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认证现状(9篇)
1.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一
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评析
生活质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社会指标和生活质量研究.中国小康社会的生活质量指标研究成为社会学学者们关注的领域,中国目前只能选择客观指标的原因、体系及其权重.
作 者:罗萍 殷燕敏 张学军 张建设 梁玉兰 LUO Ping YIN Yan-min ZHANG Xue-jun ZHANG Jian-she LIANG Yu-la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3(5) 分类号:C91 关键词:中国 生活质量 指标体系2.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二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激励教育教学工作者提高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 成为高校管理者的重大课题。
1.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发展。
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着片面性、静态性、程式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只注重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规范性和知识性及重结果评价和环节评价, 忽视了师生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的个性创造性、素质性等不易操作的指标考察, 忽视了过程评价和要素评价, 忽视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还忽视了潜在因素的弹性指标;现行质量标准体系往往使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学活动,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个性和特色, 未能揭示高校教学质量的深层次问题。
2. 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忽视人本个性。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缺乏人本性的问题, 表现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工具性价值使得教师为评估而评估。而且评价标准往往是程式化和统一的,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评价结果呈现表面性和形式化, 教师的内在品质与个性特质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不利于教师创新发展和个性张扬。
3.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利学科创新。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往往为了统一尺度, 不加科学分类, 不顾知识创新, 采用一个共同的评价体系评价差别很大的学科、专业或者课程。比如, 对于基础课程如何评价?对于专业课程如何评价?这里就有一个差别问题。一般认为, 基础性学科或者基础性课程是揭示事物自然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的基本知识, 它要求人们必须牢固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评价基础性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正确传授了基础性的学科专业知识, 学生是否真正从中学得和领悟并为进一步修读专业课程乃至未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性或者应用型课程教学评价不同于基础学科或者基础性课程, 在教学评价中, 应当关注学科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社会背景下, 随着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 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就需要不断创新, 教师能否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最大信息有效传递于学生, 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呢?因此,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当在分类指导的下建构科学合理,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评价时作出正确判断。
4.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缺乏广泛多元。
广泛性, 是要求参与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全员的, 而不是抽样的。多元性, 是要求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或者学生一个层面。建立广泛而多元的评价主体, 可以使得评价结果相互印证, 适度权衡, 减少误差, 达到权威说理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 高校在教师同行评价中, 由于种种原因, 同行评价存在利益纠葛、人情面子等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与事实不符。教师的自评也就简单了事, 满足于语言文字上的表述。对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来说, 应当更具有时效性, 但在现实中, 学生由于不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和评价原则, 学生仅仅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和表象的认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就使得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风趣、幽默甚至是低俗的煽情迎合学生,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 学校处于种种因素考虑, 对“评教”的结果多以非公开化的方式处理, 往往使学生觉得评价工作没有实际意义, 自然不会认真对待。
二、建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发展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提出新的挑战, 用统一标准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传统做法, 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随着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 充分体现评价标准的弹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只有建立富有弹性的质量评价标准, 才能为师生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果长期用固化的教学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学水平, 则会束缚了教师本应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应采取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学活动, 也就是建立教师应当必须基本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与能够反映教师个性特质的柔性化指标, 这样使得教师注重发挥专长, 张扬个性特色。为此, 我们建议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设计上, 共性指标可占60%, 个性指标可占40%, 而共性指标主要通过项目指标打分而获得评价, 个性指标完全可以采用描述与评判相结合给出分值。
2. 教学评价观念应当体现发展性与人本化。
教学质量评价旨在激励教师的动力, 使得教师拥有广泛的自主权, 从被评的被动角色中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使教学评价形成公平良性的互动和竞争氛围, 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如果将教学评价停留在教师为评而评, 最终将造成教师教学的“千篇一律”。
3.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科学完善、与时俱进。
科学性, 是要求教学质量评价在分类指导下建立, 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质, 注意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比例性。完善或者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 教学质量评价是否科学完善, 要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考察, 既要遵循目标的引导, 又要在主要内容上客观;既要具有可测性, 又要把握准确度, 只有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才能确切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只受单一要素影响, 而是受教师素质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及经费投入、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观念、课程建设、社会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
4. 教学质量组织管理系统应当注重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与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学管理组织功能角度上看, 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管理需要注重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考察。应在校内各级组织及其成员内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的学习, 形成全员参与、层层把关的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文化氛围。这样, 才能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的审视。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体现, 教师、学生作为两个最基本的教学评价主体, 而又与课程、教材、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资源来源、教学环境营造构成相互关联的教育资源系统, 因此, 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价应当考评教学各种关联因素。教学质量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静态的剖析上, 要考察教学环节的过程, 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 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并注重教学其他环节的运用评价;另一方面, 要对同一教师授课的不同年级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管理系统, 只有在提高认识, 增强理念下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价常态化。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
1. 不断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 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不断发展,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并提出新的要求, 因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不断创新。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高校内部评价, 随着教学质量管理社会化、国际化,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也要有社会评估机构参与甚至于受教育者的利益相关第三人进行教学评价。因此, 要关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国际化标准。
2. 强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自评功能, 发挥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作用。
教师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原理, 也是自己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亲身经历者, 是对自己的教学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各高校还通过提供资源或培训使教师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 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深入分析。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学期课程教学考核没有规范要求, 除了年度工作考核以外, 缺乏教师教学自评的业务考核。我们建议每个学期结束后, 以院、系或者教研室为单位举行本学期任课教师教学自评汇报会, 让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心得和收获在教师之间进行充分展示, 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找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
3. 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引导高校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当前, 我国高校, 特别是985高校和211高校已经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教学质量基本状态数据报告发布制度, 这对高校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带来了强大的约束力和推动力。高校必然需要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采集相关质量信息, 从原来的静态数据报告总结拓展到动态的教学质量数据检测上来, 从以往的结论性评价过度到以量化指标为基本特征的评估报告上来, 充分体现质量内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教学评估所具有的功能体现,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就成为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否则, 就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4. 改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文化环境。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教学活动, 也是大学文化的一种载体。高校应当把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方面要以人为本,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评价环境;另一方面, 要把教学质量评价打造成一个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教学评价活动, 提升大学的文化品质。大学教学质量需要参与教学过程的所有人员的参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 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评价的功能作用。事实上,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或者教学评价是自然而然的, 每个学生的心中对教师都有一把评价的尺度。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建立了学生评教中心, 有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或者非组织群体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各种形式评选“最佳教师”、“最美教师”等, 可见, 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刘晓玲, 镇卫国, 魏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1) .
[2]刘恩允, 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 2004, (1) .
[3]史美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2) .
[4]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7.
3.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证;标准;风险应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81-02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下,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该局作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内设机构,全面负责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地方标准制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省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之后,全省地级市、农业县区均陆续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队,并以四类机构为基础,全面完善和加强五大体系工作。
1 监管体系
自2009年组建辽宁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以来,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监管处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并陆续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截至目前,省内各地级市及农业县区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和辽阳6个市以及30个县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1 072个农业乡镇全部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挂牌工作。全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牵头协调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部门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 检测体系
近年来,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渐健全,14个地级市和少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陆续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凡通过“双认证”的检测机构均可合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受省农委委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省部级检测机构有3家,分别为辽宁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检测中心,这3个单位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已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其中,大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部级检测中心,沈阳市农业监测总站、鞍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朝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已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57个县区均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其中,瓦房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彰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法库县农业监测站和朝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5家检测中心已经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考核。
3 认证体系
1997年,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由辽宁省农垦局划归到辽宁省农业厅,负责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工作;2003年,在辽宁省绿色食品中心基础上加挂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牌子,全面负责“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管理工作;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与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合署办公,全面负责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以及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到32个,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
2 42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4.2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总面积的64%;绿色食品695个,生产企业303家;有机食品58个,生产企业22家。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的稳步提高,为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标准体系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保障。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全面负责辽宁省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农业地方标准总数达305项,覆盖粮食、蔬菜、水果、农机等农业领域。特别是针对新的食品安全职能分工,为改变农产品收储运环节相关技术标准空白的现状,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储藏运输类标准2项,下达标准计划4项。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10个。通过项目建设,对各地执法监管、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农业标准化生产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累计达到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累计达到20个。
5 风险应急体系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逐步完善,除各级农业部门均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外,辽宁省农委还建立了隐患排查、省际协作机制,设立了24 h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辽宁省农委不断加大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工作力度,定期召开风险评估及形势会商会,通过舆情监测、强化监测及评估结果全面、动态的掌握风险隐患,并迅速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全省风险评估及应急机制逐步走向规范化。2011年,省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来源,为顺利实现应急响应提供保障。辽宁省农委定期在报纸、电视台和网站上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信息,并于2012年开通了网站和官方微博,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从正面回应广大农民、市民所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12年3月1日又正式开通了1231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电话,制定了投诉举报流程和举报奖励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有奖举报。
4.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四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__标准是第一部用于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引起了世界各国工业界及其他行业的强烈反响。A.ISO 8402 B.ISO 9000 C.ISO 9001 D.ISO 9002
2、下列关于质量与标准化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特性可以是固有的也可以是赋予的
B:完成产品后因不同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是固有特性 C:产品可能具有一类或多类别的固有特性
D: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3、对于某个组织而言,与其有投资借贷关系的银行是______。A.外部顾客 B.相关方 C.供方
D.合作伙伴
4、我国标准的性质分为强制性和__两种。A.参考性 B.建议性 C.推荐性 D.参照性
5、计量特点中,__是指测量结果是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的。A.准确性 B.一致性 C.溯源性 D.法律性
6、零件的抽样检验是否比全数检验更经济,判断这一问题时,下面______可以除外。
A.检验零件的费用 B.修理不合格件的费用 C.发现不合格的费用 D.改进生产工艺的费用
7、内部审核发现了不合格项,公司应采取措施,消除造成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再发生,这些措施是______。A.纠正 B.返工 C.纠正措施 D.预防措施
8、组成串联系统的单元越(),产品的可靠度越()。A.多;高 B.多;低 C.少;低 D.都不是
9、用正交表L16(215)直接安排试验时,最多安排()个二水平因子。A.2 B.14 C.15 D.16
10、在有四个水平的单因子方差分析中,若每一水平下进行五次重复试验,且求得每一水平下试验结果的标准差为1.5,2.0,1.6,1.2,则__。A.误差平方和为30.75 B.误差平方和为41 C.误差平方和的自由度是16 D.误差平方和的自由度是3 E.误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15
11、关于质量记录,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是文件
B.记录不能用作追溯的场合 C.通常无须控制版本
D.记录的作用是阐明结果、提供证据
12、若T表示寿命,t表示时间,产品的可靠度R(t)为__。A.P(T>t)B.P(T<t)C.P(T=t)D.P(|T|≤t)
13、对于产品的某个质量特性X的不合格品率,在计算之前需要知道的条件有__。
A.产品质量特性X的分布,在过程受控情况下X的分布常为正态分布(μ,σ2),这是稳定过程的概括
B.某个公认标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 C.企业对产品下达的任务书
D.X低于下规范限的概率和X高于上规范限的概率
14、小概率事件原理是__。
A.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B.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发生 C.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必然发生
D.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
15、关于“质量检验”的定义,正确的是__。
A.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状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B.根据产品标准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合格与否给出结论 C.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D.通过技术专家对产品使用性能进行评价
16、飞机的正误点属于服务质量特性中的____ A:效果 B:经营
C:相关的资源 D:要素
17、______又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等。A.体系审核 B.过程审核 C.产品审核 D.结合审核
18、对于Ⅲ类供应商,业绩为C级,其供货比例应在__以下。A.40% B.30% C.20% D.10%
19、我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部门是______。A.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B.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C.中国检验检疫局
D.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20、______是一种导致人员严重受伤,器材或系统严重损坏,从而使任务失败的故障。
A.灾难性故障 B.致命性故障 C.严重故障 D.轻度故障
21、用飞镖投击目标6次,设Ai为“第i次击中目标”(i=1,2,…,6),事件用文字叙述应为()。A.第一次和第六次击中目标 B.至少击中六次目标 C.至多击中六次目标 D.恰好击中目标六次
22、企业的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天内到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办理()。A.批准手续 B.审核手续 C.备案手续 D.登记手续
23、对一次检测后拒收的产品,经过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后反馈到加工中去,防止重新出现不合格的检验站形式是__。A.集中处理式 B.开环分类式 C.开环处理式 D.闭环处理式
24、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关注的重点是()。A.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
B.组织产品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C.组织的综合绩效
D.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5、用正交表L16(27)安排试验时,经过埘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A与B的交互作用是显著性的,并求得如下的二维表: A.平均值 B.A1 C.A2 D.B1 E.90.5 F.93.5 G.B2 H.92.5 I.85.5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审核范围和准则应由__根据审核方案程序确定。A.审核组长 B.审核委托方 C.审核组 D.受审核方 E.向导
2、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包括__。A.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管理体系评审
C.实施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 D.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E.质量实施监督
3、管理评审是为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其中有效性是指______。
A.是否满足质量目标的需要 B.实施质量方针目标的程度 C.与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
D.质量方针目标是否得到沟通和实施
4、已知Xi(i=1,2,3,„,35,36)是36个来自正态分布N(216,16)的独立随机变量。设,关于X的分布可描述为()。A.均值为216,方差为16 B.均值为6,标准差为4 C.均值为6,方差为16 D.均值为216,标准差为2/3
5、过程改进策略包括判断和____两个环节。A:c控制图 B:U控制图 C:p控制图 D:np控制图
6、对于非强制检定的测量仪器,应以______为主要手段,以达到统一量值的目的。A.校准 B.周期检定 C.非周期检定 D.定点检定
7、在质量改进的“分析问题原因”阶段的活动内容为__。A.设立假说
B.计算质量问题损失金额 C.选定任务负责人 D.验证假说
E.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8、”一个有效顾客要求陈述”应当()。
A.保证陈述与某一特定产品或“真实的瞬间”相联系 B.清楚地描述顾客需求和期望 C.使用定量的因素
D.建立“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的标准 E.详细且简洁
9、质量检验机构的主要权限有__。A.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
B.拒绝检验无检验依据或检验依据不确切的产品 C.确定产品交付客户的日期 D.追查产品质量事故的原因
E.给予忽视产品质量的责任者相应处分
10、在正交设计中,因子都是二水平,可以选择的正交表有()。A.L4(23)B.L9(34)C.L16(215)D.L27(313)E.L32(231)
11、生产过程异常,但仍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点子在控制界限以内,于是就犯了______,这种错误将造成______的损失。A.第一类错误,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B.第一类错误,不合格品增加
C.第二类错误,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D.第二类错误,不合格品增加
12、使用PDPC法的基本步骤有__。
A.召集所有有关人员讨论所要解决的课题
B.从自由讨论中提出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措施 C.对提出的手段和措施,要列举出预测的结果,以及提出的措施方案行不通或难以实施时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D.将各研究措施按紧迫程度、所需工时、实施的可能性及难易程度予以分类,特别是对当前要着手的措施,应根据预测的结果,明确首先应该做什么,并用箭条向理想的状态方向连接起来 E.落实实施负责人及实施期限
13、作为采购产品的一种验证手段,进货检验主要的对象除包括原材料、配套的产品和物资外,还包括__。A.外来图纸
B.外购件、外协件 C.质量保证书、合格证 D.包装物
14、关于六西格玛团队的组织管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六西格玛团队的建设要素包括使命、基础、目标、角色、职责和主要里程碑六项
B.作为团队负责任人的黑带不仅必须具备使用统计方法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拥有卓越的领导力与亲合力
C.特许任务书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允许做任何的更改
D.六西格玛团队培训的重点是六西格玛改进(DMAI过程和工具
15、顾客关系管理技术在顾客关系管理中起到很重要的驱动作用,目前顾客关系管理技术体系结构主要表现为__。A.运营型 B.分析型 C.协作型 D.关系型 E.合作型
16、随机现象的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随机事件。A.一切可能样本点 B.部分可能样本点 C.一切必然样本点 D.部分必然样本点 17、2002年5月1日起,中国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使用的标志为______。A.“长城”标志 B.“CCIB”标志 C.“CCC”标志 D.方圆认证标志
18、检验规程是质量体系文件中的一种__指导性文件。A.操作 B.设计 C.实施 D.管理
19、生产设备经常故障可认为______未得到控制。A.生产过程 B.产品要求 C.基础设施 D.产品保护
20、__是上层管理者最基本的参与方式。A.参与质量改进团
B.参与质量委员会的工作
C.参与下级或基层员工的各种活动 D.参与下级或基层的操作
21、顾客要求开箱验收不合格率小于1%,顾客提出的是______要求。A.AQL B.LQ C.ASN D.AOQL
22、在网络图中,计算时间值的目的是__。A.确定整个工程的工期
B.确定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及效率 C.确定关键线路,便于控制工程进度 D.计算非关键了序的时差 E.计算关键工序的时间
23、在经营结果的主要内容中,顾客与市场的结果主要包括__。A.流动资金周转率 B.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C.产品和服务绩效 D.市场占有率
E.员工效益和满意程度
24、在历史上,计量的对象主要是__。A.实物量 B.算术量 C.工程量 D.物理量
5.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五
第一节
认证认可制度
一、认证认可概念和分类
1、认证:
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其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按认证对象分类
(1)产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
(2)服务认证(3)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认证 3、认可
认可指的是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一般为。
认可的分类
二、认证认可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1、认证认可制度的历史、认证认可制度的发展趋势
(1)认证认可工作正向规范化方向发展(2)认证认可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作业
一、名词解释:
认证、质量认证、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可
二、判断题:
1.认可机构可以是政府职能部门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组织。()
2.产品认证就是由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其质量标准的评价活动。()
第二节
中国食品认证类别
一、中国的认证认可体系
1、中国的认证认可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认监委),负责统一管理、监督、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2、中国认证制度的主要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8.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3.2.2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 国办法【2002】1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2003.9.3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 总局令 2004年第63号
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人员管理办法 总局令2004年第61号
二、中国食品认证类别
(一)产品认证
(1)QS认证 p169-180
QS(Quality Safety)认证为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只有获得认证的食品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以“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拼音“Qiyeshipin Shengchanxuke”的缩写”和“企业产品生产许可”的拼音“Qiyechanpin Shengchanxuke”的缩写。
中国QS认证网http:/// 1、绿色食品的概念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Tip:绿色食品(Green food)
在生态环境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限定使用允许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
绿色食品具有“安全””和“营养”的双重质量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应。绿色食品的原料产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应符合有关标准,生产加工中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验符合特定产品标准。2、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准
(1)绿色食品标志
识别绿色食品应通过“四位一体”的外包装。“四位一体”是指:图形商标、文字商标(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编号和绿色食品防伪标同时使用在一个包装产品上。及中英文与图形组合共四种形式。
图形商标: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生产A级绿色食品所用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时、限量、限品种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化肥、农药。AA级是高级绿色食品:
AA级绿色食品(等同有机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原料应是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而生产出的农产品,生产中以及之后的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
3、绿色食品应具备的条件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绿色食品必须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即产地经监测,其土壤、大气、水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等)符合绿色食品相关生产资料使用准则规定,生产操作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绿色食品产品必须经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检验,其感官、理化(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和微生物学指标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绿色食品产品包装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要求,并按相关规定在包装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4、绿色食品的“全程质量控制”过程
以绿色食品猪肉为例,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包括: 饲料中主要原料成分如玉米、豆粕等要达到绿色食品质量标准要求;玉米、大豆基地环境(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要通过环境监测,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玉米、大豆种植过程中投入品(农药、肥料)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并符合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对饲料添加剂进行严格控制。如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激素类、安眠镇静类药品。饲料添加剂使用种类和方法要符合绿色食品饲料添加剂要求。
对饲料加工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原料仓储、饲料加工、成品包装及仓储、与普通饲料区别管理体系。
要求生产者供给动物充足的营养,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自身抗病力,生猪疾病以预防为主,建立严格的动物安全体系和生产记录制度。如饲养中必需使用兽药时,可以使用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抗寄生虫药和抗菌药,但应严格遵守规定的作用与用途、使用对象、使用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
原则上要求有专用的绿色食品生猪屠宰、分割、冷藏车间,其卫生管理要符合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的有关要求:要求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如胴体检验、寄生虫检验):屠宰厂、分割车间用水应符合绿色食品加工用水质量要求。
猪肉产品质量应通过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符合绿色食品猪肉产品质量要求。猪肉产品包装、运输和仓储要符合绿色食品相应标准和规范要求。5、绿色食品的认证
管理机构: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认证过程:
申请:申请人向所在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认证申请;
检查:省绿办组织检查员对申请材料进行文审;省绿办委派检查员对申请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产品抽样;
产地环境质量检测: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部门对产地进行环境监测;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部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全面审查申报材料、检查员报告和环境检测评价报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专家对省绿办上报的申请认证材料进行审核;
产品质量抽检
审批:绿色食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对申请认证产品进行认证评审: 颁证:中心颁发证书,并进行公告。6、绿色食品标志及管理
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使用期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可申请续展,通过认证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管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统一组织进行,以国家《商标法》和《合同法》为法律依据,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以年检和抽检为手段,监督检查企业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查处产品质量问题,对在年检和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随时取消其标志使用权并予以公告。
截止2003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为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为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326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723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出口率12.4%。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7710万亩。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具有“安全””和“营养”的双重质量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应。
绿色食品根据技术标准可分为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的原料产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应符合有关标准,生产加工中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验符合特定产品标准。
复习
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 什么是绿色食品?
D.有机食品及其认证
由国家推广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其标志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有机食品的标准比绿色食品环保标准更高。1、相关概念
(1)有机农业的概念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这一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2、有机食品的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采用人手和叶片为创意元素。我们可以感觉到两种景象,其一是一只手向上持着一片绿叶,寓意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渴望;其二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将绿叶拟人化为自然的手,寓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呵护,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有机食品概念的提出正是这种理念的实际应用。人类的食物从自然中获取,人类的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有机食品的种类:
目前经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包括一般的
有机农作物产品(例如粮食、水果、蔬菜等)、有机茶产品、有机食用菌产品、有机畜禽产品、有机水产品、有机蜂产品、采集的野生产品
用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
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食品主要是蔬菜、大米、茶叶、蜂蜜等。4、有机食品加工要求:
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
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5、有机食品的认证:
管理机构: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过程:
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 填写调查表并提供有关材料:
认证机构审查材料并派遣检查员实地审查(包括产品抽样); 检查员将实地检查报告报送颁证委员会;
颁证委员会根据综合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
a.同意颁证
b.转换期颁证或有条件颁证
c.不能颁证、有机食品标志的管理
按照国际惯例,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期限为一年。一年期满后可申请“保持认证”,通过检查、审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有机食品标志。7、其它
(1)有机食品的价格
根据对北京和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调查,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一般高出30%—80%,有些品种,例如有机蔬菜的价格为普通蔬菜的2—3倍。
(2)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认证的产品:
2003年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企业总数达到102家,产品总数231个(含转换期)。产品实物总量13.46万吨,年销售量9.1亿元,出口额3988万美元,出口率86.4%。(3)有机农业仅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农业吗?
(4)有机食品是绝对无污染的食品吗?
食品是否有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不含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因此,有机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要比普通食品低,但是过分强调其无污染的特性,会导致人们只重视对终端产品污染状况的分析与检测,而忽视有机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宗旨。(5)有机农业的产量比常规农业的产量低吗?
在许多情况下,在开始转换之初可能会出现减产,特别是原来严重依赖化肥与农药的地区。但是,在那些原来对农药、化肥使用较少的地区,有机种植就可能不会减产,相反,还可能增产。原因是:
a.通过轮作、间作和各样种植,农业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改善;
b.通过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或制作堆肥以后还田),促进了农田养分循环; c.较好地利用了周围生态系统的有
机物质;
d.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改善了养分的管理水平。
五、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点和关系
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特点(1)目标定位
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食品——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机食品——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
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3)运作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政府运作,公益性认证;认证标志、程序,产品目录等由政府统一发布;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
绿色食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质量认证与商标转让相结合。
有机食品:社会化的经营性认证行为;因地制宜、市场运作。(4)认证方法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依据标准,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查检测并重,注重产品质量。
有机食品:实行检查员制度。国外通常只进行检查;国内一般以检查为主,检测为辅,注重生产方式。
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关系
(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E.IP 认证
IP认证是对企业为保持产品的特定身份(如转基因身份)而建立的保证体系,按照特定标准进行审核、发证的过程。IP(Identity Preservation)体系是为防止在食品、饲料和种子生产中潜在的转基因成份的污染,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的播种到农产品的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出口、加工的整个生产供应链中通过严格的控制、检测、可追踪性信息的建立等措施,确保非转基因产品“身份”的纯粹性,并提高产品价值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
小结
安全食品包含四个层次: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作业
一、填空题
1.所谓安全食品主要包
、和
。2.绿色食品根据技术等级可分为
和。
3.绿色食品的管理机构为
;有机食品的管理机构为。
二、判断题
1.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2.安全食品就是指有机食品。()
3.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是一样的。()4.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不同。()
5.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类食品像一个金字塔。()
三、选择题
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组成的是()的标志。A.有机食品;B.无公害农产品;C.绿色食品;D.出口食品
四、简答题
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条件如何? 2.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含义是什么?
3.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4.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质量有什么要求? 5.生产有机食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简述三种安全食品的标志及认证程序。
2、质量体系认证
(1)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ISO族标准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其质量认证原理被世界贸易组织普遍采用接受。ISO9000系列标准是ISO所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系列国际标准。(2)GMP认证
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译为“良好操作(生产)(作业)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当前各国主要制药行业强制实行GMP认证。
(3)HACCP 认证
HACCP是英文“Hazard Analysic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首字母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
三、认证的内容和程序
1、产品认证与质量体系认证
2、产品认证基本内容和方法
(1)型式检验(例行检验)
(2)质量体系检查评定
(3)监督检验
(4)监督检查
3、质量体系认证基本内容和方法
(1)提出申请
(2)体系审核
(3)审批发证
(4)监督管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食品质量认证认可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食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的现状和法规。作业 :
问答题:
6.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六
1)、二〇一三下半年各部门目标实现情况考核及执行情况报表
2)、二〇一三下半工程部所建立的目标和检查情况报表
3)、二〇一四公司及各部门所建立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4)、二〇一四年上半年各部门目标实现情况考核2、6.3施工机具使用
1)、资产台账
2〕项目部固定资产台账
3〕大修和季度保养计划
4〕机械设备进场维修保养记录
5)、设备验收单
6)、设备检查记录
7〕设备维修保养记录3、8.3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验收
8.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现场管理
8.5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1)、设备材料到货验收单
2)、钢材、水泥质量证明书
3)、钢材、水泥实验报告
4、)砂子、石子验报告4、9.2分包方的选择和分包合同
1)、合格分包商名录及评审表
2)、分包方调查评价表
3)、分包方的资格证书
4)、分包方的合同
5)评价意见表5、9.3分包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1)、对分包方监督检查记录表
2)、工程开工报审表及开工报告
3)、施工组织报审表及锅炉施工组织设计
4)、分包交底记录6、10.2策划
1)、施工组织总设计报审表
2)、施工组织总设计7、10.4施工准备
1)、开工报告及报审表
2)、图纸会审记录
3)、总包合同
4〕工程交底记录8、10.5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一)1)、特种工作人员登记表
2)、特种工作人员证书
3)、岗位人员能力考核表
4)、特殊工种人员能力评价表
5)、特殊工种设备能力鉴定表
6)、项目部安全交底记录
7)、项目部技术交底记录
8)、分包单位安全技术交底记录
9)、图纸接收和发放记录
10)、设计变更单
10.5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二)1)、工程会议纪要
2)、主厂房、料场、烟囱施工方案
3)、烟囱施工记录
4)、主厂房施工记录
5)、储煤棚施工记录
6)、化学施工记录
7)、除尘施工记录
8)图纸会审记录及设计交底记录
9)、水泥钢筋检测报告9、10.6服 务
1)、关于顾客满意程度调查报告
2)、顾客满意程度调查表
3)、顾客满意程度调查分析图
4)、工程质量回访记录
5)、顾客走访计划10、11.2施工质量检查
1)、项目经理证书
2)、项目部人员证书
3)、项目部织机构图,安全、质量组织机构图
4)、工程项目主要人员名单
5)、质量检查记录11、11.3施工质量验收
1)、梅河口竣工资料交接清单
2)、机组满负荷试运报检单
3)、质量验收记录
4)、梅河口工程竣工验收单12、11.4施工质量问题处理
1、不合格、不符合报告
2、不合格、不符合台账
3、不合格品处置结果检验记录13、11.5检测设备管理
1、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
2、鉴定证书
3、汽车起重机检验报告14、13.2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利用
1)、质量统计信息的应用
2)、对策计划表
3)、梅河口工程总结15、13.3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
1)、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一览表
2)、纠正措施审批实施表
3)、预防措施报告
环境、健康与安全16、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1)、环境因素清单
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危险源清单
4)、重大危险源登记表
5)、危险程度评价标准表
6)、环境因素排查表
7)、危险源排查表
8)、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
9)、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表(办公区域)
10)、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17、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2)、环境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18、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1)、环境管理方案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项目部环境管理方案
4)、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19、4.4.6运行控制
1、环境与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
2、技术、质量、安全交底记录
3、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及操作规程
4、三级教育内容
5、安全教育记录
6、临时用电施工方案20、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辽宁高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重大伤亡事故急救方案
3)、突发断水断电应急预案
4)、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5)、触电伤害应急预案
6)、消防应急救援预案
7)、爆炸应急救援预案
8)、燃油、化学品大面积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9)、机械伤害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10)、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11)、义务消防员登记表
12)、培训签到记录薄
13)、消防演习记录表21、4.5.1监测和测量
1)、环境监测计划
2)、安全生产监测和测量记录
3)、环境监测和测量检查记录
4)、废弃物处置统计表
5)、现场环保资金投入明细
6)、现场临时用电检查记录
7)、纠正措施审批实施表
8)、环境检查表22、4.5.2合规性评价
1)、合格性评价计划
2)、合规性综合评价报告
3)、合规性评价程序
4)、合格性检查评价表23、7.2、投标及签约
1)、2014计划发展部所建立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目标执
行情况报告
2)、2014合同台账
3)、2014合同交底记录
4)、投标评审记录表
5)、合同交底记录24、4.5.4、4.5.5、8.2.2内部审核
1)、内审计划
2)、内审检查
3)、内审不合格报告
4)、内审不合格项纠正措施25、5.6(E、S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计划
2)、管理评审记录
3)、管理评审报告
27、文件收发记录(工程部、项目部)
28、安全防火检查记录(工程部、计划部)
7.质量体系认证现状 篇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消费品, 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把食品安全作为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来抓, 为保障食品安全, 树立了全程监管的理念, 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 地方政府负责, 部门指导协调, 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 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四个部门实施, 形成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 相互衔接的监管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 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已具有比较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体系、标准体系 (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800余项, 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 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 , 我国的食品总体上是安全和放心的。尽管如此, 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不仅直接威胁到公众健康、生命安全, 而且对食品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对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提高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 一直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包括:较完整的国家政策、法规;较完整的国家、行业标准;较完整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完善的认证及企业良好行为评价奖励机制;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系统;完善的不合格品追溯系统;科学完善的市场监督检查举报机制。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应是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 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 运用各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 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 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它可以有效、广泛地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降低社会整体的运行成本, 并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产品质量, 保证了食品行业的正常、持续、有效、健康发展。
以完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起点,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是“十一五”期间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安危, 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国家产品质量信誉, 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质量信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目前在国际上,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绝大部分经济交易都采用信用交易的方式完成。西方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强、信用管理机制比较健全, 信用管理早已成为经济社会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WTO后, 中国及中国企业在贸易中也遇到了种种壁垒和摩擦, 加上国际上一些势力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 使中国产品形象面临挑战。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 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因此建立我国的质量信用体系, 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 东西部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落后。食品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 目前任何监管手段始终不能涵盖全部, 加之法律法规体系、检测体系、标准体系及相应制度还不十分完善、配套, 因此完善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不但应从法律、法规层面解决食品安全的综合管理及监管中的重叠和漏洞等问题, 更要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全民共同参与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方式与方法。企业自身的诚信和信誉才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 只有企业把“信誉第一、质量至上、诚信兴业”作为自己的经营之道, 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完好解决。所以尽快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就成为在政府监管之外提高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遵守质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标准、兑现质量承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下面就以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为例, 对影响产品质量信用的因素和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
二、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状况
甘肃省属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地域狭长, 且大部分是高原、山区。登记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500余家, 可查找的有3308家, 但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还不足总数的30%, 产品涉及粮、油、肉、禽、蛋、酒、果蔬、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酱醋、调味品、饮料等各个方面。按产值过千万、职工人数过百人来划分, 大型企业不足2%, 中型企业不足16%, 而十人以下小型企业占82%以上。如按国家经贸易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对中小企业定义, 甘肃省99%以上均是中小型企业。尽管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整体状况与发达省市、特别是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但2007年1-10月, 甘肃省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46亿元, 占全省轻工业的63.65%, 高出甘肃省平均增速6.45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仍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粮、油、肉、奶制品、水产品、白酒、葡萄酒、饮料、酱醋和调味品等有关人民生活的主导产品。
2、大型企业质量意识强, 对生产技术、设备、条件、环境、卫生等都有较高的认识, 能基本满足食品卫生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 产品质量也比较稳定。
3、有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 特别是家庭作坊式企业, 质量意识差, 法制观念淡薄, 环境条件差, 技术设备落后, 卫生条件不达标, 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更加突出, 是不合格食品、伪劣食品的主要源头。
三、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GB 2828的抽样方法, 将实际存活的3308家企业按照稍大于10%的比例, 按照产品生产类型的权重随机选定被调查企业350家, 实地走访20家。通过筛选,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1份, 经过对有关影响产品质量信用因素的分析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全社会对诚信建设的重视, 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进步, 但仍存在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惩戒机制尚未形成、信用信息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等现状。具体表现一是质量信用观念不强, 作为生产经营者, 多数企业满足于眼前利益, 没有树立以质量信用占领市场、打造名牌、树立形象的理念。作为消费者, 有的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嫌麻烦不愿投诉, 自认倒霉, 有的嫌贵不愿买真货, 同时, 目前还存在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举报投诉成本过高、机制不畅的问题;二是道德缺失, 一些人为了暴富, 获高额利润, 受利益驱动, 不择手段,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以劣充优, 掺杂使假;三是打击不力, 监管部门打击不力, 致使其死灰复燃或改头换面继续经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食品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回收的121家有效调查问卷的企业基本有较完整的工商、质监、卫生、生产许可证等证照手续, 并能够按时年检、换证、复审, 但也有10%的小企业存在证照不全、不能够按期进行年检、换证, 并存在无照经营等问题, 而且存在生产过程不按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组织生产, 也不能满足人员、环境、设备、技术和卫生等方面的生产要求。除有部分关、停、并、转、正常倒闭、停产、停办、注销的外 (占总数的10%) , 仍然有上百家企业游离在各级职能部门的监管之外, 这些企业主要是县、乡中的小企业, 是目前监管工作的盲区。甘肃省属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东西长2千多公里, 且大部分地区是高原、山区, 在监管力量不够的情况下, 甘肃省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还是十分严峻的, 食品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2、亟待建立和完善中小型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从调查看出, 大中型企业均建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或质量管理体系, 并且都进行了ISO9001、HACCP等认证, 但有相当部分的中型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整或没有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 绝大多数小企业不仅没有标准化体系或质量管理体系, 更没有开展ISO9001、HACCP等认证工作, 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严重缺失。
3、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偏低
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还不足总数的16%, 采用半自动化和手工生产的超过92%, 其中完全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的超过总数的18%, 在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的企业中除极少数的企业外, 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技术水平均居于国内同行业中下水平。
4、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
甘肃全省食品生产企业除管理层外, 职工绝大多数均是高中或高中以下人员, 低于其他行业人员素质, 更低于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同行业人员素质水平。
5、自身实验室建设薄弱
大中型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和产品情况都能够建有不同程度、规模、满足自身产品检验的实验室, 而绝大多数小型企业 (占总数80%以上) 没有自己的实验室, 即使能自检产品的小型企业也仅仅是针对其产品的某一、两项指标配有一台检验仪器 (设备) , 更没有专职人员设置及产品检测体系, 产品主要是委托检验或送检。由于小型企业自检和送检的随意性, 所以时常伴随有不合格品出厂。
6、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能进行自检和监督抽查
甘肃全省80%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产品进行自检、送检或接受监督检查, 产品质量基本稳定, 能够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但仍有20%的企业 (主要是小企业和少数中型企业) 不能进行自检或送检, 并有意躲避检查, 如监管不到位, 可能造成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通过对2005、2006两年甘肃省质监局监督抽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月饼、液体饮料、乳制品、酱醋、蜜饯、酱腌菜、方便食品、肉制品、部分白酒等产品的质量还不稳定, 还时常有不合格产品出现, 特别是主要由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生产的酱腌菜、蜜饯、酸牛奶制品的抽检不合格率高达50%。
7、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完善的不合格品追溯体系
除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有不合格品追溯及社会和顾客对产品评价统计体系 (或制度) 外, 绝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 (占总数的85%以上) 没有不合格品的追溯处置体系, 既有也十分不完善, 更没有建立社会、顾客对产品的测评体系。有些企业即便是追溯到了不合格品, 最多也就是换一下货, 很少再进行深究, 细查具体原因并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改变。
8、建设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根据甘肃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1—10月, 全省完成食品工业产值62.46亿元, 占全省轻工业的63.65%, 比上年同期增长23.34%, 高出甘肃省平均增速6.45个百分点, 高出轻工业7.59个百分点, 拉动甘肃省轻工业增长15.44个百分点。因此, 完善和建立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对增加全省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认真总结和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切实建立政府负总责,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措施, 褒奖守信、惩戒失信, 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 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 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 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 让企业的质量诚信体现出经济价值。
2、强化监管体系
1) 建立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一是生产许可制度;二是强制检验制度;三是市场准入制度, 即对合格食品加贴QS标志、加贴电子监管码。
2) 加大国家监督抽查力度, 对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重点进行跟踪检查。
3) 继续加强对10人以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
4) 加强流通领域的监管。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和公示制度。
5) 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风险监控, 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3、建立和完善监管信用档案
督促有关单位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档案, 逐步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让诚信企业得到发展, 使食品安全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大力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与培训
积极开展对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和公众进行食品安全信用宣传教育活动, 培养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识, 形成人人讲信用、重信用, 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5、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权威媒体和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褒奖守信, 惩戒失信, 对长期守法诚信的企业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把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进行全省乃至全国曝光, 使不讲信用者如老鼠过街, 寸步难行。
6、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规范企业行为
行业协会要倡导、帮助、督促本行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做出质量安全承诺, 完善质量安全承诺的相关制度、规章、系统建设, 并通过法律、行政及市场手段来加强企业自律, 规范行为, 通过自律公约和承诺书等方式, 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 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 以道德为支撑, 以各项完善的体系、机制为保障的食品质量安全信用社会系统。
7、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诚信意识
诚信历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企业文化中应该大力倡导诚信教育, 着力提高员工的质量诚信意识, 要让全体员工把诚信和质量放到同等的重要位置, 不短视, 不贪图眼前利益, 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规律, 规范管理, 诚信经营, 树立和强化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意识, 树品牌、创名牌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项长期和持久的工作责任和任务。
六、结束语
8.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组织运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48-02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也逐渐扩大。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确保教学质量不因扩招而下降成为当务之急。实践证明,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只有重视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及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并且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任务、职能、权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广义上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实施全部有计划的活动;狭义上是指教学质量控制。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控制,实现良性的教学质量并达到教学目标。
结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的互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技能规范等要求,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内容上层次分明、前后衔接。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构成及其关系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容及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可分为四大块构成,即管理者模块、教师模块、教研室模块和学生模块。这四大模块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
1.管理者模块。执行主体是教务部门和院系,执行客体是教师和教研室,管理任务是监督教师教学质量和教研室的日常工作情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监控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情况、技能培训情况,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实训情况。管理者应通过加强分值设置等方法,引导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2.教师模块。教师有权对学校及管理部门提出保障教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该模块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客体是学校教学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院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等教学管理部门及辅助部门。主要任务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和监控教学质量。
3.教研室模块。在该模块中,教研室主任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被评价的客体。教研室主任熟悉教师业务,有责任科学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检查指导教师的教学情况,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教研室主任作为同行中的教学专家,应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教学质量。
4.学生模块。学生模块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客体是教师。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有权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或要求学校提供更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在这一模块中,主要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情况组成。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运行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由教务处负责组织操作。教务处作为关键环节和监控执行的中心组织,协调各个子系统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及信息,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健康有效地运行。
1.教学检查。学校要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根据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实施教学检查,主要形式有定期教学检查、经常性教学检查、重点教学检査等。根据检査时间可划分为开学初教学检査、期中教学检査、期末教学检査等。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
2.教学监督。教学监督是对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适时检査、监督、评价和指导的行为。教学监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可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及意见。教学监督人员可随时随机选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抽查教案,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3.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有助于监控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分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包含教学运行和教学基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专项评估主要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教材评估、实践教学基地评估等。
4.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教学质量信息主要包括教学信息、教学监督信息、教学评估信息、教学信息员信息、学生评教信息、领导信息和社会信息等。各类信息分别由教务处、教学监督组、评估专家组、院系等负责采集。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统计。然后,作出分析报告,将宏观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地报给学院领导和相应管理部门,为院校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也能直接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促使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5.调控与反馈。调控与反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关键在于调控要落到实处,反馈要及时有效。为保证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并实施教学检査与评估。由教务处定期通报教学质量情况,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通报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改和完善。
6.改进执行方式。对日常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并做好记录。需要整改的制定预防改正和持续改进措施,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收集、汇总各院系的问题,及时制定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的措施,予以监督落实。定期将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上报教学副院长。学院每学年初按照要求,对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失误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织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通过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主体相互监督,体现了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同时明确了各主体的义务,促使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因此,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织系统,有利于全方位监督和控制教学各环节,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织得到有效保障,把各种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建立,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正松,吴云年.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12(4).
[2]朱新义.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8,(11).
[3]胡春宝.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教学管理,2008,(17).
[4]王建波.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
9.浅谈如何搞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篇九
林茂雪
二0一0年五月五日
我公司是从事轿车等速万向节用精化毛坯生产的锻造企业,公司于1996年开始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并于1998年11月通过了GB/T19002-1994质量体系认证; 2002年11月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及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认证; 2005年11月通过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公司都通过了认证公司的监督检查/体系复评。为了保持质量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行,公司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持续改进。
我亲身经历了公司十几年的质量认证过程,并有幸参于其中管理,从中收获到一些感触,实践证明,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其质量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自我改善的机制,就会产生各种障碍性因素影响质量体系运行,从而逐渐使企业管理滑坡,最终导致质量体系名存实亡。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才能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质量认证证书而参与质量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巨大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形同一张废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只能表明这个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标准质量保证模式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搞好质量体系认证,并使之有效地运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企业领导者的态度
企业领导者的观念、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质量体系创建、保持并规范运行的基石和后盾。很多经验证明,企业质量认证半途而废或认证后质量管理滑坡都与领导重视不够有关。认证工作伊始,企业的管理者十分
重视,把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作为全年工作计划的头等大事,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质量体系文件加深理解,以身作则。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在整个企业内营造了积极的认证氛围,这也是企业能一次性通过认证注册的重要原因。取得认证证书后,很多企业最高管理者往往对认证工作的关注日趋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及目的性认识不够,怕麻烦。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质量认证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质量体系运行工作才能有所保证。因此,企业领导者要把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将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企业员工的意识
管理层的重视只是质量体系认证运行的基础,如果质量体系认证只有领导重视,没有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真执行,那么,质量体系将形同虚设。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性是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体系认证伊始,公司领导全面负责,正确引导,为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掌舵领航;而公司各部门人员也要一丝不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在不合格项控制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上,要一改过去的老方法、老传统,采用符合质量体系认证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使运作程序规范、合理。从某种层面上看,全体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认证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抓好全体员工的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为质量体系认证得以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质量体系运行的贯彻落实
很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都会有同样的感触:文件好编执行难。我们一开始就应该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时,要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探讨,方方面面进行有效沟通,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要尽可能量化,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
表格形式,在设计表格时,要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为日后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保证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符合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的前提下,还要突出其实用性,尽量达到执行顺畅,当运行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时,及时的对文件进行更新,确保文件运行的有效性。
四、加强内部审核工作
内部审核是企业通过自查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有关职能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使质量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认为,内部审核工作必不可少,且必须严谨务实,富有成效。
现场审查是整个内部审核工作的关键性环节。现场审查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体系运行要求审核,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现场审核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收集客观证据,二是对客观证据进行分析。因此,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方法,发挥好专业判断,从“听、看、问、查”四个环节进行现场审查。“听”主要是听受审部门有关人员的介绍;“看”主要是查阅受审部门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制度、计划、规范、程序和原始记录等;“问”主要是在听取介绍情况时提出问题,问清情况,掌握现状;“查”主要是为立论有据,将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到现场查证核实。在现场调查中,审核人员会遇到各种情况,并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这就要求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充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掌握一些技巧,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通过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措施和要求。
五、持续改进,确保质量体系良性循环
【质量体系认证现状】推荐阅读: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07-19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09-01
需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11-11
质量体系论文07-13
质量体系认证程序文件07-07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06-13
体系运行质量保证08-21
质量体系文件要求11-29
ccaa质量管理体系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