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16篇)
1.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刘会 ***
【内容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这两个点上, 我通过读、析、悟、写把两者有效的整合起来, 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本阅读 写作教学 有效结合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从读学写, 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 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 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 初中生毕竟学业繁重, 阅读时间有限, 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呢? 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即通过读、析、悟、写,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 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课文练笔的有益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较好地发挥了整体的优化作用。下面, 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读: 把语文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杜甫曾指出: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或者说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规定,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个学生要积累240 余篇优秀古诗文, 要完成约400 万字的阅读量。当前, 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繁重, 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 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把语文课本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 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科学的理论认为, 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表现为: 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从中可以看出, 创造都始于模仿,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 是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创造。在笔者的读、析、悟、写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流程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稳定的步骤:
1.初读课文, 先模仿。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优化, 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 斑羚飞渡中,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意味深长, 动人心魄, 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文学色彩, 模仿到作文中, 就是一个亮点。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 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 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 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2.重读课文, 再借鉴。模仿, 切忌亦步亦趋, 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 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我们要不取取, 虽师勿师, 不完全仿效他人, 又学习他人的长处, 虽以他人为师, 又不受他人的局限。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 要求学生以 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 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 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 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 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 最后以赞美作结。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3.再读课文, 要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 变成自己的, 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 有位同学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并看了朱自清的《绿》, 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景, 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的写法, 写了一篇青少年广场夜景, 写出那莲花喷水池, 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 托着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 似一座冰峰, 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 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 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 宛如金色的鳞片。几个比喻, 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同时, 作者还在对景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篇作文借鉴了朱自清那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但所写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有作者自己描写的景, 有自己创造的意境, 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在阅读借鉴中有了创新。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从谴词用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把从语文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已经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 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 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这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悟文本, 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悟文本美点, 感悟生活美点, 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了写作素养。
四、写: 把从语文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 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 是读、析、悟、写教学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 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所以, 它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教师要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 以课文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学了《伊索寓言两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或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学了《智取生辰纲》一文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 以杨志的性格、本领, 在当今时代他适合干什么工作? 他去求职, 会有怎样的经历? 而后让学生以《杨志求职记》为题进行创作。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延续性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提高了他们准确理解课文、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理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可贵的是可以尽情释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独特体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其实, 写作反过来也能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首先,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 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其次, 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再次, 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一旦对写作产浓厚兴趣后, 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读是积累, 析是提升, 悟是沉淀, 写就是迸发了。这样,通过读、析、悟、写四种手段, 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 整合为一体,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 乃至生活练笔, 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9月第1版.[2] 《阅读与写作训练》 张文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5 月.[3] 《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梯级作文训练指导》余卫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1年10月
[4] 《理解与构建-语文阅读活动》 曹明海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二
一、根据词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求知欲望, 进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 语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因而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奇。但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篇目, 例如说明文的阅读过程就不一定有兴趣了。就语言而言, 不如散文的清新俊逸、文采斐然;就结构而言, 不如小说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说明文更多的是一种说明性的文字, 在初中阶段, 主要是一些制作程序及物件的介绍, 文章显得缺乏生气, 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学生理解。
例如,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阅历不够丰富, 到过的地方与看见的事物极其有限,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形象地了解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 体会它的神奇, 我特意提前准备大量图片, 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课件, 以供课堂中使用, 循着教材文本的顺序逐一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二、立足词句剖析延伸, 拓展学生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只是学生从事语文学习很小的一部分, 是学生进行专业性解惑、教师进行具体学法指导的重要环节。但是究其根本,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光凭借教师和学生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很不现实的, 那么, 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在课外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训练。众所周知,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应该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个性, 不作统一的刚性要求, 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阅读自由。
在进行初中阅读课程的相关教学中, 我深挖教材, 在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生活实际和素材积累, 将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读所感的语文阅读素材穿插其中, 培养学生自己注重平时积累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息。在平常, 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杂志读物, 让学生在平时课余的阅读中就逐步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素材, 为自己的作文写作和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造词句记录感悟, 读写结合提升品质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程而言, 其最终的目标和任务还是服务于学生的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和养成。形象地说, 阅读环节是在不断地往自己的书包里塞知识、塞东西, 把阅读中所遇到的内容都掰开了、揉碎了, 让学生充分消化;而写作过程则是要让学生把已经消化的知识借助于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表达出来, 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所以, 在平时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入一些小练笔的环节, 让学生把自己阅读中的感悟和情绪记录下来,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
例如, 在进行冰心的《母亲》的阅读教学中, 我对文本知识性的解读并不多, 更多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我带领学生多遍朗诵冰心的这首诗歌, 让学生在我设置的问题情境下逐步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最后,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对母爱的颂扬。由于前期教师在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 因而全班学生的任务完成得比较轻松, 效果也比较显著。
在新课改的全新理念风靡全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之后, 随之而来的是广大教师队伍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尝试, 运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传统古板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身上积极地挖掘教学的重难点, 从教材及材料本身去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实际教学环节中, 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充分扮演好引导者的本职角色, 在不断地创设情境、问题带入中, 将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进一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全面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准。
参考文献
[1]徐卫兵.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1) .
3.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三
一、重视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地位,更新观念
文本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字词、阅读、写作,而对三者关系的分析则明显的能够看出文本阅读的重要地位。字词固然是文本阅读的基础,但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通过对课文的总体把握能够对文章中陌生的字词达到认识和理解的目的。写作不仅需要基础的语文知识,也需要对实际生活的了解为作文创作素材,但是事实上初中生的课业任务比较繁重,缺乏对生活实际了解的机会,而阅读则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间接经验,所以,阅读是写作中重要的素材源泉之一。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方面,对语文写作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恰恰是对两者促进极大的阅读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出更新具有必要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从而使字词、阅读、写作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重视文本阅读是保证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实现有效性的基础要求。
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架设桥梁
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这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正确的阅读。即学生要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发音及含义做出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提问的习惯,对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文章整体琢磨含义,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来得到字词的准确含义;二是学生要准确地解读。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就意味着学生从文章整体的阅读与理解中对作者赋予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出揣摩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前就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从而推动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流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最大化和最准确化;三是创造性的阅读,即对字词以及文章本身的理解并不应该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能够从中得到体会,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来得到启迪,只有如此才能够说明学生真正的走进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之间感情层面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将写短片读后感作为每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任务。四是比较阅读,即通过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内容来与课文做出对比,这个过程也是对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相关资料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文章具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关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为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架设心灵的桥梁。
三、真诚鼓励,快乐阅读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受到学生与文本交流以及教师引导的影响,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文本阅读需要学生打开思路,情感才能够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文本阅读教学目的的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情绪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开阔的思路和敏捷的思维,并且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而在情绪低沉时,则思路阻塞、思维迟钝,并且创造性也会下降。所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检验学生阅读成果的过程中,要秉着真诚鼓励的态度。如在学生的读后感批阅中,应当认识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得到的体会都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过程思索而来的,所以教师应当寻找学生读后感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及使是学生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不符,教师也应当在分析并肯定其观点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引导。
4.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四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检阅》为例,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文本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重要性在于,文本解读到何种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空间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文本阅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本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教师若是自己对文本未曾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检阅》一课中,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大家的。文本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教学《检阅》引号的应用时,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1)“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2)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3)“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三个句子,三种不同用法:第一句,因为队里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在当时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怕说这个事,一说就是得罪人的事,队员说这事是显得很是犹豫,既然犹豫,所以说话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顺畅,理所当然就把说话的人放在了中间了。第二句,队长显然是对博莱克的肯定,是对博莱克的信任,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所以把说话人放在了前面了。第三句,是观众从心底对儿童队员们的认同,赞美,因此把引号放在前面。这样一剖析,引号的使用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让课堂更加鲜活,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5.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 篇五
摘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怎样才能达到阅读效果呢?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怡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近4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p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一方面,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以及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其次: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第三: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最后是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
四、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民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建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参与阅读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p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
3、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6.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六
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则需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有效应对。
1. 师生对名著阅读重视不够, 学生阅读量不多。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 不少教师以考试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手段。因而, 不少师生对名著阅读重视不够, 忽视了其育人意义, 为了应对考试, 而将名著分解的支离破碎, 侧重写作知识, 名著教学也只是为考试而教。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时间被讲析与练习占用。在课外时间, 学生也忙于作业练习, 名著阅读时间也较少。因而, 学生阅读的文章多数是书本篇章。因而,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名著缺少一定的认识, 不了解名著背景, 难以联系其前因后果, 所以, 不能很好地理解名著, 难以得到正确认识。
2. 教师在引导与教学设计上有待改进。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不喜欢有深奥含义的文学名著, 更喜欢快餐式文化。文学名著通常具有特定地区风格、特定人物、特定时代, 因而与学生所生活的年代的差距较大, 价值学生生活经验、思维等方面的限制, 会感觉名著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故不愿深读。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又没有将名著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而, 学生认为名著学习用处不大。其次, 教学设计上,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常让学生从课前导读入手来把握文章背景。但导读中的总结概括, 让学生先入为主, 因而就难以积极思索名著内容。同时, 为应对考试, 教师反复强调考试名著中的知识点, 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 这就破坏了名著的整体美感, 影响了学生对名著的整体感知。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教师作用。
受试教育影响,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难以留出大量时间进行名著阅读,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然而, 名著阅读又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就意味着需要开展名著阅读。所以,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角色, 以阅读导师这一角色出现, 而并非名著讲述者。由名著解读转向名著介绍, 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使其在课后展开自主阅读。当然, 这一方式需要常态化, 以促进学生坚持名著阅读, 形成名著阅读习惯。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可谈谈自己对名著的读后感, 并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课前预习, 自由讨论, 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 其目的并非为同学们解读文本、讲述名著内容, 也并非讲解名著中的故事情节, 而是通过名著阅读教学增强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使其能够个性化阅读。如《水浒传》的阅读, 教师需引导学生以客观角度来理解小说, 使其思考小说里“英雄好汉”与中国传统英雄观、“正义”标准是否相符。这样, 让学生认可水浒人物造反精时, 还需客观地分析人物与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而更好地把握名著思想。其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第一、由标题切入。如《鲁宾逊漂流记》, 由标题入手, 思考鲁滨逊为何漂流?鲁滨逊是如何漂流的?他又是在何处漂流?这样, 以问题引导, 明确阅读目的。第二、由文中关键词切入。在一篇文章中, 关键词可反映作者想法, 把握关键词, 则抓准了文章题眼。第三、由细节切入。在阅读时, 学生易于忽视细节, 而这些细节是反映的文章深层含义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把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 则可事半功倍。
3. 适当运用现代化手段。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需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尤其是影视资源, 以调动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对比原著与影视作品。如《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被多次拍摄为影视。不同的拍摄, 对原著有着一定的变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有何不同?改动后拍摄为影视剧好不好?这些影视剧还可以表述原著含义吗?与原著相比, 学生对影视剧的《西游记》的了解更多。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原著与影视剧的对比, 可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组织读书交流会。当学生碰到难以理解的问题, 则可指导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 以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使其更有阅读热情。
总之, 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把握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阅读兴趣, 使其增强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提升文学涵养。
参考文献
[1]姜莉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0 (21) .
[2]朱群.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 (08) .
7.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其根本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且培养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所需要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的多元化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逐渐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1、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1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各种各样,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朝着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对信息的阅读能力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也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阅读教材是关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合适的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的选择必须能够凸显社会的需求与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之中,它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1]。可以说,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都是连续性文本。然而,由于连续性文本的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学生更加倾向于一些常规性的阅读文本,忽略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导致阅读效果不显著。从分类情况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及需求。非连续性文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和整体能力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从本文中获取有效信息,便于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2]。
2、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相比于理论知识,它更注重于生活实践。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生活中一些电器的包装信息、食品的成分或者洗浴用品包装中的一些信息都可以用来当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题材,以增加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初中学生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非常喜欢具有挑战和竞赛性质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学生策划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2图文并茂
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整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3]。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对比和整理之后总结出来的结果,以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现一系列昆虫或是植物的图片,并举出一些由于生物入侵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之后,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通过适当地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制造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环保方案,保证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注重教材的挖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对教材的挖掘,并且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不断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我国初中语文现用的教材当中,部分课文配有相应的插图,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此外,语文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三个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写作和口语两部分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并且借助非连续文本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4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其他任何学科当中都可以延伸出语文知识[4]。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和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知识的整合。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与生物课本中关于植物的知识结合起来,利用生物知识对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紫藤萝这一植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在初中理科学科中,都伴随大量的表格、曲线等,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部分表格让学生自己理解,从中选取所需信息来锻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非连续性文本知识处于一个较为狭小的领域范围,但是却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价值。目前,随着我国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视以及研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越发多样化。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并且通过科目之间的整合与归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盛新波.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 文理导航(上旬),2015,03:27.
[2]董仲香. 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3:114-115.
[3]何松茂.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 快乐阅读,2015,04:42-43.
8.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八
专题解析
想一想,做一做
拓展学习资料
制作团队:吴晓薇等教师团队:周群、王海兴 专题解析
如何设计一堂古文课
O从题目入手
以《五柳先生传》为例:
1.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O为何不写高大上的家世。
2.文章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高,你能找到它吗?
O不其实是为了否定什么?为什么陶不为样不那样?不能用干瘪的社会黑暗来概括。通过不字来看出不同。奇人:恬淡自然。写传记不写事迹,只写爱好。显赫家世却不写,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
——钱钟书《管锥编》
3.整体分析 奇文:
① 虽为传记然不以记事为主; ② 虽有显亲,却言不详姓字; ③ 全文以“不”字贯穿。奇人:
①安贫乐道; ② 恬淡率真。4.思考 ①结合上述讲解及课文思考,陶渊明是否真像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是一个万事不关心,超脱于尘世的人?
② 读完下面的文字,你能谈谈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的真正原因了吗?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江熙云:圣人体是,极于冲虚,是以忘其神武、遗其灵智,遂与众人齐其能否,故曰我无能焉。子贡识其天真,故曰夫子自道也 5.拓展资料
O古代九品中正制,你们都显摆。我不显摆。
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
——刘知几《史通·内篇·序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晋书 ·陶渊明传》
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王夫之《船山遗书·思问录·(内篇)》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
——欧阳修《新唐书》卷百二十四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着意,此亦何足语。不求解,则如勿读,不用声,则如勿蓄。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元代李冶《敬斋古今黈》
如何疏通古文文意、积累字词
《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实现途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实现目的:理解基本内容 1.怎么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
结合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如: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初语第一册在《春》中注释:“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初语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2)诸葛亮《出师表》: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2.利用什么工具书?(1)古汉语词典(2)汉字源流字典(3)简明古代职官词典 3.卡片字串,积累词汇(1)以单个字词为编排方式
(2)以每一课为编排方式,涵盖实词、虚词、文化常识、名句等多项内容。
4.解决文言词汇的根本方法(1)熟读多读
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2)勤翻古汉语词典
遇见不懂的字要查,将该字大部分义项都浏览一遍,学会在字里行间补充一个字的其他义项。
(3)采用记字串的方式 如: 甲骨文,《説文解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屬皆从甘。,旨,美也。从甘,匕聲。凡旨之屬皆从旨。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 甘——香——甜——酣——猒„„ 旨——嘗(尝)——脂——嗜„„
怎样对古诗文进行文化解读
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 • 人 •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
一、古人如何解读古诗文? 1.诗话 2.文话
诗话者 ,辨句法 ,备古今 ,记盛德 ,录异事 ,正讹误也。
——宋•许顗《彦周诗话》
写生之句,取其形似,故词多迂弱。赵昌画黄蜀葵,东坡作诗云:“檀心紫成晕,翠叶森有芒。”揣摸刻骨,造语壮丽,后世莫及。
——宋•许顗《彦周诗话》
二、解读步骤 1.感悟文本 2.创作技巧 3.文化链接
三、案例研讨
怎样设计一堂古诗课
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学会借助古诗题目,初步感知 1.解读左迁含义
左迁 :降低官职调动。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2.韩愈左迁原因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谏迎佛骨表》
二、解读诗歌内容,思考探究 1.这次左迁有何特点?
“朝奏、夕贬”说明被贬之快;“路八千”说明被贬之远;“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路途艰难;“吾骨瘴江”说明前程凶险。2.面对皇帝天威,韩愈有没有屈服呢?
三、拓展阅读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旧唐书·韩愈传》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新唐书·韩愈传》
此诗„„义烈之气,掷地有声。
——俞陛云《诗境浅说》
前四句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七八句凄恻。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韩愈《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课程学习指导
【内容概述】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本课程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研讨,帮助老师审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盲目拔高,也不混沌一片; 选择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困难的一些内容,少讲理论,多举例子,深入浅出,以帮助老师寻找更有效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 介绍一些习作评改的方法策略,帮助老师加强评改指导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能修改”的能力。
核心问题是:回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初中作文的评改、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等。
【专题章节】
本课程“专题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 1.回到“真实的写作”、2.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 3.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4.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 5.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 6.初中作文的评改
7.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
【学习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审视写作教学的目标,梳理各年段目标。2.贴近学生设计并实施写作教学。3.提升老师评改指导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要求:
在 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核心观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
专题研究→课例观摩→想一想,做一做→拓展学习资料
回到“真实的写作”
王健(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中学高级)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 中学高级)
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 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
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哈马贝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三种形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联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强调了不同语言交往形式的“真实性”,而“真实”的前提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语文课程标准》)。严格地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帮助学生树立起目的与对象的写作意识“提供支架”:创设情境、提供任务、利用网络。情境写作、任务写作、网络写作,其意义都在于强化写作目的、对象意识,消除写作与生活的隔膜,回到写作的本始面目。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
确立写作目的、对象与选择写作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甚至是同一的关系,写作目的、对象的确立离不开具体文章体式的支撑,而考虑选择什么文体来写作的过程,同时也在完成着写作目的、对象的甄定。离开具体的文体框架和思维,就谈不上什么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也就谈不上写作目的的实现,更谈不上真实写作交往行为的发生。写作中的文体思维是指在具体的文体框架内确立写作目的、对象并将写作目的转化为有效表达形式的思维活动过程。运用文体思维就是遵循文体的性质、规律、功用去选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文体思维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灌注在具体的写作行为之中。
三、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
关注写作全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关注每一种写作形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
9.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篇九
韦婉静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课的主要目的。如何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正是我们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就自己的一节阅读课教学,谈一下如何优化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一)话题:本课时选择的是初中英语任教版Unit6 Reading初中英语,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中心任务“Food and lifestyles ”而展开的。
(二)内容:这篇文章讲述了很多学生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三)目标:
1.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和能力。
2.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复述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有利于学习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activities
(一)Free Talk: To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 “What is my favorite food?”
设计思路:
1.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进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2.在交流过程中,也互相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1.Revise some names of food(Let the students speak freely.)2.To show the students beautiful pictures of food.While they are speaking,the teacher is writing some of them on the Bb,especially some new words: fruit,sweet,bread,meat,juice.3.To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What is it?”,“Do you like it?”
设计思路:
1.通过感性而直观的图片教学单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引出本课主题做好铺垫。
2.让学生相互问答,了解食物的名称,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Discussion : 1.What food can we eat a lot? 2.Do you think „ is good for our health? 3.Which is your favorite? 设计思路:通过有趣的话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进入正文教学打下基础。最后向学生展示有关食物的相关“Healthy Eating”的图片,并让他们参与讨论,知道哪些才是正确的饮食。
Step 2: Reading
(一)Listening 1.What do students want to eat? 2.What do students eat for breakfast now? 设计思路: 听和读都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初中英语,通过有目的地听和读,便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二)Scanning: Read the text again,try to answer some more questions: 设计思路:
1.进一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细节。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以及求助于工具书和老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为单位,抢答加分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尤其考虑了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与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三)Skimming: 1.To ask them to read the text a third time 2.To ask Team 1and 2 to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according to those questions above.2 3.To ask Team 3 and 4 to retell the story.设计思路:
1.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采用合作形式初中英语,编写对话,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遇见具体问题解决的能力。
2.通过任务型的模式,让学生讨论完成文章的改写和复述,充分调动了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积极性初中英语,且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师在这时要随时给予小组指导。
4.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同样以小组竞赛加分的形式,教师给予评价,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Extension activity: To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ir own lifestyles.设计思路:
1.学以致用,和自己相关的话题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
2.同时,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充分训练优等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初中英语,同时教师随时给与评价和奖励。
三、教学后记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本人课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比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以竞赛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该部分教学设计的亮点。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反应积极,讨论热烈,思维活跃,竞争激烈,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并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本环节通过“提炼大意,情节捕捉,合作探究和延伸训练”四个步骤,培养学生概括主题、捕捉细节和再现阅读内容的技能。同时也注意了设计合适的衔接语言初中英语,使各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并开展活动。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组织并完成任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也体会到,阅读教学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教会学生阅读,而不是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考虑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设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但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快乐”,一味强调热闹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初中英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提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10.浅谈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篇十
一、还原和比较,求实创新
在多元解读文本的教育模式中,孙绍振先生提出要构建科学化的初中语文教育体系,并根据自身实践,构建了“还原和比较”的文本分析方法。他认为“求实”“去蔽”“创新”和“兼容”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返璞归真,注重文本解读,才能够引领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落实到具体作品研究中,陈堂君老师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和归纳。他还原解读了《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让学生从剪刀理解春天,并体会春天的风给人的感觉,又通过物性还原解读了《景阳冈》和《草船借箭》中的艺术假想,并通过背景还原解读了《荷塘月色》的主题。由于初中语文阅读的难度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意象的想象和还原,发现其中的矛盾性,从而加深理解,同时通过背景的介绍和还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理解课文本身。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奥楚蔑洛夫关心的问题,使情节获得一步步发展,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体验和理解:奥楚蔑洛夫的种种表现都表明他对赫留金的处置全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渐渐地,學生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俄统治阶级的走狗形象。通过文本的还原,学生更深入理解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如要找到原因,必须要调查是怎么回事,但阻碍调查事实真相的根本在于“谁家的狗”无法确定,而这是一个主要因素。通过文本还原分析解读,一步步将学生引导进入文章的精神内核,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抓住精彩处,留心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这里所指的就是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或者是关键的段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过的课文都忘记了,但留在脑海里的是那些文本的精彩之处。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关键字词往往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留给读者,用读者经验补充刺激。所以,想真正分析作品,就要从分析关键字词入手,不能把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话拿来大讲特讲。比如,在对《孔乙己》的作品分析中,对于“笑”这个关键字的挖掘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理解社会状况以及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状况。作者用众人的“笑”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一面是悲惨的遭遇,一面是无聊的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因此,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另外,文本的关键点也可以从称呼处挖掘,引导学生对这个细节进行解读,并酝酿学生的情绪。比如,在《孔乙己》文本中,为让学生对孔乙己有整体的社会认知,文中这样写:“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名字的由来似乎和鲁迅众多作品中主人公名字的由来一样,诸如祥林嫂、阿Q等,都是被人轻视和欺凌的结果。所以,文中又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从这些句子的描述中,我们足见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与位置。
情节的突转处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当人们快把孔乙己忘记的时候,孔乙己又突然出现了,此处就可被认为是情节的突转处。正是在这个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使得文本的悲剧意味得到了巨大提升。就在文本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孔乙己在近乎压抑的场景中,用手走来,众人的表现虽然吃惊,但仍然不忘记挖苦和嘲笑孔乙己,意外的是这一次孔乙己不再大声辩驳,而是自己喝完酒,在众人的嘲笑中用手走远,留下一个长长的令人回味的身影。此处情节的突转应作为文本分析中重要的部分,让读者感受到很多东西。这个情节不仅意味着文章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文章的高潮,在高潮中结束的文章不仅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表现,同时也是情感的最集中展现。
三、寻找空白,解读文本的显性意义
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可以促使学生寻找作品意义,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文学作品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都是可以挖掘的空白点。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与杨二嫂那段极具个性的人物对话,学生可以通过杨二嫂说话时神态样貌的变化联想起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如唐诗宋词的空白处,就可以将其改编为散文、流行歌词等,进行语言转换,对诗词进行空白的扩展和填补,从空白处读到文本的言外之意。
文本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多层次的不确定的意义框架,有许多“空白点”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进行解释,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可供人欣赏的审美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点”。
11.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十一
一、文本细读法的基本认识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 文本细读在文学领域中是属于一种专门的学术术语, 其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 核心必须放置在文本上, 这是文本阅读的基础。其次必须将对文本的语境以及语义分析看做是重点。最后, 在文本细读中, 将文本的组织结构理清是文本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这三大特点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文本细读法终极服务对象是为了实现文本批评。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应当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审美原则, 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文学性, 更有着深层的意蕴以及精神内涵所决定的。第二个审美原则在于情感原则, 可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其形式如何, 都是对作者情感外在描绘,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的情感性有着十分出色的评价, 其中著名文学评论家曹旭最为经典的依据评论就是: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 更是一门关于“情”的学说, 基于此文本细读过程中, 必须注重把握“情感性”的作用。第三, 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整体性原则, 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有其最为出彩的部分,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但是却不一定是文章的主题, 如果过于关注这一部分, 那么将很容易导致审美偏题, 这是文学阅读中最忌讳的, 因此必须将整体性原则贯穿在学习的全程。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文本细读法的引入, 可以提高学生感知课文审美能力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 初中语文学习就是由语文阅读构成的。通过语文阅读学生不仅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更能够在阅读中通过眼界的开阔, 大大地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文学修养提高以及人格塑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牢牢将通过文本细读法的引入, 提高感知课文审美能力看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
举例说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学习到宗璞作品《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 笔者并没有像以往的教学方式一样, 直接地就进行多媒体展示, 而是在课堂进行之前, 对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认为紫藤萝漂亮么?”学生普遍都会认为其很漂亮, 然后进一步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课前充分准备, 展示出自己描绘花朵美丽的文章, 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有什么地方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 真正地抓住了花朵的美丽动人。并通过讨论, 研究一下还有哪一些地方需要提高, 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作品之后, 一字、一句地认认真真对本篇课文进行阅读, 对文章中出彩的地方进行标记, 并说出它哪一点好, 课下可以鼓励学生有意识进行背诵记忆。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有初步的认知, 更能够通过背诵, 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从而为自己语文审美修养的不断提高, 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 跨越课堂, 获知更多文学知识
通过大量的语文知识阅读, 学生毫无疑问将会对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解。此时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某节课中,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会取得较好课堂效果, 然而这对于学生系统性的文学知识学习、建立起完备的文学储备是十分不利的。此时教师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就是对学生习得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举例说明,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 学生会接触到外国著名文学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 这是作者用深刻、凝重的心情凝结成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有着十分浓厚的爱国色彩。作品无论是在语言、动作都有着十分精准的描写, 然而在我国流传的经典中, 也有关于爱国的题材, 比如情感沉重的《过零丁洋》和《满江红》, 文天祥与岳飞同样是在爱国主义题材中表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然而, 三篇文章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笔者在正式教学之前, 引导学生首先回顾后两篇作品, 然后通过三篇文章主题、题材、作者等方面的比较, 无论是在文学知识上, 还是通过不断情感比较, 引导学生更加接近作者创作本意。比较过程如下:首先,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比较的内容,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 依据黑板内容逐一分解, 对学习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三) 紧抓语言, 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创作的根基
语言是一篇文章能够最终成文的基本构成单位, 离开了语言, 就不可能有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时候, 必须在立足于对学生文学知识拓展的同时, 高度关注文章的基本构成语言, 我们不能够仅仅为了追求学生能力提高, 就努力地将教学重点放置在拔高上, 必须将文章的基础:语言, 看做是文本细读法的一个基础。举例说明, 以上文为例,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紫藤萝瀑布》学习的过程中, 不单单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放置在教学重点, 更将重点、优美语句看作是学习的重点, 要求学生高度重视, 不仅仅应该对这些优美句子进行记忆, 更应该知道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紧抓语言,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创作的根基。
三、结语
文本细读法重视的是对文章的“仔细耕耘”, 不仅仅关心文本的语言, 更重视挖掘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蕴含的不同感情。尤为重要的是, 在教学中, 通过文本细读法的使用, 学生可以更加精确了解同一类型不同作者文章的精华, 这对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增加文学审美见解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必须高度重视。
摘要:作品的细读是一种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使用方式, 它是一种借助于语义学的方式深入、真切地感受文章在词汇运用以及细节的描写上采用的精妙手法, 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12.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篇十二
阅读与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不是分裂开来的,它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将二者分开,进行单一式的训练,其结果是:费了不少的力却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现就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感悟谈谈如何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内学技巧
初中语文课本按单元将不同文体的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系统编排,其中多是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各种文体的典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范文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阅读,从中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汲取其构文、行文、成文的方式和技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学得了写作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及时地利用练习或每周的写作时间有意识地进行作文训练,如学习了记叙文或小说中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可以用写片段或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他们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初一上学期学习了《绿色蝈蝈》,因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写作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弱,自我构思行文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最适合仿写,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此外,切记学生写好的作文不能放在一边弃之不理,要给他们搭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利用作文课让他们宣读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修改、教师评价鼓励等,在这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写作知识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箭多雕的好事。在评价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激励,例如:学生若把学过的佳句或名言巧妙地应用到写作中,教师就应毫不吝啬、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把表扬当做教学中的指挥棒,让学生在赞扬中尝到储备好句、应用好句的甜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一如既往自觉主动地储蓄美词佳句并有意识地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游刃有余,不会再愁无话可言,真可谓:读中练写,写中赏读,读读写写,相交相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外取精华
叶圣陶说:“劳阅读,逸写作。”可见要写好文章必须要经历一番苦读,由此看来,要想笔下飘香还需寒中历练。故此,学生仅凭课内的阅读量,不可能达到极致,必须向课外拓延。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做出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阐述了课程的新策略,它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更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科学地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一些好书,积累美词佳句、精思妙理,存其精华,为我所用。只要坚持不懈,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写作也定会有质的飞跃。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汲取,是间接地通过别人对生活的认知反映来了解生活、感悟生活、获得生活经验、形成情感价值,这是增加学生生活阅历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获得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就会产生反映生活的欲望,那就是写作,欲望一旦生成,随着情感的变化,学生就会破格再创造,那又是写作,随着阅历、情感和欲望的丰富与提升,就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写作局面,何愁学生再做“无米之炊”呢?
13.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十三
【论文摘要】: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过程,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德育熏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是在当今农村有一个较普遍的的现状,学生阅读习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
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
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 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 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现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8 字,并且二次修
14.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十四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关于阅读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淀经验, 提高审美能力。体验名著丰富的情感内涵,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涵养思想, 提升审美追求。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超越和引领时代, 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化功能, 名著中蕴藏的丰富思想内涵和精神魅力, 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三是品味艺术形象, 丰富审美内涵。名著艺术形象已经成为时代的典型特征, 如刘兰芝的坚贞、诸葛亮的智慧、梁山好汉的侠义、孙悟空的叛逆、葛朗台的吝啬、别里科夫的守旧、基督山伯爵的复仇、鲁滨逊的创造、夏洛蒂的执著等, 无一不带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成为社会时代的象征,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感。熟悉和品位这些文学形象, 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提高其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价值观念渐成的初中生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二、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中,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生为主、以学为本”的原则, 实施战略战术并重, 为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铺路。
1.因势利导, 有效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初中生对于“快餐型”读物爱不释手和津津乐道呢? 因为可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情趣:以精彩片段有效引发读趣, 结合图片展示有效引发读趣, 借助鉴赏影视中的直观名片有效引发读趣, 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成语俗语有效引发读趣, 等等。以《三国演义》为例, 其中不仅演绎了许多精彩智慧的故事, 如赵子龙“单骑救主”, 关云长“单刀赴会”等, 而且产生了不少成语俗语, 如“望梅止渴”、“舌战群儒”、“才高八斗”、“周瑜设计骗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等。这些都可成为吸引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磁石”。
2.授之以渔, 有效指导阅读方法。初中生不是缺乏名著阅读兴趣, 而是缺少善于阅读的能力。阅读文学名著以“悟意审美”为根本目标, 但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在于领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 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 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 激发情思共鸣, 让读者在精神上享受愉悦, 在情感上得以深化, 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初中名著阅读方法一般有:朗诵法, 如对于泰戈尔的诗集, 主要是熟悉语感, 丰富情感内涵;精读法, 主要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通过语言品味和构思揣摩, 把握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情感精髓;速读略读法, 主要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广泛博览, 开阔视野;读书笔记法, 多适用于自主阅读活动。掌握多种读法,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搭建平台, 有效开展各种活动。阅读文学名著, 既与阅读那些缺乏厚重文化底蕴的快餐型畅销书有着根本不同, 又不等同于阅读教材中的单篇文本。因为文学名著是那些大家名流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予以铸就的情感浓缩和智慧精华, 绝不可能让“凡夫俗子”就这么一读就懂、一悟就通, 尤其对于未涉人世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我们要通过创设有效形式和平台, 促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努力感悟、积极辩论、相互促进、优化共享。如举办“阅读沙龙”和成果 (可分阶段性和全面性) 汇报会, 开展“名著点评与交流”和“名著阅读·小报制作”活动, 组织“名著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尽量地多读懂一些、读深一些、读透一些。
4.持之以恒, 有效培养阅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成败”。杰·泰勒的描述更形象:“习惯是行为的女儿, 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 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 不过更漂亮, 更幸运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不思考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最好的诠释和注脚。二是“阅读未始, 计划先行”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阅读目标、阅读时间、阅读量和阅读进度等方面的合理安排。三是“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良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 最重要的就是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15.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十五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就无法与文本对话,无法与学生对话。语文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解读理念,是一条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那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呢?
一、在写作背景中知人论世
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孙绍振教授撰写了一篇关于《老王》的理解性文章,指出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一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二是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就是说作者的愧怍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起初是对"老王"的照顾和同情,后来看到老王的真诚,作者被感动,而震撼作者的还是老王去世前夕对作者一家的惦记和眷顾,正是这件事,使作者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感到十分愧怍。孙教授这样剖析事情原委,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要透彻理解,还需要联系作者杨绛先生的"人"和"世"。我们读鲁迅的杂文,巴金的散文等等,如果不"知人论世",不仅很难读懂,甚至还会误解,只有把握好作者和文本,把作者和文本结合起来,"知人论世",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读懂。
二、在咀嚼品味中探幽发微
文本细读,必然指向言语本身。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都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文本细读教学就是要对语言文字反复的咀嚼,品出这"八分之七"的"味"来,此"味"乃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味、意味、理味、趣味、韵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语言中的关键处、矛盾处、悖情理处、有意味处和貌似无疑处激疑设问,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从而"曲径通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读杨绛的散文文章就像聆听一位历经沧桑而从容淡定的老人,娓娓叙述着人世百态。在教学《老王》时,文中有许多的地方具有深刻的暗示性,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咀嚼,好好地品味。如在体会老王"不幸"时,有这样一处"有悖情理"的细节:"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问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按常理应该回答"是"或"不是"。但他却答非所问,说"住那儿好多年了",很显然这"有悖情理"。如果抓住这一点设问激疑,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就不难体会到"老王"只是把那塌败的小屋当作栖身之所,并没有当成"家"。因为"家"是充满温馨的港湾,而老王在这里有的只是形单影只的孤独和疾病缠身的凄苦。
三、在比较欣赏中领悟个性
作家是依靠语言展现自己创作个性的。文学语言的个性化,是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作家潜心追求的目标之一。他们在创作时,凭借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对字词句进行独出心裁的选择和组合,以传达出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因此,在细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甚至标点符号等,采用选置换、删除、添补、调整等手段,进行对比辨析,从而体会作品遣词造句的准确、巧妙、传神等,使学生获得阅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愉悦。如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的杂文。文中既有讽刺,又有批判;既有惋惜,又有愤慨。因此,在教学时,我以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停顿、抓关键词"不"、句末叹词"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整堂课在琅琅书声中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气质。再如教学《老王》,"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把它改换成直接叙述的形式:"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老王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形势,等他想明白了,组织却拒绝了他,因此最终成了单干户。"这样对比辨析,学生就容易体会到间接引用老王的话,能够更加真切而又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那就是对当时社会未能对一个凄苦的残疾人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讽刺和鞭挞。
四、在情境還原中感受魅力
16.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 篇十六
摘 要:“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多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
虽然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有界,阅读可以多元,但是必需有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这个不变的哈姆雷特就是“界”。也就是说,“多元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如何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1、立足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比如《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再如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2、揣摩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摩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探究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把握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承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对初中语文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8-01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10-02
初中语文阅读到写作迁移的研究探索12-06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10-24
初中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10-25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08-28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探究08-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07-3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