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测概述

2025-01-31

超声检测概述(精选13篇)

1.超声检测概述 篇一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及认识

摘要:本文概述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分析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无损检测;探伤;发展概况;

一、引言

任何设备或构件自身都可能有各种缺陷,关键是这种缺陷是否发展、发展得快慢及最后的危害如何。国内与国际上对承压类特种设备所含缺陷的危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含缺陷焊接特种设备安全评定已成为可能。而在进行评定分析时,结构缺陷的准确定位与定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缺陷对焊接结构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设备服役时的安全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无损检测手段对设备进行检查,再应用安全评价分析技术和手段对检查得到的缺陷进行安全评定。可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定与爆炸预防等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对工业中常用的无损检测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概述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分析了无损检测与评估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工业常用无损检测原理及特点分析

2.1射线检测技术

原理:射线探伤法是利用射线透过物体时, 会发生吸收和散射这一特性, 通过测量材料中因缺陷存在而影响射线的吸收来探测缺陷的, 有缺陷部位对射线的衰减减弱, 运用胶片的照相原理浏黄穿透工件后射线的强度变化, 从而, 测量出工件内部缺陷大小、数和性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最基本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射线检测方法。常用于探伤的射线有X光和同位素发出的γ射线,分别称为X光探伤和γ射线探伤。一般情况下,射线探伤是不易发现裂纹的,或者说,射线探伤对裂纹是不敏感的。因此,射线探伤对气孔、夹渣、未焊透等体积型缺陷最敏感。即射线探伤适宜用于体积型缺陷探伤,而不适宜面积型缺陷探伤。

2.2超声波检测技术

原理:超声波检测主要用于探测试件的内部缺陷, 所谓超声波是指超过人耳听觉、频率大于20kHz 的声音。目前用的最多的探伤方法是脉冲反射法。脉冲反射法在探伤时用纵波或者横波把超声波射入被检物的一面, 然后在同一面接收从缺陷处反射回来的回波, 根据回波情况判断缺陷的情况。通常用超声波探头与待探工件表面良好的接触,探头则可有效地向工件发射超声波,并能接收(缺陷)界面反射来的超声波,同时转换成电信号,再传输给仪器进行处理。根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常称声速)和传播的时间,就可知道缺陷的位置。当缺陷越大,反射面则越大,其反射的能量也就越大,故可根据反射能量的大小来查知

各缺陷(当量)的大小。常用的探伤波形有纵波、横波、表面波等。前者适用于探测内部缺陷;后者适宜于探测表面缺陷,但对表面的条件要求高,不平或粗糙的表面会影响耦合和扫查, 从而影响检测精度和可靠性。2.3磁粉检测技术

原理: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后,其内部产生很强的磁感应强度,磁力线增大几百倍到几千倍, 如果材料中存在不连续性缺陷, 磁力线会发生畸变,由于缺陷中空气介质的磁导率远远低于试件的磁导率,使磁力线受阻,一部分磁力线挤到缺陷的底部,一部分穿过裂纹,一部分排挤出工件的表面再进入工件。如果这时在工件上撒上磁粉,漏磁场就会吸附磁粉,形成与缺陷形状相近的磁粉堆积。我们称之为磁痕,从而显示缺陷。磁粉是一种磁性强的徽细铁粉,通常有黑色的、株色的勺和灰白色的纯铁三种。操作简单,检查迅速, 灵教度高,适用于徽性工件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探伤前应除去表面的油漆、涂抖及铁锈, 以免防碍磁粉的附看。2.4渗透检测技术

原理:渗透检测技术又称着色检测技术,是利用毛细现象来进行探伤的方法。对于表面光滑而清洁的零部件,用一种带色(常为红色)或带有荧光的、渗透性很强的液体,涂覆于待探零部件的表面。若表面有肉眼不能直接察知的微裂纹,由于该液体的渗透性很强,它将沿着裂纹渗透到其根部。然后将表面的渗透液洗去,再涂上对比度较大的显示液(常为白色)。放置片刻后,由于裂纹很窄,毛细现象作用显著,原渗透到裂纹内的渗透液将上升到表面并扩散,在白色的衬底上显出较粗的红线,从而显示出裂纹露于表面的形状。2.5涡流检测技术

原理:在通有交流电i1的线圈周围有一交变磁场H1。如果被测导体位于该线圈之内,则导体表层因电磁感应就产生电涡流i2,电涡流又产生一个与磁场H1方向相反的次生磁场H2。由于磁场H2的反作用使通电线圈的有效阻抗发生变化,这种线圈阻抗的变化完整而且唯一地反映了待测物体的涡流效应。电涡流式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查金属表面裂纹及伤痕。检测时使传感器与被测体相对移动并保持距离不变,如有裂纹出现,将引起金属电阻率、磁导率的变化,在裂纹处也会有位移值的变化,这些综合参数的变化将引起传感器参数的变化,从而通过测量传感器参数的变化即可达到探伤的目的。一般用于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检浏前应清除表面附若物。

三、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上开展无损检测教育和培训工作比较好的国家之一,无损检测事业也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并继续发展。但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却是经过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出,江南造船厂研制出电子管式超声波探伤仪,六十年代

后生产出成熟的市场产品,从此,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无损检测仪器的新篇章。1978年,无损检测学会诞生了,我国无损检测开始融入到世界无损检测的大家庭,成为我国无损检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我国无损检测学会和无损检测人员开放市场,开始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融入学会中,带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自1895年发现X-射线,1900年X-射线在法国海关正式应用后,无损检测技术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里程。新中国诞生后的50多年,我国的无损检测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早在建国后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已有相当一批科技人员在航空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X-射线、磁粉、渗透、超声等无损检测工作,其中不少工作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国外早在二战期间无损检测技术即得以迅速发展并在1943年出现商品化的脉冲回波式超声波探伤仪。

我国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江南造船厂研制出电子管式超声波探伤仪,虽然生产出成熟的市场产品是六十年代后的事情,但它却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无损检测仪器的新的一页。1978年无损检测学会的诞生是我国无损检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从基本闭关型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型社会过程中,我国无损检测学会和广大无损检测人员就最早实施对外开放、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世界无损检测大家庭。1978年无损检测学会诞生之际就同当时的西德无损检测学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后来日益发展的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无损检测学会和广大无损检测人员又最早开放无损检测市场、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市场和竞争机制融入学会工作。

目前,我国已有3万多人获得中国无损检测学会颁发的等级证书,而获得锅炉压力容器、铁路、核电、航空航天和化工等工业部门颁发证书的人数远多于这一数字。例如,我国仅特种设备持证无损检测人员就达13万多人,从事无损检测的检验检测机构近1000多家,有一万多家特种设备制造和安装企业自身拥有专业无损检测人员开展无损检测工作。因此,我国每年对无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需求十分强劲,在国际上已成为无损检测仪器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几乎所有的国外主要无损检测制造商都已进入中国抢占市场,开设中国公司、办事处、代表处,寻求代理商等。但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的无损检测设备器材制造以及无损检测工程技术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外无损检测界,特别是无损检测仪器制造商与无损检测用户的兴趣,来电来函进行技术咨询、求购设备器材和寻求培训者也日益增多。我国于1993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太地区无损检测会议,又将于2008年8月在上海举办第17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无损检测工作已得到世界公认,在世界无损检测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1世纪,我国在无损检测基本理论研究、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上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国内NDT标准化近年来面貌焕然一新,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三位一体”的JB4730标准几经修订审议,终于闪亮推出,这是我国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史上新的里程碑。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无损检测教育和培训工作比较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20多所高校设有无损检测专业课程,不但能培养无损检测专业的本科生,还能自行培养该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的无损检测事业已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并为未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客观地讲,我国虽然是一个无损检测大国,也是无损检测仪器的生产大国,但离无损检测技术的强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虽然拥有世界上从事NDT人数最多的无损检测学会,也拥有无损检测仪器最大的生产量和销售量,但是,我国的无损检测仪器基本上仅占据了中、低端市场。绝大多数高端的无损检测设备还必须要依靠进口。我国工业和国防部门需要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工业射线CT系统、声发射检测系统、高端红外特别是脉冲红外成像和激光检测系统基本上依赖进口。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我国在无损检测领域还不是一个强国。

四、国外无损检测标准现状

4.1 美ASME标准针对锅炉压力容器,就原材料、焊缝、结构件和支承件内部和表面缺陷的检测,对七种NDT方法(包括RT、UT、MT、PT、ET、VT、LT、AE)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和验收条件。质量验收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等级,便于操作;但有些方法细节交代不够周详,如射线实时成像,超声缺陷表征,及新技术超声衍射传播时差(TOFD)法、超声相控阵法等。4.2 欧EN标准对各种NDE方法要求描述具体,工艺细节周密详尽,面面俱到。如RT中,透照技术等级的转换,特型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与评定验收,RTR和CR、DR新技术的具体运作;UT中,缺陷的“五段法”定性表征(有流程图和波形图供对照),T型接头和管座角焊缝的施探,凹、凸曲面探伤的种种细节(探头入射角、折射角、曲底面声束入射角测定、缺陷深度和水平定位修正、及灵敏度传输修正),新技术TOFD法在平、凸、凹及异面上的四种探头布置、角度选择、探头间距选择、装置校验、A、B、D型三种扫描显示及图形判读等,值得精细研讨,消化吸收。

4.3 日JIS等标准系吸收了欧美标准系的长处,又加进了本国的实验和经验数据,有一定创新。如RT中,相关于几何修正系数Ρ的透照距离的选定,对比度计、线质计的使用,环焊缝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T型接头的透照技能考核和评定,三类缺陷的五级制评片,及不锈钢焊缝衍射斑纹的判读和处理;UT中曲面探伤技术细节的规定(比欧标充实了一些便于应用的修正曲线图),T型接头和管座角焊缝检测的探头布置和波形分析,还有不锈钢焊缝UT的探头、试块和试探程序,端部回波法缺陷测高的各种技能(如端部回波的识别等),新技术TOFD法的运作要求和结果评价。缺点是缺陷验收繁复,操作费时。如钢板、锻件质量分五级,现场数据分类记录有难度。

五、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的结合,实时成像技术、层析射线照相技术、数字辐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无损检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无损检测技术具有直观、可实时、易数字化、可实现三维图像、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呈如下发展趋势。5.1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以CT和DR为代表的数字式射线成像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胶片射线照相方法相比,数字式射线成像只有突出的特点,数字图像不仅可以方便地存储和复制,可以进行各种数字处理,以提高图像显示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使得远程实施诊断和实时分析成为可能。正是凭借其存储、处理和传输方面的巨大优势,数字化已经成为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潮流。

5.2实时成像与直接成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竞争将变得愈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与质量,企业对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产品进行100%在线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现代工业的要求,实时成像与直接成像就成了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一条主要技术渠道,其结果也代表了当今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5.3 大型化

阵列探测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大型客体进行射线无损检测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飞速提高,使图像处理和图像重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计算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为无损检测设备对大型客体检测提供了可靠保证。5.4应用面广

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从国防领域的炮弹、导弹的检查,到普通领域的汽车曲轴、机械零件的检测以及医疗领域的透视检查到航空运载中行李及货物的安全检查,从微小的陶瓷裂缝的探测到大型货柜的扫描,射线无损检测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无损检测是现代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方法,追求完美的质量已是永恒的主题。无损检测以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艺,忠实地履行着质量卫士的职责。国际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曾经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在21世纪,人类将感受到不断提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质量观念、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无损检测

文化和无损检测技术以技艺精湛和品质优良完美统一的质量理念和价值观念已被世人所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魏国亮,赵振宇,徐胜航,于洋.工业常用无损探伤原理及特点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8 [2]尹贤友.无损探伤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 2009 [3]雷炎森.常用无损探伤方法简介[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2,18 [4]沈功田.中国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的进展[J].无损检测,2008,30 [5]张伟成.无损检测新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27 [6] Nichols RW 著,李泽震,周海成译.压力容器技术进展(1)[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192-211

2.超声检测概述 篇二

关键词: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优势概述

异位妊娠, 也称宫外孕, 宫外孕破裂是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 能否及时准确的诊断, 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安危。超声检查是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 虽然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 但随着阴道超声的发展及应用, 诊断率明显上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 年龄18~49岁。有明显停经史者150例, 占93.7%;阴道不规则流血者154例, 占96.2%;血HCG或尿HCG阳性者152例, 占95%。

1.2 仪器

美国PHILIPS HD11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腹部、阴道探头频率分别为C5-2MHz和C8-4MHz。

1.3 方法

首先经腹部超声检查, 患者适度充盈膀胱, 将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纵、横、斜切扫查, 观察正常盆腔结构, 再观察包块的部位、大小,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血流信号情况及有无盆、腹腔积液等。其次经阴道超声检查, 嘱患者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上罩上双层一次性避孕套, 将探头置于阴道穹窿部作纵、横、斜切面的扫查, 并重复以上的观察内容, 同时保存图片并记录结果。

2 结果

本组160例宫外孕患者中15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5例保守治疗, 2例漏诊, 手术病例中输卵管妊娠151例, 宫颈妊娠1例, 剖宫产切口下妊娠1例。其声像图表现如下: (1) 子宫正常或稍饱满, 143例合并子宫内膜增厚, 3例合并宫内假孕囊回声。 (2) 宫外探及异常回声区153例, 93例异常回声区可探及孕囊回声, 50例可见卵黄囊, 45例可见胎芽, 43例可见心管搏动。 (3) 2例宫内、外无异常回声。 (4) 148例子宫直肠窝可见不等量的积液, 110例可见腹腔积液, 多数为大量。 (5) 81例异常回声区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束号, 呈高速低阻血流频谱, RI≤0.4。

本组应用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67.5% (108/160) , 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98.8% (158/160) 。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其中95%发生于输卵管, 近年春夏季节发病有增长趋势[1]。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特别是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前的确诊, 尤为重要, 可最大限度地缩小输卵管损伤程度, 由于临床上血HCG不能立即报告, 而尿HCG又不能定量, 且敏感性不及血HCG, 继往的腹式超声受限条件又较多, 而经阴道超声比腹部超声能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 更准确清晰的分析异位妊娠的包块特点, 故阴道超声作为异位妊娠的辅助诊断意义非常重要[2]。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相比探头更接近盆腔脏器, 不受肠腔气体干扰, 不受腹部脂肪和瘢痕的影响, 且高频探头分辨力较高, 故图像清晰, 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能及时、准确诊断异位妊娠, 指导临床医师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此外患者不需要充盈膀胱, 缩短了就诊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 阴道超声有较高的诊断优势。

参考文献

[1]申启玲, 邓波.经阴道超声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 9 (6) :365-366.

3.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概述 篇三

【关键词】转基因; 工程; 检测

中图分类号:TQ3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60-01

转基因食品主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将某些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去,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性状、营养价值或品质向人们所需目标转变,并由这些转基因生物所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称基因改造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近几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1 转基因食品概述

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进行传递和表达。通过对生物体内DNA分子的修饰改造从而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这是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DNA限制性内切酶及基因克隆等技术的发现为转基因操作奠定了技术基础。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步骤:分离目的DNA片断,将目的片断克隆到细菌的DNA中,构建重组DNA,将重组DNA扩增后,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化学物质诱導、电穿孔、微注射及花粉管通道等方法将连接了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目的基因导人到目标植物的细胞中,最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并诱导产生转基因植株,经扩繁后,加工生产出转基因食品。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亦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患。随着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识不断深入,各国在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监控和管理。世界上最早制订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的是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但直至2001年才强制要求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必须确认其与传统产品相比有同等安全性 ;日本针对转基因成分超过5%的食物,执行强制性标签制度,部分转基因成分被禁止,如“星联”玉米等;欧盟议会于1997年5月15日通过了《新食品规程》的决议,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必须要有“GMO”标签。为保障我国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我国已相继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

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2.1 PCR定性筛选检测方法

在1996年,德国伯恩斯坦大学的Meyer Rolf等论证了PCR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可能性,植物细胞转入的基因成分一般包括启动子(promotor)、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目的基因targetgene)和终止子(terminator),其中启动子和终止子为表达目的基因所必需。目前,转基因植物所采用的启动子主要为来源[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2B3100103)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Camv35s启动子、根瘤农杆菌的nos启动子及玄参花叶病毒的FMV35s启动子;广泛应用的终止子分别来源于根瘤农杆菌的nos终止子、花椰菜花叶病毒的camv终止子以及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lI终止子。针对这些基因的PCR扩增可涵盖95%的现有的转基因植物的需要。

PCR定性检测是高灵敏度的DNA水平检测,但常伴有各种假性结果出现:(1)DNA提取时产生的各种反应抑制因子,使PCR呈假阴性;(2)产品深加工时核酸被破坏成碎片,含量极低,使PCR呈假阴性;(3)当作物受到花椰菜花叶病毒的感染而带有35S启动子或因农杆菌感染而带有nos终止子时,PCR呈假阳性;(4)实验室的残留污染使检测结果呈假阳性;(5)在收获、运输或加工过程中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产生交叉污染也会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实时荧光PCR技术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是指在常规PCR基础上添加了一条标记了两个荧光基团的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的方法 。

目前我们应用于实时定量PCR检测体系中的荧光探针主要有3种:分子信标探针,TaqMan探针和杂交双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至少是竞争PCR的10倍,它可以检测到每克样品中含2 Pg转基因的DNA量。对加工、未加工和混合样品都可以进行检测。

2.3 基因芯片检测法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首先发展起来的,该公司曾在199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商品化基因芯片。迄今为止,应用于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前沿技术当属基因芯片技术,其实质就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探针分子固定在载体上,待测基因经过PCR、末端标记等操作,成为标记有荧光染料或同位素的核酸分子,然后与固定的探针杂交。依据标记方法的不同,通过放射自显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CCD相机读出每个斑点信号的强度,计算机对杂交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杂交谱。

2.4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

作为转基因多重定量检测的最新进展,此法最初是由荷兰的Dr.Schouten JP于2002年发表的应用于医学检测目的高度灵敏的相对定量技术。其利用简单的杂交、连接、PCR扩

增反应,于单一反应管内同时检测最多40个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的拷贝数变化。MLPA方法是针对不同检测序列设计多组专一的探针组,对探针组进行扩增的检测方法。每组探针组总长度不同,可与目标序列杂交黏合。所有探针的5 端都有通用引物结合区PBS(primer binding sites),3 端都有与待扩增目标序列结合区,在PBS区与目标序列结合区之间插人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由此形成长度不一样的探针组。如果目标序列缺失、产生突变或是由于不同探针组的配对,则这组探针无法成功连接,也没有相应的扩增反应。如果这组探针可与目标序列完全黏合,则连接酶会将这组探针连接成为一个片段,并通过标记的通用引物对此连接在一起的探针组进行扩增。最终经过毛细管电泳和激光诱导的荧光来检测扩增产物 。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但随着国内外对转基因产品研究的深人以及对转基因产品检测要求的提高,人们要求更准确、快速、简便、高效而且成本低廉的检测技术的问世。同时,现有的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以克服自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康洁.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保障[J]生物学教学, 2004,(06) .

[2]林祥明,朱洲.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 世界农业, 2004,(05) .

4.超声检测概述 篇四

根据受检制件的材质、结构、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可能产生的缺陷种类、形状、部位、和方向,选择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有:

超声检测 Ultrasonic Testing(缩写 UT);

射线检测 Radiographic Testing(缩写 RT);

磁粉检测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缩写 MT);

渗透检验 Penetrant Testing(缩写 PT);

射线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主要用于铁磁体材料制件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主要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件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用磁粉检测。涡流检测主要用于导电金属材料制件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构件的 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别;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检测工艺进行检测时,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危险大的评定级别为准。

(1)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就是利用射线(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等)穿过材料或工件时的强度衰减,检测其内部结构不连续性的技术。穿过材料或工件时的射线由于强度不同,在感光胶片上的感光程度也不同,由此生成内部不连续的图像。

射线检测主要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及其工件的内部缺陷的检测,检测结果准确度高、可靠性好。胶片可长期保存,可追溯性好,易于判定缺陷的性质及所处的平面位置。

射线检测也有其不足之处,难于判定缺陷在材料、工件内部的埋藏深度;对于垂直于材料、工件表面的线性缺陷(如:垂直裂纹、穿透性气孔等)易漏判或误判;同时射线检测需严密保护措施,以防射线对人体造成伤害;检测设备复杂,成本高。

射线检测只适用于材料、工件的平面检测,对于异型件及T型焊缝、角焊缝等检测就无能为力了。

(2)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就是利用超声波在金属、非金属材料及其工件中传播时,材料(工件)的声学特性和内部组织的变化对超声波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超声波受影响程度和状况的探测了解材料(工件)性能和结构变化的技术。

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一样,主要用于检测材料(工件)的内部缺陷。检测灵敏度高、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成本低且对人体无伤害,但超声波检测无法判定缺陷的性质;检测结果无原始记录,可追溯性差。

超声波检测同样也具有着射线检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对异型构件、角焊缝、T型焊缝等复杂构件的检测;同时,也可检测出缺陷在材料(工件)中的埋藏深度。

(3)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是利用漏磁和合适的检测介质发现材料(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不连续性的。磁粉检测作为表面检测具有操作灵活、成本低的特点,但磁粉检测只能应用于铁磁性材料、工件(碳钢、普通合金钢等)的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对于非磁性材料、工件(如:不锈钢、铜等)的缺陷就无法检测。

磁粉检测和超声波检测一样,检测结果无原始记录,可追溯性差,无法检测到材料、工件深度缺陷,但不受材料、工件形状的限制。

(4)渗透检验

渗透检验就是利用液体的毛细管作用,将渗透液渗入固体材料、工件表面开口缺陷处,再通过显像剂渗入的渗透液吸出到表面显示缺陷的存在的检测方法。

渗透检验操作简单、成本很低,检验过程耗时较长,只能检测到材料、工件的穿透性、表面开口缺陷,对仅存于内部的缺陷就无法检测。

(5)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

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是对材料、工件内部缺陷检测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钢结构、锅炉、压力容器、铸造等行业。通过缺陷的性质、大小来判断缺陷的危害程度,同时判定缺陷的位置,以利于准确的修复。

磁粉检测、渗透检测作为表面缺陷和穿透性缺陷的检测,是对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的有力补充。

TOFD 原理是当超声波遇到诸如裂纹等的缺陷时,将在缺陷尖端发生叠加到正常反射波上的 衍射波,探头探测到衍射波,可以判定缺陷的大小和深度。当超声波在存在缺陷的线性不连续处,如裂纹等处出现传播障碍时,在裂纹端点处除了正常反射 波以外,还要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能量在很大的角度范围内放射出并且假定此能量起源于裂纹末端。这与依赖于间断反射能量总和的常规超声波形成一个显著的对比。

根据TOFD的理论和特点,在检测后壁容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国内使用的初期阶段要充分发挥其有点,使用其他技术弥补其缺点,让TOFD技术更快的应用到检测中。(超声波检测的一种,目前无损检测研究部新发展的检测方向)1.不损坏试件材质和结构

无损检测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不损坏试件材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所以实施无损检测后,产品的检查率可以达到100%。但是,并不是所有需要测试的项目和指标都能进行无损检测,无损检测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某些试验只能采用破坏性试验,因此,在目前无损检测还不能代替破坏性检测。也就是说,对一个工件、材料、机器设备的评价,必须把无损检测的结果与破坏性试验的结果互相对比和配合,才能作出准确的评定。

2.正确选用最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

由于各种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为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应根据设备材质、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可能产生的缺陷种类、形状、部位和取向,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

3.综合应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

任何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尽可能多用几种检测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以保障承压设备安全运行。此外在无损检测的应用中,还应充分认识到,检测的目的不是片面追求过高要求的“高质量”,而是应在充分保证安全性和合适风险率的前提下,着重考虑其经济性。只有这样,无损检测在承压设备的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宝冶钢结构检测实验室简介

工程技术公司的钢结构检测专业隶属宝冶建设,除“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委颁证)”、“宝钢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中心(原冶金部质量监督总站颁证)”共享资质、“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结构质量检测单位”和“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压力管道安装无损检测(GA、GB、GC)”等资质和资格,还单独具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单位资格(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证)”、“无损检测专业承包壹级(建设部颁证)”并取得上海市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出具的检测报告数据科学、公正、准确,并可得到国际互认。

钢结构检测业务范围包括钢结构和特种设备的原材料、焊材、焊接件、紧固件、焊缝、螺栓球节点、涂料等材料和工程的全部规定的试验检测内容。

在提升单项检测技术的同时,注重发展和实现专业间的一体化,完善了成套的钢结构检测技术,包括钢结构力学性能检测(拉伸、弯曲、冲击、硬度)、钢结构紧固件力学性能检测(抗滑移系数、轴力)、钢结构金相检测分析(显微组织分析、显微硬度测试)、钢结构化学成分分析、钢结构无损检测、钢结构应力测试和监控、涂料检测等成套检测技术。

目前,配备的钢结构检测先进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厚板检测用200t万能材料试验机,质量仲裁用的30t伺服式万能材料试验机,低温冲击试验机(-180℃)、数控式紧固件测试设备、美国进口的AA800原子吸收分析仪、俄罗斯引进的Se75γ射线探伤仪等设备均达到了上海市一流乃至国内领先水平。T、K、Y相贯焊缝节点超声波探伤技术、同位素Se75γ射线探伤在特种设备中的应用等特殊结构无损检测技术曾分别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拨赛一、二等奖。

钢结构检测紧跟国际钢结构检测技术发展潮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钢结构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现拥有无损检测高级(Ⅲ)人员5名,中级(Ⅱ)人员28名,高级工程师12名,工程师16名,技师3名。

多年来,钢结构及特种承压设备检测专业队伍在冶金市场上,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钢厂,特别是在宝钢一、二、三期,十五规划工程钢结构检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以上还负责宝钢内全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在役检测,为了面向社会向更广阔的市场业务范围发展,我们足迹遍布全国,先后承接了上海磁悬浮列车、卢浦大桥、北京奥运工程——国家体育场(鸟巢)、央视大楼等重大工程钢结构检测以及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安徽芜湖三个标段的压力管道检测、宝钢化工压力容器、管道、反应塔等装置检测,另外我们还承接了上海高桥石化炼油装置的检测、上海焦化厂一氧化碳、乙烯等装置的管道检测,还承担了美国旧金山大桥辅桥钢结构工程等工程检测业务。

5.超声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篇五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对超声波检测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以保证其超声波检测质量符合有关规程、标准要求。2.适用范围

2.1.本指导书适用于使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检测仪,以单探头接触法为主进行的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和压力管道的超声波检测工作。

2.2.本指导书不适用于铸钢、奥氏体不锈钢及允许根部未焊透的单面对接焊缝、曲率半径小于125mm和内外径之比小于80%的纵缝、外径小于159mm的钢管对接焊缝检测; 3.超声波检测一般要求

3.1.超声波检测人员,必须按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 3.2.超声波检测主要操作及出具报告必须是相应技术等级资格的Ⅱ级(含Ⅱ级)人员;

3.3.超声波检测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3.4.待检工件应以超声波检测委托单为依据,对待检工件的检测部位外观质量进行复查合格后,方可检测;

3.5.超声波检测所用设备,须经有关部门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6.凡技术文件与图样有明确要求的产品,均按技术文件和图样的要求进行验收;技术文件或图样无明确要求,按国标、部标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进行验收;

3.7.进口锅炉压力容器合同中没有注明验收技术标准的,则以制造厂采用的标准验收,但不得低于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4.超声波检测 4.1.准备工作

4.1.1.工艺准备:根据委托要求,全面了解被检产品的结构、规格、材质等,制定检测方案; 4.1.2.设备准备: 4.1.2.1.检测仪、探头

 新购或修理后的仪器和探头,应符合ZBY-344,ZBY230-84《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并应按ZBJ04001和BZBY231的规定对灵敏度、盲区、分辨率、动态范围及水平线性进行测试;

 仪器和探头的组合灵敏度在达到所探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

 分辨率应能将CSK-1A型试块上φ50与φ44两孔分开,当两孔反射波的波幅相同时,其波峰与波谷的差不小于6dB。 主声束偏离: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

 入射点K值的确定:入射点和K值在CSK-1A试块上测定(K值测定应在2倍近场区外进行)。

4.1.2.2.试块

 本指导书采用国标、部标规定的标准试块。其他非标试块仅做参考。

 为保证检测质量,试块不用时应采取防锈措施,其表面不得有锈蚀、污物等;

 在同一种产品上相同检测方法不得使用不同型号的试块;  现场检测时,允许用便携式试块对扫描线及灵敏度进行校验,但灵敏度不得低于检测灵敏度。

4.1.2.3.工件准备

 被检工件应切断动力源、压力源和物料来源,并应清洗置换达到合格标准;

 检测面和检测范围的确定,原则上应保证检测到工件被检部分的整个体积。对于钢板、锻件、钢管、螺栓件等应检查到整个工件;对于熔接焊缝则应检查到整条焊缝。 检测面应经外观检查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都应予以清除,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检测要求。

4.2.检测条件及操作

4.2.1.使用外接电源时,电压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得进行检测; 4.2.2.使用电池时,电压不足时应停止检测; 4.2.3.根据规定的工艺和设备制作曲线、调节灵敏度; 4.2.4.电渣焊应在正火后进行检测;

4.2.5.探伤面和移动区,应符合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9.1.3.1的要求; 4.2.6.扫查方法和区域按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4.2.7.对于厚板焊缝如因条件限制,只能从一面或一侧检测时,还应增加大K值的探头检测;

4.2.8.如需检测横向缺陷,应将焊缝磨平后探测;

4.2.9.耦合剂:耦合剂采用机油(20#)、特殊情况选用工业干油或浆糊,且不得损伤检测表面;

4.2.10.耦合补偿:表面粗糙度补偿,衰减补偿及曲面补偿按有关规定执行。

4.2.11.探头移动方式按JB1152-81《锅炉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第4.8条或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9.1.5.1执行;

4.2.12.在探头移动的全部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间断对荧光屏的观察。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得大于150mm/s,探头的每次扫查的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4.2.13.对超探可疑部位,应辅以其他方法检测;

6.基桩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方法论文 篇六

混凝土灌注桩是桩基础中的主要形式,由于其成桩质量受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夹泥、断裂、缩颈、混凝土离析、桩底沉渣较厚及桩顶混凝土密实度较差等质量缺陷,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甚至引发工程质量事故,加上是隐蔽工程,因此加强对桩基础质量的现场检测十分必要。

基桩完整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法、高应变动测法、低应变动测法、声波透射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声波透射法有其特点:

一、检测原理

超声波透射法是由超声脉冲发射源在砼内激发高频弹性脉冲波,并用高精度的接收系统记录该脉冲波在砼内传播过程中表现的波动特征;当砼内存在不连续或破损界面时,缺陷面形成波阻抗界面,波到达该界面时,产生波的透射和反射,使接收到的透射能量明显降低;当砼内存在松散、蜂窝、孔洞等严重缺陷时,将产生波的散射和绕射;根据波的初至到达时间和波的能量衰减特征、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等特性,可以获得测区范围内砼的密实度参数。测试记录不同侧面、不同高度上的超声波动特征,经过处理分析就能判别测区内砼的参考强度和内部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

在基桩施工前,根据桩直径的大小预埋一定数量的声测管,作为换能器的通道。测试时每两根声测管为一组,通过水的耦合,超声脉冲信号从一根声测管中的换能器发射出去,在另一根声测管中的声测管接收信号,超声仪测定有关参数并采集记录储存。换能器由桩底同时往上依次检测,遍及各个截面。

二、声波透射法的检测及缺陷判定

1、应正确理解并处理相关规范中关于桩身完整性的判定

基桩检测的相关规范中,根据桩身是否存在缺陷及存在缺陷的严重程度,将桩的完整性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类别;并依据各检测剖面的声学参数异常点的分布情况及异常点的偏离程度,决定被测桩的完整性类别;对实际的检测数据,采用概率法确定声速临界值来评判声速是否异常,采用平均幅度减去6dB作为幅度临界值来评判幅度是否异常。

但由于混凝土是集结型的复合材料,多相复合体系,分布复杂界面(骨料、气泡、各种缺陷),因此其检测的声参量数据波动较大;加上灌注桩的混凝土需要自密实、地质条件以及成桩工艺复杂等情况,其声参量的波动性就更大了,因此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完全不出现异常测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并执行规范中桩身完整性的判定标准,否则工程上很难有Ⅰ类桩,也不符合桩的完整性分类的定义。因此上述理论异常点只是可能的缺陷点,应根据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① 异常点的实测声速与正常混凝土声速的`偏离程度;

② 异常点的实测幅度与同一剖面内正常混凝土幅度的偏离程度;

③ 异常点的波形与正常混凝土的波形相比的畸变程度;

④ 异常点的分布范围及其他剖面异常点的分布情况;

⑤ 桩的类型(摩擦型或端承型)、地质情况及成桩工艺,桩的类型及地质情况决定了桩身混凝土的压应力及弯矩大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因此相同大小及程度的缺陷在桩身不同深度对该桩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应适当加以区分。

2、声学参量与缺陷性质的关系

混凝土内部存在缺陷必然会引起声参量的变化或波形畸变,但目前并未建立声参量的变化或波形畸变与缺陷性质之间的良好对应关系, 对于缺陷的性质除根据声参量的变化情况外,还必须结合地勘报告、施工工艺、甚至施工记录(参考)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三、检测现场常见问题或故障的判断及处理

1、检测过程中接收信号突然消失

有两种原因可产生该类现象,一是声测管内无水;二是设备系统故障。首先应检查是声测管内否有水,可在采样状态下,迅速往声测管注水(以防声测管破裂造成的水大量外流),至现象消除,否则,将换能器提出声测管,平行靠近(5cm左右)放在空气中,采样、观察是否有接收波形,无接收波形,则设备系统故障。

2、判断设备系统的故障部位

将故障的设备换上平面换能器,将平面换能器的辐射面平行相对,相距5cm左右,进行采样,如波形正常,证明超声仪正常,仅仅是径向换能器故障。若判断换能器故障时,接上径向换能器,进行采样,如发射换能器发出响声、无接收波形,则接收换能器故障;如发射换能器无响声,仅将发射换能器更换成平面换能器,将平面换能器的辐射面对准径向换能器的辐射体(中间部位),进行采样,如有波形,则接收换能器完好、发射换能器故障,否则,收、发径向换能器均有故障。

3、发射正常、接收时好时坏

换能器刚下水测试时波形正常,一会儿波形逐渐异常,甚至无接收波形,提出声测管后波形正常,或提出声测管、待换能器干燥后波形正常。该现象是由于换能器信号线破损(漏水)、水密性丧失、遇水压大时渗透到换能器主体造成,换能器故障,修复较为困难。

4、桩头最后一测点声速、幅度急剧下降

一些桩在桩头部位的最后一个或几个测点的声参量急剧下降,而桩头部位混凝土表现良好。该现象可能是剔除桩头(使用机械设备)时,引起声测管与混凝土脱离(产生间隙)或者混凝土局部破损(产生裂隙)而造成,可在声测管外壁或桩头混凝土浇清水,该现象好转。

5、波形反向及处理

在测试的过程出现波形首波反向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若以上跳波作为首波,则声速正常、但幅度偏小;若以下跳波作为首波,则幅度正常、声速偏小,因此应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上述情况多出现在换能器运动过程中进行采样并存储的测试中(自动测桩),造成上述现象的理论机理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换能器运动过程中,辐射体的部分与声测管接触,造成与正常状态的声波传播过程中的介质界面的状况发生变化所致,因此通过使用扶正器可以大大减小该现象产生的几率,因此,建议在换能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采样、存储的测试状态下,必须保证换能器的扶正器可以正常工作。

四、结束语

7.食品安全理化检测技术概述 篇七

理化检测方法

理化检测方法包括色谱分析和光谱测定等, 这些方法依靠分析检测仪器, 大多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 灵敏度较高, 应用较为普遍, 但部分方法的检测程序较复杂或检测费用较高, 在食品生产企业的应用上受到制约。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免疫亲和色谱。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微量快速检测方法, 但因灵敏度不高, 目前逐渐转换为分离手段;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快速、高灵敏度及样品用量小等独特优点, 但不可检测大部分农药;高效液相色谱对被检测物质活性影响小, 对比气相色谱不需将样品汽化, 几乎可以测定食品中所有非挥发性物质及其他很多方法难以测定的食品中残留物质, 我国许多农兽药残留检测国标方法均是以此为基础;免疫亲和色谱法可从复杂样品基质中分离出分析物, 简化提取、净化和衍生化等前处理过程, 用于农兽药残留的检测, 不仅能简化处理过程, 且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待检样品处理中。

光谱测定法

光谱测定法应用较多的是原子吸收光谱和近红外光谱分析, 尤其是在重金属检测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原子吸收光谱法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主要用于无机元素含量的测定;近红外光谱分析谱图稳定, 对于待测物质的物理状态无特殊要求, 在食品掺假、农药残留及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已经有初步研究;毛细管电泳法可应对食品基质成分复杂的特点,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生物传感器可用于食品中重金属残留、乳品掺假和植物油掺假等的检测, 由于其灵敏度和识别能力较高, 还可以用于茶叶、酒和乳品的等级评定。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以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反应及灵敏度为基础, 具有单独任何一种理化分析技术难以达到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非常适用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离或检测,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最多。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技术目前在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 一般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霉菌毒素等的检测试剂盒即以此为基础。其通过酶标记物对抗体的识别, 放大了检测信号, 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我国在2003年以前此类检测试剂盒主要以进口为主, 2003年以后, 国内此类产品也开始兴起, 并逐渐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呋喃西林代谢物为例, 国内生产的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为0.1μg/kg或更高, 达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灵敏度, 在实际检测中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 (IC) 技术是一种将免疫技术和色谱层析技术相结合的快速免疫分析方法, 通过酶促显色反应或直接使用可目测的着色标记物 (如胶体金) , 短时间 (5~10分钟内) 便可得到直观的实验结果。该法不需进行结合标记物与游离标记物的分离, 操作简单, 分析结果易于判断, 且无须仪器 (或只需简单仪器) , 非常适用于食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常用检测技术比较

应用最多的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作为目前主要理化指标的检测手段, 这些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各有优势。

从检测成本考虑,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本处理复杂且费时, 检测操作难度较大, 仪器成本一般用户难以承担, 因此目前其仅限于在大型企业和国家单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目前已有大量商品化试剂盒, 检测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兽药残留及部分农药残留、致病微生物等, 其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可操作性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高, 由于其操作简便, 检测耗时少, 所需仪器除酶标仪外均为一般检测实验室常备仪器, 因而在企业产品质量内控检测和行业监察部门筛查检测等方面应用广泛;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操作简单, 不需用特殊仪器, 结果易于观察, 检测灵敏度较高, 目前主要应用于现场快速筛查检测。

8.超声波探伤检测研究 篇八

关键词:超声波探伤 检测技术原理 优点与缺点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4.5;TP36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1 超声波探伤检测的原理

在超声波探伤没有出现之前,金属探伤工作一直是靠表面观察、有经验的人员的观察和听声音等方法,后来出现了着色探伤和磁粉探伤这两种方法,有效的对金属内部的气泡与缺陷、裂纹等进行了揭示。但是相比起超声波探伤这一方法来说,前两种方法不但过程复杂,而且花费大,而且还存在着不准确,无法发现隐藏在工件内部的缺陷和裂纹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超声波探伤这一方法出现之后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超声波探伤方法凭借其对工件的无损性,简单易行性,可靠性和可反复检测,一次购买长期使用的多种优点而被多大用户所称赞和喜爱。那么超声波探伤的工作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是如何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观察和磁粉探伤、着色探伤等探伤方法而在它们中间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姣姣者的呢?这首先要从超声波探伤的原理说起。

人们都知道蝙蝠是通过超声波来活动觅食的。蝙蝠的发声器官与人类不同,它能够发出一种频率比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段更高的声波,这种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非常好的穿透能力,并具有传播距离远,能够在碰到障碍物后反弹回来的良好特性。还能够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蝙蝠正是靠了这一特殊的器官与功能在夜间飞行和觅食的,凭借着超声波的良好传播和反弹的特性,蝙蝠即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也能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并完美的掌握猎物的方位和运动状态并成功的进行猎食。科学家们在了解了超声波与蝙蝠的这一优秀的功能之后,就将之运用到了船上,用它来测量水深和海中或者空中的物体。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超声波在金属和一些物质中良好的穿透性能,凭借这一功能和遇上障碍物后反射的特性,科学家才发明了后来的超声波探伤仪。其工作原理就是靠着超声波在金属中良好的穿透性和遇上障碍物后反射的这两大特性。首先因为超声波声束能集中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传播,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其次,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和散射,且在异种介质的界面上将产生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所以当我们用超声波来探伤时,一但在金属内部存在着气泡与裂纹,那么超声波在穿过金属介质到达气泡和裂纹后就会发生变化,然后再次遭遇金属介质后又会发生变化和反射,利用这些特性,探伤者就能够轻易的了解金属内部气泡的位置和大小,以及金属介质的厚度了。如图1所示。

图1 超声波探伤检测的原理

2 超声波探伤检测的优点与缺点

目前超声波探伤仪有许多种类,多个产品,但是几乎所有的产品的探头都是通过压电效应的工作原理来工作的。压电效应 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某些晶体材料在交变拉压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场的效应。压电效应的另一个现象是当晶体材料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产生伸缩变形。而超声波探伤检测仪的探头正是用这种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制造成的。这使得这种探头具有压电效应,当我们需要探伤时,接通电路,探伤系统发出高频电脉冲激励探头上的压电晶片时,就激发发生压电效应,制造出超声波。而当超声波遇上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探头上的晶片受到超声波的作用,又激发压电效应,将声能转换为电能,并由探伤系统中的处理后显示在显示屏上。目前超声波探伤仪有多种类型,横跨多个探伤领域,光探头就有直探头、斜探头、双晶探头等多个各类,目前最先进的是双晶探头,双晶探头有两块压电晶片,一块用于发射超声波,另一块用于接收超声波。根据入射角不同,又分为双晶纵波探头和双晶横波探头。不同于以往的直探头,现在的斜探头、双晶探头都有探测探测与探测面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的缺陷,如焊缝、汽轮机叶轮等的功能,大大的扩展了超声波探头能够探测的工件的各类和范围。

总结起来,目前超声波探伤检测仪所具有的优点有这样一些:较强的穿透能力、较高的的灵敏度,可发现大小只有0.1毫米左右的气泡和裂纹、准确性较高,可发现气泡和裂纹的方向、大小和形状、探伤方便、可当场显示检测结果、操作方便安全。但缺点也不少,主要有这么一些:对检测人员的经验和操作要求较高、无法检测形状不规则,小而薄的物件,也无法检测材质不均匀的工件、无法准确的揭示出缺陷的详细情况、探伤仪昂贵,探伤成本较高等等。

3 超声波探伤检测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上文中揭示的目前超声波探伤检测仪所具有优点与缺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超声波探伤检测技术将会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向高精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②高温条件下的测量明显增多,在线检测、动态检测增多。③在若干领域向超声无损评价发展,使得超声检测内容有了新的内涵。如超声检测技术与断裂力学相结合,对重要构件进行剩余寿命评价;超声检测技术与材料科学相结合,对材料进行物理评价。④在无损检测方面向定量化、图像化方向发展,超声检测系统将进一步数字化、图像化、自动化、智能化。⑤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如数值分析法、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技术、遗传算法、虚拟仪器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超声检测技术领域。

参考文献

[1]郑君.基于嵌入式系统超声波探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韩辉.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关键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收稿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严伟(1983—),男,江苏靖江人,本科,检定员,助工。

9.超声检测概述 篇九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强度超声检测方法

该文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和强度超声检测中的信号处理方法,设计了宽带换能器,提出了水耦合法和声时综合处理法.现场检测试验证明,该系统可明显提高检测效率,厚度测量精度优于5%,强度测量精度优于7%.

作 者:吴广文  作者单位:吉林市高速公路征地拆迁指挥办公室,吉林,吉林,13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16) 分类号:U4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   厚度   强度   超声检测   信号处理  

10.超声检测概述 篇十

USL超声C扫描喷水检测系统在哈飞复合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亚洲最大的`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在哈飞建成,随着该基地的建成,哈飞也陆续采购了一批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其中包括英国超声波科学有限公司(USL)生产的超声波C扫描喷水复合材料检测系统,系统有效扫描范围为8m×1.5m×3m.

作 者:王晓宁 Wang Xiaoning  作者单位:美国康泰公司北京代表处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15) 分类号:V2 关键词: 

11.超声检测概述 篇十一

关键词 超声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OP) 超声 骨密度(BMD)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3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寿命延长,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早期诊断和预防是治疗的关键。骨密度(BMD)是最有效的骨折风险预测指标,骨密度与年龄、体重、身高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超声定量骨密度仪(QUS)是一种低放射性诊断骨质疏松症(OP)的设备,是一项无创性、无射线影响,可以准确的监测出骨量和骨的结构。为了解教职工的骨密度情况,本文对我校1800名教职工进行了超声定量骨密度监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在校教职工1800例,其中男1003例,女797例,年龄27~81岁,平均46.9岁,其中30岁以下岁41例,31~45岁712例,46~60岁729例,60岁以上318例。身高152.2~187.6cm,平均169cm;体重45.6~78.6kg,平均52.3kg。

方法:采用国产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温度5~40℃,所有测试者均选择双侧桡骨,用定位附件调节固定位置,测量骨密度(BMD)[3]。

结果

1800名教职工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D值情况,结果见表1。

讨论

通过超声进行BMD检测,已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通过BMD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体内骨质代谢情况,做到早期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达到促进健康的作用。青少年时期不同的发育阶段,骨强度、骨弹性和骨脆性是不同的。年龄越小,骨密度越低。伴随年龄的增长,骨所承受的机械负荷亦“水涨船高”。而骨小梁形成相对不足时,使椎体和长骨干骺端部位的骨小梁容积及密度下降,骨力学的稳定性也随之“滑坡”。临床可见青春期前的患儿出现骨骼疼痛、行走困难,严重者出现骨干骺段骨折和椎体双凹变形,也有的人呈隐形表现。经过相关检测才发现不同程度的数据上的改变,由此提示骨髓内环境物质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此時对骨组织构建物质的需求量亦大。人体的骨骼代谢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点,男性骨量达到峰值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丢失,一般在46岁开始降低。

本组研究显示,30岁以下BMD值0.514±0.102g/cm2;31~45岁BMD值0.585±0.182g/cm2;46~60岁BMD值0.504±0.098g/cm2;60岁以上BMD值0.504±0.098g/cm2。30岁以下的教职工的骨密度略低于31~45岁的教职工骨密度,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在46岁以后逐渐降低,而且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由此说明,中年以后就要多补充钙剂,同时注意营养的均衡,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但是在监测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教职工的骨密度低于正常范围,因此,要加强教职工的饮食卫生,健康饮食,对于骨密度低的教职工,要及时补充钙剂,促进骨密度的增加。

据有关资料调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骨质疏松症最多的国家,约900万,占总人口的7%,并呈上升趋势,正慢慢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其主要危险因素:①年龄:年龄增长引起性激素分泌减少;老年性调节激素分泌障碍引起骨代谢紊乱;消化障碍引起营养不良;户外运动较少[4]。②性别、遗传和种族:同种族、同性别女性骨质丢失的易感性高于男性,研究证实骨疏松是一种多基因调控,强遗传性疾病。③营养与生活方式:营养素摄入不足,吸烟与饮酒、长期喝咖啡、碳酸饮料、高盐饮食。④疾病及药物因素:某些疾病如胃切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钙代谢紊乱等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参考文献

1 Ferrasi SL.Osteoporosis:a complex disorder of aging with multipl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J].Word Rev Nutr Diet,2005,95:35-51.

2 王志强.遗传基因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4):363.

3 高琼.绝经后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康复,2000,4(10):1464.

4 官辉煜.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方法的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0,4:6-8.

12.肿节风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研究概述 篇十二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肿节风中总黄酮含量较高, 其中以叶的含量最高, 根其次, 茎最低。黄酮类化合物是肿节风重要的有效成分, 有明确的药理作用[4], 其检测方法主要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主。

黄明菊等[5]采用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以及核磁共振仪从肿节风水提物中测得落新妇苷等5个黄酮苷类化合物, 以及首次测得3个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童家贺等[6]采用薄层色谱对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鉴别, 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总黄酮含量, 对药材质量进行了考查, 发现不同产地肿节风药材所含成分及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谭健兵等[7]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节风药材中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苷及异秦皮啶的含量, 首次建立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苷与异秦皮啶的含量测定方法, 专属性较强, 为肿节风药材多指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李可强[8]采用HPLC法测定中药材肿节风中黄酮类成分落新妇苷及柚皮苷的含量, 以乙腈 (A) -0.1%磷酸水溶液 (B) 为流动相, 采用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为290nm, 落新妇苷及柚皮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5.6%, RSD分别为2.2%、2.3%, 为肿节风黄酮类有效化合物的鉴定提供了又一有效依据。

1.2 香豆素类

肿节风香豆素类成分主要为异秦皮啶, 在体外活性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作用。异秦皮啶是药典中肿节风主要质量标准之一。

罗奇志等[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 以乙腈-1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 紫外和电喷雾质谱同时在线检测, 全离子扫描模式扫描, 对每一组分峰进行质谱分析, 鉴定出异秦皮啶等5个化学成分, 此技术无需繁琐、复杂的提取分离即能推断出大量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信息, 对认识中药化学成分的全貌有其突出优势, 更有利于化合物的确认。周斌等[1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肿节风不同部位中异嗪皮啶的含量, 结果显示, 肿节风药材根中异嗪皮啶含量较高, 叶中含量较低。吴铁荣等[11]以异嗪皮啶为研究对象, 建立肿节风药材中该成分与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的相对校正因子, 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六种成分的含量, 实现一测多评。此方法操作简单, 专属性及重复性好, 实现了只用异嗪皮啶一种对照品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的含量。王菲等[12]采用硅胶柱层析, 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溶剂系统等梯度洗脱方法, 将抗肿瘤活性成分洗脱分离出来, 并用核磁共振仪、质谱仪进行测定, 共得13个化合物。通过获得的1H NMR与13C NMR图谱分析, 首次发现了3, 3'-双异秦皮定、白术内酯III等4个新化学成分。

1.3 有机酸类

有机酸是目前发现的中草药抗菌消炎活性成分比较多的一类, 其中反丁烯二酸及绿原酸也是目前肿节风主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罗永东等[13]利用快速溶剂萃取结合液质联用技术, 以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检测肿节风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准确鉴定了反丁烯二酸及绿原酸等9种化学成分, 为肿节风药材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提供了方法。陈东鸿等[14]采用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肿节风药材进行鉴定及含量测定,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肿节风标准的基础上, 增加了肿节风中迷迭香酸、反丁烯二酸、绿原酸的薄层色谱鉴别和特征图谱, 其中绿原酸与对照品相比, 斑点清晰且含量较高。卢瑞枝等[1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 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 (13∶87) , 在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327nm情况下建立测定方法,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9%, RSD为1.47%, 是肿节风有机酸类有效的测定方法。张广财等[1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肿节风中反丁烯二酸、异秦皮啶和落新妇苷多指标成分的含量, 此实验成功实现了同时测定3种指标性成分, 减少了检测时间, 并且操作方便, 重复性好。

1.4 倍半萜类

黎雄等[17]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肿节风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

1.5 挥发油

肿节风挥发油具有抗肿瘤活性, 其中β-榄香烯是鲜肿节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杨荣平等[18]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对肿节风的茎和叶进行提取, 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 (GC-MS) 法进行分离鉴定, 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从肿节风茎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 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的75.88%;从肿节风叶挥发油中鉴定出64种化合物, 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7.98%。吴素香等[19]利用TLC鉴别及HPLC含量测定鲜肿节风挥发油中β-榄香烯成分, 可作为检测肿节风挥发油β-榄香烯的有效方法。张胜娜等[20]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选择适宜的程序升温条件对鲜肿节风挥发油进行分析,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包含特征信息的鲜肿节风挥发油GC指纹图谱。

1.6 多糖

金磊等[21]采用超声提取法制备肿节风多糖, 并将在发酵条件优化方面体现出重要应用价值的响应面优化法 (RSM) 应用到多糖制备的工艺研究中, 利用对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多元二次回归来拟合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寻求最优工艺参数。

1.7 其它

从肿节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还有胡萝卜苷 (β-sitosteryl-D-glucoside) 、β-谷甾醇和白桦脂酸 (betulinic acid) 等[22,23,24]。李先春等[25]分别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X-射线荧光法测定了肿节风中Zn、Se、Cu、Mn、Fe、Mg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萃取-荧光法、萃取-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用于测定了肿节风中硒的含量。

2 结语

肿节风中化学成分复杂, 含有有机酸类 (包括绿原酸和反丁烯二酸) 、黄酮类、香豆素类 (异秦皮啶) 、挥发油类、多糖类及其它成分等, 以反丁烯二酸和异秦皮啶为主, 并以异秦皮啶含量高低来评价肿节风品质的优劣, 但异秦皮啶并不代表肿节风的全部成分。其有效成分检测方法主要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等。目前虽然对于肿节风有效成分分析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仍然存在不足, 如国内对肿节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黄酮类、香豆素类及挥发油类的研究, 对其它研究较少;此外, 肿节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它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定量方法, 全面评价药材的质量, 以便充分开发利用肿节风药用植物资源, 为肿节风及其制剂提供综合的和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方法。

摘要:对近年来肿节风有效成分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皂苷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检测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以便充分开发利用肿节风类药物资源, 为肿节风及其制剂提供综合性、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方法。

13.超声检测概述 篇十三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建筑结构;超声波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是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工程施中过程质量的监测及工程竣工验收和结构物使用期间质量的鉴定,常用穿透法,即一例发射超声脉冲波另一侧接收通过被测物后的超声波。准确测定声速、首波幅度和波形,通过综合分析其大小及变化,可以推断混凝土的性能、内部结构及其组成情况,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1 钢叠台梁箱梁内混凝土缝隙检测实例

某叠合梁桥跨度50十70十60m,采用双顶板钢箱梁结构。施工中双顶板间填充混凝土不够密实,影响结构质量。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探明内填混凝土与钢箱梁之间的缝隙及其位置、确定化学补灌措施(布孔位置、浆材类型、灌浆压力等)、检测补浆效果。

1.1 测试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在该桥的跨中、支点截面等受力重要截面及分段浇筑的接缝截面共布置16个测区,对于立面测点布置,采用了加密测点、立面扫描的方法,将可能产生缝隙的内填混凝土上部四角及中部作为重点,确保超声波能够扫描到这些区域。在钢箱梁两端已封闭、测试仪器及人员无法进入的情况下,采用精度比较高的“穿透法”,在钢箱梁外侧的混凝土翼板下缘发射超声波,在混凝土桥面板上接收。每个测区由6个超声波测点构成,如图1。

当钢箱梁与混凝土之间无空隙且厚度一定时,其传播路径是最短直线,即发射→直线穿过翼板混凝土→穿过钢腹板→直线穿过内填混凝土→穿过钢顶板→直线穿过混凝土桥面板→接收,见图1。当钢箱梁与内填混凝土之间存在空隙时,超声波不能直接穿过缝隙而必须绕过缝隙传播,其可能的传播路径有两种,一是发射→直线穿过翼板混凝土→顺着钢腹板→顺着钢顶板→直线穿过混凝土桥面板→接收;二是发射→直线穿过翼板混凝土→穿过钢腹板→折线穿过内填混凝土→穿过钢顶板→直线穿过混凝土桥面板→接收。空隙的存在使超声波传播距离增大、波幅衰减幅度增大、波的相位发生变化。

比较超声波通过给定距离的时间、相位及衰减幅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可推断出缝隙的大小、所处位置及缝隙对于工程的严重程度。

1.2 测试结果及综合评价

超声波通过无缝隙结构的波形及有缝隙畸变波形如图2所示,灌浆前后两次超声检测部分结果见表1,

灌浆前缝隙检测表明:叠合梁支点截面较跨中截面缝隙数量多且程度严重,同一截面上,最容易产生缝隙或空洞的位置为钢箱梁内腹板与顶板交汇处;灌浆重点区域及横桥面灌浆孔的最佳开孔位置,在顺桥向缝隙的连通性尚可;灌浆孔开孔间距以10m左右为宜,化学浆材宜以稠浆(早强但渗透性稍差)为主、稀浆(强度增长较慢但渗透性很好)为辅。补灌后的灌浆效果检验表明:所抽检的8个测区除N7测区外,灌浆后各测点声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波形基本无畸变,波幅衰减幅度亦减小,说明内填混凝土与钢箱梁的缝隙已基本不存在,内填混凝土已经密实。

2 钢管混凝土缝隙检测实例

某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跨径112m,拱肋为哑铃形。经过多年运营,经锤击检查发现部分截面钢管与混凝土已经脱开,导致拱肋实际受力状况与设计不符,但脱开程度、缝隙大小难以确定。为探明缝隙严重程度,指导灌浆并检验灌浆效果,采用超声波法对该桥钢管混凝土拱肋缝隙进行检测。

2.1 测试方法

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在两片拱肋的拱脚、拱顶、L/4、L/8等处共布置18个测区,每个测区的测点分别布置在上下钢管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一侧发射、一侧接收,如图3。

为确保灌浆后能够立即对不够密实的区域进行二次灌浆,灌浆后抽样检验的抽样率为100%,即在灌浆前的所有测区、测试截面上重新进行对比测试。在现场选取同期浇筑的同标号混凝土构件布设12个测点,测得混凝土平均声速Vc=4200 m/s;在现场沿拱肋脊部布设12个声速测点,测得钢材平均声速V#=5350m/s。V#/Vc=1.274<л/2,说明绕射波不会先于透射波到达,因此可以采用首波法进行缺陷判断。

2.2 测试结果及综台评价

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表明,灌浆前钢管混凝土拱肋大部分截面钢管与混凝土基本脱开,近拱脚处相对轻微,一般截面缝隙宽度在0.5-3、0mm之间;近拱顶截面处缝隙较为严重,部分截面缝隙宽度超过30mm;最容易产生缝隙的位置为钢管顶部的1/6-1/3弧长范围,缝隙严重且连通性差,因此宜采用渗透性能较好的化学浆材进行灌浆。

3 结语

对于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采用超声波测试法,通过对声时、波幅、波形等参量的综合评价,检测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依据超声波检测结果给出的灌浆建议与实际情况符合良好,灌浆后缺陷基本不存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道路硬化施工方案下一篇:强化军魂意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