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2024-07-16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

1.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一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P96~9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学习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会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 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情境创设 课前检测:(1)200 ×10% =(2)300×25% =(3)20 ÷ 10% =(4)40 ÷ 50% =(5)300 × 40% =(6)360千克的20%是()。

(7)400米的70%是()。

您能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一幅合适的统计图吗? 师:为什么选择条形统计图呢? 视频播放:回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特征。

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出来吗?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六(3)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统计表 项目 足球 踢毽子 跳绳 乒乓球 其他 人数 10人 3人 5人 14人 8人 百分比 2、提出问题:

(1)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百分比计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扇形统计图,讨论交流,完善扇形统计图。

3、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

(1)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2)各个扇形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用扇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4、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5、练习: 一个鸡蛋约重60克,你能根据各部分所占 总质量的百分比,求出各个部分的质量吗? 三、内化提高,当堂检测 1、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各种营养成分 所占百分比如图1,每天喝100克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2、陈东家每月各种支出计划如图2。

(1)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2)如果陈东家每月总计支出2000元,(3)你能提出并 解决哪些问题? 四、整理归纳,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拓展提高

2.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三

扇形的认识

教材: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单元:一 圆和扇形 课题:扇形的认识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2.能力目标: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3.情感目标: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教学重点:

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教学难点:

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扇子。

教师打开圆形扇。

师: 观察这把打开的扇子,你能想到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谁能说一说,这把打开的扇子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 学生可能会说:

(1)固定扇子的轴相当于圆心。(2)扇子的折痕相当于圆的半径。

(3)打开的扇面的大小相当于圆的面积。

学生能够说出更多,给予表扬,说不出,不做启发引导。师:再看这把扇子(打开普通的折扇),你发现这把打开的扇子与前面那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

(1)这把扇子打开后不是圆形。(2)这把扇子打开后像个半圆。„„

师:很好。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实物都能和学过的图形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中四幅图。师: 请同学们观察四个圆中的涂色部分,说一说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样子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涂色部分的图形,一个比一个大,像一把打开的扇子。„„

2017.3.1 2016-2017学年最新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图中涂色的部分像一把把打开的扇子,这样的图形有一个名字叫扇形。

教师板书课题:扇形。

二、新知探索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扇形,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扇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能会说:

(1)扇形都是圆的一部分。

(2)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3)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师: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扇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P10,动手测量一下上面那四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完后,全班交流每个圆心角的度数。

三、练一练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识了扇形,接下来请同学们看 P9“练一练”第 1 题,判断一下哪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四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 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 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中提升学力,合理调整课堂时间呢?

1、将“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这一环节提前。

在试讲时发现,如果按教材内容编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探索发现环节,而学生在画圆:女生画半径4厘米、男生画直径6厘米时,学生就要根据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几厘米,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大胆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半径直径概念后就直接引导 学生观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样适时引领,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直径概念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两条半径的长相当于一条直径的长。

2、精心准备教具,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和绳子和牛筋。演示效果非常好。在多媒体设计上,附有26图片,在兴趣引导和学生感观上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3、我的收获,我的教学之路

第一次试讲前,我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方艳老师对我的备课进行修改,试讲结束后,教研组所有成员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评价,他们的评价一针见血,实事求是,从课程的流程上,时间安排上,学生表现上、教学效果上都给予了针对性地点评,他们的点评对我启发很大、帮助很大。我们学校全体数学教师达成共识: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去打

造生动课堂、高效课堂、“当堂请”课堂。生动课堂。首先,教师要激情起来,因为教师的激情会让学生“兴奋”起来,教师的激情表现在笑容、在语言、在诙谐。其次老师要创设生动的课堂,这是“生动”课堂的根本。生动课堂的创设要树立三大理念:要相信学生,学生能办的事不代办;要发动学生,老师是指挥员、学生是战斗员,指挥员指到哪里,战斗员就战斗在那里,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踊跃地参与到每个活动过程中,就是发动了学生。要依靠学生,兵教兵、兵强兵,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开展好互助学习活动。相信是理念、发动是方法、依靠是落脚点。高效课堂。课堂“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动”是为了“好”,“动”是手段,“好”是目的,所以,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是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白了就是轻负担、低耗时学生愿学、学生乐学,把课堂目标完成了,学生该会的会了,该掌握的掌握了,知识学到了,能力提高了,不留尾巴,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要做好4个环节:一是: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最好师生都明确)二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达标流程即教学环节,这一步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最重要部分。时间上高效:教师要把握四快:即课堂引入快点题、课堂重点快接触、课堂反馈快收集、课堂问题快矫正。教学过程的高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去做,学生能讲的要让学生去讲,学生能批得要让学生去批。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导环节,评价状态,点拨问题,布置任务等作用。教学环节上体现高效:删去可有可无的环节,例如:个别课的复习环节,增加提高课效的环节,例如:反馈矫正环节,堂堂清环节等。“当堂请”课堂。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当堂清”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课堂效率高不高?效果好不好?当堂清检测很重要。如何做好当堂清呢?从“清”的方式来说,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小组抽测,学生汇报、学生展示、可以是问卷调查、小纸条总结,也可以是试卷检测等等。从“清”的流程来说,一般放在课堂的最好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分三步进行:展示(说、做)等;批阅;统计成果。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以内。

5.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五

明礼实验中学 李琼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圆的特征,正确画圆。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直径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白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圆和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

3.课件展示部分圆形物体的图片,感受圆的美。4.揭示课题:希腊这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究圆的奥秘!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有办法画出一个圆吗?看谁想到的办法多!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画圆的方法。

教师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让学生对比,这么多的画圆方法各有什么缺点?你认为用什么方法画圆更方便更科学?

2.让学生尝试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3.教师巡视,找出没画成功的圆,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4.让画圆成功的同学介绍画圆的决窍和注意事项,学生边讲解老师边示范画圆(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旋转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

5.学生再次尝试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课本第57页至第58页,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2.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

3.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总结。

(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4.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圆里找到它的圆心,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并把它们用字母标示出来。

四、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小组探究如下问题:

1.圆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有怎样的关系?所有的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4.圆的位臵由什么确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5.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二)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教师归纳总结 1.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4.圆心决定圆的位臵,半径决定圆的大小。5.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墨子所说的“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小组讨论探究: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6.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六

(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操作,由“份”自然过渡到“倍”。

(1)大家看,(出示实物)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有几个梨?(6个)请小朋友用数学眼睛观察苹果的梨的数量,说出你的发现。

(2)你还想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些梨和苹果的数量介绍给大家呀?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梨比苹果多2个

2、梨是苹果的3份等)。(3)为什么说梨是苹果的3份?请说说你的想法。(4)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做为一份啊?

(5)教师小结:正因为苹果有2个,所以我们就把2个做为一份,这样呢,2个一份,梨就是苹果的3份。梨是苹果的3份,我就可以说梨是苹果的3倍。(板书:倍)(出示课件:有6个梨,2个苹果,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苹果和梨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探索交流活动中,“倍”是花熟蒂落自然成。】

2、直观感受,加深“倍”的认识。(1)(出示课件:图上画有小红有3支铅笔,小明有6支铅笔)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那你知道小明铅笔的支数是小红铅笔支数的几倍吗?为什么?你能分给我们看看吗?(学生解释完了后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倍”的意义,通过“分一分”和“说一说”,深化认识和理解。)第二、动手摆摆,学会计算。

1、下面我们动手摆一摆好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小红花和小黄花。先在第一行摆4朵红花,在第二行摆2朵黄花,摆完后请你想一想红花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

2、刚才我们摆了4朵红花,2朵黄花,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红花是黄花的2倍,你还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红花是黄花的两倍?(板书算式:4÷2=2)

3、请大家第一行摆4朵红花,第二行摆事12朵黄花,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4、请大家在第一行摆3朵红花,第二行摆9朵黄花,请问谁是谁的几倍啊?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5、请大家从第一行拿出一朵红花放到第二行,这时你看谁是谁的几倍啊?为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

【设计意图】由直观操作获得“倍”数,到利用算式算出“倍”数,这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黄花和红花混合,引导学生深化数学思维,适时、到位。)

第三、开放活动一:在直观图形中找倍数关系。

1、出示图:这幅图上告诉大家每种花各有几朵啊?那红花是黄花的几倍啊?为什么?你知道应该怎样列算式吗?

2、这里提供了这么多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谁是谁的几倍吗?能直接列出算式吗?

第四、开放活动二:在图与数的结合中找倍数关系。

1、(展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各种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认真看图,数好了以后把它填在书上好吗?

2、那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如: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也就是9是3的3倍等。第五、开放活动三:在数字卡片中找倍数关系。

1、(出示24和6两张卡片)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2、(出示3和12两张卡片)谁能说谁是谁的几倍呢?

3、(出示一张12的卡片)老师现在只给你一张卡片,另一个数你自己来想,你能告诉我谁是谁的几倍吗?

第六、开放活动四:在实践生活中找倍数关系。

师:其实在实践生活中很多地方也要用到倍数关系,比如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象电脑、电视等,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倍数关系吗? 第七、全课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更多倍的知识。

7.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游戏导入,让同学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用幻灯出示问题:

(1)把8个苹果和同桌平均分,每人分到()个。

(2)把4个苹果和同桌平均分,每人分到()个。

(3)把2个苹果和同桌平均分,每人分到()个。

2.前三个问题学生们会对答入流,那么这是会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分数,出示第四个问题。

(4)把1个苹果和同桌平均分,每人分到()个。

反馈:(1)、(2)(3)题直接口答结果,并说说问题特点。教师板书

要点:平均分。3.请同学讨论一下你能否用整数来表示第(4)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

4.既然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我们就要用一个新的表示形式来表示这样的数,教师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2.出示习题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3.学生弄清了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分数 4.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

让学生自己松手来折出分数,并且正确掌握分数形成的过程。5.自然迁移,认识1/4,通过学生对1/2的掌握从而深化到1/4,6.辨析正确区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图形特点。

7.创造其他分数。组织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纸片,创造出一个新的分数。(1)展示作品。(2)交流成果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1.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8.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 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 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在老师身边找一找角。生:找角,并说出找到的角。师:像刚才这些角叫直角。接下来按照我们提前分好的组在我们的校园中找一找直角? 生:找直角。(分5小组在校园里找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从生活中感知直角,体会直角就在我们身边,建立直角的模型。)

二、新授

生分组汇报。师展示出几个位置不同的直角。师: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将这些物品隐去。

师:我们从生活中找到的这些直角,到底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验证。

1、介绍三角板上的直角

师:出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有直角吗?谁能指一指?有几个直角? 生:三角板上有三个角,有一个直角,生指。

师: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这个直角的顶点和边。生摸。(介绍自己三角尺上的直角)

师:那我们用这个直角来验证我们找的直角是不是直角? 生:用三角尺去验证。

2、折直角 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动手折一个直角。过程:(1)学生动手折,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直角呢?(预设)生: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师边操作边讲方法:

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 角的一条边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 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讲的方法判断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学生上台边 演示边说,同时说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3、画直角(1)多媒体演示(动画视频)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

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

生画直角(不会画的同学,会画的学生黑板上演示)师:你能画出不同形态的直角吗? 全班交流展示。

师:在我们的身边再找一找。(可以带上三角尺)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40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6、7题。

3、你能画一个开口向下的直角吗?

四、小结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本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直观认识直角,从物体中、建筑物、图形等中抽象出直角,体会直角就在我们身边。为了防止学生对直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课件有意识的呈现四个不同放置方式的直角,让学生对变式的比较重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

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按照要求把一张不规则的纸通过折,折出一个直角,并将折出的直角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直角的体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并为学生自主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提供了机会。在学生画直角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教学画角,改变了教师直接演示画直角,把课堂交给学生。本节课我试讲了3次。第一次试讲直接让学生在操场上找,范围有点大,组织起来不方便。于是经过组内商量,让孩子们分组找,刚开始分了8个组。但在试讲中发现汇报时间过于长,于是改为5个组。第一次试讲没有加视频,老师带着画,讲完以后组内继续商量怎样置换,怎样围绕这学期的动感数学去设计课型,于是让孩子视频教学,试讲的时候在视频这一段教学,学生精神注意力很集中。

本节课的创新点:我尝试让学生开阔一些视野,不局限于教室上课,让学生在操场上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自己汇报,自己折角,自己教自己画角,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忠恳性的意见。组评: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生活、活动、置换、解决问题四方面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直角比较容易找到“生活原型”,学生身边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中都存在直角,我们设计了在校园中分组找直角活动,初步体会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其次,在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和如何利用三角尺画一个标准的直角两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采用老师和学生置换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做老师,为大家讲解方法;最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判断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数图形中直角的个数,画开口向上的直角。

二、研课的过程与困惑

本课试讲三次,第一次在二(6)班,设计到前操场找角,队形列为wifi造型,学生好展示,便于学生听清楚。课后队形改为直角,呼应课题,后发现可操作性较差,队形不易控制。此环节设计虽然不成功,但也找到了去实际生活中找角的闪光点,在把孩子们带队回班的过程中,孩子们到处找直角,“墙面瓷砖上有直角,扶梯上有直角,门上有直角„„”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边指边说,都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后组内4位教师一起商讨,最终此环节改为指向性较明确一些的分组去找角,在老师提出活动要求后,全班同学分为5组,分别到升旗台,楼梯里教学楼正面、北面找直角。

经过两次试讲,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在生活中,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老师在课上讲的有些多,组内4位教师各抒己见,宋晓明老师想到一些画角等有固定方法的知识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来试着讲一讲呢?这一大胆的想法得到组内教师的认可,接下来课下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培训辅导,最终在画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两个环节采用了置换,生当小老师,最终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听得认真,学的扎实。

三、得与失 师:

(一)教师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角。呈现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一)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在画角、折角判断直角 等操作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序、规范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做到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大有益处。

规范语言,指导学生操作时,老师的语言再规范一些,提出问题和要求时语言简练。

生:说到得失,判断一节课是否是一节成功课的标准,不能只看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后的得与失。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节课学生在校园中找直角,画直角,判断直角等操作活动,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感性的经验,获得了直接的体验,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活动,活动的目标,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本身,而是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的内涵。如:在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以及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操作下活动中,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量(画)直角?学生体会:“直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专家评: 本节课设计的很新颖,有两个亮点:一是放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直角,而是把画直角的方法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板书的设计只有课题,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设计好板书。画直角比较难,让学生多演示。课评:

左红霞老师:

1、学生亲自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直角,很直观,找到的角到底是不是直角?认识完直角以后再去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

2、画角的方法学生教学生很新颖,让学生做小老师。但是个别学生不会画,需要板书演示一遍画直角。

陈惠老师;学生的活动探究,画直角时,老师带着学生。让学生去演示学生更感兴趣。张芳老师:当学生出现开口向上的直角,学生产生了质疑,认为不是直角,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好的素材,为后面的画开口向上、向下奠定基础。张迎新老师:敢于放手,活动很多,折一折,画一画。

王校长:孩子学习数学的素养,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心和意识,是科学性、严谨性。数学是有方法的,有模型的。生活中感知的直觉是直角。课堂上动起来了,突出合作学习,设计和理念注重互助。从课题中看:认:知识、生活直观,找一找校园中你认为的直角。建筑上有角、图形上有角、物品上有角,总结出来为以后学生在找的时候指明方向。抽象出有代表性的角,到底是不是直角,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比一比(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量一量(介绍量角器)。回来验证课件中到底是不是直角。折角在验证,不会说的学生帮助说一说。互助合作没有使用。难点画直角。不明白开口向上

9.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学习单、长方形、正方形。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各种图形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有各式各样的图形,漂亮吗?(生:漂亮)在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中藏着很多四边形,谁愿意猜一猜,说说四边形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1:四边形像长方形那样的。生2:四边形应该有四条边。生3: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组成的。生4:四边形有四个角„„)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说得真好。这节课老师就陪着同学们一同走进图形的世界,去探索四边形的奥妙。师板书:四边形(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在学习单中圈画四边形。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14个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习单中圈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然后与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

(学生动手圈画,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说说你圈了几号图形?(指名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师:那你们圈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圈出四边形)你都圈对了吗?不对的同学也别着急,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你就会明白你为什么圈错了。

2、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图形分为两类,四边形归为一类,把其他图形归为一类,然后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四边形,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如果你发现了就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3、集体交流。

师:谁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生2: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

师板书: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强调:四条边要首尾相连。

小结: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师:好样的,孩子们!你们这种善于发现和思考的精神让老师佩服。那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眼睛能不能辨真假,你们怕不怕?(生:不怕)

4、(课件出示)辨析:观察下面的图形,是四边形的在()里打“ ”,不是四边形的在()里打“ ”

5、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那能不能找找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

生1:课桌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2:大屏幕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3:汽车的玻璃窗是四边形的 „„

6、画四边形。

师:孩子们,老师要再一次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你们用你们的慧眼在我们身边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你们能把这个奇妙的图形画出来吗?请同学们用直尺和笔在学习单的点子图中画出形状不同的两个四边形。(学生动手画四边形,教师巡视)。

(三)自主探索,长、正方形的特征。

从学生画的四边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这位同学画的四边形是我们以前认识的()和(),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你们知道它们特殊在哪儿呢?(预设: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学生说完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验证。如果说不出,按以下教学方法进行。)

1、自主探索。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三角板中的角比一比它们的角,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也可以用对折的方式比比它们的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演示中介绍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名称。生1: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3: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4: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生1: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生2: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在方格纸上画长、正方形。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你们还能用你们的巧手画出它们吗?请你在学习单的方格中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师:孩子们,你们在学习中的这种乐学善思、认真踏实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收获是满满的,对吗?那敢接受我对你们的考查吗?

1、填空。

四边形有()个角,有()条直角边。长方形有4个()角,它的()相等。

正方形有()个()角,它的()相等。

2、涂颜色。

要求:长方形涂红色,正方形涂黄色,其他四边形涂绿色。(课件出示)学生说出涂几号。

3、信封里装的是个四边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形状。

(五)全课总结,知识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边形,并且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四边形

10.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十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来源:学科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复习近平面图形(出示课件)[来源:学。科。网]

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

生:平面图形。

2、复习立体图形(出示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

3、师:你们看这些塔,煤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的。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师拿一个圆柱形的物体,问:同学们,观察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生回答。

(4)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交流。

(5)教师: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师小结: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和1个侧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7)指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1)

教师:同学们,大家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来源:学科网]

(2)

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左面的小红旗快速旋转,又会是什么形状?

(3)

拓展:认识不同的圆柱图形的高的不同叫法

出示水井、硬币、水管图形讲解。[来源:学科网ZXXK]

师:水井是圆柱形的,它的高也可以叫做“深”,硬币的高也可以叫做“厚”,三水管的高也可以叫做“长”。

三、【课堂作业】[来源:学科网]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和1个侧面。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曲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1.教学圆柱的认识,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

11.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 篇十一

黄羊镇新店小学 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 3.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1)探讨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2)探讨半径。

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

师小结: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探讨直径。

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像这样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上一篇:废液泄漏应急预案下一篇:三年级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