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2024-11-24

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精选13篇)

1.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一

观看了两期节目,我的感触很深——大自然的智慧我们是比不上的。这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人类不可以解开的谜题,但是只要我们有毅力,或许,我们也能成功!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其次要有求知的欲望,我观看的两期——《小河里的“金娃娃”》、《离奇的老龙洞》一开始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事件的一步步推进,真相便水落石出。

科学可以消除人们的迷信与无知,在 《小河里的“金娃娃”》中村民丁发平在河边捡到的金光闪闪的石头,由于村民的知识面不广,对金子没有正确的理解,所以才把它当作金子,村子里弥漫着“淘金热”,看到这我也有点心动,但是随着节目的介绍,这不过是“愚人金”也就是黄铁矿 ,因为黄铁矿的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人误认为黄金,故称愚人金。如果不是专家的及时检测,我想村民一味的拾捡这“黄金”必定会浪费金钱和时间,所以我们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不能迷信,更不能盲目从众。

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大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更加想揭开她的面纱,在《离奇的老龙洞 》种奇怪的红水,令人想迫不及待得想解除谜团,这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知识!

自然界是巨大的,富有智慧的,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存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一习一科学文化知识,正确把握好奇心,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走进科学》丰富了知识,因此在闲暇之余可以观看一下,开拓视野!

科技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科学可以丰富知识!世界无奇不有,只有深入其中,也许才有可能有 机会去一窥究竟!

2.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二

一、家庭小实验的特点

1. 趣味性

趣味性是家庭小实验很鲜明的一个特点。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家庭小实验趣味性都很强。

2. 灵活性

家庭小实验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灵活性;操作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条件下, 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由活动。

3. 可操作性

家庭小实验对仪器和材料的要求不高, 只要不影响实验效果, 能顺利完成实验, 易于操作即可。

二、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措施

1. 建立家庭实验角

在家庭实验中, 没有现成的仪器和材料, 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和寻求相似的代用品, 建立家庭实验角, 这样无疑会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

2. 准备实验的用具和材料

3. 可以先选择简单的小实验

三、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 家庭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比较强, 对于什么事都感觉新鲜。所以在设计家庭小实验时要力求直观,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

2.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即使是看到了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蚂蚁, 他们也会一边观察小蚂蚁, 一边没完没了地提问。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并不复杂, 甚至不成为“问题”, 有的问题却非常值得深究。

3. 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演示实验, 学生只看不做, 没有动手的机会, 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是, 家庭小实验却完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学生可以在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使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 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摘要:家庭小实验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 它注重贴近生活。将生活纳入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3.让孩子走近科学 篇三

一、以生为本,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科学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质疑、假设、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成长,教师做的是激励、引导、列计划。每一堂课,教师都应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进取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与学习环境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宽松就是对学生的坐的姿势、思维的方式没有统一要求,在学习中容许同学犯错误,鼓励反思,为学生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扫除一切妨碍学生真实学习活动的障碍物。和谐就是承认学生间差异的合理性,不抛弃、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下鼓励每个学生实现个人的最好发展。以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让他们知道:进取就是努力做事,永不放弃,这样,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在教授“早”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书上介绍的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画一个三味书屋的平面示意图,由于画平面示意图五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所以在教师指导后依旧有同学画得不够标准,这时教师不应横加指责,不以“成败论英雄”,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症结,在小组中,在教师适时辅导下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的关键是创设优美的情境。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孩子们那份对科学的热情的,因此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和最惬意的满足。例如,“雾凇”一课,描述雾凇是美丽的天下奇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启发学生以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上的飞跃。课文中言及这样的美景形成的原因:“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播放雾凇奇观的景象的录像,使学生在欣赏之余能概括总结出雾凇形成的科学原因,同时教师不时地给学生提出问题,以期望最终能够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和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后,能有所感悟,从中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那份源源不尽的探索的喜悦,了解了知识,懂得了科学的神奇和奥妙,创设仅仅是引导他们对科学的钟爱,而激发才最终能让学生走上一条探索的科学道路。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在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科技知识的课文约50篇,占整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6。这些课文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优势所在。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专讲科学知识,如《神奇的克隆》《火星———太阳的孪生兄弟》等,语文教师就应抓住教材,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就是在讲其他内容时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实践。如在学习课文《望月》时,文中外甥幻想的内容:“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当引导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月相的资料,并告诉老师文中所说“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分别指自然现象中的哪个月相?为此我在同学们查找资料后,组织了一次交流讨论会,经过讨论学生们对月相很是感兴趣,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实验。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找到了我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而且知道了有关月相的科学知识: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

四、“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思我们过去多年的教学,确实没有足够认识到这一点,总以为把课文讲好,把作业改完,把成绩提高上去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即使是近年来,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对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我们确实是在注意对学生做题技巧的指导,对作文技巧的训练,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如何学习才能收获更多。

很多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提问、分类、假设、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对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掌握简约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语文课文的教学引导中,应该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体会文中画龙点睛之笔,把握好过渡句的纽带作用。句和句之间、段和段之间都会有一种紧密的关系,让学生独立地梳理每一个知识点,懂得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从而理清条理。

五、提升思想,培养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就必须献身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甚至对他们的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应结合课文中涉及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教学,如苏教版第九册课文《诺贝尔》,主要讲述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伟大的科学献身精神应该是人们所敬仰的,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感染、启发,得到了教育,既净化了灵魂,也将有利于铸造他们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生活意志。

4.走近科学观后感 篇四

科技馆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共有四层楼,十五个主题展区。每个展区都有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地方,不信,我们就出发吧。

一楼大厅展示的是我国的航天模型,三峡二滩水电站、奇丽的九寨风光模型,这些模型个个栩栩如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最让我回味的还是神舟五号,这个模型像真的一样,由黑色和白色组成,顶部尖尖的,像带了个帽子,它的身体长长的,我站在它旁边,感到自己真渺小啊。神舟五号于10月15日9时升空,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它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行梦,让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憾了,这一刻我感到了一个民族凝聚的伟大力量,一个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二楼展厅的内容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有信息科学展区,自然环境展区,汽车机械展区,机器人等展区。机器人乐队可真有趣,因为这些机器人有些会打鼓、奏乐、吹萨克斯,有些会唱歌,伴奏,有些甚至还会川剧中的变脸。准备表演变脸的机器人身穿一袭火红披风、脚踏金色长靴、脸上描画着或蓝或黑的戏剧脸谱。一手横叉腰间,双目神采奕奕眺望远处,出台亮相的动作摆得有模有样。它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人们的赞叹和鼓掌。它们不仅让我们欣赏乐趣,还让我们懂得现代机器人的神奇魅力呢!这里还有火车和汽车制动的原理和模型,让我明白了火车是靠什么奔驰,汽车是靠什么前进。

到了三楼,好象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声与光的展区,有天地万象,还有数学和物理等科学运用展区。我最喜欢数学力学中的九连环,有解开这个九连环可真让人要动动脑筋啊。我在那里解了半天也没解开,我以后可要多学点数学。在声学光学展区的宇宙隧道也很好玩,从外面看它只是一个隧道,走进隧道才感到它的奇妙,只感到隧道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在旋转,让我们晕头转向,不小心的话,还会摔跤呢。可出来才知道,这就是光的作用。在星球系展区,有太空中运行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星球,站在不同的星球上,就知道每个星球的特点,更有趣的是,当我站在不同的星球上我的体重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四楼是青少年创新活动区和水世界,这里真是欢乐无比啊,里面最美的要数那个高高的水幕,水幕后面有一束光,这束光照在水上,水幕上就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奇妙了科幻世界......

短短的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参观完这个科技馆,让我们知道现在的科学,未来的科学,自然的科学。让我们明白从小就要学习好科学,并在生活中寻找科学。让我们和它成为朋友,从中找到它的真谛,运用我们的智慧让它为人类造福。

本周一下午观看了《走近科学》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5.走近科学搞笑开场白 篇五

? 开播日期:19xx年6月1日

? 开播电视台:CCTV-10

? 口号:走近科学从疑问开始

? 地位: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 播出时间:首播: 20:30—20:58

重播:次日 09:00—09:28

? 播出频率:周一至周日每天一期

? 播出频道:10套、1套、9套、7套

? 栏目宗旨:

1.弘扬科学精神;

2.宣传科学思想;

3.提倡科学方法;

4.传播科学知识。

节目改版:

1.20xx年,取消原有的版块式解构,代之以每期通版解构。

2.20xx年,由于收视率较低,又回到版块式解构。

3.20xx年,由于末位淘汰制的出台,该节目面临停播,开始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 节目内容创新:

以戏剧变化的.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解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入胜,分析细致入微,把科学道理拆解开来,用浅显、通俗、直白的故事来展现。

二.节目分析

1.选题:新颖,预见性强,出奇制胜,。

a.趣味性 例如:《她一觉能睡六年?》

b.接近性 例如:《手下油锅不怕烫》

a.科技大事不漏,选择国内外近期发生或将发生的、突出的科学事件或有科学背景的社会事件(新闻)

b.准确、及时展开其与科学相关内容,进行科普宣传。

a.视觉 光线、色彩、镜头制造出特定效果

b.听觉 音效、语言进行渲染

2.结构(悬念)合理,详略得当

a.提出:吸引观众

b.发展:观众求解心理

c.解决:揭示谜底

a.利用各种猜测增加曲折感

b.利用真实再现增加曲折感

c.强化心理预期增强曲折感

a.模型演示

b. 真人表演

3.用纪录片的方式经营画面和声音

a.主持人开头引出悬念

b.中间及后期加入同期声

a.主要用语言、音效、灯光等进行渲染

b.主观性地加入一些情景再现

4.形式 :让故事拔动观众心弦

a.把科学的道理拆解开来,用浅显、通俗、直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b.易于观众理解。

a.人的加入使得科学节目更有人性气息

b.表现也变得生动。

5.灵魂:从疑问开始

a.录制的节目,往往能找到最新奇的实例。

b.能够轻易吸引人的眼球。

a.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奇妙背后的科学常识

b.“试贵有新意,文贵在曲折”悬念感是《走近科学》主要追求的目标。 三.节目评价

1.正面

a.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b.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2.负面质疑

a.开始的时候故弄玄虚,充分运用阴森的画面、诡秘的音乐、深沉的解说、鬼片的手法,吊你胃口。

b.最后1分钟里,自说自话,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

《走近科学》播出的节目,主要分为4类:

a、古迹探踪,如“盗墓迷踪”;

b 、奇闻趣事,如“吃农药上瘾的人”;

c、怪力乱神,如“夜半‘鬼’声”;

d、科考探究,如“机器人醒来”等。

如此选题,激起了人本能的探索欲,加上节目的剪辑、解说“故弄玄虚”,节目配置的相关音乐“更是一种空阔神秘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

四.节目延伸---走进科学体

.走近科学体:模仿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同名节目解说词。

2.文体特点:故弄玄虚,先吊足读者胃口,然后呈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结果。

3.简单教程 : “打呼噜”不叫“打呼噜”,叫“深夜里的恐怖怪音”; “神经病”不叫“神经病”,叫“灵魂出窍”或“僵尸附体”。

全文需大量使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等这样的语句。

4.引发的创作高潮:蜡笔小新篇《走近科学:成年的幼儿》、白雪公主篇《走近科学:探秘丛林矮人》、多啦A梦篇《走近科学:人猫传说》等奇文竞相出笼。为了表达对《走近科学》的“敬意”,晋江文学网网友“饭卡”,写了一部目前“最长科学体”小说《千妖百魅》,以女大学生江珧应聘入《非常科学》栏目组上班为开端,采取《走近科学》的著名调查事件进行充分揭秘。

视节目受到电视制度、收视率、迎合观众对悬念偏爱的受众心理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节目中设置悬念无可厚非,但是要把握好“度”。悬念的线索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能有效传达作品的内涵;再者节目的结果在让人出乎意料的同时,也应让观众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不随意夸大、捏造事实。

6.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六

六年级学生演讲稿:走近科学,探究奥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走近科学,探究奥秘》。

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翻开20世纪的壮丽篇章,我们发现人类在这百年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虚构,当时让人不可思议,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飞机、远射程炮等,在20世纪都一一成为现实。在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适应新世纪,担起新世纪的重担呢?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精密的机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车,虚拟的足球赛,高科技信息的传送等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象,激起了我们探索科学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要创造新生活,从1901年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科技在不同领域里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电子产业、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纳米技术、超导材料也广泛应用。不久的一天,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会出现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为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我们正处于学习的大好年华,学习科学,探究奥秘,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7.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走近科学 篇七

关键词: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59-02

作为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我们和很多从事科学教育的同行一样,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一些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发明比赛等科技活动。许多老师常常用下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如:开展专门的发明讲座课、科技技能培训等等,用这样的形式教给学生技巧和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一、立足科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并富于创造性。首先,在科学课上,科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少了畏惧感,多了亲切感,课堂亲切而生动,学生会爱上科学课;其次,在科学课上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神奇和快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如:制作叶脉标本、吹泡泡、玩小水轮、纸风车、观察蜗牛等等,学生会兴趣倍增,迷上科学课。有了课上浓厚的兴趣,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学生会将这种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会乐此不疲,主动意识增强。笔者之一曾在广东番禺祈福英语学校任科学课教师,有一位小同学迷上了科学课后,在参加科技活动时,积极性非常高,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为什么,后来撰写的科学小论文《我给铅笔戴帽子》等发表在《现代小学生报》上,发明的多功能铅笔套在广东省第二届少年儿童发明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二、立足科学课堂,拓展教学内容,将科学课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科技活动提供素材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依托《科学》教材,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有了基础的铺垫,在课后开展科技活动学生容易上路,降低了科技活动中学生知识层面上的难度。既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上《养蚕》一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探究蚕一生的变化,体验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依托课堂开展这样的科技活动,已超越活动本身的意义,学生的收获极大。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同的水洗桑叶喂蚕,蚕的生长情况不一样,吐丝的多少也不一样,于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了一篇科学研究论文《一次“失败”的探究——探究喂食湿桑叶对蚕生长的影响》发表在《现代中小学生报》上,在广州市科学小星星探究成果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科学课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如:《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专题研究——生物的生活环境》、《考察家乡的环境》等,在科学课上,通过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实地研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的活动源于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果科学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资源重组,有计划的安排科技活动,就不愁找不到活动的素材,长久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会越来越爱科学、理解科学了。

三、立足科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绽放在科技活动之中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通过开动脑筋想点子、出谋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小车的运动》等课中,引导学生观察、设计对比实验、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科学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科学素养的形成,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就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活动中,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润物细无声”,一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绽放。笔者之一在深圳南山任科学课老师时,在开展科技活动中,一位学生发现使用的手工剪刀存在缺点,就运用移植、添加的方法发明了《多功能手工剪刀》,在科技创新大赛和发明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全国劳技创新邀请赛中荣获金奖;最近在学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活动中,许多同学就是运用科学课中学习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写出了一篇篇颇有创意的科学小论文,如:《青蛙的眼睛好奇特》、《吃菠萝要蘸盐水》、《气压式清洗刷》等都在《学习方法报》、《现代中小学生报》、《科技展望》、《少年发明与创造》等报纸刊物上发表;一个学生发现老师上课的黑板写字容易歪、画图不方便,便认真研究,大胆创新,发明了刻度网格黑板,在东莞市2006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立足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将科学知识的应用贯穿于科技活动之中

在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我们在关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每每学完这样的内容,都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内化、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开展科技活动。如:学习了《毛细现象》一课,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哪些地方应用了毛细现象的道理;上《磁铁》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能否应用磁铁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于是根据这些原理发明了《自动供水装置》、《带磁性的不掉盖的涂改液》、《磁性清洗刷》等。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时,我们都进行重组和分类。如:在物质世界里有声、光、热、磁、电路、简单机械等。这些内容都与生活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运用这些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正是科技活动的突破口和不竭的源泉。一个学生在学习《压力》一课的内容之后,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运用压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喷洒农药的喷雾器,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发明了《气压式供水清洗刷》,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一等奖,广东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学习《机械》单元之后,有的同学把灯箱进行改进,运用轮轴的原理发明了《旋转灯箱视力表》,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三等奖。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学生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从而走近科学。

8.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专题培训 篇八

2012-02-29 16:22:55, 教研室, 6767, 5/196, 原创 ,(6)

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都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区小学科学近几年教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不但带动了我区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来自科学领域的奇思妙想,提升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与能力。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听课调研中不难发现,实验教学的开课率,以及有效率,颇不尽如人意:实验课开不全、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把教材中的实验变成老师口中的“纸上谈兵”等等不利于学生科学能力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以上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开学伊始,我想有必要和老师们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在引起老师们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的同时,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与老师们展开今天的专题培训。

其实,我们都知道:实验与实验教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就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只有搞懂了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为此,本次培训,就从“实验”这个话题开始,努力帮助老师们领悟高效实验教学的真谛。

第一部分:实验的类型及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概况;

实验的类型有很多种,从实验的目的分,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如:四年级第三单元的《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中的“淀粉的辨别方法”、六年级第二单元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等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都是针对这一原理的描述或者根据已知的实验结论,按特定的实验程序,再现原理或原有结论所描述的现象。通常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讲清楚要求及注意事项,否则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结论。而模拟实验更是充斥了六年级《宇宙》这一单元,模拟日食、月食,模拟地球公转、自转等等,都是帮助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的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设计证明预测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获取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等几个环节。比如:用导线连接电路、设计、做个小开关等,这种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

从实验的形式上分,又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它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把实验做准确,做规范;分组实验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实验教学程序,在预定时间内,由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而观察实验则是指引导学生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认识事物和自然现象。这是最基本的科学技能。

了解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类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学期,各个年级都有哪些实验。

我们是按实验形式上来看的,其中,三年级下学期,有“研究根的作用、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凝结实验、磁极与方向”4个演示实验,以及“测量水的温度、辨别铁质材料、磁铁 1 两极的研究”等12个分组实验和“观察植物的叶子、观察温度计”等4个观察实验。

四年级下学期,有 “怎样识别岩石、岩石和矿物的用途”2个演示实验,以及“体验静电现象、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做个小开关、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矿物的颜色与条痕”等16个分组实验和“观察小灯泡、观察油菜花、观察雌蕊和雄蕊”等17个观察实验。

五年级下学期,有“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研究地球的自转、北极星不动的原因、研究地球公转的成因、研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研究极昼娥极夜形成的原因”6个演示实验,以及“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哪种船载物多、研究水在变热、变冷过程中的变化、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质”等14个分组实验和“观察物体的沉浮、研究什么会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研究衣服本身是否能发热、研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等11个观察实验。

六年级下学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11个分组实验和“观察晶体、观察生物细胞、观察白糖的变化、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等10个观察实验。

一个学期实验的次数应该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教材中出现的实验,演示实验必须要做全,分组实验以及观察实验,有条件的也都应该完成。如果是并列的、研究同一性质的重复实验,可以选做。

第二部分:典型实验范例:

下面就以五年级第二单元《液体的热胀冷缩》中观察液体热胀冷缩的这一实验,谈谈实验的设计。

【 目标】本实验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组装、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

【器材】烧瓶、胶塞、细玻璃管、大烧杯、红色的水、热水、冷水、醋、酱油或其它液体。

【过程】

1、将烧瓶内装满红色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红色水就升到细玻璃中,在液面处做一记号。

2、将装置好的烧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超过原液面记号,说明瓶内水受热体积膨胀了。

3、将此瓶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即见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说明瓶内水受冷体积收缩了。

4、用此烧瓶换装醋、酱油或其它液体,做同样实验,所得结果相同,说明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胶塞一定要塞紧,玻璃管内径要细。分组实验可用小药瓶代替烧瓶。

纵观整个实验,想跟老师们交流的是:

1、实验的设计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几项内容,有的还要补充上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建议。

2、这个设计不是一次完成的,前面的目的、器材、包括过程可以在实验前提前预设,而在真正实验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对这个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这样,就会出现后面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或“实验建议”。只有经过多次实验的经历,才会把这个实验做得尽善尽美。

3、不需要教材中的每个实验都如此详细而周密的设计。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起码应该把每册书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一 下思考,有必要把重点的实验,形成以上的文字设计稿,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此一来,实验的准确率和规范性就会大大提高,有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三部分:部分科学实验的建议

一、烧杯的使用:不可用烧杯长期盛放化学药品,以免落入尘土和使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反应物需要搅拌时,通常以玻棒搅拌。倒入药品时要用玻棒导流。当溶液需要移到其他容器内时,可以将杯口朝向有突出缺口的一侧倾斜,即可顺利的将溶液倒出。加热时的使用则应注意:①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以避免玻璃受热不匀而引起炸裂。②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过多,以防沸腾时液体外溢。加热时,烧杯外壁须擦干。③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液体溅出。

二、酒精灯的使用:用酒精灯给较重物体或易传热物体加热时,先将物体放在三脚架的圆环支撑柱上,如果是给玻璃类物体加热,则需要先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再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移入三脚架下。用小木块调整酒精灯高度,使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酒精灯时应移开玻璃盖,再把点燃的火柴移近灯芯点燃,不能在使用中拿一只酒精灯移近另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当发现灯芯消耗太快时要调整灯芯裸露在外的长度使之变短。酒精灯不用时,只要将灯盖盖上即可,不要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玻璃部份有任何裂痕时都不能继续使用,如万一酒精泄漏引起地面、桌面有火,只需用湿抹布由火的侧方滑上掩盖住泼洒的范围即可。添加酒精或调解灯芯时要熄灭灯火再做。

三、显微镜的使用:应用时置于观察舒适的倾斜位置,调整反光镜使物面得到均匀而充分的照度。转动调焦手轮,镜筒移至较高位置,将标本压夹在载物台上,对准载物台中心,向下转动调焦手轮,至视野出现清晰的像。

四、实验建议:

(一)三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 P 3 建议:

1、将选择好的种子在实验前

一、两天放在玻璃杯里浸泡,使种子吸水膨胀。

2、选择种子外形要完整、肥壮。

3、拨开两片子叶时,要从种子稍空的背面慢慢分开,以免损坏胚根和胚芽,若是瓜类及花生种子要从下部分开。

(二)、植物茎的作用 P13 建议:

1、从植株上剪下枝条后,要立即把切口浸入水中,以防空气进入切口,形成气泡,影响茎的输送作用。

2、最好用幼嫩的枝条。茎或枝条在水中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由于茎的横向运输作用,会使导管外的部分也被染红,造成导管轮廓不清。

(三)、观察植物的花 P14 建议:

1、采摘的鲜花时最好做到连枝带叶,这样保持新鲜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在观察时不至于凋谢。也可以在上课前几天采摘有花蕾的枝条,插在水瓶内,上课时便可以使用。

(四)、种植我们的植物

建议: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来开展活动。但要注意通过种植植物以了解植物的一生所选用的材料,生长周期应该越短越好。长了,难管理,而且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兴趣难以持续很久。理想的情况:从种子到长出新的种子,周期不宜超过90天,4月初播种,6月中下旬种子成熟。生长周期刚好在一个学期之内。

2.要求选择形态比较典型的植物,不能太小,也不能过大,要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测量。

3、可以用分组的方法开展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4、可以教学生用表格和画图等方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就三年级的部分实验,进行了提示性建议,相信老师们在自己的实验操作中还会发现并积累更多的经验、建议,望发表在“虫虫飞”论坛的小学科学版面上,与大家分享。由实验——实验教学

第四部分:如何实现高效地实验教学;

实验是辅助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一种手段,为此,老师应该做到的是:

一、实验前的准备

(一)准备充足的材料

材料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会直接对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方向造成影响。实验前针对预设的实验目标准备充足、合适的材料,是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实验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实验前教师一定要事先对材料进行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提供一定数量、种类、能展开有效性探究活动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实验的有效进行提供充分的材料资源保障。而对于如何准备材料,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器材配备虽然已考虑到各个方面,但对于某些实验来说器材仍然是不够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如学校内的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公园、社区、工厂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家中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家庭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在四年级《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需提供食材很多且最好是新鲜的,求得家长的支持,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学生有兴趣,获得了所需的土豆、鸡肉青菜等十余种食材;又如在教授《油菜花开了》这课,可以根据当时的季节气候,灵活选择要观察的对象,如果有条件能够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察花最好,这样学生兴致高昂,且培养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设置激发兴趣的导入

运用设置问题、小游戏、故事、小谜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例如,在教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可以设置了“蒙眼尝生、熟苹果,生、熟青豆”的环节,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尝的同学认真辨别,看的同学也跟着一块乐,后面的实验教学就顺理成章的往下进行了。

(三)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在实验教学前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前让学生分析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对于实现高效的科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如学生不经历这个过程,没有针对提出问题做出预测或假设,就开始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了,那么这种不经过思考之后开始的实验往往会得不到结论,亦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

二、实验中的措施

(一)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的时间;第二,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进行分解,降低实验难度,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是要认真,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书写的速度很慢,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二)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三)实验应注重对比性、规范性

小学科学课程中绝大部分实验是对比实验,当学生进行设计、分析时应注重对比性,需确保只有单一变量,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以及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即要知道对比什么,怎样对比,对比的结果与实验过程条件的变化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

实验,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是一种严谨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适时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小学生来讲,既要保证实验的生动有趣,也应当适时的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规范。比如说,实验中使用的器材要用规范的名称。第一次使用烧杯时,老师要教学生用规范的名称,而不要为了接近学生的生活而称“杯子”。并且在下次出现这种器皿时,要以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认识它。此外,有些特定的实验器材要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方法。比如说利用天平称量物体时,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去抓砝码,给学生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规范的做法应该是用镊子夹取,而且,老师在实验时要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三、实验后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量也足了。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活动体验上,而不考虑到活动后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很热热闹闹,可在一番热闹过后,学生的头脑里却依然一片空白,到总结时往往只有干巴巴的几条,收获无几,其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样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要引发更多的思考。“动手做”之后我们更应强调“动脑思”。因为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动手”之后“深思”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高效。

第五部分:对于本学期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认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把实验教学落实到实处。

二、通过备教材,了解实验的目的,同时对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课前,尽量做“下水实验”。

三、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力求标准,各个实验操作力求规范。

四、教材中出现的实验,做到演示实验必做,分组实验有针对性地选做,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深刻领悟到科学学科的真正魅力。

9.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九

教研〔2010〕11号

各镇小学,市直各小学:

为进一步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推向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经研究,举办我市小学科学教学课件评比,具体评比要求如下:

一、参评作品范围及作品提交时间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教师征集优秀小学科学教学电子课件。各校在认真发动布置的基础上,报送优秀的科学教学课件不少于一个。同一参评者作品数量不限。

所有参评作品统一报教研室陈其淦老师处(yzcqg@163.com)。本次课件评比截止时间为2010年6月10日。逾期不予评奖。

二、参评作品要求

1.所有作品应为未正式出版或评奖,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如引用他人作品须注明;操作便捷,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参评作品应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有较好的通用性。3.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内容全面,并以课为单位,阐述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参评作品最好具有相关的课程扩充参考内容。例如,配备必要的习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讨论题、思考题等)。5.参评作品主要由参评课件(含源文件资料)、课件制作说明和教学设计三部分组成。

源文件资料包括该课件的制作源文件、所使用的各类素材资料等。

课件制作说明请简要介绍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并附列所使用的主要素材的信息及来源。

6.文件格式应为常见的格式,如有其他格式需提供能统一播放的软件。网络课件应为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或脚本程序。

7.课件需以压缩包形式提交,保证无病毒,且运行良好。

三、评审与奖项设置

本次评选将根据参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获奖作品将作为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供所有科学教师观摩学习使用。

10.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十

科学课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活动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经历回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等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汇报,哪怕不完整,但毕竟是学生兴趣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学生。只要真正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至少能初步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相当重要。尤其是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分析和小结,需要讨论、争论,最后形成小组共识!为此,教师教学时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还要大力倡导小组合作精神!同时在班上及时进行评比和鼓励,促进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多问题,最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中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探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及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11.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十一

各区(市)、县教培中心、进修校: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小学科学课堂“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有效突破其教学难点,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并为参加四川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大赛做准备,经研究,定于2013年5月29日召开“成都市小学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课堂教学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 成都市锦江区娇子小学 地址:宏顺街116号

二、会议时间: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上午8:30——12:00

三、会议安排: 1、8:30——8:50

娇子小学科学特色校本课程——“蜀蚕吐绣”介绍

2、“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优质课。

8:55——9: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

孙紫菱 9:45——10:25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吴玉姝 10:25——10:50

学校校园文化参观

10:55——11:35

《谁先迎来黎明》

成都市迎宾路小学

秦勤

3、上课教师说课: 11:35——12:00

四、会议要求:

请各区县组织科学教师参会,并于5月28日中午前将各区县参会人数报至成都市教科院义教室常利梅处。

附件:娇子小学地图及驾车、乘车路线:

乘坐地铁:2号线牛王庙站宏济路出口,前行至蜀府宴语右转,第一个路口左转,即可看见学校。

图1 开车路线:从东大街方向到学校

1、沿东大街(锦东路)行至图中C处右转,沿宏济巷驶入,即有停车场,出停车场前行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2、沿一环路方向行车至图中D处右转,行至C处右转,沿宏济巷驶入,即有停车场,出停车场前行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目的地:

A

图2 开车路线:从九眼桥方向到学校

C

目的地:

A

1、沿宏济上路行至图中C处右转,经宏顺街,过校门到达停车场,出停车场往回走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2、若沿一环路方向行车,可依据图1指示行车。

图3 乘坐公交车路线:

1、在宏顺街附近下车,步行从学校前门(图中校名处)进入。可乘坐路,182路,在宏顺街站下车。

2、在宏济新路附近下车,步行从学校后门(图中A处)进入。可乘坐152路,在宏济新路西站下车。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年5月23日

A

12.关于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十二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1

妈妈把家里搞成了一个小花园,花盆里装满了肥沃的泥土,各种各样的植物正生气勃勃地焕发着活力。芦荟绿得极艳,仿佛是一种液体的绿色,仿佛能拧出水来。紫薇花也欣然怒放,紫色的小花在一片草绿中透露着紫色的信号。一品红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红得似霞,深红色的花瓣下点缀着几片绿叶。我疑惑了:植物的生长必须依靠土壤吗?

于是,我找来两个塑料杯,在一只中盛上半杯水,放入三颗绿豆;另一只杯子中先放入1/4杯的泥土,放入一颗绿豆,再覆上土,压实,放在阳光可照射之处。

一天过去了,水里的绿豆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埋在泥土里的绿豆已发了芽,弯弯地贴着杯壁,正面看过去似乎是数字中的“6”。

过了两天,绿豆的动静越来越大,泡在水中的绿豆竟褪了皮,发了芽,样子颇似小蝌蚪。而放在泥土里的绿豆的芽已经有3-4厘米长了。

又过去了两天,绿豆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泡在水中的绿豆仍只有约莫摸1厘米左右长的芽儿,但在泥土中的绿豆的芽儿已破土而出,露出了小脑袋,似乎在惊喜地打量世界。

距离种下绿豆已有一周多时间,但现在的局势大有不同。在水里的绿豆因喝足了水,而长得越发粗壮,但现在的埋在土里的绿豆状况大不如前,因为土壤太过干燥而干枯,钻出泥土约有4厘米的芽儿已“睡”在了土地上。

我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植物必须的几个条件分别是: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与水份。当植物离开这些条件是便会死亡。

事实证明:植物的生长不一定需要突然的栽培。这使我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2

在我家卫生间内有一盏16W电子节能灯。每当夜深关灯后,灯就开始闪烁。正常情况下,每隔几分钟灯闪亮一下,闪亮持续时间不足1秒。我很好奇,想弄明白,不知道什么原因。

后来经过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出在开关上的发光氖泡上,由于氖泡并联在开关两端,开关闭合时,氖泡被短路,220V电压加在电子镇流器输入端,电灯正常工作。开关断开时,氖泡串接到电路中,此时氖泡发光,流过氖泡的电流约为5mA左右。这一电流经过电子镇流器的桥式整流电路,给滤波电容充电。当电容上电压达到电子镇流器振荡起振电压时,电路起振,产生高频电压使灯管内气体击穿而发光。由于滤波电容贮能有限,电路一旦起振,滤波电容上电能很快会释放掉,电路停振,灯熄灭。再经过几分钟后,以上过程又重复出现,如此往复,灯每隔几分钟就闪烁一次。白天,由于灯发光时间短,背景亮度高,加之灯管且亮度较小,不易被发现。解决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换成小瓦数的节能灯就不闪了,大瓦数的节能灯还是会闪;第二种是把开关里的指示灯线脚连线剪断就不闪了。

原来如此,节能灯关后闪烁的原因是这样啊!这回我可又增长新的科普知识了!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3

今天,我去钓龙虾,我带着钓竿和钓饵(猪肉)去一条混浊的沟里钓。没一会儿,我就钓到了10只龙虾,正当我兴高采烈的回到家准备红烧时,发现小龙虾的壳上沾满了污泥,一开始我以为沟里的小龙虾脏一些,少一些,于是我又到一个清澈的塘里去钓龙虾。结果一只也没钓到,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小龙虾喜欢在混浊的水里生活。

既然猜测了,我就要想尽办法来证明这一点。我立马行动起来,我找来两只桶,一只桶装浑浊的水,一只装纯净水,并在桶里各放了5只龙虾,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浑浊的水里的龙虾仍然生龙活虎,而在清水里的小龙虾已奄奄一息,这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仍然把一只桶里装浑浊的水,一只桶里装清水,各放进5只龙虾,但这次实验我并不求小龙虾喜欢浑浊的水还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龙虾吃什么,我不去管浑浊的水里的小龙虾,我天天喂食给清水里的小龙虾,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过了5天后,浑水里的小龙虾和清水里的小龙虾一样生龙活虎,这个实验证明了小龙虾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现在我终于知道小龙虾为什么喜欢浑水了,因为水里有极小的鱼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这又是小龙虾的最爱,所以小龙虾就喜欢浑水了。

经过这次实验,我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我又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希望大家也常做这类科学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多了解科学知识,增长见识。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4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所以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地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所以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5

有一次,科学课下课的时候,我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纷纷,我凑上前去,仔细一听,原来,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一个空杯子装满水,盖上一张纸,再将杯子倒过来,纸会不会掉、水会流出来吗?能有这么神奇的事发生吗?我决定亲自做一个实验。

于是放学回家后,我迫不及待找来一个纸杯,一张大小合适的白纸,接着将杯子装满了水,将纸盖在杯上。此时我有点紧张,担心实验不成功。为了知道结果,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拿起杯子轻轻地倒过来。哇噻!果真如此,纸紧紧地“贴”在杯子口上,水也一滴不漏,太神奇了!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揭开谜底,我便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原来是因为装满水的杯中空气压力被堵住,压力就自然非常小。加上水的表面有胀力,才能使杯中的水稳稳地被“固定”住,纸也能吸在上面。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空气与纸托住了杯子中的水!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6

日食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太阳、月球、地球三个星球排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到地球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形成“日食”现象。

日食又分为日全食,日环食与日偏食。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近的点上。

7月22日上午9时35分,在我国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地区上空,将上演一场百年难遇的日全食。这将是我国可见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观测人数最多、景色最为壮观的一次。

在上午8:30~10:30我与奥数班的同学们在操场上观测着500年一遇的最为壮观的日全食,渐渐的,渐渐的,日全食来了,我立即取出日食观测镜对着太阳,只见在黑色的背影中有一轮火红的太阳,然后象是天狗食月一样的,太阳上方有一个个被牙齿咬的裂痕,1分钟过去了,在看太阳正在一点点的消失,当月亮把太阳全部挡住的时候,天一下子就黑了,我就看到了钻石环,渐渐的,天又亮了,我看到了最美丽的贝利珠……

啊,我可真幸运,看见了从来都没见过的日全食。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7

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科学小论文300字 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8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写作业,一不小心把钢笔里的墨水溅到本子上了。我忙伸手拿纸,想擦干净,却发现纸篓里的纸快用完了,只有两三张在纸篓底下,拿的时候手必须使劲向下伸,才能拿到。既费时又费力,十分不方便。我不禁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突然,客厅里的脚踏式垃圾筒提醒了我,对呀!只要把纸篓底下弄一个托,打开纸篓时就将纸托起来,关上时纸托就降下去,这样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个差不多大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上的盖子剪下来,加工成似老式窗户一样的左右匀称的两半,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找来一个保鲜膜(塑料袋也可),把保鲜膜剪成与盒子等宽的长方形,长度要比盒子长10--15厘米。再把先剪好的两片盖子粘在盒子上,用胶纸固定,但不要太紧,使盒盖能轻松的打开。假如太紧也没关系,可以在盒盖上分别粘两块吸铁石,再在盒子两侧的相同位置上粘两块吸铁石,就OK了。最后把保鲜膜的两端与盒子两端对齐,粘住。要注意的是,不要全粘在盒盖上,只把保鲜膜的两端粘在盒子最外端就行了。

其实这个方法不止可以用在装卫生纸上,一些小的饰品拉,儿童拼图拉,工艺纸拉,蜡笔拉,药品拉等等都可以装在这样的盒子里。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因为保鲜膜太薄,因此太重或带尖的物品要用比较硬的塑料袋,延长使用寿命。

科技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留心周围,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在你的脑海里闪光!

科学小论文作文 篇9

上学期秋游时,我们游览了青岛海洋馆,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和一些海中生物的标本。其中,我对一种海中哺乳动物—抹香鲸有很大的兴趣,于是我回家查了资料,对抹香鲸进行了更深的了解。

抹香鲸成体12—18米,体重可达57吨。头大,形如盒子,身体深灰棕至棕色,有18—25个具有功能的牙齿,有能力潜入1000米以下的深水,持续一个小时不上浮。

我又查了抹香鲸的另一个神奇之处—龙涎香。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有“香料之王”等美誉。龙涎香的香味轻灵而玲雅,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龙涎香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抹香鲸喜欢吃章鱼、乌贼,而食物又有“角啄”不能消化,排出体外又会割破肠道。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抹香鲸可以把一些物质从胆囊内排出,把“角啄”包裹起来,形成一种物质,排出体外。然而,这是的这种物质不是香的,而是奇臭无比的气味。这种物质要变成龙涎香的话,必须经过日久天长的海水的浸泡、海风的吹拂和太阳的包晒后,才能变成真正的,香味满堂的龙涎香。

13.关于科学的小学作文:走近科学 篇十三

———走近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吉星

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在哈工大也有一位喜欢散步的长者,他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说起话来逻辑缜密、声音洪亮,要是有机会能跟他多接触,你会经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已逾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战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出国交流座谈、带领课题研究、报告讲学„„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精神状态很好,现在最缺的是时间”。这位喜欢“科学散步”,却常常忙得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的长者就是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航天学院首任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20多年前,在国内,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其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力学问题有待解决。杜善义提出了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中的问题,以无可辩驳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持获得了国际国内一致好评,并先后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评价,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渴求知识师从钱学森

杜善义1938年出生在大连,那时正值伪满洲国统治东北。特殊的历史环境令杜善义自小就形成了两个信念:第一就是我们国家需要强大起来;第二就是要多学知识,发奋努力,摆脱贫困。

年幼的杜善义聪明好学,渴求知识。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重视教育的缘故,家里仍坚持将他送到学堂读书识字,而在自己的努力下,杜善义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前夕,杜善义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面临着能否继续读书的窘境。考虑到求学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负担,他心里便有了辍学工作补贴家用的念头。这时母亲替他下了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对儿子说:“就算我讨饭吃,也要供你把大学念完!”老师也找他谈话说,你资质这么好,不去念书太可惜了。母亲的坚定和老师的劝说最终使杜善义选择了继续读大学。

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这是一所主要针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大学,虽然招生规模较小,却聚集着相当数量的全国顶尖学者和科学家,这其中就有少年杜善义非常敬仰的钱学森。中学时代,杜善义看了很多介绍钱学森事迹的文章,受钱学森在力学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杜善义对力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产生了兴趣,决定报考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1959年,势在必得的杜善义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一分辛苦一分才。大学时代的杜善义学习更是非常勤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5年只回过一次家。“大学期间我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理解了科学的精神,这些都对我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常能够与郭沫若、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各个领域最杰出大家面对面,这让杜善义激动不已,每堂课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等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以后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罗庚说过的话也让他记忆犹新:“我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你们经过正规的中学和大学教育,而且是十分优秀的学生,你们的成就没有理由不超过我„„”“我那时受我们力学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的影响很大,我觉得钱先生几乎是近代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了。”提到钱学森,杜善义笑起来,言语中带着由衷的钦佩之情,“钱先生那时候给我讲的话我现在都记得,他那时候讲的理论,现在来看,正是我们要做的东西。在科学上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预测力很强,看得遥远。”杜善义至今记得钱学森不止一次地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如今,杜善义将恩师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一同继承了下来。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不幸谢世。悲痛之余,杜善义写下了悼念文章,回顾钱学森伟大的一生给我国和世界留下的巨大精神和科学财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们要纪念和缅怀这颗科学巨星,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科学精神和情操,用他的科学思想、创新和奉献精神熏陶自己,同时也建议科技工作者从他的科学思想、精神和道德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实现科

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5年大学生活带给杜善义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念和终生献身科学的决心———“通过大学的学习,我逐渐发现,科学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搞清楚,我决定自己要为此贡献我的一生。”

“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1964年大学毕业后,杜善义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几十年。杜善义坦言,后来出国也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当时出国程序比较多,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首先需要业务上的申报,之后国家再进行选拔。业务选拔,需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方面杜善义很自信。很多教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开始打家具、组装收音机,把书都卖了。杜善义觉得不能这样,“这种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我当时的想法是每天不干任何事情,不创造任何价值是绝对不行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作为高校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学习有所放松,所以我看了一些我们这个领域里比较新的东西。”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关注力学的一个新分支———断裂力学。

身为东北人,第一外语是俄语的杜善义俄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到美国留学需要的是英语。好在上大学的时候,导师大多用的是英文,再加上国外很多资料也是用英文写的。为了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杜善义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英语难关,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一直在坚持学英语,所以英语选拔对杜善义来说也不是问题。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40多岁的杜善义厚积薄发,通过层层考试,成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上大学的时候,杜善义就觉得中国人应该有志气,不能什么东西都依靠外国。在美国期间,他这种念头更加强烈,决心学有所成以报效祖国。为此,杜善义发奋读书,别人一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周就看完了。“确实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上课时我做笔记记得非常认真。在美国两年,前一年学习,后一年做研究,我想的是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当时,杜善义的导师带了一个其他国家的博士做美国海军研究所一个偏基础性的课题,14个月之后该博士遇到研究瓶颈始终无法继续进行,于是导师把课题给了杜善义。杜善义并没有因为难度大而退却,相反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1980年杜善义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写成了论文。导师非常惊讶,高兴之余请杜善义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到华盛顿最好的中国饭店吃饭。对于导师的弟子和同事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礼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善义注意到身边的美国同事正在做着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人关注的复合材料研究,并已经应用到了航天航空领域。这可是国内的空白项目。复合材料的优越性能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令杜善义怦然心动,这个复合材料领域的“门外汉”,开始想象把自己的力学专业和这种新型材料结合起来研究的光明前景。从此他就为自己定位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复合材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实现梦想的代价永远不会少,杜善义已记不清当年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在那段时间里,很多时候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天道酬勤,杜善义提出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中的问题,也就是把力学和新材料研究进行交叉和融合的新思路,以无可辩驳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持获得了国际国内一致好评。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美国的科研条件虽好,但中国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园,而自己的家园需要自己去建设。怀着报效祖国的念头,1982年9月,杜善义谢绝导师的挽留和高薪的诱惑,踏上了阔别两年多的祖国大地,回到了令他难以割舍的哈工大。

开拓中国复合材料事业

现代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新技术的发现和进步,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的复合材料,已成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几大新兴科技之一。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所组成的新材料,可以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充分发挥组分材料的优点,在性能和功能上远远超出单质组分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先进复合材料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复合材料在国内作为一门科学或材料科学的重要新分支还只是一个概念。如今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方向之一的先进复合材料,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异性能,从高科技领域向民用领域渗透,在许多领域悄悄地取代着传统材料的位置。在这个可喜的变化中,杜善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把我派出去,我就要为国家建设出力。在美国做得再好,知识产权都是他们的,回国我就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培养一批复合材料人才。”杜善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回国后,杜善义开始组建科研团队,把力学和复合材料结合,用力学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合材料及一些新材料应用中的问题,为祖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服务。当时,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正面临着材料更新换代的难题。杜善义研究后认为,飞行器等零件要提升性能必须使用复合材料。而那时,国内并没有多少人认可复合材料,甚至连很多专家都认为复合材料没有发展。当时的科研经费少得可怜,一年的科研经费仅有5 000元。科研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杜善义自己也记不得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曲折。不懈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随着复合材料的大发展,1990年顾震隆教授与杜善义一起创建了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杜善义任所长。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复合材料的单位之一,在杜善义的带领下,研究所也从20多年前刚起步时只有几个人的研究小组,成长为今天经费上千万、拥有40多位高级科研人才团队的现代化科研单位。不仅如此,所里的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在工程界还是学术界都有着骄人成绩:承担的课题中既有国家“973”、国家“863”计划等大型工程应用研究项目,又有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作为技术首席,先后拿到两个“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研究方向明确,在应用方面充分发挥了工科学校特色,最主要的就是为航空航天服务,做技术储备。杜善义所谓的技术储备有4个方面:一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二是工作后的安全评价;三是能适应比较特殊的工作环境———高速、高温的恶劣环境;四是搭建复合材料的研究平台。这个平台又包括技术装备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和理论基础研究平台3方面。“目前从高校研究来看,在这3个平台建设上我们是首屈一指的,提倡理工结合,材料、工艺、力学、结构等多科相交叉。另外我们的载体找对了,在航天上,每减轻1克的重量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其长远效益还远远不止这些。材料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新材料的出现可以给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益处。”杜善义自豪地说。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搞科学我觉得首先必须得苦干,再就是能创新。过去说巧干,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创新。”在杜善义看来,创新是这样一个努力的过程:兴趣———想法———目标———实践———成功。科学最需要创新精神,创新不是思潮,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只有落实到学习、工作的每个环节,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抢占科学的前沿,才能缩小同世界高水平的差距。杜善义认为,继承与创新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学校是最好的继承场所,但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要创新。他在很多场合都鼓励青年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设想,将创造能力发挥到极限。杜善义提倡创新,他自己所做出的一系列卓越的创新成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近30年来,杜善义长期致力于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与断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航天器典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性能表征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他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并对复合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力学分析;率先研制了基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振动主动监控和主动变形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热环境是航天器普遍的工作环境,热防护是关系航天器成败的最关键问题之一。防热材料是目前解决超高温防热最为广泛、最有效和最可靠的途径,涉及国家安全最为重要的战略材料体系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我国为此实施了多项研制计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以工程试验和经验为主、缺乏理论指导、机理不清、难以定量预报(理论与试验误差大于30%~50%)、依赖于防制和材料筛选试验、缺乏材料设计等问题。由于此方面研究需求极为迫切,某防热材料的研究成为首批启动的3个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之一。杜善义在此项目中担当技术首席,他与合作者揭示了此类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材料响应机理,解决了该类防热材料在分析设计、性能表征与测试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关键技术,在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此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并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器装备的小型化、轻质化和高性能化促进了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结构的复合材料化,这也为航天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价带来新挑战。杜善义对应用在飞航导弹和固体发动机上的轻质复合材料结构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他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性能衰退的概率统计模型,发现刚度衰退与剩余强度和寿命的关系,提出用剩余刚度去预报剩余强度和寿命,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选材和工作状态的监控提供了有效方法。针对航天和国防的需求,杜善义提出材料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材料/结构一体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思想,为航空航天器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评定提供了新方法。

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是一种将材料、结构、传感器、作动器、微电子器件等集成在一起,在监测结构状态时还能够控制结构特性的系统,为未来武器和空间飞行器性能监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空间站、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提高结构和系统的可靠性,促进结构的微型化、精密化,各国均对此给予极大重大重视。杜善义等人研究了埋光纤传感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制了多种光纤传感系统、高性能变体作动器材料,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埋光纤传感器和电流变体作动器的智能复合材料主动监控系统;研制了罕电流变体的主动控制减振器、隔振器和液压阀门,为在机械与运载领域的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等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这一系列硕果累累的卓越成就让杜善义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首任“掌门”的航天情

“哈工大航天学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提供了巨大技术支撑,培养了无数航天精英。”1987年,在杜善义等人的倡导下,哈工大成立了我国首个以航天命名的学院,从而奠定了哈工大的航天特色。时至今日,哈工大的航天学院一直是全国高校中最大、最强的航天学院。回顾20多年走过的道路,作为航天学院的创立者之一和第一代“掌门人”,杜善义深感欣慰。

一直以来,哈工大以服务国防事业为主。在20世纪80年代初,哈工大正式隶属航天部,使得哈工大的主要任务具体到为航天事业输送人才,并且承担一些与航天有关的科研工作。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当时需要把一些与航天联系密切的学科、专业整合起来,成立航天学院。这样做,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可以强调哈工大要更多地为航天事业服务。第二,使得这些专业与航天事业的关系更为密切,科学研究针对航天事业服务。第三,带动学校更多的专业,甚至是所有专业都能为航天事业输送人才。

师生们仍然记得,作为首任航天学院院长的杜善义,在建院之初经受了多么大的压力———怎么建设,如何定位,请专家、聘教授„„航天学院的成长凝聚了杜善义太多的心血。学院成立后,当时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联系一些著名的航天专家,比如宋健、陆元

九、陈怀瑾等国内航天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杜善义一位一位地去拜访,邀请他们做航天学院的兼职教授,指导航天学院今后的发展以及学生培养等。

创建之初的航天学院规模比较小,只能做一些“次要”的航天科技研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学生都因为从事航天研究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而不愿意报考。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太空正成为继海陆空之后需要人类开发的第四资源。在航天这个高科技领域中,不仅要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需要有大量业务过硬、有责任心的航天技术人员。

为了满足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需要,哈工大航天学院勇担重任,逐渐在航天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崭露头角,扛起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大旗,牵头或参与了“试验卫星一号”、“试验卫星三号”、“新体制雷达”、“载人航天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而航天学院也成为哈工大最热门的院系之一。“生命短暂,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几件事情,对我来讲,我可能也就是做了3件事。第一件,我培养了一些人才,培养了一些研究生;第二件,我做了一点学问;第三件,我成为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的首任院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算是我一生中3件比较大的事。”杜善义如是说。

在开放交流中谋求发展

科学研究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解放思想,更多地与国际交流,学习本领域前沿的科技,深入到学科发展的核心领域,才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在杜善义办院思想的指导下,航天学院除了与航天工业部相关院所联合办学,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经过努力,1993年哈工大成为国际宇航大学在亚洲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并多年来一直努力参与这所国际性大学的有关工作与交流活动。

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是同国际前沿技术交流的好方式。2007年、2009年,哈工大先后两次成功举办了国际智能材料和纳米技术学术会议。杜善义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这是该领域中外顶级专家的高水平学术盛会。国际复合材料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是国际复合材料界学术水平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2007年7月9日至7月13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上,杜善义院士作为国际复合材料学会唯一一名中国执委,参加了会议执行委员会会议。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录用的国内45篇文章中有14篇来自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在国内19位参会代表中有10位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会代表和被收录文章数均为国内第一。这充分展示了杜善义所领衔的哈工大在国际复合材料界的重要学术地位。2009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上,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10位研究人员参会,参会代表和被收录文章数也是国内第一。

合作交流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中国的复合材料事业。杜善义表示,复合材料要应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推广复合材料应用到航空航天,应用到国防。而目前复合材料最显著的用途是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能够应付当前飞行器速度越来越高、飞行环境恶劣的环境,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轻质化、性能好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大型客机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了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还不是航空大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国航空技术落后,碳纤维原料及其复合材料相关技术完全依赖进口,这已成为中国飞机制造业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大型飞机突出强调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这些性能上的高要求决定了对复合材料需求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因此,复合材料技术成为大飞机关键技术之一。而在飞机制造业中,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衡量飞行器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杜善义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一是先进复合材料在大飞机的应用;二是推广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想达到国际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计划。”杜善义表示,“应当举全国之力攻关,通过各高校、研究机构、航空企业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达到空中客车A380飞机的水平,复合材料用量要达到25%。”

飞行器结构智能化是未来航空航天器发展的重要趋势,杜善义等人开展了热防护系统和飞行器储箱等热防护与复合材料结构的健康监测、埋形状记忆合金和形状记忆聚合物等主动变形结构研究,为将来的智能飞行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航天领域中,包括导弹、火箭发动机、卫星等所用材料当中,复合材料一直都是首选材料之一。卫星太阳能帆板上除了电源器件,绝大部分都是应用的复合材料。谈及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前景广阔,杜善义曾说:“长征火箭的能力是有限的,将来我们要搞第二代、第三代的运载火箭,发射小的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复合材料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我大学学的是力学,所以力学界的人认为我是研究力学的;我研究复合材料,也有人认为我是做材料的;还有人认为我是搞航天的。所以,力学界、材料学界、航天界我现在都比较熟悉。”杜善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跨三界”复合之才,而他培养的学生也是复合型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上,杜善义展现了他大胆尝试,理工结合、学科交叉,不将研究限制在某个固定专业上的创新精神。他招的一些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可以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基础。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一起解决一些在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中非常棘手的科学问题。杜善义认为学科交叉是目前科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如果说在招收学生方面,杜善义表现出的是不拘一格的魄力,那么在培养学生时,杜善义展现出的则是师长的关爱。

1995年,杜善义肩周炎发作,整个肩膀不能动弹不得不住院治疗,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学生,不顾肩膀的疼痛在病床上为研究生批改论文,关注学生们的科研进展。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跳舞,杜善义有个研究生特别喜欢这项活动,因此耽误了课程和科研。一向和蔼可亲的杜善义得知此事之后严厉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如果让我再发现你因为跳舞而影响学业,你就给我退学。”许多年以后,已为人师的这名学生每每谈及此事都会满怀感激之情地说:“多亏了杜先生的当头棒喝。”平时,杜善义还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学生冷劲松读硕士的时候,大胆地提出智能材料这一研究课题,马上得到杜善义的鼎力支持。杜善义鼓励冷劲松将其付诸实践,并与他合著《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专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善义的学生们都称他为“杜先生”。“先生”这一称呼既包含了对杜善义的尊敬,也包含了对他的爱。如今,早已成为长江学者的冷劲松经常说:“杜先生的指导,以及身教言传,使我获益良多。看到70多岁的恩师仍常常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心里深有感触。”

学生们说,“杜先生”对科研方向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搞科研的人都知道,一旦方向正确了,发展势头就会很猛”。复合材料的飞速发展就在于“杜先生”对这个研究方向把握的正确,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这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只有这样,时代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杜善义团队中的许多学生和年轻教师都成了各个学科的精英,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要想把这样一群精英团结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杜善义做到了。

杜善义的学生、如今已是哈工大副校长的韩杰才不无感慨地说:“杜先生提携年轻人是出了名的,作为团队的灵魂,先生一直在努力为年轻人创造舞台,在学术上帮助成长,在做人、做事上做表率。”

杜善义的学生、如今已是航天学院副院长、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的赫晓东说:“杜先生把出名得利的事都让给年轻人,凡事不争不抢,与学生在一起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所有了解杜善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在荣誉、利益面前,杜先生选择的是后退,他甘愿做学生们的‘人梯’”。正是这种精神,让杜善义得到了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吸引了更多的精英回到祖国为国家做贡献。1998年,冷劲松出国留学,在国外的6年生活学习中,他经常与杜先生通电话,每次打电话探讨完学术上的问题,杜善义通常都会和他说一句“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2004年冷劲松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他说:“杜先生在时刻吸引着我,让我无法割舍。”

“科学需要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作风”

“科学本身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较真的事情,因为科学本身是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是科学的准则本身。要去探索一种科学的问题,首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要有非常严格的态度,要有正确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来发挥你自己的智力因素以及自己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的非智力的因素。”

杜善义强调,科学需要老老实实的工作态度,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作风,不仅要落实在学习、研究中,而且要贯穿在人生之路上,要树立大科学、大实践的观念和意识,要把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要强调群体合作,树立团队精神,这是由现代科学研究、现代化产业发展所决定的。

作为人师,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这样。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同时还要有辩证唯物的科学方法。这是恩师钱学森的治学精神,杜善义院士将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一同继承下来,如今又传承给学生们。他亲自定下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的所训“崇德广业,穷理致用”,正是对自己、对所里的师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要求。

每年邀请他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有许许多多,但杜善义每次都认真考虑,不熟悉领域的鉴定会绝不参加,所以每年都要拒绝十几次这样的邀请。“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都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杜善义说,许多人在给自己的科研成果鉴定时喜欢请两种人,一种是自己熟悉的专家,另一种就是所谓的名人,就是一些“有名的外行”。找熟悉的人是想顺利一些,这种人在鉴定过程中抹不开面子,不会让自己太难堪;找“有名的外行”是想借个知名度,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些名人确实在某些领域是绝对的专家,但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是外行了。“在材料和力学领域我比较熟悉,但在其他许多领域就是外行。所以我坚决拒绝参加任何我不熟悉领域的成果鉴定会。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否则后患无穷。任何细小的差错和漏洞,都可能给国家造成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几百亿元的损失。”杜善义对自己、对学生都是这样要求的。

在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从院士到普通教师,历来注重言传身教,敬业奉献已经成为习惯。戴福洪副教授介绍说,如今杜院士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复合材料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受“杜先生”的影响,他们依然在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中继续保持着“三严”的工作作风。杜善义曾在全国率先积极倡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教育理念影响了一大批本科生。2008年寒江冰窟勇救落水女童的何晓波、刘峰两位本科生就是所里培养的学生中涌现的典型代表。

对新世纪的大学生,尤其是有从事科研工作意愿的年轻人,杜善义充满了希望。他认为,教学相长真正是教学的规律,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科研工作、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新世纪要求大学生必须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力量,必须具备迎接挑战的素质,同时要有扎实的基础、“三严”的作风、开放的思路,要能组织其他人共同合作。杜善义在多次谈话中均表示,希望青年一代适应新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勇敢地迎接新技术的挑战。

关注社会成就科学生活

作为国际知名的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专家,杜善义院士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如此,他还肩负着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重任。人大代表的这份责任与担子,让杜善义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他曾在两会上呼吁,要纠正办大学贪求“大而全”的发展倾向,警惕高等教育界的“政绩工程”;我国资源浪费较严重,建议在经济建设成果评价体系中突出考核能源消耗„„

正如他自己所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应该为高等教育以及学校的发展,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为黑龙江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教育发展,为广大老百姓说话。” 杜善义一直喜欢接触青年学生,尤其关心本科生的成长与发展,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走进他们中间,跟大家交流,为大家作报告。即便没时间,他也要挤出时间走到学生中去。几乎每年,杜院士都为学生作几场报告。他经常勉励同学们要学好“221”,即两种语言(数学和物理)、两种工具(英语和计算机)、一个融合。杜善义用自己在美国求学期间的经历和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告诉大家,做学问就要做好这个“221工程”。

热衷公益活动也是杜善义的一大特点,2008年11月底他做客央视“大家”栏目系列电视节目“大师讲科普”,为公众解读同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材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信息、能源、生物、环境友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节目播出后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

生活中的杜善义热情奔放,喜爱文体活动,对体育运动虽不擅长却喜欢观看,尤其钟情拳击节目。究其原因,还是和科研有关。杜善义说拳击本身并不是力量第一,它从战术上也得有创新,光凭力气这一点也是不行的。另外,体育是个较真的东西,需要真功夫,不能有一点假的,否则不能长久,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没有基础理论和方法,科研攀高峰是不可能的。

在杜善义看来,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冥思苦想不可得的时候,由科学转入生活,让精神放松一下反而很可能会有创新的想法。“钱学森念书的时候吹黑管,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他还举了自己在美国用计算机做科学研究的例子,“有时候,一下卡住了,我就去大学旁边的电影院看电影,边看电影,边想问题,问题想好了,我马上回到计算机室再去做、再去算。”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杜善义喜欢散步。平时累了,他就找时间和妻子出去散散步,偶尔有闲暇的时候就陪她逛逛商场。妻子是个节俭的人,即使看中了喜欢的衣服也舍不得买,常常是杜善义“自作主张”买下来。牵着妻子的手,杜善义体会到的不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更是妻子几十年来为他的付出和奉献。“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面对高负荷的工作,杜善义始终精神矍铄、劲头十足。良好的心态和对事业的热爱,让他总保持着那股“精气神”。如今中国航天事业方兴未艾,先进复合材料在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全面应用,其中也凝聚着杜善义和他的研究队伍的成果。作为开拓者,作为哈工大航天学院首任院长,杜善义深感欣慰。他表示,今后将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不断推进复合材料事业向前发展。

杜善义简介

1938年8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教研室主任,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航天学院院长,哈工大副校长等职。现为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

上一篇:中药学教案免费下一篇:直流频振式杀虫灯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