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

2024-07-2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精选8篇)

1.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 篇一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

这一物价调控目标,与去年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去年下半年以来至今月度CpI最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

“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湖北省荆州市乾盛纺织有限公司女工李红锦代表举例说,厂里双职工家庭月收入约2000元,现在每月生活费已经到了1000多元,遇到子女上学、老人看病等大花销时就有困难。国家现在把稳物价放到这么突出的位置,得民心顺民意。

“4%左右的调控目标,是充分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出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分析认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必然要求。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CpI不断走高。去年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3%;去年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今年1月份,涨幅依然有4.9%。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稳定物价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底以来,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并把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

“由于国内和国外通胀压力的叠加效应,今年物价调控的难度是很大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猛涨,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的影响大于去年;国内流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夏粮生产遭受严重干旱,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测算,今年全年CpI涨幅中,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将超过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将超过1.5个百分点。

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姚景源指出,国内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价格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

王仁洲代表强调,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回收流动性,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物资储备,宏观调控部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对通胀压力的经验,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

物价与经济全局紧密关联。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代表指出,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目标比去年的实际情况低了3.7个百分点,凸显了国家稳定物价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尽管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判断。

2.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 篇二

李克强总理报告中的这14个字—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 是直接的信号, 未来不仅是在中国大豆传统主产区, 甚至是一些非主产区, 都有可能出现因为政府政策变化而带来的大豆种植量的增加。

当然, 大豆不能代表“饲料作物”的所有内容, 玉米在2014年的价格高升, 也让政府部门增强了扶助“粮食作物转饲料作物”的需求与信心。

从饲料领域来看, 国产玉米、大豆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 让饲料企业拥有饲料原料的成本优势, 这一定是利好消息。 (不过国产豆粕玉米的价格一向没有太多竞争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 饲料业对国产原料带来的利好, 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期待。)

3.政府工作报告的IT解读 篇三

关于2011年,报告提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表明,重庆、河南、四川等省市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突出,分别达到1078.3%、452.2%和170.2%。可见,IT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格局已渐趋成形。

报告还提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的全民医保和全民社保体系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基本公共服务系统;支撑其运行的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信息系统。这两项重要成就,不论是IT产业,还是用户方的运维人员都功不可没。

同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业和装备空白。”在IT方面,特别突出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服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关于2012年,报告提出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宽带中国战略是要加快推进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接入带宽,着力构建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施设。除宽带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以IPv 6技术为基本特征的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国家已经为此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指出,这两项任务均属投资拉动,是2012年主要的投资方向,是IT产业的重大利好。不论是宽带还是IPv 6都将为IT产业打开广阔的创新空间。

报告还提出,今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国家发改委提交两会的报告中也提到,“加强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信息和社会管理信息共享。”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征信系统建设和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建设上升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认识,并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以部署和强调。应该看到,不论是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还是社区社会管理平台,都和支撑医保及社保的信息系统一样,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的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这将是IT产业的历史责任,需要产业界与应用界协手创新和推进。

4.解读山东《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一)[成就]2009山东经济企稳回升

GDP增11.9%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回顾去年工作时说,从去年第二季度起,我省经济增长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指标逐季企稳回升。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05.3亿元,增长11.9%。

姜大明在报告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省发展遇到了极其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工作高度重视、关怀至深。一年中,总书记两次到我省视察,总理总理三次深入我省考察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的斗志,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姜大明在报告中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工作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迅速制定实施了21条措施,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从去年第二季度起,我省经济增长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指标逐季企稳回升。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目标]2010年山东GDP增长目标“保10”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提出,2010年山东GDP的增长目标是“保10”。

姜大明在报告中说,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左右,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需要说明的是,提出10%左右的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一方面,是考虑了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希望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转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提出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是考虑今年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大于下行因素,要切实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措施]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无论克服当前困难,还是着眼长远发展,都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姜大明在报告中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六项基本措施:

(一)农业调整要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面落实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为目标,加快农村产业调整。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抓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全省粮食产量要稳定在850亿斤以上。二是发展高效农业。开展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设,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实施果菜振兴计划,积极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快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

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三是强化基础设施。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继续改造农村道路,基本实现行政村油路村村通。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新增农村户用沼气60万户。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沿海防护林、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全面完成149座大中型水库和119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搞好15条重点河道治理,推进48处大型灌区续建工程,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93万亩。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四是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务工、经营和财产性收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工业调整要推动产业由大变强。工业是我省的产业优势,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要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抓好调整振兴规划实施,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大力开拓市场,加快工业由大变强步伐。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新能源产业要重点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海洋能源、核电装备及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核能4大新能源集群。办好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新材料产业要重点扶持碳纤维、陶瓷纤维、离子膜、芳纶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医药产业要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海洋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型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新信息产业要重点扶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平板显示器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研发应用。同时,扶持通用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好国家和省投资支持的6大类1000个项目,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鼓励企业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和国产首台(套)技术装备补助等政策,采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实现工艺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推动能源原材料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尽可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煤炭、化工、航运等企业的联合重组,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我省传统优势产能向省外转移。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和质量建设。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战略、研发、节能和基础管理,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树立山东品牌良好形象。四是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实施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和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特色产业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引进人才技术难、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要高度重视,真心扶持,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技术创新、创造财富和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业要实现跨越发展。服务业是我省产业结构的“短板”,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总量、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一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完善税收、供地、价格等政策,扶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创意研发等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实施现代物流业振兴规划,扶持济南、青岛2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临沂等一批省级节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推动软件园区和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层次、壮大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城市,重点发展商贸服务、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社区服务、装饰装修等行业。在农村,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村超市、公共澡堂、托幼服务等服务网点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进一步打响“好客山东”品牌,建设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文化创意群体。以文化企业为主体,重点扶持100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资本重组,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整合。四是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政府工作责任,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和市场秩序整顿,加大对囤积土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抓好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今年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一是抓好淘汰落后。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市县,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企业,确保淘汰炼铁产能240万吨,关停小火电100万千瓦。二是抓好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节能产品认证,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千户企业能源管理,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所有新建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新标准,加大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力度,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试行用水总量控制,全社会都要节约用水。三是抓好污染治理。执行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争取年底前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以烟气脱硫除尘、集中供热、城市扬尘和汽车尾气减排控制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构建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无害化体系。开展损毁山体治理和矿山环境恢复。以南四湖、东平湖和沂、沭、泗、汶河为重点,开展环湖沿河大生态带建设。四是抓好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搞好对市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实施指导,加强资源山东建设。

(五)抓好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自主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要切实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实施50项重大专项,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要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企业、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50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的合作。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发挥科技园区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四要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活力。五要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科专业和实训基地,继续实施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和首席技师三大人才工程,努力造就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六)继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破除制约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推动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推进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二是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力争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和企业投资行为。四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服务,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五是抓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对县乡财政的激励、帮扶机制和省级对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区域]半岛蓝色经济区争取进国家战略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指出,重点区域带动是多年来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各地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今年,将力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姜大明在报告中还提出了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四大举措:(一)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根据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论述,加快推进总体规划编制,争取进入“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是搞好重大课题研究。在海洋立体空间布局与资源开发、海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中日韩区域合作实验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拿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二是先期推进蓝色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示范园区项目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抓紧开展胶东半岛大型国际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一批铁路和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加强环海防潮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重点支持海洋高科技研发、海洋优势产业、临海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蓝色经济发展示范园区。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围绕财税、投融资、土地、海域等领域,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互动”的总体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出台贯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在今年开好头、起好步。一是基础设施先行。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特别要先期搞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建设,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二是抓好重点项目。根据总体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东营、滨州、潍北和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启动一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结构不断优化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三是区域一体招商。办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区域招商引资新平台。四是落实改革措施。加强对规划政策的深度研究,促进土地开发、地方金融等政策尽快落实。

(三)扎实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济南和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抓紧编制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立足于世界技术前沿,努力打造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黄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提高省会综合服务功能。启动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促进区域交通通信一体化。加快出台鲁南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推进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等临港产业,带动鲁南地区加快崛起。

(四)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完善和落实对西部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西部地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找准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级财政实力。同时,扎实做好对西藏、新疆等地的对口援助工作,确保援建北川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2010年山东将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他提出了促进投资增的四项措施,指出将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以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这四项措施分别是:一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综合运用产业、土地、金融、节能、环保等政策,引导

社会资金投向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住宅开发等领域。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各种类型的重复建设。二是抓好重点投资项目。强化工作责任,搞好监督检查,所有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必须做到“三个百分之百”。政府投资要保重点,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工程收尾,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三是搞好项目筛选储备。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滚动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推进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条件,搞好项目接续。四是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鼓励民间资本以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解读山东《政府工作报告》

(二)[住房]今年提供4万套经适房2万户廉租房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指出,2010年将加快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将提供经适房4万套,新增廉租房2万户,解决4.2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一是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编制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3年规划,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规范住房保障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出让净收益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规定。今年新增廉租住房2万户,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4万套。启动政府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资金投入,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今年改造完成400万平方米,解决4.2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资金、土地、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尊重群众意愿,重点推进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大企业周边和经济强村的整体改造,同步实施村镇道路、供排水、照明、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再开工建设农房100万户,改造危房18.5万户。要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城镇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使广大农民逐步实现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生活的美好愿望。

[医保]医保新农合分别提高到100元、120元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指出,2010年将努力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20元。

姜大明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四项基本措施:一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20元,开展部分重大疾病救治试点,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督。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施以人才和技术帮扶为主的“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今年规划建设中央支持的35所县级医院、9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7%以上。三是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传染病预防和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四是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国家和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实施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加快中药产业发展。

[社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10%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2010年山东将继续健全城乡社保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

姜大明在报告中提出了健全城乡社保体系的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保,把这件惠及广大农民的好事做细、做实。二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搞好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强化工伤、职业病预防措施。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基金支出范围,提高失业保险标准。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抓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镇低保覆盖面,逐步把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实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计划,对纳入城乡低保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再给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贴。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增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开展慈善活动,倡导志愿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群众生活的安全网。要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使我省社保体系实现广覆盖、可持续,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教育]省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再提高200元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2010年山东将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省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再提高200元,医学专业提高300元。

姜大明在报告中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四项举措:一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试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名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稳步推进高中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探索优质师资合理流动、均等配置机制,组织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完善“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实施教育问责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重点推进教学方法、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强化计划,以就业为目标,加强县级职业学校建设,培植一批面向农村学生、强化就业能力的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加快完善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区域职教资源整合。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内涵提升工程,优化高校学科与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稳妥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今年省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再提高200元,医学专业提高300元。

[户籍]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城镇居民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2010年山东将继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他表示,山东将抓紧研究制定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的具体措施,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姜大明在报告中说,山东将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构筑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为主体的全省城镇体系。做大做强济南、青岛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心镇,增强其带动周边新农村建设的能力。逐步改善农民工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把城中村、城边村失地居民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范围。抓紧研究制定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的具体措施,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就业]今年将开发更多社会公益岗位促就业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说,2010年山东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重点人群统筹做好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深入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增长潜力,努力扩大中小城镇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容量。继续做好援企稳岗工作。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和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广辟就业渠道,组织好农民外出就业、就地创业。重点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职工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发更多社会公益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人口大省充分就业的目标。

[消费]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时限将延长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山东会堂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做政府工作报告。姜大明在报告中指出,2010年将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并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五项措施。他表示,新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时限将延长。

5.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一、稳物价:

压力较大 决心更大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4%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要大于2010年,但总体上看,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马晓河说,从目前形势研判,2011年物价上涨总体水平要高于去年,但与去年相比,将呈现不同的走势。2010年1月CPI增速为1.5%,6月为2.9%,12月达到4.6%,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1月CPI增速已经达到4.9%,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将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马晓河认为,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内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威胁夏粮产量,造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压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也是种压力。从国际看,近期国际能源、粮食、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热钱的流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物价上涨,增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关键词:有利条件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

尽管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稳定物价总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条件,马晓河说。首先,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量大、供给较为充裕,主要工业品总体供给依然供大于求,由于这二者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判断,物价暴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充沛,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充沛的外汇储备可以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给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政府先后8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动性压力,为控制价格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针对房价大幅上涨问题,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连续出台多项措施,平抑过高房价。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去年国家向市场安排销售政策性粮食1620多亿斤,今年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高度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推出各种保生活的短期应急措施。关键词: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应与物价上涨联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

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从经济形势看,流动性过剩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陈锡文说,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看,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难度同样不小。一方面,粮食要在“七连增”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要实现新的增长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连续增产使得部分地方滋生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情绪,抓粮积极性有所减弱。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夯实农业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才能赢得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

陈锡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陈锡文说,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消除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三农”投入

三个“确保”为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耕地难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农产品总量增加,只能提高单产,这势必会带来投入和成本的同时增加,因此,要想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势在必行。

“以前报告提到‘三农’投入增加,更多时候用的是继续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则明确提出了三个‘确保’。”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过去、粮食生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个“确保”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等于为未来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陈锡文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其作

三、扩内需:

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内外均衡

扩大内需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

张晓晶认为,如果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称得上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么经历了本轮危机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扩大内需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会适度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平衡。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国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国的1/6。未来,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城镇化会带动消费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即有土地城镇化,却没有人口城镇化。广大农民工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城镇化,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政府还要增加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晓晶说,推进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无论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关键在于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四、调结构:

速度平稳 质量提升

解读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贺铿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8%

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

“虽然还是8%这个数字,但意义不同。”贺铿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8%的预期目标是为了保增长;2010年,8%的预期目标则是巩固经济向好趋势。今年的8%则是要让速度稳下来,质量提上去,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然而,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国有13亿人口,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这个8%承上启下,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更在强调质量与效益上,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贺铿说。

关键词:GDP含金量

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在开局之年,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别再一味追求GDP有多高,而是比GDP的含金量有多高!”贺铿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加快转变迫在眉睫:过分依赖投资保增长,会带来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造成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风险;而过分依赖消耗能源资源保增长,其成本正在提升,约束正在强化,已不可持续。

“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贺铿认为,路径选对了,关键还要发挥经济、法律手段,要加快转变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就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报告提出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这就理顺了资源产品价格机制。

关键词:分配结构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6.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解读 篇六

来源:天星教育网

——简政放权——

【报告原文】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解读】 作为一线的企业经营者,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政府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不断激发民间活力的新变化。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应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对企业来说,不仅将极大地增强发展信心,更是巨大的发展动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

【报告原文】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解读】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活力。通过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解决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等问题,都有很大好处。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国企先动,民企才能放心。

——金融体制改革——

【报告原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

【解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近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改革之一,当前关键的一步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能够在改革过程中为存款人的利益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同时,利率市场化在推进中也要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有科学和市场化的监管体系,对市场主体来说,还需要市场化的企业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和企业更有活力。

——阳光财政——

【报告原文】 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

【解读】 我国预算法正在修订过程中,修法理念就包括在原来只有公共预算的基础上,将更多的项目纳入预算,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透明、阳光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公开;改变预算粗线条审批;预算编制细化到项,让百姓看得明白、能够监督;行政部门预算调整权不应过大。

——收入分配——

【报告原文】 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解读】 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既要靠做大总量盘子,也要靠构建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做大GDP“蛋糕”;另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特别是缩小一次分配差距。当然,也要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配套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勤劳致富。

——投资带动——

【报告原文】 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解读】 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要看到,今后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依然很关键。与以往相比,不仅要保持投资力度,更要重视投资结构调整和投资方式转变。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国有资本投资的领域和方向,更好地发挥其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有序推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

——培育消费热点——

【报告原文】 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解读】 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但现在重要的是供给端。我非常赞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要从供给方面发力。对于像TCL这样的制造企业来说,关键就是要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其中最具有驱动力的是企业的创新。

——农民财产权利——

【报告原文】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解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首先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前提,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不变,农村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的用途不变。在此基础上,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给农民充分的发展空间。比如,农地上的一切附着物都可以用来做质押,有了质押权,就会延伸出更多的财产权利。

——社会救助——

【报告原文】 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解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针对的群体,是那些最困难也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让弱势群体实现个体和家庭的自立。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

——住房保障——

【报告原文】 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解读】 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一个主要目的是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并将社会投资引向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设,逐步创新完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这是我们调控手段的创新和调控艺术的升级。与去年相比,住建部在今年的总体规划中增强了房地产调控针对性。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城市,还要保持限购政策和差别化信贷政策。而对于房价有下跌趋势的城市,将重视其消化存量的进展,控制新开发规模。

——向污染宣战——

【报告原文】 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解读】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是燃煤和燃油,燃煤方面,提高煤炭高效利用率、通过输送清洁能源来满足一定的经济社会用电需求等,能减少大气污染;燃油方面,交通用油消耗很大,可以电代油。此外,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管制。

——舌尖上的安全——

【报告原文】 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7.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 篇七

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稳定”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第一要义。

房地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唯有“稳定”,才能有效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才能有效拉动内需。

房地产市场如何实现“稳定”,报告提出了明确思路。

一、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房地产投资

报告提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房地产投资”。

从全国600多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来看,大部分城市有市场需求,市场购买力不容低估。但是,看房地产投资数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房地产月度投资增长开始出现了一些增速下降,特别是新开工面积、在建面积都出现了下降情况。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今年1到2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只有1%。由于房地产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到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它投资的下滑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对拉动内需、保增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应把稳定房地产投资,作为我们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着力点。

怎么保证房地产投资增长,怎么稳定房地产投资?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认为,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市场投资增速下降的幅度;第二是通过财政投资来弥补市场投资可能产生的缺口。

促进市场投资增长,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成交量。如果市场成交不能恢复,市场销售依然低迷,我们的开发企业会对未来的市场预期非常悲观。那么,进一步新增开工和新增投资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所以要保持一定的成交量。

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努力提高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比如说,大幅度的降息、降低首付,还有房价的打折。通过我们政策,降低了交易税费,减轻居民购房的价位负担,然后我们扩大了公积金使用的贷款额度,这些措施对提高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恢复成交量,恢复市场的活跃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也有利于稳定投资不下滑。

促进市场投资增长,关键是金融信贷的支持。我们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个行业特别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资金不能够有效的运转,这个行业的发展就非常艰难。

二、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

报告提出: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成绩是突出的。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介绍,去年以来,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是廉租住房建设加快。2008年底,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方式,以实物方式解决了250多万户的住房困难。同时,累计发放租赁补贴达到229万户,基本上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到2008年底对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的目标。二是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增加。2008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新开工9000多万平方米,竣工6000多万平方米。三是棚户区改造的范围在扩大。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累计支持改造煤矿棚户区28万户,去年第四季度启动了对林业、农垦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努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的需要。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执迷于房价涨跌,生怕房价降下来会影响GDP增长,对于还有多少老百姓住不起房、租不起房却关心不够,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在保障性住房定价上与商品房市场行情攀比,认为只要价格比商品房均价低一点就是保障性住房,导致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政策难以完全落实。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以全面实现“住者有其居”的目标。

如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第一,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建设。今年力争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新增房源177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80万户。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廉租房的资金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总的资金投入将达到330亿元。除此之外,中央还将代地方增发国债资金也作为地方的配套资金,补充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因此,要尽快确定并组织实施《2009—2011年廉租住房规划》和今年的廉租住房工作计划,抓紧落实建设用地和配套资金。要坚持以实物配租为主,多渠道筹集房源,增加廉租住房供应。要严格控制建设标准,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廉租住房项目要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对实行货币补贴的,租赁补贴额要合理确定。

第二,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中。加快解决这些家庭的住房困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努力使全体居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住户参与的方式,加快改造步伐,使小区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解决困难住户住房问题的同时,使困难家庭的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

第三,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今后三年,我国将新增经济适用住房400万套,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充分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划定供应对象收入线水平,严格审查申请人情况,确保有限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少建或停建经济适用房,多建廉租房。事实上,温总理在报告中,已给出了答案:“把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这就是说,经济适用住房不但要建,还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来建。

齐骥副部长在答记者问时也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都是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实际各地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因地制宜的政策调整。房价相对比较高、收入比较高的地区,经济适用住房仍在大量的建设,因为有需求的群体。对一些西部地区,收入相对比较低,房价本身也不高,再加上土地价格也不高的地方,他们逐渐的把经济适用房的一部分通过廉租房增加建设消化掉,另一部分通过市场解决掉。”

第四,落实资金、土地等配套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租赁补贴开支后有结余的,可用于购买、改建或租赁廉租住房支出。地方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力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商业银行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保证用地指标。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管理。

在落实资金方面,一个新的渠道就是,利用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截止2008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规模达到了2.02万亿元,而闲置公积金高达6000亿元。仅北京2007年底的闲置公积金就高达376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三、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我们知道,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之外,另有一批不属于这个阶层,但同样不能通过市场来购买或者承租住房的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夹心层”。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就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什么是“公共租赁住房”?齐骥副部长在答记者问时作了具体解释:“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能够承受起的一个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这个城市来工作的群体。公共租赁住房是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法。就是这部分群体不属于低收入,但是他目前确实通过市场解决不了自己的住房困难。因此,政府提供给他们一定的帮助,过一段时间,当这部分群体有支付能力了,他们就离开公共租赁住房,到市场购买或承租住房。”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进。

四、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

报告提出: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

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是在提振消费者信心,从需求角度深挖有效和刚性需求,通过完善供需两条主线,促进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如何促进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一是认真落实有关信贷税收政策,减轻居民购房负担。去年10月份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居民住房消费。如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按不同年限实行有区别的税收减免政策;下调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等。当前,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使这些政策取得实效。

二是继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引导居民合理消费。进一步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供应。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一直以来比较受捧,也比较符合大众需求,在大环境不如意的情况下,开发商应多修这样户型的房子来卖,既节约了资源,也顺应了市场发展,便于流通。

三是支持房地产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引导其以合理价格促销。房价的合理定位是激活房地产市场、撬动居民住房消费的关键。房地产企业应当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促进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调整销售定价策略,对房地产企业也是有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主动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合理调整住房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

四是完善公积金制度,支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研究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把更多中低收入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一步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费用,简化贷款办理手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住房公积金管理考核机制,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确保资金安全。

五、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报告提出: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这是首次提出。这意味着,在政策层面从未得到垂青的住房租赁市场将正式撬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住房的自有率,进一步促进房价的合理回落。

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作为楼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稳定和发展楼市意义重大。过去管理跟不上市场发展,存在非正当交易,扰乱市场价格体系,不利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认为,二手房的交易也要让它活跃起来。怎么样活跃呢?现在,二手房交易税收比较高,住房转让环节有营业税,这个税目设计的时候,一个是从所得的角度看,是为了增加税收,也是为了遏制炒房。现在看来,这种政策设计需要适当变动,在房市低迷的情况下,应该有所放松,要看到这种转移税收的费用是转移到消费者那里去。比如说要买二手房,对方就讲了,这个税你给我付房价就低,如果不付就提高房价。因此,现在的二手房价,里面有一个含税或者是不含税的问题。卖房子的都希望把自己应该缴纳的税收转移到购房者身上去,购买二手房往往都是二次改善,因此这里的税收负担不宜过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住房改善,提出根据年限减免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最终会减轻消费者的负担。开发商也应该在税收方面得到一些优惠,我觉得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希望房价能够合理回归,使老百姓能够承受,让更多消费者的住房消费欲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促进房地产市场活跃起来。当然,对二手房与租赁市场报告只是提到放开,进行市场化建设,这只是一个宏观方向的指向性政策,至于如何放开如何建设,留给市场的余地甚大。

六、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报告提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国家鼓励各地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必须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来稳定和发展。资深房地产专家罗准认为:分类管理,就是要有效区分普通自住房、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区别,对不同的产品要有不同的政策,对租赁市场、二手房市场和预售市场、现售市场都应该有不同的鼓励政策。把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这一块中央财政支持一部分,公积金解决一部分;老百姓改善性的自住需求要鼓励,这就说普通商品房这一块,要比照一套政策进行信贷支持,对造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商也要支持。而对于高档商品房而维持原有政策,或者说以市场促使其降价让利自救。中央明确要求以公积金来支持公共租赁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表明,对于梯级消费实行梯级供给成为中央明确的房地产主旨。

加强管理,就是要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住房销售价格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要引导当事人依据合同约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是维护稳定的基础。

七、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报告提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这个提法十分新颖,国家就是制定政策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这个多层次就是,廉租房(当然还包括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而不是人人拥有自己名下的产权房。这次报告中,把“居者有其屋”修改为“住者有其居”就是最好的注脚。不仅如此,国家还把目光放到了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上。报告强调:“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农民工对中国经济贡献很大,但是他们进城务工的居住环境很差,很多农民工的家庭是处在分离状态的。国家关注这部分农民工的住房和生存状态问题,是国家执政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农民工奉献的一种社会回馈。

对于房地产市场中的商品房,政府的责任就是为这个市场的良好规范健康运行,创造出好的政策环境、金融信贷环境和法律环境。温总理报告中强调:“对符合条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购买者,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按不同年限实行有区别的税收减免政策;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支持。”

8.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解读 篇八

(一)专项债券市场发展概况

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专项债券累计发行2.56万亿元,约占同期地方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从期限结构来看,5年期占比最大,3年期及5年期共占52%,7年期及10年期占48%。2015年至今年7月,专项债券的整体交易量、流动性都趋于改善。

(二)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的区别

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项目类型不同。一般债券所涉及的项目基本上没有项目收益或者项目收益极低,而专项债券是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二是预算科目不同。一般债券纳入基本预算,专项债券纳入资本预算。三是偿还来源不同。一般债券是用公共收入或其他公共财力来偿还,而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

专项债券与项目收益债券比较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发行主体不同。专项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是项目经营主体。二是资金用途不同。专项债券对应的项目必须是公益项目,而且项目收益的市场回报率是相对较低的。而项目收益债券是企业信用债券,其募集资金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补充少量流动性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项目建设投资,项目也并不限于公益性项目,不一定追求固定收益回报。三是违约偿还措施不同。目前专项债券要求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如果不足以偿还,则由省级政府代为偿还,然后逐级从政府收入中划拨。项目收益债券则是市场化的偿还机制和增信机制。四是税收待遇不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在税收方面都享受利息免税政策,而项目收益债券的利息不免税。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一)核心问题是定位不够清晰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存在一些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定位的认识不够清晰。市场上对定位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省级政府对于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责任没有实质性差别,省级政府还是实质上的发行和偿还主体。另一种认为省级政府是专项债券的名义发行人或者融资代理人,这与一般债券有显著不同。我们认为,从设立专项债券的初衷以及拓展专项债券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看,应该认同第二种理解,即当前专项债券仍然是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它的操作主体当前是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只是名义发行人。

这种差别带来的是什么问题?首先,如果认为专项债券的偿还主体和发行主体是省级政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专项债券披露项目信息、项目经营计划等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其次,如果把专项债券看成与一般债券一样由省级政府偿还,那么实际上就应该纳入一般预算,这样一来,又与引入专项债券的初衷不一样。最后,从发展空间来看,随着债务限额的扩大,如果将来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突破对赤字、余额管理的限制,否则地方政府债券后续增量筹资有较多困难。

(二)其他派生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新增专项债券规模有限,额度不定期,分批次下达,现有额度管理可能缺乏激励机制,还有亟需科学的项目遴选机制。二是市场约束有待健全。信用评级有待加强,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违约偿还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市场运行机制有待深化。发行利率偏离市场估值较多;市场交易流通安排存在改进空间,虽然存在流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政策还没有放开。此外,市场投资者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科学界定专项债券定位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

美国市政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大多数是各级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法人,少数也是由当地政府代理发行。当发生违约时,是以项目对应的收益进行补偿,同时也建立市场化的违约救助机制。今后还是要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发展专项债券,专项债券既然是“专项”,还是要与项目相对应来进行改造。

(二)逐步剥离我国财政担保模式

现在专项债券实质上是以项目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来偿还,由省级政府财政担保,将来为了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发展,可实行与财政完全担保脱钩的模式。建议以省级政府名义发行,并由省级政府对专项债券履行集中决策、组织、监督等职能。未来对于新增项目收益债券,应当逐步淡化省级政府担保兜底的色彩。当然由于初期有置换债券在里面,置换债券本身属于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这部分的政府担保职能还会存续。未来为了拓展债券市场,需要还原本来面貌。从长远来看,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及偿还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主体,根据项目特点发行相应债券,并以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偿还来源。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增信角色

专项债券与商业性的债券或者企业债券有区别,主要在于专项债券运营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增信角色。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提供财务的确定性。在专项债券的项目收益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服务购买、长期合作协议这样的方式使项目有稳定的回报。二是地方政府可以为项目本身提供项目资本金。三是地方政府可以在发生不可抗力等极端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卖出期权。比如选址建设了高速公路,但由于灾害等原因导致项目延期或者不再实施了,可能需要政府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四是有限责任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担保公司或者购买第三方保险的方式,为专项债券提供担保。

从具体组织运营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几个职能:一是组织职能。因为专项债券属于地方政府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二是决策职能。这个项目做不做、项目的先期可行性研究过程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三是监督职能。项目启动之后,对于项目流程,地方政府有监督的权利。四是分担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在专项债券中要承担一些风险。五是隐性增信。虽然标准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但并不等于说地方政府在其中就毫无作用,其实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体制

nlc202309081622

(一)严格项目遴选管理

建立发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机制,确定科学的遴选指标。一是根据项目是否为公益性来判断。如果不是公益性而是商业性的项目,就会优先选择由外部的社会资本来做,或者采用PPP(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方式。二是看项目内部回报率,如果回报率极低,专项债券是不做的,可通过一般债券去做,否则就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或者到期无法兑付而违约的情况。如果项目收益较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三是考虑受众范围。如果受众范围较广,比如全国性的铁路投资建设、跨区的建设,由省级政府发起。如果只是一个城市地铁项目,可由市级发起方参与。 四是考虑现金流的特点。现金流的特点与产品设计相连。如果项目前期没有现金流,到了项目运营期间有现金流,这时要么选取带有宽限期的专项债券产品,要么有流动性支持。五是考虑项目融资规模。如果项目融资规模比较大,可采取分期滚动的方式;如果规模比较小,就一次性举债。

(二)完善发行额度管理

对于存量债务的置换,建议提前下达额度,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可以扩大债务状况良好省份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度,这是一个激励机制。另外,我们也呼吁试点与政府担保脱钩的专项债券,额外设立一定额度,以便为专项债券的转型提供有利的政策激励。除用于置换外,新增的专项债券项目评审应该前置,主要由“先有额度后有项目”转变为“先有项目后有额度”。另外,对于标准化的、纯粹以项目收益为担保的方式,应该是由地方政府自主选择实际发行量。

(三)加强监督管理

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在短期内,建议沿用地方人大、政府部门履行自身功能的方式,加强项目存续期间的管理,并加强地方财政专员对项目的审核监督。从长期来看,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

健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在信息披露机制方面,有三个层面需要加强:一是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如果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就格外需要客观反映项目主体的经营情况,并且制定分行业的信息披露指引,还可引入信息披露专员负责制。目前,由于多数专项债券是置换的,采取的是一只债券打包一揽子项目的方式,对于项目的运营情况还没有做系统的披露。二是建设信息披露平台。短期内要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和简便化。比如同一个地方政府发债时,先发了一期,过一段时间再发第二期时,地方经济状况是一样的,但是又要重复进行披露。我们建议在稳定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对于相同的信息模块进行简并处理。从中长期来看,要推进中国债券信息网这样的信息披露系统建设,与政府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进一步降低信息披露的操作成本,提高信息披露效率。三是要提高信息披露的格式化水平。结合国内外实践,加快推进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报送和披露格式化的标准化建设,长期应该探索基于商业可扩展语言(XBRL)的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库。

(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在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框架:一是专项债券资产本身的特征;二是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三是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四是法律规定方面。对比来说,我国目前的专项债券还是过多侧重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披露,对于项目本身运营的资产特征、项目运营单位和管理水平,以及项目本身涉及的重大法律风险或者是法律变更的规定都还缺乏足够重视,这与专项债券由省级担保兜底的特征是有关系的。在信息披露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上对专项债券不得不专门针对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进行披露。但是将来就不一样了,如果专项债券必须由项目本身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就必须考虑项目本身的特征。在短期内,可由政府性债券协会选择评级公司,降低挑拣、评级的风险;参考地方债券市场估值内含的评级,对评级进行校正和评价。从长期来看,积极培育国内专项债券的评级机构及评级体系。比如设立双评级机制,当然这个双评级要与其他债券的评级要求同步推进。

(三)丰富增信机制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市政收益债券,美国地方政府一般是不担保的,但并不等于市政债券没有担保机制,其主要是通过债券银行和债券保险机构来提供保险。对于我国的专项债券,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提供流动性支持,因为项目运行有一定周期,而多数项目在前期不产生现金流,又强调要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资金来源,所以初期提供流动性支持非常重要,但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不等于承担担保责任。二是提供有限责任的政府性担保。前面讲过,引导设立政府性基金或者担保机构,为专项债券提供政策性担保。担保公司在体制上由政府设立,资金来源可以多样化,运行模式应该是专户运作。我们也了解到,国务院层面要求政府成立政府性担保基金,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前有的省级政府设立了这种体系化的组织,但是下面市县并没有做;有的省级政府做了,但是没有建立全国统筹的再担保机制。第二,目前政府性担保机构不是针对专项债券市场来做的。政府性担保基金肯定不会只做地方债券业务,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等问题也需要这种机制,重大专项问题也需要支持。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进行专户运作,这是由专项债券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看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些给市政债券做保险的机构破产了,但是破产的只是为资产支持证券做担保的这部分,而专门为地方政府做担保的部分运营得还很好。第三,发展市场化的债券保险。现在这方面也在推进,保险方面有动作,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了,这是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安排。

(四)构建债券偿还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从初期来讲,以政府性基金偿还必须要在项目分类核算、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统筹调配,这是由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对于将来以项目收入作为唯一偿还来源的专项债券,必须设立不同类别、不同用途的账户,并将收入按照优先顺序划归相关账户,就是对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的管理。二是建立违约机制安排。在发生违约之后,从短期来看,对于政府性的担保基金,目前来说由地方政府来还,从其他的公益性项目单位调入专项收入来弥补。从长期来看,专项债券与财政担保脱钩,更多的是参考信用债券的市场化违约偿还机制。

nlc202309081622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要继续实行多样化的发行方式,沿用集中的政府债券发行系统,做好相关支持。此外,强调以下几点。

(一)完善发行要素管理

特别呼吁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短期贴现债券的发行。美国市政债券中有一类不受债务现有年度约束,就是发行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债券,主要是为了匹配项目资金的收支不平衡问题。目前我们了解到,现行的政策规定是如果没有项目收益,可以从别的收入调拨到专项债券偿还上。实际上,如果引入实质的专项债券就不需要调拨机制。另外,应适当增加一些长期债券品种,并且鼓励采用关键期限。从中长期来看,取消相关结构方面的限制。从付息方式来看,目前是固定期限,将来也可能引入浮动利率、类似通胀债券或者是设有项目宽限期的一些品种。

(二)完善定价机制

短期内要统一定价思路。目前定价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与财政存款、项目合作等政策性因素挂钩的现象。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脱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可能会进一步优化。专项债券的置换债券与同样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之间的利差相对稳定,没有体现太多差异。但是对于公开招标的专项债券来说,则呈现了一定的区域分化特征。应该说,定价机制有效性还是趋于提升。

(三)建立多层次的交易市场,拓展投资者基础

目前定向承销暂不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调研中也发现,定向承销的利率相对于公开招标的利率要高,而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有转让需求,所以建议取消这方面的限制。另外,尽快实现柜台市场的流通。还有合理降低质押折扣率。我们看到,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中,国债的质押率大概是94%以上,地方债实际质押率是87%,市场上最低是67%,可能要建立一个参考性的质押率。交易所市场对质押券的质押率规定为94%,效率比较高,大家比较容易接受,这里需要进行指导。从中长期来看,建议对于关键期限的债券建立做市商制度。最后,在发展多元市场的同时,坚持政府债券的统一托管。

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配套制度建设

(一)合理设定风险权重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债务风险权重为20%。建议对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考虑对于专项债券细化设置0~20%的灵活风险权重。从长期来看,应采用内部评级法设置风险权重。

(二)确保专项债务平稳过渡

2018年之前,有大量的现存专项债务需要通过置换等方式过渡到专项债券,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合理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基本条件。二是需要考虑制定中长期的债务整顿计划,滚动预算,预防系统性风险。三是培育和扩大地方政府税源。现在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如何实现收入的常态化、稳定化变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常态化、稳定化的财力,地方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只是期限推迟了,最终会导致外部评级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券做出不利的判断。四是推动地方国有资产的证券化,这一方面是盘活国有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力去做。

(三)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研讨、交流和宣传。我们设想在业务成熟的时候,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编写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操作指导、指引和手册。二是地方政府债券工作是长期工作,发行量越来越大,需要增配相应人力、预算资源,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系统。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和政府财务综合报告系统的建设;市场信息披露平台也要加强信息披露系统建设。四是要逐步精简政府管理的层级。目前,政府五级体制正在逐步演变,随着镇改县、县改市、省管县的发展,分级财政、财政分税制将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一级政府享受一级政府的权利,承担一级政府的责任。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上一篇:找骆驼板书设计下一篇:九年级英语 短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