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精选4篇)
1.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 篇一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4.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见课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 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译读:根据书下注释自译全文,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最后接龙翻译。
3、议读: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如何朗读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④吕蒙是如何应答的?应怎样朗读?(“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⑤“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4、比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探究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就学” “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积累】
1.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2.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 篇二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像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像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
3.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 篇三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把诗句补充完整,答案详见教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时鸣春涧中。
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恐迟迟归。
2.敲成玉磬穿林响。,南望王师又一年。
却看妻子愁何在。
羌笛何须怨杨柳。
3.,山衔落日浸寒漪。
乡村四月闲人少。
谁言寸草心。
即从巴峡穿巫峡。
4.,游子身上衣。
牧童归去横牛背。,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万里河东入海。
5.黄沙百战穿金甲。,彩丝穿取当银铮。
白日放歌须纵酒。,子规声里雨如烟。
6.剑外忽传收蓟北。,夜静春山空。
4.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4.学生个人读悟。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评价。
4.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
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天晴和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二、诗词讲解
1.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2.解读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主旨概括:《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随堂练习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_______和长江的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_____之情。
四、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断
开
相对出
日边来
长江的壮阔气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晴
好
雨
奇
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山
水
和
五、课堂小结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推荐阅读:
七下语文词语部编版09-06
最新2018部编版七下语文理解性默写汇总07-2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古诗09-21
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08-20
七下语文生字词拼音09-29
2015级七下语文暑假作业06-20
七下人教版语文课件10-05
新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10-09
人教版语文七下19观舞记学案07-15
人教版语文七下17安塞腰鼓学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