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继续教育(精选8篇)
1.当代继续教育 篇一
当代教育学大纲当代学校管理
11.3.班级管理
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
教育职能的学校群体。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由文件规定的组织,组织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
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目标、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每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的目标,都要建立
26根据班级分工的组织机构。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没有明文规定的组织。是学生在共同学习与活动中自然形成
的。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班级管理过程的个性特点:
班级管理过程是以育人为目标,与学校教育过程紧密相连。
班级管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
班级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基本环节按顺序连续运转的封闭系统,又是一个依托
学校、社会、家庭积极参与组织指导的开放系统。
现代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班级教学管理
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任务。
建立并维护班级良好的教学秩序。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
搞好班级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建立班级教学管理的指挥系统。
班级德育管理:
全面理解并充分发挥德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规格要求,保证德
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组织实施。
依据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与组织班级德育活动,使班级德育活动既有序列、
有层次,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管理的主人。
形成教育合力,优化班级德育环境。
班级体育卫生管理:
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法规法令;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养成学生体育锻炼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建立班级
体育卫生常规;
协助体育教师抓好体育课教学,协助校医进行卫生知识特别是青春期教育,以
及性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认真进行学生体育达标和体格发展状况的考核与记载。
课外活动管理:
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班级课外活动的计划;
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必须体现教育性的原则。
班级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生活生活基础教育,进行职业预备教育,进行生活指导,教给学生
一些基本的生活基础知识和职业预备知识,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2.当代继续教育 篇二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 青少年信息量增加, 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渴望独立, 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 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 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 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 独立思考, 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 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 难以辨别是非, 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 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 考虑问题片面化, 主观臆断行事, 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 如, 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 还有学者认为, 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 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 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 缺少针对性。
(二) 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 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 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 如, 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 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 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 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 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 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 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 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 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 即, 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 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 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 其次, 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 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 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 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 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 如, 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 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 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 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 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 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 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 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基本理论, 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 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 根据社会实际, 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 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 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 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 如, 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 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 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 如, 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 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 多元化的现代理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 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因此, 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 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 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 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 一是“文化心理学”, 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 第二是文化“心理学”, 关注其“文化负载”, 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 (APA) 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 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 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 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 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 又受社会因素影响, 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 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 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 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 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 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 需要进一步增强。
摘要:为提升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推进教育心理学研究逐渐走向科学、系统和独立。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为例,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 系统分析学科发展中的诸多阻碍因素, 顺应时代发展, 努力推进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当代教育,教育心理学,途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 2012.
[2]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 (1) .
[3]董刚, 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7) .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
[5]高鸿雁, 等.浅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6) .
3.当代教育问题探讨 篇三
关键词:改革终身学习医学传统文化
一、过于寻求“变”
在不变中寻经典,在变化中寻创新。任何事物和理论都具有多面性,而这种多面性是促进社会和人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点,力求让教育实现完美。可是,现代社会人们太过追随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不要太过传统,要开放灵活,这无可厚非,但是却没有做到稳中求进。我们国家的教育虽然是偏理论,轻实践。但是我们不需要瞬间来个急转弯,倡导節节课堂教育都校仿国外,多做活动,少灌输理论知识。我发现,现代人们评价一个老师课堂好坏的标准已经偏向单一,如:老师只要是讲理论,便是不创新,做活动便是懂得调动学生积极性,寻求课堂教学新方法。
太过要求变,最终会导致四不像。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真理只有一个,就像我们地球只属于太阳系,地心说和日心说永远不能并存。不变的东西才能成为经典,因为有这些不变的经典才能构成人类文明的骨架或是地理理论体系的骨架。在课堂上,有些知识需要老师的引导,有些知识却只能通过传承式的或是教师单方面的传输和学生单方面接受,这不是教学方式的死板,而是知识本身固有的属性决定的。就像“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这种经典老师不可能轻易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要真有哪位教师可以再一堂课上成功引导同学推导该理论,那么这位老师将可以和历史各大天文牛人和物理牛人齐名了。而且有时候活动太多会让课堂气氛松散,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变革需要普遍存在并且持续不断,不变也要无处不有并且创造经典。
二、广大教师没有做到终身学习
“唯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中国,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发达地区的还是落后地区。举个例子:很多学校每年都派发学校优秀教师去外地学习交流,但是实际的情况确是,这些所谓的优秀教师都是借此机会出去散心旅游,很多教师甚至厌恶了被分到这类差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得不到解决,职业倦怠的心理时常存在。
三、忽视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在很多地方做得确实很优秀,比如倡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要为今后一生继续学习和奋斗打下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于是开设了各种学科以求打造全面人才。但是在这当中,却忽视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需要的学习的两门课程,一个是简单医学,另一个是关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一)增设医学。对于医学,可能在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的体育课上会有部分精神的体现,但是纵观各所学校的体育课,要么是属于副科级别的,教师家长学生都不重视,要么就是片面强调锻炼身体,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必备的处理微小疾病的方法。我在思考,难道我们的基础教育知识只包括为了把我们培养成科学天才的基础知识,让我们成为社会人,就没有把我们打造成一个能健康生活的基本‘生物人’的基础医学知识。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懂得适时的返璞归真,从人性的角度追求机体的健康完整。大多数人没有简单医学知识,个人总结导致了以下后果:
(二)在大学本科教育里面,只有医学史5年,其它学科都是4年,这是为了让学医的同学们精学医术,好救济天下百姓。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医同学的学业负担,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又对医学呈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三)前几年社会上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看病贵,看病难”。于是各级领导,各路百姓,各类专家开始谩骂医院制度腐朽,医生道德低俗,却没有人抓住其源头,看看教育在这上面是否出了问题。医院为什么不够?是因为医生不够。医药费为什么贵,是因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拥有更多资本的人在占取医药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缺少资本的人们便只能哑巴吃黄连,或者跪地喊冤。在这样一个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的社会状况下,我们只能自求出路——学习简单医学知识。而要实现简单医学知识在国民中普及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与医学相关的课程,这相对于在高等学校增加学医人数要易于实施并见效更快,效果也持久。
四、增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这主要是指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比如道教文化),以及中医学基础知识。对于传统文化这块,可能在语文,历史,政治这些学科里面有一些体现,但是不够完整全面。国外有很多教徒,我不支持教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身上有很多思维上的优点是我们不能企及的。中国以前也有“教徒”,这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都有体现,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有很多派别,峨眉派,武当派,全真教等等,各个派别的人都各自信奉着一定的教规,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原型唐玄奘,中国人都知道唐僧,却不了解唐玄奘,他从9岁皈依佛门,十几岁正式削发为僧,从此踏进研究佛学的坎坷之路:为了寻找远在印度的一位在佛教领域造诣颇高的高僧,他一个人踏上了寻师之路。那时没有准确的地图,不能寻找最短路途,走了很多怨路。那时国家不允许僧人出国界,他大胆尝试。一路上过雪山,穿沙漠,艰辛决不亚于红军长征。最终学成回国,五十多岁时开始翻译佛学经书,没有任何利益使然。我想如果学生从小了解这些中国文化,就不会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新世纪的中国却几乎完全没有了,而现在人们一提到关于宗教文化的一些东西,便会被另一些人看成是迷信。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近代一些利用宗教文化在民间欺诈百姓获取自身利益,导致人们不再相信宗教,最终使得源于古人智慧结晶的道教等不再为人们接受。这应该也是教育的失败。现代人普遍浮躁的心灵,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治愈的。科教是可以兴国,德教也可以兴国,这个德就应当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许红梅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闭.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4.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篇四
胥梅
(西北大学 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精华
(一)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尊师重教的风气
孔子说:“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或说为十五岁以上能够自己“束发修饰”的、或说为自己送上十条干肉作学费的,孔子都愿意给予教诲。
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分种类、贵贱、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学习的都收为子弟。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家语》《论语》的记载,有姓名可查的,有80人。颜回是平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路、子张、原宪、曾子、樊迟均为平民。公冶长,坐过
牢。颜涿聚是“梁父之在盗”。这些有罪之人,孔子也收了。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意为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为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疾学在于尊师。” 意为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这些均体现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尊重,尊敬师长的良好教学风气。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还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
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这种既重视时习温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也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并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对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教的水平。对学生而言,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二、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问题还是教育机制落后与官本位思想严重。到底大学主要任务是什么,每年投入的钱到底有什么社会效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放在第几位,如何合理评价教授工作,和教学管理与服务,这些基本问题都搞不实,很难搞好高等教育。
首先是教育体制僵化,忽略了文化学术氛围的培养;在大学校园里人人皆忙,缺乏交流沟通,缺乏活力。大家都怀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做事情,看重的是结果,而非事情本身。这种心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初始阶段,成功的捷径和方法可以总结和效仿,再想获取进一步的成就就相当困难了,很多人都会感到茫然,看不清方向。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什么成功捷径可以复制,支持你走下去是依赖于在初始阶段依靠兴趣发掘出来的方法途径。在这种缺乏自我兴趣能力培养的状态下必然无法进步,以至于只能安于现状,临渊羡鱼。由于没有浓兴趣、文化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使学生丧失了本该在大学培养积极主动和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导致了人人皆为现实谋生计,最终所培养的学生是统一化、标准化的。
其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丘成桐曾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评价:中国的教育凝固
了学生的灵性,禁绝了创造性的天才。目前高校大行其道的实用主义、与钱权攀亲戚则让人们担心这方净土有变成学店、黑店的危险。由此出来的学生会把非官即商作为人生前途。“中国的学生,做学问达到一个地步,动技能的机器。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已不再是各式各样的人才,是类似于标准化的产品。如何实现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的大学教育的灵魂值得我们去反思。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足够令他们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便会停下来,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此而已,对学问根本没有热诚”。由于受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的影响,纯洁的象牙塔里受到社会上官本位化的冲击。每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做官,小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会有人在意我们的意愿,甚至是我们自己。再次是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象严重;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发展前途做过规划。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中国的大学教育,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实际疏离民众,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意识。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毕业意味着失业,很无奈的一种表达。这里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育与社会的生产相脱离,那么在这个前提上,我们的国家的引导呢?学校培养的责任呢?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当然所培养的人才就很难找到工作啊!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我们的举措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而不是培养一批具有劳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吸取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大学传统和现代精神融会起来,既不失大学神圣的使命,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壮大。
(一)正确把握大学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其所产生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及国家民族的积贫积弱,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断裂与迷茫之中失却了传统教育理念之根,无可奈何地滑人了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从此,功利主义就不断困扰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教育理念又被简化为为经济建设服务,甚至主张向产业一样来管理。
无可否认,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不论是经济功利性还是政治功利性,都属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或任务内容。因而,大学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种观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虽不能完全排斥功利性但也不能简单追求功利性。正确的把握和理解功利性追求,使当代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利益。
(二)致力于大学教育目标,造就健全国民
人类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教育理念,特
定的教育理念决定着特定的教育活动及其本质特征。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它决定着教育理念的本质,因而也就决
定着教育活动的本质。所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从而实现其服务社会、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办学目标。
1.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旧的办学体制不是让素质教育应鼓励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发展个人潜能,找到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竞争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往往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把掌握知识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天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纷繁复杂的证书证件考试的奔波上,而忽视对个人人格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趣爱好的培养。最终的结果就是毕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大学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但要能掌握生存本领的责任,还要承担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任;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是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思想开放,行为合理;独立思考能力强,能评估他人,且对自己有正确估价,又能掌握明了现实情况。拥有独立果断的判断力,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有强烈的求索、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心理承受力强,能正确的对待挫折。培养这样的同学公民,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这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2.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钱学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学生有创造性,只培养模仿力、接受力,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教育要改变对知识的复制和模仿,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应当成为当今教育思想的变革之一。
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教育更应培养一批有创造性而不是有模仿性的人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的教育思想。这一方面需要学校的指引、老师的教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想法。只有我们学生自己看懂了,再加之学校的引导,才能使创新的思想在大学的校园里传播发展。
3.顺应市场化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各类大学迎来了一个加速膨胀发展阶段。在现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大学要靠自身的条件吸引学生,两个关键点:一是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二是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学生能够通过几年的学习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服务于社会。
众所周知,名师出高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主要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另外注重课程安排的完整性,与实际相结合;课程内容和体系,也要从实际出发,使课程体系
更完整、内容更符合实际。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实践能力。
古今中外大学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当现代大学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传统大学精神却开始走向失落,大学似乎越来越
远离其本来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回顾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结合古代教育理念的优秀传承,加快实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培植社会资本的教育目标。
5.当代学前教育复习要点 篇五
第一节 比较学前教育的概念
一、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前学科阶段、学科奠基阶段、学科形成阶段、学科发展现状。
1比较教育起源于旅行见闻。
2法国的朱利安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他是最早提出进行国际教育研究、建立国际教育机构的建议者之一,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
二、比较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1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2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①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目的及目标;②五大洲各主要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③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任务及内容;④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机构及课程设置;⑤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师资与培训;⑥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⑦影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⑧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⑨学前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⑩国际组织对世界学前教育事业的作用和贡献。
第二节 比较学前教育的对象和特征
比较学前教育的对象:①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过程;②外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③当代外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④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趋势。
比较学前教育的特征:①跨学科性;②开放性;③可比性。
第三节 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①增强对外国学前教育的认识,开阔视野,增进了解;②借鉴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为本国学前教育的改革提供参照;③有助于了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④有助于促进各国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互理解、交流和合作;⑤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2比较学前教育的方法。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为世公认。即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阶段:即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叙述。解释阶段:指的是“对教育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阶段,它要求一开始就弄清这些现象的复杂性和两可特征。并置阶段:即分类。整理描述和解释的教育事实,按具有可比性的形式分列,将教育现象一个个排列起来,或者将获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国的资料加以对比。此时需要统一概念,提出假说,并确定比较的标准。比较阶段:即对并列的材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验证假说,并作出定论。
3比较学前教育的方法:①参观访问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②现场研究法。是指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对象之中,身临其境,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的方法。③问卷调查法。是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群向他们发放经过设计的问卷,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④文献整理法。是指通过查阅重要的学前教育文献、文件资料,并对文献的线索加以整理,了解外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详细情况的一种方法。⑤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异同点,以揭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⑥分析法。是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资料进行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分析,去除无关的现象和因素,从而达到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实质性认识的方法。
第二章 欧洲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德国的学前教育
1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进入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1871年,以别劳夫人为核心的教育协会总会成立,该协会致力于开展运用福禄贝尔教育原理进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运动。
2.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3)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开展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
3相关法规:1946年,《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6月12日起生效。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1970年《教育结构计划》中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4联邦德国教育行政体制分四级:①联邦德国政府教育机构;②各州教育部;③地方行政公署及其所辖教育处;④县市教育局或教育科。
5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教育事务的重要手段。6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①业务监督;主要指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情况的监督②公务监督;既是指对教师任职情况、工作态度的监督,以决定教师的晋升、解职,同时也指对学校组织和日常工作的监督。③法律监督。是指根据各州颁布的有关教育法律条款,衡量和检查教师的情况,同时也指对地方行政部门在处理设立学校、提供教育用具等一系列教育外部事务中的工作情况的监督。
7德国教育监督的工作内容有:①学校的规划和建设;②课程和教学;③教师管理;④学生管理。8德国学前教育的四种主要形式有哪些?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
9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生活和学习,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德国幼儿园的传统。
10白天的母亲是由联邦德国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一种幼儿保教形式。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孩子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已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1林间幼儿园。2000年慕尼黑一个自然公园被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创始人赫本黛拉。
12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实践: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创制了“恩物”。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幼儿自我活动的原理。幼儿生产活动和勤劳教育。宗教心、道德性的发芽及教育法。
13德国幼儿园课程的新思路: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②混合编组而不是按年龄分组。③加强幼儿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④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⑤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即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锻炼其尝试的能力。
14幼儿的课程被视为体验领域,包括游戏、生活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图像感性与劳作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等八个方面。
15德国学前教育的优势:提供真实、自然的生活、学习与活动环境;一日生活中注重孩子自我需要的满足、自理能力及独立性的培养;自由发展的特点与规则意识的统一;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灵活、计划的协调;学前教育机构中融合教育的普及开展。
16德国培养学前儿童教师的机构有:技术学院、大学、培训学院。
17德国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给予指导?①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②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参与意识的培养。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③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④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18德国家庭和社区的作用:①推行婴儿读书计划;②开展对父母的教育活动;③实施家庭助手计划;④补贴家庭教育金额;⑤组织家庭互助活动。
第二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1.欧文幼儿学校: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 欧文(Robert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
2.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始人是麦克米伦姐妹。
3.由于战时需要,英国出现另一种幼教机构——日托中心。战后继续发展,保留至今,属社会服务性质。
4.20世纪初,在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广泛传播的背景下,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蒙台梭利方法以及新教育的其它方法逐渐影响到英国学前教育,英国幼儿教育界非常重视革新幼儿教育方法。
5.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6.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
7.英国教育部门为学前教育规定的任务是:
1、给幼儿以必要的医疗保护(免费医疗);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进行与幼儿年龄相称的学习。其学习内容是:游戏、唱歌、舞蹈、讲故事、绘画、手工(以泥、沙、木材为原料的简单手工作业)、谈话、看图讲述、礼貌教育和习惯培养以及极简单的读、写、算教学)
8.在英国,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的法律文件是《费舍法案》
英国主要有以下几种幼儿教育机构:①幼儿学校和幼儿班;②托儿所;③日托中心;④学前教育中心;⑤学前游戏小组;⑥家庭保育;⑦联合托儿中心。
英国0~5岁儿童课程指南分为六个领域:①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②交流、语言和读写;③数学发展;④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⑤身体发展;⑥创造性发展。
英国幼儿教师一般要求制定以下三种教学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及日计划。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应考虑的问题有:①自身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认识;②自身对上述九门学科的知识准备与经验;③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能力、知识与理解力;④个别幼儿的特殊教育需要。
英国幼儿教师师资所学的课程如下:普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习。
英国家长通过以下形式了解、参与幼儿园活动:①父母联系卡;②父母屋;③布告栏;④参与家庭教育讲座;⑤成立家长委员会;⑥参与学校的工作;⑦参加各种辅导班。
英国广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①组织春游活动;②玩具图书馆。它是学前教育社区化的一个具体体现,符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原则。
玩具图书馆:原名玩具馆,英国第一所玩具馆是由一位老师和以为母亲共同筹建的,他们把不同的家庭组织起来,使儿童能够交换玩具、扩大玩耍的范围。
第三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1.1792年,法国启蒙教育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法国的学前教育因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发展。
2.在法国,最早在历史上留下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制学校”。
3.19世纪中叶,在别劳夫人的努力下和法国政府的支持、协助下,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在法国掀起了热潮。
4.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法案》,提出国民教育的三个原则:免费、义务、世俗化。同年8月2日,改托儿所为“母育学校”。
5.法国是欧洲唯一接受2岁幼儿入托的国家。
6.法国幼儿教育的职能,承担着教育、诊断、治疗三个职能。
7.法国幼儿教育的功能有:教育性、社会性、补偿性。
8.法国幼儿教育的原则:自愿性、免费性、教育性、非宗教性。
9.今后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①为幼儿建立多文化教育课程;②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相互作用的环境;③研究幼儿学习电脑的问题;④研究家庭教育问题;⑤研究残缺幼儿教育问题。
二、法律与法规
1.法国是最早制定旨在保护和教育幼儿设施法令的国家。
2.1881年,《费里法案》颁布。该法案明确指出,国民教育三原则为“免费、义务、世俗化。”同年8月2日,将托儿所等幼教机构统一改称为“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
3.1886年10月,颁布《戈勃莱法案》,明确凡超过2000人的居民区都开办幼儿学校,免费招收2-6岁的儿
童。
4.197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哈比改革法案》,将发展幼儿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列为1976-198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学前教育发挥教育、补偿、诊断治疗、与小学衔接的四重作用。
5.1986年,国民教育部在《幼儿学校:作用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幼儿学校的总目标在于使幼儿的各种可能性得到发展,已形成其个性品质。使“受学校教育”成为幼儿学校的首要目标。
6.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美感的启蒙、对身体的意识、对灵巧动作的掌握和对集体生活的学习,发展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个性,同时还注意发现儿童在感觉、运动或智力方面的障碍并及早诊断。
7.法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只要形式:①母育学校。是法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幼儿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受教育部或地方当局管辖。②托儿所。是法国学前教育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隶属于保健部门。③幼儿班。④温和过渡班。是幼儿进入正规幼儿教育机构前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机构。⑤小小俱乐部。主要解决幼儿既想参加活动,又不愿离开家长的矛盾。⑥保育室。⑦流动车。⑧儿童假期中心和休息中心。
三、课程
1.法国《幼儿学校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①开放的大课程观;②丰富的经验型课程;③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④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观;⑤结构化学习。
2.法国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有三方面:①发展和谐的人格,促进幼儿情感的成熟和社会化。②促进身体的发展。③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启发思维、想象力和好奇心,拓展视野,养成初步的粪便和鉴赏能力。
3.法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活动:①身体的活动。②口语和文字表达及沟通活动。③艺术及美育活动。④科学与技术活动。
4.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为了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法国幼儿学校开始实施跨两校(幼儿学校和小学)的新教学组织形式。
四、师资培养
1.任用资格:教师基本上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须获得大学第一阶段“普通高等教育文凭”后才能进入师范学校。
2.职前教育:培养教师的新方法有:①将师范学校学制延长为三年;②以适应培养成年人的单元制来代替传统的按教学大纲和课表上课的方法;③学习结束时授予大学普通学习文凭;④全省师范学校要在培养新师资的同事,承担起在职教师终身教育的工作,并成立教学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
3.1989年,宣布成立统一的、专门化的高等师范学校-----大学学院。大学学院的教学计划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教育实习。规定课程的内容有四方面:①教育理论与实践;②学科教学;③初等教师的行政与社会作用;④选修课。
4.在职培训。1982年成立的“学团”由政府组织、以长期计划为主的教师进修主渠道。“暑期大学”的培训期较短。1985年“全体国民学习计算机计划”。1997年,“紧急计划”,以在教育领域推广信息与通信技术,使所有的教师都能认识到电脑的重要性。
五、家庭与社区的作用
法国家长以何种方式参与幼儿教育:①参加、支持家长委员会;②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③利用接送时间与园方交流;④组织幼儿参观展览、郊游等活动。
第四节 俄罗斯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1.俄罗斯学前教育史分三阶段:①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学前教育。1764年,由进步教育家别茨考伊主持开办了第一所儿童教养院:莫斯科教养院。这时代涌现的教育家有:被称为“俄国社会民主政治先驱者”的别林斯基,被称为“俄国儿童学之父的乌申斯基。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学前教育。③苏联解体后的俄联邦学前教育。宗教开始间接渗入教育领域。
二、法规与法制
1.旧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法规及体制。
2.苏联的学前教育法规及体制。①苏联学前教育的法规。1917年11月12日,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学前教育局成立;11月20日,颁布《关于学前教育的公告》;1959年,颁布措施,把托儿所与幼儿园两个阶段
学前教育合并为统一的“托幼机构”。②苏联学前教育的体制。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庄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幼儿之家和学前儿童之家;特殊儿童幼儿园;还有一种“体弱儿童幼儿园”。专门接收体质差常生病的孩子,对他们进行特殊照顾,以降低孩子的发病率,提高母亲的出勤率。此外还有家庭托儿所等形式。
3.苏联解体后的俄联邦学前教育法规及体制。1996年颁布的《俄联邦教育法》显示了俄罗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动向:①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②鼓励多种形式办学。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经费资助体系。④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和学生的教育权利。⑤实行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⑥加强道德教育。⑦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
三、课程
1.俄联邦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展儿童智力,向儿童传递人类文化遗产,为儿童提供学习民族艺术品的机会,发展儿童的美感等。
2.学前教育的主要途径:游戏活动、自由活动(此形式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学活动、特殊活动(相当于我国的艺术活动)、交往活动(主张儿童和教师应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能够平等进行合作、交往,从而促进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等。
3.俄联邦还很注重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师资培养
1.民主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0年前后在斯莫尔尼女子学校增设了2年的师范班,是俄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2.1908年,基辅的福禄贝尔协会开设了三年制的“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五、家庭与社区的作用
俄联邦对学前儿童的家教指导具有何特点?①重视发挥祖辈家长的作用。设立“祖母学校”。由教育心理专家、医务工作者和学前教育工作者担任学校的教师,为祖母和外祖母普及儿童家庭教育知识。②考虑幼儿家长的兴趣和需要。③有机的结合儿童发展的情况。
第五节 意大利的学前教育
一、发展简史
1.意大利最初的幼教机构称为“幼儿收容所”。第一所幼儿收容所由阿波蒂1829年在克雷莫纳创办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威吉乌斯在他的《儿童教育论》一书中总结了胎教、幼儿养育等问题。
2.19世纪,意大利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方法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主张通过感知的运动的协调促进智力发展等思想符合当今儿童心理学的见解。
3.当代的杰出代表瑞吉欧。1990年,瑞吉欧的幼儿学校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
二、法规与法制
1928年,学前教育机构被称为一种“预备级学校”;1968年2月18日,首次提出公立幼儿学校的概念;1991年6月3日,“教育事业导纲”承认了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系统的第一个非义务的教育阶段的角色与功能;2000年2月10日,重组全国的学校系统,把学前机构更名为“幼儿学校”。
三、课程
意大利学前教育课程及其实现的方式与途径是建立在对游戏、探索、研究以及社会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上的。
(1)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日常生活练习:蒙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出符合教育目的且适合身心发展的活动作为练习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从事生活的初步动作练习(坐、站、抓、握)等;其次是照顾自己的动作练习(如穿衣等)、再次是管理家务的工作(如擦桌子等)。感觉教育:是蒙氏教育内容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语言教育:内容包括读和写两部分。数学教育:首先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的计数活动;其次帮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四则运算;最后帮助幼儿学习十位、百位、千位的迸位活动和多位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平方、立方等概念。文化科学教育: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财富----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
1.蒙氏教育法包括三要素: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适合幼儿的环境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包含以下
要求: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
2.蒙氏教育方案的优点: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局限性:孤立的感官训练,忽视创造力的培养而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等。
(2)瑞吉欧教育方案。主要是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开展的,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项目活动: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项目活动的要点包括团体讨论、实地考察、探究和展示等。
瑞吉欧的课程方案具有独树一帜的六个特点:①弹性计划。②合作教学。③档案支持。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这些记录对教师把握儿童的发展轨迹以及总结、评价已完成的活动和制定下一步活动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④小组工作。⑤深入研究。⑥图像语言。鼓励儿童用符号性的视觉表征活动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相互交流。图像语言已经与儿童的工作、学习相融合,称为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评价瑞吉欧课程方案:优点:在于它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要求。汲取多种教育理念的营养,在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植根于意大利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四、师资培养
意大利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承担。
五、家庭与社区的作用
1.瑞吉欧社区参与的两种形式:幼儿学校的社区管理模式;公立学校中的咨询委员会。
2.意大利幼儿学校让家长参与的9个重要机会:①班会;②小组会议;③个别讨论;④主题会议;⑤专家座谈;⑥工作会议;⑦实验活动;⑧节庆活动;⑨其他活动的机会。
第六节 欧洲国家学前教育比较
1.欧洲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共同点:①在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之前,家庭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②在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出现了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③各国幼儿教育几乎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战后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④各国幼儿教育发展进程不一,但彼此影响。
6.《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六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的《教育学》,想给学生些什么?我想,教科书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如许多自然科学的课本;另一类是观念性的,主要教给学生该专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例如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等的许多课本。当然,知识和观点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知识的观点是空洞的,没有观点的知识是盲目的。但从教学任务来讲总有一个侧重点。那么《教育学》教科书想教给学生什么呢?过去的《教育学》总想集多种任务于一身:既想给师范生尽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想给学生建立一种教育观念,还想教给学生各种教育方法。结果内容庞杂,学生抓不住要领,观念既建立不起来,方法也没有学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因此,我认为《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而获得的,而是要在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建立起来。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是有许多方法的,但需因事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教育规律是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教育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不断更新,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当代教育学》的新,首先体现在这本书的立意新。该书作者在第一页的“教学建议”中写道:“本书编写的一个基本追求是,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更希望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样想。我们相信,没有一种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或教育方法是惟一的或最好的,对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想,从而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不同的教育风格。所以本书的编写力图通过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不同模式的介绍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是说,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体系新。该书打破了旧的四大块理论体系,力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讨论教育内部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各种要素:理论要素、人员要素、信息要素(课程内容)、管理要素。下篇是讨论教育外部的.关系问题,包括教育的两大功能,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不能说这个体系是最好的,但可以说它是新颖的、有新意的。旧的教育学体系是先讲教育的外部问题,后面讲的都是学校具体工作。越讲越具体,越讲越没有理论,学生越学越没兴趣。1980年我在编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时就发现这个问题,第一版我就把它颠倒过来,先讲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再讲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再讲教育的外部问题以及国际教育的新动向。谁知,中师教育学的老师说,这样的体系不习惯。第二版又只好改过来。可见习惯势力之顽强。这次《当代教育学》打破四大块的体系,把内容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把教育诸要素统一起来,从教育目的到教育评估和管理,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块作为提高部分,再讲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颇有新意。
最后体现在内容新。正是因为编写的立意新,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很新。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列出现存的概念和结论,而且介绍当代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内容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意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抛开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例如在讲“教育学的发展”时,不仅讲到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西方,而且系统地介绍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这是影响中国教育最深的三本教育学著作,然后讲到当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又如讲当代中国教育,不是像一般《教育学》教科书那样只讲中国的教育方针和学制,而是简要地介绍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再讲到今天的教育目的、结构。
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前瞻性。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当代教育学》专门辟一章“当代世界教育”,介绍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概况和各种教育思潮,其他各章中也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教师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把握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本书不仅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且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重视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书中有许多案例提供学生思考。特别是道德教育部分,讲到道德判断、两难问题时举了一些案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还专门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县的教改实验,这是我国本土最成功的实验,用它来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书中还有许多新的内容,或者是老问题的新解释。在这篇短文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可以说,该书从标题到内容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述,用现代时髦的说法,作者是企图建立新的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7.《当代中国教育文苑》征稿 篇七
一、征稿范围及内容: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 各行业教育工作者均可投稿。作者选材选题自定, 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论文、教案、说课稿等内容均可。
二、征稿须知及要求:1.文章应思想健康, 立论新颖, 论据充分。2.每篇文章要求尽量不超过2000字。论文作者可在文章后面附8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3.文章要求打印或用16开稿纸正楷抄写或直接用E-mail发送。务请在文章题目下按顺序写清作者单位、姓名及电话号码。4.来稿经审阅采用后即给作者发“稿件采用通知”。凡在书中有文章发表者均有资格参加“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奖活动, 并颁发证书。每稿必复。
我们将遴选优秀稿件推荐到国家正规期刊《新课程》杂志中发表。如您有意, 望来函告知并注明“新课程”。
三、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平大街运兴大厦学院信箱联系人:刘京穗
电话 (传真) :0335-3048047 3217737
邮编:066004
E-mail:shkbwh@vip.163.com shkbwh@163.com
四、欢迎为本丛书组稿。有意组稿者, 请来电来函联系。编委会长期征稿, 按来稿先后顺序编入各卷。
8.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 篇八
[关键词]制造大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批判反思
1 引言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人才产出与中国制造业实际需求错位的状况,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全球各地发生,学设计的学生与创办设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的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阶段,和20年前相比,中国设计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里面有正面的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这些年随着国家对于提高整个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视,随着国家一系列的产业创新政策出台,也随着国际大形势的变化,设计作为一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广泛地得到重视,有大量的国际设计展览及设计的交流活动在中国举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到海外发达国家设计院校留学,中国的设计师也频繁地活跃在与设计相关的国际论坛和舞台上。中国政府有关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政策正在加紧制订和陆续出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分别对推动设计发展作出过重要的批示。中国设计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主持的一项对中国设计教育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已达1448所,6593个专业和407761名学生入学。在校学生达14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高职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当然在设计教育改革与社会企业设计实践的结合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都是这些年来设计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的证明。以设计教育为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尖锐。
2 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如果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在中国的中学的高中阶段,初步形成了文化成绩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就改学艺术和美术现象,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虽然国内的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全国平均每学年学费是8000-15000元人民币,但是,交钱学设计的学生有的是,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③在他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
3 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
虽然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但是在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中国每年培养的数十万设计毕业生,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于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在近10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与包装污染大国,建筑与室内环境污染大国,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沦陷为广告、招牌、招贴的海洋,中国的“月饼”、“粽子”包装现象成为过度设计的典型,乃至于在国家法律与法规的层面上来限制规范广告与包装、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
但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与销售大国,家电制造与出口、家具制造与出口、服装制造与出口、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设计与品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年来频频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反倾销”的理由给予制裁,我们可以从近日美国对中国木质卧室家具出口反倾销的典型案例中,汲取严重的教训,被起诉的中国家具企业不同程度地被美方征收反倾销税,面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对中国木质卧室家具出口反倾销平均税率终裁,在广东省特别是东莞地区,已有一些家具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更令中国制造产业担心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将不断地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反倾销。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制造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的与产业发展的跟进不够,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产业,在这方面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国内从南到北高校的设计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世界制造的工厂”,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
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这反映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也同时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的制造产业的对接产生了错位。
在这方面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设计教育的政策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教训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国家政策和政府层面上抓设计是从产品“包装”开始的,而且可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是“一等的产品,二等的价格,三等的包装”,所以,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包装工业总公司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下设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包装装潢设计分支机构,组织全国与行政大区的“包装装潢设计大赛”。与此同时,包装装潢设计也成为中国高等设计教育起步最早的专业之一,几乎所以的高校工艺美术系都设立了包装装潢设计专业,中国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有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包装装潢设计人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广告、CI企业形象设计、室内设计的兴起,并且在中国曾经创造了“太阳神”CI企业形象设计、“秦池”白酒广告等“神话”般的案例,上述专业又进一步成为国内高校的设计类热门专业,与中国制造产业发展进步最关键的工业设计专业成为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中发展最滞后的专业。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等系列文章中,对中国设计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反思,认为虽然这20年来中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的进步很大,但是无法回避中国工业的核心——制造业的产品设计的滞后,对中国设计教育界的理想与产业经济和市场热点不合拍的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同时还对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的现状作了详尽的剖析。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25年来的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认为在设计教育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决策的失误,中国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三流的产品设计与质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产品的科技创新与设计研发,而包装设计与广告,用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的观念来看,是应该逐步弱化的设计专业,日本的“无印良品”(取消包装)、瑞典的“宜家家居”(很少广告,用产品说话,DIY模式)风行全球,就是一个产品设计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二战后的德国、意大利、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的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振兴与制造业的腾飞与工业设计教育的繁荣是同步发展的,特别是韩国以“三星集团”为代表的工业产品设计,从电器到手机,已经赶超德国与日本,成为亚洲设计的杰出代表。如果从国家发展战略与民族振兴的高度看设计,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学生发起盲目抵制“日货”的行动,如果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品质上不去,仅仅去消极的抵制其实是下策;韩国从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和民族工业的角度去抵制“日货”的策略,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行动,韩国的影视产业、足球运动、汽车工业都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
中国的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接口,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制造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尤其要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之间存在错位,教育部门并不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学术带头人柳冠中先生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度“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
4 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教育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从大学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在进行统一管理的。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看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世界科技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果说,前一个挑战可能是世界共同的问题,则后一个挑战是中国特殊的问题。”
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一直推行这种统一的模式,其结果是令人值得反思的。以设计专业教育为例,就可以得到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前这种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在不断大规模的培养才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当代中国制造产业急需的、非常职业化的汽车设计师、家电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乃至中国制造产业中的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力密集型的特殊产业急需的设计人才,如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服饰鞋类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
中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混乱局面,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与日益发展的制造产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相适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太少,而在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专业单一而又混乱的原因之一,其二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以及与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剖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教授认为这种类似“大跃进运动”式的设计教育发展的后果不是对学科的良性发展,不是对设计专门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葬送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珠宝首饰制造与出口大国、陶瓷玻璃制造与出口大国,但是这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在国家的“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中都没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反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的设计大学中,仍然在继续保留这些专业,并且发展成为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设计专业教育,成为国家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英国、北欧的陶瓷玻璃制品占领了全球所有高端产品的市场,作为陶瓷(China)的故乡,现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档日用陶瓷玻璃几乎成为日本、韩国、英国产品的一统天下。反之,中国本来已经具有很雄厚学术与技术基础的陶瓷设计教育,包括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中国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系、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系,却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取消或者削弱了陶瓷设计专业,在高端日用陶瓷产品市场失去的同时,中国的陶瓷设计教育却在朝“陶艺”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和“陶艺”产品。陶瓷设计专业变成“陶艺”专业,陶瓷设计教授变成“陶艺家”,已经工业化的陶瓷工厂大量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陶艺”作坊。
家具设计专业也一样,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时起步,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并取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家具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共同走过了从小到大,以弱到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国内走向国际,持续多年的跳跃性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家具工业体系。但是20世纪90年中期“家具设计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取消,调整到艺术设计专业、工科的木材学技术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成为大杂烩,削弱了家具设计专业的职业性,家具作为一个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却没有对口的设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在中国教育部取消“家具设计专业”的同时,全球顶级的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却把“家具设计专业”从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系中独立分离出来,专门成立家具设计系,进一步强化家具设计专业。西方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的建立与西方现代家具产业的兴起同步,都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创建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全球制造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其中美国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罗得岛设计学院、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等一批世界著名设计大学更是成为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人才的摇篮。西方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支撑和共存发展,西方现代家具在于20世纪的崛起与腾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发展,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成为欧美家具腾飞的第一推动力,一代又一代家具设计人才毕业于高等设计院校,兴起一波又一波的现代设计运动与创新。
因此,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取消全国“大一统”的专业设置与办学模式,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重新思考中国设计院校布局,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重构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共同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
5 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
与上述现象形成对比的是,目前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强调“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强调“通才”教育的定位上,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培养“全能”的设计师。在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而真正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特别是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车间与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大学的水平,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大陆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一直是在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系、美术系与工艺美术系中(1980年后,开始在少数工科大学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以工艺美术装饰设计教育(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为主,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长期以来,是以传统手工艺美术品为主(陶瓷设计、漆器设计、特种工艺等),1988年至1989年,大陆的高校还在展开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概念之争,现代工业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在教育体制方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院校的设计教学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还未能达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已取得的高度和水平,但是我们设计理论学界却开始“批评包豪斯”,认为包豪斯模式已经是一个“设计传统”,包豪斯模式已经过时了,并提出了“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事实上,艺术设计教育界对包豪斯的贬褒或误解,往往是出于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了解的偏颇与深层次研究的缺失。
当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作坊)”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虽然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中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只要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就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另外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是台湾以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体系。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提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由于早期的台湾经济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量的产品都是OEM的形式来样加工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迅速腾飞,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台湾开始从OEM转向ODM,从台湾制造转向台湾设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台湾政府开始重视设计教育,在岛内的专科学校设立工业设计学科,培养现代工业设计人才,台湾现代设计教育从专科教育开始起步,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由于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的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制造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大学及学院有的通过政府机关的方式进行官产学合作,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资金、项目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获得高校的技术支持和设计方案。
随着台湾制造业从OEM向ODM的转变,1973年,台湾教育部将专科职业教育司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根据台湾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同时,劳动力高移的需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量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技术教育体系。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改革原则,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台湾工业急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当时岛内一共有76所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其中有34所学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在学制上分别为五年制与三年制(二年制),分别招收高中(高职)和初中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以现代工业设计为主,商业应用美术设计为辅。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学生,随后于1979年成立设计研究所,开设了工业设计硕士班,1983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博士班学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及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采取重大措施,将一部分办学基础较好与教学水平较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教育体制方面,台湾的设计教育一直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与普通高等大学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中等、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
6 结语
【当代继续教育】推荐阅读:
当代教育改革08-23
当代外国学前教育11-01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11-16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09-26
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09-24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09-24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06-16
当代英雄事迹作文06-22
当代政治制度感想06-30
争做当代小雷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