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精选20篇)
1.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一
我们的宣传材料围绕老年人普遍遇到的孤寂、与子女的关系及其老年人再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引起了老年人的一致欢迎与好评。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黎明星”社会实践队走进胶南市体育馆走访晨练老人
7月20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安排,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黎明星”社会实践队来到胶南市体育馆,与正在散步、锻炼的老年人进行座谈,调查了解老年人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些老年人鹤发童颜、性格开朗,对实践队员的到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践队员与老人们亲切交谈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与儿孙的关系,家庭是否宽裕等。趁此机会,同学们借助专业优势向他们宣传基本的心理知识,并向他们介绍“老年人的孤独感怎样消除”等宣传资料。“黎明星”社会实践队的宣传材料围绕老年人普遍遇到的孤寂、与子女的关系及其老年人再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引起了老年人的一致欢迎与好评。
这些老年人饱经沧桑,人生经验极为丰富,他们对山东师大同学们的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认为现在人们的心理状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给予疏导。对此,这些老年人希望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社会,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2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患者74例, 女患者58例, 年龄56~87岁, 平均年龄68岁, 住院时间为7~120d, 住院期间由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老年人心里状态调查分析
2.1 情绪不稳定
本组患者42例, 占31.8%。大部分的老年人会由于治疗时间长, 或者是治疗效果不明显, 发病时的疼痛折磨, 而对治疗失去信心, 在治疗的过程中, 逐渐的意志消沉, 不配合治疗, 甚至是拒绝治疗。而情绪不稳定的老年患者, 是大多因为丧偶或者是子女不在身边, 疾病的痛苦没有人分担, 缺乏亲情的关怀等因素导致的[3]。
2.2 消极悲观
本组患者76例, 占57.6%。老年患者一般都是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 并发症多, 病情复杂, 需要住院治疗的时间较长, 所需要的经济费用较高。所以大部分的老年人会觉得自己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以至于出现失望甚至是轻生的心理, 不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师的治疗, 用消极的情绪来面对治疗,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3 固执己见
本组患者54例, 占40.9%。老年人的思想比较固执, 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大量的工作经验,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规律。所以对于自己所患的疾病,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也就没有积极的接受治疗, 还是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更是不以为然, 疏忽大意, 导致疾病进一步的恶化。
2.4 坦然接受
本组患者43例, 占32.6%。只有少数的老年患者能够从容的面对疾病的, 他们把疾病看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并且已经习惯了疾病的长期存在。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积极主动的配合药物治疗, 对于日常生活和饮食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 当病情发生变化的时候, 也能够及时的到医院就诊, 并且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 护理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信任和沟通, 语言是最主要的情感交流方式, 护理人员在最初与患者接触的时候, 应该以热情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并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对患者的病情和生活需要等进行询问, 对于患者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认真地解释, 尽量满足患者的一切要求。搀扶患者或者是为患者倒一杯热水, 让老年患者能够感受到亲情化的服务, 有效的减轻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3.2 创造良好的环境
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而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对疾病的免疫力降低, 从而导致疾病的复发或者是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 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情绪不稳定, 或者是有消极情绪的患者, 要耐心的和他们进行交谈和倾听, 让他们的情感有所宣泄, 同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通过向他们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 有效的增强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 加上疾病的困扰, 老年患者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 而舒适的治疗环境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 所以要保证床铺以及地面卫生的清洁。
3.3 对老年患者信心的鼓励
患者在入院治疗后, 会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的身上, 并且经常询问一些疾病的变化以及预后的治疗等情况, 医护人员应该在遵守医疗保护性的原则下, 耐心的向老年患者进行解释和说明, 并向他们接受一些老年人预防疾病的措施。或者是通过读书或者是散步的方式来防止老年患者消极情绪的产生, 使他们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同时还要让老人多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去, 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还能够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使他们体会到自己还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4 讨论
心理健康是抵御疾病发病的基石,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器官功能的抵抗力。但是由于老年人患者病程长, 而且反复发病, 极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消极的态度、固执己见等心理疾病, 不配合医院的治疗。本组132例老年患者中, 只有32.6%的患者能够坦然的面对疾病。所以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更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仅要用热情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给老年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还要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 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让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疾病, 积极的配合医院的治疗[4]。
总之,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发展,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也显得更加重要, 不仅要给老年患者亲情的关怀和心理上的支持, 还要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 开展不同的护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流程, 减轻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进一步优化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玲, 姜洪蕾, 冯树梅, 等.心理社会因素对离退休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2) :1447-1449.
[2]吴立荣.对40例老年癌症患者负性心理的多元文化护理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 (7) :431-432.
[3]联群, 宋绪梅.老年患者社会支持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 (3) :96-97.
3.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篇三
【关键词】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08-01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2亿,占总人口的12.5%,据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4.37亿。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然而其心理健康仍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角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我们一个不得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天津市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课题组于2009年4月在天津市内六区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研究
1.1研究对象:在天津市区,随机抽取30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90人(61.7%);女性118人(38.3%)。60~69岁有121人(39.3%);70~79岁有141人(45.8%);80~89岁有43人(14.0%);90岁以上有3人(1.0%)。
1.2调查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严格培训,统一规范用语和调查方法。调查时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后,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自拟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饮食、体育锻炼、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和中医养生知晓等方面,问卷经Spss信度分析系统分析,克朗巴赫系数为0.8900,说明问卷的信度相当好。现主要对其中的心理部分进行分析。
2结果
2.1 与子女是否一起生活情况:308名老年人中有128名(41.6%)和子女生活在一起,180名(58.4%)老年人自己生活。
2.2 心理状况(表1):大部分老年人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自我开导。
2.3 每天锻炼身体情况:308名老年人中有278名(90.3%)每天锻炼身体,30名(9.7%)不是每天锻炼。
3讨论
老年人随着生物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并因此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心理健康。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龄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等[1]。而且,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老年人心理健康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1从老年人自身重视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在,一些老年人回答调查当涉及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心情不好时是否会主动调节心情等问题时,总会说“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幸福不幸福”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心情”来回答,这说明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出现问题,老年人心理问题在其自身中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轻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有62.7%的老年人不愿意尝试去做新鲜事,55.5%的老年人不喜欢去人多热闹的地方,这可能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学习新事物较慢,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另一方也可能是天津老年人心理方面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及热闹环境的畏难、担忧、畏惧,甚至拒绝等表现[1]。这提示我们更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多加关心,使其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更能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3.2 从家庭层面上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显示,55.2%的老年人不会向别人诉说烦恼,53.9%的老年人心情不好时没有人对其进行开导,这就可能与58.4%老年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及其相关。交流的欠缺可能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鼓励与关心,可以使老年人在爱的力量下更容易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接受自身心理方面的改变。所以子女要多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倾听老年人的烦恼,进行开导劝解,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老年人的心理更加健康。
3.3 从社会层面上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天津近几年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各大公园免费开放,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交流的好地方,90.3%的老年人每天锻炼身体,这表明天津市在老年人晚年物质生活方面上已经做的很好。虽然89%的老年人觉得生活充实,89.3%的老年人感到生活幸福,但在物質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重点,所以天津在老年人心理方面仍需改善。结果显示92.5%的老年人自己主动调整心情,如果再加社会对其心理方面的大力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津市区的老年人会达到生活有保障、心理健康的“双赢”局面。
因此,本课题小组呼吁我们从老年人自身、家庭及社会三方面重视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为天津市区的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做出努力,让老年人真正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
参考文献
[1]天天健康网.老年人的定义及老年人的心理.http://oldman.ttjk.com/lrxl/xinlizhangai/_08070914281100.htm
[2] 曾尔亢,王红.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8,(01).
4.老年健康管理绩效检查整改报告 篇四
2013社区卫生服务公共服务包年中检查关于老年健康管理专线的反馈意见:
1、老年随访登记记录表只有电子版没有收集随访是原始工作记录;
2、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整率低; 3、2014年老年人健康管理随访计划体检人数细化可细化到每月工作量。
针对检查中老年健康管理专线存在问题,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1、制作老年随访工作原始资料记录表,做好随访工作记录;
2、加大老年人体检的宣传力度,加强与街道、居委联系,电话预约通知体检等;
5.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篇五
一、常见精神及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 )常见原因: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2 )常有表现: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 50-60 岁, 80 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增进与维护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心理协调、反应适度、关系融洽。总而言之,可归纳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过着高质量的生活。
如何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
(1 )、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评价欠佳。由于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更感衰老而无用,对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应实事求是,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 )、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由原来的职业功能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才能对离、退休的生活变动泰然处之。
(3 )、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因此,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
(4 )、安排好家庭生活,处理好“代沟”问题: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亲子、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代沟”。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已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
(5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起居、饮食、戒烟、节酒等。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搞好居室卫生,在室内作一些装饰和布置,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使用权生活环境幽雅宁静,心情舒畅,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所以,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怡然自得。
如何改善和加强社会对老年心理卫生服务
(1)、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我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尊敬的社会美德。这种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也形成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6.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六
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以宁波市266名老年人为被试,采用<老年心理状况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考察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北京市普通老年人常模;空巢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低于非空巢老年人,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波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相关.所以,应该设法提高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以促进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作 者:汪莹 李安彬 陈传锋 WAND Ying LI Anbin CHEN Chuanfe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7(6)分类号:B844.4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空巢老年人
7.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满意度,甘肃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年老夫妇[1],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夫妇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如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和睡眠失调等。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数也呈现迅速升高的趋势。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据专家预计,到203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2]。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因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不均衡,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心理失调症状更加明显,因此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礼县、甘谷县、通渭县、临洮县、榆中县、靖远县和庆城县7个县选取符合条件的200名老年人入户一对一调查。调查问卷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资料,最终由甘肃中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流行病学老师审核,合格后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空巢组87人(男性51人,女性36人),非空巢组106人(男性59人,女性47人)。
1.2 调查方法
老年人心理健康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AS和SDS各20题,每题提供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某些题为正向计分,分别记为1、2、3、4;某些题为反向计分,记为4、3、2、1,要求被试者选择其中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评分标准均为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SDS标准分的分界值均为50分,>50分值评定为有“症状”组,≤50评定为无“症状”组。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老年人193例,其中空巢组87例,非空巢组106例;调查的193名老年人中,男性110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为(69.95±6.98)岁;空巢组老年人和非空巢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均以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见表1。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定结果比较
空巢组87名老年人中,有75例测定为焦虑,73例测定为抑郁;非空巢组106名老年人中,70例测定为焦虑,64例测定为抑郁。空巢组老年人与非空巢组焦虑和抑郁测定人数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影响焦虑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是否有焦虑或抑郁为因变量(焦虑评分>50赋值为1,焦虑评分≤50赋值为0;抑郁同样方法赋值),是否为空巢老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第一次结婚年龄、饮酒、吸烟、配偶健康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是否和睦、与配偶的关系是否和睦、与邻里关系是否和睦、对目前工作及生活现状的评价等为自变量多因素进行Loglis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人是否有焦虑症状与是否为空巢老人、年龄、性别、第一次结婚年龄和吸烟因素有关。其中空巢、第一次结婚年龄大为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女性和吸烟为焦虑的保护因素。另外分析结果显示老人是否有抑郁症状与第一次结婚年龄、吸烟因素、配偶健康状况和家庭月均收入有关。其中第一次结婚年龄大为焦虑产生的危险因素;配偶健康状况良好、家庭月收入高、吸烟为焦虑产生的保护因素,见表3和表4。
3 讨论
通过本次对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我们了解到空巢老人在精神焦虑、抑郁方面问题较非空巢老人明显,原因可能与空巢组老人平时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有关。引起老人精神心理异常的因素有多个方面[3],有自身及配偶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与同事邻里关系和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等,本次调查发现,引起老年人心理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可能与空巢、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年龄、配偶健康状况和第一次结婚年龄有关。抑郁评分通过多因素分析与是否空巢没有相关性,但OR的95%的可信区间为(0.967,7.374),显示空巢可能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出现此结果。研究表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考虑可能与女性较细腻的感情思维、沉重的家庭负担以及心理状态易受周遭的改变而波动有关,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较高的经济收入,考虑可能会使老人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增添生活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刘鹤妍[5]等人的研究发现,高学历老年人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方面都优于低学历老年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程度没有相关性,可能与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农村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空巢老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因此提示我们改善与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这将是今后老龄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空巢、性别、年龄、第一次结婚年龄、吸烟、配偶健康状况及家庭月均收入都会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我们联合家庭、社会和政府协同合作来建立完善的老年特色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养老模式,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崔维珍,王京东,张桂敏.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概述[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4):256-258.
[2]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8):69-70.
[3]唐江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健康及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3-85.
[4]佘继祥,李金光,张曼.昆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云南医药,2010,31(6):639-641.
8.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八
【摘要】目的:对赣榆县老年人(65岁及以上)健康管理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健康管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随机抽取赣榆县参与健康管理的800名老年人(年龄≥65岁),对健康管理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为57.63%,影响因素包括慢性病病程、周围环境影响、家庭成员支持、医疗付费方式及医护人员干预程度等。结论:赣榆县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不甚理想,主要与慢性病病程、周围环境影响及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大健康管理力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赣榆县;老年人;65岁及以上;健康管理;依从性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健康管理的实施包括收集健康信息、评估健康风险因素、提供健康干预和指导[1]。为了解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2013年10月,我们对赣榆县辖区内参与健康管理的800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依从性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0月,我们对赣榆县辖区内参与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年龄≥65岁)进行健康管理依从性调查,随机抽取800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年龄65-80岁,其中男462人,女338人;文化程度:文盲184人,初中及以下学历462人,高中及中专106人,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48人;医疗付费方式: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9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22人,自费82人。其中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485人。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管理依从性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入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规范服药、定期体检等内容,达到要求者选“是”,反之选“否”,满分100分,得分≥80分者视为依从性良好。问卷可由老年人独立完成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由老年人独立回答,家属协助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健康管理依从性=健康管理依从性≥80分例数/参与调查老年人总例数×100%。
2.结果
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461人依从性≥80分,健康管理依从性为57.63%(461/800)。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慢性病病程、周围环境影响、家庭成员支持、医疗费用方式、文化程度、医护人员干预程度,各影响因素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赣榆县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调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调查中,800名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仅57.63%,仍有42.37%的老年人对健康管理不够重视。慢性病病程越长,健康管理依从性越高,考虑与老年人在患病期间长期反复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有关;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高,对健康教育知识理解能力强,故健康管理依从性高;老年人闲居在家,多有从众心理,周围邻居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多,居住地体育设施全的老年人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意识较高,而邻居玩麻将、电脑等的人数多,且居住地缺乏体育设施者健康管理依从性相对较低;此外,健康管理依从性还与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健康干预程度有关,多数城乡社区医护人员责任心较强,能够认真落实健康管理规定,对辖区老年人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并及时跟踪随访,定期督促老年人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及运动,指导其规范服药,因此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较高,而少数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及健康教育能力,达不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导致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不佳。参加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的老年人较自费者对健康管理依从性高,考虑与自费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担心体检查出疾病后增加医疗开支有关。
3.2 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的对策
应充分发挥社区、乡镇、村级医疗保健的作用,加强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首先,应大力宣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争取人人参加医疗保险,获得医疗保障。第二,对辖区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纳入慢性病管理,专人定期追踪随访,督促用药及复查。第三,社区、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可利用宣传资料、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介进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如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及合理锻炼等,定期举行各种健康知识讲座。个体化教育比集中教育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医护人员应重点针对体检结果异常的老年人,进行个体化、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并通过电话、短信等督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降低患病的风险性。第四,改善居住环境,鼓励社区、乡镇、村级增加体育锻炼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愉悦心情。第五,强有力的家庭支持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的重要条件[2],加强对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宣传教育,积极改变家庭饮食、作息等不良生活习惯,鼓励家庭成员督促老年人进行锻炼及定期体检,有助于增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依从性。此外,加强对社区等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健康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及知识技能掌握[3],主动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总之,赣榆县老年人健康管理依从性不甚理想,主要與慢性病病程、周围环境影响、家庭成员支持及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大健康管理力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业祥.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2011,32(13):2148-2149.
[2]罗群,王慧敏,卢运红.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饮食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10):1067-1068.
9.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的方法 篇九
1、黄昏心理
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3、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4、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的方法:
第一,帮助其培养爱好,积极与外界联系。
适宜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很多事情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告知其要学会积极地接受生活中的变化。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指导其试着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与家庭成员沟通,嘱其保持家庭和睦,让老人安心治疗。
10.老年生活中的健康大敌 篇十
调查资料表明,有44%的人不能适应离退休初期的生活,表现为爱发脾气、心灰意冷等,有时,还有莫明其妙的受挫感。实际上这些都是来自于离退休人员产生的不切实际的估计,如“老了”、“不中用了”、“要多休息”等消极的自我暗示,因而吃得少、运动少成为老年人的“习惯势力”,一有毛病就认为是“老了”、“不中用了”的结果。如此恶性循环,便从心理上把自己整垮了。
既然暗示疾患是可能的,暗示健康显然也是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活动增强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
学习提高技艺
人到老年切忌闲居而没有事做,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备的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某些有益的技艺,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如书法、绘画、钓鱼、养花、弄鸟、弈棋。
参加社会交往
11.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建构 篇十一
老年人是社会中有特殊个性的一员。其基本标志有三:
一是身份特殊。他们退出社会劳作岗位,与社会劳作活动不沾连,又要参与社会生活。
二是收入性质特殊。他们不创造社会财富,既要依赖社会,又要超越依赖,发挥高科技时代赋予老年的智能优势。
三是个人心理特殊。他们一天天走向衰老,但不相信只有衰老。“壮心未与年俱老”。老年也只是生命的一个季节。凡季节都会有春花秋实。只要心不避开阳光雨露。
这一切表示:年虽老,同青壮年人完全一样,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劳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是社会人,与在职在岗人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个性与共性处于平面空间位置上的冲突,决定老年人尤其要重视“养心炼性”,追求一种“穷达两由之。进退皆自得”的心安境界。这既是人生的艺术,也是老年人建构健康心理的核心。
当然,这是坡度极大很难攀登的一段寿山揽胜的路程。
生活本身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因之,老年人对心理建构要有理性的透视,既有“入世”的雄心,又具“出世”的雅志,不被五彩纷纭的具体生活所诱惑、所局限。
人生的旅途不会处处都随人意,总有“穷时”和“达时”之分。这里的“穷”与“达”,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沉浮,受到挫折、才未尽用或自身难保(穷)与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乃至心想事成(达);其二是说,神旺体健、不知老为何物(达)与垂垂老矣,心富而力乏、无以为计(穷)。
尽管不同文化素质与教养的老年人,对心理建构的要求,其迫切性、内涵、层次、境界是大不相同的,但政通人和、经济发展与生活提高的大环境,使人们所期望的健康长寿则是共同的。所以,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建构来说,除了在“达”时兢兢业业,造福社会,为人民奉献一己之力;在“穷”时好自为之,志与行始终相守,管好自己之外,还应以宽容的姿态,把自己投入到社会背景中去,心既不脱离世俗生活,使之保持与世俗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又不同于或高于世俗观念,在思想、情操上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自己,使自己自爱自强、自慰自勉、自娱自戒、自尊自重,保持一己的超脱。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满足人际关系的和善,能自我控制欲望的取向,能排除内心矛盾的冲突,能防止、减少和化解心理异常因素,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御疾病,抑制机体衰退进程,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仁者长寿,决非枉者之言。
12.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选择
从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55~70岁之间, 平均为 (62.62±7.23) 岁, 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50人。两组在构成比方面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的50名患者采用规的药物治疗, 即仅服用抑郁症药物;实验组在服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药物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 医护人员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 护理主要包括:医患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 彼此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对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调节他们精神状态;鼓励他们与外界进行沟通, 经常组织户外集体活动。以15d为一个治疗周期, 共治疗3个周期。
1.3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实验对象进行抑郁情绪量表进行测定, 根据测定的分数确定患者的情绪状态, HAD<7为正常, 7<HAD<11为轻度抑郁, 11<HAD为中重度抑郁。试验开始前进行一次测量, 以后每一周期做一次测量, 记录测量结果。
1.4 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总有效率采用χ2检测, 组间比较采t检测。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1由表1可知, 试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绪评分差异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由表2可知,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的改善率为58%, 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由于缺乏社会的关注, 很多老年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抑郁情绪的存在。而患有脑梗死的老年人更是缺乏来自外界的关注, 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那些住院的老年患者, 长时间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 很多都表校友情绪失落甚至悲观厌生, 这种不良的情绪对他们病情的治疗和健康的恢复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本次试验的参与者中, 可以很明显看出。在治疗前, 抑郁症患者存在比例在80%以上, 可见长期的患病会是老年患者普遍滋生抑郁性疾病。这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家属的足够重视, 需要社会对老年脑梗死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
试验调查发现, 老年脑梗死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等负面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经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是患者对自身病情和治疗状态的不清楚, 患者缺乏对自身病情的了解, 容易产生担忧, 担心医护人员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隐瞒, 从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引起负面情绪;②是患者长时间脱离早已习惯的生活圈子, 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尤其是从家庭到医院的转变, 让其产生了陌生感, 得不到足够的来自家庭的关心;③是缺少适当的娱乐休闲活动, 对半封闭的住院条件不能适应等。这些原因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
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加剧患者的心里负担。本研究表明, 通过对存在抑郁情绪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治疗, 患者抑郁情绪明显得到改善, 3个周期后, 患者的回复率达到了58%, 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作为特殊的治疗方法, 能大大减轻患者的心里负面情绪, 调整他们的心态, 更好的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情况,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 医护人员应当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医护者应当处于主动地位, 积极的同患者进行沟通, 向他们介绍自己的病情, 治疗方法, 可以拿一些治愈的病例增强他们的信心。通过沟通找到他们担忧的问题, 及时解决。例如有些人担心治疗费用过高, 给家里子女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 这时我们可以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实惠的药物, 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 从而消除他们的抑郁情绪。
此外在护理时, 尽量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处进患者之间的沟通, 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彼此鼓励, 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再者, 在保证患者正常作息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亲属前来陪护, 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 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斗。适当的娱乐活动也有着很好的干预作用, 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 保持心态正常。
调查发现在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中, 抑郁情绪普遍存在。这种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恢复速度, 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 降低了生活水平, 以至于出现消极就医, 不愿配合治疗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采用适当的心理护理的方法, 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引导, 调节患者的情绪, 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本实验经过3个治疗周期, 实验组患者的恢复率为58%, 对照组为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心理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值得更进一步的探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丽, 马磊, 薛东芳.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探讨与思考[J].天津护理, 2012, 20 (1) :125-126.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21-626.
[3]庞子敏.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1 (24) :142.
[4]杜秀丽, 姜亚芳.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0) :761-763.
[5]巫香球.心理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8 (1) :3.
[6]梁蓉.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1) :117-118.
[7]徐燕, 吴丽娥, 闫春华.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2) :128-131.
[8]张慧.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590-591.
[9]李亢, 余正.脑卒种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海峡医药, 2011, 32 (3) :130-132.
13.三个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篇十三
1、精神创伤:
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2、衰老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3、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性格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对现状很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练书法、听音乐、观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14.重点人群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计划 篇十四
重点人群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已达10%,标志着我国也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为了适应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给予老年病人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达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掌握老年人健康基本情况,自2012年开始,我们将所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并进入微机管理,逐步进行健康指导,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2012年共建老年人档案1680人,2013年新转入老年人全年187人,到13年底全镇老年人将达到1867人,随着老年人逐步增多,对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要跟上。结合我镇情况我院通过讲座 体检 咨询 就医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等形式对老年人进行保健知识,主要健康问题及健康素养66条内容进行健康教育,每年要对老年人采取不定时的进行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人保健知识。
15.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十五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现况,调查分析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为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了解清远市清城区凤城社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现况, 根据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特征给予适当的卫生服务, 构建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 强化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 发挥社区医疗服务作用, 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对2010 年1 月—2012 年12月清远市清城区凤城社区部分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现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调查人群是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清远市清城区凤城社区26个行政村60岁及以上免费健康检查且资料完整的7 314例老年人为调查样本。
1.2调查方法统一使用经过修订的居民健康档案问卷, 专业人员在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访谈记录。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家庭经济、居住、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患病情况等。
1. 3 统计方法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 1 数据库, 进行双录入, 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核对,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基本情况
2. 1. 1 样本性别和年龄构成7 314 例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男性为3 929 人 ( 53. 72% ) , 女性为3 385 人 ( 46. 28% ) ; 男女比值比为1. 16 ∶ 1。见表1。
2.1.2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构成在调查的人群中, 文盲/半文盲。为31.84% (2 329/7 314) , 初中为24.19% (1 769/7 314) , 大专及以上为1.66% (121/7 314) ,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男性均高于女性。以在婚人群占的比例最大, 为74.81% (5 471/7 314) 。
2.1.3居住情况在调查的人群中, 与子女、孙辈一起住的为34.63% (2 533/7 314) , 与子女一起住的为27.18% (1 988/7 314) , 与配偶一起住的为22.43% (1 641/7 314) , 独居及其他的为15.76% (1 153/7 314) 。
2.1.4主要医疗费用承担方式在调查的人群中, 医疗保健费用中城镇医疗保险所占比例最高, 为59.11% (4 323/7 314) ;其他依次是职工医疗保险20.14% (1 473/7 314) 、合作医疗14.21% (1 039/7 314) 、商业保险6.54% (478/7 314) 。
2. 2 健康状况
2. 2. 1 自述评价身体状况分析本次调查采用被调查者自述评价身体状况的办法进行, 以主观感觉为主。调查结果表明, 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的占2. 17% ( 159 /7 314) , 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好的占9. 22% ( 674 /7 314 ) , 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6. 52% ( 5 597 /7 314) , 健康状况很差的占12. 09% ( 884 /7 314) 。男性身体健康状况总体好于女性, 男性自评健康状况“很好”和“较好”的占54. 86% ( 457 /833) , 高于女性的45. 14% ( 376 /833)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60, P > 0. 05) 。
2. 2. 2 患病情况本次调查显示, 7 314 人中的患病率为82. 17% ( 6 010 /7 314) , 其中男性为79. 49% ( 3 123 /3 929) , 女性为80. 2% ( 2 717 /3 385) , 患病率较高的前4 位依次是糖尿病18. 25% ( 1 335 /7 314) 、骨关节疾病14. 74% ( 1 078 /7 314 ) 、脑血管疾病11. 89% ( 870 /7 314 ) 、心血管系统疾病8. 63% ( 631 /7 314)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3. 58, P < 0. 01 ) , 75 岁以上人群主要以骨关节疾病为主, 占17. 15% ( 529 /3 085) ; 65 ~74 岁人群以糖尿病为主, 占25. 29% ( 651/2 601) ; 60 ~64 岁人群主要以脑血管疾病为主, 占17. 26% ( 281/1 628) 。大部分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病率逐渐上升。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衰退, 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 成为各种慢性疾病的高患病群体[1]。本文结果显示, 该社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以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疾病为主, 与王春梅等[2]报道的结果相近, 提示尤其应加强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总之, 针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应重视慢性病管理工作,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减少因慢性病所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3]。大部分老年人医疗费用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表明清城区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有关政策, 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得到了完善。
本文结果显示, 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的健康状况感觉一般的居多 ( 占76. 52% ) , 大部分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病率逐渐上升,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李宁燕等[4]报道的北京市广安门外社区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类似, 提示社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中主要的卫生服务机构, 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优质的卫生服务。同时, 根据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 融入社会, 到社区参加慢性病俱乐部活动, 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慢性病自我管理等以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与医生的沟通能力, 进而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5]。对于行动不便者, 由全科医生、护士定期上门访视, 采取健康教育与诊疗康复相结合的方式使疾病得到控制,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6]。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编.流行病学在老年人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31.
[2]王春梅, 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志, 2007, 13 (7) :45-46
[3]苗文哲, 姜万梅, 赵薇, 等.康复护理在老年人慢性病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7) :1228.
[4]李宁燕, 姜鸥, 平光宇, 等.北京市广安门外社区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1) :37-38.
[5]王霞.11 868名干部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 8 (1) :38.
16.老年病人的心理调节 篇十六
比如,有的老人性格急躁、情绪容易激动、缺乏忍耐性,这样的人一旦患上冠心病或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会耐不住病痛的折磨,情绪可能会更为反常,必然对病况不利。
也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逆来顺受,人际关系淡漠,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因而容易发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减退、消化能力下降,导致缺乏营养,进而加重心理反常,形成恶性循环。
17.老年人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十七
百乐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人数:1217名。男性:492人,女性:725人。80岁以上:226人,90岁以上:22人,100岁以上:1人。患病老人:336人。残疾老人:15人。空巢老人:230户,397人。独居老人63户。孤老:9人(企业孤老6人,社会孤老:3人)。低保户:16户。有服务需求的:12人。 在这次老年人情况统计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
1. 我社区现在有孤老9人。其中有企业孤老6名,社会孤老3名。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困难。9名孤老中有6人需要身边有人常年照顾。有的孤老有亲属照顾,一般都是侄和侄女或者是原配偶的子女。照顾的程度很不理想。这些孤老的晚年生活非常的困难和孤单。年岁大的孤老一般都是常年吃药。这9名孤老中有3名社会孤老,生活特别艰苦而且有病,现在是光依靠低保吃饭。生活窘况可以想像的了。如果有病就会更加雪上加霜了。这些孤老仅仅依靠低保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各极领导尤其是民政部门应该给以特殊一些的照顾或者经济上的补助。
2. 还有这样的老人:本人原来没有参加工作,配偶已经去世。本人没有老保,医保就更加谈不上了。这样的老年人有子女,但是等于是要饭吃。生活也很艰难。这样的老年人能否也给他们一些生活的补助呢?
18.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篇十八
一、确立生存意义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到老,学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从不惑、知天命、耳顺一直到从心所欲,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岁月不饶人,不能逞强,也不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年人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二、适度脑体运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运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运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运动不仅指的是体力运动,也指的是脑力运动。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是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则是脑力运动,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三、加强人际交往
离退休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最大的恐怕就是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这样将加快老化过程。世界上有许多男性在进入领养老金时,却出乎意料地不久就死亡,在德语中的一个术语“养老金死亡”(pensionerungstod)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男性把自己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离退休后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身心健康、失去了经济独立,特别是失去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情绪压抑、苦闷、悲观,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越这样就越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停止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这时候,实际上死亡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已是部分死亡的活死人了。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克服“养老金死亡”,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四、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生病时需要照顾,经济困难时需要救济,上公共汽车时需要“老弱病残孕专座”,老年人再婚时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临终时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具备,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
19.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十九
关键词:农村老年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水平日益进步, 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老龄化趋势愈发凸显。与此同时,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相较于城市又更为严峻。据统计, 在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等发达地区进城务工, 导致农村老龄化速度相较于城市增速明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殊之处, 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居民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农村地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城市而言相对较弱, 同时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药常识, 其出现的健康问题相较于城镇老年人而言更具研究意义。
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 截至2014年底, 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人。全省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江苏省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南通、苏州、无锡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4%, 进入深度老龄化, 相当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水平, 是未来20年以后的全国老龄化水平;苏北农村地区的空巢村现象也比较严重。
因此,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了解其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其改善健康状态, 提供方便、可行的卫生服务, 促进江苏农村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不论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农村地区具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
数据来源:调查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徐州等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收集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8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为保证调查质量, 调查员全部选用有问卷调查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并在准备阶段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规范调查员的调查过程。为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采取面对面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 有部分老年人由于语言交流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能做出有效回答, 则请家属参与帮助作答。
统计分析:将所有资料数据整理后运用Epi 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 健康自评状况, 慢性病患病情况,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门诊就诊和住院情况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江苏省农村老年居民, 其中男性220人, 占总人数的45.5%;女性264人, 占总人数的54.5%。年龄最小为60岁, 最大为98岁, 其中60-69岁占比为38.8%, 70-79岁占比为37.0%, 8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24.2%。受教育程度中, 文盲半文盲为229人, 占47.1%;上过小学私塾的有178人, 占36.8%;初中及以上的为77人, 占15.9%。参保情况中, 有23人没有医疗保险, 占比为4.9%, 有461人参加医疗保险, 占比为95.1%。婚姻状况中, 有配偶共同居住的有301人, 占比为62.2%;没有配偶共同居住有183人, 占比为37.8%。个人年收入小于等于5000元的占总人数的54.2%, 占一半以上;5000-1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8.2%;10000-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32.8%;大于50000元的占总人数的4.8%, 比例最低。
(二) 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1. 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情况
健康自评分为好、一般、不好三项。被调查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占41.7%, 自评健康一般的比例占36.8%, 自评健康不好的比例为21.3%。
2. 农村老年居民患慢性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83%。从年龄上, 随着年龄的增大, 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 (, p值为0.000) , 80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7%, 70-79岁为81.6%, 60-69岁为76.6%。
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八类由高到低有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眼部疾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 多达36.7%, 其次是关节炎或风湿病, 占比为28.5%, 然后就是糖尿病, 占比为20%。
3. 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本研究将农村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分为两部分共11项, 第一部分是躯体生理自理能力 (ADL) , 包括六个项目:吃饭、穿衣、洗澡、起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第二部分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IADL) , 包括五个项目:做家务活、做饭、去商店买东西、管钱、吃药。每个项目选项分为没有困难、有困难但仍可以完成、有困难需要帮助、无法完成4个等级,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 农村老年居民门诊与住院情况
在对484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 近一个月内生病的人数有274人, 患病率为56.7%。其中, 去看病的人数有249人, 占52.1%;一个月内去门诊一次的人数有156人, 占32.2%, 去两次的有70人, 占14.5%, 三次的有25人, 占5.2%, 看四次及以上的人数有37人, 占7.6%。门诊就诊费用的均值为804.03元。
另外, 对其住院情况的调查显示, 近一年内住过院的人数为128人, 占26.8%;住院一次的有97人, 占20%, 住院两次的有31人, 占6.4%;住院三次及以上的人数有20人, 占4.1%。最近一次住院费用的均值为7668.64元。
三、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多项式Logistic回归计数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因变量为三值响应变量, 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分为好、一般和不好三项, 并将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研究对照;自变量的选择涉及到个人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状况、参保情况等方面, 具体选择及赋值见表2。
(二) 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以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好、一般和不好作为因变量, 以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作为对照组, 通过多项式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检验显示, 模型总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参数估计结果来看, 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最近一次住院费用、患病状况等都具有显著影响。 (表3)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显著, 变量栏括弧内为参照组
首先, 从人口学特征来看,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从年龄上来看, 年龄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健康自评状况不好;从性别上看, 男性的健康自评状况要比女性差。
其次, 从社会经济状况来看, 家庭年收入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结果显示, 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好。因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较低, 所以其家庭收入对于其疾病治疗和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收入越高的家庭, 越有能力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费用, 相对而言,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会较好。
再次, 从患病状况来看, 相关变量都对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没有慢性病的老人比有慢性病的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明显要好;最近一个月内没有生病的老人比最近一个月内生病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也更好;过去一年没有住院过的老人也比住院过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从住院老人的住院费用来看, 住院费用越高, 其健康自评状况越差。这也反映了患病状况是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非常明确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反映出健康自评状况能够比较合理的反应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 从参保情况来看, 没有参加医保的老年人比参加医保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说明, 有些没有参保的老年人可能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所以并没有参加医保的意识或迫切性。
四、结论与政策讨论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我们发现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整体健康水平不高。同时,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分化也较为明显。通过对农村老年居民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 年龄和性别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差, 男性的健康水平要比女性更差。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重要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更高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更高。另一方面, 患病状况更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以及近一个月的患病情况和近一年的住院情况都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患病老年人尤其是住过院的老年人其健康自评状况明显更差。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没有参保的老年人比参保者的健康自评状况要好, 这也反映了农村老年人的保险意识相对较弱,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者可能还不倾向于购买保险。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 当前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政策应该以整合养老服务政策与健康政策为基本导向。一是需要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康复、照护、转诊服务的能力, 重点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老年人带病带残生存时间, 更好地实现健康老龄化。二是依托社区发展医养结合式的基本养老服务, 提高农村老年人尤其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水平,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多重功能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新农合制度, 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保险宣传, 实现农村地区新农合的全覆盖。对于经济能力较强的家庭, 鼓励其参与商业保险, 通过多层次的保障减少重大疾病对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四是探索农村地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对解决农村地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照料问题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姚兆余, 陈雪玲, 王翌秋.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地区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99-102.
[2]刘颂.江苏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J].人口与社会, 2015, (02) :70-71.
20.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二十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规律之一?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服老,不承认老,这是不对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
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1?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视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懷旧等?
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相互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百计以此引起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
2.2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病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他们到处打听,找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别人怎样劝解,经常会对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以为自己也害了类似的病?
2.3疑病型的病人对于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坚信自己有病,这类病人的主诉有时十分逼真,把从健康杂志或书报上看到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2.4歇斯底里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类病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要百般照顾,他们总是埋怨周围人对自己关心照顾不周,对自己的病痛同情不够?在医院里,他们总要指责医护人员冷漠?当医护人员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之后,又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个医护人员的依赖和盲目崇拜?
2.5漠不关心型的病人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对自己体检和实施医疗措施?
3?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3.1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2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3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4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3.5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予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不能迁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3.6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消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7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老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老年沟通心理技巧08-26
老年人心理护理特点07-06
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护理09-27
关爱老年群体大健康06-13
老年健康教育知识讲座06-23
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08-30
老年公寓的可行性报告07-06
老年人健康讲座讲话稿内容09-26
2023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计划07-15
关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调查报告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