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

2025-01-02

李白唐诗(精选11篇)

1.李白唐诗 篇一

李白唐诗大全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乐府·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七古·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乐府·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乐府·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五古·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乐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七古·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李白唐诗 篇二

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的参考书。

几乎人人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的注解本很多, 首先应该比较一下, 哪些适合我们使用?就收罗所及, 举7个比较好的本子:

1.清代陈婉俊注本 (中华书局) 。这是《唐诗三百首》早期的注本, 也是最有名的注本之一。其典故注解比较准确, 直接引用原始文献。今天估计要中文系硕士以上水平才能直接利用她的注解, 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三百首》的高级读本。

2.清代章燮的注解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它给《三百首》里的古体诗、乐府诗分了段, 讲律诗的起承转合, 鉴赏和分析比较平实, 和我们今天唐诗教学用的方法比较相似, 有助于初学者掌握《三百首》。

3.1931年, 有个叫袁韬壶的先生, 出了本《文白对照唐诗三百首》 (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出过影印本) 。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白话意译本。

4.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中华书局) 。

5.金性尧先生的《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在1980年出版, 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的一个本子。

6.《唐诗三百首全译》 (沙灵娜译, 何年注释, 陈敬容校订,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目前全译本很多, 这一本的译文值得欣赏。

7.张忠纲的《唐诗三百首评注》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注解非常详细。另外, 刘首顺的《唐诗三百首全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译诗用整齐的韵文, 也可以参考。

上面是笔者以为比较好的注解本。其它大多数的本子, 其实就是抄来抄去, 比较缺乏新意, 注解的人往往自己也没弄明白。这样的注解本, 不读也罢。

对《唐诗三百首》, 我们会有鉴赏的需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大家常用的参考书,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赏析。尤其是名家的赏析, 值得反复玩味。唐诗赏析类的图书, 有多种经典, 常见的如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 值得细读。古人的评点赏析, 有《唐诗汇评》一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洋洋三厚册, 选了5127首诗, 《唐诗三百首》里几乎所有的诗, 都可以在里其中找到大量的古人点评, 足够我们采择、参考了。不过需要记住一个原则:鉴赏文章只是我们过河的桥梁, 别人的赏析再好, 也替代不了自己的感觉和分析。

我们也会有扩大阅读的需求。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收了1928首, 对一般的读者来说, 真是可以观止了。不过此书注解太少。当代有两种高质量的唐诗选本, 一是马茂元的《唐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很多篇目, 这两种选本都选了。马先生的选本有很多妙解, 读他的注, 既可以解决字词典故, 更能随着他进入诗歌艺术的世界。文研所的《唐诗选》选了630多首, 序言中说, 注释方面“希望多注意解决疑难和关键的问题”, 在诗人小传中“希望除扼要叙述作家生平之外也能扼要地说明他们的创作特点”, 此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此外, 葛兆光注解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诗卷》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来书名改为《唐诗选》,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是一个比较值得推荐的新选本, 诗人小传和注解都有新视角和新见解。

第二个问题是学习的途径。

古往今来, 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多读、反复读, 一首诗读100遍不嫌多;多背, 反复背, 一首诗背100遍也不嫌多。这样, 从诗题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会放过。字中间的、背后的问题和味道才能出来。问题出来了, 会引发我们探索的欲望;味道出来了, 就会一层层加深我们的兴趣。不过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难, 由于大家工作忙、压力大, 往往不能坚持。《三百首》有口袋书, 建议提包里放一本。三百首又比较简短, 三上、三余, 完全可以利用。每天背一首, 减去学生时代就会了的, 半年可以背完。剩下的一生时光, 就可以慢慢去品味了。

有些时候, 老师讲解古诗词, 希望学生字字都落实。想做到这一点, 不太现实。但是没有尽可能详尽的分析, 欣赏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好”的表面。具体好在哪里, 说不出来。朱自清先生说过:“只有能分析的人, 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 (《古诗十九首释》) 。这样去做了, 自然地, 我们就会走向对作品中职官、地理、典故、虚词等的探求;就会想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以求全面的了解;就会有“知人论世”的需求, 希望读作者的传记, 读作者时代的历史。

此外给《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人们按初、盛、中、晚排排年代, 就是一部唐诗的小史;读一本《唐诗史》, 把《三百首》作为印证, 唐诗的历史马上就鲜活了。在《三百首》的诗人中挑出几位自己喜欢的, 买他们的诗集回来研读, 慢慢地, 就知道以前对杜甫、李白、王维、杜牧们的认识, 其实是比较肤浅甚至是很有偏差的了。

《唐诗三百首》里面也有几首比较难读的。如杜甫的七古《寄韩谏议》、韩愈的几首七古、李商隐的《韩碑》等, 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一般的情况是, 大家对律诗和绝句容易理解一点。而对唐人的五古和七古, 往往需要一些积累才能欣赏。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教训:切忌贪多。

很多年前, 笔者向老师表示:要把杜甫的诗全部背下来。当时老师就说:先看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吧。15年过去了, 先生言犹在耳, 我不但没有背下来全部杜诗, 连萧先生选的281首, 到现在也还是掩卷茫然。一会儿李白, 一会儿韦应物, 一会儿韩愈, 一会儿贾岛, 没有一个是下了真功夫的。所以对于很多的诗人, 能够说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别人说过的话。自己觉得真有一点心得的地方, 往往还是“无法言传”。

3.唐诗,唐诗有什么用? 篇三

看多了虎妈狼爸,你可能自己都有点抓狂。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认字、学算术⋯⋯或许你只是想早点开发孩子智力。但是,这种努力如果太急进,结果可能刚好与希望的相反。

早期教育界有一个比喻,孩子就像卡车,有的家长在它启动时就拼命装货物,结果卡车越跑越慢直到早早停下。更科学的早教理念是先给卡车上润滑油,让它达到最佳状态,才载得多、跑得远。

背唐诗靠的是机械记忆力,起作用的是背完后周围人的赞美,而非这些诗句本身。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夸聪明可能会有反效果,夸“用功”更有用。

你的孩子在学这些吗?

33岁的贸易公司部门主管张严琳从儿子不到3岁,就开始教背唐诗,一开始是张严玲背前几个字,儿子接后两个字,慢慢的,开始她说上句,儿子接下句,很快整首唐诗都背得出来了。会背二十多首之后,儿子就对背诗没什么兴趣了,一教他背诗就心不在焉。

她的朋友中除了像她这样教孩子背唐诗的,还有在家里贴了认字图教孩子认字的,去上公文数学辅导班和儿童英语的。张严琳也觉得:“大家都在学,早点开发智力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孩子背唐诗为了什么?学前的孩子有必要学很多字和算术吗?记忆知识和发掘兴趣,哪个重要?鼓励孩子和夸孩子是一回事吗?

学得多可能有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主任叶斌认为,在0至11岁的智力发展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保持他们学习未知的兴趣,比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技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过于注重结果或方法不当,会让孩子厌学、自卑、感到痛苦和抵触,今后在学习这门技能的时候,容易唤醒痛苦记忆,产生学习障碍。在恰当的年龄段学习而不是求早求多,孩子会更优秀。只是选择的时间和方法不同,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儿童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说多少英语,而是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兴趣和创造力。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用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占据他们的大脑,忽视创造力和兴趣启发,结果可能是孩子在小学入学初期因为提前学习,成绩出众,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学新东西,这时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再想让孩子产生兴趣比教他认字难多了。

背唐诗到底什么作用?

背唐诗几乎是普遍率最高的早教项目,但凡孩子学会说话了,家长就会教几首唐诗,你小时候背过,你的孩子背过,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某个朋友的孩子三四岁就能背上百首唐诗。

张严琳教儿子背唐诗主要是想激发他开口多说,让他感觉到语言的节奏。但唐诗的遣词造句精练、含蓄,为了押韵的需要而颠倒字词顺序,和现代语言的表达规律不一样。

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初始阶段,家长反复地教,他们就背得出,靠的是这个阶段对语音的敏感和机械记忆力。背几首影响不大,但是上百首的背诵容易影响他们学习正常语言。

一般11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形成期,孩子在这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各类语言技能。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起作用的是孩子会背唐诗以后赢来的周围人的赞美,这些赞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能让他们产生自信。

认字没那么重要

张严琳的朋友们都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但识字、习字和其他动作训练不同,它需要最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因为字是抽象的。如果大脑无法对字的含义和形象之间形成稳定的具体链接,孩子认识再多的字,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助益。

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能关注的部分就那么一点,过早认太多字实际上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错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至98%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别老夸孩子聪明

夸小孩聪明能不断鼓励他们,很多人坚信这一点,“宝贝真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这种理念的逻輯是,孩子认为自己聪明,就不会畏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老夸孩子聪明可能会起反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威克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究赞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纽约市二十所学校,对400名学生做赞美实验。结果显示,被夸“聪明”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碰到困难,第一反应是直接放弃。而被夸“用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并想办法解决。而这个实验后来在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呈现出的是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聪明”属于先天性的赞美词,被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不再聪明,本能地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而赞美孩子“用功”,认同孩子是靠努力获得成果,他们会在鼓励之下,继续努力完成任务,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现在,你该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沟通能力,叶斌建议营造语言氛围,比如多讲故事,但不要强迫他有回应。孩子不表达不等于他没有接收语言的信息,等到达相应的时间点后,孩子一旦开口表达,就会有非常优秀的应用。

如果教孩子认字,应该只局限在如“日、月、水、火”等容易被感知的、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的象形字。想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认字,不如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

根据杜威克的实验结果,如果想要通过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夸孩子也要有技巧,并不是不能夸孩子聪明,而是不要用先天性的赞美词夸他们“聪明、漂亮”,你更要多夸他们是“用功、努力、勇敢⋯⋯”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作用是健全人格,在学习技能面前,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

4.李白唐诗中原泪 篇四

网络上流行的中原泪是李白写的吗?到底怎么回事?下面一起来看下!

中原泪(改)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宝帘闲挂小银钩

强子污淖于渠沟

老却英雄似等闲

婆饼焦时须早去

山洞无论隔山水

轨文龃龉二百载

其实李白还是很清白的,根本就没有预测王宝强老婆出轨的诗。不过相关的诗词其他诗人还有,比如首句是从陆游的《示儿》全诗如下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白唐诗大全

2.李白唐诗的风格

3.李白唐诗《古风》

4.唐诗 李白

5.李白的唐诗十首

6.《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

7.李白的饮酒诗大全

8.李白唐诗《长干行二首》鉴赏

9.李白唐诗《将进酒》

5.《唐诗》中李白的诗篇 篇五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子 夜四时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 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繁体“谗”换山旁)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兀豕],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长相思二首之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二首之二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三首之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将进酒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赠孟浩然

6.天末怀李白 唐诗 篇六

《天末怀李白》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天末怀李白》

作者: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解】

1.天末:天的尽头。当时杜甫在秦州,地处边塞,所以说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鸿雁:比喻书信。

4.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5.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老天总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运就不好。

6.魑魅:传说中的妖魔鬼怪,它喜欢有人经过,以便吞食。这又是比喻李白行程凶险。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旧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8.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韵译】

凉风习习来自天边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

【评析】

天宝初,青年杜甫在齐赵一带初遇当时已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李白,“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从此结下了唐诗史上俩位泰斗的不渝友情。李杜之交,既有诗文的同好,更有命运的同怜。生性沉挚的杜甫,既对天才不羁的李白钦仰备至,又为他傲岸不驯的性格深切忧虑。十数年过去了,当此李白西南流放之日,正是杜甫辞官向蜀,行经秦州时。类似的才高不遇、中心获咎的经历,使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更为强烈,以至到“三夜频梦君”(《梦李白》)的地步;了解也更为深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当京师收复,贵盛煊赫,攀龙附凤之时,何以命运对天才如此不公?本诗就作于这种心情之下。

当第一阵秋风从天边吹来时,诗人陡然想起了流贬途中的故友:季换时移,凉冷侵入,你感到的是什么呢?是萧瑟的寒意?是望乡的悲思?还是天才的不比寻常的兴感?诗人多么希望传书的鸿雁能捎来李白的音讯,“几时到”轻轻一问,显示了诗人的盼切是如何的殷恳,然而江湖万里,秋水荡荡,连鸿雁也难以度越,适足以引动诗人同样茫茫的忧思。

前四句,忧思同天末来风油然而起,经过两层设问,更似秋水般地浩浩荡荡涌动不已,既见出了诗人对故友出于心愫的关切,也见出了这忧思业已化作了不尽的长恨。由末联可见,诗人已将对故友的怀念,升华到了对千百年来不平社会现实的责问:从屈原到贾谊到李白,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为什么总是才士不遇,志士遭谗?于是我们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这联警策的深意。“憎”字、“喜”字用语极险刻,悲愤极深刻:文章佳好,本应为造物所喜;却为何反而被“憎”厌、“憎”恨?可见出世之才必不为世人所解:而水那边窃“喜”才人经过的魑魅,当然是影借伺机谗人的宵小,越是“喜”,则越见得他们心地的卑鄙龌龊。屈原流放湘南时,曾因悲愤不可遏,作《天问》以自抒,我想,“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联警策,正可为屈子的悲问作答。

【讲解】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但老孔相遇不过是于史无证的传说,李杜相遇却是史有明文:“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这也是俩人最后一次见面。

面对着离别,李白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之脑后,完全忘怀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也无一字提及杜甫。

相反地,杜甫对这段仅一年多的交谊的记忆,却是逾久弥新。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在秋风兴起的时节,景物萧疏,怅望云天,让杜甫想起李白,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

7.读李白唐诗有感550字 篇七

王同宗。他性情爽朗又大方,爱饮酒舞剑和作诗,也爱驶一叶扁舟游走江湖,去广交天下好友。

在唐代李白也称得上是一位浪子,他的诗歌读者们应该都不陌生吧!敢说在文界无人不识这个位性情豪爽的诗仙李白,他的诗词歌赋至今也流传海外。

他写景时,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种大气磅礴,更有将长江拥入怀中之感,这也许就是他心中的江湖,没错,也让人感觉他丝毫不像一位诗人,更像一位江湖剑客。剑,也是他平生一大爱好,他喜欢舞剑,当舞剑和诗词都算不得他的挚爱,舞剑当然得配美酒,他一生挚爱美酒,唐太宗也对他的醉剑表示赞赏,他的酒后作诗也是一道风景,而且酒后的李白更加诗兴大发,所写的诗歌也算得天马行空。

他喝酒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出现,但是在古代所喝的酒其实酒精度数并不高,所以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些文人和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表现了古人豪爽情怀之外,也表露了那时期的酒度数并不高,这也是有史书记载的。

美酒,肯定就有明月相伴,这个明月可不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丫鬟明月,而是这位诗仙老李,对月亮极其喜爱,当然描述月亮最为让人记忆犹新,当属三岁孩童都会背诵的《静夜思》了,你是否还记得儿时背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此诗传于后世,后人皆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

8.《清从军行》李白唐诗鉴赏 篇八

★ 唐诗鉴赏

★ 唐诗鉴赏《相思》

★ 《微雨》李商隐唐诗鉴赏

★ 唐诗之《风雨》鉴赏

★ 《怨情》唐诗鉴赏

★ 送终韦应物唐诗鉴赏

★ 《江南春》唐诗鉴赏及赏析

★ 唐诗《望岳》鉴赏

★ 《别董大》唐诗鉴赏

9.李白唐诗 篇九

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李白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依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起句“郑客西入关”平平五字,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表现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说明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苛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汉书》叙述次序正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以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唉!

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第五句“璧遗镐池君”,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想把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

省略了说话主体,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讯。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李白大胆想象,把这一故事和前面的故事,连接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就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传达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表现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收结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

用“千春”而不用千秋,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10.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 篇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注】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①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②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说明】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句,从笛声落笔,写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情景。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说笛声是“暗飞”,十分精当。说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谓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仿佛无处不在。这里以笛声飞扬来反衬夜的宁静,同时引出作者的思乡情怀。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11.李白的唐诗翻译版本 篇十一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象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将进酒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

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暂)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的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1)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书法将进酒。

⑶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季深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⒃尔:你。销:同“消”。

关山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翻译/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⑵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⑸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赠汪伦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旳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旳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旳心情,只有这高大旳敬亭山了。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与敬亭山而言。

上一篇:读书活动主持词开场白模板下一篇:生死疲劳读后感(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