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精选13篇)
1.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一
生态景观的疑惑与思考
——从杭州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引发的思考
本次生态景观规划课程实习主要调查的地方众多,基本上是带着疑问在进行调查,而印象最为深刻、引发思考最多的莫过于杭州西溪湿地的水下生态廊道。
思考源于疑惑,疑惑源于前期的了解与现实调查情况的巨大差异。在对诸多差异的分析中,对于什么是“生态景观”、生态景观设计究竟是以景观为目的还是以生态问为目的、该以怎样的标准评价生态景观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
下面将以杭州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为例,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汇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简称西溪湿地),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需要肯定的是,杭州西溪湿地无疑是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范例,从2003年开始整治恢复其湿地生态环境、重现其1600多年的人文内涵开始,到现如今第三期湿地规划的进行,西溪湿地早已告别了猪舍毗邻、垃圾遍河的样子。从其5%对外开放,95%完全保护的理念中可以反映,西溪湿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社会的正面反响,还是实际收获的生态效益,都证明在宏观上,西溪湿地的主旨是明确且明智的,可以说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水下生态廊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座室外水下生态观光长廊,呈曲尺形在水塘内蜿蜒,总长137米,宽3米,高2.1米,两侧为厚8厘米的亚克力玻璃,其设计更倾向于创造一个供观赏用的景观,旨在展示水下生态景观,并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而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生态展示建立一条水下生态廊道?生态展示等同于生态效益么?
生态展示不是生态效益,而是生态保护成果在人们面前的一种反映,其基础和本质仍然是生态效益。因此以生态展示为目的的景观在设计意图上就背离了“生态景观”的原理。生态,不应该只是成为景观的名号或者宣传的口号。
生态景观应该是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景观是作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背离这个原则,从景观角度出发创造出来的“生态景观”存在的最直观的问题在于,无法长期保持其生态的面貌。这是因为从景观角度出发,在处理景观和生态问题两者矛盾的时候,必然以景观设计优先,生态居于次要位置,甚至为了景观效益,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巨大牺牲,试问如此一来怎能期望长期的生态效益呢?
所以说,水下观光廊道从设计意图上就不满足“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其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清晰的显露出来了。
在对水下生态廊道的前期调查中了解到,人们对其评价以褒扬为主,基本上是对其景观设计创意的赞赏。作为国内第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水下生态廊道,以一种全新的、颠覆传统的观察方式向人们展现水下动植物的生活状态,从设计构思而言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人们出于好奇而阐发的主观评价不足以决定设计的成败,应该结合实际的生态情况,客观地予以评价。
图1是前期调查搜集的资料所显示的水下廊道2010年的水 体情况,从廊道内部透过玻璃观察,水体透明清澈,整体 状况良好,因为水质较好,杂质少,所以水体颜色呈现出 图1 水下植物的绿色,也可以反映出水下植物的生长态势;
图2 是本次调查从同一个角度所拍摄到的情形,反映出来 的情况是水体已经变得浑浊,虽然与图1的时间只相隔一 年,但是差别已经很大,基本无法看出水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图2 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水体状况就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不仅使景观效益大打折扣,可想而知随之引起的生物量的减少也是必然的。
图7 图3 图4
图5 图8 图6
图3至图6反映的是水下生态廊道原有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的情况。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浮水、挺水及水下植物层次清晰,类群完整;鱼群既有野生种又有放养的观赏鱼类,品种丰富。从图上时间反映的时间段来看,水下廊道原有的生物量是比较大的。
图7图8是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在鱼类方面,只观察到了放养的观赏鱼类,野生物种未曾发现,植物观测较为困难,水下植物由于水质浑浊难以观察,但是从可观察到的底部根系的状况来推测,其数量和类型不是很多。总的来说,水下廊道的生物种类已经明显减少。
在较短的时间内,景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在达成景观效果的同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众所周知,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界是联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通道和缓冲带,一旦失去这种边界效应,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过程必然受到影响。如果失去了与外界的有机联系,那么生态系统就相当于被孤立了起来,将逐渐丧失重要的生态功能,比如物质和能量的制造,自我净化能力,生物量的更新等。
水下生态廊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鱼缸,将原有的一片池塘围合起来,并将其硬生生的划分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形状。原有的池塘生态系统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虽然内部的水体仍然相互连通,但是已经丧失了自然的形态。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边界效应,8厘米的亚克力玻璃将水下生态廊道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虽然在水体下部仍然保留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是与自然形态相比,无疑是将自然的片状通道弱化为了人工设定的点状通道。这种做法不仅使得生态系统内外联系被大大削弱,而且使生物与外界环境沟通产生了困难。
正是因为如此,水下生态廊道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态体系,相反破坏了原有的池塘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环境丧失了生态稳定性。诸如水体环境越来越糟糕,生物量锐减等问题的出现也因此成为必然。创造这样一个新颖景观的代价就是,牺牲原有的生态环境,用人工的手段将其弱化以符合景观设计的需要,为景观效益的实现让步,而这也正是水下生态廊道的景观无法长期维持的最根本的人为原因。
生态展示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生态效益,以此为目的的景观设计却没有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入手,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景观是可以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但是生态系统却无法创造。“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失败早已证明了在脱离自然大环境的情况下,妄想从无到有创造生态体系的做法是无稽之谈。人类在生态保护方面应该做的,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效益,而不是以生态保护、生态展示等为由,破坏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来创造所谓的“生态景观”。总而言之,用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生态景观”,是借生态之名破坏生态的产物,这种做法应该受到批判。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了水下生态廊道存在的问题,因为动植物的减少,以及水体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从调查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仍流于表面,还是停留在为维持景观效益的层面:鱼类减少就增加观赏鱼的数量,植物减少就增加浮水植物的数量,但是对于水体的清理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鱼缸”过于巨大,要帮它换水着实不容易,即便真的如此实施了,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累计继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生态景观的营造,需要以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从设计之初就对景观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予以充分考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以及长久性的景观效益。以水下生态廊道为例,按照现有的设计思路,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已经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一个现实状况的前提下,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保留水下廊道的景观设计理念与避免原有生态环境受到过多干扰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见解,主要有两方面。
1将设计范围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水下生
水面 水面 态廊道原有的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本身具备的抗干扰能力不强,因此当水下长廊出现在其内部时,原生体系已经无法维持。因此假设将其放置在一个足够大的环境
可游览期 中,相同体量的廊道在其中并不能占主导地位,对其生态功能并没有太大影响,那么就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水面 水面 水面 2借鉴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生态效益的方式,根据水环境涨潮落潮的原理,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以及生物量的自然跟新。在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具有时令性的景观,从而相对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生态恢复期 恢复的时间。
在现实基础上要解决水下生态廊道存在的生态问题,也可以运用上述模式,将池塘与外部河与湖联通,组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增加其水位差,实现自然恢复。
生态景观的评价标准应与一般景观的评价标准区分开。对于一般景观而言,评价其成功与否,更多的是看其能否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主观因素在评价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对于生态景观的评价不仅要看人们的主观意见,其生态保护成效是客观评价要素,也是首要的评价标准。以水下生态廊道为例,但从景观角度而言,无疑是受到众人喜爱的一个成功的案例;而从生态景观的角度来评价,它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如果一定要有论断,那只能说是失败的案例。实习总结
本次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收益颇多,尤其是从西溪湿地水下生态廊道上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对生态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认识上的提高,对于自身的设计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从对问题的分析中我明确了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景观是作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现实中有很多所谓的生态景观都只是在景观层面上做功夫,以创造优美的、新颖的景观为目标,而事实上自然生态的美往往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其内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确实及其复杂、难以复制的,一旦破坏也许就再也无法恢复。要做出真正的生态景观,必须要对生态保护有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
2011/5/26
2.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二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
3.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 篇三
关键词:自然;体验;环境;规划设计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各城市郊区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组建了有着一定规模和面积的高新农业园区。该园区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城镇居民纷纷前来享受“回归大自然”的田园朴实生活,农业、园林和旅游很自然的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园林。
第一章 选题的来源
冬枣采摘生态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辟而成的观赏空间和活动场所,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业活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沾化车王村位于沾化县近郊,绿地面积广但是杂乱无章,不能满足人的视觉需求。
第二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园的现状研究
2.1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的现状分析
实用功能: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和实用需求。生态环境:杂草丛生,植物单一,规划不合理, 外表不美观。经济价值:原有的生产结构并没有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会更好的经济效益。為了使生态园园内布局合理统一从而吸引消费群体,给人们提供放松的旅游度假场所。从而创造出更好地商业价值,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第三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设计主题:走向大自然,体验田园情趣。园内植物配置选用适合在本地区生长的植物,让人们走近自然感受不一样的景色。景区包括采摘区、休憩区、观景区和娱乐区等等,让来到采摘生态园的人们感受自由舒适的生活。
设计理念:自由采摘、生态环保、服务生活。在设计方案中,本着生态、突出当地特色、经济性与参与性的原则合理规划该园林,各功能区间划分时做到合理,规范,符合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关系着是否能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冬枣采摘模式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情趣,使整个园区的当地特色更加鲜明。
第四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规划设计解析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主题型园林,冬枣园作为本设计方案的主题,建立一片果树采摘区主供游客采摘品尝,本区作为生态园的主体部分,使游客体验采摘农产品的生活趣味,为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基础设施,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的设计规划。第三,景观空间的布局,因为冬枣采摘季是每年的“十一”期间,根据当时季节植物的特点,加上当时季节性蔬菜,可增加绿化率。
景区规划的设计构思,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园约29000平方米,近45亩地。该设计采用“走向大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主题思想将生态园规划布局形象地展现出来。
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构思,本着有草有花有树木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该设计主要是针对十月份的生态景观,种植适合当季生长植物,争取在这个时节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感到在园内“可摘、可玩、可赏”,从而达到丰收季节游客不断的目的。
景观小品的设计构思,景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人们在活动中所需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如休息,导向、交通等需求,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座椅是大理石和防腐木相间座椅,放在冬枣园内可供人小憩,方便采摘。园桥采用纯实木防腐木的材料,朴实的造型特点,具有实用性和景观观赏性。景观廊架柱体采用立方体大理石铺贴,也可作为主景观赏。河流处设有防腐木亲水台和亲水广场,亲水广场上有张拉膜设计。
园路铺装及布置的设计构思,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色彩、质感和线形的对比来引导和揭示空间。该园内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及园中采摘小路。主干道,宽6米,米色方格砖铺装,耐久性高,具有较高的负荷能力,稳定性好,表面较粗糙,抗滑性好。铺设追求简单、朴实,该道路主要起到交通疏散、物资运输的作用。次干道,宽4米,米色方格砖铺装,色彩温和自然,与周围绿色植物相呼应,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暖色易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主要起到步行交通作用和物品运输的作用。园内采摘小路,宽2米左右,用碎石板铺装,绿地上的一块一块的碎石铺装增加采摘的趣味性。亲水平台,用防腐木板进行铺装。入口广场,采用生态石拼贴成规则形状,富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园内各景点穿插的园林小路,采用细粒卵石铺装,人行其上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增加道路的形式变化和功能使用,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第五章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园设计的创新价值和未来展望
设计方案以“走向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设计主题,规范当地采摘园的种植模式,合理的规划当地的景观布局,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 论
沾化车王村冬枣采摘生态园设计以“走向自然、体验田园情趣”为主要设计主题,设计材料和工艺及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属于沾化独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会创造出更好地社会价值,推动该地区的建设,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在国外 篇四
中华建筑报·城市周刊
中古世纪城市景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波士顿等地都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有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
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千层饼模式”景观理论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5.神农架旅游生态公路景观规划研究 篇五
本文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神农架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如何在旅游生态公路建设中使神农架成为一个开放的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基地.同时提出了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案.
作 者:管学理 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171 关键词:绿色GDP 人与生物圈计划 景观规划
6.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六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我们两个代表北京土人规划院汇报一下我们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刚才王军常委副主任讲的非常好,如何尊重生态,如何尊重龙脉,如何尊重我们的历史,如何尊重我们的以人为本,做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这些原则是我们做这个方案的原则。
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的背景和理论方法,渭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5000年的沧桑历史,今天仍然是中国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的中心,集中了陕西省全省64%的人口,如何规划好确实非常重视。
过去渭河有着光黄灿烂的历史,它的农业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和中心,但今天渭河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航运工程丧失、水质下降,人们对渭河,现在失去了它原有的浪漫的形象。
历史上农业文明,刚才讲了非常灿烂的渭河平原,到的工业文明,渭河基本上成为了一个排污河,另外它的水量和水质都严重的下降,我们的规划方法还是这样讲,渭河既然是母亲河,首先要修复这条母亲河,才谈如何建设这个城市,我们的规划方法类似,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先研究洪水过程、生物过程、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等,把这些整合成一个基础设施,这是生态基础设施,从三个层次来讲,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就是一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区域的水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区域的视觉感知系统、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休闲游憩系统系统,下来就是分区的设计,这是我们的规划基础。三个尺度,一个是宏观区域的的尺度,就是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一个是中观渭河沿线的总体规划,第三个微观是沿渭河分段的进行城市设计。
我下面讲第一个尺度,就是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我们基于5大重要的过程,5个重要方法,第一个方面就是水系统,第二个是生物系统,第三个是文化遗产系统,第4个是游憩系统,第5个是综合生态系统,过去是八水绕长安,水资源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历史,渭河1000年来,基本上是北移的一条河,这就形成了北侧是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截面,南侧是大量的湿地、可利用地,同时又是可以淹没的地方。
目前现在的问题,第一就是洪涝和干旱并存,这是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图,这是一条泛滥的河,第二到目前为止,渭河水资源出现了大量的减少,干旱频发。
第二个就是水资源的问题,一五期间、二五期间,使渭河变成了排污河。
第三个问题,水土流失、泥沙瘀积。
那么根据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呢?单一的解决问题不行,我们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连续的、区域的水系统格局,在区域尺度下,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开始水系统要进行完整的对待。
第二部分,就是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渭河是一条泛滥的河,同时形成大量的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有2万余只鸟在这里栖息。这么年的开发,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我们构建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的网络,把它网络化,把孤立的栖息地,变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做了两个物种的研究,一个是白鹭,对白鹭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栖息地的网络。
第三个方面要进行得是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遗产点比较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缺乏完整的保护,点很多,但是像珍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没有连续的网络,以致于它的保护很多,但是见效比较难。
第二大问题,现在对点比较重视,缺乏对原有的线性遗产的保护,包括原有的丝绸之路,这些遗产正在消失。
我们的对策就是连接渭河两侧的遗产资源,构建文化遗产网络,而且是体验的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区域,用遗产区域的概念进行遗产的保护。
第四个系统,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休闲游憩系统,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现状有很多公园和湿地、绿地,这些点同样还是散落的,分布在关中大地之上,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空间孤立分布、缺乏连续性,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
我们的战略就是经过叠加分析,要形成一个可达的,把孤立的帝王陵墓、宫殿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遗产网络,这个遗产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为未来的休闲留下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
第五大系统就是视觉感知系统,古陵园是秦岭大地上最可以看得见的人文景观、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视觉分析,把武陵源作为重点保护,然后发现遗产的视觉廊道,最后把五大系统声喝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决定了我们城市可以在哪建设,不可以在哪建设,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这是我们的大格局。
这是根据生态研究,得到的可以在哪开发,可以不在哪开发,这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可以高密度开发,其中在这里开发,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秦汉新城,它是紧邻武陵源,它的开发应该是低密度的、低高度的,比较敏感的区域就是草滩这一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河脉,生态很好,这一代也是一个低密度的开发区,还有两个高密度开发,也不是这次规划的范围,我们也认为应该统一考虑,一个是未来的高铁中心,高铁站,这个可以作为高密度开发,还有就是泾渭交汇处、泾渭新区可以高强度开发,这是根据生态决定城市可以在哪建,不可以在哪建,以及建设的强度。
第三个我们做的一个大格局的定位,国家机遇、国家给这块地方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机遇,第二是省级战略,省里给它一个很高的定位,就是
一轴、一河、两带的空间结构,一轴就是垂直于渭河的,西安、咸阳形成了一个发展轴,一河就是渭河,二带就是武陵源的保护带,还有秦岭的保护带,这是省级的发展战略。最后定位在西咸新区的,这个区域发展战略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地带。
除了咸阳和西安,有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还有泾河新城,这是原来已经批过的,我们如何把大的定位跟生态基础设施相偶合,形成我们的规划,形成了繁华西咸,就是最西端的,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最视觉破坏最小、对文化遗产破坏最小的,就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还有健康西咸,就是国际竞技中心,还有文化西咸,就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还有高效西咸,就是国际总部基地,最后就是生态西咸,就是国际生态休闲基地,这五段就是详细设计的重点。
第四部分我要讲的就是在上面总体的基础设施研究上,提出了渭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我们有五大战略!构建新兴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第一大就是生态水系统,就是水系格局为骨架,构建完善的湿地系统与雨洪收集系统,全面恢复旱涝调剂。
第二就是渭河以南,就是秦岭,利用秦岭来的清流、清澈的水流穿过城市,这样有可能使城市变成一个水城,利用河流穿过新城,主要是西咸新城,这是沣西新城这一块,利用沣河从秦岭里来的清流,还有未来有可能引汉济渭,在水进入渭河之前,先进入城市,这样既不破坏水,又可以把水资源利用起来。
第三条途径,就是渭河以北,利用沟壑构建绿廊,绿廊变成了连接武陵源和廊道之间的绿廊。
这是第一大战略,构建以水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第二大战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渭河两岸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产,要把散落的珍珠形成一个网络,目前要总体的保护,把它作为一个遗产区域保护,形成网络,这个网络南面是以宫殿遗址为核心,背面是帝王陵墓为核心,形成南北大的网络,然后以渭河廊道作为骨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横桥连接南北,横桥就成了标志性的连接通道。
第三大战略,我们提出开放空间与游憩网络的战略,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游憩、文化的体验,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的基础上构建的。
第二个构建跨河廊道,构建连续且多样的休闲空间。
第四大战略就是建立适应性的河流廊道,不是工程强硬的治理河道,与洪水为友,打造一条安全、情节的,具有多样景观活动体验的城市河流廊道,构建水系统导向的低于城市形态要素新框架,变成一个面向渭河的城市带。
途径是什么呢?就是遵循河流动力与治河文化遗产,构建河流廊道,沿渭河廊道硬件大量小型的湿地,恢复它的生态、蓄洪、栖息地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这是对河流廊道的治理方法,不是用水泥做成河道,而是放开,形成一系列的河流湿地、河漫滩和岛,这是打破原来单一的治洪的方法。
途径二,利用改造咸阳湖的堤坝,我们要把它变成由岛链构成的河流系统。
途径三,分水内河,调蓄雨洪,提升土地价值,塑造独特城市形象,把河引到城市中来。
途径四,因势利导,恢复河道生态景观,一个是公共岛屿,一个是半自然岛屿,求就是自然岛屿。
其中包括咸阳湖的治理,这是现有比较成功的做法,但是要进行生态化的设计,利用瘀积的泥沙,形成大量的湿地系统,形成生态休闲地。
战略五,就是景观引导城市形态,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引导城市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河流为主线的引领周边土地的发展,带动城市功能多元化。
怎么样形成这个呢?我们有几大途径,第一个遵循环境景观特征,塑造水绕西咸的多样城市形态特色,一会我们会比较细致的讲,哪一段城市因为河道的水文条件不一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滨水城市的特征。有6大特征,一个是环水岛城,就是水网城市、庭院城市、帝皇谷等,这是水网城市,让水穿过城市。因为水量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水,提升城市土地的价值。还有滨水公园城市。
第二条途径,沿河营造三处地标,展现西咸城市形象,第一处地标就是咸阳湖的标志性景观,第二处就是横桥,连接南北,第三处就是泾渭分明,这三处都是利用自然、生态的景观形成地标。
刚才讲了咸阳湖、横桥、泾渭分明,这些都是非常有自己特征的。总体概念就形成了功能符合的大西安中央绿廊。
这个总体方案第一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的格局,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是以水为核心的,第二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分区,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调理。
总体方案,第一个就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完整的河流廊道系统、这个河流廊道系统之上布置了湿地坑塘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森林系统、密林草地,也是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公园带,形成一个慢行系统,就是自行车、步行,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包括社区的活动场地,包括公园、体育设施等等,最后再布局我们的建筑,这是建筑的分布,然后最后在一些重点地段形成城市的地标,在此基础上布局城市的道路和网络。
最后形成我们的总体规划,核心概念就是东方文化之脉,绿色西咸之魂,下面是分区的详细设计,这有一个宏观的大的动画,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从西边往东边走,这是刚才讲的高密度的沣西新城、沣东新城,咸阳湖的改造形成生态的岛链,这是刚才讲的内河湿地,这一片是奥体中心的区域,这是沣河入渭河的交汇口,这是湿地自然植被的情况,这是北侧秦汉新城这一侧,这是帝皇谷,这是中轴线,这里是西咸的总部,正对着的是咸阳古城,这是横桥,用现代手法做出的横桥,南面这一侧以湿地为主,也就是草滩这一侧,这是高铁新区这一片,构建城市的滨水住宅,主要是公寓、办公楼、住宅,这边到了泾渭分明,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
下面再分段做一个稍微具体的介绍。
下面由我简单的对后面的各个分段给各位专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当时分了五大段,第一个是繁华西咸,当时这一段做了一个定位,依托两个优势,就是区位优势,形成一个次区域核心,形成金融中心,第二个这一块的交通环境比较好,在这里形成这个区域的次中心,以综合的服务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地标为主,打造一个休闲、商务、办公的地标,大概是商务、办公、休闲、居住等等,这里有一些建好的建筑和道路,我们对它是一个分期的调整,这个就不展开讲了。
另外,我们希望是土地的综合利用,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设计了很多办公和商业、商业和住宅结合的用地,这是西咸快速道。
这是商务办公的核心,两侧是居住片区,这是整个城市的形象,这是从渭河这边看过去的核心区,这是分水内河旁边,这是低密度的住宅。
这是咸阳湖的改造,我们希望公园带以绿为主的基础上,加一些城市的功能。
第二块是健康西咸,以未来的运动场馆建设为契机,这里考虑依托体育产业,做一个延伸,为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条件,这里重点的是沣渭湿地的交汇口,形成一个健身、休闲的区域,这是湿地的一些情况。
第三个是文化西咸,主要是两块,有一块是武陵源这一块,一块是高校的园区。然后这是绿廊的情况,中间是核心的轴线,中间由横桥联系,这边是一个低密度、低层的建筑为主,这边是高层的开发。
这边做了一个地标,就是横桥,我们形成了一个起伏的现代的、艺术的横桥,一方面看武陵源,一方面也是一个地标,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然后这边是以高校园区形成的花园城市。
第三个就是高效西咸,由高铁站发展总部基地,以及滨水的商铺、公寓等等,这些公寓建设都是面河内部,有比较好的观景面。
同时草滩这一片有大量的鱼塘,我们利用鱼塘形成一些生产性的景观,同时提供市民的游憩的条件,一产和三产结合。
还有就是生态西咸,在泾河和渭河交汇口这里,利用泾河和渭河冲击过来的泥沙,形成一些大地艺术,形成湿地公园,同时形成渡假村,提供一度假设施。在它对面有一个比较高的高地,可以形成一个观景台,体验泾渭分明这个成渝的景象。
7.生态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篇七
1) 背景
城市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通过绿地建设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 质朴型生活方式的提倡, 技术美学的观念将会和自然美学更好的结合, 技术美学标准中的简洁、明快, 和自然美学中的不矫情、不伪饰、不雕琢将会更好的融合, 在生态广场的尺度中, 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尺度, 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科学等这些生态理念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 使人们渴望有一个能放松身心的优美环境, 可供人进行交往、娱乐、休憩、观赏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 广场的生态设计也要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所需。从景观、人的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来探讨和研究广场设计的合理性和生态性, 从而创造出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城市广场。
3) 生态景观与广场
所谓生态景观, 是指能够到达到能源系循环、能量流动平衡, 不对环境过度消耗的景观。这就意味着设计师者应当考虑种物的多样性, 减少对生态资源的剥夺, 涵养水资源, 土地营养保持, 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换句话说, 生态景观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广场设计, 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 运用景观生态原理, 合理安排并组织广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广场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4) 生态广场现状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生态广场的发展, 并且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广场是地中海文化的产物, 是欧洲城市起源和发展乃至整个欧洲城市文明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现象”;有人从空间形态上来研究生态广场的空间意义, 广场是繁忙的城市空间中的一个缓冲点, 一个生活节奏的调节器”;有人从系统化建设研究生态广场的内在机制。
1 生态广场的发展
1.1 现代广场的发展趋势
1.1.1 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而以文化、休闲为主, 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1.1.2 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 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 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 或称中心花园广场, 不但可以节约资金, 疏散人流, 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1.1.3 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 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 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1.1.4 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 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1.1.5 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 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 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 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 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 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1.1.6 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 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 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和城市的肌理、道路相吻合, 地铁、公交、高架桥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 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1.2 广场生态化的体现
首先为了保证城市的“呼吸”功能, 广场设计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设施对绿化的影响, 其次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吸收传统精华, 把广场与周围建筑有机的联系成个性鲜明的商业区亮点, 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最后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理念, 努力创造一个空间丰富、使用方便、造型精致、向公众开敞、具有时代感的空间。但也要考虑其制约的因素, 如果广场面积较小, 市民活动频繁, 绿化面积相对不能过大, 以减少空间的压力。
1.3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规划要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的规划应尽可能反映自然特性, 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 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 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项目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1.4 景观人性化
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城市广场的设计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现实, 充分体现历史的回味和对未来的憧憬, 着力塑造城市品牌, 展示秀丽的山水的迷人风貌, 品味到温馨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让人们既感受到现实变化, 又能从悦目到悦心。
2 生态广场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平衡减弱
2.1.1 缺乏多样性
城市广场标准化程式化得建造数以百万计遍布我国各类型城市。大量复制的城市广场毫无特色和个性可言, 既不触碰都市更新也无法鼓励差异性、弹性或个体性的观念。如此的呆板和冷漠将打断城市文脉延续性。
2.1.2 缺乏亲近性
对高容积率的疯狂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与地面, 与景观的接触。曾经理想住宅所拥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不复存在, 个体封闭在各自的家庭之中, 所谓的城市广场使用率低, 人与人及自然间的对话和交流苍白无力, 如此的住区缺乏亲近性与场所活力, 缺乏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力。
2.1.3 缺乏生态性
传统的广场设计以大部分的铺装为主, 自然能源和自然景观上的匮乏导致生态性缺失。
3 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任,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3.2 生态设计原理
3.2.1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本地乡土植物, 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
3.2.2 节约原材料, 减少能源消耗, 多选用本地建筑材料。
3.2.3 合理利用雨水, 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3.2.4 景观多样性, 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2.5 从绿色照明、可持续照明设计等概念出发, 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庭园灯、或草坪灯, 沿路布置。
4 结语
8.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篇八
【关键词】景观生态;生态设计;生态园林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1.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1.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1.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1.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1.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2.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入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2.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相对而言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对局部环境有较强调控作用的为二级,如小区级的游园、绿地、林荫道等.对局部微环境调控能力也较小的为三级,如以铺地为主的活动广场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2.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有足够宽的廊道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能源的流动;在开发区或已建成区内用小的自然资源拼块和廊道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这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廊道网络的节点是廊道的交结区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汇,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调控的辐射性都很强,因此景观生态元的位置与廊道网络节点相耦合,可更好地发挥其美化和生态的效能.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4景观生态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生态元都有其美学和功能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实现应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景观生态元中各种自然资源是异质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由于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倾向于同质分布,例如:我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硬地,需要大面积的观赏草皮或单一林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就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元維持同质分布状态比异质分布状态要耗费更多的物质和能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质来造就整体的异质性.尽量保护景观生态元中景观的异质性,可以减少人工维护的费用,提高景观生态元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生态化设计就应该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生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绿地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城市绿地应该走出唯美价值标准的层次,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
3.结语
9.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九
(1)加强城市用地和河道水景观的调控,城市用地已经成为了影响景观建设、城市休闲布局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现在已经存在的诸多河道景观建设中可以发现多数区域河道直接与城市道路或者建筑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这样就给人一种很拥挤的感觉。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河道的双重功能,建立完整的滨河生态系统,建设成完美的景观带,在进行设计与建设时应保证沿河两侧至少30m的绿色保护带,
只有这样才能给河道的水景观给予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并提升城市的品位。
(2)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建设完整的河道绿色廊道是规划阶段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时必须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对于城市河道水景观有突出的作用,常见的做法是设计足够宽度的绿带,河漫滩、泛洪区、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
10.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十
例如可以将过去废弃的工厂规划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地的改变和修饰变废为宝。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出自然性,高楼大厦的出现让城市渐渐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自然过程的显露,在城市中增添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将人工栈道和自然野生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未来,景观生态学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北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1):139.
[2]王华新,曲艳鹏.我国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16):174.
11.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12.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篇十二
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建议[1]。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起初的敬畏到慢慢地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以及现在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尊敬———适应———改造———共处的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 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也越来越普及, 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弃物, 从而造成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作为主角的人类开始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随之产生了“生态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标准, 生态规划理论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学也应运而生, 并且应用到各种规划领域当中。当然高校校园环境也不例外,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活舒适、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生活、学习、游憩场所。
2 适应于校园生态规划原理
2.1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 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 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 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 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 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 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 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 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2.3 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 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 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 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 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2.4 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 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亦是如此, 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 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2.5 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 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 生活在一起的人, 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 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 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 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2.6 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 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 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 校园景观设计中, 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 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 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3 结语
13.城市景观规划考察报告 篇十三
五四广场植物配置以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为主调,以小龙柏、金叶女贞、龟早冬青、紫叶小檗、丰花月季等组图,构成富有现代园林气息的大色块花带,松柏、合欢、耐冬等花木点缀其中,与主体雕塑和海天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园区蔚为壮丽的景色。
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地标。
5月13日-5月15日我们来到八大关,“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中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塌。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 行道树品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近年在八大关东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西南角则绿柏夹道,成双的绿柏隔成了一个个“包厢”,为许多情侣们所钟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爱情角”。
“八大关”的建筑造型独特,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位置: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70余公顷八大关是以8条关隘命名的路而得来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
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5月16日我们来到青岛雕塑园,青岛雕塑园坐落于青岛市东部新区黄海滨畔,由室内雕塑艺术馆和室外雕塑公园两部分组成,总规划面积8公顷,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室内3800余平方米,以收藏近现代中外雕塑精品为主;园区则以国内外优秀室外雕塑艺术品陈列其中,其功能主要展示20世纪中国近现代雕塑家代表作品和成名作。
为配合青岛雕塑艺术馆的落成,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面向新世纪:青岛雕塑艺术馆落成庆典暨雕塑学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举办:“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希望之星: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毕业作品选拔展”和“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研讨会”。“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邀请了全国35位中青年雕塑家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以展示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具有学术价值的最新成果.展出的作品侧重于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及材料运用上的同步推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把握中、西传统雕塑艺术向现代化转化;注重在深度中求创新的独立的文化性、社会性、公共性价值取向和雕塑创作更为本质,纯粹的特征。同时,结合青岛雕塑艺术馆所处的东部新市区的海滨园林绿化带的地域环境和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及历史文化名称的人文环境,展示集当代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雕塑艺术作品的集群。
5月17—5月18日我们来到崂山,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
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12-17
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01-06
景观生态学概述07-09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11-29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公路绿化设计中的运用初探07-15
景观规划理念01-04
学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10-01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有哪些原则?12-08
2023天津大学风景园林初试大纲--510景观规划设计11-30
景观施工实习报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