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

2024-11-22

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共10篇)(共10篇)

1.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 篇一

读书感想《晚清七十年》by 唐德刚

记得以前在念历史的时候,每次读到鸦片战争至民国这一段,心中是很不愉快。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国的衰弱、清廷的无能、列强的蛮横,虽然早已过去,但实在太接近现在了,心中总不免有一些遗憾,更牵连了我对清朝这段历史的好恶。

后来上大学有机会也有了时间接触到各种历史图书,以及一些翻案剧作,像是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走向共和等,我对清末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兴趣,尤其是翻案作品的影响。以前被批成坏人的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现在又变得有些不同了。《晚清七十年》这套书,便是偶然得知的,因为之前博客上有很多好评,就订了一套来看。

初读此书第一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我最初的印象,是唐老师的个人味道非常的浓,虽然书中收录的文章横跨四五十年,读起来的风格却很一致,有点像是在对着你演讲。一开始还不太习惯,但看了半本之后,适应之余,还有另一种不同的风味。

作者在这本书,是用一种转型的眼光来看待晚清至今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二次转型,如下所示:

封建时期——第一次转型,商鞅变法至秦皇汉武(费时约300年)帝制时期——第二次转型,鸦片战争至今(尚未结束)→本书的主题民主时期

书中不止一次以第一次转型来呼应现今的第二次转型。所谓「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这秦王政改纲领12字看似简单,却是从政治、社会到文化面的彻底大洗牌,如同鸦片战争之后,自强运动、变法维新、国民革命、五四运动一连串的变革,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在全面转型时,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等一层接着一层的,注定要发生的阶段,而这些变革,至今仍在发生,而且在我们这一代,可能还不一定会看到结果。

书中其中一处亮点就是唐老师以历史三峡来形容这个转型的过程,形容它必定是曲折、湍急,但只要过了这个弯,未来就是一片顺畅。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读到这的时候脑中一直浮出黄仁宇的螺旋之说;或许黄老师的历史螺旋,也能拿来和历史三峡做呼应吧?

不知道是因为处处闪现的亮点还是个人喜好之类的,我对这类书没什么抵抗力,记得买回来的那周几乎都在床上看到晚上熄灯才睡觉,所以上课都没什么精神。

第二册主题是太平天国,却有很大一部分在谈马克思的史观。作者对中共看太平天国的观点蛮认同的,实际上我一直对农民阶级局限性下指导的运动不抱太大希望,所以这一部分也即略看过去了。

第三册甲午战争,则是为北洋舰队和李鸿章等人翻案,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腐化的朝廷,怎么可能有强力的军队打仗? 伊东投给丁汝昌的劝降书也令人难堪。甲午战争非是北洋之过,枪声一响,清廷就注定要输了,这是连远在东洋的日本人都知道的事,朝廷却根本没搞清楚自己实力,只是可怜那战场上英魂们和以一人对一国的李中堂了。

但同时甲午战争使得光绪立图变法,这部分作者对康有为也不假辞色,认为康的燥进与孤僻不群,让同治以来的有实力的中坚份子,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逼成旁观者,也因此变法进入一个不能不失败的结局,更引来后党旧势力的反扑及后续的拳乱及八国联军。看到目前为止,在李鸿章的部分,作者给予的同情及辩解实在很多,他喜欢拿「毛择东-周恩来」来和「西太后-李鸿章」作对比,李鸿章或许是在官场上汲汲钻营的政客,但也不是只求利禄之人,他 只是在国家与太后之间折冲,适图取得一个平衡点罢了∼

最后一册重点在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开始说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但主角其实是在讲西太后和他的四人帮。同样的,作者仍是拿「西太后-满族四王爷-义和团」来和「毛泽东-四人帮-红卫兵」作对比,前面写到义和团的无智、毓贤的无能与四王爷的无知,西太后则是由政治家变成女人家,为了她的权位,向十一国宣战,结果造成八国联军,最后造成中国人民一人要赔一两,总共四万万两的辛丑赔款!而慈禧逃去热河之后,竟然也只关心她的生死、关心洋人是否要她还政,对那些无辜不幸的死者,丝毫不放在心上。我记得走向共和有一段,慈禧在热河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她的寿衣!最后收烂摊子的又是李鸿章。

中国为什么没被八国联军瓜分? 因为列强人人都想独占并吞中国,因此每个人都不愿用瓜分的方式去占那一点地,所以李鸿章才能以夷制夷,在各国之间折冲、讨价还价,此外,还有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让清朝又多活了几年。最后李鸿章病危力衰而亡,死前俄国公使仍强逼李签下割让东北的条约。一个鞠躬尽瘁之人,最后竟落得一身骂名,可叹!

李鸿章一死,遗言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八国联军在杀遍主战权贵之后,朝中也无人,「乱世之奸臣、治世之能臣」的袁世凯因此能进入朝中,一展雄图。

在辛亥革命前后,除了孙文之外,最出锋头的便是袁世凯了。据唐老师所言,袁也非后世人所说那么坏,在他继承李鸿章之后,在他手上也做了许多事情,包括废科举、开学堂等,这些「变法行动」,与康梁师徒所提如出一辙,为何一成功一失败? 一者气候时机、二者人脉手段,三者权力位置,天地人三者俱全,才能成事,否则若以康有为理论之单纯躁进,也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说不定历史也会随之改写。

全书读毕,心中有感,晚清至民国一段,离我们太近了,所以我们的视角就无法全面,好者国父、蒋公等,不好者袁世凯、无能清朝、北洋军阀,但在那个环境下,人在此山中,又怎么自己的理想、行为是真的好? 或真的不好? 再加上时运、外力,个人的成败也不是那么容易评断了。

同样的,之前看的广井王子作品《樱花大战》的背景,大约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那一段西化的时代,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呢? 明治时代工业化的副产品,便是琵琶湖上堆积如山的女工尸体。反观中国,一个古老的帝国要转型,要付出的代价可是更高!

黑暗之后,便是光明,我想晚清这一段,就是黎明前那等待曙光的时刻。黑暗将过、光明将至,新与旧的交替,东与西的交会,表面看似灰暗污浊,底下却是蓄势待发,故武昌起义成功,有各省向应之举!即使军阀割据,也有不同的理念与主义在人间风起云涌。这是一个大时代,我有幸能在最后搭上车尾,见证她的过去,下次就得再等二千年了!

2.圆梦七十年,奋进新时代 篇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的圆梦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冲破重重阻碍和艰难,终于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28年的浴血奋战没有白费,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希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把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去,提出改革开放构想,从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40年砥砺奋进,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中国人民从此富了起来。回望40年改革开放,人们拼搏奋进,辛勤的汗水洒满中华大地,希望的田野上硕果累累,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没有中国梦,就没有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指明了新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辟新境界、探索新路径、实现新突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新时代党和人民将继续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辉煌七十年作文400字 篇三

最明显的是购物技巧,人们用聪明的思维在手机上发明了——“淘宝”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在手机上点餐,十分地方便;有了高铁人们有了出门的方案,价钱便宜,速度飞快,不用长途跋涉,就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每当我上学时乘坐公交车,不用花多时间到校,更不用迟到,常常第一个到校,简直太便捷了!

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幸福,安定,和平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在我看来,一是先辈英雄们用他们像火一般的热情、伟大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为我们保卫了家园,研发了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二是先辈英雄们的拼搏自强的爱国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共周创建美好的未来,而曾有着像黄继光,邱少云、周总理等英雄事迹。

4.峥嵘七十载筑梦新时代征文优秀 篇四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在探索中前进,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军事实力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初创时期。在三年多时间里,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统一财经、外贸管制、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状态。1953年至1956年底,是我国“三大改造”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6底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又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在这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工业建设方面,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因为经验不足,犯了左倾错误,经济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量,政治上对于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主要表现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爆发了。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发展机遇。

二、改革开放迎来新 篇章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共产党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一系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成立。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中国开放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港口城市。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到1993年,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与活力的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广大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同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四十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读后感 篇五

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的共产党,也不是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党,但是在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苏联)的中国国情下,党的发展路线确实毫无先例可循的。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许多挫折和失败便理应成为一种必然,而克服这些挫折和失败重新站起来进行革命的努力便是我党发展所必须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必然并不是指完全无法避免的,而是指很难避免,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而所谓的必须,也是指那些正确的决策与行动。从党发展的整体的角度去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100周年,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党,无论是萌芽阶段的建党初期还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党都面临着严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一直前进着,遇到挫折与失败是必不可免的,无可厚非的;而在经历过这么多的磨砺之后,我党仍然能够指引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民主富强,正是因为我党总能及时纠正错误,作出正确的行动,所以说我党拥有强大而不可战胜的生命力,我党是中华民族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领导核心。

从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共产党任何的成长阶段也没有脱离必然和必须的规律,而且建国前后,党所走过的路程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阶段党都是波折的、崎岖的道路上前行,但也都是在挫折和苦难中不但成长、坚强。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初期,虽然我们有明确的民主革命的目标,但是我们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无法独立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与其他革命力量合作是一种必然。同时,为了不被其他势力同化,我党必须确定完善的合作体系,使自己的革命力量能在合作中保留甚至加强,“党内合作”便是当时作出的正确的决策。可惜在中山先生去世,蒋介石逐步成为国民党统治者之后,国共合作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那时,如何使共产党员在即将破裂的合作中全身而退是最重要的问题,可惜当时党的领导人没能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不断妥协,以致增长了蒋的气焰,不仅错过了一个壮大我党势力的大好时机,还是我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次大革命的失败,正是我党在对待革命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事件没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的惨痛教训!四一二政变之后,革命进入低潮,党的领导集团总结以往犯下的“右”倾主义错误,决定进行武装反抗,在漫长的武装斗争中,我党所经受的种种失败和挫折都是一个新生的武装力量所难以避免的,走些弯路、错路也是符合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必然,可贵的是,共产党人在摸索中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终于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走上了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而在此之后,“左”倾错误的弥漫使正在壮大的党又一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北上,取得了闻名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又一次,党的正确决策为以后的革命保留了宝贵的力量。从此以后,革命的形式渐渐明朗,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斗争经验,在以后的抗日战

争和自卫战争中基本准确的分析了国内的形式,并且对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都采取的正确的应对措施,推进民主革命一步一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探索。以前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在和平的发展时代已经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了,稚嫩的新中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次新的磨难,十年内乱由此而生。这十年使党内的的先进分子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党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正了以前的错误,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使我们的党在自强不息、兼容并包的环境中继续茁壮的成长起来,一直到今天。

6.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 篇六

村生活(副本)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往事从我们身边淡出,直到它们的身影在岁月深处越来越模糊。几天前看到一篇文章《故乡那水》,忽然想起家乡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情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是按省,市,县,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一级),大队(现在村一级),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社员(现在的村民)。有一首歌《社员都是向阳花》就是那个时期的,一切实行集体管理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时农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队的社员听到钟声,男女社员都会集中到队里的大槐树下面,听从生产队长安排活,拉粪的、犁地的、撒种子的、打糊结的(砸土块)、溜化肥的、打农药的、积肥的、给牲口铡草的、扬粪的、犁地的,摇耧的,牵牲口的、倒地的、浇地的,割草的,套磨子的,吆车的等说不完的农活……清早起来,女人们开始生火做饭,一把麦草,几个玉米芯芯,一根火柴就点着了,男人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离家较远河下的井里去担水,用一条长绳把水桶系好下到井里,用手摇几下,等桶水满了从井里把水吊上来,再用扁担挑两捅水,沿着盘旋曲折的陡坡担回家,有的回到家就剩两个半桶了。当男人们在崖下的河滩干活,午饭熟了的时候,女人们会在崖上边扯着嗓子喊一声“吃饭了——————水捎上”,就是干一晌活,回来时还要担两桶水。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坡陡路滑,吃水就更难了。当时流行一句话“累死累活,不给郑尚坡干活”(郑家坡,尚家坡村名),可见当年生活吃水与环境是多么的艰辛和恶劣。

一天三顿饭,三出勤,村里农忙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劳动时间长,中午和下午都要在地头休息一次,收工时还要给猪拨点草,给羊捋些树叶子,队长常说“给集体干活养病,给自家做活拼命呢”。一天的生活,早上玉米珍子,大珍,玉米面馍就咸菜,中午打搅团,糊糊面,家道好的隔几天吃一顿面,油水少,晚上吃剩饭喝剩汤,稀的都能照月亮。那时候,人们生活没有一点压力,就连吃了饭干什么活的事情都不用操心,但要考虑如何才能吃顿饱饭。人们劳动主要是为解决吃饭问题。土地贫瘠,农作物没有优良品种亩产量低,一年辛辛苦苦三百多天,整天劳动不停也打不下多少粮食,大部分交给国家,分到每户的就没有多少了,农副产品如棉花,莱油,蔬菜,红薯,猪肉就更少,棉花每年毎人分一斤,队长给社员偷分,有人举报反映要处分队长,还要退回棉花。油一年人分一斤半棉油,几乎分不到菜籽油,因为莱籽油定的任务很高,一般都完不成任务,生产队长也不敢安排人偷着榨油。只能分些棉耔榨的棉油,棉花生长期间经常打农药1059和敌敌畏辣,六六六粉等,所以棉油不香,苦的不好吃。每年的农历二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没啥吃,下河滩挖野菜,上树采榆钱,去沟边揪苜蓿……充饥,对于每天干重体力活的农村人来说,是远远吃不饱的,一年难吃两回肉,一般过年才有机会吃上肉,艰苦的农村生活造就那一代农村人骨瘦如柴的魔鬼身材,没有或很少有现代人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也没有将军肚。尽管吃不饱穿不暖,但人人都很乐观。我印象最深的是到晚上刚喝罢汤(就是吃晚饭),生产队队长就吆呼开了,“男女社员开会了”,父母急急忙忙都出去了,昏暗的油灯下,铺着篾席的大土炕上,一头我和弟弟,另一头姥姥正在纺线,嗡儿嗡儿的作响。那些日子,人们白天上工,晚上开会,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当时实行“早请示,晚汇报”,早上出工前先在毛主席像前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给毛主席请示今天要干什么,在地里集体干活时,地头插上红旗,旗下敦放毛主席画像,晚上社员开完会后,统一要给毛主席汇报一天的工作,再齐唱《东方红》才能各自回家。墙上到处都是标语口号,我耳朵都灌满了,随便什么时候张口就能背出来,什么“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好”,“中国共产党万岁”“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独主自主,自力更生”什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绝大多数口号我都不懂,但有一个标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中的一句“广积粮”我一点都不理解,“广积粮”,我家粮食从来就没够吃过,大米什么样从来没见过,整天吃玉米面,高粱面,吃麦面的次数很少,即使吃也又黑又粗,我都怀疑是不是小麦磨的面,按说主产粮食是小麦,吃上小麦面没问题,为啥吃不上,后来问过父亲说,大部分粮食都交到公社粮站了。那时农民没有压力并不是没有负担,我印象中主要有以下凢方面:1.上交公购粮。有一首笛子曲《扬鞭摧马运粮忙》就是那时期的“公购粮”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公粮”(相当于后来的农业税)不给农民付钱。它是按照土改时的“四固定”核算下来的。另一部分是“购粮”(国家订购粮)。它是“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物。“购粮”是国家先付一些定金给农民,秋收以后农民把国家定购的这一部分粮食上交给国家。而实际执行中,国家按政府定的收购价付给过农民钱,价格远低于当时市场价。不管丰产还是歉收粮食照样要按订购的任务交。当时口号,“支援国家建设。”

7.《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读后感 篇七

改革开发四十年,人民的生活全面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大都市经济发达了,人人都能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科技发达了,从电视到电脑,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4G甚至5G移动网络,可谓是突飞猛进;C919国产大飞机的试飞成功,更是激动人心,港珠澳大桥也正式通车,它们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正走向强国路……

把目光聚集到我们常州。从前,这片土地上都是一个个村庄,没有一点点都市化的氛围,很多家庭都还过着贫困的生活,挣扎在温饱线上。但现在,四处可见高楼林立,小区的环境也充满了绿色气息,大树枝繁叶茂,马路、高架桥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最令人啧啧称赞的还是BRT快速公共汽车。在马路的最左侧,有一条画着黄线的车道,这就是BRT专用车道,而BRT站台与众不同,一般设在马路中间,类似于篷子形状,碧蓝的颜色。直接刷公交卡、银行卡或手机支付,还可以直接投币,也避免了上车后付款排队拥挤的情况。BRT快速公交在车多缓形时特别能体现出它的优势,因为它有专用车道,可以快速出行,尤其是一些赶时间的乘客为了不堵车都可以选择BRT这种快速而又简便的出行方式。BRT的收费也非常便宜,投币1元,刷卡0.6元,学生卡0.4元。现在,为了响应环保绿色出行,大多数BRT都是新能源汽车,这一抹亮丽的颜色为城市增添了一份色彩。它每天在路上奔波,接送着乘客,方便了无数人的出行。很多外地人到常州后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常州真是个宜居城市。

想到我第一次乘坐BRT时记忆犹新。有一天晚上,我们要火车站,但爸爸有事没法送我们,于是我提议坐BRT去。刚走进BRT车厢,便被它的环境所吸引。地上虽谈不上一尘不染,但也如同家中一般,干净整洁,车的前后分别挂有两个电视机,屏幕上还会显示到了哪一站。窗户上贴了一层防晒膜,能清楚地看见外面。我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走到约一半路程时,望着前方一片红色的车灯闪烁,心中不由担心起来。看来遇上了堵车,很有可能赶不上火车了。想着想着,我心急如焚,恨不得化为超人,带着妈妈直接飞到火车站。虽然没有变成超人,但BRT带我体验了一把飞跃车流的快感。BRT沿着它的专属车道飞驰向前,我们超越了无数小车,飞快地朝前奔驰。最后,我们准时地赶上了火车。我不禁感叹,如果按照开车的速度最少需要30分钟,BRT竟然比开车还快了5分钟,真的是又快又便宜的BRT!

四十年来,常州的变化当然不止于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在继续。让我们争做好队员,努力学习,从小怀着一颗中国心,让社会,让祖国更加美好、强大。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一起奋进新时代!

8.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 篇八

新中国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走过七十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了一次次发展跨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七十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奋发崛起的脚步,赤峰工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零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功跨越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加速迈向中后期,递交了一份辉煌的历史答卷。

七十年沧桑巨变

赤峰工业历史久远,早在2800年前,林西县官地镇大井自然村一带就有先民开采铜矿、铸造铜器。据记载,1947年,赤峰地区仅有挖金、麻黄膏、发电3个小厂矿、6个烧锅、3个小煤窑和一些手工作坊,到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赤峰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回顾发展历程,赤峰工业七十年至少实现了六个巨变。

巨变一:从无到有,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对赤峰人来说,发展现代工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短短七十年,赤峰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露天煤矿——平庄矿务局西露天煤矿、首家整套引进德国火电机组的坑口火力发电厂——元宝山电厂在赤峰建立,赤峰盐酸麻黄素产量雄踞世界第一,工艺产品《万里长城》艺术挂毯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轻重工业协调配套、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功能互补、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竞相发展、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32个行业大类。特别是培育出了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7%,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巨变二:从小到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七十年砥砺奋进,赤峰工业企业快速增加,大中小梯次逐渐完备。2018年工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5366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19家,规模最大的赤峰远联钢铁销售收入已达96亿元。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重点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期的全国产量还高,例如平煤集团全年产量达6200万吨,比1949年全国总产量3700万吨高出1.68倍;

全市发电量达343亿千瓦时,比1949年全国245亿千瓦时高出40%;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千亿元产业带、千亿元工业区、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百亿元产品等正逐渐变成现实。

巨变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1985年,赤峰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真正成为赤峰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最高年份的2011年达到46%,工业上缴的税收最高年份占全市税收收入的47%,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就业富民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核心阵地,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税收过亿元的13户企业中就有10户是工业企业。建国以来,自治区第二大、赤峰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年产40亿立方米大唐煤制气项目,长江以北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大地云天投资40亿元的12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瑞阳化工投资25亿元的季戊四醇项目,建国以来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生产企业普因医药投资20亿元的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全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伊品生物投资100亿元的50万吨系列氨基酸项目,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型铸造项目等,一个个行业领军企业、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一个个体量强大的科技项目落户赤峰,为增强赤峰工业经济实力增添了力量。

巨变四:从分散到集聚,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赤峰工业从零起步,计划经济时代得到发展,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七十年后,工业发展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的集约集聚发展新局面。2018年末,全市5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我市已形成13家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已超过60%。

巨变五:从传统到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赤峰工业经济不断鼎新革故,特别是科技赋能工业发展使得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老树发新枝”。一方面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

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以上,新兴产业对赤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目前,全市入选自治区“专精特新库”中小企业51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0家,全市共有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技术中心35家、自治区认定的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62家,有13种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14家企业的17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同时,涌现出1个国家级低碳园区、9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绿色矿山企业,绿色成为工业发展的鲜亮底色。

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目前,80%以上的企业在财务、销售、采购等方面实现了单项或多项信息化应用,10%左右的企业逐渐向财务与业务无缝集成、采购销售生产一体化、生产管理与制造控制衔接等领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生产管理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制造业”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我市已有15家企业入选国家或自治区两化融合企业贯标试点,9家企业入选自治区级贯标试点企业,还有832家企业登云,信息化引领赤峰工业迈向新时代。

巨变六:从单一到多元,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赤峰工业企业基本是国有或集体企业。1982年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后,私营企业、个体户开始迅速增长。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等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3%,贡献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2%,非公经济真正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力军。

七十年风雨兼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峰工业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阶段。

1949—1978:赤峰工业艰难起步

解放后,赤峰工业蹒跚起步。历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3)、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1963-1965),赤峰工业围绕煤炭、电力、制药、皮毛皮革等产业开始上项目、搞建设。这一时期建设了赤峰制药厂、平庄矿务局、赤峰地毯厂、赤峰第一水泥厂、赤峰钢铁厂、赤峰中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奠定了赤峰工业体系的雏形。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管辖期间,我市能源、轻纺、机械等工业取得重大发展,一个个国家投资项目落户赤峰,一批批工业企业投资建设,诞生了元宝山电厂、赤峰第一毛纺厂、赤峰针织厂、宁城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赤峰第二毛纺厂开始筹建,轻重工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工业局面初步形成。

1979-1996:赤峰工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赤峰工业生产力得到快速释放。这一期间,以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内涵扩张式发展方式成为主基调,一大批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到1996年,全市工业涌现出了能源、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等六个支柱产业,形成了赤峰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据统计,1996年赤峰工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是1978年的14.4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5%以上。赤峰工业在自治区排第三位,赤峰市乡镇企业连续12年排在第一位。

1997-2001: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997年,赤峰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借助国家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优化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按照壮大一批、兼并一批、重组一批、破产一批的方案实施改革转制。1998年,全市大部分国有企业被迫停产破产或改制重组。历时三年多的阵痛和改革,在付出沉重代价、经过多方探索之后,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任务,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转型。

2002-2012:新世纪赤峰工业发展的黄金10年

伴随改革的深化和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赤峰工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市委、市政府从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适时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一大批承载着赤峰工业经济梦想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成为赤峰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实施资源深度转换战略,我市成为独具魅力的“风电三峡”,2008年全市风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地级市;

以优势金属资源开发冶炼为重点的矿业经济和冶金产业快速扩张;

以大唐煤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以伊品生物和瑞阳化工为代表的玉米生物化工成为赤峰工业的新亮点;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遍地开花,中小企业千帆竞发。到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58亿元,是2000年的18倍。赤峰工业彻底实现了涅槃重生,正以骄人业绩在市场经济轨道上阔步前进。

2013-2019:赤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赤峰市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再到驱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新兴产业在创新中壮大,新旧动能在创新中转换。从大抓工业转向抓大工业,工业集中做好新型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排降耗的“减法”,打出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合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由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四园”架构而成的东部工业走廊横跨三区,气势恢宏,成为赤峰工业的引擎和经济大市的脊梁。“飞地经济”“退城入园”等妙招迭出,正引领新一轮工业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约时代的到来。

七十年酌古御今

翻开成绩单,满目皆亮点:现代化工产业飞速发展,金属冶炼企业强筋壮骨,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生物医药产业更新迭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中国北方最大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国内重要铜铅锌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268个科技创新平台、14家众创空间、25个孵化基地、43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代,赤峰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守护“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共赢。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双双下降。在工业最集中的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可吸入细颗粒物比上年下降8.8%,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转型升级,写就赤峰工业最美篇章;

绿色发展,铺开赤峰工业鲜明底色。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光无限,赤峰工业70年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足以让人深受启迪,畅今达远。

赤峰工业和信息化70年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只有牢牢抓好工业这个实体经济,地区发展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工业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只有坚持集约集聚发展,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

9.九三学社七十年峥嵘岁月 篇九

共和国刚成立,祖国一穷二白。我们如果没有石油,即使有自己的汽车,汽车也不会在公路上奔跑;飞机也飞不上天空。但是中国人敢于担当,王铁人那种宁可少活,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担当气魄,建起了大庆油田,祖国有了自己的油田,可是大庆原油含蜡很高,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根本没能力开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王启民,成了新时代的铁人,以他的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豪迈地写下一副对联,曰:“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表达了敢于担当的气魄。在他的努力下,解决了油田稳产高产的难题,创造出了大庆油田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气质。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国人意识到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国家安全。还好中华大地有能人,王淦昌、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原子弹科研人员敢于担当,隐姓埋名,创造了奇迹,两弹爆炸成功,卫星射入太空并高唱《东方红》乐曲。

在今天的新时代里,中华儿女继承了老一辈敢于担当的精神。浙江余村的人民勇于奋斗,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年人均收入3.58万元的富裕梦。

今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肆虐,夺去了不少人民的生命。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巨大的灾难。但是有党中央正确领导,中国人再次发挥了敢于担当的气概。年高85岁的钟南山院士连夜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祖国大地、天南地北的医生和护士,纷纷请缨,会战武汉战疫情。他们忍住泪水,告别亲人,逆行险地,不怕牺牲,勇战病魔。他们都是奋进新时代的楷模。

专家、医生和护士勇于担当在最危险的抗疫前线的战绩辉煌,就连各乡镇的领导和村民也根据中央精神“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群策群力,设岗防止人员流动,外防传入病毒,内防交叉感染,确保一方平安。

我想,我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怎样做到勇于担当呢?遵守疫情期间当地政府的各项法令。不出门,少聚集,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宅家也是做贡献。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上好网课,认真做好各科作业,及时发送打卡。我们要听习总书记的话。不负韶华。我认为“韶华”就是年华,就是少年时期学知识的年华。记住“幼不学,老何为”。今天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担当重任!为国家做出贡献。

10.九三届二十年聚会发言 篇十

朱轶材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自从有同学告诉我,我们九三届的同学要举行二十周年聚会,我就天天盼,夜夜想,终于,新年到了,同学们来了,我们在熟悉的校园相逢在一起,相聚在一起了!一切都显得这么美好,听到的是同学们欢快的笑声,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笑脸,收获的是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在此,我谨代表母校的三千多名师生,对各位同学的回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聚会,使我想起二十三年前的九月的日子,那时,同学们还带着初中生的稚气和羞涩,走进了二中,开始了难忘的高中生活。生龙活虎的你们给校园带来了蓬勃活力,教室内,有你们读书求知的身影,校园内,洋溢着你们青春的朝气,在母校,你们的人生的理想开始放飞!当时的你们,正如毛主席的诗词所描述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星移斗转,转眼间,我们已经分别了二十年,今天看到的你们,已经走过而立之年,将要迈入不惑之秋。此时的同学,正是人生最忙碌,苦拼搏,也是最充实的时期,我看到,男同学成长的更加成熟、更加沉稳,更加帅气了,像一棵棵茁壮的大树充满了向上的力量;我看到,女同学,成长的更加温柔,更加清雅,更加靓丽了,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绽放着美丽的芳华。

说心里话,今天能与久别的同学们相聚,我很激动!看到各位同学在为幸福生活、美好未来而奋斗,我真高兴!其实,每次听到你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信息,我都为我的学生们骄傲、自豪!

二十年,变化着的还有你们的老师,他们的头发开始斑白了,像沾满了粉笔灰尘,他们的脸上开始增加皱纹了,像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他们的身材不再那么挺拔了,数学老师说的弧度在不断增加;他们中有的人也许已经退休了,但是,这些都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为他们对教育真诚,对同学的关爱,对学校的关心,对生活热情,从来都没有改变!

二十年,变化着的还有母校的校长,我必须说一下的是,在你们离开母校以后,学校已经更换了六任校长,从与你们合影照毕业照的张校长,到汪校长,胡校长、王校长,马校长再到张校长。他们都热爱教育,尽心尽力,为母校的发展奉献着,在努力着。

二十年,变化着还有母校的发展。学生数从当初22个班的1千多学生,到如今已有50多个班三千多人;教师从当初的60多人,如今有198位在岗教师;职高部已经完成使命,与市工业学校合并了;初中部已是全县很多上初中的孩子向往的学校,每年生源都很火爆,每个年级都已经是九到十个班,中考状元近五年有四次在二中,每年,中考成绩的前十名,前五十名,前100名,前200名,母校二中都占据全县半数以上;高中部已经是市级示范学校,2013年的县高考文科状元又第四次荣归二中,本科人数在85人(最多时期260多本科数),近几年因普高招生人数少于300人,加上生源质量下滑,所以本科人数也相对减少,但本科达线率一直位居全市市级示范学校前列。

二十年后,变化着的还有母校的明天。按照县里的规划,在2015年寒假,二中将整体搬迁到泾县中学原址(泾中将在2014年暑假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泾中初中部明德学校将整体划归二中,二中初中部将进一步扩大,高中部规模依旧不变,但发展目标是向着体艺特色的完全中学发展。现在的二中整体划归二小,二小在2015年暑假后搬入开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的相聚,让我抚今忆昔,感概万千。在此,我希望今天的聚会是下一次相聚的起点,我诚挚的祝愿在座的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我感到你们的邀请函上的诗句写的很好,已经真切的表达了我的心情,在此,我朗读一下,转述我的心情……。最后,我提议为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各位为这次聚会而忙碌奔波的同学鼓掌致谢!谢谢大家!

上一篇:市图书馆2013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方案下一篇:市2007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