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2024-10-25

如何让语言更生动(精选13篇)

1.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篇一

初中学生的作文,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即不知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充实而具体,往往通篇是大白话式的句子。这样作文一方面显得非常干瘪,另一方面字数上也不够。为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介绍一种让作文变得更加充实的方法,即“扩句法”。在平时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希望以后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将这种技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训练,这是进行文学写作训练的比较好的思维方式。即在写完一个句子的时候,可以问一问这个句子“怎么样”,比如你写了一个人,写“他很伤心”。此时就可以展开思考,他是如何伤心的,伤心到什么程度,伤心的时候做了什么„„将这些东西一想,再次写出来的句子起码能够逃脱白开水式的文字,初步做到充实具体。在问过句子“怎么样”之后,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对句子进行扩充。

1在词语前再加一个修饰词。(尤其动词及修饰词前)

在词语前(尤其是动词以及修饰词)再加上一个修饰词,句子整个会变得厚重,如果学生能够在添加修饰词的过程中注意修饰词的文采,那么整个句子就会具体而充满文采了。

比如要写一个句子“我努力学习”,很多同学会写成“我非常努力学习”。此时就可以问问这个“努力”到底是怎么努力的?“也即给努力添加一个修饰词。可从动作,心理等等方面添加,这样多想想之后,学生就可以写出诸如”我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努力学习。“”我为了能让妈妈更加开心而更加努力学习了。“之类的比较具体的句子。

2在某个断句后添加解释语

即在一句话说完之后,想一想,对于这句话,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句子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这也是将句子写长,写生动的一个方法。

比如写”老师性格沉静“,此时就可以在”沉静“后加上一个解释性的句子来解释一下老师到底是如何性格沉静的,这种沉静体现在什么行为上„„这样,一些同学可能就能写出诸如”老师性格沉静,除了上课之外,都不说什么话。“”老师性格沉静,在他带的三年当中,从没对一个学生凶过。“等等比较具体的句子。

2.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篇二

一、多元阅读的媒介与方式

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的综合与延伸为特点, 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逐步由文本的阅读扩展为视听的消遣方式了。视听方式既不费力又不费时, 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但如剑有双刃, 很多事物都是利弊并生的, 如何去弊取利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所在。下面, 笔者用当前多元阅读的媒介来划分, 从文本阅读、画本阅读、屏本阅读三方面来表述各类阅读方式。

(一) 文本阅读:依赖文本进行阅读的经典散文、杂文、小说等, 是当下主流经典的阅读方式

几千年来, 作为文化积累和传承工具的图书出版业, 其发达程度一直是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没有哪一种载体能够完全代替图书的功能。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能力的图书面前, 报刊只是一种浅阅读, 而电视网络消遣则仅是用于娱乐的快餐。时至今日, 读书仍然是培养国民文化知识的首要渠道, 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说, 文本阅读更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工具。

(二) 画本阅读:图文结合的文学读本、漫画类书刊等

精美的图文并茂的“画本阅读”可给读者提供形象而生动的视觉享受, 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几米的《向左转向右转》等, 让人充分享受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奇妙乐趣。但有些浅显而直白的画本读物则会使阅读者的想象空间受到局限, 从而削弱读本的内涵意蕴。画本读物的出版和阅读需要一个良好的导向。

(三) 屏本阅读:以屏幕为媒介的立体阅读, 包括网络阅读、电视阅读、电影阅读等

电子、数字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发帖、读碟, 玩游戏、看电视等, 构成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又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快速浏览方式, 让他们对纸质媒介上的印刷符号望而生畏, 对文学阅读也敬而远之。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 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改变人们的阅读现状。思考网络上的文学阅读, 我们似乎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不仅享受到了多媒体的阅读快感, 而且还获得了超文本的阅读空间;与此同时, 读者也变成了文学作品的参与者甚至合作者。但正因其快速、便捷、触手可及的信息传递方式, 数量与质量的泛滥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当穿越文、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塞满新浪、网易、红袖等读书频道首页的时候, 谁又会经常耐心地去寻找更精致、经典的作品?静下心来, 既利用网络作为工具的便捷之处, 又摒弃随之而来的弊端, 这是电子数字文化时代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君子善借于物, 而物为我所用, 这才是人类随自然与社会进程更迭交替中不断走向进步的杰出之处。在多元媒体通行的社会中, 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品质的阅读才是教师培育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二、多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的文本阅读自有其永恒的魅力与不息的传承。不管岁月如何流逝, 社会怎样变化, 目前我们仍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经典阅读, 并视之为提倡的主流。但在新时代如何适应新环境、利用新事物,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更重要, 也更有价值。

面对网络和影视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们无法回避其对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堵不如疏, 想办法更好地利用多元媒介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进行阅读, 掌握丰富的资讯与足够的阅读深度, 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取向。

下面我们以屏本阅读为例, 阐述直观生动的阅读形式带来的影响与如何对其进行鉴别利用。

(一) 另一种阅读方式———电影美学元素在文学阅读中的融入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经常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如诗如画的环境美, 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字就有美学, 文因美存, 美因文生, 文字给了美极大的想象空间。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 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文学阅读也逐渐普遍。但要完整地感受、享受一些构架比较立体的优秀文学作品, 笔者以为, 融入电影美学元素阅读即尝试通过电影这种综合的艺术方式进行阅读, 倒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正处于以语言为中心的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型时期, 影像和网络构成了电子文化的两种主流表达。影像时代, 我们的教育应适应时代的需要, 进行自身的变革与摸索。

如若在语文教学中, 一些结构宏大、意蕴丰厚的文学作品选段, 采用这种电影的阅读方式是否能更形象生动、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呢?记得几年前在高中任教的时候, 有一个小说单元, 笔者就通过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别样魅力。看完《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后, 王熙凤未语先笑、先声夺人的泼辣大胆、八面玲珑的性格已被学生一览无余, 林黛玉弱柳扶风、小心谨慎的形象也跃然荧屏, 此时解说文本便不再是“纸上谈兵”了。笔者曾给初二学生上课, 讲到战争题材的单元时, 给学生播放了从南京带回来的《南京大屠杀》碟片, 屏幕上对二战世界背景的解说, 对于惨绝人寰屠杀情景的再现, 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全神贯注地观看, 他们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与愤慨是如此深刻。

此外, 若有条件把这种方式延伸到课外阅读, 笔者估计学生绝对会拍手称庆、欢欣鼓舞的。这对于学生在文学、音乐、图画等各方面内容的审美也是一种促进。

(二) 电视阅读———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阅读方式

在电视阅读领域, 如何调整我们“守望”的尺度, 建立适合电视时代的“守望”姿态, 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一项新的任务。专家们认为, 文字的拯救可能是一条必要途径。文本阅读, 不仅可以分割学生电视阅读的实践;文本阅读的训练, 还能为学生建立起电视阅读的选择理性, 消解学生电视阅读的消费姿态, 提升学生电视阅读的质量。在文本的引导下或者说在文本阅读高度的引导下, 推荐有品质、有价值的频道和节目如百家讲坛、科技频道等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 这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份责任。

(三) 网络时代———新的阅读革命即将到来, 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共生共荣

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存储量和强大的检索能力, 正是读者和出版社梦寐以求的传统图书的拓展功能。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及趣味性强等, 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网络对于那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 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 同时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沟通的需求。再者, 在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 电子网络图书是最便宜的阅读方式。年轻人更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会让他们找回阅读的惊喜。

3.谈如何让英语“书面表达”更生动 篇三

一、让学生想写

想写,则意味着学生对写作保持长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来自老师对孩子的引导,为此,老师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维护、深化这种原动力。比如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让学生想说、想写的内容,这就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表达有物、有源。比如通过讲评、竞赛等引发学生持久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要想办法去激活它们。帮助他们喜欢上写作,进而乐于表达,会表达,表达棒!

二、让学生多积累

相对而言,书面表达是较其他学习的难度是大的。如何让表达更高效,我想离不开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的表达是空洞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苍白的。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词汇量偏少、对句型的把握模糊、语态、时态的运用张冠李戴等。我们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很多个词汇的积累,组合才能构成一篇文章,只有运用自如地领悟到词汇的使用法则才能在表达时得心应手。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去学、学练、去用,不断地去积累句型句式与词汇,不断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为书面表达奠定一个良好基础。而这一过程必须在有序的过程中进行。

1.英语中常用的过渡性词语归纳

①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用:firstly,second,next,then,after that,at the same time,finally等;②文章及段落起始常用的过渡词语 : to begin with,generally speaking, first of all等;③表示结果用:so,as a result,therefore,so that,in order that等;④表示转折的词用:however,but,though等;⑤文章及段落结尾常用的过渡词语:therefore,in conclusion,in a word ,in short 等。

2.掌握五种基本句式

①Subject (主语) + Verb (谓语)。在此句式中,v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I like.②Subject(主语) + Verb (谓语) + Object (宾语)。在此句式中,v是及物动词(vt.)例如:I like cats.我喜欢猫。③Subject (主语) + Link. V(系动词) + Predicate(表语)。在此句式中,v是系动词(link v.),常见的系动词有be,look, seem, smell,taste,sound,keep等。如:This kind of food tastes delicious.这种食物吃起来很可口。④Subject(主语)+Verb(谓语)+ Indirect object(间接宾语)+Direct object (直接宾语)。在此句式中,v是带有双宾语的及物动词。常见的须带双宾语的动词有buy, pass, lend, give, tell, teach, show, bring, send等。⑤Subject(主语),+Verb (动词)+Object (宾语)+Complement(补语)。在此句式中,“宾语+补语”统称为“复合宾语”。常见的宾语补足语有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名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3.让学生体悟生活

书面表达为什么难?我想第一是学生没有话要讲,毕竟写作的材料从生活中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才能构成不竭的写作之源。中学毕业考试中“书面表达”的内容多与生活有关,假如学生能够用心地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那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不适应今天的学生学习要求,老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用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想,去思考周边的人和事,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如此,学生不但积累了写话的素材也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例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话练习,课前提供一些话题,如:My friends,My favourite pets,My school day,Teenage problems等,这些话多数情况下和孩子们的生活是高度相关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4.重视阅读与背诵

英语学习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言材料及相关知识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英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信息输出。只有不断地增加语言的积累,并达成一个相当的量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从而输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的模仿,并在自然与不自然中将之表达出去,那时会自然、流畅很多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多去记背好的词句,文章等精彩之处,才能让书面表面同样精彩。第一,阅读为写作提供的体裁范例是多样化的,虽然并不是一切阅读过的东西都可以去模仿,但是应当明白的是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第二,优秀的写作时一定离不开评广博的知识,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背诵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重要章节及多种特殊场合中的交际用语,对写作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素材也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重视写作教学

(1)复述。我们知道,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之间是很紧密关联的。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前提。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大多书面表达好,究其原因是口头表达中要大量的用到近似书面表达的结构方式和用词。所以,每节新课结束后,老师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将学习过的课文复述一下,能够说出短文的大意,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为书面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扩写。教师可以给学生较为精炼的课文,让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加入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新的思想,从而形成一篇源于课文又与课文不同的新的文章。

(3)文体转化。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 中的conversation,speak up等都是文体转换的可用之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叙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简单记叙文,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人称和时态的转化练习就水到渠成了。

(4)续写。在读懂课文的故事情节之后,让学生进行充分而合理的想象,此基础之上去续写,让情节得以拓展,思维得以张扬。如学完八下Unit 4 Gulliver in Lilliput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大胆地想,大胆地续写“how did Gulliver Fget away?”。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5)评论性表达。即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能对所学课文中的某个观点、人物,进行评价,如学完八下Unit 1 Times have changed后让学生写“Do you think it is good or bad for the changes in your lives ?”通过自己评论、小组评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拓宽学生的问题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写出有思维深度的文章。

4.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篇四

狐狸才是聪明的,我很佩服狐狸的本领。”虽然说,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他这样的观点明显是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如果坚持这样的看法,容易形成他错误的世界观。为此,我指导孩子们开展主题辩论活动:狐狸真的聪明吗?在辩论之中,大家不断挖掘文本的深度,并引用生活实例,将狐狸的阴险狡诈与聪明进行了区分,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孩子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辩论活动中,为了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们既要深入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又要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还要针对他人观点展开有力的反驳。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一、以辩论引导课堂中的争议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立场的差异等,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观点的不同是引起争论的原因,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在语文教学中,虽是同一个班级,也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的这种争论,最后谁也不让谁。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促成课堂的健康、和谐发展。而开展辩论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而且在辩论中,能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学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演绎精彩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对文中叶欣“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一句,笔者说:“同学们,你们说叶欣这个人怎么样?如果是你又会怎样做呢?”很多孩子都说她是个了不起的战士,要学习她的行为和思想。然而,有个孩子的话却引起了大家的反对:“她太傻了,我才不学她呢。”此话一出,其他学生纷纷批评他自私,引起了一边倒的现象。看到这样的情况,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活动:叶欣真的很傻吗?在辩论中,孩子们以理服人,从课堂到生活,以事实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真理在辩论中凸显,智慧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英雄,他们让那些只顾个人小利,没有原则的人无地自容。在这样的辩论之中,正义和真理得到了弘扬,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让辩论推动高效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解读的过程,能使人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阅读也是一种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孩子们阅读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无法深入、不够全面的地方,开展辩论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成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度,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实现阅读的高效化。例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针对文中描述的两种动物精诚团结的故事,孩子们竟然为谁更勇敢争吵起来,明显没有理解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为此,笔者针对学生争吵的话题设计了辩论活动:谁是动物中的真英雄。孩子们分成辩论小组,纷纷收集材料和话题,然后开展唇枪舌剑。在辩论过程中,他们不断深入探究文本,实现思维的深入,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辩论活动中,学生无论是坚持蚂蚁的团队精神更伟大,还是为老羚羊的牺牲精神所震撼,都形成共识:动物也有真情,它们也有生的权利。这样,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达到了对文本的真理解。

5.如何让实验课堂生动有趣 篇五

-----张艳玲

教育改革的主题是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的内涵在不断地改变,外延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这就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拓出了一条没有止境的路。而科学课内容比较抽象,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学生树立

学习信心,主动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前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容易接受。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也只有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像力,以最佳状态回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态度,能培养学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促使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发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创新自由,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科学课上要宽严有度

6.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篇六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许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开发区22中)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以往沉闷的、被动的课堂只是让学生静静地等待着教师的知识传授,致使学生也越来越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影响了语文教材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起来;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素质教育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最终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复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一方面是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学生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复述活动”中“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文本复述。()切记文本复述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的概述,也不是背诵全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文本描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将故事重新讲述给其他同学。当然,新的教学形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活动

对比活动的开展是要学生的“脑”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将知识灌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和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对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本中所赋予的情感,进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学习活动,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春节与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而且,在各个地方过年情境的对比及作者笔下的春节与自己熟悉的春节对比中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还让学生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进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动脑”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活动的构建可以说是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也是让动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组织表演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注重表演活动的组织,严重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要组织有效的表演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情般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一场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和几名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改编,让其以课本剧剧本的形式呈现,然后,选择了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的角色,并让学生仔细揣摩老人说话的语气,进而,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清楚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有助于学生动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从语文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梅芳。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10)。

7.器乐教学让音乐课堂更生动 篇七

关键词:器乐教学,奖励,愉快,兴趣

器乐进课堂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要“让器乐进课堂”呢?据研究, 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 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 有益于智力开发。演奏乐器是最好的选择, 演奏乐器并不是简单的器官体操, 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 因此孩子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 受到美的陶冶, 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1. 在器乐教学中让孩子们有选择权

首先, 我根据教材的要求, 请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吹奏的乐器, 包括口琴和竖笛, 然后根据孩子们的特点, 加入了许多打击乐器, 比如用口琴演奏时, 吹竖笛的同学就用打击乐伴奏;竖笛演奏时, 吹口琴的同学也为他们伴奏。在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前提下, 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感觉到师生的平等和尊重, 学习起来也就特别卖力。其实不管是口琴还是竖笛, 学习起来都不是很难, 关键还是指法的熟悉过程, 多吹多练习, 可是孩子们的耐心是有限的, 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在简单的练习曲后, 我就选了两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粉刷匠》《小星星》让他们吹奏, 听着熟悉的乐曲, 孩子们也不觉得枯燥无聊了, 反而有种成就感, 甚至那些以前的“捣蛋鬼”也停止了小动作, 跟着认真练习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器乐课给了他们发现自己才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机会, 让他们在吹奏活动中找到了自信。

2. 在课堂中玩乐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敲击乐器是最接近自然、最原本的乐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拥有奇妙音色的“打击乐器”, 比如桌子、椅子、手、脚, 等等, 我经常鼓励学生拍一拍、敲一敲、跺一跺, 从中感受乐趣和不同的声音效果。例如:

另外, 我还让学生搜集各种废弃物 (金属管、茶杯、锅碗瓢盆等) 在教室里进行打击乐演奏。这样一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色感受, 从中获得了很多的艺术感染和启发, 以至于对音色有了深刻的认识。我还让他们在乐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 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乐趣, 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3. 平等交流让师生走得更近

高年级的同学,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正是性格形成的阶段, 如果老师的方法不得当, 很有可能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起到相反的作用。于是, 我平时就很注意观察每个学生, 发现他们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 对于这样的孩子, 老师的眼神和不经意的动作, 甚至是说话的语气都是很好的鼓励, 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欣赏;有的活泼、外露, 我也利用他们这种性格特征, 安排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起到“引路”的作用, 引导大家参与到讨论中来, 找到最佳的表现方式。通过仔细的观察, 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 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 和他们沟通,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以外我们不知不觉也成了朋友。

4. 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

中国孩子有的具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可往往却不敢大胆地表现出来;而美国的孩子却能够大方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

在我所在的学校, 每逢文艺表演几乎总是那些熟面孔, 有些孩子六年来很难登台表演节目。这下好了, 我们的乐队给了每个同学表演的机会。虽然有的同学只是参加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可他们还是表演得非常带劲。从他们容光焕发的表情中, 我看到了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正是小小的乐器, 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器乐的演奏让孩子们找回了自信, 充分展现了自我表现能力, 让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 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别看小小的乐器貌不惊人, 可是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 它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 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品素质等其他方面的培养上,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小乐器,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也大大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

参考文献

[1]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8.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篇八

一、情境导课,发现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导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根据班级分发作业本说了这样一件事:开学初,学校为每个班准备作业本,本班有30人,每人发大练习6本,小练习5本,学校一共要为本班准备大、小练习共多少本?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有的先算一个人需要大、小练习的本数再乘以全班的人数:(6+5)×30=330(本);有的先算大练习的本数再加上小练习的本数:6×30+5×30=330(本)。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教师说这两个式子可不可以画等号呢?学生将等式写在了黑板上:(6+5)×30=6×30+5×30。教师说“仔细观察这个式子,看谁能从中发现点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所得的积的和”。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由此可见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使学生学起来格外投入。

例如,在遇到“利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举例:“老师家里有一万元钱,暂时不想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请同学帮老师出个主意,怎样处理这笔钱?”学生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寻找答案,回答的办法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办法,最终选择了“储蓄”这一种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取,而且比较安全又可以多一些钱的好办法。教师接着又说:“现在就把这一万元钱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能够介绍一下吗?”同学们又竞相发言。主动介绍自己知道的储蓄的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教师不仅可以将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引进课堂,例如利润、打折、保险……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才能使学生乐学,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灵活运用,情境分析

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它所呈现的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利用情境分析,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笔者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感受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找到生活的原型,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找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带领同学们来到工地上,要求同学们算出工地上一堆黄沙的体积。活动之前,教师先问了两个问题:①求黄沙的体积,就是求什么?②求圆锥的体积,要收集哪些数据,为什么?从而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成为有水之源,有本之木。同学们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周长和高;有的测直径和高;也有的测半径和高,最后计算得到了这堆黄沙的体积。这样的数学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9.让“实话”说得更生动些 篇九

【关键词】习作教学;情趣;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愿意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孩子并不多。对自己的习作有信心的孩子更是少。

就我所带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我较注重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但是像这样的习作还是屡见不鲜。这是选自一个的三年级的男孩子周记中的一个习作片段:

“今天,爸爸让我和他大扫除,后来,他把自己的活也让我干了,说完成给我五元钱。我做了很多事情,终于打扫完了,可是弟弟什么都没有做,也拿到了五元,今天我真是亏大了。”

应该说这个小短文完全写出了小作者当时的想法,语句也比较通顺,很口语化,仿佛就是和朋友在讲述一个事情。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习作理念——我口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话实说”,是新课改理念下习作教学的时尚思路的体现,但,这是一篇好的习作吗?并不见得。

如食物,有了色香味,才为美食;如生活,需要装点心情,才更精彩。习作,也是如此,同样需要装点,才会更加鲜活、生动。作为中年级的孩子,是不是应该学着把“实话说得生动些,把实话说得精彩些呢?”

如何才能使中年级孩子的习作更加精彩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认为孩子的习作只有有了情趣,才会使孩子乐于表达,才会使孩子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才会使孩子愿意习作!

一、海纳百川——积累写作情趣

1.源自生活的点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学校、家庭、村落、街头……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虽事事入眼,却未必入心。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是一种常态。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孩子融入多彩的生活中。教师更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悲伤着孩子的悲伤,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生活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丰富,体验生活的独特积淀。

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本流动日记,每天都有一位孩子负责,写下一天中你最想让同学们知道的事情,有时候日记也会传到我这,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写下自己的心情。这本小小的日记带动着孩子们有意识地留意身边的小事,从而转化为自己习作的素材。

一次让孩子们写“我们的校园”这一主题的习作。虽然孩子们对自己的学校很熟悉,但是却缺少细心发现校园美好的机会。于是我就我带着他们去寻找校园里最美的角落,寻找校园里最美的情景,寻找校园里最打动你的瞬间……

2.创造美好的瞬间

小学生的思维一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他内在情感的情境,渲染气氛,为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设置一个良好的环境。“心有情动,文随情发。”当孩子有了一个不吐不快的情时,文章便也水到渠成了。

特级教师张万化老师说:“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很多时候,孩子的习作就是在描写一个情景,孩子如果能在情景中感受、体会,那么他就能把习作写好。于是,我也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孩子创设了很多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如游戏“猜猜袋子里装着什么?”,实验“一起培育种子”等,每一次的情景创设,都能收到别样的效果。

3.积累瞬间的灵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对自己的见闻进行加工、剪裁,写得有详略变化,能表达心中的情感。但这需要日常的积累。

而灵感是突然而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它不会一直存在。所以,我认为孩子们也可以学习一些作家的方法,将自己的灵感、顿悟随时记录,这顿悟可以是自己对某人某事的瞬间感受,可以是感动,也可以是愤怒、激动、悲伤等各种情绪,为自己积累习作素材,妙语佳句。

二、“评”添生机——让评析多点情趣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你觉得真自由,这就是情感;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情感;面对辽阔的大海,你觉得自己多渺小,这也是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动人。“只有真情所在,文章才能打动人。”这是在习作教学中,我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这一点不光体现在习作前,也同样体现在习作评析中。

(1)作文评析的优先权首先应该是属于作者本人,所以孩子首先应该是习作评析的第一人。教师要做的首先应该是引导孩子如何去评析文章。第一次评改权是作者本人,我总是让自己们自由得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己习作时的心情,然后再进行自我评析。“多栽花,少挑刺”是我对孩子们习作互评时的要求,学习他人习作中的优点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2)日记、周记、随笔等比较自由的文章,面对面对话式的评语方式,是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习作评价方式。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并送上真诚的鼓励,是文章评析的最大要求。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在关注孩子谴词造句的同时,在关注孩子习作优点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孩子在文中所传递的情绪。在批改学生的周记中,我总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的心理话,当他愿意把自己的心声用文章的方式,展现在你面前时,作为教师的你一定要用心灵交换的方式去评价,不,应该是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将自己的心情用文字进行表达。

(3)深情朗读,也是习作评价的一种方式。每次我都会利用一些晨读、午间等,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用深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展示,动情地赞扬文章的美妙之处。这即是对作者的一种极大的赞赏,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一种触动。

三、潜移默化——教师的语言需要情趣

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老师,你能走多远,你就能带着你的学生走多远!”教师的语文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

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情感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唤醒积淀在学生内心的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最佳状态。但是,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言辞贫乏,用语枯燥,优美华丽的词藻根本与课堂教学毫无瓜葛,更谈不上妙语连珠。这样,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措辞平平淡淡、僵硬死板。那么学生的习作又怎么能有精彩之处呢?

所以,要想让学生的习作水平能有所提高,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情趣,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学的熏陶。谴词造句就会变得更加自然。

习作教学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感情波澜冲击我,有说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作文是学生抒写情怀的通道,没有“情”也就无所谓文。所以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教学情趣的开发,用心呵护学生的情感之弦,那么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能写出一篇篇灵动的文章,奏出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李旭明.《语文学刊》.《真实表达——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2008年4月

[2]郭根福.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2007年11月

10.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生动 篇十

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 好动、爱玩, 我们可以投其所好, 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简单游戏,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设计了一个分卡片的游戏:“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 老师要给每个同学送几张卡通人物卡片, 大家高兴吗?请小组长到我这里来领取。”组长拿到了装有卡片的盒子, 下去分给小组的每个学生。因为每个箱子里的卡片张数不同, 每个小组有6人, 6个小组出现了6种情况。孩子们发现, 12张卡片, 每人2张, 没有剩余;13张卡片, 每人2张, 剩余1张;14张卡片, 每人2张, 剩余2张……为什么有时候没有多余的, 有时候会多1, 有时候会多2……在热烈的讨论中, 他们从无意到有意, 从有意到发现, 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余数”的存在。在操作中发现, 在讨论中理解, 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认知, “余数”就这样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故事, 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专利。在数学课堂上, 运用数学故事, 能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学“读有零的多位数”时, 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场景:一天晚饭后, 猪妈妈说:“孩子们, 咱们一起来读数玩, 好不好呀?”胖胖、灰灰、笑笑, 都高兴地拍手说好。猪妈妈写了一个数“530008”。胖胖抢着读出来“五十三万零零零八”。这时。学生都笑起来, 有几个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我趁机问道:“同学们为什么笑呢?”大家异口同声说:“胖胖读错了。”“错在哪里了?”带着问题,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答案:“五十三万零八”。我小结:“读数的目的不仅让自己听得懂, 而且还要让别人听得懂。数字中间的零都读出来, 让人听起来多麻烦啊, 弄不好还会听错的。因此, 一个多位数的中间不管有几个零, 都只读一个零。”猪妈妈又写了一个数:“620004”, 灰灰举手读出来:“六十二万四。”这次, 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 我让大家继续分组讨论, 看看有没有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少读了一个零字, 我及时鼓励:“同学们真细心, 发现的很好, 如果多位数中间的零一个也不读出来, 会让人弄不清到底是哪个数, 就像灰灰这样读, 那就分不清是‘六十二万四千’‘六十二万零四百’‘六十二万零四十’还是‘六十二万零四’。”学生恍然大悟, 脸上洋溢着听明白的笑容。看着孩子们眼睛里面闪烁的求知热情, 我继续设置故事, 猪妈妈又写了一个数:“3582000”, 笑笑高兴地读出来:“三百五十八万二千零零零。”学生自发地交头接耳交流起自己的看法来, 大家都齐刷刷地举起手, 得出了结论, 正确的读法是“三百五十八万二千”, 我马上小结:“多位数末尾的零, 一个也不用读出来。这样读不但简洁, 而且不影响对读出的数的理解。”孩子们点点头:“原来读有零的多位数有这么多的学问啊。”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 我让他们自己写数, 互相读起来。

11.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篇十一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唤起无穷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入教学,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些设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变得十分容易了,因为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能创设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耳目一新;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吸引力。多媒体还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使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从而大大激活了思维。同时,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例如,在设计《商不变性质》一课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当学生还沉浸在猴王分桃的故事中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

在课程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精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学内容吸引着,从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使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为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2.如何让语言更生动 篇十二

[摘 要] 新课改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的 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老师拼命讲解知识点,学生拼命抄笔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 该另辟蹊径,探求符合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新型的课堂呢?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能牢牢吸引学 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来,那么学习效率肯定能大大提高。[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活动 动起来 学习效率

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学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预设课堂活动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到“人人能参与,人人有话说”,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过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利用好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动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好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利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讲台如舞台,教师如导演。一堂课的开始就如一幕剧的序曲一样,好的导入能更有效地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黄欢欢,2009)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在一开始“驾驭”学生,让你成为学生的焦点。切忌一开始上课就大谈课堂纪律,劈头盖脸的骂学生作业完成的不好,书写潦草等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刚刚点燃的学习激情就被浇灭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在上课前五六分钟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围绕你转,那么这节课的效果肯定是很好的。那么,我们怎么把握好课堂前这宝贵的五六分钟呢?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让多媒体等新科技为我们的教学添加色彩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在业余时间应该多接触新鲜事物,学习先进的知识,并运用到我们的课程中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相关的卡通动画、电影短片、优美的歌曲,加上优美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如我在执教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A famous story 的时候,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放映了一个两三分钟的电影短片“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学生看的很认真,看到滑稽的地方都忍不住放声大笑了,接着我问道:Who is in the video? 由于学生看的很认真,一下子就答出来了,Alice, Alice’s sister, a cat and a white rabbit.在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之后,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Why are some characters so strange and funny?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s among them?

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执教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4 New technology 时,我带进教室一个Ipad, 并播放了英文歌“If you are happy”, 看着Ipad,听着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很兴奋,跟真哼了起来,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clap your hands.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stamp your feet….我接着问:What can we do on Ipad? A.Play games B.Listen to music.C.Watch movies and video.D.chat with friends, listen to the weather reports E.……

接着我进行总结,Yes, new technology has made our life more convenient and colorful.But do you know how to use the new technology? 然后很自然的过度到if从句的教学,If you want to turn on the Ipad, press this button.If you want to play some music, touch this sign… 学生仰着头,看着Ipad,听着课,效果颇好。

2.利用实物进行英语教学

实物教学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给学生以新鲜感,能使英语课堂动起来。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小学及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生性好动,善于表现自己,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实物教学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些实物、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从旧报纸或书籍上剪裁一些画面。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而快速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执教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7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时,我带了一大袋东西进教室,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有用的。学生一看到就兴奋了起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用系动词taste, smell, feel, look, sound +形容词来描述我们的感觉和知觉。一开始我就用这些食物来进行游戏,把东西装到袋子里,让学生伸手去摸,然后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让其他同学猜,猜对就把东西直接奖给她该学生。如:Student A: “It feels hard.It is round.What is it?” Student B: “Is it a Ping-Pong ball?” Student A: “NO, it tastes delicious.What is it?” Student C: “Is it an apple?” 学生玩的乐此不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导入方法,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导入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玩中有学,乐中有得。它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文章。

有一次在听关于“Halloween”的一节阅读课时,教师带着面具,拎着一个袋子就进来了。当时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讶和好奇,都抬头仔细看着老师, 想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那位老师带领着两个学生直接在教室里模拟起了万圣节的情景,“treat or trick”, 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西方的万圣节, 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4.充分利用小组比赛、游戏、故事、chant等来为整节课热身

一位西方先哲说过:“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天使”。“天使”的可爱不只在于漂亮聪明、天真活泼,还在于淘气顽皮。似乎上帝在造就他们时就赋予了他们旺盛的精力,开心时就笑逐颜开,激动时就手舞足蹈。在他们看来课间十分钟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没有任何上课的约束。这样看来,我们为何不将课上“变”为课间,让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呢?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枯燥的课堂以生命,寓教于乐,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动起来。

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20世纪初,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他认为,游

戏是学生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之一,设计合理且有趣的游戏教学可以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可以使英语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英语课堂的游戏形式有很多,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以下游戏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如Simon says, blow the blooms, I say you do, who has the quickest eyes, who has the best memory, guessing game等,配以比赛效果更好。除了运用小组比赛和游戏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歌曲,chant,rhythm, 故事等来吸引学生。曾经听过一节课,那位老师就是用故事开头的,效果颇好。那是一节关于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一节阅读课,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用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Last summer, Jim went on a trip to the USA.One day, he got to a park and saw many yellow leaves on the ground.Suddenly, he heard a voice.Tom: What beautiful leaves!It’s fall now.“No”, Jim answered quickly, “they are falling now.” 故事讲完之后, 老师问学生: “Did Jim understand Tom? Why?” 教师利用这个故事和问题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学习.二、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爱上英语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而课堂就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三亚四中附小 陈晓慧)如果我们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学生一定会给我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1.利用班级布置来点燃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自我展示环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班级布置。如:英语书写展、英语优秀作文展、英语领头雁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设计出更新颖的版块,。比如:在分析单元考和月考试卷时,我总是会先邀请一两个成绩优秀的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上台用英语来发表“获奖感言”或者和同学分享英语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课后再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到相应的班级布置栏目里。在分析作文时,我也会邀请书写镌秀、作文写的优美的学生上台来朗读自己的作文,课后再把该生的作文张贴在优秀作文展上供学生学习和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被我邀请上来的优秀生越来越多了,而且人员也多样化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些班级布置既能为班级的英语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能成为激励学生的良好“武器”。

2.充分利用课堂前三分钟进行英语 duty report

在duty report环节,我要求学生轮流用英语和大家分享一篇短文,内容广泛,可以是美文,故事,笑话,班级趣事,校园生活,学生的烦恼,天气预报,新闻等,一个星期要求三位学生上台来做report, 在分享完了文章之后还要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其它同学来回答,以检查其它同学是否听的认真, 人人参与。由于内容不做要求,而且可以提前准备,所以连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其它同学听得也很认真,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而且每星期我都会让学生选出他们眼中最好的reporter, 并进行表扬和鼓励, 名字进入到 “英语学科带头人”的行列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3.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进行绕口令比赛, 让学生挑战极限

绕口令比赛活动是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的一个展示活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而且能很好的矫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发音, 能很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口语。具体操作如下: 老师先领着学生读一句绕口令, 读三遍,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分钟,然后进行班级比赛。比赛时可以根据绕口令的难易程度制定出不同的比赛要求, 如谁的用时最短, 谁读的最标准, 谁能一口气读完, 一口气谁读的遍数最多等, 然后挑选出本次最“伶牙俐齿”的学生,名字登上冠军的宝座。第二次再进行挑战赛,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想要挑战

冠军的宝座,学的很用心。有了这么好的开端和课堂气氛, 我们还需要担心课堂教学效果吗? 4.开展课堂前三分钟无障碍朗读活动

课前三分钟无障碍朗读活动是分组进行的,由一个组的成员随便挑选另一个组的成员来朗读课文,要求是语言流利,发音标准, 富有感情。能顺利完成任务的,本小组可以加分,否则本小组扣分, 所以学生基本上会挑选其它组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朗读。由于这关系着一个组的“命运”,所以组里英语底子好的同学课后会帮助组里落后的学生。在比赛时, 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当组里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之后, 本小组的成员会给他雷鸣般的掌声。一段时间下来,整个班的英语水平有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提高了。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英语课堂动起来了, 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了英语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功。

三、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亲近” 英语

鼓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打消孩子们恐惧和害怕的心理, 让孩子们以更放松, 更愉悦的方式学习, 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俗话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 作为老师, 我们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亲近” 英语, 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好感, 用一颗宽容之心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班上的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要及时给于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表扬和鼓励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注意用词的多样性。笔者认为, 一味的用 “good” “well done”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只会认为这是老师的口头禅, 对谁都说。我们可以用这些具体的表扬语, 如: You have a beautiful voice, you are very smart, you are a clever/ creative girl.You have a good memory, I like your ideas 等等。所以我们在用表扬和鼓励性语言的的时候, 要因人因事而异, 切记按部就班。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变化无穷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英语课堂 “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黄欢欢,《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中国期刊网,2009年第18期 【2】王为民,《浅谈英语课导入的作用方式》,江苏:徐州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刘不钰《让学生乐参与、能参与、想参与、会参与》

13.运用时事热点让思品课堂更生动 篇十三

关键词:时事热点;思品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60-03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运用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必使课堂更生动。笔者选取一则轰动全国、在青少年中反响强烈的时事新闻,融入思品教学并尝试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运用。

时事新闻:“演员房祖名、柯震东因涉毒被警方抓获”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2014年8月14日,经群众举报,北京警方在东城区将房祖名、柯震东等涉毒人员查获,在房祖名住所缴获毒品大麻100余克。北京警方18日晚证实,房祖名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柯震东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

公开资料显示,房祖名为影星成龙之子,曾先后出演过《男儿本色》《太阳照常升起》等电影,并出版音乐作品;柯震东本名柯家凯,生于台湾,2011年因出演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走红,后出演电影《小时代》系列。

【设计一】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第一节“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教师以“房祖名与柯震东吸毒”的视频新闻作为引于导课。

教师:最近,这则新闻关注度非常高。视频中我们熟悉的演员吸毒,令人震惊。哪位同学能评价一下他们的行为?

学生: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给年轻人树立了坏的榜样,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应该承担相应后果。

教师:说得很好。人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后果,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学会负责”的起始课,通过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勇敢承担责任,对自己一生负责”做好铺垫。本课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需教师开动脑筋的。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本课不失为好方法。这个导入运用新闻热点话题,既活跃气氛又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进入主题。

【简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时事热点材料导入新课,符合夸美纽斯所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课堂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又营造了浓郁的课堂氛围,为全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二】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第三节“抵制不良诱惑”时,教师以此则新闻链接,作为认识吸毒危害的背景资料。

教师:最近,在媒体报道里,我们经常能见到娱乐界的吸毒事件,比如宁财神、李代沫、张默等等。请同学们谈谈对吸毒行为的认识。

学生: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贩毒是国家严厉打击的犯罪行为。

教师:分析新闻材料,你能总结毒品的危害吗?

学生:从房祖名和柯震东的事件来看,涉毒不仅带来了自身的名誉受损、发展受阻,给自己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带来牢狱之灾,还使家庭蒙羞,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各种诱惑及其危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课教学,提高其辨别能力、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则时事热点正好是个反例,能较好地从反面教育学生:如果禁不住诱惑,落入圈套和陷阱,不仅会让自己声名狼藉,前途受阻,追悔莫及,甚至给家庭带来苦难,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一定要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简评】在当今社会,决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风声语声声声入耳”。对于时政热点中的负面新闻,我们要正视,不能回避,但要注意运用材料的切入角度和重点,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为学生打开观察社会的现状、人生的百态的一扇窗户,为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积累阅历、拓展视野,为他们踏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在思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较好的将教材内容与时事新闻热点相结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人生的阅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设计三】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第一节“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时,运用此则新闻可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阅读新闻材料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房祖名和柯震东被拘留的定性是不一样的?

学生:他们一个是刑事拘留,一个是行政拘留。

教师:同是涉毒,为什么是不同种类的拘留?自学本节内容,看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疑惑?

学生:违法行为可分为违宪行为和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房祖名涉嫌容留他人吸毒是刑事犯罪行为,因而被刑事拘留;柯震东吸食毒品是行政违法行为,要被行政拘留。违法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

【教材分析】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第一节主要介绍法律的一些基本名词,如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将容易混淆的违法、犯罪区分开来,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思考的。房祖名与柯震东在案件中的不同定性正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同时,因为他们的违法犯罪新闻又备受关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运用此则热点新闻进行本课教学非常合适。

【简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如何把这些内容通俗化,易于学生理解,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考验着教师的智慧。运用时事热点材料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能摆脱单纯讲授教材内容的乏味、低效,更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其理性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四】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第三节“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时,将此则新闻以及柯震东在获释后回到台湾、面对媒体声泪俱下道歉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作为本课的学生小结资料。

教师:在柯震东的道歉里,我们听到他说,我错了。我没有做好年轻人的榜样,带了坏头。结合本课所学,你有何感悟?

学生:辨别是非,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学生:明辨是非,要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教材分析】本小节是本课的落脚点。通过对公平与不公平、正义与非正义等行为的认识,使学生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本节教材内容比较单薄,运用此则时事热点新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房祖名、柯震东都曾经是青少年的偶像,关注度高,用他们的实例教育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可以实现思品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简评】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给学生正能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要在思品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热点新闻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适时、充分利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重在德育、导行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个人红与黑读书心得笔记下一篇: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