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2024-07-30

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精选9篇)

1.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一

学习“社科理论进基层暨形势政策教育大宣讲活动”

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22日,在塘边镇中心校的组织下,我参加了在清水小学举办的 “社科理论进基层暨形势政策教育大宣讲活动”。活动中分别听了塘边小学党支书龙胜豪,塘泥小学党支书杨正行,清水小学党支书杨秀芬的讲话。通过学习,塘边小学龙胜豪老师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宣讲令我感受最深,现将总结如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建议》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发展是硬道理。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发展科学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更见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做到“四个更加”、“五个坚持”、“五个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报告中强调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温总理说:“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办好这件大事。”是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以行动和成效向我们表明,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政府,在我们党的带领下,我国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农业强国,农民生活富足而幸福,农业生产高科技高效率高产出,农村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农村。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次宣讲活动对我触动挺大,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制定出“五年”计划,并按照这样一个五年计划一步一步走上强国之路。试想,如果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中也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而组成,我们的事业、生活可能会更美好。所以,我想个人强,中国一定会很强。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强大起来,这个国家也一定会强大。

2.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二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五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强化质量诚信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 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 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 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 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 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 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 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二节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 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培育骨干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 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 不得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 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 优化外部环境,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改善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二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 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节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3.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三

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何?

徐建国:“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和培养人才方面有何成效?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形势如何?

徐建国:探索并完善科学管理体制与高效运营机制,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优势,是“十二五”期间新形势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与职业》:《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徐建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示范载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育与职业》:到“十二五”末,国家大学科技园预计达到怎样的规模?

徐建国: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万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创新优势,围绕优势学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服务资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和互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徐建国:依靠高校特色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对接、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创新人才与科技型企业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和业务联盟,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集群优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企业成长?

徐建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扩大高校资源向在园企业的开放程度,整合校内研发力量,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创业服务机构入园新建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解决企业在运行管理、市场开发、资质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借贷、入股、担保等方式为在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孵化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培育新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就业?

徐建国:强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利用园区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探索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园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学生到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设立高校学生创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对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助,对已经从事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吸纳更多创业人才在园区创业。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服务区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徐建国: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平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能力。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加快高校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探索有效模式,提升自身实力?

徐建国: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硬件环境建设并举转变,从常规性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探索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创新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4.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篇四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 2 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5.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五

昨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七次会议开幕,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炉。这份指引武汉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满怀信心地提出,武汉将着力打造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

快速交通体系

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铁路。完善武汉、汉口、武昌三大客运站配套设施,新建汉阳客运站,提升武汉北、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功能,形成“两纵两横”特大铁路枢纽。推进武汉至西安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建设。建成武汉至孝感、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的城际铁路网。

——公路。推进四环线等高速快速路系统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公路客、货主枢纽交通衔接。加快国家、省级高速路武汉段建设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进出主城和过境快速通行能力。

——水运。巩固提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加快武汉新港阳逻、白浒山等集装箱港区和纱帽、金口、军山等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航空。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增开国际国内航班,打造国内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开展第二机场选址工作。——过江交通。建成二七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完成轨道2号线、4号线、8号线等过长江工程,轨道3号线过汉江工程。加强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青岛路隧道等过长江通道的衔接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主城区建设和形成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

——轨道交通。建成轨道1号线延长线、2号线一期及其延长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二期、8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轨道6号线一期和7号线一期工程,启动轨道5号线前期工作。加快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主城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140公里,各远城区与主城区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相连。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首先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通信、消费电子、高端器件和集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光通信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大型消

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体系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推进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到2015年,形成1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第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

高铁时代旅游

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以黄鹤楼大风景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等为重点,多元化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塑造“精彩武汉,魅力江城”旅游形象。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市场。

●关键词

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数字武汉建设。实施光城计划。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物联网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数字武汉建设。提升城市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武汉地理空间框架。深化“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工作,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全覆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融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实施光城计划。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利用武汉光纤光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扩大远城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智能楼宇、智慧家庭。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点,实现机场、车站、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空间无线网全覆盖。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中国武汉”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武汉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加强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建设。依托武汉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推广、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等环节的渗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推进物联网建设。引进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拓展“武汉通”应用功能,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促进与身份信息管理互联。

●关键词

生态宜居城市

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滨水生态特色。

围绕基本建成生态宜居武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滨水生态特色。同时,围绕发挥科教优势、构筑高端人才聚集区,坚持科技引领、教育优先、人才支撑,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另外,围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打造武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文化中心功能。

●关键词

和谐幸福武汉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围绕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和谐幸福武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新增10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筑总量26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6.邢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六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于我们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实现邢台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国际资本充裕,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南资北移、东企西进”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这些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家间、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并存,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从政策方向看,国家将冀中南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我省将冀中南经济区发展战略列入“十二五”规划,将对我市加快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所承受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能源和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国家节能减排、货币投放、土地供应、产业发展等政策必然更趋严厉,这对我们既要扩大经济总量、又要实现转型升级地区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邢台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一城五星”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邢台新区列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工业聚集区(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要素聚集能力明显提高,一批新上项目即将投产达效,夯实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进,全市上下谋发展、促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经济结构不优,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改善任务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面对“十二五”时期的复杂形势,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使邢台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实施一极、一带、一区、一批“四个一”战略,强化项目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三大支撑”,更加注重扩大经济总量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惠及民生和保持稳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7万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8.5%,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坚持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突出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惠及民生、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积极稳妥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所谓积极稳妥,就是从我市应对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需要出发,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所谓切实可行,就是从我市经济增长的潜力、内外发展的环境看,能够实现以上目标,并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的安排,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完成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着力实施“四个一”战略,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突出抓好一极、一带、一区、一批“四个一”战略重点,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推进新格局。构筑“一城五星”增长极。加快推进“一城五星”规划和建设步伐,发挥好桥西区、桥东区、市开发区在中心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实现中心城区与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任县、南和县的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建成“一城”与“五星”间功能分工明确、快速交通相连、生态绿带相间,拥有150万城市人口的区域性较大中心城市。“一城五星”经济总量达到全市的60%以上,建成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打造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充分利用太行山前和京广铁路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钢材、重型装备、煤化工、玻璃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重大项目,逐步建成包括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柏乡县等在内的工业经济隆起带,工业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发展东部县域特色经济区。宁晋县、巨鹿县、平乡县、新河县、广宗县、南宫市、威县、临西县、清河县、大曹庄管理区等要立足特色产业、农副产品资源和人力资本等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盐矿开发及盐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电线电缆、纺织服装、自行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汽摩配件、轴承、羊绒等县域特色产业扩总量、上水平,形成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相互关联、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力争东部各县(市、区)全部财政收入均达到3亿元以上,其中3个以上县(市)超过10亿元。建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超千亿元的产业。建成邢台旭阳煤化工园区、邢台光伏光热工业聚集区等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努力打造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形成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产业3个,大幅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050万亩左右;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优质粮、优质棉、精品菜、畜禽规模养殖和优质林果五大农产品集中产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0家以上和1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做大做强工业。以工业聚集区(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实施优势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力促工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左右、14%以上和12%以上,逐步建成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和煤盐化工基地。加快改造提升钢铁、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服务业。持之以恒地强力推进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促进现代物流、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加速扩张,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商务服务等更加活跃,房地产稳步健康发展,其中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0%和15%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强化项目建设支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围绕调结构、转方式,谋划建设一批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市级项目库重点项目保持在1000个以上,各县(市、区)一般在500个以上,五年累计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每年开工建设投资50-100亿元项目5个以上,为调整优化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发展上水平。围绕繁荣和舒适两大目标,实现城镇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水平。市中心城区加快邢台新区、市开发区、七里河新区建设和发展步伐,完成48个旧城片区、69个城中村改造,加快市属工业企业退市进园步伐,建成2-3个高端产业聚集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00万。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有重点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的恢复重建。完成七里河综合治理,启动白马河综合治理,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市区防洪工程,使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市、县市政设施完好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不断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建成宜居宜业城市。打造标志性建筑和精品工程,加快城市景观整治和建筑美化,市区打造3-5个、每个县打造2-3个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标志性景观。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力争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居民住有所居。到“十二五”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宁晋、清河、隆尧、南宫为次中心,其它县城和一批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以上,城镇化率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抓好巨鹿等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积极引导现有村庄适当合并集中,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改造,力争完成800个左右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沼气建设、公路建设和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的覆盖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促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沙河电厂、任县电厂、国泰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保证生产和生活的电力和热力供给。强化电网建设与改造,重点实施总投资54亿元的输变电工程,形成以500千伏和220千伏为主网架结构的电网。提高煤炭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成石武客专高速铁路、邢黄铁路和邢和铁路,完成邢汾高速、邢黄高速建设和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建成环城高速公路,谋划建设石林高速、宁晋支线高速,实现县县(市、区)通高速。完成市中心城区与县(市、区)城之间、各县(市、区)城之间的快速路建设,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做好邢台机场民航复航各项工作,培育1-3条成熟航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引一建”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总干渠及配套工程,实施惠及隆尧、任县、南和、宁晋、巨鹿、平乡、新河、广宗、南宫、清河、临西、大曹庄等12个县(市、区)的“双线引黄”工程,建设宁晋泊、大陆泽两大滞洪区防洪工程,继续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修复能力,改善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推进信息化设施建设。开发建设数字城市应用系统,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建设数字消防、交管体系,提升数字公安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扶持培育100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10个以上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五)着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创新型邢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强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努力在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新能源装备、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成3家国家级、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家国家级、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推动管理创新。深入开展企业“对标行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力争我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8项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项以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多层次培养人才,多举措激励人才,切实加强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等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0万人以上。

(六)着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推行循环式生产,在消费领域推行循环式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重点培育3-5家国家级和10-15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试点企业,培育1-2个示范县(市),每年滚动实施10个示范项目,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加大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改造力度,每年实施40个节能技改项目,降低能耗60万吨标准煤。以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为重点,强化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政策,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0%。抓好以棉花秸秆为主的能源化利用工作,加快生物质能源推广步伐。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强水污染治理,改进水环境质量,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加强大气综合污染防治,确保市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5大生态工程,加强对邢台县前南峪、临城蝎子沟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

(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原则,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组建国有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到“十二五”末,力争国有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00亿元、资产总量达到1000亿元、利税达到100亿元。加快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全民创业。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等行业和领域,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方式的直接融资活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力争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达到15个,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达到5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有5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和10家以上中国500强企业落户邢台。积极引进外来投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研发和设计领域,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利用国内市外资金1400亿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综合效益,争取打造1个国家级出口基地、4个省级出口基地和至少10家省级以上出口基地企业。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去”战略,深化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五年争取7-10家企业上市融资,每年引进与央企合作或扩大已有合作项目5个以上,每年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个以上。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解决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逐步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实施“百千万”人才就业工程、万人上岗就业工程和城乡技能扶助计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万人(次)。加快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劳动力供求对接的信息服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下。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全力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险待遇,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5万人和20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均提高20%以上。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切实做好残疾人、孤老、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振兴工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振兴普通高中教育,均衡提升义务教育,推进和规范学前教育,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每县至少建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市建成3-5所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社会认可的高中学校。加快市区标准化小学建设步伐,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60%以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国家要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办好10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教学校,争取有3所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提高职教园区建设水平。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市高等学校增加到6所,形成“三本两专一电大”的高教格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成市眼科医院、中医院、四院迁建和市人民医院、二院、三院、五院扩建。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县(市)医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全市173所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效率,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振兴中医药事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成市体育馆,建设300个城镇体育健身场地、600条全民健身路径,95%的行政村配有体育器材。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降至正常值范围。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九)着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凝聚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市博物馆、广电中心、人民影剧院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每个县(市、区)拥有一家数字电影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争取有10家文化企业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办好太行山文化节等文化艺术活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

(十)着力建设平安邢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全市8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综合调控机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应急处突特警队伍,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市”,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今后五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一个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新邢台将呈现在邢襄大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把“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保稳定”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投资和项目建设。全市安排重点在建项目200个,计划投资340亿元,力争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新上一批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项目,加快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步伐;新上一批钢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新上一批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高端项目,抢占产业制高点;新上一批汽车配件、轴承、自行车等补链型项目,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沙河电厂、任县电厂、宁晋和新河盐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日竣工投产。搞好项目谋划储备。谋划一批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力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0个。优化项目结构。建设一批高科技项目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和项目的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和项目质量。促进项目向工业聚集区(园区)集中。省、市重点项目必须进工业聚集区(园区),投资额度要实,投资强度要高,建设进度要快,切实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继续实行市、县领导分包联系项目责任制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观摩、年终评比的工作机制,落实“五个一”和“五包”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今年市本级财政首次安排产业发展基金4000万元,分别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各200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引导企业改善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土地挖潜力度,用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方面,重点支持金后盾等汽车改装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迅速发展壮大,推进邢台新能源专用(特种)车及装备科技产业园早日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方面,重点建设宁晋、市开发区、沙河三大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电动车、动力电池等为重点,打造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煤盐化工产业方面,做大做强旭阳、建滔煤化工工业园区;重点推进宁晋、新河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年内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提升传统产业。把开展对标行动作为有力抓手,更新钢铁、纺织服装等产业对标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国家标准规范生产流程,打造知名品牌。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在继续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的同时,扩大市、县长联系企业范围。认真落实支持百亿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力争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筛选一批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尽早跨入百亿行列;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走专、精、特发展之路。积极促进本地企业间的产需衔接,鼓励政府采购、重点工程等优先使用本地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龙海线材等企业尽早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获得资金。提高产业聚集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一城五星”聚集。支持太行山沿线各县(市)调整优化钢铁、重型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促进宁晋电线电缆、平乡自行车、临西轴承、清河羊绒等特色产业上档升级。进一步加大工业聚集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七通一平”,力争达到“九通一平”,提高工业聚集区(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促进既有企业做大做强,吸引更多项目入驻,力争有更多工业聚集区(园区)进入省级序列,建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积极培育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强化节能减排。把好项目建设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启动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各项工作,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统筹兼顾,突出建、精细管、有序拆,进一步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力度,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4.3%。提高“一城五星”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五个卫星城的功能定位,逐步实现“一城五星”同城待遇,启动建设连接“一城五星”的绿色长廊和“五星”之间的快速路,加快供气、供水、供电、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步伐。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启动邢台新区开发建设,重点抓好新区路网、行政服务中心、市民广场等工程,力争尽早开工建设;七里河新区实现“一河两道”全线贯通、蓄水,提高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全面打造生态宜居宜游新区。进一步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和管理力度。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拆迁,加快拆后建设进度。完成郭守敬大道西段等5条道路绿化改造;启动中央生态公园和10个游园建设;对13条街道加大景观整治,对12条街道进行弱电入地;抓好市区39条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加大市区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实施育英街及地道桥、小黄河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作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邢汾高速、邢黄高速等路网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环城高速建设,抓好南北大道等6条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抓好市中心城区与县(市)城之间、各县(市)城之间的快速路建设,推进邢东、邢西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建设;完成石武高铁站建设,加快邢黄铁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邢和铁路;启动邢台机场民航复航的立项和征地工作。积极推进县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完善功能。加快已开工省级新民居联建点建设进度,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再启动一批新民居示范点建设任务。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抓好22个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积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两晚”、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采取科学抗旱、病虫害防治等有效措施,力争夏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好以环市区应急储备基地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全市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万亩以上,蔬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400万吨;抓好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的畜牧业,万头以上养猪场发展到18个,5000只以上蛋鸡饲养场发展到750个,千头奶牛小区发展到12个;抓好以百里核桃产业带为重点的林果业,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平均每县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引进和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新增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今麦郎、金沙河、玉峰淀粉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增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9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万亩。抓好南水北调、“双线引黄”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以上。加大对农村电网、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和沼气建设。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证农民政策性增收见到实效。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次)以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

(五)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好望角国际物流园的运载能力和辐射范围,加快建设东盛国际医药物流科技城、龙岗物流园区、家乐园综合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发展水平,增强集散功能和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加快邢台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组建1家以上农村商业银行、引进1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太行奇峡群为龙头,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市区在培育壮大家乐园、银座等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快建设天一城、邢台北国、凰家商业广场等3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积极发展夜经济,重点打造天一街、财满街、锦江不夜城等3条特色夜经济商业街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双百市场工程”,落实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

(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事业单位、财税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建设,抓好土地流转试点示范,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10%以上。建设创新型邢台。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引进和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与产业对接的熟练技术工人。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瞄准与我市产业有对接点的国内产业前10名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重大项目突破。争取引进外资3.4亿美元,引进国内市外资金206亿元。加快邢台海关的建设速度,努力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提升经济外向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社会各类人员不分领域、不拘形式、不限规模开展自主创业,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快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6%,实缴税金增长15%。

(七)坚定不移地关注和改善民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集中力量解决困难企业职工、零就业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4.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市区环卫临时工每人每月工资标准提高220元,达到省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3.6万人,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推进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落实好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补贴资金3000万元以上。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完善“立等可取”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一手交房、一手交证”便民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区实施8所小学新建(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普通高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提升办园水平。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加快市区和皇寺两个职教园区建设步伐。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层次。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完善新农合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四项改革重点工作;加快市人民医院、眼科医院等5所医院的扩建迁建步伐,全面提升市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完善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8%以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繁荣文体事业。市图书馆年内投入使用,市博物馆、体育馆及早开工建设。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新农村书屋工程建设,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举办好市十三届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场,保证蔬菜、肉蛋奶、粮油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畅通充足供应。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三项重点工作,加大黑龙港流域和太行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实现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市区道路畅通工程。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以涉嫌黑恶为重点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慈善、援疆、人防、气象、档案、老龄、妇幼、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加快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邢台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切实把加快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创新工作方法,注重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与省内兄弟市和外地先进市横向比较,明确任务目标,确定主攻方向,制定实现赶先进位的保障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行政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切实改进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三,坚持奖惩严明,提高执行能力。强化执行意识和执行责任,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每项工作都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一项工作一项工作的推进,一件事一件事的督导,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确保“十二五”规划和今年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增强政府公信力。

第四,坚持转变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完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和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侵害投资者和群众利益的行为。

7.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七

2月15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下称《规划纲要》) 公布, 《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规划纲要》重申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十项主要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要求。《规划纲要》提出以重点工程带动的工作思路, 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 并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为保障《规划纲要》的实施, 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

《规划纲要》指出, 要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兴办文化企业。纲要还指出, 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 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8.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篇八

①到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

②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

③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⑤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⑦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网络逐渐形成;

⑧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形成;

⑨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逐步扭转,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⑩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摘自2012年2月16日《东方早报》)

9.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看钢材市场机遇 篇九

王晓重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钢材需求和市场走势,仔细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出钢材市场的机遇。

机遇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7%,钢材需求依然稳定增长。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经济增速目标7%,这一目标低于“十一五”规划的7.5%,而且是近20年来各五年规划中较低的一个目标,由于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基数大了许多,必须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预留空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钢材消费增速也会相应放缓,但钢材消费的绝对量依然很大,由于基数大,增长1%绝对量就增加630万吨。因此,“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增长决定了钢材的需求不可能萎缩,钢材需求依然很大,钢材需求依然稳定增长。

机遇之二:“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减排,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钢铁强国。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十二五”期间,钢铁业基本确立了8条发展思路,分别为: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优化钢材品种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沿海基 地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立足世界经济一体化,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打造健康完整的产业链,适应钢铁行业发展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的根本任务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推进全行业的升级,努力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即在生产经营上,要由追求产量扩张,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人才成长的集约化经营转变;在企业发展上,要由只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一业为主,适度发展相关多元产业转变;在新增产能和产业布局调整上,要由过多在内陆发展,向沿海和靠近原料、靠近用户的地区发展转变;在科技创新上,要由消化引进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向更多的原始发明创新、能引导行业发展转变。

加快四个转变有利于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使中国从钢铁大国建设成为钢铁强国。

机遇之三:“十二五”时期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有力地拉动钢材的需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强化重载货运网。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剩余路段、瓶颈路段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大力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和港口规模化发展。完善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运输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港口群现代化水平。完善以国际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网络,积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改革空域管理体制,提高空域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建设城际快速网络。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我国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为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电气化率由50%调整为60%,按照这个调整方案,中国将新开工建设4.1万公里铁路,其中包括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1.6万公里,铁路总投资将在3.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共需要消耗数千万吨基建用钢、700万吨重型钢轨、数亿吨水泥、上千列高速列车组、数以万计的施工机械,这种建设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投资额超过新中国建国59年以来铁路投资总和,将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十二五”时期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有力地拉动钢材的需求。

机遇之四:“十二五”时期改造提升制造业,将拉动优特钢的需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杨宝德3月16日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年增长率将达到17%,收入将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在交通运输上的资金将达10万亿元,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带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必将拉动钢材的需求。可以预测,“十二五”时期用于制造业的各类优特钢将会明显增加,优特钢市场看好。

机遇之五:“十二五”时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将成为钢材需求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1年一号文《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此,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分析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庞大的水利投资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表明,每新增2000亿元水利投资将拉动整个水利产业链约7400亿元的投资,包括2500亿元的上游产业,2000亿元的下游产业以及2900亿元的其他产业投资。按照这个拉动比例,未来十年约4万亿元的水利建设总投资将撬动14.8万亿元的巨大蛋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新农村的建设,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将成为钢材需求新的增长点。

机遇之六:“十二五”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会有效冲抵房地产调控对钢材需求的影响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二五”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1.5%,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钢筋、水泥,因此,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对钢铁业是利好。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

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根据相关测算,1000万套保障房的投资将达1.4万亿元人民 币。用钢需求至少在3000万吨。虽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商品房供应量会减少,但保障房供应量会大幅度增加。在这种一增一减下,未来整个市场房子的总体供应量肯定还是增加的。所以3600万套保障房对于拉动钢材需求,应该说能够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机遇之七:“十二五”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对钢铁工业有新的需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钢铁业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兴产业的要求,开发新产品。重点方向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开采、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舰艇、节能环保汽车、水电、核电、风电和超超临界火电、特高压电网、节能建筑和房屋工厂化建设;冶金、矿山、石化大型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机械等领域

机遇之八:“十二五”时期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钢材需求将会增加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10周年,取得非常巨大的成绩。“十二五”时期,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能力,构筑西北至华北出海、拉萨至青岛、亚欧大陆桥、成都至上海、瑞丽至上海“五横”通道,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兰州至昆明、库尔勒至成都“四纵”通道,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四出境”国际通道,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

铁路建设方面的重点是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我国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

公路建设方面,将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强化路网衔接,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重点口岸通道建设,继续加强边境公路和国防公路建设。

民航方面,将加强大中型干线机场建设和改造,新建一批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等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民航建设上,首次提出要把昆明、乌鲁木齐培育成门户机场。

水运方面将重点推进长江中上游、西江、澜沧江等干流及重要支流航道治理,提高航道标准,加强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提高出海通道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建设重点,可以看出中央对西部地区出海通道和沿边国际通道建设的重视。仅2010年,计划西部大开发新开工的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就达6822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枢纽等。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有力拉动西部地区的钢材需求。

公司名称: 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销售部 公司地址: 湖南省娄底市 邮政编码: 417009 联系电话: 0738-8664304 传

真: 0738-8660591 公司主页:

上一篇: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论文下一篇:党员干部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