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2024-07-06

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12篇)

1.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一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备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快速度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发展成就

(一)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22亿千瓦,是1949年8万千瓦的1万倍,是1978年1.2亿千瓦的6.85倍,拖拉机保有量202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74万台,近年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3%、38%、31%。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小麦综合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超过51%,其中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3.7%、51.2%;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0.6%;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机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日臻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移动式节水灌溉、复式农田作业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1980年的18.5倍。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2006年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逆转顺,实现贸易顺差1.6亿美元,2008年出口64.8亿美元。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3833万个(其中专业户422万个),农机维修点21.6万个,农机从业人员4600多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进一步外延,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参加三夏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27万台。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200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466亿元,农机作业收入份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目前,活跃在乡村的农机手超过400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占农业劳动力的13%,其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已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从科研开发、生产流通、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依法促进的轨道。2009年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农机管理、质量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领域,为促进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及农民和企业对农机化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对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作业服务实施了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农机产品增值税率,免征农机作业、维修服务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的免征通行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出台了农机优惠信贷、政策性保险、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报废更新经济补偿、农机安全检验费减免、农机场库棚用地优惠等扶持措施。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机械化的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绝大多数地(市)、县(市),80%左右的乡镇都设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2008年全国有省级农机管理机构31个(其中副厅级以上14个),地级农机管理机构348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68个,农机管理机构履行政策实施、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部、省和地市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共55个,国家级农机质检中心6个,部级农机质检中心23个,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隶属农机化系统的农机科研机构89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827个。农机推广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黑龙江农垦系统,有地、县级推广机构2456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44万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推广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897个,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促进了农机安全发展。

三、发展经验 60年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把促进“三增”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重点粮食作物,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械化耕整、播种、收获作业,发挥了农业机械抢农时、防灾害的作用,既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又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与“三增”结合得越紧密,农机化的作用就越突出,农机化发展就越得到重视,农机化工作就能赢得主动。

二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农机化发展战略。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借助外部有利环境和因素,不断整合系统资源,注重发挥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和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发挥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既保持农机装备总量水平的不断增长,也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践证明,统筹农机化和农村经济社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农机化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挥好、维护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持市场主体合理的经济收益,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农机化发展方向,是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让购机者、用机者实现双赢。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减轻了购机资金投入压力,极大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及时发出小麦联合收割机趋于饱和市场预警信息并取消相关补贴,避免了过度竞争,保障了农机手作业服务合理收益。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科学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农机化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依靠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来推进农机化发展。中央将扶持农机化发展纳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中,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将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规范,为农机化创造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各项配套法规,落实扶持政策,依法促进、依法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初步构建了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实践证明,政策是关键,法律是保障,依靠政策和法规促进农机化发展,效果十分显著。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户实现机械化的途径,以“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开发了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等经济型标准育秧技术,解决了高速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难题,突破了水稻机械化的技术瓶颈。没有照搬国外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旱作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60年开拓实践,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正确发展道路。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广大农机工作者和农机手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要一以贯之。

四、发展展望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会拖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素质、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振兴农机工业,也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市场潜力巨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重视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促进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要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新的历史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二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主任杨敏丽教授主持, 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宝文、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陈志在开幕式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韩俊部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副所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农业部畜牧业管理司王智才司长、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林建华主任、广西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谈爱和局长、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沈广树副局长分别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扩大农村内需”, “当前经济形势判断与政策走向”, “农业财政政策与农业机械化”, “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新要求”,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收入翻番”, “山东农机化发展加快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开征燃油税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 “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农业机械化途径”的内容先后在论坛做了热情洋溢的报告。

此外论坛还得到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

3.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招生计划 篇三

院校名称批次学科专业组专业名称招生人数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1组金融学(办学地点东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1组英语(外语语种英语;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05分;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1组园林(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1组土地资源管理(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2组会计学(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与麦考瑞大学2+2联合培养。要求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办学地点东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3组园艺(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3组植物保护(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3组茶学(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第04组地理信息科学(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教育技术学(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车辆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材料化学(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电子信息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软件工程(会计方向;办学地点东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软件工程(英语方向;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05分;办学地点东校区)3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物联网工程(办学地点东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土木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农业水利工程(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3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林产化工(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动植物检疫(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5组电子商务(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6组金融学(办学地点东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6组英语(外语语种英语;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05分;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6组园林(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6组土地资源管理(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7组会计学(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要求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办学地点东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应用化学(办学地点南北校区)5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动物科学(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动物药学(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食品科学与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食品质量与安全(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08组水产养殖学(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5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3组生物技术(办学地点南北校区)6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3组制药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3组环境科学与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4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3组生物工程(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4组园艺(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4组植物保护(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4组茶学(农林类;办学地点南北校区)1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批物理第15组地理信息科学(办学地点南北校区)2

4.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四

202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县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完成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粮食生产平稳有序

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6.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1.9万亩,旱粮种植面积24.7万亩,预计今年粮食总产量24万吨。一是大力推广优质稻,全县高档优质稻面积达4.5万亩,带动发展中高档优质稻26万亩以上;二是全力发展特色旱杂粮2万亩;三是稳步推进稻田水旱轮作试点。通过“稻油”模式项目实施,全县稻油水旱轮作试点面积达到2万亩,占全县稻油面积10%以上。油菜平均产量达到110公斤,优质率达到100%;四是积极办点示范。全县创建2个千亩优质稻示范片,1个千亩高粱示范片,5个千亩稻油水旱轮作示范片。四是开展耕地抛荒整治专项行动,全县累计复耕复种面积43031.5亩。

(二)养殖业健康速发展

2021年,全县生猪、牛、羊出栏量预计分别可达25万头、1.6万头和10.5万只。一是畜禽养殖龙头企业逐渐凸显,全县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15家,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3家,还有2家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启动建设。二是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壮大,全县年饲养10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合作社达4家。三是水产品生态养殖进一步发展,建设水产品工厂化养殖示范场2家,有1家已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且通过了省级初步验收。

1、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养殖户的防疫意识逐步加强,县乡防疫体系逐步健全,常态化防疫工作有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全县养殖业生产健康平稳发展。

2、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保障肉食供应。会同相关部门及乡镇开展私屠滥宰及肉产品“两证两章”联合执法检查,全年出动执法车辆

台次,330多人次。并与县裕源定点屠宰场、超市、肉产品经营户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300多份。全县猪肉市场供应基本平稳。

3、定点屠宰场(点)建设有序推进。A类裕源生猪定点屠宰场重新选址已完成,目前选址在凉水井镇牛家坝村,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B类生猪定点屠宰点的建设:五强溪镇定点屠宰点已建成,已完成工程验收。官方兽医、企业检验人员已落实,相关手续已办理好,将于近期准备营业;官庄镇定点屠宰点主体建设已经完工,目前正在等待相关部门验收;七甲坪镇定点屠宰点主体建设已经完工,目前正在等待相关部门验收;凉水井镇定点屠宰点因规划存在问题,暂不修建。

(三)产业融合加速

1、主导优势产业带动明显。全县茶叶基地发展到16.8万亩,产量达1.76万吨,综合产值17.5亿元,以入股、委托帮扶、租赁、劳务用工、鲜叶销售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6248户20020人,人平年增收1000元。畜牧水产产值10亿元,辐射贫困户3200户11200人;林药果蔬产值6.5亿元,带动贫困户2800户9800人;已建扶贫车间45家,带动贫困户203户712人,人平增收2000元。配套产业粮油基地发展到53万亩,产量25万吨,带动贫困户8600户。特色加工产值31.5亿元,带动贫困户5273户18475人,人平年增收523元。

2、新型经营主体帮村联动。全县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7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2家,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建设农副产品基地、实施投资项目、安置贫困人口就业、保底收购农产品等方式与92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带动贫困人口4697户16439人。

3、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带动。今年我县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790万元已初步确定8家项目实施主体,并签订了四方监管协议和委托帮扶协议(1025份)。帮扶协议规定贫困人口及边缘易致贫户连续五年每人每年分红160元。

(四)禁捕退捕取得实效

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共有退捕对象渔民307户586人,其中有证专业渔民191户364

人,无证专业109户208人,有证兼业7户14人。目前已完成禁捕退捕所有约束性任务,共签订退捕协议353户,回收渔船392艘。提前退捕持证渔民97户,回收网具约37吨。已拆解渔船375艘,封存17艘。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鱼船管理信息系统”中已全面录入建档立卡渔民406户707人。分三批发放所有退捕渔民奖补资金,总计319户、1007.7259万元。全县共摸排“三无”船舶1014只,其中涉渔“三无”船舶463只,非涉渔“三无”船舶551只。

1、全力落实政策积极帮扶转产就业。对退捕渔民中有无房居住和住房困难户24户逐户落实住房保障;全县应参保的退捕渔民707人,已纳入662人,剩余人员将于2022年1月前全部纳入;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低保45人;帮助专业渔民中无生产生活且有流转需求的4户,按人均0.2亩标准流转土地;组织岗位推介1300次,职业指导600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信息600次,召开专场招聘会5场,已培训82人次,有培训意愿的免费培训率100%,已转岗就业419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及生活补贴12.495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9.860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万元;帮助渔民核查户口信息6575人次,办理渔民户口迁移20人次。

2、渔政执法常态开展。开展联合打击非法捕捞集中行动18次,出动警力12次100余人,参加执法人员280人次,动用水上执法船64艘次,车辆25次。渔政执法共抓获非法电渔对象11例,共22人。打击处罚网络销售非法渔获物1人,查处非法渔获物市场销售商贩4人。扫除了两处河鱼集中销售码头市场,与公安联合办理行政案件3起,行政拘留3人,立刑事案件9起,破8起,刑事拘留8人,有力打击了非法捕捞和市场非法销售行为。

3、开展集中攻坚雷霆行动。共收缴存量渔具24.7466万公斤;检查船舶4463艘,发现“三无”船舶178艘(上岸封存88艘,拆解55艘,待评估拆解30艘,转用办证5艘);对有证但不符合安全技术状况的船舶离水上岸159艘,按照“一户最多留用一船”的原则,排查出“一户多船”227艘已作上岸封存或待评估后拆解处理;发现未规范标识标牌船舶882艘,整改标识到位882艘,所有木船一律拆解;检查水产制品企业69家次、农贸市场225次、商超1104次、餐饮单位1019次、水产经营户620家次、渔具店394次、运输车辆56台次、电商平台163家次。收缴渔获物62.8斤,立案3起(已办结);执法处置人员109人,其中现场带25人、训诫83人、治安处罚1人。通过此次“雷霆行动”,我县基本实现了无捕捞渔船、无捕捞渔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

(五)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培训。全年有针对性地建档立卡贫困进行技术培训,参与人数达9577人次,其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7722人次,农民职能技能培训1855人。在全县10个乡镇进行了小水果标准化种植技术、绿色养蜂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400

人次,湘农科教云平台在线直播80场次,参与在线培训1480多人次,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培训任务。

2、履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对四类农作物进行转基因快速检测,其中水稻随机检测8个品种,玉米随机检测4个品种,油菜随机检测3个品种,大豆随机检测2个品种,均没发现有转基因成分,保护我县农产品的生物安全。

3、积极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经调查,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治理任务17652亩,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类治理任务8656亩。今年已完成受污染耕地集中推进区建设任务2500亩,其中筲箕湾镇完成1300亩,荔溪乡完成1000亩,官庄镇完成200亩。

4、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2019年全县共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98万亩,其中,省里下达任务3万亩(节水灌溉任务0.15万亩),自建设1.98万亩;全年计划总投资796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资农田建设项目资金4839.76万元,县辰投集团公司配套3168万元。目前2019年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二是2021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02万亩,其中,省里下达建设任务3.42万亩(节水灌溉任务0.3万亩),自建0.6万亩;总投资6432万元,其中,上级安排项目资金5472万元,辰投公司配套96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招标程序。

5、严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完成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检2500批次,其中农残速测完成2400批次以上,农残定量达到100批次。农残速测只完成2000批次、农残定量完成批次为零。总计完成率80%,所检样品农残速测2000批次,其中1998批次合格,2批次不合格,合格率99.9%(1998/2000)。

二、“十三五”完成情况

2021年预计农业产值26.01亿元,比2018年农业产值17.11亿元增加8.9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左右,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3.5万吨,较2015年增加0.5万吨。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县生猪、牛、羊出栏量2015减少近20%。牛、羊出栏分别比2015年增加62%和19%;家禽出笼量比2015年增加30.43%;由于网箱上岸,水产品比2015年减少了50%。

“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业发展目标完成表

内容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2年

(预计)

农业总产值

(亿万元)

18.25

19.61

20.24

24.89

26.01

农民纯收入

(元)

7383

8583

9545

10564

11673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2.18

23.02

23.48

23.84

24.0

(一)主导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猛

1、生产加工日趋规模。全县茶叶基地由11万亩增长至16万亩,有机茶园认证由2016年的0.3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0.5万亩。全县新增茶叶加工厂32家,新增茶叶生产县37条,其中:清洁化全自动生产线5条,大众茶生产线10条,名优茶生产线22条。全县涉茶企业、合作社已达123家,涉茶人口达12万余人。

2、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碣滩茶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关于“潇湘牌”茶母子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统一碣滩茶品牌工作,打造“碣滩茶”区域公共品牌,现有32家企业授权使用碣滩茶商标,建成“潇湘+碣滩茶+企业商标”多级商标体系。碣滩茶荣获“2016湖南十强县域公共品牌”,2017年,荣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碣滩茶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并作为现代绿茶样品已入藏国家博物馆;2019年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碣滩茶品牌价值为20.03亿元。2016年XX被授予“XX无射山——中国茶文化名山”荣誉称号,XX县也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2018中国茶叶百强县”、湖南省“2018千亿茶产业十强县”等荣誉。举办了2016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碣滩茶茶艺大赛,2016中华茶祖节暨潇湘·XX碣滩茶推介会,2017年怀化(XX)首届碣滩茶采茶节,2018怀化·XX碣滩茶文化旅游节,“龙腾潇湘”2019年湖南·XX传统龙舟赛暨怀化·XX第五届碣滩茶文化旅游节,2021年怀化·XX第六届碣滩茶文化旅游节。拍摄了碣滩茶微电影《大唐茶妃》。

3、市场营销辐射全国。建成XX县城南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县外目标市场主攻怀化、长沙,逐步拓展占领全国市场,在北京、珠海、东莞、乌鲁木齐、九江等地开设了碣滩茶形象店,长沙和怀化市场碣滩茶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在高速公路、CCTV7套、CCTV13套等平台投放了碣滩茶广告。每年的茶叶博览会、农博会等茶事活动县内企业都有参加。

(二)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1、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化总投资年均增长3.05%,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1.81%。到2021年未,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32479台,464518千瓦。全年农机化总投入资金800万元,农机资产原值35985万元。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改善。耕整机达到26409台套,101068千瓦;播插机械达到648台;联合收割机加快发展,达到416台,14081千瓦。高性能农机装备逐渐引进,无人植保机达到6台,烘干机达到13组。茶果蔬中药材生产机械得到发展,达到1656台套。三是农机化作业水平和总收入明显提高。2021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59.15千公顷,机播作业面积12.01千公顷,机收作业面积16.26千公顷,全县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为48.34%。

2、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投入资金18210万元,治理面积11.53万亩,涉及全县23个乡镇129个村,通过新建河坝、电灌站、衬砌渠道、整修山塘水库、新修砂石机耕道、机耕桥等措施,完善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灌溉面积0.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45万亩。

3、地力肥力得到提升。到2021年,全县采集耕地质量地块信息表9133份,调查农户施肥情况9133份,测试土样结果63931项次,完成田间肥效试验112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完成农户覆盖11万户,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26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32万亩,覆盖水稻、玉米、油菜、蔬菜、茶叶等5个我县主要农作物。

(三)农村改革走向纵深

1、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我县二轮承包耕地面积44.62万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68.07万亩,应确权面积

68.07万亩,应确权农户数123799户。全县完成21个乡镇2个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全县完成调查实测地块面积

645165.81亩,其中承包地块面积626325.40亩,非承包地块面积18840.40亩;调查实测地块数量811663块,其中承包地地块800379块,非承包地地块11284块;已颁发证书123799户。

2、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上级要求,我县于2018年全面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2018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完成官庄镇鱼儿山和凉水井镇文昌阁2个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按照省市要求需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及证书发放。2021年全面完成了2018年-2019年清产核资工作。

3、农村土地流转及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有序开展。全县已完成耕地流转面积11.10万亩,其中稻田流转面积8.93亩,旱地流转面积2.17亩。到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办理完成流转面积共计9769.2亩,流出方户数计2168户。全县通过用经营权抵押贷款申请办理登记累计达6100万元,抵押土地经营权约1.7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县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在部分环节和局部地区得到了改善,但从全县大局来看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灾害影响呈加重趋势。其次是生产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县大部分都是小型规模农户经营,导致了农业资源严重“碎片化”,不仅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实现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批量性供应的现代农业转变,而且加速了农户经营的兼业化、老龄化、粗放化,甚至不同程度出现耕地抛荒现象。最后是经营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全县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不断推进,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但由于产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深度不高,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仍然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

四、2022年及“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思路

(一)2022年工作目标

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与2021年基本持平,单产增1.3%,总产增1.3%;水稻种植面积与2021年基本持平,单产增1.5%以上,总产增1.5%以上;冬种农作物面积41.4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年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30万头、1.68万头、11万只、470万羽,比2021分别增加20%、5.3%、4.7%和3.3%;肉、蛋产量分别达到7万吨、9000吨,水产品达30000吨,比2021年分别增加11%、15%、18%。

(二)“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思路

1、坚持城乡统筹基本方略,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中来谋划和推进。要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战略布局,促进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2、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坚持不断地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向省、中央衔接申报项目,争取部、省对我县农业的支持,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努力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商贸洽谈会、农博会的机会,向外界推介XX农业、宣传XX特色农产品,广泛吸收国内外、省内外工商企业和私人资本来沅投资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开发。

3、坚持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力争在农业高产、优质、专用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不断地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业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切实把农民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着眼于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引进推广一批适应产业化发展和加工需要以及市场需求旺盛的优良品种,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化。

5.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五

2022年,**市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一、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2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140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其中玉米13789公顷、大豆1852公顷、水稻2425公顷、薯类73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了《**市2022年耕地轮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协调推进组,完成了大豆与玉米耕地轮作14817亩,涉及4个镇40个村。三是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总投资1572万元的10.5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其中,3.5万亩已全部完成,正进行竣工验收;5万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5%;2万亩正在进行测绘和设计工作。争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160万元,在**镇**村实施农田防护项目,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项目已完成工,正在验收中。

2、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2022年末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9645头、30316万头、760300只,较上同比增长59%、33%、15%;肉类总产量达到15895.27吨,同比增长20%;禽蛋产量达到23599.08吨,同比增长0.003%。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项目,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7家,其中2022年新建、改扩建4家。依托本地大型肉牛养殖基地,开展黄牛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拟建设现代化牛舍及配套肉牛屠宰加工深加工基地,目前正在设计项目建设方案。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突出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病、结核病、炭疽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全年各病种共计免疫畜禽193.06万头(只、羽)次,使用各类疫苗144.38万毫升、137.68万头(羽)份,应免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2022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64.58公顷、总产量49495吨,其中,烟叶19公顷,产量47吨;中草药材247.5公顷,产量435吨;蔬菜和食用菌1072.58公顷,产量34031.17吨;瓜果类70.5公顷,产量1125吨;其他农作物55公顷,产量340吨。渔业总产量384吨,其中养殖产量340吨、捕捞产量44吨,林蛙产量5吨。一是稳步推进人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人参全产业链综合体,实现人参产业链升级,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人参产业集群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总投资5亿元的人参实验室项目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棚膜果蔬产业发展。托棚膜果蔬种植、加工、产业旅游3大产业,形成果蔬种植板块、果蔬特色深加工板块、果蔬生产经营服务板块、果蔬仓储物流板块、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板块6大功能板块布局,2022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5326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数量20000户。

4、做强农产品加工业。2022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总产值750亿元,增速25%,位居全省之首。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转型升级,2022年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4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5家。二是推动项目建设。争取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立“十大产业集群”项目库,开展项目推介活动10次,新启动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立足产业和园区融合,以大平台打造产业振兴引领区。创建省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人参种植及深加工产业,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7亿元。二是立足生产和加工融合,以大加工打造“接二连三”先行区。全市建有200公顷的“绿色大米”种植基地、8万亩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5万亩林下野山参种植基地、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立足农业和文旅融合,以大功能打造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家,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7家,2022年新申报省三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8家,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6、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2022年,新征集农作物60种并完成入库鉴定。同时,严查种子产品,打击违法违规行动,累计动执法车80余台次、执法人员320余人次,对全市60余个零售经营门市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顿和行为规范,累计检查市场80余次、抽检样品150余种。

7、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落实耕地轮作5万亩、保护性耕作10万亩,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5吨,回收率86%、处置率100%。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发放有机生物菌肥4000吨,大力推广无毒害生物防控以及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规范使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建设秸秆收运储及废弃菌袋回收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位居全省第一。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成功认定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8、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惠农、信息便农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科技需求,加强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9、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等载体,推广现代农业绿色栽培、农机安全驾驶、现代畜牧养殖等技术,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次,累计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高素质农民91人、农技人员137人次、科技示范主体14人、农机驾驶员370人,印发学习资料2万余份。

10、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关注力度,鼓励种植大户录入农业部家庭农场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共发展家庭农场1500家、农民合作社506家。创建县级示范农场55个、省级示范农场1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5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0个。

11、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印发《**市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350万元,收益户数145户,购置农机具160台,预计全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800万元;全市已完成机械耕地***万亩,机械播种***万亩,机械收获**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93%。

1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延边东北亚客运集团已建立农村物流集散中心,实现农村物流全覆盖;建立益农信息社标准站75个、乡镇中心站5个、示范站8个,覆盖率达到96%,28家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全市农产品线上零售额预计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5%,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

13、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立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苹果梨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形成了镇镇有工作站、村村有信息员的良好格局。

1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下发《**市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完成全市共计79个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成员,落实成员(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将农民变成集体的股东。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时完成土地确权数据汇交工作,修改率达90%;落实颁证率达到97%。依法进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已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252宗10.016万平方米;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村借助民族村落及多元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旅游项目,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利用浓郁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现有的良好础建设条件,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15、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一是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帮扶行动。通过就业创业网、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同时开展政策入户宣传,共走访入户45户,发放宣传单300余份;通过专场招聘会和送岗下乡活动,为10名脱贫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二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训提升行动。依托全市5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00余人;组建了4家“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和6家实训基地,评选出4名选手授予“**市杰出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20名选手授予“**市优秀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三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创新乡村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对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电商营销人员等各类乡村人才开展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评价,全年评定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5人。

1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农业部、省联合共分4季度对全市农产品、水产品进行抽样监测,共完成了136个蔬菜、水果、水产品样品的农残检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9%。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月检查制度,截至目前,共检查养殖企业130余次,抽尿样390份,监测合格率100%。加强畜产品检疫,全年产地检疫预计猪21251头、牛5449头、羊1627头、鸡1535670只,屠宰检疫预计猪101018头、牛7184头、羊27409只、鸡60990只,储藏后检疫预计达1630吨,开具检疫证明101379张。

17、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重点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市共有绿色产品企业14家,绿色农产品20个。2022年向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心申请并成功认证3家绿色食品。加大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农业种植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责任监督。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工作,完成4家企业的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市“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市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虽然逐步优化,但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在整个农业中占比较小。二是加工能力仍然较低。产业融合链条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引领,农产品转化能力薄弱。三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现代化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四是抱团闯市场能力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联合谋发展、搞经营的意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农户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有限;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抱团取暖、联合经营且稳定、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延边黄牛为主的畜牧业,构建大板块发展格局。二是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围绕**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建设原料基地,发展“企业+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龙头+家庭农场”等订单农业生产,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三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

强化农业与旅游的联姻关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打造一批“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轮作、保护性耕作、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生产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二是严格产品质量监管。精准掌握种植养殖情况、推行优化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日常巡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的“四方联动”,让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和执法部门有效协同,执法监管工作落在实处。加强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的宣传,加大使用和推广力度,指导生产主体懂标、用标。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乡村人才聚集工程,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乡村人才职称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评聘力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探索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种养一体化功能农业,采取种植、养殖结合的循环模式,打通种养一体化产业链条,培育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三)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折股量化。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6.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六

刘成果在论坛致辞中指出, 近几年来, 我国农机工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从业者的努力下, 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农机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真正进入世界市场竞争, 因而打造名优品牌将成为中国农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当务之急。同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我国工业品在销售过程中在逐步出现向名优品牌集中的趋势, 强势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不断提高。因此, 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刘成果希望论坛所凝聚的智慧和所迸发的思想能够启发农机行业和农机企业重视自身品牌的塑造和建设, 为中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带来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作为主讲嘉宾做了题为“把握机遇, 锐志创新, 为提升农机企业品牌发展建新功”的演讲。汪院士结合对全球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分析, 就企业如何把握机遇、提升企业品牌发展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述, 让与会企业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也是农机行业首次以品牌建设为主题内容的一次交流, 从与会企业的反应来看, 大家对于活动的组织反响强烈, 论坛契合了当前中国农机企业发展的现状需求——中国的农机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 必须要迈过“品牌”这一关。论坛上, 知名农机企业中国一拖市场部部长程航、福田雷沃重工品牌副总监马威、约翰迪尔 (中国) 品牌经理边雅君分别做了关于企业品牌建设方面的策略和方法的演讲。

记者了解到, 从2011年3月到9月, 在经过了长达半年多的评选和推广, 第2届“精耕杯”农民用户最喜爱的耕种机械、拖拉机、收获机械以及用户最满意的售后服务品牌共计41个奖项被29家企业摘得。其中, 农民用户最喜爱的耕种机械的获奖企业是包括农哈哈、西安亚澳、河北神耕等;农民用户最喜爱的拖拉机品牌被一拖、雷沃、约翰迪尔、上海纽荷兰等10家企业摘得;雷沃、久保田、金亿春雨则摘取了农民用户最喜爱的收获机械品牌;用户最满意售后服务品牌被福田雷沃、一拖东方红、山东时风等11家企业获得。论坛上, 主办方农机360网专门从全国各地邀请了数位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给获奖企业颁奖, 成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

7.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七

一、举办时间:

2003年10月4日上午8:30时——12:00时

下午2:00时——6:00时

二、举办地点:虹桥大酒店

三、拟邀请领导及嘉宾:

郑小明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名誉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东 酷亚洲摩托运动联合会主席

刘学军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主任、银川市市长

李春阳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副主任 自治区旅游局局长蒋 雷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

石天曙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亚洲摩托联合会副主席

白雪山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银川市常务副市长

Shin世界摩托联合会官员

刘维嘉广东精通集团总裁

徐宝山中国摩托运动协会秘书长

苏仕生美国哈雷亚洲总部总经理

费林格德国宝马摩托中国市场首席代表

土屋隆日本本田摩托驻北京事务所所长

细川昌之日本雅玛哈公司驻北京事务所所长

田中郁三日本铃木摩托北京事务所所长

安自能摩托之友杂志社社长

陈建国中国著名摩托极限运动员

郑东升环球摩托杂志社社长

于世恒摩托车信息杂志社总编

马汉臣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陈 峰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副秘书长

梁伟文美国哈雷摩托香港公司总经理

ROPTOGAALL意大利艾普瑞利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刘 驰摩托旅游文化专家

陈 嘉宁夏民生房地产开发公司

世摩联、亚摩联主席代表团、哈雷、宝马车主会会员代表,摩托车相关杂志社的记者、中国摩托生产企业的代表,车手代表,邀请记者60名。

四、阵容结构:

<一>国家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领导,体现了摩托高峰论坛的层次高。<二>世界和中国摩托产业巨头,邀请他们观摩银川摩托节,认识了解银川摩托节,寻求在国际著名品牌摩托企业的对银川摩托节的支持。

<三>在邀请的阵容方面还有代表着摩托运动、旅游、文化方面的精英、超级车迷、摩托车相关杂志社总编、摩托市场营销专家、摩托运动、博览方面国家管

理机构的领导。

因此,这是四届摩托节中真正意义上的高峰论坛,群英荟萃,他们的演讲具有权威性,是支持银川摩托节的决策层人士,对发展银川摩托节很有帮助。

五、论坛主题:

1、世界及亚太地区摩托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市场分析;

2、中国摩托产业的发展趋向;

3、加入WTO后中国摩托产业的应对策略;

4、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发展前景设想:

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摩托产品的开发与规划;

6、自驾摩托车特种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7、亚太地区摩托竞技运动产业化前景;

8、中国摩托生产企业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有序竞争的倡导;

9、摩托工业与生态环保;

10、美国、欧洲及亚洲各国自驾摩托旅游的发展状况;

11、与会嘉宾自命课题。

六、高峰论坛的议程:(本次论坛只设演讲台,不设主席台,领导及主要嘉宾前排就座)。

〈一〉时间:4日上午8:00时——11:30时

主持人:薛刚

1、主持宣布:“2003年第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高峰论坛现在开始”。介绍主要来宾。

2、请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主任、银川市市长致欢迎辞。

3、请亚洲摩托运动联合会主席东酷先生发表演讲。

4、请世界摩托运动联合会官员,韩国摩托运动协会主席shin先生演讲。

5、世界摩托联合会代表向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组委会赠送礼品。

6、请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亚洲摩托运动联合会副主席石天曙先生发表演言。

7、请哈雷摩托亚洲总部总经理苏仕生先生演讲。

8、请宝马摩托中国市场首席代表费林格先生演讲。

9、请广东精通集团总裁代表中国摩托企业对来宾致谢,并发表演讲。

10、请摩托之友杂志社社长安自能先生发布演讲。

上午结束时间:11:30时

政府招待酒会(自助)12:00时

〈二〉10月4日下午14:00时

主持人:马汉臣

1、补充介绍新来宾;

2、请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蒋雷演讲;

3、请摩托运动和文化专家刘驰先生演讲;

4、请车手代表陈建国先生演讲;

5、请新加坡摩托运动联合会主席演讲 ;

6、请印度尼西亚摩托运动联合会主席演讲;

7、车手、新闻记者、旅游界代表演讲,每人不超过3分钟,安排6名。

8.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八

1.我国蔬菜机械化形势如何?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2.保护地蔬菜机械化的主要技术装备有哪些,试举3~4种?

3.蔬菜种植采用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铺膜和相关作业一起进行可以减少机器进地次数、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试分析铺膜可以和哪些作业同时完成,并举出一种联合作业机为例?

4.蔬菜收获机械有哪几种?它们主要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是根据蔬菜食用部分的形态与部位吗?还是根据机器的动力形式和挂接形式?或蔬菜的种类与大小?

5.工厂化穴盘播种机的作业过程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业过程)可画出框图表示。根据你已掌握的知识,这些作业工程如何实现自动化控制?试举2例,画出控制示意图。

9.2022年中国春节历史简介 篇九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也有的说法是春节在尧舜时期就有类似的活动,只是没有形成规模。明朝则是每到春节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12月7日,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就是春节从上古到现在的一个演变。

2022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春节习俗: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春节习俗: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春节习俗: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春节习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新春佳节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10.中国医师节活动方案2022年 篇十

医者担当践初心

二、活动时间

主题活动自八月启动,至十二月底结束。

三、活动内容

(一)走访慰问医师代表

在第_个“中国医师节”当天或前后,邀请市领导走访2-3家在昌医疗机构,慰问临床一线医师代表,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二)表扬一批表现突出医师团队、医师及医疗管理人员

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市范围内表扬一批表现突出的医师团队、医师及医疗管理人员,选树一批全市学术领先、医术精湛、业绩突出的杰出医师团队和医师及医疗管理人员。

(三)举办南昌市第_个“中国医师节”主题系列庆祝活动

结合第_个“中国医师节”活动主题,各县(区)卫健委、市直市管医疗机构开展各类主题庆祝活动,包含免费义诊、知识讲座、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

(四)开展全市执业(助理)医师免费观影活动

为感恩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促进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_个“中国 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全市广大执业(助理)医师和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提供免费观影机会

(五)给全市医师发一封公开信

以市卫健委主要领导名义向全市医师发一封公开信,感谢全市医师在过去的一年在护佑群众安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及医疗救治保障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六)宣传先进典型事迹

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在第_个“中国医师节”主题庆祝活动前后,对部分部分表现突出的医师团队、医师个人做宣传报道,分享典型先进事迹和精彩瞬间。

(七)开展“南昌市名中医”“南昌市基层名中医”评选活动

为激励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全市范围评选10名“南昌市名中医”、6名“南昌市基层名中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专职负责活动筹备、组织实施等系列工作。

(二)加强活动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方案内容进一步细化、实化活动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推进节日系列庆祝活动,并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创新载体和形式,力争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11.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 篇十一

近日,2022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举行。会议指出,数字乡村作为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大决策部署的战略交汇,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方向,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带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力支撑。

当前,数字化浪潮动能澎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新方向。由此,数字建设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趋势、新选择。我们应把握好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努力以“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群众动嘴、数据跑腿,“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智慧生活“阔步前行”。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乡村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处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就地解决好群众的“关键小事”“急难愁盼”,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数字引擎在改善百姓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江苏徐州,许多农家院子里安装了智能化摄像设备,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手机视频就能了解家中老人、孩子的情况,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江苏盐城,一款应用软件在农村广泛使用,村民只需打开手机,便可享受查询公交、包车、预约班车等线上服务,真正实现智能化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信息通畅、农业升级,“数字引擎”助力乡村产业提升“阔步前行”。近年来,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中,数字赋能点燃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优势。现如今,许多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农业资源,通过“电商一条街”“电商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分散个体农户聚集成规模群体,提高了综合效益,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部分农民、商户携手合作,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农产品门店,让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实现了农户、商家、平台多方共赢。

数字进村、掌上管控,“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治理水平“阔步前行”。当前,数字化浪潮正逐渐深入乡村治理“肌理”,为乡村振兴增添“技术因子”,有效解决了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中存在的村民参与度、决策科学性、治理时效性问题,为提升治理成效注入新动力。许多乡村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通”等平台,及时公开政务、事务、财务等信息,让群众更好地参与监督。依托在线服务平台,不少农村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大幅提高了群众办事便捷程度。一些地方通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建设法治乡村,农民群众依法维权更方便,法治意识也明显增强。

12.中国农业机械化点滴 篇十二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 确为世界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2.1.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2.1.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 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1]

2.1.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 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 也没有必要,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以1996 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 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 年以来, 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 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 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个多月, 提高了联合 1 [2][1][2][1]

收割机的利用率, 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

2.1.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 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类似于今天的展览会, 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我们积极支持这类活动在中国开展。

2.2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3] [1][1]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最低, 原因在于其不利的地理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出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改善这一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利用中国加入 的机遇, 因地制宜, 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 合理地选择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环节, 借鉴外国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 集成有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 在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措施、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 通过农业产业化、信息技术、适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强研究开发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 还需要一套全国性的法规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

2.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 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 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 高性能机具少。

2.2.3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0.25 亿hm2 水田,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占

2.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 和机收水平的约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1]

展。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2.2.4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1 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2.5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 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 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 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2.2.6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

2.2.7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资源状况等, 以下将深入剖析这几个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3.1劳动力因素

3.1.1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分散性, 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

很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土地面积以至于可耕地面积的有限性,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 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随着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必然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地或不种地, 甚至会造成耕地的弃耕, 进而影响粮食生产, 危及粮食安全,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

3.1.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阻碍农机化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前提是城镇及乡镇企业能够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 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1.3农民人均收入过低, 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产业收入和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 以及国家对农户的政策性支付。农业比较利益低下, 工农剪刀差现象严重。再加上现阶段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 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农民进城打工越来越难, 所有这一切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甚至出现负增长, 农户根本无法购置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机械设备。但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农机品种多、数量大,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若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生产就会出现萎缩, 大量农民就滞留在小块农田上, 不能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土地因素

我国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经营规模狭小。虽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 并且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 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 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表现为: 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规模狭小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 1][ 1]中国农机化发展策略与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是农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农机企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也是国内农机工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为了能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审慎对待自身行为。[ 4]

4.1 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上:一是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同时,提高拖拉机和农具配套比,重点鼓励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具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在保持必要的农机装备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农机装备质量的提高。[ 3]

4.2 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未来农机化创新的特点: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加强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牧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农用航空“十大”农机化技术。[ 3]

4.3 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跨区机收指导工作要到位,使跨区机收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加快国内经济发展,不断地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推动农业向社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 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5.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 年6 月25 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 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1]

5.2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 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 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 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 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6 ]

5.3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围绕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重点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

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 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 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发展, 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这方面的技术装备将有较快的发展。[1]

5.4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和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 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1]

5.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 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7]

5.5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强劲

中国农机技术水平总体质量不高, 技术含量低, 中小型机械多, 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 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1]

6结束语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l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信息与网络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都易于共享世界技术革命的成果,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5 ]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庆市禁用和替代高毒农药工作主要做法下一篇:研发项目委托书