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

2024-09-21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共8篇)(共8篇)

1.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 篇一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选文内容:

1、直接概括选文内容:人、事、果(时间、地点、环境、背景)

2、直接概括选文事件:只答事件,没有主语,每件事不超过十个字。

3、表格题:仿表格中的例词、例句。

二、赏析词句:

1、赏析句子: 其

一、人物描写:(1)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及作用

(2)特点

(3)深层含义

(4)主人公或作者情感。其二: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赏析词语:(1)解词

(2)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或词语的特点及作用

(3)深层含义

(4)主人公或作者情感

2、某句话的作用:赏析+结构作用

三、某段话的作用:概括内容(记叙或描写)及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作用

1、关于内容上的作用:

首段:(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开篇点题

(3)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如果是景物描写,还要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间段:无

结尾段:(1)点明中心(2)暗示中心(3)深化中心

(4)突出中心(5)升华中心

2、关于结构上的作用:

3、首段:(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的内容

(3)照应题目

中间段:(1)承接上文……的内容

(2)引起下文……的内容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结尾段:(1)总结全文

(2)收束全文

(3)照应(题目、开头、某段、某段中的某句话、前文)

四、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性格特点:三个词语(从不同角度)

2、结合内容分析性格特点:内容+性格特点

五、题目或文中反复出现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1)表面含义

(2)深层含义

2、作用:深层含义(中心或中心的组成部分)+结构(线索)

六、原因题:瞻前顾后,答案在问题附近

七、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叙: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有利于突出……的中心。

2、倒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1)叙述了……的内容

(2)揭示了……的原因

(3)使情节更加完整

(4)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5)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衬托主要人物

(7)使文章结构起伏多变。

2.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 篇二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 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多以报刊上的时文、美文为阅读材料, 这些选文内容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且文质兼美, 或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良好的影响;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主观性试题。下面以云南省近三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五种题型为例, 简要谈谈记叙文复习的一些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概括主题, 提炼要点

这类试题, 考查的是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把握内容及概括提炼能力, 是学业水平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如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文章主旨, 其答案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二是选主要信息, 整合作答;三是归并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意思, 兼收并蓄, 做到答案完整。解答这类题, 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有描写人物的手法 (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正侧面等) , 如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2题:父亲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要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行为特征等。

二、分析线索, 理清思路

线索是文章发展的脉络, 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怎样迅速地找出文章线索呢?首先, 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 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 要注意文章的标题, 很多文章标题本身就是线索;还应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 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文章还有明 (事件) 、暗 (感情) 两条线索。例如, 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3题:选文以什么为线索?答案就是文章标题“一碗米粉”, 文中也多次出现“米粉”一词。

理清顺序。三种顺序的作用:1.顺叙: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避免叙述平白单调,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交代相关情节,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丰富内容和形象, 使叙述完整且显得有波澜, 突出中心。如2012年昆明卷第18题:选文第4、5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三、分析结构, 赏析技巧

结构是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记叙文选材广泛, 形式多样, 结构复杂, 可按照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可按照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等。与结构相关的表达技巧有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

分析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开头的作用: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总起、总领全文;睹物思人, 引起下文的回忆;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如2012年曲靖卷第20题:第1段在文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中间部分的作用: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 渲染、烘托气氛,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引出下文内容。如2013年昭通卷第22题:简要分析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结构上, 照应开头 (或题目) , 与开头相呼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总结全文;内容上, 点明中心 (或揭示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题) 。若有省略号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若有描写结尾则是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2013年德宏卷第23题:文章在结构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举例, 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四、品味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语言, 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上分析;领会意境, 指的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境, 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真正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在散文阅读中, 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题型有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体味和推敲文中关键句或哲理句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 是指在文章中的语境义, 不是词语本身在词典中的释义, 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所以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首先, 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 分析语言环境, 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再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语言信息;最后, 分析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思想、景物描写、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如2013年大理、红河卷第19、21题:分析“尴尬”和“使劲”两个加点词的含义。

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 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的句子。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 要抓住语句的中心词;其次, 看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 如果有哲理, 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再次, 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 表达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和, 不温不火;疑问句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气势磅礴。最后,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使事物形象生动;对比给人以鲜明印象,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 讽刺意味强烈。如2013年昭通卷第24题: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请找出一例, 并简要分析。再如2013年昆明卷第19题:结合语境,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对选文第10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五、拓展探究, 体验感悟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这类题目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限制条件比较少, 很少有审题障碍, 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紧扣文本,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拓展性比较强。从文本的全篇入手, 或从某个句段着手, 触发学生的思考, 由此沟通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这类题目的量逐年增多, 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是对描写对象, 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对文章的内容等的拓展探究。

要解答好此类题型, 首先, 要反复揣摩文章主旨, 紧扣文章, 要弄明白是围绕全文说, 还是以一个句段为突破口;其次, 整理思路, 形成观点, 同时链接生活, 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 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最后, 形成文字, 书写工整, 语言通顺,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如2012年红河卷第22题:阅读本文后,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感想。

3.2017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篇三

1.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 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 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 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注意:记叙文倒叙中的文章要注意文中的呼应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5.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

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照应前后文或标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某种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等。

b.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某种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意: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意: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7.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8.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

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a.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b.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9.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常见的答题模式

1.比喻: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拟人: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3.排比: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感情。

4.设问: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突出文章(作者)××的内容(情感),引起读者思考。

5.反问: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增强语势,突出表达了××的情感(强调了××的中心思想)。散文和小说常见文体知识 散文 1.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2.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3.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

4.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5.鉴赏方法

(1)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小说 1.概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3.常用的艺术手法

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4.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

考点精讲

高频考点:

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5.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2.概括文章内容 6.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重点段落作用7.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4.理解、赏析重点语句8.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 1.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3.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联系文章主题;②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③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④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⑤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4.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例如1.(2014哈尔滨,19)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紧扣主题2分。共3分)(2015山西,16)描花的日子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2015上海,22)评 语

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每点3分,共6分)(2015舟山,8)其实很简单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言之成理即可。5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不对题。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文弱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言之成理即可。5分)得分要点总结:

1.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理解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3.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2)妙处:①揣摩标题含义;②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读兴趣等)。考点二:概括文章的内容

常见题型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几)段内容,概括某个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2.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文段,确定与故事或情节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3.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主题、人物感情等综合考虑。

针对文章(文段)的不同特点,答题时可灵活运用如下技巧:

1.故事情节或内容有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补充拓展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答题时对照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增添,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故事情节或内容无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归纳要素: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2)合并段意: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值得提醒的是,有的记叙文所设置的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其他题干设置或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得出,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

1.(2015安徽,10)槐 花

季羡林

文章③~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015上海,18)评 语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1)小学三年级时,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我”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并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发现误读了评语。(3分)(2)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写评语时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的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语。(3分)

(2014哈尔滨,16)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3分)

坚持出黑板报;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风中拉好银幕。(每点1分,共3分)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常考题型

1.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

1.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1.(2015许昌模拟,9)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开门见山,引出稻草人这一形象;稻草人的辛苦令人同情,为下文父亲终日劳作令“我”心酸作铺垫;与题目呼应。(每点1分,共3分)

得分要点总结

1.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考点四,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

2.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5.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得分要点:1.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考点五: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常考题型

1.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方法点拨: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

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得分要点1.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

考点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4.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考点七: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1.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

3.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方法点拨

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

2.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

3.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考点八:内容理解与扩展探究

1.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

2.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

3.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 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方法点拨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联系上下文内容;②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3.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

4.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②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③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④注意联系文章题目。

得分要点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②联系文章主旨阐述。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①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②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③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④紧扣主旨,总结观点。

3.补写或续写内容:①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②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

4.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四

2012-5-16

裴有忠整理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

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外貌)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

(5)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40、解题技巧

指导要点:

1、要有自信心,相信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2、要注意多次阅读原文,不要一扫而过即动笔答题。

3、阅读原文时要注意把握分析原文的语言等。

4、思路是: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

(一)看标题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完成整体把握文章的各项要点)

(三)审题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重点考查局部研读)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同样要注意整体把握)

5.初中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篇五

一、文段主要内容的把握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以上两类题都可用“某人干某事”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明确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3、分析思路

格式: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叙述(描写、回忆等)表达(现)了对„„的„„之情。

注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

二、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特点、品质的把握

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归纳、也可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作为参考。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或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间的关系)

2、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必须结合上下文,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3、人物情感变化

紧扣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词答题。注意提示词,以确定查找范围 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按描写的详略分:白描(概括描写)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按描写的内容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对次要人与事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衬托)主要人与事,突出主要人与事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情感倾向。

表述方法:(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如:本文(某句)通过„„描写来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2)作用

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心情)***方法点拨:

考察人物形象塑造解题思路应该分四步:

首先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5、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并说说你自己的经历 可围绕人物某种品质展开

三、仿写

要求:句式相同,内容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②衬托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突出)文章主题 有时也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做铺垫

2、自然环境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 渲染(烘托)某种气氛

③ 烘托人物心理(感情),表现(衬托或突出)人物性格 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 揭示主题

⑥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做这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一定要具体点明其特点手法作用等,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渲染了„„的气氛;为下文写„„做铺垫;揭示„„的主题等。”

五、关键性语句的理解分析

关键性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起承转合的句子(即相互照应和过渡的句子)④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1、抓关键字、词

例:某字(词)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了„„的形象。

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此题一定要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①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A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插叙: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3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同

二、人物形象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 ②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或动作,使物人格化。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揭示了„„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于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

对偶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反问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引用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说服力

反语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适合文段的:象征、对比、烘托、托物寓意、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适合句子的:对比、烘托、铺垫、悬念、照应、讽刺、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含正衬、反衬)、开门见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六、结构

1、标题

① 理解:表层意思+内涵

② 作用 A点明主要内容 B吸引读者 C文章的线索

2、文段的特点、作用

(1)开头: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下文)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为下文做铺垫⑤环境描写,此处一般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结尾:①以高潮结尾,引人深思②采用六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突出(升华)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④总结全文⑤画龙点睛

七、拓展(表述要有自己的心得)(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1、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谈收获(感想)

2、联系实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发

3、联系生活,谈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6.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 篇六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6、语言特色:(形象活泼、清爽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柔美活泼,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爽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领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天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天然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活泼柔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过细逼真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凸起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寻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也有诗的韵味美,语言柔美,富有诗的意境,撼人心扉

7、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例句: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笔者通过对北方白毛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雄师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真挚,笔者的赞誉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凸起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凸起。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活泼、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9、关键句子首要包含五个方面,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反语、设问、反诘,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如果指能仔细体会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批驳态度及思想偏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效、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常有开篇点题、布置伏兵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衬着的特定气氛、抒发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活泼或柔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容,即阐明这一句抒发了什么观点或态度,给你什么感触感染、启迪、教诲……

11、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12、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3、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会话描写(F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天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天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配景;B、推动情节成长;C、衬着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4、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5、记叙文中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6、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释回答:

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5接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7.自考英语写作答题技巧 篇七

成人自考英语作文答题技巧

一、举实例

思维短路,举实例!提出一个观点,举实例!提出一个方案,举实例!而且者也是我们揭示一个观点最好的方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无法继续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尽管举例子!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customers, advertisers have adopted every

possible simulative factor in making ads, such as sound, light, colours,

cartoon films and human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to advertise a certain

food, advertisers will ask an actor or actress to sit at a table and

devour the seemingly delicious food while they fime him or her.

更多句型:

To take … as an example, One example is…, Another example is…, for example

二、做比较方法:

写完一个要点,比较与之相似的;又写完一个要点,再比较与之相反的;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指纹,没有相同的树叶,文章亦同,只有通过比较,你才会发现二者的相同点(through comparison)和不同点(through

contrast)。下面是一些短语:

相似的比较:

in comparison,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manner

相反的比较: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sely, whereas, while, instead, nevertheles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compared with …, …

三、换言之没话说了,可以换一句话再说,让你的文章在多一些字,或者文邹邹地说,是让读者更充分的理解你的观点。

实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下面的句子实际上就三个字 I love you!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you. That is to say, I love you.

I am wild about you. In other words, I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you.

或者上面我们举过的例子: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

因此可以这样说:I cannot bear it. That is to say, I cannot put up with it or I am

fed up with it.

更多短语:

in more difficult language, in simpler words, put it more simply

英语写作要诀twenty-word formula

agreement: 主语和谓语在人称、数上的一致,关系代词与先行词的一致。

ambiguity: 尽量不去使用可能引起歧义的词语或句子。

brief: 文章“简为贵”,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

coherence: 文理通顺,前后连贯。

development: 主题的发挥应当充分、合理、正确。

division: 词汇、句子、段落要分配使用得当,划分要清楚,避免使用重复字句和种子片段。

figures: 正确合理使用各类修辞格式。

inflated diction: 不使用做作的语言。

key: 用适当的关键词突出主题,每段都应有主题句。

logical: 内容要符合逻辑。

message: 信息要新鲜、确实、可信。

omit: 合理删除多余的不必要部分。

proposition: 主张、观点、论述要清楚肯切、合情入理。

punctuation: 正确适时使用标点符号。

relevant: 文章一定要要题。

sentence pattern: 句型要尽量多样化。

straight: 开门见山,直来直去。

style: 文体恰切,适合内容要求。

tense: 动词时态要正确、一致、变化合理。

theme: 选题得当,主题突出。

成人自考语文答题技巧

在成考中,主观题一部分是阐释题,一部分是作文题,这两部分分值较高,得分多少直接影响总成绩。主观题复习中,考生要会从原文中找答案,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成人高考《语文》分1卷、2卷两部分,1卷为机读题,4选1形式,有2部分内容,一部分是18分的基础知识,另一部分的阅读占12分;2卷分值是120分,其中散文阅读占25分,古诗文阅读占25分,小作文占20分,大作文占50分。

实际考试中,主观题的阐释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现代文阅读一般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然后阐释分析结果。结果正确与否,取决于考生阅读中能不能从提供的作品中获取答题相关信息。

复习时,每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式等,都是考生要重点掌握的信息。考试时,首先会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判断力,即考查考生是否懂得题目在问什么,如问的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还是文学表达技巧方面的。其次考查考生对该问题的记忆,即记起原文什么地方有相关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隐藏在文中。答案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原作提供的。如果想把题目做好,就要从试题所给作品中去获取信息。

答题时,要按题目要求,迅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答案。答案一般在文中都会有大致范围。如问某篇文章作者通过什么事物抒发了何种情怀,这样的内容在文中的结尾较常见。结尾常见的议论性、抒情性的语言,常常在无意中透露给我们答题的信息。

成人自考语文公文写作要点

一、下级机关一般应按照直接的隶属关系行文而不要越级行文。

二、行文常规:平行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应当使用平行文(如函、通知等),不能使用上行文(如请示、报告等),更不能使用下行文(如命令、指示、决定等)。

三、要分清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向上级的请示,不要同时抄送下级机关;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可以抄送直接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单位向上级机关的请示,应当根据内容写明主送机关和抄报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所请求的问题;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单位行文时,应当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

8.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篇八

一、文体知识积累

(一)基本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1)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4、线索:文章结构的红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5、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一、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整体感知

在领学生阅读文章时先抛给他们一个对整体把握的问题。如: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结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要达到的效果(主旨)

(二)动笔点评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读书的习惯。

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语言特点等。2)精读全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

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

5)赏析写法: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三)实践引路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散文的有关知识后先不要盲目地做题,我建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知识进行识别应用性地训练,可以给他们一篇简单的文章

结合文章进行体会。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

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作者:佚名 选文有改动)

欣赏:选文《美丽乌龟》叙写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曲折的内容,没有紧张动人的场面,也没有激动人心的细节,但作者睹龟“思”人,以小见大,从一只乌龟的生死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是就赋予这篇文章以丰富的内涵。

试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的感悟。

4.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慨。

解题:

第1题要求我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第一关要准确把握什么是“表达方式”,然后才能答题。所谓“表达方式”,指的就是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书面或口头的“写作”方式。于是我们就可以回答“叙议结合”。当然,答“先叙后议、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均可,但最好不回答“有叙有议”。

第2题要注意对答题的严格限定,即要求我们“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换个说法,就是要我们来概括文中故事的情节。于是我们就可概括出这样的情节: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答这样的题,也允许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

第3题要联系到前面已经有了的答题铺垫,即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再看看题目中的提示,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再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儿表达的,是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如果再简洁一点,答“人生”、“生命”也是可以的。

第4题比较容易找到答案。这个画线句说到“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那么,下文中的“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就一定是与之照应的。

第5题答题的关键是集中目标。题目中要求说说“对比”,但没有指出要我们说说与什么有关的对比。既然文章是写乌龟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对比”一定与写乌龟有关。于是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来阅读文本,发现“对比”,可以进行如下的表述:①乌龟忍饥挨饿却活下来与吃得太饱而撑死形成对比。②乌龟的来之不易与很快死去形成对比。③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饿不死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撑死形成对比。④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与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形成对比。以上只要答出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当然,表述与之相近就行。

第6题有三个限定:①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②只写一句话;③这句话是表达自己的感慨的。所写句子一定要符合这三个条件。最为重要的是这个句子要表现出一定的理性,不能写出“乌龟真可怜啊”这样的话语。类似“忧患带给人生的斗志,安乐使人丧失活的斗志”,“希望远离忧患追求安乐的人,很少会想到忧患给人带来的勇气与力量”,“人因为安乐而死,由于忧患而生”等答案都是可以的。

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难点:文章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

1.能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在阅读中能把握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3.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主要是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能力的考查.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对作品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重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感的领会,人生哲理与优美意境的领略,精彩词句的品味及哲理性语句深层含义的品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自身感悟体会等等。

(二)近几年记叙性散文阅读考点: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品味能力。4.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5.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中考阅读题及点评

心灵折旧费

(1)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

(2)这是五年前的事儿。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这类的东西。

(3)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马毛钱,买了一包抵挡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换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4)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待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个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5)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6)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是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7)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楞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8)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

(9)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声的心灵折旧费。

1.(3分)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

大哥借车给汉子————()————()————()————大哥想要还钱

2.(2分)文中说“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大哥为什么“得意”? 3.(4分)请你说说7.8段中加点的“甩”和“抢”好在哪里?

4.(2分)文中第5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3分)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1.大哥盼换车

汉子还车

大哥要钱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抓住故事情节的主人公,注意语言要简练。其一般格式是:X X(人)做了X X 事。

文章记叙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位陌生中年汉子来向大哥借自行车,借车后的大哥受到大嫂的嘲讽,大哥盼望这位汉子信守诺言、准时还车;终于汉子来还车,大哥向他要钱;那汉子掏出20元钱给大哥,大哥在汉子走后发现原来车子许多地方被修理了;大哥想要还钱,没有成功,记住了这个教训。综合分析不难归纳出答案。

2.能挣20元钱,能得到老婆的赞许。【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要了解为什么“得意”,首先要明确“得意”的是什么。由“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可知,大哥得意的是自己的聪明。这种聪明体现在:挣了20元钱,能得到老婆的赞许。

3.写出大哥对嫂子的不满、着急还钱的心情、对要钱的自责,表现大哥在本质上是善良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词表达效果的品味能力。(7)段中大哥将自己得来的20元钱“甩”给了嫂子,表明他对嫂子注意利益的不满。(8)段中大哥看到自己的车子被整修一新,明白了汉子的善良、知恩图报,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希望赶紧还给那个汉子。4.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有:(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5)段中“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是一处环境描写。其作用一方面写出了大哥等待汉子还车的着急心情,一方面又为下文汉子果真来还车埋下了伏笔。

5.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直间的真诚与信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这篇文章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主题。

“20元钱”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的叙事线索。这20元钱就是大哥的“心灵折旧费”。这20元钱使原本善良的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陌生汉子对大哥以诚相待,大哥却不信任别人。

(四)考点点击

点击考点一

概括类试题 考查内容

1.直接概括人物性格。

2.直接复述故事情节或概括内容。3.理清文章蕴含的情感及线索。例:(10道里一模)《喜鹊窝》描述第一个喜鹊窝的命运时,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四字词语将下面横线补充完整。

心花怒放——(提心吊胆)——(悲痛欲绝)——(抑郁不乐)(10道外一模)《幸福的篮子》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相遇。我在公园里与老太太相遇。(10香坊一模)《卖白菜》阅读全文,说说母亲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勤劳、坚强、慈爱、诚信、注重做人的尊严 解题技巧

了解内容概括方法:1.文章标题法2.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3.一线串珠法4.六要素法 答题方式:概括要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概括题归纳要点注意: 1.总分关系抄总

2.并列关系,层层相加概括

3.主次关系,取主舍次(转折和递进关系,舍前取后)4.叙事段落。要素概括法(人+事)点击考点二

语句的含义与作用

考查语句的含义及作用是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试题。往往通过对句子的理解进而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查内容

句子含义与作用常见的题型:

1.说一说文中X X X句子的意思(或含义)2.说一说文中X X X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作用)(10道外一模)《幸福的篮子》如何理解第⒁段“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这句话?

其实每个人的身边都围绕着幸福,但只有在艰辛中保持平衡开朗的心态,才能充分享受原本就拥有的幸福。解题技巧

句子的含义=句子的意思+思想情感(或告诉我们的道理)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含义+效果(准确、贴切、生动、形象)作用=表达效果+结构作用(过渡、照应)

回答此类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点击考点三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考查内容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例:(10道里二模)《爱,从来不卑微》第(8)段中加点的词语“消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丧失(淡漠)

原句: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09道里三模)《一条短信》文中的加点词语有何表意作用?

我震撼了,给老爹的一条短信,老爹竟然整整保存了三年而没有删除!....“震撼”高度概括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包括震惊、感动、愧疚。“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从侧面表现老爹对独生子短信的珍视,父子情深跃然纸上。解题技巧

注意以下答题方式:

1.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基本含义。2.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特殊含义。

3.结合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4.结合主题,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点击考点四

环境描写及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一般情况下,往往在景物描写上设考点。考查内容

X X语段(或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10市模)《和平的声音》作者描写“我”走出纪念馆后看到的美丽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与纪念馆里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表达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珍惜。

(10南岗三模)《教师的窗前》第(1)段中画线句“没有学生的楼道,清静得如同电影的默片,将时光倒流”有何作用?

渲染了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怀念,引出下文对学生时代的回忆。解题技巧

首先要弄清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掌握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格式。环境描写的作用:(1)烘托人物心情(2)渲染气氛(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格式:

(1)烘托(谁)人物+(什么)心情(2)渲染(什么)气氛

(3)推动(怎样的)情节的发展(4)交代(怎样的)社会背景(5)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点击考点四

理解文章题目 考查内容

1.理解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2.理解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3.文章题目的作用。

例(10道外一模)阅读全文,说说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 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解题技巧

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

表面意思就是在文中出现的浅层含义,可以是文中的一句话,一件事,也可以是文章内容的简单概括。

深层意思就是文章的主旨,要结合作者情感、人物品质、事件意义来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题目含义+题目作用+答题术语 点击考点六

开放命题 考查内容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的独到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和感悟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 例(10中考)《人性的爱抚》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集合连接材料,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要求见解深刻,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

例(10松北三模)《母亲给出的答案》

在你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也有过类似“儿子”一样的疑惑,你得到了怎样的回答?请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谈谈感受。(10道里一模)《喜鹊窝》 假如你是当年啊偷喜鹊宝宝的淘气男骇,读此之后,请给你无话不谈的朋友发个短信,谈谈你的感受。解题技巧

1、概括文章主旨

2、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分析

3、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或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4、结语。

(五)其他一些基本规律

1、表达方式作用

记叙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的作用:表明观点,点明中心 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描写及其作用: ⑴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

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③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⑵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④深化作品的„„主题; ⑤暗示社会环境的„„;

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2、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引用、夸张、拟人、对偶。

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⑵排比的作用: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⑶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⑷对比的作用:通过„„与„„相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铺垫(引出下文、铺陈夸张)、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

4、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

⑴、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总领下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⑵、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⑶、尾段或段尾、篇尾: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5、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6、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关键句的赏析——四抓四联系:

四抓: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描写); 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

8、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9、阅读步骤: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第三、注意摘取原文。第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

2、词不离句。

3、句不离段。

4、段不离篇。

结语: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在散文的阅读测试题中,经常出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内容,这些相关的知识都应具备。如果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看懂,是谈不上准确答题的。

2.需要认真细腻的品析。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中,在应试阅读中,也都要注重从字里行间看出它所蕴含的情味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品”,善于“析”。散文阅读中很多考点所涉及的都是细节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细致耐心地答题。刘老师:先把这个不太成型的稿给您发过去,请您审阅一下,提出您的修改意见。同时我也继续充实,理顺思路。然后我再改。

谢谢

上一篇:自己写的文件分析器PE DeCODER v下一篇:民族团结之花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