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机制

2024-12-18

信任机制(精选11篇)

1.信任机制 篇一

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更多企业将传统的购销流动转为应用电子商务展开,从而到达节俭本钱、提高效力的目的。跟着电子商务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展,犯法份子应用木马程序盗用网民信息、借助虚假网站或者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欺骗等事件不断被媒体暴光,加之最近社会上频繁呈现的信任缺出事件,使患上人们对于网络虚拟交易环境以及交易风险的耽心日趋加重,如何在交易中树立有效的互相信任机制,增能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信念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

(1)信任的相干理论

信任是产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主体(主要指人)与客体(人或者物)、主体与社会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信任是1个繁杂的社会以及心理现象,许多学科以及领域的学者对于此都作过深刻的钻研。Luhmann(一九七九)站在社会学角度,从宏观层面钻研信任,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以及轨制信任。Rousseau等(一九九八)认为信任是“基于对于别人用意与行动的正面预期而发生的1种愿意接受可能伤害的1种心理状况”。Coleman(一九九0)认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信任瓜葛是通过个体之间的许诺、契约、信任中介以及法律维护来体现的。

(2)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涵义

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于称现象,交易双方互不谋面便可完成交易,因而交易前双方的互相信任是交易开始的条件前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是交易双方在信息交互进程中,综合多种因素斟酌同对于方合作的可能性和信任可能带来的收益后作出的判断,遭到交易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易进程的决策情形、互动进程、交易双方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个体特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1个动态的进程。在电子商务交易的整个进程中,信任施展侧重要的作用,是交易双方展开交易流动的心理基础。

(3)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首要性

在电子商务交易以及电子支付环境中,信任不但是维系交易双方的纽带,也为网络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条件,其首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

首先,信任是电子商务交易达成的必要前提。信任是交易的条件以及基础,不管是在传统环境仍是网络环境下,1笔交易的达成,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都是必要前提之1。缺少必要的信任,买卖双方在未来不肯定的情况下都会出于自保而采用有益于自己的行为,因而,如果交易双方之间不存在必要的信任,整个交易就没法达成。

其次,信任是打造权威中介,构建优良经济秩序的基础。优良的经济秩序是社会不乱、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交易的特色使患上交易不能只依托交易双方完成,需要大量如交易平台、第3方支付、物流公司等中介的存在以及支撑,网络的虚拟性加深了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对于中介的依赖,作为为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首要组成部份,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是现代>: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最后,信任是构建融洽社会的基础。社会成员间的互相信任既是社会融洽的条件,也是社会融洽的首要特征。目前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大量交易欺诈以及信任缺出事件的产生,引起人们对于网络的戒备心理以及防范心理,这些都对于电子商务和正常的经济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为了负面的影响,因而,信任机制的树立是社会融洽发展的必要前提。

电子商务信任机制钻研

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可以分为基于轨制的信任机制以及基于名誉的信任机制,前者主要是通过制订相干的政策以及树立具体的轨制环境来规范交易当事人的行动,包含法律、规章轨制、商业或者者技术环境等,通过完美轨制来保障交易的安全。基于轨制的信任包括两个变量:情境规范以及结构保证,情境规范是指当事人由于交易环境正常而预期交易会胜利,结构规范是指当事人相信合同、法律、程序等维护性机制能够施展作用而预期会发生有益的结果。McKnight以及Chervany(二00二)指出以轨制为基础的信任是网络交易的首要基础。基于名誉的信任机制是1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通过交易评价的法子来束缚交易当事人的行动,避免欺诈现象的呈现,出于长时间利益的斟酌,交易双方1般不会采用背反规则的行为。李维安等(二00七)钻研了在轨制缺失或者不完美情况下,电子商务交易更多地依托名誉机制来保障交易的进行。

在保持正常电子商务交易秩序中,基于轨制的信任机制以及基于名誉的信任机制的作用平等首要,二者互为补充,缺1不可。杨居正等(二00八)借助大量数据验证了名誉以及管制的互补以及替换瓜葛。依据相干文献的钻研可以看出,树立以及完美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离不开名誉体系,单纯依托轨制机制束缚的效果没有交易当事人自我束缚机制的影响力深刻,而名誉体系的树立以及发展,又需要必定的轨制措施为基础,否则很难在交易当事人之外更大的规模施展作用。因而,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树立不但要依托完美的政策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的法规措施从轨制上给予保障,还需要依赖交易当事人之间基于名誉的评价机制在交易层面增进网络信任,交易双方、政府、银行和相干部门应给予踊跃的配合,从法律、技术、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2.信任机制 篇二

美国Groupon成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团购热潮, 大量的类似网站不断问世, 至2010年3月底, 美国已经有“山寨Groupon”66家, 英国的Snippa, 德国的日报新政, 巴西的佩希尔巴诺也都做得有声有色, 在中国同样引起了一股团购网站创业热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量团购网站, 根据艾瑞咨询监测数据, 2010 年7月全月团购网站整体的访问用户规模达到4625.8 万户, 占所有网站访问用户的比重为12.4%, 占购物网站访问量的19.3%, 可见团购网站的力量不容小视。此外搜狐、新浪、腾讯、千橡等门户, 社区网站、地方报刊以及新闻网站在市场巨大的利益的驱使下先后杀入, 淘宝、走秀网、京东商城等B2C 电子商务网站也在酝酿推出团购平台。

截至2010年11月底, 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团购网站总数已达1664家 (含各地分站和团购频道) , 其中团购企业总数已达589家 (不含各地分站) , 获得ICP经营许可证的网站为377家, 经工信部备案的网站为892家。

2011年团购网站出现大批倒闭的现象,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5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网络团购行业调查报告》显示, 整个2011年我国团购网站数量走势呈现出“倒U型”, 2011年上半年团购网站数量持续上升, 但自7月份开始下滑, 截至2011年12月底, 团购网站的数量为3909家, 与团购网站数量最多时的5188家相差1279家。

据全国22家维权机构日前发布的《网络团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60%团购消费者权益曾被侵害。可以看到团购行业中粗放式增长带来的信用机制、消费流程管控机制的问题, 还在继续消耗着整个行业的“体力”。

2012年可能是团购网站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之年, 团购网站能否从客户角度出发, 是否能构建合理的信任机制, 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 研究述评

2.1 信任的理论

哈里斯和诺曼 (D·Harrison Mcknight和Normanl Chervany) 通过对1960—1995年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信念概念进行研究, 形成了一个信任行为产生的过程理论框架, 如图1所示。

其中, 信任的信念包括认知信念和与信念相关的信心两方面, 它指在一定的情况下, 信任主体相信 (并且在相信中感觉有信心) 信任客体值得信任的程度;信任意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 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 主体愿意并且感觉相对安全地依赖客体的程度。信任的行为是指在一定情境下, 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 主体自动地并且感觉相对安全依赖客体的程度。哈里斯和诺曼认为信任的信念产生了信任的意图, 信任的意图产生了信任的行为, 对这三方面的描述构成了信任的总体概念框架。

在线信任, 即将信任引入到网络环境中, 研究者在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上将信任划分为人格信任、制度信任、人际信任三个维度 (Grabner-Krauter, 2003;Tan, 2004) 。人格信任源于心理学, 描述的是一个人由于以往的生活而形成的一种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观念, 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愿意依赖对方的程度。制度信任源于社会学, Shapiro 描述了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 即一方因为担保书、安全的网络和另一些结构而具有的关于一个情境安全性的信念 (Shapiro, 1987) 。Mcknight指出正是在制度层面上, 个体对规章制度和技术环境的感知才能实现 (Mcknight&Chervany, 2002) 。人际信任源于社会心理学, 这也是大家最常讨论的一个维度, 即考察另一个人的品质是否可信从而决定对他的态度。

Tan等人提出在B2C环境下发展了网络商业信任的多维模型, 他把消费行为看成了包括个人信任倾向、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三个维度, 其中个人信任倾向是从消费自身的角度出发识别信任因素, 人际信任从卖主的角度出发识别信息因素, 制度信任则是从互联网的环境角度来识别信任因素。在这三个维度下, 消费者基于对网络环境和卖家的信任判断, 形成自己的信任意图, 从而决定消费者是否最终形成网上购买的行为, 如图2所示。

2.2信任的影响因素

(1) 消费者

信任实际上是消费者在一定情境下对自身弱点不会被对方利用的期望, 是消费者的一种态度, 一种内在的状态 (McKnight and Chervany, 2000) 。最终信不信任对方, 由消费者决定;对方值不值得信任, 也是消费者的主观认识, 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Corritore et al., 2003) 。学者把消费者在信任上的主观特性总结为信任倾向, 它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因素, 会影响个人信任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可能 (Mayer et al., 1995) , 这种倾向依赖于个人的早期心理发展和过往的经历, 不受交易具体情境的影响。

(2) 商家

商家的值得信任性是影响信任态度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要衡量商家的值得信任性, 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是Mayer等提出的能力、正直和善意三个维度 (Mayer et al., 1995) 。能力衡量的是商家在客观上有没有可能完成交易中应尽的义务, 而正直、善意等则是衡量商家主观上愿不愿意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但是, 商家在一次交易中会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值不值得信任, 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也和具体的交易情境有关, 包括能力和激励 (Riegelsberger, 2005) 。

(3) 交易环境

对于网络环境的可信性, 最常提到的是技术和第三方保障。如果一个消费者不能相信因特网会提供充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保护, 那么他们不太可能会把因特网作为购物的媒介而持有很高的信任 (Tan, 2004) , 我们把它总结为对技术的信任。第三方保障则是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一种制度性保障手段。

综上, 在线信任机制的前因如图3所示。

3信任信念的形成

前面所述的在线信任模型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 商家就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本身, 而团购网站的模式, 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商家和团购网站是分离的, 团购网站只是扮演一个优惠的网络商务平台, 那么在网络交易过程中信任机制的形成便有所不同, 因为团购网站和商家之间相互分离但又互相影响。

文章从信任的三个维度 (人格信任、制度信任、人际信任) 、信任行为过程 (信任倾向、信任意图、信任行为) 、信任过程的主体 (消费者自身、电子商务环境、团购网站)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网站, 商家和团购网站是分离的, 信任的主体中没有商家。因为消费者在感知信任风险时往往是将商家和团购网站联系在一起的, 对他们会有总体的信任感知, 它们虽然在交易实体中是分开的, 但是影响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将商家因素放在了团购网站的关联因素里。

3.1消费者自身因素

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特征, 这部分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固有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其中固有的包括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如年龄、性别、学历以及性格, 消费者的信任倾向, 还有其对风险的态度 (厌恶、中立、偏好) ;其他的因素主要包括对于网络的了解度, 对于网络购物的认识以及网络购物的经历等。

消费者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最终信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 所以该因素起到一个控制因素的作用, 它调控着其他主体因素对于信任意图的影响程度, 所以我们将消费者因素定为控制因素, 而不是一个自变量因素。

3.2电子商务环境

不单单是网络团购对于电子商务环境有要求, 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 这个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整个网络购物信任的基础。除了技术上的信任以及依托于第三方的制度信任等, 良好的互联网文化可以营造信任的网络购物环境, 完善相应法律, 明确各方的权利、约束不法行为也起着积极地作用。

3.3团购网站

首先, 团购网站自身的口碑、知名度、服务质量、安全保证等直接影响着消费者信任;其次, 团购网站是为消费者提供线上购买优惠, 线下享受服务, 所以线下消费者的感受直接影响团购网站线上的感知, 若商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高质量、高信誉, 那么消费者就会对团购网站产生高的信任感, 极有可能会再次消费。反之, 若商品或者服务让消费者感到不满意, 由于连带信任风险, 消费者会认为团购网站和商家串通, 恶意欺诈, 从而大大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 团购网站必将面临消费者的流失, 所以商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可忽视;最后, 由于很多的团购网站和其他网站合作, 社区网站推出团购网站, 这些相关联的网站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也将影响消费者对团购网站的信任度。

上述即为信任信念的影响因素, 如图4概述:

4提高信任度

分析完信任信念的影响因素, 综合之前的分析, 文章建立了如下信任模型, 如图5所示。

清楚了整个信任机制的构成和过程, 结合信任信念的影响因素, 文章给出一些提升信用度的建议:

首先, 从源头做起, 加强相关部门审核和监督, 设立团购网站进入门槛。小型团购网站线下运营能力差, 一些网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欺诈性, 面对这些问题, 相关网络监管机构需要对团购网站监控网站资金交易, 审核其运营能力和资金偿还能力, 设立进入门槛, 以规范现有市场, 维护用户利益, 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 加强团购网站和消费者间的互动, 例如加入SNS 和Blog 等讨论版面, 为用户之间提供一个对商品观点和团购心得的交流平台, 增加用户体验。设立类别讨论模块, 方便不同喜好的用户能迅速加入与自己有相同喜好的圈子, 产生共鸣, 拉近与消费者距离, 提升亲切感, 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信任度, 进而增强了用户黏性。再者, 通过已成熟的品牌信誉做支撑, 实现品牌延伸, 如58同城旗下设立了58同城团购网站, 继承了58 的品牌和信誉, 使网站一经推出便为人熟知和产生信任感。因为品牌网站不但拥有大量的、成熟的、忠诚度高的网民, 而且这些网民可以被发展为团购网站的用户。更重要的是, 这些网站有很好的信誉度和抗风险能力。

严格把关商户审核机制。首选同知名商户直接合作, 以保证产品来源的公开透明。若同信誉度和知名度低的商户合作, 需要调查商户的在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担保等方面的资质, 确保用户能够安全、满意的享受服务。否则出现问题, 团购网站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并做相应赔付。

5总结和展望

第一, 对于消费者自身的因素的研究各方观点不一, 分歧较大, 国内、国外学者观点不一, 国外学者认为个人情况、网络购物的认知和经验以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对整个信任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则认为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 关系并不明显。文章中选择这些因素对于在线信任具有一定影响。

第二, 文章中只提出了在线信任的影响因素和总体信任架构, 至于各个因素对信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并没有给出相应研究结论,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来说明。在线信任是一个动态的构件, 会随着双方交易的深入而变化。因此, 在交易的不同阶段, 信任的前导因素可能发生变化。

3.互联网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型 篇三

传统社会与互联网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在费孝通看来,属于差序格局,通俗来讲就是亲疏有别。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是基于血缘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基础上的信任。互联网社会,其信任来源有两种:一是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子,这和传统社会的信任相同;二是基于话题或者兴趣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信任只会集中在相应的领域。如果需要扩散,就可能需要线下的活动。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两人曾就“弱关系”以及“强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随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区别传统社会和“互联网社会”的熟人圈子,对于陌生人的信任会逐渐进入关注的焦点。你会信任一个怎样的陌生人?当然是这个人拥有较好的声誉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最后这个社会的信任可能会有一个马太效应的发展,被信任的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反之亦然。

“信”在西方的契约精神

“契约”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契约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守信,被称为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精神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契约平等精神,是指缔结契约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缔约双方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精神,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在西方,契约精神是整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这在《威尼斯商人》中已有准确的演绎。

阿奎那不仅试图说明信守承诺是一种德性,而且还说明何时应该恪守承诺。当代契约理论中的契约正义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再现,都可窥见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契约理论的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晚期的经院学者,运用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的契约思想阐述罗马法律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契约理论。17~18世纪,早期的自然法学者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多马·波蒂埃等接受并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法国《民法典》借鉴了多马和波蒂埃的理论;洛克、卢梭和康德进一步发展了契约论……西方的契约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古代的法和宗教文化中,还被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概念运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手段中,这便是社会契约精神。

英国史学家梅因曾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社会的进步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与公权力根源于人们缔结的社会契约的理论。新兴的市民阶级以契约为纽带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代表了新的社会秩序。用社会契约的方式说明国家和法律及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天赋人权”为基础,以“自然状态说”为前提,人们放弃自然权利,交给一个人或某些人,缔结契约来治理国家,实质上是有关权力分配与控制的理论。

网络契约精神需要法制保障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工具,微博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很显著。一些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也被辟谣多年的谬传,重新出现在各大微博平台上,一些微博平台存在140字的字数限制,这对于传一个谣言足够,但用于辟谣却往往不够;另一方面,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沉醉于网络“灌水”快感,而忽略了程序的正义。此外,微博上涉嫌抄袭、侵权的争议也随之多发。如何认定微博侵权?侵权者该承担何种责任?这些都对现行法律形成了新的考量。

微信上关于南通市区世纪家园3岁小女孩在家门口被人拐走的消息在微信圈里传播。一名自称是实验小学校办公室张静杰的人称,在小区监控录像里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抱走了小孩,小孩的家人万分着急,张老师希望大家能帮忙转发这条微信。但某报记者从实验小学了解到,学校根本没有老师叫张静杰,对方在微信里留的电话号码也一直无法拨通。而据警方调查,南通市区也没有一个叫世纪家园的小区,警方也没有接到类似的报警电话,经判断,这条微信是虚假的。

晚间的《国内焦点》节目中,央视《微波炉的“秘密”》节目批评了微信公共账号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的现象,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谣言和虚假广告的温床。一篇名为《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的微信文章称: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还有其它许多严重危害。而据正规专家解释,微波炉都设有防护措施,因此向外泄露的辐射值微乎其微。并且我们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产生的是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辐射种类,它穿透力极低,不会危害健康,更没有研究说明其会致癌。而且,使用微波炉烹调的蔬菜和炒锅炒过的蔬菜,其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区别。此外,微信朋友圈中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这样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转发率也很高。

当下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存在一种有悖网络契约精神的乱象,正确的声音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胡言乱语可能被无限放大。别有用心的人以谣言绑架舆论,凌驾于民意之上,利用不良手段施行网络暴力,甚至煽动社会仇恨。缺乏法律约束的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徒“行凶”的利器,也会变成不法商人赚钱的工具。

在当前的商品社会,商人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富甲天下或豪强一方的,举手投足都关系到许多人的福祉。商业文明杂志上曾写到过,商道上讲中国商人可分为市商、儒商、道商和佛商。市商经营货物,取得利润;儒商经营人才,为天下人理财;道商经营时间与空间,“损财货之有余、补财货之不足”;而佛商开启智慧,转换财货的心性认知观念,以“供奉布施”提高财货的使用效率,利乐有情。乔布斯,不光是他信佛,更多的是苹果产品透出的那些禅意。禅要求人们放弃已有的知识和逻辑,用源自内心的感悟去解决问题。所以,禅是一种方法论,它告诉世人,最简单、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而是通过禅定来获得“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笔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社会精神,应是互联网精神渗透于禅意,老祖宗的智慧博大高深,马云曾称,“诚信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社会对商人的误解。”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 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管理者,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网络的发展。既要保护网民的积极性,又要借助网络这个舆情的窗口,积极引导,合理规划,让网络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4.谈“信任”之五:制度化信任 篇四

企业内部在建立信任体系时,也是同样的思路。不是解决张三和李四,之间的信任问题,而是整个公司,要建立信任的制度,形成信任的文化。在一个以老板为中心的企业,很难形成员工之间相互的信任,即便让员工信任老板,也最好变对老板个人的信任,转变为对公司制度的信任,制度就应该是老板价值观的化身。

企业管理者是执行制度的人,是企业的执法者。所以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习惯,经常把制度放在嘴边,最好引用公司的制度。就像法院在宣判时,要强调:根据刑法第几条,第几块,判决如何。长此以往,员工对制度建立起信任来了。

我记得当年万科有了案例,万科的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因为上海某员工出错,和他的关系也不好,决定炒掉这个下属。但这个下属不服,他翻出公司的《员工手册》告诉总经理,根据总公司培训过的手册,他的这个过错,只够得上降级的级别,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不应该炒掉他,那是违反《员工手册》的。如果总经理坚持炒掉他的话,他会去深圳总部投诉,像“秋菊打官司”一样。总经理坚持炒掉他,而他真的去了深圳,投诉这个总经理。当时万科刚开拓上海市场,总经理很重要。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和总部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你们要是留下这个员工,那我走,有他没我,而员工坚持公司,培训过所有员工的这本《员工手册》。

深圳总部如何处理呢?最终的结果是坚持按照,员工手册处理,留下了那个员工,只是给他降级,结果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愤然辞职,公司损失巨大。但今后万科的员工都知道了,原来《员工手册》,真的是有用的,公司真的是重视员工的,公司大治。坚持制度,就能让员工信任公司,信任上司,

员工相信上司是执法者,不是上司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相信上司不会滥用私刑。员工相信公司是法制,不是人治,员工就团结在公司周围,而不是整天看上司眼色。

在相信了制度的基础上,让员工相信公司的前景,相信公司的战略,最终形成信任的企业文化。对照一下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有信任危机?往大了说是全民缺乏信仰,全国人民,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大约有2亿人,信仰共产主义的大约有7000万,还有的10亿人信什么呢?往小了说,是缺乏对法律的信任。不断发生的,官员干涉审判,法官贪污,明显判错的判例等等,都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缺乏信任,对当今的社会缺乏信任,因此我们中国人之间,也缺乏信任,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不断发生,我们已经麻木了。住,我们有楼倒倒、楼歪歪等。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地沟油等。出门,我们要提防碰瓷的、钓鱼执法的等。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乱开抗生素等。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等。面对如此世态炎凉,我们只能茫然自问: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重塑社会信任,要从尊重法律开始!重塑公司信任,要从尊重公司制度开始!

 


关于作者:

郝志强:曾任某著名家电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对区域市场的管理有独到的见解。后升为销售管理部经理,负责全国市场运做。对平衡不同区域市场、制定销售政策、销售总部与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有切身体会。又曾任著名手机分销商策划经理、渠道经理、高级培训讲师职务。参与策划了摩托罗拉多款手机上市工作,对摩托罗拉的渠道模式有深入研究。在工作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讲师训练,现从事专业培训讲师工作。查看郝志强详细介绍 浏览郝志强所有文章 进入郝志强的博客

5.信任机制 篇五

也许今天称得上是我的救济日吧。每每到今天我的荷包才又会满满的,于是我十分殷勤的跟着奶奶去了银行,等着看到奶奶从我的零用储蓄里取出钱来发给我。

现在的银行还真人性化,知道排队没啥秩序,就有了那么个取号的机器。奶奶连按了两下基本业务。我不知所然:“原来您也这么无聊,浪费打印纸呢!”“你别污蔑我的一番好意,我是想等会碰见熟人可以让他少排点队。”“得儿,您老好人一个。”没取笑得成,我只好悻悻找了个位置坐。

原以为这还有得等,谁知道奶奶竟捡到了张号码纸,一下轻轻松松解决掉二十几个人。我不由得想啊,这年头好人的确有好报。奶奶又给人提供了两个方便,要知道我们取号码的时候后面还等着几十个人呢!谁要拿了我们取的两张,保准一路是消灭几十个人呐!只见奶奶随手将号码只放在了座位上,等着人来领方便呢。

咦?一对夫妇来了。

“哟,这谁的.呀?”

“86号?现在可都一百几了。要不我们拿着?”

“千万别,不知道放多久没人领,肯定有猫腻。”

那阿姨皱皱眉,还瞅了瞅四周。看着他们取了张一百几的号,我叹道:“哎…得儿,这阿姨够保守。

提示器不断地报号,“61,62,63…”。随着数字的增大,时间也过了好几分钟。这不,又一老奶奶看见号码纸了。我想着:这会儿,老人总该图个方便吧。

“这谁丢的呀?”,老奶奶问着,“哟,咋没人领?诈骗?!”哦!我的老天,这老人家一看就是假保健品买多了,这思想跨越度,没点上当经验谁说的出?老人家颤颤巍巍地伸直腰,头也不回的抛弃两个大便宜,领号去了。这是啥世道,明摆着的便宜都不用。哎…人心复杂。

滴答滴答,银行里的时钟还在不停的转着,一小孩蹦蹦跳跳的来了。

“爸爸,爸爸!这有两张号码牌!”

“啥?多少号?”

“八十几呢!”

“这…那咱拿着就可以少排点队了。”

“耶!”嘿嘿,果真还是有不把好心当驴肝肺的人,我心想着。谁知道那叔叔顿了顿,回过头嘀咕着,“怎么有这样的便宜?不会有人故意丢这看我占便宜,再笑我们吧?”这话我可听不得,“叔叔,这票是刚才一老奶奶领的,她多领了几张,给后面的人留个方便,我亲眼看见的。”“管你一小孩什么事,走走。儿子,我们还是领个号吧。”“可是,爸爸…”那小孩又回头望了望我,再望了望票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被父亲拖走了。

6.信任机制 篇六

A1:@粥也也

首先我们分析下父母打压型教育的原因:

一方面父母内心深处太缺乏安全感了,为了确保孩子不会离开他们,通过打压,贬低,不信任孩子的方式,让你觉得自己感觉很糟,你才知道留在你身边的他们是最好的,才会珍惜。

另一方面父母总觉得孩子是需要不断督促着的,不能够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于是对孩子做出各种苛刻行为,打压,贬低,不信任。

有时自己很想坚持一件事,却被父母一直否定、不信任,导致自己没有自信 ,其实明明自己并不差。

父母一定是有一颗爱你的心,我们无法否认。但他们不知道这是错误的表达方式,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不知道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很伤心,他们不知道这种做法会让孩子逐渐不自信,自卑、对外界警惕,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有好生活。

如何让父母更加信任我们?题主可以尝试跟父母沟通,表现出你的不满,让他们更好的认识到这个问题。

A2:@鱼骨

如何提高信任他人的能力,就该先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对别人产生这种不信任的感觉。

信任说的感性一点,就是指我们相信别人之所以对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真情实意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因为要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欺骗手段,这种信念称之为信任。

所以说根据信任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无法对别人产生信任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是可以被别人真诚地爱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不信任他人看起来是自己高高在上,是自己在推开他人,而实际上,是自己在弱势一方,是自己在不断尝试接近别人,渴望着别人的爱。

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自己还不够好,所以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还有那么多缺点,连自己都接受不了的不完美,怎么会有人接纳。

“我明明那么差,你怎么还对我那么好,是不是另有所图,我不能相信你。”

所以要解决信任别人的问题,还是要从自己下手,即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被真诚地爱的,哪怕自己还不够好,哪怕仍然认为没有人爱自己,也要学会让自己先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所有状态,好的自己可以接受,坏的自己也可以包容,成绩不优秀,可以;不够上进,可以;工作做得不够好,可以;和朋友相处的不够和谐,可以。

无论做成什么样子,这就是现在最真实的自己,不必加以评判,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指望得上别人对自己的爱。

A3:@冰川时代

我个人感觉就像前面那个鱼骨说的一样,无法对别人产生信任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是可以被别人真诚地爱的。

不相信别人的源头在于无法相信自己可以被别人相信,那么既然我都无法被别人相信,那么我又如何能做到相信别人呢?

因此,说到底,还是相信自己的问题。

楼主受到的模式是:父母对我的教育是打压型的,贬低我,不信任我。

通常情况下,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应对模式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自我,另一个是外界环境的因素。

楼主遭受到的应对模式是不信任,那么楼主必然会产生一个渴望证明自己可以被信任的行为,以应对来自他人的不信任。如果此时依然得不到信任,那么楼主的证明自己可以被信任的行为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从反面证实了楼主确实不值得被信任。

那么长期在这种行为中长大,楼主就会被动的成为不值得别人信任的人。既然不值得别人信任,那么继续投入对别人的信任反而就会成为一种无效的或者付出式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楼主信任的形成,反而还会加剧楼主信任的枯竭。

所以,想要获得信任,就需要从这个模式中脱离出来。

楼主的这个模式种有一个重心就是证明,也就是应对来自他人不信任的证明,正是这个证明加剧了楼主的不信任。

证明是用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里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也就是评价的主体在别人那里,而别人的评价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楼主提供的信息。所以,楼主的行为通常是徒劳的。

三国时期的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曹操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但曹操如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呢?

其实曹操并非真的相信别人,曹操只相信自己,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相信,才会甘愿冒风险让“疑人”去做事,相对于人,曹操更相信做的事情。所以“不疑”的重点不在人身上,而在事情上。

而楼主的做法却完全相反,重点在对人的信任上,而不是对事情的信任上。人的主观是不受楼主控制的,但事情尽管不受楼主的控制,也同样不受别人的控制,正因为如此,才能做到相对的客观。

7.家族治理信任机制的结构创新研究 篇七

关键词:家族企业,信任机制,制度传承,治理结构,创新

一、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与治理困境

家族企业兼具家族以及企业法人双重属性,是一种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组织行式[1,2]。 家族企业鲜明的特征是费孝通式的尊卑长幼式的差序格局, 由此也造成家族企业传统上对于社会资源, 包括职业经理人的有效吸纳不足, 难以将家族内部信任向外部职业经理人传递,外部社会内聚力量较低[3]。 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现家族企业权力的划分结构, 形成血缘、姻缘、地缘、学缘、关系缘的扩展趋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问题:首先,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受制于家族企业创立与成长,家族成员掌控着绝大多数的企业股权, 表现出对于家族企业股份长期控制的愿望与惯性, 导致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与人才的匮乏;其次,家族企业产权方面,总体表现明晰,但内部产权模糊,家族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 最后, 家族企业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家族企业内部一言堂现象频现,造成决策的风险较高。

家族式治理的初期高效在中后期却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必然要求家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要求家族企业实现对于家族式治理模式的优势整合, 以及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变的治理结构创新[4]。 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利益, 会在与监事会成员的监督行为博弈中,直接诱发经理层的行为,而导致其利益受损,双方合作的帕累托效应无法实现, 为更好的阐述这种障碍性,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公司价值作为股东利益的衡量指标,分3种情况,分别为P1、P2、P3;(2)作为股东的监督者有甲、 乙两方,θ、ψ分别表示监督方的股份比例,监督成本为Ω,在甲、乙同时参与监督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为P1,只有其中一方参与监督的公司价值为P2,两方都不参与监督的公司价值为P3;(3)与假设(2)中的三种情形分别会诱发经理层的有效率作为、中性作为、不作为三种行为。在以上假设条件之下,股东、监事和经理层的博弈会显现出基于对方的行为而有所行为的动态博弈过程, 受制于家族企业改制初期规模小、 监督成本大以及监事会股权比例小等特性, 其最终博弈结果将会不利于家族企业的健康成长。

资料来源 : 本文整理

分析上表可知: 当家族企业处于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变的初期阶段, 成立不久的监事会成员股份比例较低,即θ、ψ较小,而监督成本Ω较大,不监督会同时是监督方甲方、乙方的占优策略,因此上表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不监督,不监督),在以上的博弈过程中,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职业经理人员的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出现代理人的非理性投资决策,代理人损害股东利益,公司价值受损,在家族企业改制初期没有实现家族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家族企业发展路径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路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持续态-家族企业逐渐衰败, 在这种演进模式下, 家族企业因没能突破家族式治理模式的桎梏存在夭折的风险; 第二种转变路径主要是中间借助泛家族化的治理模式, 逐步将职业经理人等外部资源内部化,最终成功上市,但治理的效率实现平滑过渡的难度较高; 第三种治理模式转变是:家族企业-泛家族企业-家族临界控股公司-家族治理与现代公司治理结合的共同治理, 这种演进过程, 能够为家族企业逐步演进与完善提供充足时间与空间。 在治理模式转变过程中,注重对于家族式治理模式中优势资源(如信任资源)的有效传承,坚持理性创新, 以此引导家族企业向家族治理与现代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共同治理结构转变。

资料来源 : 本文整理

三、家族企业家族治理优势传承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创新探究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转变, 以及治理结构创新的最大动力,是对于治理效率的追逐,持续的优势资源传承与治理结构创新,对于家族企业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家族企业实现二次发展的核心能力所在。

(一)家族治理的信任机制传承

家族企业的家族属性具有天然的内聚力以及高度的内部信任, 内部信息的充分传播成就初期的繁荣 ,家族企业一旦进入中后期,基于家族企业内部伦理等级约束下的高度信任机制着手, 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家族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逐步从空间上扩大对于外部职业经理人员的引进, 突破家族企业管理资源的封闭性,整合人力资源与管理资源。

家族信任主要依托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是对于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抑制行为的一致性认同。 在这种信任机制下,家族企业内部信息传播顺畅,委托代理成本较低, 较高的家族内部凝聚力带来治理的高效率。 但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会逐渐与家族资源的分散相矛盾, 相互之间的信任度逐步降低, 逐渐会局限于嫡系血亲关系范围内,这也是家族企业成长困境的信任制约,因此家族企业要注重对优势信任资源的传承与发展[5,6]。

资料来源 : 本文整理

此时,在文中第一部分假设之下,如果家族企业将信任机制加以有效传承, 尽管在家族治理情况下所占股份比例较低,即θ、ψ值较小,但同时由于对经理层的监督成本大为降低, 达到家族创业时的接近零监督成本,即C非常小,博弈的结果中监督、监督分别成为监督方甲、 监督方乙的占优策略,(监督,监督)也就成为上表中博弈的最终结果,经理人员会在内外部监督情形下理性决策, 公司价值达到最理想的结果P1,达到家族企业在家族治理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预期。 鉴于此,首先要逐步建立关系信任与契约信任相结合的信任模式, 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关系信任逐步与市场契约相结合,实现约束半径无限延伸向包含外部专家等非家族成员的家族理事会议, 将家庭关怀特质与制度设计想结合, 创造性的引进值得信赖的外部顾问来调和家族矛盾进行家族冲突管理, 关键时刻协助家族企业成员共渡难关。

(二)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展, 业务的增多以及经营活动的半径扩大等,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严峻考验,由于家族企业成长带来的管理能力需求急速线性增长和受市场培育造成的管理能力供给缓慢线性增长的不对称性,家族内的人力资本供应供低于求,因此,吸纳和集成新的管理资源就成为私营家族企业成长的重要课题。

1.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特色监督委员会

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创新过程中, 通过建立具有家族企业特色的监督委员会和引进外部投资者,实现家族企业在内外部监督环境下的高效率: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融合社会资本实现家族企业股权多样化目标, 将家族控股转化为家族委员会监督, 引进机构投资者监督解决经理人才瓶颈制约;另一方面,注重家族企业由家族成员的一元控制转变为由家族成员和非家族的经营管理者共同参与管理,建立“家族成员+个人能力”的家族内部任用机制和“量才为用”的外部选聘机制,形成包括家族成员和外部监事在内的互补性监督委员会。 在沿用家族企业困境种假设情况下,此时假设监督方为家族监督委员会方和机构投资者方, 此时的博弈行为会达到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

资料来源 : 本文整理

此时, 由于作为整体的家族监督委员会是公司的大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较大,即θ、ψ值较大,同时由于其对公司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较强, 监督成本较低,即Ω较小,博弈的结果中监督、监督分别成为家族委员会方甲、机构投资方乙的占优策略,(监督,监督)成为本次博弈的结果,经理层会进行理性决策, 这时公司价值达到最理想的结果P1,达到家族企业转制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预期。

2.明晰内部产权结构,明确相互权责

家族企业对现有产权结构、 人才结构等各层面进行变革, 逐步实现家族企业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产权划分明确, 同时实现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产权明晰;对于外部管理者引进过程中,家族企业特殊的地缘、同学缘以及关系缘,可以成为逐步实现引进职业经理的过渡,逐步实现人才结构的多元化与互补性。 这时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家族成员应更多的是作为监督人员,在沿用家族企业困境假设下,由于他们与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 以及因对公司较熟悉带来的监督成本降低等, 家族成员组成的家族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履行,会有效地对管理人员不作为形成约束, 同时由于作为整体的家族监督委员会股份比重较大, 会达到家族企业转制期内代理成本与代理能力的帕累托改进效果。

3.董事会多元化与互补化,建立关系型与契约型结合的股东会

为确保家族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首先,促进董事会董事成员多元化与互补化, 变原本家族成员董事占绝大比例的董事会结构, 为家族成员与外部董事共同参与决策的董事会结构, 同时将家族企业共同治理过程中引入的债权人、 战略性客户以及关系型供应商引进董事会[7];其次,在多元性董事会科学决策 、特色监督委员会高效监督情形下,实现股东会人人参与, 形成有家族企业特色的关系型与契约型股东会,家族企业通过发展累积投票制、 委托投票制以及信托投票制等方式,保障中小股东能充分行使投票权,形成在相互之间关系与股权契约纽带下的股东会,实现家族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下的家族企业效率最大化。

四、结论

8.信任机制 篇八

摘要:文章通过理论研究提炼出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因素,并进一步运用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监管、企业能力、消费者安全意识、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因此,为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食品企业要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安全食品的能力;第三方认证机构应积极向消费者展示其公正性。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信任;企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使很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丧失了信心,食品安全面临信任危机,重建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问题成为企业界、政府部门、学术界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从信任产生的根源出发,探寻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构建途径是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信任的形成涉及政府、认证机构、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是对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二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将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了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多维因素,构建了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多维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消费者问卷调查,挖掘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进而探知消费者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为食品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消费者信任的内涵

消费者信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消费者信任问题。尼克拉斯·卢曼(2000)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并通过研究得出,信任是克服一种不利后果所导致的感知风险的关键因素。Mayer等(1995)研究认为,信任表现为一种承担风险的意愿。信任行为则是一种承担着一定风险的行为。前期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信任是一个单维度的概念,即认为信任是一个由卖方特征决定的简单概念。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单从一个维度来解释信任是缺乏说服力的。不能全面深入地阐释信任问题。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消费者信任的前因及后果,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由此可见,消费者信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在以往文献探索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其涵义为:在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的肯定,对消费宏观环境的积极预期,对食品企业积极行为的认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所购买食品放心食用的心理状态。

二、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假设提出

从消费者信任的涵义可以看出,消费者信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涉及消费者、企业还包括政府和认证机构等相关主体。究竟这些主体的哪些方面会影响消费者信任是本研究的关键也是本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这些相关主体在消费者信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1政府在建立消费者信任中的作用。由于食品安全是一种信任品,具有不透明的、只有检测才可以知道的性质。消费者即使食用了,也不知道其安全程度。因此,政府部门的立法、执法和监管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Unneveta和Jensen(1996)认为,在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信息获取上成本高昂,而且政府对食品市场的干涉是比较缺乏的。陈兴乐(2004)认为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是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宇鹏、夏英(2006)认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是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政府通过质量安全品质标准体系和监测执法制度两个方面,从外部营造改进食品安全的压力和动力,激励和约束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此外,政府部门提供信息、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等也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因素。比如徐晓新(2002)从食品流通链条出发,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李怀等(2005)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制度执行不力等。周洁红(2004)通过选取单一蔬菜为研究对象,认为政府特别要加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la:政府相关法律完善程度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1b:政府执法力度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1c:政府监管水平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1d: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传递及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2企业在构建消费者信任中的作用。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食品生产企业是食品生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决定食品安全的关键主体。企业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开放和诚实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许多学者对企业影响消费者信任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研究,Mayer等(1995)研究认为,企业的诚信、专业技术、能力和善意是构建消费者信任的重要因素。Sirdeshmukh等人(2002)在Mayer等的基础上又提炼出政策的可靠性、商家的声誉等要素。Donev和Cannon(1997)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转移过程。Yee等(2005)在Doney和Cannon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该信任的六大决定因素。分别为能力、可信性、可靠性、诚信、善意和提供信息。本文借鉴Yee等的观点。提出如下假设:

H2a:食品企业的能力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2b:食品企业的可信性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2c:食品企业的可靠性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2d:食品企业的诚信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2e:食品企业的善意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H2f:食品企业提供信息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3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构建消费者信任中的作用。食品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检验,比如强制性的QS认证、企业自愿执行的HACCP认证和ISO系列认证等等。由此可见,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相关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第三方认证机构。Palmer等人(2000)认为,认证机构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信任和降低风险。斯图尔特(2003)根据信任传递理论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是可以被传递影响的,消费者通常要依赖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做出信任判断。基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消费者信任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认为第三方认证机构能在交

易市场上强有力地制定和实行公平规则、程序并保证公正结果。Pavfou等人(2002)认为,认证机构通过设立规则来限制卖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可接受的交易行为提供指南。他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的环境。建立公平和开放的规则和程序,对企业进行认证,评价并剔除有问题的参与者,鼓励善意的交易规范。这些措施通过建立公平的交易和公正的结果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因此,第三方认证机构是否公正的执行认证标准将会影响消费者信任。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3:认证机构的公平、公正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4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在构建消费者信任中的作用。消费者是食品消费中的主体,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对其信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Draper和Green(2002)研究认为,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角色地位,认为消费者不应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也应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如果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信任这个概念便也不会存在,消费者通过食品信息的了解,对产品可能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自我评价。产品信息了解越多,对使用该产品就更有把握,对选购的产品安全性也会有更加肯定的评价。周洁红等(2004)对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程度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认为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费者在做出食品购买决策之前是否会主动搜寻所要购买食品的相关信息将会影响其信任程度,本文提出假设:

H4:消费者安全意识正向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

5,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与购买意愿的关系。食品安全信任是指消费者对某一食品企业的产品所持有的信心。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食品本身的特殊性,消费者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来判断产品的质量,因此,食品消费是极具风险性的。在感知到高风险的时候,信任的出现对于产生购买意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越高,其产生购买意愿的概率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5: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三、实证研究

1量表检验。本文利用利克特5分量表设计了40个测项来测量信任的影响因素,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测量使用总体测量题项包括4个测项,购买意愿由3个测项来测量。问卷首先征询了3位营销和食品质量领域专家的意见,同时向50名受访者进行了预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预调查数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剔除特征值小于0.4的测项,该过程删除了4个测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因子结构,除消费者信任与购买意愿两个单项变量以外,KMO值为0,752,问卷整体及每个因子的Cronbach α均大于0.7。

问卷正式调查采取路上拦截调查的方式。选择福建省福州和厦门地区四个大型超市,在不同的时间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46份。其中男性161份(46.5%),女性185份(53.5%);35岁以下的占46.1%,36岁~45岁的占32.2%,46岁~55岁的15.7%;在学历方面,大专和本科学历占73%,硕士及以上学历18.2%:家庭平均月收人中。1500元以下占31.6%,1500元~2999元占29.8%,3000元~4999元占21.1%,5000元以上占17.5%。从样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对象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家庭平均月收入分布等方面都比较均衡。

我们使用主成份分析对正式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保留的36个测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的Cronbacha值及各子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7,12个因子累积可解释信任总方差的89.786%。此外,信任和购买意愿测项均符合要求,全部保留。

2,假设检验。本文进一步采用统计分析软件AMOS 6.0,对提出模型和假设进行了一次性的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来识别信任与其影响因素以及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在执行SEN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路径图构建、模型说明和识别等方法,同时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表1给出了路径分析与p<0.05情况下的假设检验结果。经过假设检验,去除不显著的路径后。重新运行数据得到实证结果。SEM的结果表明。显示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X2/df为2.423;拟合优度指数GFI=0.952。大于参考值0.9;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0.845,大于0.8的最低要求;标准拟合指数NFI=0.948、增加拟合指数IFI=0.963、比较拟合指数CFI=0.968,均高于参考值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48,小于最低要求0.08。统计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很好。

四、管理启示

从表1可以看出政府部门、食品企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及消费者自身的各因素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影响大小及显著性有所不同。食品安全信任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食品企业兴衰的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构建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群体根据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要索有针对性的分配资源,逐步加以改善。

1政府部门要重点做好监管工作。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监管是影响消费者信任的首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要做重点好监管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逐步规范食品安全市场,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及食品行业协会应联手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逐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

2食品企业应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生产能力放在首位。只有生产安全产品的企业才会受到消费者认可、信任和青睐。因此,企业要把生产安全食品作为立足点,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从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安全健康食品的能力,进行安全产品相关知识的宣传,进而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3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还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带来的风险大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认识。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并不信任企业提供的信息,而政府提供信息和进行消费者教育显著影响消费者信任。因此。政府应利用相关资源,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促使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4认证机构应积极向消费者展示其公正性。认证机构是开展认证的权力机构,食品企业上市前都要经过认证机构的审查,通过认证标准的食品方可上市。因此。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很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认证人员做出有利于企业的不公正的认证结果。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将决定认证工作质量水平,认证机构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和监督管理,防止任何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情况发生,提高认证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2周洁红,钱峰燕,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农业经济问题,2004,(4):26-29。

3Doney, Patricia M. and Cannon, Joseph P.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61): 35-51.

4Wallace M.S. Yeo,Ruth M.W. Yeung,loeMorris. Food safety: building consumer trust inlivestock farmers for potential purchase be-havior. British Food Journal, 2005, (107):841-854.

9.《信任》读后感 篇九

课程:经济社会学

专业:04社会学

姓名:王鸿鹄

学号:0410024

《信任》读书报告

《信任》一书的全名是《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是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所作。作者把信任问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等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的特色,指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福山《信任》的产生,可以说引起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的巨大反响。

一、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福山,日本裔美国学者。1952年生于芝加哥。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古典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伯纳德·舒尔兹讲座教授。现任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南希·赫斯特讲座教授。1992年出版《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提出“历史终结”立刻在学界激起轩然大波,以致后现代哲学巨擘德里达亲自出马与之辩论,书被翻译成20余国文字,并获得洛杉矶时代书评大奖和意大利Premio Capri书评奖。1995年出版《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再次于世界发行并畅销。其最新著作是1999年出版的《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随着《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大分裂》等重要作品的出版,当时就有学者预言在国内“2002年很可能是福山年”。

二、内容介绍

在《信任》这本书中,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全球的经济生活作了全面的透视。他将文化传统引入经济学的范畴之中,认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福山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信任度社会”,以日本、德国、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低信任度社会”,以华人文化圈、意大利、韩国为代表。在“高信任度社会”中,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在“低信任度社会”中,经济状况却危机四伏。

他指出,信任是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的行为组成的社区中产生的一种期待,它建立在道德和习俗的基础上。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能力取决于一种单一和具有渗透性的文化特性,即社会中所固有的信任程度。一个相互信任的共同体必然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不是建立在明确的规章制度上,而是源自一整套内化于共同体成员心中的伦理习俗和互惠的道德义务。从长远来看,信任最终会带来收益,所有在经济上成功的社会都是相互信任的社会,相反,缺乏信任的国家,在经济上表现糟糕,并伴有严重的社会问题。信任还有助于形成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组织。信任来自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它所形成的道德约束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易,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福山认为,在高信任度的国家,容易形成私营大型公司,在低信任度的国家通常只能形成私营家族企业,无法超越家族与异姓人合作。正是信任度的差异导致了经济上的差异。在一个时代,当社会资

源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时,只有那些拥有高度信任的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稳定、规模巨大的商业组织,以应对全球经济的竞争。世界范围内的华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根源就在于华人文化中缺少社会信任。

三、读后的感受

人类社会中的信任问题一直备受各个学界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面对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信任能够有效的促进合作,增进双方之间的交往和发展。

信任,简单地说,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坦诚对待和相互放心。福山在《信任》第35页中写道:“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他所谓的“规范”就是指价值观。

福山把信任问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在信任度高的社会中,容易建立起大型的企业,企业间易于进行合作,进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福山区别了两类国家、两类文化: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社会内部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样的国家就很容易从民间自发地发展起巨型的企业和生产上的广泛分工,因而在20世纪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另一种则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在这种文化中信任度低,人们普遍地不信任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因而民间的私营部门很难发展起

强有力的巨型企业,这种国家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势必落后。值得注意的是,福山把欧洲国家的法国和意大利都算作与中国一样的低信任度国家,甚至认为意大利中部地区“本质上是中国儒教式的”。在他看来,英国和美国文化是一种中间类型,它处于高信任度的德日类型与低信任度的中国、法国和意大利类型之间,美国比较接近德日类型,英国则更接近意大利类型。

在福山的心目中,德国和日本的社会内部有着最高的信任度。福山是一个美国籍的日本人,他称颂日本文化、贬低与日本对抗的国家,这些都显然夹杂着某种民族感情在内。他甚至认为日本的文化比美国文化更适合现代的工业化经济,并且忧虑美国国内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会导致美国最终衰落。但是我们应当承认,福山的观点基本上都有事实依据。德国和日本的人口都比美国少一半还多,资源也很缺乏。它们都是靠着国内居民高度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在19世纪下半期高速发展了现代的工业化经济,德国还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到20世纪下半期,德国和日本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3大经济强国之一。

按照福山的分类,中国不仅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而且是社会内信任度低的典型。在这样的低信任度国家中,人们对并非自己亲属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进行有组织的合作,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家族主义。福山的说法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我们自己在中国社会中的经验也可以印证他的许多论点。而这些都严重妨碍了中国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

如今,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走向了世界的轨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面对面交往频率增加,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人们日益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社会的信任机制也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如此一来,我们国家将很可能陷入信任危机,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将我们社会的信任机制建立起来,建立起一个诚信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地讨论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一届领导提出的“和谐社会”中,诚信也是重要的一点。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中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可见我国政府对新时期社会信任机制的重视。

10.诚实与信任 篇十

桃坪镇中心小学 贺小莉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二十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诚实的重要性,学会诚实做

人。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懂得诚实

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解释文章主题,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法设计:朗读分析。

学法指导:朗读体会,交流。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二、回顾旧知识:

1.听写词语:

单据 陌生 咔嚓 驱车 能见度

歉意 故障 环顾 搁下 反光镜

2、填空:()时间,()回家途中不小心撞坏了路边的小红车,在()的情况下,主动留下自己的(),希望车主与他联系。

三、学生交流,读中品味

1、这是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在你看来,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环境、小红车的主人、自己等多方原因)

(1)“天很黑,又有点雾”、“能见度仍很差”,从这里可以知道环境恶劣,潜藏着事故的隐

(2)“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提问:“毕竟”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作者诚实、勇于承担责任。)

(3)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①“环顾”是什么意思? 我为什么要环顾?

②在“看不见一个人”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写下字条,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提示:

a.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b.假如作者一走了之,他也就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但是,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负担,感到不踏实。

c.诚实的行为是人格力量的象征,这件事显示了作者的高度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齐读句子)

D、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学生联系课文说理由)

师:作者用自己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诚实。

2、如果你是一位交警,你认为责任在谁?

3、让学生再读1—3自然段,感受我诚实的可贵品质。

4、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句子,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这一段话)

5、是呀,作者“我”在无人知晓完全可以逃避的情况下主动自觉地留下了字条,如果你就是那个作者,你会怎样写?“我”留下的仅仅是字条吗?还有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个作者,你会怎样写?(让我们试着把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学习第4—11自然段,理解信任

1、情境猜测:留下字条,一般来说,你想对方会要求你干什么?

2、三天后,小红车的主人拿起了话筒,拨通了电话。如果你

接到电话,一般来说,对方要干什么?

3、老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品味一下他们俩在电话中传递的情感。

4、从小红车主人和“我”的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5.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1)个别读,齐读。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车主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我希望这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生反复朗读,记住这句话。)

五、总结课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换题目 明中心

同学们,俗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世上还有比金钱更

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1、现在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用“诚实与信任”做题目了吧?(全文都是围绕着诚实与信任来写的;诚实与信任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是要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诚实的心灵、诚信比金钱更重要、诚信、一张字条……)

(1)“我”的诚实的行为让车主感受到了我对他的信任。

(2)车主被我的诚实所感动,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2、如果让你给本文换个题目,你觉得用什么题目比较好呢?

七、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师小结:是啊,诚实和信任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愿大家也能和作者一样,拥有他们。今天,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诚信的赞歌》:

诚信是万绿丛中那朵美丽的红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含笑答谢陪衬它的小草。

诚信是泰山脚下那湾清清的溪水,一滴滴映照出太阳的光芒与明亮。

如果把诚信丢弃了,那么,所有的理想都将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诚信是金,诚信是德。

拥有了诚信,一点小小的星光,可以照亮漆黑的夜空;拥有了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了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涌动整个海面!

2、课后实践活动。

把自己最喜欢的关于“诚实和信任”的一句话写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好朋友。

八、作业设计:(1、2两题必做,第3题选写)

1、说的练习:搜集、了解、互相叙述一个身边的诚实守信的小故事。

2、仿写语句:

诚实是一把钥匙,打开彼此信任的大门;

诚实是一座桥梁。诚实是。

3、小小演讲稿: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提示:可以按以下问题去思考、去写,一段写一个问题,并安排好讲稿的层次。

(1)什么叫诚实?守信?

(2)诚实与守信之间有什么联系?

(3)讲诚信有什么好处?

(4)怎样才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板书设计]诚实与信任

“我”无人知晓留字条

小红车主事隔三天回电话

11.信任孩子就是信任未来 篇十一

一个多月以前我去中国台湾地区,在一个餐桌上,有一批年纪很大的企业家,头发都很白了。每个人都大谈创新。我突然想到,假如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创新,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大了,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人比他们更会创新。其实他们应该是尽全力去努力帮助年轻人创新,建个平台扶持他们创新。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比年轻人更聪明,那灾难就出现了。

很多人都说80后不行了,90后不行了,这个世界上孩子们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还是没有出问题,是我们出问题了。我父亲认为我不如他,争论了将近20年,每次吃饭就吵架,直到前几年我对他说,我把儿子十六七岁养到了一米八,你把我养成这个样子,你看是你本事大,还是我本事大?

我们的孩子永远超越我们。我父亲超越了我爷爷,我超越了我父亲,我也坚信我的孩子会超越我。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我不知道我们对未来还会有信心吗?孩子是我们的产品,一个老板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的时候,你怎么相信这个产品会走出去?

听懂他们的话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们不承担责任,可是你们看,汶川大地震冲在第一线的是80后,玉树地震冲在第一线的是80后。我们的爷爷相信报纸,我们的父亲相信收音机,我们这代人相信电视,孩子们谁都不相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而已。我们总说孩子不听话,请问我们听了孩子的话没有?我父亲说了我20年不听话,他从来没听过我说话。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与他们沟通的问题。我孩子17岁,跑过来跟我说:“父亲,我要找女朋友了。”我说好事儿啊,为什么?他说97%他这个年龄的人都有女朋友了。我说好,第一你告诉我这97%的数据从哪里来,他就说不清楚;第二,假如你爱上一个姑娘,那个姑娘也爱上了你,我坚决支持。如果97%的人都找对象了,你不找对象我觉得不太靠谱了。最后他就会慢慢思考。

其实我们只要学会跟他们沟通,去倾听他们的话,我们就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给未来机会

80后、90后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公司90%以上的员工是80后,他们创造的公司,他们创造出几千亿的市场,几千亿的创新,父母连想都不敢想。

有一个争论提到,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吃过苦,要告诉孩子们,但是不要让孩子们重新走我们走过的路,重复我们走过的路是错误的,可是谁都会犯错,我们没有过偶像吗?还是我们的父亲没有过偶像?所以我们不要去埋怨,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80后、90后既然承担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就要支持他们,没有人给过我们机会,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

所以我坚决相信,孩子们一定比我们有更多办法。假如我们对他们失去信心,那么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全是假的。我们懂得开放,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未来,他们更懂得承担这个责任。只不过我们不愿意倾听而已。有不同观点存在,那才叫和谐,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

上一篇:小学作文我相对你说 我想对你说声谢谢作文下一篇:大学网络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