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

2024-08-21

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精选5篇)

1.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 篇一

第14课:大地的变迁

1、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

因为大地进行过变迁,海洋与陆地发生变化。

2、大陆漂移学说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几个巨大板快组成的,这些板快缓慢地运动是大陆飘移的原因。

第15课:大地的震动

1、地震是一种( 自然现象 )。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 岩层断裂 )造成的。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 裂缝 )移动时,大地就会( 晃动 ),这就是地震。

2、地层深处( 岩石断裂 )产生震动的地方就是( 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 震中 ),是震动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发生是,地面震动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种内使地貌发生改变,破坏道路和建筑物,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山崩和火灾等,造成更

4、( 中国 )是地震多发国家。

5、我们应该如何紧急避险?

(1)在室内,迅速逃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2)在室内,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蒡边、墙角等;

(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

(4)要保持冷静,多动脑筋,切记跳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第16课:火山的喷发

1、( 火山喷发 )和地震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灼热的( 岩浆 )、( 气体 )和( 碎屑 )等从火山口喷射出来。

2、火山喷发的过程是怎样?

(1)岩石处于高温状态,部分融化成岩浆。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岩浆不

断的向地表上升;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裂缝上升,随时向外迸发。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

3、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 岩浆 )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 熔岩流 )。

4、火山的利与弊

弊: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利:(1)火山灰中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多种养分;

(2)火山喷发的气体可以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等化工产品;

(3)钻石等矿物带到地面;

(4)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5)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小岛。

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

1、岩石碎裂的原因:自然界的岩石受到昼夜( 气温变化 )的影响。

2、岩石碎裂原因实验:先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注意: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3、除了日夜气温变化会使岩石崩裂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 结冰 )的时候,由于体积增大也会使岩石( 胀裂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岩石的裂缝中( 生长 ),也会使岩石破碎。像这样岩石不断( 破碎 )的现象,就是岩石的( 风化 )。

4、泥沙搬家实验证明了水流使地表物质发生( 迁移 ),有( 搬运 )作用。

5、一条大的河流,一般分( 上游 )、( 中游 )、( 下游 )三个主要河段。 ( 上游 )的水流很急,有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石头;( 中游 )比较宽阔,水流速度减 慢,有体积较大、较圆滑的石头;( 下游 )水流速度缓慢,有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

6、( 石笋 )、( 钟乳石 )和( 石柱 )都是石灰岩( 沉积物 )形成的。

7、石笋形成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100克明矾、柔软的棉纱线、开水、小石块2块。

(2)去两个烧杯,各加100毫升水,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加入100克明矾。

(3)棉线两头各绑上一块小石头,分别放到两个烧杯中。

(4)将两个烧杯之间的棉线打个小环结,放置几天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纱线的小结和桌面上会形成仿似钟乳石或石笋的固体。

8、岛屿不断“长大”的原因:江河的泥沙( 搬运 )作用可以形成陆地。所以在一些江河的入海口会形成一些岛屿或三角洲。

2.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 篇二

一、讲清基本概念,明确关键词语

教学要讲清基本概念,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如我们研制航空母舰,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航空母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在粤教版中小学思品课教材中被编排在九年级(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如果学生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明白,就难以理解接下来要探讨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和措施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思考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和教材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确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后,要抓住基本概念的内核,明确科学发展观所包括的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思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接着指导学生运用说文解字教学法,从定语和语法修饰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师要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等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等关键词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理论探讨清楚,否则只能死记硬背。

二、细化综合问题,巧妙引用知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理论性、综合性强。教材在内容上却没有展开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教师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1]进行引导,细化综合问题,降低理论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等关键词,细化设置问题。例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可以细化为:为什么要抓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为什么要可持续?又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可以细化为:怎样更好地促进发展?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可持续?这就将大难题细化为小难题,把综合问题简单化,降低理论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细化综合问题,把大难题变成小难题后,我们要指导学生巧妙引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每个小难题。例如为什么要可持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引用前面已经学习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块进行讨论,明确这是由我国正面临的人口、环境和资源形势决定的,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例如怎样更好地促进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巧妙引用前面已经学习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块进行讨论,明确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放发展生产力。在解决小难题的过程中,要巧妙引用知识,强化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知识的可理解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施正反例证,回归综合理论

学科教学要“与我国当代的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很好结合”[2]。通过细化综合问题,巧妙引用知识,增强知识的可理解性,降低理论难度。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其理论性依然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来作为例证,而正反例证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例如为什么要抓发展?在讲到抓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例子来作为正面例证。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清朝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导致综合国力日益衰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例子作为反面例证。正反例证的实施,既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至此,巧用说文解字教学法弥补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综合性强,教材却没有展开具体分析的不足。但是这些细化的知识是比较零碎的,需要再回归综合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为什么要抓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为什么要可持续?”等细化的知识综合起来,构成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解释。同样,教师要将“怎样更好地促进发展?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可持续?”等细化的知识综合起来,构成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解释。这就让细化的知识回归科学发展观综合性理论教学的本身,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考虑到教学理论、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粤教版思品课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等综合性理论的教学中,要巧用运用说文解字教学法,由综合到分解,再由分解到综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宣建江.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新校园/理论版,2012.03.

3.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试卷 篇三

一、填空:

1、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我们居住的星球叫(地球),可有人说应该叫(水球)。

3、地球表面既有坚硬的(岩石),也有松软的(泥土),更有浩瀚的(大海)。

4、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5、太阳照耀着地球,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

6、太阳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它通过(核聚变)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7、(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

8、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这就是(月相)的变化。

9、太阳是自己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

10、月亮的圆缺有规律的变化叫(月相)。

1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12、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13、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14、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

15、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四季)变化。

16、常见的植物,多数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17、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长高)、(叶片)增多等。

18、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先长(根)后长(芽)。

19、很多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结果)。20、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21、刚孵出的蚕叫(蚁蚕)。

22、蚕的一生经历从(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婴儿)、(幼年)、(儿童)等几个阶段。

24、少年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不但(外貌)会发生变化,(身高)和(体重)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5、一般把土壤分为(壤土)、(黏土)和(沙土)。

26、除了水分和养分外,(阳光)、(空气)、(温度)等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27、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雌蕊)上就叫传粉。

28、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29、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将动物分成(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30、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的。

31、有一些动物在繁殖后代时(直接生出)幼崽,而幼崽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母亲(乳汁)为食。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32、哺乳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为(胎生)。

33、菜豆种子里的胚可以分为(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和(种皮)。

34、种子于花和果实一样,都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5、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36、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

37、四大家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8、由于地球是(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才会有四季的产生。

39、农历的每个月的(十五)我们看到的月亮都像个圆盘。

4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41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它的结构包括是(胚)和种皮两部分

二、选择题(30分)请根据题目意思选择一个合适答案填在括号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总能量的()。A、二十分之一 B、五十分之一 C、二十亿分之一

2、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且是()身子在公转。A、平躺着 B、倾斜着 C、竖直着

3、根椐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黏土、砂土和()A、壤土 B、泥土 C、尘土

4、恒温动物体重越小,每日每克体重消耗的热量就()A、越多 B、越少 C、没有影响

5、以下哪种习惯是青少年应该有的()

A、通宵玩乐不睡觉 B、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C、用手去挤青春豆

6、植物的传粉常常依靠风和昆虫,靠风力传粉的叫()花。A、虫媒 B、风媒

7、繁殖时直接生出幼崽并以母乳为食的繁殖方式叫()A、胎生 B、卵生

8、地球的中心部分叫(B)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地心

9、蒲公英的种子是靠什么传播的?(C)A:水 B:动物 C:风 D:弹力

10、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A)

A:40000千米 B:100000千米 C:10000千米 D:4000千米

11、下面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B)

A、月球本身不发光。B、月球上有环形山和少量的水。C、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引力很小。12、3、下面哪种动物是产卵繁殖后代的:(C)A:海豚 B:猫 C:青蛙 D:兔子

13、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D)

A:外貌 B:视力 C:智力 D:身高

14、出海的渔船走远时,慢慢地由船身到桅杆先后消失在海平面的现象说明:(C)

A:海浪很大 B:海洋很宽 C:地球不是平面的 D:海平面很远

15、种子在什么环境下容易萌发()。A.干燥 B.潮湿 C.浸没水中 D.寒冷

三、判断题(20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

1、蝴蝶的成长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结茧、蝴蝶。()

2、在20~25℃的条件下,蚕卵一般经过5天左右可以孵化出蚕。()

3、蚕蛾一般都以小毛虫、桑叶为食物。()

4、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好,养分较多,是最好的种植用土。()

5、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的。()

6、植物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传粉()

7、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季,气温很高。()

8、海豚、青蛙、蝴蝶都是卵生动物。()

9、一个质量6千克的物体,运到月球上质量大概是1千克。(√)

10、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11、蚕幼虫的生长过程中要蜕3次皮才能长大。(×)

12、、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13、人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14、子叶在幼苗的生长过程没有任何作用。(×)

15、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得多。()

四、问答题

1、什么叫月相变化?答: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这就是月相的变化。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足够的氧气,充足的阳光。

3、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答: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就会朝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4、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答: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

5、四季是怎么产生的?四季的变化与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有关,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这个大火炉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6、养蚕要注意哪些事项?答:

1、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也要晾干。

2、每日清洁桑叶的纸盒。

3、发现病蚕及时隔离。

4、防止老鼠、蚂蚁等动物伤害蚕。

7、什么叫胎生?答:有一些动物在繁殖后代时直接生出幼崽,而幼崽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母亲乳汁为食。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8、什么叫传粉?答: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雌蕊上就叫传粉。

9、什么是植物的生长周期?答:从种子萌发长出幼苗开始,到这株植物开花结果,繁育出种子,这株植物就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

10、月相变化的原因?答: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遮挡了部分阳光,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11、植物种子有哪几种传播途径?答:

1、风力传播。

2、水利传播。

3、动物传播。

4、弹力传播。

4.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

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5.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 篇五

一、不仅是现实版,还有情境版

一位专家说:“注意力所及之处,就成长;忽略,就枯萎。”(1)如果学生总是在理论漩涡里打转,学生的注意力怎能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话语权总是把持在教师手中,学生的兴趣之火怎能不枯萎?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创设情境,善于打开学生的心扉,故事、绘画、音乐、实验……都可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例如,一教师教学粤教版七年级思品《对不良诱惑说“不”》时,创设以下情境:

1. 音乐情境:

播放那英的《水中看花》后引入新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吗?同学们,在我们身边,能影响和吸引我们的事物很多。诱惑充满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既带给人幸福,又带给人伤痛,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何去何从?

2. 故事情境:

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发给每位儿童一颗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谁能在他回来之前不吃糖果,将得到更多糖果。孩子们守着那诱人的糖等啊等。刚开始,没有一个人吃;过了一会儿,有几个按捺不住,吃掉了那块糖;10分钟后,他发现只有少数儿童坚持等到他回来……心理学家继续追踪调查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少数经得起诱惑的儿童成年后,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样的设计意蕴十足,“摇曳生姿”,促使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渐渐升温。对于初中思品课而言,教师创设的情境愈适宜,道德认知愈能轻松地像“盐”一样溶进课堂的“汤”中。

二、不仅理论化,还要生活化

不可否认,学生对纯理论的道德说教比较抵触,如果教师能把思品教材中的道德说教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恰如其分地联系起来,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瞄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连接点,让学生触景生情,并由情明理,那么,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必将变得容易。

以下是粤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对不良诱惑说“不”》的部分教学设计:

“扫雷行动”:每组选一个“雷”,并设计解决方法,比比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雷一”:路边的烧烤羊肉串真好吃,听说这个不卫生,但我忍不住想吃,把早餐钱省下来去吃这个好了……

“雷二”:唉!学习太枯燥了。还是游戏好玩,可一玩就停不下来了,满脑子都是游戏,怎么办……

“雷三”:每天太多作业,有的不会做,有的懒得做,同桌成绩很好,他的作业就在旁边,我每天看一眼就行了……

“雷四”:漫画书太有意思了!虽然已经上课了,可刚才的漫画书还没看完,我接着看……

上述案例中,老师由学生最熟悉的“不良诱惑”入手,以此逐个扫雷,学生必将加深理解,获得更多启迪和顿悟。实践证明,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创造情感充盈的课堂,实现个体生命在道德层面的律动与发展。

三、不仅有书本内,还有书本外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2)这意味着课标明确把品德学科置于大视阈下向前“挺进”。教师不仅拘囿于书本,还应该有弹性地吸纳“别处”的范例,以此拓展教学和课堂,并且以此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仍然以《对不良诱惑说“不”》为例,以下事例或能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1. 少帅张学良曾经吸食鸦片染上了毒瘾,其挚友宋子文劝解说:“你一定要戒除毒瘾,这不仅是为了你本人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体面,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们是东亚病夫啊!”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张学良幡然醒悟,如果不戒毒,就什么事也干不了,雪家恨、报国仇就只是一句空话,于是决心戒除毒瘾,终于,他戒除了有六七年之久的毒瘾,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

2.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3.《一封求助信》活动: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开展“拯救”活动,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评比,老师适当归纳和提升。

初中思品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狭窄的,而应该是开放的、温润的、灵活的。但愿,初中思品教师能以一种更为活泼、轻灵、浸润的身姿,以一种更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引领学生在思品学科中得到多方面锻造、滋养和提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当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现实版,还有情境版;不仅理论化,还要生活化;不仅有书本内,还要有书本外,以更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引领学生在思品学科中得到多方面锻造、滋养和提升。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化,开放化

注释

1布兰佳.鲸鱼哲学.

上一篇:小农水设计总结报告下一篇:杂记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