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2024-10-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精选16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一

班级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班级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度、物质、精神、行为四种文化形态的建设,使班级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作 者:张小锋 邵爽 王海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刊 名:产业与科技论坛英文刊名: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年,卷(期):8(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文化 班级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二

大学生一向被社会称之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随着我国新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系列,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比例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头上曾经的光环已经不再像昔日那样耀眼夺目。再加之由于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导致社会就业形势出现了一些难以达到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结果,因此,使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约1/4 的人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调查也表明,约有四成的大学新生和半数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较为严重,已经上升为心理危机[1]56,甚至频频引发象牙塔内的惨案,如清华大学女生铊中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惨剧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心理危机所致,所以,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的意义

高校所有这些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咨询活动,都需要通过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形式予以真实有效地记录,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原始凭证和历史记载,以便对大学生进行在校期间的全程心理健康跟踪服务。这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作用,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而且可以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乃至终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历史阶段性的心理健康记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不可或缺的档案信息资源,应当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95。当前,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技术支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开发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也可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也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方法,它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已有3 成以上的高校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其中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比例已达半数以上。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践已证明,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众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毋庸讳言,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建设、管理与应用还未得到全面普及,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前进阶段,有些高校特别是历史发展历程较短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即使那些已经建立此类档案的高校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项目不完备、心理测评方法不规范、建档工作专业化水平低、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程度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不强、档案功能没有有效发挥等一系列问题。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此类档案建设已经标准化相比,我国高校的此类工作还存在随意性强和缺乏制度化与标准化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立的科学完整性与应用开发方面,专门的研究还不多。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构建与应用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工作有待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完善,此项工作也亟须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进而形成科学管理的体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与咨询档案个人基本信息。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源,主要可以通过高校学生处等大学生管理相关部门来获取。其中包括大学生的姓名、别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直系亲属状况、血型、健康状况、所在系部、所学专业、入学时间等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最重要基础数据,它们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与咨询服务机构在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与咨询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3]77。它们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终生大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这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基本信息时,需要格外认真、细致,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差错,防止由此造成不应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隐患。在高校的现实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与此相关的事件。如某高校在大学生入校后所进行的体检中,由于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将相邻两名大学生的体验结果录入错误,从而造成身体健康的大学生由于看到体检结果中自己患有某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半年后果然忧郁成疾,成为真正的患者。后来偶然发现了其中的缘由,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彻底打消了低落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活动记载信息。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核心组成部分信息内容。它主要含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接访记录档案信息。包括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大学生的来访时间记录,寻求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问题的分类、性质、内容、严重级别,还应包括来访大学生当时的服饰、体态、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记录。第二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过程记录档案信息。包括针对来访大学生所提出的心理健康与咨询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接访工作人员所采用的处理程序、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处理结果、来访者满意度等记录信息。其中双方的语言交谈内容和心理测试内容是重要的档案记录信息。此外,还应包括符合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规定所允许的有关服务过程的相关录音、录像、图片、照片等各种类型的全程记录信息。当然,其中有些过程记录信息需要遵循必要的保密要求,为来访大学生提供个人隐私权的相关保护。第三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反馈记录档案信息。包括曾经来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追踪记录、定期随访记录、效果记录、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反馈等。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记录,不仅包括纸质档案记录载体,还应包括照片、录音、录像、摄像头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电子档案记录载体。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档案信息资源,因此,在经过长期累积形成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后,需要加强对其管理,方可更好地做到长期保存、及时参考、随时调用和资源共享。在这其中,将传统纸质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使之成为数字化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是重要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具体就是采用数字化电子扫描、数码相机拍照、高清摄像头录制等相应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所有的纸质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载体。由于这种数字化档案载体具有长期保存,载体介质不易损坏,可任意复制,便于远程传送,便于档案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因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最佳载体形式,也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基础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网络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也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互联网的网络中,要融入大数据的洪流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无法回避的,同时也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必要的互联网节点。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实现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现本行业、本地区、本省、本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资源共享。使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信息资源成为互联网节点中的一员,使得本校的这一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信息资源数据汇入大数据的洪流之中,成为更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的可参考数据。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的意义所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的背景、意义、现状、主要内容和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进行了研究。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从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调查研究和近期媒体介绍的大量案例中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很有必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编写《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反映《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预防、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帮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问题,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和夯实心理健康素质基底。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体现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对心理学知识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应用。通过活动性课程的演练,引导大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技能训练方式方法,达到及时解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体现出“个性的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特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总目标的大背景下,课程要体现出“个性的特色”。体现出“个性的特色”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确定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这种目标主张重视自我意识的提升,重视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在于能够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窥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控制好目标变量,在教学进程中实现课程目标。

(二)师生共同致力于教学过程的完成

心理健康教学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从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索式的活动过程,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之间共享经验于智慧,共享知识与意义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体验中“倾听自己内在本性的呼唤”的过程。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平等。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学生延缓对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他们正在体验的一切,在共同的反思中获得彼此的理解。师生共同致力于教学过程的完成,具体做法可采取:

1.讨论分析法。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讨论分析法,学生可根据资料与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不少学生对恋爱问题有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在大学不谈恋爱是人生中的遗憾”,等等。因而导致的问题则是: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有的失恋后情绪低落,影响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可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讨论主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讨论题目: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什么是爱?何时谈恋爱为最佳时机?当你真的失恋了,该怎样正确对待?等等。讨论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教师最后做出总结。

2.案例分析法。可把学生在自我认识、学习活动、情绪、人际交往、恋爱、个性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成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然后师生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办法等一起展开分析讨论。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应注重从学生关心和渴望了解的问题入手,力求使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一个优秀的案例会引起学生认识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使学生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激发处理问题的灵感。角色扮演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即兴性,创造自由轻松的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认清自己的问题,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现出来,即兴表演,当场发挥。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

(三)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校园生活和教育环境的体制与气氛中,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实现教育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认知层面的知识,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作用方式所具有的潜在性与见解性、作用过程的无意性与渗透性、作用效果的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作用结果的体悟性与深刻性,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可以完善该课程的形态载体,变单纯知识技能型课程为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相融合的课程。

1.校园心理环境的营造。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校园心理环境也就是校园中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部空间。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某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内化在自己的心理世界。校园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开展的心育活动,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布局、建筑物的造型装饰、教学设施的配置管理、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图书馆建设、教室宿舍内部的陈设布置等,在加强和改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时应注意统筹兼顾,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方向,定位要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并注意学校各区域划分的功能特点,以方便学生为出发点,尽量做到学习、生活、活动区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要注意环境设置的人性化,花草树木优美的布局合理的点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一些温馨的提示让学生感觉有家的温暖。

校园制度文化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在高校办学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校风和一系列行为规范。它通过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体现出来。

校园精神文化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无形之手。精神文化的主旋律,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导。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以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为原则,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感受到健康心理教育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

从系统论观点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非平衡开放系统,在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从隐性课程的角度看,教师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身心健康水平来影响学生,实现着“以心育心”的教育过程。教师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高尚的精神风貌都在有意识的传递和无意识的表露中,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激活

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有一种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被全体学生所体验的气氛,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弥散于教室的气氛是隐性的,它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堂心理气氛的激活,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辅导技能。教师以鲜明的节奏调节教学活动,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娴熟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赢得尊敬与信任,一个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3-16.

[3] 陈丽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4] 彭晓薇.论隐性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在原则[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8(2).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四

[摘要]

班级管理工作十分辛苦,如何能够驾轻就熟,从繁杂的事务中拎出头绪,做到游刃有余,是每个班主任梦寐以求的境界。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重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培养,最终促进班级团体积极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

为推进班级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特色班级是方法之一。班主任理应“勤”字当头,可真正当起了学生的“监护人”,没过多久就累得受不了了。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看来,要真正找到特色之本、特色之源,就必须另辟蹊径了。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此话可理解为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会决定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最终成功。只要能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就能叫醒一个梦魇,也能给学生打开一扇天窗。特色班级建设就应该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一、紧盯常规改变认知方式,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可尝试利用自然景物和活动对学生进行自强教育。比如跑操这项平常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激发学习动力,磨炼意志,展示班级风貌。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以各种借口逃操,或干脆不请假,要么躲在厕所,要么躲在楼道角落,一脸迷茫,无所事事,此种情况全校各班都有。细细分析一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家长娇惯,有好吃懒做现象,而且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常常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问题。针对此问题,引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学生理解: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屹立在山顶的梅花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开发者们,他们像青松,像秋菊,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令人仰望!以此来不断濡染他们。

教师通过躬行示范,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引领学生。如每天早操陪着学生一起跑,给学生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坚持到底的积极信念暗示,在跑的过程中提醒他们,要注意跑出节奏感、和谐美,要感受一种壮观美和生命的蓬勃与强劲之美。这种示范和体验也让学生逐步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慢慢地喜欢上跑操,并在作文中表示要做一个精神的巨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坚持奔跑,在寒冬里顶风迎雪,在困难中顶天立地。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怎样让他们主动富有激情地学起来便是个老大难问题。学校统一要求学生课前两分钟必须静下来准备好学习用具,进入学习状态等待教师上课,可有些学生就是做不到。想来想去,还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学习的激情没有被点燃。首先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改变自己对学生的`认识。以前唯分数是论,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宝”,分数低的学生就是“草”,在“抢分”的动机下,教师往往忽视大多数,打击一大片,消磨掉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自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想学习的。教师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从多方面来评价。本班R同学,数学满分150分,他只考了20分,也要面带微笑,采用积极归因的办法给予他帮助和力量,寄望于下次有更大进步。本班C同学,成绩不错就是不稳定,在中考前一个月,她纯粹不想学了,原因很简单,觉得学与不学一样。笔者分析发现她是缺乏自信和毅力,属典型的归因偏差,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改变了她的错误认知。她满怀信心地度过了最后一个月,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对于学困生,要不断灌输的一个思想是:学习不是逃避现实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不求最好,只求更进步,并不断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积极心态引领下,全班学生都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培养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所以,在生活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试图改变有些学生漠然甚至消极的心理,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唤醒他们的内驱力。笔者常用“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语)这句话来引领学生。当然,思想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归根结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笔者曾经为学生在教室里乱扔垃圾卫生不整洁而头痛,讲了又讲,可依旧不止。后来,自己一走进教室便很自然地弯腰捡起垃圾,这看似很平常的小事,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没人丢垃圾了,他们还主动擦玻璃,把教室维护得窗明几净、舒适温馨。学生善学之本在于乐学,而乐学之根在于幸福。通过引领,学生平衡了心态,树立了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做学生的幸福,这又为他们高效学习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大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有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 以上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1]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当前,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

1989年,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徐勇等(2004)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发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性等方面。田~(2oos)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其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居l、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原因: 学业的压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 情感问题 就业压力 对网络的沉迷 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制约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负担亦随之加重,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本,专心于考证、过级,无暇顾及校园文化活动。在打破铁饭碗,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犹显重要,只有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珊人,大学生是党和国

: 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搞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淡化,义利

观、节俭观、婚恋观及孝道观等发生扭曲。当代大学生是

社会上活跃而敏锐的群体.对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非

常敏感,也容易受其影响,因而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富含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有着独特的育人效能,可以从学生群体和个体层

面来看。

方面,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 育人效能有: 一

1、认同效应这是归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文化是群体化的。同样,校园文化具有群体性,对学生产生群体效应,它使学生群体朝向自己认 同的文化氛围。

2、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文

化、是向社会开放的,这就为校园群体行为及价 值趋向提供了较广阔的选择余地。同时,学校作 为教育场所,校园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并要在 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导向作用。对多种文化观念 和倾向,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批判 和抑制非理性、非主导的文化观念和倾向,指向 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内容。

3、规范效应校园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规范,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 受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无意、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现实的制约力量。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 的育人效能有:

l、修养作用我们常说的“学院式”“书生

气”“学生味”等,都表明校园文化定势对学生 的气质、人格等心理品质的直接作用。

2、促进学生社会化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格 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校园文化这个

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

丰富了,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空间;校园文化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起 着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 离家求学的学生在校园群体环境中,需自理自 立、独立处理问题,随着知识增长以及在共同的

文化背景下借鉴和参照机会的增多,他们会逐渐

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为人处世等,从而加快心理

成熟,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

教师队伍的素

质更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校风、班风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创新,校 园心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一软环境中得到不断成 长。全体教师都应以其为己任,首先要自觉地全 程参与校风班风建设,使校班集体塑造良好的形 象和氛围;其次要投入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 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或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 室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渗 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在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上,要以情为纽带、以理为基础,在德中陶 冶、在行中创效能,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最后,在其他的学校人际关系方面,如教师 之间的关系,尤其学生同伴关系,教师可起到协 调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全 程的,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每一位教师 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任何一个环节偏 离大局方向时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网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

熟。上网作为一种时尚,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并有相当多 的人网络成瘾,利用网络引导并服务于大学生,成为心理 健康辅导的新趋势。心理辅导员在网上进行心理服务。可 以称为网络辅导,具体服务方式可设立电子布告、网上测 验、电子邮件、个别或团体线上即时文字交谈、网络电话 等。网络辅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经济,易于 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教育,占领网上阵地的有效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备与此相 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 这 一能力和素质平台的构筑。除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 备的具体素质外,还应该是文理兼融、网络知识结构、政 治素质和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应达到较高的水准,这 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 强影响力

心理环境,即人文形态的软环境,包括一切精神和人文因素,其较为典型的形态要素是校 园的心理环境、校园的制度文化和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等,也可以说主要指良好的校风、班风以 及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 伴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催人向上,使人际 关系和谐。

2.5对网络的沉迷

目前,大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近年来因为上网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以及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逃避现实,试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心理空白。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畅所欲言,通过网上交友聊天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更加不愿面对现实,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致使网络成瘾。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现实世界的孤立,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寻找倾诉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 比比皆是,甚至靠浏览非法、黄色网站来打发时光。大学 生暴力攻击、出走、同性恋、自杀等过激行为层出不穷,就

作者简介:赵晶晶(1981一),女,辽宁锦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1【J孳。冀 彗 ∞

是因为大学生长期缺少具有现实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沉 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这必将 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导致人格 分裂,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谓校园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被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精神。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科研设备、文化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校规校纪等,校园精神文化则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教学科研以及文体活动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3.2.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大学生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6.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六

来源:www.lunw.com

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

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

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 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

心理教育课程标准如何确定,能否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心理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显著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七

1. 健全组织机构, 管理工作标准化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与学生成长成才向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应引起重视的课题。面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要从基础工作入手, 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做到实处, 立足当前校园现状, 做出合理的部署安排。学校应优化健全现有组织机构,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体系化、标准化, 建立一套属于自己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从组织机构来说, 学校可以组件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由校领导进行督导和组织, 学校各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和教育, 还可树立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 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工作。但是在建立组织机构, 健全体制机制时, 应重视外界作用, 意识到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家的共同任务来完成, 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当然, 管理机构和工作体制机制因学校而异, 引学生而已, 它的设立应结合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属于自己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由于各个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上, 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是独立的。由于各高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机制应对措施的不同, 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管理级别、隶属关系上也有所差异, 这样的差异使各个高校在管理、决策、实施方面也更加有特色。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各工作要素的建设方面要谋求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2. 完善保障制度, 建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应仅拘泥于表明, 应该将其以制度化的形式宣传给学生, 从制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性依据。例如, 学校可以为大学生们的实际问题出现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些总体方案, 明确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为了这项教育工作确实可行学校也可以根据心理咨询方面制定一些保密制度, 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各加容易接受, 保持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从宏观来讲, 通过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高校要在人员编制、制度建设和资金收入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在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同时, 学校应建立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通过阶段性的评估, 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用性参考资料。

3. 加强教育引导, 建立引导机制

第一, 院校要开设学生心理教育必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课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性的知识讲授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将其列为必修课可以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同时, 作为必修课, 学校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不同于科学知识的讲授, 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性格特点, 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个性化讲解。做到因材施教, 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合适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 有助于高校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 使其逐渐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21世纪的社会发展迅猛, 包括当今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 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入手, 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起版块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网站。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站获取心理学知识, 并且可以在版块里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心声, 提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要求。

第三, 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 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学生们自己通过切身的参与得到心得体会, 新颖的活动模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参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加深自己对实际学习的理解, 使其自身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4. 增强危机观念,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了防止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 学校要提高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预警和干预机制来提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做好及时解决和事后干预工作, 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专业性的心理辅导, 使其逐步摆脱心理阴影, 同时, 对符合筛查标准的大学生应及时约谈, 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其次, 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大学生心理进行评估, 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格外重视, 可以指定切合个人实际的心理咨询档案和评估档案, 通过不断地普查和档案记录, 早发现、早处理。再次, 一旦发现不符和常规心理问题应及时上报。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 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较为严重的也可到精神医疗机构等专业性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 有效避免受到影响的学生继续发生危机事件。同时, 建立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应注意以各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力,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咨询机构、校医院、院外医疗机构等多方努力不断落实执行, 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处理机制。

5. 重视教育保障, 建立各项保障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教育、心理问题筛查、咨询、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 涉猎的范围广,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的多方面保障。教育保障资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面对的现实性问题, 高职院校应设立项目的专项经费,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投入, 完善场地设施的建设, 以硬件设备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运用有限的资源提供高质量、切合实际的服务。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力,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新科技手段来发挥作用, 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首先,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因此, 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培训, 使教师门首先从自身做起, 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具备师德和师品的好老师, 不仅能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 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其次, 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的培训, 要认真为学生们选拔、配备、培养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人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背景, 面对不断兴起的专业和兼职师资队伍, 人们越来越关心的是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应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背景, 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备相应的心理咨询职业资格。并每年接受相应的课时培训, 或者是与其他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交流与探讨, 以保证信息的时新性。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度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已经被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 每年度每学期时学校应该安排各个导师, 班主任, 和各学生负责人参加一次心理培训, 保证该项教育的更好完成。

再次, 师资队伍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教师们除了要经过劳动部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定外, 还应满足各高职院校针对自身发展实际提出的一切要求, 师资队伍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逐渐成为具备相应资质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 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要求教师在各专业教学中谋求搞发展, 要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要细心观察, 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表达中挖掘并利用各专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心理辅导。

而后,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最后, 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问题上应认识到, 教师仅仅是教育的主体力量,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参与的范围要广泛, 这项内容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每个班级应设一名心理委员, 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指导, 并且也应该保证心理委员每年应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要求, 学校还应该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 以便于他们可以更加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彩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机制初探[D].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2]吉明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创新[J].江苏高教, 2012 (07) .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八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综述;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選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拔出来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協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

[9]李辉等.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07,3-9(1).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九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并适时干预校园恶性心理事件,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平安校园建设。我参加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与方案专题讲座。

培训从自杀预防基本理念、三级预防体系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如何识别和干预即将发生的自杀行为以及守门人培训计划和力量之源介绍四个方面展开培训,增长了老师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为学校开展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活动、讲座、心理咨询等各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积极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积极开展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如何帮助心理危机学生等,可以有效预防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强大的支持系统也至关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同伴的关心、支持,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本场培训会学习氛围浓厚,互动积极,参加培训的老师获益良多。本次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虽然遥远,但道路就在我们脚下,这一路上的跋涉都幻化

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心理的感悟和认识

123204019史天存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压力,加之他们的思想、行为还不够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及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调节能力。

本学期,我们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困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问题,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所谓的“健康”因为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去向全面和完善,心理健康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智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就要做好心理调适工作,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妥善地处理好心理问题,尽量避免发生不良事情。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外协调、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个体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与适应,使其生命充满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面联系促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表现在智力正常有强烈的求知欲、正确认识悦纳自我、意志坚定、情绪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格结构完整统一、社会适应良好。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了将近一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总是与标准有点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心里不健康,我们需要多加约束自己,培养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我还认识到优良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都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状况也促进我们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在发展个性品质的同时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自己的心理状况。

大学阶段,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就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读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进一步升级为心理障碍。上大学前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入大学后,由于远离家乡,长期在父母身边生活突然间缺少呵护,身在异乡学习生活总是有些不适应,加上对大学四年充满很多的迷茫;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室友之间的矛盾。各种压力交织起来,更使人感到焦虑、困惑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 篇十一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时至今日,这门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处于虚设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态度,存在明显的问题:

1.一些学校的教育目标重社会规范,忽视学生主体需要

我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历史仅有20多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仍有很多的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将这门课仅仅理解为一门教育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教育性,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样板、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但这种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主体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逆反和叛逆,甚至出现师生的关系紧张,教育成效性受到威胁。

2.教学内容缺乏渗透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中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进步,但一些学校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它课程教学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当成了任意灌装知识技能的容器,这种众多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渗透性的缺乏既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孤军奋战,缺少了心理教育理念和应用的支持,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是本课程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有几百种,各省市(区、县)校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很多学校过于追求及时回报,教学内容因时、因事、因人而随机实施,不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各层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无从谈起。

3.课程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模式上多遵从单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表现在过度注重知识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心理健康课程应具备的可操作性、愉悦性、渗透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课演变为一节心理卫生课或政治课,甚至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负担,这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更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中学心理健康课程需要摸索具有心理健康特点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低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从心理学或教育学毕业的心理学任课教师明显不足,很多中学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特点,认为谁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程,很多的教师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如校医、政治教师、以及其他小科教师等等,且常常不经过心理学知识培训就直接上岗,其薄弱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在知识传授、心理辅导和咨询中都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学心理健康课程

积极建设中学心理健康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课,认识到他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知识传授的重要意义,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建设的。

1.科学确立教育目标

中学生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变化非常巨大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助学生适应中学的物理和人文环境,并做好心理准备。

(2)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努力塑造健康的性别形象,能够进行积极健康的异性交往。

(3)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和协调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差异,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培养意识。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理想,以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5)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学会主动调节自我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生活,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韧性。

(6)促进学生增进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生活目标,了解择业常识,为明智地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1)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所有的教育者也应在教育和教学中自觉体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行为,这既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中主动发展和成长。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连续性和科学性: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3.科学运作教学模式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既是一门独立课程,又要充分服务于其他课程,因此,其教学模式应既有独特性,又能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特点,同时应始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保持愉快心态。目前已有实践成效的教学模式有这样几种:

(1)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即以知识为核心,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以检查、导入、讲解、巩固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是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一种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心理知识的传授,不适于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2)团体训练教学模式:即以某个专题为核心,以班或小组为单位,以团体训练的模式,通过认知、操作、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形式,以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成长为目的,最终促使学生交往技能、情感自控等方面达到更高一层的心理水平,如:团队协作训练、同伴交往等社会适应技能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

(3)活动课教学模式:即以某种活动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如“盲行”活动课,就是通过学生对盲人角色的体验,来感悟信任和彼此的扶持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4.科学组建专业教师队伍

(1)严格考核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和进行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关键的一点是,他需要运用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和心理规律,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咨询与技术、心理卫生与健康等等,并在教育与咨询中自觉和有意识的遵循这些学科的自身规律。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学积淀要求较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也必须由专业的教师担任,切不可随意应付。

(2)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应形成一个教育队伍,而不是单兵作战,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员工、学校领导,这是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只有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教育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若干层次的教育,有的需要团体疏导,有的需要个别咨询,有的需要心理健康课堂上的知识教学,仅凭一两个教师的工作必然无法照顾到更多的求助者。因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助于教研组内专业知识的彼此助长,更有利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十二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的困惑, 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性方面的一些问题, 更能接受自我, 建立自信, 培养开朗的性态度;能够尊重及爱护他人, 不至于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还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性现象, 促进其明辨是非, 对于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总之,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性观念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 使其能够自尊、自信, 树立健全的人格, 为将来正确择偶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性启蒙教育, 但是, 从整体上看, 其性知识仍然贫乏。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 对其进行有效的性教育, 关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择偶并获得终身幸福。

二、影响高校性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的主要因素

1. 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匮乏,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 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知识, 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 内容陈旧和单一, 不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对10所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过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把性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 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态度, 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等问题避而不谈, 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内容。另外,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性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渴求。笔者经调查发现, 接受过正规性健康方面培训的教师非常少, 只占高校性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的10%, 取得相应的性健康教育资格认证的教师则更是少之又少。性健康教育内容贫乏, 师资力量不足, 严重影响着高校性健康课程的建设开发。

2. 社会、家庭在性教育问题上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建立性健康教育体系

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性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 在性健康教育问题上, 社会、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过程中, 社会、家庭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学校是主要环境, 但是, 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家庭氛围, 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 对学生的性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三者性教育的衔接问题上, 却存在着严重缺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 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指导更是显得贫乏。另外, 许多人对于性教育还存在误区, 觉得性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教;如果我们过于宣传性方面的知识, 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 从而没有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对于性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也影响着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

1.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在身体机能方面, 已经步入了性成熟阶段, 因此,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性知识充满了渴望。然而,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少, 导致许多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 性道德、性意识、性理念认识不足, 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教育, 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因此, 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性健康教育公选课, 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把性健康教育课讲得生动活泼, 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了提高在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危害的认识, 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用大量图片资料来说明其对人类的危害。

2.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 还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避孕方法。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性问题比较敏感、难于启齿的现象, 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法, 让学生回答问题, 答卷可以不署名, 这样, 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 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教育。另外, 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应该密切配合, 只有家庭主动配合, 关心学生的性心理, 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净化, 才更有利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 编写普及性强的性健康知识, 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高水平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建设开发也非常关键。目前, 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老师以及医学专业教师承担, 受专业的局限性影响, 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同时, 引进一些有资质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 青少年缺乏性健康知识, 不仅容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还容易导致性犯罪率的上升, 以及婚前性行为和流产女性人数的逐年上升, 因此, 开展性健康教育, 对提高大学生性观念、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丰满, 张德新, 黄江荣, 等.综合性大学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功 (教育版) , 2011, (12) :3-4.

[2]李何林.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在大学生中实施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 2013, 22 (5) :74-76.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十三

1、“有错你就说”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并排站成两列,用手搭前者的后肩。用数字代替方向(如1代表向左,2代表向右,3代表向前,4代表向后),由主持人喊口令并监督队伍行进情况,犯错的同学需主动举手示意,并大声对组员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方位辨别能力,与此同时让大家敢于面对错误并及时承认错误。

2、“撕纸游戏”

游戏规则: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坐着,然后由主持人给每个人发一张白纸。然后由主持宣布让大伙闭眼,并按照指示对白纸进行对折,然后进行撕角。最后睁开眼睛将被撕的纸张打开,互相对比下看有什么样的不同。

游戏意义: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人与人之间要少一点误会,多一份理解和体谅。

3、“寻找支点”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为若干队小组(两个人互相手搭着肩),由两个人出来互相追赶,逃跑的一方需迅速地找到一组组合,并迅速用双手搭在对方肩上,然后该小组另外一名成员需要迅速离开以躲避追捕人的抓捕,同样需要找到另外一个栖身之所。(被抓者视为失败者,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需要表演节目)游戏意义:人是需要帮助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个单独地生存下去。

4、压轴大戏——“信任背摔”

游戏规则:需要一定高度的桌子和椅子,以及一条尼龙绳。由10名男生负责两两对接,形成一张手网。一名学生要绑住自己的双手,然后站到高处,背向手网。主持人和组成手网的同学开始为其呐喊助威,准备好后由高处的同学往后倾倒。身体在倾倒过程中出现弯曲的则视为失败,笔直者视为成功。考虑到该游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作为主持人需多次并重点强调一些细节。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篇十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想要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差。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可塑性很强又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向成才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现在大学生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着很多的心理问题。为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适度运动、②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③保持心理健康、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⑤适时干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⑴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评定;

⑵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⑶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⑷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及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

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成因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⑴生活适应问题;

⑵学业问题;

⑶情绪情感问题;

⑷人际关系问题;

⑸人格与性教育问题;

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① 社会层面、②家庭层面、③教育层面、④自身层面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许是受常规思维的影响,我也觉得 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学习了这门课后,我对这件事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主要是存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进入大学后,要学习专业知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在理解和吸收上会越来越吃力,心情也会越来越烦躁,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们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这就涉及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很容易冲动。还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尔虞我诈,极度的不信任。因此,我们要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真心待人。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外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着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加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在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自己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快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地环境中,去最大限度发挥你自己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丰富而深刻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有不完善之处。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

㈠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过度的自我拒绝。㈡大学生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过度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

㈢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偏差:

①“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② 过分的独立意向;

③ 过分的依赖心理;

④ 不当从众行为倾向;

⑤ 过分追求完美。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Ⅰ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Ⅱ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产生矛盾。

六、如何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1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他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要, 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这种基本生理需要之后, 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 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 要产生这种归属感, 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种认同感:他能否接受这个班级, 取决于他在这个班级中能否按他的理想发展, 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汲取的营养, 这包括必要的人际关系, 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 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属性。

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心理, 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 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和认可, 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 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 家庭情况复杂, 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有很多很多孤僻的冷漠的学生, 成绩也很不理想, 但实际上只能说明他对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兴趣, 并不能说明他的其他方面。即便没有过人之处, 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 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针对这种实际情况, 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 比如棋类比赛, 男女混合篮球比赛, 或是小型的自编自导的晚会, 使许多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另一面, 实际上也有助于班级同学对他的一种重新的全面认识, 培养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在这儿没有批评, 只有鼓励, 形成一种积极的活泼的班风, 为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个性添砖加瓦。

二、培养学生对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 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 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 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 班风, 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 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班主任作为一个家长, 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 培养一种自立精神, 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 学生以班级为家, 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 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 开始由全体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因为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尽管很全面, 但是比较抽象, 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这种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 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 从人格与道德的角度要求学生言出必行。有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沟通很少, 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 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 家庭事务从不顾及孩子的意见, 忽视了孩子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要建设班级文化氛围决不能忽视这种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珍视和逐渐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他今后、对事业、对工作、甚至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通过责任感的培养塑造学生人格

当学生逐渐担负起对班级的责任感, 那么班级就会朝着共同的良好的预期目标发展。在这种良性发展过程中, 随着班级的凝聚力增强, 同时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个体人格表现为一种独立思考, 独立选择的权利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学校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很多观念逐步成型。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 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首先选择了班级管理这个角度, 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在班干部产生上, 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 不仅加强班级工作透明度,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此同时, 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 还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拓展思维的外延空间, 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 而不是靠一味的说教。

四、通过人格塑造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 而不是培养一批考试机器, 或是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艺术与生活的人。马斯洛动机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名学生, 能够在班级里做到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 自我追求的统一, 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能够令他实现自我价值。

16.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思考 篇十六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概念和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心理方面的记录。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概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基本资料。这些基本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大学生心理的背景资料,可以从学生的学籍档案里面获取。二是学生的心理测评信息。具体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测评记录,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和择业心理等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测评记录能发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防患于未然”。三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具体包括学生心理咨询的时间、内容和具体表现,心理教师发现的问题及辅导措施和后续的跟踪记录等。

1.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意义。我们经常说要保持身心健康,但大家对身心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只注重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各个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却少人问津。其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了病历档案,那么,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机构也应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好事。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的栋梁之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一旦这一群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将是巨大的损失。二是对学校和家庭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高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事前干预和疏导,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同时也为每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提供了保障。三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意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够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出现心理困惑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使其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宣传不够,学生参与不积极,使信度、效度受影响。高校一般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测试前没有对学生讲解心理测试的作用和目的以及对其今后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心理测试认知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一方而言,有些同学因为担心测试结果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或受到学校惩罚等,没有诚实作答。其测试结果可想而知,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致使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都受到影响。

2.2 内容单一,没有保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很多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大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或是心理测评,据此筛选出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作为重点管理对象。一般而言,在整个大学四年只进行新生入学这一次心理测评,而且测评记录一旦收集完毕就被束之高阁,成为“死档”,很少被利用。大一进行的心理测试只是代表了那一个阶段的心理状况,随着大学生活的进展,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交往上都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的心理困惑,出现了新的有心理困难的学生,或者随着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原来遇到的心理困惑慢慢得到了调节,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再困惑。原来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心理困难,原来没有心理困难的学生不代表永远没有心理困难。大学生处在求学、交友、恋爱、择业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波动和心理困难,仅仅以历史的记录去描述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状况是不可取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档案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心理测评记录,还应该包括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发生的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重大事件。

2.3 缺乏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分析和辅导人员,一般都是由学生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担任。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强的责任心的人才能胜任,从事心理领域的人员一般应该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由这些非专业人员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的规范程度和可利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建设档案手段单一、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纸质形式的心理档案,建立档案的手段就是通过发放纸质的心理测评表和进行纸质的心理记录。这一做法非常落后,高校的学生成千上万,一个个地建档,一个个地分析,工作量很大,这样做不便于我们及时地对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管理、分析和利用,也不便于对某个人的心理档案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行纵向的比较和跟踪记录。

3 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对策

人的心理和身体是一样重要的,身体有了疾病去医院就诊,医院会给患者建立病历,同样,人的心理出现障碍也需要得到疏导,需要建立心理档案。那么,我们可以仿照医院的做法,给正处于人生心理波动较大的大学生来建立心理档案。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对策。

3.1 心理测评前要加强宣传,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去医院体检和就医,目的明确,为了身体健康。同样,我们进行心理测评,也是为了心理健康。学校在进行心理测评前,要向大家讲清楚心理测评的目的,要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困惑,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测评的结果是要保密的,并且对大家的学习和就业等都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是来帮助大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这样大家放下了心理顾虑,会更诚实地回答问题。同时,认识到心理测评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减少抵触情绪,认真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档案的信度和效度。

3.2 保持动态的连续跟踪记录。我们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波动剧烈,心理状况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我们至少应该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进行连续跟踪记录,保持数据的动态性。这样产生的心理档案才能反映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才有更高分析和利用价值。

3.3 培养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医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样,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而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责任心,但是,绝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显得不够专业。所以,高校要有意识地引进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当然也可以选拔教师去培训进修获得相应的资质,这样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才更专业,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利用。

3.4 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心理档案。我们看到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医院都开始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我们的心理档案和医院的病历相似,反映了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也应该采用电子档案的形式。利用网络平台,以省(或市)为单位,建立各高校通用的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管理平台。每个高校都有一个入口,学生凭账号(一般为学号)和密码,进入心理测评系统测评,心理测评系统会自动生成测评结果,心理咨询师等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来了解和分析这些测评结果。这样便于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筛选出需要帮助的心理困难的学生,重点管理,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测评和分析的工作量,也便于定期跟踪记录,生成每个学生的动态心理档案。

上一篇:太和区“三争三创”促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下一篇:入团申请书格式内容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