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2024-10-12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精选8篇)

1.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篇一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4〕31号 【发布日期】2004-08-18 【生效日期】2004-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发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关于金融支持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晋政发〔2004〕3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加强对全省行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八月十八日

关于金融支持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2004年7月8日)

加快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为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结合全省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金融支持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各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对全省行业调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的责任意识。推进全省行业结构调整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是全面提升经济质量和促进效益明显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近几年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4年是实现全省结构调整“2005年明显见效、2010年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水平"的关键年。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全省各级金融机构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发挥好金融支持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积极向上级行反映山西省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取得上级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增加对全省的信贷额度和投放比例,以加大信贷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在清算、汇兑、征信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二、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贷款投向,加大对行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

(二)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人民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行业性的信贷投向的监测力度,特别是要密切关注钢铁、房地产、水泥、电解铝、电石和铁矿石等行业的信贷投放,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强化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防止过度投资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同时督促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加强对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逐步把信贷投入的重点转移到能源、电力、高新技术产业及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上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后劲。各级金融部门要准确把握货币投放的松紧度,找准金融支持经济的有效着力点,做到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调控能力。在再贷款的使用上,将重点支持经营质量高,贷款营销状况好的金融机构。一是积极推动支农再贷款的充分、规范使用,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投入,引导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力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人民银行要根据农村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及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情况,对支农再贷款限额进行适时适度调整,在地区间调剂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探索中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使用效能,发挥引导作用。理顺农村资金循环机制,合理扩大农村信用社相应投入自有资金的比例,稳住并壮大支农资金实力,引导政府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支持“三农”发展。二是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使用的指导与管理,积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要把再贷款的使用与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结合起来,促进金融机构满足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类企业的信贷投入。自2004年1月1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要认真执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0.9,1.7)的政策,区别贷款对象、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对信贷风险大、但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产品,适当提高贷款浮动水平,适当增强利率的弹性,调动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加大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要认真执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0.9,2)的政策,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重点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三、改革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增强贷款营销观念

(四)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授权制度,健全信贷奖励制度。各商业银行要深入企业,选拔和培养客户,依据贷款有效需求,按季自下而上编报资金营运计划,由上级行统一平衡,再自上而下审定资金营运计划,支持分支行开拓信贷业务。在建立贷款责任制的同时,应合理划分贷款权限,按照固定资产贷款权集中、流动资金贷款权下放的原则,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营销权,充分调动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各级银行要简化信贷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对ΑΑ级(含)以上或能够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可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建立低风险项目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信贷业务的审批权可适当下放至基层行。对只办理低风险信贷业务的客户,可不必评定信用等级而直接进入贷款审批程序。

四、围绕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优化信贷投向,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六)把握重点、区别对待,推动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

我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开采为主的省份,同时又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很高。只有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才能加快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为此,各商业银行要在信贷投放中把握重点,区别对待,继续加大对全省传统支柱行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推进传统行业的新型化,提升增量,关改存量,提高新型产品的比重。对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五大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其推行新型化的工程项目,对其中污染少、资源消耗小、具有一定规模化的产品和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助其做大、做强;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工艺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要严格信贷退出的制度,促使其关停改造,向新型化转变。

(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对于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推广和技术改造项目,在确保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不论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民营科技企业,银行均应优先发放科技贷款与技改贷款。各商业银行要对利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适当优惠。

(八)把新兴接替行业做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培育,积极推动轻工、旅游、文化等行业做大做强。新兴接替行业的快速成长必将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支持新兴接替行业的发展,把新兴接替行业做为新的信贷投入点和利润增长点来培育。其中,要重点支持轻工行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集中支持烟、酒、醋,并加快特色纺织、乳业和饮料业的发展;加大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投入,整合资源,突出中药,做强园区。对新材料产业,要支持其加大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应用的原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镁合金,积极推进纳米材料、钕铁硼高性能磁性材料和高岭土的发展。拓展对旅游服务业的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其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其发挥优势,重组联合,做大产品,提升产业。重点发展出版业、报刊业、广电影视业、印刷业,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和重组联合。同时,要加大对我省信息化行业的支持力度,整合信息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山西。强化环境保护的信贷投入,突出重点城市、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景区和大运路沿线的环境治理,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垃圾治理的有效资金供给,促进水资源的保护、节约,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

(九)特别要加强对全省特色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着重加大对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等四大特色产业和科技、良种、加工、市场四个关键环节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1311”确定的100个带动作用强,年销售收入能达到5000万元以上,且与农户签订具法律效力的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的经验,加大对“工厂化、规模化农业”、“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等农产品产销形成一条龙模式的注重效益、发挥优势的集约型“大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必要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五、充分发挥各类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促进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

(十)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支持全省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覆盖面广、网络建设发达、汇划结算系统快捷、便利,以及具有丰富的支持大型国有企业经验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商业信息、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多种服务,拓宽对企业的支持范围。

(十一)充分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负担轻、运转灵活的特点,重点支持新兴接替行业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机制、业务创新、市场开拓及资金周转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以特色服务、专项服务为基础,以扶持和培养优质客户为目标,健全完善客户银行制度,扩大综合授信,全程跟踪“目标型”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有潜力的新兴接替行业的快速发展。

六、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十二)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继续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全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参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现券交易和回购业务,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努力提高商业银行资金盈利水平。同时,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票据贴现业务,保证企业合理资金的需要。在不断扩大票据市场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票据业务贸易真实性的审核,加快票据流通速度,引导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信用。各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重点应是情况熟悉、信誉良好、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对假造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

(十三)鼓励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已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加快推进支柱传统行业和新兴接替行业中优势企业的上市步伐。保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参股并购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合理资金需要,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充分发挥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新股、发行企业可转换债券等连续融资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来源,全力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七、推进对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供完善服务,支持山西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十四)进一步简化外汇管理程序,方便外贸企业经营。继续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实行出口收汇报告制度,允许企业批量核销或总量核销;理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管理,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帐户保留现汇的比例;进一步放宽居民用汇指导性限额和携带外币现钞出境的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外债和外汇贷款管理,取消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贷款外债指标的管理;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债务调整,降低筹资成本,减轻经济负担;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业务。

(十五)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积极扶持我省大型国有企业、企业集团、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先支持和鼓励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目、投资开发能源、资源项目的配套用汇,简化境外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审查手续,取消外汇风险审查,取消境外投资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的要求,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八、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担保机构,联合打击企业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

(十六)高度重视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各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政府按照建设“信用山西”的要求,以树立信用观念、建立信用秩序、完善信用风险保障等三方面为切入点,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与协调,严厉制裁恶意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对拒不落实者继续进行联合制裁。同时,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制中银行债务问题,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落实债权。二是积极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利用电子网络技术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增强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诚信观念。

(十七)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基金或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和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发展市场化的担保组织,多渠道扩充担保基金规模,扩大担保面,简化程序,降低费率,增加风险补偿资金来源,完善风险化解机制。

九、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整体联动,更好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八)各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围绕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行业结构调整重点,以及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分析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向政府汇报。地方政府应积极向银行推荐和介绍当地好的项目和企业,支持银行加强对信贷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促进银行信贷投入能够更好地符全国家信贷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十九)各级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规范信用环境,积极为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创造条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企业的改制行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帮助银行有效落实贷款债权,对恶意逃废贷款本息的企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不得在原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新企业,不能列入潜力产品项目企业。各级政府要将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作为企业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不重合同、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长期拖欠贷款不还的企业的主要领导和责任人,责令其限期改正,在未还清贷款之前,不调动、不提拔、不重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2.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篇二

一、物流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金融与物流同属于服务性行业, 二者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时效性、稳定性要求。金融经过多年发展, 在履行这些特性要求方面远胜于新兴的物流产业。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利润源泉越来越受重视,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金融, 需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为第三产业利润提供更多支持。金融不断为物流输送血液, 使物流这个风火轮能够更有力、自如地运作;同时, 随着物流不断向前发展, 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金融的壮大,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二、当前宜昌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存在的问题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西部重要城市, 因为修建三峡工程,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宜昌市依照自身优势和特点, 不断提升自身的城市定位与功能。《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 》, 将宜昌市的城市性质明确为:世界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名城, 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追求成为宜居与创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 (2005~2020) 中提出重点推进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十堰六大物流枢纽, 并将加快建设武汉、宜昌、襄樊三个物流圈, 宜昌市被推到了湖北省物流业前沿。但宜昌要尽快建成为区域物流中心, 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宜昌市物流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 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 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数量极少。“多、小、少、弱、散、慢”是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多”, 是指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多;“小”指企业大多孤军作战, 经营规模小, 综合化程度低, 营业额上规模的企业很少;“少”是指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运作经验少、高素质人才少;“弱”是指管理能力弱、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弱、竞争能力弱, 甚至只有三两个人租个门面就搞物流业务;“散”是指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是指响应速度慢, 运行速度慢。这些问题造成物流企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难以通过降低自身成本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 运作管理是低水平重复, 没有形成特色, 无法打出品牌。企业实力弱小是现阶段发展第三方物流最大的瓶颈。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凭借母公司的影响力、渠道以及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 尚未显现强烈的融资难题, 但本地中小物流企业, 要想发展壮大, 除了从组织管理和经营等提升自身实力外, 进行融资也是必备选择。但从目前主客观情况来看,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从主观上讲, (1) 中小企业大都经营管理规模小, 经营方针不明确, 还款能力保障不足; (2) 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 财务基础脆弱; (3) 固定资产少, 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 流动资产易发生物质形态变化; (4) 家族控制为主,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化管理。

从客观上讲, (1) 法制环境。中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局面, 使企业运用法制的成本异常高昂, 企业承担了本该由国家提供的法制成本, 同时国家又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见谁都烧香, 但又得不到有效庇护; (2) 金融环境。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 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四重战略, 这使得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 同时, 社会也缺乏让中小企业取得信任的机制, 民间信贷又缺乏认可, 融资成本高, 中国金融的结构性缺陷, 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很好地满足。

(二)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

区域性物流中心主要依托交通枢纽, 面向城际间、省区间实现物流集散, 形成跨区域的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体系之间的转换枢纽。主要指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网交汇的中转枢纽, 或跨区域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体系的转换枢纽, 也称之为全国或区域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点在于园区建设, 正所谓筑巢引鸟。园区建设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建设就存在融资问题。宜昌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重点就是建设伍家岗商贸物流园区, 涉及宜昌市新火车站、商贸物流中心、城东大道等大型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出资建设远远不够, 需要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 物流园区建设圈地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问题。

除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外, 圈地问题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情况, 所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建设选址市郊。但宜昌市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物流项目选址伍家岗区, 虽然目前该区尚处郊区地带, 但宜昌市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伍家岗区, 所以该区地价升值所带来的仓储用地成本上升, 大型物流项目占地巨大造成用地紧张的未来可预期情况需要市政管理层细细思量。同时, 大量伍家乡农民变为市民也是该市物流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运用何种方法长治久安地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手段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并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和支持是宜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宜昌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 企业融资的各方建议。

1.从政府层面讲, 积极发展金融支持手段, 创造便利的企业经营环境。

对于经营环境方面,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援的主要方式是铲除妨碍经营的不利因素, 要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环境, 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宜昌市伍家岗区物流企业较为集中, 对于当地仓储及车辆休整市场, 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监管, 制止和防止扰乱市场行为。国内存在物流企业受多方监管的弊病, 影响企业自主性及经营效率。既然宜昌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那么就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机构, 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依托宜化等大型工业企业, 培育自己的物流龙头企业。同时, 针对宜昌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经营情况, 政府部门还可以从税收优惠、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为物流企业服务。对于融资服务方面,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工商局、商贸局等政府组织牵头, 民间组织和企业为主力, 形成强效的物流协会。通过协会, 协调政企关系;利用协会的信誉, 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担保, 甚至提供资金支持, 解决物流企业“少、急、频”的融资需求。政府不光要参与到具体的服务中, 还要在制度和监管层面以更高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国家相关规定前提下, 宜昌市政府需要建立适应宜昌市的担保体系, 目前的担保体系不足以维持不断扩充的融资需求。

2.从金融机构角度, 在风险管控前提下, 努力服务地区企业, 努力进行金融创新。

以宜昌市商业银行为例, 其作为宜昌地区银行,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贷款审批, 业务开展等情况较其它大型国有银行更为灵活。而且该银行诸多业务与宜昌市财政情况息息相关, 故有进行金融创新、改善业务状况的动力。很明显, 当宜昌市完全发挥区域性物流中心作用时, 其财政收入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就目前情况来看, 宜昌市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原贷款标准和物流企业现状, 开创属于物流类企业贷款的新标准, 并与部分物流企业, 或物流协会达成协议, 或是与担保公司达成协议, 对协议中的物流企业进行贷款时, 依据特定的新贷款标准执行, 或是担保公司对有贷款倾向的物流企业放宽部分反担保条件。要在风险控制前提下, 尽可能地为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服务。另外, 国内已经施行许多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创新业务。如“1+N”模式, 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中小物流企业, 可以凭借其与核心企业的稳定供应关系作为信誉保证, 进行贷款。在这种供应链融资, 银行不会只考虑供应链中某单个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 而是把供应链企业间的贸易关系综合起来考虑, 提供的融资可以渗透到交易链的每一个环节, 物流企业自然也可以从中受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是本地商业银行创新的源泉。

3.从物流企业来看, 抓住时机, 改善自己、发展自己, 积极争取当地金融支持。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财务账目混乱的情况, 企业管理者应站在发展的角度, 努力规范财务信息, 杜绝造假, 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资料应该数据准确、真实有效, 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成果。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就必须提高认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规范经营, 自我约束。同时加强相互信息沟通, 密切银企关系, 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同时, 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抓住宜昌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机遇, 在不断开拓业务中发展壮大自己, 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 加强人才引入, 形成自身经营特色, 通过这轮膨胀期,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日后兼并发展打下基础。同时, 广大物流企业应以我为主, 建成行业协会, 利用协会进行政企对话, 利用协会建立健全评级体系, 为担保融资服务。

(二) 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

针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问题,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项目融资模式: (1) 直接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由项目投资者直接安排项目的融资, 并且直接承担起融资安排中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理论上讲是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直接融资方式在结构安排上主要有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由投资者面对同一贷款银行和市场直接安排融资;二是由投资者各自独立地安排融资和承担市场销售责任。这比较适合宜昌市以政府牵头的项目, 政府可以在融资方面发挥诸多积极作用。 (2) 杠杆租赁融资模式。杠杆租赁模式是指在项目投资者的要求和安排下, 由杠杆租赁结构中的资产出租人融资购买项目的资产, 然后租赁给承租人 (项目投资者) 的一种融资模式。资产出租人、融资银行的收入以及信用保证主要来自结构中的税务好处、租赁费用、项目的资产以及对项目现金流量的控制。这种融资模式在项目初期并不适合, 在工程完工后, 便于出资企业迅速获取流动性。对于伍家岗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可以在工程完工后试用该模式, 有利于投资企业迅速回笼资金, 开展进一步的投资计划。 (3) BOT融资模式。BOT, 即公共工程特许权或特许权融资, 是Build (建设) 、Operate (经营) 和Transfer (转让) 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BOT是国际上近几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 是一种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兴建基础设施的前途远大的融资模式。BOT融资模式一出现, 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 被认为是代表国际项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 (4) ABS融资模式。ABS是英文的缩写, 即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缺乏流动性, 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归集起来, 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 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 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以上四种融资模式各有所长, 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 宜昌市需因地制宜, 选择或组合最适合的融资模式, 支持项目建设, 支持园区建设。

(三) 建立对失地农民的金融补偿体系。

针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征地中造成的失地农民经济损失补偿问题, 可以从金融角度建立相应的补偿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伍家乡的失地农民可以依据宜昌市城镇职工的标准加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 (2)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如浙江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 保障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城镇最低生活标准。 (3)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由村集体用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如北京的通州区被征地农民就参加完善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生活补助和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即对不到60周岁的村民实行生活补助金政策, 把60周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 (5) 实行留地和股权分红安置。按人均一定标准, 统一规划建设商业用房及标准厂房出租, 收入主要以股权分红的方式用于村民生活保障费用。 (6) 建立大病统筹制度或是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例如江西的上饶县已经建立了比较独立的被征地农民大病统筹制度。

摘要:金融与物流同为服务性行业, 二者除了本身有一定的共性外, 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宜昌市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凸显其区位重要性,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需要金融给予物流发展以支持。本文以金融视角分析了宜昌市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融资,物流园区,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 概况[R].宜昌市规划局, 2005

[2].桂霖.论物流发展的金融支持和金融创新[J].上海金融, 2006, 2

[3].赵剑峰.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9

[4].黄建宏.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 2007, 5

3.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篇三

一、块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也有人把块状经济称为“企业群落”。从块状经济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块状经济的主体,了解掌握块状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基本情况

目前,诸暨市已形成亿元以上区域块状15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规模优势的产业主要有 :大唐袜业、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直埠鞋业等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区域块状经济群体。全市共有集群型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5万家(户),遍及21个镇乡(街道)、近80%的行政村,从业人员42余万人,并带动了10万多人从事商贸、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据统计,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90%、工业生产总值的近5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60%、财政收入的62%来源于块状产业。

2.主要特点

块状经济在它的起步、发展过程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1)起源的自发性和民间投资的主体性。在诸暨块状经济的萌芽、起步、发展过程中,虽然地方政府从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民间力量,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也就是说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起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兼并、改制、中外合资等形式,块状经济发达集镇的企业已逐步被私营、股份合作等民营经济所取代。很多原来从事其他行业并有一定原始资本积累的个私业主,也自主调整生产结构,纷纷加入到区域块状经济行列中来,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区域块状经济。

(2)企业的关联性和产业的集聚性。因为块状经济是具有相同属性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聚集,因而企业之间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仅表现在企业间的关联性,还表现在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等的关联性,尤其是金融与企业的关联性较为明显,金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阻滞企业的发展,因此银企关联较为密切。

(3)块状产业与专门市场的互动性。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诸暨块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在诸暨块状经济较为发达的集镇,相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如大唐轻纺袜业城,是全国最大的袜业市场;山下湖珍珠市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珍珠、珍珠饰品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一旦形成,为企业拓展销售市场奠定了基础,打开了企业产品销路。2005年,我市的袜业、五金、珍珠三大专业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84.47亿元、52.00亿元、22.36亿元 ,有效带动了当地集群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块状经济的升级。

(4)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推动性。经过多年的投入积累、兼并联合、改制改组、中外合资等,一批企业逐步成为特色区域块状产业的领头羊。如店口镇的海亮集团、万安集团和盾安集团等企业,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出了中小企业所必需的市场信息、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同类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企业群落快速崛起,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块状。此外,在块状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行业协会纷纷建立,如山下湖的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枫桥的衬衫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在协调集群企业之间关系、引导企业加强团结协作、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发展状况

(1)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2005年诸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产值达29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与1990年占比不到10%相比,整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而在这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中,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块状经济占了大头。如果再加上其它公有制经济成分,全市15大块状经济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同时,快速发展的块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催生并推动了第三产发业的蓬勃兴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首先,从数量上看,诸暨的块状产业日趋增多,中小企业数量逐步增加。据诸暨经贸局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形成一定气候的块状经济共有15大块,其中有2个是省批特色工业园区。在这15个块状经济区域,共有各类企业84476家,从业人员47.85万人,注册资本金71.68亿元 ,与1990年相比,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3倍、6.9倍和43.5倍。今后随着戴“红帽子”的假集体企业逐步还其本来面目,以及国有企业的转制,可以预见全市的块状经济结构将有进一步的变化。其次,从企业规模看,块状经济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目前诸暨市15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超亿元的工业规模企业36家,有省级以上高新企业9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势头。从发展趋势看,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是大势所趋。其三,从产品档次看,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企业从原来的小打小鬧、模仿照抄,发展到现在的自营生产、出口创汇,部分企业开始生产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向高新技术生产行业迈进。如山下湖的珍珠产业,由原来单纯的珍珠养殖走向珍珠的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

(3)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块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需要从金融机构融资来组织生产经营,而且这个需求正在逐步增大。从调查得知,当前银行信贷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负债形式,银行信贷占中小企业总负债的90%以上。如到2006年8月底,诸暨店口、枫桥、山下湖、大唐四地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本地块状经济的信贷投入高达15.9亿元 ,以农村合作银行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成支持块状经济发展升级的主力军。但与快速发展的块状经济相比,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和其它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的措施,这些措施虽主要针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但客观上波及到众多行业,大多数企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所受影响更大。

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自身来看

(1)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

(2)企业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偏小、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可提供抵押的财产又不多,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准入条件,因而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

(3)中小企业法制观念、信用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当经营出现困难时,不是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贷款,严重破坏了银企合作关系。

上面这三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挫伤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2.从银行方面来看

(1)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金融业务的性质决定了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比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要高得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当其足以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时,就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部分银行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贷人员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定位发生偏差,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热衷于做大客户,“垒大户、旁大款,轻小户、弃小户”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中小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为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积极进行信贷管理体制调整,这对防范信贷风险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贷权限上收,弱化了基层网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权限;信贷约束机制过于僵化,基层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受到限制;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限制了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及授信授权办法条件限制过严,也不利于基层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

(3)金融产品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目前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尽管较多,但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特别是作为支持中小企业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信贷品种较为单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此外,银行已出台的相关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从去年开始,各家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出台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精神,在建立完善推进中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上作出了不少探索,但由于经验不足,相关制度和办法可能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不断探索、完善。

(4)金融服务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贷支持面较窄,贷款满足率较低。从对块状济经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为60%左右,众多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贷款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二是信贷投向偏重于流动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占比较低。从贷款用途来看,用于购买原材料或组织货源的占了近90%,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仅占10%。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用途限于短期流动性周转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基层乡镇小企业的项目贷款原则上不予审批,特别是对于中小个体私营企业根本不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三是贷款期限结构和企业生产周期不匹配。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期限过短,与企业实际的生产周期不相匹配,企业想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上没有可能。四是金融总体服务水平不高。从企业对金融机构服务反馈的情况看,认为手续简便、服务到位的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企业认为贷款审批时间过长的、手续繁琐、利率过高。

3.从外部环境来看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对小企业都非常重视,银监部门也先后出台了推进小企业贷款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但支持小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工商、税务、银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从目前来看,这个共同配合、协同作战的氛围尚未最终形成。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社会辅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不适应银企双方的需要。一是担保机构不健全,2003年时诸暨市共有担保机构5家,但目前已有1家担保机构因各种原因解散,现全市仅存4家担保机构还在勉强运作。二是评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如果再加上正常的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与贷款金额不匹配。

三、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单靠银行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企业、银行、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作为企业自身:一是要树立全新的现代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特别是针对财务制度不健全这个问题,要有实质性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中介财务代理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要重视市场调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中小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对接,以解决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建立民营中小银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目前的现状看,通过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增强资金实力;要帮助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综合实力,使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由于受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还难以担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任。笔者认为还应选择农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因为其主要业务仍在县域经济内)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3.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

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金融监管职能,努力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要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引导和鼓勵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切实转变信贷、资金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基层中小企业发展。其二,要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如允许商业银行以较大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呆账准备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实行优惠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激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改变由农村信用社一木独撑的局面。其三,要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信贷投向,促进、扩大基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量。特别是银监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督促其摆正市场定位,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作为扶持重点,纠正中小金融机构“抓大弃小”的不良倾向。

4.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

4.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意见 篇四

市政府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专项补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小微企业贷款或融资担保等风险损失,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和新增担保额给予奖励。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人行广安市中心支行、广安银监分局负责按照省上要求,将“两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服务覆盖率和审贷获得率等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考评内容,逐项落实到每家银行,定期考核,按季通报。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相关规定,各中介机构要规范服务收费,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二、建立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络 认真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尽快促成符合条件的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前锋区、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和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到产业园区乡镇、村组设立金融服务网点,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环境。

三、积极搭建小微企业便捷融资服务平台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微企业共同组建广安市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俱乐部,加强信息交流对接,定期开展融资对接活动,积极搭建小微企业便捷融资服务平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2014年6月底前建成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配备专门服务人员,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服务审核机制,实行单独核算、独立审批和正向激励。

四、鼓励小微企业尝试多渠道融资 积极推进场外市场融资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股权挂牌交易,有序推进企业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用好用活债券市场融资优惠政策。加大新型融资工具推介培训力度,支持小微企业通过股本融资、股份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开展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鼓励运用信托、金融租赁等新型融资工具直接融资。

五、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5.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篇五

一、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支持情况

(一)、我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总体情况

1、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保持着加速增长的势头,贷款增幅迅速提高,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我行对中小企业累计投放95亿元,贷款余额高达201亿元;2004年1-10月,我行对中小企业累积投放70亿元,贷款余额为100亿元。从整体中小企业资产质量看,资产质量状况不是很理想,不良资产比例为11.7%,高于我行平均水平。

2、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今年1-10月,我行对县域经济累积投放15.7亿元,贷款余额为23.6亿元;对农村经济累计投放为0,贷款余额为70万元,全部为不良贷款。从整体县域经济资产质量看,资产质量不尽理想,不良率为10.33%,高于我行平均水平。

(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具体措施

2003年以来,我行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认识到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加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1、制定了窗口指导意见,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我行新的信贷增长点

围绕我行的贷款投放特点,2003年年初我行制定并下发了《2003年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我行新的信贷增长点,要求各支行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同时我行制定了投放指导性计划,以更好地指导全辖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配置。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行制定了2003年全辖信贷投放指导性计划,明确提出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目标,为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入提供了政策导向。

2、对A级以上企业给予重点关注,统一纳入省分行项目库

根据总行行业准入和相关授信政策,为了合理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司客户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总行规定授信项目必须纳入项目库管理。我行没有因为授信政策的调整,而歧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A级客户给

予了重点关注,统一纳入了省分行项目库,为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3、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建项目,在立项和申报可研时及时出具营销性承诺函和实质性承诺函

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是一个企业持久发展和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更新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鉴于此,今年来,我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建项目。在项目立项和企业申报可研时,我行为企业及时出具了营销性承诺函和实质性承诺函。2002年以来,我行共为32笔项目出具了金额为205亿元的营销性和实质性承诺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最近,总行对“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进行了改革,今后尽职调查和审批程序原则上只进行一次,相对于原各级单位分别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的审批方式,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大了信贷投放速度。我行按照总行的精神,正在着手对“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进行完善,即将实行所有项目一次尽职、审批,从制度和程序上简化审批环节,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5、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推出“小企业法人贷款”、国内保理、票据融资等,缓解资金矛盾

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政策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此,我们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缓解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矛盾。一是我行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行业。二是改变“抓大放小”的业务营销观念,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我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息调研,加大了对其的营销力度和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大小并举,抓优放劣”的信贷原则,扩大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业务份额。三是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我行根据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特点,及时推出了“小企业法人贷款”的授信品种,由我行零售业务处专门负责此业务的推广和审批,减少了审批环节。该授信业务专门针对小企业的需要而贴身定制,受到了广大小企业主的欢迎。四是灵活运用授信政策,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其在申请贷款时,总存在不足,或是财务指标不理想,或是抵押担保不充足等等,往往难以完全满足授信要求。我行没有简单拒绝企业的贷款要求,而是在授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

为企业想办法,充分用足政策。五是充分利用票据及其他创新业务手段,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我行在注重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支持的同时,也注重通过票据业务以及运用国际国内保理等金融工具,在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又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省分行权限缩小,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门槛提高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总行于4月调整了我行审批权限,要求从6月1 日开始执行。新的转授权管理规定将原来短期和中长期分设权限合并为单一客户授信总量权限,原中长期授信也将纳入总量权限内,从转授权制度上降低了我行审批权限。同时总行也降低了各行授信批准权限,总量权限由原来不含中长期授信的最高2.7亿元总量审批权限,调整为包含中长期授信的最高2亿元总量审批权限,其中中长期授信的单笔权限由原来的最高1.575亿元,更是降低为最高5000万元。与此同时,总行也进一步压缩了钢铁、房地产、汽车、电解铝、水泥等五行业的审批权限。授信审批权限的降低,无形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难度,提高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门槛。

2、对部分担保方式和借款主体,降低了审批权限

根据总行新的管理规定,对于仅提供部分抵/质押的中长期授信业务,以经营权、收费权、商标专用权等收益不确定的权利抵押的授信,按信用批准权限执行;对于保证担保及未评级客户均执行信用审批权限。同时对于以公路厅、公路局等国家机关为借款主体的,授信批准权限将比照B类客户的审批权限执行。

3、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我行划转、核呆、冲销过程中形成不良记录,再次取得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为了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革的要求,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划转、核呆、冲销。截止到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我行已划转2000笔,金额40亿元;核呆1200笔,金额4.3亿元;冲销1500笔,金额6亿元。大量的划转、核呆、冲销过程,使这部分企业在我行形成了实质上的不良记录,再次取得我行授信支持在政策上将受到制约,从而限制了其资金获取渠道,加大了授信支持难度。

4、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无法进行信用评级,制约了银行授信支持力度

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帐务和报表系统,其财务核算大多采用计流水帐的形式,其经营状况和赢利状况只为企业所有人所知。同时部分企业无法满足我行信用评级的要求,而进行信用评级是一个企业获取银行资金支持的准入条件。这些企业内因的制约,削弱了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对其授信支持的难度。

(四)、我行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拟采取的措施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我省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行为顺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产品创新和金融理财服务力度,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客户齐头并进的战略结构调整。为了巩固工作成果,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我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拟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加以扶持。

1、大力支持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省经贸委提供的《湖北省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改流动资金需求表》中涉及我行的15家企业(其中11家企业为省经委列入的中行名单企业,4家为与我行有关的企业),我行将重点选择、择优扶持。目前15家企业在我行的授信余额已达3.13亿元,今年我行将选择其中的10家企业进行重点支持,目前已获得我行支持的企业有2家,金额为1.05亿元,我行拟支持的有8家企业,金额为2.74亿元,已支持和拟支持的金额将达到3.79亿元,占15家企业资金需求的79%,占目前银行承诺贷款的152%。

2、综合运用银行网点、信息、技术等各类金融工具改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

我行将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行业。同时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组织体系。可以考虑组织成立由各分支行行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支持中小企业领导小组,并在各分支行落实负责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3、进一步强化对项目库的建设和帮助评级授信,改善信用环境和授信条件

今后,我行将进一步强化项目库的建设,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的特点,有选择性的挑选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企业建

立项目库,进行优先扶持。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行将帮助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以满足我行授信的基本条件。在全社会加强信用环境的整治和建设的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改造,提高授信条件,更好的获取银行支持。

4、继续贷款的分类指导和差别授权,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我行将抓住总行对授信审批机制改革的契机,完善我行的授信决策机制,在全辖范围内实行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批一次覆盖,减少目前层层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的决策机制,以达到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对贷款的分类指导,根据区域、信用等级、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实施差别授权,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5、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力争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早计划、早安排

今后我行将更新授信理念,顺应市场要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针对本地区各类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调研力度、渗透力度和营销力度,明确“大小并举,抓优放劣”的信贷政策和“以重点优质大客户为主导、绩优中小客户为构成”的客户战略,适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将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中小企业纳入综合营销管理系统,力争对企业的资金需求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6、继续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缓解资金矛盾

我行将继续拓展中小企业中介业务,通过开办网上银行、代发工资、代收保险费、水电费等业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挑选部分企业,对其灵活选择担保方式。对提供一种贷款担保方式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实行企业有效资产加个人财产加保证担保的组合型担保,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个人财产也可用于抵质押,存单、国库券、住房、商铺、交通运输工具等财产都可作为质押物或抵押物,以满足授信条件,缓解资金矛盾。

二、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1、截止10月末,我行授信资产余额为4580146万元,不良余额为254347万元,授信总量较年初下降976680万元,不良余额下降1185040万元。

还原股改因素后,我行授信资产余额为5944397万元,不良余额为1618595万元,授信总量较年初上升387571万元,不良余额上升179211万元(如剔除普华永道审阅还原的26418万元不良贷款,则升152793万元)。

2、新增不良贷款情况

还原股改因素后,1-10月新增不良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99047万元)、批发和零售业(34572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与服务业(19857万元)、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16548万元)、个人贷款(13381万元),此外,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住宿与餐饮业等新增不良金额也较大。

按新发生不良大户来说,新增1亿元以上不良的大户有:常兴包装及富思特(2.5亿元)、东风金狮轮胎(1.9亿元)、元通汽车(1.5亿元)、声广网络(1.3亿元)、中基包装(1.3亿元)等;新增5000万元以上的不良大户有天发集团、万鸿集团、谢氏集团、省粮油、迅宏科技、黄石东贝等;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主要有:龙发集团、怡和集团、普尔斯马特、华中制药厂、天和贸易、宝丰公司、新长江实业、佳特房地产、声直房地产、汉光房地产、太平汽车附件厂、神电汽车、宜昌佳润纺织、等等。

从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原因看,一是因为宏观调控影响,如部分房地产企业和汽车行业的不良;二是市场变化和内部管理,如常兴包装和中基包装、普尔斯马特等;三是企业改制,如天和贸易、宝丰公司、谢氏集团等;四是企业涉案影响,如元通汽车、万鸿集团等;五是企业本身经营不佳,原潜在不良得以暴露,如怡和集团、金狮轮胎、华中制药厂等等;六是股改后未处置的资产形成不良。

6.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篇六

破解金融支持企业融资难的调研分析2010-06-29 18:52:1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破解金融支持企业融资难的调研分析破解金融支持企业融资难的调研分析(2)

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有关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不断完善和深入,很多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占我国全部企业的90%以上,在扩大对外贸易,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反应最为强烈,也是最突出的矛盾 就是”融资难”的问题,它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

(一)政府的原因。由于政府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去规范中小企业。使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层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偶然性、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致使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不高,银企之间信息不透明,企业拖欠、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经常发生,抑制了银行贷款的发放。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我市中小企业调查了解,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仅占2%左右。结果是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解决,或来源于民间市

场。而中小企业不能与外资企业共同享有“超国民待遇”。例如,外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和地位轻重,均具有 “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其融资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企业素质原因。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随意性大,有很多不确定性,给银行考察其真实经营情况、资信情况带来了困难,同时,一些中小企业法人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而不得不提高门槛;二是“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技术水平低、市场风险大,企业信用级别低,有的企业虽然在体制上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家族式氛围浓厚,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者一般个人色彩较浓,这样的决策由于缺乏约束,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冒险性。有的中小企业是由原先的家族作坊逐步发展而成,产品工艺

落后,生产成本偏高,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之企业规模通常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三是产权交割不清,不能进行抵押。多数企业改制中,由于采取分期或延期付款等方式,企业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等没有过户,多数企业的厂房、设备都是以租赁方式取得的,企业的设备得不到有效担保、房产未在有关部门登记,无法利用其办理贷款,不少企业设备陈旧、专用性强,变现能力差,银行给办理抵押贷款难;四是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中小企业特定的发展和成长轨迹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带有盲目性,相当一部分产业属高耗能,技术含量低、有些根本不符合国家用地标准和环保标准,属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或产业,所以很难取得银行信贷支持。

(三)金融制度原因。一是银行授信过于集中。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将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各家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高度集中,中小企业要

想贷款,必须层层向上级行报批,程序多、手续繁、时间长,难度大;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银行一方面责任追究十分严重,要求新增贷款不良率为零;另一方面,对拓展优质客户、发放贷款质量较好、贷款本息如期收回的没有对应的奖励政策和措施,结果使基层行信贷人员对可贷可不贷的尽量不贷;三是专项服务型制度设计落后。有的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从政策导向到操作流程一直套用大型公司法人客户的设计,现行的贷款规则也是针对大企业延续而来,许多优质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抵押担保、审批程序等限制而与银行贷款无缘;四是没有实行通用性、标准化管理。中小企业在贷款时,要承担高额的抵押、登记、评估、办证等费用,而各家银行信用评级授信标准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认可,企业增加了重复评级成本。

(四)银行经营原因。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由于商业银行从资产

7.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心 篇七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信贷市场的分析上,产生了信贷配给理论。典型代表便是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J.and Weiss,1981)的信贷配给模型,该模型清楚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产生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完全这一性质。

信贷配给指不是由于货币当局对利率上限的管制,而是出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所发生的在一般利率条件和其他附加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1]。对于银行来说,预期利润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这两个因素。如果银行不能评定借款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利率会使借款企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银行会选择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企业的贷款,而不是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企业的贷款申请。

正是由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以及由这一性质产生的信贷配给,使得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更难获得银行的贷款。而这一问题在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更加突出。吉林省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等情况,使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收集、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等问题上存在着巨大障碍。在第一还款来源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抵押物成了银行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但是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可抵押资产,难以实施信用增强,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其无形资产占比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严重不足[2]。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

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07~2009年实施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2010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1.39万亿元,是2006年的3倍;民营经济增加值4219.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9.2%;实缴税金412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25.4%提高到34.1%;从业人员470万人,占全省城镇职工总数的比重由2006年的54%提高到70%;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数11.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10万户;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

可以看出,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就成为吉林省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吉林省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吉林省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而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金融业也与经济发展同步日益壮大。

目前,吉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体、其它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截至2010年,我省金融机构共有6类,营业网点4851个,从业人员87144人,第一类为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在我省金融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绝对的市场份额。第二类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近几年,随着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继入驻,我省的金融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吉林银行。自合并更名以来,吉林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大连分行的设立标志着吉林银行顺利实现跨区域发展。第四类为农村合作机构。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我省农村合作机构已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第五类为邮政储蓄银行,凭借着网点资源优势,其在我省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第六类为外资银行———韩亚银行。2008年,韩国韩亚银行在长春成功设立了分行,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外资银行。

近年来,吉林省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其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为我省的经济增长提供的重要的支持。如图1所示,2003~2010年,吉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6.62%和12.02%。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年)

2吉林省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不强

近几年,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有所增加,但金融生态环境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现行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1亿元贷给上百家小企业与1亿元贷给一家国有企业相比,显然风险大得多,成本费用也高得多。加之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有些信用差的中小企业甚至视银行贷款为“唐僧肉”,抱着能借则借、能逃则逃的态度,使银行信贷支持的信心和能力减弱,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敬而远之”,存在“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的现象。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诚信体系,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2.2银行难于对中小企业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补偿

吉林省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银行信贷,企业融资中90%以上通过银行配置,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很强[3]。相对于中小企业,个人客户的业务量更小,实力可能更弱,但其却是眼下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重点拓展领域。深入对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异同,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既缺乏大企业的技术、市场、信息和资产规模优势,又缺乏个人客户的个人终身连带责任保障。因此,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于对其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补偿,使得中小企业较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2.3 吉林省银行资金投向失衡

长期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直以服务国有大企业为主,授信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信贷资金倾向于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导致众多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较低而难以得到贷款支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信度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破产率高等,影响了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普遍上收和集中了信贷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国有银行普遍减少了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并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使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减少,也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2.4 吉林省银行资金投量不足

吉林省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呈快速增长趋势,近几年年增长率为30%左右。但吉林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年信贷总额仅4千亿元,扣除对大中型国企的支持,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寥寥无几。银行资金投量不足,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资金的满足率不足50%;流动资金满足率不足70%;中小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已达3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投入不足,不仅造成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

2.5 担保体系不健全

尽管担保机构在国家支持下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行业监管体制不一,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银担合作不对等;政策不配套,征信系统不能共享,不利于识别和控制风险,有的地方涉及土地、房管等服务效率低、收费高、手续繁,有的甚至不予办理反担保登记等[4]。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更加的谨慎。

3吉林省金融机构应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力量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以及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制度,旨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作为银行的直接监管机构,银监会则进一步要求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职能。这一切都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更多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是吉林省金融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其提高市场份额,保持发展动力的选择。

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是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其提高市场份额,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金融机构应根据其自身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以拓展自身的利润空间。

3.1 搭建银企平台,充分了解中小企业需求

金融机构应选择时机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通过组织各类交流、研讨等活动,创造了解、熟悉众多中小企业的机会。同时,借此平台,也使中小企业熟知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与流程,真正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

金融机构应转变营销理念,拓宽中小企业服务渠道,建立中小企业重点客户营销管理机制。通过事先对众多中小企业的筛选,选择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具有上市潜力的中小企业,开展积极的上门营销活动,主动去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时下面临的实际资金需求情况,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抓住时机,及早介入,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做好贷款前各项准备工作,从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投放。这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授信客户数量,分散客户集中度风险,提升整体收益水平

3.2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和信用不佳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应为潜在中小企业客户建立信用档案,这不仅将有利于金融机构把握授信风险,进行客户选择,而且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真正树立起诚信观念,打造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主动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赖和支持。

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的积极推动下,征信数据库覆盖面和信息采集量进一步扩大,2010年末,全国企业、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吉林省企业达13.5万户,自然人1591万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为4.3万户中小企业和326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多、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3 改革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近年来,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断进入,吉林省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加剧,各金融机构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转变业务发展思路,重视中小企业客户。然而,目前银行的贷款业务流程仍多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而设计的,讲求一户一策,而此特点并不适应中小企业用款“急、频、少、险”的特点。用它来处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操作成本必然很高。因此,改革信贷业务流程,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相适应的贷款发放与审批程序就十分必要。通过多因素分解、数据模拟,建立类似个人信用评分卡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将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融入到分行业、分地区的贷款组合中,有效分散风险,解决单个企业风险难以衡量的问题。金融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的评分系统,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既较好地对信用风险进行了量化,提高了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

3.4 给予优惠贷款利率,鼓励诚信经营

金融机构应对信用记录较好、发展潜力较强的中小企业采取鼓励贷款的激励机制,例如采取无息、贴息、低息等各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特别是信用保证贷款的利率幅度应该下浮,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和条件,允许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

3.5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1)针对中小企业抵质押不足值的特点灵活创新担保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可创新组合资产抵押等。(2)发挥多元化创新优势,在客户定位、营销模式、专家顾问咨询、审批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短期循环资金使用,延伸服务链条等创新产品。(3)发挥多渠道优势,开办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积极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吉林省金融机构应贯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调整自身经营理念及业务流程,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工作,形成以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多元化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宵,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经济研究,2003,(3)

[2].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3)

[3].刘静,赵文霞.论吉林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8.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八

一、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状

企业的融资渠道可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从内部积累资金,具有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并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有利于迅速筹得大量资金,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外源融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前者是企业公开发行债券和股票,后者是企业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我国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甚至是家族企业,私营企业的融资顺序大致为企业积累、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亲戚朋友筹款、民间借贷等。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的融资次序与大企业大体相同,即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再从银行或非银行机构负债融资,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受自身规模和信用等级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外部融资。这些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尚处于逐步规范过程之中,企业信用还有待建立、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出于谨慎考虑拒绝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至于股权融资,更是众多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主要问题

1.内源融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自有资金有限,加之技术水平较低及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原因,中小企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因而自身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提供支持企业快速扩张的内部资金来源。

2.外源融资面临挑战。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股票、债券市场的准入资格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难以企及,中小企业从这里获得资金的机会微乎其微。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2006年10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但我国中小企业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缺乏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完全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要求。因此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积极筹备对中小企业融资,但惯性思维使其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部分银行仍对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歧视。

3.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源融资,融资渠道单一。在外源融资中,中小企业主要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中小企业无论从资本总额还是资产总额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比大企业要苛刻得多,并且银行更倾向于给中小企业短期贷款。若中小企业以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技开发为目的申请长期贷款,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不利因素

首先,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加之风险意识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差,资信等级低。具体表现为: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缺乏财务报告制度和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银行很难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资金状况,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自然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其次,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之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履约能力低下。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能够存活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迫使银行面对中小企业不得不惜贷。

再次,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并且单笔借款数额小、笔数多,手续繁琐,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根据调查研究,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平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商业银行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考虑,必然要提高利率以弥补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费用的增加,这种信用配给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在整体上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愈加困难。

(二)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

一是相关立法不尽完善。我国2002年6月制定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但是该法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与措施,此外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没有跟上,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都未落到实处。

二是资本市场发育深度不够。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股权融资的极少,其原因在于主板市场的高准入门槛令中小企业望而兴叹。尽管我国于2004年在深交所主板市场内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仍较大:中小企业板定位于为主业突出、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平台,上市标准除股本规模较小外与主板完全一致。实际上中小企业板只能部分地解决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无法使更多优质的、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渠道来进行融资。

三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是要求办理抵押和担保手续的。近年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但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担保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行业管理不完善。而且这些担保机构分布高度分散,加之担保手续繁杂,使得担保机构的整体担保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措施

(一)中小企业应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强化信用观念,做到规范发展,提高自身资信等级。首先,在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要主动向银行介绍自身经营的真实状况,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银行及时有效了解中小企业实际经营和各种金融需求,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坚决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企业信誉。其次,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尽快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业资格并进行定期培训,做到以制度来规范财务行为,从而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胆创新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引进和招聘人才,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其次要重视科技投入,大力推动技术革新与进步,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突出自身的产品优势和经营特色,找准产品市场定位,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与完善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在现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基础之上,应尽快出台相关细则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譬如对资信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应简化工商年检手续,逐步实行备案制。同时,应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三)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首先要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体系。在目前主板市场难以进入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股权代办系统等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促进作用;扩大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在中小企业板块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市制度。同时,加强对场外市场的规范与整治,有序推动地方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其次要大力促进债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债券发行机制,不断完善信用评级制度,降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鼓励一些信誉度高、现金流稳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来筹集资金。此外,可以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投融资主体,调整债券融资工具的期限或利率结构,通过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利用债务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在筹集担保资金方面,应允许并支持民间富余资金的投入,实现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和银行共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还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共同担保基金,由政府加以引导,调剂各中小企业间的担保资源,鼓励企业间实行会员制的联保,从而形成完善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同时,切实改进中介机构的服务,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适当扩大有效财产的抵押范围,允许以固定资产或是个人不动产进行抵押。

此外,应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跟踪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建立起担保风险预警系统;深化担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担保操作管理责任制,加强担保业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本文部分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572001、NO.70971121)和航空科学基金项目(NO.2009ZG55016)的资助】

上一篇:人间仙境小学作文550字下一篇:汽修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