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

2024-09-19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精选13篇)

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刻在中华文化特征上两个熠熠生辉的词语。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从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层出不穷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辉的中华美德,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豪杰匡扶正义,为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为民族尊严献身成仁,共同铸成可歌可泣的中华历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更令我心生钦佩的是三国丞相诸葛亮与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都必躬亲,后写了震撼人心的《出师表》。作为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难道不让人由衷敬佩吗?

毛泽东在中国即将存亡之际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壮美地成立。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面对困难迎刃而上,为和平解放不畏牺牲。

这些美德,这些精神,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远流长地发展。在当下社会,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已从娃娃抓起,从学龄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及与其同行的应试教育,《弟子规》《论语》等中华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国人的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孝顺父母的最重要体现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是长辈对后辈从小的教导……但诸如儿女殴打父母等与“百善孝为先”背驰而行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与感到心寒。

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与洗礼,中华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赞可传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后思想还需淘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现在是不应传承、不应追捧的。毛泽东说,继承中华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所以,中华文化还需批判性地继承。

他还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古灿烂辉煌,在今愈发生辉。当下,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2.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 篇二

一、传统文化课程, 不同层面应同时建构

当今世界,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要让这个根基更加深厚, 就要从不同层面同时建构富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是学生应该传承的?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文化?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是国际竞争中最鲜亮的旗帜?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中经过反复验证、不断筛选、在当下依然绽放光芒的、最基础的那部分。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对于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 认清当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 学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群体, 也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先进文化最重要的力量。所以, 以传承人类文明为重点, 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 从国家、地方与校本三个层面开发同时建构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形成从上到下的有机体系, 是深化学校教育内部改革最重要的大事件。

1.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特色、丰厚民族智慧、促进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就在于她的优秀文化成果, 并且五千多年传承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固本强根, 走向富强的便捷之路。所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应该是当下教育的又一新的重要任务。

2. 从地方区域层面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也是挖掘与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各地所处地理区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以神话传说来说, 北方是大漠驼铃塞北的厚重背景, 而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的迷蒙背景 ;以音律来说, 南方是婉约柔媚的江南丝竹, 北方则是遒劲洒脱的锣鼓唢呐。以地方区域为重点, 挖掘优秀地域传统文化, 开发地方性课程与教材, 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 “指导纲要”提出, “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于地方区域特点, 开发富于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与课程, 亦是“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兴我家乡”的重要方式, 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家课程“大统一”的年代, 在弘扬大人文的新课程教材体系中, 地方区域课程每每开发不够, 开设不够, 评价不够, 以致出现“身在南京, 不了解南京文化 ;身在山西, 不了解山西文化”的情形。因此, 开发富于地方区域特色的文化课程, 开展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 也是对国家课程重要的补充方式。

3. 从学校传统层面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定要用好国家与地方设计的课程、编写的教材, 但这不等于说,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上可以“不作为”。其实,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给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合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会。从学校层面来说, 可以立足学校教育需要自主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并形成特色。但立足学校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则更多地指向对学校传统、乡土传统的发掘、整合。

在我国, 许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都有灿烂的校园文化。比如江苏苏州中学, 其办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35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建的苏州府学。苏州府学首次将中国的文庙与州学 (府学) 相结合, 至今苏州中学还保留着苏州府学、苏州州学、平江府学、平江路学的办学痕迹。汪懋祖 (1891~1949) 掌校期间 (1927年至1931年) 即提出了文化名校、学术名校的思想, 希望打造与欧美名牌高中媲美的名校, 并聘请学术名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像这样的千年学府, 立足学校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可以适当发掘学校的建筑史, 实现从“历代校园”看“现代校园”, 看学校的传承与创新, 发展与进步 ;可以适当整合学校的千年办学历程, 引导学生学习办学历程中涌现的杰出学生、卓越教师的事迹 ;还可以适当挖掘在办学史上是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这也是立足校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浸染渗透, 不同学段应讲究方式

学校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而课堂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

1. 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面看, 课堂活动课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与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渗透性活动课”。“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 重在专门研修、专题感受、专题探讨, 讲究深入理解, 全面“浸染”;“渗透性活动课”则结合学科特点, 重在“随文渗透”“熏陶渐染”“和风细雨”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者主要适应于大学生与高中学生, 目的是获得全面审视 ;后者主要适应于广大中小学生, 目的是感受、体会。无论是哪类学生,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是希望在不同活动课中通过“渗透”、“浸染”的方式, 从而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

对于大学等学段来说, 开设“传统文化专修课”, 是非常现实而又吸引大学生的“浸染”方式。“浸染”本是将纺织物反复浸渍在染液中, 使之和染液不断相对运动的染色方法。这里指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全面浸润。当下世界政治文化呈现多极化, 国内经济社会正处于转轨转型期,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在大学生中开设“传统文化专修课”, 让大学生们专门研修, 系统学习, 使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领域, 理解更加深刻, 视野更加开阔。这样才能更好地固本强根, 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及时开发基于“传统文化专修课”的相关必修与选修教材。“指导纲要”对大学阶段这方面的学习要求非常明确。“指导纲要”认为, 开设传统文化专题活动课的目的是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完善人格修养, 关心国家命运, 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说,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重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显然, 只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才能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从而推动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今世界, 民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也是大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依靠。因此, 对于具备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来说,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有利于打造一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天地。

开设“传统文化专修课”有利于学生专门、系统的研究。在台湾, “中国文化纲要”课在高中阶段与大学广泛开设。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主要是诵读与积累,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规定”的篇目, 以“孔子之为人”、“论学”、“论仁”等方式分类编辑, 由浅入深地开展诵读教学。而大学的《中国文化纲要》《中国文化史》课则要求系统阅读古代经典文献, 要求要比高中高得多, 但重点并不在背诵与记忆, 而于理解古代文化思想, 并获得“浸染”, 特别是结合当代生活来审视古代智慧的现代运用。在台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大学与高中校园的, 只是高中学段是让学生“选修”, 而大学则是“必修”。这对于大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着较好的启示作用。

其实, 大陆有条件的高中也可以专门开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或者《中国文化概论》课,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教材内容进入高中。要知道, 这对于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非常重要。而教育部“指导纲要”仅强调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对中学则是,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用“读本”与“读物”的方式学习, 这可能考虑到当下高中学科教学的时间压力, 不主张给高中学生再增加新的“压力”。我国大陆只主张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并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覆盖面。

事实上, 在台湾高中学段, 已经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修课”课程, 让广大学生在高中校园阅读传统的“四书五经”, 感受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 感受先民的文化智慧。当然, 大陆如果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专门课程进入高中课堂, 还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相关教材的开发工作, 比如提供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参考资料等。

对于大陆高中等学段来说, 开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 是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在现代高考机制下, 学生是厌烦一天到晚沉在试卷与讲义中。而开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 更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比如运河文化课程、围棋文化课程、茶文化研究课程、荷文化教育课程、“苏州文化”课程、“南京文化”课程等。台湾中山女子高中国文学科团队以“从单一到多元”的方式,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他们自主编写了“国学”教材——《国文常识汇编》, 把传统文化确定为文字的构造与演变、传统经学、传统史学、传统子学、传统文学与传统应用文等项目, 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课。台湾国学教育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博。国学分类, 《汉书·艺文志》所指有六类, 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但台湾以清代《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为分类标准, 对传统国学内容作了简单分类, 以方便学生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也方便学生今后进一步修炼。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 台湾中山女子高中国文学科团队则从经、史、子、集四部出发, 分别挑选高中学生学力能够阅读的一部分精华, 以选文为主, 兼介绍全书, 并根据国学类别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专题, 开展专题学习。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台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是针对高中学生开发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 用主题研讨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事实上, 大陆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可以像台湾那样, 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内容。比如利用历史、美术学科教师的优势, 开设传统文化主题讲座,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青铜文化、玉石文化、农耕文化、书法文化……利用语文、政治等学科的优势, 开设传统文化主题讲座, 如孔子为人、孟子为人、仁义与礼乐、仁政与民本、古代小学……

当然, 在高中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过程中, 也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课堂做示范, 进校园开讲座。而对于政治、历史学科来说, 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目前, 高中政治学科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等五个模块, 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块, 在“文化生活”中仅占一节。高中可以在政治学科中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 以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大框架,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文化教育资源, 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当然, 也可以在现有的历史学科中划出相应的模块,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上述两种方式, 所有中小学学科中应该广泛运用的还是立足于本学科的“文化渗透”。对于小学生的“渗透性活动课”, 主要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 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 埋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比如了解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了解家乡生活习俗变迁 ;直观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 尝试理解各民族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等。而对于初中学生的“渗透性活动课”, 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但这种“渗透性活动课”, 除了个别学科, 比如政治、历史课的相关章节是直接开展教育活动, 不必强调“渗透”;而其他学科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学科渗透”、“潜移默化”。所以, “指导纲要”强调, 在中小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教育教学中, 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所以, 渗透“相关内容”是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规定”。也就是说, “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倡导的主要方式是“渗透性活动课”, 并不强调专修或者主题研究。

其实, “渗透性活动课”中的“渗透”“陶冶”“熏陶”, 不仅仅适应于中小学生, 在高中、大学学段同样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是“渗透”“陶冶”“熏陶”, 讲究“春风化雨”“潜滋暗长”, 讲究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感受、体味。这就要求语文学科结合具体教材的特点, 建构“渗透性活动课”。

比如教学《诗经》中的《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诗中写少女用两种初生的白茅——彤管、荑——朴实地表达对小伙子的甜蜜情意。很显然, 以现代的价值标准来看, 彤管、荑等野草作为礼物, 既不够郑重也不够贵重。但先秦时期, 民风朴实、民俗自然。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姑娘必然会以朴实方式表情达意。如果用现代男女之间的定情礼物来衡量先民爱情之真挚, 显然是不对的。而小伙子由“彤管”感受到“说怿女美”, 他并不看重礼物贵重与否。可见由“彤管”到“荑”, 说明情感发展的深度与浓度。

所以, 当现代学生因为时代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不能领会《静女》中的款款深情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了时机。阅读《静女》可以开展反思现代婚恋中出现的价值观活动, 反思一下以金钱衡量爱情的现代标准。所以, 对于语文、地理、数学等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重在结合学科教学, 讲究“渗透”艺术, 讲究“熏陶渐染”“和风细雨”。这就是“指导纲要”中强调, 要通过“渗透”达成, 通过“渗透性活动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N].中国教育报, 2014-4-1.

[2]金德门.爱国的教育家办学的实干家——苏州中学创始人汪懋祖办学思想简介[J].江苏教育, 1991, (Z1) .

[3]张一山, 田骝.走近伟人周恩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4]中山女子高级中学, 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M].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 2009.

[5]中山女子高级中学, 台湾国立编译馆.国文常识汇编[M].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 2009.

[6]教育部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 (1-5模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吉林文史.诗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3.关于中华孝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篇三

一、重视孝文化的传承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举措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型。孝道是关于侍奉父母、长辈的道法规范。孝道是中国早期文化的一大特点。孝文化内容很广。对父要“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出则告、反侧面,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曲礼》上);“饮药,子先尝尝”;父母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孝父母,敬爱及于父母所爱的人或物直到父母去世;子的身体与自由,父母在时,固不属为已有,则父母已死,也固代表父母的遗体,心要站在父母的立场行事,依然不能行已见;“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之人事者也”(《中庸》)。孔子《論语·为政》中,孟懿子,樊迟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说:“无违”。所谓、“无违”就是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按中国学者陆蜉的说法,中国社会的家庭扩展到非团体生活,亲子关系以孝为纲。社会秩序靠礼俗维持。道德以礼俗为本,道德从孝中引伸。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孝文化体现了家庭中人与人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孝文化体现了家庭中人与人及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家庭中,下一辈对上辈孝敬,则整个家庭便非常和谐。社会中,小辈孝敬上辈,整个社会也处于和谐的状态。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那么整个社会秩序也就和谐了。所以,强化孝道文化的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孝文化的传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当下孝文化的弱化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及我国国内诸种因素的影响,当下,我国的孝文化正在被弱化。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剧、网络时不时都有子女不孝的案例出现。下面仅摘录几个例子便足以说明。

1.《现代快报》2012年11月13日消息:一家人辛辛苦苦,供小儿子一直上到大学,并且毕业后留在南京,在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这当儿子的,应该好好尽孝心,可没想到的是,老父亲大老远的从湖北老家赶来,想看看孙子,儿子却嫌农村来的父亲寒酸,旁人看不过去,说:“哪怕父亲穿得破旧,或是双方有矛盾,但再怎么说也是父亲,不该不让他进家门。”

2.《江南都市报》2012年10月25日消息,10月7日晚19时许,鄱阳县由墩街金占村25岁,身强体壮的男子吴某某在外流浪数日回到家里,因嫌弃父母讲话哆嗦,手持菜刀、木棍追打父母,当场将母亲王某某打伤,同时将父亲殴打致颅脑粉碎性骨折而死。

3.《江南都市报》2012年10月14日消息,10月13日早上7时许,家住南昌市桑海经济开发区的男子邓某某来到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新路53号的岳父家中寻妻未果,便手持弹簧跳刀对着岳母连捅数刀。伤者最终因伤情过重医治无效身亡。

4.《新闻晨报》2012年11月15日上午8时许,上海闵行区鹤庆路641新华小区发生一起家庭悲剧。68岁的周老伯给儿子小周买了早点,小周却抱怨不合胃口而对父亲又打又骂。39岁的小周既未成家更未立业,年轻时因犯事而两次被公安机关处理,之后便吃低保闲在家中,属于“啃老”一族。小周不仅不赡养老人,还动不动就经常打骂老人。此时之前累积的种种不满让周老伯瞬间爆发,便拿刀砍倒儿子,小周当场殒命。此案例中的周老伯为何砍死独子,皆因独子“啃老”,还经常打骂父亲。当下,中国的“啃老族”不少,他们对父母没有怜悯之情,不孝敬父母,大逆不道。

上述几个案例说明,有几千年传统的,孝文化正在被殉化,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极为不利的。

三、强化孝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要使传统的孝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且得以强化,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孝道立法。以法律的形式量化孝道的标准,让每个社会人员都做到孝道。

时至今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还是家庭环境,都到了孝道立法的好时机。第一,我国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仅要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要上去,生产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十几亿人民的需要,而且家庭建设也要上一个台阶。家庭建设包括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精神建设主要是道德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孝道氛围的增浓。只有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才能稳定。如果一个家庭里子女不孝,这个家庭肯定不会和谐的;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孝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树立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影响全世界的,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楷模;第三,基于我国孝文化殉化的现状,必须尽早进行“孝道立法”。制止社会上、家庭中那些不孝的行为继续发生、发展。

(二)强化“孝道”氛围。在全社会自上而下持续进行“孝道”文化的学习。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出版、电影、文艺、书画等等形式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大造輿论,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厚的讲“孝道”为荣,不讲“孝道”为耻的氛围。使人们在内心树立孝道的根苗。这样,不孝之子,不孝的行为就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出版一套教育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孝敬长辈的读物。从幼儿开始就抓住 孝文化的学习不放松,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特别重要,有一个故事很震撼人心。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母亲给儿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亲母子,母亲先天失明。儿子在母亲一人艰难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成人。某一天,儿子发现母亲老了是个累赘,就突发发邪念,想着把母亲扔到后山让狼吃掉,从此自己过上好日子,于是,他骗善良的母亲说背她去赶集。母亲早已感觉到儿子对自己极度的嫌弃,就是没想到儿子要抛弃自己的日子来得之这么快。还没等母亲有所回答,儿子就背起母亲向深山走去,心里想着:以后再也听不到母亲那逆耳的唠叨,也不用伺候老母亲了,便加快了脚步,但是走着走着,总是听见背上母亲折断身边的树枝并扔在地了的声音,很是费解便问其因。妈妈说:“儿子,妈妈老了,活也干不动了,只要你过得幸福,妈妈死了也高兴,你这样做我不怪你,只是山路那么远,怕你返回迷路,你回家时,就顺着妈妈折断的树枝就可以找到家了”。儿子听完将母亲慢慢放下,并跪在其膝下嚎啕大哭:“妈妈,儿子不孝…….惭愧许久,背起母亲返回了回家的路。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听听这个故事,从中得到孝敬长辈的深刻教育,每个社会个体在长期的孝文化的熏染贯输中“道之以法,齐之以礼”,从而使其法性内化,礼浸内身。

(四)树立典型,大力表彰先进模范人物。利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文艺、戏剧、网络等手段,大力宣传涌现出来的“孝道”典型。为这些典型人物树碑立传,对家庭贫困者还应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建议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一次“孝道”感动全国(或称《最孝中国人》)的大型节目,使观者受到一次深刻而久远的教育。通过这么一系列举措可以大大增浓全国人人学“孝道”,个个做“孝子”的氛围。

总之,强化学习宣传“孝文化”同时进行“孝道立法”,以法律框架来约束社会个体的孝道行为。这样,多管齐下,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使“孝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4.中华传统美德个人心得体会 篇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当然也拥有无数个美德故事。《三顾茅庐》中的刘备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皇亲国戚和长辈的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不但没有表现出皇室的威风,更没有破门而入,而是在门外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终于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帮他建立了蜀汉王朝。

我国的传统美德很多,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会想起各种美德: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想到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及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会不由得想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及友爱兄弟姐妹等;而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会联想到热爱集体、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美德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来形容。

看看我们写的汉字,品品我们作作文;怀怀历史的悠久,观观世界的潮流;无论是成就,还是进步,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了,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既然人类社会的文化能够一代代地积累和传播、继承和发扬,教师的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师,人类的文化就难以延续和发展,整个社会就难以进步。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了把我们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辛勤工作、诲人不倦、默默耕耘,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包括我国传统美德,也都源于教师,所以,尊敬老师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一点。近代,我们的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爷爷在访问美国费城时,一下飞机就来到市中心的一栋普通公寓大楼,探望他在大学时代的老师,现年95岁的顾老师。江爷爷走进客厅,顾老看见了,要自己站起来。江泽民连忙迎过去,说:“不要站起来,不要站起来。”他握着顾老的手,以学生的身份首先问候老师的健康。顾老说:“很高兴见到你。”江泽民说:“我早就该来看您了。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次有机会来看望老师,心情很不平静。”原定20分钟的会见,延长了40分钟,师生两人的交谈意忧未尽。由此事例,我们要学习江爷爷的敬师美德和情怀,我们要尊敬老师。

我们该怎样尊敬老师呢?首先,我们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是一种艰辛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对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的劳动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尊重老师的劳动,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等。其次,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严格履行老师提出的要求。

5.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五

大家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能学习和使用中国汉语言传统文化而自豪。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和我一样,拥有一颗热爱汉字、热爱汉语的心。

几千年前,仓颉创造出了汉字,并赋予它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几千年来,中国人借助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绝,一泻万里,在人类语言长河中绵延流淌。

一个字,一个意,一份情,每一个字都寄托了我们祖先心灵的美感。每一个汉字都拥有它独立的意思,拥有它铿锵的声律。譬如一个“寒”字,点点滴滴的水,如坚冰融化,一阵冷气扑面而来,寒冷的天气里,总要戴帽子的,它上面的“宝盖头”让人感觉戴上了帽子,你看,汉字的造型多有趣!

汉字不是造出来就长成这样的,它经历过几番演变。

看看早起的甲骨文字的马,多像一匹站立的马,到了秦朝,篆字的马则更像弓着背,拉着车的老马。也不知道是哪位传奇人物,给了它如此形象上的真真切切,精神上的饱满与肉体上的升华!

如此美轮美奂的汉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它,有什么理由不把它传承下去呢?可是汉字当前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电脑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宣纸上的肆意挥洒已经成为记忆逐渐被淡忘。很多人很简单的汉字也不会写,听英语老师说,他们函授的时候考大学语文,填空写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他们英语老师中,居然有人把“友邦”写成“有帮”,“惊诧”写成“斤X”,五个字仅仅写对了一个!试问,这样的老师还配当老师吗?这样的人还有资格当中国人吗?

网络时代,汉字被肆意篡改、不规范乱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什么“煞笔”就是“傻B”什么“高大上”“涨姿势”“我伙呆”“喜大普奔”……朋友,你能明白这些语言的意思吗?

祖先留下来的汉语言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贝,我们怎么能如此糟蹋它呢?

6.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篇六

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二】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文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字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字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踏于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

我们强烈呼吁:

1、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

2、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

3、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保护。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三】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广大的学生朋友们: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用甲骨文写标语,陈教授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象形文字,无疑是将这一文化与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构成了时尚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要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潮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能够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甲骨文通过网络成了表情包,陈教授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G20峰会将中国画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现出来,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让我国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时尚的步伐。

我们除了要用科学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要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一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对其继承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科技手段出现,并在大众生活中用网络流行语宣传了甲骨文的知识,南岳中学高三年级用标语在宣传栏上弘扬了甲骨文文化,让同学了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电视拍摄,让大众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无数的新型传播手段,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人民视野,跟上时代潮流,向时尚迈进一步。

虽说推动中华文化跟上时代潮流需要科学的创新,传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们的继承意识,保护意识。没有这些意识,何来的创新、传播呢?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有了继承象形文字的意识,多少志愿者为了不让民间文化消失,主动学习、继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这些都是在继承意识,保护意识的前提下完成的。

继承、创新和传播传统文化,都是让文化跟上时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一切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进行继承和创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保留其本质,不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味,要实事求是的去继承、创新和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时尚的标志,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科技手段去创新、传播。

倡议人:

20xx年xx月xx日

【篇四】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广大居民朋友们: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弘扬孝文化,提倡敬老、爱老、助老之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在此,我们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从小事做起,做敬老爱老助老的模范。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要加重孝道教育份量,牢固树立“孝敬父母”、“孝敬公婆”思想,身体力行地为长辈提供精神舒畅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关爱全社会的所有老人,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努力营造人人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环境。

二、从自身做起,做弘扬传承孝文化的使者。

“百善孝为先”,作为新时代的xx居民要加强孝文化修养,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用中华民族优良的孝文化传统滋润人们的心灵,继承孝文化传统,争做孝文化传播的使者,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

三、从点滴做起,做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没有父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敬重和子女的关爱。倡导孝老爱亲,崇尚孝德,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反对那些不尊老、不敬老、不养老的丑恶现象。

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孝亲敬老事关你我他,连接千万家。让我们同心同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和谐新xx而努力奋斗!

倡议人:

7.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 篇七

为什么把它当做今天的主题呢?可能会在结束的时候大家会知道原因。今天我要谈的三个主题:

一是缘起:现象中的观察。在生涯咨询我们要进行本土化的尝试。本土化的“土”是我们自己所站的土地,就像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一样,非要两只脚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可以。1986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的工作,我把自己25年的经验浓缩成这样的三个主题“一是现象中观察,二是本土化研究的经验分享,三是本土化咨询的经验分享”。

在现象中的观察,如果是学习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的话,一定会看到这样的“个我理论”,会鼓励你去找这些理论,你脑袋里面装了那么多的理论,要怎么帮助学生?你要有自己的理论,最喜欢、最在意的一个理论,成功经验最多的一个理论。资深的咨询师,你自己常用的理论是什么?跟你最贴近的理论是什么?Personal Theory,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理论的娴熟,二是个案的滋养,这个滋养是因为你的理论也需要水分和土壤。我们有一些收费的心理咨询工作和职业生涯工作,我觉得你收的钱应该退一半给他,你的知识来自于他们给你的滋养。三是要透过你经验的反思,这里有三个东西,一个是Reflection on action,就是你做的时候要思考,你现在做的是什么?二是in action,你已经在做的过程当中了,三是反思当前的过程和结果。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寻个人的理论,形成你的风格。

我们的学生经常找我们的时候会谈到痛苦,大一进来的时候不知道现在念的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四以后不知道何去何从,未来要往哪里走?这个路原来是平的,但是下面出现了凹洞,这个人为什么会掉下去?也许这个过程不了解,但是掉下去了你要怎么把这个人拉起来?这个拉上来的过程就是你要思考自己的咨询理论在哪里?帮助他找一个方向。

其实这个过程不是很容易的,是很辛苦的,当事人有他的苦,咨询师也有自己的苦。因为生理上找不到原因,而心理上的原因你抓不到、摸不到,你怎么去帮助他?

治疗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关键。作为一个治疗师和咨询师,你怎么进入这个现象当中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我们就是“闻声救苦之道”了,“闻声救苦”,我们往往是说菩萨,而我们就是这样去救学生的。与苦相搏,是我们学过的心理咨询当中的哪一个理论?第二个可能是与苦同在,哪一种理论比较适合?第三个是与苦相望,有一个距离,望着这个苦就不那么苦了,这是哪一个理论?第四个就是苦中寻甘,在苦当中找寻甘甜。第五个就是借苦升华,第六是与苦相忘。我鼓励大家去看《国王的演讲》里面,那个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心理”,是在心的里面,还是在心的外面。当你接触到你受苦的学生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这个苦到底是心的里面还是外面?一开始是被动的,是被经典牵着走,我们希望可以主动的带着经典走,而不是被理论牵着走。这里有一个过程,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每个理论都是一大本书压着你,寻找方法也是一大本书。

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Having的时候,是我有了,我读了很多书了,我参加了很多培训课程了,我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了。然后进入了到了做的过程当中,就是Doing。接下来就是进入到了Being的过程了,找寻到了一种方法,让学生呈现出一种幸福的感觉,不知道你的学生有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就是你的两只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快乐的感觉。

下一步,就不一样了,开始有你的东西了,就是所谓的“本土”的东西出现了。这就是你的病人出现了,他不是美国人,他是中国人,他的行为模式他的想法你都知道,这就是doing的过程。再继续做下去,这个Having就是你的了。

当然,前面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进到工作现场的时候,一定是先从这里开始的,然后经过了一个实际的实验,实验是在咨询室里面的,然后会有新的具体的经验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得到了不断的反思、观察,再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当中去。所以这样的学习经验的循环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循环当中我们进行反思。当你跟你的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你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对当事人来讲有帮助,对你来讲也让你感觉很开心,你对你的工作,你对你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啊,这就是我的事业”的感觉,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意义出来,接下去就是反思,然后再升华。

可以从几个地方切入?

觉察的切入点。一是个人过去承接案例的成功经验,帮助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会谈怎么把这个做出来的?第二个是过去接案的失败经验,总结出来,有一本书是《治疗师的忏悔》,是很好的总结。第三,个人自己由谷底上升的主体经验,自己经受的创伤的经验,你自己是怎么上来的,这种经验。第四是个人的成长历史与咨询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第五是与咨询有关的个人议题,这是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咨询。

本土化的智慧源泉。学生来的时候,第一次很不开心,第二次来的时候稍微开心一点,这是一个时间点,第三次是很有自信的离开了你的咨询室,为什么第三个时间点跟第一个时间点不一样,表示了中间有感觉。那么你做了什么?他产生了什么感觉?你一定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

接下来就是本土化研究经验的分享。一个是心理位移的“趣”与“味”,什么是心理位移?是以当事人的立场自己写日记,第二就是以当事人的方式写完日记之后把主语换成“你”。他会写出什么?然后把主语换成“他”,又会写成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心理疗愈。

有一本书是《灵山》,一个人到四川去找灵山,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最后发现这个灵山是在哪里?是在心里。书里描述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用我,当主词来形容。我不见了,你出来了,主人翁变成了你了,讲的是谁?还是我。少数的章节是用他来形容。写完之后,还是不知道灵山在哪里,但是这个作者自己得到了心理疗愈。我把这个东西拿来,我觉得心理咨询师自己也很痛苦的,我就用这种方式自己写日记,写完之后吓了一跳,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我把这个方法带到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去,工作方法当中去,这种反应让我吓了一跳。

前面是暗恋,后面是桃花源,这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心理咨询一种无中生有的东西。

无中生有:落英缤纷

2010年有一些研究问世,这些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里面有哪些东方的元素?

《金刚经》里面谈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开始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不了解是什么意思,用这种方法去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发现就在这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的《道德经》中谈到“反者,道之动也”,晚上的时候,一天才动起来了。你想到“我”,就是困在苦里面,到你的时候,就是“非我”了,到他的时候,就是“非我”和“非你”了,这时候你的心理能量就开始流转。

本土化研究举隅:大胆假设

生涯决定历程的CUC模式,我希望做一个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走到了十字路口了,是往东还是往西,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呢?大家就抽签吧!这是中国传统的解决困扰的方式。而西方人是有很多的模式,在课本上都找不到。现实当中是怎么做?选项A、B、C, A是什么,B就是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一般是选择优点比较多的。通常学生还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一般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通过心理咨询再去找到可能的选项。第三步去评估各种不同的选项,第四步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又卡住了,你用西方理论去帮助他,他第四步还是走不出去,怎么办?我们要帮他做决定,要考虑到兴趣、能力、教育、经验,他的经验是什么?他的价值是什么?要分析很多的东西,就像吃一个披萨一样。

SWOT分析之策略拟定,交互影响矩阵策略,这种理性的模式原型是什么?是C-P-C,第一步是慎思,第二步是明辨,第三步是笃行。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黔驴技穷。学生说我还是很苦恼啊,老师是不是要负责呢?这时候为什么他会这样?

我试图把这三个东西整合一下。

第一阶段是用理性的模式,我不否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你利用一些理论的东西就有效了。第二阶段是运用直观的部分,内观、生涯环游。第三个是梦的暗喻。第四个是其他。其中第三阶段,就是要回到中国的中庸之道,表达性的书写。中国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能到一种极端,而表达性的书写就是我刚才讲的部分,也许还有其他的方法。

这里面还有的中国元素是什么?C-U-C模式的中国元素,《六祖坛经》当中说的,若有人问有,就以无来回答,问无就以有来回答,问凡就以圣来回答,问圣就是以凡来回答。所以这里是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理念,我们生命是与红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长在土地上,天是宇宙的环境,怎样以更大的背景来考虑。

基本的态度是:至诚,这是明朝的方孝孺写的《深虑论》,他说历代的帝王登基以后会以各种的方法避免重蹈覆辙,但是千虑必有一失,这要怎么办呢?“至诚”。这在西方有一个说法,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去完成这样东西”。

8.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八

传统美德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矗没有了传统美德,下文是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演讲主题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是一个拥有 5 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

我国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它的精神精髓是以义制利。古人云:“人无良知不如兽。”“生以戴义,义以应生。”如果一个人连德都没有,那他和生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价值观。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从五千多年前追溯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祖宗留传下来的美德究竟还剩下多少?面对大街上的人群,除了一张身份证能证明他是一个中国人外,还有什么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呢?金黄色的头发,另类的着装,不文雅的举止,开放的思想,种种种种,这无疑不是我们的悲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淡忘了庄严的国歌;面对慈爱的父母,我们忘却了恭敬感恩;面对亲兄热弟,同窗好友,我们遗忘了纯真与和睦;难道这些不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吗?

如今”富贵不能淫“已是荒谬;”律已修身“已成为佳谣;”仁爱孝悌“已成为历史;”天下为公"已成为过去!

传统美德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矗没有了传统美德,一个国家将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壳,任凭别国的践踏,任凭别国的侮辱。年年的烧杀劫掠,连连的烽火硝烟。如果任凭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毁灭,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9.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九

感恩,一个充满着温暖的字眼,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感恩的幸福。

首先感激抚养我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不断成长。十几年来,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比山高,比海深,他们会无怨无悔地为我付出,而我也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去积少成多,报答父母。其实,“报答”不一定是什么伟大的事,在我的生活中,父母累了,给他们捶捶背,敲敲腿;父母渴了,倒杯热开水;父母生日,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最精致的贺卡……这些,都能让父母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

其次感激教育我的人,因为他们开化我的蒙昧。从自己学习生涯开始,我就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获取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记得刚入学的我十分胆小,上课时,总是无法融入课堂热烈的氛围,老师多次鼓舞,我却始终难以鼓起勇气,直到一次在老师的直接点名下吞吞吐吐地回答了问题,老师带头响起起响彻耳扉的掌声。那掌声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从此,我渐渐的胆大了,课堂上、活动中开始有了我的身影。如今,当年那个懵懂的女孩已慢慢长大。我忘不了老师为我的付出。

二、播撒爱心 收获友谊的甜蜜

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在学校组织的每次捐款活动中我都踊跃参加,一次不落。记得汶川大地震,拆散了多少骨肉同胞,夺取了多少无辜的生命,看到那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我不禁流泪了。在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中,我毅然决然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花的压岁钱,希望能给远方的灾区小伙伴带去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带给他们信心,在这个地球上,多一个人在牵挂他们。

在平时生活中,我也总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同桌遇到难题了,我不厌其烦地为她讲解;同学缺少学习用具了,我及时递了过去;好伙伴心情郁闷了,我宽慰着她……

就这样,在我付出的同时,我得到了许多朋友,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三、付出努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为一个学生,我更明白自己的任务——学习。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刻苦,刻苦,再刻苦。我不仅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吸收老师的知识,还注重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经过自己的努力,我多次在学校阅读、发展题、硬笔书法等比赛中获奖,每学期也获得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荣誉。

记得四年级时,通过学校的选拔,我将代表学校参加武进区作文比赛。这时老师指导我练习写作,反复修改,我不知放弃了多少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紧接着,我又代表武进区参加常州市比赛,再次获得了一等奖。我终于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从此,我对习作有了兴趣,后又在世界华人杯作文大赛中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不仅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注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钢琴、葫芦丝、游泳等都是我的爱好,尤其是钢琴,经过5年的学习,我已顺利取得十级证书,可我还在坚持学习。

四、勇担责任 树立成长的信念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扛负着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我也承担着自己各种角色的责任。

我的值日工作是人人都瞧不起的卫生角,那里常常垃圾满地,扫把横七竖八。曾经,我也很讨厌那个地方,但是,自从领了这个任务之后,我做得有条有理,每天扫把秩序尽然地排放,垃圾及时倒掉;地上的黑痕污渍也被我擦得一干二净,而且督促每个同学把垃圾扔进纸篓,老师都夸我是“卫生小标兵”。我也深深觉得把班级卫生搞好是每个同学的责任。

作为班里的小干部,我也总是负责好自己的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工作。

在承担起一份份沉甸甸责任的同时,我感觉到自己在慢慢成长。

10.关于中华汉字演讲稿 篇十

大家好!

传说,中国最古老的记事之法是“结绳”,后人还曾使用“物语”。然而,不管是“结绳记事”还是“物语”,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便,于是就有了仓颉造字之说。仓颉先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紫的笔画,后来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等形状或者动态创造了文字。汉字的诞生,于人类文明而言无异于由猿走向人这般的伟大、神奇。

那些难以言状的情感,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因为汉字的诞生,有了传承和延续。人类不会再因为记录的不便而使历史出现断层。每一个历史的瞬间因为汉字的记录而被定格,最终走向永恒。

坐在窗前,遥望星空,我们回到悠远的古老时代。在《三国演义》里欷歔,在《红楼梦》里沉醉,在《水浒传》里编织着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我们在热情的文字里从寒风凛冽的寒冬走向春暖花开的世外桃源,我们在冷峻的文字里从混沌中走向清醒。然而,不管是喜悦的抑或是忧伤的文字,一切都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让我们刻骨铭心,一旦入境就会无法自拔。因此,我们看到了快乐的、美好的、忧伤的、惨淡的人生百态,我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成为跋山涉水的旅人,我们成为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我们穿行在黑白的文字间,分享作者的喜悦。我们的沟通没有障碍,我们的情感得以全然释放。

一方素笺,一支铅笔,我们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书写者。我们用汉字书写我们的足迹,我们用汉字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既是历史的阅读者,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灵性和温度来自娱自乐,我们也可以用文字来温暖和激励他人。

11.弘扬中华文化演讲稿 篇十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发展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中医中药、宗教哲学、曲艺杂耍、节礼习俗、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华文化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是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其中,以文史典籍、诗词歌赋、古代散文和戏剧小说等为代表的经典古文便是中华文化最耀眼、最深邃、最厚重的集大成者。

我们的历代先民,通过文史典籍来记录历史、治理国家,借助诗词歌赋来抒怀咏志、叹物达情,透过散文笔记来析道明理、洞悉万物,在小说戏剧里针砭时世、扬善惩恶,中华经典古文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诗经》里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卜居》里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经典古文记录了我们祖先对宇宙世界和自然万物的认知过程,是中华民族辩证哲学观和发展思维的总结;《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学》里谈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经典古文记录了我们祖先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总结;《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列子》说”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经典古文汇聚了我们祖先治国理政的精辟见解,是中华民族朝代更替兴衰、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经典古文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和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好经典古文十分重要。它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掌握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让我们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端正自身的言行,成为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人;能够让我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家国情怀,弘扬和振兴民族精神。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同学对这些古文诗词十分轻视,有的认为传统古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有的认为传统古文都是过去式,和当代中国没有关系,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真的是这样吗?

清朝末期,出于对西方列强武力的畏惧,中国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潮并且一直影响至今。他们对中华文化嗤之以鼻,对西方文化格外推崇,认为洋的东西都是好的,是先进的。举个身边的例子,请大家看看这三个中国古代的节日——人日节、天穿节、花朝节,扪心自问,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认识的有几个?相比之下大家再看看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两个从西洋传来的节日,在中国却早已人尽皆知,不知道的话还会遭到周围人的不屑和鄙夷。美国的电影,韩国的偶像剧,日本的动画片……这些成为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东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抛下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转而追随西方文化。可能有人会说抛弃又怎样,文化最多是一张张纸片和一个个文字罢了,难道还能变成金钱与粮食不成?

对此,我只想说文化之力比你我想象的要大得多。下面这张图片,估计很多人都很熟悉。没错!电视剧和电影中经常出现。这是二战时的日本军队,以凶狠残暴与顽强著称。可你知道吗,在日本军队中可有不少中国人啊。从战后解密的资料来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上的410万日军中有30万人都是台湾人。台湾人为什么要攻击自己的同胞呢?说到这儿,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自那以后,日本人便对台湾人民进行了三代以上的同化教育,强行植入日本文化。他们读日文书,讲日本话,过日本节日,尊日本习俗,连学校里教授的历史课本都是日本人编著的。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洗脑之后,台湾人认为自己是所谓大和民族的`一部分,认为圣战——也就是侵华战争是一场正义的解放战争。正是如此他们才会前仆后继地去送死,帮助日本人攻击自己的同胞。文化之殇几乎演变成了民族之殇、国家之殇,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

说到这里,你还觉得尊崇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要吗?你还觉得学好那些经典古文毫无意义吗?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2.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演讲稿 篇十二

《 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06 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4.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内容

5.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6.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重点任务

8.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

9.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0.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

11.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 3 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12.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1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加强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和交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鼓励港澳台艺术家参与国家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1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6.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和措施,用以倡导和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17.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13.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三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统,是不能忘记的”。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的坛序为我们描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风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而中华文化走了几千年也是历经风雨,“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但不变的是中华文化始终如大河般流淌,从未停息。文明的圣火亦从未熄灭。

当新中国进入21世纪,新的发展机遇使中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经济由简单的温饱向小康迈进,政治更加民主,国际话语权更加给力。然而,当今的人们却仿佛忘了中国一些本质的东西。中国的经济条件在变,无论是在什么经济政策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在变,无论社会改革有什么变化,但总有一种变化,总是使人难以忘记,是整个中国有着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里面记载着中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的创世传说,到秦始皇励精图治在战国烽火中统一全国,继承大统,再到唐宋之际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万朝来贺。这里历史长河,始终是华夏儿女的记忆中抹不掉的。所以,我们针对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传统,是不能忘记的我们必须继承传统。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一提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就会想到江南的烟雨朦胧,想到那个落魄的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寻找他的心灵归宿;一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离别、多少泪,希望月亮那一头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当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远方的月,千里的家。而这些都丝丝牵动着我们的神经。这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这记忆中有憧憬、有希冀、有梦想、有未来。即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文化都跨过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牵动着我们的情丝。

传统文化更是血脉联系。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曾经谴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种忘记国家耻辱的祭祀行为。我们自古就有祭炎黄,封孔庙的习俗,正是由于我们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才被称为“炎黄子孙”,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行为恰恰是我们血脉联系的象征。东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妈祖的习俗,而随着华人的迁徙,东南亚各地都有了妈祖的印记,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血缘的联系。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持,我们才有了对彼此从血缘上的高度认同感,即使身处异乡,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陪伴,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

传统文化蕴涵着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水排、风排《天工开物》,无论是绵延万里的长城,中国北方的屏障;千年难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国的源泉还是耕种良田,开荒僻野。那些古时的劳动者们与天抗衡,与天共生,谱写了一曲传唱千年的精神赞歌。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传统文化更是蕴含五千年先人们伟大实践的精华。于是,孔子与儒家的礼仁和,老子与道家的洒脱辩证,墨翟与墨家的兼相爱还有易经中的奥秘,被永远相传,犹如春风跨越了几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即使在印度诞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经销声匿迹,在中国仍然寺庙林立,香火鼎盛。我们的历史在不断地改写,几千年来,不停地改写着。一切过去的痕迹都被擦去,不论是光辉荣耀还是泪水屈辱都轻轻地被时间所掩埋,就连我华夏千百年的灿烂文化都可以被时间湮灭,更何况那条寂静的江南小径,更何况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还有谁记得那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究竟是何种味道?还有谁记得那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坐落于何方?还有谁记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诗人的感慨与忧思?人心不古,物欲横流,在这清明时节,有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缅怀先祖,寄托哀思?我们的很多东西都已经变得不是我们的了,韩国的端午节,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们的祖先只有别人去祭奠?我们的文化还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时候,我们又何颜面对先祖,有何颜面告诉他们泱泱中华的灿烂文化已被我们丧失殆尽。为此,百年之后我华夏将何以为傲?

所以,无论当今的社会如何,欧洲快餐、韩国泡菜是如何麻痹我们的感官,美国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们的灵魂。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本,不能丢掉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每一个后来者的责任!

对于我们更是如此,我们是中国的年轻的一代,我们如何青春,如何放荡,都不能怠慢中华文化,更不能成为“垮掉的一代”。同时还是未来教师的我们,用教育的种子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梦,我们的青春梦,真希望未来站在讲台上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畅谈,畅谈青铜铭文激扬的乾坤,青花瓷里婉约的神韵,敦煌壁画靓丽的彩绘,还有神奇太极里与日月同辉天人合一的永恒。我想语文课堂上也应该是朗朗的读书声,虽不能“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可以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占据学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时明月,而不是X战警、盗梦空间!

上一篇:贫穷不是你的错散文下一篇: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