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2024-06-13

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14篇)

1.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一

《圆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北师版)数学

教材分析:《圆的的认识》是北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张第一节的内容。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知道圆的定义;能够准确表述圆的特征;能够准确表述圆的半径、直径特征以及关系;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观察、思考、练习能够准确的画出圆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圆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应经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

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结构,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课的设计思路:

1、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件中出示的几种生活中的图形都有圆,很自然的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2、强化操作,在操作中探究,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圆的特征。

3、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4、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5、倡导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三个维度(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之一。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有助于朋友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合作意识。

6、教师总结,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①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直径、半径。②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③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的特征,如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二、技能目标:①会用圆规画圆。②根据圆的半径(直径),能正确地求出它的直径(半径)。③能用圆的简单特征解释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从直线型平面图形过渡到曲线型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简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折、量、比、算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③通过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和圆的知识用途多样,让学生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课前准备:

一、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圆规、圆若干、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彩笔。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带圆规、圆形纸片(家长做的)、搜集生活中的圆形器物。

教学资源:

课本,教学课件(相关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各种形状的纸片、圆形器物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实践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话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老师今天就用童话故事介绍一位数学王国中的朋友,给大家认识。他是谁呢?他是我们下象棋的棋子,因为每个象棋的棋子都是圆溜溜的,所以他的名字叫圆圆。圆圆觉得自己的本领可大了。你瞧世界上到处都是他的兄弟,(多媒体出示硬币、钟、光盘等实物图。)硬币、光盘、钟面都是圆形的物体。)师:看了这么多圆形图片,同学们再想想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表面是圆形的啊?

生:各种回答——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篮球不是圆,它是球,不过它的切面是圆形的。)师:课件中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然后在屏幕上显示出课题——《题圆的认识》。学习新课:

一、找到认识圆心及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在自然现象中也有很多圆。如:光环、明月、平静的水面上漾起的涟漪等(多媒体出示)。这些都很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之前准备好的长方形、三角形等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中的圆有什么区别呢? 生: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意思相近即可)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像老师这样对叠(做示范),使两边完全重合,然后打开,用铅笔把折痕画下来,这样反复几次。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呀?(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生:都交于一点。

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点位于圆的中心。生:学生发现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内一点,并且这一点在圆的中心。所以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点既然在圆的中心我们叫他“圆心”吧?有了中文名字我们随便也把他的英语名字取了吧?叫什么呢?同学们想想?(提醒用一个字母吧)生;各种回答。

师:同学们的名字都很好,不过老师觉得他是圆的中心,我们就用个圆形的字母勒表示好不好啊? 生:好!

师:所以老师给他取的英文名字是“O”。大家记住了没有?圆中心的一点中文和英文各用什么表示的。以后知道怎么叫了吧?(课件上展示圆心及表示方法)接下来大家交流一下吧(2分钟)

生:知道!(并把圆心的表示方法一起回答了一遍)

二、半径与直径。

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一个小组,拿出刻度尺量一量,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O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多测量几个不同的位置,然后思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比一比谁最快啊?(3分钟)

生:各种回答。(老师纠正并引导学生得: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都相等)师:(课件展示:连接圆上一点到圆心)同学们很棒哟!这条线段呢,他也有中文和英文名字,中文叫“圆的半径”简称“半径”,英文名字用小写的“r”表示。接着请同学在你们的纸片圆上画画,看看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啊?再量量半径的长度又会发现什么呢? 生:可以画无数条并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

师:强调是在同一圆内。并继续让学生观察测量贯穿整个圆的折痕的长度并记录,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各种回答。(老师纠正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折痕都经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周上)

师:(课件展示:画一条直径)同学们看黑板,这条线段我们称他是“直径”,用小写字母“d”表示。同样方法,发现同一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每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三分钟让学生记一下)

师: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记录的数据,讨论一下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没有啊? 生: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嗯,很对!那么我们用数学等式怎么来书写呢?现在同学各写各的,老师下来检查。(边走边看)

生:写出了很多等式,但都不没有写完。

师:(课件展示:直径=半径2,半径=直径÷2,d=2r,r=d/2)这就是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不过没写完整。好,请同学写错的马上改正,没写完的,补充。写好了把前边学习的好好看一下(五分钟)

师:好了同学,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知道了圆的中心有一点,叫什么呀? 生:圆心。

师:圆心到圆周上人一点距离? 生:相等。

用这种问法接着问,学生回答。

三、圆规和圆的画法。

1、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试画一个圆,并让学生跟着画!

3、交流画法。

4、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备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表示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和随堂作业

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首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课堂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再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开发。最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形象、直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但这节课我对于多媒体使用较少,只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也有一些不可掩饰的缺点,如学生活动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部分同学缺少积极思考,有部分教学效果未能达到。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遗漏,要使自己少些遗憾,就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进取,积极改正,争取更加的完善!

2.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二

一、鉴赏符号的直观性

符号语言根据感知规律与数学思维活动进行呼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因而学生具备鉴赏象形符号、缩写符号、约定符号的潜在能力。数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所以教师将数学的符号感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设置情境,让学生鉴赏由个性化符号组合到数学表达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以及用符号的直观性表示数学化的问题,定能促进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我提问:“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尽可能多地去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学生操作活动后汇报。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图案欣赏、图形变换与设计等活动,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富有创意的作品,鉴赏符号的形状特征,进行视觉表象的重新组合,经历了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鉴赏符号和用图形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符号感;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才能增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体验符号表达的简约性

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人们给予了它特定的符号,而且这些符号组成了一定的语言系统,使得数学表现形式简明、清晰。正如享有“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所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果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符号可以解释拥有复杂结构的命题的正确定义,探明概念间的区别,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数学对象的空间位置结构、数量关系经抽象得到各种数学图形和图式,在教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都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示的,即在数学教学中运行着一套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比较大小”初看起来比较抽象,但仔细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凭借。从生活经验看,学生知道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少;从认知上来看,学生已有“一一对应”的初步思想,有“=”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通过拟人的手法,利用学生熟悉的“=”,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是怎样用符号来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接着由“=”变引出“>”,由“>”设计创造出“<”,生动、直观,学生易于理解。这样,学生既能主动地理解“=”、“>”、“<”的意义,又能明白如何用这些符号来表达数量间的关系,还能看到关系式,知道其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学生的符号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验深刻。

三、感受符号的转换性

在数学活动中,符号间的转换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思维形式,它们之间的转换和表达方式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实际背景,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我创设情境:张华同学今天过生日,邀请了同学参加,张华给每个同学2个桃子,如果来了2个同学,张华要准备多少个桃子?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2+2=4。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

生:因为2个2相加。

……

师:如果全班50个同学都来了,有几个2相加?你会列式吗?

生:50个2相加。

师:那你们写一下吧。

学生边写边数,边数边不断地发出嗟叹之声:“啊,太多了,太麻烦了!”

师:对!这样加确实是太麻烦了,你们能否创造出一种方法来,简单地表示50个2相加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我是这样写的:2+2+2+…+2ㄢ

生:我在2和50中间添上一个符号,写成2△50或50△2ㄢ

生:对!还可以在中间画个○,写成50○2ㄢ

生:还可以在中间加一个☆,写成50☆2ㄢ

生:我在中间画个※,写成50※2ㄢ

生:我在中间用“+”符号,写成50+2ㄢ

生:不行!这样变成了50和2相加,50+2=52ㄢ

生:老师,把“+”换一个方向,变成“×”,这样就不同了。

此时,我抓住机会,将“△、○、☆、※”统一成“×”。

我首先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推进到衍生知识的原发地带,使知识的生长具有更为扎实的基础。当学生感到用加法写50个2相加太麻烦时,我顺势而导:“是太麻烦,能否创造出一种方法,来简单地表示50个2相加呢?”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用50△2,有的说用50○2,有的说用50☆2。当有学生说用50+2表示时,其他学生建议把“+”换一个方向,写成“×”,50个2相加就写成50×2。这时,将“△、○、☆、※”转换统一成“×”,真是水到渠成。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真切地感受到符号的转换性,促进了学生符号感的发展。

四、领略符号的通用性

符号语言是数学中通用的,是一般、最常用的简练、特有的语言,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达式。如象形符号是用符号的形状特征来反映数学概念的符号,它通常将图式的原型压缩成储如△、∠、⊥、∥、⊙等符号,这类符号可由形、思、义等加以理解和运用;缩写符号多数是由数学概念的外文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构成,如“f”表示函数、“R”表示实数集等,这类符号需要以文字概念为基础进行记忆;约定符号的形成与思维活动的习惯与历史有关,如习惯上用x、y、z表示未知数,用a、b、c表示已知数,用大写斜体字母表示点,用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直线等,这类符号主要通过规定的简练性、合理性来与思维共鸣,由义及形、形义一体加以理解和运用。在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和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以符号形式来表示的,即运行着一套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算式的感知、体验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不仅能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领略符号的通用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36-01

小学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培养是一件非短期就能达成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且长期坚持才能达成的,对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能力,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数学符号的培养。

一、對数学符号的理解非常关键

对数学符号正确的认识是形成数学符号意识的第一步,对数学符号的深刻理解,即理解其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则是培养数学符号意识的关键。

首先,要明白字母的概括作用。字母的运用能单独的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能将其代入式子中,含有字母的式子体现的是一个新的数量的概括作用;其次,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技能表示数量还能表示数量关系。对于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许多学生理解起来比价困难,因此,在数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量关系理解的教学;最后,理解字母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如,苹果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年龄,都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但a的意义却不同,所以学生应该深刻明白,同一个字母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1]。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一)贴近生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符号含义

每一个数学符号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是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最基本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的抽象性很难被小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简易方程》中“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授课时,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做一个数青蛙小游戏,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然后教师将字母a或者b代入游戏,就会得到“a只青蛙a张嘴”、“b只青蛙b张嘴”,这时教师可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这时的a或者b,可以表示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后,教师可以以自己为例,并告诉学生教师比自己的孩子大了25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当教师的孩子1岁时,教师的年纪,接着是孩子2岁一直到10岁时,教师的年纪又分别是多少?随着问题的增加,学生也会得出教师的年纪是“n+25”岁,而n表示的就是教师孩子的年纪。

用游戏的方式能更快的将学生代入课堂,而贴近生活式的教学方式,能更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中的应用及符号代表的含义。

(二)在不断积累运用中提升学生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意识主要的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数学符号运用的意识,所以对于数学符号,学生不仅要懂,更会要用,而单纯的推演训练,无法提升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对数学符号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符号应用意识[2]。

(三)巧妙的设计教学发展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思维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发展,也就是对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能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知识点,对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符号意识。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的教授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单教学后,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为S=a2,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呢?教师可以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利用教学工具并进行共同探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ab。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多利用教学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应用意识,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思考。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意识是其核心的素养,发展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也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能理解符号的含义,然后学会对数学符号的应用,只有教师不断的挖掘并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加强自身对数学符号理解能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符号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文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2015,(8):82-82.

4.小学数学认识东南西北教案 篇四

一、课题名称:东南西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有基本的方向感,能够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教师给定一个简单的方向,学生能够正确辨别。

3.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学会看懂一些简单地图上事物的方向,并且能够画出简单的地图。

三、教学内容:

1、导入几个方向感的词。

2、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小组互动,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辨别。

4、教师提问进行巩固。

四、重点难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简单地图的绘制和识别。

五、课的类型:综合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七、教材教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观察学校的景物。

2、拍摄学校景物并制成课件。

3、课本、练习册、图片。

八、教学时间:40 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5 分钟):

1、教师通过做游戏开始;教师要求同学 们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名字。

2、游戏做完后问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还知道那些关于方位的词呢?(引入今天讲课内容,并 且在黑板中上方书写‘东、南、西、北’四个字)

3、有一首儿歌 教我们辨认方向的,你们会背吗?(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二)、教学新课:(30 分钟):

1、联系实际,说一说,辨认方向(20 分钟)。(1)、找一找: 找出教室里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面在哪儿? 太阳从哪儿 升起?找出教室里的东面,再让学生跟据儿歌指出西面、南面、北面、教师贴上卡片。(卡片上分别标有:东、南、西、北)(2)、说说 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3)、在幻灯片上展示校园景 物图并要求学生说出‘以教室为中心,校园景物所在的方向’? 课堂 作业 P47.2、互动式学习(5 分钟)。要求同学们站在不同的方向,并说出各 自所处位置东、南、西、北方向的同学的名字,随后教师请同学上台 展示。

3、探究式学习(5 分钟)。通过学习和活动请同学们找出一些规律,如:(1)、面朝的方向不同,前后左右的方向就不同。

(2)、生活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不变的。东----西,南——北。

4、生活中我们只要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能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了。(谨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小结(2 分钟)。以师生问答式归纳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篇五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B:其余学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6.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六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教具准备: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

2、提问:在我们平面图上是如何表述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请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出示例图。(去除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公园)提问: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4、讲述: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棒!在伟大的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四个方向,小朋友想认识吗?那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方向王国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东北(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超市。提问:超市在汽车站的哪面?又在少年宫的哪面?超市在学校的哪面呢?(2)同桌讨论,并要求说明理由。(3)指名说。(因为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少年宫在学校的东面,超市在汽车站和少年宫之间,所以是东北面。)(4)小结: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所以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边说边出示东北)(5)讲述:小朋友们分析的真准确,请在方向板上写出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2、认识西南(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面?(2)同桌讨论,并说明理由。(3)指名说。(火车站在学校的西面,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而公园在火车站和电影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4)小结: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边说边出示西南)(5)小朋友们经过同桌的合作交流,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方向板上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认识东南和西北(1)在原图上出示人民桥和体育场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2)独立思考。(3)指名说。(因为人民桥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所以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因为体育场在学校的东面和南面之间,所以体育场杂学校的东南面)(4)、讲述:小朋友,你观察的真仔细,说得真棒。人民桥的确是在学校的西北面,体育场就在学校的东南面。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请举手。(边说边出示西北和东南)(5)、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现在知道,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外,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在这八个方位中,哪些是我们的新朋友呢?在以后,我们可以用手中的方向板解决生活中有关方向的实际问题。

5、根据不同参照来确定方向讲述:刚才我们都是以学校为中心来确定方向的,大家会以别的景物为中心来确定方向吗?同桌交流讨论。

6、指名说。(各种情况都可以,但对于像汽车站在少年宫的西北面这样的情况要加以说明)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试一试填方向(1)谈话:小朋友们,方向王国里有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的指南针。(出示指南针挂图)(2)介绍:指南针中,绿色指针指的方向是北。小朋友们猜一猜,白色指针指的是什么方向呢?(边说边出示北)(3)指名回答,并要求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南)(4)你能把指南针图上其余的方向填完整吗?(5)请最快的六个同学上黑板贴出其余六个方向。指一两个说说为什么这么贴。(6)提问做得最快的同学:为什么你做得这么快,有什么绝招吗?能不能想同学们介绍一下。(借此机会再次复习八个方位的确定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1题给小动物找家。(1)谈话:上星期,我们进行了爱心捐款活动。从活动中看得出来,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当我们动物朋友也遇到难题时,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动物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当天可真热闹呀!可比赛结束后,小兔、小猴、小鹿、小狗都迷路了。但他们都还记得自己的家在体育场的哪面。你能根据它们说的话,帮它们找到家吗?(2)帮小兔找家小兔说(老师出示小兔说的话,学生齐读)同桌讨论并连线。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演示。(如果学生回答,因为小兔爱吃蘑菇,所以连蘑菇房子。那就再提问,除了这样想,还能怎么想也知道连蘑菇房子?)(3)帮小猴、小鹿、小狗找家分别出示小猴、小鹿、小狗说的话。自己阅读,自己连线。完成后和同桌进行交流。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回答在课件上进行演示。(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况,再提问,还可以怎么想?)

3、做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定方位(1)审题出示题目要求及图片。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图上有什么?(2)完成书上练习独立完成指名说。(3)以水库为中心提问题以水库为中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探讨交流。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4)指名说。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5)以其他景物为参照,继续介绍。刚才都是以水库为中心的,现在请大家以别的景物为中心进行提问,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6)指名回答。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

7.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七

( 一)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符号的作用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作用.

教学片段( 1) :

自然数是一种个体对象符号,在教学“认数6”时,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在具体情境中数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可以用“6”个圆片来表示6个人、6棵树、6只鸟、6朵花,还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这就是对数量进行“符号化”. 当我们看到数字“6”时,就会和数量是6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 当学生理解了数字6的实际含义后,进一步扩大其外延,数字6还可以表示顺序,如同学们排成一横队时,从左往右数,小红在第6个; 数字6还可以表示代号,如6号运动员是王小亮.

教学片段( 2) :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让同学们说出某名同学的位置.

学生自己创造:

生1: 三行二列.弊端: 不简洁,容易误解是一共三行二列

生2: 三、二. 弊端: 不简洁,容易误解为三年级二班

生3: 3,2弊端: 容易和别的数字连起来产生误会

不管符号多简练关键得保留它的意思. 因此数对的符号在教师的点拔下被学生自己创造出来.

教学常用的数学符号,结合具体的情境,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产生的需要,体会由于使用符号,才能清楚、简便地表达这些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 二) 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潜藏的“符号意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片段( 1) : ( 搭配中的学问)

上衣:红色蓝色

下衣: 绿裤红裤花裤

共有几种穿法?

很多同学用数字1、2代表上衣,3、4、5代表下衣,用连线的方法有顺序地毫无遗漏地作出了搭配.

教学片段( 2) :

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出现了这样一道发展题: 在一条小河一旁种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第一棵种的是柳树,那么第100棵是什么树? 这样的题目,光让学生用脑子想,确实有点困难. 怎么办呢? 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画出来看看,有的说可以拿东西来摆一摆,教师问: “你们打算用什么表示柳树、桃树呢?”“、”“□、○”“柳、桃”……学生们一连说了好几个答案,最后我们一致选出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进行排列: □○□○□○……看着这么简便的符号,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也很快地解决了这道难题.

由此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交流、分享,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逐步体会到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

( 三) 在用字母表示数中,提升学生对符号的认识

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 从研究一个具体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逐步提升学生对符号的认识.

教学片段:

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整齐摞在一起的4本相同的《中外童话》,并出示式子4a.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里,a可以表示什么? 4a又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 a可以表示1本《中外童话》的价钱,4a表示4本《中外童话》的总价.

生2: a还可以表示1本《中外童话》的页数,4a就表示4本《中外童话》的总页数.

生3: a也可能表示的是1本书的厚度,4a表示的就是这4本书的总厚度.

生4: 如果1本《中外童话》的字数用a表示,那么4本《中外童话》的总字数就能用4a表示.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 屏幕上的4本《中外童话》消失了,4a被放大,占据了整个画面) 大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想一想,4a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 可以用a表示1千克苹果的价钱,4a表示的就是4千克苹果的总价.

生2: 我用a表示1张课桌桌面的面积,4a就表示4张课桌拼在一起的桌面总面积.

生3: 我们1个学习小组有4名同学,那么4a就表示a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生4: ……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意犹未尽,还围着老师说个不停.

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而且进行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解释,在具体的解释应用中,深化了对字母表示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发展了符号意识.

8.用符号化思想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数学思想

怀特海曾说过:“在数学中,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极大的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显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验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而符号化思想就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符号化思想就是用符号进行表示、交流、运算等活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化过程,使学生体验符号的价值。

一、设置情境,唤醒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就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因此,想把数学课上活、上生动、上精彩,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了汽车的车牌、电视上CCTV、公共厕所上“WC”图片、楼号A座、B座、C座。教师向学生问道:“看了这几幅图片,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字母)(教师板书:字母)教师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字母?生1:体育赛事,如NBA、CBA。生2:加法交换律a+b=b+a。生3:数学课本中的单位名称:kg、km、m、cm、mm等。生4:扑克牌中的字母。师追问:扑克牌上的字母表示什么?(板书:数字)师: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热情。

上述过程,在引入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帮助学生理解使用符号的意义,培养符号感。

二、引导探究,感受符号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一个三角形,教师提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6根)摆3个呢?(9根)教师追问:9根是怎么算的呢?有学生站起来说:“3×3=9(根)”师:也就是用三角形的个数×3=所需小棒的根数,如果要摆a个三角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呢?“a×3”学生们脱口而出。教师追问:字母a,你认为表示什么?算式a×3,又表示什么呢?从式子a×3,是否可以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几倍?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了深思中,很快便有了答案,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a×3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教师趁势追问:“当a是40时,需要多少根小棒?当a是500呢?”有了刚才的探究,这2个问题学生解答得很轻松。

上述过程,教师通过摆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具体的数、算式到抽象的字母与含有字母算式的过程,体验到了字母符号的价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自主学习,发展符号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结论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经历了上述教学环节后,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⑴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里,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⑵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⑶字母与1相乘,1和乘号都可以省略不写。⑷相同字母相乘,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

A、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y=( ),c×4=( ),b×b=( ) ,a×1=( )。

B、辨析正误。

①x×10写作:x10。( )

②c2就是表示两个c相加的和。( )

③d+5写作:5d。( )

④8×5可以简写成8·5。( )

C、说一说。

如果北京到南通的路程用x表示,南通到上海的路程用y表示,那么x+y,x-y所表示的意义?

数学符号比较抽象,而含有字母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简写规则的理解,再通过易错题的巩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学会用符号去表达数学内容,体验数学的简洁之美。

总之,小学数学课本中处处存在着符号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符号语言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的习惯,形成符号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彩清.数学符号化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

[2]徐赛华.浅谈数学符号化的思想及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

9.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篇九

二、课例名称 吨的认识

三、执教教师

四、指导教师

五、课 型 新授课

六、年 级 三年级

七、教材版本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学生自由估计。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提问:计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如果都用千克做单位,将给我们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怎么办?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教师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 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 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数学日记写得怎么样?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十、教学反思: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 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 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10.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 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 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11.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符号化思想     渗透

符号化思想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数学符号化思想是指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数字、字母、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正如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所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发展到今天,它的广泛应用性源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而数学抽象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符号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必要性

(一)渗透符号化思想符合《课标》的要求

《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就是要理解符号在具体情境中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理解符号表示数,并且能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符号进行思考、运算、推理解决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数学符号对于数学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二)渗透符号化思想有利于学生优化思维能力

数学符号化思想是以约定的符号、规定的形式来表达数学思想,加快了数学的思维,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数学符号的使用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抽象的数学世界中概括、整理学习过的知识,揭示知识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使数学的世界系统化,既摆脱了繁杂的语言符号,又大大缩减了人们学习数学的时间。

二、小学数学如何做到真正渗透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虽然是数学思想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小学数学阶段,要想真正做到渗透符号化思想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化思想的前提下进行。那么,小学阶段如何真正做到理解与把握符号化思想,真正渗透符号化思想呢?

(一)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包括数字的抽象:0,1,2,3等;运算定律的抽象:通过几组具体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并用符号表示:a+b=b+a;数量关系的抽象: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s=vt等。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包括图形的抽象:点、线、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等,计量单位的抽象:m、m2、m3等,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公式S=πr2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用统计图表来描述分析各种信息等,这些都是符号化的过程。

(二)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符号,包括字母、关系式、关系图表等将具体情境中的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示出来。如盘子里2个苹果,再往盘子放2个,那么盘子总共就有4个苹果,从这个过程抽象归纳出用2+2=4来表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也是由直观形象到符号抽象表示的过程。

(三)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数学符号可以用来表示确定的数量关系,但数学符号并不是唯一的,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表示。例如,1÷2可以表示为1/2,1:2,50%,0.5。虽然符号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不同符号可以表示出同一个意义,并且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

三、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意识

数学教材体系存在两条明暗主线:明线是数学知识,这是在教材上明显展示出来的;暗线是隐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上重视符号化思想的渗透,并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有计划地将符号化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在中低年级让学生理解两个数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数,所进行的运算就是加法,到了小学高年级让学生能够将加法的运算用字母表示出来,如a+b=c。

(二)在教学目标中明晰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符号化的思想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彰显数学符号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符号,合理地将符号化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认识数字0时,在教学目标中要明确数字0表示的意义,如表示什么没有、表示分界线、表示起点、表示数轴上的原点等。

(三)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符号化思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如由数学符号历史的演变发展来引入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符号,还可以有效避免数学符号教学的枯燥。其次,数学符号是人们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抽象概括。如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常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最后,符号化思想的渗透必须贯穿于知识形成、实际操作、问题解决过程中。只有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才能帮助学生将符号化的思想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慧.初探小学教学中符号化思想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9).

[3]黄生英.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及思考[J].湖南教育,2008(11).

[4]徐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符号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12.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汇集 篇十二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情境图和例1、做一做。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教材设计了“量身高”的具体情境,通过“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聚焦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并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核心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熟悉的商品价格,结合生活实际感知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通过“米尺”模型,理解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四)学习重点

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知道0.1米与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认识小数》名师教学课件、硬币、米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认识小数吗?在哪儿可以找到小数,请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2)请读一读这些小数,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二)课堂设计

1.结合情境,认读小数。

(1)谈话导入,引出小数。

认识数是数学课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入学以来,同学们认识像1、2、4、10、100这样的整数。(板书:整数。)还认识了像、、这样的,什么数?

你在生活中还常见到哪种数?

预设:小数。(板书:小数。)

你在哪儿见过的小数最多?表示物品价格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小数,你们知道价签上的小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2)游戏——抓硬币,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抓出硬币,看谁能用小数表示所抓的钱数。

预设1:生1随机抓出5个一元和2个一角的硬币。

谁能用小数表示生l抓出的钱数?(5.2元)

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元、2角)

预设2:抓出6角。

谁能用小数表示抓出的钱数?(0.6元)

不够1元,如果用元作单位,写成零点几。

(3)初步体会在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除了在表示商品价格时经常会用到小数外,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

预设:在指路牌上见过,1.5千米;在表示视力的时候,有5.2度;表示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会用小数表示吗?

预设:生1身高是1.4米。(板书:1.4米。)

①1和4分别表示什么?(1米、4分米)

②老师的身高1.6米(板书:1.6米),1和6分别表示什么?(1米、6分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学生非常熟悉的“人民币”“米制系统”两个具体的、常见的量,使学生知道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小数点右边每一位置上的“数字”都表示比一个“单位”更小的量。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知道小数中每一个数字的具体意义,感悟小数点右边的数字的现实意义。

(4)读具体情境中的小数。

①读一读自己搜集的小数。

②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谁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像6.8、1.5、37.2、48.4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数。(板书:认识)

2.初步认识小数含义

(1)谁能在米尺上找一找哪儿是0.1米?

出示米尺,学生上前指出0.1米的位置,师生交流。

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0.1米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还可以表示1分米,或者米。

为什么还可以表示成米?

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来表示是米,(在直尺1分米处板书:米)。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1分米是0.1米或者说0.1米就是1分米。那么米和0.1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米和0.1米是相等的,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所以它们三个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小结:1分米用“米”作单位的时候,既可以写成米也可以写成0.1米,所以米就等于0.1米,0.1米也就是米。

(2)2分米、5分米、6分米、9分米如何用分数表示?小数呢?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1米=10分米,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就是零点几米。

(3)及时练习:

3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7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米。

【设计意图】因为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十进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米尺上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直观促进学生对一位小数实际大小认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利用“米尺”模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3.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回头我们再来看一看0.6元中的6,它都可以表示哪些含义?

预设:可以表示6角、60分、元。

为什么还可以表示为元呢?

那么7角可以怎样表示?3角呢?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现实意义之后,再次回到了人民币,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回答:0.6元的“6”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

4.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的小数。

(2)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3)用小数表示下面的钱数。

(4)在下面的长方形中表示出你喜欢的一位小数。

(5)你知道小数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PPT介绍。

5.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小数。看看板书,我们都了解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你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科,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研究。

(三)课时作业。

1.读一读。

(1)张明在100米比赛中,跑出了15.1秒的成绩,获得冠军。

(2)张军的体检数据:身高1.5米,体重47.5千克,视力4.9。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一】会正确认读一位小数。

2.填一填。

答案:0.3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二】----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一位小数含义的理解。

3.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答案:0.5,0.7,1.3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2】-----借助面积模型,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旨在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4.在□里填上小数。

答案:0.2,0.5,0.8,1.1,1.4,1.7,1.9,2.3,2.6

13.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长方形,谈话:老师手里问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移动成平行四边形,谈话:仔细看,现在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平行四边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揭题)

[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渐变成平行四边形,既关注学生的原认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面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和比较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提供了铺垫] [创设情境]小明同学住在山区,他的家乡没有电,他晚上学画画时需要照明,于是他点上腊烛,有时需要将腊烛高一些,有时需要将腊烛低一些,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装置,你们看好不好? 你能帮他改进一下吗? 小明后来想到了所学的长方形,于是,他又做了这样一个装置请看,(演示)这个装置好吗?现在你看它还是长方形吗?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生1:我们校门口的移动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2:一种衣架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家晒衣服的伸向外面的栏杆是平行四边形的;

生4:看,墙上那个图上有平行四边形;

谈话: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其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挂图(电动移门、楼梯扶栏、篱笆),你能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上台指。

二、实践操作、探究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学生思考。

2、学生用手头材料做,做完后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3、谈话:谁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1:我用钉子板围;

生2:我用小棒摆的;

生3:我用方格图上画;

生4:我是直接折的;

生5:我是用剪刀剪的;

认识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面前的平行四边形,它的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觉得“上下两条边可能平行;左右两条边可能平行”。(师板书:互相平行)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是看出来的,上下两条边延长后不相交;

师:其他小组发现这个特点了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2:我们的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延长后也不相交,我可以用画平行线方法证明,左右也一样;

师明确:上下两条边称为一组对边,左右一组对边,可以称两组对边。(板书:两组对边)

生3: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平移的办法证明对边是平行的。

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生3:我们小组发现两组对边都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4:就是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规范语言:你指的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是吗?(板书)

谈话:其他小组发现这个特点了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5:上下两个小棒长度相等,左右长度也相等;

生6:我上下拉出的都是3格,左右是2格,都是相等;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四、练习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P44 T1

1、教师在钉子板上围“想想做做1“,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生1:1、3、4是平行四边形,因为他们符合平行四边形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 相等。”

生2:2不是,因为它上下对边平行不相等,左右对边相等又不平行,所以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3:2是梯形,所以不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经历制作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讨论、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学生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并用发现的特点去判断图形是否平行四边形。经历“制做——研究——发现——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五、认识高、底。

1、谈话: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介绍: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你能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教师指导明确“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垂直线段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老师示范画一组的垂直线段,说明: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对边就是底。

3、学生自主看书上P44页,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底?

[由复习近平行线之间距离入手,让学生动手量、画,然后明确平形四边形高、底的含义,注重链接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师出示实物“平行四边形”,指一指两组底边上的高。

5、找出底边上的高:(图略)

6、做书上试一试,量出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7、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 标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平行四边形的“高、底”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量平行线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在扎实认识了高和底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指高、找高、量高、画高的过程,并通过变式,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练习提高,比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

1、谈话:课一开始,老师将长方形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一移又变成了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生1:相同点是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且相等;

生2 :不同点是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生3: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变形后产生的;

2、教师:平行四边形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请同学看书上P45页“你知道吗?”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生1:有种可以弹的那种拳击套;

生2:晒衣服的衣架;

生3:捕鱼的网;

七、实践游戏:

1、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2、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3、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 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练习设计既富有情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所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的价值,再次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的?

[小结简明扼要,既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教学反思:

一、激发原认知——关注学生知识储备。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重视过程——把探究机会让给学生。

14.小学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篇十四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吗?那你们都知道哪些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可真不少,不过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是大家一定都没有听过的,想听吗?话说,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正走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正走的又饿又渴的时候,刚好路过一片西瓜地,八戒高兴的跑去问师傅能不能吃西瓜。师傅说吃西瓜可以,不过我要先考考你。“如果你有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几个吗?“如果给你两个西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想了想就说出了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几个吗?“如果只给你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的悟空,每人分多少?”这下可把八戒难住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二:1/2的认识

1. 请同学们从桌子上找出和西瓜一样的图形,我们暂时把它当成西瓜亲自动手分一下。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方法)

2. 比较两块西瓜有什么特点?那你们知道你们这种分发叫什么分发吗?刚才你们把手中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人分得其中的几份?那这其中的一份应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3. 这位同学很认真,已经预习过了,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4. 分数中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三:1/4的认识

1. 这时师傅又说了:“如果给你一个西瓜,你把它平均分给我们师徒四个人,每人分多少?八戒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分吗?(拿出纸片动手分并交流方法、讲解过程)2. 课件显示1/4西瓜的分解过程,并提问“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四:比较大小

1. 唐僧一看八戒分对了就奖励给他一个大西瓜,可是悟空眼急手快先抢到了手。悟空说;“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八戒一听急了,说:“我肚皮大,吃的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 2.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吃的多吗?(同学交流)

3.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看谁能从这些圆中找到规律?

通过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五: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难的题都没能难住大家。现在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习题:93页1、96页3、96页2题、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西瓜,通过比较知道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必须是同样的物体才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上一篇:介绍人物英语作文下一篇:11月小学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