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和独特的演唱体系, 并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喜爱, 已经初步具备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音乐之林的基本条件。要想永久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就要在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精髓的情况下, 进一步吸取更多外来音乐文化的精髓, 引领我国民族声乐持续性地走向复兴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张世文.《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黄河之声, 2011 (08) .
7.浅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 篇七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历程 发展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吸收优秀文化、摒弃陈旧内容,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系统的体系。民族声乐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培育优良品德离不开的艺术。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1、沉淀期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元的艺术综合体,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形式多样,包括戏曲、民歌、曲艺等。可以说,我国《诗经》中对音乐的记载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滥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民族声乐在历朝历代中生生不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愈加丰富多彩。
民族声乐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继承性,通过对上个朝代的继承,经过沉淀,在下一个朝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吸收了各地的特征,乐府、民歌、元曲等逐渐成为当时时代的潮流,也是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
2、发展期
自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实现了交流与融合,民族声乐从那时起也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好时期。西方音乐中的歌舞剧等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吸收其优秀性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音乐特点实现了发展,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音韵美、民族特色在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显得更为突出,从那时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与歌唱家,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
1、民族性突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音乐并不是独立于人们的生活的,相反的是,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艺术则高于人们的生活,是音乐的升华。
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歌颂人们的辛勤劳动、歌颂收获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不同地区的声乐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其民族性,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源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表现内容也是扎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环境。
随着西方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冲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在接受先进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及唱法的前提下保证民族性的问题。当前,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重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性始终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程,才能确保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失去自身的本色,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肯定。
2、原生态特色,重视原生态音乐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实现了较好的继承,仍然有部分原生态的民族声乐优秀作品流失,原生态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原生态民族声乐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较大,人们在几千年中不断地迁徙、搬迁,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在人们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忘却。另一方面,原生态声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口融合的大国,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当前也实现了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融合,人口在融合的过程中,原生态声乐也会逐渐改变,面临着失去其特色的危险。
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原生态声乐的保護。社会愈加重视对传统民歌等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且部分地区的政府也组织进行了全面的音乐普查,搜集当地的原生态声乐,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改变原生态声乐中存在问题的唱法,使得原生态声乐艺术更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3、重视传承,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在迎来其发展的辉煌时代后则一蹶不振,甚至被他国的音乐艺术所取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其没有很好地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只有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了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学校必须对民族声乐艺术提高重视,从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音乐器材的提供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进行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抛弃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导学生学习蒙古族的民族声乐时,应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蒙古族同胞的生活习性、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在真正领悟了音乐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的特点。
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在当今时代不断焕发出其新的光芒,让民族声乐艺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
三、小结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声乐艺术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与吸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发展特征,在吸收外来音乐优秀内涵的同时,也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性,且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彰显出其独特的音乐美、艺术美,是当代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胡俊贤.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4(16)
[2]乌仁托亚.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5(2)
8.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篇八
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
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
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华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
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
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
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
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
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
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
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
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
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
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
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已是各抒己见。
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
每一位声乐教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9.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九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 风格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华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今天也将带着它独特的风格韵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继承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有着灿烂的历史,其时间绵延之长、形式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刻,在世界声乐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在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声乐演唱艺术经过了对传统民歌、诗经、楚辞、乐府歌舞大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的继承和创新,开始逐渐从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欧洲传统声乐艺术开始传入我国,这种新的歌唱艺术形式的出现,使我们的民族演唱艺术更为丰富。我国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民歌、曲艺、说唱、戏曲中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它的演唱方式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上,演唱内容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人民的心声,从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民歌
民歌是与劳动人民联系最为密切、表现人民现实生活最为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质朴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劳动、斗争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非常丰富,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音乐体裁,如秧歌剧、新歌剧等。
2、曲艺、说唱
曲艺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直以来特别受到大众的欢迎。说唱的种类也很多,且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京韵大鼓”、“河西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陕北道情”、“四川清音”、“四川鱼鼓”、“东北二人转”等,它们在润腔、歌唱技法、演唱风格、发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的运用上,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3、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它是由原始的戏剧形式“参军戏”、“杂剧”、“大戏”等发展而来的,随着我国戏曲剧种的不断成熟,相互借鉴、吸收,在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上逐渐总结出用嗓方法,比如戏曲常称的“真嗓”、“大本嗓”或“小嗓”,即“真声”与“假嗓”。出现了不少有关演唱方法的理论文献,表演中强调以声传情,讲究语言运用中的语气、声调、语势,以达到语言的感人。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嘹亮、豪放,南方婉转、细腻等。民族声乐继承了戏曲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并在表演、声腔、吐字、内涵、韵味、技巧、声音的装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融合提高。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
中华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是经过扬弃后继承的。同时它还需要吸收、借鉴欧洲声乐技法,学习姊妹艺术唱法,才能使这门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二)借鉴与创新
20世纪初以来,西方音乐逐渐渗入我国。学堂乐歌、歌舞剧、艺术歌曲等,一度盛行于我国的音乐生活中。新式音乐学府的出现,新式音乐教育的普及。西洋歌唱形式和方法的传入。为我国声乐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音乐广泛传播,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审美情趣。
1、教学机构的建立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特别是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建立,使美声(Bel Canto)作为一种歌唱方法纳入了中国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并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产生着作用。这些院校先后聘请在华的外籍声乐教师,教授美声唱法。这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声乐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制、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发展。
2、歌唱家的贡献
20世纪初,西洋音乐和西洋唱法传入我国,新的声乐作品大量出现,郎毓秀、斯义桂、喻宜萱、周小燕等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或教学班,将新创作的歌曲和新编的民歌全部纳入音乐会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乐理论和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从而使民族声乐更贴近民众,受人民喜爱。同时也形成了感情纯朴、韵味各异的演唱特色。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精神的贯彻,使得新民族歌曲不断涌现,民族歌手深造争先恐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歌唱水平和表演技巧。
3、音乐留学生归国及土洋之争
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一批卓有成就的声乐人才赴国外学习,并先后回国,从事美声演唱和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唱法、表演、教学等方面展开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激烈碰撞。在这次激烈的碰撞中,土洋之间彼此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使民族唱法在声音圆润通畅、声区统一、共鸣腔体打开、音域扩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且在声音技法、理论创新、艺术实践、人才培养、艺术处理、审美标准等方面,都促使了民族声乐向更科学、更多样、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都与该民族的语音特点、语言习惯、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审美理念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韵特点,更是决定歌唱艺术特色的直接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表现民族情感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
(一)声乐特点
1、音色自然、甜美、富有表现力
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我国民族音乐注重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要求声音自然、结实、明亮,特别是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行腔圆润。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我国近现代众多民族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李谷
一、彭丽媛、张也、宋祖英、郭颂、吴雁泽、胡松华、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王宏伟等,无不具有此特色。
2、演唱个性的多元化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一方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演唱表现出清秀、柔美的特点。北方四季分明,则表现出高远、粗犷的特点。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在演唱中推广普通话以外,其它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维族、壮族、苗族、高山族、彝族等民间演唱团体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形成了“原生态”这种新型的民族声乐种类。每个民族中也由于歌手自身的个性而体现出多样的演唱特点。演唱个性化表现出民族音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3、歌唱语言的艺术性
我国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指的就是传统声乐理论中所谓的“字正腔圆”。民族声乐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要求“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字正者,吐字清新,发音准确也:腔圆者,行腔委婉圆润,合调也”。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语义明确。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础,腔圆则是指演唱者元音响亮、甜美圆润、音质饱满。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演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
(二)审美特点
1、音韵美
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传统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灵的再现,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歌唱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传统声乐的润腔技法中,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加上音乐丰富的变化手段能升华成洋溢着音乐美感的动人唱腔和形成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歌唱者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进行表现,并能运用滑音、抖音、颤音等装饰性手法和各种不同的呼吸换气变化等对音乐旋律进行修饰,使旋律能达到完美的表情效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民族歌曲中。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明亮优美的曲调。也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2、唱腔美
声腔之美就是歌唱时以语言为中心,按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是歌唱家情感和个性特色的结晶。韵味的体现要靠歌唱家对声腔的仔细揣摩,将民族语言*****有的音韵动态生发出来,并能根据词意中人或物的具体情感、神态,从声腔、旋律、节奏、音色以及气息变化等方面,取得连贯协调,还要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进行精雕细琢,使演唱获得婉转而有情致。悠然而又神往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无穷回味,达到“韵在情深处,妙在不言中”之意境。
3、意境美
意境之美就是歌唱者的行腔韵味所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观众不但有声腔之美的回味,还能通过联想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常常以意境高下、真切感人来衡量艺术表现的成败。正如传统声乐理论中讲:“音律美则音响感人,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技,重音律有意境者,唱家之本领也”。意境寓于韵味中,韵味又白意境出。
10.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十
“打开喉咙”是发声技巧中重要的环节,喉咙不打开不仅使音色单调,变化困难,声音紧、僵、直。虽然音色受天生生理条件,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概念制约和影响,是每个人有区别于他人的音色特点。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训练和歌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歌唱能力,获得最佳音色。打开喉咙能获得更多的发声器官协调参与歌唱,为丰富在歌唱中音色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例如轻机能与重机能会厌上举的程度,发声时喉咙的位置,声带缩短或者声带被拉长或绷紧等各种运动形态,对获得音色起的更多作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重要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0-01
一、“打开喉咙”在民族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声音圆润明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久,并且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歌唱共鸣的科学训练和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是声乐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的训练和演唱中。
(一)打开喉咙有利于声区统一。
歌唱中,“声区”客观存在,人声振动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振动方式存在。而就是在声乐训练中将这两种机能适度和巧妙地混合,我们才能获得宽广的音域,是歌唱所必须的音域。这种音域大大超越了生活语言的音高范围。在声乐训练中要获得这种混合音域必须“打开喉咙”真假声混合程度,随音高的变化随之而变化,音越高,假声成份就越多,具有丰富的头腔共鸣;反之,音往低则真声越多,胸腔共鸣的成份也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歌唱音域中的每一个高音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得到真假声的平衡的,使音色听起来统一而过渡自然。一般而言,从低到高音域之间的过渡区比较难掌握的,因为这段音域中每个音变化非常大,需要振动位置的调整非常频繁,只有找到合适感觉和位置才能使音区统一。对声区问题说法很多,有人说有一个声区,有人说有两个,所以声乐教育家沈湘曾说:“把每个音都称做一个声区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必须承认这客观存在的变化,看到真假声的混合在每个音高上都在进行着适当的调整,正因为由于这样的调整,才构成了声音从低到高的一致”。
(二)打开喉咙有利于获得充分的共鸣。
在歌唱中如果声音缺少共鸣,会显得单薄无力、色彩黯淡、没有穿透力。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空气和物体“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发声时,呼出的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及其附近的软骨、肌肉以及空气的传递,使得口腔、头腔、胸腔等腔体里的空气都发生共振。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叫做 “基音”。基音经过人体各腔体的共鸣作用后,不仅可以变得洪亮、优美,还能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传的更远。总而言之,良好的声音共鸣有利于音量扩大、音色改善和声音传播。在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也需要获得良好而充分的共鸣才能获得美好的音色和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风格。
(三)打开喉咙有利于丰富音色的获得。
歌唱音色问题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讨论研究,比如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如果不一样,音色的评价就不一样,比如,听惯了美声,则会不习惯戏曲的歌唱音色,有西方人曾认为中国戏曲的歌唱如同小猫的发声;所以歌唱音色问题与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因为音色问题始终与蕴涵在诸多声乐艺术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地域、宗教等方面难以分割。然而,当歌唱音色问题与具体歌唱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时候,则发现歌唱音色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歌唱技术问题,因为唯有通过正常的技术发挥,音色才能与其他诸多方面的声乐技巧结合,实现良好科学的歌唱发声。
二、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运用
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运用与声区统一密切相关,应该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发声和歌唱。
声乐训练要求声音有高位置,集中,明亮,声音圆润,丰满而富有色彩。这主要依赖于共鸣腔的共振和泛音音响。当气息吸入后,经过肺部的气息冲击声带后,起了质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声音从声带发出,在没有打开喉咙时,下颚、舌根紧张,舌中后部分向上抬起,喉头也随之上提,喉咙卡紧,失去咽腔、鼻腔共鸣,并将口腔通道阻塞,形成扁而白的喊叫声。其实经过喉腔、咽腔,到达口咽腔,基音以得到扩大,但同时又必须适度的“打开喉咙”,调节共鸣腔,改变共鸣腔之间的比例。气息力度过大,会使声音到达共鸣腔体后,失去回旋的余地,造成过分紧张的声音效果。特别是发高音时用力过度,会把一部分气息与声音堵塞在喉咙里, 同时把低声区和中声区的共鸣音响“憋死”,发出闷雷一样的声音,使得声音失去原有的光彩,声音不集中,靠前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如果声音在鼻咽腔和口腔发声共鸣,使胸腔也达到共鸣,就能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效果。
在“打开喉咙”歌唱状态下还要注意民族嗓音的特点。唱低声区时,声带处在重机能状态下,音色显得浑厚,有力。唱高声区时,声带处在轻机能的状态下,演唱高音声区时,高频共鸣泛音显示充分,声音圆润、通畅、集中,处于一个统一的状态下,没有明显的痕迹,声音的质量均衡,歌曲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使声区连成一体且灵活调整,声音才能圆润明亮。要使歌唱事业永葆青春,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正确的演唱观念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何直真,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11.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十一
一、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及内容
(一) 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作品
王志信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歌曲《兰花花》, 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例。经过改编后的《兰花花》有多段词, 是一首叙事性歌曲, 表现一位陕北少女兰花花抗拒封建势力,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王志信在沿用了原民歌素材的基础上, 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发展, 使它成为一个多乐段、变换拍子并且情绪起伏非常大的一首作品。
还有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就是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王志信老师运用了变奏的手法, 对原有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进行了大胆的变奏。正是由于王志信老师运用多种手法而又不失民族风格的大胆尝试, 才使许多古老的民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二) 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作品
王志信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谱曲的作品很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主要有《木兰从军》、《孟姜女》、《牛郎织女》、《昭君出塞》。他运用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语汇, 成功、完善的塑造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如用较快的速度, 铿锵有力的曲调, 突出表现了木兰从军后英姿飒爽的形象, 而在作品接近结尾处, 用宽广、抒情的感觉去描绘了木兰战后回乡重返女儿妆的新形象, 极富感人的魅力, 可以看出王志信对民族音乐语言及民族特色的把握。
同样《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也是此类作品, 但是它们之间毫无雷同, 充分反映了王志信老师在创作上对人物形象极强的把握能力。
(三)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曲
王志信紧扣时代脉搏, 创作了一批好听、好唱、流传广、具有一定艺术品位和民族特色的时代作品:如大气、壮丽的歌颂祖国河山、赞颂新时代的歌曲《中国的春天》、《黄河入海流》;婉约、柔美的赞美家乡美景, 讴歌母爱的歌曲《荷花梦》、《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倡导“绿色工程———保护母亲河”的歌曲《母亲河》, 思念台湾同胞的歌曲《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足见他创作风格的多样、题材的广阔, 以及较强的将现代作品技法与民族特色柔和的创作能力。
(四) 为诗词谱曲
为诗词谱曲, 不仅要求作者要具有较强的音乐语言驾驭能力, 而且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理解、刻画能力。在这方面, 王志信在为毛泽东《送瘟神》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所谱的曲中, 就充分显示出他的这些能力。
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任何一个作者, 都毫无例外地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风, 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1.鲜明的民族性。王志信歌曲创作中巧妙地继承了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戏曲、曲艺等的一些声腔特点, 而更加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 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味。就拿《孟姜女》来看, 这首作品其中一段就是借鉴了京剧中的“紧拉慢唱”的特点, 在急促密集的伴奏音型下, 歌唱的旋律却是悠长又富有张力的。
王志信运用各种民间音乐的素材, 通过传统的戏曲表现手法, 将外来时尚的创作技术相融合, 将“传统”、“现代”相融合, 从而塑造出更加生动、鲜明、完善的声乐艺术形象。
2.强烈的时代特征。王志信认为, 搞民族的东西, 第一要有民族性, 第二就是要把传统的东西融入现代的东西里面, 才能真正的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如, 他在创作《母亲河》时, 考虑作品必须是民族的东西, 但不一定一听就是河北民歌, 他开始并没有根据歌词去先谱曲, 而是先找感觉。他当时写这首歌是为电影式的专题片《任弼时》写一首终曲, 考虑到任弼时是老一辈革命家、五大领袖之一, 写此歌时, 了解到他的为人宽厚待人、胸怀宽广, 于是创作一首“写意”的作品———《母亲河》, 通过对母亲河的赞颂, 表达了作者对老一辈革命先驱的深厚感情。
对一个搞创作的人来说, 不断地追求新的技术, 学习新的东西是突破旧的创作格局, 融汇时代信息非常重要的途径。王志信在创作《牛郎织女》时, 音乐手法和节奏型的运用都是非常新颖的, 用到无调性的四度和声、重低音还有摇滚风格的节奏型色彩。他的一些作品还将现代手法和通俗音乐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民族声乐的创作中, 他把所学的一切技法, 包括传统的、现代的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从技术上把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到作品中去。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推荐阅读: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01-12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08-31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7-31
声乐课的教学计划07-09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作用11-07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10-08
中华民族声乐发展09-25
初探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成效的途径论文06-18
声乐教学工作计划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