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宗教论文

2024-09-01

民族与宗教论文(共8篇)(共8篇)

1.民族与宗教论文 篇一

《民族与宗教政策》第1次作业

1.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请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2.2008年12月2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7100多亿元,在全国占第17位,比1950年增长了120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4900多元,也比1950年增长了43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请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广西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的原因。

2.民族与宗教论文 篇二

关键词: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美国政治宗教

一、作家与作品

1. 作家介绍

欧内斯特 · 米勒 · 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年7 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郊区奥克帕克。18 岁就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担任记者, 在该报社其他记者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 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表达具体含义。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和铜质奖章。海明威著名代表作包括《太阳依旧升起》, 《永别了, 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对美国文学影响深远。

2. 作品《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于1951 年创作于古巴, 该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的突出地位, 并被拍摄为电影。电影讲述一个简单故事——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 独自出海打鱼连续84 天一无所获, 终于在第85 天驶到远海, 钓到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 老渔夫和马林鱼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才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回程途中, 遇上多条鲨鱼, 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却依然无法保住大马林鱼, 最终老人遍体鳞伤只带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二、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政治宗教状况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农业优势不断地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生活物品和军火, 从而刺激美国本土经济, 使得美国一扫萧条景象经济实力剧增。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美国已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 并掌握了世界总黄金储备量的75%, 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在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开始。由于国际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加剧, 美苏两国很快关系恶化从战时盟友变成敌人。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的“国务院共产党威胁论”引发一场政治大迫害, 此时美国政治急剧右转, 人人谨小慎微, 但这期间有一批文学家, 勇于挑战美国正统文化, 公开蔑视美国价值观念, 破坏传统道德规范, 他们自称“垮掉派”, 海明威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宗教方面,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宗教依然是新教占主要地位, 天主教和犹太教殿后, 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原本在二十世纪初大约只有50% 的美国人是教会成员, 且越来越多人的宗教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举行家庭祈祷, 逐渐摆脱宗教戒律的束缚。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宗教团体显著增长, 几百万美国家庭为前线亲人平安归来而祈祷, 战争的恐怖及对未来信心的丧失驱使百万人在宗教中寻求庇护。

三、《老人与海》中的美国民族身份想象

1.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价值的主体是人, 每个人都具备自身价值, 社会推崇自我支配, 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 个人主义与身份认同同等重要。美国人的最高理想, 社会理想以及世界观就是实现个人主义。在美国两百多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 个人主义是美国思想的起点与归宿, 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鱼一无所获, 在第八十五天他独自一人驾船去到远海开始新的征程。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圣地亚哥钓到一天身长十八尺, 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老人的船往深海游去, 老人死死拉住不放, 炙热的白天, 寒冷的夜晚, 没有水, 没有食物, 没有武器, 没有助手, 左手抽筋, 这一系列困难都不能阻止老人要战胜大马林鱼的信心。两天两夜后, 老人终于杀死大马林鱼并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大马林鱼的鲜血引来了许多鲨鱼, 老人再次孤身一人奋勇对抗, 杀死了前来抢夺胜利品的鲨鱼, 可是这时大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啃食殆尽, 最终老人只筋疲力尽的拖回一副代表着胜利与失败的鱼骨头。在这个故事当中, 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面对各种困难, 体现了个人主义奋勇斗争, 决不放弃的精神品质。这符合美国个人主义精神, 美国的超级英雄都是以个人形式出现, 从风靡全美的影视作品《钢铁人》, 《超人》, 《蝙蝠侠》, 《美国队长》, 《蜘蛛侠》, 我们也可以了解美国是个崇尚个人主义, 依靠个人战胜困难的社会, 与凭借集体主义团队奋斗取得胜利的中国在理念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2. 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个典型的硬汉代表人物。圣地亚哥, 这位“老人消瘦而憔悴, 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 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 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 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 除了那双眼睛, 它们像海水一般蓝, 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就是这样一位年迈的孤独的老渔夫一生在浩瀚的大海与大自然搏斗, 与随时都可能吞噬他的敌人作斗争, 即使厄运连连却从不向命运低头, 他坚信未来是美好的。老人依靠自己坚强的毅力, 无比的忍耐力, 坚定的信念在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残酷斗争中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海明威通过描写老人与凶残的鲭鲨和贪婪的星鲨的顽强搏斗, 建构了一位坚强硬汉。这位独自在大海里一只小船上捕鱼的老头, 饱经风霜, 历经沧桑, 可是却依然自信豪迈, 受到众人的尊重。他与大自然以及命运顽强抗争的人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 表明了“肉体可以受尽折磨, 精神却永不妥协”的海明威式“硬汉精神”。虽然最后圣地亚哥失败了, 但他仍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就是“硬汉精神”。

3. 基督精神

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也有着其深刻的含义,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圣地亚哥, 耶路撒冷以及罗马共同组成了基督教的三大圣地, 这三个殉难处, 以受难象征拯救。在耶路撒冷受难的是耶稣, 在罗马的是大弟子彼得, 而在圣地亚哥的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第一个受难的使徒圣雅各伯, 在西班牙语则变成了圣地亚哥 (santiago) , 于是这个命名就注定了圣地亚哥这个主人公必将要遭受磨难, 以体现基督精神。主人公圣地亚哥与耶稣的四大门徒西门, 安德烈, 雅各以及约翰一样从事捕鱼, 他们都听从耶稣的感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从而信奉上帝, 舍弃自己普度众生。圣地亚哥在《老人与海》中对曼诺林表达出如耶稣一般的慈父精神, 过去常常带着孩子出海捕鱼, 如今虽然孩子的父母嫌弃他运气不济, 不让孩子随他出海, 但他还是在每天清晨叫孩子起床, 细心地教导他各种捕鱼技巧, 使他勇敢, 学会关爱他人, 体现了耶稣精神的爱人如己。圣地亚哥连续84 天捕鱼一无所获, 在第85 天驶向更远的深海, 在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搏斗中体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同时还表达了对敌人大马林鱼的尊敬, 体现了爱世人, 甚至爱敌人的伟大情操。最后圣地亚哥回到家, 摸黑躺在床上“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 两臂伸得笔直, 手掌向上”这是基督教信徒领受上帝恩泽的常用姿势, 这表达出虽然历经艰险, 圣地亚哥依然感谢上帝恩泽, 并依然坚信基督精神, 描绘了二战时期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精神寄托。

四、结论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创作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巅峰, 体现了海明威一直力图建构的美国身份, 在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 美国人倡导个人英雄主义, 并寄情于基督教寻求精神的庇护, 祈祷他们的英雄, 家人经历战争洗礼, 能够得到救赎, 平安回国家人团聚。圣地亚哥表现出了耶稣基督以自身受难救赎世人的伟大奉献精神, 烘托出美国人宁可被消灭, 也绝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并从人格以及尊严方面阐述了美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基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语文学刊, 2007年第四期.

[2]刘海平,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民族与宗教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族;宗教活动;行为方式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39-02

宗教是什么?是佛,是神,是香炉中的烟,还是挂在墙上的十字架?这些都是人们肉眼能够看到并识别出的具象。在这些具象面前,人类顶礼膜拜,无比虔诚,殊不知,这些具象真正的价值是其所承载、传达的精神内涵及其千百年来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宗教活动无疑成为了历史进程中最久远、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都是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但仍存在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可见,实行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使得人们在重视经济开发的同时容易忽视民族文化多样化和生态环境多样化问题。如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相互隔离,不仅不能真正带动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变革,而且还会付出了自然环境被破坏、民族文化退化、民族边缘化程度加剧等沉重代价。

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明确了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就找到了作为国家共享文化传承的基点。学校教育在此基点上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使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对剔除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设相悖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问题,都是敏感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对此从文化心理结构、教育发展、价值观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比如,巴登尼玛的对藏文化心理结构、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张诗亚教授对西南民族地区——这一人类演化的活化石——的宗教教育的起源、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宗教教育的内容、制度与方法,以及宗教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西南民族宗教文化现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宗教文化资源的记录、保护以及对民族宗教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问题上。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努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理解宗教文化的同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基础研究和探索;结合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梳理与解读社会变迁中西南民族宗教文化所表现出的现象。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在于民族内共同的心理需求,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促成民族新的需求。民族宗教文化对于解决民众日常生活规范、心理冲突、群体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存在与发展表现出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民众世俗生活方式与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固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随之悄然变化,生活信念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由此也带来民族地区民众的诸多困惑和冲突。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宗教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之重要线索,尤其是民族传统宗教仪式活动,里面所蕴含的文化真谛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不仅对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起着重要影响,还通过持续规范少数民族民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等,并最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等产生重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给予人以安全、自尊、认同、延续,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定。这对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认同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为特定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它是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反过来,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又可以满足少数民族的心理需要,促进少数民族个体或群体新的需要的产生。这对解决少数民族群体成员的心理冲突、维系少数民族间的群体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描绘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哲学和科学产生于宗教,那是因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原始宗教,它不仅促进了人类知识本身的形成,同时形成了让这些知识得以阐发的形式。“和谐”是宗教与社会有机构成中的主题,和谐一词所体现的无疑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它被视为是天底下最珍贵、最美好的状态,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不同。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宗教,也许人们在研究宗教活动的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些宗教形式分门别类,甚至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人们感觉它发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激发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感悟,包含着更多的概念,这些概念中感觉和意象的成分很少,和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进,似乎已经溶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无论如何,宗教就是宗教,就像所有生物一样,不论是最简单的生物还是人类都是生命,无高低之分,无先进和落后之别,它们都是同样的重要的。因为它们满足了同样的需要,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唯一不同的是人类的需求,人类扮演的角色。

很多研究者开始从少数民族传统仪式活动出发,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模式,通过研究宗教仪式活动研究宗教如何通过仪式进入人的心灵,研究宗教对人的生命意义,并保护这些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民族教育资源。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于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延续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才能为构建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西南民族文化提供参考。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强烈的互动矛盾,有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也面临着消退的危机。事实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的传承既包括显性的物质和行为的传递,也包括了内在隐性的、为少数民族群体成员所内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所以,从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视角来思考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剖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实现。从理论价值来看,将为解释民族宗教传承的文化心理基础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发挥积极作用,为本领域未来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出理论铺垫;从方法论层面上看,对现实社会中的民族宗教文化存在的原因和传承机制做出一定的诠释,对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有新的价值;对宗教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较为具体的分析方法,对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的思维借鉴路径。就实践意义而言,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的成果对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对民族地区宗教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6〕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商务印书馆,2013.

4.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作业1 篇四

托里电大 姓名: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业1

1.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异同。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

4.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的关系。

5.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6.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是个人的私事?

7.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8.如何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

9.为什么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这是否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11.理解我国宗教政策注意四个“不”。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业2

一、填空题

1、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

2、唐代在西域的最高军政建制是()、()两大都护府。

3、()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4、唐代宫廷的十部乐中的《 》、《高昌乐 》、《 疏勒乐 》都是西域乐。

5、喀拉汗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写了一部劝诫性长诗《 》。

二、单项选择题

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A.各民族应该一律平等 B.各民族都要实行区域自治C.各民族应该实行融合 D.各民族都能得到迅速发展

2、比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其共同点是()A.它们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B.它们都实行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 C.它们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复杂情况D.它们都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3、江泽民同志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A.宗教的教义教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有一致性B.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C.广大宗教信徒拥护社会主义,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D.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4、在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C.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简答题

1、简述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其产生的原因。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西域的涵义有哪些?

5、如何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四、材料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为什么说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全面振兴民族地区,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发达地区要予以支持,但归根到底要靠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体现了什么?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业3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和()。

2、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 ”),意即“中国汗”的称号。

3、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划分为五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4、1944年秋,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区爆发()。

5、两个共同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

A、各民族应该实行融合 B、各民族都要实行区域自治C、各民族都能得到迅速发展 D、各民族应该一律平等

2、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不能反映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B.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A.共青团B。党委C。人民政府D。政协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A.羁縻府州B。札萨克制C。伯克制D。西域都护府

5、新疆“三股势力”是指()、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A.民族分裂主义B。殖民主义C。霸权主义D。大汉族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化的涵义。

2、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哪里?

3、民族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4、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案例分析

材料一 在十届全国政协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政协委员。

材料二 从1955年至1998年,中央财政累计对新疆定额补助和专项补助共664.4亿元。1998年至2004年,中央对新疆各项补助累计1197.21亿元。新疆的基本建设投资中,80%以上是中央安排的;新疆的财政支出中,50%以上是中央财政补助的。材料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是1995年的42倍,投资项目9万多个。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基本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业4

一、单项选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A、四分之一,B、五分之一,C、六分之一,D七分之一

2、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1950年、1955年,B、1949年、1955年,C、1949年、1949年,D、1955年、1955年

3、公元前101年,汉朝设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往来使者,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的第一个据点。A、新和 B、尉犁 C、新源 D额敏

4、下列不属于西域传统乐器()A、琵琶,B、箜篌,C、角,D古筝

5、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三个时期,至明末,先后有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6个民族信仰,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随着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穆斯林的迁入,目前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达10个。A、蒙古 B、哈萨克 C、锡伯 D、汉

6、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是指(C)。A、新疆民兵 B、新疆预备役 C、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五观”教育指: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四个高度认同”指: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A、世界观 B、宗教观 C、人生观

二、填空题

1、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个民族,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3、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

2、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3、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

《哈萨克族毡房做客》:小苏来到哈萨克族毡房做客,看见有椅子、凳子,他没有坐,却直接坐在了毡房的床上。小苏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作业1答案

1.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异同。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联邦制是指若干成员单位(如共和国、州、邦等)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二者有以下区别: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一定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统一领导,其权力是中央授予的;联邦制除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单位按联邦宪法的规定,还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2)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联邦制国家除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外,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公民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联邦制各国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国籍外,同时还拥有联邦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不能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只能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但有的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政策的基础和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民族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原则。为了实现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同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3.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又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因此,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4.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政治密切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政策、宗教、宗教政策,任何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都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5.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都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

不同点:

①设立的依据不同 ②解决的问题不同 ③实行的地区不同④社会制度不同⑤自治权的内容不同

6.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是个人的私事?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宗教已不再是统治阶级扶持和利用的思想武器,宗教就从与国家政权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思想工具转变为纯粹属于公民思想信仰的问题。

②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宗教政策,宗教不得干预政权、国家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民主权利。③宗教组织是与政权无关的,信仰宗教的公民的联合组织、宗教组织的合法宗教活动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达方式。

④宗教信仰不同,不影响公民享有平等权利、不允许出现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权利不平等现象。⑤现阶段,由于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于超出公民信仰的非法活动,国家要依法加强管理。

7.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主要是指各民族人民群众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

党和国家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出发,历来主张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8.如何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

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曾利用宗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革命的阶级和人民也曾利用宗教作为斗争的旗帜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从整体历史发展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阻碍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9.为什么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这是否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即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列宁说,宗教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工人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宣传无神论,带领群众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因此,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共产党员的思想信仰行为必须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相一致。如果在共产党员和信教之间,共产党员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作为一个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可以做出信仰宗教的选择,当然,这也就和共产党员的无神论信仰发生矛盾,不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了。可见,共产党不得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10.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从二者的共性来说,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均属有神论;二者对社会发展都有消极作用。但宗教和封建迷信绝不相同。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系统地向人们灌输关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人生的意义、命运的安排等宗教观点,要人们遵守教规,忠于神祗、忍耐、顺从、以求来世幸福。封建迷信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幸等情况下,才求助于巫婆、神汉,算命、烧香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则是一种骗钱、害人的活动。从存在形式看,宗教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浩繁的经典,庞大的组织,严格的戒律,众多的信徒和一整套活动方式。宗教往往是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的。封建迷信则不具备这些特征,是散漫无组织的,因此,不能把宗教和封建迷信混为一谈。

11.理解我国宗教政策注意四个“不”。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我国已不再具有消极作用。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

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着鼓励发展宗教。由于宗教的客观存在,实行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把信教就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

③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国家只保护宗教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5.电大民族与宗教第二次作业与答案 篇五

A.B.C.D.卢公明 温敦 弼利民 摩怜

正确答案: D.2.(应得 2 分,实得 0 分)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在台湾地区几经变化,()称“流求土人”。

A.B.C.D.三国时 隋代 明代 清代

正确答案: B.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文革”中,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宋版经书被毁800多本,明版经书被毁1200多本,明刻的佛经雕版有许多被焚烧。最为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元版()被毁。

A.B.C.D.《延祐大藏》 《赵城藏》 《碛砂藏》 《普宁藏》

正确答案: A.4.(应得 2 分,实得 0 分)为保证寺院不受破坏,福建省宗教事务处()明确规定:“对现有的寺庙一般不再借使用和拆毁,如确因国家建设或国防需要而必须拆除的寺庙,需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但对寺中的文物法器和僧尼的生活,要作适当的安置。” A.B.C.D.《1952年宗教工作报告》 《1953年宗教工作计划》 《(57)宗佛字第258号文件》

《57年8月一58年8月佛道教工作计划》

正确答案: C.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台湾闽南人最有代表性的戏剧是()。

A.B.C.D.南管戏 九甲戏 歌仔戏 梨园戏

正确答案: C.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台湾客家人的叙事歌谣()叙述了客家人移垦台湾的经历。

A.B.C.D.《台湾番薯歌》 《温苟歌》 《记麻歌》

《吴阿来歌》

正确答案: A.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北京人,1949年来台后曾从事记者、编辑等职,后开始撰写歌词,至今共撰写了3000多首,曾获20余项大奖,尤其是2006年4月2日在北京获颁终身成就奖,更是实至名归。代表作有《小城故事》、《甜蜜蜜》、《冬天里的一把火》等。

A.B.庄奴 戴逸青 C.D.李中合 刘德义

正确答案: A.8.(应得 2 分,实得 0 分)(),1925年出生,辽宁锦州人,台湾当代舞蹈的创建者、推动者和见证人,曾被选为“中华民国舞蹈学会”理事长,任台湾艺术大学及相关舞蹈院校教授。其作品数量丰富多样,在台湾还没有人能出其右,出版《台湾舞蹈史》等著作50余种。

A.B.C.D.何志浩 高梓 高棪 李天民

正确答案: D.9.(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国第一部道藏刻版完成于宋代福州()内。

A.B.C.D.九仙观 裴仙宫 道山观 吕祖宫

正确答案: A.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现存露天老君象一尊,高5.1米,宽7.3米,由一块天然岩石雕琢而成,为国内宋代道教石刻代表作。

A.B.C.D.霍童山(支提山)太姥山 清源山 紫帽山

正确答案: C.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对元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B.C.D.白玉蟾 黄舜申 冯观国 林文能

正确答案: A.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现存于()内的元代十字架墓碑中,就有多方为元代泉州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墓葬的遗物。

A.B.C.D.泉州海交馆 泉州图书馆 泉州花巷天主堂 泉州华侨博物馆

正确答案: A.13.(应得 2 分,实得 0 分)天主教在福建传播中,创办了许多学校,最著名的中学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

A.B.C.D.福州私立扬光中学 泉州私立启明中学 漳州私立崇正中学 长汀私立唯一中学

正确答案: A.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我国内早期四大著名清真寺为()。

A.B.泉州的涂门街的清净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凤凰寺、扬州的仙鹤寺 泉州的涂门街的清净寺、福州的南门兜清真寺、杭州的凤凰寺、扬州的仙鹤寺 C.泉州的涂门街的清净寺、邵武的迎风街和平巷清真寺、厦门的玉屏巷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

D.泉州的涂门街的清净寺、邵武的迎风街和平巷清真寺、厦门的玉屏巷清真寺、福州的南门兜清真寺

正确答案: A.15.(应得 2 分,实得 0 分)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编的()为外国传教士到闽南和台湾传教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他由此获得母校格拉斯哥大学颁赠的博士学位,名列当代著名汉学家之中。

A.B.C.D.《厦门腔注音字典》 《汉语福建方言字典》 《福建方言词汇》

《英汉厦门方言罗马注音手册》

正确答案: A.第 2 大题:(得 18 分)多项选择题 1.(应得 3 分,实得 3 分)基督教在福建传播的特点主要有()。

A.B.C.D.E.F.各种教会林立

创办各类社会慈善机构 创办了大量的学校 办报出书

促进了闽南白话字的产生 开展宣教活动

正确答案

A.B.C.D.E.F.2.(应得 3 分,实得 0 分)在林叟编的《台湾民间传奇》一书,主要记述在台闽南各类型的传奇人物及其事迹,其记述开发台湾的传奇人物的篇章有()。A.《林成祖白手成大业》 B.《宜兰之祖吴沙》 C.《开台先锋颜思齐》 D.《邱罔舍传奇》

正确答案 A.B.C.3.(应得 3 分,实得 3 分)福建穆斯林的来源主要有()。

A.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到泉州居住 B.先从海上到中国其它地方,再或由北方南下 C.明清两代由全国各地移居福建经商的回民 D.元以后由外省来福建任职的将领及所带的兵士

E.元以后以种种原因从甘肃、宁夏、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来福建的回民

正确答案 A.B.C.D.E.4.(应得 3 分,实得 3 分)在福建大量有关妈祖的民间故事中,主要内容有()。A.妈祖的身世 B.妈祖庙的由来 C.妈祖与台湾的传说 D.显神通救难除害

正确答案 A.B.C.D.5.(应得 3 分,实得 0 分)台湾早期医药不甚发达,疾病疠疫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因此发展出(等民俗。

A.烧王船 B.盐水蜂炮 C.中元普度)D.色拉曼

正确答案 A.B.C.6.(应得 3 分,实得 0 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恢复贯彻。福建在落实宗教政策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主要有()。

A.B.C.D.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逐步开放宗教场所,全面归还宗教房产。恢复建立健全宗教团体,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进一步推进宗教文化事业,出版流通宗教书籍,创办宗教刊物 发展经济,兴建宗教场所

正确答案 A.B.C.7.(应得 3 分,实得 3 分)台北淡水鄞山寺中的三块石碑的碑文,可得到的启发有()。

A.鄞山寺的创建和所供奉的定光古佛,表现了当时台湾新移民的民间信仰具有极强的地缘性

B.鄞山寺的管理一开始就采用董事会这种较为科学的方法,这可能也是鄞山寺能历经风雨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C.D.E.鄞山寺不仅是汀州移民的信仰中心,还是台湾的汀州会馆

当时汀州人赴台者不在少数,有不少是当年出资建庙者的后代

汀州移民对每年春季祭典非常重视,在外地的汀州移民也要按时回来参加活动

正确答案 A.B.C.D.E.8.(应得 3 分,实得 3 分)1949年后对台湾画坛产生影响的,还有人称“闽人三杰”的()三位画家。

A.B.C.D.余承尧

沈耀初 郑善禧

林琴南

正确答案 A.B.C.9.(应得 3 分,实得 0 分)为了团结和发展,台湾闽南人诸多家族通常采取的做法有()。

A.B.C.D.E.F.祭拜祖先 多妻多子 扩大财富 提升名望 建造房屋 参与社会

正确答案

A.B.C.D.E.F.10.(应得 3 分,实得 3 分)天主教早期在泉州的传播特点为()。

A.B.C.D.五任教区主教和赴泉州的传教士的皆为意籍方济各会士 教会活动地点仅在泉州市内 教徒仅局限于蒙古人和色目人 开始向邻省传教

正确答案 A.B.C.D.第 3 大题:(得 38 分)判断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石匠的石刻工艺是从大陆闽南传承过来的。台湾闽南人民居的墙壁上往往有镂空的石刻图案作为装饰,多为花卉、风景、人物和吉祥物。官宦的墓园则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象等,例如苗栗后龙的郑氏墓园。()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泉州的清净寺曾先后接待过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贵宾和游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卫、粮农、儿童福利、劳工等专门机构的官员。贵宾中有友好国家国会主席、副总统、前总理、大臣等政府高级官员,还有各团体领导人、著名专家、学者等。()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福建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的交往,在台湾当局解除戒严、松动两岸交流的年代末就开始。()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否

基督教传入福建的时间约为1840年前后,至1856年,福建已有多人受洗入教。()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南管是台湾闽南人音乐中的一种,南管内容包括曲牌类的器乐曲(指套)、歌曲、标题性器乐曲(谱)。()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伊斯兰教在福建留有许多珍贵遗迹,如位于泉州东郊灵山的先贤墓,据载是唐武德年间(618~626)来华传教的“四贤”中两贤者之墓,郑和下西洋时曾于1417年到此行香,祀求圣灵庇佑。()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明代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在杭州结识了致仕归里的三朝相国叶向高(福建福清人),叶向高与艾氏交谈后,深为敬服,诚邀艾氏到福建传教。艾儒略通晓中国传统文化,推行“入乡随俗”的传教方针,尊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因此传教顺利。()

正确答案 是 否 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来台的外省人在台湾推出了一批大陆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大丰富了台湾的舞种。还推出了一批古典舞、民俗舞,为台湾舞蹈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台湾的闽南人信仰关帝者众多,南靖籍的人建的关帝庙称为南靖关帝庙,东山县关帝庙则成为台湾诸多关帝庙的祖庙。全台关帝庙,以台南市的开基武庙、彰化市和新竹市的关帝庙、新庄市的武圣庙、鹿港镇和宜兰市的文武庙等因历史悠久而闻名。()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客家三脚采茶戏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地方的不同口音和唱腔,也吸收了许多地方的民谣,故其曲调乐器与唱腔十分丰富,素来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1665年,官方规定外国传教士不得传教,罗文藻成为全国唯一能公开传教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于是全国各省各修会均将所辖教务托付罗文藻视察。罗反对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生硬做法,所以传教顺利,在他接授付托的两三年内,经其手付洗的人数较之当时全体在华外籍传教士三十年中付洗的总数还要多。()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1633年7月2日,元代刺桐教区消亡270多年后,第一位方济各会士利安当修士和多明我会士黎玉范到福安罗家巷等地传教;同年9月,福安罗家巷人罗文藻经利当安洗礼入教。()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台湾客家人虽都来自大陆的粤东北及闽西南一带,但由于移入台湾时间的先后和来自故乡的不同,造成了台湾南部和台湾北部客家山歌所用的音乐曲调有所不同。()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至今台湾许多地区,尚有以闽南原籍地命名的厝、寮、村、街、里等,这些都是因开垦而形成的同籍人或同一家族聚居的聚所或村落,可以窥见闽南人开垦的足迹分布的一些情况。()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明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降旨保护伊斯兰教,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地嵌置于泉州清净寺北墙壁上。永乐十五年,钦差总兵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来泉州时,曾到清净寺礼拜和往灵山圣墓做“都哇”,穆斯林处境有所好转,泉州的一些穆斯林开始返回城里,定居于清真寺旁。()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闽南白话字是基督教为了学习汉语和传教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厦门话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共有23个字母,17个声母,65个韵母。语音以厦门音为标准,字母添设一个是漳州音“j”[dz],采用符号标调法,字字标调;实行分词连写,连写手段是采用短横连接多音节词;其正词法的特点是拼写口语词,采用短横作为连写手段,分词连写前后有所变化等。()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妈祖在精神和品格上,对后代人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民间传说中对妈祖不畏艰苦、济世解安、急百姓所急、舍身救难等事迹,表达了人们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妈祖的善良与奉献,实际是中华民族善良天性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们对完美道德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台湾光复后,曾一度称台湾少数民族为“高山族”,1947年通令改称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1954年,台湾当局确认“山胞”各族群的汉字名称为泰雅、赛夏、布农、曹(后改为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现改为达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山九族”,后又增加至今日的14个族群。()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台湾的“原住民”或“原住民族”称谓,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取代“高山族”、“山地民族”和“山胞”等台湾少数民族统称而出现的词语。1994年台湾当局在所谓“修宪”时写入“原住民”一词,到1997年又明确为“原住民族”。()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台湾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地区,从事工商业活动不如闽南人,但客家在传统上重视知识和教育,故其在知识界的力量相当突出。()

6.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 知识点总结 篇六

第一章

1.国家演进模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2.国家与民族区别:第一,俩者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二国家的消亡与民族的消亡规律不同。第三,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形式不同。第四,国家有明确的疆界,而民族有时与国家的疆界相重合,即形成单一的民族国家,但更多的是多个民族统一与一个国家之内,或者一个国家分布于多个国家之内。第五,国家和民族的稳定性不同。

3.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中国这一国家中的国民,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在历史上,由汉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量吸引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权机构,他们并不自外于中国。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的的内容之一。4.西域概念:其变化反应了古代对中国西部以及西地区的认知程度。(p14)新疆之所以称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的意思,而是故土新归。1884年清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

5.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都是西域乐。《福乐智慧》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语言学著作,在维吾尔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同一历史时期麻赫莫德·喀什葛里的著作《突厥词大词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言类著作,地理学和民族学著作。

6.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1884年11月17日清廷正式颁令新疆建省。刘锦堂为首任巡抚,魏光焘为首任布政史,首府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详细见p22)第二章: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物种族博物馆”之称。2.主要居住民族: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汉人。

乌孙人:张骞通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抗击匈奴,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重要力量。羌人:为新疆留下若羌这个地名。

汉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匈奴人:秦末年间,控制西域,设置“童仆都尉”进行管理。鲜卑:设立西域校尉。第四章:

1.民族,一词,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西方国家普遍用notion来表达。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民”和“族”,当今民族之意,是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首用。

2.(重点)四个共同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依据不同的经济类型,划分为狩猎民族、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商业民族、海洋民族、工业民族等。依据民族的结构形式可划分为单一民族、复合民族。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发达民族、不发达民族,先进民族、落后民族等。4.民族的发展: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5.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当今世界共有2000多个民族。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多、长、大、边、穷。

6.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喜欢出、写全)第一,民族问题的长期性。第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第三,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第四,民族问题的普遍性。第五,民族问题的敏感性。第六,民族问题的国际性。第九章:1.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第一,宗教的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产生的主要根源是阶级压迫。第二,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从人类错误的认识精神与肉体关系开始的。

2.宗教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第一,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第二,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第三,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达形式。第四,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3.宗教的社会作用(重点):第一,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第二,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第三,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4.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五性”特点依然明显:一是 群众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国际性,四是长期性,五是复杂性。

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6.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全面正确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主意划清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界限。第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第四,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

第十章:1.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产生于18世纪。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俩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2.东突厥是指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政治主张的新疆分裂势力。“东突厥斯坦”是由突厥斯坦发展而来的,突厥斯坦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意为突厥人的地域。

3.民族分裂主要表现:第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第二,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厥”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第三,在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方面,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7.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 篇七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这两个考点近3年高考试题未涉及。“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构建体系。

本专题内容涉及民族和宗教, 知识内容较多, 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构建本部分的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既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有效存储, 又有利于知识的快速调用。尤其值得提倡的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这种构建的过程是检查考生对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过程。

2.走出误区。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从宏观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掌握知识, 注重的是综合性。在此基础上, 考生还要加深对每个考点中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针对本部分考点在高考中侧重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涉及的知识易错、易混点比较多的特点, 考生必须清晰、准确、完整地把握知识内容, 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这直接关系到选择题解题正确率的提高。

3.关注热点。

高考能力立意决定了高考试题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就本部分而言, 要重点关注本年度内的与民族、宗教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国际道教论坛召开等。考生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热点背景要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客观要求。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 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考点拓展:

(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②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国际和国内敌对势力相勾结, 进行民族分裂和破坏活动, 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同时, 由于不同民族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也影响到民族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还不太健全也会影响到民族团结。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措施。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政府履行文化职能, 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与帮助背离了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分析: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进行人力物力支持, 这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这恰恰是维护民族平等的客观要求, 而不是对这一原则的背离。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意味着各民族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

分析:这种说法混淆了民族平等原则和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两个概念。民族平等指各民族都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权利。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发展较为落后, 各民族间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经济上的共同发展。

分析: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共同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我国历史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拓展:

(1)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①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②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不能理解为各民族, 也不能将“聚居”理解为“居住”。③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④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⑤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的关系。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许多少数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公民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③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①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点拓展:

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的认识误区。

(1)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国家不鼓励, 也不干涉公民信教。

(2) 认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所进行的任何宗教活动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保护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高考回眸】

1. (2011·重庆文综卷·34) 2011年, 中央决定大幅度减免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 免除新疆困难地区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资金, 同时, 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助新疆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举措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国家富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针对新疆实际, 对新疆实施优惠政策, 其他地区对口援助新疆, 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①④应选。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③表述错误。答案为B。

2. (2011·安徽文综卷·6) 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进行对口支援, 有利于增进民族平等和团结, 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贯彻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也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④正确。①中“政治保证”表述明显错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 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1·江苏政治卷·18) 2010年8月, 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①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豪感, 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故②③应选。①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没有必然联系, ④错误。答案为C。

4. (2011·海南政治卷·1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相继出版的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从教义和教规角度对伊斯兰教经典作出了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的“解经”工作

①保障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权利 ②消除了信教群众在教义理解上的差异 ③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④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对伊斯兰教教规、教义进行解释, 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④正确。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教职人员的权利由法律规定, 受法律保护, “解经”工作与保障教职人员的权利无关, ①错误;②夸大了“解经”工作的作用, 应排除。答案为D。

5.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 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 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 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 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 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设问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 要求考生调动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知识,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第二层, 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信息, 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题干信息分别从西藏人民当家做主、广泛自治权和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作了提示, 考生要善于在阅读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设计】

1.2011年5月27日至29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 从2011年开始, 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对新疆地区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这一措施

A.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B.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

D.能够消除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2.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 先后制定了279件具有西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人民司法、医疗卫生、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维护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这说明

①西藏自治区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③西藏自治区具有立法自治权 ④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 针对宁夏自身特点, 挖掘宁夏自身潜力, 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初步形成了具有宁夏民族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宁夏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民族自治机关人大及法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治权 ②民族区域自治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长处和优势 ③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 热衷于民族纷争, 那么怎能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呢?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这段话说明

①我国各民族不存在自己的利益 ②我国各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稳定进步的前提 ④民族热情和爱国热情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5.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7月16日, 美国无视中方坚决反对, 安排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此举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这说明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国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国内政 ②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反对一切披着宗教外衣的分裂活动 ③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反对宗教与其他国家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1年10月, 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衡阳举行。论坛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挥道教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共建和谐世界。这说明在我国

①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③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④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实际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1980年以来, 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专门研究不同时期的西藏工作, 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西藏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 在座谈会精神指引下,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 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民族团结为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 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 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西藏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1) 结合材料一, 说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西藏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援疆能缩小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但不能消除差距, C、D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

2.D 提示:材料中西藏自治区法律、法规的数量和内容表明西藏自治区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①入选;西藏自治区制定法律、法规, 是西藏自治机关行使立法自治权的表现, ③入选;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3.C 提示: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及政府, 不包含法院和检察院, ①错误;③表述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4.B 提示:我国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各民族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①错误, ②正确;④错误。

5.A 提示:西藏事务纯属中国内政。达赖长期打着宗教旗号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以任何方式会见达赖,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利用达赖干涉中国内政。①②正确。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③正确。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④错误。

6.D 提示:在我国, 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7. (1)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维护民族团结。③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 有利条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能够凝聚各方力量。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的有机结合。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保障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④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能够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 协调本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

作用:①西藏自治区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②西藏自治区政府要依法行使自治权, 根据西藏特点,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

8.民族与宗教论文 篇八

[关键词] 阿富汗 地缘政治 民族 宗教

1979年至今,三十年过去了,阿富汗一直处于战争与动乱之中,阿富汗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当前,阿富汗局势仍然十分混乱。塔利班卷土重来,不断对美国联军及阿富汗政府军队发动各式袭击;美国联军与阿富汗政府军队也不断加大投入,誓死剿灭包括塔利班在内的各种反政府武装。阿富汗的战争与动乱不仅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也影响到包括中国西部在内的阿富汗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探究阿富汗长期战乱的根源、寻求解决之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阿富汗问题三十年

三十年来,阿富汗战火不断,阿富汗历届政府都未能实现对全国领土的完全控制。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先后扶植起来的卡尔迈勒、纳吉布拉傀儡政权,不仅得到苏联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苏联军队也不断对抵抗力量进行围剿,但始终未能剿灭各地的抵抗力量。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各抵抗力量在打倒纳吉布拉政权之后并没有将民族和解、国家新生放在第一位。反而陷入对地盘和权力的争夺之中,阿富汗再次陷入旷日持久的战火之中。

在阿富汗内战中,塔利班打着“铲除军阀、恢复和平”,“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权”的旗号异军突起,不断壮大,最终进军喀布尔,一度控制了阿富汗约95%的国土,但直至其垮台,也未能消灭北方联盟、进而完全统一阿富汗。“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旗号,拉拢北方联盟,扶持卡尔扎伊上台,但卡尔扎伊政府的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喀布尔及其周围地区,阿富汗广大的边远地区大多还控制在地方军阀或部落武装手中。2006年以来,塔利班卷土重来,与美国联军、阿富汗政府军队展开游击战,多次发动“春季攻势”。塔利班拒绝卡尔扎伊政府的谈判请求,阿富汗再次陷入战火之中,美国国防部2008年的报告称阿富汗已处于“持久叛乱状态”。

连绵不断的战乱使本来就落后的阿富汗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阿富汗陷入贫困落后的深渊。阿富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牧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7%,但农业基础薄弱,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工业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水平低。据统计,1951—1972年,阿富汗国民生产总值(固定价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8%。1971年,阿富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的26个国家之一。三十年的战乱,使阿富汗的交通、通讯、轻重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物资奇缺。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阿富汗可以享受自来水供应的城市居民不到20%,基本医疗只能覆盖40%的人口,严重缺少医疗人员,尤其是女性医护人员。由于不愿接受男医生的检查和治疗,阿富汗女性享受基本医疗的比率很低。阿富汗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5‰,其民众的平均寿命仅为44.5岁。

贫困落后为鸦片生产和恐怖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20世纪70年代起,罂粟就开始在阿富汗小面积种植。长期的战乱使阿富汗本已脆弱的农牧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农田水利设施被毁、耕地荒废,以往尚可种植小麦、玉米和大麦等农作物的田地已难以耕种。为维持生计,阿富汗农牧民只好转而种植适应性强而经济价值又高的罂粟。据联合国毒品控制和犯罪预防办公室2009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阿富汗罂粟种植面积在2001—2008年间增长约20倍,鸦片年产量增长超过40倍,达到7700吨。尽管卡尔扎伊政府一直努力采取措施铲除鸦片生产,但鉴于阿富汗政府对全国局势控制能力有限,要遏制、根除鸦片生产是不可能的。卡尔扎伊曾公开宣称,“鸦片贸易已成为比恐怖主义甚至1979年苏联占领更为严重的毒瘤。”不仅如此,贫困问题也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长期陷入贫困状态的阿富汗民众,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极端情绪乃至恐怖思想。对贫困的阿富汗民众而言,“恐怖组织的成员身份以及(在恐怖组织中取得)成功,是摆脱赤贫的唯一出路。”②鸦片生产也为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使之得以招兵买马,从而卷土重来并不断壮大,形成鸦片生产与战乱相寄生的恶性循环。

二、地缘政治与大国争夺

阿富汗虽然国弱民穷、资源匮乏,但由于其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的交汇之处,北接中亚诸国,西邻伊朗,东与东南毗邻巴基斯坦,东北部通过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周边民族迁徙、征战的必经之地,是中南亚地区乃至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枢纽,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自阿契美尼德王朝入侵阿富汗以来,阿富汗彪悍的民风、多山的地形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人侵者。大英帝国三征阿富汗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一度争雄于世界的苏联也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如今美国的“反恐”战争也拖延了八年之久,损失惨重,前景暗淡。美国能否成功走出阿富汗这一“入侵者的坟墓”实在是一个未知数。千百年来,阿富汗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赋予其地缘战略重要性的同时,也使阿富汗多次遭到外部势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近代以来,阿富汗成为世界大国争霸世界战略的碰撞点,大国在阿富汗的得失关系到其世界战略的成败。俄国是近代以来传统的陆上强国,其对外战略的目标是控制欧亚大陆进而控制全世界。在控制中亚草原之后,俄国进入印度的最后一道门槛就是阿富汗。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英国则将阿富汗视为保护英属印度安全的最后防线。英国外交官寇松曾谈到:“阿富汗、里海以南地区、波斯湾……对我说来是一局正在下的棋盘上的方格,这棋盘的赌注是世界。”英国于19世纪控制印度后,曾两次(1839年和1878年)出兵阿富汗,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接受英国的“保护”,并怂恿阿富汗国王占领瓦罕走廊以阻止俄国南下。阿富汗成为俄国与英国“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1885年俄国对阿富汗班吉的占领几乎引发英俄之间的战争,后来在德国、奥匈帝国、法国等列强的斡旋下才得以化解。

20世纪,美苏争霸世界的战略行动再次在阿富汗狭路相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成为世界的两极,双方再次重复大国百年争霸的旧“棋谱”,“从西欧的柏林危机开始,到远东的朝鲜战争,再到中南半岛的越南战争和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最终为争夺印度洋双方在阿富汗一决胜负。”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使苏联的战略优势更为突出,“如果莫斯科在该地区占据支配地位,它就可以割断美国在欧亚大陆远西和远东两端盟国之间的直接联系,控制波斯湾的石油通道,并且取得一个直接通向世界的暖洋出口。”

而美国在欧亚大陆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确保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的联合具有把美国赶出欧亚大陆,或大大地削弱美国关键性仲裁作用的能力。”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遭到了美国的强力反击。美国通过扶植阿富汗抵抗力量、对苏禁运、加强军备等各种手段反击苏联的战略攻势,使阿富汗成为苏联“流血不止的伤口”,最终迫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冷战结束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但是,无论这一新的国际秩序将如何演变,石油将仍是战略商品,对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具有关键作用。”中亚国家独立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引起了大国的关注。阿富汗是连接中亚和印度洋的最佳通道,其地缘战略意义更为突出。对俄罗斯而言,阿富汗仍然是保障其南部边境及中亚地区安全的缓冲带,是俄罗斯隔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向原苏联地区渗透的主要防范对象,因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欧和中东地区分别通过北约东扩和海湾战争将军队直接插入“世界岛”的核心地带和世界上能源最富集的地区,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继而到中东的防范俄罗斯的“铁幕”;在亚太地区,美国拉起了从日本、韩国经台湾地区、菲律宾到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的封锁中国的战略链条。

“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出兵阿富汗并迅速打垮塔利班政权,扶持卡尔扎伊上台,并驻军阿富汗、中亚,实现了对俄罗斯、中国等欧亚大国的全面战略分割与包围,在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印度等国之间插入了一个阻止其合作的楔子,美国成为欧亚大陆的“仲裁者”。而且,美国进军阿富汗、中亚,等于掌控了中亚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生产和外运,加上其对中东能源的控制,美国成为世界能源的掌控者,控制着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世界能源进口大国的经济动脉。地缘战略决定了美国绝不会轻易从阿富汗、中亚撤军。此外,阿富汗的一些邻国及部分伊斯兰国家,如巴基斯坦、伊朗、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不同程度地卷入阿富汗内战的漩涡,使阿富汗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如今,卡尔扎伊虽然带领阿富汗走上重建之路,但阿富汗重建进程仍然掺杂着外部势力之间的博弈,影响着阿富汗重建的进程与方向。

三、民族、部落与战乱

阿富汗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和民族迁徙的走廊,自古以来就以多民族、多部落、多语言为显著特点,各民族和部落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互之间不仅缺乏融合,而且往往存在历史积怨,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变得根深蒂固。因而,在阿富汗,民族与部落因素成为影响阿富汗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自1747年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建立以来,普什图族一直在阿富汗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不仅没有将民族问题列为优先解决的问题,反而实施向普什图族倾斜的经济、政治政策。偶尔采取的“各民族共享其利”措施也往往徒有虚名,口惠而实不至,严重挫伤了非主体民族的民族感情。普什图族与非普什图族的矛盾一直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矛盾。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在阿富汗内部对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民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阿富汗内战,实际上可以说是普什图族与非普什图族争夺中央控制权的斗争。塔利班主要由普什图族人组成,而反塔利班联盟则主要代表了非普什图族人的利益。马苏德的武装主要是塔吉克族,杜斯塔姆的军队主要由乌兹别克族组成。根深蒂固的历史仇恨和无休止的权力争夺使各民族互不信任,而且各派都想从军事上打倒其他派别从而独揽大权。

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干预下,各方通过协商最终建立了临时政府,普什图族出身的卡尔扎伊成为临时政府主席,而以塔吉克族和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北方联盟则掌握了国防、外交和内政三个重要部门,权力分配实现了基本平衡,矛盾也暂时缓和下来。但这种平衡在一定意义上讲却意味着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族利益的受损,因而引起了普什图人的不满。而且,长期以来,“普什图人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央政府;塔吉克人希望在中央政府里面获得更多的权力;哈扎拉人和乌兹别克人则希望建立非集权的地方政府并加强本族人的认同。”因而,各民族的利益和需求实在难以调和,这种脆弱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实难预料。

阿富汗的跨界民族问题是影响阿富汗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富汗跨界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分布范围及其所导致的纷争是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在古代,作为民族迁徙的走廊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阿富汗成为中南亚地区主要的跨界民族聚居区。阿富汗境内12个人口较多的民族都是跨界民族,其主体民族普什图族也不例外。与其他国家的跨界民族问题相比,阿富汗的跨界民族问题具有其特殊性。阿富汗境内各族对自己族体的忠诚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把本民族利益的获得与保护放在首位,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被束之高阁。阿富汗境内跨界民族与其国外同族的关系要远远好于其与境内其他民族的关系,一旦某一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其国外同胞往往“拔刀相助”,因而阿富汗内部问题往往会引发周边国家的干涉。如杜斯塔姆领导的乌兹别克民兵武装,实际上是一支依赖乌兹别克斯坦供养的队伍。而马苏德领导的塔吉克族武装,则得到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的强力支持。塔利班的崛起也与巴基斯坦和美国的支持密不可分。塔利班之所以未能彻底消灭北方联盟进而一统江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联盟得到了来自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国的强力支持。塔利班政权倒台后,在各大派别及其外部支持者互相妥协的基础上成立了卡尔扎伊政府。在卡尔扎伊政府成立之初,北方联盟在政府中握有实权,特别是其中的塔吉克族武装,其背后有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的支持;卡尔扎伊等普什图人则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支持。

部落间的纠纷也是导致阿富汗长期动荡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部落一直是阿富汗社会的基石,仅普什图人就有400多个大小部落,分属五大支系。分布于阿富汗广大农村地区的部落虽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但却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包括行政管理权、经济自主权,在军事上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处于事实上的半独立状态。部落地区的领导人称为部族首领,他们在部落地区就像国家总统一样至高无上,他们有权处死那些不遵守部落规矩的人,中央政府的权威甚至都依赖部族首领的支持。不仅如此,在阿富汗,普通民众对部落、血缘的认同和忠诚往往高于对国家的认同,甚至高于对伊斯兰教的认同。伊斯兰教传人阿富汗之后,也逐渐“阿富汗化”。在阿富汗,“除了信仰安拉和其使者穆罕默德,大部分的信条都与地方化的、前伊斯兰时期的习俗有关,有一些阿富汗部落社会的信念甚至与伊斯兰经典所载明的原则相违背。”这充分说明部落在阿富汗政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为驱逐外辱,阿富汗各部落武装尚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在苏联撤军后,代表各部族利益的派系未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反而各自为政,展开了对权力与利益的争夺,阿富汗陷入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悲剧之中。在阿富汗长

期战乱中,部落地区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有些势力足以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塔利班时期,塔利班试图用伊斯兰教统一阿富汗各部落,但直至其垮台也没有完全融合各个部落。卡尔扎伊政府建立后,在铲除鸦片生产、打击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装方面,也常常面临部落势力的阻挠,往往无果而终。

四、宗教、派系与原教旨主义

宗教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政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伊斯兰教是一个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宗教,其信徒往往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因而伊斯兰教在伊斯兰国家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富汗属于典型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在阿富汗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阿富汗的伊斯兰教又包含众多教派,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因而宗教问题成为影响阿富汗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伊斯兰教与教派冲突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长期以来,这两个教派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由于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联系紧密,因而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冲突对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阿富汗后,伊斯兰教开始进入阿富汗人的精神世界,历时千年,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阿富汗人的主要宗教信仰,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国教,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阿富汗有99%以上的民众都信仰伊斯兰教。“在一个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民族的概念发育未久,国家与社会两相分离,人们只效忠于地方公社,伊斯兰教是唯一可以构成所有阿富汗人的东西。”①因而,理论上讲,伊斯兰教是唯一能够将所有阿富汗人统一起来的超越民族和部落的意识形态。

然而,“宗教既能使社会目标神圣化,以此来稳定社会现存秩序,它同样也可以提出新的社会目标并使之神圣化,促成动乱与革命,动摇和瓦解现存社会。”尽管阿富汗的伊斯兰教徒占人口的绝对多数,但阿富汗却拥有众多的伊斯兰教派,各派别之间矛盾重重。在一个教派中,又可分出许多支派或组织,如逊尼派传统主义组织、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组织等。其中逊尼派传统主义组织又可进一步分为伊斯兰民族阵线、伊斯兰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三个支派;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组织可以分为伊斯兰协会、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阿富汗伊斯兰党(希克马蒂亚尔派)和阿富汗伊斯兰党(哈里斯派)四个支派;而什叶派组织则包括八个分支。上述伊斯兰教派系思想、利益各异,在抗苏战争中尚能够捐弃前嫌、共同抗敌,苏联撤军后就立即陷入争夺权力和地盘的漩涡之中,致使刚刚摆脱侵略者的阿富汗人民再次饱受战乱之苦。塔利班正是打着“铲除军阀,恢复和平,重建家园,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权”的旗号才得以迅速崛起,并进军喀布尔,继而控制阿富汗约95%的国土。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尽管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强力干预下成立了以卡尔扎伊为首的临时政府,并顺利进行了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大选,但教派间的冲突并未平息,始终影响着阿富汗的政局走向和国家重建进程。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阿富汗动乱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张恢复早期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要求纯洁和净化伊斯兰信仰,清除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建立公正、圣洁的伊斯兰社会。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非伊斯兰的杂质充斥伊斯兰社会,使穆斯林困惑、迷茫、不平衡。自18世纪中叶开始,伊斯兰世界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却强盛起来,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势力侵犯着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穆斯林对现实社会充满失望,将希望寄托在“真主”身上,希望通过纯洁伊斯兰、对西方势力发动“圣战”实现伊斯兰世界的复兴。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使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看到了希望,广大穆斯林把它视为“现代史上伊斯兰教少有的胜利”,于是他们纷纷效仿伊朗,在各国掀起伊斯兰复兴的轩然大波。

阿富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喀布尔大学神学院的部分教授建立了“伊斯兰组织”,标志着阿富汗原教旨主义的诞生。部分阿富汗学者,如尼亚齐在留学埃及时,曾受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于1965年在喀布尔大学校园里组织成立“穆斯林青年协会”(即穆斯林兄弟会),通过翻译赛义德·库特布(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毛杜迪(巴基斯坦伊斯兰促进会主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等人的著作,向青年学生传播、灌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此外,还有几位外籍教师在喀布尔大学执教,向青年宣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在他们的影响下,原教旨主义开始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为反对“异教徒”对阿富汗穆斯林兄弟的入侵,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志愿者纷纷来到阿富汗参加抗苏战争,其中不乏原教旨主义者,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随之在阿富汗开花结果。抗苏战争的胜利使穆斯林看到了“真主的力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塔利班把自己打扮成“复兴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传播普遍性的宗教价值”的角色,提出“建立纯洁的伊斯兰政权”的口号,因而很快得到阿富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得以入主喀布尔。

然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毕竟是一种脱离当代社会现实的精神学说,它代替不了切合实际的政治学说和经济政策,它更无法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因而,推行原教旨主义的塔利班政权无法解决阿富汗的民生问题,无法为阿富汗民众带来福祉,必然会丧失民心,失去执政根基。在原教旨主义者看来,卡尔扎伊政府与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傀儡政权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拒绝卡尔扎伊政府抛出的“和平绣球”,坚持“圣战”,誓死反抗“外国军事占领”,致使阿富汗局势不断恶化。因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在阿富汗的泛滥只能将阿富汗引向动荡和战乱,无法为阿富汗带来和平与发展。

五、结语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阿富汗一直处于战争与动乱之中。阿富汗的战争与动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缘政治、民族、宗教三大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如今,虽然阿富汗已走上重建之路,却困难重重。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装卷土重来已成为事实,且愈打愈猛,多次发动“春季攻势”,对卡尔扎伊政府抛出的“和平绣球”也不屑一顾。阿富汗政府军及美国联军也不断加大对塔利班的打击力度,阿富汗安全形势日益恶化。展望未来,在阿富汗政府及其后台美国联军与塔利班双方毫不妥协的情况下,双方究竟鹿死谁手,实难预料,阿富汗何时能够实现和平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的是,地缘政治、民族与宗教仍将是影响阿富汗未来局势不可忽视的三大因素。

上一篇:叙事体材料作文审题下一篇:部队战备拉动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