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4-08-03

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精选9篇)

1.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一

中国山区贫困农村农业的发展

——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摘要;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其发展关系到湖北西部整个地区的发展。巴东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巴东县的发展。贫困山区农业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字:农业现状;产业化,现代农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现阶段,巴东县总人口49.1万人。行政村总共492个(村委会),共有重点贫困村295个,绝多贫困人口16.56万人,低收入7.9万人。虽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权限任命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生活水平仍然是处于低水平。农民的发展致富极其困难,农村的持续快速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怎样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是当前的主要课题。

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下面就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一,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源的利用。

1)巴东县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高坡陡切割深。因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分割,形成三高山(北部小神龙架,南部蛇口山,中部绿丛坡)家两地(长江清江河谷)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地貌分类研究的报告中,巴东县被列为高山县,其大高山,高山地貌的比重分别为12.9%,68.6%居全省各县市之首的士高差悬殊海拔高从66.8米到3005.0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低山(低于800米)二高山(800米到1200米)和高山(1200米以上)面积分别占29.53%33.18%和37.29%。山多地少。

2)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在减少,人口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行政统计年报表明,权限1949年人口24.42万人耕地总面积48800.00米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到1996年人口增加到48.48安人而耕地面积下降到41770.00公顷耕地减少7030.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由0.2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据预测,到2010年,如果将人口控制在55.7万人以内,全县粮食总产量只能达21.4万吨。人平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全县粮食需求量为22万吨,与预测产量相比,还差0.6万吨。加之,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和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所在,将会淹没和占用一些耕地,根据灾后重建、根据治水患的“三十二字”方针,对于坡耕地还要还园、还林,耕地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3)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多“三跑田”。

土地资源详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坡度小于2°、2°-6°、15°-25和大于25°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1%、5.41%、18.84%、28.70%和45.14%,面积分别为1019.00公顷、2882.10公顷、10046.50公顷、15299.80公顷、24000.70公顷(含梯地1735.7公顷)。

1982年长办协助我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全县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7%。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据水保办提供资料表明,目前全县轻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548.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6.18%,而且土壤的片状侵蚀和沟状侵蚀以及小型滑坡分布广泛,局部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泥石流。

4)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15.88%,以旱地为主,99.0%的又为坡田,水田较少,且有效灌

溉面积更少,仅占水田面积的47.0%,由于坡地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旱抗涝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较高。

全县非耕地面积大,其中仅林业用地就占总面积的63.63%,其它地类比重较少,1996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2.2%,林业收入只占5.28%,牧业收入占32.4,而牧业生产的精粗饲料主要是靠粮油作物提供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从耕地中转化而来的,而面积大的林业用地的收入却远远低于耕地的收入。

5)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利用。山地资源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和养殖业。而是固守着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大量种植地产粮食作物,竭泽而渔的挤压式利用资源,生态黄静遭到极大破坏。

6)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巴东迄今为止未通高速公路,宜巴高速正在建设之中,沪蓉高速穿过巴东境内,尚未建成完工。农村网络发展缓慢,麦丰湾村尚未拥有一台电脑。信息及其闭塞,乡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落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更是落后。

第二经营模式极其落后,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济体制,农户都是分散的经营。自发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猪仔最贵时卖到200元一头,最便宜时竟免费送人都不要。家庭联产承包只分的彻底没有统一起来,没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或者是由县乡村组织的给农民信息的预测机制。

第三,机械化水平极其落后,农村除了几处平地采用插秧机外垄烟机外,其余的都采用“刀耕火种”或者原始的人力牛耕。其中牛耕绝大部分限于水田的耕种。农民劳动强度大,投入的成本高。

第四,农村人口流动机构不合理。近几年来,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全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妇女也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但这样的劳动力全部的外出,大部分可耕地荒芜。

第五,政府不作为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政府没有彻底改变贫富落后面貌,全心全意真正的为农民着想。政府没有勇敢的探索和尝试贫困农村的发展的新出路,而是等待国家政策的辅助,和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处于贫困县的政府扮演着“服务性政府”的角色,国家补贴和医保等下发时发一下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方面严重不够,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说政府的补贴对农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仅能缓解一时止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还要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和营销。同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的重要标志,根据巴东的实际,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坡地多,投入的劳动强大难度大,化肥多,但产出十分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实际,应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

一,调整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和切实实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园则园。不适宜耕种的变为林业药材油料柑橘的生产的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政府应给与大量切实可行的补贴,比如溪丘湾乡麦丰湾村板块经济种柑橘,补贴相当少,而且现在补贴至今年已达五年补贴未到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加强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本县的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县的成功经验,勇敢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推广。给出行管的奖励补贴政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政府给出相应方针政策,指导引导农民农民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勇敢地走出来。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加强教育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科研机制,人才强县,科研强县。甘肃会您的一个

极其贫困的县,被成为“状元县”。不知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是那县到现在仍然十分贫困。值得思考。),加强教育的投资,建成高标准,在巴东县要见一系列技术培训学校,为巴东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巴东县这类技术学校太少了。目前位置就巴东县一所吧。而且制度很不健全。都只是针对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企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下乡。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学到。),培养现代农民。农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业知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和绝对的趋势。而信息的索取要靠现代的农民,现代机械的使用也要靠农民。而这些都是要靠现代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对市场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当然这是全国农民都遇到的大问题,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对对巴东县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惠,留住巴东县的优秀人才,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巴东县实际上在为外地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些年来从巴东县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是巴东县人民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啊。可是有多少人回来了?对巴东县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都是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跳出这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是跳出去了,可是他们至亲的父老乡亲呢

巴东县的建设靠人才。巴东县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留不住主人才。巴东县政府应给出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回,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建设自己的家乡。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引进各种所需人才。还可以加强自己县内人才委托培养的计划,或者合同制等方式。现在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只是要靠人才来传播。现在是市场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但巴东县政府怎么就没觉察出来呢?

3建立和完善科研机制和基金机制。研究和开发巴东特色的农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创造名牌。比如在烟,酒,柑橘,药材等方面可大做文章。创造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巴东县在这些方面都是让那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方式。政府要加强这些产业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自主合作的组织。在巴东县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其手段。打造属于巴东支柱产业。

4巴东县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应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小型巴东港,利用陆上公路的便利想内陆辐射,恩施各县及外省辐射,大力发展加工行业。因此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应积极利用东部沿海向中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机遇,给予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赶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改变原先农产品初级产品,半成品转变为现在的成品的出售。

2.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二

农业生产保障了国家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其发展程度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烟叶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竞争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传统的烟叶生产必须被革新, 并过渡到现代烟草农业的领域。在不少山地丘陵地区, 烟叶种植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是当地的农业支柱, 对于保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1 现代烟草农业的相关概念

现代农业主要指通过现代科技助推农业生产, 在不断的科技与手段创新中发展新型农业, 提升农业的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 并提高农民素质, 从整体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 现代烟草农业是指在具备现代农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科技创新不断改良传统烟草生产, 提升烟草生产的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 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管理。

2 山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障碍

2.1 受制于自然条件

山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地理环境复杂, 可能出现因为海拔过高引发的有效积温不足, 受到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日照强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年平均降水量等因素影响, 使得烟叶生产受到限制。同时, 错综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了烟地零星分布, 面积不大, 连片程度低, 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

2.2 土地流转制度低效

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一定成效。但是, 土地流转依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受到生存保障意识、习惯性生产模式和对外承包获益不多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流转速度较慢;山区乡镇缺乏专门管理烟草生产土地流转的机制与部门, 在流转过程无人监管的状态下纠纷较多, 影响了流转的效率;外部环境不成熟造成土地流转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进城务工农民工作不稳定, 短时间内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概率较大;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 农民依靠土地作为其生存保障, 限制了土地的高效流转。

2.3 山区烟草生产技术落后, 烟农生产水平较低

由于山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想较为封闭, 先进的烟草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在这种条件下, 山区烟草生产往往具有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的特点, 对于单位产量的提升和整体产量的增加都是不利的。山区往往缺乏足够的烟农协会, 烟草生产组织性较差, 也缺少相应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烟草生产各环节的科学性较低, 不能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 无法进行有效的机耕作业, 劳动量耗费过大, 生产成本高昂。山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很低,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烟农技术素质的低下, 在烟草新技术的推广中, 其接受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进展缓慢, 严重放慢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大部分山区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的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中心的意识, 仅仅视烟草为副业, 缺乏内在的推动力量。

2.4 山区烟草生产环境差, 产业化程度低

在山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中, 烟叶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份额不大。地方政府对于烟叶生产重视的出发点在于烟草生产的高税收, 因此给予很大的扶持力度。在国家控烟力度不断加强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之下, 烟草生产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同时, 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很高, 烟草生产的从业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孺等留守人员。这种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烟草生产从业者劳动素质较低。从整体上来说, 山区的烟草生产环境相对较差。受制于烟草种植面积较小且分布零碎, 烟草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无法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烟叶生产基地。产业化生产经营组织较小, 缺乏带动力。

3 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路径

3.1 对影响烟草农业生产要素的分析

做好烟草农业生产发展工作必须充分分析其生产要素情况, 重视土地要素、劳动者要素、技术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烟草农业生产要素, 实现最优化配置, 以利于构建高效烟草生产体系。

3.2 集中突破土地、技术与工具限制

增加土地流转的形式, 通过互换、转让和租赁等方式将烟地集中化, 增大种植规模, 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烟叶种植产业区;强化户籍化和GAP管理模式, 增强技术服务水平, 提升其整体管理水平, 以促进先进烟草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登记有烟草生产经验的农民, 通过成立合作社和服务队, 建立组织化较高的烟草生产服务队伍;联合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研制适应山区烟叶生产的小型专用设备, 并将这些设备的使用和配置进行科学规划, 实现烟叶生产机械的最优化配置和高效生产。

3.3 发力于投入渠道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与组织化生产

对于山区发展烟草农业, 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并不断拓展投入渠道, 如民间资金、扶贫资金等的引入, 帮助烟农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生产条件, 如推广种烟保险降低风险, 增强烟草生产的吸引力;加强组织创新工作, 增加组织化生产的新模式, 如烟叶合作社、烟农协会, 并吸引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过硬的人才加入, 带动整个烟农队伍的发展。

3.4 重点提升山区烟草农业机械化程度

通过对大规模重型机械路径、小型精细化机械路径和中型机械集约化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山区现代烟草生产机械需具备以下特点, 即复合式、精准化、通用性和低耗能。

摘要:本文从现代烟草农业的相关概念入手, 论述了山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障碍, 并提出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机械化

参考文献

3.山区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政策优势;宣传服务网络;服务领域;服务组织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73-0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起着根本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以及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立足农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辽宁东部山区县的农机服务部门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服务“三农”,对促进山区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挥政策优势,加强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使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2005年辽宁省政府颁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2007年3月28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辽宁省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山区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使用规模小,效率低。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结合县情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速山区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2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层农机宣传服务网络

山区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等主要依靠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完成。然而,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少,经费有限,培训只能普及到乡镇农机服务站,由乡镇基层农机服务站负责把宣传培训工作深入村组。山区县山多地少、地块小,大型机械无法广泛推广和使用,因此个别乡镇政府不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不但没有工作经费,而且把农机服务工作人员分流到其他“重要岗位”。据调查,乡镇的人岗分离现象很普遍,有的农机服务人员离开本职岗位达5 a以上,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不但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生疏,跟不上技术改革创新和农业发展形势需要,而且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站,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宣传推广等服务经费,提高工作人员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保证人员和经费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与科协等相关单位联合制定“科普之冬”等培训计划,开展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和培训活动。利用冬闲和农闲季节深入村组和农业大户,推广新机具和新技术,宣传农机补贴政策,解答农民的专业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流动现场会,采用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的形式,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技术性能、适应性能等,并把综合技术信息反馈到科研单位,为相关技术革新提供参考。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数字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制作光盘等方式宣传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并确保宣传覆盖面。

3 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山区县山高路陡,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差,农机具磨损快,易出故障,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得不到正常发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是组建农建工作队,修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修建村组公路、修建水利工程等,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安全生产系数。

二是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加大服务力度。乡镇要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户正确使用机具,修理排除农机作业中出现的机械故障,及时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使农业机械始终在安全状态下运营,解决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农机户的切身利益。

4 拓宽服务领域,落实普惠制惠农政策

近几年,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调整和部署,为山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商机。兴边富民工程、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和高速公路的修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迅速发展,但相应的机械开发和投入却没有同步赶上,相对滞后。特别是适合山区产业结构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开发投入更少。

一是拓展科研领域,研发新产品。科研单位要提高认识,转变发展思路,在研究开发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做好技术转型工作,面向山区开发中小型农业机械(如便携式玉米点种机)。中小型农业机械操作简单、价钱低廉、使用方便、不受地块大小限制,深受农民欢迎。

二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做好技术反馈。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改进,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普及惠民政策。现行的农机补贴政策局限在一定范围、特定机型上,适于山区发展和使用的小型、轻便型机具普遍没有纳入补贴范围,山区农民无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建议农机惠民政策向小型化、多元化发展,并根据产业结构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适于畜牧业发展的小型丝化机,既适于规模养殖业,又适于家庭养殖业;玉米收获机的型号均为大型,只适用于某些道路相对较好、农田规模相对较大的少数乡镇。开发适于小地块、轻便简单适用的家庭型玉米收获机、灭茬机,既能减轻农民负担,又能达到秸秆还田、改善土质、增强肥力的作用。玉米秸秆还田既解决了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问题,加强了环保,又减少了空气污染和森林火灾发生系数,利国利民。

四是建立农机产品超市,宣传服务一体化。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应成立利民惠民农机超市,销售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自动化电脑屏幕宣传系统一点通操作简单,能够随时点读、观看相关产品,集宣传、产品、操作为一体,既有视觉感受,又有操作实践体验,对快速推广农机产品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县级农机产品超市运营成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向乡镇推广,这样更便于农机具的宣传、推广和服务。

5 结语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提供服务“三农”的工作平台。基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把他们安排到最需要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其技术特长。基层政府领导应协助相关农机推广机构完善农机技术服务网络。生产厂家应深入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设计具有山区特色的中小型农机具。

参考文献

[1] 白人朴.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7-8.

[2] 马娟,陈峰,李芬.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汉中科技,2014(1):13-14.

[3] 阮仁慧.浅谈公安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机化,2014(1):12-13.

[4] 饶正良,饶崇明,梅军.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再认识[J].湖北农机化,2014(1):25-2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this paper puts foward four feasi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light of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mountainous area county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namel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licy advantages, to improve the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rvices organizations,and to expand service areas.

4.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四

6月20-21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召开,这是首次大规模举办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内容的专门论坛,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盛会。

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24个省区市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鉴定、推广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深入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上升到重要位置,中央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丘陵山区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50%以上,但GDP只占全国的30%。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作物、糖料、烟叶、蔬菜瓜果、青饲料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种植大部分集中在丘陵山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季节性劳动力严重短缺,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议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努力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由于丘陵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难度比平原地区更大,更为艰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5%。平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水平较高,发展较快。丘陵山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5%左右,明显落后,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与平原地区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进程。

建议加强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及战略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科学区划,明确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发展模式与主推机型,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抓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地块小而分散,机耕道建设滞后,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都比平原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建议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项投入,对丘陵山区农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项目建设范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对机耕道及机电提灌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为农机作业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规格不一。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及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装备结构不合理,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培训力度不够,资金极其缺乏。

建议重视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创新,将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如948、863、科技支撑、行业科技等项目计划,强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科研创新力度;加强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和试验示范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改良丘陵山区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促进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购机补贴政策适当向丘陵山区倾斜

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都比平原地区低,农民购买力弱,投入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有限,中央财政投入及政策倾斜度不够。

建议扩大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购机补贴范围,将具有通用性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规模;实行补贴比率区域性差别的方法,对丘陵山区一些特定种类机具,如旋耕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小四轮拖拉机、植保机械、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购置补贴比例提高到50%左右;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扩大资金扶持与投入渠道。

大力扶持丘陵山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目前已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丘陵山区农机服务组织甚少,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根据2008年对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问题的调查(调查了全国17个省份的38个市的49个县,涉及150个乡镇的242个行政村,共回收问卷553份),调查对象中8.0%的人为文盲,24.9%为小学文化,45.6%为初中文化,仅有16.1%为高中文化。调查的村庄,大部分还没有农机服务组织,农民收入较低,仅有数量极少的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打谷机、碾米机等,手工劳动还占有相当比重。在这一类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购置农业机械和开展社会化服务都存在一定困难,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5.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五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发展,石门县作为一个山区县,建设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基础.通过对建国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结合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以石门县为例,阐述在县域一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角色、产业和市场定位,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举措.

作 者:张金翠  作者单位:中共石门县委党校,湖南,石门,415300 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V327 关键词:现代农业   山区县   战略定位   推进方略  

6.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六

五台县位于山西东北部,属土山石丘陵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约425.6万亩,其中,山地329万亩,坡地42.6万亩,平川地54万亩,全县耕地51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2%。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薯类、黍类、豆类等优质杂粮。近年来,国家、省、市、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增强,支撑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主流,狠抓机遇,探索思路,转型跨越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丘陵山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状况

五台县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复杂。首先地形复杂,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形成阶梯式类型区域,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m,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处神西乡坪上村海拔仅624m。其次气候环境复杂,最高处最低气温-32℃左右,最低处最高气温35℃左右。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以黄土坡为界,划分成上、下两个地区,上地区较寒冷,阶梯式区域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是标准的高寒旱作农业区,下地区较暖和,滹沱河东西而过与阳白沟小银河南北而贯呈“丁” 字形,耕地的水土流失、农作物受盐碱性的危害严重,两地区相差二十多天“节气”。境内海拔高(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气温低(平均温度介于-5℃─10℃之间),虽然气候凉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病虫害危袭程度低,产出粮食品质好,但无霜期短(无霜期为90-170天),年降雨量540毫米左右,十年九春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制约着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受老天摆布低而不稳。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前景

五台县千方百计加大农业、农机科技含量,创新现代农业生产耕作制度。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本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引进独特的机械化技术,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下地区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粮食增产丰收,改变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引进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同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应用于玉米生产,经试验、示范、推广,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500kg左右,较对照田翻了一番,为夺取农业增产奠定了机械化技术基础。该项目推广应用经历了“三”个过程,1、建立示范点,激发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项目推广初期,在粮食主产区沟南乡沟南村,茹村乡东茹村建设两个示范点,农机农艺融合,进行配方施肥,幅宽80cm地膜,铺膜后每带60cm,种植玉米行距60 cm,株距40 cm。经试验、示范,单位面积产量猛增,引起全社会关注,激发了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

2、领导重视,出台地方补贴扶持措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部门出台了生产资料(包括籽种、化肥、地膜等)、机具购置、机械化作业、实施项目风险金等一系列地方补贴扶持措施,采取农机农艺技术把关,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齐抓,掀起实施项目热潮。

3、农机工业助推项目实施。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起农机工业重视,二十世纪80年代,五台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畜力、机引铺膜机具促进项目实施,单一机铺面积达到10余万亩以上。90年代引进西安、内蒙、河北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激发带动五台县八一厂全力以赴研制生产复式联合作业机组,生产500余台,农机工业助推了项目实施。二十世纪未,全县拥有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700余台,实施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整合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五台县农机局承担实施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玉米丰收计划”、山区机械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丰产方建设等国家、省、市、县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从春到秋示范推广了农机化作业的新技术、新机具,整合各项农机化试验、示范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作业。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形成特色农业生产。

二十一世纪初,引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其特点是少耕免耕,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经试验、示范下地区效益显著。该技术项目在阳白、东冶、建安三乡镇实施各有其特色。

1、阳白乡智家庄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000余亩河滩地种植玉米,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有机肥既培肥地力,又减轻水土流失,选择了高密度玉米优良品种,平均亩单产500kg以上,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东冶镇五级村,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玉米制种田,1000余亩耕地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秋季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还田既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又避免了多年使用无机肥造成土壤板结现象。生产的玉米籽种是普通玉米价格的2.5倍,十余年来,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富了东冶五级村。

3、建安乡张家庄村,滹沱河擦肩而过,沿河一带耕地种植玉米,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酸性秸秆有机肥中和了耕地的盐碱性,硬茬播种后,缺苗断垄现象消失,并且亩用玉米籽种2kg,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以上。节本增产增效果显著。

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十余年,实施面积达到2万余亩,2010年引入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技术,以少耕、免耕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下地区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

五台县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奖补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出台,尤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逐年加大,机械化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到杠杆作用,牵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迅速发展,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30个,并且农机专业户正在向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社转化;农机装备水平骤然提升,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0台,配套机具达到260余台(件),旋耕机械120台(件),施肥铺膜播种机具800余台、手动植保除草喷雾器9000余台、还田机具120台(件),添置49台玉米收获机械,47台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机具等。农业机械主力军作用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承担着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三、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和亮点

五台县丘陵山区应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传统人畜耕作农业向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转折,呈现出多种多样亮点。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的作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应用于玉米生产,而且应用于高粱、马铃薯、谷子、杂豆等生产,促进多种农作物增产增收,还应用于蔬菜生产,提前育苗,促进家庭院灌、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反季节蔬菜早上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优质杂粮生产进入农机化生产“轨道”。近年来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谷子机械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配方施肥、机械化铺膜、农艺技术播种、植保除草,秋季进行秸秆还田、机深耕等农机农艺技术作业。选择高密度高产张杂5号谷品种,2012年在粮食主产示范园区,沟南乡沟南村建设华北四省(山西、河北、内蒙、陕西)旱作农业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00余亩,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达到3万余亩。应用该技术种植,行距50cm,株(穴)距33cm,每穴3-4粒谷种,每亩4000余穴,成株12000株以上,分蘖后,每穴平均成穗9穗左右,亩成穗约35000穗,实现了合理密植,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谷500kg以上,较对照田翻了一番,按4元/kg,每亩产出2000元以上收入,效益显著。

3、机械化播种朝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①、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春季进行机械化施肥铺膜播种,广大农民对机具的选择是:有精量的不用普通的,有点穴式覆土的不用条式覆土的,精量播种节种又免间苗作业,点穴式覆土相对增大地膜受光面积增效益。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沿滹沱河一带玉米秸秆有机肥中和了盐碱地盐碱性的危害,项目实施后,玉米播种量2kg/亩,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亩以上,节本增效显著,实施面积迅速扩展。机械化播种作业向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4、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实施深松整地技术,带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应用该项技术。五台县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茹村乡南大贤、北大贤、南阳、北阳、苏子坡等五村,2011年春季,北阳村引进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项目,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得实惠的事例教育农民,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2012年春季,苏子坡村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策划、安排,依托付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500亩。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再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二次蓄水、保墒、抗旱。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

5、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农机购置补贴刺激着大中型机具装备水平提升,农机作业补贴促进着项目实施。2011年新增玉米收获机械30台,还田机械25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实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项目,集中连片,大面积展开。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

四、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五台县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经历(1985年至2012年)近30个春秋,主产作物玉米(2012年约60%耕地种植玉米)农机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春季应用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或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成为春耕生产惯用技术手段,秋季应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生产片段,是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急需解决。

1、受传统人畜耕作农业的影响,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农业生产延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方法,只追求新品种,没注重现代农业新技术作用,存在守旧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大中型机具不足制约着秋季农机化生产发展。五台县属丘陵山区贫困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少,购置大中型机具能力弱。大中型机具不足是秋季农机化生产的“瓶颈”,直接影响着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项目的发展。

3、机具稳定性、适应性较差。玉米机械化收获刚刚起步,部分厂家产出的机具还处在试用阶段,作业期间机具经常出现故障,易损件不能及时供应,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机具稳定性差是制约因素之一;各厂家生产的机具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着玉米收获机械的应用。五台县农业生产属一年一作地区,应用机械化节水抗旱技术,玉米秸秆稠密坚硬,丘陵山区小地块适宜小机型,小机型小功率机具难以承担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项目,小机具适应性较差是制约因素之二。

4、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①、常规玉米种植行距50cm左右,而机收标准行距60cm;②、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块地划分成小块地,各家各户经营,种植垄行纵横交错复杂,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③、各家各户种植时间和种植品种不一,导致结穗高低、收获期不一;④、机具操作手技术技能差,不能正常操纵发挥机具技术性能;⑤、购置的机具收获损失率不达标准等。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

5、大中型机具成本回收期长。①、购置大中型机具价格高:购置1台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需资金10至20万元,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至少10万元左右;②、作业时间短:秋季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③、机械化效率低:丘陵山区平川地少,沟坡梁地多,各家各户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连片作业少,导致机械化效率低;④、作业费运高:每台机具平均作业1000亩左右,亩作业收费70至80元,亩平均耗油3.5公升,每公升柴油7.3元,每亩平均燃油费25.5元,亩配备运输车、人工、维修费等,每亩平均支出50元左右,每台机具秋季作业纯收入2至3万元,机具成本回收期4年左右。回收期长,制约着机具购置。

6、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该项技术被广泛、持续应用,每年每亩投入2.2kg左右地膜,若重复应用10年,每亩残膜22kg左右,残膜累积污染越来越严重:①、污染环境。初春秋末,残膜在田间沟渠飘集,在树梢飞挂;②、污染畜牧养殖饲草。牛羊误食残膜,得病死亡;③、污染耕地。影响着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常有发生,等等。

五、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以“转型跨越”取代“常规演变”促进秋季农机化生产片段发展,完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再以秋季玉米秸秆还田,加快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针对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强化农机化实效宣传教育,改变守旧思想观念。搞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示范点建设,实施项目受益于农民,用农民得实惠事例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改变守旧思想观念,争取各级领导对实施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以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取代传统人畜耕作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机户,促进大中型机具增长。①、农机购置补贴向大中型机具倾斜;②、机械化作业补贴优先大中型机具作业补贴;③、争取机械化项目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向购置大中型机具和作业,进行累加补贴。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大中型机具增长。

3、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农机推广部门要将机具实际使用性能及不足之处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机具生产厂家,厂家要依据不同地区反馈信息更新机具技术性能,再投入实践中,循环往复,机具经销商和生产厂家要注重售后跟踪报务,完善机具的使用性能。机具使用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购置适应机具,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

4、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①、农机农艺紧密配合:狠抓播种与机收两个环节配套,主要是播种与机收行距必须相适应,一是播种行距(50cm左右)不变,选用两行玉米收获机械(如河北冀新4YH-2A1型玉米收获机械),二是改制或引进标准行距(60cm)的播种机具,选用标准行距玉米收获机械(如山东金亿4YZ-3B型玉米收获机械);②、为降低收获损失率创造条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玉米品种,同一区域选择生长、成熟期相同或相近品种,尤其同一地块选择同种品种,到收获季节组织种植户统一收获,实现连片作业;③、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集中培训农机操作手的安全生产、机具保养与维护基础理论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与农机操作手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实地机具操作的技术技能,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保证作业质量。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

5、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①、建议追加扶持力度,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建议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有别于平川,一是丘陵山区小块地多,平川地少,山高坡陡,机械化效率低;二是办理农机惠农补贴手续,除交通等费用外,实得补贴不达标准,望上级部门追加丘陵山区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同时争取燃油补贴,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②、引导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益:本地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要引导购置机具农民从事跨区作业,延长机械化作业期,提高机械化效益。③、创造条件,降低作业成本:农机部门,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共同推进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为项目实施提供便利,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热情,提升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装备水平。

7.古交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篇七

一、古交市农业生产及设施农业状况

古交市属土石山区, 境内国土面积1 500 km2, 全市辖七乡、三镇、四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总耕地面积约1.47万hm2, 人均耕地仅0.07 hm2, 耕地以旱坡地为主, 水浇地约0.067万hm2左右。气候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2 808 h, 年最高气温达40℃, 最低气温为-20℃, 年平均温度9.5℃。年均降水量460 mm, 雨量集中在每年7月—9月, 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结冰期从11月开始, 翌年3月解冻, 冰期约5个月, 冻土深度0.5~0.8 m。无霜期平均158 d, 粮食作物传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谷子、玉米、豆类、糜黍、蔬菜等, 2011年农业总收入19 533万元, 占全市经济总收入1 058 488万元的1.85%。

目前, 古交市发展各类设施农业58.67 hm2, 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中温室37.20 hm2, 大棚15.94 hm2, 小棚5.53 hm2。设施农业用地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0.4%。据2011年统计, 古交市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平均每0.067 hm2产值达到2万~4万元, 是露地蔬菜单产值 (3 000~6 000元/0.067 hm2) 的6.67倍;是传统种植粮食作物单产值 (300~600元/0.067 hm2) 的66.67倍。因此, 发展设施农业潜力巨大, 效益显著。

二、古交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1. 集体牵头、个体经营模式

此种经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19.93%。邢家社乡龙子村就这种模式, 龙子村有耕地34 hm2, 专业菜田32.3 hm2, 设施农业 (蔬菜) 占地7.87 hm2。其中日光温室3.33 hm2, 钢架大棚2.67 hm2, 小棚1.87 hm2, 设施农业用地占全村总耕地的23.15%。2011年蔬菜产量250万kg, 该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9 800元, 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5.47%。被评为农村“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其经营方式采用承包地归个户所有, 由村集体牵头, 组织农户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及蔬菜生产与销售。农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到2011年底, 龙子村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有18个蔬菜品种已经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是古交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2.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该运作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43.55%。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老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园属此种模式, 园区规划总面积66.67 hm2, 计划总投资1.2亿元。2011年已建成设施农业13.65 hm2, 其中日光温室6.8 hm2, 日光大棚6.85 hm2, 其中2.67 hm2日光温室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园区经营体制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农户既可得到稳定的土地佣金收入, 又可赚取合作社打工收入, 还可获得合作社股份分红收入。合作社制定了“八统一、一分散”的管理模式, 即:统一建棚、统一划域种植、统一品种划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无公害认证、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分散生产管理。确保蔬菜生产高效益、蔬菜产品高质量。合作社还将在品牌上做文章, 包装上下功夫, 标准上求突破, 销售上搞创新。把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古交特色的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基地。

3. 煤焦企业转型发展设施农业高效模式

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77%。例如古交市龙城向新公司是一个主产煤焦的企业, 2011年公司全面关停煤矿和洗煤焦化企业, 成立了龙城向新种植专业合作社, 并建立了向新高科技蔬菜园区。向新蔬菜园区占地面积40 hm2, 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 园区内计划建设设施蔬菜20 hm2, 其中日光温室50座, 塑料大棚100座, 5 000 m2的工厂化育苗温室1座;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净菜加工车间、蔬菜检验中心、果品采摘园等, 总投资1.1亿元。2011年开发土地超过20 hm2, 新建日光温室2.71 hm2,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园区内安排了82个农民工就业。

4. 农户个体分散经营模式

该模式为土地承包户独立经营、自产自销, 其设施较为简陋, 科技含量低, 种植品种多、面积小, 难以形成规模, 经济效益低下。个体分散经营模式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29.75%。

三、山区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古交市当前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资源瓶颈古交市的河川水浇地只有0.067万hm2左右, 二坡地发展设施缺乏灌溉条件, 需要很大的投资引水上山, 而且旱坡地实施设施农业条件差, 需要平整改造后才能利用, 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 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 学历偏低, 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青壮年劳力多外出打工, 年轻人、有文化的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 对新技术、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 一般是凭经验进行农业生产, 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3)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 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而农民自有资金不足, 想新建农业设施力不从心。

2. 对发展山区设施农业的建议

(1)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门要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强化服务;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 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 如对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行补贴, 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 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 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 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 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 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2)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近年来, 古交市在绿色转型跨越发展中, 一些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相继关停, 这些企业家在多年的经营中,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正在寻找资本投资出路, 政府要创造条件, 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做好土地整合和流转, 积极引导这些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开发设施农业, 并与农民组成合作社, 既解决了富裕阶层投资去向问题, 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农民们既可得到耕地的固定收入, 又可安心的在外打工或到合作社工作。这也是解决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设施农业需要全新的耕作方式和理念以及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组织农民到设施农业示范区实地参观学习, 或聘请有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人员介绍经验并进行指导, 使经营者和农民掌握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同时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古交市当前发展起来的三种设施农业建设、经营模式, 引导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 向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规模发展。并扩大设施农业应用领域, 由单一种植蔬菜, 发展到蔬菜、瓜果等稀缺优良品种以及畜禽养殖领域。还可发展新型设施农业, 变管护房为农民居住房, 既可供农民居住, 也可发展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4) 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在提高河川耕地质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家改造二坡地的扶持政策, 对靠近城镇的二坡地进行改造, 利用山区条件, 建设半地下式日光温室, 这种温室可节约部分建筑材料, 也利于山区防风, 起到保温、保水、抗旱节水的作用。从而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5)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 以保持设施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8.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增效增收

吉林省土地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36%,平原占36%,台地占28%。东部山区包括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共22个县(市),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35.6%,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37.8%。其中中药材、人参、食用菌、山野菜、黄烟等园艺特产的产值约占全省的72.5%。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惟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多年以来一直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目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截止2009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05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1万台、排灌机械45万台、农用水泵47万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3%,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跨入全国前10名之列。然而,与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地区相比,东部山区的综合农机化水平至少低于25%。因此,如何提升吉林省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东部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制约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1.1地形复杂、产业不集中和农机具保有量低

1.1.1从土地构成上看由于东部山区坡耕地多、地块小而分散,且高低不平,从而影响了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复式播种机械、深耕整地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使农业机械化在抢农时、抗灾害、降成本、保丰收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存在高效农业机械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的矛盾。

1.1.2从产业布局上看东部山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食用菌、中药材、人参、烟叶、杂粮等经济作物的栽培上,这就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业农机具。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生产厂家一直都侧重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大宗作物农业机械和重点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而忽视了适于山区的中小型、多样化的农机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使适合于山区使用的农机具稀缺。

1.1.3从农机具保有量上看国家对农机化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地区和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东部山区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盲点,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和关注甚少。即使出台的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补贴平原及大型农机具为主,对适应山区作业的小型机械和传统机械没有列入到补贴重点,这也是造成东部山区农机具的保有量较低,各项指标均滞后的主要原因。

1.2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和农机系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民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和农机技术人员,总觉得在山峦起伏重叠的丘陵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而对农业机械发展认识不够和缺乏信心,使农机具得不到优化配置,并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

东部山区的县、乡农机部门虽然承担着农机安全、市场监管、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服务、抗灾救灾等多项工作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农机系统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县甚至撤并了农机局,使各项工作开展乏力。部分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上下脱节、技术上断层,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农机工作的全面开展,导致“购机难、用机难、维修难、用油难、赚钱难”等问题长期存在。

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很低,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渠道少,认识新技术、新机具的条件有限,从而制约了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提升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2.1以加快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为动力,提升农机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软环境

东部山区的农机系统必须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工作职能,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资金供给和人员配置,稳定县级农机推广服务队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着力解决好乡镇农机监理和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各地动态,积极推进以规范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方法、健全考评激励机制为主的县域统筹协调的农机监理和推广运行机制,着力提高乡镇农机系统的活力和效能,促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并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推进技能培训,研究和建立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软环境。

2.2以深化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为依托,提升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力度和水平

作为全国惟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我们不仅争得了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扶持,而且在创建中也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为此我们更应当转变观念,尽快把成果转化到东部山区,只有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了,才真正符合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的称号。

2.2.1结合东部山区的实际,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优势明显的乡镇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并通过示范园区建设,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机具装备不断增加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2.2在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应有选择地加快中、小、微型、轻便安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如:机械轮宽不超过1.2米;工作幅宽不超过0.8米;播种或插秧不超过6行的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中小型农业机械。重点围绕中药材、食用菌、人参、林果、花卉、畜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

2.2.3专业培训要针对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旨,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重点抓好农机化适用新技术的培训及普及运用。扩大“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成果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操作技能和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

2.3以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支点,弥补东部山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3.1应该通过网站和宣传画廊等方式,加强农机产品、作业、维修、培训、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搞好农机化宣传,促进农机企业与农民的信息互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机产品、作业和维修市场,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营造舆论氛围。

2.3.2建立跨行业信息交流和互换机制,改变以往农机科研、推广、生产三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怪圈。可以先由农机推广服务部门牵头,先把农机具的使用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由科研单位进行综合研究、技术革新和开发。然后由生产部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最后再由技术推广部门把新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东部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

2.3.3鉴于东部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而杂的特点,有条件的县市要尝试培育农机服务经纪人和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本着作业区域明确、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定、作业收益合理的原则,把闲散的农机具合理利用起来,发挥农机具流转和服务的最大效能。

2.4以助推农机合作组织发展为手段,提升东部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2.4.1农机推广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助等手段壮大东部山区农机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通过项目建设助推农机合作组织向前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区和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机具,拓展农机合作组织生存空间,通过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来促进标准化建设和推进农机合作组织上层次。只有把农机合作组织的内在活力激发出来,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2.4.2以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组织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要因势利导地选择发展方式,以避免盲目扩张;要合理进行农机资源配置,以避免农机具的闲置和浪费;要积极自我提升和苦练内功,以避免中途夭折;要针对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农业机械化,以避免劳而无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东部山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成为农村中懂技术、会操作机器的新型农民和新型组织,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会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人畜+手工”的落后生产方式,成为东部山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生力军。

2.5以促进机械化与产业化相结合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5.1要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按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化要求,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支撑。如配齐基础设施建设,选种、育苗、整地、种植、灌溉、植保、管理、收获、运输、分级、包装、储存、加工、检测等环节的农机装备;要因地制宜的做好优化组合和解决好有效供给问题,打基础、抓关键、重实效,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用现代化农机具装备农业的要求。

2.5.2要积极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进步、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培育新型农民助推农业的目标,以发挥特色优势,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农机具选择和推广要结合东部山区农机作业条件较差的特点,把轻便、安全作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与治山治水和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和使用节约型、环保型的农机具。

2.6以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加快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契机,提高农机具装备总量,夯实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未来几年继续开展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就为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东部山区应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6.1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开发、推广适合东部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除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农机具补贴资金外,县级财政也应按本级财政收入情况,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以此提高农机装备的保有量和装备技术水平。

9.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九

近年来,为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积极性,降低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特点,相继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相关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从2016年起,县立足县情,对具有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同时,对继续拓展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县情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县情

1.县位于盆地南缘。2016年完成因向家坝大型水电建设形成的一城五镇整体搬迁。幅员面积10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6882公顷(田6150公顷),有森林62498公顷,森林覆盖率60%。

县辖8镇7个乡(含2个彝族县),2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人口309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46人。1997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列为国家级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2016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积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这项措施有力地改变了农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由此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农业保险当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2016年,国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大了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的各项政策扶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分析农业政策情况,可以发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正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2016年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试点以来到2016年已开展8年了,作为传统农业县,县一开绐就积极响应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战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号召,从2016年开始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能繁母猪试点工作。2016年扩大试点品种,共承保了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2016年增加油菜、2016年增加了马铃薯和森林,到2016年共开展能繁母猪、育肥猪、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森林保险。结合县农业实际情况,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为重点,地方特色农业辅助发展”的农业保险工作思路。截止201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历年保费年收入共计为3397.84万元,各级财政补贴资金2657.18万元(县级配套124.80万元),保险赔偿:2500.88万元、受益农户达:145132户。

二、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发展的特点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一是县委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和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领导,从组织上确保我县政策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狠抓政策及业务培训,县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了全县农险工作培训会。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始终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农民抵御风险,增加收入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

(二)、宣传到位、分工明确。县上通过电视及发放宣传资料强化宣传,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让每一位农户明明白白了解农业保险的保额、保费以及发生灾害后如何理赔等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为了确保农险工作落到实处。县领导小组把任务目标落实到乡镇、到部门,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业绩考核。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督促检查,做好了乡镇、部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使全县整个农险工作稳步发展、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机构健全、服务到家。为了确保农险查勘理赔及时高效,服务农户,人保财险支公司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考核15个乡镇农村保险工作站工作,做到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工作适应。为了使工作站人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县财产保险公司还专门集中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

(四)强化管理、依法合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注重从承保、查勘、理赔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全年全县农险工作管理规范,无弄虚作假行为。农险赔案零诉讼,维护了稳定大局。

(五)服务到家,理赔及时。县上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和理赔工作。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村保险工作站的同志和各村的协保员积极主动配合,主动挨家挨户主动上门收取保费。对理赔工作做到了透明、公开、公平,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农业保险给自己带来实惠,农户满意,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户保险意识淡薄,自身存在侥幸心理,对自然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自然或人为灾害不是每次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保险费却是每年的一笔开销,尤其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众多(2016年统计数据:共21060户,68575人)对保险的认识更有待加强。

农户对农业保险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品种宣传力度不够,离家喻户晓距、深入人心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业保险面窄,参保率偏低。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费,尤其是养殖业保费偏高,由于是农业县,养殖业(肉牛、鸡、山羊、肉兔、水产品)是农业传统项目,加上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帮助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整体经济水品还不发达,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展养殖活动本身就要自筹一部分资金,如果农业保险保费偏高,农户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户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主观上不愿意出钱参加农业保险,同时保费偏高客观上造成参保面窄、参保率低下。3.农业保险品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补政策,最低达到保费的70%(育肥猪保险),最高达到100%(农房保险),农户只需较少的投入就能在受灾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对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有极大的遏制作用。同时,要让农户知道才加农业保险后自己农作物牲畜受灾后有要求补偿和理赔的权力。

农业保险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还是一项新鲜事物,农民参保积极性还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保险公司和县乡两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一是由农业保险公司印发宣传资料,分发至乡村和农户,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和意义;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业科技下乡、扶贫等有效平台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使农业保险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为了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三是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业保险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民生工程无小事,农民利益无小事,增加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满意率,以宣传促农业保险规范化操作,以宣传促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精细化,以宣传促农业保险理赔时效性和准确性更上一步台阶。

2.合理调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取,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考虑国贫县的特殊情况,协调解决保费偏高的问题。适当提高理赔标准。农业保险的费率、费用与赔付回报矛盾已成为农业保险推广的瓶颈。建议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标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根据特色,增加相应的保险品种如:肉兔、山羊、肉牛、水产、椪柑、枇杷、梨等,提升农户参保积极性。

加大对参加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在国家大的补贴政策范围外,根据财力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尤其是对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上一篇:公司休请假管理规定下一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