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试卷(9篇)
1.语言学概论试卷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遍语法的提出者是()
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布洛卡
2、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变化最慢的是()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修辞
3、下列关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组合规则关注的是线性搭配问题,聚合规则研究同功能的替换问题
B、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结构主义语法学提出的 D、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各自独立
4、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A、屈折变化
B、变换重音的位置
C、变化中缀
D、异根
5、下面关于语义模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B、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 C、有不少词的词义是精确的
D、模糊性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所以要多造一些专有名词
6、人类几种古老文字的原始字形,都是()A、象形的B、会意的C、表音的D、假借的
7、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属于语言的()A、语言的借用和吸收 B、语言的转用
C、语言的D、双语现象
8、关于语言能力,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能力指语言表达能力
B、语言能力指利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
C、语言能力指不同年龄段获得语言的能力
D、语言能力指人类的大脑为人类提供了掌握语言的先天基础
9、“戏子”、“厨子”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改用“演员”、“炊事员”,这种变化是()。
A、词义的消亡 B.词语的替换 C.词义的演变 D、词语的消亡
10、把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写成“他”、“她”()
A、表示性范畴 B、表示格范畴 C、表示人称范畴 D、什么语法范畴都不表示
二、多项选择题
1、基本词汇的特点是()A、数量最多 B、使用范围广 C、理据性强
D、产生历史长 E、构词能力强
2、一个元音的发音特征取决于()A、起主要作用的部位
B、声带是否振动
C、唇形的圆展 D、舌位的前后
E、舌位的高低
3、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可以将文字分为()A、音节文字 B、音位文字 C、表意文字D、意音文字E、表音文字
4、下面提到的研究内容,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的是()
A、外语教学的规律
B、母语教学规律 C、社交称谓语的演变规律 D、语言规范化问题
E、语言信息处理
5、来自原始印欧语的亲属语言有()A、拉丁语
B、日耳曼语 C、古斯拉夫语
D、苗语
E、阿尔泰语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1、发音方法
2、语法单位的构成关系
3、单纯词
4、屈折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0分)
1、简述索绪尔对语言学的主要贡献。
2、“修路”、“老人可以接待”都是歧义结构,试从语义角色的角度加以说明。
3、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规范化的原则是什么?
4、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这个特点?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分析下列语言事实,从词汇对语法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其中的规律。
a、差点考上了、差点没考上
b、差点摔倒了、差点没摔倒
c、差点中奖了、差点没中奖
d、差点淹死了、差点没淹死
2、试从词语的构造方式的角度对下列合成词进行分类,分别填入相应的各项中:
修辞 阿姨 瓜子 燕子 女儿 马儿 作者 司仪 刚刚 第三 作为 忘记 窗户 木头 开头 后现代 后年
(1)词根和词根组合的合成词
(2)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
(3)前加式派生词
(4)后加式派生词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8分,共18分)
1、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语法手段。
2、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分,每题2分)
1、关于书面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加工和提炼,比较规范,所以,语言研究应该首先研究书面语 B、书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任何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D、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主要是风格上差异
2、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合符号原则上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的 B、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是可变的 C、最基本的单纯初始符号都是任意的
D、任意性是指一个符号先由某一个群体约定,继而向周围扩散推广
3、产生与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叶的语言学被称为)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社会语言学 D、功能语言学
4、组合关系现在一般称为()A、联想关系 B、类聚关系 C、句法功能 D、语义组合
5、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6、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
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7、[ε]的发音特征是()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构成“语言、身体”这两个词的语素的类型是()A、都是成词语素 B、都是不成词语素
C、“语”和“言”是成词语素,“身”和“体”是不成词语素 D、“语”和“言”是不成词语素,“身”和“体”是成词语素 9、“伟大、美好、性急、霜降”等词的构造方式是()A、都是陈述式 B、都是并列式 C、前两个是陈述式,后两个是并列式 D、前两个是并列式,后两个是陈述式
10、“连老王都打了”是一个歧义结构,歧义的原因是()A、词汇意义不同造成歧义 B、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C、句法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D、语义结构不同造成歧义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结构主义语言学可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____________三个分支。
2.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讨论语言的性质、起源构造原理和发展规律的语言学叫____________。3.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由社会成员_______,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
4.非音质音位可分好几种,例如其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重变化形成的音位叫____________。5.合成词根据构词语素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例如“裙子”是_______,“集合”是_____________ 6.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多种,例如汉语普通话中,两个上声音节相连,第一个音节要念阳平,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__。7.中国语言研究,真正从语文学走向语言学,是以1898年出版的 ________为标志。8.根据发生方式可以将文字分为自源文字和 ________。
9、__________字母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产生的基础。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分析下面词组的结构层次关系(6分)太阳升起的地方肯定是东方
2.变换下面具有语法多义的句子,使其变成单义结构。(4分)反对的是王小二。
四、问答题(共40分)1.什么是基本词汇的能产性特点?举例说明。(6分)2.简要说明词义变化有哪几种情况,任举一例说明其中一种变化。(6分)3.什么是体?什么是级?简要说明英语表示体和级的词的形态变化。(10分)4.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举例简要说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5.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语言发展会有这个特点?(8分)6.什么是借形?什么是意译词?举例说明。(6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8分,共18分)
1、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语法手段。
2、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分,每题2分)。1—5 C C D A D 6—10 A C D B D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5 BDE ACDB CDE ABDE ABC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1、1、发音方法:①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
(2分)②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五种,声带振动的是浊音,不振动的是清音。(1分)③如[p]发音方法是:塞音、不送气音、清音。(1分)
2、语法单位的构成关系:①语法单位共有三级,语素和语素组是一级,词和词组是一级,句子和句组是一级,同级之间是量变关系,功能相同;不同级之间是质变关系,功能不同。(2分)②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量变关系叫做构成关系。(1分)③如“花”都是词,“红花”是词组,“花”和“红花”功能相同。(1分)
3、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2分)例如“人、山、火、玻璃、伶俐”等。(2分)
4、屈折语:用屈折方式表示语法意义,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曲折两种,内部屈折式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构成不同语法形式,外部曲折式通过附加词缀表示形态变化(3分)内部屈折如英语中的tooth(单数)——teeth(复数),外部曲折如英语中的say(原形)——says(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1、①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1分)②区分了言语活动中的“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匀质的,言语是个人的、现实的、异质的。(2分)③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创制了专门术语----能指和所指(1分)④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20世纪的语言学对其它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分)
2、①“修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通过“修”这个动作,使之有了“路”,另一个是原本就有“路”,但“路”有问题,通过“修”使之好。“老人可以接待”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可以接待老人”,另一个是“老人可以接待别人”。(2分)②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就叫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结果、工具、处所等等。语义角色不同,常常造成歧义。(2分)③“修路”的第一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结果。第二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受事。“老人可以接待”的两个意思中,变元“老人”的语义角色分别是受事和施事。(2分)
3、①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3分)②原则和标准是: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得失,即使是语言学家认为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现象,只要社会上普遍承认,也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予以承认。语言规范化必须跟上语言发展的步伐,保证规范化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3分)
4、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表现在:a、语言子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b、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c、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d、不同社会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平衡。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4分)
1、①这四组例子,a、c是一类,b、d是一类。
a、c组的“考上、中奖”是积极意义的,b、d组的“摔倒、淹死”是消极意义的。(3分)②词汇对语法有影响,针对这些例子来说,当谓词的词汇意义是积极意义的时候,进入“差点儿----”句式后,肯定形式表达的是否定意义,“差点儿考上了”的意思是“没有考上”,“差点儿中奖了”的意思是“没有中奖”,否定形式表达的是肯定意义,“差点没考上”的意思是“考上了”,“差点儿没中奖”的意思是“中奖了”;当谓词的词汇意义是消极意义的时候,进入“差点儿----”句式后,不论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表达的意义都是否定的。“差点儿没摔倒”和“差点儿摔倒了”的意思都是“没有摔倒”,“差点儿淹死了”和“差点儿没淹死”都是“没有淹死”的意思。(5分)
2、词根和词根组合的合成词 修辞 女儿 司仪 刚刚 作为 忘记 窗户 开头 后年 瓜子
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 阿姨 马儿 燕子 作者 第三 木头 后现代
前加式派生词 阿姨 第三 后现代
后加式派生词 燕子 作者 马儿 木头
评分标准:每错两个扣1分,扣完为止,不倒扣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8分,共18分)
1、①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形式的类叫语法手段。
(1分)②语法手段又可以分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1分)③词法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词形变化如:book—books是附加形式,foot-feet是内部屈折形式,go----went是异根形式,fish(单数)----fish(复数)是零形式。(2分)词的轻重音如:东西/东•西的意思不同,买卖/买•卖的意思也不同。(1分)词的重叠如:人人、年年、天天等都有逐个的意思,看看、说说都有尝试的意思。(1分)④句法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个小类。虚词手段如:a boy和the boy 的区别就是靠冠词来表达的,“看书”和“看了书”的区别就是靠时态助词来表达的。(1分)语类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动宾结构,“好书”之所以是偏正结构,这和词类是有关系的。(1分)语序手段如:“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的意义不同,是由于语序的不同,前者的“客人”是有定的,后者的“客人”是无定的。(1分)语调的手段如:“你去吧?”和“你去吧!”,前者是疑问,后者是祈使,语调的作用明显。(1分)
2、①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可以包含若干个音色不同的音素。(2分)②归纳音位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对立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都具有辨义功能,那么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对立性原则。(1分)如汉语普通话中,bǔ(补)和pǔ(普)中“b[p]”和p[p>]出现的语音环境相同,音节的对立实际上是“b[p]”和p[p>]的对立,区别了不同的意义,根据对立性原则,“b[p]”和p[p>]是汉语的两个音位。(1分)③第二个是互补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不在相同的环境中出现,不能区别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互补性原则。(1分)如:普通话的[Q] [a] [A] [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Q]出现于[i-]、[y-]与[-n]之间,[a]出现于[-i]、[-n]之前,[A]出现于无韵尾的韵母中,[A]出现于[-u]、[-N] 之前。它们不区别意义,根据互补性原则,这四个音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一个音位。(1分)④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而且,它们音质之间的差异不能从各自出现的环境之中得到解释,音质之间的差异较大,那么我们把它们也归为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相似性原则。(1分)“[p]”和[N]普通话中是互补的,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但这两个音素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我们仍将它们看作不同的音位。(1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卷)
一、单项选择: 1—5 A D B C D
6—10 C D B D D
二、1、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2、普通语言学
3、约定俗成
4、非音质音位
5、派生词、复合词
6、语流音变
7、《马氏文通》
8、借用文字
9、腓尼基文字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1.分析下面词组的结构层次关系(6分)太阳升起的地方肯定是东方
2.变换下面具有语法多义的句子,使其变成单义结构。(4分)反对的是王小二。“反对的是王小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家“反对的”人是王小二,另一个是 王小二反对某人或者某事。大家反对的是王小二。王小二反对。
四、问答题(共40分)
1、基本词汇的能产性是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和很多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这些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词汇,成为词根。如“山、水、笑”等。
2、词义变化形式主要有:词义转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
词义缩小:如古汉语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江、河。
3、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最常见的是完成式和未完成时。英语有三种体,有一般体、现在体和完成体。
级:表示性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单音节形容词和一部分副词一般用词尾变化来区分这三级,如big(大,原级)、bigger(大,比较级)、biggest(大,最高级)多音节词则一般在前面加副词more表示比较级,加most表示最高级。
4、语义作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概括的认识,词义的意义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体对象的共同特征。如表示普通概念的词语,“河、江、人”等。如专用名词,“鲁迅、孔子”等。
5、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表现在:a、语言子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b、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c、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d、不同社会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平衡。
6、借形:将源语言中词语的书写方式搬过来。如汉语从日语中借用的词汇“背景、参照、场所、方针、登载”等。
意译词:借用方语言的材料和构词规则将源语言的词语按照意义翻译过来。如汉语从英语中意译过来的词汇“电流、半径、内在”等。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①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形式的类叫语法手段。
(1分)②语法手段又可以分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1分)③词法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词形变化如:book—books是附加形式,foot-feet是内部屈折形式,go----went是异根形式,fish(单数)----fish(复数)是零形式。(2分)词的轻重音如:东西/东•西的意思不同,买卖/买•卖的意思也不同。(1分)词的重叠如:人人、年年、天天等都有逐个的意思,看看、说说都有尝试的意思。(1分)④句法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个小类。虚词手段如:a boy和the boy 的区别就是靠冠词来表达的,“看书”和“看了书”的区别就是靠时态助词来表达的。(1分)语类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动宾结构,“好书”之所以是偏正结构,这和词类是有关系的。(1分)语序手段如:“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的意义不同,是由于语序的不同,前者的“客人”是有定的,后者的“客人”是无定的。(1分)语调的手段如:“你去吧?”和“你去吧!”,前者是疑问,后者是祈使,语调的作用明显。(1分)
2、①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可以包含若干个音色不同的音素。(3分)②归纳音位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对立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都具有辨义功能,那么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对立性原则。(2分)如汉语普通话中,bǔ(补)和pǔ(普)中“b[p]”和p[p>]出现的语音环境相同,音节的对立实际上是“b[p]”和p[p>]的对立,区别了不同的意义,根据对立性原则,“b[p]”和p[p>]是汉语的两个音位。(1分)③第二个是互补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不在相同的环境中出现,不能区别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互补性原则。(1分)如:普通话的[Q] [a] [A] [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Q]出现于[i-]、[y-]与[-n]之间,[a]出现于[-i]、[-n]之前,[A]出现于无韵尾的韵母中,[A]出现于[-u]、[-N] 之前。它们不区别意义,根据互补性原则,这四个音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一个音位。(1分)④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而且,它们音质之间的差异不能从各自出现的环境之中得到解释,音质之间的差异较大,那么我们把它们也归为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相似性原则。(1分)“[p]”和[N]普通话中是互补的,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但这两个音素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我们仍将它们看作不同的音位。(1分)
2.语言学概论试卷 篇二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已得到广泛认同, 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但也有明显不同的目标。教育部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 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也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教学活动中, 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 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彭泽润、陈长旭、吴葵 (2007) 提出“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认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梁驰华 (2008) 就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应当突出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提升课程的语言学习指导作用, 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 课程的语言教学指导作用和正确处理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蔡旭 (2011) 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 应当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索,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甘智林 (2008) 、聂志平 (2010) 、张先亮 (2010) 也探讨了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对于两门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要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有选择、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地安排授课内容, 对重复的内容有所取舍, 有所详略地加以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彭泽润 (1998) 提出,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国家语言建设中的政策, 介绍和强调理论问题, 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国家语言政策, 介绍与强调其理论问题:运用系统理论, 帮助人们分析语言使用中的得失;运用符号编码的原理, 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字的优点;从共同语与非共同语的关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问题;运用抽象与具体、相对与绝对的哲学原理, 解释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设计原理等。徐越 (2000)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 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 如何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实际相结合, 如何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如何安排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李二占 (2009) 认为老师授课, 不但要具有常规教学法的基本功, 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 采取不同的灵活具体的教学方法, 即“非常规教学法”:推导法、直感法、量化法、穷尽法、背景法、批评法等。谢奇勇 (2010) 就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理论经”、“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普通语言学”与“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理论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聂志平 (2010) 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法还应该是讲授式, 不是简单的就书衍说, 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 板书教学是课件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强调每次课推荐阅读书目的重要性。童湘屏 (2011) 提出“情景创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及探索。根据实施情况, 从课堂“情景创设”实践教学和课外“情景创设”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阐述了其主要做法及实施效果。岑运强 (1997) 、李映忠 (2008) 、池昌海 (2009) 、赵宏 (2004) 就语言学概论教材进行了探讨, 许云 (1996) 、纪秀生 (1997) 、李树新 (2004) 、郜峰 (2006) 、洪水英 (2006) 、罗耀华、柳春燕 (2006) 、郭新雨 (2009) 、刘云 (2010) 、赵贤德 (2010) 、徐红梅 (2011) 、叶川 (2011) 等也分别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探讨
学者们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曾毅平 (2001) 认为, 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 要处理好与其他语言学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的关系;要注意补充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彭泽润、邱婧、方安琪 (2010) 必须加大语言学概论课程和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聂志平 (2010) 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纪秀生 (1997) 、杜道流 (2004) 、申小龙 (2005) 王健 (2005) 、杨宏 (2008) 、商艳霞 (2009) 、黄育红 (2010) 、刘淑霞 (2010) 、刘丽丽 (2010) 、张丽 (2011) 、靳开宇 (2011) 也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展开了探讨。
四.双语教学方面的探讨
在高等学校提倡“双语教学”的背景下, “语言学概论”已被公认为是中文专业最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一些学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谢奇勇 (2010) 简述了双语教学的背景, 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慎重,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的“双语教学”与一般概念的“双语教学”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上, 认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行的是“渗透式”的“双语教学”。尚来彬 (2010) 、刘冬冰 (2010) 、冯学民、姜云龙 (2010) 也撰文探讨此问题。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于红梅、闫慧珍 (2010)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学概论”存在的问题:目前教材不适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策略。
五.小结
总体而言, 学者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当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行了讨论,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需要探讨是把已有的各种改革意见,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类型及教学对象有一深入的研究。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一)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或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活动的探讨。对于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而言, 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对少数民族学生, 尤其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 如何进行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民族院校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 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二) 加强语料库的建设。“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同时收集来的语料也显得单一。如此看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语料库的建设十分重要。
(三) 加强“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探讨。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丰富“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 防止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如何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如何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4) ;
[2]聂志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
[3]彭泽润等,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 云梦学刊, 2007 (4) ;
[4]曾毅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5]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6]梁驰华, 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兼谈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高教论坛, 2008 (2) ;
3.语言学概论试卷 篇三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理论教学;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类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被视为一个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置这门语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是应该有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目标?更高的目标又该如何去实现?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应该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是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如果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运用能力之间的距离?语言学概论课程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些问题恐怕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发生的诸多变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一套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教材。受中文教指委委托,其中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业教师承担编写工作,目前该教材已正式出版(《语言学概论》,贺阳、沈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总结了长期理论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得失,并有意识地将形成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材的编写中,努力使新的语言学概论教材能够方便这些教学理念的实现。
一、学以致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讲授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容,无疑是语言学概论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如果到此为止,我们不禁要问:学习理论究竟为了什么?怎样才算掌握了一种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理论的本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系统化知识,它来自实践,但又不局限于当下的实践。理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科学观察的引导作用、对观察结果的梳理、概括和解释作用,以及对未知事实的预测作用。理论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认知活动的引导作用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一句话,理论既是人类认识的总结,又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既然理论是一种工具,那么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应该是运用,而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脱离了理论的运用,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理论,这跟我们了解和掌握任何一种工具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使学到的理论能够发挥其在认知活动中的应有作用,而不仅仅是识记一些概念和命题。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
既然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我们又清楚地知道: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一个跨越,学习甚至理解了相关理论,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那么理论课程如何教,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呢?这是我们在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确定之后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校的理论教学应该由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理论运用能力培养,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强化问题意识、注重解释理论和理论解释等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都是有意义的。
二、强化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都是问题驱动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最为基本的原动力,提问和质疑通常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喜欢问“为什么”,这本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在应试教育下,这种天性或多或少被消磨折损以至于不少学生只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理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看不到问题,提不出质疑,也就不会有理论的运用。所以,提问和质疑是理论运用的前提,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运用能力的基本要素。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和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则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强化问题意识的手段。
1.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是说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再讲授理论作为问题的解答。这种问题导入方式比开门见山讲概念更能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发问的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技巧,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
语言学概论中的音位理论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之一,学生尤其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些明明不同的发音归并为同一个语音单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前期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出音位理论来加以解释。
通过前期语音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及元辅音的教学,学生已知道不同的元辅音音质不同,发音共鸣腔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音质的不同。那么我们就要问:
(1)就不同人的发音而言,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发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为什么不同的人发某一个音时,明明都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却会听成同一个音?
(2)就同一个人的发音而言,有时候我们通过对自身发音器官变化的感受,明明知道刚才因发音器官的状态不同,所发的音一定是两个不同的音,但为什么却又听不出来分别而把它们当成同一个语音单位?
这些问题是人人都可以亲身体验的,但又是一般人难以回答的。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人对语音的感知是一种范畴感知,这种范畴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所得到的语音心理印象是在对客观的声音进行过滤和筛选后形成的。那么过滤和筛选的机制又是什么?或者说人是根据什么来决定在这个过滤和筛选过程中舍弃什么,保留什么?endprint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音差别在语言中只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把不同的意义区别开来。因此人们对所有的语音差别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是否与区别意义有关而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和区别意义有关的,就是重要的,不管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人们一定会敏感地察觉到而详加分辨,否则就听不明白别人说的意思。凡是和意义的区别无关的,就是不重要的,即使听不出差别,也不会影响对他人言语的理解。久而久之,人们对这些语音差别的感知就会迟钝,甚至完全不能感知。这既是音位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提问—解释的基础上,再去讲授“音位”的概念,由于有了人人可以体验的经验事实,学生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提问—解释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理论运用案例,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体验。
2.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是说在讲授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时,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将理论的阐释和理解引向深入。这种追问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也有利于避免学生不求甚解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语言学概论在讲到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语言的发展演变时,总是要提到“语言接触”的概念,但很少去讨论“语言接触”究竟是什么,语言和语言又是如何接触的,而只是介绍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如语言成分的借用、双语现象、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个由符号和关系构成的抽象实体,并不是具体的物体,它们又怎么能相互“接触”呢?如果我们说不清楚“语言接触”是怎么回事,就无法说清楚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我们提出上述问题,就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语言接触过程的微观理论。学生就会知道:所谓语言接触是指语言使用者的接触,这种接触指的是互相学习和使用对方的语言。或者说语言之间的所谓接触是通过外语学习和使用实现的,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也离不开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在外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语成分或表达方式引进到自己的母语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母语发生变化。可见,所谓“语言接触”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在双语人头脑中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外语成分和结构怎么就会引进说话人的母语,从而引发母语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遇到同胞就说母语,遇到外国人就说外语,这可以是两个彼此分离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可以有多种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所谓“语码交替”。所谓“语码交替”是指同一个说话人跟不同对象(例如同胞和外国人)交谈时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语码交替为什么有可能使外语成分进入母语呢?有关研究表明:说话人如果经常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很难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不激活另一种语言,以致一种语言的成分会渗透到另一种语言之中,或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语码交替等机制会导致外语成分的渗透,这种渗透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外语成分的借用。但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借用同一个外语成分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个人或个别人的借用怎会影响到整个语言而使整个语言发生演变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外语成分的借用可以分为借用的发生和借用的传播两个前后相连而又不同的过程。所谓借用的发生是指语言社团中的个体在个人言语中引入外语成分,所谓借用的传播是指个人言语中的借用成分在整个语言社团中的扩散和接受。只有当个体借用扩散到整个语言社团并为其所接受,才称得上是外来成分的“并入”,才是语言演变意义上的“借用”。借用的发生和传播虽是不同的过程,但传播也会制约发生。只要有双语人存在,个体借用就有可能发生,但如果个体借用无法获得广泛传播,就只能是个人言语成分而不是语言成分。因此,传播的可能性对个体借用也会有制约作用,除非借用者只图自娱自乐,否则借用者必须考虑借用的可接受性。
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就会不断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深入展开的理论呈现了有关现象的足够细节,而绝非空洞的“宏大叙事”。这就为学生具体运用理论去观察有关现象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细化的理论才可能对科学观察有更为具体的指导作用。同时,这种提问—解释,再提问—再解释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理论运用的观摩和实践过程。
当然,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教材编写受行文惯例的限制,不可能总是以“设问”方式引导下文。但编写者如果有问题意识,在编写过程中能够在心中自问自答,则可以使理论的阐述更系统、更深入,避免重要的问题浅尝辄止,同时也方便教材使用者以提问方式展开教学。而这正是我们编写这部《语言学概论》教材的一个原则。
三、注重解释理论与能力培养
注重解释理论是说要讲清楚理论的道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的介绍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讲清楚某种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一是解释某种理论为什么是如此,或者解释某种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介绍理论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显然后者更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只有掌握了理论的精神和实质,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论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从而避免理论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和强作解释。
语言学概论教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曾提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纲领和指南,人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切分和分类,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因此,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一致。这也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理论长期以来充满争议,在中国大陆更是长期遭到批判。但在今天看来,对这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语言学概论不介绍是不合适的,但前提是要讲清楚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简单的肯定和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endprint
对“语言决定论”,我们在教材和教学中是这样来处理的:就民族语言和民族思维的关系而言,“语言决定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这要看我们对其中的“决定”做何种解释。如果对“决定”做强式解释,认为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这个民族的语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民族语言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如果对“决定”做弱式解释,认为民族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的认知,一种语言可能比另一语言更容易促发和指引某些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从而导致不同民族在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不仅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而且目前在学术界也有相当共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民族语言虽然会造成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但语言和认知毕竟不能等同。认知能力作为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各民族相同的,不同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共同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则和规律。我们既要看到语言不同所造成的认知方式和习惯上的民族差异,也要看到人类在认知能力、思维规律上的一致性以及在认知结果上的共通性。
上述对“语言决定论”的理论解读,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这相当于给出了运用这一理论的限制条件,以保证理论运用的适恰性。
对理论进行解释,还可以利用理论和理论、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更为基本的理论来解释其他理论,用更为本质的属性来解释其他属性。例如,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离散性和线条性。但为什么语言符号会具有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角度进行解释。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词义的模糊性,但词义的模糊性是否具有必然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范畴化和词义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现象是理论的运用,用理论来解释理论同样也是理论的运用。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解释理论,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使其了解某一理论的立论依据、可信程度和适用范围,建立“理论自信”,而这些都是敢于运用某一理论并能够恰当运用这一理论的保障。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注重解释理论,教材内容才能够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尽可能地建立理论之间的关联,从而使教师在使用教材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展开空间。
四、注重理论解释与能力培养
注重理论解释是说学习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利用理论的解释功能,不但能够描写相关现象,而且有能力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描写和解释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层面,但由于语言现象往往无法穷尽观察和完全归纳,因此没有解释的描写往往难以达到“描写的充分性”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描写的充分性有赖于解释。所以,学会运用理论来对客观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是培养理论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下面每组句子的真值条件相同,语法结构一样,但却一句自然,一句别扭:
a1. 茶杯在桌子上面
a2. 桌子在茶杯下面
b1. 板车在大楼前边
b2. 大楼在板车后边
c1. 邮票贴在信封上
c2. 信封贴在邮票上
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直接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言形式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外化形式。因此,语言形式总是和认知方式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等于扭曲了人的认知习惯,这样的语言形式就不易被人们接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言现象背后往往有其认知上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上面所举各组句子中一句能说,一句一般不说呢?从人的认知习惯上看,当人去观察和感知同一空间内的两个物体时,人眼不可能同时聚焦于两个物体,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因受到关注而在人的心理上留下突出而清晰的印象,另一个物体则只能作为确定方位的陪衬。在这个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主体—背景认知模型。那个被关注的物体可以称作“主体”,被当作“主体”陪衬的物体可以称作“背景”。一个物体究竟是被当作主体,还是被当作背景,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粗略说来,体积、面积相对较大的物体通常被看作背景,体积、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通常被当作主体,违反了这一认知规律,语句就难以成立。在汉语里,“在……上/下/前/后”结构通常是表示背景的,(a2)、(b2)和(c2)之所以别扭,是因为这个结构中的名词所表示的都是体积或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用这样的成分做背景,违背了认知规律,所以句子让人难以接受。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理论的解释功能,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多提供一些理论解释的案例,不仅可以印证理论,而且可以为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这比举几个例子去简单印证理论,对教材使用者的帮助会更大。
总之,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讲清楚有关概念和命题,而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追求,也就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亦当如此。理解和运用、知识和能力都不是可以自然转化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既是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理论课程教师的应尽职责。
4.旅游学概论试卷试卷A答案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60分)1-
5、ADDDB6-
10、A A D C B11-15BDAAC16-20DCAAA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论述题(2题共20分)
1.从理论上讲旅游业不算是项产业(三分)
在实践上,旅游业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产业(三分)
旅游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界限分明,只是说明旅游业的特点。(四分)
2.在全世界国际旅游中,近距离的出国旅游,特别是前往邻国的国际旅游,一直占绝大比重,以旅游人次计算,这种近距离出国旅游人次约占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的近百分之八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A.这种旅游费用少B.入境手续和交通便利 C.障碍少(4分)
在流动趋势的分布上,特别是就远程国际旅游而言,从50年代至今,欧美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并且这两个地区彼此互为重要的客源地和目的地。(3分)
5.《旅游概论》试卷参考 篇五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 共60分)
1、开办国内旅行社需要注册资金( )
A、10万元 B、20万元C、30万元 D、40万元
2、 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是一个国家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A、旅行社 B、旅游交通 C、旅游饭店 D、旅游者
3、《21世纪议程》是( )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和通过的。
A、1991年6月 B、1991年9月 C、1992年6月 D、1992年9月
4、美洲地区每年接待的国际旅游者约占全世界的( )
A、15% B、20% C、25% D、30%
5、以远离城市、交通便利、康乐设施完备为特点的饭店是( )
A、会议型饭店 B、度假型饭店 C、商务型饭店
D、常住型饭店
6、下列属于中国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是( )
A、先国内后国际 B、先国际后国内 C、由近及远
D、以上都不对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7、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依据是( )
A、价值性 B、可进入性 C、吸引性 D、变化性
8、下列不属于旅游娱乐业基本特征的是( )
A、艺术化 B、个性化 C、多样化 D、等级化
9、开封清明上河园属于( )
A、地文景观 B水域景观 C、遗址遗迹 D、建筑与设施
10、法国人到英国、英国人到西班牙的旅游活动属于( )
A、跨国旅游 B、洲际旅游 C、环球旅游 D、地域旅游
11、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对( )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A、旅行社 B、旅游交通 C、旅游饭店 D、旅游者
12、1984年国家统一由( )港澳探亲团的组织工作
A、国旅 B、中旅 C、青旅 D、华侨服务社
13、下列山脉属于豫西山地的是( )
A、王屋山 B、尧山 C、鸡公山 D、林虑山
14、“百里画廊”,“北方三峡”分别是对( )的誉称。
A、青天河、宿鸭湖 B、博山湖、青天河
C、青天河、南湾湖 D、南湾湖、百泉
15、( )是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A、中原古代文明直观 B、河南古代玉器馆
C、明清工艺 珍品 D、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
16、( )时期,洛阳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
A、西晋 B、隋唐 C、北魏 D、五代十国者
17、( )是南阳做早的.地名之一,( )时楚国在此设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
A、申 西周 B、申 春秋 C、宛 春秋 D、宛 西汉
18、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而兴建的是( )
A、太清宫 B、中岳庙 C、延庆观 D、太初宫
19、散客旅游首先在( )盛行
A、欧美 B、亚太 C、非洲 D、中国
20、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建造了(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A、10 B、11 C、12 D、13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消遣性旅游者对价格最敏感( )
2、郑州大河村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 )
3、我国与欧美旅行社都是依靠向旅游者收取服务费来实现经济效益的( )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4、北京香山红叶观赏变现的是旅游资源的变化性( )
5、如今的中国旅游三大市场由主次之分逐步走向并列发展( )
6、夏王朝最早把都城建立在洛阳偃师二里头( )
7、焦作林州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 )
8、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体现公平合理,其核心是体现对旅游资源具有平等享受的条件和机会( )
9、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的缩写是WATA( )
10、从国际旅游发展特征来看,在未来中,远程旅游人数将增加,区内旅游的增长率将相对降低(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 风景名胜区
2、 旅游产品
3、 边境游
4、 旅游饭店
四、简答题(4小题,共24分)
1、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2、嵩山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哪些?
3、旅游业如何健康发展?
4、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五、综合体( 14分 )
6.2013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篇六
┈┈┈┈┈┈┈┈┈┈┈┈密┈┈┈┈┈┈┈┈┈┈┈┈┈┈┈┈┈┈┈┈封┈┈┈┈┈┈┈┈┈┈┈┈┈┈┈┈┈┈┈线┈┈┈┈┈┈┈┈┈┈┈┈┈┈
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
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末考查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关于文学原始发生,有、劳动说等几种观点。
3、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与理性、情感性与
_认识__的相互渗透状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等三个环节。
5、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主观的真实、6、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性
种类型.7、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是诗、8、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阻拒性、本色化等特点。
9、文学意蕴层面可分出
10、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等特征。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A)A.艾布拉姆斯B.韦勒克C.沃伦
D.菲雷泽
2.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
D.斯大林
3.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的是:(C)A.女权主义B.结构主义C.俄国形式主义D.英美新批评派4 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C)A.刘勰B.陆机C.曹丕D.钟嵘
5、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的是:(B)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希尔特
┈┈┈┈┈┈┈┈┈┈┈┈密┈┈┈┈┈┈┈┈┈┈┈┈┈┈┈┈┈┈┈┈封┈┈┈┈┈┈┈┈┈┈┈┈┈┈┈┈┈┈┈线┈┈┈┈┈┈┈┈┈┈┈┈┈┈
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对______B___的评价。
A.列夫·托尔斯泰
B.巴尔扎克
C.劳拉·拉法格
D.普列汉诺夫
7、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是:(A)
A.黑格尔
B.席勒
C.康德
D.费尔巴哈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言语的特点:(D)
A.内指性
B.心理蕴含性
C.阻拒性
D.假定性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A)
A.伊瑟尔
B.伽达默尔
C.姚斯
D.哈贝马斯
10.“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____A____中提出的。
A.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B.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C.恩格斯:《致弗·梅林》
D.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
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3、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
福相联系。
4、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四、简答(每小题9分,共18分)
1、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要点: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要点: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第四,艺术发现并
不改变原来的事物。
说明:每个简答题9分,共18分,按要点酌情给分。
五、评论(读下面的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40分)
他的姓不大好听,姓苟。前些年,在县委任过常委,主管过宣传工作,行政官衔不明确,“官称”就很别扭。这本是没办法的事,当面叫他“常委”,不挂姓,背地只要说“一丝不”仨字,那就是指苟常委了。
我喜欢爬格子,稿子上过报纸,也上过电台,还有一次居然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也许正由于这,我被调到县里去做宣传工作,每写好稿子,要经苟常委过目。
┈┈┈┈┈┈┈┈┈┈┈┈密┈┈┈┈┈┈┈┈┈┈┈┈┈┈┈┈┈┈┈┈封┈┈┈┈┈┈┈┈┈┈┈┈┈┈┈┈┈┈┈线┈┈┈┈┈┈┈┈┈┈┈┈┈┈
“咦,你看!”他从眼镜的上方向我瞥了一眼,然后,用右手食指点着我的稿子“你看,你这个‘己’字伸出一点点头儿,那怎么行!那就念另一个字喽!这不用说我想你当然知道哟!”
我急忙用手指甲在稿纸上划了几下,笑了笑:“念‘已’,已经的‘已’!”
“不,不,你看,你那一竖折钩儿伸出的太多了,跟上边连上了,那就又成了‘巳’字喽!哈,中国字,难,学好,不易,唯其难,必一丝不苟!”
从办公室里出来,我的脑子早被“己”、“已”、“巳”那三个字搅成了一团乱麻。
忽一日,同室的张志芳笑着走近我,悄声说:“传你呢!”
我愣愣的。
“呀,这么迂,‘一丝不’呀!”她吐了吐舌头,诡谲地一笑。
我去了。
“你看,又找你了。这一次,你稿子里的所有‘禾’旁都带钩儿了!”
我呆呆的。
“那‘禾’旁不该有‘钩儿’是直直的一竖。”长指甲在我的稿子上划出一条很深的印迹。
他摇摇头,不再言语。
这很使我吃惊。
他似乎陷入了幽远的沉思,许久,才用嘴角嗤地一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这个‘禾’旁有钩儿没钩儿竟在文字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文字学家听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说:没见过庄稼的根儿向上长的,从中受到启示,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禾’旁不要‘钩儿’的论文,还建议出版界开展‘凿钩儿’运动。你看,现如今出版的图书,所有‘禾’旁的钩儿都凿掉了!”
苟常委的渊博知识,令人叹服。我常常是写好稿子就主动登门求教,每次总能得到新的知识。
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别就是二十余年!
在这二十年间,关于苟常委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隐隐约约地听说过,他曾给一家电台写过听众来信,建议纠正“老挝”和“秘鲁”的读音云云。耳听为虚,不知可曾真有过此事。
突然,我莫名其妙地接到了一个电话——叫我给常委起草悼词。
“这是哪里事!”我心里突突地跳,可还是答应了。
悼文写好了,只是“医治无效”后面的时间还空着,那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死。
“要不要读给苟常委听听?”我惴惴地问。
“那干啥?”
“怕不好吧,他一生一世一丝不苟„„”
没想到周围的人“哗”地笑起来。
我忙解释:“不开玩笑,真的,让他听听好,虽说悼文都是陈谷子烂芝麻老一套,还是让他听听的好!”“可以吧!”
大家都倚在苟常委的床头,叫醒他,其实已很难,不过,看得出,他心里是明白的,只是眼已极难睁开,手也极难动弹了。
悼文不长,很快读完了。
苟常委灰色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
大家知道他已很满意,轻声吵吵着“就这么定了”!
此时,苟常委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
“静、静静„„”一片唏嘘声。
苟常委两个手指叉开,再叉开,然后,食指打了个弯儿,颤了几下,头随着轻轻晃了晃。
谜,是个哑谜。大家面面相觑,提了至少有一百零一个“是不是„„”
苟常委皆用晃头表示否定。
忽然,我心里一亮,分开人群:“哦,悼文里应该把‘退休’换作‘离休’对不?”
7.语言学概论试卷 篇七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考核模式,改革
“语言学概论”(简称“语概”)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方面,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难学无用”,不仅抽象枯燥,而且理论化、不实用。本文主要从语概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角度,探讨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方式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以考试改革促进语概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语概课程考试现状
语概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模式。传统闭卷考试评价角度单一,单凭一张试卷,无法使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成绩中有效反映出来[1]。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误导学生机械背诵、生硬记忆 ;考核的重点是期末终结性考核,往往只凭期末的一次作业或一次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给以评价,不仅导致考核结论不够客观全面,还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的探索
通过深入教学实践研究,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语概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探索形成了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
(一)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成为自主性学习者,无疑会对教学质量起到提高作用。”[2]在语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
(二)语概课程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老师和教材中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 , 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考试的方式是继承传统课程闭卷考核方式。语概属于基础理论性学科,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是必要的,课程考核仍需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3]。
(三)考核方案的公布及考核成绩构成
考核方案制定完成后可装订成册在学期开始之前发给学生,或者由任课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通告学生,学生在认真阅读或细细体会的基础上能够明确本学期对该课程的初步认识,为学生预习或准备各项考核作出明确的导向,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内容而不再盲目地跟在教师后面获取知识。学生成绩总体评价 =50% 形成性评价(10%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 +20% 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 +15% 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 +5% 考勤与表现)+50%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
(四)与本考试改革配套的教学改革
实行分版块教学。根据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版块进行教学 :一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二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词义 ;三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分版块教学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分版块教学方便在每个版块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阶段性能力测试,可以更系统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三、结语
8.语言学概论试卷 篇八
[关键词]语言学;现状;改革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门课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无用,多数老师都认为这门课难教,与文学课程比起来,语言学概论课显得枯燥乏味,在当前重视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1)内容陈旧、封闭。目前各高校使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知识体系相对陈旧,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很多教材长时间没有修订,一直使用即使有些教材发行了新的版本,似乎更多也只是形式上的更新而已,并未做较为深人的改动教材内容的滞后、封闭与语言学与时俱进的特点相矛盾语言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语言是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学在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发展,新观点、新流派层出不穷,衍生出诸多边缘学科但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似乎没有多少进人到教材当中。
(2)内容与现代汉语重复。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其内容与现代汉语有许多重复之处。以现行最普遍的教材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修订版)为例,全书共九章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而使用较多的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一书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语音;第三章文字;第四章词汇;第五章语法;第六章修辞因而从形式上不难看出,二者都有涉猎的是“语音”“语法”“文字”,从章目上看无疑是重复的诚然,两门课程对语言的分析各有侧重,现代汉语属于专语语言学,研究对象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所有语言但因语言学概论中分析举例时较多涉及汉语,所以在一些知识方面还是给人以一种相同的感觉。
(3)语料单调、单薄。虽然语言学概论是以所有语言为研究对象,理论上讲,教材中所涉及语料也应是‘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却是汉语‘一枝独秀”唱‘主角”,英语与其他语言‘客串”,这样的组合必然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学习的兴趣下降,加之很多理论只是用这样的一两个例子一笔而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未能深人。
2.教学方法单一
一直以來,语言学概论的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一次课下来,往往是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头昏手麻,大量的理论灌输让学生难以消化,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虽然课程的理论性要求老师进行系统讲授,帮助学生构建语言理论体系,但这样的形式却也严重挫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不能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更加重了他们对这门课的‘无用论”认识
3.教学评价与课程性质相悖
目前一般高校采用的考核形式通常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o,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期末成绩占70"/o,采取闭卷笔试形式,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很显然,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会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因为所考内容无非是一些通过考前突击复习便可得分的‘死知识”,根本不需要在平时花费多少精力,便可应对考试这样的结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构建框架式教学内容模块
“语言学概论”虽然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中如若能针对教材内容,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
2.补充新知识
对于教材内容陈旧的间题,一线教师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编著者,一方面教材不可能随时更新,对其内容不能过于严苛;另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完美无缺,教材毕竟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面向理论上相同的一类学生,教学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所以应在择‘优”选择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符合学生基础的革新与补充可以在教学中补充语言学研究相对成熟的成果,这些学科内容相对难度不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与学生的生活也较为相近,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的功用;同时,还应加强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发展。
3.讨论式教学
授课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实际措施。课前有口的地拟好问题,发给学生资料,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有些内容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后思考题,采用讨论式教学,师生互动,活跃了学生思维,改变了课堂沉闷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刚开始时学生一般不愿也不敢大胆提问,害怕提问,唯恐提错问题怕人笑话,这时授课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设法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的选题要选那种较能自由发挥的论题,不能选太小、太具体的题口,以免难以发挥、没有意见可以争论。讨论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还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说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种种不同的观点,共同进步。
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将具有丰富的可观赏性的视频、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的感性认识,让“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形象起来。
5.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语言学概论”课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传统的考察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会禁锢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诱导学生进入到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中。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想要改变语言学概论课“难学无用”的现状,我们要把语言理论与实际语言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语言现象出发去学习,解决“语言学难学”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在学生的心目中,“语言学概论”能够和文学类的课程一样,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彭润泽.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J].语文建设,1999.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青松,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2012.
9.艺术概论命题预测试卷7 篇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艺术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时期。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奴隶制前期D.奴隶制后期【】 2.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A.商代B.春秋时代C.西汉D.东汉【】 3.亚里斯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A.《诗艺》B.《诗品》C.《诗学》D.《论崇高》【】 4.审美的客体是。
A.鉴赏者B.艺术家C.艺术作品D.艺术受众【】 5.《石壕吏》属于。
A.抒情诗B.叙事诗C.词D.散文诗【】 6.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是。
A.情节B.故事C.语言D.结构【】
7.《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A.新月派B.山药蛋派C.鸳鸯蝴蝶派D.创造社【】 8.《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巴尔扎克B.托尔斯泰C.狄更斯D.雨果【】 9.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A.徐悲鸿B.刘海粟C.傅抱石D.齐白石【】 10.立体派的人物是
A.毕加索B.马蒂斯C.梵•高D.高更【】 11.建筑属于。
A.表现艺术B.实用艺术C.装饰D.造型【】 12.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属于。
A.私家园林B.皇家园林C.岭南园林D.东方园林【】 13.我国的彩塑到盛唐达到顶峰,此时的代表作品是。
A.云冈石窟像B.麦积山石窟像C.山西晋祠像D.敦煌塑像【】 14.楷书最早产生于。
A.汉代B.魏晋C.唐代D.宋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历史上关于艺术产生问题的主要学说是说、说、说说及劳动说。
16.想像分为性想像和性想像,艺术创作主要依靠性想像。17.是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18.郑板桥描述的从“眼中之竹”到“ ”,再到“ ”,形象地阐释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19.以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艺术和艺术。
20.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期待视野可分为、和三个方面。
2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北宋大文学家对唐代诗人诗画艺术特点的概括。
22.电影是将艺术与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为基础元素,并与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23.雕塑分为雕和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24.简述摄曩艺术的主要特征。
25.何谓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26.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7.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
28.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9.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语言学概论试卷】推荐阅读:
语言学概论试题707-07
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08-12
语言学概论作业习题08-19
语言学概论期中试题10-21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06-10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文字09-19
2023年10月自考试题:语言学概论07-05
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00541》试题和答案10-06
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各年试题参考答案10-14
中国语言学史试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