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024-08-06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共9篇)

1.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一

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陶行知先生把教法的演进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只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注入式);二是师生共同探讨,彼此质疑问难(讨论式);三是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启发式);四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做得可以更好些的道理(发现法)。陶行知说“第一阶段的教育连花都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至,它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课堂提问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的具体体现。“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2.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二

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 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产生愉快的心情, 获得愉快感, 有助于调节情绪, 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 应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 打好运动基础

首先, 增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增强与健康、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是学生最需要的基础性能力。

其次, 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运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 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可以为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交往提供基础。

2. 养成体育习惯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养成体育习惯比掌握多少运动技能及掌握的程度更重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除了传授体育技术外, 要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 形成健康意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4. 发展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一方面从身体形态来讲是可以健美学生体格, 强健学生体能;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 使学生意志坚强、乐观开朗。采用集体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优良品质。

二、愉快感对促进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 情感对于思维, 犹如能源对于发动机。愉快会使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 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运动技能在大脑皮层中条件联系易于建立,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学的观点看, 愉快是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情绪之一, 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对于社会人来说, 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愉快体验固然重要, 但是, 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 现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它也直接影响到愉快的体育与实践。另外, 随着“合作教育学”的崛起, 导致师生关系更趋向平等民主, 这些都为愉快的体育教学奠定了比较坚定的教育学基础。

三、激发学生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教师良好的教态, 能激发学生的愉快感

教师的仪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并带有一些幽默。教师伴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 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 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能消除他们拘谨抑郁的心理。

2.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以培养愉快感

心理学发现并认为, 成功=能力×动机激发程度。由此可见, 在能力相同的情况下, 成功的大小, 取决于受激励程度的高低。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他们更多的信心, 重视培养他们的运动愉快感、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 让学生饮尝到成功的兴奋与欢乐, 通过保护或帮助, 使学生完成动作以增强他们的兴奋与欢乐, 增强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降低要求, 来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另外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语句来表扬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正在走向成功。这样会使学生信心大增, 兴趣更浓, 练习更积极。

3. 让学生体验愉快感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学生体育天分与潜质如何, 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增强他们的“愉快感”、“成功感”, 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现代科学证明:以鼓励的语气布置任务, 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向上性、自尊性和荣誉感, 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给予鼓励。有时, 在学生自身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 教师及时肯定他, 使他知道自己成功在哪里。这些评价都有助于学生感受运动愉快感, 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更要从他们的基础出发,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点滴进步, 充分给予鼓励。例如在投篮技术练习中, 有同学做出一个正确漂亮的投篮动作, 他本人并不知道他的动作好, 此时教师要及时评价, 使他感受运动的愉快感。鼓励性评价, 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

4.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体育兴趣来体验愉快感

体育原本由游戏发展而来, 其本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是自然的, 发自内心的。在体育教学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积极自学渴求。实践证明,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游戏教学法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不好, 平时不爱动的学生, 由于受到了游戏的活跃气氛感染, 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使他们在“玩”中体验运动的愉快感。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便会心情愉悦, 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观察敏锐, 想象丰富, 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 培养、诱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 即“成功感”的基础, 而这种感受的增强, 也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促进作用。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愉快感时, 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合理的, 经过学生稍加努力可以达到的, 就是说体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根据学生体能、身体素质、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要求过低, 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同时也会失去体育课应有的活力;要求过高, 学生会频频失败而怯步, 并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合理的目标应有一定难度, 与大纲基本相符, 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 这样学生能够在“跳一跳就摘桃”中体验体育活动的成功感即“愉快感”, 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术动作, 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毅力等, 让学生感到愉快, 开发学生的潜能, 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激发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验愉快感,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张风丽.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院报, 2000, (3) .

3.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课堂效果 篇三

一、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就能想着它、念着它、探求它,天长日久,必然会积累起与这方面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熟能生巧,掌握它的规律,因而也就能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中的素材往往是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的,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引用这类素材进行分析,形象地阐述简明的道理,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时,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制作成PowerPoint等都是由学生自己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相互切磋、合作,共同完成的。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掌握了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增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锻炼并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人际合作的精神。

二、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在学习《明确社会责任》时,以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开展“我为办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做些什么”来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时代脉搏,把政治课的知识和关心国家大事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 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1、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3、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4、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篇四

(1)狠抓英语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纠正学生的语音。在学生大一刚人校上听力课之初,老师就应该纠正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对于基本的语音听力技能包括:语音,语调,重音,语速等有基本的认识,而这些技能的提高主要通过多读,所以学生必须大声的朗读书本及可带材料上的句子、单词,在课堂上跟读纯正的英语发音,纠正自己所带来的地方音的英语,在跟读过程中,注意英语中特殊的发音现象如:弱读,连读,爆破,重音,同化等,培养语感,熟悉英语的发音规律,同时体会不同的语调及节奏对于表达语义的不同作用。一旦掌握了朗读时英文的语调变化规律,对于材料的听力理解也就大大提高了。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促进语法知识的掌握,对于听力材料中所遇到的生词,教师应该在听之前给学生做以引导及解释,并且注意常见词汇在日常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慢慢地积累每节课所学到的生单词及典型的句子,增强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在听力课堂上能够有信心,有耐心的去听,去理解,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气氛。

(2)严抓课堂三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英语的听力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操作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想办法有效的去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能自觉的,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听力课堂中可采用的几种合作学习方式。

① Retelling。复述所听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的组的成员会听到不同的听力材料(这个可以根据学生基本功的情况分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监督组员的复述情况并做以记录,教师最后根据各组复述中的差异再做分析比较和讲解,在做复述练习时,教师应该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时间,地点,任务及事件清晰的内容,以便学生有信心去听,复述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不可盲目拔苗助长。

② Group-discussion。可以把班级上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性别比例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分别给不同的组一些和课本上的资料有关的话题让学生们去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其余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提问。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不会很单一,枯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基础不好的学生去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不拘泥于课本,这样便会很好的把听力和口语相结合,达到

③ Role play。在听力课堂上,除过使用单一的材料去听之外,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一些日常中出现的场景进行模拟,比如在机场,餐厅,书店,购物商场等进行编写材料来做角色扮演,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模拟优秀电影中的一些场景或自编自导一些话剧,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兴趣.有助于听高听力效果。

3结论

5.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 篇五

雷玉勇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都 610039)

摘要: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基于“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加强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词: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H13819

文献标识码: B

Reform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Course Education

LEI Yu-yong(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of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Abstract: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to maj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It is also a practical technology with close relationship to engineering.Based on principal of pertinence, practicality, progression, a lot of reform work was done in drafting teaching plan, reforming ideology, construc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updating means and method of teaching as well as reinforcing practice and experiments.Consequently a good expectation was achieved.Keywords: Hydraulic Transmission, Pneumatic Transmission, Teaching, Learning, Teaching & Learning Reform

0 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现代传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液压与气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数据表明,国外生产的95%的工程机械、90%的数控加工中心、95%的自动生产线,几乎都采用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目前在[1-3]液压与气动技术方面与国外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普及应用方面也仅及国外的三分之一。

《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和具体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将原来的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两门课程整合为《液压与气压传动》一门课程。它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内容包括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动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回路与常用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等。

《液压与气压传动》具有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比例学生感到“难”学,不好掌握。通过调查发现,“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新技术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刻苦学习的主动性,知难而退;第二是学生在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基础等相关理论基础差;第三是学生缺乏工程技术的实际经验;另外,教学实验设备设施的不足也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加强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 修订教学计划,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我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骨干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先后组织有关教师前往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兄弟院校考察取经,把他们好的经验带回来,组织有关专家认真讨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并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将国外先进的液压(气压)元件和液压(气压)技术以及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使其适应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基于“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我们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阀、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等内容列为课程重点。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把液体的粘性和粘度、液体静力学方程和特点、流体动力学三大方程、小孔和缝隙流量、容积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液压马达工作原理、方向控制阀符号含义、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及压力控制阀的区别、调速阀采用原因和工作原理、新型液压控制阀的类型和应用、速度控制回路特性、典型传动系统的分析步骤等作为课程难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制定《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计划时,共安排64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8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液压传动部分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分配了48学时,气压传动12学时(其中2个学时实验)。

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逐步改变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过渡到课堂讲授、教学实验相并重。对实验台的功能进行升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建设为核心,组织教师编写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教案、《液压与气压传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与难点》、《液压与气压传动习题集》、《液压与气压传动题库》等文字教材,同时编写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大纲》、《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报告》等文字教材。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结构图、示意图、工作原理图、基本回路图、典型液压系统图等,课堂上很难在黑板上画出。可是若不画图,照书本中的图讲解,既不直观,又很难讲清楚。因此,事先用扫描仪将教材中各种图形或有用图片扫进电脑,将教学内容做成幻灯片,还可以在幻灯片中插入一些声音、动画、超级链接。利用多媒体教室中的视频展台,可以将大量图形、文字以及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既生动、直观,还可以将图形放大、缩小,学生容易接受,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切换投影内容。这样可以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时间,使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重点知识与重要分析方法的讲解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规范化教学中,该课程从最初以课堂板书、挂图教学为主,逐步过渡到用幻灯、投影及录相设备进行教学,现在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图片、三维实体模型、Flash动画及声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授课机动灵活、迅速方便,轻松省时,加大了课程教学的容量。由于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和难于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丰富的实物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3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书先育人

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涉及到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要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 “教”、“学”互动。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育人,然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以往的课堂随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方向,把大学当成乐园,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没有基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导致求知欲不强、上进心不足,具体表现为缺课多、上课精神萎靡、睡眼朦胧、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不看书、不复习、不做作业(或抄袭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在每一节课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从个人生存的最低要求,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谈知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情感、自信心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也是教师最应注意培养的。

理论教学采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进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次课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一段教学影片,通过观看液压泵站的组成和工作过程、液压吊车、冲压机、挖掘机的工作过程和液压系统结构等影片,使学生对液压系统有了一个大概了解,认识到液压系统是靠液体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系统的本质是实现机械能—— 液体压力能——机械能的转换,认识到液压系统一般由动力部分、执行部分、控制部分和辅助部分四个基本功能部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个部分的功用。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的新奇,心里充满了对本课程的向往和渴望。

另外,通过液压千斤顶的Flash动画来介绍最简单液压传动系统,帮助学生从“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来理解静压力、压力传递、能量传递、位移传递等基本概念。通过这些视频、动画、图像等信息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之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以前的教师要“教”,变为现在的学生要“学”,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理论课教学注意“启发式”,杜绝“填鸭”式。我们的做法是:注意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循序渐进,接受知识),老师跟着学生的表情走(察言观色,掌握学生听懂/接受的程度)。

鉴于学生基础差,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注意与先修课的衔接,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1)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知识点、难点讲述形象生动清楚,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对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及时设立适当的习题课予以讲解,不积累问题。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适当考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一看(观看影片或动画)、二讲(讲解)、三用(应用举例)、四总(总结)”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比例阀等内容时,先通过观看动画,这些动画很生动形象地将阀的动作过程演示出来,突破了教学过程的难点,使学生直观了解各个元件的动作过程及顺序,然后通过幻灯片讲解这些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再列举这些元件的应用场合和选用原则,最后让学生总结各种元件的结构特点以及异同之处,这样就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液压(气动)元件。

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个别提问、自学讨论、学生讲授”等三种方法并用,为学生开发智力,锻炼才能提供机会。将讲述和录像相结合,讲述和投影片相结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在液压与气动教学课件中,储存了大量的液压图形符号、各种泵(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各种控制阀及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动画和教学影片,极大地方便了教学。

当然,多媒体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也还存在着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传统教学仍然拥有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如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人格教育,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直接指导和控制等。所以,在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对于液压流体力学和液压缸设计等内容仍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另外,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使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认知性、验证性、技能性和综合创新性系列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我院现有液压实验设备,对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同时,学校还将加大本科建设投入,把我校液压气动实验室建设成为完善的实验教学基地。

加强实验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实验室的功能,打破常规,采用了讲述和实物相结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促进了教学。有效地避免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6 教学效果与体会

在过去的理论教学中, 教师都是单向思维,按部就班的讲解,单调、乏味,总以为学生懂了,其实不然;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温习,课堂上懂了,下课就懵了。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离开教室;带着想法进实验室,带着试验结果离开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了当前液压气动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作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相信,随着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本身也将不断完善并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第二版 [2]. 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第三版

[3]. 贾明新.液压传动与控制解难和练习[M].北京: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1 第一版

作者简介: 雷玉勇(1962-), 男, 四川省盐亭县人,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联系人:雷玉勇

电话:***

6.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六

黄武贤

近两个月的“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原本繁重的工作更让人忙碌,但却也让我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参加“国培”培训之后,我认真学习了相关课程,并积极参加班级论坛的讨论,期间参加了镇数学优质课比赛和在本校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值得探索的问题场景,为学生的质疑、探究、应用提供帮助,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

1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活动中,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即使付出很大体力或长时间工作也不会觉得疲劳。

中南小学的黄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提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我们镇清水河上新建了跨江大桥,你们到过吗?想不想领略一下跨江大桥的风采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清水河是我们家乡的著名景区,跨江大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们怀着激动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观赏起景区的美丽风景,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快乐、兴奋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整万数的认识和研究中。

2.提问要留给学生恰当的探索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指向,这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也就是说,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

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3.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入新课后,(1)谈话: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

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2)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提出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① 圆柱通过切割、拼合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③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④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

谈话时提出的“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寻求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二层次的4个小问题,更是环环相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思维的高潮,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同时也渗透了以直代曲的观点,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

在公开课中,你常常看到教师提了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学生都是对答如流,为什么正确率这么高呢?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听了某老师的课后,问了那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本班学生,有的在借班上课时,竟然从几个班抽调优生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助阵,回答问题。笔者就在想,这样的课堂提问怎么能做到“面向全体”呢?提的问题应做到兼顾优生和差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5.提问要适合时机

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很多,但出现或提出的层次需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部出示。让学生有个思维的层次感。适当的时候才提适当的问题。

6.提问要力求举一反三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没有像书上一样完整出示例题,而是将例题进行了处理。我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考考你的同桌呢?出题考同桌,倒是个新鲜的事。于是,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有的在小声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如此一来,一个小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求得了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7.提问要突出难点

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有所感触。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停留在“满堂灌”的状态, 教学环节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 教学内容重复繁琐,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提高课堂效果, 必须充分重视主导, 突出主体,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结合, 有机统一。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谈几点建议:

一、形象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它能够表情达意, 教学语言更不例外。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新知识的最重要媒介, 因此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语言, 既要做到清晰准确, 生动简洁, 富有趣味性, 又要通俗易懂,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病。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适合学生心理特征。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10减去2是多少”时, 她一边让学生看挂图, 一边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呀?”“对!是又大又红、又红又大的苹果。大家是不是想吃一个?别说你们, 老师都想吃了。”“现在小明与小强一人吃了一个, 还剩下几个呀?”……这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认识了新知识, 并且印象深刻, 同时还可以达到活跃气氛和在无形中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放松的目的。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两方面的活动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提问、回答、演示等活动才能达到交流思想, 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 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得如何, 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为做到这一点, 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就显得十分必要。习惯于“注人式”教学的教师上课, 从表面上看虽也有问有答, 但是这种为灌输知识而进行的提问, 学生往往不能主动解答, 而是被动应付,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而且“注人式”的提问, 经常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回答现成的答案, 使学生越学越呆板, 一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所措。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 为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在活动中教学, 以活动促教学, 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这样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以及激发他们的注意力, 使其自觉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使课堂教学的提问触及学生心中的问题,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课题密切地联系起来。

例如, 教学“简便运算”时, 先出一些题“99×88+88”, “8×976×125”, “44×25”, 问:“你们能口算出这几题的答案吗?”学生感到困难, 教师说:“你们读题, 看教师直接写出答案。”经学生验证都算对了。这就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纷纷要教师把其中的奥妙讲给他们听。由于解决问题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 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 只凭课堂提问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 也不可能涉及到每位学生, 于是就会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为了使学生都能够置身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包括制作教具和让学生制作学具) , 这点尤为重要。

例如, 教学“求三角形的面积”时, 教师先通过实物进行操作示范, 变抽象为形象, 具有强烈的可观性与可感性, 之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这样既指导学生认识了事物, 发展了思维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正确掌握知识,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要解决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合理的教学方法, 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取得良好效果。传统的教学, 在方法上讲和练是主角, 课堂教学单调呆板。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 有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 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8.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篇八

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我们通过学习英语可以和许多国家交往吸取有用的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和词汇,语音是根本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以致用了。只有学好发言,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存储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的使用能力。因此学好发音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如果发音没有认真学好,不仅英语学不好连朗读都有困难;这样就很难学得活学得牢,也很难较快的尝到学习英语的甜头,开头学好语音,学英语的方法对、路子宽最后的收效会很大的。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渗透语音教学,不论是会话中的词,阅读的词还是字母,都给出音标,按音标教给学生发音,让学生听发音、看口型,学习音标强调发音要领,以模仿和利用音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中使学生形成利用音标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一定技能系统学习音标知识,并应用音标知识和技能去学习词汇,要求学生记笔记,即发音规律,拼读规则,课本会话单词的音标,课后学生自己练习时若忘记那个单词的发音,自己根据音标读出来,鼓励学生查字典,自己遇到生字自己查、去拼读。这样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养成预习新知识的好习惯,提高课堂的学习的效率。

二、不要遗忘课堂教学的每个死角

一节课中哪怕是有多活跃的课堂,都会有死角存在。那些不大肯活动的学生,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有时会觉得他们被遗弃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尽量让这些学生多活动多发言,使他们感觉到老师还没有忘掉他们,在不时的注意到他们。这样就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消除了一个以后可能会掉队的隐患。如:当你遇到一个面子矮、不发言的学生,就要每一节课都要提问他,在公开教学中也要提问他,让他始终觉得老师在关注他,这样他就会改变自己,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从而他的学习成绩便会提高。

三、随时随地操练增强运用能力

在教对话时,除了做一些机械的操练外 ,实际操做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教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 What class are you in ? How tall are you ? How heavy are you ?等等。都结合班级的真人真事來练,使学生感受这是在用英语交流和沟通。又如:在教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 时,教者示范完了例句之后,待学生明白后,便可引进教室的事物来对学生问答如说: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可能回答:I can see a desk 等等。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表达意念。这虽是回答问题,同时也通过身边的人和物对学生进行了随时随地的启发。几次操练就会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即提高了交际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增加词汇教学促进记忆单词能力

(1)读者记忆法,也就是根据单词的读音记忆单词,如:jeep 、sofa 、coffee 等。

(2)联想记忆法:拼写联想:拼写相近的单词可以采用这种记忆发法,如:book 、cook、 toy、 boy等。

(3)意义联想:同一类别的单词可以采取这种记忆方法,如:table、desk、 long 、short 等。

(4)形义联想;根据单词的轮廓形状来辅助记忆单词,如:eye 可以把两个字母e比做眼睛y比做鼻子。

(5)视觉或动作联想:利用图片记忆或看词产生视觉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悟、去发现、去创造自己记忆单词的方法。

五、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9.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三、提问的思考性。【案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r=。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四、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一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的问题为: 从表中,你有什么细小的发现吗? 一行一行看,有什么发现? 一列一列看,有什么发现? 横着看,有什么发现? 竖着看,有什么发现? 斜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的设臵一步步启发提出问题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审视和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启发性问题起到启发和引导和作用。

五、提问的灵活性。

【案例】: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种问题的提出,既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又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的巧妙性。

【案例】:邱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很快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七、提问的科学性。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效果,对提问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会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路也一步步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问题,掌握知识。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防止随意性问题过多,防止抽象性问题过多,更要防止事实性问题过多。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

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

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 15-9=6

因为 15-1-1-1-1-1-1-1-1-1=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二)本文提要: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多次“一不留神”的错误提问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设计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回味无空,变得越来越聪明。那么怎样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的提问,就是本文所力求阐明的主要内容。

一、数学课堂提问作用的概述

任何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因此,问题设计与实施到位的好提问必须回避下面几点:①明知故问;②模棱两可;③面面俱到,过于琐碎;④时机不当;⑤难易失控;⑥系列模糊,答域不清;⑦节外生枝;⑧缺少反馈评价;⑨强求一致,缺乏开放;⑩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了一些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口算后按一定规律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乘积为1的算式,让学生再次观察它们的特点后,提问:“由于它们的乘积都是1,所以每个等式的两个因数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大家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便于让大家记住。”于是学生瞎编成“镜子数”、“调换数”、“相互数”、“颠倒数”、“上下数”……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责任当然是教师的提问不当而引起的。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肃性与规范性,数学上的名称、术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该问而不问,不该问而设问,是造成学生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本文所述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设计提问的策略和实施提问的策略。

1、巧臵矛盾,激疑促思(臵疑法)。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臵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又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化”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行不行?怎样转化呢?(投影下图)

(1)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圆的半径与宽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2)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3)除长方形外,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臵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剥茧法,层层剥离,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2、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迁移法)。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分解组合,逐个突破(分合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长方体的认识》,先每个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怎样的立体可以称为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列问题并合作交流。

(1)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2)长方体怎样分组数量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怎样验证?

(3)长方体有几个棱?怎样分组数棱?怎样验证说明?

(4)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动手用尺测量、剥离各个面重合比较,找出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再归纳学生容易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通过分解、组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数学学习的策略。

4、神针点穴,连击重点(点穴法)。

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教材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要重点把握关键。数学教师往往可以设计点穴法的提问,如针灸点穴,治好疾病,又像排炮强攻堡垒,打开缺口,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它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突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个加减法的本质特征,可逐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3分米和4米能直接相加得7,什么单位?为什么?应该怎样相加?

(2)怎样计算小数0.3加4,为什么一定要把各个加数的小数点后对齐后才能相加?

(3)计算+,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4)要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把+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呢?(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应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反馈时,教师归纳,灵活机动板书:

(1)转化成整数相加:原式=(+)×20÷20=9÷20=

(2)转化成小数相加:原式=0.25+0.2=0.45=

(3)转化成同分母相加:原式=+=+=

结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必须转化成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课外作业:填写表中空格,使线一横行、竖行加三数之和都是1。(提示:根据分母为12的三阶幻方改编而成)

5、两面夹攻,正反比较(比较法)。

“两面夹攻”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如提问:偶数都是合数吗?(2是偶数,但2不是合数。)质数都是奇数吗?(除2外的质数,都是奇数。)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举出例子。不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也举个例子,然后找其规律。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教师上课都举了几个物品平均分的实例,再用1个物品平均分成2份,导出。而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6、由易及难,逐步升温(搭梯法)。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教学《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

边提问边操作: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故布迷津,迂回绕道(绕道法)。

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有意布设迷津,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使用此策略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提问应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强攻一时不能奏效,所以转个弯去达到目标,磨刀不负砍柴功,磨刀的目的是使刀刃锋利,提高提问效率。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认为直接教学此内容较难,故课题改为《能被9、3整除的数的特征》。

(1)引入,复习分别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创设情境,师生共捐款852039元平均分赠给9所希望小学。

(3)展开,学生观察猜想:因为这个数的个位数是9,所以9∣852039,经用计算器计算验证,原假设成立。接着补充问题情境:又有人捐款共859302元,个位是2,而9∣859302,老办法行不通,什么原因呢?用情境创设悬念,用事实转折,学生受负迁移影响的猜想,假设不成立,同时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9或3倍数的特征与2或5倍数不一样。

(4)合作探究。①在数位顺序表上,请你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一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个数位上都是0,看它能否被9整除?如40÷9余4,700÷9余7,找出规律;②那么写两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位都是0)组成的多位数该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如740÷9的余数就是(7+4)÷9的余数,找出规律;③任意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试试看;④找一找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任意写几个多位数举例验证(加深印象);⑥小组讨论填写“我的发现实验报告”。

这就是迂回曲折突破重难点,先布设迷津假设不成立,用多次搭桥、围攻或提问,比较顺利地突破思维的框架。由于3是9的约数,而9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让学生用找被9整除的数特征的方法迁移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上来,容易突破难点,既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又促使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有个清晰的表象,有效教学才能顺利实现。

8、抓住活把,归谬反思(板艄法)。

所谓归谬,是指一种反驳的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它推出十分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问题的不正确、不全面之处,通过提问,进行归谬延伸,让学生自己反思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并自觉地进行反思纠证,使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抽象概括的教学思想方法,往往使用在发现知识规律,操作后的概括方法时使用的一种提问策略,正如行舟,当船头在歪斜时掌舵人板好船艄,使般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第124页《三角形认识》,先让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物体的面,再用小棒搭成不同的三角形。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棒搭成的图形都叫做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意图是让学生从多种直观形象的不同三角形中,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特征。生1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的图形。

师板书(图一),说:这是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2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连成的图形。

师板书(图二),说:连成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3答:三条线段的头都接牢的图形。师板书(图三),说:头都相接了,是吗?

生4答:三条线段都是头接着尾,围拢起来的图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画出图四)他在说三条线段接起来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词语,叫什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师再接着说:“打开课本第124页,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什么叫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读“围成”这个词,而把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让学生反思,不断地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促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

9、拓展思路,策略开放(开放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数学思维,在开放式提问下学生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传统教学的提问:2加8是多少?这一问一答,无需讨论,直截了当。反过来,如果问:10等于几加几?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范围较广,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好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一般学生能说出

一、两个答案,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列出便于理解、记忆的有序等式。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

10、改变方式,保持本质(变化法)。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有直问与曲问、宽问与窄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等。有人称之为“变式提问法”。现举一例:直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曲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如何分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宽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暗问“用小棒作长方体的棱,用橡皮泥作长方形的顶点,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怎样选用小棒”,反问“如果有4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搭出的立体,能不能叫长方体?为什么?”

有这样的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货车要15小时。现在客货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原问:“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笔者改为“当相遇时客车行了几小时?”原想这是一道基本的行程问题,原数量关系不变,只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式,不料有一半学生不会做,这是笔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因此,平时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如提问: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甲比乙少20%,乙是甲的125%……)

上一篇:蜗牛与黄鹂鸟公开课教案下一篇:李阳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