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挫折心理问题及调治(3篇)
1.青少年挫折心理问题及调治 篇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位课程 制作者:阿娜 邮址:aqgcyen@163.com
第七章青少年面对挫折及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社会十不和谐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劳资对立日益显性化;
三、乡流人口与城籍人口利益冲突;
四、城乡发展失衡;
五、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六、两个文明发展失衡;
七、效率与公平失衡;
八、经发与政法失衡;
九、人与人关系不和谐;
十、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人生未遇苦难者,只能算是半个人”。“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挫折,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坟墓,使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也可能是磨练强者的火炉,使人百炼成钢,登上成功的高峰”。第一节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
(一)挫折的含义
1、《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解释为:失败、失利。
2、《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3、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二)挫折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学生为取得奖学金,争取各门功课的好成绩。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个体所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采取一定的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没达到是情境,只是尝试而没达到则不构成挫折情境。如有的大学生一入校就为自己订好了考研的目标,但这个大学生仅把考研究生作为一种尝试,即使没有考上,也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恐惧、紧张、愤懑等。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动机强度: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
2、自我期望值: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
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作不应当发生的,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象得非常糟糕、可怕。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
3、个人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4、个人容忍力(耐挫力):个人容忍力是人们遇到挫折时适应能力的差别。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丧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先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等关系这种冲突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2)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价值观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3)当人们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心理挫折,3、学校环境的影响(1)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安排不合理等。(2)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3)校园文化的偏差。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
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妒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4)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淘汰机制的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分配政策的完善等,无不冲击着心理脆弱、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学生。
4、家庭影响(1)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2)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主观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
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青少年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发展远没有成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
3、自我认知偏差。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
4、人际交往不适。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友谊、对朋友有着热切的依恋和期望。由于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挫折。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不合群,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甚至孤立,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冷漠、猜忌甚至敌意。??
5、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挫折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并且在性质上又出现彼此相互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1)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时,就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例如大学生在先升学还是先就业,(2)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面临两难选择。(4)双趋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6、性与恋爱问题。他们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学校规章制度、家长的约束等因素的制约,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感,也有的学生因性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挫折。第二节受挫后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一、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受挫后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一般心理挫折的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
(一)积极心理防御: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坚持、表同、补偿、升华
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翁阿甘就是一位智商并不高,他面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视它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如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跛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
(二)消极心理防御:是指当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
2.青少年挫折心理问题及调治 篇二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替孩子做很多事情, 省下时间让他们去学习, 我们惊讶地看到孩子们诗、书、琴、画的本领高超, 却不会自己系鞋带, 很多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不能忍受和战胜难以避免的挫折。显然, 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一、挫折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生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 这些困难和挫折有的来自自然、社会等外界因素, 有的来自个人, 有的来自生活方面, 有的来自学业方面, 有的来自事业方面。挫折会使人感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 对身心造成伤害。但面对无法避免的逆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能直面现实, 愈挫愈勇, 干出一番事业;有人面对挫折畏缩不前, 甚至一蹶不振乃至轻生绝望。两种态度, 不同的结果, 显然, 前者耐挫力较强, 后者较弱。
今天在校的青少年要承担起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但是, 这一代青少年却普遍害怕吃苦, 逃避现实压力, 从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很少遭遇到挫折和麻烦, 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没有人像父母那样围着他转了, 从而感到伤心和失落, 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有报道说, 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 年龄在11—16岁, 负重20斤, 至少步行50公里, 结果大多数中国孩子承受不了而中途放弃, 短短几天的活动暴露了中国孩子的弱点, 给国人以当头一棒。日本人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因此, 面对21世纪的竞争, 必须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增强他们的耐挫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挫折教育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 必须先进行挫折的磨炼和砒砺, 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格。“自古雄才多磨难”, 挫折可以教育人、磨炼人, 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的磨砺, 可以使一个人更快地走向成熟, 终身受益。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 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主要靠坚强的意志, 靠艰苦的奋斗, 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歌德失恋而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今中外, 许多生命放出异彩的人物都曾经受过逆境的磨砺。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到底的毅力, 百折不挠的精神, 乐观向上的品格, 认识到人生挫折的难免性和挫折结果的两面性, 挫而折, 愈挫愈勇的大无畏精神, 而这些是通过挫折教育培养起来的。家长、老师应当懂得适时地制造一些小挫折, 让孩子在这些小挫折中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本人曾提出“再富也要苦苦孩子”的口号, 他们把孩子放在孤岛上野营, 就是为了给孩子制造困难和挫折从而锻炼能力。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 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当今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烈地呼唤人才, 我们的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人才, 比任何时间都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挫折教育, 造成今天的隐患, “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加强挫折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掌握挫折教育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与能力来说,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即是要提高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和耐挫折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 就不太经得起挫折或失败, 很难获得发展。因此, 我们应想办法应对挫折、疏导压力。
(一) 正确认知法
一般地说, 人们对于挫折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压力并不在于挫折本身, 而在于对于挫折的不合理认识, 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识, 是减轻消除心理压力的关键。
一要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之所以绚丽多姿, 就是因为它有喜怒哀乐、苦辣酸甜。
二要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挫折不仅能给人带来压力和痛苦, 还能使人奋进, 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 永远不是绝对的, 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 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爱迪生曾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二) 不要过于自责
一个哲人讲过:一个聪明人, 对挫折或不幸, 真正感到痛苦的只能有两天:第一天, 面对不幸, 没有心理准备, 难免痛苦不堪;第二天自我检讨, 发现过去如此愚蠢才导致今天的恶果, 或并非是由于自己的过失再痛苦一天;第三天以后的痛苦就是死钻牛角尖了。如果长时间不可自拔, 就会丧失前进的勇气, 一味埋怨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 这是很危险的。比如有的同学考试不好, 总是想:我为什么这么笨?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同学老师呢?我们不能对挫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也不可长期不可自拔, 既要善于疏导自己, 又要勇敢地面对现实, 努力寻找补救的办法。
(三) 要大胆地寻求帮助
人在受挫时, 往往心烦意乱, 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学习、生活。此时, 可以向朋友、家长、老师倾诉, 把心中的郁闷向他们诉说, 以求得他们的理解、指导和帮助, 要将别人提供的意见和方法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地战胜挫折。
(四) 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 就是用某种观念、信息来影响自己, 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改变个体对挫折的认知和感受, 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 有着良好的效果。比如林则徐的“制怒”大匾;比如有同学发怒时, 在心中默念“镇静”;比如遇到难题或一件棘手的任务时, 暗示自己保持自信的精神, 相信“我能行, 别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有的同学举例说, 遇到挫折时写一些小纸条贴在床头边或写在书上、手上, 以便经常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五) 情绪升华法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是在挫折中消沉、徘徊, 还是在挫折中拼搏奋进?当你遭到不幸时, 最积极的策略就是把你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到学习、工作、事业中去, 以高尚目标的追求化解内心的苦难, 从而使精神得到升华, 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 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在这方面毛泽东主席以那宽广的胸襟、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毛泽东的一生, 不仅经历了革命生活的艰难和曲折, 而且遭受了失去六位亲人的沉痛打击, 这无疑是重大的不幸和挫折, 然而他总将个人的不幸和挫折同人民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 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 就是死得其所!”
(六) 合理宣泄法
当自己消极苦闷陷于某种挫折感中, 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场合, 以合适的方式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达到排解消极情绪的目的。如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比如跑步、做操、干一些体力活、歌唱、大喊等, 哭一哭, 找他人诉说或在日记本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七) 能力排除法
个体在遭到挫折之后, 要审时度势, 冷静分析, 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善挫折情境, 减轻压力。当我们缺乏某方面的知识技能时, 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只有更加勤奋学习, 掌握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生活技能, 提高能力, 才能更好、更从容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保持乐观的情绪。
(八) 目标调整法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 很可能是因为目标偏高或目标系统的方向不切实际, 不妨对目标作些必要的改变。目标的选择必须合适, 必须根据个人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却要参加拳击比赛, 幻想成为一名武功盖世的英雄, 这不免有点盲目。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笑, 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 它也对你哭。”我们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活, 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正确对待。
摘要: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 仅仅具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忍受和战胜难以避免的挫折, 加强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3.小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耐挫力培养 篇三
一、小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脆弱,抗压耐挫能力差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日常接触、座谈分析、问卷调查等渠道,了解到形成小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 挫折心理的主观因素。
一是生理因素:现在的小学生接受启蒙教育早,接受的信息量大,对外表美有着很高的标准,如身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面容的美丑、皮肤的色泽等的缺陷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二是动机冲突:当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这些目标不相容或互相排斥时,他们会因为其中有些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挫折感。三是自我估计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评价自己,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低了,当自我估计过高时,必然产生挫折感;当自我估计过低时,造成能力剩余的遗憾,也会产生挫折感。
2. 挫折心理的客观因素。
一是在班级群体中,学生各方面条件的差异较大,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班级中老师的关注度、是否做小干部、在学习活动中同学的欣赏肯定与否等,都会引起学生产生烦躁、抑郁情绪,从而产生挫折感。二是行
为活动性质。小学生行为活动的性质与自身能力、个性、兴趣、气质不相适应,比如,在班级文娱活动中,不善歌舞,不善表演,看到同学们的表演,自然而然会产生挫折感。三是进入班级就形成了一个学习活动的群体,同学间相处不和谐,时而发生的矛盾,导致友谊、真诚、合作、互助等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四是成绩和效率的差异。尽管小学阶段不进行成绩的排名,但实际上教师的结论性评价、家长的关注,还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与差、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还是清楚的,成绩不理想、距离自己目标差距大的便产生了挫折心理,活动效率的退步、落后,与追求进步的积极倾向产生心理对抗,也必然产生挫折心理。
二、小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学生群体的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耐挫的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文化知识的传授。耐挫教育并非是心理教师的专属,也非班主任一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耐挫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心病要治心,小学生的心理还很稚嫩,可塑性大,我们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他们的耐挫力才会不断提高。
1. 耐挫力的培养既要有“力度”,也要注意“适度”。
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一方面要注重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目的”与“现状”发生冲突之下自然施行挫折教育,以便加深感受和体验,使其不可逃避困难与挫折,自然施行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力度忌强。另一方面可以人为地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以达到一定的力度,此谓力度忌弱。在注重“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能因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而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要切实从儿童的实际承受能力、气质类型出发,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反面影响。总之,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持之以恒、区别对待是关键。
2. 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艰苦磨练。
现在的孩子生活都比较优越,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置身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如磨难式夏令营、远足、登山、军训等,都能将触角伸至室外,把对意志的磨练拓展到课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承担风险,让学生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从而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笔者平时还能以家庭为抓手、以团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父母的好帮手”等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的基本知识都有所了解,挫折意识提高了,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
3.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上进热情。
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把某个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他们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一股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教育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具有丰富性。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三是以身边的的可知可感战胜挫折的人物为榜样。
【青少年挫折心理问题及调治】推荐阅读: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09-16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07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07-14
青少年心理问题测试题10-22
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09-03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09-11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10-29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8
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