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2025-02-02

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精选11篇)

1.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一

2015/6/26版

兩岸商會續談會山東副省長于曉明盼兩岸商會共建合作

由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承辦的兩岸商會交流續談會22日下午在台北101大樓舉行,大陸方面山東省副省長于曉明、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乃靜出席參與,台灣方則有總統府資政趙守博、工業協進會理事長許顯榮、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等代表與會,本活動以深化兩岸商會交流為宗旨,現場共簽署17項合作協議,為近年兩岸商會間交流最具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次活動由山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主辦,聯合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台灣工業協進會、中華兩岸企業發展聯合總會等單位一同舉行,兩岸出席企業家近200人,並以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綠色農業為主進行了對接洽談。

當天,山東省工商聯與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協會、台灣樂活養生農業發展協會等台灣有關商會簽訂12項協議,企業意向合作協定5項。其中,山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主席/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乃靜更與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約定就山東未來在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綠色農業等面向進行合作。

于曉明副省長在致辭中指出,兩岸血濃於水、本次兩岸商會交流續談會的目標,是接續和繼續,而兩岸就要透過商會,代表會員利益,和當地政府溝通協商;為共同發展、走向繁榮。山東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一直非常支援工商聯的工作,出台系列促進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民營經濟的發展。目前,山東省民營經濟的總量規模快速擴張,主體數量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社會貢獻逐步提高,已成為促進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王乃靜表示:人要靠運動、商會靠活動,台灣市場經濟發達,商會組織健全,具有很強的內部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很值得大陸商會組織學習和借鑒。為此,王乃靜主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積極開展會務交流,建立起經常性的魯台商會聯繫制度;二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促進更多交流合作,努力推動雙贏和多贏;三是積極推動產業合作、優勢互補,努力提升魯台經濟合作的檔次和水準。

2015/6/26版

台灣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前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以及山東省女商會會長/九陽集團董事長黃淑玲、山東省四川商會會長塗興甫等兩岸商會代表圍繞論壇主題也進行了精采的演講。

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演講時表示,促成兩岸企業合作、共創大業,正是中華民族合作的重要任務。這幾年透過該會與山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共促成超過十多項合作,在棗莊市、煙台市都完成多項合作項目落地。王國安強調,這幾年山東省商貿機能成熟,許多產業都有升級轉型的需求,加上過去沒有夜間經濟的概念,現在鼓勵大眾消費,越來越多品牌與商品的需求,台灣品牌與陸企合作目前正逢其時,建立經常性的兩岸商會合作,不用花時間考察真假,花很多時間還不一定能落地,透過商會抱團前行正是台灣業者前進大陸最好的機會與捷徑之道。

2.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二

先期开幕的第六届海峡论坛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致辞中强调, 将广泛听取台湾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不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对两岸民众尤其是对台湾基层民众有利的事, 大家就要多做, 并且要努力做好。两岸关系的历史是由两岸人民共同书写的。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交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 不分党派, 不分行业, 不分地域, 不分老幼, 都参与到两岸大交流的进程中来。

今年的第六届海峡论坛还新增加了“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两岸社区治理论坛”、“海峡茶会”等3项活动, 以进一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 特别是加强两岸青少年间的交流。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以“中国梦·海峡情”、“新媒体·新青年·新发展”为主旨, 出现最多的“新”字也表达着两岸间的交流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 也正在增加新的内容, 以期出现新的进步。全国台联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纪斌, 台湾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金马台澎交流协会会长苏进强、新党秘书长吴成典、中华文化民主党主席许佑宇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给论坛发来贺信。信中勉励海峡两岸青少年彼此间多接触、多了解, 增强共识、携手合作,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造出新的青春业绩。

第六届海峡论坛闭幕后, 6月25日,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一行访问台湾。抵台伊始, 张志军主任即特别用闽南话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台湾乡亲大家好!我可能讲得不太标准, 但我的心意是真诚的”。在接下来的访问中, 访问团一行一天一站, 起早贪黑, 奔波宝岛南北各地, 与岛内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农渔民、少数民族乡亲、中小企业业者、大陆配偶、宗教信众等各届基层民众“深接触”、“带着耳朵”倾听他们对发展两岸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并与他们坦承沟通, 说明、解释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的本意与善意, 促进了与台湾基层民众的沟通。

此次访台结束后, 张志军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达成的积极共识包括: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推进ECFA后续商谈进程, 尽快启动共同研究工作, 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与可行途径;继续协商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 在就探视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基础上, 务实妥善解决其他遗留问题, 尽早完成协商;继续积极推动研究解决大陆旅客在台湾中转和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往来的问题, 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通过适当渠道适时进行沟通;继续共同培育两岸旅游市场, 努力维护旅游品质, 推动两岸旅游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适当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继续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 推动两岸新闻交流, 大力支持开展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交流等。这些事项涉及到两岸民众的切身福祉和权益。下一步, 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将继续保持沟通联系, 通过适当渠道逐步推动落实。

同时, 张志军此行通过与台湾各界和基层民众的交流, 也表示深刻感受到台湾民众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听取意见中, 台湾民众对进一步加强及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直航、采购台湾农渔产品、便利两岸民众往来、保护台商投资权益, 深化两岸宗教交流、少数民族交流、民间信仰交流、青年和学生交流、社区基层交流, 持续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等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认真研究, 制定和完善有关工作措施。通过此访, 我们进一步增进了与台湾民众共同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我们将继续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 落实“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 造福两岸民众。

对于大陆国台办主任此次访台, 台湾学者也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力地鼓舞了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台湾社会力量的信心。此行被台湾各届盛赞为“倾听之旅”、“沟通之旅”、“信心之旅”。

3.两岸交流,出版共进 篇三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一个两岸出版交流的专业平台,一直得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厦门市政府的重视,政府和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为两岸出版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届交易会的出版活动也有不少亮点,吴小莉、张大春、张晓风、九把刀、章缘、朱振藩、刘台平、商传、饶雪漫等两岸三地的32位名家受邀举办签售活动和讲座活动,吸引近30万人次的市民读者前往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参观购书,图书零售额约250万码洋。在吴小莉的活动的现场,读者的热情很高涨,这样人气极旺的签售活动不仅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样对于城市文化打造也是有很大的好处。但总的来说,本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活动还是较少,特别是与两岸相关的活动不多,其他活动却大多是针对大陆读者的图书营销活动。

文博会和图书展放在一起,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地方政府这种立体的文化综合性活动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气很旺,一举多得,黑鱼多吃。例如,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义乌文博会也是这样的举办模式,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被收罗在厦门文博会的麾下。在传统出版日益被边缘和夕阳的今天,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帮助图书聚集人气,但人在屋檐下,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感觉。

火爆数字背后的冷清呈几多?

本次交易会大陆有4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台湾地区也有近三百家出版单位参展,其中在台湾排名前100位的出版社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来参展,包括城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经出版公司、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出版单位。台湾参展图书3万余种约10万册。如果单纯从数量上看,图书数量看着实不少,展场规模之大自是不必言说了,而会展结束后主办方提供的成果更是可观: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现场订购销售图书4230万码洋,达成138项图书版权贸易,协议版权出版总码洋6600万元。对于外界而言,这一连串的数字是可喜可贺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个专业观众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按着洋洋洒洒的台湾参展单位名录索骥,在台湾馆不大的区域内实在没有寻觅到那么多的参展单位,倒是以厦门外图台湾书店名义参展的台版图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摊位,真的冠着台湾出版社名字的摊位屈指可数,一再地查看后终于有些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厦门外图台湾书店为多家台湾出版社“做了代言”,只要厦门外图台湾书店经销的台湾出版社,均顺理成章地成为参展单位。从理论上说,也真的无懈可击,于读者也不无益处。但对于笔者之类的专业观众,却不免有诸多不便。这种“代言体”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新书少,出版社不来直接参展当然不会有很多新货上市;二是只见图书不见人,怎么谈生意呢?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诸多书展的诟病。在此次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馆配市场较冷清。根据现场观察参展的3万个台版书品种是有可能的。因为笔者看到馆配区面积极大,几千平方来的面积,放几万本书是没有问题。也许是价格的缘故;也许是图书馆采购来得较少的缘故;也许存在着其他原因,台版书馆配区人气也不是很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台版书的馆配潜力依然很大。据某大学图书馆资料显示,其一年采购的台版书就达100万元,可想而知这市场有多大。虽然台湾地区面积不大,但是几千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基本上可以供本岛市场体内循环。不是说一旦放开大陆图书入岛,台湾市场就不复存在。因此,大陆和台湾的出书结构并不十分重合。

第二,版权交易无亮点。既然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版权贸易当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笔者也是怀抱此愿而来。现在台湾图书市场还有很多是大陆的风向标、实验室,引进欧美图书,往往还要先看看台湾有没有引进,市场走得怎么样。然而抱着引进台湾原创图书的目的而来的编辑,可能未必能在交易会上找到台湾出版社负责版权的经理人,虽然台湾馆内的摊位都有工作人员坐镇,但是一问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在照顾摊位。也能找到几个台湾出版社的人员,但几乎都不是负责版权,而是出版社负责发行的,他们参展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图书馆馆配图书的订购。

台湾出版,何去何从?

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交易什么,有什么来支撑这规模盛大的交易会呢?所以,我们不得不再去审视和重温台湾出版业的有关情况。台湾地区在1987年解除“戒严”后,思想界开始活跃,民营资本迅速进入到了出版行业,各种小型出版社比比皆是,而且各具特色。台湾号称有4000多家出版社,虽然一年出版4种以上新书的出版社约1000家,在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地区却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出版社,这个绝对数量还是惊人的。现在,台湾每年出版4万种新书,扣除6000种由非盈利单位编列预算执行出版外,其余的3万多种都由商业出版社出版。

台湾出版业除了出版单位数量多、以民营出版为主,另一特点是翻译出版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在整个五十年中,无论是西文的翻印,还是古书的翻印,台湾出版业始终以此作为主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出版品种翻译类书籍占总出版量的30%~50%,而且翻译延续至今,台湾地区是版权购买的重要地,台湾出版界在引进外文图书上往往走在大陆之前,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版权引进地。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6~2008年的版权统计数据,在版权引进数量上,台湾地区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传统版权引进地成为大陆最大的合作伙伴。2008年,大陆从台湾引进版权数量达到6040种,占当年版权引进总数的38.29%。台湾地区人口数量小,一方面造成了图书市场小,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者资源的不足,近年来原创图书不断减少,不少出版社已经转而开始到大陆寻找作者资源,而作者资源不足势必使出版商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图书市场,引进版占据半壁江山也是必然,这也使得其版权引进走在了大陆前面。所以,引进版图书的转口贸易仍然是两岸出版交易的一大板块,但是这种趋势显然在日益趋缓。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冷清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大陆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渠道和经验日益成熟,这种转口的贸易会越来越少。笔者觉得现在最值得两岸出版交流的是台湾出版界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出版经营的精细化管理。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研,欧洲的化妆品最便宜的不在香港,而在台湾,为什么呢?因为台湾的商业竞争最激烈,竞争激烈,当然要精细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多的顾客。这也就是大陆出版界理所当然地要向台湾出版界学习的简单理由。有3万种台版图书在厦门展出,大陆出版人应该珍视这个机会,好好地参观和研究。当然,更希望有更多的台湾出版社参加交易会,与大陆出版同行面对面地交流。

台湾的综艺节目一度是大陆各大卫视学习模仿的对象,《康熙来了》在大陆地区的风靡足见台湾综艺当年的魅力,然而时过境迁,大陆综艺近几年来已经超越台湾,大手笔地向欧美购买综艺节目版权,制作出了诸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广受欢迎的综艺节目,而台湾地区的民众现在成了大陆综艺节目的拥趸。2013年年初的《我是歌手》因为有台湾歌手的参与,更是在台湾地区引起了收视热,传闻台湾的“议员”还一度因台湾歌手最终没有摘取桂冠而质疑节目。台湾本土综艺的没落一大原因是制作经费的不足,无法做出大手笔、制作精良的节目,风水轮流转,大陆综艺终于在台湾综艺面前抬起了头。综艺节目的优势转换已经实现,那么台湾图书市场和大陆图书市场呢?

4.两岸青年海口交流创业心得 篇四

【解说】5月23日晚,“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交流分享会”在海口举行,两岸青年共述在海南的创业历程及心得体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据了解,5月3日,海南首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在老一辈台商所创立的“海口泰龙城”挂牌,此处汇聚了众多大陆与台湾青年创业,打造了当地知名的“琼台小吃街”,每天吸引上万名游客市民光顾。目前台湾青年创业者10余家,他们认为海南未来发展与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台湾青年廖信翰在来海南创业前,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两年前来到海口以海南当地的绿橙为切入点,结合台湾榨汁技术开了一家鲜榨果汁店。廖信翰表示,今年将有许多在台湾的朋友陆续来到海南创业,看重的就是海南的发展前景。

【同期】(台湾创业青年 廖信翰)我回去,有时候回台湾都会把这边的盛况告诉他们,说哪一项台湾小吃在这边卖得非常火,然后他们听到比如说像台湾“蚵仔煎”,像在台湾普遍都吃得到,可是这边算是一个非常少有我们新鲜的东西,然后他们都可以接受,然后我也会陆陆续续有一些台湾朋友,想做小吃的.在今年会陆陆续续过来。

【解说】来自台湾基隆的陶宏荣在家人影响下,在海口泰龙城琼台小吃街开了一家冰饮小吃店。尽管从5月19日开业至今不到一周时间,但他很有信心在海口推广来自台湾本土的饮品。陶宏荣表示,自己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发现海南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同期】(台湾创业青年 陶宏荣)我觉得我们这边的人就是感觉跟早期我们台湾人蛮像的,就是很有那种淳朴、踏实的精神那种感觉。然后再来看我们都市发展,就是一步一步越来越迈向都市化,而且海口这个地方算是海岛(政治经济)中心这样子。感觉这边是非常有未来性的,所以我们很看好这边未来发展,所以最后选择在这边扎根这样子。

5.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五

一、台湾南部地区与大陆经贸合作发展滞后 台湾南部地区作为岛内最早得以开发的地区,一度是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也是与大陆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解禁,台湾南部中小企业纷纷赴大陆投资,为推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做出了贡献。但近年来,受制于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绿色大本营”的台湾南部地区,受民进党“去中国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逢中必反”,诬指两岸交流为统战、把岛内劳工阶层生活艰困归罪于当局开放两岸经贸交流等负面宣传,混淆民众视听,加重了基层民众对大陆的情感隔阂和对两岸交流的戒备心理,从而大为降低了台湾南部地区民众开展对大陆经贸交流的意愿。

2008年马英九当局执政以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两会恢复协商并不断取得两岸交流的突破性进展,开创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两岸经贸交流走向双向化、制度化轨道。诸如陆客赴台、陆资入岛,大陆经贸团对台采购等“入岛交流”,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岛内更多民众得以分享到两岸交流的红利,同时也成为两岸社会交流的纽带,增进了两岸民众的感情,为两岸累积互信做出了贡献。值此两岸交流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台湾南部民众与大陆的往来虽也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其中如大陆民众赴台南地区旅游,台湾南部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大陆市场,此外也有台湾南部乡镇长组团到海西交流考察等,但总体来看,台湾南部与大陆的交流交往在广度与深度上都与台湾北部存在落差。据估计,两岸贸易往来中,台湾南部地区所占比重不超过20%;台商对大陆投资也主要来自台湾北部地区;两岸人员交流也主要是集中在台湾北部地区,文化交流活动80%在北部,仅约20%在南部地区。总之,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台湾南部地区对大陆地区交流的历史基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挖掘,凸显与海峡两岸总体交流形势不相称的“边缘化”特征。

二、推进与大陆经贸交流合作符合台湾南部民意 台湾南部地区包括高雄市(县)、台南市(县)、嘉义市(县)、云林县和屏东县八个县市在内,就目前发展来看,以高雄市、台南市为核心的都会区工商业较发达,产业包括石化、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制糖、造纸、纺织、食品等民生轻工业,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云林、嘉义、屏东、台南县等县市则为典型的农业县市,以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为特色,是台湾稻米、高经济价值水果花卉、茶、甘蔗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养殖渔业区。与上述产业结构相对应,台湾南部地区民众以农工阶级和中小企业主为主体,经济景气和人均收入都与北部存在落差,社会结构“M”型特征更加明显。

台湾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当局政策失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其在两岸经贸交流中“边缘化”的结果。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发展台北市成为台湾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而把石化、汽车、钢铁和造船等重工业设在南部,这种产业结构特点可以说是造成台湾南部发展滞后的始因。当20世纪末期面临知识经济浪潮冲击和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台湾南部地区遭遇了产业外移和转型发展不力的困境,致使民众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民进党当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在政策上对南部实施倾斜,意欲把台湾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心南移,甚至准备把高雄作为“南部首都”,为南部特别是高雄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条件,但南部经济发展仍难有起色。其中关键问题在于陈水扁当局推行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使得台湾经济无法充分利用大陆经济成长的外部效应,从而使台湾南部的传统产业转型错失良机,高雄港也因无法分享大陆进出口货运商机而在亚太海运市场日益丧失重要地位。

事实上,台湾南部地区要振兴经济,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关键的环节是引入大陆的“经 1 济活水”,而封闭的“自我循环”只能使经济更加落后。认识到这一点,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南部县市,也开始重视与大陆交流合作。工商企业阶层迫切希望推动与大陆的经贸合作,农渔业者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大陆市场。如高雄市议会议长庄启旺曾率领由高雄各产业界领袖人物组成的参访团赴北京参访,表达南部民众欢迎两岸交流的心声,被台媒体誉为登陆觅商机的“自力救济”行动;以台湾南部的社团领袖、基层代表人士及企业界人士为成员的“南台湾社团菁英大陆参访团”发声:“两岸交流大发展 我们不缺席”,等等。即使是作为民进党成员的台湾南部县市首长,对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态度也已开始出现松动,虽然依然难免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中“纠结”,但已由峻拒变为“不反对”,如云林县长苏治芬、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县长许添财等到大陆推销农产品等。

今年2月下旬,陈云林会长率大陆海协会经贸考察团跨越浊水溪之行,受到台湾南部工商业界及基层农渔户的普遍欢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台湾南部民众对两岸交流的热切期盼。在高雄义联集团创办人林义守的欢迎陈会长的午宴上,台湾南部350家在地的企业家踊跃参与,表达通过两岸经济合作壮大企业的愿望。由于陈云林会长没有安排到台南的行程,台南农会、工商企业团体的负责人特地赶到嘉义、桃园参加相关的座谈会,表现出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热切之情。此外,少数台独分子和误解大陆善意的民众的反对造势也呈消减之势。

总之,在两岸和平发展大潮流的裹挟下,在两岸经贸交流预期红利的吸引下,台湾南部地区民众,包括部分民进党内部人士,对开展与大陆经贸交流的态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进两岸经贸交流已成为台南地区的主流民意诉求。

三、以经济合作为动力推进对台湾南部地区交流

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尤其是做好台湾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阶层民众的工作,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要保证。而拓展和深化对台南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增进两岸民众情感、消除隔阂误解、累积互信、增加认同,是做好台南人民工作的契入点和有效途径。

客观而言,台湾南部地区民众对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由反感到认同,由漠然到期盼,其中转变也得益于ECFA早期收获的实施效应。在ECFA早收清单项目,台湾南部的许多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机械与工具机业等传统产业获利,使得许多民众一扫原先对ECFA的偏见转而拥护和支持,也使负面的抹黑宣传无可着力。经济合作是硬道理,正如陈云林会长所言,在扩大两岸各界交流、特别是大陆与台湾中南部交流过程中,经济合作是一种有效方式和重要动力。目前来看,大陆对台湾南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很薄弱,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待大幅提升。落实到操作层面,应针对台湾南部地区的经济结构特点和现实困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交流平台

目前,台湾南部地区与大陆交流少,缺乏管道和平台。当务之急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交流平台,以使沟通畅达,务实显效。①面向台湾南部基层农渔户的农渔产品采购平台。通过两岸农渔会协会合作,在南台湾设立大陆针对台南农渔产品的直接采购中心,使采购常态化,并可以进一步磋商实行产前订单采购模式,便于业者规划量产。②面向台湾南部中小企业的两岸中小企业对接平台。功能在于为大陆与台南中小企业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政策咨询等搭桥服务,以促进生成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做大中小企业。③面向台湾南部地区的区域对接、城市对接、港口对接合作平台。以区域对接、城市对接、港口对接推进大陆与台湾南部的经济全方位合作。如利用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对台湾南部实施更加优惠的经贸政策,提供更为便捷的经贸交流通道;倡导大陆中西部地域与台湾南部产业经济对接,大陆中西部地区与台湾南部地区同样面临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而要素成本价格相对于东部地区具有优势,与南台湾合作空间较大。城市对接和港口对接方面,目前还是以意向性的“论坛”(如厦门——高雄城市合作论坛)、协议(如高雄和厦门两港合作、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合作协议)形式为主,应着力推动转化为现实成果。④面向台湾南部 2 地区的旅游合作平台。旨在促进大陆游客赴台湾南部旅游及台湾南部基层民众赴大陆旅游,使旅游经济合作在更多惠及台湾南部民众的同时,成为促进两岸民众互相了解,特别是台湾南部基层民众了解大陆的桥梁和纽带。

2.促进大陆企业赴台湾南部投资

缺乏资金投入,是台湾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台湾吸引的外资和本土投资都主要集中在台湾北部,呈现以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投资结构。资本投入不足,不但影响GDP产出,而且导致失业率升高。实际上,台湾南部地区资源禀赋良好,农渔业、旅游服务产业、重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包括医技、生物、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在内,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台湾当局进一步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领域,为陆资企业入岛投资提供了较大作为空间,也为台湾南部发展提供了机会。大陆应积极与台湾南部县市有关部门合作,为大陆企业赴台湾南部投资提供信息、政策咨询等相关辅导,以促进大陆企业赴台湾南部投资,为台湾南部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3.充分发挥海西区的作用

最早开发台湾南部的清朝移民主要是来自福建的福佬人(闽南人)和广东的客家人。目前,闽南人占台湾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7%,而台南地区更是闽南人的聚居地。台湾南部地区与福建宗亲关系、文缘关系深厚,且经济互补性较强,既有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如厦高港口合作、厦高城市合作等),加之海西“先行先试”的特惠政策优势,能够也应该在促进大陆对台湾南部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借重亲缘与文缘及政策优势,从旅游合作、农业合作、中小企业合作、港航物流合作、创意产业、医疗产业合作乃至环保、绿能产业合作等多领域着力推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

石正方

6.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六

台湾邮票的特色

台湾邮票,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台湾地区邮政发行的邮票。在此之前,从1888年3月刘铭传创办的近代邮政至1895年日本侵台前发行的邮票属于清代邮票;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收复至1949年9月发行的邮票属于民国邮票。

台湾邮票是中国邮票的一部分。台湾集邮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有许多专题邮票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台湾邮票能吸引海峡两岸众多集邮爱好者的鉴赏收藏兴趣,主要在三个方面: 1.热爱祖国的同胞亲情源远流长

1950年6月台湾邮政推出的第一套普通邮票,主图是两岸祟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肖像,全套共13枚。接下去发行的常用邮票也颇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专题信息,例如先圣先贤邮票,展现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和孔子尊容。

台湾邮政从1951年3月发行第一组纪念邮票至今,已经发行了200多组纪念邮票,其中有些内容如纪念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古代教育家孔子、古代人物林则徐、现代教育家蔡元培等等。海峡两岸同题材发行邮票,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充分反映出台湾同胞热爱祖国的同胞亲情源远流长。2.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台湾邮票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其中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品为图的“故宫古画”、“古物”、“历代名瓷”等主题邮票系列最具代表性。

从1960年开始发行的中国古画邮票,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古画为素材,选其久为人知的精品,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百子图》、各种扇面画乃至张大千的遗作„„等等,浓缩于方寸之地,反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古色古香的瑰宝,发行之后,广受欢迎。

1978年发行的《中国书法艺术》邮票,选印历代书法精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1979年发行《中国文字源流》邮票,反映我国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四千多年历史。邮票设计典雅华美,让人爱不释手。台湾还是首次发行生肖邮票的地区,从1968年11月12日就开始发行第一轮鸡年生肖邮票。

1982年开始发行《中国古典诗词》系列邮票,第一组是唐诗邮票,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佳景的四首唐诗,配以水墨淡彩的山水或人物画。接着发行宋词、元曲、诗经、楚辞和乐府等,图案设计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倍受集邮者欢迎。3.邮票内涵及外形的典雅华美

海峡两岸文化交融,台湾邮票选题十分广泛,多反映中华民族的人与事、文学古典,有不少是反映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划龙船、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

台湾邮政还发行《古城会》等戏剧邮票和戏剧脸谱邮票,除舞台戏剧外,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三大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等,以及寓言、童谣等邮票。

台湾邮政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陆续发行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邮票,同时还发行“元杂剧(汉宫秋、西厢记等)”和“明代传奇(浣纱记、拜月亭等)”等戏曲文化邮票,还有石狮、乐器、体育、童玩、天工开物、神话、民间故事、建筑,以及“二十四节气”、“星座”和“吉祥”等系列邮票。

最后讲述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历经了“台湾”邮票票铭修改之历程。

阿扁执政,于2007年2月28日发行第一套票铭为“台湾”之邮票。2008年5月20日,台湾邮政计划发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萧就职纪念邮票。为此,马萧办公室在发行之前表示,票面下方应将“台湾”票铭改回“中华民国邮票”。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马萧办公室强调,若以上建议,“行政院院会”不同意,致使邮票票面上的文字仍有合法性争议,马萧办公室主张暂缓发行,俟就职后再研议是否发行。为此,台湾邮政公司总经理吴民佑表示,一切尊重马萧阵营的意见。经过台湾邮政与“行政院”沟通后,台湾邮政提供新版就职纪念邮票的设计稿,票面下方文字为“中华民国邮票”、“Republic of China”,邮票所附的边框上则印有“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字样。对于邮票所附连的边框上印有“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原先应是‘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等文字,马萧办公室指出,该发行单位名称虽然也有合法性争议,但文字系印于邮票附连的边框,并非邮票票面,并不影响邮票本身的合法性格式,所以马萧办公室仅对该边框上文字的合法性持保留意见,不因此反对纪念邮票发行。

据报:520马萧就职纪念邮票发行之时,台中邮局集邮中心专员陈金城表示,自从2007年邮局更名为台湾邮政之后,邮票就再也没有“中华民国”字眼,但领导人坚持要冠上中华民国才愿意发行纪念邮票。

自从2007年2月28日发行第一套票铭为“台湾”邮票后,在马英九上台前已发行26套;5月20日发行的马英九萧万长就职纪念邮票因为尊重当事人意见,票面文字改以“中华民国邮票”发行;5月29日发行的“台湾博物馆建馆百周年纪念邮票”又回到票铭为“台湾”邮票,据统计至8月1日的“台湾原住民文化邮票(续)”,票铭为“台湾”邮票共计发行33套。

据台湾“交通部邮电司”表示,在最后一套台湾邮票“台湾原住民文化邮票(续)”8月1日发行后,票铭为“中华民国邮票”将自8月20日的“义民节邮票”开始恢复发行。

两岸集邮文化的交流

从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从此,大陆各部门进行了不懈努力。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此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开展,推动了“三通”进程。

1979年5月,大陆邮政部门全面恢复收寄邮往台湾的函件。1988年3月,台当局也相应宣布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1989年6月,台湾邮政部门开始直接收寄到大陆的信件。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了《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从此两岸开始了互办挂号函件业务。两岸邮政部门相

互封发航空和水陆路函件总包,开办平常信函、挂号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简、印刷品及盲人读物等邮政业务。截至目前,两岸邮政部门已经相互封发航空及水陆路函件总包,开办平信、挂号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筒、印刷品及盲人读物等邮政业务。据统计,1994年最高峰时达1911万件。至2001年,两岸间互寄邮件达6000多万件。

两岸的恢复通邮,让中断了40年的两岸集邮交往开始逐渐恢复,带动了两岸集邮爱好者的交流,以及集邮组织的交往与集邮文化的研讨活动。

1988年11月13日至14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在校内举办“大陆邮票特展”。这是大陆邮票首次在台湾公开展出。

1990年10月25日至29日,北京集邮协会在北京举办“海峡两岸集邮家首届邮展”。由厦门市同安区集邮协会主办的会刊《银城邮苑》,于1994年-1998年新春佳节之际,推出彩色专版“拜年特刊”,以两岸集邮文化为内容,刊登两岸集邮资讯,图文并茂,深受海峡两岸邮友欢迎与喜爱。台湾《大明报》特于1994年3月1日以彩色专版,介绍首期的“拜年特刊”给当地读者。

2001年12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厦门隆重举行。福建省集邮协会与台湾集邮界联合在厦门举办“闽台集邮展览”。台湾集邮界选送了3部15框邮集参加了本次展览。同时举行闽台集邮学术交流会,会上海峡两岸的集邮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叙邮谊,进行集邮学术交流。学术论文有福建省方友德、王东声、赖茂功分别撰写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九十年两岸相关邮票品研究》、《我对“中华民国”邮票的看法》和《“光复纪念”邮票发行始末》三篇论文。台湾省陈继勋、郑玉藩、唐存政分别撰写的论文《显现史实的辛亥革命后之相关明信片》、《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集邮论文之黄花冈烈士篇之币卷篇》和《存政谈邮》。来自全国集邮联、福建省集邮协会的集邮专家和台湾集邮界的六名集邮专家对这些论文展开学术交流。

200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为此,海峡两岸“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集邮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邮政局会议厅隆重举行。该学术研讨会由福州市集邮协会、台北市集邮协会联合举办。福州市台办、福建省集邮协会、福州市邮政局、福州市集邮协会相关领导;台北市集邮协会会长俞兆年先生、名誉会长陈继勋先生率11名台湾集邮名家;以及福州市集邮爱好者,共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篇,其中台湾3篇,大陆7篇。分别如下:百城版孙中山像邮票的点点滴滴(台湾俞兆年);孙中山像常用邮票版铭及纸张(台湾 陈继勋);1949年以前在台湾所发行之孙中山像邮票(台湾 高瑜廷);伟人映方寸(大陆王东声);光辉形象,高山仰止——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两岸相关票品研究(大陆 方友德);孙中山先生参与设计的邮票(大陆 苏文土);三枚造假的孙中山像邮资片(大陆 吴更);孙中山轶事初探(大陆杨耀);中山纪念堂历史风云(大陆 陈忠仁);“中山”风景日戳赏析(大陆 杨顺虎)。

2005年7月23日下午,由厦门市教育局、市邮政局主办,市邮协、同安第一中学承办、金门县教育局、金门高级农工职校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同安一中学术厅隆重开营。共有40名两岸中学生集邮爱好者参加,其中厦门和金门各20名。大会由蔡秉旋主持。同安区副区长郭永辉、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十方、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出席了开营议式。出席开营式的还有:朱斌(市邮政局副局长)、徐志宏(市邮协秘书长)、曾金国(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会长),以及高炯贤(同安一中副书记)、洪志荣(同安一中副校长)等。江坚智主任在会上宣

读了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组织名单及两岸邮界、集邮名家发来的贺信、贺电。

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在会上代表金门县长李炷烽向大会赠送了贺礼、贺词,同时发表讲话,感谢在各方组织与领导的支持下,有这个机会一起参加首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让两岸中学生在联谊活动中得以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友谊。

两岸营员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参加首届集邮夏令营的感言:我们有缘相聚于鹭岛,在这美丽的海滨城市上共同欣赏厦门的优美风光,共同学习集邮这门艺术课题。同安一中与金门农工学校在会上相互赠送了礼品。

会后,金门营员参观了同安一中集邮活动室。电视台记者釆访了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及金门中学生营员。

为期四天的夏令营活动,两岸学生营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进行与厦门邮票主题原地的釆风活动,参观了宋代宰相苏颂的故居、苏颂科技馆;参观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居及集美学村;参观了明代驿站,以及游览了海上花园“鼓浪屿”。让大家尤其是金门朋友对邮票中的厦门风土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在老师的悉心讲课与精心指导下,掌握了集邮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邮集贴片的制作技巧。让两岸中学生集邮爱好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观赏到各种邮票,开阔视野,加深对邮票的理解和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通过四天的共同学习和生活,金门与厦门的青少年朋友们欢聚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6年8月4日至6日,首次在金门举办的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与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金门县体育馆共襄盛举,是金门的一大盛事,也是金门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由吴亿年校长带领同安一中师生27人,于2006年8月4日上午搭乘鼓浪屿号客船抵达金门,参加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此届夏令营由金门县政府、台北邮局主办,厦门市集邮协会、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金门邮局等协办,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承办。金门高级农工职业学校和同安第一中学两校师生60多人参加交流,时值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在金门揭幕,邮展成为交流的最佳舞台。金门县长李炷烽表示,这一次邮展,不仅为地区乡亲而办,为两岸邮艺交流而办,„„。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透过邮展的观摩学习,激发集邮的兴趣,培养正当的休闲与嗜好,当然也从邮展之中,从方寸之美可以看到天地之大、领会山川之美,也可以了解历史悠久,集邮、观邮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乐事。此外也邀请到大陆相关单位来共襄盛举。台湾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清祺指出,此次集邮邮展四十多年来首次在金门举办,也希望藉此让两岸集邮人士打开交流管道。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全体营员参加了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开幕典礼。同安一中“海峡两岸集邮文化研究会”送给大会的贺词是“祝台湾地区集邮展览圆满成功: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休闲活动;振兴集邮风气,提升集邮水准。”同时致赠大会“海峡两岸集邮文化研究会”编印的大型彩色会刊《海峡邮苑》。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金门县体育馆举行。金门县长李炷烽主持开幕式并为集邮夏令营授旗。台湾中华邮政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清祺、台湾中华邮政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民佑、台北邮局经理陈赐得,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同安一中校长吴亿年出席了开幕式与闭幕式,并发表感言。两岸学生代表也分别在会上发言,对两岸同种、同文、同根生感触颇多。会上双方互赠了纪念品。金门县教育局长李再杭、厦门市集邮协会秘书长徐志宏参加了开幕式与闭幕式。

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给两岸的师生及集邮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起看邮展,一起切磋集邮贴片制作技巧,一起看太武之巅的天光云影,一起感受风狮爷的神圣与威严„„一枚小小的邮票架起了海峡两岸的连心桥。在集邮夏令营活动中,营员

们参观了在金门举办的台湾地区大型集邮展览,还按图索骥去寻访了与金门邮票图案主题相关的莒光楼、得月楼、金门风狮爷、小金门、太武山等原地景区,并举办了集邮知识交流课程。

两岸三地邮政、邮界及各界朋友们为此届发来了贺信、贺词,其中亚洲集邮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佳维题词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丰富多彩的集邮夏令营活动,让两岸中学生学到更多的集邮知识,增长见识,增进了两岸师生情谊。同安一中的郑小云同学感慨地说,此次金门之行,让她学到了很多知识,结交了很多朋友,也让她深深感到厦门、金门两地是如此相似,令人备感亲切,特别是在马山观测所用望远镜看厦门时,才真正体会到“咫尺天涯”的含义。

7.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七

第一次由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共同主持讨论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和标准化问题。

当时台湾方面由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执行长田蔚城出面,还有执行长室主任白寿雄为副手。从台来多个技术人员,除开发中心以外,还有其他药品生产公司人员。我以顾问身份报告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质量问题。从这次会议以及1997年访台该中心时了解到该机构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他们的目标是高科技产品,如当时盛行的细胞因子,兰花品种改良(基因重组技术),还选择国外新治疗性生物药品。2005年再去台北时该单位领导都换了班,未访问。这次访台时又去“环球基因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该公司正在研究生产工艺,解决生产率低的问题。RTPA是组织型纤容美元激活剂和尿激酶(urokinase)基因重组剂。据说已在上海中试生产提供样品,据二期临床实验结果,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都有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也访问过高雄医科大学并交流两型肝炎诊断试剂的研究经验。

2010年曾在郑州市由当地召开的两岸手足口病(EV-71病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以及疫苗研究经验交流会,据说该会是新党主席郁慕明提倡的。从已发表的论文及台湾同行在会上讨论的情况,他们在基础技术和疫苗试验结果都有较好的成果,无论基础工作和疫苗试验结果都比大陆着手研究早并有创新成绩。他们将在台中市设立公司生产流感和手足口病的疫苗,不仅打算在台使用,还打算出口。

几点考虑。我对台湾疫苗研究和生产的了解都比较肤浅,但一些印象提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和进一步研究。

台湾在新疫苗的基础研究比大陆早并深入,近来有一些疾病比较明显。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以及预防策略,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已在台湾大学医学院成立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上出名,在台开了国际会讨论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生产问题。从此首先出现了血源性疫苗。台湾从法国进口了约1000万美元的生产设备,从美国雅培公司招回诊断试剂生产骨干,并在台中新竹设了厂,但碰到原材料和市场的影响,疫苗未能生产下来。其他药品也有类似情况。但现在他们出了另外注意,即研究生产一些制品,可能出口或在大陆生产,如流感、手足口病疫苗以及RTPA等药品。

两岸科技界特别是医学生物制品事业相互了解尚比较局限。据说台湾人口少,地方不大,但人口组成有特点,特别是大学以上的比例大,比发达国家(美英日等)毕业的研究生多,因此要找出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是一个问题,有的人想到大陆发展,但往往犹豫不决。台湾对乙肝流行病学研究较早并很深入,但基因工程疫苗要进口,有人问我大陆有无生产,我随口说有生产最好从大陆进口,但后来没有再提出这个事。去年一位台大兽医系统毕业的想来大陆发展,我请求市台联会联系单位,但最后对方再没有消息。

两岸之间出版《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我们每期刊物都交换,大约已有10年以上了。但双方都受到同样倾向的影响,即水准高的文章不在本地杂志发表而送去国外。这使得杂志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好成果也不能在国内首先学习参考。

8.2011两岸交流将更加活泼 篇八

一、图书进出口将稳步上升。图书进出口在两岸业界共同努力下,近十年来,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前两年,由于金融风暴,多媒体冲击,图书进出口业务增幅较少,但总量还是增加。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两岸经济回暖,2011年图书进出口将会较之前几年有更显著的增长,增幅将超过15%。

二、版权贸易将有大的增长。两岸版权贸易总额一直列居首位。随着版权保护的加强,版权交流平台完善,大陆出版走向辉煌,两岸版权交易将更加活跃,交易成果将更加显著。

三、合作出版将有大的发展。两岸出版还没有真正开放,但两岸业者通过开办工作室、到对岸开办发行企业、参与合作经营,使出版准入成为可能。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唤醒那些还在犹豫,彷徨的出版者,使两岸合作出版在没有开放的情势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多媒体领域将成有识之士投资的热点。随着出版数字化,多媒体为出版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使这个领域成为有识之士投资竞争的热点。“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现两岸有实力、有基础的业者都在进军或准备进军这个领域。

五、市场建设将成为两岸业界争夺的亮点。渠道为王,已为越来越多的业者所认可。台湾博客来、诚品、金石堂,大陆当当网、四川文轩、江苏凤凰、浙江博库,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市场建设,要么有健全的销售网络,要么有好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改制、企业重组、吸引风险投资上市后,台湾、大陆许多出版业者都具有雄厚的实力,都期望竞争华文图书市场。2011年市场建设竞争将不可避免要爆发。

六、两岸业界交流活动将更加务实。两岸业界交流活动除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大陆书展,相关产业如印刷、设计、美术、文学、数字出版等,还有不少其它类型的交流活动。两岸各自举办的各种业界活动也都向对方开放,所以两岸交流活动不胜枚举。早期,各种业界活动能参加就好,大家注重的只是形式、形象、礼尚往来,而现在则越来越看重实际效果,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只注重作秀的交流项目将会被淘汰。所以2011年两岸出版交流活动将会更注重实效,当然这个实效可能是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可能是远期效益,也可能是短期效益,可能是有形利益,也可能是无形利益,总之,要有大家可以信服的效益。

9.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九

政协委员建议加强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洪凈建议,结合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殊性,倡议两岸中医药界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携手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洪委员表示,大陆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上就有提出扶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完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很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比如,广东在2006年就提出了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此外,大陆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日益剧增,在治疗和保健上,人们越来越认可中医药功效。中医药在大陆整个卫生事业发展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未来,大陆中医药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但是,与两岸日益密切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相比,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还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水平,两岸中医药人才的交流似乎也并不热络。

洪委员分析,目前,两岸在中医药产业合作与交流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两岸中医药人才的学历互认、专业资质互认问题,以及在医疗、教育、科研、中医药文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方面。

洪委员指出,台湾比较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医的教育、医疗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医院的管理、课程设置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同样,大陆中医药市场广阔,中医学校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两岸中医药领域互相加深了解,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前景可期。

洪委员也鼓励台湾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到大陆就业。她表示,目前大陆中医药市场方兴未艾,人才缺口大,优秀的中医人才职业前景宽广。她希望那些热爱中医行业、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台湾青年人,到大陆一展所长。

更多201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欢迎访问北京公务员考试网

课前免费专业测评

【免费课堂】【题库解析】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10.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篇十

研习营开营仪式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两岸青年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营开营仪式,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再度聚首井冈山大学,分外亲切。在此,我向莅临本次开营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全体营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自立、自尊、自强民族精神的写照。青年学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传承和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赣鄱大地自古文脉绵延、人文荟萃,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吉安古称庐陵或吉州,名士辈出、群星璀璨,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庐陵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长期以来,井冈山大学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研究、挖掘、弘扬和保护庐陵文化,以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平台,成立了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有一批从事庐陵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和老师,拥有了大量的庐陵文化研究成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相信,两岸青年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吉安)研习营再次在我校举行,必将进一步浓厚我校师生研究庐陵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提高我校的研究水平;必将提升参加研习营的海峡两岸青年学

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加深两岸文化的相互濡染和交融。

此次研习为大家安排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有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又有实地参观考察,还有温馨的联谊活动等。我衷心希望两地青年学生在研习庐陵传统文化、领略吉安风土人情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促进两岸文化交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11.两岸大学生交流研究 篇十一

摘 要: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与两岸关系的和缓,国际教育中盛行的全球化、本土化等理论已无法诠释台湾与大陆高等教育之间的竞合关系,尤其是目前两岸高等教育都面临人才跨国流动的冲击,重新检视两岸大学生交流的发展与成效,将有助于增进两岸高等教育的相互理解。本研究透过文件分析、文献探讨等方法,回顾了两岸交流的相关政策;探讨了近20年来,两岸大学生在前往对岸求学与交流的发展过程;尝试提出“两岸化”的概念,并透过高尔顿·奥尔波特的族群接触假设,探讨两岸大学生进行交流对促进双方理解与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检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成效。

关键词:两岸大学生交流;和平教育;两岸化;族群接触假设

一、前言

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形成长期对峙状态,直到1987年台湾地区“戒严令”的解除,双方关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91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及具有民间性质的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专门负责处理大陆相关事务;同年,通过“《国家统一纲领》”,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两岸关系正式迈入新纪元;1992年制订并实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暨施行细则》(简称两岸关系条例),两岸关系自此有了更进一步的法律保障,朝向制度化与理性化发展。[1]

相应地,大陆从1979年以来,先后颁布《告台湾同胞书》、《关于对台湾进行教育交流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等,对台湾的交流政策措施逐步具体化。其中,1997年颁布的《台湾同胞投资保护相关规定实施条列》第19条规定,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同胞子女在大陆地区上学将会被视同国民教育,可以就近申请进入当地中小学读书,更显弹性。[2]

至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招生方面,大陆自1979年起便开放暨南大学的13个专业,通过大陆高考招收港、澳、台三地的学生进入本科学院及研究所就读,但当时台湾当局不鼓励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继续开放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大学,持续向港、澳、台等地招收学生。当时,去大陆升学的台湾学生主要选择三大领域就读:第一,传统中华文化学科,如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宗教、音乐、考古、人类学等;第二,经营管理与商业学科,如法律、金融、贸易与业务等;第三,医学相关学科,如中医、药学等[3]。从国务院对台办公室当时制定的两岸交流政策中可以看出,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的目的在于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除了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外,大陆还为台湾学生提供各种短期班、函授班、进修班、培训班等非学历教育,允许台湾学生到大陆学校进修、旁听,考试合格即颁发结业证书。[4]

继1993年邓小平南巡后,大陆更加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自此,两岸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力度大幅提升。例如,直至2014年,大陆已开放200所高校对台招生,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超过3万人。目前,仍有将近7000名台湾学生在大陆高校就读[5]。限于台湾政府目前只认可大陆“211工程”与“985工程”等高校学历,近些年,毕业于大陆高校的台湾学生大多选择留在大陆工作、前往国外继续求学、移民到其他地区,或回到台湾私人企业工作。

在两岸大学生交流方面,随着台湾1993年允许大陆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访问台湾之后,据统计,自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底,有近2万名大陆学生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参访台湾[6]。而台湾学生利用寒暑假访问大陆的人数更不计其数。

尽管近年来两岸关系日趋和缓,但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仍持保留态度,并未完全排除两岸可能随时出现紧张情势[7],两岸的合作伙伴关系仍有改进的空间。台湾和大陆都不能否认双方分离50多年的政治现实,但彼此继承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共享儒家包容性和多元化文明共存的信念,可能是台湾和大陆双方人民开展良好交流的有利条件[8]。特别是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架构》(ECFA)签署后,台湾可以通过大陆接触到世界;同时,大陆可以进一步了解台湾过去民主发展的跌宕历程。维持两岸社会、政治、经济和贸易的适度交流状态,尤其是持续的两岸大学生交流,是否可以增进两岸的相互理解,甚至有助于两岸在亚洲及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9]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首先,概述两岸分治后双方对彼此学生的招生政策;接着,讨论近20年来台湾学生赴大陆、大陆学生赴台湾求学与交流的过程;最后,试图检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成效,进而探讨大学生交流对于提升双方理解与认识的影响。

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历程、政策与影响

(一)历程

过去20年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隔绝期(1949-1987年)、交流初期 (1987-1999年)、交流和解期(1999-2008年)、交流成长期(2008年至今)四个时期。[10]

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两岸不同时期策略的差异性。相关研究指出,政策的形成与转变通常会受三股时势影响,分别是问题潮流(problem stream)、政策潮流(policy stream)和政治潮流(political stream)。这三股时势潮流在特殊时机交汇在一起,成为政策转变最佳时机的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11]。以两岸交流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例,台湾深受上述三大潮流,包括“立法院”的态度、教育主管部门和执政党的决策、在野党(如民进党)的立场、公私立大学的角色、社会大众的观感等影响。因而在推动两岸相关政策制定时,显得格外敏感。大陆的涉台政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具体国情出发与现实的国际环境相适应,进而交织而成政治决策。[12]

(二)政策与影响

从上述近20年来两岸的交流发展历程,可看出:文化教育交流为先,经贸交流次之,政治交流则被视为敏感项目。其中,交流活动以高等教育项目最多,尤其自1990年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变,两岸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无论是短期交换或长期学习,都获得了长足进展,双方学生对于两岸社会的认知也逐渐发生重大改变。以下仅针对台湾学生赴大陆与大陆学生赴台交流的政策及影响,进行探讨。

1.台湾学生赴大陆交流政策

(1)大陆高校对台湾招生政策的演变

如上所述,尽管两岸关系的发展起伏不一,但台湾始终以“文教优先,经贸主轴”为政策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文教交流营造两岸沟通的渠道。大陆则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进行对台工作[13]。大陆对台湾学生的政策始终与对香港、澳门等地区学生的政策结合在一起,其招生政策可分成欣欣向荣优惠有加期(1950-1957年)、打压断绝到持续嘉惠期(1957-1966年)、停滞潜伏到呼应互动期(1967-1979年)、恢复生机到明确承认期(1980-1989年)、突破成长到尚待观察期(1990年至今)五个时期。[14]

整体而言,1990年是大陆招收台湾学生人数急速增长的一年。由于台湾方面的媒体逐渐开放,大幅关于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情况的报导间接影响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意愿(尤其是想学中医的学生),且人数愈来愈多[15]。在大学本科招生方面,1990年,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发布联合招生简章,并在各报名地点发行《考试大纲》,考试地点由香港考试局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安排。1998年,教育部特别批准开放福建师范大学及福建中医学院于1999年以单独招生、单独考试的方式招收台湾学生。可以说,该政策是大陆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与推动台湾认可大陆学历的积极做法。

此外,根据学者王嘉州、李侑洁等人归纳的大陆对台湾高教交流的政策发现,大陆政策有逐渐松绑与扩大层面的趋势。例如,除了提高对台湾招生的优惠、将台湾学生比照大陆学生收费外,大陆还逐年增加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承认台湾大学学历、开放15类专业证照考试资格、高三学生凭台湾学测(高考)绩优成绩可直升大陆的大学等[16]。其中为了促进台湾青年学子赴大陆交流,自2006年,大陆全程给予台湾学生落地接待的政策,深受台湾学生欢迎,受益者众多。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通过两岸大学姊妹校等交换形式,前往对岸高校进行数月至1年的交换学习。由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开始只承认大陆地区41所学校的学位(后增至111所高校),多数台湾交换生在大陆姊妹校所选修课程的学分无法获得抵免。但每年仍有不少台湾学生选择到大陆进行学术交流与交换学习。

(2)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与交换的影响

如上所述,从1979年大陆开放对台湾招生到2014年为止,在大陆交换学习的台湾学生人数超过3万人,学生选择的主修专业包括传统中华文化学科、中医、经贸、法政等。其中大部分台湾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大陆学历不被台湾认可,因而必须选择留在大陆工作,或就职于台湾的私人企业。相对地,大陆在2005 年则公布一系列对台湾文教交流的新措施,如降低台湾学生的学费、为台湾学生提供奖学金、对招收台湾学生的院校进行专项补贴、协助台湾学生就业、认可台湾高等学历等,以吸引台湾青年学子前往大陆就学[17]。可见,两岸当局对于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态度与政策迥异。

从“留学”的定义来看,台湾学子赴大陆求学严格来说只能算“准留学”[18],因为台湾和大陆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等基础,使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缩短了国外求学所遇到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的适应过程[19]。尽管如此,这些台湾学生在两岸关系中仍属于特殊群体。在大陆高校中,当地人对他们以台湾同胞身份相待,所以可以住在留学生宿舍楼、免修政治课程、由学校专人负责辅导等。回到台湾之后,他们又被特殊对待,如其学历大多未能得到承认,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常常无法获得同等待遇。

然而,这些身份特殊的台湾学生也可能成为推动未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群体。由于两岸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台湾现有优势、培养熟悉两岸事务的专才,以应对日益繁杂的两岸交流问题,是开创两岸新局面的关键。

从1990年至今,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与交换人数的增加,与台湾“戒严令”颁布之后大陆信息较易获得,以及海峡两岸各项交流日益频繁有关。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与交换人数呈稳定上升之势,交流的学校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陆地区。在这种潮流下,大陆对台招生与交流政策势必延续原有的发展,也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磁吸效应,形成又一批台湾人才流向大陆的趋势。台湾学者詹盛如在调查两岸教育合作将如何影响两岸的人力资本流动时发现,在大陆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各方人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时,台湾可能将面临人才流向大陆等问题。[20]

2.大陆学生赴台湾交流政策

(1)学位生政策演变

1987年11月,台湾放宽大陆杰出专业人士到台湾的限制,间接促成日后大陆游客访台的政策。1993年,台湾更进一步开放大陆专业人士和学生以文化教育交流的目的到台湾访问,迄今人数已超过数万人。两岸在进行高等教育交流时,无论短期交换或长期学习,双方学生对两岸社会的认知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大陆学生停留台湾愈久,愈能深入了解台湾的民情风俗和高等教育发展特色。[21]

近年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中最大的突破当属2010年台湾认可大陆41所高校学历及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政策。这项政策实施前后历经10余年,台湾“立法院”于2010年8月三度修正并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22条、《大学相关规定》第25条及《专科学校相关规定》第26条,开放招收大陆学生到台湾攻读学位,开启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一页[22]。其中,招收大陆学生政策中仍有若干限制规定,例如仅认可大陆学术声望卓著、办学质量绩优的高校;规定每年赴台大陆学生的招收总量;对于医学、高科技等领域学历限制认可;不予加分优待;大陆学生招收人数采取外加名额形式;政府不编列大陆学生奖助学金预算,但各大学或社会团体提供的奖助学金不受此限;大陆学生到台湾以就学为目的,不得到校外打工或兼职;大陆学生停止修业或毕业后须离开台湾;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考试与证照等[23]。这些政策引起大陆当局的高度重视。

尽管如此,2011年9月,大陆学生开始正式到台湾攻读学位的人数从最初的965人、2012年的989人、2013年的1865人,到2014年的1804人。四年来,台湾的大陆学位生共有约5623人,且有173人已完成学业,陆续返回大陆就职或深造[24]。大陆学位生每年到台湾的人数上限是台湾大学生总量的2%。相比之下,每年仍有大量大陆交换生进入台湾的各高校求学。例如,2010 年以前,大陆学生只能通过交换到台湾研修,据统计,2007年只有 823 人,2008 年增加到1321人。加上近年来台湾大专校院因少子化招生压力倍增,大陆也积极拓展两岸交流,以致大陆交换生人数由2009年的2888人、2010年22488人,激增至2011年的31110人。[25]

2011年9月,大陆学生首度到台湾就读大学院校,其中台湾公立大学只可招收研究生,私立大学则招收大学本科生。到了2012年,台湾逐步增加对大陆学历认可的高校,如由原先41所增加至129所,招生省市也从沿海6省市增为8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辽宁。2014年,又透过两岸教育交流规范的简化与松绑,检讨对于大陆学生的招生、就学状况及相关法令,并增加两岸大学“双联学制”的可行性。

研究显示,虽然多数大陆学生对于赴台就读持正面态度,认为到台湾的学习经历可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体会到了两岸文化、教育和制度上的差异及互补之处,但也有一些人在台湾就学期间感受到一些“特殊待遇”,包括因上述招生政策所带来的限制等[26]。比如,多数大陆家长与大学生不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制度;对台湾高校认识有限;学费与生活费比大陆部分高校贵;大陆学生对台湾整体环境缺乏认识;台湾尚未为赴台就读的大陆学生提供毕业就业与长期居留的机会;文化刺激不及国外多元;未提供政府部门的奖学金;一流大学的办学经费不如大陆顶尖高校充足等。这些都会影响大陆一流学生赴台就读的意愿。[27]

(2)交换生政策演变

除了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与承认大陆百余所高校的学历外,近年来,通过两岸大学姊妹校交换形式,前往台湾高校进行数月至1年交换学习的交换生人数亦逐年提升。台湾各大学自1999年招收大陆交换生迄今,根据台湾元智大学原校长彭宗平分析,目前台湾147所大学中,已有超过 115所(将近八成)大学与大陆300多所高校签订了姊妹校约,总合约数多达1039个,为学生提供共计约8000余个交换机会[28]。其中大陆交换学生来台湾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生到台湾主要参加短期的学术交流活动;1998年前后,台湾“清华大学”与大陆李政道基金会合作,邀请首批大陆学生到台湾进行为期6~8周的研修,引起各校起而效仿;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大陆学生到台湾的时限4个月延长为1年,可称为第三阶段的序幕[29]。到台湾进行短期交流与交换的大陆学生人数从2009年的857位,增长到了2012年的约2万人(包括两星期到两个月的短期交流生)。[30]

(3)大陆学生赴台湾求学与交换的影响

随着大陆学生的到来,愈来愈多人关注大陆学生对于台湾的学业、社团、生活与文化适应,以及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整体影响等问题。研究显示,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学有助于增强台湾高等教育学府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的竞争,也将影响未来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31]。台湾凭借与大陆语言、文化共通,地理位置相近,大学校园的自由多元与信息开放,学费与生活费较香港及欧美国家低廉等因素,吸引了若干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省份的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32]。因此,整体而言,招收大陆学生可能会为台湾带来重大影响,包括增进两岸青年文化互动与了解,扩大学生视野,刺激台湾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台湾的大学招生人数不足问题,增加学校收益,达到两岸关系正常化与永续发展等目标。[33]

研究发现,即使在海外留学,大陆学生仍向自组的社团靠拢,易局限在封闭性结构的社会网络中,影响其与本地生的交流。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有相通之处,大陆学生在台湾学习所面临的语言、文化等障碍较小。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大学,不仅可以促进两岸青年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良性学习互动,也攸关台湾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34]。因此,如何透过招收大陆学生的机会,整合各级教育资源,发挥两岸高教互补的效果(如透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输出台湾技职教育等),再造两岸共享文化创意市场;结合传统与创新的动力,日后进一步推动华人圈的学术研究,合作建立世界级的华人学术期刊等,都是在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之外,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5]

三、两岸化概念与族群接触假设

如前所述,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与两岸关系的和缓,两岸面临全球高等教育人才流动与竞争的挑战,有必要重新检视双方大学生交流的成效与困难,以协助双方的理解与定位,甚至在全球竞争中,进一步达成两岸高教合作与互惠的局面。

本文将“两岸化”(cross-straitization)定义为“两个地区之间的文教交流能降低冲突,进而带来和平的过程”。换句话说,随着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程度升高、密集,其彼此之间的和平程度也会提升(见图1)。

美国学者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的“族群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主张透过不断接触,减少族群之间的摩擦、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接纳度。本研究的确发现,两岸大学生之间的确存在该理论所述的“过失无知”(faulty ignorance)现象,即两岸大学生在交流前,的确存在对双方的刻板印象;但双方经过交流,透过不断地接触后,不但比较能设身处地了解彼此的想法,甚至进一步成为朋友的新关系。[36]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在于检视与比较两岸大学生交流的发展与成效,透过文件分析、文献探讨等方法,回顾两岸交流相关政策、两岸大学生在对岸求学与交流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化”与族群接触假设,对于大学生交流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最后,以此检视两岸高教交流的成效。研究发现,尽管两岸对于彼此的招生政策各有不同的着眼点,但双方近20年来都朝向透过交流来增进下一代彼此理解且逐步开放的方向发展。无论是长期留学,还是短期交换,两岸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都获得了长足进展,双方学生对于两岸社会等认知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两岸大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相互理解与认识,进而降低两岸的隔阂与敌视。换言之,两岸大学校园如能营造更多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就可增进双方的认识与友谊。

参考文献:

[1]黄昆辉.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R].台北:“行政院”大陆委会,1993.

[2]周祝瑛,杨景尧.教育愿景2020 [M].台北:学富出版社,2012:51~81.

[3]周祝瑛.留学大陆Must Know[M].台北:正中书局,2002.

[4]中共对台文化交流策略文件汇编[G].“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5.

[5]李蜚鸿.中国崛起.台生成两岸沟通桥梁[N].旺报,2012,04(11).

[6]高孔廉.两岸文教交流的过去与未来公共政策论坛之高等教育系列12:开放陆生来台对台湾教育、文化、经济的冲击[R].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9.

[7][22]陆委会.陆委会委办及补助办理之两岸文教交流统计图[EB/OL].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5716&CtUnit=3992&BaseDSD=7&mp=1,2012.

[8]Liu,,Frank.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EB/OL]. http://www.tfd.org.tw,2010.

[9]赵春山.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A].“国政”分析报告0900-008号,2010.

[10]陈志柔.近二十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M].台北:海基会出版社,2008.

[11][35]张钿富.开启两岸文教交流的政策之窗[R].广州,2010.

[12]杨开煌.中共“对台政策”解释与评估──决策人物取向之研究[N].东吴政治学报,1997.

[13]游腾颖.台湾地区学生赴北京高等院校就学现况之研究[D].台湾:淡江大学,2001.

[1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莫咏国.港澳台生赴大陆就学人数统计表[G].京港学术交流中心,1998:5-24.

[16]王嘉州,李侑洁.赴陆交流对台湾学生统一意愿之影响[J].社会科学论丛,2012,6( 2):1-34.

[17]何秀珍.两岸文教交流策略分析[EB/OL]. http://ct100.chihlee.edu.tw/files/11-1011-6.php,2013-12-23.

[18]杨思伟.西进的国际化迷思,大学教育别盲从躁进[R].台北: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2001.

[19]沈清松.两岸文化交流的分析与展望[A].见:两岸文化交流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时报,1997:13-14.

[20]Choudaha, R. & Chang. L.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J]. World Education News and Reviews,2012,25(2).

[21]University World News. Taiwan: Recruit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Begins[EB/OL]. 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2011.

[23]The Terrestrial Coming to Taiwan,Ministry of Education Opposed That“Three Limit Six Non-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Enter the Law[N]. China Times,2010,5(5).

[24]成群豪.陆生来台就学人数之教育观察[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2(1):40-43.

[25]黄万传.开放陆生来台就学之省思[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2(1):32-39.

[26]黄杨.首批赴台陆生“毕业季”的困惑[ED/OL].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2013/07/3425354, 2013-07-12.

[27]王敏.大陆高中生赴台求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南京市六所高中的调查[D].江苏: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

[28][29]林奇伯.大陆学生留学台湾引爆善意竞争[J].远见杂志,2009:275.

[30][32]杨景尧.大陆学生台湾梦[M].台北:中华文化基金会,2012.

[31][34]张国保,张馨萍,杨淑涵.日本及韩国招收外国及大陆学生对台湾之启示[M].台北:中华文化基金会,2010.

[33]Tien, Flora, F. H.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aiwan and China[D]. Taipei: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2010.

[36]Bickmore S. T.NEH Seminars: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nglish Journal, 2005,95(2): 35-40.

上一篇:药师管理办法正式稿下一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