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2024-08-26

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共14篇)

1.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一

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赵敏

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但一些教师对下列几个问题感到颇为困惑:怎样才算整合?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要大面积启动整合式教学,除观念上的更新以外,在硬件和软件上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这说明,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怎样才算整合?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说法很多,如果对这些说法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侧重于站在课堂教学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中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差异在哪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定位的思考。

1.范畴不同。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三大作用: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范畴,包含了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属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个层面。

2.作用面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考虑信息技术对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作用,强调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强调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辅助性学习,它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3.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

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主要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

4.对教材处理的自主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堂教学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可以沿用传统的课堂设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不高。

5.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不高,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

既然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优化传统教学到革新教学结构的过程,那么,对于熟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又该从何处着手,突破思维定势,迈向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呢?

三、现阶段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操作的思考。

既然“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而“融合”就应该是自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生硬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去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办法来实现所谓的“整合”,而应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1.调整心态,不要把“整合”神秘化,要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整合”。相信任何新的东西若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之中。“整合”也一样,不管它的理论多么新,它的观念多么先进,但在实践层面上,它必定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待“整合”这样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摆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袖手旁观,毫无作为,而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2.在技术上,研究我们急需补充什么,并努力及早去掌握它们。就像当初在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急需学会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样。

3.在理论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看看我们的教学观念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正。为尝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4.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尝试改变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

总之,现阶段我们应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并且边学习边实践——以尽快熟悉新的信息技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阶段性目的。

四、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所需资源建设的思考。

在设计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个技术上的困惑,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广袤的网络之中,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而学生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用于检索。因此,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二是教师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但这两种办法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搜集和整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利用素材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事先的准备完全靠教师的个体劳动,花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难以持久维持和大面积推广。

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建设应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

1.教研组内教师个人素材资源共享。

2.改进教研组网页和班级网页的建设方向,从公告型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各教研组和班级根据各自的特点,集中精力组织好某一个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在教学时,直接调用各组、各班的资料。

3.与其他学校合作建设素材库。

五、对整合型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思考。

1.设计整合型课,要防止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围着技术转,使教学失去方向的现象。

2.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要防止出现一种倾向:给学生一个课题、一台电脑,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进行过程指导。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应根据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4.作为学科教学,不管应用什么技术,采用什么教学形式,近期教学目标一定要“实在”,而且要落实,不能整节课都是远期目标和软性目标。

5.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出发,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课辅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性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几何画板等。

2.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二

●对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 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 侧重于站在课程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彻底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 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操作层面来看, 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手段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 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目前, 各校广泛开展的各类整合活动, 基本是属于后一类小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 目前已出现了多种整合的形式: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整合、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整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整合、基于专题网站的研究性学习等。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合理地应用和组合这些整合形式, 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对整合的几点思考

1.定位要准确: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教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 多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交互的信息环境。但是,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 都应为教学服务, 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 而是应该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来获取知识,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目的。在教学的整合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 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 在恰当的时候, 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而不能滥用, 绝不能喧宾夺主, 取代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教学, 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 把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其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必须服务于教学这个“任务”。

2.运用要适当: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 切不可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 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 选用合适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 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几年整合课刚兴起时, BBS、聊天室等互联网技术几乎每堂课必用。这样, 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 用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 用BBS留言板、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 甚至于有的网络环境中的语文课教学有了定式: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一堂课听下来甚至不能区分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可见, 这样的“整合”走入了误区。曾经有人预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但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 那是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从这几年的观摩课、比赛课中我们发现, 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 什么有效用什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环境, 但切忌为了凸现“技术”而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更不能以信息技术完全替代学生的操作实践, 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要实在:要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在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时, 教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 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 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因此, 现在整合课的教学资源一般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 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 再加一些链接, 指向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源, 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 这样能较好地兼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拓展性。在制作教学资源网站时, 要针对学科的教学需要, 合理地选择各种资源和素材, 有机地结合,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美术整合课《可爱的家乡》中, 教师通过网络展示家乡各种可爱的影像、照片和文字资料, 同时在网站中设置了“涂鸦板”插件, 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 动手涂鸦, 描绘自己可爱的家乡, 欣赏同伴创作的优秀作品, 并能通过回放每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来学习同伴的创作技巧,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现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很费时间, 如果平时注意搜索和积累课件资源和素材, 能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插件或课件的片段, 不妨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以提高课件制作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较强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 利用电子白板, 可以比较方便地将视频、网页、课件等资源和素材整合起来制成课件。

4.站得高一些:要有效地共享教学资源

一堂整合课的课前准备工作量非常大, 在完成教学设计后通常要专门制作课件或专题网站, 特别是观摩课和比赛课, 通常是好多人一起构思、设计, 反复研究、反复修改。既要考虑学科教学内容, 又要关注技术, 一节课准备一两个月, 甚至更长时间, 花费了大量精力。因此, 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应该是整合课观摩比赛的目的之一。但目前学校之间的软件、资源共享很少, 通常是观摩课结束后, 课件制作者眼疾手快地删除计算机上的软件。这也不能怪老师, 自己夜以继日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被共享, 自己得不到一点好处, 于是, 教师的开发成果更多地成为“校传秘方”, 各校低水平重复开发成为普遍现象。

资源不交流就失去了活化的土壤, 思想也很难出新, 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失去了价值。近年来, 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 要求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 可以用这几个方法来解决问题:一是观摩或比赛活动的组织者将参与活动的资源结集发布, 让每个提供资源的学校共享成果, 这样, 每所学校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回报;二是由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各校的资源比赛, 将优秀作品共享, 让提供作品的学校得到“名利”;三是有偿征集优秀教学资源并出版, 再有偿提供给需要共享这些资源的学校, 等等。相信只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就能让大家的教学资源活起来, 并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3.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概念 学科 学习

当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和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学科,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进行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概念的认识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认识说明部分人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局限性。因为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表述就会有所不同。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的技术,或者是指从获取、处理、传播、到应用信息的技术的总称。当前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通信、計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相关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概念中所包含的相关技术将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重要特征是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个体展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性表现为:综合性、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层次性,信息技术学科应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综合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具备丰富的文化价值,充满人文特性。它不仅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统筹安排、规划设计、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创意、环境、评价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基础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教育活动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奠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持续发展。

工具性方面:未来,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和工具。学习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自己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实践性方面: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观察、勤思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开放性方面: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开放平台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短等特点相适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在相对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采用开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才能让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适应,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层次性方面: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同班异步分层教学或分班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既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内驱动力,又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决心,不要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成一门要考核的课程。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转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学好信息技术不断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的一个重环节,如经常利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写作、数据统计等,利计算机网络使用搜索引擎等进行学习信息的查询、QQ等信息交流软件进行交流等。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我们学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在平时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实际操作、或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原来许多问题是“会而不难,难而不会”,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三,要学习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既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的积累,更需要认真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并且与其它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信息技术学科要以其它学科作基础,又反过来,信息技术又可以帮助其它学科学习,做到相互促进。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能做到“得心应手”,“推陈出新”,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时,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4.浅谈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篇四

通过学习,对信息安全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添的很多乐趣。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估量的危害,所以说,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培养这门必修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老师与我一起共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人际关系、甄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知识可能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知识,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 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安全活动简报

在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观看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并讨论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增强了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通过黑板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抄报,不仅学习了网络知识,而且普及安全信息知识。并且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5.浅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篇五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认识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5.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国有60多万所学校,有上亿的学生,在这些学校全面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孕育着一个极大的商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6.信息技术 - 认识画图 篇六

2.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

作步骤。

a.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

菜单。

c.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启动后的屏幕窗口如图1所示: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种颜色供选择。

(6)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3)橡皮:可以擦除图面中不想要的部分。

(4)涂色工具:用前景色对封闭区填充。

(5)取色工具:它是用一个图形的颜色填另外的封闭图形区域。

(6)铅笔: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画线,(7)刷子:与铅笔工具相似,只是刷子工具状态有12种,使绘图更

为丰富。

(8)喷枪:该工具与前两种工具的功能类似,它们留下的痕迹的不

同是由鼠标的拖动速度决定的,速度越们慢,斑点越密。

(9)文字:利用文字工具可以在图画上写字。

(10)直线:利用它可以画直线、水平线、垂直线。

(11)曲线:利用它可以画单弯头曲线、双弯头曲线。

(12)矩形:可以画空心方框或空心矩形。

(13)多边形:可以画一些多边形图形。

(14)椭圆:可以画一些垂直或水平的椭圆环。

(15)圆角矩形:可以画一些圆角方框。

4.实例:“画小鸡” 画鸡身

(课件、范图演示)画鸡头

画鸡眼

讲解并演示作画步骤: 画鸡脚

画鸡嘴

涂颜色

图 2

5.作品存盘退出:(讲解并演示)

讲解: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命令, 将所绘制的图画保存磁盘上。

退出画图程序:a.单击画图窗口右侧的关闭按钮;

b.单击菜单中“文件”选项中的退出命令;屏幕弹出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 3

c.单击【是(y)选项,保存当前窗口中的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d.单击【否(n)选项,不保存图形,退出画图程序;

e.单击【取消选项,取消退出操作,继续使用画图程序。

6.练习: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命令, 打开一个空白的绘图窗口,绘制小鸡觅食的简笔画。如图4:

图 4

全课总结(略)

7.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七

一、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创新

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不断应用中可以掌握和巩固学习的内容, 在应用中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后, 学生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并且已经越来越深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信息社会更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超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个性化人才。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 大力发展中小学生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时代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有学会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时代需要教育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计算机基本功训练

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有可能熟练地运用鼠标进行计算机操作。因此, 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时, 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中的小游戏和打字练习进行键位练习、指法练习等。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做键盘指法练习时, 教师要求学生会读英文字母, 能准确区分它的大小写, 认识各个键的排列位置, 熟悉常用功能键的基本用法, 要求学生注意打字的准确率, 通过正规练习, 让学生熟练指法练习, 以便为其正确、熟练、快速地操作电脑打好基础。

三、采用比较形象教学

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 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在计算机课上, 有些学生很容易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 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 要掌握其学习内容还比较困难, 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讲课内容太浅了, 基础好的学生就感觉没意思;而讲深一点, 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接受, 感觉这一堂课没意思。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教师可主要采取分组教学的学习方式, 以好帮差、以优帮弱。

五、信息技术课需要合理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所授课程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去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创设一些和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 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这样讲授新课学生便很容易接受。这种授课方法, 不仅能更好地引出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 而且能使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六、注重分类指导, 适当发展个性

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人智力水平及性格特点的不同,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有所不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能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要求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 鼓励他们创新;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感到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要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 或适当降低标准,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或多加督促, 给予更多鼓励, 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七、利用网络优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时代, 人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查阅有用资料, 还能提供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不同环境内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 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8.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八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众多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只有人对所认识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努力去追求和探索,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主观能动性因素。由此可见,任何学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其产生了好奇心,才是良好的开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易于理解,更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反应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机械运动》时,首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机械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所得,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争论,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本节内容。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这样形成了,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对于板书、课件背景的设计以及图片的采用都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一节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这不但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区别,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自由探索、创新和尝试成为可能,并为此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有利条件。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可以为学生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例如,我在讲授“力”时,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了解有关力学的相关知识、定律,搜集有关牛顿的资料等等,并适时通过我们学科论坛进行讨论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很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学习动力十足,积极性非常高,并且真正实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自我反馈,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既增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德育。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必须实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物理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完美整合,实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及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提供最大的方便,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我运用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然后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同时使用课件展示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变化,并通过课件反复展示模拟此实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了物理变化原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可以促进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初中物理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数学在物理学科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一些定律、公式都依托于数学表达式来说明等等。而一些物理知识则更是被应用于体育项目之中,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一些地质变化、地理现象往往都需要用物理学科知识来解释。现阶段的物理学科考试在强调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了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综合,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融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促进着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更多一线教师去探索和实践,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要积极推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研究向纵深发展,争取更大的收获。

9.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九

关于 “窗口”的知识,学生在以前的操作中已多次接触,比如“写字板”、“记事本”、“画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想到还有没有必要把“窗口”的知识一一讲解给学生呢?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又需要重点讲呢?教是因为需要才去教,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以导代教”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组。课本中对于窗口的组成,只是讲了几个组成部分,不是很全面,就对此作了全面的补充,让学生对窗口能够有整体认识。因为三个系统按钮在标题栏中,所以在讲解时,把它提到前面与标题栏一起讲。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的办法,要大胆的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把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展现出来,即可变成多种解决办法,老师真正只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

其次,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要强,任务设计要体现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再者,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10.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认识键盘教案 篇十

主讲教师:迤启小学 李虎

教科书选材: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题目: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对象:教学课时: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地点: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键盘作用大

第1课 认识新朋友(键盘)书中第1页—第5页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

2、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3、学会键盘的正确操作;

4、掌握基准键键位和手指的分工。

5、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成功—激情的学习循序中,自主探索能力与协作学习方法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通过认识、操作键盘,使其在不断地尝试中,感受成功,体验学习计算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键盘输入水平。

1、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

2、掌握正确的指法分区情况

3、了解正常的操作键盘的方法及击键方法。

1、熟练主键盘各类字符。

2、正确操作键盘及敲键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 1课时(40分钟)投影仪、PPT、台式计算机

观察体验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学习。本校三楼微机室

—1—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想猜吗?谜面是这样的:

有户人家真奇怪,房子区域分四块。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有的成员多,有的成员少。

别看它们不起眼,少了它们真麻烦。(打一电脑组件)大家同意吗?对,谜底就是键盘。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键盘。(出课题)并欣赏几张奇特的键盘。

二、本课内容授新

(一)自主探索,熟悉键盘

1、触摸键盘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就一起和键盘来一次亲密接触!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键盘轻轻地拉出来,仔细观察一下,键盘上都有哪些键?(……)平时你都用过哪些键?那大家知道你的键盘上一共有多少个键吗?数数看!(学生数)有答案的请举手。(104个)

对了,我们的标准键盘有104个键。你们数得真仔细。我刚才发现李X同学数得很认真,而且他好像还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吗?

嗯,你的思维很有条理性!其实他在数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把键盘上的键分成了几个区域来数的,对吗?(大屏幕出示键盘分区图)

观察一下,原来键盘上的键是按照他们的功能分成了四个区域。(课件)老师现在给出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引导学生找出主键盘区、编辑键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所处的位置)

〘请同桌两个人互相指着自己的键盘说说四个分区的位置和名称。〙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好,刚才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键盘的四个分区,并且已经知道它们的名字和位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键盘上最大的分区—主键盘区。(课件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主键盘区上都有哪些类型的键? 任务一:掌握字符键

主键盘区中上面四行键是字符键。它是由26个字母键组成的。你们知道我所说的位置了吗?找到了挥手告诉我。任务二:掌握双字符键、数字键

在主键盘区中除了字母键外,还有一些一个键中能找到二个字符

—2— 的键。而且这些字符在键中的位置都是以上下的形式出现。现在同学们找找主键盘区中有多少这种键子,看谁找的最快。任务三:掌握空格键

师:现在老师要开始考你们了,注意听哟!主键盘区中现在还剩下什么键子,它们都长样?

3、巩固练习

我们都已经知道主键盘区中的键字名称、位置及个数了。现在你们能否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二)、键盘操作姿势

我在前面演示部分坐势,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那个姿势比较好看?我再讲解键盘操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会正确、规范地操作,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输入而且不易疲劳。同时还比较美观!

正确的姿势是:

1、坐姿要端正,身体正对空格键,上身稍向前倾,胸部与键盘的距离一般应在20厘米左右、屏幕中心略低于双眼,两脚自然平放于地面。

2、肩部要放松,上臂和肘部要轻轻靠近身体,手腕自然、平直,不要弓起。

3、手指微曲,与键面垂直,轻轻地悬放在基本键上。

4、坐椅的高低应调至适应的位置,以便于手指击键。

(简单概况就是:放松、挺直、平放、垂直)

(三)、键盘操作指法

1、基本键

我们都已经认识了键盘也知道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如何让我们的漂亮小手在键盘中找到它们的家。

首先,我们先找到主键盘区第三排上的“ASDF和JKL;”这8个键叫基本键。

其次,我们要把左手食指放在F键,其它的手指依次放在键子上;右手食指放在J键,其它的手指依次放在键子上。

然后,把我们双手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练习,我指导指导〙〖出示课件〗

2、手指分区

下面让我们看看键盘上那么多的键子,如何让我们的每个手指司令管好它们各自的兵。而且还不能累到某一个司令哟!

除双手的大拇指司令负责敲击空格键外,其它的手指司令都有自己应该负责的兵及管辖的区域。其它各手指司令的分工如下图。〖出示课件〗

—3—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给我们手指司令找兵。把它的兵和手指司令连起来。〖出示课件〗

(四)敲键的方法

计算机的键盘的灵敏度非常高,按键时间如果稍长,屏幕上就会连续显示同一个字符,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就要我们学会正确的敲键方法。

正确的敲键方法。

1、以指法敲键,敲键时要轻、快。

2、敲完键后,手指要立即返回基本键。

(简单概况就是:轻、快、准、稳、回。)

三、课内拓展〖出示课件〗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和键盘交了朋友。你们掌握住这个朋友的喜好了吗?我们在和键盘交朋友的时候的姿势是怎样的?在与他握手的时候又是如何呢?

第三单元 键盘操作 第8课 认识键盘

一、认识键盘分区:

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键区、小键盘区

二、键盘操作姿势:

简单概况就是:放松、挺直、平放、垂直

三、键盘操作指法:

基本键:ASDF JKL;

四、敲键的方法:

简单概况就是:轻、快、准、稳、回。

《认识键盘》是三年级《信息技术》第1课的内容,是键盘学习的第一课时,本课是键盘操作的开门篇,旨在让学生熟悉键盘,为下面指法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本课主要任务让学生整体感知键盘,了解四个分区,掌握正确操作键盘的姿势及敲键的方法。课堂预设通过一则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环节遵循让学生自主尝试,自我解决的原则,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首先通过学生观察键盘,了解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进而由学生在数键盘过程中体会键盘的分区。然后解决操作键盘的姿势及敲键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作驱动,先让学生去尝试,然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感受成功,体验学习计算机的快乐。

11.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与对策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我国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了信息化技术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仍旧对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认识的误区,这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有一个和谐的信息技术教育大环境,就需要一一克服这些难题。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各个中学就展开了计算机信息教育课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多年,经历了个别学校试点开课到全国推广普及、成为必修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直接相关,既是教育的方式之一,又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是新时代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之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展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严谨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许多书本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只有充分、全面的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们在踏入社会后才能更好的与社会融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

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存在区域性的不均衡,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信息技术教育的配套设施也就不尽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广泛存在信息技术设施不完善的情形,如学校有多媒体机房但计算机的数量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更有甚者空有机房而没有相应的设备。而有些地区直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保证上机进行实践教育,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呈现缓慢发展的局面。再者,学校下发了统一的教学教材,也安排了相应的课堂,但是空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无实际操作的练习等,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接轨,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徒有其名而收效甚微,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

2.课程设置不科学

因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展的历史不长,经验相对欠缺,各个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无统一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2]。有的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去展开信息技术教育,但有的学校却极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把它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对待,常常有主要科目占用计算机科目的时间的现象的发生,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间,扰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此外,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没有抓好教师日常的备课、教学工作,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较差,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热情、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的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积极引导者,起着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而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为年轻,发展历史较短,即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了教学的需求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阻碍教学进度和效果的问题出现,如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素养[3]。很大一部分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顶替上岗的,并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他们很有可能是其他学科的普通教师,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这些临时上岗的教师往往不知如何操作信息技术、如何全面有效的讲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此外,学校与学校之间也缺乏足够的交流,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局限于其原有的水平,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往往一知半解,操作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而请教老师,老师也往往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见解[4]。这最终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学生们的一个放空课堂,学不到信息技术知识,只是自由活动、自我放松的一个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育相关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保障的就是硬件设施,只有相关的硬件设施到位了,正常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展开。此外,相应的软件也要跟进,只有两者实现了有效的统一,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全面的展开。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计的健全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支持,单单学校这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偏远的、欠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在加大资金的投入方面要拓宽获取资金来源的途径,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广泛吸取社会各界的资金。作为国家更是应该对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拨出相应的款项等帮助健全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设施[5]。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学子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在各校并未全面、有效的展开,有些学校仍坚守“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如今是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大的教师、家长、相关的领导等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面向现代化,正确认识信息化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广大的家长群体,在他们传统的理念中认为孩子们应把时间都放在语数外、政史地等传统科目上,计算机科目的学习只是浪费孩子们学习的时间。

只有转变了落后的教育理念,才能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摒弃陈旧的思想,全面、有效的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新事物,广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实现学生与现代化社会的接轨,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挂钩,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个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壮大,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对于原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进行系统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6]。同时,应加强各个教师以及外校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实现经验的交流、难题的解惑。此外,相关的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考核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奖惩,从而激起教师们教学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依靠相关的制度,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活动,活跃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展开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如今是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与社会接轨,广大的学子就必须学好信息技术知识。而这就要求学校、国家等做好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相关的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合理的态度迎接新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程伟华,崔继友,胡玉林.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10,12:29-30.

[2]刘玉菊.滇西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v.25;No.16712:106-108.

[3]罗昱开.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No.82303:176-177.

[4]董晓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4.

[5]刘建华.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电子制作,2013,No.24419:171.

12.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十二

1 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

1.1 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对社会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些历史悠久的技术 (如珠算等) 基本已经被淘汰。信息革命的到来也使数学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课件制作等提出了新要求。

事实上,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 过去对多数人所提出的数学要求有些已不再是必需的了, 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了, 如对算术技能的要求, 人们正在试图删掉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完全能做到那些内容。然而新的数学理念却越来越成为必需的了。比如, 统计思想、估计思想、概率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 这样与信息技术有关系的数学, 像离散数学、模糊数学、拓扑学等正在成为人们在数学教育中需要增加的内容。因而, 人们不得不思考有关数学中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等问题。数学教育教学中引入教育信息技术, 将对人们的数学教育教学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1.2 数学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使数学教学的重心发生相应的转移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只不过是枯燥无味的算术运算和无边无际的代数训练, 能得出这个简单结论, 反映了教师日常教学与考试的方式, 但随着近一个时期多媒体技术日渐走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生活中, 相当熟练的代数的纸与笔的运算和算术技巧已经显得不再特别重要。如此, 人们就期望学校的数学教育课堂能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更加本质、更加智能的方面。如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而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计算与运算上, 放在如何精心设计的策略上, 放在如何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价值的评价等。如此, 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推广和应用数学。通过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数学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到目前仍处于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

1.3 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间架起了桥梁

人类有语言、形象和声音的三维思维空间, 语言即符号、文字和有声语言, 形象是经过一定抽象的图像, 声音包括人为声音和自然声音。人们有三维思维空间, 然而我们的传统应试教育却往往局限在一维语言空间上, 由此,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只能在呆板的、抽象的、静止的和缺乏情趣的语言世界里。就数学教育和教学而言, 学校的数学教育和教学通常是以正规的逻辑为基础的, 这就造成了数学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孤立和分离出来。这种传统数学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忽略数学中像直觉、美感、乐趣等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在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认知与数学教育对他们的要求间出现了一条鸿沟, 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1) 教师忽略了对正常教学的干扰。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其背景五颜六色, 导致学生看不清字幕;插入一段文不对题的是躁人音乐, 这样似乎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实则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数学课件不需要动听的音乐和华丽的背景。

(2) 只重视课件演示现象, 通过课件传授知识及说明问题, 忽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只注重演示过程, 没指出数学学习方法, 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做题。

(3) 只重视数学课堂的“教”, 忽略了学生的“学”, 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缺失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像看电影, 只专注屏幕, 不顾及教师, 师生互动和双边的活动少。

(4)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被淘汰的教师的数学技能, 如板书等恰是最传统的一种能力, 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如果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脱离这些, 将出现教师不知道怎样教、学生不知道怎样学的问题。

3 对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认识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些课件就是要将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给学生提供操作示范, 以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思想, 敢于和勇于创新;二是要注意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数学教学的工具, 仍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三是要注重德育美育在教育技术中的渗透以及高职高专学生当前年龄的心理特征;再是数学教育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掌握更多的多媒体制作技能和知识使数学教学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迈进。

总之,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进入数学教育的实践时间还不长, 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教学而言, 确实是一次深刻的教学变革, 目前仍还在实验、探索和研究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真正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中, 探索出数学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切实贯穿新数学思想, 展示数学之美、教学之美。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高效地应用在校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现在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结合在一起, 丰富了课堂内容, 提高了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当今的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 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利用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也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适应新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J].学科教育, 2002.

[2]徐建汉.多媒体与数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整合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

13.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十三

(一)时间:2010年11月1日

地点:电气楼D105

事件:认识实习动员会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在电气楼105教室召开了认识实习动员大会。我们专业的这次实习是由学院测控技术教研室的老师们带队。在实习动员大会上,王大虎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这次实习的具体安排,即此次实习需要参观的几个单位,分别有学校的锅炉房和变电所、焦作联通公司、开封仪表厂、焦作污水处理厂和焦作电视发射塔。王老师随后又强调了实习纪律,他要求我们在实习前后主动地、有意识地搜集与所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好实习准备和实习总结;要服从集体、服从指挥、遵守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保护好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最后,王老师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和需要掌握的软硬件知识。他鼓励我们要学以致用,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董老师在动员会上也做了发言。他首先向我们解释了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实习是认知性的参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一些仪器设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会上,董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实习纪律,他要求我们按时集合,不随便请假,维护大学生文明形象,听从现场技术人员指挥,保障现场设备和人身安全。同时他要求我们做到“五勤”,即手勤、眼勤、耳勤、嘴勤、腿勤,认真做好实习记录,争取在实习中真正能有所收获。最后,董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撰写实习报告的格式与要求,并鼓励我们认真实习。下午,为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在网上查了些关于锅炉和变电所的相关资料,为明天的参观实习做了些准备。

(二)时间:2010年11月2日

地点:学校的锅炉房、变电所

事件:参观学校的锅炉房和变电所

今天是实习的第二天,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后勤集团动力供应中心的锅炉房和变电所。学校后勤集团动力供应中心共有四个锅炉,包括一个蒸汽锅炉和三个热水锅炉,为学校各个单位供暖、供汽、供热水等。通过老师、工人师傅讲解,及自己课下查询资料了解了锅炉容量、蒸汽压力、蒸汽温度、给水温度、引风量、鼓风量、炉膛温度、水压、炉排调速量等表征锅炉性能的主要指标。参观过程中,老师和工人师傅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知道了学校供暖、供水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己也对锅炉方面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观完动力供应中心,我们又去了学校的变电所。

学校的变电所分为高电压控制室和低电压控制室两个部分。在高电压控制室,首先看到的是学校高低压一次系统图。高压电是从学校外引入的两路10KV电压,通过两个分立连通的高压配电柜把高电压分别送到两个降压变压器。10KV

高电压经降压变压器变为380V的低电压,进入低电压控制。低压控制室负责学校各单位的电能输送控制。该控制室共有两个分立连通的低压配电柜。两个配电柜既可独立工作,也可相互连通一起工作,彼此互为备份。参观变电所的过程中,了解了三相四线制接法中,A、B、C三根火线和零线的颜色的国家标准,分别为黄色、绿色、红色和淡蓝色,地线为黄和绿双色。在学校里,没有见到架空线。学校属于人口密集的地方,在学校里布置架空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巷道直埋布线方式,传输低电压采用粗电缆,电能传送到各单位后,各单位依据实际需要,再对电压进行分配处理。

上午实习结束后,我们整理了参观的收获,并写下了自己的实习感想,也为明天的实习做了准备。

(三)时间:11月3日

地点:焦作联通公司

事件:参观中国联合网络通有限公司焦作市分公司

今天是实习的第三天,我们一起到焦作市联通公司进行了参观。共参观了焦作联通的三个设备机房。在第一个设备机房首先见到的是交换机中继架。在这个设备机房见到的最重要的、最不能触碰的部件就是尾纤。尾纤裸露于外界,每次跨越尾纤时必须小心翼翼,害怕一不小心触碰到,影响网络信号。在第二个设备机房见到的是专用网络设备。专用网络设备主要是面向金融等对信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商业公司,为其提供高速率、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服务。其间有一台焦作联通最核心的设备,价值七、八百万元,是联通公司在焦作市的核心部件。在第三个设备房,见到的是从十几年前到现在以至于未来基于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各种设备。这里是联通公司网络发展的见证,也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联通公司采取智能监测和人工监测的双重模式来保障网络的通畅。焦作是网络信息的一个中转站,担负着河南省部分和焦作市联通网内全部信息的中转传输任务,同时也负责焦作市所有联通网络的连网开通等其他任务。在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联通网络的更新与拓展也是焦作联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用武之地的地方。

(四)时间:11月4日

地点:开封仪表厂

事件:参观开封仪表有限公司

今天是实习的第四天,我们到开封仪表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早晨七点,在学校乘校车,经历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就到达了七朝古都开封。我们上午,参观了开封仪表厂的几个生产车间,下午在厂方的安排下又听了该厂教授级高工的报告。

在开封仪表厂参观期间,先后参观了该厂的电磁流量计生产车间、浮子流量计生产车间、腰轮流量计生产车间、涡轮流量计生产车间、体积管生产车间等车间和国家水大流量计量站。在车间,我们见证了流量计生产装配的全过程。该厂拥有好几套专业的校验设备,大致分为水校验和油校验两大类,仪表厂拥有专门的校验厂房。在开封仪表厂,最老牌的流量计应该算是电磁流量计了。电磁流量

计的校验检测主要是水检测。在参观过流量计的几个生产车间及校验车间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国家水大流量计量站。计量站位于开封仪表厂斜对面,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建立的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该站流量实验室拥有世界最大的恒水头(溢流水塔式)静态容积法水流量标准装置,流量范围为(200 ~ 16000)m3/h;准确度等级为0.1级。该站同时拥有对流量仪表及配套设备进行全性能测试的整套型式试验设备。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听了工人师傅和技术工人的现场讲解,学到了不少在课堂上不曾了解的知识。结束上午的参观之后,我们利用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对古都开封做了一番小小的游览,长了见识。下午我们在开封仪表厂的会议室听一位教授级高工作的一场关于该厂产品介绍的报告。教授以开封仪表厂的产品为背景,介绍了该厂的积累最主要的流量计及其工作原理。

(五)时间:11月5日

地点:焦作市污水处理厂、焦作市龙源湖公园

事件:参观焦作市污水处理厂和焦作市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焦作市污水处理厂,下午参观了焦作市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在污水处理厂,首先参观的是污水处理厂的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是污水处理厂的监测和控制中心,里面有污水处理的流程图和全厂的智能检测控制计算机系统。在控制中心,一位老师傅按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流程图(图七)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处理阶段的设备和污水处理的原理。随后又在另一位师傅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并听师傅做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随后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又实地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及设备。

在发射塔,我们参观了发射塔内的无线信号发射间,并听了技术工人关于电视广播信号接收与发射的讲解。该发射间分监控和信号发射两个区间。信号发射间有电视信号发射机和广播信号发射机两类,负责中央电视台的一套、焦作电视台的两套电视节目和焦作广播电台的一套广播信号的发送。监测间用于监测异常状况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电视发射塔,所了解的是信号接收、放大、发送及无线电视信号的监测方面的一些知识,收获颇丰。

14.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篇十四

[目的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学时]:1学时

[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难点]:硬件系统的五大部件。[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软件准备:黑马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也了解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那么计算机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内部又有哪些部分组成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这节课就来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新授内容]:

1、计算机的发展史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处理设备,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

很早以前,人们就曾经探求过使用某种器件来帮助计算。中国古代发明的算筹、算盘等计算工具,为人类文明增添了灿烂的光辉。此后,人类又发明了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这台被称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电子计算机由18000个电子管构成,每秒约能运算5000次。ENIAC的诞生宣告了开始用电子设备进行计算的时代的到来。

电子计算机从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间,其发展经历了四代: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从集成电路技术开始的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一块很小的半导体芯片上对电路不断的微小型化,使计算机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参见本节的小资料《摩尔定律》)。电子计算机不再仅仅用干数值计算,所处理的也不仅仅是数值数据,而是已经扩展到了对多种媒体(文字、声音,图像等)的处理。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电子计算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等)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家庭等场所通常使用的是微型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也称为“微型电脑”或“个人电脑”,便携式的计算机又叫笔记本电脑。

目前,电子计算机正向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等诸多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蛋白质分子作为元件的“生物计算机”、使用光学逻辑元件的“光学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将大大提高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伴多媒体演示)2.电子计算机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

计算机硬件包括输入设备(Input Device)、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存储器(Memroy Unit)、运算器(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控制器(Controller)五大部件。

计算机软件就是使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文档资料,它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大类。3.计算机硬件(1)输入设备

从外部获取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就是输入设备。常见的有键盘、鼠标、扫描仪等,近年来,数码相机、手写式输入设备和话筒(语音输入)等也已成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2)输出设备

把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设备是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和绘图仪以及音箱等。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也统称为外部设备。(3)存储器

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大量信息进行暂存或保存的器件是存储器。

存储器通常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大类。个人计算机上用的内存条就是典型的内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分为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两种。

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磁盘(软盘和硬盘)、光盘、USB闪存以及磁带,等等。

存储容量,也就是可有效容纳信息的总量,是存储器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写为B)。字节由8十二进制位(bit,简写为b)构成。比字节大的单位依次为千字节(KB)、兆字节(MB)和吉字节(GB)等,每级间的扩展倍率是1024倍。

近年来,存储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大容量硬盘、移动硬盘、USB接口的FLASH存储器(也称USB闪存或U盘)。值得一提的是,优盘以存储芯片作为存储单元,具有重量轻、保存时间长、体积小、外观时尚等优点,在移动存储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有取代软盘的趋势。(4)运算器

计算机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是运算器,它通常和控制器同存于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中。{5)控制器

作为计算机的控制中心,控制器从存储器取出操作指令并进行分析,向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发出控制信息,使计算机按照人们的指令完成任务。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英文简写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通常,存储器、CPU等部件都通过插座戎插槽安装在主板上,而主板则安装在机箱内。主板还有各种接口和插口。通过接、插口,主机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连接。[小结](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计算机的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2)硬件系统

a.输入设备(Input Device)b.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c.存储器(Memroy Unit)

统称外部设备 d.运算器(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e.控制器(Controller)[作业]

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上一篇:数学建模论文范例下一篇:乘务员形象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