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2024-10-15

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9篇)

1.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篇一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

够造成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其实,处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这个影响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所有的单一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影响下,每个家长都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读书成才这一座独木桥,那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谈起,我们的教育部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分工和回报并不完全公平、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健全的现实社会,我们哪个家长能放任孩子成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生活困难而毫不在意呢?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我们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三、教育收费的问题。

教育收费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贫困学生辍学和教育腐败,对于这两个后果几乎是千夫所指,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育收费是谁造成的?办教育是公益事业,应该全部是社会投入,可是我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教育不收费何以生存。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可是校长不是企业家,学校也不是企业,不能融资,不能上市,拿什么筹措资金,只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腐败和其他行业的腐败一样令

人恨之入骨,那么滋生它的温床也和其他行业腐败一样在于制度和环境,都是社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

四、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是有所遗憾的。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五、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要求。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内容与方法的问题,而且更需要的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热心教育工作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么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与归宿,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的理念,其实,学生不仅要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人,也要作教育的主人。这个道理教育工作者都懂,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学者先行学习。而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往往是两张皮,教育教学者把自己当作主人,要怎么教就怎么教,甚

至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我们知道教育工作对象主体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时,除了正确认识学生学习态度、身心特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外,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不能“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比被动接受更有效、更受用。

2、教学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余地,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的时间与内容,这既是当前特别强调的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要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所必须的客观条件。

3、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有天生的惰性,学习又是一项辛苦活,如果缺少动机,缺乏兴趣,就没有了积极性,想学好比较难。有了学习动机,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投入学习,才能学好。

4、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尤其要让课堂充分生成。当教师的不仅要关注生成,而且要激发生成,更不能回避生成。

5、教师要吃透课标要求,精心选择和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能水平。比如现在进行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自主能进行的学习,必须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合作的活动,应该是需要合作,通过合作能解决的学习;让学生探究的活动,应该是值得探究的,学生能探究的学习。

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中的一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它涉及到各个行业、产业、领域,方方面面、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治理、协调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粗浅地谈谈个人观念,不管对与错,终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早日实现科教强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列入世界强国之林!

2.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篇二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后作业太多,学习压力过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其实,处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这个影响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所有的单一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影响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谈起,我们的教育部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我们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2 应试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现在的教育体制,“升学率”成了初、高中学校唯一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数十年来,抓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发展的硬道理,一个标杆,好像是一道永无法逾越的鸿沟。在抓升学率的主导下,学校自然就区分了主科与副科,主科让孩子们拼命地学,而副科不是被占用就是得过且过之。“高考”无不牵动着亿万学子与其父母们的心,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考上名府,一个人学习成长经历是漫长、持续的,我们录取制度需要改革,应该把学子们从小学起每个学年段的成绩形成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档案,连同高考成绩一起,作为最后评价是否最终录取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国择才,不误人子弟。

3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是根本,但师资是前提,是保证,但是大量优质师资力量涌向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师资力量仍然非常薄弱。资源本身的配置不公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已非常明显。

4 教育收费问题

教育收费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贫困学生辍学和教育腐败,对于这两个后果几乎是千夫所指,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育收费是谁造成的?办教育是公益事业,应该全部是社会投入,可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教育不收费何以生存。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可是校长不是企业家,学校也不是企业,不能融资,不能上市,拿什么筹措资金,只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腐败和其他行业的腐败一样令人恨之入骨,那么滋生它的温床也和其他行业腐败一样在于制度和环境,都是社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

上大学适当收费本无可厚非,但已大大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搞得多少工薪阶层不堪重负,节衣缩食供养孩子读书;搞得多少贫困地区的农民倾家荡产,四处举债供养孩子读书,有多少工农的子弟在哭泣,有多少贫困的家庭在哀叹,有多少人因上学而返贫。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党和政府也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像银行贷款,社会资助等,但这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5 高等教育问题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它决定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高等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等方面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开展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得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的倾斜。

(3)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

(4)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把握时代脉搏,形成创造性思维,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现象,提高高等教育研究质量。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应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引方向。理论的先进性不但表现在理论本身产生于学术研究的前沿,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引领实践的方向。

(6)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6 教育产业化问题

这些年虽然国家在学校办企、乱收费等不良问题上予以改正,但这只限于义务教育的范畴。高中、大学里乱收费、收费过高以致孩子们念不起书的情况,并不少见。除国家正常编制外,上重点高中、大学需交少则一两万,多则十余万的费用。每年下来,学校都将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大量的财源收入与资金支持,自然少不了腐败与违规行为的滋生,为了升学率,许多学校向外省、市购买生源,以增加和提升自己学校的知名度与荣誉。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农村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比比皆是,已不是什么鲜闻。西部地区教育环境太差、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太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贫困线上,这些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现迫切需要国家在教育的投资与政策上给予根本上的解决,否则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7 总结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到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我国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同素质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我国的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中的一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它涉及到各个行业、产业、领域,方方面面、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治理、协调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粗浅地谈谈个人观念,不管对与错,终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早日实现科教强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列入世界强国之林!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

3.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篇三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 革命史范式 本体论范式

中国新闻史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有着众多的研究范式,革命史研究范式进行了较长的时期,且对中国新闻史研究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新闻史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新闻史如何从革命史研究范式的局限中走出是当前新闻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新闻史研究的主体意识出发,通过对当前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强历史主体的主体意识、建构新闻史主体性话语权以及恰当处理好新闻史研究范式等策略来充分挖掘新闻史研究的价值。

一、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

对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将新闻传播活动以及相关的思想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等扩散流传,让后代对通过对新闻史的了解和剖析来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在我国新闻史研究学界,徐培汀先生是研究先锋,从徐培汀先生和裘正义在1994年合著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开始,相继又出版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2006),该书主要是研究中国各个时期的新闻史,由此将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轨迹和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2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等一系列的书则将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新闻史发展历史轨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现出来,这是对我国新闻史发展的一个系统、科学、全方位的勾勒。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把新闻学分为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电子媒介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传播学等,并采取了以论为主的方式将新闻史展现出来。此外,已经有不少的新闻史研究学者将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时期:

一是两时期说,方汉奇先生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新闻史研究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的这一段时期和1978 年至今这一个时期,而第二个研究时期还在延续之中,第一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点在于五四时期以及中共建党以来所创办的各类报刊的发展历史和相应的影响等。而1978 年至今这一个时期则主要是对大陆新闻史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二是三突破说,丁淦林先生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主要经过了三次突破性的发展: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走上系统正规的轨道是以《中国报学史》为主要标志的,这是第一次新闻史研究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突破发展;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运用到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则是以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为主要的标志,且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点逐步由革命性视角向社会历史视角转变;中国新闻史的第三次重大的突破则是以方汉奇主持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为标志事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三次重大突破时中国新闻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①

三是四阶段说,李秀云在《中国新闻学术史》中将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主要分为前新闻学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建立、战时新闻学的兴起、纯粹新闻学与大众新闻学四个重要的阶段,这种新闻史研究的划分是对中国传统阶级分析的一种突破,并且将新闻史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理论演进趋势为主要的研究线索,可以从新的研究视角为新闻史研究增加新鲜血液。

四是三维空间说,张昆认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应该更广泛地拓展新闻史研究的层面,将新闻研究本身和新闻制度、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新闻史研究包含新闻事业、新闻制度以及新闻意识的三维研究空间,从而将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脉络更完备、系统的展现出来。

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研究分析

中国新闻史研究过程中本体意识的研究向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然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所缺位从而导致了中国新闻史难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从当前中国新闻史的本体意识研究现状看来,其主要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现状看来,无论是从新闻史发展史观、新闻史研究思路、新闻史研究历史分期还是从新闻史人物研究等方面其研究的重点都主要是以革命史为蓝本,中国革命史的发展是中国新闻史研究意识形态化的重要导火线,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分析性。其次,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不仅仅有一定的革命史现象,而且还有革命史意识形态的导向和皈依,并从外在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来研究新闻史的发展,对新闻史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等缺乏比较客观、深入的研究。

1950年的《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1981 年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闻史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以及1992年一部重要的新闻史成果《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均是以社会政治的发展为写作历史背景,政治史的研究模式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新闻史受到政治史和革命史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转变表面上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却依旧有根深蒂固的趋势,这些必然导致中国新闻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本体意识。②

1981年宁树藩先生在中国新闻史研究座谈会上指出了中国新闻史被写成政治史和思想史的错误现状和倾向,方汉奇先生提出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关键重视和挖掘,从而更好地凸显出新闻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97年,宁树藩先生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将新闻史的本体意识研究作为研究的关键所在。吴文虎认为当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黄旦认为中国新闻史需要以政治史或者革命史为历史依据,但是不能被政治史或者革命史所主导,中国新闻史需要建构其自己的本体意识,从而从新闻史的视角对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以及革命事件有更加独到的见解和传播。阳海洪、王润泽等人认为对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探索其实质是在于对新闻史研究主体意识的探究,只有定位好中国新闻史的主体性意识,才能据此提出符合中国新闻史发展的专业性研究,并自觉承担起新闻史的历史性使命。

三、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策略

1、加强历史主体的主体意识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以人物为主要的发展线索和脉络,历史主体主要有历史中的人物、历史学者以及相关的书写者等,这些历史主体的一言一行都不仅仅只有表面上的含义,这些一言一行无论是属于主角还是配角的都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将其连成一个有一定故事性和寓意性的历史画卷,因此,新闻史作为一种另类的历史首先需要加强其主体意识,而能简单地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上,而应该将这些事件的主体背后的因素有意识的体现出来。

历史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同时也是被主观性的表现出来的,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也只是历史的一个小部分而已,历史的大部分则是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精辟简单的概括和表现,而新闻作为一种简洁的表现和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对历史主体意识的加强来增强新闻史研究的主体意识,并结合新闻史研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主体意识的独立性进行剖析,从而更确切地再现出历史的原貌和历史性思想的延续,通过主体性新闻史的传播将历史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出中国新闻史自身的价值。③

2、建构新闻史主体性话语权

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重要的一点是要建构起中国新闻史主体性话语权,而中国新闻史研究主体性话语权则可以通过媒介的生存来建构。新闻媒介在整个新闻媒介活动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时间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闻发展史,媒介生存是新闻史存在最基本的前提之一,同时也是新闻史存在的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生存的方式来建构起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主体性话语权:首先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应该坚守本身的独立性,定位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主体,通过将自身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开展具有专业性水平的新闻史研究;其次,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在坚守本身的独立性的同时应该关注与新闻史本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外在环境因素,注重新闻史发展本身和外在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将新闻史的研究拓展到这个社会发展中去,从而在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将新闻史的生存发展历程剖析出来。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利用媒介生存来对中国新闻史进行相关研究可以将中国的新闻史研究范式从传统单一的研究范式中解放出来,在掌控自身主体话语权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新闻史的功能,加强中国新闻史的主体意识行为。④

3、有效处理好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范式主要有革命史研究范式和本体论研究范式两种类型,革命史研究范式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到80年代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而随着新闻史本身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日益更新,本体论研究范式逐步浮出水面并开始与革命史研究范式两足鼎立,然而革命史研究范式和本体论研究范式均有利有弊,如何对其进行选取对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行为的加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此,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革命史研究范式和本体论研究范式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不同的新闻模式需要利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决,同时可以在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其他研究范式进行斟酌处理,而从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情况来看,则主要是偏重于本体论研究范式,在从偏重革命史研究范式向本体论研究范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有条不紊的进行更新换代,在中国新闻史研究过程中将二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在新闻史研究主体意识的引导下更准确对新闻史进行深度剖析。□

参考文献

①吴文虎,《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J].《新闻大学》,2007(1):82-87

②宁树藩,《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强化本体意识的历史回顾》[J].《新闻大学》,2007(4):1-3

③江卫东、李漫,《历史客体性和学者主体性新闻史研究之两翼》[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82-85

④宋三平,《革命史范式和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路径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47-150

(作者:浙江财经学院新闻学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4.目前农村幼教的现状 篇四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虽然各地政府都针对硬软件设施、教学理念、管理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开端,是在婴幼儿脑发育和早期智力开发处于关键期和敏感期而实施的科学教育,是为人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可见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它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重视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安定和谐。

据调查,当前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大多数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想办法让孩子进城上真正的幼儿园,农村山里孩子的家长总认为集镇上的幼儿班要比山上小学的学前班要好,在集镇上租房子或买房子照顾小孩子上学占绝大多数,也致使集镇上的学前班不得不超员、不得不超负荷运行。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从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别还在继续拉大,城市有专门的幼儿园、有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农村学前班远远不及的。这种现状,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开端,它一个人一生中的其它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形势很严峻。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走进农村小学,就会看到承担学前班教学的绝大多数都是50多岁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敬业精神,有很多都有照顾孙子的经验,但这毕竟和幼儿教育还是有差别的,不管是精力、体力还是经验与能力,都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即使年轻的教师,幼教专业的也很少,甚至没有,加之对学前班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很少,使农村幼儿教育不得不畸形发展。

(二)幼教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导致从事幼儿教育的配套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儿童正常活动、教学需要。没有场地,没有器械,没有玩具,更缺乏的是开启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中外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和教养孩子社会角色的早期有效的措施。可是,绝大部分学前班和小学生混杂一起,有的连小学生的活动场地就难以保证,哪有学前班的活动场地。

(三)违背幼教规律。“小学化”、“大班化”、“混龄化”是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种典型病态,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直接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这种教育违背了由幼儿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前教育“大班化”、“混龄化”是指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为了减少开支,不管孩子年龄的大小,通通混在一个班里教学,畸形扩大班额。这极不利于因材施教。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的教师一天下来声音嘶哑;农村80%以上的学前班都附设在小学,管理、教育教学都归属于小学。学前班都参照小学的作法。幼儿每天的活动和学习与小学生如出一辙。教学方法陈旧,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致使有的孩子从小就对学校不感兴趣,因为学校没有幼儿应有的快乐可言。

(四)后勤管理跟不上。调查中发现,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绝大多数幼儿班孩子天天上放学需要家长接送,这虽然出于为孩子安全考虑,但加大了家长的负担,学校没有提高孩子早点和午餐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虽然提供了饭菜,但饭菜数量和质量与幼儿丰富的口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私立幼儿园亟有规范。近年来,乡下小型私立幼儿园有所发展,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一些方便,但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缺乏业务指导和教育督导,在各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家庭教育薄弱,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农村,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困难,如家庭经济条件差,阻抑了人们供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班)进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根据江西省教委示范幼儿园评估小组到安远、寻乌、宜丰、丰城等县(市)对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所获数据显示:安远农村幼儿入园(班)率只有19.31%,寻乌县农村幼儿入园(班)率只有18.0%,丰城市农村幼儿入园(班)率为46.4%,宜丰澄塘镇农村幼儿入园(班)率为45.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入园(班)率都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家长中存在着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七)管理水平低,办学条件差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基层领导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没有将幼儿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没有明确目标,忽视幼教事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同时很少安排专门的幼教经费。近年来,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县、乡教委未在县、乡范围内开展过园(班)达标活动的占85.71%,同时,因资金紧缺等原因,办园(班)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42.86%的幼儿园(班)没有课桌椅,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玩、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展开。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洗手水龙头等,更有一些班的房舍、门窗陈旧破烂,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重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提出来,这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要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及的教育新命题,也是党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促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这是城乡之间应享受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条件已成熟。

幼儿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责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为此,我们特作如下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把幼儿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中来,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范畴中来。

第二、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应担负起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把幼教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项目和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为一个乡镇建一所高标准的独立幼儿园,配齐配全幼儿教育的所有硬件。

第三,加强师资。利用政策的导向,加大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办好农村幼儿教育师资是根本。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的加强幼儿教师教育,对从事幼儿教育的农村小学教师,尤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幼儿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第四,鼓励民办。制订农村幼儿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幼儿园建设,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幼教主管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认真研究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形式上、内容上帮助、指导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

5.浅析环保节能建筑目前的发展现状 篇五

一、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随着世界范围内台燃气、石油、煤炭三大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我们不得不进行对生物能、地热、风力、太阳能、核能等高成本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当前,我国的能源危机不容忽视,我国现阶段能源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四个大问题:

1、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的能源终端利用效率约为34%,与发达国家相比少了10%;

2、能源分布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和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

3、人均能源量低、能源储备少;

4、能源结构比较单一,依然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源也面临着短缺,建筑能耗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的32%,还有每年建筑房屋材料的消耗的13%,建筑总能耗将近45.3%。

据统计,我国目前还有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年近20亿平方米用于新建建筑,其中更是有多达95%的高能耗建筑。因此,一旦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降低,将给我国带来很严重的治理困难和能耗负担。因此,在建筑行业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势在必行,其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选址要进行合理的选址就要首先对当地地质、气候、土质、地形及周边的环境状况等条件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然后在确定选址的具体位置。在建筑的设计中,不仅要保持建筑在以后的使用中与周围气候环境相协调,还要做大限度的保护整体的生态平衡。

(二)外部环境设计的合理性确定了建筑的选址后,要该对其当地的微气候进行研究,按照建筑功能的要求,对外部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进而改善现有的微气候环境,创建有效的建筑节能环境。

(三)规划和体形设计的合理性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体形设计,可以有效的使建筑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具体主要包括对建筑体形、建筑的整体体量、建筑的日照及朝阳和建筑形体组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合理性设计。

(四)选用建筑节能材料对于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应主要考虑高效、健康、经济、节能的原则。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型的高效、节能材料不断的被研发出来,并有效的应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去,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应。

二、建筑设计中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

(一)对设计内涵有充分的认识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设计不只是为了使建筑外观更加好看,不是为了使它显示豪华,而是真正的为百姓服务,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舒适,更加的和谐,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因此,环保节能型设计应一切致力于节俭,坚持适度的价值观,每个设计者都应该遵守这一原则,脱离了这一原则的设计都只是缘木求鱼。

(二)倡导简朴人们可以在宁静、简朴的环境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这样的环境也有利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那些过度追求浮华和雕琢的建筑则是精神的污染。简朴的设计观念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但是一定要区分简单设计与简朴设计的区别,简朴设计不等同于简单设计。简朴设计是通过利用有限的资源及精湛的技术,依靠高超的细节处理,获得美感。简单的造型,简朴的设计及灵动的空间感是简朴设计的特点,它讲究实效性。

(三)本土化本土化不只是指建筑设计的外在的本土化,更是指建筑的材料、建筑内部的装饰及建筑空间的环境及设计等方面,设计应展现本土的地域美,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有利的地域资源来营造出一种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及本土生活相适应的环境,尽量避免那些刻意寻求奇怪、浮华的建筑特色。

(四)减法设计目前的建筑设计及装修主要运用的是加法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加入过多的元素,添加了多余的结构及装饰。而减法设计则于加法元素不同。在建筑中采取减法原则,将不必要的装饰及结构去掉,使建筑物的内部环境显得舒适而宽松。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使用较少的建材,对空间的处理采用软设计手法,避免非功能性的装饰,注重室内空间的留白,通过以上设计,主要体现出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最少的资源达到实用及美观的统一。

三、环保节能建筑的设计措施

(一)外墙节能现代建筑非常注重整体的保温及空间的密闭性,因此,采用先进的构造技术及高效的保温材料十分重要。墙体的保温可以分为内墙保温和外墙保温。现代大多数的建筑采用的是外墙保温,因为外墙保温施工较方便,不受外界气候侵蚀,增加建筑物内部的使用面积。此外,对室内进行再装修及安装新设备等都不造成影响。正因为外墙保温具备这一系列的有点,才被广泛认同及应用。有研究表明,建筑物如果采用外墙保温技术,其保温效果往往是没有利用此项技术住宅的一倍。采用外墙节能技术可以大大节省热能。

(二)明厨明卫建筑物节能要首先考虑到应用自然照明,自然照明一方面可以增强室内的舒适性,节约电能。在建筑设计时要最大程度的将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设计在建筑物内部的四周,这样可以减少暗房现象的存在,使北向房屋接收到光照。将卧室设计为南向,不仅可以减少夏季阳关的照射,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接受冬季阳光的照射,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内部的耗电量。

(三)新风节能现代的建筑的密闭性及保温性较强,空气流通性不强,因此,设计成员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室内的新风输入,使空气进行流通。现在最常用的技术是将浑浊空气沿着屋顶排出,将新鲜空气沿着地面墙边送入。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新旧空气的混合,新风接触到人体之后,便会顺着人体向上输送到呼吸道,保证人体吸收到新鲜的空气,而人体人体呼出的浑浊空气则会上升到排风口,有效的避免了新浊空气的接触。这一系统充分利用了排放气体及送入气体之间的热量交换,减少了输入新风时的耗能。

(四)软设计技术软设计是相对于物质手段的硬件而言,软设计是指进行技巧性、艺术性的设计。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充分开发常规材料的用途,使材料发挥其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利用其内部构造,发挥其独特的表现效果。软设计注重对技巧的应用,重点发挥设计要素的特色,使用不同的灯光及色彩等改变空间的形象,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

6.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篇六

一、智能手机市场分析

(一) 智能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苹果系统与安卓系统瓜分市场

新闻客户端属于手机App, 手机App的安装依赖于操作系统, 因此拥有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是安装新闻客户端的一个必要载体, 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也就直接决定了新闻客户端的市场状况。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整体的智能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找寻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趋势, 对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做出必要的预测。

2013年上半年, 移动电话机在智能手机销量形势较好的带动下, 产量增长较快, 2季度累计生产移动电话机67899万部, 同比增长22.6%, 增速较上季度提高了2.7%。

国内三大运营商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千元智能手机普及”活动, 对智能手机的发货量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中国内地市场在2013年2季度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8810万部, 超过全球总发货量的三分之一, 同比增长108%, 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移动电话机在智能手机销量形势良好的带动下, 产量仍将走高。预计2013年3季度我国移动电话机产量将累计达到103808.7万部, 同比增长约26.9%。预计全年移动电话机产量将累计达到144394.6万部, 同比增长约22.2%。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 而且智能机的价格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中国的智能手机的产量和销售量必然会持续增长。

(二) 苹果系统与安卓系统瓜分市场

智能手机的发展主要是从2009年到现在, 未来也会进一步发展。对比创新扩散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 智能手机的用户群已经历了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两个阶段, 智能手机全球比例接近46%, 目前正处在早期大众阶段。一个新产品类型从诞生到消亡, 与用户使用规模是密切相关的, 创新型企业 (如苹果) 和跟随型巨头 (如三星) 在用户定位上存在差别, 获得利润的方式和时间阶段也不同。

同时, 在中国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根据最新的移动通讯消费者指数所描述的信息, 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 安卓在中国大部分城市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6%。塞班系统在最近几年下滑的最为厉害, 市场占有额逐年下滑, 在去年更是丢失了近20%。按照这种下滑速度, 如果塞班系统供应商没有应对的方法, 目前市场中大部分的塞班用户也会在将来的一年内转向购买其他系统的智能手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随着苹果5和苹果5s手机的流行, 苹果IOS系统很有可能在一年内取代塞班系统, 与安卓系统瓜分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

二、移动网络建设和WIFI建设情况分析

(一) 4G技术正式在国内使用, 助推移动网络迅速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1G出现、蓬勃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 因本身的保密功能弱等原因, 2G于90年代取代1G。2009年1月初, 工信部在内部举办小型牌照发放仪式, 将国内3G牌照发放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因此, 很多人把2009年称为国内3G元年。

4G移动网络也在今年将迎来实施, 近日, 工信部部长苗圩对外表示, 4G牌照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发放, 根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3年5月29日出台的最新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2003版) 》进行了修订,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次的新版本中, 增加了“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目录也说明了, 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指的是, 利用LTE/第四代数字窝蜂移动通信网络 (包括TD-LTE、LTE FDD) 提供的话音、数据、多媒体业务。

今年4月底, 中国移动在北京设置的首个市民可以零距离接触的4G网点悄然现身。在苏宁体验过的消费者小陈告诉记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那台电脑上可以同时播放好几个在线视频, 同时还下载歌曲, 但一点都不卡!”相关人员利用专业测算网速的软件测试出实时网速是56.4Mb/s, 最高网速的数值则不断刷新, 从67Mb/s、68Mb/s, 最后超过70Mb/s。与此相对应的3G网络的网速却只能有3-4Mb/s, 3G移动网络的理论网速最高也都只能接近10Mb/s。

在运动着的交通工具, 如公交车、火车、高铁上, 由于地形区域的原因, 2G和3G的网络传输均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但4G网络不受移动速度的影响, 具备移动性好的特点。

从以上的资料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移动网络发展越来越好, 4G的到来, 将会让受众能够更加快速、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地使用移动终端, 而成倍提升的网速将会让人们更加方便、更加流畅地使用新闻客户端, 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体验将得到质的提升。

(二) Wifi普及度越来越高, Wifi家庭总量持续递增

Wi Fi是一种无线上网技术, 通过Wi Fi, 我们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用无线方式连接到网络。智能手机用户在中国网民中的人数越来越多, 每个家庭和个人都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技术。在2013年年初, 《电脑报》采访Wi Fi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德加·菲格罗亚, 埃德加表示Wi Fi家庭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2%, 目前这项数值在全球的预估值也不过25%而已。而相比于高度发达的国外, 中国的Wi Fi技术和推广只是刚刚起步, 因此他更看好中国未来Wi Fi事业的前景。埃德加表示, 中国的Wi Fi家庭总量目前在不断递增, 他乐观地估计, 到大后年, 中国的Wi Fi家庭总量应该能够达到全球Wi Fi家庭总量的三成。

三、新闻客户端市场情况分析

(一) 新闻客户端用户即将突破4亿

从2009年末开始有报刊进驻智能手机开发新闻客户端以来, 到2010年门户网站抢占新闻客户端市场, 新闻客户端用户不断增加积累。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3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2.85亿人, 较2012年年底增加23.9%, 预计到2014下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将超过4亿, 达到4.28亿。

同时,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3年上半年, 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56.3%, 手机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多数普通手机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图片、文字、社交、视频等多样化的报道方式让手机新闻客户端得到了用户的追捧。即时的资讯推送、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活跃的社交互动, 使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手机网民中有了比较高的普及使用率。

(二) 搜狐、网易、腾讯分占客户端市场前三名

根据《2013年3月中国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监测报告》显示, 到今年的第一季度, 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排名前三的客户端及下载量份额分别为:搜狐新闻31.8%, 网易新闻18.0%, 腾讯新闻10.2%。

从这项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目前在国内新闻客户端市场上, 下载量最多的是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建立的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纸质媒体开发的新闻客户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更多的是以订阅的方式加入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 同他们讨一杯羹。

四、主流新闻客户端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观察和分析, 总结这三类新闻客户端的特点。

(一) 搜狐:全媒体+开放订阅平台, 积极牵手传统媒体

搜狐新闻是国内用户量排名第一的新闻客户端, 在很多人看来, 中国手机用户每天最常做的三件事:刷微博、玩微信, 看搜狐新闻客户端。截止到2013年9月, 搜狐新闻客户端总装机激活用户突破1.5亿, 是我国国内第一个用户数量超过1亿的手机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实施的是“全媒体+开放订阅平台”的模式, 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平台总订阅量超过6亿, 订阅媒体和自媒体1200多家, 其中《央视财经》、《参考消息》等媒体刊物超过千万订阅量, 是中国最大的免费移动新媒体发行平台。同时, 精编搜狐早晚报, 新闻内容除了头条新闻之外, 偏重于体育、娱乐、IT、财经新闻。新闻的形式除了文字、图片之外, 还引入了视频新闻。在订阅的内容中, 除了各类传统媒体之外, 也加入了一些具有草根气息的自媒体, 如“逗你玩”、“神吐槽”。同时, 搜狐新闻客户端积极开展同传统媒体的合作, 包括牵手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

(二) 网易:特色跟帖服务、草根气息吸引受众

网易新闻凭借其特色的“跟帖”服务广受用户好评, “无跟帖不新闻”已经成为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推广语。网易新闻客户端也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有态度的新闻门户。它的新闻平台也是订阅+新闻资讯。其新闻内容除头条新闻外, 主要侧重于娱乐、体育、财经。其新闻形式除文字、图片之外, 还包括音频新闻栏目“听新闻”。此外, 跟帖、话题、投票的功能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特色。另外, 网易还开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原创新闻专栏, 其中有“历史七日谈”、“易百科”、“今日之声”、“另一面”等。这些版面的文字很丰富, 知识也很全面而且颇具深度, 吸引了很多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受众。

(三) 人民日报:时事为主, 入驻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订阅平台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作为人民日报这个老牌传统纸质媒体的新媒体形式, 因其良好的品牌和口碑效应, 也得到了一定用户下载量。他的特点是将纸质媒体中的新闻进行压缩挑选, 在手机媒体中进行传播。其新闻内容主要为时事、社会、经济、评论。内容形式主要为文字和图片, 没有视频或音频新闻。用户也可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下载阅读每天的人民日报纸质版的内容, 同时, 加入了今日看点、专题、人事任免等栏目, 让内容更加精练和有影响力。并加入新闻连线栏目, 让受众有机会自己发现新闻并同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进行互动。同时, 人民日报也作为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合作方, 入驻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订阅平台。

摘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不断发展, 3G、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 智能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主要方式。用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得用户者得天下, 未来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中, 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带动用户参与互动, 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关键词: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竹子俊.智能手机市场再掀波澜[J].中国对外贸易, 2013 (9) .

[2]安华萍, 贾宗璞.3G移动网络的安全问题[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 (6) .

[3]操秀英.让市民畅游4G时代[N].科技日报, 2013-10-10.

7.脑出血目前治疗的争议现状 篇七

脑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近年治疗亦无显著进展,预后不容乐观。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关于止血剂、脱水剂、降压药、活血化瘀药、神经保护剂等的应用及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上的选择等诸多问题争议很大,某些观点甚至截然相反,治疗比较混乱,国内急需出台相关指南,规范治疗,提高该类病人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并减少因此引起的医疗纠纷。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在发达国家,该病已经成为第三大致死疾病,第一大致残因素。我国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百万,存活者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多年以来,虽然在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再出血、脑水肿、血压变化和凝血等问题仍认识不足,有必要开展大规模协作临床研究揭开脑出血(ICH)的层层面纱,以循证医学的理念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脑出血是否需要止血治疗?

传统观点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出血不常见,通常无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且应用止血剂增加了迟发性脑缺血及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的可能性。

近期有399例患者参加的脑出血重组活化VII因子试验公布结果,证明超早期给予rFVIIa可以减少血肿容积扩大,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这一结果令人鼓舞,给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一些希望,ICH的止血治疗也由此再度引起关注,但是这些证据还不足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实践指南。

超早期止血治疗的提出是ICH治疗观念上的突破,ICH后存在进行性出血和血肿扩大为止血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止血治疗应该是ICH治疗的首选或第一步,3—4小时的止血治疗时间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时间窗有相似之处,应尽可能早地开始止血治疗。急诊医师要改变遇到患者首先给予甘露醇的“莽撞”习惯,止血治疗应该与随后的控制血压、抗脑水肿和神经保护等联合应用。有效的止血治疗还可能会使早期血肿抽吸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可行。目前rFVIIa还是一种很昂贵的治疗,过窄的治疗时间窗将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脑出血急性期甘露醇尚能用否?

甘露醇是山梨醇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和微弱的肾血管扩张剂。作为一种非渗透性分子,无法穿越生物膜,临床上用于降低急剧上升的颅内压。目前国内外指南仍推荐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脱水治疗。甘露醇仍然是我国及欧州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而美国医生则更多地倾向与应用高张盐水进行脱水治疗。虽然后者亦无足够证据支持。

但是一些随机临床研究显示,甘露醇治疗可能会加重病变区脑组织水肿,增加死亡率:①甘露醇加重脑水肿:单一剂量甘露醇用药4小时后并未减少脑组织的含水量或抑制脑水肿进展,且多次重复给药还可使脑水肿区域含水量增加3%。②甘露醇增加脑水肿后死亡率:甘露醇治疗者死亡率更高,提示甘露醇对脑出血治疗有不良作用。③小剂量甘露醇无益于脑出血治疗:小剂量甘露醇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3个月预后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甘露醇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甘露醇。此外也尚无任何循证医学证据明确支持脑出血急性期常规应用甘露醇有效。当脑水肿发展至一定程度,最好的方法是开瓣减压,或者试用其他方法如高渗盐水、镇静剂及过度通气等降低颅内压,而非甘露醇治疗。而且应警惕甘露醇的不良作用如损伤肾脏、加重心脏负荷及诱发肺水肿等。

脑出血急性期是否需要降压治疗?

急性脑出血(ICH)后24小时内出现血压升高是普遍的临床现象,这会增加部分ICH病人的死亡率,而对另部分ICH病例则无明显影响,高血压与死亡率间是否直接有关或仅影响出血的严重程度,一直不明确。随后的几天内升高的血压会逐渐下降,尽管如此,是否处理第1个24小时高血压仍有较多的争议。

慢性高血压是ICH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有人提出,急性ICH期动脉血压升高可导致早期再出血,但是高血压与早期再出血的确切关系也未得到证实。在一些脑水肿的动物模型中,血压升高可使脑水肿病情恶化,而人类ICH病例是否会出现同样问题尚不明确。

一项旨在检验早期快速降压治疗是否可以减少颅内出血病人死亡和残疾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近日在中国正式启动,旨在为控制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最佳方案提出可靠依据。这是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持者是澳大利亚乔治国际卫生研究中心Anderson教授。除澳大利亚外,还有中国、香港、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参与研究。该项目的中国区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黄一宁教授介绍,该试验分为两期,均为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急性期静脉降压药推荐乌拉地尔、口服降压药为常规用药,其降压目标是在随机人组后1小时内将早期积极降压组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该试验提示脑出血急性期积极降压有益患者,与以往的观点截然相反。

脑出血何时应用活血化瘀药?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他作用。如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纤溶过程,使高凝状态降低,低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动力学指标,控制和防止脑卒中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使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缓解,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脑卒中症状缓解。

8.感恩教育目前现状范文 篇八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1.含义:感恩,应该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体意识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意欲回馈的情绪体验。而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创造教育氛围和实践机会,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引发青少年的自我反省意识、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关怀意识。1

2.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感恩教育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善于理解和发现他人之恩,即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然后逐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

1.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分析事物归因,只有如此才能明确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2.权责的相辅相成意识

3.理想前途教育和广阔胸怀教育

4.引导青少年感受关爱、学会关爱

5.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材料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格品质。开展感恩教育是改变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现状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2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自身感恩意识的提高,而是感恩行动的传递、承接。材料二: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什么才是对人间良善的最好坚守和延展?分宜县一小开设的感恩课,无疑是契合现实需要的真正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是构建社会和谐、传承人类普适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文化成为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温暖的一部分,感恩精神在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伟大民族精神中,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感恩课所需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感恩课的教育对象不只是豆蔻少年。3

材料三:宫清莲《“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第一,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索质;第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第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第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需要。1朱颖 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途径 2010年第三期

同上朱颖

3感恩教育是精神最优质的营养http://edu.QQ.com2008年03月03日上海青年报

三. 目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4:(多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材料一:

1.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培养感恩意识的土壤

2.家庭不良环境或父母重智轻德错误思想的影响

3.学校重知能、轻品德的教育偏差

4.学生个体认知偏差,缺乏自我批评

材料二:<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效实施途径探析>

1.,“ 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90后”大学生缺乏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认识;

2.“90后”大学生缺乏对老师教诲之恩的认识

二,”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有失偏颇2.素质教育未能与应试教育完美融合3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西力一思想意识的冲击

四.目前感恩教育开展情况

1.开展的覆盖面很广从企业、学校乃至社会都在提倡推行感恩教育。

2.我国有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如上海《中学生守则》将“学会感恩”列在第六条;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时表明,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广西民族自治区把开展感恩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甚至出现了感恩教育的专题网站、不排除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

4.目前感恩教育的现状:形式单一,没有入耳入脑入心,停留在简单的洗脚、送礼的形式上,多是运动式的开展。

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学校的感恩教育走进了一个怪圈,硬性要求越来越多,又是洗脚又是捶背,但学生的感恩之心依然很难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越来越像作秀。“其实,不是孩子不懂感恩,是因为没有触动他心底的那根弦。”该教育界人士表示,与其要求学生为家长洗脚,记家长的结婚纪念日,不如创造一个别开生面的亲子互动机会,让彼此多些沟通和理解。

“当我们发现孩子们日益突出的自我意识后,在切实具有矫正力的感恩教育建构上,却显得茫然失措,于是“洗脚”、“献花”乃至下跪等等要求,都被我们作为法宝,却往往形式的意义大于内涵的价值。究其根本,这些举措多

5是节日性的或者运动式的,构不成触及心灵的培养”。

五.如何开展感恩教育(途径、方法)4 同上朱颖

人民时评:感恩教育缺的不是钱2010年09月14日08:44人民网王艳明

5材料一:朱颖 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途径 2010年第三期

1. 以点及面,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2. 从小落实,发挥学校感恩教育的主导作用

3. 加强沟通,改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前提

4. 注重实践,搭建复合型的实践平台

5. 制度为本,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6

材料二;宫清莲《“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1、营造校园感恩氛围;2,强化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做到言传身

教。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材料三;<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效实施途径探析>

1.创建洋溢感恩气息的校园环境;

2.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

3.投身社会实践

4.要培养“90后”大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需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二种教育渠道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二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材料四:

二、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1.传授感恩道理,培养感恩意识。在认知层面上,教育“90”后人学生识恩、知恩;其次,在情感层面上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最后,在实践层面上引份”90”后大学生感恩于行。

9.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 篇九

肖晓飞1 贾颖2

1.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山东 264005 2.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山东 264005

【摘要】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并列为国内目前几个学习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使我们对PBL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有更清楚的认识,本文对PBL的研究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在文献调研和医疗卫生领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借鉴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PBL研究需要的新视角和需要加强之处。

【关键词】PBL;研究现状;内容分析

自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一些相关决定也随后出台: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正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习者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习者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PBL研究的历史演变

关于PBL的研究,本文笔者从PBL的起源谈起,过渡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掀起的PBL研究热潮,然后是目前PBL的研究状况,共分为起源、引入国内、最新动态三个阶段。

(一)PBL的起源

PBL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加拿大安大略湖(Ontario)麦克马斯特(McMaster)医学院对毕业生的抽测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内容的遗忘率竟然高达90%,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后发现,医学院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联接并不紧密,由于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强调背诵所学知识,无法及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情境,这种学习方式并无法确实掌握病症。这使医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也发现,医学院学生与医院医生所处的情境不同,医学院的学生倾向以“正确答案”获得高分,但寻找“正确答案”并无法协助学生开放性思考,反而学到的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思路,于是让学生一入学就面对实际的病人进行学习。随后,1966年,医学院成立专家小组,抛弃了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标准”做法,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之后,美国的著名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注意到了PBL的生命力和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大量的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将PBL正式引入教育领域。

国内对于PBL开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逐步尝试和探索将PBL引入到国内的教学实践之中。

(二)PBL的引入和探索

PBL进入课程的设计,使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日益成熟。在医学教育中开展PBL,主要是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活动,解决一个指定的实际问题。导师通常是由教授或者高水平的研究生来充当,主要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也对出现的知识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由于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在短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得到了其它领域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清华大学的张建伟博士、北师大的刘儒德教授、李芒教授等专家和学者在介绍和推广PBL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PBL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与香港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的应用、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等文章,充分证明了PBL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进展情况,也说明当时的研究领域主要是PBL基本理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传统教学设计相结合等。

(三)PBL研究的最新动态

国外对于PBL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和运用的研究和关于影响PBL效果因素的研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应用的深入,在线PBL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主要集中在CPBL的研究和在线PBL的设计传输上,只是大都处于理论阶段和试验阶段。

国内对PBL的研究主要对PBL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范围应用。比如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对PBL引入后的应用前景和是否符合目前的教育现实进行思考;借助网络技术,把PBL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与网络教学情境相得益彰,探索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的方法;将PBL的研究领域从中小学教学、大学培养模式扩展到更细化的单一学科教学、具体专题教学设计、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革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等领域。正如Samford大学的邓纳韦教授在2002年预言,“PBL是令人满意的、富有挑战的、效果明显的、势不可挡的”。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对中学实施PBL的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课程PBL教学应用、网络环境下PBL教学系统设计、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校长培训策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分析等文章就是目前研究的真实写照。

此外,教育技术的硕士研究生也致力于PBL的研究和实践。江西师大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陕西师大的“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华南师大的“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南京师大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研究”、华东师大的“支持PBL的师范生教育技术网上培训系统研究”等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他们从一定程度上引领国内PBL研究的进展。

二、国内医疗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对PBL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调研和研究过程描述

笔者先后以“PBL”和“基于问题”作为关键词,以篇名作为检索范围,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从1995年1月到2005年12月共10年间对PBL的研究情况进行检索,使用内容分析法建立表格如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最近十年内医疗卫生领域共发表有关PBL的文章163篇。如表2所示,最近十年内医疗卫生领域共发表有关PBL的文章106篇。笔者按照研究的主题分为六大类,分别是PBL基本理论研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PBL课程设计研究、PBL应用研究、对PBL教学的评价研究和PBL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

表1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最近10年PBL文章内容分析表

表2 我国教育领域最近10年PBL文章内容分析表

同时,也按照文章的内容分类的六个主题和每年度相关期刊的论文有关每类主题的文章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和图2。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方法上的分析。

在检索到的医疗卫生领域的163篇文章中,有126篇文章运用了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约占所有研究论文的77%,而检索到的教育领域的106篇文章中,有22篇文章运用了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约占所有研究论文的21%,数据表明,目前教育领域中我们对PBL的研究是以大量的哲学思辨式的人文研究方法为主。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PBL进行实证研究的力度,通过深入实践来完善PBL的应用,真正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内容上的分析。

(1)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六个主题中,教育领域按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列依次为基本理论、应用研究、模式与方法、设计与开发、评价研究、效果研究,而医疗卫生领域则为应用研究、效果研究、基本理论、模式与方法、评价研究、设计与开发。很明显,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的引入上,应用研究数量不多,说明研究力度还不足。而医疗卫生领域主要是应用研究和效果研究,说明PBL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比较成熟,研究者比较重视后期效果的观测。两个领域对于PBL研究的聚焦点不同,也与两个领域开展PBL研究的时期长短有关。(2)从表1和表2还可看出,不论是医疗卫生领域还是教育领域,设计与开发和评价研究两个主题的文章数量都是比较少的,说明国内目前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较少。所以,笔者认为,急需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设计和开发网络环境下较实用、成熟的PBL模式,并对PBL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3)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领域中,应用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国内比较重视PBL应用的研究。而应用研究这个主题,教育领域的研究远远低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论文数据24:109,说明医疗卫生领域在开展PBL研究的过程中,与实际结合的较好,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比较重视,而教育领域对PBL的应用研究力度不够。

(4)从图2可以看出,两个领域中,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间都略有起伏),到2005年论文数量更是达到了十年的顶峰,研究论文越来越多,这说明国内对于PBL的研究工作逐年深入,这与国家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新时代对学生能力发展提出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说明PBL在国内的研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3.研究结果总结。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多以人文研究方法为主,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需要更多的运用到后期PBL的研究中去;PBL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教育应用较为成熟;PBL在国内的研究已经从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教育上,但是应用于中小学综合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没有完全成熟,理论研究多于实际应用,实际应用需要加强;目前的研究,人们没有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及时恰当的结合起来;目前对网络环境下PBL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PBL实施以后的效果分析和评价手段的研究有待加强。

三、我国PBL新的研究视角和有待加强之处

1.对问题的研究

由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而PBL强调的是劣构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还要处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之中,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个矛盾。笔者认为研究者最好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PBL问题的劣构性以及PBL所获知识的零散性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和张力,在开发问题的时候考虑学习主题的前后衔接性和交叉性,在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而并非单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问题。

2.对问题开发时间长的研究

Bridges(布里奇斯)认为“每一个PBL项目需要120-160个小时去设计、实施和修改,许多教师不愿意承担因为课程变革而增加的额外工作量”。主要是PBL开展过程中问题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学周期比较长。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PBL开展中教师和学习者基本信息素养和能力有限,师生对PBL操作过程不是很熟练,现有教学资源和工具比较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PBL以及网络环境下PBL实施问题的研究

在PBL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在传统教学环境还是网络环境下,问题的提出、学习的评价都被列为需要研究的重要主题。此外,笔者认为,PBL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的关系问题、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学习情境的创建、问题的详细设计、基本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等几个问题也是摆在目前PBL实践应用中的阻碍因素。所以最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将影响其实践应用效果。

4.对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一,而目前的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更上要求教师具备相当高的素质,这需要教师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吴惠青认为教师应该是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合作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自主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汤丰林也从理论上分析了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外,最好多在实践中检验。比较完善的PBL师资培训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和PBL的有效实施。

5.对PBL教学模式和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评价的研究

对于PBL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评价的研究目前比较多,南京师大的李永主要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去进行考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江西师大的刘晓艳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将PBL的评价量规分为三级指标体系。11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的空白,但PBL的评价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尤其是在线WEB的PBL评价量规的研究更是空白,所以PBL评价的研究和PBL评价量规的制定,应尽快提上议事议程。

6.对在线PBL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在线PBL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WEB的PBL研究的理论研究和部分的试验研究。校园网的普及、网络学习软件的成熟、网络带宽技术的发展为在线PBL的开展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技术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和技术的优势,设计开发基于WEB的PBL的学习,在线传输资源,开展交流合作,有着十分辉煌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Hmelo, C.E.Problem-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A study of medical problem-solv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6, p173-182.[3][5][美]布里奇斯,海林杰。冯大鸣 译。IMPLEMEN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4]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 PBL 的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2 年第 3 期

[6]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7]Dunaway, D.(2002).Sold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Insight.5(2).Available: http:///english/gccce2002/lunwen/gccceshort/203.doc

[9]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3.4

[10]李永,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上一篇:三年级《翠鸟》教学反思下一篇:讲党性、扬清风、促发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