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教案(共12篇)
1.陶瓷艺术-教案 篇一
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陶器、瓷器,谈谈你的看法。3 能正确的区别陶器和瓷器。
教学重点: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教学准备:一个陶器和一个瓷器(农村常见的喜字瓶)实物、一杯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在欧洲,外国人把陶瓷也叫china,二.在他们眼里,陶瓷象征中国,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古代陶瓷艺术(板书)。
一
了解陶器和瓷器
1、教师出示一个普通的陶器和一个瓷器瓶。请学生说一说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归纳:“这些都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皿”。
2、比一比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区别方法)
a、摸一摸:让学生从手感上区别陶器与瓷器的质感不一样。陶器摸起来手感比较粗糙,瓷器摸起来手感很光滑。
b、敲一敲:用笔敲陶器,声音不清脆,用笔敲敲瓷器有清楚的金属声。
教师:“陶器与瓷器不仅质感、敲击的声音、胎质不一样,它们的制作原料、和烧成的温度都有区别。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视频,来看看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哪里? 陶器用黏土(陶土),烧制是的温度不超过1000度。瓷器用瓷土(高岭土为主的原料),烧制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二
欣赏陶瓷的外形美。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鬹》、《青瓷莲花尊》
学生说一说这几件陶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师:《白陶鬹》新时期时代的一件饮煮器。整个器皿似一昂首扬尾的动物,富有特色。器皿底部突出的三足,便于下面放柴火燃烧。《青瓷莲花尊》整个器形像两朵仰、覆的莲花。
2、课件出示:北宋《汝窑粉青莲花式碗》、新石器时代《黑陶蛋壳高柄杯》
师:说说这两件陶瓷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这件《黑陶蛋壳高柄杯》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
3、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彩陶船形壶》
陶壶为盛水器。整个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非常别致。肩上左右半环耳用来系绳的,在腹部绘画网,使人不由得与当时的渔猎生活产生联想。三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纹饰上。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并肩携手,欢快起舞。
2,课件出示:元《鬼谷子下山》
说到瓷器,就不能不说元青花。说到元青花,就不能不提元青花中的传奇——人物故事纹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它以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此件元青花珍品在2005年7月的英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佳士得公司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鬼谷子下山”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产自七百年前的中国景德镇。此罐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栩栩如生,各种辅助纹饰也是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显然是出自大画家之手,这使得此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堪称中国古代瓷器之瑰宝。
3、课件依次出示:清《五彩花鸟纹瓶》、金《白釉黑牡丹纹瓶》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让学生欣赏瓷器纹饰美。
师:这件《白釉黑牡丹纹瓶》,洁白的底色和漆黑的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罐上纹样运用镂空、雕塑、堆帖、釉下彩绘为一体的手法,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青花鸳鸯莲纹盘》盘心绘有莲池,两只鸳鸯在水中追逐,画面静中有动,极为传神。
三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釉色上。课件出示:明《孔雀绿釉碗》、《黄釉碗》和清《祭红梅瓶》
让学生比一比,这几个瓷器和刚才的瓷器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纹饰,颜色单
一、艳丽)
教师:“瓷器除了外形美和纹饰美,各种颜色釉,使瓷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三
陶器、瓷器大擂台
陶器和瓷器,你最喜欢哪个?问什么?
四
课堂小结
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瓷器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着勤劳、勇敢、正直的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将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在你们的手中能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其更加的发扬光大。
2.陶瓷艺术-教案 篇二
陶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陶瓷艺术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的结晶, 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与徽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理思考、审美表达以及创作个性的深刻内涵。传承千年技艺的陶瓷世家, 是中国艺术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中, 曾氏父子缔造了当代陶瓷艺术传奇。曾维开先生经过50余年的实践、研习和积累, 成为领衔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师之一;曾亚林先生博采众长, 在实践中寻求继承和创新统一的道路, 成为迄今中国最年轻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曾氏一家也创造了一门两代两位大师的传奇。
曾氏家族祖孙三代人各自形成独特的陶艺风格。曾唯开的“水墨陶瓷”梅花, 曾亚林的综合材料装饰, 曾亚琴的人物画, 曾超的瓷板荷花, 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
3.陶瓷艺术-教案 篇三
从女娲的捏土做人, 到中国现当代陶瓷雕塑的百花齐放,陶瓷雕塑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雕塑艺术肇始于新石器时代,历先秦三代,经秦汉、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达到鼎盛期。中国古代雕塑,种类繁多,雕塑手法丰富,雕塑形式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雕塑创作系以可塑或可雕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生命感的形体,因而其对材质要求尤为重要。材质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雕塑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史前雕塑,在内容上多为依据实用器物,装饰生活或巫术宗教内容。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制作独立于物质生产之外的装饰品。新石器时代广泛制作陶器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的陶塑艺术品。红山文化彩塑女神头像,造型准确生动,人物形象性格尤为生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雕塑艺术的一个方面,其制作是在陶范中完成,是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延伸。秦汉时期多陶塑与陵墓石刻,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的杰作。汉代陶塑在抓住真实对象主要形态基础上,运用洗练手法加以夸张变形,惟妙惟肖。雕刻艺术在唐代时风格多样、形象准确、技巧纯熟,可谓登峰造极。全国各地佛像、菩萨、神王已经形成典型的中国特色。著名的唐三彩,色彩艳丽,尽妍极态,充分反映了唐代社会繁荣的盛况。汉代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期被人们真正接受,石窟雕塑佛像较普遍;寺观泥塑在五代两宋盛行,宋代瓷雕与元代瓷雕风格较为接近,宋瓷器物上多见刻划花装饰;元代雕塑尤其佛像受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影响较大。明清时期佛教雕塑陷于程式化、定型化,装饰华丽可惜缺少内在活力。
二、陶瓷雕塑与陶瓷装饰的比较
瓷雕又称“陶瓷雕塑”,其历史悠久,约始自秦、汉,盛于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景德镇窑、洛阳窑、枫溪窑等。一般系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经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成。按制作方法可分圆雕、浮雕、镂雕、捏雕等数种。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干燥和烧成收缩,防止翘扁变形及裂纹斑疵等。陶瓷雕塑不同于石刻、木刻、铜刻、玉琢与牙雕,也不同于泥塑和石膏塑形。瓷雕作品必须经过高温烧制。瓷雕制作工艺,其成型必需模印、镶嵌、镂雕、捏塑、堆雕等。所以瓷雕种类可分为:圆雕、捏雕、浮雕、堆雕、镂雕、镶嵌雕等。
陶瓷装饰系指在陶瓷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各种方式、技法,能提高产品的艺术性和档次。装饰可在施釉前对坯体进行,也能在釉上、釉下和对釉
本身进行。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单色釉、杂色釉(窑变釉、花釉)、结晶釉、裂纹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金银彩、斗彩、贴花、喷花、印花、刷花、刻花、划花、剔花、塑雕等。以上各种装饰方法,可以单项运用,也可综合运用。其中可看出印花、刷花、刻花、划花、剔花、塑雕等均为陶瓷雕塑装饰技法,因而陶瓷雕塑与陶瓷装饰是密不可分的,陶瓷雕塑可采用综合装饰技法,后者也可将雕塑技法运用到陶瓷综合装饰形式中。从两者关系上看,陶瓷雕塑是陶瓷艺术中的基本,更是重要组成部分,陶瓷绘画艺术是陶瓷雕塑艺术发展一定阶段的陶瓷艺术产物,陶瓷装饰虽是陶瓷艺术技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能是采用陶瓷雕塑艺术手段,也可能是采用绘画艺术手段,但陶瓷装饰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陶瓷特定造型器物之上,这就意味着,陶瓷绘画装饰允许淡化雕塑艺术中的造型功能,而突出其绘画表现效果。
三、陶瓷雕塑地位不可撼动
陶瓷雕塑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其难于逾越的技艺,高超含蓄的技法表现特色,使得陶瓷雕塑成为其它艺术种类迥异的特色艺术技巧。其直白又含蓄,其出自泥土,熔身窑火,似土之淳朴,似玉之洁净,其三维造型与自然造物和谐,展示着无声而清晰的雕塑语言。陶瓷雕塑是对陶瓷坯体及釉面进行雕刻、塑造的装饰方法,在平面无法足够满足装饰表达情况下,艺术家想方设法都在寻找雕塑技法加以弥补。所以在众多的现代陶艺造型作品中,人们常常看到转折起伏的器型边缘,看到镂刻开光,看到浮雕刻划花,看到立体三维空间出现。在人类新石器时代第一件彩绘陶瓷艺术出现之时,其载体就是陶器。陶瓷雕塑是任何陶瓷器物的载体塑造,其今后亦将至始至终伴随着陶瓷。
在西方,一件好的陶艺作品,那意味着这件作品系从泥巴拉坯到成型、到彩绘、到烧成整套流程。而在我国许多陶瓷艺术作品,是工人师傅完成器型制作部分,然后由艺术家绘画或雕刻,这件作品严格上说应该是众人合作的作品,但社会却从不这样认为。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绘制任何作品前,首先想到的是借助于何种器型,是艺术家、收藏想到的,但确定后,却忘记了器型的制作本身就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功。更有甚者,现在的浅浮雕装饰陶艺,却从不被提及雕塑字样,而冠于模糊字样的“现代陶艺”。事实是:陶瓷雕塑贯穿于陶瓷艺术始终。
结 论
陶瓷艺术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其融泥与火的艺术于一身,其涵盖雕塑与绘画两大门类,同时可塑可绘,题材选择多样,表现形式内容多样,体现了陶瓷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陶瓷艺术家,我们应当从不同角度对陶瓷艺术技法多加思考,将陶瓷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结合,发掘陶瓷对人类生活的魅力,认真思考、学习利用好陶瓷雕塑这一传统而时尚的艺术技法,发扬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技巧魅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新颖别致的陶瓷艺术品来。
4.陶瓷艺术作文 篇四
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各种器物。
瓷器源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产出原始青瓷,到了明清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陶瓷是我国的国粹,国外认识中国就首先通过陶瓷来认识的,中国的英文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
一般来说,陶瓷可以分为陶类和瓷类,陶一般是用陶土做成。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摄氏度之间。陶器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主要用于日用器具、建筑卫生装饰用品。瓷是用瓷土烧制的器具,半透明,瓷质细腻,基本上不吸水,主要用于日用餐茶具,陈设瓷及部份工业瓷。
古代的陶瓷一般用于家庭和宫中使用,后来更多的是作为装饰观赏用,有的成了艺术极品。
5.qk古代陶瓷艺术案例 篇五
(第二课时 青花瓷)
马宏艳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为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课在教材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校本化处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介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欣赏古代陶器;第二课时以点带面,侧重学习瓷器中的主流代表——青花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内涵,在拓展学习中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和研究其它瓷器。
学生分析
基于五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感受、厌倦抽象说教的特点,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图像、视频、动画巧妙融合起来,运用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创设清新隽永的青花瓷欣赏氛围,穿梭千年的历史时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青花瓷实物的欣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直观体验,进而从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小组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与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从而加深感悟,提高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掌握其制作方法、色彩、纹饰、器形等美术知识,探究青花瓷的艺术价值,简短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逐渐掌握陶瓷欣赏的方法。
2.通过《青花瓷》的音乐视频来展现青花瓷的美感,以实物青花瓷来亲身体验青花之美,以多媒体课件来揭示青花瓷的缔造方法与文化价值。
3.通过学习,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自豪情结,在青花瓷中体会“艺术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教学重点
观察青花瓷实物,小组交流研讨它的器形、色彩、纹饰等外观特征,并填写欣赏卡。
教学难点
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方法,猜测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十余件形状纹饰不同的青花瓷实物、欣赏卡。教学过程
一、参与瓷器之旅 探寻名称来源 1.板书:China
教师:你们认识这个单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中国)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并介绍: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长江与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历史,也滋养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教师把 “C”改成了小写,设问:这个china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瓷器。我们经常说陶瓷,其实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东西,瓷器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专利。你们知道中国的瓷都在哪里吗?江西景德镇。(画出地点)(图1)
(图1)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景德镇感受国宝,欣赏古代的陶瓷艺术。(板书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生动的板书绘画,探寻瓷器与中国名称的由来,标示瓷都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对中国瓷器的欣赏充满期待。
二、欣赏《青花瓷》曲 初步感受青花
教师提问:有一件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在2005年创造了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你们想看看吗?(播放青花瓷世界纪录创造者“鬼谷下山”视频资料)(图2)
(图2)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虽然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但是我们从中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对中国青花瓷文化的尊重与认可,用这么高的价格表示出他们的推崇与敬意。我们注重的是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那么想解答《鬼谷下山》价值连城的原因,我们还要先了解青花瓷。(板书: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你知道什么?……同学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希望今天这节课能有更多收获。
教师拿出青花瓷大罐,请学生近处摸摸、看看,并介绍:老师这里有一件现代的青花瓷。青花瓷被称为“永不凋谢的青花”,它起源于唐宋,元代成熟,到明清鼎盛。在中国千年的瓷器历史中,青花瓷是主流瓷器,因此被誉为“国瓷”。你们想欣赏与了解更多青花瓷吗?让我们伴随着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一起走近更多青花瓷的绝世珍品,体验青花之美。(播放歌曲MV)
(图3—图8)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创造世界纪录的瓷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手执青花瓷实物进行历史介绍,并创作歌曲《青花瓷》MV,通过图像欣赏青花瓷,创设视听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瓷器与学生的距离。
三、小组研讨质疑 追问缔造疑团 教师: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青花瓷如此美仑美奂,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大家心中也一定有很多疑问。关于青花瓷,你有哪些问题?
(图9—图10)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性,使他们成为设疑者与探究者。本课解决的核心问题写在左边,学生现场生成的其他问题写在右边。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体现问题的课堂生成性,打破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或牵着学生思路走的既定模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四、观察青花实物 体验外观特征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观察真正的青花瓷,来解答这些问题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青花瓷仿品。(每个小组都有器形不同、纹饰各异、颜色浓淡有别的若干件青花瓷)
在欣赏之前,找一名同学大声朗读欣赏卡(图11),了解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与交流,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然后填写欣赏卡。(温馨提示:因瓷器是易碎品,观察时注意轻拿轻放。)
学生欣赏讨论时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小组梳理观点,派主要代表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请学生来自由选择欣赏卡上的任意一项进行汇报。
(图11)
1.看一看:
教师提问:介绍你手中的青花瓷是什么器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于器形的问题继续思考: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还可以做成什么器形呢?(课件出示)
(图12-图17)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做成青花瓷,它不仅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每一件青花瓷都造型优美,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体,而是讲究韵味与诗意,需要我们去静静地体味。
教师提问:青花瓷的色彩如何?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归纳并启发学生思考:关于色彩,还有哪个小组想谈一谈?„„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既艳丽又素雅,百看不厌,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的审美,这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们不妨对比青花瓷与彩瓷,你们更喜欢哪一个?„„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但两种瓷器都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珍爱与保护。(图18)
(图18)
教师提问:观察你手中的青花瓷上有哪些纹饰?画得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并介绍:针对于纹饰的问题,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件青花瓷画工如何?谁来评价?(图19)
(图19)
青花瓷纹饰非常精美,画工细腻,注重浓淡变化与疏密构图。它将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纹饰分类也与中国画相似,山水、花鸟、人物,还有文字。(图20、图21)(图20、图21)
青花瓷的纹饰画什么内容,画在瓷器上的什么位置,画几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此把器形美与纹饰美完美融合在一起。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细腻。轻轻地敲一敲,声音比较轻脆。
这些现代的仿品尚且如此精美,那么可以想象,古代的青花瓷就更漂亮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重点。通过实物的观察接触,使学生对青花瓷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在视觉、触觉与听觉上都能得到体验与震撼。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填写欣赏卡,为学生搭建欣赏脚手架,使学生的欣赏分析从表层深入到实质。
五、交流青花工艺 探究核心问题 1.制作方法
教师:如此形态万千、工艺精湛的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与大家交流交流?
这是一组从瓷都景德镇发出的宝贵资料。青花瓷的诞生需要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简要地概括主要步骤:它选用景德镇特有的洁白细腻的高岭土,首先是揉泥,然后做坯,接下来修坯与晒坯,使用钴料画瓷,然后施釉,最重要的是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经过千锤百炼,一件美丽的青花瓷终于诞生了!有机会希望大家可以亲手制作一件青花瓷作品。(图22—图23)
(图22—图23)
2.《鬼谷下山》
教师:在众多青花瓷中,为什么《鬼谷下山》能够价值连城呢?它到底描绘了什么内容?(播放视频:这一元青花瓷罐描绘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战国策》,战国时候燕国与齐国交战,齐国军师孙膑不幸被俘,他的师父——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乘坐由虎豹所拉的二轮车下山前去营救。)
猜猜为什么创造当时的单件工艺品世界纪录?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分析后来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工艺精湛:器形硕大,造型优美,纹饰画法可算是登峰造极,细腻传神,栩栩如生。
⑵题材新颖:描绘中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谋略家——鬼谷子,传说他的徒弟中有孙膑、庞涓,等等。徒弟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师傅则更高深莫测了。元青花中表现人物故事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这种军事谋略题材的,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⑶数量稀缺:元代青花瓷存世较少,像这样体积硕大、保存完好的青花大罐,全世界不足十件。
若想欣赏更多古代青花瓷,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去学习。在青花瓷上,我们可以读出历史,读出文化,更能读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而鬼谷下山等一批批古代青花瓷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你们感觉骄傲吗?
经过我们共同的讨论分析,目前已经解答了制作方法、器形、色彩、纹饰、鬼谷下山等几个问题,还有一些其他问题留作以后研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难点。通过图像资料,直观真实再现景德镇青花瓷烧造工艺的奥妙,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魅力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瓷器艺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6.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 篇六
规范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群体的认知意识和精英模式,建立陶瓷艺术区域发展的秩序化、特色化,合理地提高陶瓷资源的利用率,促使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多样性、针对性、高效性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景德镇才能成为中国和世界精品陶瓷艺术创造之都,更是继承和发展千年制瓷文化之都,为培养陶瓷艺术创作精英人才和树立陶瓷文化之都发挥积极重要作用,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经济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精英群体的健全机制
作为“精英创作者”的大师、教授创作群体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必将对陶瓷艺术的繁荣,对陶瓷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主导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格局,形成“景德镇名人艺术经济效应”的发展模式,引起一部分人对陶瓷艺术的控制和垄断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获利”,导致一味地追捧、刻意地抬高、肆意地炒作。在资金推动下,造成部分陶瓷艺术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已开始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这样虚高的价格缺乏公信力,不利于陶瓷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陶瓷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因此,这种不良现象会造成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从收藏型迅速转向投资型,导致其市场性和文化性逐渐失衡。同时,流传有序的行规被打破,进一步刺激了艺术市场恶意炒作活动肆无忌惮,使得一些景德镇陶瓷艺术精英群体并未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商业市场“社会交际家”,导致陶瓷艺术品市场雷同,复制品严重泛滥,画面千篇 一律,缺乏勇于创新精神。由此,须健全精英创作群体的民主完善机制,正确规范“名人艺术市场”的创作环境。首先,对大师的宣传、评定要客观、认真、严肃,评定机构要整顿一些陶瓷艺术行业五花八门的“伪大师”;其次,建立“德、艺、善”的大师、教授等名人的双重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应自尊、自重,意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不要被金钱和名利所诱惑,不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义的陶艺名作;建立名人艺术品价格的足够透明机制,由物价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瓷价格体系,代理商必须透露艺术品的买卖价格信息,有利于增强陶瓷艺术交易平台的公信性与合理性,推动艺术品交易税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市场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传统手工艺人的规范与传承
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一,千年来制瓷艺人创造了辉煌的手工艺文化,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样式。这种传统手工制瓷方式实现了手工劳动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性质,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景德镇制瓷方式与陶瓷艺术文化,如手绘茶具不仅展现出手艺人们的手工劳动价值,更是融入艺术创造智慧,并成为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随着人们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需求方式,开始越来越喜爱景德镇手工绘制瓷器,不仅是对我国文化载体的认可,更是人们心灵深处深层次的文化情结。然而当下景德镇手工艺术瓷虽然功用广泛、造型丰富、装饰方法异彩纷呈。但受现代陶瓷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个体原始手工艺生产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受景德镇传统制瓷历史的发展模式(即“师带徒”的个体小作坊形式)的影响,延续传统保守的审美意识,市场导向的模糊性与滞后性,经营管理意识的欠缺,缺乏勇于创新精神,致使陶瓷产品外观单一粗俗,制瓷工艺粗糙低劣。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影响,这种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制瓷艺人不可避免地跟风抄袭,形成陶瓷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手工劳动的附加值廉价,严重制约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须规范“传统手工艺人”生产创作的区域化,合理整合“传统手工制瓷人”的人力资源。首先,延续地域“师带徒”的行业习俗,有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制瓷技术工匠和艺人,为后备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空间;其次,建立“传统手工制瓷品种”的区域化管理机制,避免品种创作生产的雷同过剩性与恶性竞争化,有利于提升整个陶瓷行业的整体水准与品质品位,并有利于保护陶瓷资源利用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科学合理地建立“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艺人或者手工作坊”的授牌机制,有效地整合景德镇大多数个体民间作坊或者陶瓷工作室的规范化、秩序化,促使他们延续吸收创新的优良传统,提升其群体在陶瓷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意识,不仅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幻想,还要映现艺术创作本色的淳朴与真率,展现自己创作语言的个性特色,突出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陶瓷艺术产生永久性的魅力和活力,并真正地传承与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同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地延续手工劳动产业形态的生产方式,遵循手工生产规律的小型化、个体化、生产作坊化、流程一体化等手工产业特点,保护生态资源,减少污染环境,丰富景德镇手工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
地域品牌意识的认知与提升
近年来,景德镇手工制瓷劳动巨大的附加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形成了市场消费对象的激增,并促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大力发展。相应地,聚集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群体越来越多,个体意识的作坊、工作室等形式的陶瓷生产模式也越来越多。伴随陶瓷生产监管力度的缺乏与个体自我习气的`跟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与名利的贪求,导致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出现抄袭、复制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制陶者们原创意识认知的提升,弱化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创造精神,形成陶瓷艺术品种的单一雷同化、模式化,影响地域陶瓷创意文化的发展与千年品牌的传承。由此,我们不仅要传承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的创新精神,提升地域品牌的认知意识,更应大力营造抄袭、复制可耻的艺术创作氛围,完善知识产权的监管机制,并设立艺术创作群体的原创水平的星级评价制度,有效地减少陶瓷艺术创作群体模仿、抄袭的数量与提高、完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原创艺术水平,也促使陶瓷市场富有新鲜、活力的发展,并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特色区域性创新发展,而陶瓷文化的繁荣又能更好地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
7.陶瓷艺术情与景 篇七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情”与“景”是重要的一对艺术审美范畴、讨论陶瓷艺术创作中使“情”与“景”达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及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即是从陶瓷艺术表现的角度来探讨使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以及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不同方法;以求促进陶瓷艺术创作,以期更好的艺术效果。
1 陶瓷艺术中的“情”、“景”含义
陶瓷艺术中的“情”。陶瓷艺术中的“情”指作者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蕴含在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是出于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艺术是表现与抒发思想感情的最好形式。《芥舟学画编》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王微《叙画》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这里指见景生情,画景以寄情。沈襄《小霞梅谱》说:“古人寄情物外,意在笔先,兴致飞跃,得心应手。”这都是说作者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因此,许多陶瓷美术家描画名胜风景,以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描绘种种祥瑞纹样,以表达祈福颂吉,祝愿人民生活美好的思想感情;塑造许多英雄形象,以表现对英雄们的由衷敬仰之情;绘画许多生活情景及优美环境,以表达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陶瓷艺术必须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而真实的思想感情来自于陶瓷美术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陶瓷美术家只有画出既是自己的,又是符合客观事物内在的逻辑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对生活作出深刻而独特的反映,才可能是自己优秀的创作和好的艺术品。
陶瓷艺术中的“景”。陶瓷艺术狭义的“景”,即是指自然景物而言;广义的“景”则是指陶瓷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青花《兰竹》瓷板画上,左侧一丛青竹拔地而起,清新茂盛,劲健挺立,富有气势。右下角石旁有兰花相向呼应,秀美幽雅。画右侧题写郑板桥题画文《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花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此处所言“眼中之竹”是观察自然之竹后所形成的竹的感性表象。其“胸中之竹”是对“眼中之竹”进行加工后所得的竹的意象。其“手中之竹”是物化形态的“胸中之竹”,即将竹的艺术意象变为艺术物象,最后完成了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这“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均是情感化了的景物。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说,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景,是被作者情感化了的景,是作者经选择、提炼、艺术化的典型题材,是承载与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郑板桥的题画文还论述了艺术创作三阶段的全过程,反映了艺术创作规律。
2 陶瓷艺术中“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互为依存。谢榛《四溟诗话》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此二论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与景之间是相生相融、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两者是有机的化合,无法割开。景是艺术家借以抒情的媒介,情是艺术作品的胚胎、灵魂;艺术作品是以情为胚以景为表现形象二者结合而成。情景两者缺一就不成其为艺术。故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王恩怀《自然生趣》粉彩瓷盘上,下端画有盛开的芙蓉花,令人赏心悦目。右上角绘一只小鸟站立枝头,对芬芳美丽的花朵初则惊喜,继而欢欣鸣叫。左上角写有“自然生趣”并题款。在这一瓷盘画上,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花鸟画表现出来的。如果作者没有激情,则花鸟画得不生动形象;如果没有生动形象的花鸟画,则无法表现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王恩怀《自然生趣》瓷盘画,成功而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情与景互为依存、相合相融的密切关系。
情与景同时出现。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景交融,是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的。陶瓷艺术家并不是先有了“情”,再去找“景”,与之相配;也不是先有了“景”,再去找一点“情”来纳入。故王夫之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在陶瓷艺术的形象思维中,作者的情与外界的景是同时出现的,即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是一起产生的,而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深化也是同时并进的。情景双方在陶瓷艺术家的脑海里是自然凑泊,共相萌现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里也是说,如同琥珀摩擦生电吸引芥草一样,情景之间可以相互感应,相互关联,情景同时出现。黄周生《红荷图》青花斗彩瓷板画,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画荷叶以大泼墨的写意方式,大笔挥洒,气势磅礴,展示出碧叶连天之势。写荷花则用工笔粉彩的工艺手法,画得荷花粉嫩细腻,妩媚灿烂。作者观景生情,情景互现。于是绘出这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青花斗彩瓷板画。用以表达寄托他由衷赞美夏日荷塘风光、惊叹大自然精妙创造的思想感情。
情景交融为主题服务。陶瓷艺术创作中,在强调情景交融的同时,又应明确情景交融必须为主题服务这一道理。这里有个主宾关系原则,“主”指作者的立意内容,即主题思想;“宾”即指陶瓷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只有主宾合一,方能情景交融。因此,从根本上说,情景辩证统一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的要求。王夫之说要做到情景融洽,必须懂得“立主御宾”的原则。他在《唐诗评选》中说:“诗之为道,必当立主御宾,顺写现景。若一情一景,彼疆此界,则宾主杂,皆不知作者为谁。意外设景,景外起意,仰如赘疣上生眼鼻,怪而不恒矣。”所谓“意外设景,景外起意,”即是不能使艺术形象描写与主题思想紧密结合,就不能做到情景交融。而反过来说,强分情景实际上也即是割裂宾主。情景交融之境界,必须是“唯意所适”的结果,方能使“宾主历然,情景合一”(《古诗评选》),以便达到“景中宾主,意中融合,无不尽者。”(同上)情景交融境界的创造能切合立意之需要,有利于主题思想的鲜明突出,才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了。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中所说:“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因而吴可《藏海诗话》中论诗要以意为主;周昂论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金史周昂转》)。张育贤《苏武牧羊》粉彩座盘上,描绘苏武苍老羸弱,须发皆白,裹衣拄节,背风雪而立,远眺南方,现出刚毅神情。生动的苏武形象中,饱含作者对英雄的敬仰钦佩之情,尤其现出苏武忠于汉朝的赤诚之心。此作品的情景交融,蕴含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即通过描画苏武在大漠风雪中牧羊的艰苦情景,概括了他因拒绝匈奴逼降而经历磨难,苦斗十九年的动人事迹,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与可贵的爱国精神。这一瓷盘画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示出艺术作品情景交融为主题服务的良好艺术效果。
3 陶瓷艺术创作中“情景论”的运用
以情为主,因情取景。“以情为主”是指陶瓷艺术家在作品抒情过程中突出主观情感。“因情取景”是使所描写的现实形象都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使“物”以“我”的面目出现。即“以意胜”,“有我之境”;其特征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徐庆庚《春城无处不飞花》粉彩细口瓶上,画面表现唐代韩翃《寒食》诗意。瓶上描绘一个风度翩翩的文人雅士正在骑驴游春赏花,头上风吹花落,飘飘洒洒。粉红花瓣,绿树新枝,亭台曲径,明媚春光;都衬托呼应春游文人赏心悦目、喜春爱春的欢欣情怀,此瓷瓶画正是情感美、景物美,因情取景、以情为主的事例。
借景言情,情以景现。前面论述的“以情为主,因情取景”,是为突出表现“情”而描写“情中景”,把客观景物化为主观的景。此处所论“借景言情,情以景现”是表现“景中情”,把主观感情化为客观景物,移情于物,使情景相互渗透、依存。也就是陶瓷艺术家在客观具体地描画景物的过程中,借景物体现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借景言情”比较侧重于景物或客观描写,陶瓷艺术家的情感是隐藏于所描画的现实形象(景)之中的,也即王国维说的“以境胜”。此类陶瓷艺术作品表现作者情感在形式上比较曲折隐蔽。李菊生《鸳鸯》高温颜色釉青花釉里红细口瓶上,描绘莲塘水清境静,莲叶茂盛,敞开如盖。在莲叶映衬下,莲花灿烂新美,独领风光。就在莲花丛中,一对雄雌鸳鸯结伴而游,相亲相乐,情意缠绵,陶醉于恩爱的幸福之中。在此幅瓷画上,美丽的莲花,清静的水面,相偎的鸳鸯,全部景物都饱含柔情蜜意,都共同谱就爱情之歌,从而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这件作品是陶瓷艺术“借景言情,情以景现”的典型事例。
情景分写,有情有景。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情景分写”与文学作品的“情景分写”有同有异。同者,均为分写;异者,文学作品是在前后秩序上发生变化,而陶瓷艺术作品是在作品的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如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前景后情。范仲淹《江上渔者》诗:“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前情后景,均为情景分写。而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情景分写则更直观、更生动、更有震撼力。程曲流《畅心天地间》粉彩瓷板画上,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来描绘山谷风景即将到来的恐怖情形。只见画面上大块面积表现山间与上空乌云翻滚,云气激荡,上下呼应,前后连接,黑云吞吐万物,天地即将颠覆。更有画中左下角描写山涧激流奔泻,助长了景物气势。这许多内容都是写景。但是,画面下端一匹骏马踏着激流向风暴迎面而来,这英姿矫健的骏马竟敢拥抱乌云,抵抗暴风雨,迎击雷电轰鸣,这是何等地英勇无畏,坚毅顽强。骏马的嘶鸣、山谷风声、天空的雷电巨响,共同交织成撼人心魄的英雄交响乐,真是画中无声胜有声。因此,这幅瓷板画上,天、山、云、涧、流,均为写景,均为铺垫;而画中的骏马正是抒情之笔,是全画的中心与灵魂。这是陶瓷艺术中的情景分写。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中,情景分写的形式与作法虽然多有变化;但是,其目的均为相同,即求作品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创造意境。
情景合写,情景交融。“情景合写,情景交融”,就是要使艺术作品中的情与景“情景相入,涯际不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景如图画,景溢欢欣,情景合写,情景交融。陶瓷艺术中叶有情景合写的作品,黄海云《鱼乐图》新彩瓷板画上,采用扁笔彩绘技法,描绘水里一群栩栩如生的金鱼,在水草丛中游于月亮倒影旁边,两只大金鱼观赏与议论月影;另两只一大一小金鱼正相互相应,也想来观赏月影。此画将金鱼的绚丽色彩、灵巧多姿、活泼好奇、相亲相伴表现的淋漓尽致。画中月影是金鱼注视与议论的对象,水草是金鱼生活的环境,金鱼是作者抒情的艺术形象;全画动静相映,情景合写,内容连贯,情景交融。这幅群鱼逐月图是情景合写的代表作。
至此,拙文已就陶瓷艺术中的“情景含义,”“情景关系”,“情景论的运用”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逐层深入地讨论。此三方面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发展。笔者认为,通过这种讨论,可以认识陶瓷艺术“情与景”的本质及活动规律,可以理解情与景方面艺术辩证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具体运用。并且,希望能以此促进陶瓷艺术创作,此即是拙文求教之外的主要目的。此文虽是议论陶瓷艺术的情与景,但其理论内容似乎也可以供作其他艺术门类参考。
参考文献
[1]余锋.文学与陶瓷艺术教程.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2]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
[3]美学十讲.全国高等民族院校编写组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4]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
[5]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2月
[6]赵则诚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7月
[7]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宋诗三百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
[8]黄俭农.当代中国陶瓷名家作品赏析.北京兰天出版社,2002年9月
[9]郑年胜,刘杨.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
8.吴林仁陶瓷艺术 篇八
孙小明 1962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高岭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4年创办“金桥书店”。自幼受名家熏陶,学习众家所长。其作品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擅长走兽、花鸟,淋漓尽致地表现动物的声、色、动、静。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其收藏作品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芦永方 中国工艺美术师,陶瓷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由陶艺家。1970年生于景德镇。自幼酷爱绘画。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业学院。2000年创办“听松阁”陶艺工作室。精通釉上粉彩、青花、雕刻等多种综合装饰。其作品以抓实的传统功底与现代陶瓷艺术工艺相结合。创造出自然古朴、意味深远的意境,一直深受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青睐,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甘春明 原名:盛华,1968年生于都昌。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法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作品参加过国家、省、市展览多次,作品《观音》曾被广州禅佛寺收藏。
万庆华 江西景德镇市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99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夏忠勇、於彩云和罗学正等教授,2011年9月至今在张松茂陶瓷艺术培训班高级班学习,得其真传。在大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教诲下,粉彩等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品《溪山烟雨图》荣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作品《悠游春水》荣获2010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工艺美术大赛金奖。2010年釉上彩作品《艳姿》、篆书陶瓷作品《沁园春.雪》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山高水长》荣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作品《畅游》入选江西省庆祝建党90周年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作品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2011年篆书陶瓷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获首届全国陶瓷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余天荣 1969年生于鄱阳。现为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高级陶瓷书法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客座副教授,高级陶瓷美术师。创作陶瓷作品《疏林烟雨》在2010年中国瓷都景德镇“世博杯”诗词、陶瓷、书法、国画展活动中荣获银奖;陶瓷作品《乡村秀色》在2009年首届“陶瓷杯”大赛中荣获金奖。
聂玉麟 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当今景德镇瓷画界具有实力的中年艺术家。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2008年获“重建汶川爱心大使”荣誉称号。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珠山书画院艺术中心主任、理事。1991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擅长陶瓷釉上、釉下人物、花鸟画。书画作品得到梁邦楚、邱振中、阮诚等名师的真传。
聂玉麟为人低调谦和,自称珠山良尚。聂玉麟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头,但他的艺术作品很具有冲击力,在国内外屡屡获奖。2000年作品《国色天香》获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展评金奖;2003年陶瓷作品《紫气东来》获首届“香江杯”精品陶瓷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作品《猫葡萄》釉上彩瓷瓶获江西省第二届陶瓷美术评比优秀奖;2005年元月陶瓷作品参加“首届中国百年名人陶瓷精品展”;2007年12月作品《松鼠》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作品《达摩》获首届“海丝杯”陶瓷美术评比金奖,作品《苏武牧羊》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作品《垂钓》获广州“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工艺品大奖赛金奖,作品《昭君出塞》获江西省景德镇第六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二等奖。
吴满华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71年生于九江市都昌县。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职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从事陶瓷设计工作,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喻木华。
谢美满 (艺名谢凯)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高级专家及特聘大赛评委。
谢凯自幼喜爱中国美术,擅长釉下青花山水。从艺十多年勤奋钻研,深受多位大师点拨,加上正规系统的理论修养和深造,使其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体。
作品《日长如小年》2010中国收藏十大名品荣获最佳创意奖;《翠壑飞流》在2010年第三届中国南宁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银奖。作品《清泉石上流》《临水人家》获江西省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大赛“银奖”。
9.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 篇九
姓名:xxx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专业:xx工程
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xxxxxxxx
xxx
电影《人鬼情未了》像我们展示了陶艺制作的优雅意境,使我们对陶艺开始关注。
我国的四大名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就是:汝窑,钧窑,宫窑,哥窑。
中国陶艺的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绚丽多彩的彩陶,那时的人们不是为了装饰品艺术品,而是为了做饭和盛放食物用,那时不叫瓷器,叫陶,陶耐高温,可以烤东西,煮食物。夏商周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出了釉陶,“釉”的出现,实现了陶艺制作的第一次飞跃。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春早,越窑青瓷闻名于世。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作品天马行空,创意成出不穷。宋代,繁音汇奏,产生了扑朔迷离的五大名窑,此时,“瓷”的出现,实现了陶瓷艺术制作的第二次飞跃。元明时期,江西景德镇一枝独秀,元青花珍贵无比。明清时期,古镇宜兴,紫砂壶闻名遐迩,有“宫中言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美誉。清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的发展,制出半透明胚体,实现了陶瓷制作的第三次发展。
中国陶艺的艺术特点。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朝层出不穷等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原始彩陶的起源:1,剩余食品的出现和对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2,原始村落的出现。3,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泥土和火的熟练认知。原始彩陶制作时慢转修整。原始彩陶的彩绘和烧制,发展迅速。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1,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式。2,质朴单纯。3,以彩陶为装饰抒发了人类对空间艺术的开拓。原始彩陶反映了一些精神因素。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原因:1,制陶使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和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2,彩绘逐渐激发先人的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3,当时的社会分工所致。仰韶文化特点:常用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
原始时代,男人去较远的地方狩猎,女子在村落附近耕作,所以制陶是女人所为,不是男人。陶器上的画反映当时的情景。例如课堂上放映一张带有野猪的陶器,几何纹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野猪面部图,野猪怒目圆睁,惟妙惟肖。当时的情景应是人们去狩猎,与野猪相遇,野猪抬头观察人们,抬头纹更是画龙点睛。还有一张盘子的图片,盘上画着稻子,可以想象这个地方盛产水稻,人们以此为生,纪念意义。还有一张碗的图片,上面画着大鱼小鱼,反映出人们把鱼当做食物,并且鱼类丰足,人们生活如鱼得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张张贴近生活,反映当时社会面貌,记录社会形态,是相当珍贵的历史记录。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种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烧陪,便形成浅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褐,绿三色为主。三彩有很多色彩,有原色,复色,兼色,人们能够看到斑驳淋漓的多种色彩,这就是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盛行原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吐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彩陶工艺制品;唐代生活日渐奢华,并且自上而下形成等级深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唐人率真随性,崇文尚武,不喜约束。艺术特点:釉色绚丽变幻饱满而且生动;形体比例协调,骨骼均匀,雄浑大气;性格特征或动态特点刻画准确;意气风发个性飞扬;敢于吸收外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域风情。人型塑像:男俑和女俑,男俑包括文官俑和武官俑。武士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形象个性鲜明。女俑高鬓广袖,亭亭玉立,悠然雅闲,十分丰满。还有三彩天王俑,镇墓俑等等。动物塑像丰富多彩主要有马和骆驼。三彩陶马,三彩仰头马,三彩骆驼载乐俑,三彩载人骆驼,三彩驮骡俑,三彩双鱼瓶,三彩鸭式杯等等形象栩栩如生。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鬓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的情景。我国古代马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战场上也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是骆驼,可能和当时的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四大名窑:汝,哥,宫,钧。
官窑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帝王凭借官窑,无偿占有优质陶瓷艺术品;起自唐代的越州贡窑,中经五代吴越时设置官监窑,到两宋时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宋代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大量生产仿古的器物,造型古朴雅致;大多在于平淡含蓄,纯净;追求釉色的清醇,静谧和柔润。特点形成原因:一,两宋大兴文治,经济繁荣,但是武备松弛;二,统治阶级和文人逃避现实和产生的带有田园花间熏陶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三,其思想领域的基础,程朱理学提倡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的哲理;四,在艺术上当时爱好古朴的文人趣味影响了陶瓷艺术。两宋时期,南青北白的局面被打破,官窑瓷器大多烧制青瓷的原因:浅青色符合宋代平易而隽永,淡薄而含蓄的审美观;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汝窑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百年。因开窑时间短,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其实汝瓷的釉色还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有人称之为“鱼子纹”“芝麻花”“蟹爪纹”等。器物均为满釉支烧,面有细小的芝麻钉痕。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为三至五个,少见六个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艺术特点:青如天白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流。重要的一点,汝窑青瓷是满釉,是因为用支钉支撑,比其他瓷器工艺要求高出许多。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
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
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哥窑特点: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
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赐名景德镇。元代逐步形成景德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原因:一,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制瓷基础;二,特殊的地势使得景德镇免招战争荼毒;三,高岭土的发现;四,元人的喜好;昌河通过鄱阳湖直通长江,交通顺畅。当时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说。景德镇瓷器的艺术成就: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二,开创以釉下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三,造型集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元青花的特点:一,造型上胎骨厚重,形制巨大,器形雄浑,清秀峻拔;二,胎质不够精细,器底常可看见砂眼,铁质斑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出火石红斑;三,厚釉色白,闪青程度较重,光润透亮;四,青料浓艳,青翠,优雅悦目。元青花的图案特点:一,主题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动植物,云水纹;二,器物中部填一主题,上下多饰纹瓣,器肩画重云纹,纹饰繁密,成次一般,一般5~7层,多辄10层;画龙头;画菊花。
二、陶艺制作心得
陶艺制作课我收获颇多,获益匪浅。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第一节课是泥塑课,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觉有点激动,觉得这里个神圣的地方。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我做成了一个圆形,厚度有点厚,但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因为盘条太长导致杯子过大最终变成了烟灰缸的形状。但不知能不能烧成,为了避免烧坏我又做了一件不是盘条的作品。做陶艺要耐心细致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二节是拉坯课。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沈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但是发现甩了两次都没有甩向正中心,无奈又去重新揉泥,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而且不经意之间作品总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浅,最终形成一个很不规则的盘子形状。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只好请老师帮忙做了个,真的感谢老师啊,要不就可能一个作品都没有。第四节课是修坯课。老师仍然是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最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虽然作品看起来都不具有美感,但我还是耐心的将它们修好,毕竟是我花心血做来的东西,不过并不是那么顺利,弄坏了一个,一个小碗的底部被掏空了,最终将病态修成了更病态,接下来的修坯我变得更小心了,就怕他一片片的被损坏。
第五节课仍然是修坯课,由于拉坯制作技术不好,做不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刚开始拉坯时我就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所以拉坯完后,我收获颇丰,不过都是些歪瓜裂枣。即便是不太好看,但我也不准备放弃他们,所以按照上次的修坯要领我又修了一节课的坯,有些厚度实在很厚达不到要求的我便抓紧时间修,直到它达到标准为止。第六节课是上釉课。也是在进窑烧制之前所面临的最后一场考验。由于只讲数量不太注重质量,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的作品只有刚刚好6件。由于我的绘画水平不好,所以我的作品5件都上的是彩釉。另外一件是实在不好意思上彩釉了才在上面随便花了几笔上了透明釉。因为看到朋友的作品在上完釉修底的时候不甚破裂了,让我更加警惕了,小心翼翼的修底。最后就是等待进窑烧制,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考核,如果过了这一关,我的陶艺作品就成功了。
10.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篇十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历史以及现状
陶瓷是我国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出于“化土为玉”的美好愿望,在商代即出现了陶瓷物品。在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物出现后,陶瓷艺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同时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师徒传承的教育也培育出了无数的陶瓷艺术家,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进入到了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也在一种较为发达的状态之下。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目前我国人民对陶瓷工艺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原本的师徒传承的教学方式也显得较为落伍。因此必须要改进原有陶瓷艺术教育的随意性以及落后性的特点,帮助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并保证到陶瓷艺术自身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开设了陶瓷专业,并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陶瓷教育专业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在目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硕士专业研究生均开设了陶瓷艺术的教育,而我国的整个陶瓷艺术教育也呈现出了一种高速发展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进了长时间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实施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而以下几种问题就是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并未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虽然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操作教学方面实际上已经有着较长时间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以及经验。但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仍然是技巧性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不断充足自身技巧的理念。而最终的一种目标就是在对陶瓷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确实能够取得相当优秀的效果,在目前也有着较多的陶瓷艺术方面的人才。但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甚至会导致学生成为匠人,即无创造性,仅有充分的技巧,并没有相当的思想。而这种教学方式也仅仅会让学生学习别人的技巧,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实际上并不能够达到相关的要求。
(二)教师数量以及质量水平并不高
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的大前提之下,目前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师资力量仍然是一个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所需教师也是一个较大的数目,因此在目前会有一些没有艺术设计资质的人群,进入到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中。而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一些高校中,除开固定教师,也有着一些跨系跨科上课的教师。若对教师的需求较为紧急,一些高校甚至会采取外聘的形式缓解师资压力。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目前有着较多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会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因此陶瓷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实际上并不高。
(三)在教学模式上出现的问题
目前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也帮助了陶瓷艺术教育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帮助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从其他相关专业中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力量,这对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较多的问题[8]。首先在陶瓷艺术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出现来自其他专业的排斥性。例如绘画教育专业的人才,目前已经在陶瓷艺术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这些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常规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学习的,因此这一类的人才在实施陶瓷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热衷于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并不会注重目前的全新教学方式,导致在教学模式上并不科学,其教学质量也并不佳。
三、解决目前陶瓷艺术教育专业中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陶瓷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会由于传统教育方式下成为“陶瓷匠人”或是“陶瓷艺人”,最为主要的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首先可以将陈旧思想打破、例如可以在实际的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到了传统的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操作后,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将这种创新性的思维,转化成为实际的物品。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创造出全新的陶瓷艺术品,这对目前的陶瓷艺术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关注教师质量
教师的质量较低也是导致目前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效果不佳的一种主要原因。针对教师方面的问题,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一种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并创造出一种平等和民主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对目前陶瓷艺术相关的知识以及教育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需要让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将专业型教师转化为全才型教师,将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同时作为艺术相关的教师,也需要将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尝试教学方式的改革,将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到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陶瓷艺术家。
(三)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造成目前在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无法较好对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首先可以强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并要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提升,保证学生的陶瓷专业知识过硬。同时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竞争性和合作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团结起来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让学生有着团结协作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以及陶瓷艺术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结语
11.李斌陶瓷艺术 篇十一
李斌教授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曾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中心主任,现任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1991年在北京举办“李斌陶艺展”、1996年设计制作“95世界及各大洲足球先生”奖杯,2011年在景德镇举办“李斌艺术展”。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新闻出版报》、新华社、《世界艺术家》等主流媒体均在不同阶段介绍了其艺术成就。
出版专著与画册有:《场景速写》、《艺术采风》、《设计色彩教程》、《模型制作与实训》、《李斌陶瓷艺术》、《李斌油画作品集》、《李斌美术作品集》、《李斌速写作品集》、《李斌徽州写生作品集》、《气韵中华--李斌珐琅彩艺术》、《中国实力派艺术家丛书-李斌》等。
《半轮秋月》(150件梅瓶 / 瓷胎珐琅)题书:此心须清静离尘 请看峰巅半轮明月
我佛本慈悲度世 莫负菩萨十万愿行
《彩彻十方》(150件梅瓶 / 瓷胎珐琅)题书:悬佛日于中天 光含大地
12.元代陶瓷艺术的历史成就 篇十二
一、元代陶瓷艺术历史成就之表征
第一, 造型大气、雄浑。由于元代的统治阶级出身于北方游牧民族, 因此当时民风彪悍、质朴且崇尚武力。这使得元代的陶瓷艺术造型以大气、质朴、厚重为主, 形体大、胎壁厚, 呈现大气、浑厚的特点。在元代, 制瓷的工匠师傅们运用独特配方使得瓷胎质地密实, 可以制作大件陶瓷器皿。元代最为常见的陶瓷器皿有罐、盘、玉壶春瓶、扁瓶、执瓶、梅瓶与葫芦瓶等。其中盘是当时最常见的陶瓷器物, 分圆口与菱口两种, 将盘的通体做成菱花形状是元代独特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元代菱口盘的直径大约在45—60厘米左右, 圆口盘的直径也能够达到40厘米。元代直径较大的盘子可以盛下体型较大的食物如馕等, 适合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
第二, 彩色釉流行。元代陶瓷艺术的釉色与以往截然不同。在元代, 原先陶瓷艺术中典雅、婉约的单色釉已不再适应元代张扬的社会风气, 彩色釉开始流行。青花瓷就是元代陶瓷艺术的代表。青花瓷是指将青色的花纹绘制在白色的瓷器上。其中, 用于绘制青花的原料属于钴盐类金属元素, 其固色及呈色效果极佳。青花瓷具有质朴、淳厚的艺术气质, 在中国陶瓷艺术作品中备受瞩目。除青花瓷外, 元代陶瓷的釉里红技艺的发展也较为成熟。釉里红是指一种用铜作为陶瓷着色剂, 呈现出白地红花的釉下彩。在元代, 还出现一种将青花与釉里红合为一体, 烧制难度极大的被称为“青花加紫”的陶瓷艺术作品。可见, 彩色釉在元代不仅流行, 且其色彩的运用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 绘制技艺的革新。元代的陶瓷艺术在制作技艺上也存在独特性。元代的陶瓷制作技艺除了保存和延续宋代印花、雕花、划花等绘制图案的方法外, 还创造了在胚上绘制彩色花纹的方法。陶瓷艺术中的绘花技艺在元代之前只能绘制出黑色。在元代, 青花的绘制可以根据用料的多少来表达色彩的浓淡, 并且能够通过用色层次表达丰富的艺术效果, 呈现与众不同的艺术意境[2]94。
第四, 纹饰丰富。元代陶瓷艺术的纹饰也愈加丰富多彩。陶瓷纹饰精致且层次叠加, 呈现出花团锦簇、变化万千的艺术风格。元代陶瓷器物纹饰不仅借鉴当时丝织品的图案, 龙纹在陶瓷作品中的运用也显著增多。元代陶瓷作品纹饰题材广泛, 不仅继承传统的花鸟等图案, 还出现海、云、八宝及人物纹饰。这些纹饰之间的搭配也极为讲究, 并遵循固有模式。其中, 龙纹通常与海水纹及云纹相互搭配, 凤纹通常与花草纹、鱼纹、水禽、莲等相搭配, 八宝纹则是搭配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纹饰。元代陶瓷纹饰的丰富使得当时的陶瓷艺术更具魅力。
二、元代陶瓷艺术历史成就之源
如前文所述, 元代陶瓷艺术继承和发扬了宋代甚至更早以前的工艺基础, 因而很容易让人误判:认为元代陶瓷工艺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理所应当比宋代及宋代之前要更进一步, 再没有其他缘由可以解释元代陶瓷艺术的历史成就。实际上, 元代陶瓷艺术历史成就的取得还有着诸多深刻渊源值得探究。
首先, 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具有粗放的传统, 对陶瓷的要求不以轻薄精细为主, 而是要求尺寸大、造型厚实、质粗耐用, 以符合蒙古人的生活习性。此外, 与唐宋时期的海外贸易需求不同, 元时期的海外市场对中国陶瓷增加了厚实要求, 正好也契合了蒙古人对陶瓷的审美。例如宋代陶瓷技艺之高, 已经可以达到一般器皿从辘轳车上拉坯的水平, 还有香炉等器皿都不用分段后再分别粘贴连接。元代虽然继承了这些技艺, 但很少将其运用到实际制瓷过程中去。因为元代陶瓷器物过于高大, 不仅瓷身要分段粘贴, 就连瓷底也必须单独制作完成之后再与瓷身粘接。再加上比较粗率的轮削, 接胎处难免出现裂痕和渗漏。现存的一些元代陶瓷, 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都显示出当年制作时轮削的不精细, 而且瓷底较大, 略显笨拙。这样看来, 元代陶瓷的历史成就就存有瑕疵。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恰恰是元代陶瓷艺术成就中不同以往, 也不同后世的独特一面。它前无古人地开创和发展了大型陶瓷的制作工艺, 使元代陶瓷深深刻上了时代印记。而且从当时的使用量和出口量来看, 元代陶瓷尽管整体粗放, 但陶瓷业者从未停止过对大型陶瓷制造技艺的改进与完善, 加上实用性强, 深得海内外市场的青睐,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元代陶瓷艺术的辉煌历史。
其次, 元代陶瓷采用直白、世俗的釉色与装饰, 使其明显区别于前朝, 让元代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历来被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 前者在儒释道传统精神的合流下产生, 以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主导, 以禅宗和道家所秉承的意境为审美情趣。元代以前的历代陶瓷受雅文化的深刻影响从美学追求上说都强调少直白、多温雅的意境, 宋瓷即是这一表现的高峰。但到了元代, 雅文化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局面被打破, 俗文化的地位开始上升, 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雅俗合流的趋势, 甚至在某些领域雅俗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交替。表现在元代陶瓷艺术上, 过去好以哲学玄雅为艺术根基的釉色变化开始被元代青花瓷所展现出来的直白、世俗画面所替代。在雅俗交替的背景下, 元代陶瓷不再对釉面质地予以重视, 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陶瓷表面装饰的图纹及效果上。因此, 元代陶瓷装饰的技法与手段之丰富是过去历朝历代都不可比拟的。它在继承过去刻、印、划、堆、贴、绘、镂等装饰方法基础上, 创新和发展了其他装饰技艺。例如元代龙泉窑与宋代相比, 在胎质、釉质的烧制方面的确略逊一筹, 但元代龙泉窑在装饰技艺上力求创新, 将几何图案、花卉、昆虫纳入装饰图纹的选择范畴, 采用阴纹划花、阴纹印花、堆雕贴花等手法予以装饰, 从而创造出了与宋代龙泉窑完全不同的新品种, 弥补了釉质方面的不足。
再次, 元代画家文人直接参与陶瓷制作, 是元代陶瓷艺术取得长足历史进步与巨大历史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人在马背上打得天下, 因而元朝政府历来对文人极不重视。元代文人的科举出路被封闭, 甚至被贬斥为社会九等公民, 沦落得比娼妓还不如, 只比乞丐的地位高一级。为了谋生, 元代文人不得不走出书阁院地, 到民间谋职求生。有一些文人靠当时被视为下贱工作的杂剧创作为生, 很多画家在画院关停解散后去了需要画工的行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就引入了很多从画院走出来谋生的画家。在画家们的参与下, 青花瓷上的人物、鱼虫、花鸟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尤其是那些以杂剧故事人物为主体的青花瓷图纹, 仅靠传统制瓷工匠们的信手拈来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必须经过画家们的妙笔才能够熠熠生辉。此外, 画家们在元代陶瓷上走马灯一样的精妙构图, 使陶瓷在流转观赏中如同展开一幅美妙的画卷栩栩如生。还有画家们在陶瓷上的山石描绘, 秉承了“南宋四大家”的艺术造诣, 下笔泼辣、棱角有致, 远近虚实撩人眼目, 以至于后世鉴赏者相信, 元代陶瓷上的很多精美图纹绝非出自一般画匠, 很可能是南宋末年宫廷画师们的杰作。
最后, 元代陶瓷的艺术成就还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承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之基, 元代又出现了一批繁华的商业都市, 城市人口剧增, 世俗文艺由此兴盛。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供民间艺人演出的“瓦舍”作为固定场所。诸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一大批不得志的文人才子就是在于瓦舍表演的杂剧创作中成长起来的。画家将瓦舍中深受市民喜爱的杂剧情节描绘在青花瓷上, 从而迎合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元代陶瓷上描绘的历史剧、爱情剧、风俗剧道出了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道家仙士、才子佳人、男耕女织的种种故事, 让买下陶瓷的人宛如买下了一部部剧作、一幅幅画卷, 甚至一段段历史。元代陶瓷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客观上刺激了元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创新[3]177。
综上所述, 元代陶瓷在继承数千年中国陶瓷发展技艺基础上, 创造了自己的陶瓷艺术特色, 在图纹装饰、造型工艺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世人赞叹的历史成就, 对中国陶瓷艺术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李飞.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陶瓷艺术-教案】推荐阅读:
陶瓷鉴赏与陶瓷艺术12-01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09-02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景德镇陶瓷学院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06-16
陶瓷买卖合同07-27
特种陶瓷发展11-19
陶瓷公司简介12-12
日用陶瓷质量指标06-19
陶瓷企业安全生产06-25
关于陶瓷鉴赏心得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