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2024-10-16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一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2.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二

1. 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 内容简略, 实用性不强。

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 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 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 就课论课, 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 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 记录内容简略, 应付官差的多, 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 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 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 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 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 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 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 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 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 教学时间紧凑, 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

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 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 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 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 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 教师职业倦怠。

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 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 缺乏职业探究精神, 产生职业倦怠。

4. 网络资源共享化。

由于网络资源共享, 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 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 不愿思考和研究。

5. 专业理论知识匮乏。

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 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 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 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 反思什么, 从何下手, 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 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3.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篇三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4.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四

1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要的介绍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述了秋天的天空和的田野的美丽景象。全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秋景图。我在上这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自己了解到有关秋天的特点,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当提到果园的景象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将果园里葡萄,苹果的样子颜色味道叙述的很细致,在孩子的眼里,秋天也是很美的。再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插图充分起到服务学习的作用。学生仿佛去了一个新的世界,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课堂气氛自然很活跃。其次,在讲第二、三小节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已学习,并且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二年级学生自己提学生提问能行吗?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做法,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老师,为什么为什么天空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我正好顺着问题讲下去,我也把一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已解决,如: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什么是一望无边,马上同学的理解就是没有边,看不到头,还举了田野的稻子,一眼看上去就看不到田埂,哈哈,多聪明的孩子啊!在这节课上让许多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再见了,北京》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第一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因为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读通课文。

总结本文的确有许多词语句子不是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主要是朗读,一定要多而扎实,否则课上难以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和家长沟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细节上关注,难读课文一定要严格把住在家预习关。

第一课时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将《补充习题》上的第二题放入学习中进行。奥运会的会旗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了。

第二课时,我备课时。多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上课时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处处围绕这个展开学习,中心突出,冲击力强,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澜。老师上下来比较投入,兴奋。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任务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与辅导,因此在教学时就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来品,说,只能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在基本意会的情况下学习。但我想,这样的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词句的理解上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比较好。为以后的教学能借鉴。

3《乡下孩子》是一篇儿童诗,词句优美,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短短的几句话,写得很优美,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读懂呢?对,在读字上下功夫。因此在设计这个课时,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生活和活动的幸福,快乐、有趣,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说话训练。比如在教学第一小节中,我通过将“欢唱的黄鹂”和“盛开的野菊”两个重点词语出示,指导朗读,用一句“这只黄鹂正在唱着欢乐的歌,谁能再来读好这个词语呢?”提问孩子们,然后进行朗读指导。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则先进范读,再在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想想乡下孩子会编什么样的故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后有放松的时间。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则通过让学生想象“撑圆肚皮的小猪”和“乐坏馋嘴的猫咪”是什么样的,然后进行拓展,既朗读出了诗句的感情,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教学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有了“田野”的铺垫,孩子们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果园、公园、学校、游乐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游泳池”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5《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诗歌。这是低年级训练的阅读篇目。为了让孩子完全吸收这片课文的精华,我抓住这样几个环节教学。

第一是大声朗读,以读为本。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不同形式朗读方式,而且教师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平,我让学生自读自评,让学生意识到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寻找训练点帮助学习习得语言。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作为课文教学主线,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在理解这三段的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并能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习说话,这个训练的用意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习得规范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7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学生非常投入。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自然而活泼。

8小鹰学飞课文中,老鹰在评价小鹰是否会飞时,用了两次“还不算会飞。”同样的句子,读法是否相同呢?为了让学生有所感悟,我首先让学生熟读了含有这两句评价的1—4自然段,弄清老鹰分别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读后的感受:第一个“还不算会飞”强调的是什么?第二个“还不算会飞”又是强调的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鹰只比打树飞得高,根本不能算会飞,因此,老鹰的意思是说小鹰根本不能算会飞,朗读重音应落在“不算”上面。而第二次小鹰已经飞得比大山还高了,可以算得上会飞了,只是距离搏击长空得本领还差很远,所以老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鹰还不能算真正会飞,是在前一句话的基础上的评价,因此,朗读重音应在“还”这个字上。9青蛙看海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10课堂上,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和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狼为什么不想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分组讨论、开读书会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

教学

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结合,还设计了不少启迪思维、质量颇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如:狼和小羊比,真正高大的是谁?你认为狼和小羊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你想分别对狼和小羊说什么?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1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故事浅显而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能体验狐狸的狡猾,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可是,在课堂上却发现有一个演乌鸦的学生,到该当把肉吐出时,却怎么也不肯松口我十分不解,就问这位学生。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竟然回答说:“我才没有那么笨,会把到嘴的肉让狐狸吃去呢?”于是我趁机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乌鸦下次再碰到狐狸怎么样呢?有的说不会再上当了,有的说还会再上当。我让学生分别表演,有一个学生见怎么也骗不出乌鸦口中的肉,就改用骂的方法。果然,乌鸦受不了臭骂,忍不住出口回骂,居然又一次上当了。学生从中感悟了狐狸的狡猾。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要好好学字》讲述了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学习写字这样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的说:参加革命为什么要好好学字啊?有的说:他们打仗哪有时间写字啊!这时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问:你觉得这2个小八路会写字吗?联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从而理解第一层含义,参加革命给穷苦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认识字的好处有哪些?联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识字又有哪些用处呢?从而理解认识字,学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参加革命。这样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对小八路的关心。最后联系现在,毛主席不仅对两个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也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课文记叙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赞扬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找”,使他们带着情感进入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它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学生回旋于情感的浪尖,心潮澎湃,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时,心灵的闸门就已经开启了,人物的个性得到鲜明地再现。教学是一种艺术,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学生对梅兰芳了解甚少,我决定从课题质疑入手,以学定教,重点抓住梅兰芳是个什么人、他在学什么、他是怎么学的等几个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理解“眼睛会说话”时,老师采取的是“猜一猜”的办法,出示四张京剧演员的图片,让学生看演员的眼神,猜一猜:从她们的眼神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看出了演员眼神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从而也理解了“眼睛会说话”的含义。在学习第一自

教学

然段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梅兰芳拜师学艺时,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的语气,我创设了“大家当师傅,都来说说梅兰芳”的情境,学生纷纷当起了“师傅”,用自己的话说起了梅兰芳,接着,我又让学生转换角色,变成了“小梅兰芳”,去回答“师傅”的批评;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不仅明确了师傅说梅兰芳时的语气,还通过过合理想象,知道了梅兰芳面对师傅的态度和学习京剧的决心。

本课归纳法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设计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孔繁森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让生读文说事例,启发学生说出孔繁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理解这篇课文是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而写的。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青松教学反思: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

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节教学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而开展的。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学生确实表现得更主动。首先问题从学生那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想尽一切办法求助于家长、老师,甚至于以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为代价请求妈妈带自己去书店买书这样在这儿写下一些有关本课意义或教学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的总结性陈述。其次,学生非常主动地开动脑筋,以生动的方式来展示资料的资料。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吸引大家,把家长当作听众,多次把自己的资料读给家长听;有的学生下了许多功夫,把长长的一篇文章背诵下来;有的通过生动的表演来赢得大家的喜欢;有的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的,这时候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也显得落落大方。谁都想让自己的独家新闻赢得大家的喜欢。

1.引导学生发现美。多次让学生去发现丹顶鹤的美。如:丹顶鹤到底美在哪里,请小朋友打开书,轻声自由地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完后划一划表现丹顶鹤美丽的句子。再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美的地方就划出来,多读读。

2.激发学生读出美。为了激发学生读出丹顶鹤的美,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品析和体会,如“洁白”,“鲜红鲜红”等等,读好了重点词语后再让学生放在句中以及段中读,层层递进.并且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加上动作表演读,想象读等,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3.鼓励学生说出美。在让学生完成涂色之后说:”现在你们就是手中美丽的丹顶鹤,能够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美丽的外形吗?学生上台边展示图画边介绍,说出了美。在学第四自然段时,还让学生这是一首新诗。从内容来看,课文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水乡特点,勾画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可

教学

能。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

在上这堂课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之后才能进行朗读的训练。本课共4个小节,除第二小节外,其余3节生字词较多,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把重点的生字词单独提出来学习,然后再回到文章中学习,第二节则是随文识字。第一课时里,重点是前三小节的学习,在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能见到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为下一课时理解水乡的“歌多”做好铺垫。在第一课时学习写了两个字“乡、片”剩下的字在第二课时按结构类型来学习书写。由于课文开头采用的问答方式引入,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次使用引读的手法,使孩子有兴趣读,更有利于背诵,只是在机制和时机上还有待研究和调整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再次让学生说出了丹顶鹤的美。

云房子教学反思: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词语:“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大礼堂小麻雀叽叽喳喳”学生充分自读后,我说:“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觉?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词语,为下文学习做准备。接着创设情景,说:“哪只小鸟最想来造云房子?想造云房子的一起站起来告诉老师。”引导学生相像自己就是小鸟来造云房子,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想象云房子的样子,反复朗读品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即说:“小鸟们在做些什么呢?小鸟你也想邀请好朋友到你家去吗?好,那现在请小鸟们飞起来吧,去邀请你的好朋友吧!”启发学生想象小鸟们在说些什么?通过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小鸟的快乐心情,感受云房子的有趣,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说:“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没有了,看,图上还有什么呢?看了图画,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云散后天空的美丽,并通过课外补充资料,想象练说,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习惯。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简笔画来理解词语,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对较陌生的夕阳西下能更直观易懂。此外,随文学字也是我的一点小尝试,效果一般吧。还是觉得放在后面会更好些。感觉不足的地方是:

1、对第二段中的 “披”字有所疏忽,应在山头用粉笔画上淡淡的颜色。

2、要在课堂上留下3分钟左右让学生练习写字,这也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重点。

5.四年级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一、运用多种方式读文,感悟母爱情怀。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是的一个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别填上“有孝心”、“爱母亲”或是“不辞辛劳”,并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了品读。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了感悟、理解。并采用了指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体会人物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走进文本,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感受人间真情。

在结束全文的学习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爱的存在,只要你有爱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爱的使者----圣诞老人,你能说一说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设计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爱的信息,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诞老人”,让学生的情感升华。

不足: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的小练笔:“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学生表大地也就不够充分。

2、拓展延伸不够,只局限于本文,没有爱的体现。

6.第十一周四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六

第十一周四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苏美霞本周我所教学的内容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这组课文都是与生命有关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盲童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但课文中的重点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中心句比较难理解,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还需要进一步读文理解,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永生的眼睛》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捐赠器官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这课我觉得还是完成的不错,学生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受到教育。《生命 生命》这课通过三个例子来揭示生命的意义。这课我觉得学生也是感受不够深刻,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由这单元的教学我想到:

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让他们在慢慢的体验中成长。知识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们每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但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要学会感受,学会体会,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光彩有力!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教给学生学会好好的生活,好好的感受生活,让他们的未来放光彩!

7.谈如何写好小学数学课后反思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后反思,资源积累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我们应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称职的人民教师。怎样进行课后反思,要思考什么问题呢? 我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对生成问题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这课时,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练习 ,我提问一 个很内向 的小女孩 “六七”,她张嘴接 “二十四”。学生哄堂大笑,我微笑地看着她,和蔼地说:“你是个勤奋的好孩子,能记得咱们学过的口诀里有一个得‘二十四’的,但是今天学得‘六七’不得‘二十四’,你想想咱们学得哪句口诀结果是‘二十四’啊? ”她从刚才的不知所措中沉静下来,思索了一下说“四六二十四”。“你真棒,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及时地鼓励了她,接着引导:“四六二十四,六七呢? ”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六七四十二。”我有点兴奋地说:“丁非同学今天表现真好,面对错误认真思考,没有放弃。其实她犯的错误恰好给我们一个提醒, 相信你们以后会清楚地记住这两句口诀了。”她高兴地笑了,看得出她是在快乐地学习。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错误合理的利用,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上的经验,避免少走弯路。

例如:在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节课时,由于教材知识容量比较大, 尽管我预设学情时考虑到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进行高密度的练习巩固知识,我把学生操作环节省略了,自己简单地演示,虽然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过程,却忽略了他们的亲身体验,因此在应用“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这一结论解决问题时,学生由于理解不够充分,显得十分困惑。事后,我深感愧疚,由于我急于想完成教学任务,割裂了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认识过程,只重技能形成,忽略了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会背离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三、写教学中的学生“创新”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常常会有创新的思路和见解。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我在教学“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这课时,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车上原有67人,上车24人,下车30人,车上有几人? 我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学生甲说:我先把67人加上上车的24人,再减去下车的30人,这就是车上现有的人数。真不错,正当我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的时候,突然,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我看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我先用30减去24,这样就算出下车人多6人,我再用67减去6,等于61人,这样计算起来简单得多。我当场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示范。

四、写教学中的“困惑”之处

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难免存在缺陷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是课上立即能解决的, 可以把这些问题先记录下来,课下与同行老师探讨,达成最优解决方法。

在讲“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做题基本都会,可表达这样做的原因时很困难。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法,注重练习,不侧重表达原因。第二节课两个班对上节课所学知识测试, 结果也是注重了练习的班级总体情况较好。课下我提出:新课改下“注重能力形成”与“技能培养”是否矛盾? 我们组几个数学老师讨论的结果是:虽然语言表达耽误了一定的时间, 但是学生表达障碍的地方也是思维模糊的地方,采取合适方式,比如表达困难的时候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让优秀的学生先示范,以点带面,在模仿的表达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后继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并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写教学的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8.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97-01

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后作业,值得我们老师深思与探索。作为老师我们应从学生的成长、兴趣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素质教育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来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大胆创新,积极改革作业的设计思路,将读、写、画、说、演、唱等相融合,真正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消”,进步生“吃得了”。

一、传统作业的弊端

传统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题量大、一刀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抄写多、机械重复多。缺乏思维训练和学生动手创新实践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家长也反感。这样的作业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后作业

1、课后作业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学校小课堂,生活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回归于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的家庭作业走进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既符合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就为家庭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尤其是作文,要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悟同自身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做人,这也是教育的延伸。

2、课后作业设计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现代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学生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渡。“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主题。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山中访友》一课,我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作业,有的学生摘抄了文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学生背诵了自己喜欢的段落,也有的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并配上几句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还有的学生将《山中访友》制成了一张张卡片。特别是后进生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去学习。

3、课后作业设计内容要体现多样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拓展类、操作性、实践性作业较喜欢,对阅读类作业也偏爱,但对课后练习题、作文等抄写的作业喜欢不高。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我将读、写、画、说、演、唱等相融合,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1)读一读。每学一个单元,我就给孩子们推荐几本课外书,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写一写。例如轻叩诗歌单元,就引导学生仿写或练习写诗,这样就调动孩子们动手写的欲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3)画一画。作者探访了山中的“好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画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再给的画配上几句优美的语言。

(4)查一查。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前,在预习课文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锻炼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

4、课后作业设计内容要体现分层性

传统的作业采用一刀切,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性的完成。例如我在设计第4课《索溪谷的野》这一课的家庭作业上有所不同,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之一:

作业一: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并摘抄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作业二:熟读课本,感受本课语言的优美,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好词语分别写一段话。

作业三: 展开自己奇异的想象,画出草虫部落的成员,并配上相应的文字。

作业四: 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回顾作者是如何观察写观察日记。

作业五:在安全的前提下和家人到县内有名的大山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

前两个作业是对字、词认读记忆作为重点内容,作业三在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作业四在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拓展学生的视野,作业五在于培养孩子热爱自然、拓展训练体力、毅力。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三、结论

9.九年级语文期中后教学反思 篇九

转眼又是毕业班了,我担任九年级1班、2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半学期刚过,进行了月考和四校联考,在语文教学方面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认识了一些不足,以下就对这半学期以来的教学作一次深刻的反思。

两个班的学生相对在纪律方面会好一些,但上课不够活跃,差生比例大。所以,上课时有些内容讲得较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于。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很显然,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让学生投入课堂,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生活化、授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后进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学语文就是在学语言。困此,除了课堂听课学习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中多反思,积累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改进我们不良的教学方法,这无疑对我提高我们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上这课时注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3、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亦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

4、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5、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精微,学习时应着力于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用心领悟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都是礼赞大自然的田园诗,学习时,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理解。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采访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挖掘探究大人物的思想品质。如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的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课堂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我采用了存疑的方式,通过设置更多疑问的办法予以放弃。这实际上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深信等到适宜的时候它就会长出芽来,开出花来的。学会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禁区,没有人敢去涉及。如果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意外事件。好在现在的课本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并选如了课文。课文浅显易懂,很容易被学生们接受。我觉得这是教材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饿体现。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环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这篇课文是一传统篇目,选择这篇课文学习的点,应该放在对文言文的感受,对文言词语的学习上。文言文的学习无疑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文教学采用三读法:即一读读顺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读懂课文能够基本达到自己译讲,理顺文章大意;三读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文章意味,读出文章的感情!本文七百字左右属于较短小的文言文,难懂难译的字句不是太多,因此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在学法上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

10.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篇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期中考试.回顾这次考试的情况,我感慨万分,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28人,平均分89.73分,没有不及格的。根据学生答卷情况来看,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扎实:

一、重视字词句子的教学,创好基础知识“关”。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所学内容中所需要掌握的字、词、句,都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会读、会讲、理解并会运用。同时,结合课文和练习,使学生在整合的训练中,提高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质。这样,在测试中,学生就很轻松的闯过了基础知识关。当然,这都与平时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课,走好每一步是分不开的。

二、注重阅读教学,创好阅读理解“关”。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且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通过背诵、摘抄、作读书笔记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这也是学生轻松闯过基础知识关的原因之一。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尽量给学生留下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

3、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常常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三、勤于练笔,闯好作文关

1、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所安排的口语交际课,我非常重视,一般我从启发兴趣入手,激发交际的欲望,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也就是在交流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特别是课后的符号题,一个都不放过,做到每题过关。

2、勤于练笔,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领会“作文”概念,每天坚持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在课堂上去读一读,评一评,夸一夸。二来也让学生知道写作文,就是“用我手

写我心,用我手写我口“,使他们不认为作文很难,无处下手。然后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写日记,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该怎样写,经过多写多练,就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迈开了作文的第一步,最终教给学生写作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使学生轻松闯过作文关。

四、做好后进生的帮教工作

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首先摸底,对后进生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和他们谈心,做他们的好朋友,获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时时关注他们,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逐步的使他们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在班里给他们找朋友,结对子使他们对对红。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从整个卷面来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书写太差,有待于提高。学生在答卷的灵活机制方面还有待加强。

今后的措施:

1、抓好学生的书写,要让学生写规范字。

2、扬长避短,继续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字、词、句的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练笔上都更上一层楼。

3、重视“抓两头,促中间”,使优生更优,中间生闯优,后进生前进,在班内继续采用激励机制,使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使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4、加强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谈感想,写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五年二班董林胜

11.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价值观 创新理念 人文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34-01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课程的课堂上教学情态变得生机勃勃,这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学习,改变了学生之前那种比较死板呆滞的学习语文课程的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每个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进一步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另一方面但同时语文课程在课改之后还是存在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1 课改后,语文课更重视人文教育,忽视了课程的轻工具特点

最近几年,人文教育的提倡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往往就有部分教师走到了一个极端点,自认为人文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统御的作用,于是他们就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合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统高尚的视觉审美观,将使得整个语文课就朝着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演进,有的老师就会打着“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的旗帜,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潜移默化地将语文课变成道德教育课了,有可能把文中的自然社会风景分析成社会日常现象,布置语文作文的时候就以政治性浓厚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诸如此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最新语文课程的标准里面就有明确的说明:人文跟工具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间的统一结合就是整个语文课最为基本的一个特点。

由此可见,我们最好不要让语文的性质被分离,不能把人文和工具拆开,由此可见,我们在讲述人文性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在改善他们在情感上的价值人生观的时候,要结合语文学习应用工具,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然如脱离了现实,就会让“人文性”教育变成假象,只是简单的“硬贴”标签装饰。

2 过于看重教学成果而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它的目的主要就是希望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论结果。这就给了很多教师一个机会,于是语文课堂就变成了问问题的地方,只向着正确的答案出发,以此为基础,却不管取得答案的过程。教师总是问学生“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慢慢把他们带到预设的陷阱里,让他们很简单地就得到了答案,从而享受不到寻找答案的乐趣。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轻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里的主体性,还有另一个不利点,在语文课堂中因为学生完全没质疑、思考,不会判断、不知道进行比较,不进行分析、概括、最后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对于这样得到的结论,学生是很难有深刻的印象的。更加遗憾的一点就是,缺少了多样性丰富联想,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就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3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过于“热闹”使整个课堂变得不合理

新改的语文课标为整个课程教学带来了新颖的原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靠着课题答案,不需要受到考试的束缚,放开自己的手脚,就会变得更加潇洒、自由,使得整个课堂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主题演讲、相声表演、交流会……这些都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课堂热闹,不代表一定要有收获?虽然我们在进行语文知识交流活动的时候,可能在教学课堂中讨论异常热闹,但事实上课文只是总是被放在另一边,这样的话,课文内容根本就不會被学生有效地吸收。

一堂课要怎么才能上好,课文要怎样才能教好用哪种方法才更有效,老师都很难去衡量这种标准。可惜的是,针对语文这门课,仅仅只立足在文本教学却是一个不能避免的话题。这样说来,文本跟活动两者间的关系就是:文本作为主干,而活动就是主干的枝叶,这样说来:活动就是用来服务文本的。如果老师在备课或者上课的时候只是局限于活动项目,只是想在活动里面变着花样来实行,从而脱离了课本,忽略了语文文本知识,这样就直接本末倒置了。

教学多样性很重要,一篇文章,学生能读进脑里多少呢?只有读明白了,才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会。有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深入挖掘语文文本里面最为丰富、最为深厚的信息资源,凭借各种有效、积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目前在新课标里面要积极面对解决的问题。

4 课堂中“弄虚作假”的一些方面

大多数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点,就用了一些比较新颖、运作灵活的学习教学方案,而且也取得很有用的成效。另一方面同时也有不利的因素。就比如说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讨论。合作交流的优越性是人所周知的,但是现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变得愈加形式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当老师提出问题,想要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立刻学生就会组成一个团队,使得大多数学生都很激烈地进行讨论,使得整个语文课堂的气氛变得异常激烈。经过几分钟之后,教师又会发布命令,让讨论结束。突然地,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声直接中断了。这样的讨论一点效果都没有。

新课标为什么要让讨论进入整个课堂教学呢?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因为只有学生参与到了讨论活动,才会让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样的话,语文教学的意义才会被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讨论”教学模式呢?第一点它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主要课题,然后,要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相对正确的答案。

5 老师教学的方法不正确

多加实行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可另一方面,有很多教学实践都能证明: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得不恰当,最终就会变成阻碍因素。就比如说,教学文本中有很多描写名山大川的,描绘花木鸟兽的知识,老师都会花上很多的宝贵时间去制作PPT,去放映秀丽的风光视频,应用以至于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可以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却耗费了太多其他方面的时间。

虽然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得忘记了真正的学习目的,他们在视频中高兴地嘻嘻哈哈,伤心地痛哭流涕,但是在看过多媒体之后呢?却根本不了解这篇课文的真实内容。最大的原因就是:多媒体视觉体验直接就迷住学生在语文知识上的双眼。想让语文课变成实践课,其实本质就是要让一切的教学手法变成活动性语文活动项目,只有凭媒介来教学,而同时学生也只能凭借语言文学去理解课文,去想象语文。由此可见,不管借用什么形式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整个语文课本的文字中去。由此就得出,教师要及时利用画面教学中的主题,来引领学生由画面到课本,分析作者到底是用的什么语言性质材料以及艺术性方法,从而来描绘人物以及歌颂美景。

6 结语

现阶段对语文课程实行的改革不能因为想改就改,不能无章法地瞎改,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按规律去创新。只要解决掉一系列的不利问题,就可以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周美兰.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分析及高师教育对策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2).

[2] 黄赐英.对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 詹振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上一篇:天水师范学院欢迎您下一篇:安慰失去亲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