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精选11篇)
1.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一
——泗阳众兴实验小学教科室编印——
泗阳众兴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七次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10月27日
参加人员:校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计算的教学,计算是最基本的技能。教下来后大家都感觉学生的错误比较多,于是大家就坐下来谈主要的出错原因有如下几种:
1.视觉迁移引起的错误。
由于计算题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就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的不精细,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及抄写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会看错题中的数字,或是符号抄错。
2.不良的学习心态的影响。
有的出错的学生,认为这些题很简单,没有表现对计算的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造成了计算的失误。
3.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比如书写时马虎,字迹潦草等。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计算”。就是在计算前先看清题目,然后再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最后再动笔计算。第二:认真演算的习惯。
要求学生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习题,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并且要求学生“做一步查一步”,因为对于计算来说,只有确保前一步正确,后一步才有可能正确,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每一步都检查的习惯,这是数学的严谨性所决定的。另外,在演算时也要做到书写整洁,方法合理。
第三:耐心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不出错是不可能的,但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验算当成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例如学了笔算加减法后,如果题目要求我们验算的,就列出验算的竖式。如果题目没有要求的,就让学生在原式上进行验算。验算时还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查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是否正确。第四: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和习惯。
估算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手段。
2.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二
7稻品种
7.1陵两优472
7.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
7.1.2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7.1.3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
7.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 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株高115.3 cm。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 亩有效穗数16.4万穗, 穗长24.5 cm, 每穗总粒数143.8粒, 结实率83.5%, 千粒重29.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15%, 垩白度2.9%, 胶稠度75 mm, 直链淀粉含量13.2%。
7.1.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7.9 kg, 比对照增产3.7%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452.5 kg, 比对照增产2.3%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0.2 kg, 比对照增产3.1%, 增产点比率70.8%。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89.3 kg, 比对照增产5.6%。
7.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龄移栽, 适当密植, 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 抛栽密度28~30穴m2;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 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中等肥力土壤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0 kg作底肥, 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 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 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 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期以润为主,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
7.1.7审定意见: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潭两优83号
7.2.2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2.3品种来源:潭农S×潭早183。
7.2.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9.4天, 比对照浙733短0.6天。株型适中, 株高82.7 cm。亩有效穗数22.2万穗, 穗长19.4 cm, 每穗总粒数109.1粒, 结实率84.4%, 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 长宽比2.2, 垩白粒率91%, 垩白度22.9%, 胶稠度56 mm, 直链淀粉含量19.0%。
7.2.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1.2 kg, 比对照增产7.1%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03.0 kg, 比对照增产7.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2.1 kg, 比对照增产7.4%,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5.8 kg, 比对照增产6.3%。
7.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农膜覆盖育秧。大田亩用种2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 大田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 每穴栽插二三苗, 每亩插足8万~10万基本苗。 (3) 肥水管理:亩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0 kg作基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 亩追施尿素10.0 kg、氯化钾7.5 kg促分蘖;齐穗后视情况适量补施壮籽肥。当亩总苗数达3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3陵两优211
7.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3。
7.3.2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3品种来源:湘陵628S×华211。
7.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 比对照浙733短0.2天。株高79.8 cm, 株型适中, 叶色浓绿,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3.4万穗, 穗长18.7 cm, 每穗总粒数105.8粒, 结实率82.9%, 千粒重26.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26%, 垩白度4.2%, 胶稠度77 mm, 直链淀粉含量13.2%。
7.3.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8.9 kg, 比对照增产8.8%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19.0 kg, 比对照增产11.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4.0 kg, 比对照增产9.9%,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84.1 kg, 比对照增产10.5%。
7.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亩用种2.0~2.5 kg,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 抛栽密度28~30穴m2;旱育小苗3.5~4.0片叶移栽, 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 栽插密度以16.5 cm×20.0 cm为宜,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 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 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0 kg作底肥;移栽后5~7天, 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当亩总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 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 灌浆期以湿润为主,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3.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4株两优173
7.4.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4。
7.4.2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4.3品种来源:株1S×R173。
7.4.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8.0天, 比对照浙733短2.0天。株高86.8 cm, 株型较散, 叶色浓绿,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2.3万穗, 穗长19.4 cm, 穗总粒数104.9粒, 结实率84.5%, 千粒重27.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2%,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81%, 垩白度16.1%, 胶稠度54 mm, 直链淀粉含量22.1%。
7.4.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96.1 kg, 比对照增产6.0%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24.2 kg, 比对照增产12.1%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0.1 kg, 比对照增产9.1%,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77.0 kg, 比对照增产8.9%。
7.4.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旱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亩用种2 kg左右,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0片叶抛栽, 密度28穴m2;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片叶移栽, 栽插密度16.5 cm×20.0 cm,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5 kg、氧化钾6 kg, 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当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 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 灌浆期干干湿湿,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4.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5中早35号
7.5.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7.5.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5.3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7.5.4特征特性: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 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高91.9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0.1万穗, 穗长18.1 cm, 穗总粒数118.7粒, 结实率83.5%, 千粒重27.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 长宽比2.0, 垩白粒率100%, 垩白度28.5%, 胶稠度60 mm, 直链淀粉含量25.0%。
7.5.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5.0 kg, 比对照增产7.9%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12.3 kg, 比对照增产9.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8.7 kg, 比对照增产8.8%, 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4.6 kg, 比对照增产6.0%。
7.5.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 大田亩用种3.0~3.5 kg;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 大田亩用种5.0 kg;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 (2) 移栽:适龄移栽, 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 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 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 (抛栽、插秧后5天) 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 (3) 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 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 kg, 氮、磷、钾比例为1.0:0.5:1.0。宜用有机肥作基肥, 一般亩施2750~3000 kg担标准肥, 配施钾肥7.5~10.0 kg。按照“无水抛秧, 灌水分蘖, 适时晒田, 多露轻晒, 有水抽穗, 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 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 抛秧后一二天内不灌水;亩总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5.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6渝香203
7.6.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6。
7.6.2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7.6.3品种来源:宜香1A×R2103。
7.6.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 与对照Ⅱ优838相当。株高119.2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6.3万穗, 穗长25.9 cm, 穗总粒数162.8粒, 结实率76.4%, 千粒重30.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 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13%, 垩白度2.3%, 胶稠度64 mm, 直链淀粉含量18.7%,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6.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4.3 kg, 比对照减产3.6%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94.2 kg, 比对照减产1.4% (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74.3 kg, 比对照减产2.5%, 增产点比率57.9%。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2.9 kg, 比对照增产4.8%。
7.6.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 大田亩用种1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4.5片叶左右移栽, 亩栽插1.2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适当稀植, 低肥田地区适当密植。 (3) 肥水管理:重底肥, 早追肥, 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 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 30%作追肥, 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 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 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 浅水促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6.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7冈香707
7.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7。
7.7.2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堂莲花农业研究所。
7.7.3品种来源:冈香1A×蜀恢707。
7.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高114.0 cm, 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0万穗, 穗长25.0 cm, 穗总粒数165.4粒, 结实率83.9%, 千粒重29.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5%, 垩白度5.3%, 胶稠度79 mm, 直链淀粉含量22.1%。
7.7.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37.8 kg, 比对照增产5.4%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7.1 kg, 比对照增产4.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12.4 kg, 比对照增产4.7%, 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3.0 kg, 比对照增产6.7%。
7.7.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40~45天移栽, 合理密植, 亩栽插1.8万穴左右, 每穴2苗。 (3) 肥水管理:配方施肥, 重底肥, 早追肥, 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 kg, 氮、磷、钾合理搭配, 底肥占70%, 追肥占30%。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7.7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8内5优317
7.8.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8。
7.8.2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7.8.3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17。
7.8.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9.0天, 比对照长1.2天。株高117.0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亩有效穗数15.1万穗, 穗长26.0 cm, 穗总粒数172.9粒, 结实率79.7%, 千粒重30.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5%, 垩白度4.6%, 胶稠度53 mm, 直链淀粉含量23.3%,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8.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1.1 kg, 比对照增产3.3%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1.7 kg, 比对照增产2.2%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 比对照增产2.8%, 增产点比率63.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0.4 kg, 比对照增产6.2%。
7.8.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 大田亩用种1.0 kg,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龄移栽, 可采用宽行窄株栽插, 亩栽插1.3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施肥管理上宜重底肥、早追肥, 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适当增施磷、钾肥, 切忌偏施氮肥。应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 切忌脱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8.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9渝优7109
7.9.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9。
7.9.2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9.3品种来源:渝802A×渝恢7109。
7.9.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9.6天, 比对照长3.1天。株高113.9 cm, 株型紧凑, 叶色浓绿, 叶姿挺直。亩有效穗数16.5万穗, 穗长26.0 cm, 穗总粒数193.3粒, 结实率76.4%, 千粒重26.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8%, 垩白度1.7%, 胶稠度64 mm, 直链淀粉含量23.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9.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1.4 kg, 比对照增产4.1%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11.3 kg, 比对照增产2.7%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11.3 kg, 比对照增产3.4%, 增产点比率74.0%。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0.2 kg, 比对照增产6.1%。
7.9.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 秧龄40天左右中苗移栽, 亩栽插1.2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采用促、稳、保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 30%作追肥, 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 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 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 浅水促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9.7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0两优688
7.10.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0。
7.10.2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0.3品种来源:SE21S×南恢688。
7.10.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0.9天。株高130.3 cm, 株型略散,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2万穗, 穗长25.8 cm, 穗总粒数152.0粒, 结实率82.3%, 千粒重29.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78%, 垩白度19.9%, 胶稠度60 mm, 直链淀粉含量22.4%。
7.10.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7.6 kg, 比对照增产5.3%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5.1 kg, 比对照增产6.7%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 比对照增产6.0%, 增产点比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6.4 kg, 比对照增产6.5%。
7.10.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0.8~1.0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 每穴栽插一二苗。 (3) 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0 kg, 五氧化二磷6~8 kg, 氧化钾10~12 kg, 氮、磷、钾比例1.0:0.61.0。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总用肥量的50%作基肥, 40%作分蘖肥, 10%作穗肥。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晒田, 中后期湿润灌溉,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0.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1新两优223
7.1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
7.11.2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11.3品种来源:新华S×YR223。
7.1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 比对照短1.1天。株高129.9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5.9万穗, 穗长25.7 cm, 每穗总粒数176.5粒, 结实率81.1%, 千粒重29.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9%, 垩白度4.6%, 胶稠度74 mm, 直链淀粉含量16.1%。
7.11.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93.5 kg, 比对照增产4.9%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23.8 kg, 比对照增产8.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08.6 kg, 比对照增产6.8%, 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9.7 kg, 比对照增产7.2%。
7.1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 适龄移栽, 亩栽插约1.8万穴, 亩基本苗达到7万~9万苗。 (3) 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 注意氮、磷、钾配合, 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 幼穗分化6~7期时亩施3~5 kg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 中期够苗适度晒田, 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 以后干湿交替, 收获前一星期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3.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三
9月22日上午,吉商商会第三次会长办公(议事)会议在通榆县向海大酒店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8位副会长以上职位人选
会上,常务副秘书长孔祥宇主持会议并通报了2011—2012年商会会费收支及2012—2013年会费收缴情况;会长崔波通报了组团赴美国考察安排意见;执行会长邹运韬通报了吉商大厦项目进展情况;常务副会长程作平、副会长王滨先后宣布了拟增加卢丽、迟呈君为常务副会长,年伟东、邵景文、李巍屹、尹军、李云辉、张琦为副会长人选的意见并分别介绍了每位人选的主要情况,最后获得表决通过。
随后,常务副会长张俊通报了吉商·万晟清华园项目进展情况;副会长魏勇通报了与阳光银行合作的“联保联贷”进展情况;副秘书长刘胜国通报了组团赴山东省考察安排意见;副会长张国宇介绍了承辦“吉商商会鹤乡行”相关活动安排;省经合局欧美区域合作处副处长庞浩然介绍了吉林省欧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情况;北美企业家协会会长刘伟东介绍了该协会与加拿大合作及接待吉林考察团等情况。会议结束后,执行会长邹运韬代表吉商商会与通榆县人民政府就该县城铁西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签订了框架性协议。
游鹤乡 观鹤舞 人与自然零距离
9月22日下午至23日,在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会长崔波、执行会长邹运韬带队先后参观了通榆县墨宝园、向海自然博物馆、百鸟园、揽海阁,在仙鹤岛和大雁养殖场观看了仙鹤、大雁放飞表演,感受了蒙古族同胞特有的热情和向海湿地的大自然风光。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使会员愉悦了身心,更是增进了彼此间情感,为将吉商商会打造成“情感、事业与发展之家”奠定了基础。
4.科技部第五次会议记录 篇四
地点:三栋118
主持人:办公室主任邹义东
与会人员:科技创新部部分成员及各学院代表人员
主要内容:
1、科技创新部部长段晓光明对各学院人员点到。
2、办公室主任邹义东指明十三届“挑战杯”与第九届科技基金立项活动的差异与联系。并重点强调此次挑战杯规模之大、奖品之丰厚。
3、办公室主任邹义东要求各学院代表以学院的名义统一收集作品,一起交到校团委这边来,而不能以个人名义上交。
4、科技创新部部长许文轩强调“我要健康成长,我爱无烟校园”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并指明活动结束时间为 3月31日。
5、办公室主任邹义东要求各学院代表关注挑战杯官网,并宣布会议结束。
5.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五
主题: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会计系学生会第二次全体例会 地点:创新楼E201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晚上6:15 出席人员:系学生会指导老师、主席团、各部部长、各部干事等。主持人:黄小玲 内容:
1.黄小玲介绍各位嘉宾和会议流程。2.各个部门的代表自我介绍和工作总结;
① 办公室代表:A、负责学生会通讯录以及11届班干通讯录整理;B、协助社团进行了各类执勤表的整理和安排。例如:体育部跟训表的整理与安排;C、积极响应其他部门的工作需要,安排本部门干事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例如:传达通知,收集资料,配合文娱部跟训啦啦操等。D、最近办公室的重点是为《班长座谈会》做初步策划,目的在于加强班级的联系,树立良好的学风。
② 文娱部代表:A、安排干事配合艺术团的跟训;B、协助校运动的跟训,为校运会做好准备;C、协助生活部检查宿舍;D、让干事了解物资的购买
③ 艺术团代表:A、重点放在啦啦操的训练,加大训练力度;B、每天安排训练一次,已基本掌握技能;C、各队队长进行有序的训练;D、增加各队的训练时间为校庆筛选做好准备 ④ 学习部代表:A、耐心地进行各班的考勤汇报工作;B、学习部与团总支的纪检部对察课进行分工安排,并顺利完成察课的例子;C、继续为学生会注入鲜血,努力做好各项工作;D、提升自己的能力,抒写一页新的篇章
⑤ 宣传部代表:A、始终坚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分配的任务;B、积极配合迎评工作,完成海报的设计;C、提高工作的效率、质量;D、进行会徽、会服的设计;E、开展校运会的宣传工作 ⑥ 体育部代表:A、重点放在校运会上,进行了人员的筛选,尽快确定名单;B、加大训练的力度;C、协助生活部进行宿舍检查
⑦ 生活部代表:A、对宿舍进行检查;B、进行方正训练和正步换起步的口号;C、做到完善踏正步的步伐;D、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3.副主席孙巍:A、肯定各部门的工作和努力,指出不足予以纠正;B、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做到互相尊重、团结一致;C、要以热情、负责的心态对待工作,不要轻言放弃
4.系学生会指导老师:A、给予这两周的工作十分肯定;B、做好准备,抓工作进度,要好好锻炼自己;C、强调能力的重要性,要好好锻炼自己;D、提高个人的修养,发挥自己的才能;E、各部门要共同分工、互相协助;F、虚心请教师兄、师姐,以致在工作中少走弯路;G、一切以学习为重,要统筹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5.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6.第1党小组2月份会议记录 篇六
时间:2011年 2月1 日
地点:郊区供电所会议室 主持人:王明东
记录人:姚凤军 参加人:张勇、郭守义、冯振武
缺席人:无 列席人:无 会议主题:“汇报工作情况以及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会议内容:
主持人(王明东支部书记):今天咱们小组成员到一起开个会,看看在工作和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说是基层职工中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都可以在这里说说。下面请大家进行发言。
张勇(所长):明天就要放假了,后天就过年了,前连天咱们已经把线路彻底的巡视检修了一遍,这回可以过个安心年了,只有保障了广大群众可靠供电了,我们才能过这个安心年啊,暂时没有什么事了,跟大伙拜个早年,一年来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新一年的工作还要依靠大家继续支持我的工作,谢谢大家了。姚凤君(副所长):都是为了我们的使命,客气的话就不说了,明天就要过年了,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放心,就是咱们职工上两天积极行动,把线路都巡视检修了一遍,我怕大家在值班期间会放松警惕啊!需要严肃一下值班纪律啊。郭守义(营销员):是啊,稍稍一放松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出现,还是严格要求一下好,我看得要求一下值班人员2 4 小时都要保持通讯畅通,还有,不管什么时间都不许饮酒,以防一旦线路出现问题,咱们的人员不是找不着,就是喝酒了,这样既影响工作,还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7.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七
1.18 荃玉9号
1.18.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8。
1.18.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18.3品种来源:Y3052×18-599。
1.18.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 比渝单8号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浅紫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1 cm, 穗位高109 cm, 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锥形, 穗长19.1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2.5 g。平均倒伏 (折) 率4.9%。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 感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06 g/L, 粗蛋白含量12.10%, 粗脂肪含量3.76%, 粗淀粉含量69.04%, 赖氨酸含量0.42%。
1.18.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06.2 kg, 比对照增产7.6%;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5.1 kg, 比对照增产6.8%。
1.18.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下旬。 (3) 每亩适宜密度2800~3500株。 (4) 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和小斑病。
1.18.7审定意见:适宜在重庆、湖南、四川 (雅安除外) 、贵州 (铜仁除外) 、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1.19 天玉3000
1.19.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9。
1.19.2选育单位:云南隆瑞种业有限公司。
1.19.3品种来源:YL051×910-1。
1.19.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1天, 与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叶缘深绿色, 花药绿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平展, 株高276 cm, 穗位高110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锥形, 穗长20.3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2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54 g/L, 粗蛋白含量10.86%, 粗脂肪含量3.55%, 粗淀粉含量69.86%, 赖氨酸含量0.31%。
1.19.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19.8 kg, 比对照增产8.2%;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2.9 kg, 比对照增产10.2%。
1.19.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上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 (3) 每亩适宜密度3200~3500株。 (4) 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和小斑病。
1.19.7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四川 (绵阳除外) 、广西 (河池除外) 、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及低山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1.20 川单189
1.20.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0。
1.20.2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20.3品种来源:SCML203×SCML1950。
1.20.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 比渝单8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绿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平展, 株高284 cm, 穗位高121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 果穗锥形, 穗长18.9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3.5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 感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44 g/L, 粗蛋白含量11.15%, 粗脂肪含量4.46%, 粗淀粉含量70.04%, 赖氨酸含量0.30%。
1.20.5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三年平均亩产624.9 kg, 比对照增产8.2%;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45.3 kg, 比对照增产4.9%。
1.20.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 (3) 每亩适宜密度3200~3500株。 (4) 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20.7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贵州 (毕节除外) 、云南 (曲靖除外) 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21 福单2号
1.21.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1。
1.21.2选育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旱粮研究所。
1.21.3品种来源:E538×165。
1.21.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 与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浅紫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1 cm, 穗位高117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19.7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7.5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 感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27 g/L, 粗蛋白含量10.20%, 粗脂肪含量3.97%, 粗淀粉含量69.49%, 赖氨酸含量0.33%。
1.21.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16.7 kg, 比对照增产9.1%;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5.4 kg, 比对照增产10.7%。
1.21.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 地膜覆盖或育苗移栽可提前10~15天播种。 (3) 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 (4) 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1.21.7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贵州、云南、广西 (河池除外) 、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1.22 苏玉30号
1.22.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2。
1.22.2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22.3品种来源:HL40×YJ7。
1.22.4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4天, 比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黄色, 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38 cm, 穗位高99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青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17.9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26.7 g。区试平均倒伏 (折) 率8.9%。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和小斑病, 感纹枯病, 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28 g/L, 粗蛋白含量11.96%, 粗脂肪含量3.69%, 粗淀粉含量66.91%, 赖氨酸含量0.38%。
1.22.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482.6 kg, 比对照增产19.9%;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76.1 kg, 比对照增产15.6%。
1.22.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4月上旬。 (3) 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4) 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春播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3 禾盛糯1512
1.23.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3。
1.23.2选育单位: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1.23.3品种来源:HBN558×EN6587。
1.23.4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9天左右, 比苏玉糯2号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47 cm, 穗位高97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红色, 果穗锥形, 穗长18.1 cm, 穗行数12或14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糯质, 百粒重 (鲜籽粒) 36.7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茎腐病, 中抗大斑病, 感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玉米螟, 高感矮花叶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6%, 皮渣率8.1%,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3.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849.0 kg, 比对照增产15.9%。
1.23.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6月上中旬。 (3) 每亩适宜密度3500~4000株。 (4) 注意防治玉米螟, 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5) 采用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3.7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河南、山东中部和东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灌区作鲜食糯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 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4 长糯6号
1.24.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4。
1.24.2选育单位: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1.24.3品种来源:YW2×S349-6。
1.24.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4天, 比渝糯7号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浅紫色, 花药黄色, 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3 cm, 穗位高123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粉红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18.4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糯质, 百粒重 (鲜籽粒) 33.6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 感纹枯病、大斑病和玉米螟, 高感丝黑穗病。经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69%, 皮渣率8.93%,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 T524-2002) 。
1.24.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904.3 kg, 比对照增产8.1%。
1.24.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 (3) 每亩适宜密度3000~3500株。 (4) 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玉米螟, 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5) 看苗施拔节肥和采取培土等栽培措施, 以防止倒伏。 (6) 采用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4.7审定意见:适宜在重庆、贵州﹑湖南﹑四川 (绵阳除外) ﹑湖北 (武汉除外) 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玉米螟, 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1.25 渝糯851
1.25.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5。
1.25.2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25.3品种来源:N805×S181。
1.25.4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8天, 比苏玉糯5号晚2天;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6天, 比渝糯7号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浅紫色, 花药黄色, 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55~268 cm, 穗位高115~126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粉红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19~20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糯质, 百粒重 (鲜籽粒) 30.7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东南区两年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 中抗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 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西南区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 感纹枯病和玉米螟, 高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南方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33%, 皮渣率10.4%;经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56%, 皮渣率9.9%。均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5.5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920.5 kg, 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8.4%;2009~2010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932.6 kg, 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11.9%。
1.25.6栽培技术要点: (1)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 (2) 适宜播种期3月上旬至4月中旬。 (3) 每亩适宜密度2800~3400株。 (4) 注意防治玉米螟, 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5) 采用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5.7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 (金华除外) 、湖北 (武汉除外) 、江苏中南部 (南通除外) 、安徽南部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 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2 棉花品种
2.1 新植5号
2.1.1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1。
2.1.2选育单位: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1.3品种来源:新291 (陕棉4号/刘庄1号) /QR08 (GK44-174系/新59-25系) 系统选育。
2.1.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 前中期长势强, 后期长势弱, 稍早衰。结铃性强, 通透性好, 早熟性好, 吐絮畅而集中。株高105.6 cm, 株型较松散。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2节, 单株结铃19.3个, 单铃重5.9 g, 衣分40.7%, 子指10.7 g, 霜前花率93.7%。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 mm, 断裂比强度29.4 cN/tex, 马克隆值4.8, 断裂伸长率6.6%, 反射率75.6%, 黄色深度8.0, 整齐度指数86.1%, 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2.1.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 2008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2.0 kg、101.9 kg和93.0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1.7%、11.1%和8.6%;2009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5 kg、99.8 kg和95.9 kg, 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7.0%、7.8%和10.4%。2010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1 kg、97.4 kg和89.6 kg, 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8.4%、9.3%和12.4%。
2.1.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播种, 采用地膜覆盖方式可适当提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2500~3000株, 中等肥力地块3000~3300株。 (3) 施足底肥, 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 重施花铃肥, 补施钾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 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 (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 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7审定意见:适宜在天津, 河北中南部, 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河南东部和北部, 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2 鑫秋4号
2.2.1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2。
2.2.2选育单位: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2.3品种来源:鑫秋1号 (中棉9418/GK-12) 变异株。
2.2.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 子叶较小, 苗期长势较弱, 中期长势较强, 早熟性好, 稍早衰, 吐絮畅而集中。株高99.0 cm, 株型较紧凑。第一果枝节位6.9节, 单株结铃17.8个。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单铃重5.9 g。衣分41.9%, 子指10.8 g, 霜前花率89.9%。耐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4 mm, 断裂比强度28.4 cN/tex, 马克隆值5.0, 断裂伸长率6.3%, 反射率76.4%, 黄色深度7.3, 整齐度指数85.0%, 纺纱均匀性指数139。
2.2.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7.0 kg、99.3 kg和89.3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5.9%、6.6%和3.9%。2009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8.3 kg、96.7 kg和92.4 kg, 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3.8%、6.6%和6.9%。
2.2.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旬播种。 (2) 每亩种植3000~3500株。 (3) 施足底肥, 重施花铃肥, 多施有机肥, 氮、磷、钾平衡施肥, 后期适时喷施叶面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 (5) 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 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6) 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2.7审定意见:适宜在天津, 河北中南部, 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江苏淮河以北, 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 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3 奥棉6号
2.3.1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3。
2.3.2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3.3品种来源:D004 (豫668选系) ×D292 (豫棉21×GK19等多父本) 。
2.3.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 前中期长势强, 后期长势一般。结铃性强, 早熟性好, 吐絮畅而集中, 稍早衰。株高105.5 cm, 株型松散。铃卵圆形, 第一果枝节位6.9节, 单株结铃20.1个, 单铃重6.9 g。衣分42.2%, 子指10.7 g, 霜前花率90.5%。抗枯萎病, 抗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 mm, 断裂比强度29.8 c N/tex, 马克隆值5.1, 断裂伸长率6.1%, 反射率76.0%, 黄色深度7.9, 整齐度指数85.8%, 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3.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3 kg、108.2 kg和98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6.7%、18.6%和25.1%。2010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8 kg、99.8 kg和91.3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2%、11.8%和16.3%。
2.3.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1500~2000株, 中等肥水地块1800~2200株。 (3) 施足底肥, 早施花铃肥, 适当补施盖顶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 合理化控。 (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 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2.3.7审定意见:适宜河北南部, 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 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 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4 银兴棉5号
2.4.1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4。
2.4.2选育单位:山东银兴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科润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4.3品种来源:BR98-2 (冀合321导入Bt基因选系) ×H4916 (中棉所35选系) 。
2.4.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 前中期长势强, 后期长势较弱, 稍早衰。结铃性强, 吐絮畅。株高103.3 cm, 株型较松散。铃卵圆形, 铃尖明显, 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5节, 单株结铃19.8个, 单铃重6.6 g, 衣分42.3%, 子指11.4 g, 霜前花率90.4%。耐枯萎病, 感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 断裂比强度29.5 c N/tex, 马克隆值5.2, 断裂伸长率6.3%, 反射率75.5%, 黄色深度8.3, 整齐度指数86.0%, 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2.4.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0 kg、104.9 kg和94.9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2.9%、15.0%和21.1%。2010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3 kg、94.3 kg和83.7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5.8%、5.6%和6.6%。
2.4.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下旬播种。 (2) 一般亩种植2300~2800株。 (3) 多施有机肥作底肥, 增施磷、钾肥, 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 要少量多次, 前轻后重。 (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 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6) 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4.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南部, 山东西北部, 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 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5 荆杂棉88号
2.5.1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5。
2.5.2选育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5.3品种来源:荆46579[荆038 (鄂抗棉7号选系) ×荆6602 (GK19选系) ]×荆55173-1 (鄂抗棉9号选系) 。
2.5.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 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 长势强, 稍早衰, 吐絮畅。株高122.9 cm, 株型松散, 茎秆粗壮。果枝较长、平展, 第一果枝节位6.7节, 单株结铃26.1个。铃卵圆形, 单铃重6.6 g, 衣分43.3%, 子指10.5 g, 霜前花率91.6%, 僵瓣率10.4%。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 断裂比强度31.2 cN/tex, 马克隆值5.1, 断裂伸长率6.2%, 反射率75.7%, 黄色深度8.3, 整齐度指数85.8%, 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2.5.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 2008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7.1 kg、98.8 kg和92.1 kg, 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0.4%、9.8%和13.0%;2009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2 kg、111.3 kg和100.5 kg, 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5.0%、-0.8%和-2.7%。2010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9.2 kg、91.1 kg、79.7 kg, 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7%、1.7%和3.5%。
2.5.6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 (2) 每亩种植1600~1800株。 (3) 施足底肥, 轻施苗肥, 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 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 要少量多次, 前轻后重。 (5)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 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非鳞翅目害虫。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5.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棉区, 江西省鄱阳湖棉区, 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 湖南省洞庭湖棉区, 四川省丘陵棉区, 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 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8.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八
飞船经4次自主变轨
抵达5千米对接入口点
北京时间11月3日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灯火如昼。此日寸此刻,距地球343千米的深邃太空,中国两航天器——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在执行首次空间无人交会对接任务,地面的飞控大厅,人们屏住呼吸,翘首以待。 这既是一场太空约会,又是一场太空中举行的接力赛。跑道设在了距地面343千米的太空,前面的选手拿着一根绣花针,后面的选手要把一根丝线从针眼里穿过去,而且两位选手都在高速飞行。
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神舟八号向天宫一号逐步靠近的三维动画和航天器自带摄录设备拍摄的实时图像。指挥操作区内,科研人员认真监视着航天器飞行状态,收发计算各种遥外测数据和轨道参数。扬声器里,不时传来指挥员下达调度口令和地面测控站、“远望”号测量船报告的声音。
在离地面343千米的太空轨道上,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绕地球一圈只需要90分钟,也就是说,每45分钟就会经历一次昼夜更替。由于导引设备需要自身光源引导,因此,黑暗环境下更利于精确实施交会对接。此次天宫和神舟对接时,就是在飞船上的黑夜状态。
天宫一号9月29日发射升空,在天上遨游一个多月,在神舟八号发射前华丽转身,调头180度,期待着“太空初吻”。
神舟八号11月1日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指令引导下,经过5次变轨控制,于1 1月2日23时08分飞抵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千米处,转入自主控制飞行状态。
11月3日0时03分,飞船经过4次自主变轨控制,抵达距天宫一号约5千米的对接入口点。这时,飞船暂时停住脚步,等待地面对两航天器相对导航计算结果进行确认。
经4次停泊确认后,神八向天宫缓缓靠拢 5千米处停泊确认之后,神舟八号船载发动机再次点火,继续飞向天宫。1 8寸02分,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仿佛恋人一般向天宫招手致意。 在相对距离400米停泊点,神舟八号停留约3分钟,确认对接机构准备情况。继而轻移脚步,继续前行。相距约200米时,航天器交会对接灯点亮,在繁星点缀的太空深处闪烁不停。1时16分,神舟八号进入140米停泊点。
约4分钟后,神舟八号再次启程,以每秒0.5米的相对速度沿直线接近天富。1时23分,进入相对距离30米停泊点后,地面科研人员对两航天器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
随后,神舟八号以每秒0.2米的相对速度驶离30米停泊点,向天宫缓缓靠拢。相对速度看似缓慢,但实际上,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此时正在距地面约343千米的轨道上,以每秒7.8千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8分钟,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
此刻,飞控大厅异常肃静,现场似乎能听到人们心跳的声音。
两航天器越来越近!借助预先安装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外部的摄录设备,可以近距离观察交会对接过程的每个细节。 牵动万千人心的一刻就要到来。 1时28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轻轻接触,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推动飞船钻进天宫的怀抱。
1时29分,“对接机构捕获完成!”
飞船对接机构捕获锁与天宫對接机构卡板器互相咬合,两航天器对接机构顺利捕获,飞船与天宫实现柔性连接,飞船发动机旋即关机。
这时,飞船对接机构机械缓冲系统开始工作,储存和消耗能量,校正对接环姿态,随后,神舟八号对接环收回,将天宫一号轻轻拥入怀抱。
神舟八号飞船启动主动对接钩,牢牢锁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的被动对接钩,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动作。
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首次交会对接,组合体以优美的姿态飞翔在茫茫太空。
8分钟。从接触到最后的锁紧,仅用了8分钟。这8分钟背后,是参与交会对接任务的科研人员5个年头的奋斗,也是中国航天人半个多世纪的积累。
1日寸43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9.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九
议程:审议通过学校三个细则:
1、《学年工作考核细则》
2、《教师职称评定细则》
3、《岗位设置·职责·待遇细则》
时间:2008-08-2219:30---22:00
地点:教师会议室
主持:周年福
与会代表:周年福文会武唐嗣发张小山蒋庆友李冬庭张文生张永好李普查秦梦生罗怀军杨绪南胡涛黄朝栋周建湘曾红英何艳丽艾凌霞刘发明唐秀英张瑞金石丽芳邓晓阳肖晴琴唐路中陈双喜唐鸿燕李和平陈跃进黄永亮张向东杨宝清(32人)
请假:杨雄文刘柱明阳辉金艾如楠汤焕勇 杨巧燕蒋周英(潘伟宏调走)(8人)
记录:杨宝清
会议记录:
1、周年福对本次会议组织情况和主要议程简单说明。
2、文会武向代表就本次会议即将审议通过的三个细则做解释说明,并提出要求:希望各位代表
认真听取、充分讨论并以书面形式将意见报告工会。
3、关于《细则》讨论:
(一)《学年工作考核细则》
A、各位代表发言:
周年福:对细则分条做了解释说明。其中第(3)项——不评优秀的条件项,这是照抄教育
局文件来规定的;第(7)项是增加的项目;定为“不合格”的条件基本没变。在本
校细则与区级文件相冲突的,以本校细则为准。细则第(6)修改为若是指导参加“奥
赛获奖”和学校安排的各类活动得分„„此类可超出1.0分限定”。
胡涛:“招生有贡献加分问题”,没有体现在细则中。
蒋庆友:“初三每届记0.5分”应改为“初中会考科目每届记0.5分”。
唐秀英:高三与初中会考科目加分方法不合理。
黄朝栋:(1)满意率应该按百分比记分;(2)校务人员和优秀班主任加分有问题;(3)
张小山:为什么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获奖不能累计加分,而“奥赛加分”不封顶?
B、关于“班级工作分”项,大家无意见。
C、表决:
1、表决上述代表们所提的修改项:24票赞成、1票反对、7 票弃权.2、“高
三、初三任课教师奖励分:a、任教高三每年记1分、任教初中会考科目记0.5分” 表决:22票赞成、5票反对、3票弃权
3、“e、初三年级前10名的学生在我校就读的每生奖科任教师0.2分、年级前11-30名在我校就读的每生奖科任教师0.1分
D、宣布表决结果:一致通过
(二)《职称评定细则》:
一、代表们发言:
唐秀英:对年年教高三的教师,加分是否太多了
“第7项,在本校工作没有满三周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晋级评分”?
表决此项提议:23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此提议。
“校龄分:改为每年0.2分”?
文会武:校龄分设置严格说来是不合理的,要适可而止。
表决此项提议:20票赞成、7票反对。此项提不得通过。
表决“学年职称评定细则”:
结果为赞成31票,反对0票,弃权1票。宣布通过此细则。
(三)《岗位职责待遇细则》
一、文会武说明:
1)岗位设置:按事设岗,适合学校发展;
2)职责:只列举大的原则,细则由职能处室确定;
3)待遇:上级对审定津补贴有具体规定,对于学校岗位待遇,教育局有具体文件规定,基本原则是“以岗定薪”,每个人每月拿出300元参与绩酬评定。资金来源:每人每月300元、学校可视财力拿出适当的钱(高中学费中学校可支配收入的10%以内、补课费的80%以内、勤工俭学收入的30%以内)
二、代表发言:
李普查:关于本方案涉及的津贴与老方案相比,是否进行过概算,教师大部分拿不到自己的本分,非教学人员总体保本,有不合理性。
周年福:关于参照系,不以语数外为参照系
三、有待讨论的问题:
1、假期三个月的津贴问题;
2、超量工作津贴的计算问题;
3、早晚辅导的待遇问题。
10.班级活动记录1 篇十
欣赏我自己
一年四班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展示长处、互相赞美等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培养自信心,发展个性。
2、教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能力和个性,在班集体中营造一个欣赏和被欣赏的融洽气氛。
二、活动提示 鼓励学生赏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心理。三、三、活动过程
1、七彩剧场
(1)活动前,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自卑现象(如:因不满意自己的长相而感到自卑,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感到自卑,因没有出众的才艺而感到自卑,等等),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境,排练情境剧《我不行》。活动开始时进行表演。(2)看了这些情境后,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2、缤纷舞台
学生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长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但是并不要求一定要有多高的水平,只要自己认为是长处,就可以上台展示。一个学生展示完后,组织大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然后让展示者说说自己的心理体验。注意鼓励平日里比较内向的学生挖掘自己的长处,并大胆地上台展示,逐步树立自信心。
3、珍珠宝盒:我的眼里有个你
(1)赞美同桌的长处,写在他的课本上,赞美的语言力求符合对方的实际。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要只集中在学习方面,可以从品德、生活、劳动、文体、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去考虑,要尽量多挖掘对方的闪光点,教师也参与活动之中,特别要给平日里比较自卑的学生写长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2)学生朗读收到的赞美语言,请老师和其他同学补充说说自己的长处。
(3)听了同学们的评价,说说自己的感想 班级活动记录
博览群书 一年四班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方法要求:
1、制定读书计划书:
2、制订阅读序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4.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5.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6、建立读书成长册: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11.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十一
5.4鄂马铃薯7号
5.4.1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4。
5.4.2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5.4.3品种来源:AJU-69.1/393140-4。
5.4.4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88天左右。株高73 cm左右, 株型散, 生长势较强。分枝少, 天然结实性差, 匍匐茎中等长。块茎圆形, 黄皮白肉, 表皮光滑, 芽眼中等深, 结薯集中。区试单株主茎数4.3个, 结薯8.4个, 商品薯率73.1%。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抗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0.7%, 淀粉含量11.8%, 还原糖含量0.10%, 粗蛋白含量2.72%, 维生素C含量13.4 mg/100 g鲜薯。
5.4.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892.6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25.2%。2009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345.6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25.3%。
5.4.6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海拔1200 m以下区域在11月下旬至12月、1200 m以上区域在2~3月播种, 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 (2) 每亩种植5000~5400株, 套作2500株左右。 (3) 底肥重施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及时追施苗肥。 (4) 及时培土, 起高垄。 (5) 注意通过轮作换茬减少青枯病危害, 及时防治晚疫病, 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5.4.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5.5鄂马铃薯8号
5.5.1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5。
5.5.2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5.5.3品种来源:393143-12/NS51-5。
5.5.4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89天。株高58.5 cm, 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分枝较多, 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复叶小, 天然结实性差, 匍匐茎短。块茎扁圆形, 黄皮白肉, 表皮光滑, 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结薯7.8个, 商品薯率83.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感马铃薯Y病毒病, 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2.2%, 淀粉含量13.7%, 还原糖含量0.27%, 粗蛋白含量2.39%, 维生素C含量11.3 mg/100 g鲜薯。
5.5.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934.9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28.0%。2009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293.3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20.4%。
5.5.6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海拔1200 m以下区域在11月下旬至12月、1200 m以上区域在2~3月播种, 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 (2) 每亩一般种植4000株左右, 套作2500~2400株。 (3) 底肥重施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及时追施苗肥。 (4) 及时培土, 起高垄。 (5) 及时防治晚疫病, 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5.5.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南部种植。
5.6云薯103
5.6.1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6。
5.6.2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6.3品种来源:合作23号/昆引6号。
5.6.4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80.5 cm, 植株直立, 生长势强。天然结实率低, 匍匐茎长, 结薯较集中。块茎扁圆形, 白皮白肉, 表皮光滑。芽眼浅, 紫色。区试单株主茎数4.1个, 结薯11.1个, 商品薯率71.6%。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 抗晚疫病;田间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7%, 干物质含量24.0%, 还原糖含量0.19%, 粗蛋白含量2.35%, 鲜维生素C含量12.2 mg/100 g鲜薯。
5.6.5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016.3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33.4%。2009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560.5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45.3%。
5.6.6栽培技术要点: (1) 西南地区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 (2) 一般每亩种植3300株 (留10000个茎) 左右。 (3) 选择高水肥条件地块种植, 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4) 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5) 及时防治病虫。
5.6.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恩施、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6油菜品种
6.1德核杂油8号
6.1.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
6.1.2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1.3品种来源:H2A×HC766。
6.1.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角果斜生, 短粗, 成熟时呈枇杷黄色, 籽粒红褐色。株高中等, 茎秆青色, 不易倒伏。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 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9 cm, 匀生分枝类型, 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469个, 每角粒数19.1粒, 千粒重4.04 g。菌核病发病率16.39%, 病指6.49。病毒病发病率4.40%, 病指1.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20%, 饼粕硫苷含量27.75μmoL/g, 含油量41.97%。6.1.5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7.9 kg, 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0%;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6.0 kg, 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0 kg, 比对照增产8.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4.2 kg, 比对照增产1.5%。
6.1.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早播, 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10日前播种, 最迟不宜超过9月15日, 亩播种量500 g;直播宜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 (2)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10月中下旬移栽, 最大苗龄应控制在45天以内, 以亩植0.8万~1.0万株为宜, 并根据“肥地、早栽宜稀, 瘦地、迟栽宜稠”的原则作适当调整。 (3) 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 腊肥重, 薹肥早”为原则, 亩施氮总量20 kg, 基、腊、薹肥比例5:3:2, 氮、磷、钾比例2:1:1, 同时注意增施硼肥, 亩用硼砂500~750 g作底肥, 或苗期、薹花期用100 g硼砂加入防病药液喷施。 (4)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应三沟配套, 灌排水方便, 下雨及时清沟排水防渍。整个生育期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特别要加强菌核病防治。 (5) 适时收获, 及时脱粒。终花后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黄绿色时收割。收割后可适当堆放四五天, 促进油菜籽后熟。
6.1.7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川油36号
6.2.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2。
6.2.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6.2.3品种来源:JA40×JR9。
6.2.4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油2008005、国审油2009019) 。
6.2.5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 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3 cm, 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328个, 每角粒数18.1粒, 千粒重4.01 g。菌核病发病率9.61%, 病指5.72;病毒病发病率1.13%, 病指0.6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5%, 饼粕硫苷含量27.86μmoL/g, 含油量43.25%。
6.2.6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63.6 kg, 比对照中油杂2号 (杂交种) 增产3.5%;平均亩产油70.7 kg, 比对照增产7.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4.3 kg, 比对照减产0.2%。
6.2.7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5-20日播种, 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15-20日播种。 (2) 施足底肥, 合理密植。一般亩施纯氮10~15 kg, 过磷酸钙30~40 kg, 氯化钾8~10 kg, 硼砂500 g。育苗移栽每亩0.6万~0.8万株, 直播每亩0.8~1.0万株, 高肥水田可适当稀植。 (3) 及时管理, 适时收获。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 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及时中耕除草。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2.8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和第1309号公告, 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3淮油20号
6.3.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
6.3.2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6.3.3品种来源:K386×96108-6。
6.3.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种。幼苗半直立, 株型较紧凑。区试结果:平均株高159 cm, 中生分枝类型, 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 每角粒数22.6粒, 千粒重3.80 g。全生育期平均245天, 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菌核病发病率8.79%, 病指6.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10%, 饼粕硫苷含量21.90μmoL/g, 含油量42.24%。
6.3.5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84.4 kg, 比对照秦优7号 (杂交种) 减产0.6%;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83.9 kg, 比对照增产1.2%;两年平均亩产183.7 kg, 比对照增产0.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3.8 kg, 比对照增产4.4%。
6.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7日播种, 10月下旬移栽, 移栽行距为30~40 cm, 移栽株距为14~16 cm, 每亩移植1.0万~1.4万株。直播种植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 每亩播量0.3~0.5 kg, 苗床齐苗后疏苗, 11月中旬定苗, 每亩留苗1.5万~1.8万株。 (2) 苗床基施45%, 亩施复合肥30 kg, 尿素5 kg。大田基施45%, 亩施复合肥40 kg, 尿素7.5 kg, 硼砂750 kg。12月底追施腊肥, 开沟条施, 亩施尿素10~15 kg。抽薹后初花前每亩追施尿素10~15 kg。 (3) 及时防治蚜虫, 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6.3.7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4宁杂21号
6.4.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4。
6.4.2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6.4.3品种来源:宁A7×05N336。
6.4.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 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58 cm, 匀生分枝类型, 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441个, 每角粒数22.8粒, 千粒重3.67 g。菌核病发病率26.14%, 病指10.44;病毒病发病率6.20%, 病指2.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00%, 饼粕硫苷含量20.17μmoL/g, 含油量45.22%。
6.4.5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8.1 kg, 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6.9 kg, 比对照增产8.8%;两年平均亩产172.5 kg, 比对照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4.3 kg, 比对照增产8.9%。
6.4.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 亩用种量育苗移栽130 g, 直播250 g。 (2) 亩留苗移栽0.6万~0.8万株;直播1.5万株左右。 (3) 施足基肥, 占总施肥量的65%, N、P、K配合, 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 占15%~25%;薹期适量使用薹肥, 占10%~20%。 (4) 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6.4.7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5福油518
6.5.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5。
6.5.2选育单位:绵阳市地神农作物研究所。
6.5.3品种来源:117A×R8。
6.5.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茎秆粗壮, 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 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2 cm, 分枝部位32.6 cm, 匀生分枝类型, 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 每角粒数20.3粒, 千粒重3.43 g。菌核病发病率20.03%, 病指8.82;病毒病发病率8.50%, 病指3.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15%, 饼粕硫苷含量35.9μmoL/g, 含油量43.80%。
6.5.5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67.0 kg, 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67.2 kg, 比对照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7.1 kg, 比对照增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5.8 kg, 比对照增产4.1%。
6.5.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育苗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 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苗床用种0.4 kg,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 (2) 施足底肥, 合理密植。大田一般亩施尿素12~15 kg, 过磷酸钙50 kg或磷酸二铵15~20 kg, 氯化钾10~12 kg, 硼砂750~1000 g。每亩种植密度0.8万~1.0万株, 直播可适当密植。 (3) 及时管理, 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 栽后20天第1次追肥, 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 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5.7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6绵油33号
6.6.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6.6.2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6.3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6.6.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 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 cm, 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528个, 每角粒数17.3粒, 千粒重3.53 g。菌核病发病率17.33%, 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 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40%, 饼粕硫苷含量22.22μmoL/g, 含油量38.87%。
6.6.5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74.8 kg, 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9%;平均亩产油67.9 kg, 比对照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4.4 kg, 比对照增产11.2%。
6.6.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 (2) 施足底肥, 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500 kg, 尿素10 kg, 过磷酸钙35 kg, 氯化钾15 kg, 硼砂1 kg。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 宽行窄株种植。 (3) 及时管理, 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 栽后20天第1次追肥, 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 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 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6.7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7湘杂油499
6.7.1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7。
6.7.2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6.7.3品种来源:15NA×499。
6.7.4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 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55 cm, 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 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 每角粒数21.0粒, 千粒重3.70 g。菌核病发病率15.80%, 病指5.89;病毒病发病率4.70%, 病指1.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平均芥酸含量0.30%, 饼粕硫苷含量20.12μmoL/g, 含油量45.16%。6.7.5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7.2 kg, 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7%;2009~2010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174.3 kg, 比对照增产10.6%;两年平均亩产175.7 kg, 比对照增产10.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1.5 kg, 比对照增产6.0%。
6.7.6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6~8。苗龄30~35天。 (2) 施足底肥, 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 kg, 尿素10 kg, 过磷酸钙40 kg, 氯化钾10 kg, 硼砂1 kg。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 (3) 及时管理, 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 栽后20天第1次追肥, 12月上旬重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春后注意清沟沥水, 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7.7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推荐阅读:
2023泗阳众兴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第8次教研活动记录10-16
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09-28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08-12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06-23
政史地教研活动记录07-07
幼儿大班教研活动记录08-05
中职英语教研活动记录09-14
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记录09-23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11-07
教研室期末活动记录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