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1篇)
1.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一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学习心得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阅读浅显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养成要以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通过反复阅读之后来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我受益颇深。
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收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考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初中学业考试是引领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从近两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内容分布来看,古诗文阅读占了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加强古诗文的教学,重视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生兴趣,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地练习。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rd quo;,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二、深入挖掘、分析、研习,领略诗中洞天 具体切入点有如下几种:
1、析景物
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诗歌,从景物入手是其科学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析景物”可从景物在诗中的位置的角度去分类解析。①景物开篇。如: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首唐诗先以景入诗,“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侯。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离愁别绪,正为下文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显然这里开篇春之景对理解诗人怨别之情具有“仙人指津”的功用。②景物收篇。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显然这里结束全篇的“高高秋日照长城”的景物不可忽视,应如何分析呢?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改”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了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愁月高照,景象开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使戍边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也使这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无疑,除了离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2、品字词
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传神的字眼、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可风一斑③。通常对字词的锤炼、品析是从字词的词性上分类分析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一形容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一副词等等。以上皆从词的功能上分析起,而笔者意从字词的内涵意蕴上分类分析。如下:
①想象鲜活的物态。台: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洒畔草,不是望乡时。”此诗第三句中着一“青”字,使得全句飞动起来,是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表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着一字而得鲜活物志,勃勃生机溢于字表。
②再现典型的心境。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盼春小诗,诗中一个“都”字透露出盼春心情的急切。“惊”字写诗人在焦急下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和惋惜的情绪。如能如此解读诗歌。读诗又有何难呢?
③玩味隐含的语境。如张乔《书边事》一诗中“征人倚戍楼”中一“倚”字,就把前文中“调角断清秋”与后文“大漠无兵阻”点活。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3、抓细节
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让人见一叶可知天下秋。抓细节的分析,这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的诗作中都有典型且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它,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意旨。
例: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使诗歌中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村生活气息。
再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诗中一个典型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种“恐”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和决定,这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个细节富于包孕且耐人咀嚼。“秋思”之主题不点而显。
三、加强背诵指导,熟练背诵、默写经典名篇。背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荀子·大略》中言:“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讽诵,即朗读、背诵。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阅读文言经典名篇,反复朗读、背诵,熟记在心,可丰厚自身的语言积淀。“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
我认为,初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方智范先生强调背诵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其本质含义是背诵乃基于阅读鉴赏基础上的认知巩固,是建基于理解、体会基础上的背诵;不是为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地为背诵而被诵;否则,“背诵”就蜕变为一种生硬、机械的填鸭,那样做只会把学习者异化为食而不化的“两脚书橱”。
加强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反复申明背诵之于语言积累、文化积淀的意义。以名家大家学习古文的掌故来作为典型个案,向学生宣讲,以资借鉴,这是一种可取的途径。
例如:有人问过巴金一个问题:“你创作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古文观止》”。可见,背诵文言文经典名篇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奠基有多么重要。其次,教师要授予快速背诵的方法,如关键词导背、思路图导背、首字提示背、分段分层背、分组接龙背等。再者,教师要及时检查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背诵积累,可运用通篇、选段或选句默写测试、口头背诵抽查等方式,来督促学生背诵名篇。
四、重视归类与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学生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比较归纳工作。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类,温故知新,因新忆旧,相互印证,这就能使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师先可以指导学生做成卡片或编制表格。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归纳,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多个角度归纳,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总而言之,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语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学在古诗文,美在古诗文,爱在古诗文,与古诗文同行,与文明同行。
2.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二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别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 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 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 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例如, 在“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中, 增写了如下内容: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 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 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 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不能简单地采用说教的方式, 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 通过“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的方式, 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二、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 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 关注自己的成长,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 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 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 不能光靠反复做题, 学会应对考试, 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 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 概括性强, 易于比较, 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 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 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 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 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 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 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进行技能训练,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 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 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 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学生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 许多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这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 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 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 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 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 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 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还有的教师, 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 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 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 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 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 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 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 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有的教师对“语言文字”也很重视, 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 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 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 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 (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 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 , 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 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 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
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 学习如何在生活中, 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 运用好语言文字。
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 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 以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关键作用的认识,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 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 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修订中, “课程基本理念 (四) ”“课程设计思路”等多处地方增加了关于加强语文积累的表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好积累的工具、途径和方法, 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 并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 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 并且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文的特点, 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 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 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 要强调改变烦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 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 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 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修订后, 删去“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一句, 降低了要求, 让这个学段的学生更加宽松地学习表达。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修订后, 删去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降低了学习难度。
五、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增强改革力度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 课程标准的修订, 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例如:
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 也存在于成人之中。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首先强调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 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 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提高审美感受力。
其次, 高度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 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语文课标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有关于写字姿势和习惯的要求,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 反映了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入认识, 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再次, 调整了有关“目标”, 适当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 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 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此外, 还特别关注写字过程, 强调书写质量。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 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 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书写技能。
在汉字教学中, 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建议”中继续强调“多认少写”的做法。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根据字表的设计, 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逐步发展
识字写字能力。”在一些地方的识字写字教学中, 往往会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 在不同教学阶段, 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 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 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再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气力,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 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 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 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的“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 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了, 这一数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要获得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成功, 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语文作品的鉴赏力, 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语文教学技能。语文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让他们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减去无效或低效劳动的负担, 获得更多的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习惯于自己”讲深讲透”、让学生反复做题的教师也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做法,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解决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上多下功夫, 使学生多积累, 勤实践。
我们希望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把令人生厌的繁重的机械操练转变为富有趣味和实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3.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设计了哪几个学段?
4.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5.课程目标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设计?
6.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
7.第四学段从哪几方面提出了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
8.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万字?背诵优秀诗文多少篇?
9.初中阶段写作常用文体有哪些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多少次?其他练笔不少于多少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多少字的习作?
10.第四学段对讨论问题,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1.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主要指哪些活动?
12.课标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13.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4.写作教学要抓住哪些环节指导学生写作?
15.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6.课标提出了哪些评价建议?
17.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什么?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8.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考察的着重点是什么?
19.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20.教材编写建议有哪些?
21.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格有哪些?
沈颖颖意见:
老师整理得已经很周全了,我觉得新课标会在三种题目中出现:
1.选择或填空题,这一类题目会考一些大框大条或硬性规定类的,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2.说课,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新课标对各类文体的要求,比如文言文、议论文等应达到怎样的要求;还有就是明确对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
3.案例分析题,仔细观察题目给出的设计或教学流程有哪些不符合新课标的,或名义上打着新课标的旗号,但实质华而不实等等,针对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合作探究、阅读或写作要求等。
4.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关注实用阅读策略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明确地在“对话”的维度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视角,就是确立和凸显“编者”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客观上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因此,我们老师在进行备课、解读文本和教学时,一定要明白在教科书中读到的作品的文本意义,除了有作者的思想之外,还与编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三、说明语法修辞知识
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5.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建构、现实生活、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唯其如此,才能开创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目前初中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学生极少,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改版,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新课标(2011版)明确规定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人格建构方面,它强调“语文课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7-9 年级)”对写作提出了 8 点要求: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结合笔者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回到真实的写作”,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可以说,亲近自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与生活(包括自然)相结合,这是语文教改(尤其是作文教改)的趋势。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树立大阅读观。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三、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无裨益。
四、进行系统化的、切实有效的写作技巧训练。
6.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六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对几何直观十分关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几何直观作为数学课程标准l0个核心概念之一,这是一个进步。《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几何课程的教育价值,最主要的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几何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它也能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但目前,在部分教师中对此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几何教学中他们仅仅重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全面地理解几何教育价值,重视几何直观。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时,认识和理解“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我们不仅在几何内容教学中要重视几何直观,在整个数学教学中都应该重视几何直观,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应该贯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始终。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总之,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简单,对于数学研究是这样,对于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是研究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这种几何直观能力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数学逻辑和数学直观对数学都是重要的,他们也是相互交织、关联的,直观中有逻辑,逻辑中有直观。
7.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物理在2011年进行改版,通过自己学习,本人对课程标准有了个全新的认识,具体认识如下:
一、1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
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1、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念之二是“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4、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8.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暑假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一书,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本书为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了解,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第二页的“关于口语交际”的指导让我收益非浅。以前我在上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的时候,总觉学生说不好,他们说不好,我就急,怕时间不够,所以只让一两个学生说,草草了事。学习了《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之后,我知道了在教“口语交际”时,“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课堂于学生,在语文的各个板块,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将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与阅读、与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统一在一起,时时处处练习口语交际,在实践中形成口语交际的能力,‘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际交流的素养’”。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在语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无时不存在。
我还认真学习了第二章“阅读”。要上好《阅读》,首先要知道阅读的基本理念,其理念是:
一、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
二、基本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其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文中举的课例《快乐的小公鸡》教学片段,老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今天和我一起来到这个课堂上的还有一只小公鸡(课件出示小公鸡的图像)。他呀,十分苦恼,因为他整天没有事情做。今天他打算出门去寻找快乐,你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呀?”学生说“想去。”老师紧跟着说:“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快乐的小公鸡》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愿意从书中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愿意与书本进行交流,体验情感。“授之以渔,不如授之如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来呈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朗读、诵读、默读等。如课例《王冕学画》第2自然段教学片段,老师借助课文插图阅读。这是理解文字内容、深入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三年级《翠鸟》一课,对照文字,细看插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和小巧玲珑。从分利用插图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借助看插图,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9.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九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课程简介】
细致地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十个核心概念。用框架图的方式对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了整体介绍,并对五条基本理念进行了逐条的解释。
学习完本模块后学员应达到如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2)在教学中积极落实理念和目标,并探索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学习要求】
(1)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或困惑,及时在学习的平台上与学习共同体成员共享和沟通。
(2)阅读相关的文献、书籍,加深对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等十个核心词的认识和理解。
(3)边学习边实践,积极探索符合课程理念的课,并将经验在学习的平台上与大家共享。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话题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人人都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水平。不是有人可以学数学,有人可以不学数学,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因为义务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强迫性”。
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以分数为目标的。当然希望学生具有一定的考试能力,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但是这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所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是特别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想法,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一个基点。
(二)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一条对课程内容做了一个描述,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个基本原则。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的需求,比如说,为什么在课程要增加统计,原来没有,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当学生迈入社会以后,他所碰到的大量的数据,怎么样能从这些数据里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上当受骗,这就需要有一种能力,需要有一种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需求就使得数学课程,在内容上要做调整,要把统计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的内容。所以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需要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另外就是数学课程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发展的非常快。一个发展的标志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自身的发展很快,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得到应用,在经济、在社会等等方面,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数学,比如说,经济数学、金融数学、社会数学、生物数学等等。数学本身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反应到课程的内容。所以在课程里就增加了关于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设置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的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确定课程内容重要原则。
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也要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学生的需要,从数学本身的需要,从数学的结果和过程这两个方面,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都要重视。标准里后一段在讲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内容的选择,怎样组织方面,包括在教材中如何去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在内容组织上,强调了三个方面,一个是过程和结果,一个是直观和抽象,一个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标准里边,特别强调了在课程组织上,内容的组织上,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三对是呈现表述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重视结果数学要有结果,要有精辟的结果,要得到一个答案,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还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在内容的呈现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呈现上,重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解数学。
直观和抽象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数学是抽象的,这个没有问题,抽象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要在数学中培养,但抽象能力的培养,要有直观作为铺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思考抽象问题的一个支柱,所以说,重视直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的内容,多半是间接经验,这个是没有问题,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形成,也需要一些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课程里边特别强调活动经验的积累,其实也是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样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进一步阐述了刚才说的这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一个理念,现在很多老师也都能琅琅上口,但真正要实践它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标准这样明确的提出来,也值得老师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在实践中去践行。
另外这个标准谈到了教学活动,除了刚才谈到的这几个方面,这样一个过程特点,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点也应该是教学设计或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想到的一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的努力,让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
接下来要讲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这里强调一点,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在这个标准里边列举了一些学习的方式,比如说接受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同样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学习的方式,既有一定的接受式的学习,同时更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近些年来老师在实践中,其实已经探索了很多改进学习方式的很好案例,他们在教学中,开发了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很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合作交流。这样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合理的运用,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重要的就是像标准说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他的学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中,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等各种活动,这样就使数学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的去听,自己去练,改变这种单调的这种学习方式。
(四)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建立信心。激励不只是表面的表扬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都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还应该通过学生学的怎么样,来看教师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效果,透过学生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反应了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有效的教学,其实更重要的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所以说,这种评价还要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教学过程是否需要改进,所以说,改进教学这个作用,这个功能是评价中最重要的。这个意义上来说,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而且是对教师,特别是对教师改进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应该特别重视这种评价的目标和功能。
我们强调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的多元,不仅要指向于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思考等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应该指向多元的课程目标,所以说评价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评价的方法不仅是充分的利用纸笔测验,考试当然要保留,但要改进,同时,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包括智力的评价,成长记录带,课程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记录等等,这些都应该做一种评价的方法,近些年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方面,的重点其实做了很多好的探索,这方面其实有非常多的案例,供老师去参考。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理解,实际上信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的生活,到底会对教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现在来评价还有点为时过早。希望老师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可能会给教育带来的潜在的好处。
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在学生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挥作用。
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掌握,所以建议尽量采取疏导的方式,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数学教学里面,不仅是演示一个 PPT,最主要的是学生利用现在技术去搜集信息,去利用信息,数学的学习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学生搜集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个搜集信息的方式手段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去观察一些信息,观察一些数据,这也是搜集。然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的互联网去搜集一些信息,然后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资源,用到学习过程里,感受不只在书本上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作为工具,在标准里面,也强调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就是体现了这样一点。要运用各种手段去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来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它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使用图形计算机,使用 I-Pad,已经进入了美国某些学校的高中课堂,去做些探究活动等等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么几个阶段,一个就是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做 PPT 演示,第二个是作为工具。就是作为一种探究工具的使用,这个在数学教育中,也发挥了一些作用。第三个层次就是作为一个搜集、整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这个是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包括数学学习。比如说得到的数学定理,到底有哪些证明,上网一点,马上就会搜集很多,学生就可以进行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
10.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
东官营镇中心小学
李小涛
我全面学习和领会了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再对比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变“四基”,教材删减、调整的内容也不少,这些在2001版课标基础上的改动,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要简单地说7岁看老,教师应该静待花开。”从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数学教学不应该总是指令性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或是急于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让学生从自己参与的活动中真正获得永久性的知识。能感受到十年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两相对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通过对新《课标》的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小学数学教材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宝贵经验。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我清楚的了解到新旧课标有以下较大变化:
一、课程目标:“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课标实验稿的“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1版课标的“四基”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有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二、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三、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11.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都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呢?这是我们广大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难题。
通过网络学习以及翻阅各种书刊,我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展阅读教学,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
一位哲人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同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合,学生就很难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处在情境中的,离开了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与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彼此渗透,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放在首位,以情感为导向、为动力来组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铺设一个情感基调,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阅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引导学生的感悟积累作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分析、学生被动听记”,由此带来“阅读主体严重失落、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所以,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由“单向教读”向“自读自悟”转变、由“分析听记”向“品味感悟”转变。这不仅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规律所进行的新探索地反映。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够通过自求领悟、自求理解、并有充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或其它什么容器。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要把引导学生感悟作为重点。
三、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他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领悟、把握文章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明确要求:“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关键呢?我的实践体会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设置疑点,就能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开展阅读教学,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宗旨
语文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创新素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象科学家那样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11-23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09-10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0-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09-28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