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24-11-02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篇)

1.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一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王店中学近几年来由中学的七、八、九年级三个级和小学的六年级组成,学校处于三个地市的交界处,学校管理不好管理,特别是德育,更是难上加难,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下面就我们所做的德育工作经验做一总结。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中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践证明:在德育为首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在德育为首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舞钢市尚店镇王店中学

冯明春 2008年12月

2.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二

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她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强调“广大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教师所教学科是未成年人德育建设道德的主要手段。”事实表明, 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利用学科本身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 才算得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责任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中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任何语言都是具体社会生活的再现,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英语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不同的教学任务、层次性的教学要求, 以及生源性质的差异都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一些英语课成了机械记忆, 学生毫无情感可言,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样化教学, 并全面渗透德育, 精心组织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等, 以促进学生提高学科能力为根本, 以增强学生学习趣味与思想修养提升为主线, 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不仅要考虑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的态度。例如, 采用讨论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群化,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榜样示范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学生能直接模仿;角色扮演法则让学生学会理解与尊重别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交际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范例示范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理解, 来了解哪些言行是符合道德规范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 发挥其综合效应, 提高德育的效果。

例如:“Einstein”一文展现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追求科学道路上的辛苦, 其执着、严谨与不惧风险的科学态度, 对所有中学生而言都是榜样的激励。这里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 为学生树立具体的榜样, 以达到潜移默化渗透德育的目的。教学课文“The Great wall of China”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祖国壮美风景的同时, 适时使用情感陶冶法、正面引导法和讲授法等, 实现“寓德于教”、“寓德于乐”, 教育与教学效果显著。

二、补充包含德育教育的阅读材料

随着大众媒介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甚至有一些学生智能手机不离手, 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学生渴望接受各种丰富的信息。如果英语教师还是反反复复一本书, 只抓考点, 教育信息也得不到拓展, 这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

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德育渗透, 而要在洞察学生的思想和需要的基础上, 做个“有心人”。教学时, 英语教师可以用一首英文诗或者一段原版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进行素质教育。当然, 教师要注意德育意义的内容也要适度, 避免一堂外语课变成了思想政治的说教课。

例如:教师发现, 现在有些中学生很看重物质、爱占小便宜, 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拾金不昧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阅读材料“I Have Been Undercharged”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发现自己去住店被少收费后, 要求补交少收的费用的故事。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对话, 设问“If you are Robert Bryan, what do you want to do?”来引导学生做个善良诚实的人。当教学“The Sense of Time”课文时, 教师需要及时补充一些短语, 如“Today gold, tomorrow dust.”“Time waits for no man.”等与教育目标相融汇,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珍贵, 进而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三、拓展课外活动内容

德育过程既是一种“外灌”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拓展德育时空。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上对英语学科德育做一番审视、探索, 能开辟英语德育渗透的新水平。它有利于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 学生的品行与素质也可以在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中得到培养与锻炼。

教师采用多种课外活动方式,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如:学唱英文歌曲, 《音乐之声》、《雪绒花》等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刻, 学唱这些歌曲时, 学生饱含深情, 这样可以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过洋节, 圣诞节、情人节等充满人情味的节日在中国流行有其内在的原因, 就此教师可以开展英语讲座, 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背景, 将我国春节、中秋节与西方圣诞节、感恩节作比较, 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拜洋节, 从而爱上我国传统的节日;“Environment education”是各国中小学教育的主题。针对教材中有很多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文章, 教师可以组织Free Talk, 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发掘其深层的内涵, 让其发挥现实意义, 以此倡导环保生活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China Daily或CCTV 9报道的有关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的材料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甚至短小的戏剧表演, 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渗透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三

【关键词】德育 渗透 情感 习惯 养成《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这就是说,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发展幼儿的情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其各项活动就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对3~6岁的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将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幼儿游戏、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这个过程之中,贯穿到他们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渗透就是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机和谐地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要树立一种观念: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个学习、游戏环节都要渗透德育因素,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中“时时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绘画活动中老师有了渗透意识,就会不仅注重对幼儿构图技巧的评价,而且会去关注幼儿在作图时与其他幼儿的合作情况,还会去关注幼儿的作图态度和学习习惯。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水平就难以提高。

二、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着各自不同的活动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应当是紧密结合每一个活动的特点。以生活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午餐时间,食堂工作人员为幼儿端上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饭菜,教师除了要让幼儿品尝这些美味饭菜,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烧出这些美味可口的饭菜的。午餐后,还可以带幼儿参观食堂工作人员打扫卫生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工作人员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尊重和爱护别人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板上乱扔脏东西的良好习惯。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德育还应该采取随机渗透方式,这种渗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例如有同伴摔倒了、某幼儿无意中撞疼了别的小朋友、老师生病了等等。要求我们幼儿园老师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问题和外界因素的各种动态,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德育教育。

三、要重视教育环境的隐形渗透

《幼儿园工作工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里的环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物质环境,第二是人际环境。根据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幼儿是在与外界不断地、积极主动互相作用中不断发展其认知能力、完成知识索取的。同时,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都需要经过个体与外界环境的积极作用,而良好的环境将直接促进幼儿学习的发展。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好多教师对于环境的理解容易陷于物质环境的创设,而忽略“教育环境”的真正意义,没有把环境中所蕴含的各种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与幼儿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例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影响,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影响等。可以说,教育环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针对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在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社会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是家长的言行举止,还有幼儿之间的好人好事,都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幼儿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因为教师的榜样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另外,在环境中渗透德育,往往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但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却是巨大的。

四、要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中去

3至6岁的幼儿,其道德发展正处在萌芽状态,此阶段的幼儿把成人看作是一切道德规则的源泉,这一时期的幼儿,他们首要的道德成就感就是服从权威的意志。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品德、行为、习惯、爱好特长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必须做好家长工作,积极采取家访、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进行教育的情况。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宣传和普及幼儿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推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解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总之,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去,一定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掌握道德概念的特点。概括起来,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了幼儿有掌握道德概念具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具体形象性;第二,表面性;第三,片面性;第四,笼统性;第五,简单化。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对幼儿的德育必须采取具体形象的方法,以发展幼儿的情感为主。因此,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作为纽带联结师幼关系,创设师幼、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幼儿情感能够和谐完美地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第一步。

4.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四

摘 要: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德育处于教育的从属地位,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在于学校;而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当今时代,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的`发展,在呼吁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德育活动的开展已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它需要与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素质教育 德育 实施途径

Abstract: Synopsis is under taking an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ones that are in education in moral are subordinate to the position, all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ng students lie in the school; In current era when launched vigorously i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the whole society i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alling upon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activity has not been confined to the school range again yet, it needs conbining with the family , the society together closely, forms the whole society and cares about the good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grow up healthy and sound.

5.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五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大多数小学缺乏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实际情况,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为此,小学班主任需要从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向学生展现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示范中渗透心理教育;第二,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用环境来渗透心理教育;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作 者:刘佳 作者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育系,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4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渗透式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6.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六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必要场所,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心灵的家园,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加油站。为创建一个既符合标准又富有特色的心理咨询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咨询室的命名。命名上应该趣味化、生动化,因此我们的咨询室名为“心晴驿站”;从功能上需要设定这样几个区:个别咨询区、团体辅导区、心理宣泄室等。

(1)个别咨询区: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个性问题辅导的区域。环境设计需要体现温馨、保密原则。

(2)团体辅导区(阅读区):主要是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桌椅,还需配备团体辅导用的小黑板、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读物,家庭影院系统,以便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教育。

(3)心理宣泄区:让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找到满足感,放置一些木偶、沙袋、手套等,面积不需太大,光线不能太强。

前期工作时可以暂时只设立个别咨询室,针对有个人困惑的同学进行咨询,后期如果有需要再开发相应的区域。

第二、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咨询室的位置应放在平时学生出入少的地方,以免令学生有不自在的感觉,咨询室分为咨询接待室和咨询室,咨询接待室用于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为来访学生登记,预约咨询时间;二是为前来接受咨询的学生提供等候的空间。为此,接待室的布置要尽可能温馨、亲切,以使来访或等候的学生感觉松驰;切忌让学生感到冷漠、紧张,以免使学生产生防御心理,影响学生接受咨询的愿望。而咨询室是正式进行心理咨询的场所,其布置应以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为原则。力求使学生感觉温馨、松弛,并有安全感,不必担心“泄露”秘密,以便心情轻松毫无顾忌地讲述有关事情。

第三、心理咨询室建好后,要加大宣传。排除广大师生的心理顾虑,使每个学生都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让这里真正成为学生的心晴驿站。新生入学时,可以进行团体施测,甄选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每学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活动,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个别咨询外,可以针对团体进行团体咨询活动,例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拓展训练,将适合用于学校的一些活动引入,例如:“信任之旅”、“大风吹”等等。

第四、心理咨询室活动形式。在图书馆或教学楼附近设立一个邮箱专门收集学生的咨询信件,由专人按时拿取信件,并及时回复学生。也可以开通网上心理互助和电话咨询,通过邮件或者QQ和电话热线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第五、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6:00-7:00

7.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七

1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清醒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表现为:

(1) 文化力催发经济力,在经济建设中实现文化赋值。如敦煌市先后七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这个文化力就是“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勇立潮头”,人文精神是文化力的最高表现,这生动的实践证明了文化力的强大推动作用。 (2) 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产品当中,创造文化财富和商业利润,借助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建设“敦煌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增值。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创建“敦煌文化产业园”,挖掘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敦煌文化品牌。 (3) 将文化产业化。有资料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10%,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般超过了5%。

1.2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包括以下六大类: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服务、文化设备生产与销售服务、相关文化产品制作与销售活动,并在每一大类中又具体细化规范为若干小类。

1.3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1)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激励和丰富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加以重视。 (2) 发展文化产业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主力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为台州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更高的认识、更自觉的行动,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注意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科学发展。 (3) 改革开放30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看到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2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初步打造了文化休闲、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业为主导的、涉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尤其以文化旅游业、文教培训业为主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群。

3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积极开拓创新

3.1 抓规划引导,凝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文化产业也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把文化产业列入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2 深化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

领导干部要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把增强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来抓。文化产业发展,对其理念的理解是关键。

3.3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要深化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就必须推进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按照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组织分开的原则,改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如建立新型的文化管理体制。

3.4 抓机制完善,提升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动力

(1) 健全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创新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各级领导都能切实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完善投融资机制。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融资为主力的投入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3)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完善。相关党委政府部门要协调、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劲往一处使,紧密配合。 (4) 完善政策导向机制。要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文化经济政策,让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有章可循,有利可图。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涉及文化产业的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行业制定一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大力开创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中央精神, 在全社会开展文化事业的同时, 振兴文化产业各个领域, 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强省

参考文献

[1]张兴梅.浙江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能力升级的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13) .

[2]李秋.产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浅析[J].价值工程, 2013 (08) .

[3]李秋.期权定价模型评估质押知识产权价值的适用性探讨[J].商业时代, 2013 (09) .

[4]孔庆来, 巩立超.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J].兰州学刊, 2012 (12) .

8.德育工作新途径——行为渗透教育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A)—0014—01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一代的孩子们借助各种渠道和各种媒体接受到快捷而繁杂的信息,他们思想敏感,个性独立。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沿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说教式、灌输式教育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经过调查和实践探索,本人认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行为渗透教育是理想的选择。

身教优于言教

在管理学生时,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这能做、那不能做,就达不到真正的目的,只有融入到他们当中,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示范引导他们,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一点一滴地发生量的变化,再由量变到质变。作为班主任,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们。久而久之,迟到的同学少了,学生们的时间观念强了,遵守纪律、按时到校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孩子们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卫生习惯、课堂纪律、注意力等是老师们面临的难点,也是强调、纠正的重点。我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也没有处罚过学生。地上有了垃圾我就捡掉,下课后和值日同学一起拖地、擦桌子、擦玻璃。同学们因此而慢慢养成了讲卫生、爱劳动、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懂得了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道理。

堵塞不如疏导

思想就像流水,强行堵塞是行不通的,唯有因势利导,才能和谐稳定。我班一名同学是全校有名的运动健将,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夺取了多项比赛的第一名。可是在最重要、最能体现团队精神和实力的团体接力赛中,因为他的失误,使本该到手的第一与我们失之交臂。赛后,同学们抑制不住强烈的失望情绪,纷纷把责任推到了他的身上。他伤心地哭了,情绪非常低落。我在运动会后的班会上解决这个问题。班会开始后,我故意突出了接力赛的失利,同学们的目光又盯到了他的身上,没有人说话,教室内一片寂静。这时,我打破了僵局,向同学们公布了运动会成绩的计算方法:学校运动会成绩是由名次所对应的积分相加所得,也就是说,单项比赛名次越高,积分也就越多。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色,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些。我让这名同学告诉了大家他在运动会上取得的名次,听到他报出的名次后,同学们有反应了,有的羞愧地低下了头,有的在窃窃私语。我没急着参与同学们的议论,而是静静地等待着大家自我反省。我知道,如果严厉地告诉同学们这个结果,大家不一定心悦诚服。通过这样循循善诱地疏导,同学们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事实,并形成了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气氛。通过这件事情,同学们学会了宽容、善待别人和善于发现他人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品德。

厚爱融化坚冰

9.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九

多媒体与网络教育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在教育领域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每一个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作 者:张少华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内蒙古,包头,014030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3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远程教育 高等教育

10.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总结(化学) 篇十

青山中学 梁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硫化氢燃烧实验,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在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内盛稀氨水),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度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花、木、草、树的化肥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11.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渗透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过多引导。所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资源有限,许多学生无法接受较好的教育,有些学生认为上学没有用,在中学就辍学去打工,其实这是思想观念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在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21世纪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德才兼备,要在社会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德育教育恰恰就针对的是这些,所以说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德育内容的利益化认识

当前许多人都将语文教育利益化看待,更多的是看重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忽略了个人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其实这是错误。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就只在各种制度下被评判,根本没有体现出文学的欣赏性,教师以这种理念去教学,肯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造成误导。而且德育教育也可以被认作是语文教育的一种,但是很多人片面地将德育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这就使得初中语文丧失了原有的魅力,学生无法对语文课程提起学习兴趣。

(二)德育教育形式化较为严重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有些学历较低,教学能力有限,在新课标要求提出后,为了迎合新课标标准,很多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德育教育,根本不遵守德育教育的规律,没有顾忌学生的感受。而且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课堂主体仍是教师,学生一直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下进行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习惯将所有问题都向德育思想靠近,这样就会使学生十分反感,厌恶语文课程。此外,教师将德育教育看作给外人看的摆设,在其他教师或领导听课时,总是设置一些华而不实的德育教育案例,但是在平时教学时却没有注重这些。

三、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主阵地巧作引导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都是来自一些文学作品和思想作品中,每篇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学者的仔细筛选,都掺杂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所以,农村中学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仔细寻找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理解文章中的德育教材内容。首先,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要在课前就将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因素罗列出来,挖掘德育因素。其次,教师要将课本的背景讲述给学生听,要注意引入道德因素,要有效结合相关知识点。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批改作业环节的注重,要将作业批改过程看作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农村学生不善于交际,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给予学生鼓励,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用心灵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能够将教师的鼓励化作学习的动力。

(二)写作指导中恰当点拨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个训练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去总结,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添加德育教育因素,这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要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其次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多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游玩,在游玩中让学生融入自然之中,这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十分有利。

(三)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紧缺,学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创建现代化教学设施,但是学校可以给学生多准备一些课外书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从那些名人案例中,学生可以体会先人的品格,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教师要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德育因素的教育,让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得以巩固。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课文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农村初中学校要想加强德育教育,语文教师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形式要多样化,例如可以是诗歌演讲、书法展现、读书讲座;要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兴趣爱 好,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分层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张花.牵牛要牵牛鼻子,解文要解文眼睛——把课文题目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J].语文学刊,2014(12).

[2]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3]李源红.先声夺人,渐入佳境——导入教学浅析[J].赤子,2015(16).

[4]张静辉,周现武.农村中学德育之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1(27).

12.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科技素质,人力资源

1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在社会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一个以农立国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强则国家强,农村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

2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仍然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瓶颈

20世纪中叶至今,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并没能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目前全球仍有约10多亿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70%居住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关键是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其标志是农村人口由大于人口总数的70%降到小于人口总数的30%。这对于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尤其适用。即使加上县城和小镇,我国城镇化的比重也只有3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1]。可以说农民问题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逐年增多,耕地等自然资源逐年减少,必将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及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危机,无不源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本来较为丰富的资源,一旦从人均来看就极其有限,而且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现阶段人均占有耕地0.07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并仍然以年均2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森林占有率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草地占有率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2;淡水占有率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当前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人均资源短缺的现象还会日益加剧,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1]。

近些年,农村中早婚、早育、超生现象依然严重。生育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成反比,人口素质越低,生育率越高,经济越不发达。我国目前的生育率基本已经稳定,但仍高于发达国家的5%,仍旧制约着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口观念薄弱,存在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局面。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关键是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其标志是农村人口由大于人口总数的70%降到小于人口总数的30%。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沦为弱势产业,人多地少的矛盾限制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农村,目前已形成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我国目前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际上己经超过2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左右。要解决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农村人口问题仍然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瓶颈。

3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我国农民的素质仍然偏低,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导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太低,目前,我国是27%~35%,而发达国家为70%~80%[1]。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遥感、物理、化学、电脑、生物工程等技术在农业中被深入广泛利用,良种普及率几乎是100%。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目前,我国农民还是保持传统的粗放式的小农经营,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得不到推广。由于我国农民的低科技素质造成了农业科技含量低,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在农业中的增长率只有30%~40%,而国外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使我国农业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按目前的农民素质,既使高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我国农民也难以驾驭和使用。我国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技能全是靠前辈和乡亲的言传身教,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也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政策,并建立了完善的农民资格证书制度,无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农业经营。比如欧洲共同体分为五级的“绿色证书”,农业大学毕业后有一定的从业经历才能获五级证书,得到三级证书后才有资格经营农场;日本有“农业士”和“指导农业士证书”资格证书颁发制度;德国有“农业师傅证书”颁发制度,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农场主中具有中等学历者达到88%,其中多数是学士学位者,少数是硕士学位者。这些发达国家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劳动力基本都在70%以上。

而在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35.9%。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中专占0.6%,大专以上仅达到了0.16%。全国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5.3%。据对江苏、浙江等六省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抽样调查显示:能够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占16.4%,获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1%,获岗位培训证书的占5.2%。农民既没有接受职业技能的观念,也没有政策上的推动,这也是造成农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的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说,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低仍然是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提高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已迫在眉睫。

美国在19世纪中叶也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国,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莫瑞尔法案》,在全国办起了105所主要面向广大农村的赠地大学。赠地大学扭转于广大农村农民素质低、技术推广难的困难局面,为工业部门和城市输送了大量人才,在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为我国加快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美国农业发展史上,农业在1910~1957年近50年间,物力投资增加4.5倍,收益提高3.5倍,相比之下人力投资增长3.5倍,而收益却高达17.5倍。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也是靠科技。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做的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利用因特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仅为0.1%。如果按一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的人口数比较:德国是67人,美国是75人,以色列是90人,荷兰是112人,丹麦是160人,而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养活一个人。我国平均每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分析,我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百分点,农民收入就会大幅提高。可见,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2]。

4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从东西方文明发展史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中,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的,都是农民发明、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产生了飞跃,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的发展更是如此,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综观人类历史,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的科技素质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社会大家庭的每一次分化与融合都促进了人类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

我国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国家,在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素质基本上与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也是在逐步提高的。我国农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勤劳和智慧构筑了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使我国的封建社会领先了世界1 000多年。在明朝以前,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当时全世界的约300项主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我国就占了170多项,而其中许多是农业方面的发明,我国农业的“四大发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在某些自然资源极其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日本等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人的科技素质,生产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赚取大量外汇,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日本的成功是最好的说明。日本战后能够很快恢复经济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主要原因就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国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日本经济起飞,不是靠资源,也不是靠设备,而是靠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尤其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金融危机背景下,克服了许多困难。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以资源消耗为主,掩盖了提高人口科技素质这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产品的原值,据统计,美国是3.7倍,西欧是3倍,日本是2.2倍,我国是0.38倍,可见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产后保鲜储藏运输业。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保鲜业整体水平还较落后,据有关统计,由于虫害和霉变,每年近10%的粮食产量损失殆尽,25%的水果、蔬菜因腐烂变质。两广、云南、福建、四川、海南等省区每年北运的水果蔬菜由于包装粗劣和缺乏保鲜处理,每年腐烂损失达30%,在3万车皮以上。新疆两大优质水果葡萄和哈密瓜,由于冷藏、保鲜运输能力不足,60万t哈密瓜仅能外运8万t,更因保鲜不过关无法销往国内其他地区,更不要说海外市场。这既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经济收入,也严重损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影响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构建和升级[3]。

5 结语

今后20年,我国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得到广泛推广,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的塑造、新繁育技术的应用、新农业工厂的构建、新能源的开发和新空间领域的拓展等等。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高新技术的采用,将使农田管理发生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做法。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奥秘、高效利用水土光热资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研究会有更大进展以及更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和相互结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构成改造传统农业的崭新技术体系。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精准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转基因生物工程和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将把农业经营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势必会带动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而所有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如果再不抓紧机遇乘势而上,这将贻误中华民族千年期盼和跨世纪大目标的实现。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邵金路,谷晓旭.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N].河南日报,2004-03-26(4).

13.家庭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篇十三

家庭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立体型教育”要求家庭课堂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德育内容要求来自三个方面:①特定个体家庭的文化传统和家教渊源;②学校教育;③社会的.公共道德和规范行为。在家庭特定的环境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父母是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代表,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为此,我校制订了《学生家长守则》,使家庭德育制度化、经常化。《守则》提出了“五爱”(即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目标和文明礼貌、正直诚实的规范行为,改变了以往家庭施教跟学校德育和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状态。

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溶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汹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家庭德育跟学校德育方法不同。学校德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德育实践性强,说做结合,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文明礼貌用语是在迎送客人和待人接物中得到学习的。待人宽厚、勤劳俭朴、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是在家庭劳动、生活、学习和家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学生家庭表现考评表》,把以往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4.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四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27、苦难生活;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15.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五

一般说来, 成人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对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纷繁复杂的成人教育现象中, 通过分析和总结, 得出一些结论, 客观地描述了成人教育发展的进程, 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成人教育, 为成人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然而, 每当我们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 这一结论又常常会被后人或同时代人重新认识或批判, 甚至有时还会被自己否定。每当我们自以为是在客观地描述成人教育发展运行的轨迹时, 我们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自己所处意识形态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这种继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不断的否定和批判。其实, 完全的继承是不可能的, 继承是相对的, 批判则是绝对的, 任何时期的成人教育研究都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不仅是因为成人教育科学的独特性, 也不只是成人教育本身阐释的多样性, 而且还在于成人教育事业的复杂性、文化差异性、批评的不确定性和认识的未完成性。可以说, 任何一部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都只是一部当代成人教育研究者笔下的成人教育史。

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还是研究包括成人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 其实都是一个对真理不断探索的过程, 都要对真理是否存在和怎样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在科学领域, 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继而又被开普勒、伽利略及17世纪的牛顿等加以完善。到19世纪末, 经典物理学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 其基本世界观为:事物是匀速、线性的运动的, 各部分相互分立只有机械联系;运动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与意识无关。最终取代这种独占鳌头的世界观的是相对论及量子理论。后者认为:世界在基本结构上是相互联结的, 应从整体着眼看待世界;世界是“复数”的, 存在多样性、多种选择性;微观世界的发展存在跳跃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事物间因果联系像“蝴蝶效应”那样异常复杂;事物发展的前景是不可精确预测的等。在哲学领域, 自19世纪以来, 休谟与康德的“不可知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动摇了人们对确定性的信念。在其看来, 经验是不可靠的, 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走出自己的经验领域, 我们只能驻足“现象”的此岸。罗素也承认人类的全部知识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是不确定的, 而且我们还无法判断其不确定性程度。体现在成人教育领域, 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创生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真理不可能是绝对的, 真理的存在应该是一根无限的问题链, 是一个永远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 真理不是以结论的方式, 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存在着的, 每一次探索的成功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对研究对象做出一个大家能够相对接受的结论, 但是结论提出之时也就是被否定之际, 整个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进程都是处在不断批判和否定的动态发展之中。从整个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 宏观的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历程是这样, 某一个具体成人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著名的德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

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要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在教学的科学功能受到热烈追捧的同时, 人们也逐渐发现教学的科学功能的绝对优势也同时引发了许多副作用。如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几乎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 人的情绪、情趣、情感、心态、体验等深层次内心活动一概被忽略了, 这就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倾向甚至是畸形的, 严重缺乏完整性。要求教学过程的计划性、预设性、程序性、可控性、高效性, 强调标准的统一性、精确性, 令本该十分人性化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机械、僵化甚至窒息,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被异化了, 在这种科学化教学过程中, 作为人的很多固有的基本功能便逐步消失得踪影全无。科学在给人类带来无限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人是完整的人, 人具有人的固有功能, 教学应以此为前提, 而教学科学功能不能全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这令教学走上了极端功利及非人性的歧路, 这对人的发展需求是不可能满足的。因此, 进一步发展完善教学观已经成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经过不断的探索, 人们发现教学的人文功能是发展完善教学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 教学的人文功能能够注重教学对于人的完整发展的意义, 视教学活动为人的生活存在方式, 是呈现生活力量与意义的活动, 是对人本身充满关怀、富于人性之美的活动。因此, 教学的人文功能是对教学的科学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这是一个批判的循环, 是成人教育学思潮发展留下的足迹。确实, 人类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的。难怪有人说,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是批判性。新的理论和观念是在对旧理论和观念的不断否定中产生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既适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适合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成人教育思潮的演变。因此, 如果我们对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成人教育思潮的探讨, 不是得出某个结论, 而是提出某些问题, 也许更科学些。

翻阅以往成人教育研究的成果, 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研究者总是在不断地试图总结出一系列结论?既然真理的探索是由一连串问题构成的问题链, 为什么我们还依然在努力通过总结得出一系列结论呢?这显然是与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成人教育研究视角和方法密切相关的。在成人教育的研究过程中, 研究界已经习惯于从研究产生的源头探索起, 然后对每一时期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梳理, 试图描述在某一时期成人教育发展的特征, 总结出某种成人教育学的规律性, 同时揭示他们的渊源关系, 也就是总结出某种成人教育发展的传统, 比如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技能主义、人文主义等。这种以成人教育正向发展为视角来研究的方法, 已经为几乎所有成人教育研究者们所采用, 成为几乎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实际上, 成人教育研究并非只是一个正向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后人不断阐释和评说的过程。当一个学者不再著述时, 甚至在他去世后的很多年, 我们对他的著述的阐释和评说却在不断地变化着, 对夸美纽斯是这样, 对杜威是这样, 对孔子是这样, 对梁漱溟、晏阳初也是这样, 几乎成人教育学史上的每一位著名教育家都是如此。而且, 越是优秀的教育家, 其著述就越丰富、越复杂, 给后人阐释和评说的空间就越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意识形态环境、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把新的认识添加到本来并不存在的著述文本意义中去。再说, 成人教育研究还有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 这不仅与研究者的语言水平有关, 甚至与不同研究者的认知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成人教育的发展史应该更是一部逆向发展的接受史。从时间上来说, 正向发展无论如何是非常有限的, 到教育家本人去世或终止著述为止。而逆向发展则是无限的, 只要人类的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活动还存在, 只要这位教育家的著述还拥有研究者, 还具有研究价值, 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如对孔子的包括其终身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思想的评价, 就经历过一个从肯定到否定 (文革时期) 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空间上来说, 正向发展只是存在于学者本人可能接触的社会生活和文本范围之内, 而逆向发展却几乎可以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去。我们常常这样说, 一个学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著作是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实际上, 任何成人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都只是自己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既然我们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时空及个人水平的局限, 因此我们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不可能是非常客观的, 甚至还可能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一种程度不同的误读。可见, “多点问题, 少点结论”也就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成人教育研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山.简论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成人教育, 2005, 1.

[2]姚远峰.欧美成人教育研究综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5, 1.

[3]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 2006, 9.

16.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六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把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点提了出来。就人口素质结构而言,它是一个多要素的系统,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对其他因素起着统帅和总揽作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考虑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把它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防教育是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意识和军事技能所进行的教育。我国《兵役法》和《国防法》都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增强保卫国家的意志、技能和体魄;而学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国防观念,根本上是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不限于国防建设本身。从教育的角度上讲,国防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从国防建设角度上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通过综合培养,实现“在军事上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转化为凝聚力”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教育已纳入全民总体教育体系。《兵役法》《国防法》《教育法》以及《国防教育法》都对学校国防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切都表明国防教育具有为国防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二、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的重大特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形成了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施国防教育,最基本和常用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理论学习。军事训练,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军事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强化遵纪守法观念。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思想及作风;通过学习解放军共同条令,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意志品质、顽强作风的教育。国防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以富国强兵、振兴中华为核心的群体意识。从国防教育的内容看,军事教育融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于一身,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密切相关,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它侧重于理想信念、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然这对于学生的智力提高与能力发展起到了必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从国防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看,它既有广泛的相关性,又有自己特殊的领域和规律,还有着独特的实现手段,因而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人的素质主要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日益严重,其中又以中等教育阶段为最。而且,传统观念给人们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必然对素质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延误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少年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组织纪律观念,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而学生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意义上有着特定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效果。首先,军训以其特有的军事化管理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多种能力的条件,军训成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极好机会,同时在军训期间,学生不但学习军事、政治,也学习生活必备的技能。其次,形象感染教育在军训中取得最佳效果。军训教官们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感染。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再次,军训体现了环境影响和教育主导作用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高度统一。军训之所以对学生素质教育有着显著的强化作用,一是因为我党我军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发挥了主导作用,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更具有特色。军训中开展的“比思想、比训练、比纪律、比团结、比作风、比成绩”的“六比”竞赛活动,既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造就学生时代所需要的高度责任感、危机感和荣誉感,也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由抽象变为具体,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从而迸发出催人向上的巨大力量。二是因为绿色军营特殊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具有人员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管理严格、政治气氛浓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等特点。由于教育训练、实践一体化,使得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在整个军训期间保持内在的统一。在军事化的育人环境中,学生要做到一日生活条令化、一切行动军事化,达到令行禁止、整齐化一。从作息时间、内务卫生、军容风纪、操练上课到请假销假,都有合理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时间上的全天候,空间上的全方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三是因为高强度训练提高学生的承受力。军训中队列、射击、战术训练是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训练强度大,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因此,训练的过程成为磨炼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过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军训给学生在知识上拓宽了边界,在素质上增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四、军人素质,使人才素质内涵更加全面

《解放军报》曾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国三军仪仗队60多名复员军人,在复员名单出来后被数十家公司抢聘一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军人能有这样被抢聘的现象,恐怕各公司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军事素质,这值得我们深思。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是一所具有20多年国防教育特色的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接受几十家单位的训练任务。试想,他们花大力气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军事训练,其目的就是培养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使员工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句话,就是培养他们的军人作风。正因为如此,我校常年坚持军事化管理不放松,并提出了“一种素质”(军人素质)、“五种能力”(学习再学习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八种技能”(驾驶技术、实用外语、计算机操作、实用写作、书法、普通话、轻武器的使用和体音美特长)。并通过常规教育教学与具体活动相结合,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新生入校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式军事训练,使之初步了解一个准军人的要求,初步掌握一个准军人的技能,并在日后工作学习中严格遵守一日生活制度。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和周六对外的“国防教育日”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家长参观学习。再如,每年暑假进行的拉练活动,让同学们从郑州徒步到我校德育基地——革命老区庙子乡,使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锻炼了他们的体魄,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随着学校国防教育特色的日益突出,国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地位也更加巩固。学校把国防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了国防教育课程化、技能化、生活化和校本化。

多年来,我校始终突出国防教育特色,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可见,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17.渗透德育教育的教案 篇十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18.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十八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蒋元文

------------------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326】【字号:大 中 小】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这是在总结近年来普法实践经验基础上,改进普法工作,提高普法质量,增强普法实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今年3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依法治国、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中心任务是服务大局、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大家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重要方针和原则。树立法治理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使法律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心里。”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就是在法律观念和法律秩序的层面,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掌握法律,铭刻在人民心里,使人们自觉地普遍依据法律规则、制度、原则去从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吴邦国委员长指出:“20年的普法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普法学校。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将法律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于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见《中国人大》2006年第9期,《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普法并不是人人都要精通法律法规,简单的去背诵法律条文,而是在行政或司法,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理念的支配,坚持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应该说,从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来,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各级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依法执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能力,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普法中还存在重干部、轻一般职工,重城市、轻农村,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如,普法考试过多过滥,且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这其中既有司法局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普法考试,又有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任前法律考试、组织部的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此外,还有全国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司法资格考试。特别是普法考试,普遍是组织部分人员 1

19.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篇十九

一、增强道德意识

1.增强自我完善意识。人是矛盾的集合体 ,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没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任凭这种斗争呈自然状态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则能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心灵中真善美的力量,有意识地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的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航线航行。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第一步是自我分析意识,如我在讲《一件小事》时,启发学生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写得这么感人? 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观察认识这件事情, 更重要的是作者塑造了进步知识分子那种严于分析、解剖自我的精神。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那不成熟的青少年更应该经常解剖自己。

2.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学生学习有关人民大会堂这一伟大建筑时无不赞叹它的雄伟、壮丽,同时为建筑速度之快感到惊奇,这样我便引导学生讨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增强爱国意识。上书法课时 ,我让学生认识和感知祖国的文字美,讲汉字的演变、汉字独特的构造、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汉字的形体美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自豪感。我给学生讲祖国的语言美、文字美,讲祖国词汇的丰富,讲中国文学的地位。教材中有些文章写的是祖国的江河山川美,如讲《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等文章时,我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换成立体的可感知的江河山川幻景,从而感受到祖国的江河山川美。

二、训练道德行为

1.训练自我完善行为。仅就写字而言 ,这里就有一贯的自我完善的问题。有的同学不求上进,敷衍了事地应付写完,剩下时间则东游西逛。我要求学生练字,一是为提高语文能力;二是为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班级有些淘气的学生在别人做难题时不会做, 于是便淘气, 干扰别人。我和他们商量治淘气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练字, 当心烦意乱什么也写不进去时就练字, 这样可以稳定情绪、磨炼意志。另外,避免干扰别人学习的不良行为。这样要求后,有几个淘气的同学照着做了,字有了相当进步,也改掉了不守纪律的毛病,体验到了自我完善的愉快和幸福。有的学生有自我完善的欲望,找他谈话时头头是道,一再表决心,但一到具体做的时候就不行了,一些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将自我完善的意志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为,才变成思想、学习上的“差生”的。我和这些学生一起研究他们自我完善行为的运动过程,分析行为起始中断的具体原因,再制定新的行动规程。如“差生”的作用 ,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目标 ,根据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确定具体的完成时间,这样他们写作业的行为过程就处于“定向、定量、定时”的有效控制之中。包括写作业、上语文课、搞课外活动、写作业、写日记,我都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战胜自己的快乐。

2.训练团结协作行为。首先我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行为。讲课文时,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重点、课时安排和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加强协作,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学中我还强调同学之间的协作,如上课时有疑难问题,先由每四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 讨论结果由小组长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并请好学生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还请学习差的学生自愿找一名好学生当自己的“保护人”,负责上课提醒他注意听讲,课后督促他完成作业,这样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经过这样训练, 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班集体凝聚力大大增强。同学们相互传授语文学习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大家都是知识信息源,又都是知识信息接收器,比起互相封闭,学习效果好得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今天有了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将来进入社会,明显有益于今后学习与工作。

3.训练爱国行为。训练爱国行为的一是写好 、用好祖国的文字;二是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三是站在爱国主义角度阅读、分析课内外文章、书籍,自觉抵制、批判贬低祖国、贬低民族的作品;四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歌颂祖国、赞扬中华民族、分析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谈个人为祖国尽责等方面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培养道德习惯

1.培养自我完善习惯。我引导学生讨论有效管理自己语文学习的方法。 就语文学习而言,确定了计划系统:每学期每月学哪些语文知识,读和写的具体量有多少,具体采用什么方法,都加以制定。又确立了检查系统:先自己检查,然后“保护人”检查,三是班级干部检查,四是集体大检查,最后由教师抽查学生语文计划完成情况。还确立了反馈系统:通过个别谈话、班级干部会议、家长访问及全班讨论方式及时总结语文学习的利弊得失,继续完善成功措施,及时纠正不正确方法。

2.培养团结协作习惯。我在教学中养成了和学生一起商量的习惯,几乎每一节课我都征求学生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意见, 由于经常这样做, 因此学生养成了同教师协作的习惯。学生互相批作业、作文、评卷,在这样长期协作过程中既提高了语文成绩,又养成了团结协作的习惯。

20.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篇二十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学生;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51-01

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班级文化营造、加强情感沟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对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营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更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制订符合本班特色、符合人性的班纪班规,可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要在广泛征求学生们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班级班规,设立班规执行情况通报和奖惩制度,建立品德分加减制度,对班级近段时间的集体、个人表现做总结,在班级墙上张贴品德分加减情况,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对少数违纪的同学加以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德育工作的方法更多样化。

二、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1、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2、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3、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4、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三、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學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本班一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都责备他。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四、表扬、批评学生应有度

表扬和批评的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数量过少,很容易使受表扬和受批评者产生离群感和孤独感,使绝大多数同学产生与己无关的消极心理。反之,人数过多,你好我好大家好,你错我错大家错,彼此一样,等于没有表扬和批评。所以只有表扬批评的数量得当,才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大面积犯错误时,更不可对所有人进行惩戒。俗话说“法不责众”,大面积的“责罚”,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对某个学生的批评表扬,也不宜过多或过少。譬如,对那些所谓“没问题”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表扬。“响鼓还得重锤敲,好马也须扬鞭催”,对他们要立足一个“严”字,不偏爱,不护短,不放松。因为,这一类学生由于成绩优异,往往被家长、老师喜爱和同学羡慕;他们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若一味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则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就应该细致洞察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时适当地进行疏导教育,使他们好上加好。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班主任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即使是极小的),使他们在平等温暖的氛围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发展、进步。

上一篇:如果人生如梦作文下一篇:蔡河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检查的总结及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