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024-11-22

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精选8篇)

1.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篇一

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解

尊敬的党组织:

五月份是灾害性天气多发时期,雷雨、暴雨、烈日等多种天气轮番上场。日前,我国南方逐步进入多雨季节,受强盛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广东降雨非常猛烈。南方暴雨天气频袭,而且强度大、范围广,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生活不便及人员伤亡。在天灾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本分,为受灾的人民默默祈祷。

五月,校园里总是湿漉漉,充满着各种无名的伤感。或许是到了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大四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拍毕业照留念的时候,我们作为下一届的毕业生,心里的想法也特别复杂。下面我将向组织汇报一下我近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动态。

五月份底,各社团各部门也相继换届了。我也正式卸下部长的职务了,将更多的空余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习。这一个月里,我总结了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接下来的工作。我清楚了解到自己应该要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结业准备基础。同时,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复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近段时间,校园里充斥着论文答辩和拍毕业照。看着毕业生,我不禁想起明年的今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在跟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中,我知道,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然后,我们要在心态上取得成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困难所屈服,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行,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所以,在当今就业严峻的问题面前,我们应该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样,我们才有进一步挑战困难的基础。就好像我第一次做的简历,效果确实不好,对比其他同学的才发现了自己的简历做得是如何的简陋和不足。简历投了实习单位后,很多结果都是音讯全无。虽然遇到困难很多,但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大学生,但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我觉得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以上是我近期思想学习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组织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林玉婷

XX年5月30日

2.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篇二

1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向了大众化, 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过程。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人找工作一样, 不存在照顾、包分配的问题,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则应运而生。按不同的就业模式形成的就业观念来分析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必然出现三方面的思想碰撞。

一是观念不同, 分析就业难的参照系不同, 结论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以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参照系, 总是认为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白领阶层”, 就业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工作;认为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教大众化。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以“大众化教育”为参照系分析就业问题, 认为高等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毕业就业要同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展开竞争。

二是观念不同, 质量观不同, 归因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认为就业难, 主要是量的问题, 认为高校毕业生供给增幅相对超过社会需求增幅,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认为就业难, 主要是质的问题, 特别是结构性问题。所谓结构性问题, 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问题, 二是教育层次、教育内容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方面的质的问题, 如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 而我们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

三是观念不同, 期望值不同, 就业难度不同。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仍抱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 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认为大学生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应该从事高级、专门性质的工作, 就业期望值过高。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 认为大学毕业只是为自己就业提供了平台, 提高了自己就业的竞争能力, 先就业后择业, 找不到工作, 可以自己干, 自己创造岗位, 不但自己就业, 还有可能帮助别人来就业。

2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一是转变就业依赖学校、家庭观念。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过去的单向选择, 而是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走进人才市场, 依靠自身实力参与竞争, 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转变就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 努力适应社会改变和发展。

二是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人才在社会上公开公平的竞争, 人力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导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而且,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兼并、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情况, 根本不具备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实环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 做好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准备, 抛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三是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我们的教育认为“术业有专攻”, 学校的专业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而且划分的越细越好, 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狭隘的将目光集中在自己的专业或与之相关的领域。事实上, 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一来, 必然会出现因就业不均衡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因此, 高职高专学生应放开眼界, 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四是转变盲目攀高的择业观念。盲目攀高的择业观念在高职高专学生中比较普遍, 即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 (“三高”就是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 “六点”则是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 。这样的观念不但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 还暴露出这一群体缺乏到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此, 高职高专学生应抛弃眼高手低的观念, 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选择最适应自己的职业, 从基层做起。

此外, 高职高专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 还应做到:一是要提高竞争意识。市场经济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各种本领的广阔天地,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需要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竞争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满意的工作岗位无一不是通过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得到的。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 只有真才实学, 本领过硬, 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二是要克服等、靠的依赖思想。目前许多毕业生还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 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 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而是人云亦云, 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 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 依赖他人的倾向, 不是主动选择, 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格格不入的。三是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在以往就业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 对现在的学生择业、就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 不从毕业生自身能力、专业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考虑, 一心向往城市、机关、涉外单位, 追求高薪、高待遇单位。随着机构改革的完成, 党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 企业实行全员合同制, 所谓的好职业好岗位的含义也已经发生本质上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必须降低就业期望值, 应该立创业之志, 走创业之路, 建创业之功, 通过自己的创业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摘要:就业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等是现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就业困难。所以高职高专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早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答记者问[OL]人民网, 2010.3.10.

[2]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04) .

3.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难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 但是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中高端产业缺失, 从而难以提供成规模、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并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 迫使许多高校为了保护自身的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与此同时, 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 而变成了大众化的平民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就业不平衡

石油石化系统近几年接收毕业生逐年减少, 系统外的地方企业来校招聘也以主干专业居多, 非主干专业需求量很少。主干专业自然状态下的就业需求好于非主干专业, 我校非主干专业毕业生数量占总数的一多半。

(二)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自近几年以来, 陆续开始有一些新专业的毕业生, 今年新增4个专业的毕业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日贸易)), 新增长线专业社会需求不旺, 新增语言类、基础学科专业以及文科专业就业相对较差。这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率突破的一个瓶颈。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 全员参与不够

在我校, 就业工作依然由就业处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同志负责,机关、院系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率高低没有切实感受, 自己也没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很少关心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依存关系。就业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就是我们教师生存、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我们学校教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体制上也存在着问题。如何发挥和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发挥校内潜在资源促进就业,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严峻,但我们不应过分悲观。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政府、高校、社会和家长也应对大学毕业生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一)政府应通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 只能依靠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 对于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明显作用。新推出的十大措施中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铁道、航空类毕业生就业构成巨大优势,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对医学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我校为例, 我校党政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做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 发挥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以及组织、协调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 , 形成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把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其次,做大就业市场开发工程。稳固、有效的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借助四方共建之契机和六十年校庆之东风, 在巩固原有石油石化就业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中海油就业市场, 同时不断开拓我校毕业生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就业市场, 充分发掘校友资源,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按照“分布、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人才市场的重点培育, 形成我校就业市场城市群、行业群。同时实施“请进来”战略, 做好企业来校招聘的接待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工作。

第三,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 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 提高毕业生的主动就业能力。以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 做好各项业务办理、咨询等项工作。

最后, 做暖就业帮扶工程。我校贫困生人数在全省排在前列, 這些毕业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特困生。学校领导带头, 每人和一名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本学院特困生。招生就业处每人帮扶一名特困生。争取更多的教职工和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

(三)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打造良好氛围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该进一步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严格地说,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因为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抹杀高等教育的功绩。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只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 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各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能夸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程度,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正面宣传报道, 帮助广大大学毕业生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就业观念,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四)家长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正确导向和帮助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期望他们能够当上官, 谋求一官半职。这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 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机下, 每一家长都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毕业生找准定位, 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保持择业与就业心态。鼓励孩子到中小城市就业, 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 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五)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从 “天之骄子” 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丢掉“精英” 意识, 放下架子, 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 , 低姿态进入社会, 先就业后择业, 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后, 再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 在大学期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业务和心理素质, 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 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耀辉.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J].中国经济周刊,2009(5)

②王磊磊,刘先树,黄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探究[J].技术与市场,2008(12)

③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4.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篇四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

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对策及建议

1.毕业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充实完善自我,合理定位

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礎,不断的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礎。首先,要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一定要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不要盲目地选择高收入,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要看到农村、基层、边远中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虽然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要转变依赖学校和家庭的观念,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尽早抢占就业先机,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再次,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切不可因此自卑,失去信心。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增强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形象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政府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

各地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管力度,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另外,要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服务力度,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辅导和培训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敢地自主创业。

企业也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进人才,招聘时应该增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转变盲目的追求高学历、名学校等观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

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

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5.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篇五

如何解决中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作者:刘海棠

来源:《现代教育创新》2013年第06期

方法如下:

1、解决学生认识问题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不怕作文,慢慢喜欢作文。我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在用书面语言说话,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敢写就成,慢慢的学生就有话说了,自然就不怕作文了。

2、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惑,帮助学生找回写作的信心和写作兴趣。①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领略自然风光,丰富感性知识。春天带着学生去爬山;夏天领着学生去赏绿;秋天让他们去品味丰收果实;冬天让他们去读白雪、悟寒风。引导他们五官一齐开放,多渠道、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返校后,引导学生大胆加工改造、想象出一幅美妙的立体画面;或是鼓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一件新鲜事,或是举行“假日趣闻”报告会……为写作积累素材,常言说的好,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如果学生平时不积累,到真正写作时说什么呢?②在阅读中积累。学生光积累生活还是不够,还得在阅读中去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名篇佳句,在阅读的同时培养语感,就如生活中的李阳英语一样,要鼓励学生多读、快读,以至于达到脱口而出,解决怕难情绪,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名言佳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它摘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而且时常拿出来读读、看看,这样也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③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作中,除了写现实的现象以外,还要以现实为基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十分必要的。

3、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作文应当写学生的真实感受,应该是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手中笔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记可说之事,说想说之话。但是由于工作忙,对学生所写周记、日记,不能一一批改,在这一方面就采取读读周记的方法进行,即每节语文课前用三分钟时间,让一两个学生把自己的周记在全班诵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胆识;二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写真人真事,因为只有真实的才会感人,只有真实的才可写,三是鼓励学生会摘录写真情实感的文章。积累写作素材。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6.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篇六

1、职位不清晰,上至老板下至部门主管,只知道缺人,工作进度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部应该迅速招聘能将工作推动的人,但是什么样的人能将工作推动, 在这一点上用人部门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要求招聘。

2、面试流程过长,企业老板担心用人部门把关不严,因此在面试中权利相对集中,导致有时候候选人等终试足足等了大半个月,对于真正的人才也许这半个月已经找到合适的岗位,对于该企业来说,准人才的流失导致工作重复化。

3、招聘渠道重复,紊乱。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因面对来自各部门的压力,显得比较慌乱,一味的盯着如何达成用人需求这样的目标去工作, 而没有认真去分析目标背后的原因,只知道无人才来源,那就广开渠道,似乎这些渠道中总有一根救命稻草,

4、组织架构混乱,职位名称怪异解决办法:

1)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石在于职位分析,笔者在前期曾专门讨论职位分析的重要性。HRD应组织各部门召开会议,仔细分析各部门各岗位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岗位职责,通过职位分析理清各部门岗位的任职要求,这样在招聘信息发布时才具备针对性。

2)简化面试流程,当然为了防止用人部门把关不严,人力资源部应严格设置几条标准,通过标准的设立,规范用人部门的面试。一般来讲面试分为3个环节:人力资源部+部门主管(初试) 部门分管领导(复试) 人力资源总监(终试)。对于专员级的员工来讲,面试流程走到部门分管领导一步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在人力资源供给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竞争,迅速抢到优秀的人才。

3)优化招聘渠道 笔者从事招聘 多年,根据个人经验觉得招聘渠道应该实现互补,而不是病急乱投医,猎头+网站+现场+报纸应相互补充,实现从高管到专员的全方位覆盖。

4)岗位名称尽量大众化,通过该职位名称就能大致了解岗位内容。

7.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篇七

一、读准字音

在我们四川地区, 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在字音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平翘舌音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是我们这些地方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字音问题,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 要不断强调和纠正学生出现的读音错误, 让他们从口语中走出来。尽管教师不断地强调, 也有的学生在读和说的时候, 分不清字音。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例如, 多拼读字音, 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读。做到大声读出来, 只有大声读出来, 才能体会字的发音, 且加深记忆, 纠正方言, 强化学习普通话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自主识字, 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 首先把好基础关, 也就是独体字。在此基础上, 学习“加偏旁”和“减偏旁”以及“换偏旁”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形声字和会意字的造字方法和识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能读音, 又能会意。比如, 在教学第一册的识字2中的《日月明》这一课时, “日月明, 鱼羊鲜, 小土尘, 小大尖。”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字义也很好理解。在教学完一年级的课程后, 我把“青”带出的形声字罗列出来, 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 这些字的读音和“青”差不多, 只是偏旁不同。我让他们看看偏旁和字义有没有关系, 学生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后, 我让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字,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把我们学过的形声字归纳起来了, 也从中发现了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意义, 对他们以后学习汉字很有帮助。同时,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电视屏幕上的字, 街道上广告牌上的字, 商品的商标字, 都是学生攻击的目标。我们要借助各种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例如, 学习园地、简报、朗读比赛等, 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让他们主动识字。

三、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有机结合

识字离不开写字, 写字也能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有了对汉字的热爱, 何愁学生不好好识字呢?汉字的笔画很多, 而且每个笔画在不同的字里有不同的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 首先是指导学生把字写工整, 然后再要求美观。对写得好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把字写漂亮, 在班上起模范作用, 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书写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地帮助, 找出原因, 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让识字成为习惯

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 我们教师要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 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 发挥其主体性, 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 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 独立掌握生字, 主动地形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 伴随终生。

总之,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我处处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体,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活他们的热情、积极性,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学习汉字, 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之中, 成为识字的主人。

参考文献

8.深入基层解决充电难的实际问题 篇八

几年前,国家电网曾怀着极大的热情来解决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16字方针,并以此方针为指导在多个示范城市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入资金建设了大型换电站,在一些城市的公交车与出租车上示范应用。经过实践,这个思路与办法不大成功,尤其不被汽车产业所接收,也已经被国家电网所放弃。如果国家电网不再推行16字方针,也不主导规划与实施工作,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工作应该由谁负责,又应该本着怎样的指导思想开展呢?这些都急待解决。

据统计至2015年,全国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计划完成总量为33万辆,而2014年一季度全国完成的总数不及7000辆,许多城市至今还在原地踏步。其中原因很多,而充电难是主要原因之一。

对克服充电难的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要明确哪个部门牵头负责,并建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制定办法与落实责任,共同努力推进问题的解决。

2.政府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安装充电桩办法的公告,说明责任部门与申报程序与相关费用。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主动跟踪服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快速安装充电桩的服务。

3.对有稳定停车位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业主,电业部门与物业公司应根据相关规定积极提供安装充电桩的服务。

4.政府与国家电网应该支持充电桩的安装与售后服务走向市场化,鼓励包括整车厂在内的企业研发安全、高效、先进与廉价的充电器,通过有序竞争,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好处与服务。

5.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电费标准,合理设定阶梯电价,鼓励利用夜间谷电与可再生能源电力,以利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商场、车站、机场等公共停车场所安装充电桩的可能性,安装一批公共计费充电桩,优先保证电动汽车停车充电,并落实这些充电桩的管理工作。

6.在有条件的居民区,建设停车充电塔,以较少的占地面积同时解决停车难与充电难的问题。

7.对于计划建设与正在建设的新居民小区,城建部门应明确规定将新能源汽车充电要求列入停车场设计规范中。

8.合理规划,并尽可能利用城市中的小块空地,建设具有快慢充功能的集中公共充电站,为包括私人车在内的各类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有助于减轻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恐惧症。

上一篇:绿洲工程项目高压线防护措施施工方案下一篇:保教能力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