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2024-09-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15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一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应该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教,使数学课堂得以文化的润泽,在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赋予生活气息,体验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最终要回归到实际,为人类社会服务。学习《数据的代表》后,可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下问题:某公司在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吸引了一些工人前往做工,但到月底发工资时,工人们发现自己和周围的工人,月工资却只有800元,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去找老板说理,老板说:大家不要激动,我这里有一份工资清单,我将证明我讲的话是真话,没有欺骗大家。请分析工资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确,老板没有欺骗工人,工人们之所以有上当的感觉,问题在于他们不应该去关心平均数,而应该去关心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众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帮助工人揭穿了数据造成的假象,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众数在反映数据信息方面的差异。俗话说得好:“数字不会骗人,但人可以利用数字骗人”,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二、揭示思维过程,还原生命活力

数学知识面临着一个“冰冷美丽”和“火热思考”之间的抉择和转换。如何将学生置身于科研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关注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例如:在无理数的概念教学时,我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是多少厘米?”,学生先是计算,很快就发现“没有哪个数的平方等于2”,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批判和发现阶段,开始寻找哪个数的平方等于2,先后经历了“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没有一个整数的平方等于2——没有一个分数的平方等于2”的探索过程,学生感受到数又不够用了,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呢,猜一猜这个数大概是多少,”学生继续探索。

三、挖掘人文情愫,营造文化氛围

数学课堂基于知识,更应在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学与人文相融,使二者在融合中获得升华。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可挖掘的人文素材是极其丰富的。有可动学生之情的数学人文知识、精神,有可发学生之志的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有可启学生之智的数学重大思想、猜想。

例如: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将极大地鼓舞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尤应利用这份精神食粮,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励学习。譬如,介绍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介绍杨辉的事迹和成就;开始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对解析几何所做的贡献;利用书本“读一读”的丰富资源……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因特网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还有可与学生一起探访历史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

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四、渗透思想方法,启迪学生心智

离开学校后,真正能留存于个体脑海中的具体数学知识、技能往往很少,但数学方法、策略、思想却常常以更为内敛、潜在的方式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这是数学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又一重要方面。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方法、思想和策略更为内隐,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

五、提升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与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动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数学美的教育,把数学教育异化为做题教学,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令人深思的。数学课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用最和谐的图画抽象最形象的形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

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美的挖掘与发现,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很好地整合起来,使得数学教育也成为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也是终身的内在的品质。只有这样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正是一趟美妙、丰硕的精神之旅。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二

一、挖掘课本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的为课堂教学发挥辅助作用。首先, 课本中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因素, 能够有效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文化熏陶。小学阶段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启蒙时期, 不仅要保障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牢固的掌握, 培养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理性认知也非常重要, 这些都能够透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得以实现。因此, 教师在展开知识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文化。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拓宽学生地视野, 同时, 这也是对知识教学的良好辅助, 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素材的理解与认知。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常识, 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小数就是十进分数,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年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 并且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就, 同时逐渐深化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再如, 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文化知识考查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让他们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中所说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同时, 也让他们记住了镌刻着伟大祖国光辉成就的这些史实, 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爱国之情。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文化渗透的很好的途径, 这样地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 同时, 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及体会。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想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这需要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 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为欠缺, 教学中很少能够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文化熏陶, 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备课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 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体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 在最后的教学总结时我做了如下陈述:“同学们, 这节课的学习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世界, 仰望蓝天, 我们会看到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 它们一会儿排列成一字型, 一会儿排列成十字型, 让我们看到各种轴对称图形的美;俯视大地, 我们会看到荷花中飞舞的蜻蜓, 当秋风萧瑟的季节, 会看到山间小路上那一枚枚灿烂的枫叶, 犹如从唐诗《山行》中读到的一幅幅美丽画面。这些图景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尤其是其中的那些轴对称图形, 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美与和谐。”学生都听得非常投入, 大家对这样的教学总结都觉得十分新奇, 并能随着我的描述进入了那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不仅如此, 大家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也更为深刻, 这也体现了数学文化对于知识教学可以起到的辅助作用。

三、凸显数学的文化属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要挖掘知识点后蕴藏的文化价值, 这将能够让数学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更有感染力。小学阶段的很多教学内容其实强调的是学生对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常识的认知, 尤其是对于数字、图形等的认识与体验。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 教师完全可以挖掘教学素材后的文化属性, 并且透过这些内容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会。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圆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神奇而又美妙, 圆是来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使, 现在让我们来一同欣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圆”。 (多媒体视频:伴随着曼妙的音乐, 一幅幅圆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 公园里的摩天轮、餐厅的圆桌、奥运会五环标志、圆形的花朵、古老的马车上圆形的车轮……)

师:同学们,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圆形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很广泛。

生2: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生3:我觉得圆形很规则, 很漂亮。

…………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对圆的文化特性有了深刻的感受, 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灵动起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知识点中的文化属性, 并合理地对这些资源展开有效利用。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 增进大家对知识的体验, 这也能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知。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且要向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与传达。与数学知识和技能不同,数学文化是隐性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文化蕴含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之中,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博大精深,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

一、链接“数学史”,触摸数学文化之深远

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数学史”的链接,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文化进行近距离触摸,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深远的数学文化。

1. 链接数学背景知识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链接数学背景知识,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

例如,《东南西北》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辨别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课堂上我们仅仅组织学生进行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练习,小学生是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的。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饶有兴趣地上好这一堂课,笔者穿插了古人确定方向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么样来确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呢?你们知道吗?

这个问题一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笔者适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罗盘、司南、指南针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师: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觉得古代劳动人民很伟大。他们用智慧发明了指南针、罗盘、司南来确定方向。

生2:古代劳动人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来发明指南针、罗盘、司南的,所以,我们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

以上案例中,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对于古人指南针、罗盘、司南等工具的发明他们是多么有感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知道指南针、罗盘、司南等工具产生的悠久历史,从而让他们近距离触摸数学文化。

2. 链接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生动的,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数学小故事,特别能够吸引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去链接相关的数学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领略数学史。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复习与整理)一课时,笔者利用“的惨案”这一小故事引导学生去领略数学史,从而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师:(讲故事)同学们,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当时,人们都十分同意他的观点。毕达哥拉斯认定的数,一般是指整数,或是整数之比。但是,他的一个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却在无意中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这样,不仅不是一个整数,而且它也不能够用一个整数比来表示,显然,这个结论与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产生了分歧。于是,毕达哥拉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谁要是把的秘密说出来,就要处死谁。”但是,希帕索斯却没被权威吓倒,并且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被毕达哥拉斯扔进了大海。

以上案例中,在小学生对数进行分类时大胆引进,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希帕索斯那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勇气,数学文化得到了有效渗透。

二、挖掘“数学美”,体验数学文化之魅力

数学学科具有简洁美与对称美,这是数学美感的两个基本特征。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根本魅力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数学美”,体验数学文化之魅力。

1. 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总是以符号化的语言去阐释一定的数学规律的。数学符号化的语言以最简练的形式反映出深刻的规律,处处显示着数学文化。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点击这种数学简洁美。

例如,在《加法结合律》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题目;

20+15+25,20+(15+25);

124+26+78,124+(26+78);

54+23+76,54+(23+76);

9+12+63,9+(12+63)。

学生计算后,笔者提问:“同学们,在计算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一组题中左右两边的式子,答案是相等的。

生:是呀,我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笔者把这组题左右两边用等号连接起来。再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把这个规律用最简单的话去写一写。”

学生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第三个数);

②数1+数2+数3=数1+(数2+数3);

③a+b+c=a+(b+c)。

师:这么多写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纷纷表示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三种最简单、最好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体验到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简洁美,从而对数学美进行了有效感悟。

2. 体验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美又是数学的另一大美学特征。数学的对称美不仅蕴含于图形之中,同时也蕴含于算式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对称美。

例如,在《笔算乘法》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算式的对称美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有一组题,你们会计算吗?出示:

11×11

111×111

1111×1111

对于第一道题,学生很快地解决了,但是对于2、3两题,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困难,由于数字简单在笔者点拨下也算出了得数。

于是,有了这样的算式: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这样,笔者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的特征,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并体验到了数学的简洁美与对称美。接下来,笔者又给学生讲解数学史上“杨辉三角”的来历,这样,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无痕渗透。

三、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文化之精髓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之精髓,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彰显数学文化。下面以渗透转化思想为例。

数学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转化思想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有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向小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索圆的面积公式。

师:圆形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怎么转化?

生: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说说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但是面积没有变。

师:为什么说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变得更像平行四边形?

生:(汇报展示):把圆片平均分成8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更像平行四边形了。我们把圆平均分成16份,更像了!

师:是呀,你们就是小数学家。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对于圆的面积的研究他也是这么想的。刘徽是中国魏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他首创了割圆术,割圆术认为,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很多份,再进行组合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32等分、64等分、128等分。)

生:我们发现分得份数越多,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如果继续分下去,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师:刘徽的割圆术对圆周率、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案例中,在小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渗透刘徽割圆术的小故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刘徽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明白了一部数学史的发展过程,数学文化得到有效渗透。

数学思想还包括很多,如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并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机渗透。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先谈如何认识数学是一种文化,及其文化资源的内涵,然后试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联系数学史实、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欣赏数学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此相应的要求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有所提高。

一、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的含义很复杂,如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难怪有人说,“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装”。那数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到:“一般说来,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可见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新时代的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渗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数学文化资源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对高尚的道德、信念、人格的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对幸福、信仰、人生价值问题的反思;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求索;对客观现实、自然规律的遵循。概括地说要养成健康的人格,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默契的关系。数学学科的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其全面。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可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素材。数学知识、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数学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探究活动。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一)、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某一种思考。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数学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例如在几何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在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以及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在有关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人类对数认识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和扩充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人类思维对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力量。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品质量的控制、市场销售的预测、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都与数学有关; “ 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艺术之美,化工之巧,火箭之速无不与数学有关 ”(华罗庚语)。数学文化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比如说让小学生学一点概率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可能性;再比如说函数的教学,首要的目的应是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因果关系,函数只是将这种相互联系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更好地去研究这种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函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展示并教会学生去寻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三)、联系数学史实,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史的用处不仅在于历史公正的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而且还在于促进发展的艺术,而它的方法是通过有名的范例为大家所了解。数学史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哲学,这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将影响学习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介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数学史,体现数学学科的历史价值。例如: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秦九韶完善的中国剩余定理,国外落后了554年才由高斯建立。领先西方四五百年的数学成果,还有“杨辉三角”、朱世杰的“垛积术”。古埃及尼罗河经常洪水泛滥,摧毁地界,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几何学便源于这种“测地术”。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天文学数据计算的需要,催生了能简化繁重计算的对数。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关于几何的一些历史”,“对数的发明”等等,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的介绍,足以向学生阐明,数学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观。

正是通过介绍这些丰富的数学历史文化,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展示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美俯拾皆是:统一之美、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韵律之美、纯粹之美……。直线的刚劲,曲线的柔和,蝴蝶定理、黄金分割、勾股定理等的神秘,无不充满了数学符号的简洁、公式的流畅、推理的严密、证明的精湛令人赞叹不已的自然诗情画意[4]。

数学的美具有美的一切特性,不仅具有逻辑美,更具有奇异美;不仅内容美,而且形式美;不仅思想美,而且方法美、技巧美,简洁、匀称、和谐,到处可见。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其独特的外形美引人注目,它又与黄金数0.618、勾股定理关系密切,演变出一系列奇妙的性质,令人神往,成为数学文化的一段佳话。再如: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作“极限”的意境;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容数学上的“无界”概念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案例。难怪数学家莱布尼兹感叹:“音乐是一种隐藏的算术练习,透过潜意识的心灵跟数目在打交道”。正如喝白开水与品茶,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数学当做一门工具,很可能是淡而无味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来讲,要慢慢地让学生有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感受数学之美,更是一个慢慢品味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数学美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去认识、发现和感悟数学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泰州九龙实验学校的陈建教师在上《黄金分割》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黄金分割的应用。在播放国歌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升旗的画面。在歌曲达到高潮(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画面旗杆的对应部分出现闪烁的红点.这样。把歌曲中的黄金分割转化为线段中的黄金分割,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国歌的雄壮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要实现数学文化的建设,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能够对数学文化有充分的感知。著名华裔数学家、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我们的理解就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出色的数学家都有着广泛的爱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综合的、全面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出学科以外广博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可以阅读加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能做到教书又教心。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数学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必须提高。

5.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篇五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识,引领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国情。作为当代教师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逐步迁移到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深入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

一、巧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他们会对比较新颖的和已有经验有关联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巧妙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故宫、天坛、京剧脸谱、福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图形对称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深厚。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又如,在学习数学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时可以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孙权送来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想不出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没过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比较之下就知道结果了。曹超听了很高兴,立刻按这个办法实施行动。实际上,聪明的曹冲用的是等量替换法,这一转化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被用到,更体现思维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用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人以言之,其感不深”,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用榜样去教育人,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青少年有必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了解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物事迹,这对于学生认清国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实用勾股定理的,我国古称直角边为“勾”与“股”,因而将这条定理成为勾股定理。古今证法400多种,在我国西汉《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并且东汉时的赵爽用弦图证法很直观、简明的得出结论,他表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转眼精神,是民族的骄傲。

在认识无理数时,教师可以介绍魏晋之际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利用割圆术得出准确的圆周率值=3.1416,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在刘徽之后,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3.1415926。在讲解如何注重数学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宋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杨辉,他主张数学教育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习者抓住要领,反复练习。他的“司算纲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教学大纲。在生活中用到合理安排工作进程时我们可以借鉴华罗庚的统筹法这一数学方法,三、深挖教材,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并不突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专研,充分挖掘出中?A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学习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今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教师说明这是著名难题,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中这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到达树顶,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同学们为解决问题会将大树展开成平面图在利用学过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生不仅学会在平面的基础上计算最短路径,又认识到立体图形上最短路径问题要转化为平面图形上的最短路径去计算,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与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当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学到知识指导我们做好事,更应该得到品德修养上的文化提升引领我们做好人。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抓住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自信心,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实例值得教师去引入,值得学生感受、学习。

比如,在讲解乘方时,让学生去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的结果增大的越来越快。教师可以引用这样的历史故事:从前,新疆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阿凡提,那时有个很坏的皇帝欺压百姓,阿凡提可不怕总想找机会收拾一下皇帝,有一天,阿凡提偶得机会与皇帝下棋,皇帝说这样下棋不够刺激,赌点什么吧,阿凡提说好啊,皇帝说如果我赢了你就给我打长工,阿凡提说行啊。皇帝问阿凡提你赢了呢,阿凡提看看皇帝的粮仓,说如果我赢了你就在棋盘的格子里放米就行。皇帝问怎么放,阿凡提说,棋盘上一共这么多格子,你要输了,就在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米,以后每个格子上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皇帝想,我家粮库那么大,别说一个小小棋盘了,就是再大很多的棋盘也装得下啊。于是他欣然答应。结果阿凡提赢了棋,皇帝在兑现承诺时发现,别说他一个粮库,就是再多几个粮库也装不满她的棋盘。故事讲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试着去计算解决。在学生计算时会发现乘方的结果增大越来越快特别是底数很大时增大的很快。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会感受数学的智慧又会充分参与并试图解决,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六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认知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渗透策略

数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普遍性,能够告诉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从什么角度出发去解决数学问题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其具体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教师要勇于打破陈规,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各种数学思想

现阶段,有许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仍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渗透数学思想的。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渗透数学思想,而是在公开课上进行,平时上课大多以照本宣科、强化练习为主。这样表面上的形式化的渗透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2]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数学思想真正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如,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笔者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在上课前,笔者分给学生小木棍先放在一边,然后再从黑板上写下所要计算的算式――84÷4=?,并在计算的过程中强调竖式的写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时,应该从最高位开始计算。在这个竖式中,8代表8个十,8个十除以4得2个十,所以在写商时,可以将2写在十位上去;算完后再继续算4÷4,并告诉学生这代表的是4个一除以4个一,得1个一,并将1写在个位数上,最后得到21。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不能明白这种方法,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小木棍进行计算,教师这种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不仅给了学生多一些的选择,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勇于打破陈规,正确的运用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观察、猜测、实验、计算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其在数学活动中逐渐掌握一些数学方法,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督促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使用数学思想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够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督促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从而提高数学思想在学生认知?Y构中的清晰度。

其次,教师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的培养学生务实的反思态度,让其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反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第二,教会学生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的回忆和思考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对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第三,还要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与教师或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总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并在学习中对其加以应用。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当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分类的方法是什么?当学生进行反思时,就会想到是以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这样学生就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而获得了更精确的知识,使其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在整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初步掌握和弄清楚不同三角形以后,教师还应该乘胜追击,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不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在分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三、在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中对数学思想进行总结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而在数学教学中,整理和复习在整个学习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笔者都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其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此外,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数学知识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也就是说其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所以,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则会在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对某一数学思想获得全方面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在整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对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明确每一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认识到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一种思想方法来引导的,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数学思想。

如,在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中,可以让学生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面积,并让学生说一说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当学生说出来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等方式来说一说这些公式又是怎么来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公式的记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明白“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并从中悟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本质,最终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来。

结语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将各种数学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最终满足数学教研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七

一、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因数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学习了如果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是质数,而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因数就是合数。在此向学生介绍孪生素数,即相连出现的一对素数,如3和5,5和7,11和13等;再如完美数,几个因数之和为它的两倍或不计它自己时恰好等于它的数,如6的因数有1、2、3、6,其和为12,是6的2倍,如果不计6本身,则其因数之和恰是它自己。像这样的数,到现在为止只发现了二十多个。虽然这些知识不在考试范围中,但是这些有趣的知识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足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计算的体系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数的产生到各种运算符号的产生,在计算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有关数学文化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认识数和学会计算方法,而且还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道理。例如人类早期对数的认识从事物、代替物、图像逐渐发展为数学符号。远古的“石子记数”、“手指记数”,还有我国古代的“结绳记数”、“刻痕记数”等记数方法。又如古巴比伦人的文字中用“”表示1,用“З”表示10,而在中国古代,人们用“|”表示1,“‖”表示2,“⊥”表示6,等等。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向学生介绍了“+”、“-”的由来;学习“多位数乘1位数”时,向学生介绍了“×”的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表示法”的演变历程;等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数学是美,图形更美。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它抽象、严谨,是一种理智的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数学的美。如我听过的《圆的认识》一课,在快要结束课时,老师作了如下安排: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等。)又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后,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要去草原买地,卖主卖地的方法很特别,只需交1000元,从日出时分由草原的任意一点出发,在草原上走到日落,如果在日落之前能回到出发点,那么这一天所走的路线所围住的土地,就算他买到的土地。但是如果日落之前没有回到出发点,那么一寸土地也得不到,白白丢掉1000元。这个人认为这样的方法真是太好了,他爽快地交了1000元,第二天的早上迈着大步出发了,他先向东走了10千米,然后向北走了8千米,又向西走了16千米,这时他发现天色不早,所以又改变方向向出发点跑去,又跑了10千米赶回了出发点,但是当这个人停下来时却双腿一软,扑倒在地,一命呜呼了。再来看这个人用生命换来的土地有多少呢?他一共走了44千米,围成的图形正好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是104平方千米,虽然围了很大的一块土地,但是终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学们,我们也学习了图形,如果围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需要走多少呢?如果围成同样大小地圆形大约要走多少呢?通过学生的积极计算,得出围成正方形,大约只需走40千米,少走4千米,而围成圆形,大约走36千米多一点,少走8千米。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当面积相等时,圆的周长是最小的。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意犹未尽,产生了继续探索的欲望。

四、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首先由《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然后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从《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找到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呢?”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轮流拿卡片、轮流报数等游戏,在游戏中有的同学胜多输少,有的同学却屡战屡败。输了的人在积极地思考能够取胜的对策,出于一种强烈的取胜动机,学生努力探究策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悟规律,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节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我们感悟了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数学原来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自身加强文化修养,把渗透数学文化当成一种教学习惯,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绪,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更能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它能使数学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和情趣,使学生对数学教学充满兴趣和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呆板僵硬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数学概念、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等几个部分,因此,本人在这几方面的教学活动中尝试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以期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八

[摘 要]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数学思路、多元解题方法以及具体内容都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和构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促进学生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积淀。只有数学课堂富有文化氛围,才能发挥出数学的学科美,才能够体现出数学学习的价值,并且发挥出数学教学的情趣和人文气息,让学生眼中原本无聊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文化

所谓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思想,并且包含了数学的发展和形成。从广义上来讲,数学美和数学历史都属于数学文化的范畴。数学是必要的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同时,数学能力和素养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实施基础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让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美

数学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现和积累的学问,是对于知识的升华,是对技巧的创新。教师需要加强对数学美的呈现,让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喜欢上数学。

1.为学生展现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的对称美指的是物体或者图形相对于一个平面、直线或者点,在排列、形状或者大小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美的形态和美的线条都是具有对称形式的。在实际生活中,对称无处不在,体育器材、家具、服装、建筑以及动物的形体等都具有某种对称的美感。

几何具有图形对称,其中包含面对称、线对称以及点对称。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比较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比如脸谱、蜻蜓、蝴蝶等,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方格纸来绘制轴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空间观念,并且拓展出对于等式对称的认识。

2.为学生展现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有着特有的对于简洁的追求,其持续的改进和创新都是对于简洁的追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可以体现出数学的简洁美,对于法则和概念的总结要力求完整和准确,并且确保其简洁性。和自然语言相比较,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更为突出。

3.为学生展现数学的奇异美

小学数学还具有奇异美。奇异美可以表现在计算方式上、外在形式上以及几何形式上。在小学数学中,奇异美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奇异美。比如,有以下等式1996+1995-1994-1993……+3-2-1。其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计算过程,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1996。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数学的这种奇异美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積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1]

二、组织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兴趣点来设计数学活动内容。同时,教师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拓展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内容多元、形式多元的数学活动,以下是主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动手操作活动

数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使用各类数学器具,也可以动手制作数学相关的数学实验器材。比如,在讲解角的测量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介绍应用量角器的方法,而且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在白纸上画出任意角度的角,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办法,并且得出相应的角度。教师也可以随机给出一个角度,让学生使用量角器画出相应的角,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2]

2.讲述数学故事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数学家和数学相关的有趣故事,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比如在讲解数学运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一到一百的数字相加,计算结果。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计算后,得出了5050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在计算相应的结果时,使用了巧妙的方法,他利用了数字的对称性,快速地得出了正确答案。教师还可以讲解数学和地质、工程以及建筑相关的内容。

再比如,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活动课时,可以由田忌赛马的故事来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明确通过应用有效的策略能够影响到事情的发展。而后抛出悬念:同学们,根据刚才讲述的故事,你们能不能总结出游戏的制胜策略呢?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思考。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能够取得胜利,而有的学生则是屡战屡败。因为学生都有得胜的渴望,所以纷纷努力思考其中的技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种活动课,学生能够获得有益的数学探究体验,并且学会主动思考。学生不仅被激发出学习动机,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3.数学游戏比赛

游戏比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并且提升其创造力。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相应的竞赛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举办数学文化知识竞猜。首先给出竞猜主题,而后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数学知识,而后在实际竞猜过程中进行提问。总而言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多姿多彩的,开展数学游戏比赛有着较高的价值和意义。[3]

三、在图形和空间教学渗透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的美和自然中的美并不相同,具有艺术美的鲜明特点,而是一种理智、抽象的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发掘数学中特有的抽象美和理智美,让学生去体会和欣赏数学中的美。比如,在讲解《圆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有人说,正是圆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神奇而美妙。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圆无处不在,并且是美的化身以及使者。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吧……(教师开始播放悠扬的音乐,并且展示圆形的拱桥、阳光下的向日葵、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圆形体育场、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我国的传统圆形结、魅力的圆形青花瓷以及景德镇瓷器等)。[4] 再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及周长后,教师可以讲述以下故事:有这么一笔草原买卖交易,有着比较特殊的买卖原则,买主只需要付出一千元,就可以在日出的时候出发并且在日落的时候回到原地。这一天中所围住的土地,就属于买家了。但是如果在日落的时候没有回到出发点,就得不到一寸土地。买家开心的出发了,他首先向着东方走了十千米,而后向着北方走了八千米,而后向着西方走了十六千米,在这个时候,买家发现天色已晚,所以马上改变方向跑了十千米终于回到了起点,这个人在到达原点的时候,直接趴在地上,一命呜呼。这个用性命换来的土地是一个直角梯形的形状,他在一天中走了44千米,但是只围了1.4平方千米的土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买家如果重新走一次,同样走44千米,怎样才能围出最大的面积呢?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圆形知识探究得出,如果走出一个圆形,那么能够围出最大的面积。学生在数学故事中,产生了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5]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使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思考方式,并且培养他们数学研究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温晓燕.掌握“挖”的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6.

[2]吴淑青.《数学文化阅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2016,(09):73-74.

[3]徐永全.渗透数学文化,丰富课堂素养[J].教育艺术,2016,(08):96-97.

[4]陈婷婷.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4):48-49.

[5]冯丽琴.浅谈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从提高教师数学文化素养到激发学生数学文化兴趣[J].华夏教师,2015,(06):34-35.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九

【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师: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

2、3又表示什么呢?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再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 师: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 生:0.4元就是4角钱。(板书4角=0.4元)

师:4角钱有没有1元多? 生:没有。

师: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出示图1),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元表示出来吗? 图1

图2(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交流时,寻找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

师: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

师: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分数!

师: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生:十分之四元。

师: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出示图2)

师: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 生:0.8元就是8角

师: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见右图)。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从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见下图),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 生:笔记本的价格是1.2 师: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

生: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 生: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十

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编辑本段

寓意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数学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化观渗透在里面,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努力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创设什么样的数学育人环境,实施什么样的数学环境影响,让我们校园处处有数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本人的“数海泛花”博客及班级博客、校图书馆、图书角、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以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数学文化”知识作为内容,主动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数学文化”磁场,耳濡目染,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文化”。日常教学中,笔者也有意渗透数学史料,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性,又让学生了解了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笔者可以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再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笔者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上看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是用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多样性的“数学文化”活动

数学文化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我们数学教学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1、普及活动:八个“一”数学体验活动即:看一册数学读物;做一个数学游戏;讲(听)一个数学家故事;编一张数学小报;解一道数学趣味题;玩一玩魔方;找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例2、技能类比赛系列:(1)口算王挑战赛。内容及要求:各年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10分钟的口算题量(估计100题左右,16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同时挑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口算王挑战赛。(适用年级:一~六年级)。(2)解题王挑战赛。内容及要求:各年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40分钟的题量,题型都为解决实际问题(估计20题左右,8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分别评选出10%的金奖,10%银奖,20%铜奖,学校颁发获奖证书。

(适用年级:三~六年级)。(3)巧算“24点”挑战赛。内容及要求:计算24点能考查学生计算的速度,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设置20分钟的题量(估计20题左右,16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同时挑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巧算“24点”挑战赛。(适用年级:三~六年级)。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利用数学史料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作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动中,也就受到了教师的潜移默化。当我们的数学课,不再仅将所谓的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当我们的数学教师,努力演绎数学文化的厚重与缤纷,用信息的传递数学文化的睿智与豁达,当数学文化的魅力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引发学生在文化张力的影响下绽放数学思考的理性之美。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例如研讨圆的特征时,华老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在引导学生解释意思后,他反问:“难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不是“一中同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媒体显示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连线更是诱导着不少学生站到“是”的立场上,然而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对,教师则扮演成不知道“正确”答案的人,表现出好奇和疑惑,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刺激并促成他们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激烈交锋中,“一中同长”作为圆区别于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和内化,而“没有角”、“曲线图形”、“只有一条边”等学生认同的特征则在与椭圆的比对中消解为非本质属性。接下来的从中心到图形上相等的线段条数的讨论,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比较、辨析中促成了学生对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深层次认同。多媒体演示的依次渐变图形,从正六边形一直到正819边形,更是架起了多边形与圆之间的桥梁,难怪学生惊呼:“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辩证统一,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华应龙老师既有知识的渗透,又有方法的指导,更有思想的启迪。对“没有规矩,能否画圆”的追问,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最终认同圆的“规矩”就是确定圆心、半径的工具。教师的评价———“这样画遵照了画圆的规矩。看来,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定”更是彰显了数学多层面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掘出蕴藏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与统一,进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十二

1.渗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兴盛, 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 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 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学科是无法发展的。 所以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数学文化提供动力, 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 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对单纯理论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弱, 所以教师就需要引入数学文化,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结合, 所以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师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 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小学生个人发展。

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学科, 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逻辑性。 但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 不爱举手回答、提问, 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不爱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 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小学数学课堂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 教师为导”的教学概念, 学生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 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数学文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 扩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生数学课本内容的设置是比较有趣的, 数学课本是向学生表达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扩展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如:在数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或者是讲一些历史数学家如祖冲之的数学小故事, 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各个板块的知识分布图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 下图是小学数学12册95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图。

2.1.1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 “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初一在教学“绝对值”, 让学生计算|3|和|-3|时, 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而是通过学生乘车付费只与距离有关, 而与方向无关, 让学生明白绝对值与方向无关, 代表的是距原点的距离。

2.1.2变 “教教材”为 “用教材教”。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绝不是唯一依据。 无论哪个地方选择教材的余地很小, 而各地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立足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 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 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时, 我让学生搜集百分数的素材, 有的带来牛奶, 有的带来纸巾, 有的带来饮料, 有的带来衣服上的标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1.3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而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装置, 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关的距离, 通过计算、观察、对比, 总结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这个性质的探索,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 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教师真正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

2.2结合生活, 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向生活化, 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中, 老师可以利用儿童纸币进行生活模拟:老师早上带了100块钱菜市场买菜, 买了2块钱豆腐, 10块钱猪肉, 50块钱的米, 又捡到了20块钱, 那么老师的口袋里还剩多少钱?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写下各自的计算过程和答案, 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维。 让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数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比较高。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美感, 在建筑、艺术、动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教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再展开教学, 比如在介绍图形特点和图形的对称性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你身边的桥是什么图形组成的? 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 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 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 有几对触角? 5只蚂蚁有几只脚?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3.结语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十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要求和表述数学课程的内容时均提到了数学思想方法,《标准》明确要求,“要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渗透的思想方法很多,本文仅对转化和归纳思想方法,就“能结合哪些教学内容进行渗透,在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望得到同行的指教。

一、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转化思想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成能解答的,简单地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利用“旧知”解决“新知”。

(一)把曲线型图形转化为直线型以及直线型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小学数学有关图形的学习,是先学习直线型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等,再学习曲线型图形,如圆、圆柱等,在学习曲线型图形有关知识时,就可利用转化方法,将曲线型图形转化为直线型的图形,利用直线型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解决。如:圆面积公式的教学(图1),先引导学生将圆这一曲线型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一直线型图形,然后观察、研究圆各个元素和长方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圆的半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得到圆的面积等于半径乘半径乘圆周率,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一“旧知”解决了圆面积公式这一“新知”。又如,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通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获取。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πr×r=πr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图1)(图2)

直线型图形之间也可以通过转化来学习,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可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设法转化成长方形,然后研究两者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宽的关系,由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从而由长方形面积这一“旧知”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知”的问题。(图2)又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将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获取,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将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学过的图形获得,等等。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所有的“求积”知识的教学几乎都可以用转化思想来学习。

(二)通过转化将运算分解,用简单的运算完成较复杂的运算。

较复杂运算往往都是由几个简单的运算叠加而成的,利用转化方法就可以实现复杂运算的分解,通过解决“旧知”—-学过的简单的运算,解决“新知”—-较复杂的运算。如:教学23+3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将31分解为30和1,将23+31转化为23+30=53(两位数加整十数)和53+1=54(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个简单的运算,或将23分解为20和3,将其转化为20+31=51和3+51=54,从而解决23+31=54的问题。

即:23+31转化为23+30=5353+1=54所以23+31=54

或23+31转化为20+31=513+51=54所以23+31=54

又如:教学1.2×2.8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以及积得变化规律,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1.2×2.8转化为整数乘法:

12×28,然后由12×28的积,根据积得变化规律推出1.2×2.8的积。

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很多运算(尤其是口算)都可以通过转化将其分解成几个简单运算解决。

(三)实现相关知识的合二为一。有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合二为一,运用转化就可达到此目的。如:解比例问题通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就可以实现解比例和解方程的合二为一:如教学

x:320=1:10,就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其转化为方程10x=320×1,解比例的问题就变成解方程的问题了。又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在学生透彻理解“倍”的概念后,就可引导学生将“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成“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又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可以通过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题来解决;把分数除法通过“倒数”转化成为分数乘法,实现分数乘、除法的合二为一。等等。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转化的“目的性”和“等价性”。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进行学习时,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由“谁”向“谁”转化,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转化;二要保证转化前后的“等价”。如在利用转化思想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不转化成三角形等其他图形?转化成的长方

形面积和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等价?又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应作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变化后的商和原来要求的除法的商“等价”?为什么?

2、备课时要瞻前顾后,教学时要步步为营。数学的系统性决定了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利用转化思想进行学习时,用到的“旧知”有些和“新知”不是一个单元的,甚至不是一个年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教学到位,还要考虑所学的知识和原来的哪些知识有联系,还要考虑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所学的哪些知识产生影响。

3、要及时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解决新问题时,要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检索”与新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去“检索”,否则既是认知结构中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难以“检索”到。利用转化思想学习,是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掌握相关知识,不断地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4、重视培养转化意识。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利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新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看能否转化成原来学过的,能否用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培养学生善于和习惯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渗透归纳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归纳指给学生提供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引导学生对部分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通过部分对象的特征推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备这种特征,从而得某个结论的过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叫归纳思想。

(一)性质的教学。小学数学中许多性质的教学均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来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三块同样长的长方形纸条,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4份;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然后分别用分数表示取的份数,通过借助纸条直观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得到 = = ,通过分析比较和、和、和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个分数,具有分子、分母都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推出:所有的分数都具备这一性质,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又如小数的性质、比例的性质、等式的性质等均可以归纳的方法来学习。

(二)运算律教学。如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时,可提供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并填空:

34+2○2+34347+121○121+347

39+67○67+39234+45○45+234

引导学生观察这4组算式的特点,发现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的运算规律。于是推出:所有的加法运算,都有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到加法的运算律。又如:乘法的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加法结合律等等,都可以仿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思想来获取。

(三)数量关系教学。如在学习“速度、路程和时间”这一数量关系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三、四个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和归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从而推出,所有相关问题都存在这种关系。

同样,其它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可仿此进行教学。

在其它知识的教学时,也常常用到归纳的思想,如在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让学生发现三组或三组以上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如:1÷3= , 3÷4=,7÷10=,发现它们具备:被除数÷除数=,于是推出,所有的分数和除法都具有这种关系。又如,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几个2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推出2的倍数均具有这种特征。等等。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提供的部分对象要“真”且尽可能的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到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这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的性质来推断这类事物都具备这种性质,在教学时,一要保证这部分结论必须是正确的,这是归纳的前提,前提不正确,归纳就失去了意义。二要给学生提供的这部分对象要尽可能的多,至少三个,切忌通过一、二个特例,让学生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

2、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表述事实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学生归纳表述结论或规律时,要在学生“个性化”表述的基础上,学会“数学地”表述,学会用数学文字语言表述,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如在表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这样表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与的大小不变;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与的大小不变。

数学是“符号+逻辑”,恰当地利用数学符号语言能够简洁、清晰地描述事实,且便于记忆,在利用归纳思想方法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逐步学会用符号语言归纳概括结论,体会数学表示的简洁性,培养符号感。如:在上面所举用归纳方法学习加法交流律时,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字母)表示加法交流律,感受用“a+b=b+a”表示的简洁性。

3、重视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1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四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仙来学校 彭露芳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渗透,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困惑过。因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表面上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不像语文,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因此,掌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1、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我在教学知识同时,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①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

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

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 学家的故事。

平时教学中我结合实际,找到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素材,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概念教学,我在引入、得出结论和应用的辩证分析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在变化中求发展,实现知识迁移。

②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适时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我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2)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我的示范作用以及我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所以我平时一贯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我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差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我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2、灵活运用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要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我应灵活运用如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强化德育情感。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3、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我不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2、在数学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等等。

学生刚入学,就要抓紧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做才是好习惯。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他们喜爱又容易接受的儿歌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如专心听讲的习惯,歌诀是:“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开口,智慧属于你。”认真书写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歌诀是:“写作业时要做到:写字姿势要摆好,细心看题要记牢,一心一意认真算,数学成绩一定好。”及时复习和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回到家里要做到:回想上课学多少,打开课本复习好,书本文具放整齐,准备明天上学校。”

仅仅对学生提出要求还不够,还要进行具体指导及训练。如教独立检查作业的方法,口算题检查的方法是“一数二对三算”,“一数”就是数一数题数够不够;“二对”就是和课本上的题对一下,看题抄对没有;“三算”就是再算一遍,用尺子盖上得数,算一道往下移动尺子,看想的得数与原来写的得数是否一样。做竖式计算题要边做边查,概括为十六个字:“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查计算、四对得数”,“一对抄题”就是抄完题要和原题对一下,看是否抄对;“二对竖式”就是写好竖式,先和题目对一下,看竖式的数和符号是否抄对;“三查计算”就是计算后查一遍,看是否算对;“四对得数”就是把得数抄到横式等号的后边,一定要和竖式的得数对一下,看横式上的得数是否抄对。做应用题时要按“读、找、想、算、答、查”六步去做,“读”就是认真读三遍题,并在题前边画“△”,表示读了三遍;“找”就是找条件和问题,条件画横线,注明是第几个条件,问题画双横线;“想”就是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就是列式计算,并要写单位名称;“答”就是答题;“查”指按以上五步查一遍。以上的检查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并做示范给学生看,再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学习。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向课下延伸,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再如,我们学习辨认方向后,可以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或以家乡的某一雄伟建筑为中心,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以咱们的国家为中心,分别说说他们的东南西北有什么?这样不仅是课内知识课外用,同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篇十五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几何直观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思想, 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使用几何直观思想,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对几何直观思想有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几何直观思想, 之后再让学生尝试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这样一来, 学生就可以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好几何直观思想。

就具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来说, 几何直观思想的运用也是很有效的。举个例子来讲,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 笔者就将几何直观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首先, 笔者让学生做一道有关长方形面积的题, 题中的长方形的长度是10厘米, 宽度是4厘米。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在看到题目以后完全可以使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答案。但这是运用几何直观思想的前奏。在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以后, 笔者在这道题目的基础上重新给学生出一道题目。那就是“如果老师在原本的长方形的基础上把宽度变成6的话, 这个时候,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因为转了好多遍, 因此学生单纯读题和空想是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个问题的, 这个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先把一开始的问题的图形给画出来, 然后要求学生再将条件变化了以后的图形给画出来, 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就会从比较抽象变成非常的具体。在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马上就可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并且很快地处理好这个问题。而在学生体会到几何直观思想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后, 在以后遇到难题的时候, 学生就会主动地使用这种方法来解题, 这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鼓励学生多使用几何直观思想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加重要的是, 教师要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小学教学更加重要的目的是打基础, 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学生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才会更加快速。所以,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其实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几何直观思想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多使用几何直观思想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思维以后,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运用几何直观思想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运用到几何直观思想的题目, 让学生在经常性的使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举个例子来讲, 在教学面积、周长这两个概念的时候, 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运用几何直观思想来更加清晰地分辨这两个概念。首先, 笔者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关于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的文字定义, 这样的定义比较长, 并且十分枯燥, 学生背诵起来比较抵触。在学生背诵了一段时间以后, 笔者让学生画出图形, 然后给学生介绍周长和面积分别对应着图形上的什么部分, 这样的方法十分简单, 而且直观, 学生能够马上懂得这两个概念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几何直观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印象, 在以后遇到一些文字繁琐的问题的时候, 学生也会主动地想到尝试用几何直观思想来处理。

三、利用符号做好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教学工作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科学地使用符号, 利用符号做好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文字其实是比较抵触的, 这个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文字变成图形, 这样就会更加直观, 学生处理起来难度也比较小。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强调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学生的培养, 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 用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力求用最有效的办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金平.探究“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1) .

上一篇:党支部申请书下一篇:三个调度运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