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精选11篇)
1.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一
远程自动监测技术
摘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日趋成熟,本文阐述了基于遥感技术、GPRS技术、Ad hoc网络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现状,分析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总结了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前景.作 者:王海宝 吴婷婷 吴光杰 WANG Hai-bao WU Ting-ting WU Guang-jie 作者单位:王海宝,WANG Hai-bao(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吴婷婷,WU Ting-ting(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
吴光杰,WU Guang-jie(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期 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年,卷(期):,26(3)分类号:X830.2关键词:遥感技术 GPRS技术 Ad hoc技术
2.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二
关键词:压缩机组,状态监测,数据平台,远程诊断
0 引言
目前西部管道公司压缩机组的维修模式基本是属于定期维检修及出现故障后再维修的模式, 存在一定程度的“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的问题, 不利于节约维修资金, 也不利于提高机组的使用效率。
为实现由定期维检修模式或“事后维修”向“视情维修”模式的逐步转变, 需建立地区公司级的机组远程监测诊断系统, 将分散在几千公里范围内的机组监测系统的数据远传到公司中心的数据中心, 通过监控驱动机构、压缩机的工作状况、性能和机械状态, 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故障, 并提出维护建议, 优化和延长维修周期, 保证压缩机组在运行周期内稳定运行, 提高专业公司压缩机组的管理水平。
1 现状
1.1 数据中心
西部管道公司已经在总部建设完成数据中心一期项目, 该项目采用OSI公司的PI实时历史数据库, 存储生产数据, 总容量为20万点, 目前已经使用了6万点, 接入了双兰线和阿独线的生产数据。数据中心的规划中包含了压缩机组监测诊断的内容, 因此远程监测诊断系统的设计可以依托西部管道公司数据中心的光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设备, 数据中心现状如图1所示。
1.2 压气站
目前在所有压气站的上位机系统都采用了Cimplicity和In Touch。控制系统由两套PLC系统构成, 其中一套用于与压缩机通信实现控制功能。北京油调中心与站控PLC通信, 站控PLC再与压缩机PLC进行通信, 指令由调控中心下发到站控PLC再由站控下达到压缩机PLC, 最终实现对站场压缩机的控制, 如图2所示。
目前西部管道公司管辖范围内的天然气管道中, 几乎所有的压缩机组均配置了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但在西部管道公司总部尚未设置应用系统, 不能调用站场机组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
对于西部管道公司的机组监测与诊断需求而言, 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公司总部无法实现对站场机组的监测及诊断, 实现机组的集中管理。
(2) 缺乏燃驱机组的气路性能监测及诊断功能。
(3) 缺乏机组数据的集中管理, 不利于优势资源和人才的合理利用, 不利于机组监测诊断及维护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2 远程监测终端建设方案
机组远程监测中心是专门针对机组运行公司加强设备现场运行的历史经验积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建立主动维护体系需要而建设的, 对分布在各地的机组运行状态实施远程联网监测和管理的信息支撑系统。
远程监测中心包括以下功能:
(1) 在公司总部建设运行信息的历史数据仓库。通过光通信设备将位于各个压气站的数据终端设备采集的机组运行数据, 包括用于诊断分析的机组振动波形、频谱、轴位移、胀差、偏心以及故障频率特征值等, 机组的工艺参数 (转速、负荷、功率、温度、压力、流量等) 以及辅机运行数据等, 实时传输给远程数据中心, 通过海量存储的数据仓库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
(2) 在公司总部建设人机交互监控系统, 实现对各个压气站生产工艺的监控和生产运行过程的实时控制, 方便用户实时掌握站场运行情况。
(3) 未来能够对机组的现场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加工”, 可根据压缩机组的结构和特点远程监测事件预警, 进行运行效率计算、机械振动分析、燃机气路性能分析寿命预测、设备完整性管理等。
3 数据采集设计
生产数据的采集分为数据中心采集和数据实时监视系统的采集。
3.1 数据中心采集生产实时数据
GE机组的上位机采用GE公司的CIMPLICITY系统。数据中心采用PI数据库作为数据中心的存储生产数据的实时/历史数据库。PI数据库与CIM-PLICITY系统有直接通信的内部接口程序, 可直接从CIMPLICITY系统内采集生产数据, 并存储到数据中心PI实时/历史数据库内。因此数据中心采集生产数据的方式为在各个压气站的上位机CIMPLICIY系统上部署数据采集接口程序, 获取站场生产数据。
3.2 实时监视系统数据的采集
数据实时监视系统的生产数据由数据中心提供, 该系统采用PI数据库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API通过内部协议与数据中心数据库直接通信, 可高速、快捷地获取生产数据。
3.3 监控系统建设
监控系统采用工业控制软件, 与站场PLC系统通信, 采集站场生产数据以及下发控制指令, 实现对站场的监控。系统部署两台完全独立运行的监控系统, 防止出现因单点故障造成的系统瘫痪。
3.4 整体性能指标
系统可靠性:99.99%;及时性:数据从站场数据采集端到达乌市总部数据中心, 时间不超过3s;数据从数据中心到达数据实时监视系统用户显示界面, 时间不超过2s;系统稳定性:7×24h稳定运行;资源使用率:稳定运行时平均CPU占用率不高于25%;数据采集:支持采集扫描频率最高不超过3s。
4 整体架构
系统整体架构如图3所示。数据实时监视系统与数据中心实时/历史数据库通信, 获取生产数据;数据中心通过主干网络与站场上位机系统通信, 从上位机上采集生产数据, 存储到数据中心实时/历史数据库内。
目前西部管道公司已经建立好主干光纤网络, 只需要在总部和站场之间增压路由器, 接入公司主干光纤网络, 即可实现总部与站场之间网络的正常通信。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
5 软硬件部署
5.1 硬件部署
硬件包括数据监视服务器2台、维护工作站1台、路由器6台、防火墙2台。数据监视服务器分别独立部署在总部;总部2台路由器部署在总部, 与总部交换机连接, 接入到公司主干网内, 站场4台路由器与站场交换机通信接入主干网内;防火墙部署在数据中心实时数据库与总部路由器之间, 实现数据中心与站场之间网络的逻辑隔离。
5.2 软件部署
软件包括实时监视软件2套、生产数据采集软件4套、Windows操作系统2套、SQL数据库2套、数据实时监视系统与数据中心PI数据库通信接口2套。实时监视软件分别安装部署在总部数据监视服务器上;生产数据采集软件部署在压气站上的上位机CIMPLICITY系统的节点上;SQL数据库分别安装部署在总部数据监视服务器上, 作为数据监视软件后台数据库;数据监视系统与PI数据库之间通信接口安装部署在总部数据监视服务器上。
6 结语
3.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三
关键词 玉米;生长监测;远程诊断系统
中图分类号:S513;TP2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35
玉米群体结构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其生长发育进程整体分布情况,可以反映玉米的生长变化,掌握玉米的生长动态。大量研究表明,对玉米群体结构特征监测思路或方法主要包括2大类:第一,重点对玉米长势情况进行宏观研究,通过对其生长环境数据不断检测与分析,提出一些规律性变化过程[1,2];第二,重点通过现代信息设备实时采集玉米生长信息与生长动态[3-5],并提出动态变化规律。
本研究根据宁夏扬黄灌区的土壤条件与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结合滴灌栽培玉米的种植方式、水肥运筹与管理等相关措施,辅助农业气象数据,不断采集玉米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状况高清数字图片、视频数据等信息,并根据当地用户的各种需求,提出玉米数字化监测与诊断指标,构建数字化监测与诊断服务模式。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具体架构思路分为3层。第一层是处于系统监测诊断的最底层,称之为信息传感层,主要采用手机与相机拍照、摄像头抓拍等采集方式对玉米生长信息、冠层信息或群体结构特征的感知与获取,从而建立玉米数字图像采集系统。第二层是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网络服务层,即中间层,称之为核心网络层,该层主要针对信息传感层提取的玉米生长信息、图像信息或群体结构等通过互联网远程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安装图像处理软件对传输的玉米图像信息等进行分析处理,提取玉米图像特征参数或属性,从而建立玉米图像特征参数与属性数据库,并通过不断存贮与记录,构建玉米生长图像标准参数库和历史图像信息数据库等,然后通过对玉米生长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分析,做出决策分析结果,并将决策结果与具体执行措施发布给农民、种植户或农业企业等客户端。第三层是是一个开放层,即用户应用层,或称之为客户端,主要针对农民、种植户、农业企业或玉米栽培与管理专家等,他们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客户端对第二层网络服务中心发送的图片信息、决策分析信息等进行浏览,也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进行信息咨询。
2 监测/分析/处理/决策/浏览5大中心设计
由系统整体结构框架图1可知,要想实现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得出较为理想的生长监测与诊断信息,系统设计必须实现可输入、可输出、可查询与可调用等功能。因此,系统设计一定要达到可兼容、可嫁接、可独立和可开放的设计的理念,既可以嫁接到网络系统中,也可单机运行,从而解决这个矛盾体系。于是,我们通过不断的分析研究,架构了监测/分析/处理/决策/浏览5大中心,分别由玉米生长远程监测与网络控制服务、图像获取与视频抓拍采集、图像分析采集、玉米生长与决策诊断、用户浏览与访问等组成。具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
3 数据库设计与架构
数据库设计与架构是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设计与架构的核心部位,系统若离开了数据库的设计与架构,系统的功能服务功能就失去灵魂。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数据库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对玉米生长监测的方法和玉米生长监测与诊断过程中所搭建的模型进行导入、存储、备份和修改等各种操作。同时,本研究数据库还包括图形图像导入、存储,视频数据流导入、存储,扬黄灌区各玉米田块的土壤地力和肥力等基础数据导入、存储。玉米栽培管理与植保信息导入、存储,降雨量等气象信息导入、存储,土壤含水量等墒情信息及田间管理的水肥运移规律信息导入、存储等。
该数据库还要实现的功能是必须根据玉米生长过程中构建的数学模型做出相关分析与推理判断,并根据不断增加和补充玉米种植管理的历史数据,最后得出玉米生长监测与决策诊断方案。
4 系统服务功能设计
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实现的主要服务功能主要有监测指标确定、图像特征参数提取、诊断指标确定、生长监测模型调用、数据库查询等模块调用、玉米生长监测关键数据发布、诊断方案发布及系统维护等多个组成部分。
监测指标确定其实质就是系统要实现的首要功能,即筛选合理的监测指标。例如,监测玉米的叶面积、监测玉米的覆盖度、监测玉米叶绿素含量等,只有确定了准确的监测指标,方能收集合理的图像与视频资料。因此,监测指标确定是整个系统服务功能设计的先决条件。假如缺少叶面积指数这1个监测指标,就等于缺少实时采集到的玉米生长数字图像与视频信息资料,必然就缺少了图像数据库,从而无法确保图像监测指标的信息提取。同时,必须注意强化玉米田间图像采集的质量,加大实时更新力度。
图像特征参数提取功能设计,该模块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将玉米图像分层分割、特征参数提取,并搭建图像特征参数与玉米农学属性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其目的就是通过图像特征参数数据分析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从而补充决策分析模型的分析库。
系统诊断指标的确定,该功能模块可能会受传统的栽培理念与方法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设计时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其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将大量的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构建相关性关系模型,提出模型决策方案。
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和历史数据查询功能其实质就是后台数据库管理,按照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具体要求實现数据库表单,建立数据库报表,最后实现数据库的管理。同时该数据库设计要考虑数据查询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玉米生长监测关键数据发布、诊断方案发布功能设计,该模块相对来说较为重要,必须通过实时发布玉米长势情况,提供权威信息,方便玉米种植大户、农民和农业管理者宏观调控。此模块要为玉米生产管理者提供极其可靠的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种植户和农业企业急需解决的本质问题。例如,通过抓拍到的玉米照片如何判断玉米就目前的生长状态下到底是缺水还是缺肥等问题,就像现场请到了一位农业专家一样,能够通过观测给出一个准确可靠的解决方案,这才真正达到玉米生长监测关键数据发布这个模块所实现的核心功能价值。同时,关键数据发布也能给上级农业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工作与信息。
系统维护功能模块设计,毫不夸大地讲,此模块是每一个监测系统必备的功能模块,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与过程。因为每个系统不论内容多么完善,肯定总会有其不足之处或尚未考虑到的问题出现,因此必须进行后期运行状态维护、后台数据管理与数据库维护、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等。
由此可见,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设计有7个服务功能模块,为了简化思路,通过集成与分析整理,将该系统进行归类,主要归纳为用户管理、网络控制、数据库管理、终端配置和监测诊断5大类,其归类图如图3所示。
5 讨论与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6-10],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宁夏扬黄灌区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其应用模式不断完善,应用技术不断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力度明显提高,并展现出其蓬勃的竞争力。因此,加快玉米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系统的构建刻不容缓,必须跟上“互联网+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步伐,通过大力推广与示范,形成一个可服务宁夏玉米、小麦、水稻和马铃薯四大粮食作物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平台,以及服务宁夏农业不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体系[11-13]。
本设计思路简洁、可行,监测原理简单、实用,对玉米生长信息获取真实、可靠,同时也集成了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与信息采集原件,初步实现对玉米生长信息进行监测与远程诊断。当然,该设计方法与思路也可应用水稻、小麦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生长监测与诊断[6-10]。但是,本设计仅仅考虑了图像、视频采集手段对作物的监测与诊断模式,还有一些更重要更关键的技术并未展开讨论,且农作物生长监测与远程诊断所涉及的参数和影响因子也非常多,需要各位学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Todoroff Pierre, Derobillard Flavie, Laurent Jean-Baptiste. Interconnection of A Crop Growth Model with Remote Sensing Data to Estimate the Total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of Soils[C]//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10:1641-1644.
[2]Chitpaiboon Chonthicha,Kruasilp Jiratiwan,Prakobya Amornchai,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addy Rice Yield Prediction Base on the Combination of Simple Crop Modeling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ry[C]//32nd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2011, ACRS 2011:843-848.
[3]赵虎,杨正伟,李霖,等.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的改进与比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43-249.
[4]杨信廷,吴滔,孙传恒,等.基于WMSN的作物环境与长势远程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167-173.
[5]张琴,黄文江,许童羽,等.小麦苗情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115-119.
[6]孙忠富,曹洪太,李洪亮,等.基于GPRS和WEB的温室环境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131-134.
[7]王振龙,王兵,汪灶建.农田墒情监测预报和抗旱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188-190.
[8]杨小冬,黄勇奇,危双丰,等.基于WEBGIS 的生态农业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地球信息科学,2007,9(1):99-102.
[9]刘小军,朱艳,曹卫星,等.基于Web GIS 和知识模型的精确农作决策支持系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4):11-15.
[10]韩华峰.农业环境信息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11]李旭,曹卫星,罗卫红.小麦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9-12.
[12]刘锋,何火娇,吴华瑞.农田远程智能诊断与决策系统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11):181-183.
[13]夏于,孙忠富,杜克明,等.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苗情诊断管理系统設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3(5):117-124.
4.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四
[摘要]电大农民大学生是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一群特殊学习群体,其学习者特征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内蒙古地区电大农民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喜好、学习障碍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者特征,以期为提高和完善农民大学生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大学生;学习者特征;内蒙古
电大农民大学生是指基于由教育部启动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计划,从事农村事务管理、农业生产或经营等在农村基层一线的在职电大开放教育纯农或涉农专业专科学习者(以下简称“农民大学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首批试点单位,自秋季开始招生,已具有十二年的办学经验,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技术、畜牧兽医等12个纯农或涉农专业,已招生农民大学生18566人,毕业约11600人,为自治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内蒙古地区的电大农民大学生是在农村、牧区基层从事农牧业生产或管理的大学生,他们是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群体。农民大学生学习者特征包括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各种特征征象,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电大农民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喜好、学习障碍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者特征,以期为提高农民大学生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籍农民大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科尔沁左翼中旗、正镶白旗和四子王旗等5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旗,调查对象总人数为161人。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的信度为0.79,具有较好的信度。数据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6.0软件。
2农民大学生学习者特征分析
2.1农民大学生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基本特征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年龄结构和从事的工作三方面分析农民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性别方面,男性学生人数约是女性学员的2.5倍,说明农民大学生中以男性学生为主。在年龄结构方面,31~40岁年龄段的学生人数比例最高;41~50岁年龄段的学生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1/3;21~30岁年龄段的学生人数最少。在从事工作性质方面,37%的学生从事种养殖业,35%的学生从事村事务管理,19%的学生在企业工作,很小一部分学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经商。从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农民大学生以中青年学习者为主,将近2/3的学生从事村事务管理和种养殖业等工作
2.2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动机是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由表2可知,19%的农民大学生以获取知识技能为学习动机,属于认知内驱力;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为学习动机的人数各占1/3,而以解决就业压力、提高工资待遇、改变社会地位为学习动机的人数均低于10%,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获得他人认可为学习动机的人数仅为1%,属于交往内驱力。总体来看,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以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和获取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动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农民返乡创业或部分农民因土地流转而无地可种,或就近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打工,提高学历和提高技能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表现。有部分从事村事务管理的农民大学生,因内蒙古自治区部分乡镇公务员岗位面向嘎查村农牧民招考,这激发了年轻农牧民或嘎查村两委干部提升学历的需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在学习过程中,64%的农民大学生认为在学习中得不到他人的及时帮助和反馈会感到不安,50%的学生在遇到的学习内容较难时会选择放弃,55%的学生感到总是无法处理学习与工作上的时间冲突。因此,有一半或超过一半的农民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工学矛盾或较难的学习任务时,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部分农民大学生产生辍学心理。
2.3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喜好
通过调查,在农民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中,喜欢参加面授辅导、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实践观摩学习方式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5%、25%、20%和20%,说明农民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仍然是面授辅导,而对其他三种学习方式的喜欢程度相当。在农民大学生喜欢的学习资源类型中,27%的学生喜欢教材知识系统讲解的视频,24%的学生喜欢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视频,这两种是农民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资源。喜欢与老师在线实时交流、教材重难点视频、做在线测试题和自己搜索知识的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7%、16%、9%和6%。在学习过程中,农民大学生喜欢学习“即学即用”型和实用性的知识,即对农业生产起直接效果或对村事务管理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知识;另外,部分农民大学生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汉语的频率不高,学习时喜欢用少数民族语言。因此,内蒙古地区农民大学生学习时具有运用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2.4农民大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学习者面临的对其参与学习活动或有效学习起到阻碍作用的问题和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如表3所示,53%的农民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学习障碍是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根据调查统计,50%的学生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在5h以下,即每天的学习时间在30~40min之间,而有1/5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在10分钟以内。20%的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是学习基础差,1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主要学习障碍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而少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方法不当等学习障碍是其学习的主要障碍。可以看出,农民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学习障碍包括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基础差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而农民大学生面临的学习障碍不止一种,可能同时面临多个学习障碍。
2.5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在认知策略方面,67%的农民大学生会画简单的图或表格总结学习内容;86%的学生在复习时会在教材中做标记;81%的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学习资源时会提炼出所需要的内容;82%的学生会设法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大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认知策略进行学习。在元认知策略方面,86%的学生总是在考试前才进行复习,说明大部分农民大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学习没有进行系统地计划和规划。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86%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积极求助老师和同学,85%的学生经常从网上搜索所需要的知识,说明大部分农民大学生可以较好地使用资源管理策略。
3结语
电大农民大学生是远程教育中一群具有地区特色的学习群体。他们的学习特征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电大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者特征。在基本特征方面,农民大学生以中青年学习者为主,将近2/3的学生从事村事务管理和种养殖业等工作,其余1/3的学生为上班族或从事个体经商;在学习动机方面,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以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和获取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动机;在学习喜好方面,农民大学生目前喜欢的学习方式仍然是面授辅导,较喜欢对教材知识系统讲解的视频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视频资源,喜欢“即学即用”型和实用性的知识,学习时具有运用语言多样性的特点;在学习障碍方面,面临的主要学习障碍包括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基础差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而面临的学习障碍可能有多个;在学习策略方面,大部分农民大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但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方面还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邹海明,钱伟茂.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4):92-94.
[2]许正刚,杨国斌,张秀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生源拓展的对策―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5):64-66.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112.
[4]孙昭磊.远程教育下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D].河北保定:河北大学,2010.
5.北邮远程毕业设计考核计算机类 篇五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3.再次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按照“教学平台”毕业设计系统新设置的时间安排来完成各项工作。4.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重新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可以选择不换题目、重新选题两种方式。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错误)
2.没有取得毕业设计成绩,重新进行毕业设计都要从论文阶段开始。3.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0]
试题分
3.0
值:
1.不参加答辩学生的论文成绩为毕业设计最终成绩。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3]
试题分
3.0
值: 提示:
1.参加答辩学生的答辩成绩为毕业设计最终成绩。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规定有严格的时限,到时“平台”自动关闭。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在规定时间内,任务书如果不能 “通过”审核,将不能继续完成毕业设计。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参加“网上毕业设计知识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毕业设计选题。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毕业设计成绩 “良好”以上(含良好)。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3]
试题分3.0
值:
提示:
1.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且参加答辩的先决条件是论文必须“通过”。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答辩阶段采用的方式是学生到答辩地集中进行答辩。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论文阶段包括:①参加网上毕业设计辅导(实时、非实时)、考核;②选题;③提交任务书;④选择是否参加答辩;⑤提交论文;等5个环节。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论文阶段必须在“教学平台”上进行。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毕业设计有论文撰写、参加答辩两个阶段。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3]
试题分3.0
值:
提示:
1.软件类题目答辩时要求演示程序。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5]
试题分
5.0
值:
1.(错误)
2.软件类题目可以不附录源程序清单。3.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0]
试题分
5.0
值:
1.局域网设计类题目可以写关于局域网技术综述的论文,而不必给出某单位的具体方案设计。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B;] 案: 得分: 提示:
[5]
试题分
5.0
值:
1.数据库设计部分必须给出概念数据库设计、逻辑数据库设计和物理数据库设计的完整过程和结果。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5]
试题分
5.0
值:
1.(错误)
2.管理专业同学做软件编程类题目要求完成程序代码开发。3.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0]
试题分
5.0
值:
1.对工程设计性论文一定要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要求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及说明。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设计的内容,有具体的设计方案。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3]
试题分3.0
值:
提示:
1.要取得学士学位一定要申请并参加毕业答辩且取得良好以上成绩。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提交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任务书的题目保持一致。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对毕业设计报告字数的要求是:1万字以上。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对毕业设计报告要求是:毕业设计报告的内容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理论分析并要求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实际设计或某一新技术论点的论证。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毕业设计进行步骤是:选题;填写并提交毕业设计任务书;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论文构思;书写论文;答辩。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3]
试题分3.0
值:
提示: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做毕业设计的主要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A;] 案: 得分: 提示:
[3]
试题分
3.0
值:
1.做毕业设计三个方面的作用是:总结;培养;训练 2.1.正确
2.错误
知识点: 计算机类毕业设计测试题 学生答案: [A;]
得分: [3] 提示:
试题分
值:
6.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六
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0702)
培养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主要课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法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践、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三个方面。考核地点(场所),设在四川农业大学本部及生产实习基地内。修学年限:2.5至5年 修读学分:95学分
7.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七
核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核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核事故发生时, 为有效保护环境、保护公众安全、减少损失, 须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辐射评价和应急决策, 而核事故现场的气象环境是做出应急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1,2]。
针对高危核辐射环境下进行长时间远程监测的问题, 文中设计并实现了气象参数远程实时监测节点, 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将现场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及GPS定位信息传送到监控处理中心。监控处理中心对远程监测节点传回的数据经综合处理后, 可及时的预报、评估和预测核辐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核事故应急决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远程监测节点采用太阳能供电技术, 可解决野外长时供电问题, 并采用低功耗设计, 可长期工作在无人值守的野外恶劣环境中。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整体设计
远程监测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该系统包括远程监测节点和监控处理中心两个部分, 远程节点采集到的现场数据通过以太网实时传输到监控处理中心, 监控处理中心根据获取到的现场气象信息, 通过综合处理后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其中远程监测节点是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该远程监测节点采用低功耗处理器STM32F407作为主控器, 外部配置了大量的传感器模块, 主要包括温湿度测量模块、GPS模块、风向测量模块以及风速测量模块。实时获取的野外现场气象信息通过以太网接口模块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 考虑到远程节点在野外供电比较困难的问题, 我们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 可解决野外无人值守环境下的长期供电问题。
2.2 STM32F407嵌入式系统模块
基于处理器STM32F407的监控节点包括STM32F407最小系统和与各个传感器的通信接口。温湿度传感器采用I2C总线接口, 本设计中采用STM32F407的通用IO口模拟I2C总线来进行通信;分别采用两个串行通信接口与GPS模块和风向传感器模块进行通信;风速传感器输出的是脉冲信号, 设计中将风速传感器输出脉冲信号引脚直接与STM32F407的中断口相连, 处理器通过对脉冲频率进行计算后可间接得到风速值。
本设计中的风向传感器采用XFX-WD, 该传感器内部采用精密电位器, 低惯性轻金属风向标响应风向, 动态特性好, 具有量程大、线性好、抗雷击能力强、观测方便、稳定可靠等优点。处理器STM32F407采用串口通信接口与该风向传感器进行通信, 处理器向风向传感器发送相应的指令后可对传感器进行相应的设置, 并读取出实时的风向信息。
2.3 风速传感器模块
本设计中的风速传感器采用XFX-WS, 该传感器采用传统三风杯风速传感器结构, 风杯选用碳纤维材料, 强度高且启动好;杯体内置信号处理单元能根据需求输出相应风速信号。该风速传感器模块以脉冲的形式间接提供风速数据, 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脉冲信号频率进行计算后得到实际的风速数据。
2.4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本设计中的温湿度传感器模块采用SHT15, 该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传感器, 将传感器、信号放大及调理、A/D转换、I2C总线接口全部集成于一个芯片上, 具有全校准相对湿度及温度值输出, 实现了温湿度传感器的数字式输出, 且免调试、免标定、免外围电路, 极大地方便了在嵌入式测控领域的应用。该传感器湿度值输出分辨率为14位, 温度值输出分辨率为12位 (可编程为12位或8位) , 具备CRC数据传输校验功能。STM32F407采用通用I/O口来模拟I2C总线与温湿度传感器进行通信, 其中DATA数据线需要外接一个上拉电阻。
2.5 GPS模块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通用GPS模块较多, 本系统采用GPS模块QE-GPS93, 该模块集成了RF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和核心CPU, 并加上相关外围电路。GPS模块收到卫星信号后能快速得到定位数据, 定位数据按照规定的数据格式 (包括经度、纬度、高度、速度等) , 通过串口每1秒向外输出一次定位信息。STM32F407无需参与卫星定位的相关处理, 直接通过串行接口即可获取GPS模块输出的定位信息, 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都十分简便。
2.6 以太网接口模块
该远程监测节点具备以太网通信功能, 现场获取的气象参数和地理位置信息通过以太网传输出去。本设计中选用DP83848VV作为以太网控制器, 该控制器具备100M的传输能力。为了进行以太网通信, 需要在STM32F407上移植TCP/IP协议栈, 由于远程监测节点是采用的嵌入式系统, 系统资源有限, 所以我们选择了轻量级协议LWIP, 该协议在保持TCP协议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减少了对RAM的占用, 只需十几KB的RAM和40K左右的ROM就可以运行, 所以L W I P协议栈非常适合在低端的嵌入式系统中使用。本设计在STM32F407上移植了LWIP协议, 通过UDP方式与远程监控中心进行通信。
3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远程监测节点的程序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主程序、风速测量程序和中断程序。
主程序中流程如图2所示, 上电启动后首先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包括处理器STM32F407的时钟、外设端口、串口、中断等的初始化, 接着对以太网芯片和相关协议参数进行设置, 随后进入主体循环程序:风速测量、风向测量、温湿度测量以及以太网处理程序, 由于GPS模块会每1秒会自动通过RS232接口向处理器发送定位信息, 所以我们采用串口中断的方式对获取的GPS信息进行处理。
4 实验及结论
远程气象监测节点设计完成后做了实时监测试验, 远程监测中心用一台带网络接口的普通计算机代替。在计算机上运行监测应用程序, 远程监测节点传来的数据将实时的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根据远程监测节点提供的数据, 在危急情况下, 决策部门可据此作出应急响应。
文中设计的核辐射环境下远程气象参数监测节点, 可实时采集风速, 风向、温度, 相对湿度和GPS定位信息, 采集的数据通过以太网传回监控处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对数值天气预报的需求[J].辐射防护通讯, 2002, 04:27-33.
[2]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3.
[3]查秀峰.浅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5:130.
8.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八
关键词:温室大棚;LabVIEW;GSM;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 TP27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393-03
收稿日期:2014-06-2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编号:2011C038)。
作者简介:侯波(1971—),男,云南昭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嵌入式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研究。E-mail:303148082@qq.com。近年来,农业温室大棚种植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子影响温室大棚农作物的生产和产量。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影响因子主要靠人力和经验等来检验,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的种植要求,而且分散的大棚温室环境也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制约了温室大棚的发展。本研究针对目前农业大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1种基于LabVIEW和GSM网络的温室大棚环境远程监控系统,以期为提高作物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支撑。
1系统组成
该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系统结构见图1。
2系统硬件组成
2.1数据采集卡
根据温室大棚的环境条件,选择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生产的PCI-6023E型数据采集卡及其配套的CB-68LP型接线端子板。其主要参数:16位单端接地,8路差分模拟输入通道,最高采样频率200 kHz,8路数字量I/O。采用单端测量方式,4个被测对象的正端分别接入AI0、AI1、AI2 、AI3,负端分别接入与其配套的AI GND端子。6个继电器控制模块分别控制风机设备、供暖设备、喷淋设备、通风窗、LED灯、灌溉设备,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卡数字输入输出通道P0.0~0.5。
2.2传感器
在温度传感器方面,选用Pt100热电阻检测温度变化,采用三线制接入,通过变送器和电阻转换为1~5 V电压输入到数据采集卡模拟量0通道(AI0和AI GND端子)。图2是Pt100温度传感器接线电路。
湿度传感器模块型号为JYTM-02,其测定结果是相对
湿度。主要技术参数: (5±0.25)V直流电的供电电压,10%~90% 相对湿度范围,0~4 V输出电流。
二氧化碳传感器型号为BS-CO201,主要技术参数:量程0~5 000 μL/L,工作环境湿度0~100%RH,模拟信号线性输出 0~10 V。
光照传感器模块型号为HA2003,量程200~20 000 lx。
2.3GSM模块
GSM模块型号为TC35i[1-4],主要参数是:工作双频段EGSM900和GSM1800,输入电源电压直流3.3~4.8 V,通过接口连接器和天线连接器分别连接SIM卡读卡器和天线。
3系统软件设计
LabVIEW软件简便易用,以图形编程为方式,包括前面板和程序面板[5-6]。
该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以LabVIEW、LabSQL、Access软件为核心,主要完成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操作,实现对控制继电器动作和GSM网络信息的传输。
3.1数据采集程序
该系统在LabVIEW软件中采用DAQmx函数编程来实现数据采集。该系统要采集4个对象的模拟数据,所以数据采集卡采用单端的4通道模拟测量方式,通过前面的调节按钮来调节采样频率(默认为1 kHz)和设置间隔数据保存时间。采集的数据是1个二维数组的电压值,所以在程序面板中完成对4通道数据的分离,以得到各个物理量的电压值,根据4个电压值进行相应的标度转换,并输入到显示控件里面和4个参数的全局变量,以便其他子程序调用。图3是部分数据采集程序框。
3.2数据库系统
LabSQL是一个免费、多数据库、跨平台的LabVIEW数据库访问工具包[7-9]。该系统采用LabSQL实现对Access数据库的操作。在系统配置好LabSQL后,可实现数据添加、查询、删除功能。
以下以数据库删除模块为例,介绍其实现步骤:(1)使用“ADO Connection Create. Vi”工具创建1个“Connetction”对象,然后使用“ADO Connection Open.vi”工具打开名为“dsn_exam”数据记录的数据源;(2)“使用ADO Recordset Create. Vi”工具创建数据记录对象,使用“ADO Recordset open.vi”工具打开1个记录对象,使用SQL查询命令“SELECT*FROM exam where”结合检索内容获得数据库中满足条件的全部记录;(3)利用“ADO Recordset MoveFirst.vi”工具删除检索结果;(4)使用“ADO Recordset Close.vi”工具和“ADO Connection Close.vi”工具断开与数据库的连接。图4是数据库删除程序框。
3.3系统控制模块
温室环境中的4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的。该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得到影响农作物生产和产量的温度因子占很大比例,其他3个因子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此该系统采用的较优控制方案是:当环境温度、湿度都明显高于农作物所需环境温度、湿度时,系统同时打开风机、通风设备;当环境温度高、湿度低时,系统打开喷淋设备用于降温,同时也可以增加环境湿度;当环境温度高、光照低时,系统打开LED灯和通风窗即可;当环境温度、湿度低而光照强时,系统打开供暖设备和通风窗,等。共20条控制温室的规则。
nlc202309011120
3.4PC机与GSM短信模块
TC35i型GSM模块通过3种模式控制短信息,分别为Block Mode、基于AT指令的PDU Mode、基于AT指令的Text Mode[10-12]。本研究中传送数据是数字,所以选择基于AT指令的Text Mode模式。本研究中所需的AT指令表主要有 AT+CMGR 用于读取短信息和AT+CMGS用于发送短信息。通过LabVIEW软件编程实现4个环境因子数据的远程传输,
主要步骤是:将测试对象4个因子的全局变量编辑成短信息,通过串行口传送给TC35i型GSM模块,发送给监控中心的计算机或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短信业务发送给监控中心。图5是PC机与GSM短信发送或接收模块程序框。
4结语
本研究提出了1种基于LabVIEW和GSM的温室大棚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经过测试,该系统可以实现温室的远程、集中、智能化管理。该系统费用低、人工界面友好,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刘权,李哲涛,杨国华,等. 基于TC35i短信通信的多功能远程控制终端[J]. 兵工自动化,2012(9):82-85.
[2]李晓辉,孙康明,卢艳,等. 基于 GSM 技术的汽车防盗系统的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2008,31(3):191-193.
[3]樊建永. 基于SMS的网络故障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0(11):53-55.
[4]陈余华.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远程控制技术的实现[J]. 科技与生活,2010(8):24.
[5]裴锋,杨万生.LabVIEW 与 MATLAB 混合编程[J]. 电子技术应用,2004(3):4-6.
[6]邵晓娟,黎炜. 基于LabVIEW的电气教学虚拟实验室应用研究[J]. 电子测试,2014(5):59-60, 47.
[7]唐亚鹏,侯媛彬. 基于LabVIEW的实践教学平台与Access数据库的开发[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5):219-222.
[8]谷宇希,孟先新,杨道华,等. 基于LabVIEW的温室大棚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34(3):110-112.
[9]韦哲,杨紫娟,陈若珠. 基于 LabVIEW 和 MATLAB 的骨质疏松疾病诊断系统的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11,8(5):1-4.
[10]周艳丽,魏宗寿.利用 TC35i 和 PC 机实现短消息的收发[J].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5):188-190.
[11]何光禹,李太全. 基于TC35iGSM模块的SMS设计和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2010,33(16):157-159, 163.
[12]戴永成,申洁,胡力平. 基于 TC35i 和 C8051F020 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19(004):10-13.徐登峰,成荣,朱煜,等.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粮食自动分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396-399.
9.远程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篇九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始终确保了远程教育的经费投入,达到或超过了上级规定经费投入比例,保证了设备的正常应用。远程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家长的需要。因此,新学年我们将继续保证远程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添置补充必要的设备,并进一步强化设备管理。
开学初全体管理员、技术员要齐心协力对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的设备及各村小、教学点的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除尘、维护、调试,有故障的及时维修。已损坏的报总务处,经校长室同意后补充更新。设备直接管理人要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管理要求和应达到的管理效果。
必须做到:一勤于整理设备储存室,保证室内干净整洁,设备分类摆放整齐、有序。二勤于为设备“洗澡”,随时为设备表面除尘,配合技术员定期为设备(主机、显示器)内部清除灰尘。三勤于收存,对于那些一时不用、有故障暂时未维修或已报废的部件等及时收入储存室保存。四勤于与技术员联系,便于让技术员随时可以维护、维修。
二、管理技术配合,提高应用效率
校长坚持做到为远程教育保驾护航,鼓励教师、督促教师使用,为远程教育建章立制,为远程教育提供必需的经费,保证设备更新与补充,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分管校长做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与管理员、技术员配合,充分调动管理员、技术员的工作热情。总务处做到主动与管理员配合,管理好设备,包括设备的存放、安全、整洁卫生,根据技术员的要求及时购置有关设备、资料。教务处做到妥善安排好、调节好各科、各教师的教学应用,并指导、督促教师使用,检查教师的使用情况,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活动,不断提高使用质量。
学校保证直接管理员的权益,在评先、评优、考核、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这几年来,学校都非常重视技术员的培养,新学年将继续培养技术员,使他们进一步提高管理、维护、维修技术,以满足设备故障多发期的维护、维修需要。
三、试行电子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1、学校将选用有技术、有能力、肯奉献的教师担任电子备课室管理员,制定管理办法。规定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实行电子备课,每个学科一台计算机(小学部2台),安排一名骨干教师担任组长,负责学科专用机的使用和资料整理,教导处安排好教师用机时间。教师根据远教办安排的上机规定进行备课,明确提出电子备课室的作用——只是用于备课,一切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科与资源的整合。
2、备课室内计算机并入校园局域网,教师可使用卫星接收资源、网上资源及光盘资源,进行备课,制作课件,也可进行课题材料及远程学习等。教师制作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电脑上必须有备份,管理员将教师的材料分学科分年级进行处理,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
3、电子备课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学期初由备课组长负责分配教学设计量,具体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材,明确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每单元主备教师要提前一星期将教学设计存放入学科计算机,其他教师进行动态修改。上课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并署名存到相应的教学设计后。
4、各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详细的备课分工计划,经教研组长审核后上报教务处。教学设计和课件至少提前一周上传到学科备课计算机中,以便其他教师浏览参考。每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练习设计等等,使用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和整理,学校对实行电子备课的学科进行随时检查,并记入档案。
四、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应用技术
继续加强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在总结前几年培训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培训内容。以教_用作为培训重点,开展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应用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等培训,提高管理、应用人员使用机器设备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把远教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之一,实施常规培训,不折不扣完成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规定的学时。
五、加强教学应用,提高应用质量
10.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 篇十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教育的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代远程教育正是当前教育革命的代表。如何改革和设计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远程教育视野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问题;思路
理论概述
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成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和任务。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利用网上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形式,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多媒体化,学习的自主性一般相对较强,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内容包括编写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国外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非常丰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前苏联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美国Wong和Raulerson的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等。这些教学设计理论的应运而生都有其浓厚的科学基础与教育技术学、心理学理论支撑,其中包括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当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2.1 缺乏系统观念,设计意识不强
系统化教学设计观点认为,任何教学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它的互动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媒体以及所有对学习过程起着促进作用的各个方面。这一观点启示我们: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考虑本地、本单位学习条件进行事先设计但是目前有许多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设计意识不强,认为:中央电大己确定了课程学目标,只要在自己学校所排定的课程计划下按时完成讲解内容就完事了。他们根本不会根据上级电大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与具体的教学设计;面授时拿本教材在上面念一念,讨论时发个主题帖子由学生闹腾去,答疑时随意挑几个题目让学生讲一讲就算完事,实践活动时让学生交个东拼西凑的材料便算交差。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设计可言!2.2 学习目标含糊,任务分析不深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认为,教学目标主要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我国目前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当然,各门课程有其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而
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那些更具现实性与灵活性的、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无论是在面授辅导还是在网上资源建设时,总会忘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条件,不去考虑怎样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具体些,操作性更强些,忘记如何将指导性教学计划分析全面、深入,分解科学、到位。由于教师没有做好这些,导致部分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学生在听面授辅导或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时经常感到目标不明,指导性不强.以至于学习无从入手。2.3 忽视方案呈现,缺乏反馈与评价
教学设计具有方向性、目标性、计划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体现综合性,牢牢把握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要源于课程目标,考虑学生基础;要提出对学生的‘预评”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要分析学习任务,规定学习条件,选择方法与媒体;还要作系统综合、编写教案;最后要重视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在现实中,一些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不重视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呈现,面授辅导时,很多教师不写方案,照本宣读;网上辅导时,忽略对学生知识的准备,断章取义,随意行事。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呈现;同时,反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学设计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的、电子稿的,可以是文字的、课件的、或是是网上资源的组合。当然,为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在一次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以上几种形式还可以同时并存。正是由于教学设计作品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导致学校对教学设计、教案的检查带来一定难度,而这反过来成了一些教师不完整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诱因。
2.4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互动意识不强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现代教学论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理应更好地体现这种现代教学论思想,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强调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积极的评价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
但实际上,在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尚部分教师在有限的面授辅导教学中仍是教师“一言”到底,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问题是什么、是否听懂,甚至是否需要你教师讲这么多?也不去考虑你的教学支持是否全面、到位?不去考虑为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的面授辅导、网上资源建设、网上交互以及平时的其它联系结合起来?也不去考虑如何让教师的“辅导”与学生的“学习”实现对接?试想,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互动”可言,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哪里体现!3 教学设计介入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思路及其要素结构
教学设计是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系统更科学。我们应用教学设计思想分析上述问题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设计新思路: 3.1.确定能力目标: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目标应对学习者在能力上给出明确的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应具有以下能力:信息处理包括收集、加工、存储、应用信息的技能、提出问题并解决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2.分析教学环境,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在某种情况下会同时存在,我们所谓最优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指一种而是多种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所面对的教学环境。
3.3 对教师进行设计:教师由教学的组织者变为引导者,任务也更艰巨。教学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功能设计和角色设计,既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伙伴。
3.4 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我国目前己建成“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进行 优化资源配置,宏观上它是以中央电大中央资源库为核心,以电大系统和普通 高校为主要依托建立起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优秀资源利用和共享”的国家级资源库平台。微观上我们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应考虑从集中建库、随课配发、网际共享、提供链接等方面出发,帮助学习者更加便捷地使用教学资源。3.5 教学中人文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 意 义的建构获得的。所以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课程设计中注 重学习交流区域的建设,使学习者和老师及学习者之间在网上充分交流和讨
论。
3.6 教学评价和反思设计:现代远程教学应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问卷调查、跟踪评价、博客论坛、热点信箱等等。同时提倡教师反思,检讨自己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本身是否合理,以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1.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 篇十一
摘 要 测试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监测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自动计数较准确,诱测效果良好,与测报灯诱蛾量及田间发生动态趋势一致,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二化螟各代种群数量动态。
关键词 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二化螟;性诱剂;监测
中图分类号:S436.8;TP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3
秀山县常年种植水稻2 万hm2左右,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二化螟虫情监测预警,主要利用测报灯结合田间调查等方法进行,劳动强度大,费力费时。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种群监测,由于其专一性和敏感性的优势,不需要进行种类鉴定,受到国际植保专家的认可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欢迎[1]。性信息素和性诱剂作虫情测报,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2]。但在利用二化螟性诱监测技术进行远程实时自动记载、传输和监控的研究报道较少。2015年,进行了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二化螟监测上的应用试验,测试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验证该系统的自动计数的准确性和诱测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设备为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1台,型号为3SJ-1。该系统包括害虫诱捕器、环境监测器、数据处理和传输系统、供电系统、支架和避雷针和软件处理系统等。害虫诱捕器主要用于特定害虫的诱集、触杀。环境监测器主要用于监测环境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數据处理和传输系统主要用于对诱捕触杀的害虫进行自动计数及气象因子的序列记载和远程传输。供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及蓄电池组成,保证系统在田间野外环境中自行取得自然能源,维持系统长期运作。软件处理系统采用电脑、手机、IPAD等可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进行数据查询、处理分析和储存等管理工作。试验设200 W频振式测报灯、屋式二化螟性诱剂诱捕器各1台作对照工具。闪讯诱捕器和屋式诱捕工具的诱芯为PVC毛细管型。
1.2 试验作物及监测对象
试验作物为水稻,监测对象为二化螟。
1.3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秀山县清溪场镇东林居委大坟堡组,地理坐标为北纬28°24′32″,东经108°53′41″,海拔386 m。试验区地势平坦,为渝东南稻油两熟轮作、一季中稻区,二化螟常年发生较重。
1.4 田间诱捕器放置
诱捕器设置在比较空旷的田块上。“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测报灯和屋式诱捕器共3台以间距100 m、正三角形放置。放置高度在水稻拔节前高于水稻冠层10~20 cm,水稻拔节期及以后诱捕器底边接近水稻冠层叶面。
1.5 调查方法及分析
试验时间为在4-9月,在二化螟的主要发生期进行系统监测。每日09:00人工调查各诱捕器诱虫数量,并核查自动计数系统所计数据,计数后清空诱捕器。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自动计数的准确性
4月15日-9月5日按日数计算,自动计数与人工计数虫量一致的天数为112 d,计数准确率为77.8%。自动计数与人工计数虫量不一致的天数为32 d,存在多计数或少多计数,多计数1头的天数有12 d,多计数2头的天数有3 d,少计数1头的天数有11 d,少计数2头的天数有1 d。按诱虫数量计算,自动计数累计虫量为172 头,人工计数诱累计诱虫量为168头,误差率为+2.4%。SPSS统计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系数r=0.952,t值为0.553,df=143,双尾P=0.581>0.05。结果表明,自动计数虫量与人工计数虫量无显著差异,准确性较高,效果显著(图1)。
2.2 不同监测工具的诱测效果
2.2.1 诱虫数量
4月15日-9月5日试验期间不同监测工具诱集二化螟成虫的效果比较得出,“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屋式诱捕器和频振式测报灯日均诱虫量分别为1.17头、0.97头和1.22头,最高单日诱虫量分别为10头、8头和12头,累计诱虫量分别为168头、142头和175头。在整个试验期间(共144 d),“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日均诱虫量、累计诱虫量分别是屋式诱捕器的1.21倍、1.18倍,是频振式测报灯的0.96倍、0.96倍。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诱虫效果与对照工具无显著差异。
2.2.2 不同监测工具诱蛾动态消长情况比较
不同监测工具的诱测二化螟成虫效果(见表1)看出,成虫各世代始见日、高峰日、终见日比较接近,成虫发生期吻合度较高,以越冬代二化螟蛾高峰最为明显,单日诱虫量最高,性诱效果比其他代次好。从逐日诱虫量趋势曲线(见图2)看出,3种诱捕工具诱测成虫的发生趋势总体上趋于一致,以“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诱蛾趋势与频振式测报灯最为接近,峰型最为明显,吻合度最高,峰型最为明显,且蛾峰发生期基本一致,蛾峰日与灯测也基本一致。“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与屋式诱捕器逐日诱虫量SPSS统计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系数r=0.814,t值为2.054,df=143,双尾P=0.056>0.05。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与屋式诱捕器逐日诱虫量无显著差异。“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与频振式测报灯逐日诱虫量SPSS统计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系数r=0.879,t值为-0.588,df=143,双尾P=0.557>0.05。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与频振式测报灯逐日诱虫量无显著差异。
2.3 监测系统数据与田间发生情况比较
3月10-12日,田间调查水稻螟虫冬后密度,二化螟冬后活虫密度平均为227.8头/667 m2,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为4月28日,高峰期为5月9日,盛末期为5月15日;一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为5月12日,高峰期为5月16日,盛末期为5月22日。诱测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与田间二化螟成虫发生期、发生量基本一致,反映了田间二化螟发生变化情况。
2.4 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2.4.1 气象因子的影响
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平均温度20.4 ℃,相对湿度83.4%,降雨量3.0 mm,一代成虫发生期平均温度25.4 ℃,相对湿度83.9%,降雨量1.5 mm,二代成虫发生期平均温度23.7 ℃,相对湿度88.9%,降雨量8.0 mm。据监测工具诱测结果与气象因子的比较分析,降雨、风力、温度等因子对诱虫量的影响不明显。据试验期间气象条件分析,无大风大雨等极端气象因素对监测工具的影响。
2.4.2 其他非靶标昆虫的诱集及其影响
据观测和统计,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诱捕器没有诱集到个体较大的非靶标昆虫,对二化螟诱测的影响和干扰较小。有时诱集到小个体(几毫米)的非靶标昆虫,这些小非靶標昆虫对系统自动计数是否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而频振式测报灯除诱集二化螟外,还诱集了其他多种昆虫,这些混杂的虫种常影响二化螟虫体的完整性,增加了识别记数和监测的难度。
3 结语
二化螟性诱监测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准确性、专一性、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测报。试验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自动记载数据与人工记载数据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自动计数虫量与人工计数虫量无显著差异,自动计数准确率达77.8%,计数准确性较高,效果良好。
“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二化螟诱测效果良好,与测报灯诱蛾量的动态趋势一致, 与当地二化螟田间发生情况一致,吻合度较高,表现为诱测虫量较集中、有明显峰型,能较好地反映各代种群数量动态情况。结果表明,该系统的逐日诱虫量、诱蛾动态消长情况与屋式诱捕器、测报灯无显著差异。其受光源、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屋式诱捕器和测报灯受大风大雨等极端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且测报灯还受灯光干扰和电压不足的影响[3-7]。该系统比屋式诱捕器及测报灯更专业,简易方便,放置灵活,操作安全,稳定性好,使用成本低,诱蛾专一、清晰,虫体容易识别,可自动记载和远程传输,预报较准确。
继续改进和完善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闪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二化螟的监测效果较好,能够满足当前测报工作的需求,通过网站实现统一查询、实时读取,实现害虫远程实时监测自动化。试验中发现,手机短信获取诱虫信息时,内容不很清晰,建议按日诱虫量每天1次发送手机短信,提高系统信息传输水平。随着该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工具的性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诱捕器的结构和性能,完善远程数据分析及利用,在害虫监测应用方面可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该系统作为先进、实用、简便的现代新型测报工具,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曾娟,杜永均,姜玉英,等.我国农业害虫性诱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植物保护,2015,41(4):9-15.
[2]孟宪佐.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75-84.
[3]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32(6):9-13.
[4]蔡国梁,张华旦,王华弟,等.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9):25-27.
[5]盛承发,王文铎,焦晓国,等.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J].古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58-61.
[6]杨辅安,韦永保,祝春强.用二化螟性诱剂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发生期预测[J].植物保护,2000,26(2):14-16.
[7]李为争,王红托,游秀峰,等.不同配方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比较研究[J].昆虫学报,2006,49(4):710-713.
【远程环境监测毕业设计】推荐阅读:
远程自动监测技术08-16
远程机械设计发展概述08-20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证书样本10-25
关于远程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11-06
基于电话网的嵌入式远程控制器的设计02-02
远程研修计划07-30
远程学习作业08-25
无线远程11-08
远程培训心得总结07-14
三代远程教育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