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方案(共12篇)
1.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一
惠阳区秋长中心小学
开展“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主题
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研究,学校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一代新人为主旨,让广大中小学生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美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做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动力、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二、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三、活动教材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推荐选择性学习以下的作品。
(一)启蒙通俗读物
1、《三字经》
2、《幼学琼林》
3、《千字文》
4、《弟子规》
5、《增广贤文》
(二)经典散文作品
1、《论语》
2、《孟子》
3、《大学》
4、《中庸》1
(三)经典诗词曲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四、活动时间
2013年4月-2013年12月
五、参与对象
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校学生参与。
六、活动形式与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4月)
1、利用校园广播、升旗后讲话及班会课,广泛宣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使全校师生了解此项活动,参与此项活动。
(二)实践体验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
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语文科组、美术科组、音乐科组、体育科组针对“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实践方案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语文科组:
1、把诵读经典贯穿于平时教学、生活。
A、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早读时间抽出15分钟作为经典诵读时间。
B、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C、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2、开展诵读经典比赛。于六月份上旬开展分低、中、高年级组朗诵经典比赛,比赛选手先在各班比赛挑选出来,再参加年级组的朗诵经典比赛。
3、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征文比赛。征文内容主要是观看经典后写读后感,征文时间定在五月下旬。
美术科组:
1、美术老师利用平时上课时间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巧。
2、在五月份的艺术月中,开展书写经典、绘画经典比赛,并把学生获奖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张贴。
音乐科组:
1、音乐老师把一些国学经典篇目编成歌曲,让学生学唱。
2、挑选国学经典中的名篇,如《三字经》等,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创造性的再现,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体育科组
1、体育科组组织体育老师编排国学经典艺术体操,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学习。
2、挖掘国学经典中有关体育运动的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的休息时间中诵读。
(三)成果展示阶段(2013年12月)
1、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的朗诵和学习等活动,表彰在活动中
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使活动在全校深入推广,有效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促其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为广大儿童的自觉行动。
2、把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如书法、绘画、读后感等进行展示和给予表彰。
七、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一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各部门开展的“法制建设月”、“建设和谐校园”、“一帮一”、“争优评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确保活动广泛进行、深入开展。
(二)做好总结,按时报送。上半年活动总结及活动相片于2013年6月20日前报送;下半年于2013年12月30日报送。
惠阳区秋长中心小学
2013年4月20日
2.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二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伴随出现诸多的国人“精神危机”事件, 特别是在积极向外寻求信仰依托无果之后, 人们重新回头关注我国的悠久历史, 以及曾“令人欢喜令人忧”的中华传统文化。于是, 一股向传统文化回归和学习的浪潮, 在国内兴盛起来。虽然在发展之初, 也有诸多的质疑之声, 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归属之所, 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的根本所在。在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 国学经典纷纷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 很多社会团体加入国学教育活动中。可以说, 学习国学, 传播国学, 践行国学, 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主流文化现象。
但在目标明确后, 并不意味着实施过程的畅通无碍, 特别是对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快乐地接受, 尽可能地领悟并积极地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而不是望“古文”而生畏, 这并非易事。近年来, 参与小学国学教育的过程中, 本人注意到在经典文本选择、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方法运用上, 还有一些需要辨明的问题。
一、拓展国学经典的范域
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明确“国学”是什么, 包括哪些内容。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一对“国学”的理解, 显然属于最广义的概念, 与胡适对“国学”所做的定义, 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2]有相似之处。因此, 中国历史上长久或短暂出现的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和服饰等, 都应包括在内。我们会发现, 邓实和胡适的“大国学”概念虽易于理解, 但却走向大而无当, 不具备太多的指导意义。
随后, 被称为“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给出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令揩定国学者, 即是六艺之学, 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 广大精微, 无所不备。”[3]认为“国学”即“六艺之学”, 将国学的范围缩小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上。这一概念比较符合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传统, 得到众多学者的应和, 可以说, 这一“国学=儒学”的思想, 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国学教育。从现有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看, 大多集中在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经》《孝经》及《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儒家原典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本, 与这一教材编写规律相对应的,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也多选择这些文本进行讲授。通常, 一年级从学习《三字经》启蒙, 二年级学习《弟子规》, 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渐接触《千字文》或《论语》《诗经》的节选等。
可以看出, 小学生学习的国学文本多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文献。但如刘梦溪研究员在一次访谈中所说, 传统文化绝不是只有儒学一家, 更不能把国学跟儒学等同起来。正是如此, 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就在于思想的五彩缤纷, 儒家和道家、法家等诸家思想一起, 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绚烂的七色彩虹。虽然有学者认为《三字经》或《弟子规》朗朗上口, 易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 但如《庄子》《韩非子》或表现古代神话的《山海经》等文本, 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及一些简单易诵的句子节选, 同样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因此, 在当下社会, 当我们传播国学精粹时, 任何管中窥豹式的国学教育都是不合理的, 特别是面对刚刚进入学校, 开始人生启蒙的小学生来说, 不能仅仅把体现儒家思想的文本作为唯一选择, 而应该有更为开阔的选择领域。
二、走出知识教育的窠臼
在学校的正规课程外, 为什么提倡小学生要多多地接触国学经典,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次访谈中, 她曾说道:“我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 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 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 《论语》对于我做人的思考影响巨大。当时只有四五岁, 当听到‘朝闻道, 夕死可矣’, 被深深地吸引, 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啊, 怎么有那么重要, 以至于宁可死去。”[4]从叶嘉莹女士一生的历程来看, 正是这个幼年时期模糊感觉到的“道”成为她一生的信念和力量所在, 正是在“道”的兴发感动下, 才促成她虽身在国外, 却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活动, 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顾随对此也是深有感受, 他认为:“诗歌的研读, 对于我, 并不是追求的目标, 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5]
因此, 国学教育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 但它总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 产生影响的时间不可预期, 有可能是迅速的, 有可能是在长达几十年之后的。在国学教育目标的设定中, 把诸如“助推学生识字水平”“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感积淀”“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之类的, 显然过于机械和狭隘。通过讲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纯真无邪的品质, 保持天然的童心善性, 帮助他们确立明辨是非的能力, 耳濡目染地形成正确和积极的生活观念, 这是我们提倡国学教育的初衷。
在当下国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的社会环境下, 重申“为什么学国学”的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关涉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 即“学什么”, 更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 即“怎么学”。我们必须明确, 作为“拓展性”课程的国学教育, 不能同时强调与“基础性”课程一样的教学目标, 强调识、背、记, 以学习进度的快慢和接受程度的深浅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 显然有悖国学教育的初衷。
三、重视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在目前的国学经典教育中, “背诵”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 甚至有学者认为, 让小学生学习国学, 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 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 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提出“填牛说”和“记忆说”。他认为, “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 是吸收能力, 是海绵似的吸收, 整体地吸收。你教他什么, 都会放在肚子里……现在所学的, 不是现在要他懂, 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 然后一辈子有用……牛的胃口很大, 你不要它多吃, 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 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 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6]“填牛”理论虽然在一面世就备受学者质疑, 但不得不说, 这种“但求背诵, 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目前的小学国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扯着嗓子”读或背, 是课堂的一种常态, 但在解释某些字词或讲解某种文化现象时, 面对孩子困惑的眼神, 教师也多以“等你们长大后, 就明白了”一话带过。
这种“但求背诵, 不求甚解”的教学理念, 表面上是在学习和传承古人的“吟诵”传统, 但其实是在误解“吟诵”的本意。本人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 吟诵是指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富有节奏和旋律的声音表达自己或他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一种阅读活动[7]。简言之, 吟诵是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最终目的。正如朱自清所言:“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或如明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言:“读来读去, 少间晓不得底, 自然晓得;已晓得者, 越有滋味……”可见, 读或背,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体味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或者说, 吟诵是为了更好地知意、悟情。但在当下的国学教育中, 显然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普遍认为小学生不具备理解古文字词或古人思想的能力, 一味地强调背诵记忆的重要性。但从本人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 学生对古诗文意义的理解, 有时会让我们这些大人也颇感惊讶。
参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 1906 (19) .
[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集 (第3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0.
[3]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10.
[4][5]叶嘉莹, 祝晓风.“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 2003 (6) .
[6]宋晓梦.但使弦歌无绝响—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博士[N].光明日报, 2003-02-27.
3.浅谈小学国学教育的措施 篇三
关键词国学 教育规律 小学生 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国学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国学首先培养的是语感,然后才涉及道德、品质、教化,即古人讲的“声音先于义理。”可见开展背诵活动,是国学教育的基础。同时,国学教育不必拘泥于古代的方法,而应从现代的、科学的角度出发,注意强调古人的精神品质、思想内涵从而挖掘其精髓。
1 国学教育必须注入现代元素
一些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背诵古代诗文等同起来,让学生每天沉浸在枯燥的背诵中,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小学这一点尤其需要得到重视,我们必须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学以现代的教育手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学生自主演绎等等,有许多简单易行的方式值得教师取借鉴。学校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如将下课铃声换为古典曲目并定期更换,每次将播放曲目的相关信息贴在学校的告示栏中。如此一来,在多样的教学手段的展示中学生很容易对国学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提高。学校还可以在课间操时间加入中国武术,或组织研究古代科技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兴趣小组。
2 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
国学内容庞杂,内涵丰富。小学生很少有相关的基础,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要循序渐进,起步不要太高太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学生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课程设置要有跨度还要有联系。所以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应该分学段进行。
2.1 第一学段
第一学段的学生还处于识字阶段,认识的汉字有限,所以国学教学应该安排一些可操作性强和与生活和兴趣专长方面有关的内容,而不宜学习太多文字性内容。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经典,不但增加了识字量还打下了坚实的背诵基础,同时还可以从中学到古代节日习俗、古代居处与车马、礼乐制度等。
此外,第一学段还可以开设如绘画、书法、音乐、棋艺等课程,对有专长的同学定向培养,对全体同学普及知识。第一学段的学生年纪小有可能没有发觉自身特长,通过“特色课程”发现他们身上的特长并专项培养,对个人发展及国学传承都有很大帮助。小学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每周安排二到三节课程,经典类课程与“特色课程”交替进行。
2.2 第二学段
进入第二学段,学生由识字向读写过渡,此时可以向学生初步讲授汉字起源与发展,利用汉字的“六书”造字法提高学生的识字用字的能力。并且此阶段是诵读短片诗文的最佳时期,应该选择古诗文给学生讲授背诵,并通过具体诗文来向学生初步讲解古代文学和古代书籍方面的知识。
这一阶段学生还没有文学鉴别能力,不清楚什么样的诗文适合他们背诵,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出适合他们背诵的诗文。教师在选择诗文的时候要有长期打算,应把诗文按照难易程度分为若干层次,逐层让学生背诵。
诗文的背诵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并且每周一到二首,不宜过多,不宜过难。每周要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讲解所背诗文的出处及其特点,全校可统一授课也可排列课表分别讲授。
2.3 第三学段
在第三学段,学校应该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来学习国学。因为在前两个学段学生已接受了多方面的国学教育,对国学已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学生的识字教学已基本完成,读写也有一定基础,可以自行阅读古文做读书笔记。在书画棋乐方面有专长的学生也可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举行成果交流会,让学生自行展示,相互学习。学校也可定期举行全年级的交流会或比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用竞赛促学习。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图书室、围棋室、书画室等等。
3 从本校实际出发贴近学生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教育还存在地区差异,国学教育成功与否是与是否重视校本研究有着很大关系的。在开设国学课程之前必须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开设什么课程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断适当调整。不可跟风而行,这样起不到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到,国学教育教育的不但是学生还有老师。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点,多学一点,多背一点,多懂鉴赏一点,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4.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篇四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
二、活动主题:
书香溢满校园,读书伴我成长
三、活动流程:
(一)时间:4月23日
(二)地点:学校操场
(三)流程:
1、领导致辞(曹校长)
2、学生倡议(吴怡)
3、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参赛形式:
1、个人组
2、集体组(20—30人)
参赛要求:、参赛作品:中华国学经典网诵读系列。
2、参赛形式:形式丰富,具有艺术性。
3、每个班都要推出一名个人、一个集体。
4、全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进行比赛。
评委:曹正轩李国瑞徐建峰刘丽丽李新建石新梅孙海玲冒国平
评分标准:
1、精神面貌好(20%)
2、普通话标准,诵读流畅,语速、语调恰当,停顿合理(40%)
3、诵读形式丰富,感情处理得当,富有表现力、感染力(30%)
4、诵读时间:1-2分钟(10%)
奖励方法:
每个年级大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来源:好范文 http:///)比赛顺序:一到六先集体后个人
后勤工作安排:
(1)奖状准备、统计:卞正国陈广才
(2)报导:朱琳琳
(3)音响、拍摄:朱中华焦红亮
(4)集队:朱中华、朱志勇
(5)评分表、横幅、审稿、后台总监:朱志勇
(6)颁奖程序:先颁个人,再颁集体。
5.“一校一书读国学”主题教育方案 篇五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一校一书读国学”主题教育方案。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一校一书读国学”主题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名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目的
以“一校一书读国学”为主题,借助读书活动的开展,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接受中华国学经典熏陶,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推动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整体提升。
探索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力争形成示范成果,拓展校本课程的内容,形成我校办学特色。
三、实施思路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体系
1.充分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
诵读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到现有课程当中,在日常教学中就注重经典讲解、诵读内容。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加强研究,力求创新,如优化“课前三分钟演讲”、适当地拓展延伸等。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经典诵读情况的评价。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涉及到经典诵读的主要有:经典诵读、书法培训、影视欣赏(主如“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解读《论语》)。
(二)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走实验之路,创品牌实中。
利用班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围绕经典鉴赏、诵读艺等的培养、展示,开展生动、多样的主题活动、竞赛活动、展示活动等,我校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文化周。
2.利用环境布置营造氛围,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好每一面墙壁、黑板报、文化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载体展示中华经典及诵读、书写、讲解实践活动。
3.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倡导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普及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向社会辐射。
(三)加强教师培训
培育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保障,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学校将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
(四)积极总结,形成成果
注意过程积累、研究和反思,鼓励、指导教师积极撰写案例、论文,积极将活动成果向上级或相应部门投递,扩大成果,激励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规划方案《“一校一书读国学”主题教育方案》。
四、实施过程
“一校一书读国学”主题教育按照“前期策划、中期推行、后期比赛”三个阶段运行。
活动进程及具体实施安排: 时间 阶段 具体实施内容 2011年10月中旬 筹划准备阶段
1.讨论并制定活动方案。
2.准备国学经典诵读资料 2011年11月初 宣传动员阶段
1.开展“一校一书读国学”启动仪式。
2.以展板、校园网、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各班制定诵读标语张贴墙上。2011年11月—12月 深入开展阶段
1.每周以“晨诵”(每天早自习7:15—7:30)、“暮省”(星期一、三下午5:20—5:30)、晚总结为诵读主要方式,扎实地开展活动。
2.每天下午活动课广播室播放论语经典朗诵.3.开设“第二课堂”。
(1)经典诵读小组活动
组建校经典诗文朗诵兴趣小组,进行经典诗文朗诵培训。
(2)影视欣赏活动
每班每周一次欣赏经典视频,主要有:于丹解读《论语》、《子午书简》等节目。
(3)书法兴趣小组活动
以软笔书法为主,练习经典诗文。
(4)“读国学,讲故事”兴趣小组活动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讲故事的形式,把传统国学文化和现代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讲感受、讲心得、讲决心,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诠释国学经典。
4.布置文化长廊。
包括:永久性的醒目语言文字宣传标语,设置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阵地,张贴经典故事、名人简介等宣传画。
5.出一期黑板报和手抄报,要求有关于《论语》的文章、解说。
6.结合纪念“一二九”运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进行经典诵读。2012年1月 学校家庭社会共管阶段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这项活动。
1.在放假前,利用校园网平台,组织课外校外自由读、父母参与亲子读,引导家长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督促子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 结合传统节日春节,经典诵读志愿者在校园外践行国学文化,以行动弘扬中华文明。2012年2月—3月
班级初赛阶段 1.各班组织国学经典节目表演:朗诵,歌唱,情景剧、课本剧。
2.推出优秀节目参加学部国学经典节目演出。2012年4月—5月
分学部比赛阶段 结合校园文化周,开展分学部层面的大型活动。
1.各学部选拔经典诵读优秀节目准备汇报演出
2.组织学生撰写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3.进行经典诗文书法比赛 2012年5月—6月
中期总结阶段 1.校级比赛:
(1)5月4日前后组织“五四”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选出参加金华市“读国学,讲故事”大赛的人选和“一校一书读国学”优秀诵读节目。
(2)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评比。
2.举行十八岁成人典礼,以“重温经典,塑造人格,我与经典同行”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的特色。2012年9月—10月 成果展示阶段
1、校级比赛:结合国庆中秋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开展“实中之韵”系列活动,展示“中华诵·经典诵读”多种活动形式,向校内外展示活动成果。
(3)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评比。2012年11月—12月 总结提升阶段 1.编订《国学经典〈论语〉诵读资料汇编》。
2.编订学生撰写的《国学经典〈论语〉诵读心得体会》成册。
五、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成立校“一校一书读国学”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实施活动的开展,明确各处室的任务与责任,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附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能处室(组):
(二)舆论保障。利用校园网络、宣传公示栏、文化长廊、板报、动员会、工作例会等途径,广泛宣传“一校一书读国学”开展情况,广泛宣传本校和外界试点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三)经费保障。设立“一校一书读国学”专项活动资金,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6.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六
说明:
国学夏令营——弟子规论语感恩教育夏令营,培养国学兴趣、培育国学情怀、培植国学根基,为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奠基加油。本项目由“123国学网”发布,北京市老百姓国学教育品牌机构组织实施。
时间:
第一期 2012年6月23日——6月29日。
第二期 2012年7月3日——7月9日。
第三期 2012年7月13日——7月19日。
第四期 2012年7月23日——7月29日。
第五期 2012年8月3日——8月9日。
第六期 2012年8月13日——8月19日。
第七期 2012年8月23日——8月29日。
一期1500元。一期30人,报名从速。
【作息安排】
6:30—7:10起床、晨练、诵读。
7:10-7:50 早饭
8:00—9:30 向孔子行礼、国学经典学习
9:30—11:50主题活动
12:00—14:00 午饭午休
14:00—17:00主题活动
17:00-17:30 书法课程
17:30—18:30晚饭
20:30—21:00 日记自检
21:50熄灯
【主题内容安排】
第一天:主题——优秀是一种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开营仪式
基本行为规范:鞠躬、握手、打招呼、坐立行走„(真正的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自立能力训练:叠被、洗衣服、做饭、洗脚、自救„(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第二天:主题——感恩是一生动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弟子规》养生操
感恩父母小讲座
给家长打电话
第三天:主题——走好人生每一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游学及国学拓展
第四天:主题——我们是一家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团队成员破冰
团队成员沟通
团队成员协作拓展
第五天:主题:国学为一生奠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国学经典诵读(吟诵):规范、技巧、展示、分享。内容有《弟子规》《论语》《古诗词》(母乳喂养好,国学经典好)
国学经典故事。
第六天:主题:学以致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演讲与口才。
第七天:主题:时空唯一,抱朴守一。(学而时习之)
剧本排练。
结营仪式。
营员报到须知
提前一天报到。
《个人需备物品》
1、床上用品:床单、枕巾、被罩。
2、服装:不少于两套换洗衣服、运动鞋。
3、个人卫生用品:毛巾、牙刷、牙膏、漱口杯、拖鞋等。
4、学习用品:铅笔或钢笔、笔记本。个人喜好的书籍。
5、其他:一寸免冠照片三张。折叠伞。
《禁带物品》
包括但不限于:
1、危险品
2、不良印刷品
3、烟、酒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物品。
4、游戏机。
注:孩子自带物品在报到时一律检查,全程严格管控禁带物品。请家长与孩子们配合。
本项目招收国学志愿者及义工。
【条件】
1、热爱国学,乐于奉献。
2、服从安排,吃苦耐劳。
3、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在校老师优先。
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有意者发送申请到“123国学网”邮箱。
因为场地限制,有些家长要求报名参与,我们恕不能提供住宿;如果能够自行解决住宿,可以参与。
【官方网站】 123国学网
7.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七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问题,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对人心灵的陶冶,《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其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二小学作为一所城乡结合学校,一直秉承太和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以和为根,以雅育才”的办学理念,以“和雅教育”为特色发展定位,着力培育通晓国学经典的少年儿童,力图将国学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因此,如何在该校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启蒙时期,尤其在以进行传统教育为特色的太和第二小学,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太和第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群较为复杂,家长们的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如今互联网盛行,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更容易助长他们肤浅、浮躁、“重名利、轻修养”的不良品行,部分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已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滋生出自私自利、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而,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 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传统课堂教育侧重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缺失的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太和第二小学目前所推行的国学教育,旨在让学生从小开始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此,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忘民族精神,不卑不亢,自强不息。
(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前,太和第二小学选用的国学教育教材主要以浅显易懂的古典经文为主,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些经典著作意存高远,其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使学生们对古典文化产生极高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其优雅的情怀及品味,其中不仅包含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德行的深刻含义。学校试图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感染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心智和养成美好德行。
二、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实施国学教育的思想障碍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内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太和第二小学亦是其中一员。自2003年以来,学校开设国学教育课程,迄今十年有余,由于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成效大打折扣,加之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无法领会国学经典著作的深刻含义而产生误解,始终难以认同国学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 个别家长甚至认为,国学教育是复古、守旧的,不该给学生从小灌输落伍的教育,抵触情绪严重。
( 二) 国学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学校分成3个校区,师资不同,生源不同,国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学校对于国学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需求。此外,目前该校的国学课程大多仅仅停留在文学鉴赏层面,而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则涉及尚少,成为该校国学教育的一大软肋。
( 三) 校内推行国学教育的阻力
太和第二小学开设的国学课,主要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为主,但由于教师的国学素养有限,部分教师缺乏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尚未形成体系,国学教育团队建设明显滞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该校国学教育的深入推行,致使国学教育规模始终停滞不前。
三、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 一) 认清国学教育意义,确立目标和方向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二小学是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一直秉承中国传统的和雅文化,在同类学校中率先开设《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国学启蒙课程,倡导以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使其心胸志趣、人格教养得到明显提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身学识修养的欠缺,使得对诸多国学经典形成了严重的误解,从而让很多人对推行国学犹豫不决。因此,只有正确的理解经典,确立“修身立德”的目标,从而才能有效地保证太和第二小学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 二) 认清教育的本质,丰富国学教学内容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非动物。太和第二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懵懂无知的小学生们逐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获得智慧的启发,从而使他们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即便将来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也能够处之坦然,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因此,学校对于国学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的解读,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国学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用适合的校本内容。
( 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
太和第二小学要实施国学教育,就必须坚持以学校为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差异。目前,该校的国学教材主要是低层次的启蒙国学经典,显然已不适应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需求变化,因此,立足本校实际,开发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已迫在眉睫。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弱,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适合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作品,以教师讲解、学生诵读和课外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高年级的学生理解力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合选择《大学》《论语》《老子》。
( 四) 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8.从知行层面探析中小学国学教育 篇八
关键词:国学教育;文化价值观;知;行
“国学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其中包括了在“知”与“行”两个层面,开展国学经典、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教育,且这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国学教育”这个整体。本文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一、抓住开展国学教育的时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长足发展,传统文化呈现出蓬勃复兴的势头。不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社会心理层面,都在呼唤“国学”归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1.开展国学教育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2013年11月26日,他考察山东曲阜孔府;2014年“五四”,他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同年9月9日,他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24日,他还亲自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
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直至2015年5月,国家各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标准教材课题组,已经编写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阶段,以及成人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各个类别,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教材。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增设“国学专业”。
2.国学教育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谓教育是指在适当的时机,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给学生适当的内容,从而使他们能够使身心健康地成长。而教育的时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二三岁之前(小学阶段)记忆力较强,是记忆的年龄;二是十二三岁之后(中学阶段)理解力迅速发展,是理解、表现的年龄。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在适合记忆的年龄,记诵国学经典,为日后长大成人打下坚实的精神资源基础;在学生在适合理解的阶段,学习理解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所以,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在该记忆的时候帮助学生记忆,该理解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完全符合教育之道。
二、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在学习、交友、游戏、生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的人格在这一阶段初步塑造成型,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与人格修养教育,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立己达人、崇德弘毅等传统文化价值观。
1.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1)在“知”的层面:通过学习认识常用汉字,初步感受汉字之美;通过诵读浅显的古诗,体验传统文化中的情感;通过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获得民族身份认同;通过视频课程,感受经典民间艺术。(2)在“行”的层面:初步学习传统礼仪,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通过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知礼仪、有修养的良好品性,通过庆祝重要传统节日,体验家乡生活习俗。
2.小学四至六年级阶段,开展国学认知教育,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1)在“知”的层面:通过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结构之美;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文章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了解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和感受各民族丰富的艺术;了解历代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2)在“行”的层面: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反思自己、懂得感恩,逐步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的真挚情感。
3.初中阶段,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文化认同感。(1)在“知”的层面:通过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意境之美;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代的诗词格律;通过学习浅易的文言文,提高文章欣赏水品味与写作水平;学习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史实,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2)在“行”的层面:通过欣赏传统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优秀文明成果;参加传统礼仪与节日庆典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4.高中阶段,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引导感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1)在“知”的层面:通过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并丰富思想以帮助提高写作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充分认识其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历史杰出人物的关键作用和突出贡献,以史为鉴。(2)在“行”的层面:通过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修身律己;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育百折不挠、抵御挫折的能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
三、中小學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国学教育不光是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更是人格养成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应该扩大国学教育的“课堂”,丰富国学教育的手段,不光要在学校“学”,更要走出课堂“用”,做到学以致用。
1.要将国学全面融入现有教育内容中去。除了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外,要在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德育、体育等现有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增大所占比重。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题式课程。
2.开展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上课堂活动。充分依托小学的少先队、中学的共青团、学生党支部等党的组织,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
3.行万里路,开展“游学”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历史名人故里以及旧居遗址、自然名胜、文化古迹与遗产以及具有人文历史风貌的街区建筑等社会公共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教学。
总之,开展国学教育不能搞“满堂灌”式单向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感受其魅力,并内化于“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学校后勤与产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铸造民族复兴之魂[J].未来英才,2014,(6).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
9.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九
------国学、科普暨爱国教育主题游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在国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国学及爱国主义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知识,加强各个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及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国学意义、开阔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促进各班学生的交流而开展本活动。
二、活动主题:传承国学精粹 实地科技普及
爱国主义教育
三、目的:
1.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对祖国文明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
2.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交往,达到共同进步
3.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更多的人参与国学文化的宣扬、增强民族自豪感。
4.让同学们更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5、通过本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学体验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国粹文化的精髓,引导广大青少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四、活动内容
主题游具体行程:国学、科普暨爱国教育主题游活动A线
早上指定地方集合上车,8:30到达凤滩水电厂
1、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凤滩水电厂在艰苦岁月里是如何依靠大家自发自带粮食工具、肩挑背扛地建设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座世界第一的空腹重力拱坝。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以及人民对祖国的奉献是何等的伟大。
2、详细了解水电发电的过程及科技发展的魅力,基本了解水是如何变成电的奇妙过程。
3、电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能带给世界光明同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懂得如何掌握电的基本防护措施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4、进入空腹大坝游览,体味世界第一特型建筑的魅力和奇妙。
5、在会议室里分享心得及感想。
在凤滩宾馆集中午餐。午餐后乘车去往二酉山,参加二酉山国学体验活动,本次活动分三个仪式依次进行。第一、“二酉国学馆开讲仪式”;第二、“二酉山发蒙节仪式”;第三、“二酉文化薪火传递”仪式。在深厚的国学教育体验活动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等优良品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叛逆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天的活动精彩分享之后集中乘车返程,结束愉快并有益的活动,返程温暖的家。
国学、科普暨爱国教育主题游活动B线
早上指定地方集合上车,8:00到达二酉文化圣山,参加二酉山国学体验活动,本次活动分三个仪式依次进行。第一、“二酉国学馆开讲仪式”;第二、“二酉山发蒙节仪式”;第三、“二酉文化薪火传递”仪式。在深厚的国学教育体验活动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等优良品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叛逆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二酉山集中午餐。午餐后乘车去往凤滩水电厂
1、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凤滩水电厂在艰苦岁月里是如何依靠大家自发自带粮食工具、肩挑背扛地建设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座世界第一的空腹重力拱坝。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以及人民对祖国的奉
献是何等的伟大。
2、详细了解水电发电的过程及科技发展的魅力,基本了解水是如何变成电的奇妙过程。
3、电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能带给世界光明同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懂得如何掌握电的基本防护措施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4、进入空腹大坝游览,体味世界第一特型建筑的魅力和奇妙。
5、在会议室里分享心得及感想。
10.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十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规范小学生良好行为,有利于养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宗旨
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其目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学生德育中,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细化于国学..............................经典诵读中”,通过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进而规范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推进素质教育。...............
(一)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二)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三)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规范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全体小学生每天诵读国学经典诗文,通过优雅、精致、经典的语言,浸润于国学经典的氤氲之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以校本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
插图装帧:
内容排版、封面设计:
题写书名:
2.校本教材的内容设计:
一至六年级每学年编撰1本校本教材,每本教材设计6个主题单元(共30课),每单元精选5课(篇)与主题相应的国学经典诗文并配置1篇“链接故事”。
一年级的经典篇目,要配有汉语拼音注音以方便小学生诵读。高年级的部分经典篇目,除“原文节选、译文”以外,还配置“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和相关链接”等内容。
3.每本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设计:(1)自理自立篇(2)劝学励志篇(3)文明礼仪篇(4)诚实守信篇(5)感恩回馈篇(6)爱心行动篇
在每本校本教材中都设计有这6个单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体现一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式设计理念,以逐步地通过国学经典篇目的诵读,达到规范良好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二)诵读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要结合学校实际,以校本课程课时为主:
1.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课”。2.每天的晨读课至少抽出10分钟的诵读时间。
3.在班会课上适时开展“‘我爱国学诵读,养成行为习惯’主题征文大赛”、“国学经典朗诵会”、“国学诵读擂台赛”和评选“国学诵读小能手”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由当堂课的任课教师率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内容。
11.小学国学教育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 农村寄宿小学;国学经典;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53-02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寄宿小学的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故此,学校特色创建方向应瞄准家校结合,但寄宿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代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必将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家校结合的最佳方式,又是形成农村寄宿小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选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由阅读、古诗诵读、语文乐园三大板块来组编,语文乐园的内容蕴含着国学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从5个方面归纳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国学”教育的内容:(1)爱国守法:要爱国,就要学会爱他人,爱班级,爱家乡。(2)明礼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3)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人才能生存,并创造出文明。(4)感恩知报:得到别人的恩典,要知道回报。(5)立志勤学: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论语选编》。
二、“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策略
1. 积跬步以成千里
传统美德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主题,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一个短期内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时间内养成健康崇高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是对照《弟子规》的教育内容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经典诵读,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诵读经典,养成的是习惯,传承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特色,收获的是成绩,诵读经典如果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特色部分,对学校文化的构建,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本着“精美的校园、精锐的师资、精细的管理、精良的质量、精彩的人生”的愿景,一点一滴地践行经典名句,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国学”教育经典的诵读给我校带来了道德教育效果,带来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更加坚定了“诵经典立美德”的特色办学目标不动摇。我们坚信只要把“国学”经典名句与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 找准切口营造氛围
为了使我校逐步成为寄宿儿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我们让“国学”经典浸润校园,让“国学”经典规范言行,让“国学”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打造靓丽的精神家园。通过实践,我们选择“三入手”作为切口:
(1)从优化环境入手,让师生生活中充满圣贤文化。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用印制精美的“三字经”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利用校园黑板报,定期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领悟、积累。各教室环境布置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寝室命名、设置图书角等形式彰显人文氛围;在卫生间处、礼仪镜前、换步台旁、校园出入口设置行为习惯规范警示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2)从强化师资入手,以教师的发展引领特色教育的推进。强师资即强学校,我们把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把“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看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纳入教学管理。以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实现 “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的有机整合。
(3)从引领学生入手,让“国学”经典与学生终身为伴。进一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每日课余自觉诵读,激发学生学“国学”经典的兴趣;指导学生对照“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特色校本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每周一,安排一节“国学”经典朗读早读课,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国学”经典教育课的落实。开展“经典故事演讲”“经典诵读汇报会”“经典伴我行”班队活动、“经典问答”等竞赛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国学”校园经典特色走向常态。
3. 探寻切点凸显实效
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氛围,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的高雅境界,让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将经典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将“三整合”作为衔接的切点:
(1)与各学科教育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机整合。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写一写,背一背板块中的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还有的是隐性的思想,比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国学”教育,王玉梅老师在教学《刷子李》这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个好父亲,之所以他打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怕她养成迟到的坏习惯。父亲还跑去学校给女儿送衣服,这也说明父亲很爱女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父亲在女儿心里,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当他打女儿的时候,女儿可能会恨她。当他给女儿送夹袄或铜板的时候,她又感觉到自己的父亲非常好。王老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巧妙地运用《弟子规》中“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林海音的父亲当时不这么严格要求她,也许她就不能成为一位作家了。利用“国学”经典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联系,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生活实际兼容,使“国学”传统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整合。组织学生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天用语文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一首诗,每周背诵一首诗,每学期积累背诵16首(全体学生);每天中午饭后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钢笔或毛笔临摹一段话(中高年级);每周用10-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高年级);在校园的小黑板开辟“每周一行”,并在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上,由少辅员带领学生学习“每周一行”上的语句,也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的时候穿插诵读,并要求学生每周按这些经典去做;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编了一套韵律操,全体学生利用每天阳光一小时和大课间的时间一边诵读,一边舞蹈。既愉悦身心、陶冶了情操,又诵读了经典、积淀了经典文化。
我们还利用晨会时间,播讲“国学”圣贤故事、爱国故事。将国学经典中与“八荣八耻”有关的内容找出来,让学生重点诵读,在阅读中加深对“八荣八耻”的理解,组织以倡导“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队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活动的组织,亲身的参与,让学生逐渐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与比赛活动整合。“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是小学生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将这些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践行“国学”经典的具体表现,开展评选“诵读经典之星、诚信之星、合作之星、礼仪之星”等活动。如古诗文配画、书法、个人诵读、集体诵读、主题班会和板报设计等。三年多的坚持,使得我校的专题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践行之间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是农村寄宿小学的特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几个亮点,几个环节并非特色工程的全部,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下面的路怎么走,怎样用特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4. 强化内容衔接
我校通过“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的特色教育工程,将许多亮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朗朗的“国学”经典诵读声,孩子们沉浸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之中。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老师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与人和谐相处就要善待他人,宽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之事,使我们向东小学散发出生命运动中和谐的气息。(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用经典之水浸润整个校园,使我们的学生知书达理、彬彬有礼,使我们的老师团结向上、业务精湛,使我们的学校特色凸显、质量精良的初衷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5. 拓展受益空间
为了让家庭飘溢书香,进一步激励孩子践行“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每个家庭开展“国学”经典“亲子共读·家家同行”活动。活动形式为:父母为孩子讲一个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孩子为父母诵几句“国学”经典,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谈读后感。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六一儿童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文艺演出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努力使家长也养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的习惯,促使家长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更需要给予学生家的氛围,给予学生家的感觉。更需要将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统一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学平.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13).
[2] 杜芦萍.农村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1,(6).
[3] 白桂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众文艺,2011,(14).
[4] 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2).
12.儿童国学教育论争 篇十二
“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 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 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
支持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国学教育必须和现代科学民主的公民教育相适应
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 从四点现象就可以看出来:首先, 政府在推动, 如国家博物馆就在天安门边树立儒学大师孔子的雕像;二是国内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国学院, 开办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教育;三是社会也在普及, 许多人都在读国学的启蒙和经典著作;四是媒体也在宣传, 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也在讲国学的基本知识。
国学热确实有其时代需求。中国经济崛起,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 过去曾经抛弃了很多老祖宗的东西, 现在看来, 很多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是很好的, 甚至比西方社会的东西还要好。这让很多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另外, 当前社会经济层面上的追求太多, 精神层面的追求确实很少, 我们需要国学来弥补。寻找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支持是一种精神寻根的需求。
但是, 中国现代化就要搞现代教育, 以国学教育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值得警惕。国学不能过热, 一热就会膨胀, 就会发炎, 就会产生病态。
目前这股国学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们没有区分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国学确实存在很伟大的思想, 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也有许多错误的知识和观点。
首先是“反科学”, 国学中的很多知识是违背一般真理和现代科学常识的。这是因为国学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和现代科学技术相比, 许多知识缺少现代实证科学的检验。比如, 《弟子规》提倡孝道, “亲有疾药先尝”, 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 本身是违背医学常识的。其次是“反民主”, 现在推崇的国学是以儒学为主, 而儒学主要讲究的是孝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很好的, 但不能破坏正义, 不能违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实际上, 农业经济时代的孝道都可以用现代途径来实现, 如办好养老院, 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 而不是将养老矛盾推向家庭。现代社会作为法治社会在根本上是依法治国。
什么样的国学应该提倡?标准就是看传统国学是否和这个时代的潮流相吻合。比如民主和科学是基本标准, 非民主非科学的不能要。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这些文本来教育孩子, 应该由政府出面, 如教育部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
同时, 也不要狭隘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 而是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选取那些仍然有现代价值的思想供人品读。除了哲学、宗教层面外, 文学层面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都应该有所涉猎。 (引自http://news.163.com/11/0302/01/6U3RR44400014AED.html)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要正确看待国学与国学教育
首先, 像《三字经》、《弟子规》能否代表国学?即使能够代表国学, 但是当我们让孩子把它们当做经典去阅读甚至背诵的时候, 如何对待其中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蕴及说辞呢?相信所有阅读、背诵过《弟子规》、《三字经》的人都知道, 其中当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道理, 比如鼓励孩子一心向学等等。但不可否认, 其中也充斥着鼓吹“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 比如《三字经》中宣扬的三纲五常, 比如《弟子规》中倡导孩子应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等, 这些都与现当代儿童教育中尊重天性、提倡民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 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 谁来引导?谁来阐释?在此, 我也想顺便说一句, 这其中的问题, 绝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能涵盖的。有些时候, 古代认为的“精华”和当代认为的“糟粕”实在是很难分得清楚彼此的。
其次, 我特别想分辨一个事实, 那就是:学校或家长让“孩子们”去读、去背《三字经》和《弟子规》, 而这里的“孩子们”究竟是“多大岁数”?从我现在能够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 要求读、背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代表的经典诵读活动的几乎都是中小学。以此推断, 最大不过17~18岁, 而最小竟然是2、3岁 (我在“绍兴网”上看到了有关嵊州市五爱幼儿园“亲亲贝贝诵经俱乐部”里3岁幼儿背诵《三字经》的报道。除此之外, 我猜想, 再小也应该不会小于2岁了) 。如此一来, 人们所说的“孩子们”应该是指2、3岁到17、18岁的孩子。若这样的判断不错, 那他们又可以笼而统之地再一分为三, 一是2、3岁到6岁, 即幼儿园阶段;二是6岁到12岁, 即小学阶段;三是12岁到18岁, 即中学阶段。如是,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还能“阅读”《三字经》;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除了跟着大人或者家长或者电子设备用口耳相传的方法去“背诵”之外, 几乎没有别的办法了, 更不要提幼儿园的幼童了。
我认为, 从当代教育理念出发, 如果让中学生去背诵一些文章, 可以理解, 也说得过去, 有时候也有必要;但如果非要逼迫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去背诵大段的文章, 而这些文章连大、中学生都要借助老师的讲解才有可能读懂 (甚至也才似懂非懂) 的话, 那就不仅没有必要, 也令人怀疑那些让孩子们如此这般背诵的人们的动机所在了。
最后, 我想说的是, 我当然很清楚“背诵”在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但即便如此, 我认为也有必要追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背诵呢?如果回答是古人在学习这些经典的时候就是背诵的, 那我愿意说, 更多的原因倒可能是在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让人们去背诵和了解, 比如没有科学知识、没有其他学说、更没有电脑游戏等等, 所以“背诵”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试想,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你有多少精力可以把多如牛毛的知识背诵得过来?如果有人说, 这样的经典都朗朗上口容易记诵, 那我倒是愿意说, 那让孩子们去阅读不行吗?如果孩子们喜欢, 也许他们会背下来也未可知。再说了, 谁说只有背会了才算是掌握并运用了呢?如果有人说这是教育问题, 不能让孩子们忘记了国学, 而应该让他们继承下去。对此说法, 我能体味言说者的焦虑感, 但我也认为, 这实在是多虑了。如果它们真是国粹, 退一万步说, 即便形式不存在了, 那它们的精华也会在民族文化中有所体现。况且现在有电脑, 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我的观点是:像《三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可以放在大学中让人们去学习和研究;让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生) 去学习和了解一下也无妨。我甚至建议, 可以出些阐释本甚至是简写本帮助中学生去学着了解一点古代文化, 也不失为好的办法。但是, 应该尽量避免让小学生去接触这些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深奥的”经典之作。因为对于小学教育而言, 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并爱上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幼儿园的孩子们, 若是有人非要让他们去背诵国学经典, 无论大人和家长的说辞多么漂亮、动机多么高尚, 无论这些经典多么朗朗上口, 无论孩子们能把它们背诵得多么流利, 除了“残忍”, 我就想不到别的词汇了。
网友“挥军万里”:全新的国学不能抱残守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个理念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实践过了, 最后还是无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当然, 不是说不提倡国学, 我们应建立的是新国学, 是全新的国学, 而不是抱残守缺。军事归于政治, 政治归于经济, 经济归于文化, 文化浸润力量之强大, 时间之久远, 不可忽视。如果文化不能使国家富强, 人心思安, 公民和睦, 智慧腾达, 则必不是新国学之基石。
质疑方:
诗人、文化批评家叶匡政:我不反对孩子读经诵经
彭富春把要求孩子读背《三字经》等称为“毒害青少年心灵”, 显然过于偏激。事实是国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开始, 雷声大, 雨点小。 (引自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3/4942070_0.shtml)
网友“贾陆英”:国学经典进课堂是大势所趋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其一, 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群众性活动正在向中、小学校和城乡广大群众普及、深入, 这是“虚火”吗?不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学热持续升温, 经典诵读活动如火如荼。这里既没有铺天盖地的动员, 也没有一层接一层的强迫命令, 完全是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的选择。这只能说明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在内的国学经典依然活在国人心中。我们只有顺应民意、顺势而为、积极引导才能促进群众性经典诵读活动的健康发展。挥舞大棒打压或简单地说“不”只能脱离群众。
其二, 读《三字经》、《弟子规》与提倡科学、民主是绝对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吗?不是。毋庸讳言, 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缺乏科学、民主精神的时代局限性。但是,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是人生哲学。近代以来中外历史充分证明,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和西方文明中的科学民主精神是可以融合, 而且是必须融合的。正如香港代表曹宏威先生所说:“《三字经》不错, 简约有用”, “宜幼时念”。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过四年人生哲学必修课教育, 如今仍认为它不浪费时间, 对人生有用。曹先生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在他身上就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融合。那种非此即彼、绝对对立的僵化思维方式应该抛弃了。
其三, 读《三字经》、《弟子规》是“毒害青少年心灵”吗?不是。国学中有精华, 也有糟粕。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是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我认为, 由广大群众推动起来的国学热, 其主流也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发展的。在这个问题上, 也应该“相信群众”。要相信群众的觉悟程度, 相信群众的辨别能力。当然也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其四, 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基因, 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 台湾中、小学语文课中, 国学经典约占70%左右。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推动国学经典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就将在这方面失去发言权。 (引自http://blog.gmw cn/home-space-uid-35551-do-blog-id-311033.html)
网友“白平”:国学读本要由历史来筛选
对于彭富春的这些议论, 笔者感到不能接受, 提出下列一些质疑:
1.说《三字经》、《弟子规》在“毒害青少年心灵”, 根据是什么?这些文献中的哪些语句不合适?“亲有疾药先尝”, 是说给父母吃药时要先尝尝凉热, 务使温度适宜。任何中药汤剂, “尝”一下是不会对人的身体构成损害的, 这就是医学常识, 怎么就“违背医学常识”了?如果认为古书原文在思想方面有陈旧或错误, 在注解中说清楚就行了, 何必要删节或禁绝?
2.历史文献中确实存在有神论思想的内容, 但都一目了然, 现代人很容易辨别。利用有神论思想牟利者, 不借国学也能行其诈。现在真正推广国学者, 并不推广其有神论思想, 这是事实。“假国学之名宣传封建迷信”者或许有之, 但却并非“国学热”中人。
3.在当前, 国学其实只是被社会提了出来, 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热”, 其“过热”之说更无从谈起, 根本没有人主张“以国学教育取代现代教育”。真正的事实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 国学根本就不会热起来。
4.“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不是道家思想;这一思想是政治思想, 和“避免生态的进一步破坏”一点关系也没有。儒家倒是主张不破坏生态的, 例如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等。
5.国学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凡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 均在国学范畴, 有谁“狭隘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了呢?
6.要根据政府的标准, 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净化”取舍。像配中药一样给国民配出“国学读本”, 这一主张是霸道的, 更是愚蠢的。自古以来, 国民学习所接受的基本国学材料, 历史早就做出了筛选, 哪还用现在的教育部费心? (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e695cf0100qisq.html)
本刊特约评论
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勿妄论国学教育是非
任何东西过热, 都会发炎, 都会产生病态, 不止是国学。但什么是冷, 什么是热, 特别是怎样算过热, 不同的人显然会有不一样的标准。天安门边树立起了孔子的雕像、国内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国学院、社会上很多人在读国学经典、媒体在讲国学基本知识都是实情, 这些即便能说明国学热, 也并不能说明国学过热。天安门广场东面的孔子塑像前不久又被迁移走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学热已经降温、正好适度了呢?
“国学热确实有其时代需求。”这是一句很中肯的话。近一个世纪以来,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直是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了经济落后的替罪羊, 人们将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账, 算到了国学的身上。“五四”以来的很多人, 因此决绝地用手割断了自己的“脐带”, 挖掉了自己的“心”。当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焕发活力、GDP跃居世界第二时, 我们意识到以前的“破四旧”、批孔子委实过于鲁莽, 从而向自己的传统致以“温情和敬意”, 希图兴灭继绝、接续传统, 也就是应有之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读经活动, 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号召, 社会贤达的推动, 专家学者的倡导, 但主要是家长和民间自发的活动。广大家长之所以热衷于国学, 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私塾, 则是对现今根深蒂固的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弊端的讽刺和嘲弄, 是不满现行教育体制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家长们的自助和自救, 是将教育引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
不错, 现代化就要搞现代教育, 但中国的现代教育并不是、也不能全盘移植西方, 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质言之, 国学教育应该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中国教育有必要接纳国学教育。这二者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 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存在同一个体制即现代教育体制之内。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 在传统文化“花果飘零”尚未改观之际, 没有谁会愚蠢到企图以国学教育取代现代教育。相反, 借现代教育之名排斥国学教育的想法和做法, 倒是真值得人们警惕。
在当今国学热中, 存在着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的争论, 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误区和偏失。但要分清“国学的精华和糟粕”, 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说法。因为精华和糟粕从来不是截然二分, 而是水乳交融的, 是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一个人眼中的精华, 在另一个人眼中就是糟粕;一个人眼中今天的精华, 明天有可能会变为糟粕;从一个侧面看是精华,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糟粕。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价值整体, 即便能分清精华和糟粕, 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取其精华, 糟粕随之, 去其糟粕, 精华亦不存。如果一定要做选择, 那也是取其精华, 存其糟粕。
即便国学中的很多知识是违背一般真理和现代科学常识的, 这也不能成为轻忽和荡涤国学的理由。相反, 国学中哪些内容违背了一般真理, 哪些内容与现代科学常识相背反, 这或许正是国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 把科学的功能无限放大, 以它作为裁量人类全部生活的唯一尺度, 什么东西都要放在它的天平上称量, 甚至放任它浸蚀宗教、艺术等的疆界, 就会使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的科学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沦为“科学邪教”。至于将“亲有疾药先尝”理解为是“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 本身是违背医学常识的”, 用作国学是反科学的佐证;将孝道与破坏正义、违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勾连, 说什么“办好养老院, 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 而不是将养老矛盾推向家庭”等等不着边际的话, 进而将国学扣上一顶“反民主”的帽子, 就更是莫名其妙的言不及义了。
【小学国学教育方案】推荐阅读:
春晖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08-17
小学经典国学活动总结10-07
小学国学颂班会课教案09-02
小学生写国学经典作文08-08
国学经典伴我行小学生作文12-05
春秋小学国学经典进课堂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09-04
经典国学教育06-08
国学教育活动总结07-03
教育教师国学感受07-21
国学道德教育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