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总结1

2024-10-03

残疾人工作总结1(精选11篇)

1.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一

注重实效

全力突破

全面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清丰县仙庄镇残疾人工作先进事迹

仙庄镇位于清丰县东北方,土地面积63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4.5万人,其中残疾人2687人,肢体残疾1367人,视力残疾356人,听力残疾266人,言语残疾188人,智力残疾186人,精神残疾169人,多重残疾145人。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十一五”期间,全镇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镇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全民共建小康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政策倾斜、组织重视、经费保障、舆论引导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全镇残疾人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高度重视弱势群体重心,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列入弱势群体重心,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整村推进计划之中,定期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两节慰问和重大助残活动,并且长年坚持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组织实施重点残疾人工作项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在建立低保、养老、医疗以及危房改造、扶贫项目实施等全局性规划中,把残疾人作为最困难的群体及时列入第一序列给予重点考虑,使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得到有效衔接,营造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保障政策时,把重心放在以残疾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上,做到应保尽保。全镇有2200个弱势群体享受各类定期补助,其中有592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205名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有25名残疾人纳入重点优抚对象范围。28.1%的残疾人纳入了各类补助保障范围,有效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问题。

三、认真落实扶残援助项目,各项惠残政策强力助残

镇党委、政府在落实各级各类扶贫项目时,都重点考虑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使残疾人能够在全盘统筹规划中得到有效扶持。认真落实好残疾人危房改造、视觉行动、轮椅捐赠等项目。对 65 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进行了改造。认真组织实施了低视力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康复、假肢装配、轮椅捐赠、精神病防治等康复项目,使 324 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通过实施扶残助学项目,名残疾学生得到救助,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70%;积极开展残疾人家电维修、种养殖业等培训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累计1000人(次);坚持推进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自主就业,扶持残疾人创业。全镇残疾人实现就业和个体从业200人,其中在本辖区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有10余人。

四、探索开发式扶贫路子,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结合镇情,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帮助残疾人家庭平田整地、供电通水、修桥铺路和发展种养业、深入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措施,全镇60%的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有200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坚持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认真开展蹲点服务,帮扶残困户积极发展好尖椒种植、畜牧业、大棚种植等各项经济主导产业,残疾人人均年纯收入由“十五”末的1100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800元,有效地加快了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

五、组织维权工作大加强,权益保障实现新突破

镇党委政府不断规范和加强残疾人工作的组织建设。各村都配备了一名残疾人联络员,负责联系落实残疾人工作,真正使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举办多期培训班,专题培训残疾人联络员,讲解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组织建设、法律维权等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和技能,使联络员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培训的残疾人联络员奔赴第一线投入工作,立足村情组情实际,服务广大残疾人,发挥了在基层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特别深入村组上门入户,向残疾人宣传办证方法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动员广大残疾人积极办理残疾证。残疾证核发实现新了突破,办证率达到80%。针对广大残疾人迫切需求掌握有关优惠政策和服务信息、咨询量较大的实际,将有关政策法规进行整理印制,利用集镇街天有利时机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积极的政策宣传,残疾人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做好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信访工作条例》,落实信访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对来访残疾人的接待、登记、解释和回复工作。5年来,接访残疾人百余人次,对残疾人的来访及时答复,初访答复率在95%以上,办结成功率达到90%。多年来,没有发生残疾人集体越级上访和恶性上访的事件。

六、宣传文体工作广泛开展,全社会帮残助残意识增强

做好宣传工作,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宣传工作。在每年 “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防治碘缺乏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活动中,镇残联认真组织实施,并对活动宣传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工作的重点、具体内容和时间要求,有力地保证了残疾人各类节日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通过张贴宣传画、悬挂标语、布置宣传栏、黑板报展评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帮残助残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帮残助残的意识得到增强。镇党委政府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挖掘题材,发表新闻稿件,积极反映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成就,对宣传残疾人工作,反映残疾人心声,营造扶残助残的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十分注重培养和选择优秀残疾体育人才,为省市县输送运动员苗子。每年都积极组织有体育天分的残疾人参加县级组织的运动会,为县级发现体育苗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其中一名下肢残疾的体育运动员屡屡参加省市体育运动会,屡屡获奖,为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做出了榜样。

“十二五”期间,仙庄镇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依法维权等重点工作为抓手,进一步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残疾人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二

公众对残疾人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几个阶段 :起初,人们习惯于从神化或宗教的层面上来理解残疾,认为残疾是前世的“报应”,将人的残疾归结为个人的错误 ;而后,“残疾”一词也广为人们熟知,意思是残而无用,主要讲的是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对其生活的影响,是具有歧视性的称谓 ;如今我们通常称呼的“残疾”,认为“残疾”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疾病,只是在当下的社会医疗水平下,康复目的无法达到。将残疾说成是一种病,相较于前两种说法都更加委婉,但在医学还不发达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词语还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妥 ;后来,人们亦开始用“残障”来称呼功能缺失的人“残”是身体的不便,“障”指环境的缺陷,残疾人称谓的调整反映了人们对残疾人观念的改变 ;近年,台湾逐渐抛弃了“残疾”的称谓,开始使用“身心障碍者”来代替对残疾人的称呼,相较而言,身心障碍者的称谓更能体现《国际功能障碍和健康分类》(ICF)的“限制”、“障碍”以及“参与”、“支持”的理念。

我国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里的所说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六种。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他身心障碍者开展的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获取优质资源,最终使残疾人回归正常生活的社会工作方法。一般来讲,除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外,协助残疾人挖掘和提高自身潜力与创造性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国内外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及模式

1.1 国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模式

残疾人社会工作基于供养理论、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理论等理论作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从优势视角来研究和开展残疾人服务。

早前,供养理论曾被提出用以解决残疾人的社会生活问题。供养理论主张运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与力量,去帮助残疾人获得日常生活所必要的条件,通过家庭及福利院供养的方式来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后来,随着人们对残疾人社会生活的不断了解,人们发现,供养理论只是从经济上和生理上对残疾人的生活起居进行了关照,而在情感领域,残疾人供养理论却很少涉足。于是,20世纪50年代,针对供养理论产生的弊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社会应当将残疾人从封闭的疗养院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他们熟悉的圈子,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使残疾人获得身心的支持,这就是回归社会论。英国的调查发现,收养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机构会对其病情产生消极影响,不同病患的长期共同生活使得强烈的互动刺激对残疾人的影响加重,而社区照顾对缓解这一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后来提出的增能理论对于残疾人如何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亦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工作思路。

从残疾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个人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所谓个人责任论,是指个人的残疾应归于个人的不幸与家庭的悲剧,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处境承担全部责任。这种观点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残疾者的影响,在先天性残疾和非因公致残现象中运用的比较普遍。而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患有残疾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先天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是如此。这种理论把残疾归结于社会的进步,认为残疾是社会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这部分代价必须由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承担,这些我们所说的残疾人,就碰巧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虽然此种归因法将残疾的责任推向社会并不适当,但相较于前一种理论,社会责任论对与残疾人来说更易使他们接受,也更有益于残疾人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国外的残疾人工作理念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的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专用卫生间、专供停车位、拥有专用绿色通道的公共游乐场所、交通工具上的上下升降机等,都在各个方面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如果违反相关设施建设的法规,将予以罚款或勒令重建 ;瑞典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残疾人庇护工厂,将患有残疾的成员集合起来,进行一定的工作训练,用集体生产的方式保护残疾人免受歧视等不利于残疾人身心康复的环境,并有计划的逐步引导其走向正常化的工作岗位 ;美国对残疾人实施收入支持计划,政府通过法律保障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平等获取资源的权利,使残疾人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能取得相对合理的工资收入。另外在美国,残疾人也可以成立自己的服务机构,如美国波特兰残疾人独立生活资源中心中一半以上的董事会成员是残疾人,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真正反映残疾人需求的目的。

1.2 国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模式及发展现状

1.2.1 国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模式

我国残疾人的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社区康复模式、社会康复模式和职业康复模式三种。其中,社会康复模式是以社区为服务平台,充分调动社区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全面、高效的康复服务的社会工作模式。社会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对残疾人进行细致的个案管理和能力支持。相较于社区康复而言,社会康复更强调残疾人社会生活方面的康复,对残疾人的生活网络和个人能力尤为注重,倡导用社会的手段帮助残疾人走出身心困境。所谓职业康复,是用职业培训和安排就业的方式让残疾人获得尊重与自信,帮助其逐步摆脱身体障碍给生活带来的阴影,在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使自身器官得以恢复,引导残疾人逐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时,常常为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将这些模式共通的部分进行综合,来提升我们服务的效果,即综融性的本土模式。所谓综融性的本土模式,是因应服务对象的个别化需求,秉持某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人性观,同时包容其他各种服务模式的技巧、程序设计、原则、目标等要素的服务方法。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结合各种模式的综融性本土模式更易于结合事务中的具体情况,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贴心的服务。以社区康复为例,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康复在满足残疾人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缺少对残疾人自主运用社区资源的培养,所以当残疾人脱离社区服务机构以后,其生活需求仍然得不到该有的满足。虽然社会康复模式和职业康复模式都在蓬勃发展,但社区康复也不会被以上方式所取代。由于医疗康复的需要,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还需要社区康复进行协助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1.2.2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逐渐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始受到优势视角的影响,从增能和赋权方面关注残疾人的行为的社会工作机构越来越多。优势视角认为,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其身边的每种环境都充满资源,残疾人自身、家庭和社区都有可利用的资源可以使残疾人摆脱困境,虽然残疾人的生活中充满忧郁,但机遇和挑战也会随时出现来改变他们的生活,为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残疾人的交流和协作,促使他们认真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

弱势群体的赋权方式主要有个体自身的“主动赋权”和“外力推动赋权”两大模式。内力赋权是指残疾人通过自我肯定和自我承认,主动参与到改善自身环境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心理暗示等手法,激发残疾人内心潜在的斗志和对生活的希望,外力推动模式强调赋权过程中外力作用和社会资源的影响,通过外力的干预,使残疾人的内心逐渐强大,运用外力与内力相互作用的方式达到赋权的目的。

由于残疾人问题涉及政府机构的民政、卫生、教育、法律、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政府规定民政部门负责指导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及职业康复,卫生部门负责残疾人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教育部门承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素质培养任务,交通部门参与残疾人的出行难问题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

2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经常会出现价值理论与实际情况相冲突的状况,即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作为“非残疾”的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残疾人时,由于同理心的程度和强度不好把握,很难体会一个残疾人的内心经受的煎熬和痛楚。在价值选择上,究竟是以个体残疾观主导还是以社会归因论主导,不同的选择都会令社会工作的效果不同。对精神残疾者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对那些有抑郁倾向和极端行为的残疾者是否应该履行保密原则,也是时常困扰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问题。此外,残疾人中的知情同意原则也常令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如果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智力残疾者或残疾儿童,那么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决定能力是有限的,究竟是遵循残疾人的意愿开展服务,还是凭借社会工作者的判断进行服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2 残疾预防工作重视不足

现阶段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多着手于已知残疾者的社会生活服务,而对于残疾的预防工作涉及较少。长远来看,残疾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工作和疾病的筛查工作,尽量从源头上杜绝原发性残疾。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保护,大力开展生产安全常识和劳动法制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尽力避免工伤、交通事故及中毒事故发生。此外,政府还应定期进行应急知识的宣讲活动,引导市民在出现危机情况时,先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紧急处理,然后再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有在意外发生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降低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度,努力使受困者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促进身心的康复治疗。

2.3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已恢复30余年,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社会地位低、专业认同感不强、经济收入不高等因素,致使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业数量少且流失量大,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数目更是少之又少。目前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行政化色彩明显,专业服务水平也很低。虽然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社会工作专业,使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使社会工作者的就业率激增,但这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工作者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 发展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政府应切实把社会工作专业办好办强,积极扶持社会组织举办残疾人的相关活动,鼓励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为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的将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政府还可以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合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增加康复设施的投入,来获取更多机构与组织的配合与支持。另外,政府还要加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岗位开发,建设残疾人机构的孵化基地,培养孵化本土化残疾人的社会工作机构,健全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为他们顺利的获取社会资源提供良好的途径。

其次,目前我国的残疾人本土化服务主要是靠政府和残联推动,为此,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向出发,建立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教育基地就显得极有必要,加大对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持力度,努力为残疾人提供舒适的饮食起居条件和较为完备的服务方法。鼓励学生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建设和服务中来,从实践出发获得宝贵的经验,为丰富残疾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做准备。

再次,残疾的预防工作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健康和未来,大力发展残疾人康复和辅助康复基地,使残疾人能够得到便捷的医疗救助,也使意外收到伤害的人们得以及时就医,尽量降低和避免残疾的发生和和扩散,探索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把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模式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整理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使残疾人的康复走向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加大社区康复的宣传力度,为社区加派人手专门负责康复工作的管理与规划 ;完善经济支持力度,如给予社区经济补助等优惠方针、为贫困肢体残疾人家庭争取更多的社会保障与救助,改善其生活状况,满足其康复需求,以促进社区康复更全面、完善的发展。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进程,积极进行残疾人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残疾预防工作的知识和理念,努力把残疾人事业做成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品牌模式。继续完善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城市和农村的残疾人都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中。

摘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推广、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意识的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断传入的国外理论依旧对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出发,探讨了国内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模式,挖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笔者的建议和本土化解决策略。

3.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三

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为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分别为:一是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进而自上而下地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二是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并推动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伦理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69;B822.9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庞大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残疾人群体是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重要群体\[1\]。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14年2月的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残疾人代表强调,社会工作的方式在为残疾人服务的长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动力。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更加完善了服务体系,也为残疾人群体带去了更多种类的服务,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还缺乏明确的本土化的伦理理论的指导,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伦理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涵义

弗兰克·罗伊温贝格和拉夫·多尔戈夫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阐述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和效率,或者能力与平等。”\[2\]残疾人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与残疾人的关系和残疾人周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网络中普遍地存在着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和伦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价值观要求不同的指导行为的伦理原则,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冲突会导致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具有一般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普遍性,更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对象特殊性。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残疾人,而服务者却一般是身体无残障的人士,没有经历过残障的生活,很难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3\]。二是残疾种类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残障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这使得干预的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一些特有的干预方式会因为残障情况的差异而无法进行。三是残障人群的敏感性。由于与残障共同生活的经历,残疾人群一般具有更强的敏感情绪,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存在局限,更容易出现不当的干预。

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可以定义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由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存在多元性和矛盾性,以及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作为“非残疾”的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观念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干预方式选择的难题。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念困境

价值观念困境是指在价值观念存在多元及其矛盾的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会出现冲突,自我的价值观和他人的价值观出现冲突以及自我内部的价值观冲突,都会直接导致价值观念上的选择难题。价值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和高度提炼的结晶。伦理学理论的应用和伦理原则的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要求有不同的指导人类行为的伦理原则,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伦理困境也随即产生。就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象残疾人而言,社会上对于残疾人自身残疾的观点是什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社会工作者究竟是以个体型残疾观还是以社会型残疾观来处理个案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也常常容易出现伦理的困境。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念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念的选择困境。社会型残疾观的这种新型“范式”已在逐步取代个体型残疾观的某些陈旧观念。个体型残疾观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康复计划使残疾人身体尽可能地康复到接近正常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调适,要求残疾人认可身体障碍的事实。目前,个体型残疾观是我国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普遍意识观念。但个体型残疾观只关注了残疾人个体,并大都以正常人的角度来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每个残疾人个体的特殊性和经历的心理阶段的不同,同时也忽视了残疾人的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4\]。而社会型残疾观将对残疾人身体的关注转移到残疾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认为残疾是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压迫,许多身体损伤者都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也反对社会给予他们的标签和歧视。社会型残疾观所关注的工作方式是社会工作者不再是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为身体损伤者提供服务,而是成为身体损伤者的同伴,一同与强势社会的压迫进行抗争,力图取消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残疾标签。同时,要改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残疾”要适当地适应身体损伤者的需求。社会型残疾观更加理性地要求对身体损伤者的需求进行评估和预测,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给身体损伤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究竟是按照社会价值观中的传统观点来对待残疾人,还是选择更多残疾人所倾向的社会型残疾观,致力于为身体损伤者改善身边“残疾”的社会环境,这是专业工作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之前要着重而且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会受到外界社会的价值理念及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处于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两难选择困境之中。

(二)原则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是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的标准和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涉及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原则之间根据干预工作情况的不同,本身就存在不兼容性,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开展原则的遵守和维护,可能存在多元和矛盾的情况。下文就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来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原则困境。

1. 保密原则的困境。保密原则涉及到的伦理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和诚信原则,其次是无伤害原则和善行原则。而在保密原则的问题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当保密的内容涉及到可能对其他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时,如果继续遵循自主性原则,就无法做到无伤害和善行,社会工作者对应该遵循的原则的选择便存在两难的选择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原则的困境还体现在是否坚持为精神残疾或精神失常的案主保密。对于那些精神残疾或因残疾而导致的情绪抑郁或失常的案主来说,他们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对第三方的人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选择泄露机密以保护第三方免于受到伤害,还是根据保密原则而让案主或者第三方存在于潜在的危险之中,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伦理选择困境。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关注如何把握保密的程度,由于残疾人群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握残疾人案主对哪些因素想要隐瞒或是表达,过高或者过低的保密都将会影响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而且社会对于残疾人的一些福利和资源是需要残疾人透露自身的残疾情况和家庭情况的,社会工作者如果想要为残疾人争取社会资源,就需要违背保密的原则,但社会工作者会陷入信任危机,如果为了坚持保密原则,又会让案主错失很多社会资源,造成资源的损失\[5\]。

2. 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的基础是对自主的尊重,既是基于伦理准则中尊重来访者自主性的原则,其干预的效果要依赖于来访者。因此他们应该知道所有信息以便自由选择是否继续进行干预,这一规定也基于无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当来访者了解了咨询的程序、风险和潜在收益时,他们或多或少会避免咨询中未被预期的不良后果,因而会影响到干预的效果,而无法做到无伤害,如果要做到公正和无伤害原则,往往需要为残障人案主作出一定的决定,而这样无疑是违反了自主性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的根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知情同意原则困境还体现在残疾人被认为是能力缺损的人,其中还大量地存在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知情同意难以进行,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智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很难作出对已知事实的判断。即使他们作出了判断,也无法承担其后果。社会工作者在干预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需要为残疾人案主提供解决办法的情况,在提供方法时,社会工作者往往需要保持不干预作决定的态度,这本来就是两难的矛盾境况\[6\]。社会工作者无法从一般人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案主的想法,并产生同理心的,对于残疾人案主缺乏理解和感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在关键的干预的沟通上存在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干预不成功的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在角色的矛盾冲突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去。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种职业角色,被认为是充满了同理心和道德感的助人自助的角色形象。而他们的角色也是多元化的,他同时还是家庭成员、守法的公众、纳税者等形象。专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扮演了众多角色,当角色期待和角色利益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选择会陷入两难抉择的伦理困境。对于机构来说,专业工作者是雇员,要按机构的政策来满足机构的期待,但作为为残障人案主服务的工作者,他们又要为实现案主的目标而努力,一旦机构目标与案主目标不符,专业社工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便存在两难的情况;对于机构内其他社会工作者或是其他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和他们共同分享经验的合作者,而对于残障人案主来说,社会工作者对其有保密的责任,究竟是满足作为同僚的沟通交流的角色期待还是履行好作为为残障人案主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进行两难的角色抉择。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是需要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利益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需要履行公民义务,也担任着合理运用社会资源的角色。在谋求福利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估计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型的事业,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社会工作者不能为了单一案主的利益而破坏这种公平性和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在谋求残障人案主最佳利益时,社会工作者很难保证公平性,或者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很难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到最大的福利。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国家,在以集体利益为主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顾及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公平,社会工作者容易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陷入困境。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价值观念困境产生的原因、原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和角色困境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本文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来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原因

本文尝试通过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 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之争。元伦理学强调的是语言和概念,它所定义的道德语词是人类道德生活展开必须仰仗的基础,需要得到明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运用。道德语词对道德的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晰的划分,道德义务是道德实体的派生物,这个道德实体既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某种社会角色。义务是在某种关系中存在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在道德语境中,权利是指人的主张和行为具有正当的价值。从元伦理学对权利和义务的定义来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中需要执行的道德义务是对善的执行,也是基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执行,他在这段关系中承担着善的义务,并拥有正当行为的权利\[7\]。而何为善,何为正当,何为在本段关系中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这在每一个案中都不是明晰且有固定的选项的。试想,如果作为社会工作者是持有个体型残疾观念的人,他将会把自己的处境放置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中去考虑,仍然认为残疾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应该基于家庭而不是社会;相反,如果社会工作者持有社会型残疾观念,那在他看来,应该让残疾人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社会接纳残疾人,不再将其囚禁于家庭的牢笼,而社会也应该为残疾人创造更多融入社会的条件,因此社会就成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义务主体,这两个观念,都有各自的“善”和“正当性”,都有自己的价值元点,而正是基于这两个价值元点中存在冲突和不适合,所以基于这两个价值原点演绎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因此会出现冲突,而陷于伦理困境之中。

2. 原则建构主体的矛盾。规范伦理学一般是对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研究,探究的是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本质。伦理困境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现了矛盾而产生的。规范伦理学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道德行为者在某种意义上,施加了道德要求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既是道德法则的作者,也是臣服者,所以他们并不将道德看做是强加的,当他们依据道德原则行动时,其实依据的是自我标准,进行的是自我主宰\[8\]。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制定过程中,制定守则的大都是缺乏对残疾的切身感受及实际经验的“正常”人,他们站在伦理的制高点,将西方的伦理守则进行学习和规划,形成本土的伦理守则,这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并不能制定出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守则,而正是这种伦理守则的理论缺失和不适用,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会出现原则困境,每一项制定好的伦理原则很难指导实际的操作,更甚的是一些本来就存在不兼容性的伦理原则更会直接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是:在文化上,与自西方而来的社会工作文化背景存在不同;在理论原则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伦理守则;在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上,没有形成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1. 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本土文化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和西方发展起来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产生冲突,导致伦理困境的产生。就传统文化而言,我国是以儒家的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主体是隐忍和服从,在残疾人的遭遇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要逆来顺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基于基督教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传统文化,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性和尊严,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9\]。一个是崇尚残疾人推翻社会压迫,积极改变环境,一个更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就当今文化而言,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以维护集体利益和整体社会的和谐为首要目标,在追求残疾人个人的利益时,更要考虑和顾忌集体和全社会的利益,这与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情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核心“人的独立性”的观念存在冲突和矛盾,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价值观难以融合,便导致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产生。

2.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构建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是全国各省市、各区和街道的残联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而非专业社工,他们比较缺乏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规范。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正因为其助人方法的专业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技能。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全国残联的统一推动下开展的,专业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尚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守则的教育,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时,便容易陷入利与义的两难抉择之中。同时,国内也缺少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督导,对工作人员行为伦理进行监督和判断的督导人员的缺失,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构建举步维艰。

四、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一)理论层面的出路

从理论层面上看,运用优势视角促进社会对于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1. 社会对残疾人权利与义务观念的转变。权利和义务的道德语言要求我们追求正当利益、自由主张和主体资格。道德权利意味着社会认同的正当性,这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出明确的统一的对待残疾人的价值观念,我国主流意识还停留在于个体型残疾的观念之中,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还是停留在以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让残疾人适应社会,这与新时代的大多数残疾人对尊重和人格追求的自身需求不符。社会主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改善陈旧意识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负面影响,形成支撑社会型残疾价值观念的理论体系,促进社会对残疾人主流意识的改变。社会需要保障残疾人在正当的资格范围进行道德行为的自由状态,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都处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要确保其不成为形同虚设的“物事”。为残疾人建造一个不残疾的社会,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更需要整个社会去接纳和认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行使必要行为和应当行为。

优势视角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范式,它专注于个人优势,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10\],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应该是帮助社会和残疾人自身重新觉察残疾人群体的权力与义务。优势视角学者萨利贝伊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1\],对于残疾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更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生命中的挫折,更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可能性,争取社会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认为残疾是一种悲剧的主流价值观需要得到改变,不能因为人有残障就否定他们对社会可能作出的贡献,否定他们的义务,要在优势的视角上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和价值。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需要将残疾视为优势这一观点的引导,明确残疾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不残疾的社会。

2. 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在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依据康德的观点,具有自主性的理性行为者唯有依据纯粹实践理性而行动,而那些通过基本的道德视域进行推理来决定具体的道德要求的伦理原则制定者,并不能制定出实际能指导伦理困境解决的伦理守则,康德将我们所制定的行为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在实践视域和评价视域,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者的亲身经历和对行为的总结和评估才能将一个行为的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清楚,也就是说,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是需要参与过客观实践并对行为有累积的经验和反复评估的人。在确立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我们应该遵循规范伦理学对于规范制定者的约束,将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确定为兼顾实践和评价的行为者,这样其所具有的纯粹实践理性,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伦理问题需要的指导原则。

(二) 现实层面的出路

在实践层面,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主要是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本文提出以自下而上的全新方式,形成我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并从社会道德共识建立的角度,从现实的实施方法上来探寻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1. 自下而上地建立伦理守则。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本土化过程,是一个需要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和观念、残疾人身心状态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来确立的过程。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应该让有实践经验和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士来提出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对问题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根据各个地区、各个省市的特殊性来制定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的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累积和调研过程,在收集一定的资料之后,根据多元性和复杂性发展着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并通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实现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创立。

2. 社会道德共识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维系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以利益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这导致了对于任何一种道德信念都可能会有相反意见的情况,对于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都会有另一种选择,正是这种意见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道德共识难以形成,而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必须达到理性共识,这种理性共识是指一种旨在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的结果,依靠理性的信服力建构起来的\[12\]。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来说,这种理性信服力的建构,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实质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实现一种中立的态度,让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平性得到保障,自身也在利与义之间和各种角色中寻求到一种平衡。

探求社会内部的力量,形成道德共识,就是要推翻和抛弃歧视的标签,实现残疾人在社会上自如的生活、出行;然而,在我国要彻底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愿景仍然任重而道远。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作为专业工作者,首先自身要站在残疾人这一边,和他们一起抗争强势社会的标签压迫,还要积极联络资源,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全国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需要树立同等考虑残疾人发展的眼光,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机会,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并鼓励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将对残疾人的道德共识构建成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筱.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4(2):101104.

\[2\]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2003(9):3740.

\[3\]姚尙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7(6):4951.

\[4\]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第2版\[M\].高巍,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60.

\[5\]陈钟林.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90.

\[6\]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629.

\[7\]拉福莱特.伦理学理论\[M\].龚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82.

\[8\]孙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862.

\[9\]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04.

\[10\]刘炳跃.论优势视角\[J\].理论研究,2012(S2):140.

\[11\]David Wilkins.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isabled peopl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2012(2):6778.

4.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四

《济宁市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和注册管理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是办法的相关内容。

自2017年1月1日起,《济宁市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将施行,这是济宁市首次实行残疾人运动员注册管理制度。《办法》对注册残疾人运动员的福利待遇明确规定:对无固定收入的注册残疾人运动员,按照市政府公布的上年最低工资标准,由市、县按照1:1的比例给予补贴。

运动员与注册单位签订代表资格协议期限最高8年

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宁市参加省级残运会的运动员达320余名、参加全国残运会的运动员已达5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选材难度大、训练周期长,特别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是各地争夺的焦点,必须实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队伍,保证训练竞赛工作质量,促进运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济宁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济宁市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所称残疾人运动员,是指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单项残疾人比赛以及国际性、区域性残疾人体育赛事的残疾人运动员、竞赛辅助人员。《办法》包括界定残疾人运动员的基本条件、规范残疾人运动员选拔途径,并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注册单位、条件、办法、变更等作了明确规定。《办法》规定,运动员与注册单位签订的代表资格协议,期限为2年至8年。未满16周岁的运动员,其法定监护人与注册单位签订的.代表资格协议的终止日期,不得超过该运动员满16周岁的日期。注册单位须在运动员满足注册条件后的6个月内,为运动员办理注册手续,否则,运动员有权同其他单位签署新的代表资格协议。

在校残疾学生运动员,学校应保留学籍并安排时间补习

据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对参加县级以上残疾人综合赛事的注册残疾人运动员,在集训和参赛期间,按照《山东省实施办法》的规定,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工资、保险和福利不变;集训、参赛结束后,其原有的工作岗位予以保留;对拒不执行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对无固定收入的注册残疾人运动员,按照市政府公布的上年最低工资标准,由市、县按照1:1的比例给予补贴。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民政部门要优先将其家庭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对未就业注册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各级残联等部门要将其纳入职业培训,优先向按比例安排残疾人、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推荐;对注册运动员自主择业的,要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就业。对在校的注册残疾学生运动员,所在学校应当保留学籍并安排时间补习课程,教育等部门安排适当的助学金,确保完成学业,优先推荐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继续接受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5.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五

一、部门情况

(一)基本情况 1.主要职能。

根据《平乡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平乡县残疾人联合会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平机编办【2002】5号),我单位与2002年6月20日成立。

(1)、听取残疾人意见,反映残疾人的要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服务。

(2)、团结、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维护社会稳定,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3)、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

(4)、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政策,协助政府研究、制定和实施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地方性政策、规划和计划,对残疾人事业的有关业务领导进行指导的管理。

(5)、积极推进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收缴和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开展残疾人的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用品用具供应、劳动就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人预防工作;协调落实对残疾人的各种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地环境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6)、发展和管理残疾人福利企业,办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协调和接受国内外捐赠。

(7)、协调乡、镇、办事处党委组织部门管理乡、镇、办事处残联领导班子,指导乡、镇、办事处残联工作。

(8)、指导和管理各类残疾人社团组织。(9)、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境外交流与合作。

(10)、承担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县政府及市残联交办的任务。

2.机构情况,平乡县残联内设2个股级机构,办公室和康教科

(二)当年取得的主要事业成效

2015我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事业成效:

1、以残疾人创业就业“同步小康”工程为重点,积极完成2015年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认真落实针对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金464人,护理补贴414人。

3、残疾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全面完成,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顺利推进。

4、助残日免费发放轮椅、腋杖等辅助器具。

5、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2015年共接到残疾人来信来访32件,均得到圆满解决,发放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

二、收入支出决算批复情况 2015年财政拨款收入616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86 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收入530万元。

2015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7.7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36万元。

三、资产负债情况

2015总资产为1,896,478.22元,比上年增加740617.75元,主要体现在流动资产增加734667.75元(财政应返还额度730360元,现金增加4307.75元)固定资产增加5950元)。2015负债为零,比上减少28800元。

应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避免财政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及时支付应付账款。

四、本部门决算等财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我单位实行行政财务会计制度。在财务部门接到2015决算工作后,我们立即组织财务人员认真学习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说明,进一步熟悉部门决算报表,加强财务管理,认真做好决算编审工作。

6.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六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省残联五届一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坚持“夯实基础、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多办实事、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问题。现将xx残疾人工作总结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在实处

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残疾人工作作为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和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一是市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县区党委、政府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残疾人的各项工作。二是市、县(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均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或联系残疾人工作,适时召开会议研究残疾人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市委联系残联工作的领导及市政府分管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多次听取残疾人工作的汇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四是各残工委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五是建立健全残疾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顺利开展

自xx月xx日市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按照市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八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市残联执行理事会高度重视,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及时传达学习了动员大会精神,认真学习了市委夜书记和张副书记在动员大会上的的讲话。二是成立了以市残联理事长为组长,副理事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事务。三是结合市残联工作实际,拟定了市残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成员配合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会干部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四是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扎实有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转变作风,做到制度上墙,工作职责明确,全体干部职工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按照首问首办制度要求,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严格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组织召开市残联二届二次工作会议

xx月xx日,在昭阳区郑泰大酒店召开市残联二届二次工作会议,总结全市xx年残疾人工作,安排部署xx残疾人工作,签定xx年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制;培训全市残疾人“二代证”换发工作业务人员,总结换发二代证工作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表彰xx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区。

四、认真部署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  按照市政府xx年xx月xx日在××市行政机关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有关工作》(昭政发〔xx〕xx号)的通知要求,市残联执行理事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切实做好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召开全会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关于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会议及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全市残疾人服好务,为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成立了以市残联理事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就科负责人兼任。三是结合残联工作实际,认真拟定市残联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将工作落到实处。

范文仅供参考

7.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七

(一)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特点

就业统计范围广。现今在残疾人就业统计的工作中,由于人口分布广,数量多,统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由于就业统计需对已就业和未就业的残疾人情况进行统计,涉及多个工作领域。并且所有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需依法填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报表和从业残疾职工花名册,扩大了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范围。

就业统计流程多。在残疾人就业统计的工作中,主要是以残疾人就业人口调查和填报表的形式来开展工作。由于在此过程中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协调沟通,致使数据上报的流程复杂,时间耗费久。

就业统计数据的更新快。由于每年都有增加的残疾人人口,以及残疾人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变更性,促使残疾人就业统计调查数据不断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统计数据中,实现残疾人就业数据上报以及数据整合的工作量大,对统计人员的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

(二)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对调查残疾人就业状况,根据精确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促使残疾人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统计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保证残疾人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为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依据

保证用人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企业,依据单位职工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将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只有准确地对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就业需求的数据进行统计,才能使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它有效的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促使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数据的造假和虚报不仅违反了国家规定,也扰乱了就业秩序。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按年度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策的出台,对统计残疾人就业数据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不仅关联着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关系着用人单位的责任义务。

(二)有效保障残疾人就业率

残疾人就业的统计直接为残疾人合理安排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根据统计数据,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比例安排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并且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率也使残疾人在就业保障法律法规中获得裨益。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顺利开展工作

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之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需要根据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情况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如果用人单位虚报谎报残疾人就业统计数据,将对服务机构工作的开展增加障碍。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残疾人就业数据的统计和核查不仅促使用人单位依照规定流程提供岗位资料和员工资料,也解决了数据与实情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

三、完善残疾人就业工作统计的措施

(一)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

统计工作的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所耗费的时间和物力多。因此在实际残疾人就业统计中,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统计学知识和统计方法进行广泛的认识学习,并且充分利用在实际生活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统计,与各用人单位资料相匹配,方便残疾人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其次在实际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需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提高数据统计的客观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

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且对统计人员的数据成果进行检测。将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个职员的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责可循,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除了建立统计工作制度,还应建立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监管制度。对工作人员的统计数据,统计质量等进行监管,以减少统计工作的漏洞。

(三)提高人们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在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中,需要残疾人员、用人单位以及各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配合。提高人们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对残疾人就业统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统计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也可使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以及残疾人服务等机构的工作有效实施。提高人们对残疾人统计工作的重视,首先加强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建设,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从思想上认识到就业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以“扶残组残”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3]。人们支持残疾人就业制度,配合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对残疾人就业上岗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的开展。它不仅使残疾人平等享有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也对残疾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和心理精神上熏陶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际统计工作开展中,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度以及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培训,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积极配合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

摘要: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对实现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今残疾人就业模式多样且就业困难,为了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保障其生活水平,推进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刻不容缓。本文将浅析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完善统计工作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统计工作,措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粱土坤.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2

[2]韩咏梅.刍议统计检查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要影响[J].内蒙古统计,2009

8.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八

一、调查残疾人状况

根据残联下发的有关文件,结合连队的实际状况,认真调查和落实连队残疾人工作,并制定了残疾人工作计划。

二、学习了解残疾人状况

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相对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差,很大一部分人还存有一种自卑心理,所以他们同社会的交往与健全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月17日是“全国助残日”为此连队干部集合职工群众进行残疾人状况宣传和学习.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唤起社会关注残疾人。助残日前夕,在连队门前设立宣传台,悬挂宣传条幅,向过往行人宣传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残疾人康复知识,受到社区居民个性是残疾人及亲友的欢迎,许多残疾人用心主动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散发各种宣传资料200余份,回答了残疾人的有关问题。

三、用心组织开展残疾人活动

丰富残疾人的业余生活,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社会适应潜力。今年以来,我们组织残疾人参加了残联组织的残疾人活动工作。

四、强化服务理念

树立正确的意识,把服务理念渗透到活动中,透过活动促进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的头脑里。一是树立“先进服务”意识,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开展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了以“扶贫济困”为主题的“六个一”党性实践活动。二是树立“高效服务”意识,开展了“建立和谐效能机关”活动。实行了首接首问全程服务。根据残疾人工作的特点,确定直接或被电话问询的残联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接首问职责人,为残疾人办事带给全程服务。实行了“一站式”服务。

五、培训

举办残疾人创业培训不仅仅有利于拓宽残疾人的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培养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实现残疾劳动者的个人价值.此刻全社会都构成了助残扶残,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继续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定期和不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了解状况,相互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透过沟通增强了残疾人生活的信心,消除孤独感。

9.残疾人协会工作总结 篇九

工 作 总 结

2011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残联的指导下,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镇签订的《博湖镇2011年残疾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全面贯彻《残疾人保障法》,认真履行“服务、管理”职能,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社区残疾人工作出现了基础工作长足发展,重点工作有新突破,整体工作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为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将2011残疾人协会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社区进一步加强了残疾人协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充实了办事人员,社区居委会于年初又重新调整成立了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和残疾人协会。通过残联干事和社区协会的工作使残疾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社会保障工作初步开展

认真贯彻落实《博湖镇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以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帮包带扶活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制订了帮扶计划和措施,协助残疾户实施脱贫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区结

合镇民政救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的开展,认真摸底调查,积极上报请求有关部门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目前,已解决城镇户口的贫困残疾人5人低保问题,17人居民参加了城市医疗保险。

积极采取了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并对贫困残疾人予以特别照顾。在今年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中,社区“两节”以及“助残日”期间,对残疾人配合镇残联为4户残疾家庭发放救济面粉4袋、清油20公斤,解决生活困难救济资金近300元,又通过镇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冬季发放救济煤4吨。

三、康复救助富有成效

在2011残疾人康复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通过调查摸底,认真填写《残疾人康复需求登记表》,并及时规范上报镇残联。

2、积极配合镇残联开展康复工作。配合上级部门,报名登记佩戴助听器1人。同时有效地开展“爱眼日”、“爱耳日”等宣传活动,极大地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

四、劳动就业进一步推进

在服务中,指导和帮助残疾求职者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和形势,根据其自身条件开展就业辅导,帮助其开发自身潜能,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根据我镇实际情况,残疾人大部分是肢体残疾,自身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可以从事个体经营。

五、教育文化体育取得进展

社区采取挂横幅、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入户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社区居委会残疾人协会,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宣传、落实国家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掀起“尊残、助残、爱残”的社会新风尚,宣传普及“保障法”及各项优惠政策。结合“五五”普法,加大对《残疾人保障法》及自治区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宣传力度,组织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集体活动3次。今年5月“全国助残日”期间,开展了“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法律援助”等活动,动员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为残疾人家庭打扫卫生、清洗衣服、帮干农活等助残活动,鼓励他们身残志不残,自强、自立。

六、信访维权工作得到深化

社区残疾人积极与镇人大、司法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落实有关残疾人方面的优惠政策;社区还聘请了法律顾问为残疾人服务,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各级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社区残联非常重视残疾人信访工作,急残疾人之所急,想残疾人之所想,对来信来访基本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能做的做了,该讲的讲了,要解释的解释了,残联真正成了残疾人的“娘家”,极大地增强了残疾人及亲属对残联的理解、信任、支持。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社区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残疾

人的实际需求相比、与镇党委、政府和县残联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全部形成,不少能够康复的残疾人还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残疾人就业矛盾仍很突出,残疾人基本生活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居委会残疾人协会工作比较薄弱,服务能力较低等。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引起足够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博湖镇滚哈尔社区居委会

10.残疾人工作总结1 篇十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对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残联档案管理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残联主要安排已经登记残疾人就业, 而对于其他未登记的残疾人则缺乏了解, 也未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对残疾人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虽然残联每年都会定期开展残疾人就业前培训, 然而真正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却很少。没有参加就业培训的残疾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对残疾人就业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而错过培训。因此, 重视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目前我国还并没有开展专门的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 只有部分残联为了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管理便利而对残疾人就业档案进行了简单的建档及管理。

(二) 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残联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体系, 残联档案管理部门在收集相关残疾人就业材料时, 对于哪些需要收集、哪些不需要收集以及形成后的档案在保管期限等方面也没有具体规定。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也逐渐趋于完善。各个政府部门为了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保障其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应用, 通常通过建立网站的方式, 并将部分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公开。而在残疾人就业过程当中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公开信息, 通过残疾人就业网络平台提高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的共享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也为残疾人带来了诸多便利。

(三) 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基层残联组织或康复机构, 由于对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或未将残疾人就业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 或相关残疾人就业档案材料散落在康复工作人员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手中, 造成残疾人就业档案不齐全、完整;或未将残疾人就业档案列入档案系统整理的范围, 造成残疾人就业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如, 目录不全或目录和档案内容脱节等, 造成残疾人就业档案查阅极为不便, 残疾人就业档案利用率不高。

(四) 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由于残疾人数量十分庞大, 为此要建立残疾人就业档案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实情况是, 目前各级残疾人就业管理部门人员都较为缺乏, 并没有为该方面的工作配置专业管理人员和成立管理团队, 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档案的管理质量。

二、应对的策略

(一) 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要集合残联各个相关部门,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对残疾人就业档案的收集全面、准确、及时。这就要求各级残疾人就业管理部门协同劳动局、街道办事处等组织, 成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管理团队, 详细了解残疾人的具体情况, 要做到“六清”, 即残疾人人数清、就业去向清、就业愿望清、知识技能清、家庭状况清, 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残疾人就业档案, 然后凭借残疾人就业档案所提供的信息, 为残疾人的就业提供适当的岗位, 要充分考虑其实际状况,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实现其人生价值;建立残疾人就业档案, 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还需要残疾人自身的全力配合。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作为残疾人就业机构, 应当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确保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归档文件管理规则》, 充分结合残疾人的实际就业需求, 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残疾人就业信息归档制度》。在制度当中明确规定残疾人就业档案的收集范围、残疾人就业档案分类等项工作。就残疾人就业档案进行专项管理, 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坚强监督, 对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方式, 确保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质量。

(三) 加强管理, 提高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质量。做好残疾人就业档案的收集工作, 提高残疾人就业档案的收集质量。要采取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的方式, 并且按照规范进行归档整理;收集到的残疾人就业档案信息,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建立一个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档案信息库, 并且将其公开以便提供利用。

(四) 加强培训, 提高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各基层残联组织, 一方面应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 把增强残疾人就业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残疾人就业档案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组织档案培训班及观摩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扩充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 应克服困难, 落实档案岗位人员, 改变其他有关岗位人员兼职搞档案工作的现状, 责成热爱档案工作并熟悉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人员长期、稳定地担任此项工作, 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 .姜丽.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11.残疾人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一、我镇残疾人基本状况

我镇总人口18900人,各类残疾人276人,约占全镇总人口1.46%,其中城镇残疾人14人,农村残疾人262人。从劳动能力情况看,其中18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155人,占残疾人总数56%;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32人,占12%,他们主要靠父母、兄妹、亲友,或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从就业情况看,从业和个体就业(含农村有耕地的)的89人,占32%。从家庭情况看,全镇有61名残疾人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状态,占残疾人总数的22%,贫困城镇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在3600元以下,农村在2160元以下的有44户。全镇特困残疾人基本都纳入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正常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镇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残疾人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及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残疾人会因残因病致贫或者返贫,全镇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仍很大,残疾人扶贫和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残疾人贫困原因分析

残疾人由于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身体功能的限制,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残疾人贫困面较大。

一是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靠务农生活。

二是劳动能力较差,由于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是一户多残的现象普遍。例如:南鹿村残疾人朱军标和妻子吴水英均为残疾,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双亡,虽然其奶奶有土征养老安置保险,但年事已高,全家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其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朱军标做村保洁员的收维持生计。调查显示,我镇一户多残家庭占残疾人家庭比例%,扶持难度大。

四是社会助残尚有差距。有关部门和公众助残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如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按国家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扶贫解困的建议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给予特别扶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仅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需要。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没有残疾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全社会的脱贫,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扶贫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残疾人以重点倾斜。要针对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热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

2、稳定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在推行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要重点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已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要依法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经营、残疾人就业等。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在有产业带动的乡镇及村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引导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稳定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脱贫。

3、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的保障。

二是要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当作一项重要

工作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规划范围内,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三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方便残疾人就近医疗康复。建议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额度再适当提高。

四是加大救助

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进行补助,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子女就读大、中专学校给予助学结对等帮助。对因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

4、呼吁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献爱心,对特困残疾人进行扶助。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资助,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社会各界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伸出友爱之手,多渠道、全方位地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残疾人的心田。

5、加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各村要充分利用场地、康复器械等为残疾人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治疗,恢复和补偿劳动能力。

上一篇:初级职称申报说明下一篇:内勤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