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智慧的钥匙

2024-09-19

书是智慧的钥匙(精选10篇)

1.书是智慧的钥匙 篇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内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依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①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②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③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所取代,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这些说法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2.打开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 篇二

教学中,每每发现课下滔滔不绝、生龙活虎的孩子一到了课堂上却眉头紧锁噤如寒蝉,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不上来,与课下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多少次私下里自责:怎么就教不明白呢?细细想来,许是我们自己太笨,把孩子都教笨了。只有聪明的教师才会教出聪明的学生。要想打开孩子智慧的大门,教师手里没有“钥匙”怎么行?

教师手中的钥匙在哪儿呢?思索良久,我觉得原北京市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的手中就有这个“金钥匙”。他所创造的高考奇迹——1992年全班40人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竟然有15人,轰动一时。谁曾想,1997年孙老师全班40人参加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竟然达到22人,创造了全班55%考上清华北大的神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是令许多重点中学都为之咋舌的奇迹!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谁会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孙老师的班上?

那孙维刚是怎样教学的?他是怎样创造了这个教育界的神话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孙维刚认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学生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作为一名班主任,孙维刚认为“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孙老师的班上,唱歌要唱革命歌曲,看书要看积极的书籍,学习着装要朴素,递送别人东西要用双手,教室里必须一尘不染,放学回家要帮父母做家务事,下课后必须坚持跑步训练……早已被社会上淡化的“养成教育”,在孙维刚这里还是“香饽饽”。看来,教学还真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与“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孙维刚用简简单单16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过,他的成功却也是这16个字远远诠释不了的,只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着这样一把“钥匙”,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就一定会打开我们孩子智慧的大门;也许,你不经意间把它放在哪里,忘记了,那就赶快去找找吧!为了我们的目标——“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作者单位:白城市洮北区铁路第二小学)

3.书是一把钥匙作文 篇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钥匙”是什么吗?有人会说,不就是开门用的普普通通的钥匙吗?可是在我这里要是另有含义。

我很喜欢读书,因为每读一本书我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书就是帮我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读过很多书,有:《昆虫》、《宇宙》、《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等。我很喜欢《昆虫》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草履虫脱皮是把前半身和后半身分开脱的,还有就是生活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眼球蛛在树枝上垂吊。由于八个单眼中有两个异常大,所以叫眼球蛛。我一看书就老牛拉不动,大象拖不走。妈妈亲切地叫我“小书虫”。妈妈既高兴又担心,因为怕我累着,所以经常把书藏起来。不管妈妈藏得多隐蔽,都会被我翻箱倒柜的找出来。有一次妈妈又想藏书,我得使出杀手锏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妈妈让我睡午觉,我爽快地答应了,假装睡着了。妈妈看我“睡得很香”就把书拿走了。我慢慢睁开眼睛,踮着脚把门打开一条细缝,妈妈果真有把书藏到床底下了。我暗自高兴妈妈没有看到我,这样我每天放学回家又可以看书了。

在我看来,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书读的少写作文自然就没话可写,所以我下定决心多读书、读好书,丰富我的大脑,提高我的写作水平,让“钥匙”这位朋友陪伴我一生。

4.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 篇四

近段时间读了《给教师的20把钥匙》,感触颇深.本书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增强研究能力的钥匙、发展教师专业的钥匙、提升教学水平的钥匙、改善学习方法的钥匙。现在谈谈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的语句或者一些感想。

1.教师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经常吸取他人的经验,才有利于增强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经常回答一些总结性的或者让自己反思的问题,如:你在备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上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考试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提问方面有什么经验?等等,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以后好继续发扬,总结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以后注意扬长避短。

2.要千方百计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地、主动地、体验地、合作地进行学习。这有一定的难度,让成绩差的学生都考出好成绩,肯定要多好很多时间,如果少数还好,但如果这样的学生太多,难度就大了。

3.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有效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很好的方法,以后一定注意做到。4.没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5.真情——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篇五

——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

施情感教育的相关思考

重庆第七中学校

王治

提要: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到来的世纪之交,我国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又一次有益的推进。在这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通过对自己粗浅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尝试着探索出一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较好融入情感教育的小路,以待各位专家同行悉心指正。

关键词:新课标

人文性

情感教育

(一)前言

中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受到多方非难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中学语文教学可谓正经历着一个新旧交替的阵痛期,在一切都还处于尝试的时候,难免会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因而在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前,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也存在诸如工具性和文学性谁占主导、语言教学与文字教学如何配套、理论化与实践性如何协调等问题的争论。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的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成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所强调的不再只是语文的工具性。应该说这是中学语文学科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变,可以预料,这一对于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突破困境,迈入坦途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呢?我认为,重视对直接参与课程的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内在感情挖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因素,特别是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点滴经验浅谈

语文新课标的出现,为语文教师转变根本的教学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我近期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情感因素予以重新整合,使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由理念转化为现实。

1、实施情感教育应立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成功融入情感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对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观。

语文不应被当作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工具,按照教育现代化对人的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应以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群体及每个个体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人文”特性和优势,这在“新课标”中被描述为“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及学生的发展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大大改观了传统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单向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也因此转移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形成相应的语文技能,而且也通过学习为人处世,与人合作共处,而不仅仅是考试机器甚至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实施情感教育应以引导学生情感为本位

像先哲曾向我们告知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注意到接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为一种宽容,允许学生述说真话,抒发真情,探寻真理,对他们独特的情感充分尊重又积极引导。

譬如,在教学《屈原列传》的时候,就有学生质疑屈原选择死亡是不是勇者的举动。如果这时教师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肯定,都可能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在教学中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了对“生存与死亡”“屈辱与尊严”的相关讨论,学生的情绪和思考因这些有趣的论题而被带动起来,通过热烈的探讨和辩论,使学生在各抒己见、各言其情的过程中较充分地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由此对屈原的自杀、生命的意义、尊严的可贵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人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本课的教学从而也没有变为简单的认字识词、学习语法的文言文教学。

这让我深深感到融入情感教育必须建立在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3、实施情感教育应以改良方法为必要手段

当然,单有教学的正确观念,还必须改良教学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都应有所改变。教师应在教学中淡化强制与约束,运用启发、引导、激励的相关机制,用“心”施教,动“情”施教;而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特别是运用新《课程标准》第三条明确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量变,而是渗入了师生双方真实情感体验的结晶。

在一次课外阅读课上引导学生鉴赏汤显祖的《牡丹亭》,学生们因为剧情设置的离奇荒诞而怀疑文章的可信度和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的真实性。学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一方面可以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可以感觉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认知的错位。如果不对这一极有价值的问题予以答复,学生势必会长久地心存疑虑,进而直接影响对《牡丹亭》鉴赏的深入。基于对《牡丹亭》的情感认知,向学生们介绍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基本理念——“真情说”,汤显祖写作此剧目的恰恰在于以“情”反“理”,张扬人之“情”的能动性及其超越生死的创造性力量。并以他在本戏的《题词》为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学生们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不由对作者的苦心孤诣由衷赞叹。这次成功的情感教学不仅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更深刻地体验到惊心动魄的爱情,也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对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试想,如果教师对《牡丹亭》知之甚少,或是在方法上对学生简单灌输,学生也就无从积极自主地开展合作探究。教师无“情”,学生也无“情”,没有真情的教师不会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情感不丰富的语文课也培养不出具有真情的学生:可谓是语文教学中“理之必然”、“情”之必然。

4、情感教育的深化必须加大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分量和权重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文曾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如果综合考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可以清晰感觉到一个鲜明的特征——“情者,文之经”,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之诗文大都辞真意切、饱含深情,不少是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文辞优美、声情并茂,如《背影》里的父子情,《我与地坛》《游子吟》里的母子情,《孔雀东南飞》《氓》《关雎》里的爱情,《藤野老师》《我的老师》里的师生之情,《故都的秋》《再别康桥》里的思念之情,《黄鹂》里的对自然的热爱,《离骚》里对祖国的眷恋„„无不在抒写人间的诸般情感,无不体现出对情之真、情之善和情之美的热情讴歌与赞美。

但这些活生生的情感因素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忽视、冷淡,语文教学成了索然无味的文章解剖,成了生硬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一个个字词的反复生硬揣测抢夺了对情感的真切感悟和体验的时空,对字词篇章布局安排的枯燥划分大大妨碍了至真、至善、至美之情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解读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精彩的情节被消解的无影无踪。即使面对饱含深情的诗文,学生们大多表情漠然、无动于衷,完全成了语文学习毫无快乐的奴隶,富有感情文本在他们心中毫无美感,当然更不会使他们产生多少对语文学习的快感了。这种对文本情感因素漠视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考察中。要使情感教育得到切实的深化,就必须加大在教学中的对情感体验的分量,并在对教学效果的权重中得到落实。

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真怀疑还有多少学生还会倾心学习并热爱语文这一学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所能感到的最大悲哀——面对最宝贵、最丰富的情感资源却困顿得难以维系教学中最微薄的快感„„

痛定思痛,这不能不说是因语文教学长期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而结下的苦果。

(三)小结

现实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这样被动的语文教学现状,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应变能力、教育教学的科学研讨能力、在新形势下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工具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可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情感教育,不至于在困境中徘徊而不能自拔。

在文章的最后,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心得体会在于:要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富有实效、卓有成效,必须建立在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从教素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和探讨,以“情”为主导因素来调整教法和学法,将“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书目:

①《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主编

杨小微 刘卫华

湖北教育出版社

②《现代教育科研

原理·方法·案例》 主编

王坦 张志勇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③《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用教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武汉出版社 ④《语文教育行为论》

刘永慧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⑤《语文教育行为论》

曹明海

6.书是智慧的钥匙 篇六

一、尊重学生,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那么, 作为教师, 课堂上我们就必须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在这样的氛围里, 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二、抓住主线, 着眼整体, 形成问题链

提问首先要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 沿着课文的主线顺藤摸瓜, 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问题链条里的一环, 环环相扣, 形成问题链。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七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 课文的主要线索:年轻美国的窘境→制定宪法解决问题→民主制度的建构 (宪法的内容) →宪法制定的意义。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独立之初的美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怎样来解决问题? (制定宪法) 又会有哪些问题? (宪法的完善) 解决问题的成效有哪些? (宪法的意义) 。这样, 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 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梯, 使学生形成链式思考, 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难易适当, 以生为本, 符合教育规律

提问不宜太难或是太简单,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可以概括为:值得跳、够得着。提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值得“跳”;同时, 又要适度, 让学生可以“够得着”。只有这样的提问, 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因为这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巧设情境, 引生入境, 拓展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 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五、巧作安排, 因材施教, 层级得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而不只是部分学生进行思考。但是,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成绩好坏不同, 参差不齐;反应的速度有别, 快慢不一;回答问题的习惯迥异, 有的积极踊跃, 有的沉默不语, 而且后者往往是多数。

鉴于此,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分小组学习, 进行竞赛。小组内部分工明确, 有独立完成的部分, 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分到的问题因人而异, 基本符合学生各自的能力、爱好、特长等特点, 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合作完成的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也可以起到互相督促、检查的作用, 最终实现“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六、鼓励赏识, 适时评价

提倡赏识教育, 不是说对学生的答案都可以用简单的“好”、“很好”、“很棒”这样含糊的、概括性的语言评价, 如果这样, 久而久之, 会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失去兴趣。教师的评价首先要切中要害, 挠其痒处;其次要注意分寸, 留有余地, 给学生再次努力的空间;最后一定要提出要求, 明确希望。适时评价的语言尽量要生动, 有针对性, 如“你真了不起, 老师都容易忽略的细节你都没放过”、“你挺有政治眼光的嘛”、“想法很独到, 如果从……角度再补充一下, 可能会更全面”、“音质优美, 人也帅气”。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新的乐趣, 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路。

7.刻一把智慧的钥匙给孩子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兴趣;质疑;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加入“你不知道的故事”元素,创设“我的疑惑”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一、用“你不知道的故事”导入,交给学生一把兴趣的钥匙

清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面惊,不敢弃去。”这句话原本是说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的艺术,同样,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成功的新课导入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大胆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蜀道难》的时候,我请同学们先谈对李白的了解,然后趁热打铁,用PPT展示了第二个问题 “你所不知的李白”,内容包括“唐朝长安元年,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成名作《蜀道难》”。接着,我顺着这三点给学生介绍了李白的游侠情结以及与蜀地的渊源。学生听得很认真,尤其对于李白的侠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后来在解读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歌中瑰丽大胆的想象时,有学生就联系中国古代“侠文化”以及李白的身世,对李白这种自由洒脱性格的由来作了新的解读。

在上《咏怀古迹其一》时,我先请一个学生讲了昭君出塞的故事,然后用PPT展示了历史上对昭君的评价。接着,我又提了一个问题:“猜猜看,昭君和亲来到塞外,她的心情如何呢?”学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她背井离乡非常悲痛,有的认为她被奸人陷害满怀仇恨。我紧接着展示了历史上对于昭君和亲后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的客观评价以及匈奴人对昭君的特殊感情。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在诗歌鉴赏环节也就很容易理解杜甫当时因为自身处境而产生的身世流离之感。

诸如此类的导入设计穿插在语文课堂中,既活跃了语文课堂,也让学生真正徜徉在追求知识的海洋中。

二、用“我的疑惑”交给学生一把质疑的钥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通过语文课堂使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我的疑惑”环节,设置有迷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我预设的疑问中,让学生体会到质疑、解疑的快乐,并逐步形成质疑的习惯。在教《祝福》的时候,我质疑“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有的学生认为是老死的,也有的认为是饿死的,还有的认为是自杀。学生很快找到了讨论的兴奋点,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又针对其答案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例如,如果是自杀,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选择在祝福之夜自杀?自杀时候的心情是什么?如果是老死的,那么根据小说情节发展推测她此时的年龄是多少?这个年纪为什么会老死?说明她生前的境况如何?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也在这样的质疑中慢慢地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小说想要表现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归去来兮辞》时,我引导学生探究陶渊明归家后的心情变化过程,分析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心情的词语,并结合陶渊明五次为官的经历,引用他诗歌中表达自己雄心壮志的相关句子,讨论了陶渊明壮志难酬后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无奈心境。在课堂上,我与学生达成了共识,质疑陶渊明是世人所认为的真正的隐士,认为诗歌中的许多诗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细细品来,诗人既向往淡远潇洒的田园生活,又不满腐朽的现实,悲愤于壮志不得施展。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学生也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语文书下的注释一提到,“这首诗写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这种说法和我们课堂讨论的结果是相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思考,什么叫敢于质疑。当探究的结果向传统的教材至上的观念说不的时候,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

三、“做我想做”,交给学生一把快乐的钥匙

在课堂以外,我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特别的作业,真正实现让学生“做我想做”。在语文必修二“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的教学板块,我让学生周末回家用相机镜头记录下生活中你感受到的美,并配上两百字的图片说明。在高一下学期的暑假,我的作业是“利用假期,做一件你最想做的事情,可以是录一首歌,画一幅画,进行一次远足,做一份大餐,做一件手工艺品等等,并且用日记的形式简述你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和心情”。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文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审美情趣,而审美的过程也是收获快乐的过程。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新课程改革正是要求通过一种合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上好每一堂课,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探索知识宝库和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简介:李若曦,女,1982年生,现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中学语文教育。

8.书是智慧的钥匙 篇八

——历史

一位现代历史学者在他的课堂上曾说:“历史、数学、艺术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不同看法的人听过此话后一定觉得这是胡扯,在初高中的教学中,历史一直都是以小科的身份存在,有些小学甚至都没有历史课程,怎么可能历史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然笔者听过此话后第一个要思考的是“智慧”的含义是什么?究竟“历史”又是什么?

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两个字,首先看“智”的组成,上面是一个知道的“知”,下面是一个“日”字。是说一个人看着天上的太阳,他会去研究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太阳又是为什么会带来温暖等等,这就是知日的智,生活中不论是探究太阳、磁场或是数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智的表现,我们把这种能力又称作智商。

而“慧”字的组成,上面是两个丰富的“丰”字,中间是回归的“归”字的一边,下面是一颗“心”。这么把字一拆开就很容易理解了,意思就是很多很多的事物都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慧”代表的一定不是科学,它属于哲学,是情商。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在五台山的寺庙里毫不守佛门清规戒律,甚至最后醉酒大闹五台山,五台山方丈智真长老事后依旧原谅鲁智深,在送鲁智深下山前还传授他一套绝世禅杖杖法,并叮嘱“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智真长老为何对鲁智深如此大度宽容呢?仅仅是碍于赵员外的面子,肯定不全是,智真更看中的是鲁智深的慧根,这个慧根,非大智大慧之人是不能理解的,寺庙里其他的僧人尚未得道,他们是看不到的。智真长老最后果然没有看错鲁智深的慧根,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夜来钱塘江见潮信已至,忽然顿悟,了然师傅的偈言,圆寂于六和寺。而在武侠《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他从小和尚成为无崖子的弟子,再到西夏的驸马爷,虚竹靠的也一定不是智商,是一颗慧心。常言道“急中生智”,智商高的人,在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办法,可急中却不能生慧。慧由静来,定静生慧。有些人始终生性干净,心灵本真,他就是一个有慧心的人。而有的人在成长时不停的受到家庭和社会外来的因素影响着,他可能有很高的智商,但一定不能说这样的人有很高的智慧,至少慧心,他没有。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一定会受到很多的外来因素的影响,不然就不会考大学,就不会上班赚钱。但当我们在用后天培养的“智”去社会中拼搏的时候,时不常的也要抽个时间静下来。可以是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反思,也可以因为读了一本好书去感悟。让自己静下来,把自己的那颗慧心找回来。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一词在汉语中的标准定义是“过去的事实”。也就是说,历史一定是真实的,一定是过去发生过的,不会是假的。对于有些历史参考资料,因为没有确凿根据,我们把这些定义为神话或是传说。

今天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是从商朝开始,就是因为出土了大量商代的历史文物,通过考古的发现可以佐证史料的记载。而商代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朝,由于只是在史料中有记载,没有实物来进行佐证,所以一般是不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范围。当然像“盘古开天地““神农氏尝百草”这样的史书记载,文学领域还是喜欢研究的。如今的东方某国经常会爆出新闻“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新闻标题一点没错,该国也就是

能篡改一下历史教科书,真正的历史能篡改么?不能!侵略罪行,铁证如山,历史是篡改不了的,一旦篡改了,那就不能叫历史了,连野史也不能算,只能属于他们自己杜撰的小故事。说完国家过去发生的事,我们再聊聊个人。个人也是有历史的,不论是小学时拿了同桌的橡皮没还,还是上周末和朋友看了场电影,只要这个事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了,那它就是历史,而你就是那段历史创造者。比如说很多人喜欢写日记,这个人如果成了名人,成了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那这个人的日记也会成为国家和社会这段历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如《蒋介石日记》《朴槿惠日记》等。而大多写日记的人是没能成为历史名人的,但其日记也是研究个人的重要参考史料啊!并不是说普通人就没有历史了,哪怕仅仅过去一秒,只要是真实发生过的,那它就是你自己的历史。

历史启迪人类的智慧

历史是流动的。电影《驴得水》中校长的女儿佳佳说:“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那后面只会更糟”。的确如此,不论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个人的历史,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弄明白过去发生事的背后的东西。

如果曾经那件事是对了,我们要学着去发扬。战国赵武灵王见胡服穿着便捷,有利于骑马射箭,遂令全国百姓穿短衣胡服,使得赵国很快成为了战国初期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也成为了流芳万家的佳话。

如果曾经的那件事是错的,我们就要弄清楚原因之后去改正,只有这样,未来才不会越来越糟。所以才有了世人皆知的成语“吃一堑长一智”。

历史就是通过它独有的方式来带给人类“智”的提高,让人类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发扬经验,又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吸取教训,成长为社会的推动者。

历史又是静止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人性本是善良,在名与利的追逐世界中,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所做是否伤害到了其他人,再问问自己的所为是否又对得住自己的内心,也不失为情商的提高,也是“慧”的提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尚且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我们又怎能不去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历史呢?

9.书是智慧的钥匙 篇九

关键词基础教育反思教师对策探讨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已近三十年,教过数学、语文,还有思品等课程,自己也从民办老师做到了中心村完小的校长。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千方百计促使学生飞得很高很远。同时,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望子成龙。在第64个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的特殊日子里,总觉得想写点什么,翻开《教育家论教育》,“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先生的真知卓见让我这个教育实践者振聋发聩,许多论断让我陷入了沉思,感觉到现实中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我走进学校档案室,对曾经教育过的160个学生进行回访,对当年的“中差生”比“优等生”生活工作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以期在素质教育中,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优等生和“中差生”样本分析

1、创业就业情况调查。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197人,1983年-2000年共向初级中学输送了700余名毕业生。30年前也是就1983年左右的小学毕业生现在年龄41~44岁,基本处于事业有成的年龄;20年前毕业的小学生现在年龄约32~34岁,都处于而立之年;下面是对他们就业创业、生存的状况组织的几组调查数据(表1)。

(1)样本总数:共160人,其中:1983-1987、1988-1992、1993-1997、1998-2000年分段各40个样本。除1998-2000年样本段外,其他每段每年随机抽取8人作为调查对象。

(2)我们把分科60分以上视为优等生,均分60分以下视为“中差生”。从统计来看,优等生占学生总数的50%,“中差生”占50 %。优等生和“中差生”的比例约为1:1;

(3)就业结构分析。当年的优等生现在主要从事的职业:自主创业的法人7人、从事专业研究(编程设计高管)10人、从事餐馆交通运输业12人、建筑施工13人、从事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老师、医生、军人等)14人,占40%。“中差生”中自主创业的法人17人、从事专业研究(编程设计高管)6人、从事餐馆交通运输业27人、建筑施工46人、从事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老师、医生、军人等)8人,占60 %。在自主创业成功者中“中差生”共17人,占71 %。从事政府公共服务的22人中优等生14人,占64%;“中差生”共8人,占36%。

2、社交活动能力調查(表2)。

(1)自我认知能力。优等生和“中差生”中自信的人总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次都顺利迈过了那难过的坎,步入成功。(2)人际沟通能力。当年的优等生善于沟通的占40?%、一般的占50%、不善于沟通的10%;“中差生”善于沟通的占50%、一般的占50%、不善于沟通的0%。(3)成就感。优等生有成就感的占76.3 %,有挫败感的占23.7 %;“中差生”有成就感的占90 %,有挫败感的占10 %。(4)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优等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占90%,信心不足的占10%;“中差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占95%,信心不足的占5%。(5)家庭幸福感。优等生感觉家庭幸福的占70%,感觉家庭不幸福的占30%;“中差生”感觉家庭幸福的占93%,感觉家庭不幸福的占7%。

二、优等生和“中差生”的心理行为分析

1、几个范例。从政教处德育老师记录的违纪情况显示:“中差生”的违纪记录远远高于优等生。我校多次召开班主任座谈会,对学生开展了“我的心路历程”的心理调查,且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陈同学说:“每次星期六回家,不是遇到爸妈吵架,就是奶奶和妈妈争嘴,我真是无话可说……”

肖同学说:“爸爸生病卧床,我哪有心思搞学习?”想到自己的家和亲人时,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沉重,然后就对天长叹。

周同学说:“我学习是不好,但是开运动会时,得奖的都是我们学习不好的同学。但是老师总是拿分数压我们。”

X班一个学生恶习很多,打架、抽烟、上网……有一次抽烟被老师发现,处理过程中,这个学生拨通了远在喀什的父母的电话,当着老师的面,在电话中对其父母责问:“爸爸、妈妈,您们都不管我,您除了给我寄钱之外,还给了我什么?呜呜……”一席话,让在场的老师都沉默了,这些“中差生”并不是所谓的“坏孩子”,他们缺少温暖,缺少呵护,可以说,他们的恶习产生的原因是不平,是委屈,是无奈。我们凭什么怪他们?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须知“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2、班主任的日记本

各班班主任对“中差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指出了部分“中差生”具有共性的东西,石超老师有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大致记录了如下几种行为特征:

(1)自尊心强,渴望公平。“中差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又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希望老师能平等对待自己,尤其是在为班级作贡献时。(2)自卑心重,无心向学。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特别是跟优秀生在一起,更易自惭形秽;(3)自由散漫,渴望表扬。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果对自己做的好人好事表扬不及时便有情绪,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自制力弱,渴望温情。体现为坐不住,爱运动,体质好,逆反心强,爱挑战制度约束。有些“中差生”的家长并不图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难以得到父母关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石老师是这样分析的,影响“中差生”的因素有:一是先天智力低下。对这些学生我们在学习方面要求不能太高,要低于普通学生,要尽量给予扶持帮助,还要注意他们品行方面的发展。由于先天这个他们也无奈的原因,他们易受到周围的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等的歧视,易形成一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就本人接触过的学生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如:有的家长整天沉溺于赌博等,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教;有的家长忙着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温室里;有的家长教育思想、方法不正确,崇尚“棒下出孝子”,孩子犯了错只顾着往死里打,没有帮他认识改正错误;有的家长因夫妻关系等家庭问题对孩子疏于亲近;也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倔强,稍有疏忽其思想就会放荡……

3、沉重的思考

我们总是责怪“中差生”难管教,可是,我们想过他们的需要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而大部分“中差生”获得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之于他们,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我们又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吗?在农村,孩子教育投资很大,出门打工,成了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源头活水,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学生虽然在班上只占几十分之一,占对他的父母而言,代表着家庭的全部,“中差生”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我校五年级一个学生,中秋节的前一天,班主任刘老师与其闲谈:“……过节了,你想不想爸爸妈妈?”“想……”说话时泪水已盈满她的眼眶。后来这位学生给刘老师写了封短信,信中说道:“……我觉得您很象我爸爸却又有许多不同,爸爸在家时我可以无拘无束地和他聊,甚至撒娇,但与您谈话时我却有顾忌,更不敢撒娇,但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经常与我闲谈(不要只说学习)……”从这个女生的信中,我们感受到”中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父母之爱,倘使我们的老师能放下“架子”,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善待学生,多和他们“闲谈”,多给他们一丝温暖,这一特殊群体也会象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4、人生转化充满艰辛。广东恩施商会孙XX,是我校1985年六年级毕业生,当时成绩不冒尖,在中间,用分数划分,他应该属于“中差生”,他说,在创业中遇到很多困难,饿过饭,睡过街道,经历过无数次坷坎,但是一次次自我鼓励,暗示自己“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坚信有办法能克服困难,现在事业有成。本市某私营企业法人陈某,企业因融资遇到问题,在临界点就是一下子没有缓过气来,倒闭了。

5、简评。社会是一所大学,我们站在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人生坐标上来看待我们的学生。经过社会的分工和分化,让一些以前隐藏在学生内心的道德、判断力、责任感等优点充分表露出来;当然以前压抑在潜意识里的一些冒险精神、私利心、成功欲望也逐步显现出來。这些数据表明:基础教育对发展经济、推动家庭和谐,促进社会进步的中长期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开启“中差生”智慧的钥匙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神圣的,老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差生”的转变列为综合素质教学的任务来抓,教育学生怎样成才、怎样做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和学生做朋友,做交流沟通的心灵使者。

做学生的朋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学生很难向你敞开心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是孤独的,正因为孤独,所以渴望沟通与交流。孩子的父母有的打工去了,父爱或母爱缺失让他们有的很自卑,有的很暴躁,有的很困惑,有的很嫉妒,有的很自私……爷爷奶奶(或者外祖父外祖母)的隔代亲,总是容易导致放纵、溺爱,叔叔(舅舅)的管教,极易形成平辈之间由于爱的不平均导致心理畸形……正常的交流,是从人格平等开始的,父爱母爱对学生而言,是最重的情份,作为老师,如果在学生心灵孤独的时候适时地送上一点关爱,他会非常地感动。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你的字很漂亮”也会让他激动半天;当着学生心目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把她(他)拉到自己身边,帮他拍一下肩上的尘土,把她最闪光的长处说一下,效果很好。

我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在上述办法实施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我只讲了一个很准确的优点,另外一个用了辩证的办法,讲了两个优点后加了一个“不过”,希望么样么样。结果,前者的动力很大,放开手脚搞学习;后者谨小慎微,生怕出现什么不对被我发现,越发掩饰自己。所以我认为,赞美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把差生教好要比把好苗子教好难得多,因此和学生做朋友,沟通心灵仅凭课堂是不够的。

2、不要怕困难,说出来大家解决。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就会发现,在宁静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亲切的,富有爱心的,充满宽容的。我带了一个班的学生去河边沙滩上户外课,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沙滩上写一副字、画一幅画,用稀泥巴做一个物品。发现大多数人积极参与,也交上自己的作品。有少数几个人怕别人笑话,缺乏信心,这几个人恰恰不是平时的差生,当然我当着众学生的面点评了差生的作品,并且给其中的三个打了高分,他们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尊重,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我说:“同学们,我们这个团体是很优秀的,大家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了困难和忧虑,因为很多困难和忧虑甚至恐惧,说出来了,大家会想办法解决就不怕了。”

夜晚,学生们一个个脸蛋脏兮兮地回到教室,他们快乐得好象刚从夏令营回来。看到他们脏兮兮的脸蛋,我知道他们对拥有、友爱和自信都有了新的认识。而这,恰恰是面临困难时应该最先想到的武器。

3、教学生画“自我心像”,自尊自爱。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诗中写道:

我,我要比我想像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我经常给学生讲,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退一万步讲,纵然危在旦夕,总不能让忧愁和烦恼把自己憋死吧。

心理学鼻祖冯特[德国]1879年提出“构造心理学”,强调要教会学生“自省”的方法。我给学生说,要“制造”快乐,相信99%的烦恼其实是不会发生的。

4、因势利导,相信书籍的力量。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我有一个学生,听说从小被父亲管严了,内向,封闭,性格孤僻。我听网友说,《阿衰online》这本书不错,作者猫小乐说:“我喜欢自己笔下的阿衰,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我朦胧之中看到他的生活。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于,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他并不优秀,他只能用自我安慰来抚慰自己。他经常做出各种糗事,他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阿衰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他……”我的这个学生买了几本读了,看到阿衰的“恶作剧”,有时独自发出“咯咯”的笑声,觉得吧,自己周围的人也不是特别优秀,和自己差不多,也爱说话了。

5、还原自己以童贞,和孩子走得更近些。

我在美学原理上看到一句对话,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共饗。

一只蝴蝶飞进菜园里,豌豆花问:“妈妈,那也是一朵花吗?”

豌豆花这份童贞,无疑泄露了天机,豌豆花这一句话让静静的菜园更静,让静静的菜园一下变得热闹起来,有了和自己一样的花儿朋友,不再孤独寂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充满动感,充满友爱,俨然一幅美丽的世外桃园,谁说这不会让人动心呢?老师不需要板着脸孔,也要充满情趣。

赵忠祥先生主持《动物世界》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人问“赵老师,驴和马是什么关系?”赵老师说:“最确切地说,它们应该是亲戚。”用一个拟人化的语气巧妙地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

还记得自己的生物老师吴南甫上课时还教我们唱了一首歌“新鞋子还没有穿破以前,请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生物不是很严谨吗?多有趣呀。老师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童贞一下,在学生面前自我放松一下,流露一点脸红的感觉,有好处。

四、结尾的话

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在“好奇”和“创造力”面前,对于优等生和中差生而言,是平等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不禁想反问自己,欣赏“中差生”淘气的欢乐是否也保护了民族创造的源泉?

我相信,在保护好学生原始的“好奇心”和淘气的“棱角”中,一定隐藏着“大师之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宿春礼.思路决定出路[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2]谭晓峰.关于恩施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思考.清江论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刊,2008年11月.

[3]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忠祥.岁月随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杨一兰编译.英语诵典[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周守珍,黄知荣.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谭旭东.成长的书香[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梁松林.农村小学”中差生”教育管理初探.http://www.tclz.cn/Html/ jylw/090443826.htm

[9]高长梅.小学生学会正面思维的100个故事[M].九州出版社,2009.

[10]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郦波.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之五向左走向右走.

10.把握一把开启教育智慧的金钥匙 篇十

云丰小学 林慧玲

【摘要】所谓教育机智,就是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教师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教师有无教育机智的能力,或教育机智的水平不同,教育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教育机智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对突发的问题沉着应付,巧妙处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则往往相反,甚至“好心办坏事”。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

【关键词】教育机智 教育智慧 教育案例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也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

一、忠于职守,热爱学生

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是机智应变之“源”。无数事实证明,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实能将教育机智发挥极至。因为这些教师能经常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在课堂上遇到各种问题时,能从教育利益出发,顾及学生的心理,选择对学生最适宜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采取有损学生心灵的态度行为。

师爱是人类的一种最高尚的无私的爱,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师德。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师爱更是教育机智的基础。四川一位小学老师回忆他孩提时代的语文老师时,写到:“有一次我用锅灰抹在脸

上走进教室,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此时,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字,回身看见我,也不由的一笑。随即,老师叫同学把黑板上的字每字抄三遍,自己却领着我到他的寝室,打了两盆水,把我的脸、颈、耳朵、手等洗的干干净净。洗完脸,老师摸着我的头,轻声说:‘你呀,真顽皮!’我羞得底下了头,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二十几年过去了,昔日的顽童,而今也成了老师,然而,我忘不了这位母亲般爱我的老师。我的心灵中如此明晰地锈刻着一个温柔、慈爱、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

天真活泼的儿童,常会做出一些惹人发笑,甚至生气的事来,教师对儿童的这类顽皮行为,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位语文老师正用其师爱的无穷的教育力量,做了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民主,豁达宽容

教师机智应变的基础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民主思想,是教师豁达宽容的态度。教师教学民主,学生才能敢于各抒己见,积极求索;教师豁达宽容,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免于言行失常。

某高校一次道德教育课中,当老师谈到“一切向钱看”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思想反映时,一个大学生反问道:“一切向钱看究竟错在哪里?老师难道不希望多拿点工资吗 ?”教师从容不迫地说:“我也要吃饭穿衣,但这必须用诚实的劳动老换取。如果我们的社会成员也象傅立叶批评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那样:‘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律师希望家家户户都打官司,建筑材料商都梦想发大火灾,烧去全城四分之一,玻璃商梦想下冰雹,打破所有的房屋的玻璃窗„„。’那我们还能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吗?那我们的国家还能叫社会主义的国家吗 ?”学生若有所思的不作声了。

这位老对待学生冲着自己提出的反问,并没有因此而发火,而是把自己摆在同学生平等的地位,探求真理,因而能从容不迫的用傅力叶揭露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丑恶本质的名言来帮助同学划清“一切向钱看”与诚实劳动换取工资的界线。使学生若有所思地不作声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民主、平等,以理服人。

三、因势利导,化险为夷

一般而言,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可为教学的发展提供契机。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在静静的课堂里,突然传来“蟋!蟋!蟋!”的叫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不少学生四面寻找声源,原来是小季课桌里传出来的。我很快走到他面前,要他

交出来,他为难地交出了一只蟋蟀,课堂很快恢复了常态。可是,不一会儿,“蟋!蟋!蟋!”的叫声又传出来,课堂秩序又乱了。我生气地说:“怎么还有,快交出来!”小季低头不语。“快交给我!再不交出来,别上我的课。”沉默、沉默、仍然沉默!他就是舍不得将他喜爱的蟋蟀再交出来。看他那倔强的劲儿,我想:硬逼,只能形成僵局,得转个弯子。于是,我改口说:“这样吧,我不收你心爱的蟋蟀,请你先把它放在校传达室,课后再说吧。”小季兴奋的捧着蟋蟀盒跑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规矩地坐着学习。课后,我同他交谈了应该怎么样处理个人课余爱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他不断点头表示接受我的意见,保证今后在课堂好好学习功课,不再把蟋蟀带到教室。

小季喜欢蟋蟀,作为课余活动不是坏事。他把蟋蟀带到教室,影响了课堂秩序,是处理不当。当时,我气愤的要收缴他心爱的蟋蟀也过火了!幸好,我及时地转了个弯。尊重他的爱好,避免了“硬顶硬碰”的僵局,才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果,为成功地教育帮助他改正缺点创造了条件。

四、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准确分析剃发事件的原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语和行为,遇事不慌,以不变应万变。

保持一个教师的尊严,是教师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当自己尊严被学生“冒犯”时怎么办?有位新教师收到过这么一份“见面礼”——第一天上课,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前仰后合的哄堂大笑起来。他们笑什么呢?新教师用疑惑的目光巡视教室一周,只见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旁边还画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什么意思?看罢小字才明白,因为我姓袁,又比较胖,他们便恶作剧给取了个雅号‘圆子’。

他正待发作,理智却提醒:不能这样!老师的威严、尊严,决不能靠训斥、压服来维护。要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自己首先要尊重学生。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此时,孩子们的几十双眼睛盯着他。怎么办?怎么收拾这哄闹的场面?孩子们的感情是容易共鸣的,他决定“以静治闹”。于是,他泰然自若的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一声不响地拿起黑板擦,回转身,慢慢地擦起黑板来。半分钟、一分钟„„哄笑声渐渐地小了,待他把黑板擦好,喧嚷声也随之消失。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的望着他,那神情好象在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发火呢?’他友好地朝他们笑笑,诚恳地自我介绍说:“同学们,我姓袁,很高兴给你们上课,也一定尽我最大的努

力上好课,欢迎你们对我提出意见。好,现在上课!”

教室里安静得出奇,一些同学眼里流露出了歉意的目光。就这样,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始了第一课。事后,那个画‘酒酿圆子’的同学主动地找他承认了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上这样的偶发事件。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往往会火冒三丈,陷入窘竟;然而袁老师却“泰然自若”,“以静治闹”,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他懂得:“老师的威严、尊严,决不能靠训斥、压服来维护”。而“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五、以身作则,实事求是

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会的“万能博士”,在课堂上被学生所提的问题难住了,怎么办?正确的态度,一是肯定学生爱动脑筋的优点,决不压制学生;二是信任学生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引导他们共同讨论解决;三是实事求是,对学生负责,决不搞不懂装懂,欺哄学生。

我也曾见过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当学生得出问题无法作答时,恼羞成怒,竟斥责学生“自高自大”,并认为学生故意与其作对,甚至毕业鉴定时还将此结论写入学生档案。如此作法实在愚昧无能,不可取。

六、把握时机,以身示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偶有笔误或口误是难免的。出现了这种状况时,关键看教师本人如何对待。记的我到一个班代课,将学生名字中的“已”字念作“己”,当学生向我指出时,我严格解剖自己,公开诚恳地向同学检讨,纠正错误,并以自己的失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严格细致的习惯。如果,明明是老师读错了,却偏说:“我就是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老师念错的地方。”这不是机智而是“机诈”,与为人师表不相容。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育机智并不神秘难学的。新教师、年轻教师都能学到,智力较差、气质不同的教师也能学到。不要把教育机智说得太“神”、太“玄”,使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我们对教育机智进行研究还要把握好他的三个重要特性:第一,事件的突发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在教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应急能力。如果发生的事件不是突然的,而是教师预料中的事,那么对这件事的处理不管如何巧妙、正确,也不能称只为教育机智。第二,处理的迅速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上表现出来,越能急中争智,果断决策,迅速处理,就越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的能力,如果

优柔寡断,或经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才进行处理的,则不能认为是教育机智。第三,效果的良好性。处理方法是否正确,效果是否良好,上是衡量教育机智的最终标准。如果处理错误,效果不好,当然就说不上是教育机智。

总之,在实施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应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同时,我们应该主动参与教育机智的研究,并寻求出培养和训练教育机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下一篇:音乐之声观后感大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