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

2024-07-24

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8篇)

1.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 篇一

课题研究学习材料

一、概论

1、课题的概念:课题是需要依靠团队力量,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课题的类别:从应用价值分为一二三级课题,我们教师一般研究三级课题,即对教育领域的个别实践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比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科学分组的研究等。教育科研分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我们教师一般进行的是教育事实研究。

3、课题研究的特点:创新性、继承性、严密性。课题研究应把握三个关键词:创新、实践、应用

注:课题研究必须重视实践、应用和创新。比如现在普遍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校和老师是否真正深入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做过口头和问卷的调查,这里面是否存在很多问题。还有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大都提倡异质同组,但在异质组里,是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起主导甚至是主体作用,后进生参与度和效果如何,同质组是不是更有利于合作?是不是在学生座位编排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可以与周边学生灵活组成同质组和异质组,教师根据探究问题的情况组织同质组或异质组合作学习。

4、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我们常说的教研)的区别:范畴不同(教科研范畴广);目的不同(教科研重在方法的研究,可以研究如何做教研);思维路线不同(教科研思维需严谨);研究成果不同(教科研经验成果具有推广价值,研究得出的失败原因也是成果)

二、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一)选题

1、什么是选题

就是确定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选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如“关于目前初中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研究”

2、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上级下发的选题指南;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课题;从相关研究资料信息中发现。

3、形成课题题目

准确:课题题目要把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都交代清楚。

规范:似是而非的词语不能用,疑问式、结论式、口号式的词语不能用。

简洁:不超20字

醒目:题目新颖、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吸引眼球。

(二)立项

按照教科室要求规范填写立项申报书各栏内容,尤其是认真填写课题设计论证一栏中要求的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3、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4、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5、课题研究的详细计划)。论证前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地和外地兄弟单位同仁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设计论证一栏其中研究基础和条件指经费来源、相关资料、研究人员能力、素质和经验等。

设计论证一栏其中课题研究计划一定要有详细的时间段,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等。

立项书中预期成果形式为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测量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

(三)开题

举行开题会,课题组成员全部参加,邀请相关领导参加争取支持,组织学习相关理论,阐明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安排人员分工,并形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计划

八、人员分工

九、预计的研究成果

(四)组织实施

研究计划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坚持召开课题组阶段反馈会议,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研究过程中期形成中期动态研究报告。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研究材料。

中期动态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课题前期基本运作情况的介绍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疑难

三、课题研究今后的打算及思路等。

(五)结题

研究工作完成预期目标后,按照教科室要求,撰写结题报告,填写上报相关材料,由教科研部门组织评委进行评审。

结题报告的撰写内容要详实,具体要求在此不做论述。结项时需提交材料

⑴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式2份);

⑵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成果申报评审书(1式2份);

⑶课题研究档案袋(1份)(包括调查问卷、研究个案、研究论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录像光盘、原始数据材料、有关的课题研讨活动记录等);

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材料可以作为附件一并提交,作为鉴定和评审的参考依据,提交的所有材料须装袋或装订,并附有目录清单。

⑷每篇成果须提供全文word格式电子文档;

三、教科室收缴文字材料格式 1.封面:(字体字号自定,美观、大方、和谐)

都要有课题题目、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课题立项编号、单位名称、时间。

2.正文:(题目为宋体2号或1号,其他使用仿宋4号,标题加黑)题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过程、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成效、存在的问题和设想、参考文献、附录。

3.序号格式:采用“

一、(一)1.(1)① ”的顺序,可以减少某个数字级,但不可以颠倒,且保持全文统一。

4.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要加注统一序号,即方括号内标注阿拉伯数字序号,样式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5.装订要求:A4纸张打印,左侧装订。

请各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今后省市县各级课题立项均严把课题立项关,凡立项不规范,粗制滥造者均不予批准立项。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胡长才

现今,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是每个中小学教师将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步骤是:

一、正确选择好课题。

二、认真填写申请表。

三、科学制定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

上级批准立项后,应立即制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一)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课题的提出。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课题要小;要便于研究。提出课题的缘由和意义是要阐明提出的课题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何依据,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有现代意义(要有创造性意义,别人已研究过或已有公认了结论的,就失去了意义,除非选择新的研究角度,或另辟蹊径,如果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人对此有所探索,要作简略的介绍,指出他们所作的探索达到了什么水平,本研究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要对实践和理论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很重要,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对建议进行的要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在伦理上有所突破,那当然更好,但要注意,不要苛求在理论上的突破,这样的难度较大)可行性(美国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曾指出:“选择题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可能,选题就等于零。)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具体简洁、突出重点和特点;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A、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准确,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权威性;阐述中要把理论与本课题的研究核心联系起来。

B、现实意义:注重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单位发展的需求。

C、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研究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

D、主要参考文献:熟记一些必要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名,了解一些当前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书籍。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 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

科研课题的研究一般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研究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自然观测法-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现象更全面、更系统、更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少,活动相对集中,研究周期较短的课题。调查法是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验与评定等手段,有计划、由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掌握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现状或发展趋势等。

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变化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等,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研究对象的变化,由此认识研究对象与周边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资料(情报资料)研究法枣通过对古今中外与特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认识和解释特定研究对象历史演变过程或发生、发展的规律等。

6、研究工作的步骤

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8、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突出研究人员在此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如研究者的学历、学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时间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9、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10、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

1、xx课题名称研究方案

2、本课题隶属xx批准立项课题

3、课题论证同开题报告的论证基本相同

4、人员分工

5、时间安排

6、预期研究成果

四、实施有效研究。

1、通过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后,要迅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通过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同类课题研究现状情况、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等。明确自己的具体研究任务,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自己研究任务的实践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成果表现形式,完成全部研究任务的整体时间安排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严格执行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后,要按照方案严格执行。课题负责人要与学校领导与有关智能机构进行回报与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协调,要把研究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常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与专题研究活动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在常态下进行,融于教育教研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研究活动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并及时加工提炼抽象总结,及时收集整理,为研究形成新材料、新策略、新经验、新成果提供可靠的材料,为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坚实基础。

五、认真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就是要把课题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取得了什么成绩和经验,得出什么研究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的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等。主要精力要花在研究方法和结果部分,研究报告是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而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研究方法科学,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正确,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可以看出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是可靠的。同时,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研究报告中论点清晰有力的得到论证,这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因此,研究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证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选好事实材料,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要适当配置事实;用事实来论证,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和批驳旧的错误的论点阐明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论点。并非所有的论点都要用事实来论证。与此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报告的分析与讨论要不夸大,不缩小;敢于坚持真理,不为权威和舆论所左右;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简单化和绝对化,更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真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运用手段,(具体做法)主要研究结论(成绩与经验),主要突破与创新,困惑与问题并要说明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索引等。

六、认真填写结题鉴定表。将研究报告撰写完备后,要再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对照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学习讨论、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然后对照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抽象概括出结题鉴定表中所要填写的内容。

七、认真组织结题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结题鉴定表

5、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6、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7、附件:

(1)课题成果;(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课题实施方案、阶段实施计划、课题科研大事记等。

2.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 篇二

1 RTK定位原理、方法及作业流程

1.1 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RTK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观测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并达到厘米级精度。GPS-RTK定位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部分组成。基准站一般选设在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高等级已知控制点上, 它主要是对GPS卫星进行连续跟踪观测, 并通过数据链实时地将载波观测数据及基准站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 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 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1.2 GPS-RTK定位的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1) 基准站的设置。根据工程需要在当地收集高等级已知控制点, 并对收集到的控制点进行必要的检测, 以保证起算数据准确可靠。多数情况下, 收集的已知控制点不便于工程直接使用, 此时要在测区内布设若干控制点, 联测坐标与高程。RTK定位测量时, 在选定的基准站上安置接收机, 正确配置参数。 (2) 坐标系统转换。一般工程项目的建设都是在地方独立坐标系中进行, 因此需要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利用控制点 (至少三个) 进行RTK参数修正 (必须解得七参数) , 求出坐标转换参数后, 利用测量控制器即可实时解算出定位点的工程独立坐标。3) 流动站测量定位。坐标转换参数确定无误后, 即可在测区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相关的测量定位放样和测绘工作。

1.3 GPS-RTK测量技术的主要优点

(1) 可大幅度地减少控制测量的工作量。在常规地面测量中, 一般按“先控制, 后碎部”的原则, 首先逐级布设测区控制网, 然后再利用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而GPS-RTK技术则可免除繁琐复杂的分级控制测量工作, 只需在测区布设少量控制点以建立基准站即可满足需要。 (2) 可全天候作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只要能同时接收到4颗GPS卫星的信号, 并满足一定的几何图形条件, 即能进行正常作业。 (3) 可根据要求精度来设置。实践表明:当观测条件良好时, 采用性能良好的双频接收机观测2s~5s即可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并且测量误差不会逐点积累, 能显著降低外业返工率。 (4) 测量过程直观。采用R T K进行测量定位放样时, 利用流动站接收机的测量控制器能直观地对测量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能及时查看坐标定位精度, 这是常规测量技术无法实现的。 (5) 在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的地区进行测量时, RTK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测量过程中因通行、通视不便而造成的难题。

2 工程概况

某12km铁路工程项目穿过一省级森林公园, 沿线地形复杂、山体高差较大 (最大值达400m) 、植被茂密、荆棘丛生。该铁路工程由隧道、桥梁、路基等分项工程组成, 其中隧道11座, 共长12901m (左、右线合计) ;特大、大、中桥13座, 共长7359m (左、右线合计) , 匝道桥长5030m;桥、遂连接路线长约1500m。工程所处的特殊地理地形条件和工程自身的复杂性, 对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 项目工期要求十分紧迫, 又进一步加大了测量工作的难度。

3 测量方法与步骤

3.1 基准站设置

由于收集到的已知控制点距线路较远, 因此在线路附近按规范要求布测了15个平面兼高程控制点, 用作GPS基准站。平面控制网按C级GPS静态相对测量精度施测, 并按三等精度联测水准高程。相邻控制点平均间距大约为1km, 最大间距为3km左右。

3.2 坐标转换参数的确定

由于本项目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工作量的测量工作, 因此必须应用先进的G P S-R T K技术。使用的仪器为Trimble 5700型GPS接收机, 转换参数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1) 利用RTK设备中测量控制器在现场进行测算, 首先从平面控制点中选择至少三个点 (三个点均要有高程) , 将其准确的当地坐标输人控制器中, 然后在现场进行逐点定位测量, 观测时间不少于5min, 当三个点测量完成后, 既可利用测量控制器中的自带软件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现场花费时间较多, 并不实用。 (2) 利用步骤1中得到的各个控制点的大地经纬度和测算出的当地坐标, 在内业中计算得到坐标转换参数, 直接将参数输人测量控制器。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算得的参数准确、花费时间较少。

得到参数后, 在现场对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 每个检查点上观测3s。将GPS静态观测成果与RTK观测成果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见表1。

由表1可得知, RTK定位成果能满足铁路工程中一般测量工作的精度需要。

3.3 分项测量

(1) 普通控制测量。在收集的已知点或利用相对静态技术加密的GPS控制点上, 采用RTK技术连续观测3min~5min加密测设部分控制点, 满足局部区域使用全站仪进行分项工程测量的需要。

(2) 定线放样。预先在测量控制器中输人线路中线的曲线要素, 即可自动生成线路图。在整个放线过程中, 控制器实时显示测点里程和偏移距, 从而指导线路放线工作。

(3) 地形测绘。利用RTK进行沿线及各工点局部地形测绘, 因为一台基准站可以同时供多个流动站使用, 因此外业测量中可以分若干小组同时开展工作, 能显著提高测图效率。采用这种技术可独立地完成绝大部分的地形测绘工作, 当测点位于高山密林且地势特别低洼处时, GPS信号严重受阻, 则可采用RTK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测绘局部地形, 即利用RTK技术测设必要的图根点, 再设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实践证明:RTK技术与常规地面技术的合理组合是解决复杂条件下地形测绘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 纵、横断面测量。本工程包括了隧道、桥梁和路基等多个分项工程, 纵、横断面测量工作量大、工期紧、精度要求高, 且现场地形情况十分复杂, 若采用常规的地面测量方法, 不仅效率低, 而且很难保证测绘成果质量。本项目中采用R T K技术进行工程地形断面测绘, 达到了灵活、高效和质优的效果。

(5) 专业调查与测绘。本项目设计中要求进行桥梁、隧道、路基等各个专业的调查和测绘工作, 比如改河改沟调查、涵洞调查, 被交叉道路 (管线) 调查, 线路附近重要建 (构) 筑物调查等, 这些工作不仅要进行实地调查, 还要进行必要的测绘。采用RTK作业就能真正做到需要什么测量什么, 避免了常规方法作业时频繁支点和搬站的劳累, 提高了工效, 保证了成果质量。

4 结语

GPS RTK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导致了铁路工程测量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和发展。实践证明, RTK技术能显著提高测量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同时具有精度可靠、方便实用和灵活多变的突出优点, 它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铁路工程测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和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铁路测量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RTK技术的不足, 以提高测绘成果精度和作业效率。

在地形起伏较大、森林茂密的山区或建筑密集的城区, 基站与流动站之间的数据链通讯难度显著加大, RTK的最佳作业半径往往比标称的有效作业半径小许多, 因此, 一般认为作为基准站控制点的点间距应在标称半径的2/3以内, 考虑到铁路工程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相邻控制点间距宜小于标称半径的1/2倍, 且RTK作业半径宜控制在5km~8km以内。

同时, 基准站应尽可能设在地势较高处。利用RTK进行工程测量时, 控制点的数量比以往大大减少, 各测点坐标均依据基准站解算而得, 与传统作业模式相比, 其测量检核条件也明显减少, 因此, 必须采取已知点校准、重复测量等手段来检查测量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 作业过程中必须通过GPS接收机控制器实时监控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定位质量, 同时必须严格遵守GPS测量中的相关技术规定, 以确保测量成果的质量。

RTK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因此在实际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认为, 制定RTK测量方面的技术规范乃当务之急, 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铁路工程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GPS RTK技术在铁路线路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 深度探讨了GPS RTK技术用于铁路工程测量的必要性、作业流程和优点, 论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剖析, 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GPS RTK,线路测量,定线测量,断面测量,定位测量

参考文献

[1]卢吉锋.RTK和全站仪在线路工程横断面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1) :66-67.

3.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 篇三

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查不但有利于正确确定工程造价,加强计划管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因为如果概(预)算编制不准确,就会使投资得不到落实,将直接影响国家投资的合理分配和基本建设的发展速度。

1.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查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做好审查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熟悉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等重要文件,同时,要将全套施工图纸加以整理和装订,根据图纸说明收集有关标准图集和施工图册,并熟悉核对相关图纸,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工艺流程等情况。其次,还要对概(预)算编制的范围进行深入的了解,即根据预算编制说明,熟悉概(预)算包括的工程内容,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设计图纸会审后的设计变更等。最后,还要熟悉概(预)算定额或单位估价表,因为任何概(预)算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都有定额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所以审计人员应根据工程性质搜集和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资料。

(2)紧接着,就要选择合适的审查方法,按相应的内容审查由于工程规模、繁简程度不同,施工企业情况不同,所编工程概(预)算繁简和质量也不同,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审查方法进行审查。

(3)同时,还要综合整理审查资料,并与编制单位交换意见,定案后调整概(预)算经过审查,如发现有差错,需要进行增加或核减,经与编制单位协商,统一意见后,进行相应修正。

2.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查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审查,要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大小、结构复杂程度和施工企业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审查的深度和方法。审查概(预)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4种方法。

(1)逐项审查法逐项审查法又称全面审查法,是按定额顺序或施工顺序,对各个分部工程中的每一个定额子目从头到尾逐项详细审查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工程量较少、工艺比较简单的工程。

(2)重点审查法重点审查法是抓住工程概(预)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审查的重点一般是指工程量较大或造价较高的各种工程、补充定额、各项费用(计算基础和取费标准等)。重点审查法的优点是重点突出,审查时间短,效果好。

(3)经验审查法经验审查法是根据概(预)算审计的实践经验,审查容易发生差错的那一部分定额子目的方法。如:容易漏算的项目有平整场地、余土外运等,容易多算或少算工程量的项目有砖基础体积、砖墙的厚度(1砖墙按360或370计算),易套错定额子目的项目有钢筋混凝土柱(未按柱断尺寸套相应定额)、梁柱和平板等。

(4)对比审查法是利用已编制完成的工程预算或虽未编制完成但已经审查修正的工程预算对比审查拟建的同类工程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已建工程和拟建工程采用同一套施工图,但是基础部分和现场施工条件不同,则相应的部分采用对比审查法;2)两个工程的设计图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两个工程的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基本是一致的。可按分项工程量的比例,审查拟建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或者用两个工程的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3)两个工程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完全不同,则对相应的部分,如建筑物中的柱子、屋架、屋面、砖墙等,可进行工程量的对照审查;对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可按图纸计算。采用对比审查法,要求对比的两工程条件相同或相对应。

3.对设计概算审查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3.1审查的步骤

设计概算是建没项目的综合性文件,它包括的内容广泛。因而审查设计概算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既要懂得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熟悉概算编制业务。因此,要做好概算审查工作,必须熟悉业务、了解设计资料,调查研究并掌握第一手资料,使审批后的概算更能准确、实际地反映工程造价,主要步骤如下:

(1)掌握数据和收集资料

根据设计任务书、了解该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设计能力、工艺流程、自身建设条件及外部配合条件,并弄清没计概算编制的依据、组成内容和编制方法,收集概算定额、概算指标、预算定额、费用标准以及地方的有关文件和规定。

(2)调查研究

对上述资料和数据有疑问时(包括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入实际、作必要的调查研究,走访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各个问题进行澄清和解决。

(3)分析技术经济指标

在调查研究、掌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概算定额、概算指算和有关的其它技术经济指标,与设计概算进行对比分析。如:工程规模、概算金额、建没条件、结构内型、费用构成以及每公里(路线)造价等。

(4)进行审查

根据工程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设银行以及其它有关单位,组成会审小组进行“会审”定案,或分头“单审”,再由主管部门定案。在审核中,审出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计算上的错误和工作上的疏忽所致,另一种是对定额和有关文件的理解差异所致。这些问题一般可按以下3种办法来解决:

① 交换意见、协商处理

编审双方都应抱着相互尊重、虚心学习,热情接待、共同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所出现的问题,经过商讨、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如果是编制错误就应“有错就改”,若是审查错误就应主动撤回。

② “建行”出面、进行调解

有些问题经过商讨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时,可送报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可通过调查了解,找出症结后,经过分析、计算,对照有关规定,明确支持正确一方,同时向另—方作出合理解释,尽量使双方满意接受。

③ 报定额站合理仲裁

有些特殊问题,经建行调解后,仍不能得到解决,这时应把分歧意见写成专门材料,报送定额站,由定额站进行仲裁,问题得到解决后,按其要求对原编概算进行增减调整。

(4)整理资料

对已通过审查的工程项目设计概算,要进行认真的收集和整理,以便积累有关数据及技术经济指标资料,为今后修正概算定额、指标和审,查同类型工程设计概算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3.2审查方法

审查设计概算时,应恨据目前投资规模工程类型的性质,结构复杂程度和概算编制质量。确定审查方法。为了既保证质量,又能加快审查进度,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审查方法。

(1)对定额套项、工程量和取费标准进行全面审查法,本方法的特点是对概算表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费逐一全面地进行审查。

(2)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进行抽查法,本方法仅对某些概算价值大,工程量大而计算又复杂或有换算、补充定额的分部分师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审查,其它一般项目不做审查。

(3)参照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简略审查法,可参照已建工程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对各分项工程量进行核算对比,如发现有超过参照指标幅度较多时,则应对其重点审查。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进行审核,不仅有利于加强建设材料和物质的合理分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备料计划,还可以减少或避免建设材料和物资人为的供应紧张或过剩积压情况,有利于改进材料、物质的合理分配。总的来说,加强概(预)算的审查,能堵塞漏洞,使施工企业端正经营方向,加强经济核算,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龙,李燕涛.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技巧[J]. 《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5).

[2] 刘芸. 浅谈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技巧[J]. 《跨世纪(学术版)》,2009(4).

[3] 周新锋. 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审查方法探析[J]. 《现代企业文化》,2010(8).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 篇四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录象方式,参观了解质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普仪等仪器核实验操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练习,从中体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1、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3、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入】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或者是工业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因此,必须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我们已经知道,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那么,该怎样对有机物进行研究呢?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首先得到的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得到的往往是混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等的粗品。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下面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板书】

首先我们结合高一所学的知识了学习第一步--分离和提纯。

【板书】

一、分离、提纯

师: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三种分离、提纯的方法。

【板书】

1、蒸馏

师:蒸馏是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的常用方法。当液态有机物含有少量杂质,而且该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时(一般约大于30oc),就可以用蒸馏法提纯此液态有机物。

【演示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蒸馏的注意事项】

* 注意仪器组装的顺序:“先下后上,由左至右”;

* 蒸馏烧瓶盛装的液体,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3;不得将全部溶液蒸干;需使用沸石; * 冷凝水水流方向应与蒸汽流方向相反(逆流:下进上出);

* 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以测量馏出蒸气的温度;

【演示实验1-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实验步骤)

【板书】

2、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液。

(2)蒸发法: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液,如粗盐的提纯。

(3)重结晶:将以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说明】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1)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思考与交流】

1、已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nacl的溶解度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何方法分离出两者混合物中的kno3并加以提纯?

2、重结晶对溶剂有何要求?被提纯的有机物的溶解度需符合什么特点?

3、重结晶苯甲酸需用到哪些实验仪器?

4、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结晶苯甲酸的实验步骤?

【概括】高温溶解、趁热过滤、低温结晶

【板书】

3、萃取

(1)所用仪器: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2)萃取:利用溶液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前者称为萃取剂,一般溶质在萃取剂里的溶解度更大些。

分液:利用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密度不同,用分液漏斗将它们一一分离出来。

【说明】注意事项:

1、萃取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溶剂互不相溶;二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2、检查分液漏斗的瓶塞和旋塞是否严密。

3、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的一个步骤,必须经过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分层。

4、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要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补充】

1、洗涤沉淀或晶体的方法:用胶头滴管往晶体上加蒸馏水直至晶体被浸没,待水完全流出后,重复两至三次,直至晶体被洗净。

2、检验洗涤效果:取最后一次的洗出液,再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检验。

【小结】本节课要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包括操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二课时

【引入】从公元八世纪起,人们就已开始使用不同的手段制备有机物,但由于化学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元素组成及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世纪中叶,李比希在拉瓦锡推翻了燃素学说,在建立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燃烧法进行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的碳氢分析是有机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分析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准确的元素分析仪和各种波谱方法。

【设问】定性检测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物质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例如: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图1-1 碳和氢的鉴定

原理:碳、氢两元素通常采取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使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使氢氧化生成水的方法而检出。例如:

c12h22o11+24cuo12co2+11h2o+24cu

实验:取干燥的试样──蔗糖0.2 g和干燥氧化铜粉末1 g,在研钵中混匀,装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如图1-1所示,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气管插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样,观察现象。

结论:若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表明试样中有碳元素;试管口壁出现水滴(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其为水滴?),则表明试样中有氢元素。

【说明】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上例题,这里适当补充一些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的专题练习。

元素定量分析的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其实验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其分子式。

1、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分析解答】分析:此题题给条件很简单,是有机物分子式确定中最典型的计算。由于该物质为烃,则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2)%=82.8%。则该烃中各元素原子数(n)之比为:

c2h5仅仅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简整数比,是该烃的实验式,不是该烃的分子式。

设该烃有n个c2h5,则

因此,烃的分子式为。

【讲解】对于一种未知物,如果知道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就会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途径:

1.确定实验式

2.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2、燃烧某有机物a 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 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答:首先要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1.5g a中各元素的质量:,所以有机物中还含有o元素。

实验式为ch2o,其式量为30。

又因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因此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讲解】从例题可以看出计算相对分子量很重要,计算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哪些?密度法(标准状况),相对密度法(相同状况)。另外可以看出元素的质量有时不能由实验直接得出,还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

【归纳总结】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

(1)实验式法:

①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简式)。

②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2)直接法:

①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②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直接求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

有机物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进一步介绍。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共同确定有机物的基本方法。应该说以上所学的方法是用推算的方法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在同样计算推出有机物的实验式后,还可以用物理方法简单、快捷地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比如--质谱法。

【板书】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接下来对质谱法的原理,怎样对质谱图进行分析以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此方法的优点作简要精确的介绍)

【说明】质谱仪有什么作用?其原理是什么?

它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该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质量不同的离子在磁场作用下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差异,其结果被记录为质谱图。

1、质荷比是什么?

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

2、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检测器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质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强调】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上面例题中未知物a(指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测定,现在已经知道了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但是,我们知道,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出现多种同分异构体,那么,该如何进以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呢?下面介绍两种物理方法。

【补充】

1、求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

(1)m = m / n

(2)根据有机蒸气的相对密度d,m1 = dm2

(3)标况下有机蒸气的密度为ρg/l,m = 22.4l/mol ?ρg/l

2、有机物分子式的三种一般常用求法(1)、先根据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求实验式,再根据分子量求分子式--课本例1(2)、直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分子式(3)、对只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的有机物,要通过估算求分子量,再求分子式 【板书】

三、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介绍红外光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红外光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注意】:该法不需要学生记忆某些官能团对应的波长范围,主要让学生知道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知道有机物含有哪些官能团。

红外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原理是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推知有机物含有哪些化学键、官能团,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说明】从未知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右o-h键、c-h键和c-o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a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o-h键。

3、下图是一种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谱图,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练习:有一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确定分子结构,请写出该分子的结构简式

【板书】

2、核磁共振氢谱(介绍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中所含h原子的种类和个数)

【注意】了解通过该谱图确定了

(1)某有机物分子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2)有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之比可以确定不同环境的氢原子的个数比。

【板书】如何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对于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物质来说,除了氧原子的位置、连接方式不同外,碳原子、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即等效碳、等效氢的种数不同。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

不同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说明】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类型氢原子的吸收峰,说明a只能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只有一种氢原子。

【练习】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 hcho b ch3oh c hcooh d ch3cooch3

例:一个有机物的分子量为70,红外光谱表征到碳碳双键和c=o的存在,核磁共振氢谱列如下图:

①写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写出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练习】分子式为c3h6o2的二元混合物,如果在核磁共振氢谱上观察到氢原子给出的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1︰1;第二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3︰2︰1。由此推断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写结构简式)。

图谱题解题建议

1、首先应掌握好三种谱图的作用、读谱方法。

2、必须尽快熟悉有机物的类别及其官能团。

3、根据图谱获取的信息,按碳四价的原则对官能团、基团进行合理的拼接。

4、得出结构(简)式后,再与谱图提供信息对照检查,主要为分子量、官能团、基团的类别是否吻合。

【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了解几种物理方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

【补充】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归纳

1、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燃烧后温度高于100℃时,水为气态: ① y=4时,=0,体积不变; ② y>4时,>0,体积增大;

③ y(2)燃烧后温度低于100℃时,水为液态: ※ 无论水为气态还是液态,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都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有关,而与氢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无关。

例:盛有ch4和空气的混和气的试管,其中ch4占1/5体积。在密闭条件下,用电火花点燃,冷却后倒置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去掉试管塞)此时试管中

a.水面上升到试管的1/5体积处; b.水面上升到试管的一半以上; c.水面无变化; d.水面上升。

答案:d 2.烃类完全燃烧时所耗氧气量的规律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x+)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2)质量相同的有机物,其含氢百分率(或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3)1mol有机物每增加一个ch2,耗氧量多1.5mol;

(4)1mol含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烯烃、炔烃耗氧量依次减小0.5mol;

(5)质量相同的cxhy,值越大,则生成的co2越多;若两种烃的值相等,质量相同,则生成的co2和h2o均相等。

3.碳的质量百分含量c%相同的有机物(最简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总质量一定,以任意比混合,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量总是一个定值。

4.不同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则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比相等。【知识拓展】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

一般来说,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2,h→h2o,cl→hcl。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则其组成元素可能为c、h或c、h、o。欲判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首先应求出产物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及h2o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将碳、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与原有机物质量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原有机物的组成中不含氧;否则,原有机物的组成含氧。

2.实验式(最简式)和分子式的区别与联系

(1)最简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各元素的原子数目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不能确切表明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注意:

①最简式是一种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最简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简单,种类繁多,具有同一最简式的物质往往不止一种;

④最简式相同的物质,所含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若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其分子式就不同。例如,苯(c6h6)和乙炔(c2h2)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故它们所含c、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

(2)分子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元素的原子种类及数目的式子。

注意:

①分子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分子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由于有机物中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故分子式相同的有机物,其代表的物质可能有多种;

④分子式=(最简式)n。即分子式是在实验式基础上扩大n倍。

3.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1)实验式法

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2)物质的量关系法 由密度或其他条件→求摩尔质量→求1mol分子中所含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求分子式。(标况下m=dg/cm3×103·22.4l/mol)

(3)化学方程式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分子式。

(4)燃烧通式法

利用通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由于x、y、z相对独立,借助通式进行计算,解出x、y、z,最后求出分子式。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

说明:由上述几种计算方法,可得出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基本途径:

【练习】

⒈某烃0.1mol,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3.2g co2、7.2gh2o,则该烃的分子式为。

⒉已知某烃a含碳85.7%,含氢14.3%,该烃对氮气的相对密度为2,求该烃的分子式。

⒊125℃时,1l某气态烃在9l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体积仍为10l(相同条件下),则该烃可能是

a.ch4

b.c2h4 c.c2h2 d.c6h6

⒋一种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混合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2.5倍,该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总质量增加了8.4g,组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是

a.乙烯和乙烷

b.乙烷和丙烯

c.甲烷和乙烯

d.丙稀和丙烷

⒌室温下,一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恢复到室温,使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体积比反应前减少50ml,再通过naoh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原烃的分子式是

a.ch4 b.c2h4 c.c2h6 d.c3h8

⒍a、b两种烃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它们在同状况下的密度之比为1∶3.5。若a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试通过计算求出a、b的分子式。

⒎使乙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可得co2 3.52 g,h2o 1.92 g,则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1∶1 c.2∶3 d.3∶4

⒏两种气态烃的混合气共1mol,在空气中燃烧得到1.5molco2和2molh2o。关于该混合气的说法合理的是

a.一定含甲烷,不含乙烷

b.一定含乙烷,不含甲烷

c.一定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物

d.一定含甲烷,但不含乙烯

9.25℃某气态烃与o2混合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至25℃,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一半,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c2h4 b.c2h2 c.c3h6 d.c3h8

10.某烃7.2g进行氯代反应完全转化为一氯化物时,放出的气体通入500ml0.2mol/l的烧碱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此烃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求该烃的分子式。

11.常温下某气态烷烃10ml与过量o285ml充分混合,点燃后生成液态水,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为70ml,求烃的分子式。

12.由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烃20ml,跟过量o2完全燃烧。同温同压条件下当燃烧产物通过浓h2so4后体积减少了30ml,然后通过碱石灰又减少40ml。这种混合气的组成可能有几种?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参考答案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样品

co2

h2o

3.26g 4.74g 1.92g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故这个样品的分子式为c2h4o2。

答: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分子式为c2h4o2。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

(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根据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即1mol该化合物中含2molc原子和4molh原子,故分子式为c2h4。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设与cuo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

而这种一元醇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该一元醇的摩尔质量为m(a)。

该一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根据这一元醇的通式,有下列等式: 则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是c2h6o。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燃烧产物通过碱石灰时,co2气体和水蒸气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3.06g;若通过浓硫酸时,水蒸气被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1.08g。故co2和水蒸气被吸收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列方程解之得x=3 y=8

由题意知a与金属钠反应,不与na2co3反应,可知a含羟基不含羧基(-cooh)。

4.6ga所含物质的量为

4.6ga中取代的h的物质的量为。

即1mola取代h的物质的量为3mol,可见1个a分子中含有3个羟基,故a为丙三醇,结构简式为: 【练习】

⒈解析:烃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co2中的c、h2o中的h全部来自于烃。13.2g co2物质的量为,7.2gh2o物质的量为,则0.1mol该烃中分子含c:0.3mol,含h:0.4mol×2=0.8mol(co2~c、h2o~2h),所以1mol该烃分子中含c3mol、含h8mol。答案:c3h8。

⒉解析:,即最简式为ch2、化学式为,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mr(a)=mr(n2)×2=28×2=56,故分子式为c4h8。

⒊解析:任意烃与一定量氧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xhy +(x +)o2 xco2 + h2o

当温度高于100℃时,生成的水为气体。若烃为气态烃,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即反应消耗的烃和o2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气态水的体积相等。

∴1 +(x +)= x +

y = 4

就是说气态烃充分燃烧时,当烃分子中氢原子数等于4时(与碳原子数多少无关),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生成物中水为气态)。答案:a、b。

⒋解析: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2.5×2g/mol=25 g/mol,则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又烯烃中最简单的乙烯的摩尔质量是28g/mol,故烷烃的摩尔质量一定小于25g/mol,只能是甲烷。当混合气通过溴水时,由于只有烯烃和溴水反应,因此增重的8.4g为烯烃质量,则甲烷质量为10g-8.4g = 1.6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烯烃的物质的量为0.3mol,烯烃的摩尔质量为,根据烯烃通式cnh2n,即14n=28,可求出 n = 2,即烯烃为乙烯。答案:c。

⒌解析:烃在过量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及剩余o2,由于是恢复到室温,则通过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减少40ml为生成co2体积。

cxhy +(x +)o2 xco2 + h2o(g)

δv

x +

x

1+

0.04

0.05

列式计算得:y=5x-4 当:

①x=1 y=1 ②x=2 y=6 ③x≥3 y≥11 只有②符合。(为什么?)答案:c。

⒍解析:烃a完全燃烧,c→co2 h→h2o 产物中∶=1∶2,即a中 nc∶nh=1∶4,只有ch4能满足该条件,故a为甲烷,摩尔质量为16g/mol;

相同状况下,不同气体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ma∶mb=1∶3.5,mb=3.5ma=3.5×16g/mol=56g/mol。设烃b分子式为cxhy,则:

12x+y=56 y=56-12x 只有当x=4 y=8时合理。答案:a:ch4;b:c4h8

⒎解析:该题已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从中可以计算出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co2)=3.52g÷44g/mol=0.08mol、n(h2o)=1.92g÷18g/mol=0.11mol;进而求出混合气体中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0.11mol×2÷0.08mol=11/4;而组分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同样定义的化学量分别是,乙烷c2h6为3,丙烷c3h8为8/3;将这些平均量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可得这两组分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含c原子数之比。

c2h6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3

11/4-8/3

c3h8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8/3

3-11/4

即混合气体中每含4molc原子,其中1molc原子属于c2h6(乙烷物质的量则为1/2=0.5mol),3molc原子属于c3h8(丙烷物质的量则为3/3=1mol)。

所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2h6)∶n(c3h8)=(1/2)∶(3/3)=1∶2

答案:a

⒏a

9.解析: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生成物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说明反应后容器中无气体剩余,该气态烃与o2恰好完全反应。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x +)o2 xco2 + h2o

压强变化可知,烃和o2的物质的量应为co2的2倍(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即:1+(x +)=2x,整理得:x=1+

讨论:当y=4,x=2;当y=6,x=2.5(不合,舍);当y=8,x=3,...答案:a、d。

10.解析:根据方程式:cxhy+cl2→cxh(y-1)cl+hcl hcl+naoh=nacl+h2o 得关系式:

cxhy ~ cl2 ~ naoh

1mol

1mol

n

0.5×0.2mol/l

n=0.1mol

∴ 该烃的摩尔质量

另由该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知该烃为烷烃,通式为cnh2n+2,则:14n+2=72 n=5 故分子式为c5h12 答案:c5h12。

11.解析:根据方程式

cxhy(g)+(x+)o2 xco2(g)+ h2o(l)δv

1+

10ml

25ml

解得:y=6 烷烃通式为cnh2n+2,2n+2=6,n=2,该烃分子式为c2h6。答案:c2h6。

12.解析:因为v(混烃):v(co2):v(h2o)=1:2:1.5,所以:v(混烃):v(c):v(h)=1:2:3,平均组成为c2h3,=27。

5.组建工会的方法步骤 篇五

建立一个新的基层工会,以召开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基层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为标志,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经上一级工会批准,建立工会筹备小组

机关、事业单位成立和企业开业投产后,应按《工会法》的规定,主动与上级工会联系,并向上一级工会报送筹建工会的请示。经上一级工会同意后,即可按照《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进行筹建工会的各项工作。

二、发展会员,选出会员代表

(一)宣传学习。由筹备小组成员组织职工学习《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江苏省<工会法>实施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使职工认识组建工会的必要性,明确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二)恢复老会员的组织关系。

(三)发展新会员。由入会的职工本人填写入会申请登记表,筹备小组张榜公布会员名单,并发给工会会员证。

(四)建立工会小组。工会小组一般按生产班组(科室或部门)建立,设工会小组长一人,由会员直接选举产生。

(五)选举产生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召开会员大会的此项省略)。代表名额的分配要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名额由筹备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工会小组为单位,按代表名额,由会员直接选举会员代表。

三、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一)工会委员会

工会会员25人以上的,建立工会委员会。一般设工会委员3-5人。

委员候选人应由会员自下而上提名,并在会员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由筹备小组提出并确定候选人建议名单,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按规定比例差额选举产生正式委员组成工会委员会。

(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经费审查委员会在同级工会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一般由由3-5人组成。其委员候选人可由筹备小组提出建议名单,经与各工会小组协商确定,由会员代表大会按规定比例差额选举产生正式委员,组成经费审查委员会。

(三)会员不足10人的,可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按以上二条办理),经批准,也可选举组织员一人,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会员不足25人的基层工会不建立经审会,只选举1名经费审查员。

四、成立工会

6.人物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篇六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物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魏诗国主编的《素描》,全课为55课时,本课为1课时,内容为人物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是第四章第二节“头像写生”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本课知识是为正确进行人物头像写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保证。

2、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①人物头像写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②抓住人物的动态、比例、基本形,打好整体的轮廓

③人物头像的基本形体塑造和深入刻画

④人物头像的整理

二、说学情

充分分析学生:中职美术专业二年级学生,知识能力:经过中职一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素描的基本概念和画法技巧,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基础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一般。

学习态度:活泼好动,喜欢生动直观的教学,厌烦枯燥的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人物头像的四个阶段,即构图、轮廓、塑造、整理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②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其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人物头像的四步作画步骤,头部各部位体积感的表现

(此教学重点贯穿全局,带动全局,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和纽带作用)

2、难点:如何找准各个人物头像的五官和形体特征,并准确表现

五、说教学方法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人物头像写生的四步骤,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 1

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主要采用的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2、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终身发展为基础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的学法:观察法、探究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一组明星和相声、小品演员的照片引导学生来辨认,参与讨论,调动课堂的气氛,再出示另一组与之对应的素描头像作品,使学生对素描这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出示两张我自己和一位学生的素描头像作品,引起学生的高度热情,顺理成章地导入到本课知识的讲解。

2、课题提出:人物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3、传授新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我的自画像的作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画法指导。①构图:强调构图前要观察模特1-2分钟,观察对象的形象特征、形体结、五官比例以及整体、局部等诸多关系外,重要的是通过对对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观察,去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及其内心活动。应先试作小构图。

②轮廓:外轮廓与内轮廓同时推进,确定基本的体面转折关系。

⑴动态、比例、基本形,研究“十字交叉线”的透视变化。

⑵基本结构、五官位置。

骨点连接线确定头部正面、两侧面、顶面的基本体面。用“三庭五眼”来校准比例关系。

③塑造:以明暗色调去塑造形象,从基本形体塑造到深入刻画,准确、概括、生动地再现对象。

基本形体塑造:塑造各部位的基本体积感,如头部正侧面的交界线、头发的分块、眼睛的球体、鼻子的四面体、嘴部的半圆柱体等等,左右联系、双双比较。深入刻画:继续深入塑造,通过对形体的充实和五官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造型和精神特征。自始至终强调整体感。

④整理:找准画面中的问题,做“减法”和“加法”。

4、深化训练:学生做小稿练习,16开素描纸,时间20分钟。

5、归纳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6、巩固学习:请学生把课本上这一章节的内容认真看一遍,加深了解。

7、课堂小结:

8、作业布置

请学生参照本节课的教学示范,完成一幅男青年的头像写生,按照素描头像写生的四步骤,在4课时内完成作业,并展开互评。

七、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欣赏讲解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主要是以总分的框架图的形式将人物头像的写生的方法步骤予以列举。

八、说教学反思

7.项目调研的一般方法及实施步骤 篇七

关键词:项目调研,步骤,方法,关键

0 引言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是政府、企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项目调研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比如现场访问、电话调查、拦截访问、网上调查、邮寄问卷等等形式得到受访者的资料和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事物的总的特征。项目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项目负责人决策做准备,同时为下游工作者提出合理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

调查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调查研究的决策阶段和打基础阶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真正起点。准备阶段的任务有3项:第一,确定调研课题,明确成果目标。第二,学习有关文件,掌握有关资料。第三,制定调研计划,拟定调研提纲。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调查研究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研计划和调研提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好材料收集整理,并认真综合分析研究,提出调查结论。其基本过程是:调查———研究———再调查———再研究。3)完成阶段。完成阶段是按要求出成果的重要阶段。

调查研究要讲究方法,即调查研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概括地讲,可分为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1)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实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典型调查法等。2)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的哲学方法。从研究的具体方法看,主要有逻辑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常用的逻辑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系统方法就是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

1 准备阶段

1.1 明确调研的目的、性质和主题

a)明确调研的目的

首先,必须定义项目调研的目的,项目调研对项目定义范围的现状进行客观、真实、详尽的调查了解,系统的搜集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真实、可靠、明了的调研报告,以供他人来获取信息。并对项目负责人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建议。所以必须明确调研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方向和深度,合理地整合材料,提出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

b)明确调研的性质

调研的性质分为3类:

1)概念性调研———从宏观层面上的了解,获取具有普遍性的信息。

2)项目性调研———具体的项目调研,从客户需求中找到可行的项目,提出专项调研的主题。

3)专项调研———与客户进行具体项目的洽谈。

c)明确调研的主题

项目调研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通过一次调研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每次项目调研时应找出关键性的问题,确定调研的主题,但调研专家的界定不能太宽、太空泛,以避免调研主题不明确具体。选题太宽,将会使调研人员无所适从,不能发现真正需要的信息;选题太窄,不能通过调研充分反映市场的状况,使调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调研主题选择要适当。

经过材料的收集,对于所调查的问题更加明朗,由此可以初步确定调研的主题,确定调研主题有以下几个要求:

1)明确所调研内容的关键;

2)搞清问题的所在,调研内容应当是当前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3)明确通过调查而获得的数据,是管理层依靠数据得出结论的依据;

4)明确调查的技术和准确度要求;

5)所得调查结论应该含义清晰。

1.2 明确项目调研的原则

a)科学性原则

由于项目调研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调查方法作为成功的保证。可供选择的具体调研方法是很多的,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来运用这些具体方法。首先,策划者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不能用主观臆测来代替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其次,调研者必须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探求事物的原因和本质,因此,需要在调研工作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观察结果作合理的假设与推断,并对推断的结论进行可靠的检测和验证。

b)复合性原则

在项目调研中,调查者切忌过分地依赖某一种自己熟悉或偏爱的调查方法。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将通过不同方法获得的调研结果互相验证和补充,提高项目调研的可靠性。另外,也应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也有利于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

c)价值性原因

项目调研获得信息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量的价值,但是进行项目调研也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在进行项目调研时,必须注意所获得信息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调查策划者应明确哪些调研项目,采取哪些调研方法,应投入多少的成本,取得多大的效用等。调研成果的价值大小依赖于它本身的可靠性。

d)创造性原则

项目调研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调研者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项目的诉求者一般都是消费者,因此处于变化之中,在进行项目调研时,调研者应当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不断的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1.3 调研方案(调研设计)

调研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明确需要收集什么信息;需要怎样的收集方法和测量手段;调研对象是谁;数据将如何分析。调研设计要保证: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有助于营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有信息最终都应该与营销决策有关。

调研设计的目标:收集相对于调研费用而言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样的调研问题在实施中可能产生不同精度的信息。信息的精确度是受很多潜在误差的影响的。不要使自己成为精算师,调研设计的目的不是想办法获取尽可能精确的信息,而应该在一个明确的预算水平上,尽可能使潜在的误差小。

调研设计者首先要根据所需信息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调研方法。调研的类型一般从广义上分为探索性调研和结论性调研,后者又分为描述性调研和因果性调研两种。

探索性调研用以发掘问题的性质以及与问题有关的参数。探索性调研具有高度灵活性,并倾向于依靠二手资料收集、方便性抽样、小规模调研或简单实验调研等技术。描述性调研则更注重问题模型中各参数的精确描述。消费者研究、市场潜力研究、态度研究、销售分析、媒体调研和定价研究等都是描述性调研,其信息源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靠二手资料和访问调研。因果性调研是用以识别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调研方法。

a)确定数据来源

项目调研计划制定必须要考虑资料来源的选择。调研资料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指为了一定的目的采集所得的原始资料。采用第一手资料的费用比较高,但资料的价值相当大。这种资料常常来自现场的调查。第二手资料是指为了其他目的而采集的现成资料。在现代项目调研中,往往采用第二手资料的形式来进行调研工作。这样比较方便,而且成本也比较低。调研人员可以从内部资料中获取,也可以利用外部资料间接获取。常见的内部资料常来自企业的财务报表。资金平衡表、销售统计以及其他报表档案,外部资料常来自政府的文件、书籍、报纸、期刊,以及各种出版物。项目调研的起点来自于第二手资料。但是这样的二手资料必须精确、可靠并且真实。

是一线调查资料数据还是二手资料,抑或两者的结合。对于第一手资料,应该初步确定调查人员的范围,如果需要第二手资料,则需要确定收集的方向和收集方法。

b)确定调研方法

调研的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电话会议、市场法、实验法等。

1)访谈法:是指直接从被访者那里系统地收集信息。比如:

电话访问———通过电话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这与电话会议的方法有相通之处。

邮寄访问———通过邮件或类似方式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通常把通过报纸、杂志收集信息的方法归为邮寄访问。邮寄的主体可以是调研问卷,所以这与问卷法也有相通之处。

人员访问———在被访者家里或办公室中通过面对面方式的信息收集。这需要调查者很高的悟性,从话语中解析出你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在访问的特定时刻让被访者填写调研问卷,同时调研问卷也可以成为你提问的提纲。

2)问卷法:指通过让被访者填写调查者准备的调研问卷,来客观地获取信息的方法。

3)市场法:将模型投放市场,观察其市场效应,来确定研究方向。这种方法的成本很大,少量、局部的市场法更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常用。

4)实验法:调研人员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测量该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实验室实践:独立变量的操作在人工环境下的实验调研。

现场实践:独立变量的操作在自然环境下的实验调研。

项目调研的各种方法,并不一定是单独使用,更多时候是融会贯通、交互使用,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

c)选择调研人员

调研人员应善于在市场调查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修正自己的访问内容,但同时掌握调研的根本目标不变,这就要求调研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市场实践能力与问题整合能力。选择合适的调研人员是调研成功与否、调研结果准确度高低的一个关键。

d)选择调查样本

明确调查的范围,样本的数量和特征以及抽样方法。

项目调研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非随机抽样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两类。非随机抽样调查有配额抽样法、任意抽样法与判断抽样法等。非随机抽样的样本是由调研者凭经验主观选定的,因而代表性依赖于调研者的经验,具有主观性,所以调研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正确的反映总体和实际情况。

随机抽样是指随机的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调查样本,从而推断总体特征。根据抽样技术的差别,常用的随机抽样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和分群随机抽样等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是指在调查对象总体中不作任何主观的选择,纯粹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使每一个个体被抽作样本的机会均等。具体做法是将调查总体逐个编号,然后决定样本的大小,根据随机数表抽取回需样本。

2)分层随机抽样。是指借助于辅助资料,把总体按一定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调查。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避免样本集中于总体的某个层面。

3)分群随机抽样。是指把调研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体,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一定数量的群体作为样本,然后对抽取的样本群体进普调,以止推断总体特征。例如对于纺机行业的项目调研。就可以把对象分为:纺机的制造者———纺机企业和配件厂、纺机的使用者———纺织企业和化纤企业。

e)预算经费并做出时间安排

调研工作总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必须做出预算,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决定调研工作是否有必要进行、怎样进行。

f)制定调研计划

制定调研进度计划,并按照进度计划时间表进行调研实施。

1.4 调研材料的准备

a)介绍说明材料

根据不同的调研活动,需要准备不同的说明、宣传材料,不但是调研人员和项目的自我介绍,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就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将初步的宣传融入到调研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被调研人的接受。所以调研之前必须准好一份该项目的说明、宣传材料。

b)提纲

有一个好的调查提纲,就有了调查的主动权,就可以减少调查过程中的盲目性。调查提纲要把调查的目的、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等,尽量拟得具体一些,使被调查者易于受到启发,易于掌握。当然,拟定的调查提纲应当根据被调查者的素质情况有所区别,但一般来说,调查提纲拟得越细,获取的信息就越具体,调查就会越深入,越能抓住关键和要害。具体地来说,提纲应涵盖的内容有:

1)调研的目的、性质和主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主题,把握重点,为了调研的目的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2)调研对象———将所要调研对象的顺序、必要信息列在提纲上,使调研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顺序,也方便其迅速获取调研对象信息,不容易混淆。

3)询问提纲———需要问被调查者什么问题,需要获取到什么样信息,都必须列在询问提纲中。

4)时间进度———将自己之前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列在提纲上,有助于提醒自己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c)问卷表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调查的问题具体化,使调查者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便于统计分析。

一个成功的问卷设计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是能将所要调查的问题明确地传达给被调查者;二是设法取得对方合作,并取得真实、准确的答案。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的个性不同,他们的教育水准、理解能力,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职业和家庭背景等都具有较大差异,加上调查者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低不同,将会给调查者带来困难,并影响调查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被调查者不了解或是误解问句的涵义,不是无法回答就是答非所问。

第二,回答者虽了解问句的涵义,愿意回答,但是自己记忆不清应有的答案。

第三,回答者了解问句的涵义,也具备回答的条件,但不愿意回答,即拒答。具体表现在:1)被调查者对问题毫无兴趣。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问卷主题没有兴趣,问卷设计呆板、枯燥,调查环境和时间不适宜。2)对问卷有畏难情绪。当问卷时间太长,内容过多,较难回答时,常会导致被调查者在开始或中途放弃回答,影响问卷的回收率和回答率。3)对问卷提问内容有所顾虑,即担心如实填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其结果是不回答,或随意作答,甚至做出迎合调查者意图的回答,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调查资料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例如,在询问被调查者每月收入时,如被调查者每月收入超过800元时,他就会将纳税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意压低收入的数字。

第四,回答者愿意回答,但无能力回答,包括回答者不善于表达的意见,不适合回答和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答案等。例如,当询问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动机时,有些消费者对动机的涵义不了解,很难做出具体回答。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完成问卷的两个主要功能,问卷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1.5 了解调研对象

在准备调研材料的时候,会涉及一个调研对象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在调研准备阶段对调研对象有一个明确和充分的了解,这部分内容贯穿在整个准备阶段,只有确定了调研对象,才能安排时间计划和节点,同时只有了解调研对象的信息,才能准备提纲、相应的问询内容。

a)明确调研对象

所有的调研活动都必须“有的放矢”,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开展;同时,它必须针对特殊的、特定的群体来做。很多调研,并没有预先明确自己的特定的“针对对象”,而是“四面撒网”,这样的调研问卷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调研”,或“公众调研”,而非所需要的“项目调研”。

调研的对象必须非常确定。在做每一次调研活动前,要预先确定调研对象。只有这样“针对性极强”的调研,反馈出来的信息才会非常有用,对项目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裨益。

b)了解调研对象

只有对调研对象充分的了解,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你们之间能有什么样的项目合作。明确客户所面临的管理决策问题,也就是背景情况的认识。

1.6 把握专业领域

调研人员并不一定是调研内容的专业人员,所以对专业知识的主动学习将是调研过程进展情况以及调研结果的准确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调研人员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研人员必须在调研工作的准备阶段,快速学习该项目的专业领域,把握关键,既有助于与被调查人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把握信息的价值,整合和分析材料。

2 实施阶段

2.1 联系好调研对象

对于访问类型的调研,要在去企业前,与企业有关人员约定了具体时间和接待人员。

2.2 调研过程

接下来就是根据准备阶段制定的时间计划和人员安排,拿着提纲和充分的材料,按部就班地进行调研工作。在此,对调研人员提出一点要求:

1)放下架子,甘当学生。注意调动谈话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把知道的情况毫不保留地都谈出来。

2)学会捕捉信息。从调研对象的话语中,尽可能捕捉需要的信息。这一点需要调研人员有足够的经验和悟性,被访问者也许不会直接透露一些企业或部门的机密的信息,但当你问及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总会透露一些或暗示一些信息,就要从中解析出有利的信息,将它记录下来,再加上过后的整理和分析,就是极有用的第一手数据。

3)认真做好调研记录,特别是涉及到有关数量、数字。

4)恰当把握调研的进程,重要的多谈,没谈透的及时追问,需要核准的,当时核对。偏离主题的赶紧往回引导,防止跑题。这样有利于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前,检查调查谈话是否有遗漏的内容,并就调研内容中尚不明确的问题与对方探讨。

6)求真务实。调研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实性和务实性。项目调研的委托人需要的是真实的数据和情况的反应,所以调研人员在调研的过程中,切不可弄虚作假,走形式。在与被调研对象之间的访谈时,也尽量做到务实,套话、空话尽量少说,要在尽量少的对话和提问过程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3 材料的整理、分析

在完成调研过程后,调研人员会获得很多的材料和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有价值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只有表面的价值,这就需要调研人员对材料进行两个重要的处理:整理和分析。

a)整理

整理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和科学加工处理过程。从而保证分析工作的客观科,人而更好指导整个项目活动的顺利进展。信息从现场回到项目负责人手上以后到报告撰写前的所有处理程序就是整理的过程,又根据不同的调研方法会有不同的步骤。如,座谈会有审核、分类、编码、整理音像带、补充、统计(半自动)、制图表、打印、归档等。问卷法有审核、分类、编码、录人、缺失检验、分维度统计、制图表、打印、存档等等。

调研人员需要将真正有价值的材料整理出来,并将相应的数据等制成图表,既为之后的调研报告准备好素材,也为报告的审阅者提供一个更直观、更明了的数据平台。

b)分析

分析就是数据资料经过搜集、加工、处理之后,要对基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

如果说整理是对材料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那么分析就是对材料的精中取静、“鸡蛋中挑骨头”。调研人员必须在整理好的材料中,分析出一个普遍规律,还要从材料中间分析出深层次的意义,即潜在价值。这是人的主观工作,是单靠客观的数据不能完成的,必须将枯燥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供给报告的审阅者去获取信息,而不是将数据交付给别人让其自己去获取信息。

3 完成阶段

3.1 撰写调研报告

a)项目调研报告分为三大块:

1)现实性描述———即对实际情况的一种写实,反映的是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通常是客观、真的资料,内容包括调研目的、调研方法、数据资料处理技术、主要调研资料摘录、调研结论等

2)分析———是调研人员针对自己的调研内容和所得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将单一的数据资料整理成可视化的报表、文字等,着重报告调研隐藏的事实与结论。

3)建议———是调研人员给上级决策人物或下游工作人员提供的的结论与建议,供他们参考的意见。例如项目性调研就是从客户需求中找到可行的项目,为后续的专项调研提出可行的主题。

b)撰写调研报告注意事项

1)既要考虑调研的最初目的,又不能受其束缚。对有关问题之所以要调查,要研究,肯定是有目的的。通常是形成了最初的调研目的,然后就带着明确的调研目的去调研,随着调研的逐步深人,就要对最初的调研目的作进一步的验证、补充和校正。所以最初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目的,在撰写报告时,切不可受最初定义的目的束缚。

2)既要有事实,更要有观点。调研报告的事实部分应完整系统,占主要篇幅观点应正确鲜明,占主导地位。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研结论去说明事情的真相,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等。因此,调研结论应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就要求须完整系统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读者了解调研结论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出某一调研结论的依据。在调查阶段,主要是弄清事实,事实居于主要地位,观点只能从大量的事实中产生。为了形成正确的观点,事实了解得越多越好。撰写阶段则相反,观点居于统帅地位,所有事实都是用来说明观点的,居于服从的地位。

3)既要叙述,又要议论,二者不可偏废。调研报告要靠事实说话,这就决定了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叙述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观点,观点要占主导地位,因此议论也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只有把叙、议手法交替使用,才能更好地揭示事实与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观点与事实融为一体。不如此,就会出现事与理分离、观点与事实不统一,或有事无理、有理无事等弊病。当然,叙述事这与议论事理又不是简单相加而表现为截然分开的两大块。正确的方法是边叙述事实边议论事理,即“夹叙夹议”。

4)正确使用语言。调研报告语言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通俗。避免语意模糊和咬文嚼字,尽量少用生僻术语以及华而不实的词藻。陈述事实时,应该语言客观、科学,不加任何虚饰。在议论部分,则不必拘泥,可以充分发挥,准确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倾向。调研报告初稿完成后,还要进行反复修改,要看一看,研究成果是否表达清楚了,材料用得是否妥当,用词是否确切,文字是否合乎习惯,是否容易为读者理解。

3.2 对下一步调研或其他工作提出建议

调研人员在对调研结果数据做过整理和分析后,要对整个项目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人员作为调研过程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及调研数据的整理者、分析者,他对整个调研结果会有既宏观又具体的认识,由调研人员提出的建议,往往比较真实和可行。

在提交了调研报告,并且对整个项目或下游工作人员提出可行性建议后,这次项目调研的工作就已经完全结束。

参考文献

[1]夏海波.材料分析,贵在深入——谈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二)[J].档案管理,1999(5).

[2]柳新华.从调查研究到调研报告的正确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13).

[3]刘宝艳.讲究调研方法提高工作水平[J].现代农业,2007(3).

[4]钱峰.企业办公室开展调研工作的有效方法[J].领导科学,2003(9).

[5]徐松竹.入之愈深其见愈奇—谈调研方法[J].秘书工作,1999(1).

8.浅析桥梁检修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篇八

关键词:桥梁检修规划

桥梁检查的目的是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先验的桥梁抗力退化模型和桥梁荷载模型,桥梁检查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相比于依据后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的费用损失。桥梁检修规划包括桥梁修理规划和桥梁检查规划两部分。桥梁修理规划首先根据桥梁系统可靠度,在满足桥梁时变可靠度不低于目标可靠度的条件下,制定各种可行的修理策略,然后根据各种修理策略的费用,从中选择最优的策略。桥梁修理保证在桥梁设计使用期间内桥梁的可靠度不低于规定的限值,修理决策依据桥梁承载力退化模型和荷载模型;桥梁检查是为了进一步获得桥梁承载力和荷载的信息,从而使得修理决策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将预后验决策方法应用于桥梁的检修规划,确立了一种桥梁检修的规划方法。

一、桥梁检修规划的理论基础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修理费用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在上面的约束条件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事实上这些信息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对于新建成的桥梁这些信息只能从其他已建桥梁统计得来(作为先验信息),而各种随机变量的分布在桥梁与桥梁之间的变异非常大,这就需要对所要研究的桥梁本身进行检查获得承载力和荷载的相关信息,应用贝叶斯概率将检查得到的信息与先验信息综合起来,从而使得桥梁修理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在每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或者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以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或者对桥梁进行检查,以进一步获取桥梁修理规划所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取决于桥梁检查的成本和效益。桥梁检查的效益是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修理划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修理规划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对桥梁进行检查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未知的(称为预后验信息),所以在预后验决策分析框架下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二、桥梁修理规划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现实中不可能如此,这时如果对桥梁进行检查,会获取更多的的信息,以作出更好的修理规划。但如果检查得不偿失,则应当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

三、桥梁检查规划方法与步骤

3.1 预后验决策方法

决策的目的是在‘行动’空间中选择某些行动,以使被选择的行动带来的预期效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在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或者进一步获取决策需要的信息。如何選择取决于进一步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效益。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进一步获取信息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称为预后验信息)是未知的,所以在预后验分析的框架下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假设,A={a1,a2Lan}为行动集合;E为事物的状态,为随机变量,取值于状态集合E={e},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f`(e);U(ai,e)为当事物的状态为e时行动ai的效益函数。则基于状态E的先验概率分布,行动ai的期望效益EU(Expected Utility)为EUai`=òeEU(ai,e)f(e)de

最优的行动是aopt=ajEUaj=max(EUai)}又假设,Y为检查变量(通过Y可以间接获得状态E的信息),值域为Y,Y相对于状态E 的条件概率分布为fY|E(y│e)

则E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从而,用后验概率分布计算上面得到的最优行动aj的期望效益为

而在E的后验概率分布下最优的行动是

于是,检查的效益(也就是信息的效益)VI(Value ofInspection)为

是检查结果变量Y的具体值y的函数。Y的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假定,检查的费用(或者成本)为CI,则当EVI>CI时,检查是合理的,反之当EVI

3.2 预后验分析应用于桥梁检查规划

桥梁检查的效益为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相比于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的损失。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2,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2,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1,如果在T2修理则桥梁可靠度已经低于规定的限值,带来失效损失;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1,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3,由于折现,同样大小的费用在T2比T3价值要高,如果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在时间T2对桥梁修理,则还产生修理费用的时间损失,这两种损失就是检查的效益。

本文给出了桥梁检修规划的预后验分析方法,检修规划大致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按先验的承载力退化模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第二步,应用预后验分析方法确定桥梁检查的必要性,如果检查能产生经济效益,则确定第一次检查的时间并进行检查;第三步,当第一次检查完成(未来的某时间)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承载力退化模型,再用前两预后验决策分析用于优化混凝土桥梁检修规划 217步的方法,重新确定第一次修理时间,并确定下一次的检查时间。桥梁检修规划是个动态的规划过程。

参考文献:

[1]Yanev B S.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ystems appliedto bridge,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 Projects[M].Vincentsen& Jensen(eds), Balkema, Rotterdam,1998.1-11.

[2]张宇贻,秦权.基于可靠度的混凝土桥梁构件最优检查维修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2001,41(12):68-71.

[3]Benjamin J R, C Cornell C A. Probability,Statistics,Decision for Civil Engineers [M].McGraw-Hill BookCompany,1970.

上一篇:一年级班主任总结OK下一篇:启动仪式及读书交流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