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共3篇)
1.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 篇一
1、《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3、《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4、《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5、《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6、《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8、《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0、《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1、《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相关阅读:
★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
★ 《从军行》王昌龄
★ 浅析王之涣的边塞诗
★ 李白的边塞诗
★ 王维的边塞诗
★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
★ 出塞原文 王昌龄
★ 从军行古诗 王昌龄
★ 李白的边塞诗诗句
★ 李白写的边塞诗
2.浅谈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篇二
【摘要】大唐盛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诗歌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随着领土的扩张与巩固,与邻国的战争不断,因此,出现了众多边塞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盛唐气象。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
(一)简介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等。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锋,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细心描写,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筑长城抗匈奴等等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得不关注到无数边关烽火,而且由此感受到无限凄凉。从秦汉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突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的心声。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复杂回忆,那么本诗的前两句则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辽阔苍茫边关的无限遐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孤城遥望玉门关”更是与上句想关联,意境开阔,情调激越昂扬,音调铿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现实,凸显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感情激愤,气度轩昂,将盛唐时民风的尚武豪迈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热血沸腾,向往战场,期待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前两句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使后两句的抒情不会变得空洞肤浅。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上文所述的《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
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
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形象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在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幽卷。如岑参笔下的“平沙莽莽绝人烟”(《债中作》)、“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石大直卜低”(《过债》)、“占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题金城临河骚楼》)、“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大”(《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等,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瑰丽奇美的风景图画。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见长。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描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大亮点。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
由此可见,王昌龄的边塞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善于刻画典型场景,抓住细微之景,以小见大,表达深刻的含义。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
2.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
3.情景交融。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尤其擅长喻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为诗歌渲染了气氛,让边塞风光跃然纸上,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又抒发出自己感情,寄托于景之中,产生共鸣。
4.侧面烘托。通过对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表达出诗歌的意义。边塞诗一部份是表达凄凉寂寞的感情,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就能避免了直接抒发这种令人不快的感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快,而是在阅读景物描写时,慢慢感受的那种边塞的凄美与孤寂,让人回味良久;而另一种边塞诗则是写军威雄壮、国盛兵强,用侧面烘托放弃对国家军队的极力刻画,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书目:
(1)2000年10月,《王昌龄集编年校注(精)》,(唐)王昌龄著,巴蜀书社。
(2)2000年9月,《王昌龄集·岑参集·高适集》,王昌龄,岑参,高适著,岳麓书社。(3)2008年7月,《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昌龄》,许芳铭著,五洲传播出版社。(4)1986年第02期《关于岑参边塞诗的评价问题》,作者:张士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边塞诗代表作 篇三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代表诗人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从《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少年天纵,却因避家讳而与科举无缘,致使一生落魄,只活了27岁。诗人虽短命,然写作有专攻,诗写富于想象力与创新精神,表现方式也暗合意象化手法,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极高。诗人思维奇特,且多用逆思维,达到反常规处理意象,让人一新耳目。他还能跳跃性诗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凄美爱情,不仅接近现代诗的形式感与节奏感,而且很凝缩,却不会产生任何板结。“诗鬼”之于李贺,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作品:
1、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
1.烟尘:代指战争。
2.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3.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4.摐:撞击。
5.金:指钲一类铜臸打击乐器。6.伐:敲击。
7.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臶。8.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9.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10.绝域:更遥远的边陲。11.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13.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5.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6.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7.惨淡:昏暗无光。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臸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1.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2.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3.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4.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5.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6.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赏析】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6、出塞 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7、出塞 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2.沙场:指战场。3.震: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8、从军行七首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首联“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达到了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9、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2.新声:新的歌曲。
3.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4.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5.听不尽:一作“弹不尽”。6.关城:指边关的守城。7.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8.表:上表,上书。
9.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后来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10、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0.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1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1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1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14.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5.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臷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诗的三四两句,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臵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战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作者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推荐阅读:
王昌龄写的边塞诗08-10
盛唐边塞诗11-29
边塞诗四首上课用09-04
岑参的七言边塞诗11-21
高考边塞诗专题鉴赏11-27
边塞诗常见意象与意境07-11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09-19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10-12
王维边塞诗配画欣赏10-22
边塞诗——《边上闻笳三首(其一)》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