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精选11篇)
1.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一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王玉芹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比如学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就确定为: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良好情感。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一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是怎样渗透的哪?下面具一个例子在学习《巴西》一节“热带雨林的危机” 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学生看书总结热带雨林的作用一方面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药材、动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效益。利用多媒体展示雨林遭到破坏的现象,在有学生总结出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外国的掠夺、迁移式的农业。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地球之肺”会失去它的功能是全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能提供新鲜的空气,环境日益恶化。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引出热带雨林需要保护,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让热带雨林被我们人类永续利用。接着问学生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分别是哪一天?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哪?接着学生说出很多自己身边应该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上是我的做法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2.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二
一、借助媒介, 讲究实效
历史教学媒介主要包括学生、教材、教师等。历史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教学媒介有要求。那么,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学媒介的有机结合呢?
(1) 学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但是, 学生既是一个有待教育的群体, 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单独个体。
(2) 教材。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 历史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载体, 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媒介。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能实现学生情感教育, 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教材资源, 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中去感悟,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实现“寓德于学”。
(3) 教师。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情感予以发挥, 让学生浸蕴到历史的情感和人文氛围中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二、感知体验, 利于内化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化是学生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目标的能动反映过程, 也是将历史课堂中的思想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第一阶段更多的是对历史素材所反映的基本道德倾向的肤浅认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多形成的只是基本的道德表象认知;第二阶段在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后, 帮助学生理解以形成道德观念;第三阶段就是在学生的道德情感观念形成之后, 结合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 最后升华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在实施内化的实践过程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要点: (1) 将体验作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体验既是顺利实现从教师“言传”到学生“意会”的过渡的环节, 也是学生将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的关键。 (2) 重视教师引导在深化体验中的作用。教师若不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无从体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 协助学生加深体验, 从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 (3) 将体验升华到“领悟”和“反思”水平。领悟和反思是对感受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 是历史教学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改造、重建和自我完善的内化过程, 深化了学生的体验。
三、尊重学生, 谋划策略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为增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历史教师也必须注重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此,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两点建议。
1.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90年后的学生生活在社会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他们在历史问题的认知上更注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所以在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上, 应该在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认知结构上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 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过程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同步的, 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例如, 讲授“洋务运动”一节, 可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走出课本, 分别扮演洋务派、顽固派、外国势力、慈禧太后等, 设身处地地发表自己对当时“时局”的看法。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思想的碰撞, 最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深化和道德的内化。
3.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三
关键词: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71-01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具有优良的人文精神的必然要求。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除表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外,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和向上的追求;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的价值观方面,也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方面。生物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几乎每堂课都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部分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创设情景、参与活动、体验交流,让学生感知、认同和内化。下面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潜心策划,设计情感暗线
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故事发展的明线和暗线,生物教学的课堂同样如此。明线指传统教学中的诸如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实施、重点的铺陈、难点的分解和突破等有形的、可见的形式,最终结果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暗线则是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发展等抽象形式。好的课堂设计要使两条线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的水平。例如,在讲“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伴着低沉、优美的马头琴,屏幕上出现了清清的河水、肥美的绿草、洁白的羊群。这时画外音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也和我一起陶醉了。我话锋一转:“然而,现在的内蒙古草原却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景象。由于过度开垦、放牧和草场退化,出现了嚴重的土壤沙漠化。”伴随生态被破坏后的画面的出现,学生心痛不已。前后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
二、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图片、课件等,辅以巧妙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疑问或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会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患天花?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时,通过讨论“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决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什么优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增强其对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三、活动讨论,深化培养
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新课改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作重要作用。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深化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讲述完计划生育的概念、中心内容后,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由于我国人民长期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男儿才是家族的香火”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使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农村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出现了“克丁族”;而农村的“抢盛超生”“不生男孩不罢休”“超生游击队”等现象依然存在。请大家分析讨论:(1)我国有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没有生物学上的道理?(3)只有男儿才是家族的香火吗?(4)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克丁族”和“超生游击队”,哪一个对我们民族的贡献大?“计划生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通过小组、组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必要性,计划生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控制人口数量而达到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讨论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计划生育的价值观和采取正确的态度起到重要作用。
四、言传身教,示范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进步、正义、文明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应以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教师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将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正确的导向。例如,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就要带头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观察,教师做不到或做不好,学生自然也会有令不止。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一位教师在讲“昆虫”时,把蝗虫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翅,甚至于把每一对足拔下来,置于投影仪上,比较一下这些足的特点。这位老师只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忘记了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作所为和“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环境意识发生了冲突,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正因为此原因,现在的课程标准中几乎取消了动物活体解剖实验。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的成长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渐提高,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生物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培养的圣殿。如果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便是最大的失败。因此在教知识的同时,如果我们开放了学生的全部器官,让学生的全部器官都参与进来,并且把知识的学习变成他们生命需要的满足的话,那么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通过知识也转化为技能。同时,他们还得到了更多的、长久的、终生受益的东西。终生受益的东西重来、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周美珍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基本功》;中国人民出版社;李敏,王树华编.
[3]《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9、10、12期.
4.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四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研究依据,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开展了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及效果检验,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实际,探索实践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法和测评。优化和完善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践教学,为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培养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方法
测评
新一代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未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重要品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以指引他们的行动;具有积极地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与对逆境的处理能力;具有对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的关系的正确认识、评价与责任感;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等。由此看来,新一代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修养。因此,从中学生教育特点出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的情况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中学教育特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育模式,使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更具有实操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实践
1、图片资料分析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图片、录像、卡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其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案例
展示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 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环境的态
度。
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多少与深度,在表述这些环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漫画,并说出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对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42]。
2、情景剧教学法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地理价值观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课间剧、角色扮演法,环境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体会,提高理解和谅解他人的能力,使之能站在别人的价值立场上考虑问题并理解其行动。利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角色可以全部由学生自己来课间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教学案例
在广东省发展核电是否利多于弊?(以大亚湾旁边建核电厂为例)角色分配:
角 色
(一)主持
(二)中国电力部长
(三)香港市民
(四)大学地理系教授
(五)环保团体代表
(六)核电厂负责人
(七)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
(八)香港特区政府代表
扮演同学
“在广东省发展核电是否利多于弊”这一个角色扮演活动中,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如何、大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学生评委们的评判水平如何、学生角色扮演的认知差距何在、如何来加强角色学习、如何来处理角色矛盾等等,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正确地指导,以便让学生对某些角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结果分析:如果这节课教师用传统方法从文字层面上对学生讲授我国新能源的有关问题,不仅课堂枯燥、沉闷,而且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采用上述方法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发言人数显著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辩论法
争议性问题的辩论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运用辩论法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想法并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在争议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原有观点中的缺陷和漏洞,从而调整、改变和提升自己原有价值观。
教学案例
1993年起,西安市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令拆除二环以内大型燃煤锅炉,改用燃油、燃气锅炉,引导污染大的工业企业外迁,汽车尾气含量是否超标与交通违章挂钩,居民楼采用集体供暖或采用燃气壁挂式锅炉,„„。
[问题辩论]市民甲:煤改气工程有利于提高西安大气环境质量。
市民乙:煤改气工程成本过高,不宜实施。
你支持那方的观点,为什么?
结果分析:通过辩论,使学生作为西安市民,了解西安市政府为保护环境所实施的措施,支持和响应政府的决策,作为地球公民,为了防止全球的大气环境污染,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使学生懂得:环境无价,生命无价,健康无价[43]!
4、校园文化熏陶法
学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着课堂中无法完成的一些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以互联网班级主页、墙报,手抄报,倡议书等形式来进行,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对“贺卡”发送是对资源浪费的正确认识,“节约每一滴水,从我自身做起”,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危机感;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
调,组织学生参与西安市“创卫“活动,参与大擦洗活动,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净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地理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地理思想、发挥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丰富思维。
5、户外教学法
是地理学习的一种独特的方法,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最容易满足审美者对美的需要,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原初动力。在野外观察中,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美的享受。这既可以培养其审美能力,又可以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更好体验到地理的自然美因素,以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能够提供直观感受,使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某一过程从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方法对于初、高中学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与社会、与大自然的接触,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案例
根据提前搜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西安北郊团结水库实地考察,观察水质污染与治理状况,实地观察,出示讨论提纲:(1)西安团结水库水质的现状如何?(2)西安团结水库水质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西安市政府在治理团结水库水污染方面有哪些举措?(4)我们为团结水库的保护与治理应做些什么贡献? 现场学生讨论,活动后要求每个学生就西安团结水库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结果分析:通过户外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在亲身观察中体会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反思,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二、测评的目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知识中心论”的影响,再加之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到价值观这部分的内容,所以大部分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几乎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关教育。这样就无法实现《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无法适应地理教育改革趋势的需要。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中,确确实实应该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但是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和评价的,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和评价。所以在现实中,各种地理考试,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在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的时候,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些外显指标去测量和评价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往往被忽略。所以要实现地理教育的全面改革,实现《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就必须关注对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测评工作。
三、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评的内容
在测评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2)学生在分析价值问题时是否具有较全面的价值意识,是否能善于理解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生能否批判性的思考自己对环境、资源、人口以及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4)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2、测评的方法
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测评,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1)问卷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书面测试等手段,设计评价对象的相关问题,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常用书面测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投射技术让评价对象回答,按照设计标准对问卷结果进行分
析量化,从中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观念。
(2)访谈法: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访谈是评价学生各种情意表现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姿势、表情、声调,还可以通过追问要求学生澄清或具体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所以能更准确,深人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要通过访谈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意状态,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要保持温暖、积极倾听的态度,要在访谈前准备大量清晰、简要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观察法:主要是通过行为对比观察,来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知识和技能那样外显出来,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如对比被试者在环境意识方面的行为差异,是否随手乱丢垃圾,攀折花木,乱踩草坪等,通过对学生某典型行为、举止、习惯的考察,也可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文新.地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 郭文毅.地理新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4] 陈松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研究.[5] 杨叔子.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高教探索.[6] 刘学梅.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7]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出版社.
5.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五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6.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是数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各种纯数学问题、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通过体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在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可以“以形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简介笛卡尔,让学生了解笛卡尔生平以及他是如何执著研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使学生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学习,由学习到敬佩,从而学生的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动,从思想上价值观上会得到熏陶,这对他们形成执著向上的价值观会有积极的影响。
7.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七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时还可以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解决生活问题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十分熟悉、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释的问题,让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生探究和主动寻求答案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提出“人不吃早餐为什么会有头晕现象?”“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等问题,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关注健康的意识;让学生用“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释“滴血认亲是否科学?”“如何鉴定车祸和严重烧伤死者的身份?”等问题,加深对遗传方式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初二“用药与急救”的内容,知识性、能力性目标不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家庭健康,设计家庭小药箱”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医药、卫生知识得到应用,并且通过询问家人的健康现状去关心家人,以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该活动还有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医以治病救人的理想。
2.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应符合时代要求,对学生实施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符合时代特色。如:对太空育种知识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肾脏”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联系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母亲捐肾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环境污染”一课中,引入关于“大米镉超标”新闻的讨论,能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与关注,使学生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等。
1.研究内容有的研究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的可围绕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中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类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可采用调查、实验、资料查阅与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全班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课外研究;也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开展课外研究。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调查法:是指与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交谈来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如“输血与血型”、“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传染病及预防”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用到调查法。资料查阅与分析法:是指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都需要用到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或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考察。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用到实地考察法。
8.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八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9.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九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政治新课程的到来,对于一线的教学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治新课程在带给政治课教师们全新的期盼的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要落实新课程,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并把握好其目标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 目标
毫无疑问,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在保持总体有序落实的前提下会各有侧重,比如英语学科可能更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物理学科可能更侧重“过程与方法”…。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高中政治学科,其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极为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欣然进入乐学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政治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1],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中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会使新课程焕发出其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政治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政治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2];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3]”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分析日本肆意歪曲事实、篡改教科书的事实。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历史事实?请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4]。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天价酒席现身饭店”与“一个亿万富翁的简朴家庭生活”这
样两则材料,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可适时地呈现如下问题以引起互动: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的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扩大内需和家庭消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举措?这样的问题会有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的关系”的辩论,以此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意义。同时推出扩展性问题:饭店推出“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对学生的穿着打扮作出一些规定?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迈进。(三)激趣、启思,让教学深刻起来
10.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十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总之,不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教师的活动或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效益。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能够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好基础,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这是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
构成一堂好课,要具备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能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都具有积极性。比如,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热情,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生是否爱学,是否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只有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如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又具有吸引力等,都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学生观,即能否正确地对待学生的优缺点,能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则是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11.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 篇十一
武鸣县府城二中 覃 明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志,则国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大力提高未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突出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道德心理成长的关系
1、初中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时代和社会影响,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有着健康发展的较高潜质,如创新意识较强,讲求实际,渴望成才,希望国家富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又呈“半依赖、半独立型”特征,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调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劳动观念不强,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甚至违法犯罪等品德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并给与帮助和指导是必要的。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是一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学本,德育功能非常突出,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充分体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在教学中积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在社会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里,作为学科一线教师,一方面我们感叹学科被边缘化,仅仅为升学率而教;感叹学生知与行的脱节,仅仅为分数而学。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力求从学科课程规律和特点出发,体会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学科“德育效能”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要求,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类的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有课程目标体系意识,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让学生处于品德他律状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则让学生进入品德自律境界。因此,落实学科德育功能必须优先设置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
其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例如,在“做诚信的人”的课程设计中,有老师这样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转变”学生实现从谈到诚信问题时的灰色心态向积极健康情绪的转变。(2)“认同”学生认同诚实守信对于提升自我价值,抓住人生机遇具有重要意义。(3)“渴望”学生从抱怨社会、等待社会,转化为渴望拥有诚信人格。这其中的“转变”主要体现了情感的变化,“认同”是一种态度的形成,而“渴望”拥有诚信的人格则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总和方面的表达。
2、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思品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德育功能。如初一上册第八课《拒绝诱惑》第一框《身边的诱惑》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向学生介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巴哥小岛上的“沥青湖”,平平静静却每年都要吃掉大量动物,引导学生在惊叹的同时反思现实生活里自己面对诱惑应有的正确态度。思品课的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值得我们深挖掘,引导学生自己从案例中悟出道理,使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同一框题讲述金钱的诱惑则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体彩经营店工作人员替朋友购买彩票,幸运得中特等奖,面临把中奖彩票归还朋友和隐瞒真相把自己未中奖彩票给朋友的选择情境,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引导学生在情境问题的讨论中明白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体会诚信是美德,认识社会敬重品德高尚的人。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此外讨论式教学法、体验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寓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活动中,不知不觉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德育功能。要说的一点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引导、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好的思想品德。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有老师设计作业:王某已近高龄,身上患有严重疾病。其四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由于积蓄都花在帮儿女们成家立业,此时王某已无力求医。王某要求4个子女拿钱帮他求医,但子女们认为父亲年龄很大,且花钱不一定能治好,都拒绝。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劝说王某的子女为父亲治病?
生甲:你们的父亲不仅赋予你们生命,而且哺育你们成长,教你们做人,你们应该将心比心。他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你们付出了很多,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你们的孝敬。你们应该挽救父亲的生命来报答他对你们的爱。
生乙: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重,不孝子孙常常被人谴责。你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为避免谴责,你们要挽救父亲的生命。
生丙: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这是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你们不履行赡养扶助父亲的义务,是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
„„
这种作业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检验了学生孝敬父母这一品德情感意识,是值得我们教师借鉴的。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初一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4、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用某位教师的话,“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则是: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形成阶段,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无私奉献的人、开拓进取的人、独立自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奉公守法的人、主宰命运的人,即具有新世纪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日记】推荐阅读:
学习习惯和态度的评价08-27
散文:老师的教诲和学生的态度10-29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09-02
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简要说明11-25
餐饮服务用语、程序、态度和规则06-27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情感散文06-11
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着情感教育12-21
论《涉江采芙蓉》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09-23
爱客户和情感营销09-07
幼儿情感教育小议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