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2024-07-30

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共10篇)

1.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一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 ”教案

高二(1)班 吴建川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4.能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能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

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典型案例导入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师: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触?

生:听了这首歌,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有一种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师:每当我们唱响这首歌时,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板书课题: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板书课题:第一课时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推进新课 问题情景1(课件展示字幕)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四大文明古国,但,只有中华文明走到了今天,其他三大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无数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中,西方列强几乎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日本几乎奴役了 1 半个中国,但,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重获生机;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并不平坦的61年,这61年中,我们医治了战争创伤,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我们振奋过,我们跌倒过,我们迷茫过。61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问题探究1

是什么让中华民族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生: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呢?

【知识拓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过渡)师: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所要谈的民族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板书: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景2

问题探究2:抗震救灾的视频中,社会各界的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体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精神? 师:在抗震救灾中我们能看到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景3

(课件展示材料)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的光辉篇章。

问题探究3 请你说说“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作用?说说它的表现。

生1: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华民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生2: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团结统一精神不仅表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板书:团结统一

板书: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问题探究:今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生1: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来略。

生2:投身建设全面小康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生3: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入常。„„

师:同学们的热情很高,观点也很鲜明。但我们要知道,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我们的国家,就要爱社会主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板书设计

2.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二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备考时, 注意把本专题知识与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2.考生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 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 从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生要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 学会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考点指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规模大, 存留丰富。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其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③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即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历久而弥新。

(2) 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 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7.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主要措施)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考点拓展:

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所以, 弘扬民族精神, 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 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才能生根, 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

③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并转化为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高考回眸】

1. (2011·福建文综卷·27) “双百”人物 (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用自己的言行,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 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 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传承”“升华”可知,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历久弥新, 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D两项表述错误;C夸大了中华美德的作用, 表述不科学。

2. (2011·江苏政治卷·21) 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 南方流行越剧, 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 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 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 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 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 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 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等信息, 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和繁荣, 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C。

3. (2011·山东文综卷·19) 2011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 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 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④正确;②表述不科学, 且与题意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 (2011·海南政治卷·15)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5.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的主观题。第1问, 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作用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提出建议,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妈祖文化影响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创新设计】

1.《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2011年8月1日下午, 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疆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的125名赴新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响亮提出“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正式开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①能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 (广东)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至16日在海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被誉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的郭明义, 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30年来, 我经历了很多, 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在鞍钢工作的20年里, 他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 甚至不分分内分外, 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 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 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 分析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提示:“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B 提示:②不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3.B 提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由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C、D不符合题意。

4. (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 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5.①“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 同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

3.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三

至于“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其精神内核: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地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回望中华文明史,可谓凝聚了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火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你知道吗?

考工记,“技近乎道”

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创造力已呈现繁盛之态,有“百工”之盛,到了战国初期,鼎鼎大名的《考工记》里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在那个遥远的战国时代,除了有诸子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华民族思想天空的熠熠星辉,持续迸发的“工匠精神”也筑牢了我们民族百业兴旺的根脉和地基。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蕴含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以及生活本身最朴素的敬仰——他们能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那个伟大的时代,还诞生了鲁班这位世界级工匠。

在国人心中,鲁班集工匠、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在齐鲁大地——这位“祖师爷”的诞生地,有无数美好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传说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山西永乐宫是鲁班建造的,四川大足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鲁班用来镇压黑鱼精的香炉的三只脚……虽说这些传说有很多演绎的成分,但无可否认的是,鲁班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符号,人们习惯于把民族最好的、最优秀的智慧凝聚到“鲁班”这个符号上来。

在一个环境里天长日久的浸泡和锤炼,于细节处细微处的琢磨与思考,往往是一位工匠精熟技艺必不可少的条件。还记得语文课本里那个“游刃有余”的庖丁吗?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确鬼斧神工,神乎其技。除了庖丁,《庄子》里也塑造了大批匠人巧者的形象。《达生》篇里的承蜩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粘蝉若拾;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道法自然,合于天道”,工匠的最高境界便如是。自古以来,大国工匠们匠心独运,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倾注于一双双巧手,让中国制造独具东方风韵,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能工巧匠,除了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还有很多在今天看来并非专业工匠的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他们运用独有的聪明才智和“工匠精神”,雕刻了一个时代的特质。他们中有铸造出“稀世珍宝”编钟的曾侯乙,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发明木牛流马的诸葛亮……他们,成为后世工匠们毕生的追求。

学生历史课本中的许多插画,在今天都可以解读为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这些,哪一个不体现着古代文明高峰?哪一个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翻开那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精益制造的中国更随着书页的翻动漫卷开来:巧妙绝伦的赵州桥、独树一帜的苏州园林、巧夺天工的青花瓷……这些凝聚着中华文明精粹的历史遗存,又有哪一个不是凝结了大国工匠们的辛劳和汗水呢?

中国工匠

成就遥远时空里的“海淘”风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一千多年前,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曾如此描绘织绫女子红袖翻飞、绫纹绮丽的场景。江南的许多地方,七八岁的女子,就开始初学执针和劈丝,从此十指不沾阳春水,以柔滑得宛如婴儿般的纤指带着娇贵的丝线,穿梭在一个个人物、风景和江南神韵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泥土,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在水与火的交融下不凡起来。一只精美瓷器的诞生,需要历经漫长而繁杂的过程。据《天工开物》所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从炼泥、拉坯到上釉、彩绘、烧制,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窑工负责,绝不互相牵扯……

历史上,勤劳而智慧的工匠们缔造了中华辉煌的造物文明,流光溢彩的丝绸、叮咚作响的瓷器等有着东方风情的手工艺,以及由中国发明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伴着回荡天穹的驼铃,顺着大西北广袤的金色沙海里那条闪耀的五彩丝带——丝绸之路,被输送到了欧洲。这些洋溢着东方风情的物什,奏响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中外贸易史和文明交响曲,也形成了让欧洲人无法抗拒的中国魅力。瓷器轻巧淡雅,丝绸华贵飘逸,茶叶苦中飘香,传达着独有的东方格调和品质,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不同于当下国人一窝蜂的到国外购买生活用品、奢侈品牌的情景,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中国的产品曾一度被西方世界顶礼膜拜,能够使用有着浓厚东方风情的产品,一度成为西方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象征。比如中国红茶,曾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的标签。小仲马在《茶花女》中描述,“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还算什么贵族?”

由于丝绸价格昂贵,整个古罗马的王公贵族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而感到荣耀。相传罗马帝国凯撒大帝曾在一次大宴群臣的宴会中,刻意地脱去外套,只为了露出里面的丝绸衣服。丝绸最贵之时,王公贵族也难拥有一件完整的丝绸服饰,丝绸会被作为装饰品镶嵌在内长衣的边上,或刺绣之后缝在亚麻或者棉布长衣的前襟,或将丝绸小心拆开,抽出丝线用来织成更薄的织物。

三百年前,一位萨克森君主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宫中,正被一种狂热折磨得坐卧不宁。17世纪的欧洲,一种被称为“白金”的器物,令许多欧洲宫廷受到传染一般,高烧不退。它虽非今天人们熟知的铂金,但那种神秘的光芒,同样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它就是——瓷。瓷器,这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器物,虽然静若处子,却掀动着渴望的狂潮。1717年,这位奥古斯特二世和普鲁士国王作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交易,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为爱痴狂”。他用600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士——一支曾经为他建立功业的精锐部队——交换了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尽管它们当时并非古董,但一件中国瓷器仍然价值四位壮士!

nlc202309081137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陆游诗中表达的不仅是诗歌创作的意境,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极好诠释。如前所述,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重,首先是因为中国产品的精美,这种精美正是源自于追求极致完满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

中国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目前仍是世界各地博物馆们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还在不断刷新当代全球拍卖纪录。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作品”,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原创品质,原是古代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明标志。步入各大博物馆工艺品展区,亲睹那些载入史册的“良心之作”,就会自然联想到“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的古代匠人们。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继《诗经》里有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表述之后,《论语》里也有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字眼,孔夫子借之以譬喻君子修养应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之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古人常以“匠心”喻“文心”,比如,刘向《别录》就说“驺奭脩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4.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四

一、认清目标

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本课知识脉络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

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

(4)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名扬世界的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满智慧的__________,完备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组成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成语)

3、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5.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篇五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9月28日 班级:高二(10)班 主持:**

活动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前辈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

活动准备:

1. 招募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

2. 学校图片展示,征文比赛,营造氛围。

3. 布置学生搜集材料,编好小报,制作幻灯片。

4. 排练舞蹈、合唱。

5. 选好场地,背景设计布置,音响调试。

6. 邀请嘉宾。

7. 制作影片剪辑。

活动过程设计:

一、展示抗战影片或画面的剪辑,在钢琴曲《松花江上》的音乐声中,主持人对白回顾历史,学生进入境界。第一章“苦难历程”

二、请三、五个同学交流学生所见所闻所感。

三、请革命老干部介绍经历、感想。

四、在《保卫黄河》的雄壮的音乐声中,展示祖国日益强盛的风貌的图片,配以主持人对白,过渡到第二章现在的“光辉岁月”。

五、展示学生制作的展现时代骄傲、民族自豪的小报或幻灯片,并配以学生演讲。

六、学生青春舞蹈,展现学生青春活力、精神风貌。过渡到第三章“光荣与梦想”。

七、用文艺的形式(现场作画、书法、)展示未来的中国,放映我校海摸表演及获奖证书等。表明奋斗的决心。同时,主持人与学生交流理想与决心。

八、主持人对白提升主题,继往开来,传承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的努力奋斗。

九、用合唱《歌唱祖国》示精神、表决心。在歌声中活动结束。

主持人台词

音乐声响起

女(悲怆):10天前,9与18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国耻日。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地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男(悲壮):3天后,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56周年诞辰日。同学们,在我们举国欢庆之际,大家可曾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呢?

看这一幅幅的画面吧,我们英勇的抗日军民万众一心,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家乡。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他们震撼世界的力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合:中华民族向来是顽强不屈的民族,怀着国破家亡的仇恨,先辈们前仆后继,为了正义和光明而战,终于,迎来了1945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女(亲切深情):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照片,听了这悲怆的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传递话筒,每人将一两句感想,7至8位学生。

男(激动):同学们,刚才大家只是在画面上见到了我们的革命前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革命前辈的风姿呢?(鼓动煽情)有请革命前辈邰坤荣爷爷。

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邰爷爷。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他1940年参加革命,在安徽新四军第2师担任政治指导员。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58年转业至山东XX县韩庄镇,曾先后担任人武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75年退休回老家唯亭,是我们唯亭镇唯一一个参加过抗战的离休干部。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邰爷爷给我们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述那个不平凡的斗争岁月。女(微笑):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邰爷爷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请一女生想革命前辈献鲜花)我们将牢记历史,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

男:听,东方雄师已觉醒!

女:看,中国巨龙在腾飞!

播放合唱《保卫黄河》,投影图片。

男: 时代的召唤,历史的重托,让时代精神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是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男:正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科学探索一次又一次占据世界先进领域,缩短与世界的距离。

女:正是弘扬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才有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才有了金融风暴后的繁荣昌盛。

男:正是弘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才有了国企改革、扶贫攻坚等目标的如期实现。

女:正是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代英雄辈出,扬利伟、张瑞敏、钟南山、姚明、袁隆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合:我们为我们的时代而骄傲,我们更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

女:我们班级的同学搜集了不少当代中华民族骄傲的图片文字,并整理成了小报和幻灯片。请加以展示。

学生展示演讲。(配以背景音乐)

男: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了新中国,新一代建设者创造了新生活。新时期的我们将会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挑战呢?

女:看!我班的一帮青春活力的少女已经跳起来;我班的艺术家已挥起他们的笔,绘制我们的锦绣前程;我们的海员已经起航,正驶向胜利的彼岸;我们的飞船正在遨游太空。(请现场作画书法的同学上场)

舞蹈结束,投影幻灯片,背景音乐响起。

男: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看到了当代建设者的风范。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民族的希望。在我们的艺术家尚未完成作品之时,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传递话筒)

女:我们的书法家已经完成创作,“传承精神,开拓创新”。

男:我们的画家也完成了创作。她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的中国。

女:我有个建议,我们把这两个作品送给革命前辈,怎么样?(询问大家)(赠送作品)

(鼓掌)

男: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震以来,这又是中国最严重的一次自然天灾,汶川大地震震惊了整个世界,大地在震动,人们在哀鸣,无情的现实,很多画面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流泪,举国垂泪。以下我们谨以一组简单的图片重新回到那沉重的时刻。

(第一部分 震撼

4、播放地震灾情图片

5、解说词:图片播放后,对地震情况作简单的介绍

目的:介绍此次地震概况,用数据和图片说明灾情严重程度。)

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胆怯,没有退缩,全国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越是大灾大难,又能体现大仁大义,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时刻为我们的灵魂洗礼。

在座的每位同学,一定也有许多故事感动着你,让我们一起来讲述感动我们的故事

(第二部分 感动我们的感动

1、学生发言,选取一点感人事迹,抒发情感

2、目的:用一组故事讲解一个个感人事迹,感人瞬间,显示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体现出的坚韧、互助、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感动着我们,我们也用我们的新抒发我们感情

下面有请**同学为我们朗诵《如果不是》(朗诵:《如果不是》)

在这次特大灾难中,我们不仅仅被感动着,静静思考,对于本次大灾过后,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

1、灾后重建(建筑材料问题、建筑群区域划分)

2、灾后心理辅导

3、灾后的援助等

第三部分 担当我们的担当

2、通过互相讨论,对此次灾难进行思考,力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假设等方法

透过种种现象直视问题的实质,学会面对、深刻地看问题。

3、谈谈自己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

灾难是让人感到万分悲痛的,然而灾难同样唤醒了亿万中国人的善良和博爱,让中华民族坚韧、互助、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正如康辉所说的:我们为哀悼低下头,我们更要为战胜苦难挺起胸。擦干眼泪,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擦干眼泪,我们把悲痛化作力量。逝去亲人对于人生美好的愿望、对于祖国强大的期待,这些未竟的遗愿将由我们继续完成。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曾经地震的废墟上,一座又一座更加美丽的英雄的城市和乡村将拔地而起,我们能够听到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工厂轰鸣的机器声,我们能够看到街市热闹的嬉戏、农田欢快的劳作。

作为今天能幸福得坐在教室安心读书的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当我们看到灾区人民的亲人不幸遇难时的悲痛,我们可曾思考,我们该如何更加用心地关心呵护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当我们看到无数的解放军战士,无数的白衣天使,无数的消防官兵等等忙碌在抗震 救灾第一线时,我们是否更亲切的体会着“什么才是最可爱的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我们知否已有了更清晰明确更高远的目标? 当我们看到灾区的人民仍只能靠吃方便面充饥,露宿街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若能多省下一支冷饮的钱来支援灾区,那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和渴望?而当我们看到灾区的孩子在简易的帐篷中仍孜孜不倦的学习,甚至当她身在废墟中身负巨石时仍仅凭微弱的手电筒发出的灯光在刻苦读书时,我们是否感受到现在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通过今天的主题班会,我们都有感受颇多,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积极地面对我们的生活,更努力地奋斗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2、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学生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活动前播放《好日子》,让大家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主持人男: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励志主题班会教案)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主持人女: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合:“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画面(播放有关香港回归和奥运会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我想问一下大家的感受。(生答自豪、激动等)

女:是啊,看到这些画面,做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高兴、激动。我们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高兴,我们为国旗的再一次升起而激动。

男: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我的中国心》(播放)会唱的一起唱

女:“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本站提供中小学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设计-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实录。”,是啊,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男: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女: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我想先让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讲解一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男: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那么我们对于爱国方面的名句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举行名句竞赛(抢答)

女:我们由刚刚的事例可以知道许多的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如岳飞从小他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雄心壮志,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从现在起养成文明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下面我们进入下一板块“争做文明学生”

女:下面请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谈一谈争做文明学生应把握要点:

师:抓养成,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小学生

1、文明习惯:教育学生行走稳健,坐正、立直,谈吐举止文明。

2、学习习惯:很多同学对待新知识如饥似渴。新学期书一发到手,就把各学科的书粗览一遍,了解新的知识梗概。在日常上课,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3、卫生习惯: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4、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更不要买路边无照商贩的小食品,以保证身体健康,要克服丢三拉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健体习惯: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女: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靠我们弘扬,中华民族靠我们振兴。

6.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六

活动时间:2011年9月24日下午第四节班会课 活动地点:初三(1)班教室 主持:谭晓 活动目的:

泱泱华夏,悠悠古国,历史的文化经过了无数次的冲刷和洗礼,慢慢地积淀了下来,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五千多年的华夏美德,则成为了熠熠发光的金子,愈经历练愈发耀眼。而今,勤劳质朴的中华儿女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中学生更应继承发扬我们的华夏美德,将其融入时代精神里,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活动意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江泽民也说过:“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我们伟大的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在即,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象征着阖家团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将举行一个主题班会,借着中秋节,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

在这个主题班会上,我们将举行诗朗诵、小品表演、歌曲等形式来表达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室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板书“弘扬民族精神了解中华传统节庆日”,然后加上一些花边,桌椅排成一圈。前期准备:

①班委开会拟定班会初步方案。

②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主题班会并参与节目排练。③准备用品:如音乐、小品道具等。班会流程:

主持人: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曰:“士不可一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后,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主持人:我宣布初三(1)班“弘扬民族精神了解中华传统节庆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首先请欣赏小品《一双草鞋》。

主持人:《一双草鞋》讲述的是一位军官将自己的草鞋给士兵穿的故事。告诉我们红军们长征的虽然辛苦,但却包含着他们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主持人:在5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接下来请听快板《二万五千里长征》。

主持人:《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包含着红军长征中的一些小故事,写了他们如何克服万难,过草地,爬雪山如何走完这艰难的25000里的长征的。教育我们要学习红军叔叔们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坚持不懈。

主持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自豪,请欣赏诗朗诵《祖国,我为你自豪》。

主持人:《祖国,我为你自豪》体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主持人: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形成的见证,先面请欣赏歌曲《中国话》。”

主持人:中秋节快到了,不知道大家怎么过呢?下面就让顾思铭和简爱同学来告诉大家他们的计划吧。请欣赏相声《中秋节怎么过》。主持人:这个节目非常幽默的告诉了大家一些中秋节的习俗。

主持人提问:方圆九洲,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问好浩如烟海,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回答:春节、七夕、元宵、中秋、清明、腊

八、重阳等。)

主持人:下面就请李轶倩同学为我们大家介绍一写有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让大家开拓一下眼界。

主持人:听完了介绍,相必也丰富了大家的见识了吧?接下来请欣赏相声《相约星期六》。主持人:《相约星期六》讲的是神仙牛郎与织女以及屈原之间的故事。主持人: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我们领略到了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也明白了肩头应该负起的重担......我们要勤劳勇敢,我们要发奋图强,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去学习,去积蓄力量。

主持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是中国人的象征。下面请欣赏歌曲《黄种人》 主持人:马骏同学很有气势的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主持人:班会也快接近尾声了,最后呢,请我们的辅导员——刘老师为大家讲一句话。

班主任:同学们 眺望未来,21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21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21世纪的舞台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巴金老人曾动情地说:“青春是美丽的!”是啊,同学们,青春——一个多么美丽灿烂的生命季节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在新的世纪带着一颗青春的心,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让你们的青春带着生命的激情,带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一起飞扬!

主持人: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弘扬民族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承我们历史悠久的文化,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走在时代的尖端!

主持人:我宣布初三(1)班“弘扬民族精神了解 中华传统节庆日”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弘扬民族精神了解中华传统节庆日”主题班会教案

北李完小

7.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七

一、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 使美丽“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

所谓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奠基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 主要包括六大元素:一是大统。人多力量大,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二是厚德。仁爱、厚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提倡以伦理道德维系社会发展。三是包容。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改造, 一次次“西学东渐”就是证明。四是勤俭。勤劳节俭, 谦敬礼让,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条件下, 也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这源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勤俭习惯。五是克己。儒家思想提倡缩小欲望或者养成内敛习惯来满足心理需要。六是坚忍。中华民族立足于农业经济, 渗透着小农经济精神, 从而具有坚忍意识。正因为有这六大精神元素的支撑, 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历史而屹立不倒, 释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 又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今, 在推进美丽“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梦”正确的实现途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际, 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动力和“催化剂”, 使美丽“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

二、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理论自信, 使美丽“中国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讲清楚“中国梦”的内涵要有理论建构, 要实现“中国梦”更需要依托于正确的理论指导。而这个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凸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其强大的实践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 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理论不仅展现出超脱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逻辑力量, 而且还能够深刻、准确、真实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为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理论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人民群众利益共联;始终着眼于民族性, 彰显时代性, 还富于创造性。这样的理论不仅能够洞察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还能洞察中国社会将来如何发展, 从而信心满满地带领中华儿女走向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 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三、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制度自信, 使美丽“中国梦”具有坚定的政治保证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今, “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截至2012年,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突破了50%, 经济年均增长11%,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1.8倍,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诚然, 这十几年来, 我国现代化历程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中承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下启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 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而这一切, 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制度自信, 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越性。

目前, 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不均衡, 国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但是, 只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此为方向优化社会主义制度, 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 要实现美丽“中国梦”,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梦”是一个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进取之梦, 是每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幸福之梦, 也每个中国老百姓同享民族复兴成果的人生之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具有良好、和谐的生存、生活环境, 具有成人成才、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毋庸置疑, 中华民族精神是凝心聚气的强国之魂, 动力之源。要真正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汇集中华儿女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黄艳, 孙其.“中国梦”的多维愿景:民族复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年4期.

[2]林长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J].四川统一战线, 2013年4期.

[3]金旺.用勤俭节约托举“中国梦”[J].公民与法治, 2013年7期.

8.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八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正是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历史长河中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铁胆忠魂……使中华民族无论经历何种大起大落,最终都能走向更加高度的统一。

西汉为避免与匈奴兵戎相见而采取和亲政策;郑和下西洋时成功使用外交手段和平地与爪哇政府议成“杀我士兵”事件的处理办法;清政府败退俄国后为争取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主动放弃尼布楚,这一系列的历史都雄辩地印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正式传统文化中爱好和平的朴实基因一次次将中华民族从衰没、凋敝的悬崖拉回。

中国民族悠远的建筑史镌刻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有力证词。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万里长城到京杭大运河,乃至现代的高速公路、铁路网,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等,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为修筑一条长城,埋下了多少尸骨?赵州桥这样的单拱石桥,就算是在现代,造后也要多次修缮还难保没有倒塌的一天,但赵州桥却在文明的站台上平静地屹立了千年,至今仍能使用。它们何尝不是勤劳智慧最强者的体现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管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孙康;是刺客豫让、孤身入秦刺秦王的荆轲,还是想要夷太行、王屋二山为平地的愚公,心中都有“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这就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当代青年,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鉴别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精神的同时,相信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民族。只有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

9.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九

教案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游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游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游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说明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成语典故的出现、悠久的传统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独特的徽派文化,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精彩纷呈,成果享誉国内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如何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传播安徽文化。

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清道光前后,由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选c。黄梅戏是在吸收和借鉴民间艺术、一些地方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即包容性。A、B两项没有体现,D项说法太绝对。

2.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徽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徽文化走向世界。如果你参与“实施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讨会,需要拟定一份发言提纲,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组是

A.抓住机遇,加速融合,全面占领国外文化市场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全面改造提升徽文化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D.立足特色,相互尊重,全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文化走出去既不是占领国外文化市场,也不是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是借鉴交流、融合,促进文化发展,排除A、c两项。对徽文化要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全面改造,故不选B项。D项符合题意。

例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认识。②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③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故选c。

例3: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以树立海洋意识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属于分析型主观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问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若学生没有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不会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两个方面分点作答,从而导致失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0.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篇十

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知识梳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与。(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2)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 的奋斗密切相关。(3)实践证明:只有在 和 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科技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7、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即 和。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

(1)。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 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 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 的必然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 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 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 的需要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和,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二)达标检测

1、(2008江苏卷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B)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08广东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C)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8广东13)2008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A)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7、(07海南1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D)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三)配餐作业 A组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A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B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B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 3 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B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D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 5.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是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上述材料表明B A.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B.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B组

1.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 A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 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2.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C 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3.2006年5月,以重温唐玄奘取经经历,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以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A A.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B.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底蕴 C.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C 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它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④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06年5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指出,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A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组

材料一:2006年4月14日中国廉政网载文指出,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上一篇:感恩的心班会主题下一篇:工资管理软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